书法临摹

2024-06-03

书法临摹(精选四篇)

书法临摹 篇1

示范在临摹教学中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其作用是向学生再现临摹对象的书写过程, 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感受用笔的方法和技巧, 以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如教学“横”用笔, 按“逆锋起笔”、“横画竖落”、“中锋行笔”、“回锋收笔”这四句运笔口诀来示范书写, 不仅直观了书写方法, 还使学生认识到任何笔画书写都有一定的笔法。运用示范教学时应注意: (1) 示范宜慢不宜快, 宜细不宜粗。 (2) 边示范边讲解. (3) 讲清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4) 可借助不同的直观教具 (如用笔示意图、米格分析法等) , 让学生充分感知对象, 以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二、分解法。

即在学生临摹整体对象前, 教师先指导学生对各部分进行临摹的教学方法。其作用是让学生了解整体与局部关系.降低临摹难度, 消除学生临摹的畏惧感, 达到化难为易的教学效果。如教结体字时, 尽管学生已初步掌握了笔画、笔顺的写法, 但写结体字时往往出现搭配不当、重心失调等毛病。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可把字分解成若干部分进行分析, 然后由学生进行局部练习。这样, 学生在整体临摹时就能做到笔画更精到、争让更有效、结构更合理。运用分解法教学应注意: (1) 要合理分解笔画、笔顺。 (2) 可辅以“块面分析法”、“中轴分解法”等。 (3) 在讲解“聚点画而成字”的基础上按从局部——整体的顺序临摹。

三、尝试法。

根据学生好模仿、好奇心强和好胜心理, 临摹时教师先出示临摹对象, 由学生自己分析、临摹, 最后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予以讲评指导。这种尝试作法既能调动学生的临摹兴趣, 又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表现能力。运用尝试法教学应注意: (1) 学生要有一定的临摹能力. (2) 教师要及时、有针对地进行讲评指导。 (3) 要多褒少贬, 树立学生自信心。

四、记忆法。

运用记忆法教学, 实际上是教给学生背临的方法。教学中教师先出示临摹对象让学生认真观察后将对象移开, 由学生凭记忆临摹, 接着再出示对象, 让学生分析、比较、找差距.最后由教师加以指导.运用记忆法教学应注意: (1) 学生要有一定的临摹基础. (2) 要将原帖字加以放大处理。 (3) 初用此法时学生感受对象的时间要长, 以后逐步递减. (4) 要反复指导学生找差距、作比较, 不断修改。

五、创作法。

学生有一定临摹基础后, 教师可将原帖字编成常见的“成语”或“名言”.由学生凭临摹记忆, 创作出有一定内容的书法作品。这种方法的运用, 可化学生被动地反复临摹为主动临摹, 并能在临摹中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激发其创作欲望.运用创作法教学应注意: (1) 初学创作时字数要少。 (2) 教师要示范并讲解。 (3) 以原帖字为准, 以临摹为主, 创作为辅。

六、竞赛法。

实践证明, 良好的教学气氛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吸引学生的注意, 把师生之间的情感调动到高度亢奋的状态, 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因此, 把竞赛引入临摹教学, 是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临摹兴趣的极好办法。教学中, 教师将欲定的帖字放大出示, 并告诉学生竞赛规则: (1) 不认真听讲、临写粗心的同学取消参评资格。 (2) 临好的同学举手, 不允许议论和干扰他人临写。 (3) 评出“最佳临摹能手”数名并将作品在全校展出。这样, 学生无论听课、还是临写都显得格外认真, 收到较好的效果。运用竞赛法教学应注意: (1) 要抓住学生情绪高昂的时机进行范字分析。 (2) 要对每一幅字作简要点评。 (3) 对临写效果较差但态度认真的学生要加以鼓励。

七、欣赏法。

任何艺术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欣赏, 书法临摹课也不例外。临摹课中欣赏法的运用, 实际上是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读帖的习惯。通过对范字的点画、用笔, 结体神韵一番揣摩品评, 进而加深学生对临摹对象的记忆, 把握临摹对象的特征, 提高临摹的准确性, 在临摹中训练学生的书写技巧和鉴赏能力。运用欣赏法教学应注意: (1) 着重对帖字的重点、精彩部分作分析讲评。 (2) 特征明显的局部点画加以放大再现。 (3) 有目的, 有选择地加以示范。

