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为导向

2024-06-05

以职业为导向(精选十篇)

以职业为导向 篇1

一、加强素质教育, 强化职业道德, 明确培养目标

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遵纪守法意识, 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要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 加强职业院校党团组织建设, 积极发展学生党团员。

二、制订教学计划的几项基本原则

第一,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订教学计划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 注重分析和研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湘精况、新特点, 特别要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本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 努力使教学训划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同时, 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与教学工作的关系。

第二, 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制订教学计划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正确处涸叻子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质量需不断提高

第一, 专业课程设置和改革。专业特色是办好取业教育的关键。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揍,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融“教、学、做”为一体, 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围绕市场设置特色专业, 依据市场需求培养学生, 实现专业设置与市场的对接。

第二, 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 应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 研究制订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人制度。“双师型”教师队伍, 既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既要担当教师的角色, 更要充当工程师的角色, 应尽可能多地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其他各项技能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训提供指导。

四、加强教学评估

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结果, 教学工作是由教学的基本环钧沂构成的复杂过程, 每一环节都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只有教学的每一环节都达到质量要求, 教学质量才有可靠保证, 这就对教学工作要求的状况作出评估, 使教师及时了解自己每一教学环节的质量, 从而引导教师重视教学各环节的工作质量, 有力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强化职业资格证制度

第一, 改革课程结构, 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主要系统化的新课程体系。按行业统一的能力标准来编制考试大纲, 将职业技能标准的各项要求纳人专业课计划和大纲中, 强调根据行业和企业发展的趋势, 将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相应专业技术领域职业资格培训内容融人教学内容, 自主开发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使专业课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适应。

第二, 转变传统的教学形式,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多层次教学形式。要转变教育观念, 狠抓实践教学, 切实从专业学科为本位向职业岗位为本位转变, 从传统的偏向学生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养成转变;要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改革, 按各行业工种流程组织教学, 形成一套内部体系完整、外部关系协调的工学结合教学机制。

第三, 实行“双证”毕业制度, 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规定学生在毕业前除了拿到学历证书外, 还必须针对所学专业至少考取一个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 (中级) , 以适应社会、着眼未来, 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以及创业的能力, 又调动了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 从过去要求学生必须参加社会鉴定考核发展到现在的学生自愿参加。

以职业为导向 篇2

构建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研究》课题组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研究课题

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二○○六年十二月·北京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目录

1.装配钳工高级技师——广重严耀强 2.维修电工高级技师——石化李建荣 3.维修电工高级技师——广钢王在俊 4.机修钳工技师——广州机床厂何建廷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个人心得体会

我是作为受测试者而参与了这次企业考评测试的。这次企业考评测试的试点工作放在我们装一组,充分体现了指导中心、企业对我们的信任,也表明了我们的技能水平在行业里的地位。我们装一组,除压力容器、离心机、汽轮机产品外,其余的通用机械产品都从这里装配完成,其中不乏商值高、技术含量高、行业内领先或唯一性的产品,如不锈钢生产线、机车滚动振动试验台、隧道掘进用的盾构机、航天试验用的热压罐、压力扩散洗浆机、真空转鼓过滤机、高速齿轮箱等大型产品。

从事装配钳工工作近二十年,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练就了一身过硬的装配技术,形成了自己的技术特点:能完成所有通用机械产品的安装,满足公司对客户的承诺,有组织指挥装配大型机械设备产品的能力,在钻孔方面有自己一套特别技能、能钻出各种高难度的孔。由于有扎实的基本功和管理能力,1989年起担任了装配大组的大组长,组员最多时达120人,在自己的言传身教下,培养了一批批生产的骨干和管理的骨干。由于工作突出,本人多次获得厂级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并于1983~1985年连续三年评为厂标兵,1998年通过技师考评。

从事装配钳工工作的近二十年里,我十分珍惜企业给予的每一次锻炼的机会,都会将每一次机会视作一次企业考评,考评。自己先后参与并组织了各类在大型产品的装配,如:水泥生产线、不锈钢生产线、广东省重点工程南碱化工设备、制糖生产线、科技含量极高由西南交通大学设计的我国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来的优势是社会考评无法比拟的。

我参加这次企业考评的测试,对当中业绩答辩的环节,我觉得最具挑战、最具价值。我认为,这一环节是考评一个技师、高级技师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而且考评了一个技师、高级技师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吸收和运用的能力。你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经历,有一定的工作业绩的积累,更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环节,不但是一个对自己从事工作的总结和汇报,更是学习和提升自己理论水平的机会。它其实也是一个业绩公示的过程,只要是你装配过的产品,过程中解决过装配难题,提出过合理化建议,并将它作为经验总结出来,这样日积月累,综合能力就是这样形成。

以上就是本人对企业考评工作的认识及体会,仅供参考。

附件:对严耀强同志的评价意见

2006年11月29日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对严耀强同志的评价意见

一、人力资源部的评价意见

严耀强同志自1972年进厂,一直工作在生产一线,不论是从事钻工、装配钳工、担任镗、刨、钻、插床班班长或装配组大组长,都能无条件地服从组织调动,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能兢兢业业,带头钻研技术并很快成为行内的生产和管理上独当一面的能手,为此,多次获得了“先进生产工作者”和“标兵”的称号。

近几年,随着产品的技术、科技含量的提高和与国际海瑞克、安得里兹等大公司合作机会的增多,很多以前未接触过的产品都出现在装配线上,没有现成的工装、现成的装配工艺,如机车滚动振动试验台、掘隧道用的盾构机、不锈钢生产线、压力扩散洗浆机等大型产品;严耀强同志都能带领组员边干边学,大胆地参与工艺方案的制定,提出行之有效的装配工艺,各项产品都能在他的协调组织下,如期交到客户手中。

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严耀强同志积累了丰富的实操和管理经验,为了使班组的整体素质提高,他更是毫无保留地将技艺传授给组员,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不少组员已成为生产和管理的骨干。

严耀强同志在生产一线扎扎实实,任劳任怨工作了34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复合技能型人才。

二、考评专家的评价意见

1.经验丰富。严耀强同志在一线工作时间长,参与及主持了许多大型产品的安装,积累了丰富的产品安装经验。对大型产品的装配提出了许多合理建议和独到的装配工艺。

2.协调能力强。严耀强同志由于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管理经验,在多项大型产品的装配中,都被工段委以重任,负责项目的加工协调及指导安装工作,如不锈钢生产线、压力扩散洗浆机等大型产品。

3.综合知识、经验的运用能力强。在1993、1997、1998年,严耀强同志以专家的身份,分赴四川西南交通大学、印尼、越南等地指导机车滚动振动试验台、大型轮胎定型硫化机、制糖生产线的安装试车,获得了客户的好评,为广重争得了荣誉。

三、车间领导的评价意见

严耀强同志所在的装配一组,负责着集团大部分机械产品的装配产出作业,如水泥生产线、广东省重点工程南碱化工设备、制糖生产线、轮胎定型硫化机、反应釜、高压釜、磨煤机、浸渍器、大型托轮等通用产品及技术含量较高的真空转鼓过滤机、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不锈钢生产线、西南交通大学设计的我国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个人心得体会

我出生于1969年3月,中共党员,1990年毕业于广州石化技工学校,2003年取得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及应用大专文凭,2005年经广州石化技师评审委员会评审取得电气技师资格,现为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动力事业部炼油电气车间N4班班长。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承担着本厂蒸馏、催化、加氢等炼油主体装置的供配电生产,辖下有一个10KV变电所、五个6KV变电所和十一个400V配电间。