总之, 上好书法临摹课对于学生学好书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联系实际, 勤于钻研, 精心设计, 创造出更多、更适应学生的临摹课教学法, 变“要我临”为“我要临”, 促进书法教学质量的提高。

摘要:作为书法教学的重要环节——临摹课, 是教师完成书法教学的关键所在。为此,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谈谈上好临摹课的几种方法。

书法有法:读帖与临摹要领 篇2

一、培养观察的主动、持久性。

同学在临习过程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临写前不读帖,临写时边看边临,有的看一笔写一笔,写得生硬做作,有的甚至纯粹抄字。他所看到的,只是一个什么字,至于笔画、结构如何,他都视而不见——这便是缺乏观察的主动性所造成的。这种练字方法是事倍功半的——做无用功!

临帖有效方法:

一看,二写,三比较„„四改写

即在动笔临写之前,一定要先对所临的字进行详细地观察、记忆后再写,写后不是马上再写第二遍,而是应将自己所写的字与字帖中的范字,再一次进行细致的比较,找出不足之处后,再临第二遍改正。如果自己脑中没有范字的形象,宁肯不动笔临写,要逐渐养成先读帖再摹临的好习惯,这便是主动持久的观察。

法帖犹如老师,沈尹默先生说“字外无法,法在字中”。但这个老师是不会开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动去请教,这就是“读帖”。读懂一点,做一点。不断地懂,不断地做。这样顺序渐进,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写式地临帖,是很难入门的。如果方法对头,才能达到读帖的要求。

那么怎样读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来的手迹,如今虽然是静静的躺在纸面上,但当时却都是由动的过程形成的。既然如此,读帖就必须对每一点,每一画,每一行以至通篇认真细致地读,对其中任何细微的动作,都不轻易地放过,怎样藏锋下笔,怎样换锋行笔,怎样回锋收笔,怎样翻转,怎样顺势连接,何处应提,何处应按,何处行笔快,何处慢,何处中锋,何处侧锋,联系手腕应如何地动作,把静的字迹逐渐演绎起来,象放电影一样,使他在你的脑际,眼前动起来。也就是说把前人由动而静的痕迹,再在正确的想象中回复到动。只有逐渐正确理解这些痕迹,是由何种动作形成的,再重复这种动作来临写,才有可能与字帖逐渐合拍。

二、培养观察的广度。

由于个性及认识水平的不同,不同的学生往往偏于某一方面的观察。如有的学生对字的结构安排观察敏锐;有的对每一笔画的形状观察细致;有的则对整篇的安排感知迅速。这些差异,直接导致了学生写字的侧重面并产生一些利弊。因此,要全面领会字帖的精髓,学写一手好字,必须注意提高学生观察的广度。

读帖时,按顺序解决以下问题:

1、找出帖中字最主要的共同特点;

2、观察并说出字形特点、结构的主要规律;

3、对帖中字的不同横画(或其他笔画)找出不同写法;

4、对每一笔的起笔、转折、收笔处细加观察;

5、对某一笔的行笔轻重、快慢等进行分析概括。

以上是有广度的观察,多次巩固,有利于自己养成由整体到部分、由轮廓到细节、由现象到本质的全面有序观察习惯。

临 写 方 法

字帖上供人们作为典范临写的字称为“范字”。临写范字时最关键的是要临“象”。许多练字者照着字帖练字多年,却始终不见长进,“临不象”是其根本原因。

学写字一般都应临写格中的范字,需掌握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认真观察

在临写每个字之前,都要把范字的结构和笔画仔细看清楚。

1、看字在格中的位置——字的上下左右距离四面格线有多远?