自1990年技校毕业参加工作后,我一直在电气运行岗位上工作,并刻苦学习专业技能。通过多年的学习与实践,我在运行的电气技术水平上进步比较快,能迅速排除电气设备故障,对电气自动化控制原理有一定的认识,对变电所采用PLC控制的声光报警系统有一定的专长,在班组管理上能够发挥出班长的带头作用。

在近几年,本人主要有以下几项工作业绩:

1、独立完成催化烟机控制系统升级改造,解决了烟机控制系统联锁复杂和开车难的问题;

2、独立完成加氢一变电所PT柜技术改造,采用西门子综合保护器取代传统的电磁式继电器;

3、主持完成加氢二变电所高压电动机安全控制功能的完善,使操作人员能够安全地操作设备;

4、主持完成加氢二变电所中央信号盘技术改造,采用PLC技术作为中央报警信号系统,详细纪录设备的故障状态;

5、主持完成N4变电所中央信号盘技术改造,采用PLC技术作为中央报警信号系统,详细纪录设备的故障状态。

在2006年10月至11月期间,广州市职工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在我厂进行维修电工试点,经过几次理论与实操考核、以及面试技能评价,通过对我的理论水平、实操技能、工作业绩等各项综合能力的考核,完成了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过程。本人作为参评对象之一,在整个评价方案和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企业的评价标准与国家的评价标准相互接轨。

在此次高技能人才(维修电工)评价模块的方案中,首先进行的是实操考核。作为技师的评审,现场动手的能力和临场的应对不单是技能高低的体现,也是心里素质的考验,心里素质的优劣往往能左右人的技术水平的发挥,实操考核直接地反映了参评对象的脑、口、手的沟通能力。此次所选的题库经过企业专家与社会专家共同磋商,结合不同企业的实际应用,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益为目标,将题库的类型制定得更加能体现出企业应用的技术水平,而不是生搬硬套地采取千篇一律的模式进行传统考试,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使企业的高技能人才真正能专有所长,学以致用,更好地为企业解决难题。

近年来,企业技师的考评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对一些平时忙于工作又有实际工作成绩的技能人员来说,只要在某一个考试环节上失手,那么将意味着只能等待下一次的评审。这多少有些不公平。而在这次企业高技能人才的评价研究过程中,引入的业绩评价模块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工作业绩的评审是此次评价方案的关键所在。通过前期工作业绩课题的调研与开展到实施评审,期间也经过多次的改版,因为表格要求的不同将直接导致业绩表述的内容深浅不一,所反映的技术业绩水平也高低难辩;评审表对专业针对性不强也容易使参评对象难以为自己进行理性的评价。这些表格经过鉴定中心专家和企业专家以及参评对象根据各自专业的特点不断修正后,较能客观地反映出参评对象的工作业绩,让参评对象实事求是地描述自己的技术业绩,同时附上业绩的详尽资料,更能体现出参评对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而在专业技术主管评价和车间意见的认可上,也让这些了解参评对象的直接领导能更加清晰地、客观地在表格上表述其业绩所达到技能水平的深度,为高技能人才的评聘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因为参评对象是建立在高级工的基础上,要评聘为技师并非一年半载的时间,所以在确立为参评对象的期间,其参与的申报技术项目按要求一一填写业绩总结,并选取参评对象认为最能反映自己综合技能水平的项目作为关键业绩申报。在这次业绩的申报填写上,参评对象能够对其关键业绩展开更为细致的表述,这样在既有全面有又突出的业绩表上,更能反映出参评对象的进步以及不同时期其技术面的覆盖程度,也为评审小组的专家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

在面试答辩的过程中,评审小组在关键业绩上对参评人员作更深入的了解,从深度和广度对参评人员作最终的鉴定,是对业绩评审的检定。

作为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就应该以专业技能为企业服务。因此,我认为在企业内评聘高技能人员,企业的评价标准必须以国家的标准为导向。市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有针对性地建立了一套适合企业技能人才发展的评价模块,有利于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的提升,就是切切实实为企业排忧解难。

附件:对李建荣同志的评价意见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对李建荣同志的评价意见

一、人力资源部门(培训开发室主任)评价意见

李建荣同志是我厂近年评出的年轻技师,在技能操作人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企业的日常生产过程中,勤勤恳恳,带领班组成员,圆满完成企业的生产任务,使单位里技术水平过硬的高技能人才。通过这次业绩评价试点,专家组对该同志的评价与我们日常掌握的是一致的。这也说明,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系统与企业的贴合度是很高的,评价模型的建立是成功的。

二、生产一线班组长(N4班副班长)的评价意见

李建荣同志在班里的技术是有目共睹的,大家都很佩服他。每次遇到困难的任务,他总是能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带领着我们解决掉。这次他参加市里面的考核评价,我们认为肯定没问题。对于这种考核方式,我认为比较适合我们这些生产任务繁重的一线工人,考核评价的都是日常生产中的设备和业绩,做起来当然得心应手,我们也愿意参加。只是其他人参加考评的话,与他的水平是有差距的,不会像他一样取得这样的好成绩。

三、考评专家的评价意见

李建荣同志的岗位我是熟悉的,作为一个年轻的班长,他不但有过硬的技能,还具备了勤学肯干的良好品质,这是难能可贵的!仅从业绩上来看,他在本职岗位上较好地完成了企业的任务,也为企业解决了不少难题,这样的员工是企业的宝贝,理所当然应该是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因此从他的业绩评价中已经体现出技能的高低,对他的工作业绩的肯定,就是对他的技能水平的认可。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结合实际

挖潜专能

我是广州钢铁企业集团股份公司动力总厂的王在俊,非常有幸参加了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在广钢集团试点的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电工技师模块的考核。

在9月底,当动力总厂的领导通知我时,我还带着几分紧张。虽然在05年获得了维修电工技师资格证书,但我是作为广钢的“青年岗位能手”直接认定,并没有参加05年的考核,即便是实操部分对我来讲不是很难,但对于理论部分和现场答辩的考核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重新温习。

在10月中旬,我参加了实操部分的考核,针对预留的桥式起重设备多处故障,我仅用了不到一小时的时间给予解决,这是我对技师考核模块的考核有了很大的信心。而后,我开始对理论部分开始温习,虽然曾经学习过电子方面的知识,由于长时间没有接触电子电路,使我对该方面的知识学习起来有些困难。但基本上可以看懂,清楚原理。在10月底,参加了理论考试,其内容基本上是曾经在学校学习过的知识,再加上复习,也顺利取得了好成绩。

之后,按照考核要求,对主要工作项目业绩进行了填写,回顾了过去几年来在业绩方面取得的成果。经过认真的准备,在11月17日参加了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广钢集团专家组的现场答辩会,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通过这次考核,我感觉知识得到了更新,对过去的学习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同时我也认为这种考核模式相对于以前的考核方式更能适合企业的需求,因为这种模式能结合企业的实际,把你取得的业绩与实际技能相结合,更能反映企业高技能人才的真正水平,使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得到社会的肯定。

非常感谢广州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广钢集团人力资源部和动力总厂的领导给了我这样的一次机会。同时也感谢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广钢集团的评委老师们对我的评价。

附件:对王在俊同志的评价意见

二OO六年十一月三十日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对王在俊同志的评价意见

一、班组(工段)的评价意见

王在俊同志任电气工段副工段长,主管工段生产技术,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能刻苦钻研业务,掌握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完成岗位任务的能力。他排除生产上的疑难故障数不胜数,生产上出现问题随叫随到并“手到病除”,如二期电站飞灰系统PLC的改造成功,证明了他具有较高的技能。在管理上有协同工作的能力、决策的能力,并精心指导下一级专业技术人员,并经常组织班组的培训和演炼。综合评价:符合晋升高技能人才档次。