2、看字的形状和大小——汉字在造型上各有不同形状,有方有扁、有斜有正、有长有宽,同时,由于笔数的多少不同,字也会有大小之分。

3、看字的笔画和位置——既要看每个笔画的长短、弯度、弧度、角度,也要看每一个笔画在方格中的位置(如果是田字格,还要看每个笔画与横、竖虚线的相对位置),还要看笔画之间的相互关系,即:

1)相交——笔画之间互相交叉。如:“义”字中的撇、捺;

2)相接——笔画之间互相连接。如:“人”字中的撇、捺;

3)相离——笔画之间有一小段距离。如“八”字中的撇、捺。相交叉和相接在何处?相离,离多远?这些都要观察清楚。

二、要反复临写

掌握任何技能,都不可能只学一遍就会,所以,才有“重复是学习之母”的名言。练字也一样,要想把字帖上的字随手写来就能写象,也必须经过多次重复,才能牢记于心,烂熟于手。许多练字者都有过这样的感受:第一遍照范字临写还挺象,第二遍就照临写的字临写而不再看范字,等到七、八遍之后,就连范字的影子都找不到了,完全回到了自己原来写字的水平上。纠其原因,就是没做到反复按照范字临写。反复临写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每临写一遍都要比照范字,切不可把自己临写出来的字当作范字。

2、临写时,要让临写出来的字与范字等大,不要一进入临写就进行放临(放大临写)或缩临(缩小临写)。

3、临写不象时,可以使用描摹方法。描摹就是用一张透明度较高的好薄纸盖在范字上,通过透过来的字影进行描写。这种方法对掌握范字的结构和熟悉范字的笔路有很大的作用。

4、反复临写不象时,可以进行分临。分临就是把字分成部分或笔画,专门就某一部分或某一笔画进行反复临写,待部分或笔画临象之后,再进行组合临写。

5、照着范字反复临写多遍都能临象之后,需要进行背临,即脱开范字进行默写,以便使临写的成果得以巩固。

6、反复临写应包括一次练字中的反复和多次练字中的反复两种含义。就是说,某次临写的字不仅要在当次练字中反复多遍,还要在过几天之后,回头再写,直至达到在任何时候都能随时写象的程度。

7、每次临写的范字不宜过多,应分期分批、各个击破。一般以每批20字左右为宜。

三、要学会对照检查

在临写范字时,如果能有老师指导,肯定会对提高临写的能力和速度有很大帮助。但如果家庭成员中没有从事书法专业的人,这种帮助和指导就会非常有限。所以,学会对照检查就十分必要了。

对照检查并不难,只要严格地对照范字查找自己临写时的毛病就行了。

1、对照检查的目的使临写不象的地方能随时被发现并及时纠正。

2、对照检查的内容

1)字的大小和在格中的位置是否与范字相同;

2)字的形状、结构造型是否与范字相同;

3)字的第一个笔画是否与范字一样摆放到适当位置;

4)字的笔画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否与范字相同;

5)字的主要笔画是否与范字一样突出;

6)字的每个笔画和笔画中的任意一个部分的长短、弯度、角度等是否与范字相同。

3、对照检查后的纠正

董其昌的书法创作与临摹 篇3

关键词:董其昌创作临摹

中图分类号:J209文献标识码:A

有明一代,中国书法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名家辈出、彪炳史册,如文徵明、徐渭、张瑞图、王铎、黄道周等,董其昌更是在名家林立中独树一帜,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其平淡而充满禅味的书风流布数百年而不衰。他毕生追求的书风便是“大雅平淡”。他说:“诗文书画,少而工,老而淡。淡胜工,不工亦何能淡。东坡云:笔势峥嵘,文采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实非平淡,绚烂之极也。”

董其昌生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卒于崇祯九年(1636),享年83岁。他号思白、香山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万历十七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皇长子官、督湖广学政,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赠太子太傅,谥文敏。董其昌天才俊逸、少负重名,在文学诗词、书画创作鉴赏诸方面均有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建树。清代人王文治在他的《论讨绝句》中说:“书家神品董华亭,褚墨空元透性灵;除却平原俱避席,同时何必说张邢”。这些评价从一个侧面代表了晚明清初两朝文人学士的某些看法,也道出了董其昌深厚的书法造诣。