二、人力资源部的评价意见

王在俊同志走出校门参加工作以来,通过十多年来的工作锻炼积累和自己学习提高,生产一线电气运行维修技术和理论知识较高,具备了比较突出的岗位工作技能和管理能力,走上了工段管理岗位并能出色完成该岗位的各项技术、管理任务,成为单位生产和工段工作骨干,在本单位解决生产问题、完成检修任务等工作中起着较重要的作用。综合其理论知识水平、检修工作水平、工作组织管理水平、培训指导下一级专业技术人员能力等多方面情况,本单位认为其具备高技能人才条件。

三、考评专家组的评价意见

王在俊同志作为基层工段的技术骨干,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检修工作水平,以及工作组织管理水平。能刻苦钻研业务,并能培训指导下一级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今次企业高技能人材评价的测试,成绩优异。广钢电气专业组一致同意王在俊同志评为高级技师资格。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测评对象材料

本人93年毕业于新兴技术学校,同年进入广州机床厂有限公司,在装配车间机械大组工作三年,主要是车床及铣床的操作。三年后调到装配车间的装配大组,从事装配钳工工作。2004年工作调动,担任技术开发部试制车间的领班。

在装配车间工作的几年里,不断学习,熟悉车床和铣床的操作技术,熟悉我厂生产的各型号车床数控系统程序编辑,试车机床的各项工作精度,多次负责装配“国家质部门”抽查的产品。经历了广州数控机床的整个成长过程,完成CJK32A、CNC35A、CNC300J、G-CNC360、G-160、G-CNC350等新产品批量生产的改型换代,而在这一时期,本人负责新产品的领头装配工作。

在整机装配过程中,处理了不少问题,其中有光栅尺检测车床的定位精度,G-160数控机床的床鞍部分贴塑及装配铲刮技术等。

产品不断更新换代,自己也不断的学习。2002年考取“计算机网络操作员”资格。200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考取“高级钳工”技能资格。2000年-2004年兼任装配车间团支部书记。2004年在技术开发部试制车间的工作岗位上。经过G-210MC复合型车铣削中心新产品试制后,编写G-Z16纵切、G-160P、G-CNC100机床的整机装配工艺。也在整个装配过程中,指导新员工的装配技能,也在新产品的技术改进中协助或负责。自己在不断努力,不断成长。2006年11月经广州机床厂有限公司推荐,参加“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举办的“高级技能评审”的技师考评。

在本次的“高级技能人才”考评的过程中,业绩项目考评以列表形式进行总结,内容按照“广州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编制的《主要项目业绩记录表》,记录本人近年来工作上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及实际工作业绩的总结、答辩装配钳工遇到的技术问题及个人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能项目考评是结本企业产品制造的机床尾座总成部分与床身导轨配合的刮削与装配操作。

综上两项考评项目情况,本人认为本次的高级技能人才考评能结合产品制造的实际装配技能及在工作中的实际业绩及能力。而本人经过本次的考评,无论在业绩考评或技能考评都按要求回答所有考评专家提出的问题,及发挥出技能实操的专业操作水准。希望在考评的过程中能增加多样化的机械元素。例如,数控方面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术知识或材料性能、热处理技术、新设备应用等技术问题。也可增加复杂零件图、装配图及形位公差绘制等的相关知识。这可能让每位考评对象都能真正熟悉装配、机械上的应用知识。更能令我们的“高级技能人才”知识面更广阔,技术更精湛。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附:对何建廷同志的评价意见

二OO六年十一月三十日

对何建廷同志的评价意见

一、生产一线同事的评价

广州机床厂技术开发部高级工程师徐光:

何建延同志在技术开发部试制车间担任新产品试制装配的领班,具有熟练地按新产品设计要求装配及调试中高档数控车床的技能,并能组织G-210M数控车铣中心、G-Z16回轴控制数控纵切车床等复杂数控机床的总装、调试。具备解决数控车床使用过程有关技术难点的能力。

广州机床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试制车间、高级技师、吴树灿:

何建延同志热爱本企业,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积极肯干,在技术遇到难题时,会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或会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研究解决,装配技术知识和个人技能操作面比较广,在生产一线上的劳动群体中,起到一定的核心作用,能够为企业培养新工人。

二、人力资源部门的评价

何建延同志,1993年技校毕业进入我司工作后,1996年起从事装配钳工工作。多年来,该同志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刻苦钻研业务。04年调入试制车间任装配钳工领班,负责新产品研制安装工作。为公司新产品研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基于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研究 篇3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教育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学生从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即学会做事,学会从业,能够就业。为了强化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必须以从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整合职业群的知识和技能,既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娴熟,又注意新时期“操作、监控、维护”集成化对技术工人心智技能的训练。在让学生独立完成某项任务时,重视对学生在“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四个环节上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将使学生在今后职业实践中具备在职业岗位上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从业能力。因此,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从业。

2、有利于学生生存。通过学生的心理训练,既强调智力因素的开发,更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通过团队活动、情景训练、挫折模拟等形式,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增强承担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心理压力的能力。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具备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正确认识社会和集体合作的能力、正确处理和化解矛盾的能力以及主动适应和承担风险的能力。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岗位的相互替代性、新型劳动组织和管理机制的出现,都会使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性增加,进而要求从业者以稳定的心理适应职业的变迁。

3、有利于学生创新。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造就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的必然要求。职业能力培养的着眼点,就在于结合实际的生产环境和过程,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从业能力的基础上,提高综合运用技能、知识与经验的能力,进而使其具备善于将专业人员的设计思想或设计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创新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构成要素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这种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在掌握技术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在生产现场或实际生活中熟练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知识转化为产品或服务。因此,高职生的职业能力构成有其独特性。

关于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职业能力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两大部分。基本职业能力就是劳动者成功地从事某一职业岗位所必备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有可能从事该职业的社会实践活动。综合职业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它是根据职业岗位的共同特点及要求所体现的共同的职业能力要求,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它高于基本能力,是基本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但离开了基本能力,综合能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于这种能力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很多学者又把它称为“关键能力”。另一种观点认为,职业能力由三大部分组成,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与特定的、专门的职业技能知识无直接联系,是一种可迁徙的跨岗位、跨职业的工作能力。专业能力是劳动者的基本生存能力。这一能力在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的同时,还包括对新技术的接受和理解力、职业的适应能力、质量意识、经济观念等职业能力。方法能力指人们收集信息、独立学习、解决问题、制定计划、决策、质量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方法能力要求科学的思维模式,它是人的基本发展能力,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进取的重要手段,也是职业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教育的具体表现。社会能力指人们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强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也是培养受教育者情商的重要手段。这种观点强调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对职业能力的层次重视不够。

本文尝试着克服以上观念的不足,结合高职教育的目标、方向定位,给出职业能力两层三要素结构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教育保障体系

职业能力教育始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应根据职业能力的性质和形成规律,结合自身的条件和当地的社会资源优势,努力构建职业能力教育保障体系,以确保职业能力教育的水平与质量。

1、专业设置“动态化”。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紧紧围绕生产、技术、管理第一线需要,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而不是针对学科。由于社会需求具有多变性,而学校专业设置需要相对稳定,如何将变动性与稳定性相结合,提高预见性,是高职专业设置的重点和难点。只通过调整专业目录,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培养通才,以适应市场多变的状况,结果会出现为了适应性而牺牲针对性的情况,这样显然不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在设置专业时,如何将变动性与稳定性相结合,提高预见性,显然不能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目录,而要面向市场,针对社会需求,从本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格局和院校自身的条件出发,充分利用地域优势,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适应社会需求、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专业,积累、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学校应重视研究、分析和预测市场变化对人才需求的影响,及时调整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增设社会急需的专业,使新旧专业相辅相成,合理搭配。为此,一要开展市场调研。内容包括相关行业的市场需求、发展趋势、技术要求、岗位设置等。二要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和论证,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专业设置方案,以此作为确定专业调整和设置的重要依据。不能因循守旧,而要坚持调研、分析、论证和创新。三要构建若干基本的专业模块,使专业建立在不同专业模块的组合之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要求选择不同的模块,从而提高高职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高职院校应通过构建若干个专业模块,根据不同的职业和岗位群的要求组合成不同的专业,做到有需求就上,没有需求就下,这种专业设置的动态化,使高职专业的变动性与稳定性得到了有机结合。

2、课程体系“职业化”。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构建课程结构体系,是由高职的培养方向决定的。高职的培养方向有如下几方面:①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②掌握岗位群的多种技能。③重视职业素质教育,强调合作、协调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职课程结构突出应用能力,以特定的职业(岗位、岗位群)能力要求作为教学目标,以模块式课程群为网络,使其课程结构体系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这种课程结构体系更具有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不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讲究课程的相对独立性。高等职业教育是把已经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通过教育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毕业之后能将其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不讲究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讲究课程的相对独立性,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来设计课程体系,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实用性,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学什么、训练什么。体现了突出职业性,重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以职业为导向 篇4

一、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理念, 明确学校的办学思想

我校自1996年成立伊始, 就确立了“为聋生一生发展负责”的办学思想。为此, 要使残疾人从根本上摆脱困境, 自立于社会, 就要教给他们谋生的本领和专长。除了领导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法规、经费投入、班子配备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外, 我校全体教职员工勇于创新, 大胆实践, 探索出一条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学的新模式、新路子。

第一, 科学定位, 合理设置专业。坚持不懈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应该看到,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不断衍生出新的工作岗位, 社会的职业分工也越来越细。由于生理条件的限制, 有许多职业是聋人不能胜任的。但是, 也有不少岗位, 聋人做的不一定比健全人差。所以, 科学合理地确定专业设置和与此相配套的课程计划是聋人人力资源开发和聋人人才优化配置的前提。目前各地聋校开设的专业多集中于工艺美术、计算机及应用、服装缝纫、点心烹饪、美容理发、木工机械等几个大类。2005年我校根据聋生特点及师资情况, 经过市场调查后, 在原有工艺美术、计算机及应用、美术绘画等几个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中国画专业。这个专业开设以后受到聋生的欢迎, 为聋生开辟了一条就业之路。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加各地画展, 开拓了眼界, 创新了思维, 作品的销售数量和产生的经济效益正逐步朝着可喜的方向发展。这说明只有做到科学定位, 不盲目“跟着感觉走”, 聋人职业教育才能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根据市场对人才的新要求, 不断丰富专业内涵, 适时调整专业口径。目前, 我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都能贯彻学校的办学思想, 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以学生素质的培养为主线。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毕业生的目标明确。2000年以来, 毕业生除对口升学外, 就业率达98%。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率达到90%。

在专业拓宽方面以市场为导向, 树立品牌。2002年我校把美术绘画专业定为学校的品牌专业。学校加大投入, 建立专业画室, 同时配备名师任课, 仅几年的时间, 本专业已吸引了全国近20个省50多个市的学生不远万里来校学习。

在课程设置上, 合理安排好专业课和文化课、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关系也至为重要。在文化课教学中, 我们感到要花大力气提高聋生的语文水平, 包括阅读和写作能力, 这不仅有利于他们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也有利于他们和健全人的沟通和交流。在知识和技能的关系处理上, 两者缺一不可, 但是应更偏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第二, 转变办学模式, 按照“订单培养”的要求, 推动学校运行机制的改革。我们培养的耳聋学生能否“下得去, 留得住, 用得上”, 关键在于毕业生能否适应市场的需求。办学十几年来, 我校在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和改善办学条件的基础上, 围绕培养学生就业能力, 通过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实现了人才数量、质量的按需培养, 使毕业生真正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 促进了毕业生就业, 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使学校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 增强了办学活力。自1996年起, 我校先后与吉林市临江服装厂、吉林市龙艺木雕厂、吉林市化纤厂劳动服务公司、吉林市恒新汽车滤清器厂、吉林市泷源保健品厂、吉林市永大电器开关厂等多家企业单位签订了“订单”, 为企业培养了近200名技术人才。这种“订单式”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

二、深化教学改革, 突出实践环节, 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

我校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 把教育学生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 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能型实用人才。以“三个什么” (来校为什么、在校学什么、毕业离校干什么) 教育为出发点, 实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教学、管理与服务相结合, 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职业道德教育,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加强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学校开设了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心理;以各种学生活动为载体,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学生遵守考试纪律、个人交往言而有信等为题材, 教育学生以信为本、以诚待人。

(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成立了心理辅导咨询室, 配备了专职心理辅导教师。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化解学生的心理障碍,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如每年高考前的“阳光高考”训练营活动,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 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中, 通过活动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生的职业素质与道德修养得到了普遍提高。

2.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1) 深化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 学校针对聋生的不同情况采取分层教学, 推进新课程改革;同时开展教研活动, 让教师用新的视角和思维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2) 加强教学管理。落实《吉林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管理规程》、《吉林市教育局关于深化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 进一步完善学校的《教师业务考核评比细则》, 重视过程管理。

严而有序的教学管理, 使学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特别是职业高中的对口升学班, 在东北三省乃至全国都享有一定声誉, 成为吉林地区特教中心校。几年来, 我校先后向天津理工学院聋人工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和长春大学特教学院输送了近330名大学生, 是全国同类学校升学率较高的学校之一。

(3) 加强教学服务体系建设。根据市场要求, 实施课程改革计划, 加强校本教材开发, 已开发的校本教材有《素描》、《水粉》及《计算机》等;实施品牌专业发展战略, 把学校美术绘画专业做大、做细。同时学校推出专业教学能手课、教学标兵课, 使学校课堂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4) 提升教研活动水平, 切实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教研活动要形成人人参与的研讨氛围, 且努力实现教研活动的课题化, 做到教研活动与课堂实践整合、与科研课题整合, 推进学校教学改革。

(5) 以学生技能竞赛为载体, 加强学生技能训练。

3.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突出实践教学, 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1) 强化职业能力训练。以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为基础, 注重管理, 严格考核, 确保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

(2) 注重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校已将一定的资金用于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上。2003年投资建成职业教育综合楼, 建成18个专业实验、实训室, 其中大部分实验、实训室职业氛围真实, 设施齐全, 设备先进, 管理规范。2008年起, 在校领导的积极争取下, 各班先后配备了白板电化教学设备, 较好地满足了各专业校内实践教学的需要。

(3)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搭建教师成长平台, 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实现教师队伍的阶梯式发展, 构建一支由新秀教师、优秀教师、名教师组成的一流教师队伍。同时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增强了学校的吸引力, 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4) 打破封闭, 走产教结合、厂校挂钩的社会化办学的道路。发展聋人职业教育, 旨在使聋人平等地回归主流社会。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向社会开放, 主动争取社会参与, 与社会形成强大的合力。现代教育理论的大教育观点认为, 学生学习的场所不只局限于学校和课堂, 组织他们到社会大课堂中去接受教育, 开阔眼界, 增长才干, 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是大有裨益的。以我校为例, 我们除在校外建立十多个德育基地外, 还同专业对口的工厂、学校联系, 建立了生产实习基地。这样做的结果, 不仅使聋生提前走上社会、介入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为将来毕业后就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而且也让社会了解聋生, 在聋生和厂矿中架起就业的桥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发展聋人职业教育, 如何让全社会人关注聋人职业教育, 如何开创聋人职业教育的新局面, 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新课题。