董其昌天才隽逸,精通禅理,以禅理悟入书法,强调“士气”、“天真平淡”、“超出人寰”,故其书风秀逸儒雅,飘飘欲仙。董其昌以禅喻书,其实质是一种剖析书法本质的哲学观念。董其昌的创意性临摹具有解放作用,临摹还成为其原创的活力,他假临摹之名,行创新之实。

一董其昌的书法创作

晚明社会思潮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禅悦之风。董其昌也是其中的热心成员,并由此接触到了时代思潮的最前沿。禅宗的思想几乎伴随了他的一生,他命名自己的书斋为“画禅室”、“墨禅轩”,非常清楚的透露出自己的思想倾向。31岁时,他对禅宗就甚有体悟,《画禅室随笔》卷四《禅悦》载:“余始参竹篦子话,久未有契,一日于舟中卧念香严击竹因缘,以手敲舟中张布帆竹,瞥然有省,自此不疑。”32岁时又在《戏鸿堂稿自序》中写道:“至岁丙戌读曹洞语录,偏正宾主,互换份触之宜,遂稍悟文章宗趣。”陈继儒为其《容台别集》作序时讲:“(其昌)独好参曹洞禅,批阅《永明宗镜录》一百卷,大有奇悟”。又有为其六十大寿作《寿玄宰董太史六十大序》时写到:“(其昌)不禅而禅而得禅之解脱”,都说明了董其昌对禅学有精深的研究。

他还常听憨山法师、达观法师谈禅,对禅学更有体悟。1588年时,他与思想极端的李贽相遇,即引为莫逆之交。李贽是当时狂禅思想的提倡者,他鼓励董其昌继续钻研哲理。狂禅乃是新儒家之中非正统及个人主义思想倾向的混合体。以禅宗“顿悟”为其形式,对晚明许多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正如他后来所承认的,狂禅学说在他人生的这个阶段里,促使他能够集中心智,帮助他在思想方面臻于成熟,此外,也为他对于艺术的看法提供了哲学性的架构。”

禅宗的理则和李贽的“狂禅说”都直接对董其昌产生了影响,使之一再标榜和自喻其书是率意之作,追求淡泊,毫无雕琢之意。他的这种创作思想和创作态度与他书法实践是和谐统一的。董其昌的书法创作,将其思想感情转变为视觉符号,用笔上董其昌主张进行书法创作不能“信笔”:“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写来自然、潇洒、淡雅。

所谓“提得笔起”,其意是落笔后即提拎行笔。提得起则锋易正,锋易正则易劲挺,因此董书中无偃笔、拙滞之笔,枯淡中见秀润,深得帖学衣钵,这是得唐宋以后“中锋”行笔观念的一脉承传。其用笔最突出的特点在转折,以转代折,流便而富有篆籀意。而中锋行笔、线条的逆入回收、转折处提笔暗转,这些都属于“圆”的范畴,圆笔具有内向性,冲击性弱,情绪稳定,优雅含蓄。

董其昌书法中十分注意浓淡枯润的运用,书作曲尽其妙,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他说“字形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此窍也”。“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赦肥。肥则大恶道矣。”董其昌书法尚“淡”、尚“真”、尚“悟”。尝言:“作书与诗文同一关捩。大抵传与不传,在淡与不淡耳。极人才之致,可以无所不能,而淡淡玄味,必由天骨,非钻抑之力,澄练之功所可强入。”苏子瞻曰:“笔势峥嵘,辞采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实非平淡,绚烂之极。”犹未得十分,谓若可学而能耳。《画史》云“若其气韵,必在生知。”可为笃论矣。

他认为“淡”必须靠天资去領悟,是生而知之的。他提倡的“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有玄味,即深味,似淡而实味深味远,即表面的平淡内蕴着深远悠长的真情。禅境的虚静恬淡赋予了董氏浓郁的心灵体验色彩,使其对“淡”的追求积极主动。这种“淡”是与人的精神境界互为表里,与心境的淡泊宁静相连,这是一种心灵的“境界”,更是一种禅的表现。