摘要:吉林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始终全面贯彻实施“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 以“市场决定办学、专业适应就业”的思路为导向, 不断调整专业结构, 优化专业设置, 加强专业建设。通过专业引领, 促进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强化特色, 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为全面提高聋生的职业能力提供有效的服务。

以职业为导向 篇5

来源:广西纺织工业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在职业教育大环境下开展的德育工作,由于中职学校以就业为办学导向,这就决定了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所面向的对象不仅仅是中职生,从更深的层面来看,衡量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成效大小与否的标准不仅仅依赖上级部门的评价,更重要的是用人单位对于学校所培养的中职生的认可程度。换而言之,中职德育工作的重心是在摸清中职生特点、了解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教育和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合格技术人才,这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乃至中职学校各项工作的根本。为此,我校以就业为导向,与企业加深沟通,根据企业的需求营造全校性的德育氛围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及职业习惯,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学校德育工作成果,全校动员、上下一心,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德育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现汇报如下:

一、加强与企业联系,把握企业的需求动态,使之成为学校课改工作、德育工作的指导依据。

近年来,学校日益重视与企业的联系,连续三年每年都派专人到企业进行调研,学校领导也多次到企业走访,其目的除了力图深化合作关系、不断拓展新的就业市场外,更重要的是了解企业的需求动向,掌握生产一线的技术与知识,以此作为学校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基础。为了了解到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对中职学校的需求,我校以发调查问卷、与企业开座谈会、电话联系等方式对企业进行了深入调查和沟通,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成为了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及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依据。例如针对某些企业所反映的我校部分学生存在着眼高手低、动手能力水平不够高、适应力较差、有部分毕业生实习时不安心于本职工作的实际,我校不仅是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数,而且在上课时间上进行调整,改一天9节课为12节课,实行轮班制,学生分两班进行实践性教学,如此一来在上课时间设置上与企业生产作息时间接轨,有利于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帮助学生逐步完成由“学生”到“劳动者”的角色转换,争取早日适应企业对劳动者的要求。同时,我校对职业道德、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视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由学校副校长张贇同志牵头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根据我校多年德育工作经验探索、创新职业指导教育模式,所研究的课题《中等职校创业课程的改革与研究》、《新形势下中职学生实习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分别在自治区教育厅中等职业学校2004年、2005年教育教学改革立项中获一级立项项目,目前正在正常实施中,所研究的成果已部分运用于实际中,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效果。

二、通过营造全校性的德育氛围推动中职生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的养成,将职业指导工作落到实处

1、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努力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接轨。

在实践中我们深深认识到,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的养成并非一人一时之力、一朝一夕之功,它是一个不断积累、从量变到质变最终厚积薄发的结果,所以学校平时着重营造“校荣我荣、校耻我耻”、“以诚实劳动为荣、以技艺精湛为荣、以忠诚岗位为荣、以认真工作为荣”的育人氛围,在染整、服装、纺织等主干专业中开展技能竞赛,对在学校乃至自治区级技能竞赛中获奖的学生、教师大张旗鼓地进行物质、精神方面奖励;为了加强学生管理,学校对原有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干部管理制度进行了修改,学校一直实行中层干部、班主任值日制,2005年9月变中层干部、班主任值日制为校领导带班的全员值周制,由4至5名教职工组成一个值周小组,每周一组,对在校生进行24小时值班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防患于未然;注重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要求全体班主任在开学前两周内留校跟班,对学生的着装、通宵上网、无故外宿、吸烟开展专项整治运动,对学生进行安全避险教育,其中在全校范围内所开展禁烟活动,要求学生在学校校园内不许抽烟,教职工在校园公开场合内不许抽烟,对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使其在实习之际能够尽早适应企业“无烟区”的需求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修改了《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学生管理制度》、《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学生干部管理制度》、《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安全预案》等制度,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净化了校园风气,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下全校师生参与学校建设的积极性得以增强„„通过开展这些具体可感的活动,使正确的价值导向渗透到中职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使诚实劳动、认真工作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而达到激励学生勤奋学习、追求上进、形成高尚的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的目的。

2、全校动员、形成合力,多管齐下做好职业指导和实习、就业工作。

由于2005年是以“2+1”(即前两年在校学习、后一年离校实习)为主流的中职教育模式试行的第一年,在学生外出实习的一年里,该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良性就业竞争力、做好实习生的实习管理和思想稳定工作,这是摆在每一所中职学校面前不容忽视的德育新课题。我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由党委书记总负责,由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办公室、教务科、学生科、专业组等部门相互配合: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办公室统筹调配,教务科、专业组下达给学生实习任务,学生科组织班主任定期监管,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全程管理:

(1)以开拓的精神不断拓展就业市场,在联系信誉好、资金雄厚的企业到校选用毕业生的基础上,通过发动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开设就业形势讲座、举办用人单位和学生见面座谈会、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和就业动员、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岗位分析和心理建设的目的,2005年共组织25家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共推荐570多人就业,占应届毕业生总数的95%。

(2)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学校高度重视,细致耐心地做好实习生的跟踪管理工作。由于我校学生95%前往广东、江浙等地实习,远距离、跨地域的地域特征更是给中职生实习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学生的人身安全、思想安定、工作稳定性成为了实习管理的重中之重。学校通过定期派教师到实习点走访,班主任利用电话、信件、QQ、电子邮箱等方式与学生联系,一旦接到学生反映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招生就业办公室立刻组织人员到实习点进行调查,努力做到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解决。我校新上任的领导班子上任后半年内亲自走访实习单位6次,为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掌握第一手材料从而有针对性地拟定德育工作计划创造了条件。

(3)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把工作做在前面。由于我校远距离、跨地域实习的学生高达80%,企业生产纪律严格,学生难得请假回校,因此在即将结束实习时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在班主任、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办公室正确掌握学生流向的基础上,学校争取做到对毕业生提出的合理请求有求必应,在学校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毕业生开绿灯,如对留科补考的学生采取随到随考的措施、需要下发给毕业生的资料派专人下发至学生较集中的实习点等等,努力优化工作程序、使工作环节衔接紧密,努力做到毕业生信息输入无误,为毕业生解除后顾之忧。

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努力下,学校近三年实习生思想安定、工作稳定率高,外出实习的学生中没有发生恶性案件。

3、创造条件,严格要求,加强实践技能训练。

作为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学生所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的熟练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就业的顺利与否。因此,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帮助他们顺利就业,是巩固德育工作成果的重要方式。学校除了在教学方法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根据企业的需求决定教学侧重点外,还购置了大批实训设备,充实了学校的实验实训力量,为学生进行高密集的实操训练创造必要条件,从软、硬件方面为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创造必要条件。2005年我校学生双证率为96%,占应考证人数的95%,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水平呈现出逐年提高的趋势。

4、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者的教育,健全德育工作机构。

在学校所开展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德育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同时也对学校全体教职工即德育工作者进行教育,例如学校特地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播放合作企业的宣传光盘,邀请企业负责人来给全校师生做报告,使广大教职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企业文化、企业生产、企业需求,从而更深入地投入到课改工作和职业指导工作当中;举办了中层干部培训班,对中层干部工作方法进行指导;组织了班主任经验交流活动,为班主任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调整了党办、团委人员,充实了学校德育的力量;重新调整了学校的支部构成、增设了学生党支部,成功开办了第一期党校,第一期党校招收学员110人,全校报名者多达1500人,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党课相结合,通过学生榜样的力量影响人,在学生当中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三、在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学校的德育成果

中职德育工作是一项“抓一促十”、“抓一带十”的重要工作,学生职业道德水平上升了,相应的也会促进其道德水平、个人素质的提高。我校在努力构建德育工作体系、畅通德育工作渠道、营造全员育人的德育工作氛围的同时,注重发挥学校优势回报社会,2005年学校与灵川、东兰、靖西等地签订了扶贫培训协议,对当地农民工进行免费培训,此举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在农民工到校培训期间,学校发动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农民工学员的求学精神深深感染了学校在校学生,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了相应提高。在其带动下,2005年学校公益活动呈现出形式多样化、内容特色化特点:学校捐款次数、额度为近三年之最,全年响应上级号召为印度洋海啸受难地区、东兰遭受冰雹灾害地区、广西冬季受灾地区捐款三次,由学生自发组织为困难同学、大化助学点捐款两次,学生捐款额度达上万元;我校服装专业班的学生在学雷锋活动月中走上街头,利用专业特长,为社区居民缝补衣物、为养老院老人熨烫被褥;服设04(1)班2005年3月将卖废旧所得设立了“爱心基金”,该款项主要用于捐助该班自发组织帮助的助学对象——广西梧州市蝶山区太和小学六年级学生黄秋珊,助学活动持续至今;学校04级学生自行组织、自行集资制作演出服装、自行排练、演出的以感谢师恩为主题的“感恩的心”文艺晚会在展示了我校学生在尊师重教方面的可喜成果的同时,也显示了学生能够将所学运用于实践的良好的实践精神及创新精神。

四、德育先行,促进学校工作的全面发展

学校近三年来,德育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校园安定,学生思想稳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高,无重大事故,社会效益良好,德育工作成果显著:

(1)学校2003年和2005年分别顺利通过了省部级和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评估,于2006年1月升级为国家级重点中等学校,学校办学上了一个新台阶。

(2)2005年1月学校染整、纺织、针织等三个专业经自治区教育厅认证被确认为省级示范专业,6月学校又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证获准建立国家级的纺织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

(3)2005年我校共有12人次获厅级以上先进个人奖励,其中校长邓明珍同志获全区职业教育先进个人光荣称号,学校被自治区评为全区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4)学校获自治区教育厅2004年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一级立项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创业课程的改革和探索》在正常实施中,另一课题《新形势下中职学生实习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探索》获自治区教育厅中等职业学校2005年教育教学改革一级立项,在自治区级以上论文评比中获奖的德育论文6篇。

以职业为导向 篇6

【关键词】美甲教学 职业能力

一、对我校近三年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1.学校调研结果

我校就业指导中心对我校2008、2009和2010三个年级的总计约1800名学生就业情况的追踪调查显示:实习一年中总计351人离职,合计占到总数的19.5%。

在综合了所有离职原因和企业给出的反馈后发现,造成学生离职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学校教育中最为重视的专业技能,而是我们常说的那些“怕吃苦”、“不认真”、“无视企业规章制度”等等,而这些恰恰是综合职业能力的具体体现。

2.来自企业的声音

在与企业的座谈中,企业给出的最多的词汇是“踏实”、“ 听话”、“能吃苦”、“机灵”、“只要肯学,我们可以慢慢培养”等。而自2008年起,我校又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与我校合作的105家企业进行了调查,在给出的企业最关注员工的素质若干选项中,排在前几位的依次为诚实守信、合作与沟通、服从意识和服务意识、吃苦耐劳、专业技能。

由此可见,在致使学生离职的因素中,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不能严格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和缺乏认真主动的工作态度成为最主要的原因。而来自企业的声音则告诉我们,更受企业欢迎的是服从管理的、稳定的、具有学习能力的、吃苦耐劳的员工群体。而这些恰恰是综合职业能力的具体体现。

二、在美甲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

(一)正确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内涵,将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始终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立德树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这一培养目标的确立,要求中等职业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素质,还要培养包括职业道德等在内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所以,作为美甲课教师,必须首先深刻理解这一指导思想,并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开展教学才能达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看齐行业标准,加强课堂常规管理

美甲隶属于美容美发行业,是整体形象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其个人形象、服从和服务意识、表达与沟通能力等不仅是职业要求也与企业的用工标准相吻合。美甲课教师可以从日常教学入手,从严抓课堂常规管理入手,一点一滴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

1.依托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组织纪律性的培养

美甲是技能型学科,开放性的课堂特点使组织纪律成为顺利实施教学的基础保障。总结我校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此类问题,课堂教学可以在依托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组织纪律加强规范和管理。例如,我校的实训基地管理规定:学生需排队进入实训教室、进入实训教室要妆容整洁、工服穿戴整齐、工具携带齐全、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见到教师和同学要停步微笑问好等等。实际上,这些要求对应的就是美甲师的职业要求。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规定,教师要从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开始执行,并贯穿始终,让学生养成习惯,在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和气质的同时培养学生遵规守纪的职业素养。

2.制定并执行严格的考勤制度

学生上课迟到、病事假不按照正规程序请假等是职业学校学生的通病。

通常教师在处理此类问题时都是以教育为主,但往往收效甚微。而在我校学生离职统计数据显示,学生在职中出现考勤问题高达14.4%,由此足以体现学生考勤规范在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中的重要地性。作为教师,首先要将考勤在今后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意义灌输给学生,同时要坚持每节课严格记录学生的考勤情况,对于缺课的学生要坚持追踪并对其给出的理由进行确认,并可将考勤结果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学业评价。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学生的考勤意识自然得到强化。

3.加强课堂管理,培养学生服从意识

美甲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

地下达指令循序渐进的安排教学。因此,学生的服从意识和执行力就成为良好学习效果的保障。因此,美甲课堂必须加强课堂管理,着力培养学生的服从意识和执行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所有的指令都要有明确的时间和质量要求,力争短时高效。当然,更重要的保障则是严谨的制度支撑,例如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奖惩方法等,关于这一点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讨。

4.重视卫生消毒工作的培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卫生习惯

美甲师的工作是面对社会公众的服务,卫生习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是保护社会公众健康的大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卫生消毒能力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可以对照行业卫生标准对学生进行规范。包括课前严格检查个人卫生,教学中灌输涉及的仪器、设备、用品等的卫生知识以及各种消毒知识的培训。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工作习惯的养成。包括随时保持工作区域的整洁,严格按照卫生消毒的规范程序进行操作,课后带领学生认真打扫教室卫生等。这些内容是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并要持之以恒的执行才能取得效果。

(三)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优化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热情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技能型学习常采用的一种教法,其优点已被广大师生所认可。鉴于实践性的特点,美甲课无疑有很多机会培训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热情和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因为每项技能的掌握都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没有任何捷径可循。换言之,能否取得满意的成绩完全有赖于学生是否认真完成学习和训练。但并不是只要教师严格考核标准就能达到培养目标,还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客观差异。为了保护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设定学生能够实现的目标成为关键。因此,优化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分层设定考核标准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建议更多的教师去关注和研究。

2.将教学内容作为“范例”,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提升学习能力

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我校的美甲教学内容也更为贴近市场,贴近岗位。经过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所有美甲服务项目的操作程序都包括以下步骤:顾客咨询与沟通,常规准备工作(包括消毒、清洁、诊断顾客指甲情况、准备应急防护用品等),准备工具和材料,某一服务项目的实施,常规整理工作(包括收费、预约下一次服务、送顾客出门、整理工作区域、消毒使用过的用具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总结这样的规律,并将这些规律告诉学生,帮助学生学习和记忆。最关键的是教会学生这种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积极思考,善于总结,在总结规律的过程中提升学习的能力。