董其昌书法的结字灵巧秀丽,用笔似米芾,变险劲为淡雅,学古人不着力于外形而重神似,有时往往笔不到而意态自足,意不尽而寓意深远,无“干字一面”之病。关于结字,董其昌在他的书论中也作了辩证的分析,并对前人书作中的结字进行了科学的总结:“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然须结字得势。海岳自谓‘集古字,盖于结字最留意,比其晚年,始自出新意耳。’”“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此赵昊兴所未梦见者,惟米痴能会其趣耳。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盖以奇为正。”

在实践上,他折衷了二王、颜真卿、李北海、杨凝式的特点,结字宽和自然,不矜奇炫异,故作狂怪,显示出以“均衡”为美的理想。这种均衡,不是布算,不是四平八稳,是平中寓奇,奇中参正的结果,是“既知险绝,复归平正”的“均衡”,多一份典雅与和谐,这是一种宁静的美,理性的美。

对于章法,董其昌可以说是比他的前人大大迈进了一步,虚实统一,浓淡和谐,欹侧让人叹为观止。董其昌深得杨凝式《韭花帖》疏宕空灵的风范,而且字距、行距更加疏朗、空旷,萧散简远,渗透出一股浓郁的“书卷气”。他说“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芾小楷《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界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又云:“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王大令之书,从无左右并头者。右军如凤翥鸾翔,似奇反正。米元章谓大年《千文》,观其有偏侧之势,出二王外。此皆言布置不当平匀,当长短错综,疏密相间也。”“古人神气淋漓瀚墨间,妙气在随意所如,自成体势,故为作者。字如算子,便不如书,为说定法也。”

董其昌的书法字与字之间大小错落,牵丝在有无之间,有者连绵不绝,无者势不可遏;而行距之间的疏朗更增添了一种恬淡平和的气息。既有动态的美而让人一见倾心,又有静态的美让人回味无穷。这也是董氏摩掌于“二王”书风,而在意境上的新突破。

二董其昌的书法临摹

清人张照有一段关于董其昌书法的跋文:“世人以其潇洒纵逸,脱尽碑版窠臼,疑其天资高而人力浅。余曾见其二十三岁时写《普门品》,学《麻姑仙坛记》便如印印泥然。”何为“印泥”?按字面意思分析按模取形不走样,也即是对古人法帖作如实临摹,力求形似。任何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董其昌深谙此理,认为“学书不从临古入,必堕恶道”(《容台别集》卷二)。

他特别推崇米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米芾勤于临古,善于临古,他说:“吾尝评米书,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东坡之上。山谷直以品胜,然非专门名家。”(《画禅室随笔》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引同)“盖米于前代书法,盘旋甚深,非苏、黄所及也”,流露出一个迥出时流的书家在临古上必须有过人的勤奋和非同一般的深入的观点。

董其昌不是死临古帖,而是带着思考带着诠释去临习的,他尝言:“余学书初师颜平原《多宝塔》,不过借此开拓笔力,实于平原之神理未有入”。“钟太傅书,余少而学之,颇得形模,后得从韩馆师借唐拓《戎辂表》临写,始知钟书自有入路。”董其昌《容台集》云:“尝见妄庸子有摹仿《黄庭经》及僧家学《圣教序》,道流学赵吴兴者,皆绝肖似,转似转远,何则?俗在其骨,推之不去。”

董其昌学颜,取颜之宽绰而拾颜之恢宏;学米“如一佳士”的峻爽潇洒神采;学王羲之《兰亭叙》,曾自云“皆以意背临,未尝对古刻,一似抚无琴者”。学怀素,运笔瘦劲飞动,狂而不霸,草而不乱,终能保持自然妩媚的本家面目。董其昌学书实际上走的是标准的帖学之路,但他善于临摹历代名家的法书,其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以有意成风,”“以无意取态”,不重摹,不着力外形,不单纯追求一种形象美,而是攫取适合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艺术修养为目的,讲“士气”,入禅理,尚韵尚意,行神于虚,以神韵胜,不斤斤计较点画间的得失,而是能得古人意趣,遗貌取神,达到学古为己用的目的,表现特殊的意境。