(四)发挥合作学习的教育优势,培养学生合作及沟通的意识及能力

鉴于美甲服务项目的特点,美甲课教学通常采用一对一的小组合作方式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定情境,引导学生在服务前做好咨询工作(就将要实施的服务项目与顾客达成共识),服务过程中要积极与“顾客”沟通(随时告知顾客正在实施的服务、回答顾客疑问、正确处理顾客的不满情绪等)。同时,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作为考核的标准之一。

另外,教师可以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中创造更多合作学习的机会。例如,针对确定某一顾客服务项目而进行的3—5人一组的“会诊法”,以组为单位的创意作品评比等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与人合作是完成任务的基础。当出现矛盾和冲突时,可以适时灌输学生正确解决矛盾的态度和方法,当出现失误时,更可适时教育学生勇于承担而不是互相指责与推卸责任。

(五)着重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整个职业生涯,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尝试实行“美甲小教员”制度,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小教员的职责包括:课前带领同学准备工具和材料、协助教师进行服装发型等的常规检查、课后带领同学进行清洁和整理工作等。实施这种方法的前提是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实施前要给学生进行充分的责任意识、学习意识、职业意识的灌输。为了保证实施的顺利,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教师必须要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过程中适当地给与辅导。第二,“小教员”不能仅限于课代表,应该让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第三,分组教学通过指定组长或负责人,组织、督促本组学生按质按量的完成训练任务,也能达到教育的目标。为了保障这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教师要对实施情况进行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讲评,使这项工作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总之,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思路,深刻理解综合职业能力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关键作用,正确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内涵,对照企业的用工标准,找到学生的差距,发现学生就业失败的问题所在,在此基础上,深刻挖掘整理美甲课教学的特点和优势,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组织纪律性、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合作沟通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实现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新要求——谈中等职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张岸嫔 管理工程师 2012-12-26

以职业为导向 篇7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职业技能竞赛的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

会计是一门应用性较强学科, 其人才培养主要目标是“岗位导向, T型结构”, 以企业中实际会计岗位设置为指导方向, 凸显岗位需求, 强调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的硬技能和加强学生职业岗位适应广度软技能的拓展, 提高实现学生就业质量, 然而现阶段的部分竞赛内容与现实脱节。例如手工点钞技能, 在企业里面收款的时候一般边点钞边验真假币, 而职业技能竞赛的时候只是简单地点出数目的多少, 房地产企业开盘的时候一般都是上百万, 用手点钞是不现实的。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 以上这些技能竞赛多少跟现代社会有些脱节, 然而作为基本入门的技能训练, 这些竞赛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更深入学习会计类课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所以职业技能竞赛的内容也不应该仅仅为赛而赛, 而应该与社会需求相契合, 让职业技能竞赛有更强的生命力, 在辅助专业建设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更踏实。

(二) 职业技能竞赛内容凸显出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大多是根据教育部针对专科专业制定的目录而开设的, 不仅没有体现出各校会计专业建设的特色, 而且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体系, 更没有体现各地区不同层次会计人才需求的特色和导向。

通过对职业技能竞赛的内容的研究可以发现课程重复设置, 同一专业不同方向课程差异化不足, 基础技能课程设置较多, 高技能课程设置少, 学生学习的功利心理也比较重, 对自己未来有用的他们才有兴趣学, 过于注重实操, 导致学生对基本的一些理论不清楚。

(三)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相互促进机制还不完善

通过与其他院校的交流发现, 大多数学校举办“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只是为了选拔学生参加省级、全国竞赛。采用停课、赛前突击培训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比赛的内容, 与平时课程学习相脱离, 形成了为赛而学, 为赛而教的现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相互促进机制还不完善, 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范围很小, 使会计技能大赛没有发挥到应有的功能和价值。

(四) 竞赛实践教学软硬件、师资条件不到位, 学生动手能力差

会计竞赛的培训往往是通过学校的实践教学来完成的,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可以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导致教学实施不到位。首先, 学校思想上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课时比重较低, 管理不严格;其次, 组织不合理, 总体设计不严密, 没有形成一个前后衔接、层次清晰、共同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有机整体。从实践方式看, 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 有些实践课只不过是在授课过程中加入一些小案例, 甚至是把习题课当成是实践课;再次, 实践性教学环节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执行。如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实习或实践”、“毕业实践总结”流于形式, 毕业顶岗实习形同放羊;最后, 缺乏组织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 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较少, 学生开展专业顶岗实习及毕业顶岗实习的企业指导教师作为学生的实践指导教师, 往往会难于管理。另外,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相对薄弱, 会计专业的会计电算化主要是为考证服务, 没有及时链接到最新的企业软件或会计竞赛平台。

基于此, 我校会电专业于2014年5月起正式启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较融合”课程改革, 逐步实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理念, 将技能大赛资源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 把大赛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有效地调动师生教学的积极性。我们在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参加各级会计技能竞赛的经验中, 以国家级、省级会计竞赛的检验目的和比赛内容为参照, 结合企业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的标准, 充分整合我校教学资源和企业信息资源, 设计出适合我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竞赛实施方案, 从而形成通过竞赛提升学生理论水平和职业技能的创新教学模式, 加快我校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步伐, 培养社会所需的会计专业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

三、课程改革

(一) 我校初步建立了仿真环境的实训教学体系

目前, 会电专业拥有实训设备及计算机约480台, 实验教学软件15余套, 与企业合作共建《会计岗位实训》、《会计电算化》、《电子报税》等实践课程10余门, 建设方案、指导书等20余册。此外, 建立“会计手工账实训室”和“会计信息信息化实训室”。手工帐实训室按照企业会计岗位设置, 使学生在仿真的会计工作氛围中, 熟悉各个会计岗位的职责分工, 掌握各个会计岗位的操作技能, 在实践中提高所学的理论知识。2015又购买用友财务公司的教考系统软件, 对大赛的训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 教学效果明显。

(二) 省级竞赛率获佳绩,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

会电专业学生积极参加陕西省会计技能大赛, 取得骄人的成绩。参赛以来连续三年获得大赛一等奖。竞赛的内容, 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电算化手工操作与会计信息化两门课程的掌握及熟练程度。在备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 完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会计职业技能竞赛内容代表了企业对本专业最前沿的技术标准, 因而课题组把竞赛项目的内容、标准和要求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使其相融合, 以竞赛为契机推动项目教学改革。在设计中, 一方面参照国家级、省级会计职业技能竞赛的内容, 衔接现有的会计手工账务处理和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 以专业竞赛的形式考核课程教学;另一方面, 创新设计竞赛形式, 使部分理论课程用竞赛形式考核课程教学, 达到以竞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目的。

(四) 校企合作更加紧密

通过与企业共同研究设计竞赛方案, 使技能竞赛成为学校和企业紧密联系的桥梁, 帮助学生实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也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建立了畅通的渠道

四、结束语

目前, 全国会计职业技能竞赛的规模与内涵不断扩大, 社会参与面和专业覆盖面也不断提高。各省市全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提升竞赛水平、扩大自身影响。同时, 技能竞赛也成为学校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一个有效平台。因而, 以技能竞赛为导向, 已成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作为会计专业的教师, 我们应该发挥会计技能大赛的积极作用, 根据大赛的方向, 及时调整课程体系, 为社会培养有价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邹奎, 黄云, 王晓凤, 汪水珠.以技能大赛为契机, 推进我院会计专业课程改革.[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10.203-204.

[2]杨昕, 邵敏霞.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索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5.27:18-21.