三研究结论

临摹名家书法最初都追求形似,点画像,结体像,章法也像。写像了之后怎么办?许多人没有路可走了,将全部注意力放到惟妙惟肖的克隆上,结果必然是“转似转远”,越写越僵,背离原作精神,走上一条取消自我的绝路。“临摹到了写像的阶段,再要精进,就要将所临法书放到一个更大的系统中去,从一个或几个新的角度去做关照,这样它就会因来自各方面的阐释而获得新的生命。”

有能力在古人的作品中,看出结构性的特征,并且引为己用——这是临摹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丰富个人书风的一种手段,有益于增长个人的创造力。一般认为“临摹”作为一种创作手段,可能对创作造成一种限制和阻碍效果,这就误解了创意性临摹的真意。对于那些有形式主义的书家而言,创意性临摹则有解放的作用,此做法使他们免去了详实模写的负担,书家不必担心一切,只需专注形式的问题即可。这样,不仅开启了书家的原创之路,同时也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一道历史的许可证明。

由董其昌的书法实践可以看出他的创作有其哲学架构,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某种程度上它成为了作者的一种信念,一种寄托。并且他在传统当中为其创作寻找恰当表现形式(笔法、墨法、章法等各个方面),将符合自己心灵诉求的造型元素,通过处理,变为唤起某种情感的力量,变为自己的风格语言,从而将时代精神灌注到对传统的分解与组合之中。

临摹与创作并不仅仅是学习的前后两个层次,传统与现代也并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前后两个阶段。技近乎道,道的境界就是一体的境界。临摹是创作的表象,临摹什么,怎样临摹都是创作观念的反应,受创作观念支配的。传统是现代的表象,对过去历史现象的取舍和对传统观念的建构,取决于对现代及其发展的理解。董其昌的临摹,是对历史的能动选择,他因创新的需要而解读和阐释传统。伽达默尔说,传统并不是我们继承得来的一种先决条件,而是我们自己把它产生出来的,因为我们理解传统的进展并参与到传统的进展之中,从而也就靠我們自己进一步规定了传统。

参考文献:

[1]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2] 高居翰:《山外山》,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

[3] 董其昌:《魏平仲字册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

[4] 王杰:《石渠宝笈续编》,海南出版社,2001年。

[5] 董其昌:《容台别集》,齐鲁出版社,1997年。

[6] 沃兴华:《从创作到临摹》,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

论书法学习中的临摹 篇4

临摹是学习任何一种书体所必须使用的基本方法。学习书法离不开碑帖,离不开临摹,只有对古代优秀碑帖心追手摹,才能掌握各种书体的基本技法(如用笔、结字、章法、韵味等),也才能体会古人书法作品中的精妙所在。关于临摹,论述如下。

1. 临摹结合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的方法,不但初学书法要临摹,就是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还需要临摹。学楷书需要临摹,学篆、隶、行、草各体书仍需要临摹。书法家的一生都是在临摹中度过的,在临摹中学习,在临摹中思考,在临摹中创造。

摹帖的方法:第一步先描红。即从一本帖中选出清楚、完整的字,用透明而不透墨的薄纸,如打字纸、有光纸等蒙在帖上,依着字的轮廓,用极细的线条钩成空心字,这叫“双钩”。然后把钩好的字作为描红本,用红墨水填写,再用蓝墨水填写,最后用墨汁填写,这样写不但能加深记忆,而且能节约纸张。

摹帖应注意笔随帖走,切勿失形,要看准笔画的来龙去脉,揣摩它的笔法和结构形态。摹帖要带有“写”意,将笔画一笔写成,饱满而精到,切勿依葫芦画瓢地填描涂抹。

临帖,即在摹帖的基础上,对帖字的用笔、结字规律有了基本认识之后,对着帖写。临帖有对临、背临、意临三种方法。对临,即把字帖放在对面的帖架上照着写,这是最方便、最常用的临帖方法。

背临,即把帖收起,凭记忆默写帖中的字,不但求其形,更求其神。背临之后可以集字为联或集字成篇,然后进入创作阶段。

摹帖笔随影走,古人怎样写,我们就怎样写,大小、长短、宽窄、粗细、方圆、斜正等都必须按帖字的要求去写,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摹帖的特点在于易学到古人所写字的结构位置,但由于规范太死,反而失去了古人的笔意,用笔死板而不灵活,让人感到放不开,受不了;临帖或对临,或背临,或意临,加入许多书者自己的个性特点,所以易得古人的笔意,而易失古人的结构位置。写来自由随意,追求个性,却得之甚少。

所以在临摹中必须临摹结合,先摹后临,既得古人的用笔方法,又得古人的结构规律。练习时可以采用先摹后临,再反过来摹,摹完再临。或者采用“双钩”的方法来研习结构规律。摹临穿插,取长补短,效果极好。临摹中要多看、多思、多琢磨,然后下笔。下笔要准,先形似,后神似,以求形神兼备。临摹后要反复对照检查,总结经验教训,在否定中提高,在教训中成熟。

2. 先入后出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临摹就是继承,就是向古人学习,学习前人优秀碑帖中的美的用笔、美的结字、美的章法、美的韵味和气势等。但临摹还有一个入帖与出帖的关键问题。不入帖,写不进去,或写出来不像,是无法与古人对话,无法学到古人书法妙处的。但不出帖,即进去又出不来,太像古人,简直成了古人的书奴,一点自己的个性都没有,这样写,最终也形不成自己的书风特点。

关于入帖和出帖,清人姚孟起说得好:入帖时“不可有我在,有我便俗”;出帖时“不可无我在,无我便杂”。“不可有我在”说的是要专心一意地临习古人法帖,把握帖字的精神面貌,要“一字一笔须从古帖中来”,不入帖便无本;“不可无我”说的是要在临摹的基础上,吸取其它碑帖的长处,融会贯通,结合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创造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有个性,有创造,并逐步走向自由创作的新境界。

3. 读帖善悟

帖不仅要临,更重要的还在读,学书善悟,即从读帖中领悟。有些优秀的法帖,不一定去临,只要认真阅读,反复体味,悟出其中的法度和韵味,便会自然而然地化入自己的书法创作之中。

阅读碑帖,并不是出声朗读碑帖的文字内容。所谓读帖,即书法家在临摹碑帖之前,或在平常工作的间隙,翻阅碑帖和泛览墨迹,也就是仔细分析、研究、琢磨碑帖中每一个字的笔画、结构和整幅作品的章法、气势及韵味。

古人读帖非常认真。曹操不但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有名的诗人、书法家,陕西汉中博物馆就有传为他书写的“滚雪”隶书碑刻。相传他喜欢梁鹄的书法,便把梁鹄的字挂在帐中,一有空就读,连行军打仗也不放弃读帖。相传三国魏时的大书法家钟繇“坐则画地,卧则画被”,学书非常刻苦,他特别注意阅读和默写名帖。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一次在行路中,发现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碑,辗转赏读,站得两腿发酸,干脆坐下来读。这样持续了三天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读帖如同古人对话,交朋友,达到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鸣。读帖从一点一画入手,仔细研究和琢磨古人用笔、结字、章法及气势、韵味之妙处。通过阅读,眼观神会,潜移默化,以加深理解,锻炼视觉记忆,丰富、积蓄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帖临一本,书观百家。读帖不仅限于一两本,古今许多书法家的实践经验证明,读帖胜于临帖。有些碑帖,我们不一定临,但可以阅读,深刻领会古人书法作品中的三味,积少成多,逐渐地吸收消化,才能奔汇腕底,充实于纸面,自然会手随眼高,眼使手灵。入于眼,融于心,出于手,心手相应。

摘要:学习书法离不开碑帖, 离不开临摹, 只有对古代优秀碑帖心追手摹, 才能掌握各种书体的基本技法。

上一篇:人力资源投资成本下一篇:故事中的学校管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