[3]张延玲, 徐慧琴.浅谈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改革的融合[J].职业.2016.1.20-21.

以职业为导向 篇8

近十几年来, 大学扩招, 金融危机, 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后难以就业, 毕业后即失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因此“读书无用”论慢慢抬头。

在内地农村, 越来越多的学生初中毕业后直接来到沿海各地参加工作, 少部分学生参加中职或短期职业培训, 仅有少量学生上高中, 上大学, 而且, 这种势头还将延续下去。

是不是真的“读书无用”呢?如果说“知识是无价的”, 那么又从哪里得以体现?事实告诉我们, 并不是企业人才过多, 而是企业难以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人才。企业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必需紧跟市场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折射出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缺陷, 甚至到了必须改革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的时候。

2 改革措施

如何进行有效的职业教育改革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和不断验证的反复过程。改革的探索也是职业教育工作者比较关心和长期实践的课题。本人认为要改变中国的职业教育现状, 需从以下多个方面入手:

2.1 教育必须与企业联手

毋庸置疑, 小学、初高中教育是完全可以通过学校来完成。因为高中以前的学习基本以理论学习为主。但是, 职业教育是与生产实际紧密相关的。离开企业生产实际的教育肯定是失败的, 脱节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与企业紧密合作。这个合作应该是深入的, 广泛的。也就是每一个专业都应该与企业联系起来, 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 培养能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人才。如果真正能做到这一点, 教育就是对口教育, 教育过程中就解决了就业问题。

当然每一个教育单位是很愿意与企业合作的, 但并不是每一企业都很乐意参与到教育中来, 所以必须提高企业的教育意识。让我们来看看法国的职业教育现状, 法国政府是很重视职业教育的, 法国的公办教育基本上都是免费的, 只有民办学校是收费的。法国政府规定每个企业有对学生教育的义务。法国的税收是比较高的, 政府规定, 对于提供学生实习, 从事学生培训活动的企业是可以免部分税收的。也就是说, 如果企业没有从事教育活动, 将承担更多的税收。由于有这一制度保障, 大部分法国企业很热衷于教育事业。当然国情不同, 我们不可能要求政府也制定相同的制度, 但从国外的经验来看, 要想办好职业教育, 确实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因此高职院校积极发展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是一个大胆的举措, 这为培养实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2.2 高职课程的设置和内容必须进行改革

既然是与企业联手, 就应该顺应企业的需要。高校里的课程设置多少还是有一些不够科学的地方, 而且课程的内容偏老套, 也可能一部分书籍早就过时了。当然这种改革是不是要顺从于某一两个企业的需要呢?当然不是。这里所说的改革是为了某一个行业而进行的改革, 顺应这个行业现在或未来的发展趋势。

(1) 首先是课程设置需进行改革。

比方模具专业, 在我国沿海地区, 模具制造业可以说欣欣向荣。模具专业的学生从事的行业比较广泛, 分工也比较细。模具专业的学生要从事这些行业, 必须要掌握两类知识:一类是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 一类是熟练的软件操作技能。由于软件操作是很容易遗忘的, 而纯专业的学习又是很枯燥的, 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可以进行相互搭配。比方在机械制图课程里穿插Autocad知识, 这样既学习了软件, 又加深了学生对制图的理解。在讲塑料模具设计时, 具体利用一种三维软件实现模具的设计全过程, 比方教会学生怎样利用Pro/E分模, 利用Autocad来进行模具排位。这样既学习了专业知识又提高了软件操作水平, 学习也不会枯燥。课程的课时数及先后顺序编排应该合理设置, 这样会极大提高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2) 其次是教学的内容必须进行改革。

实际上我们很多人学了多年的专业课程, 但是对这个专业还是不很了解, 总是感觉书上讲的内容都是抽象的, 不切实际的。书上没有一个完整的实例。我们在工作中要处理很多细节问题, 但这些细节我们书上找不到。这就是教材的问题。

我们所用的教材实际上有很多是几十年前的, 有的教材甚至有很多错误, 多年来没有人进行教材的重新编写, 即使有改编的教材也存在互相转抄的现象。鉴于教材内容的缺陷, 使得学生参加工作以后还必须重新学习, 这也是教育的缺失。对于模具专业来说, 教材上模具结构、模具各部分的名称与当今工厂实际中的模具结构有很大的区别。一个单分型面模具模板名称在教材上为:定模座板、定模板、动模板、垫块、推杆固定板、推件板、动模座板, 而沿海地区则叫做:面板、A板、B板、方铁、面针板、底针板、底板。这仅是某一方面, 其它区别还有很多, 而且模具设计中比较难的地方、关键的地方书上并没有提及到。所以课程内容的改革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组织教师自己编写教材, 根据工程实际编写一套完整实用的教材才是问题的根本解决途径。

2.3 教师必须加强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

教师不是万能的, 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师编写教材也有一定难度。因此要掌握前沿知识, 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不过时, 教师必须加强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 深入了解和学习当前最新或未来发展方向的专业知识, 而且必须每年抽出时间到企业或实习场所进行实践操作。只有这样, 理论才有了实践的基础, 否则老师始终还是空想家和理论家。

所以要想实现这个目标, 教师自己必须勤于钻研, 同时也要求学院能多给教师创造专业学习的机会, 因为个人的力量往往是渺小的, 单位出面往往能给更多的教师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同时教师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也是实现自编教材的专业基础。

2.4 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 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 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 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

2003年7月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 它具有的特点: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 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 按行动回路设计教学思路, 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 这里的能力已不仅是知识能力或者是专业能力, 而是涵盖了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协作和进行项目动作 (包括项目洽谈、报价、合同拟定、合同签署、生产组织、售后服务) 的社会能力等几个方面。

项目教学法, 其核心追求是: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 或者说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 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 最终得到这个结果, 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 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 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应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 学生具有90%的积极性。

2.5 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质量观

职业教育要把调整结构, 提高质量, 摆在突出位置, 努力办出效益、办出特色。对现有职业学校的布局、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 更多地面向社会, 面向市场, 根据市场变化和需求, 合理设置专业, 使人才适销对路, 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以特色立校, 以特色强校, 是高职教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之重要举措。各高职院校应在强化职业教育的特色——教育与技能的基础上, 突破传统的单线式“师傅带徒弟”的技能传授模式, 和技能传授中“技能是手艺”的观念, 突破传统普通教育中的“德、智、体、美是好学生”的概念, 树立技能是“脑艺+手艺”的新理念, 强化“德智体美+高技能才是好学生, 才好就业”的新观念, 由重“手艺”向重“脑艺”转变, 培养“手艺”+“脑艺”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3 结语

如果说广东省的经济曾经是以来料加工、民营小企业的兴起逐步发展壮大而领先全国的, 广东的高职教育则是伴随着广东的经济发展而成长的;从率先分流高中教育办职业高中、到红红火火的技工教育与中专教育, 再到大规模的兴办高职教育;广东的职业教育走的是一条与广东经济发展同步, 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同行的发展之路。因此, 广东省的职教之路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刘德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职人才——通过职业分析看高职人才的职能与类型[J].职业技术教育, 2001, (34) .

以职业为导向 篇9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本文中的职业素质主要是指通用职业素质, 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相关职业对从业人员生理和心理的基本要求。

二、职业素质的特点

(一) 相对稳定性

职业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 通过不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在长期的工作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 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二) 发展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 必然不断对人们提出新的要求, 因此职业素质的形成同时也是一种对职业认知、专业知识进行不断内化、积淀和升华的过程, 随着学习、工作和环境的影响, 职业素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所以, 职业素质具有发展性。

(三) 职业性

职业素质不同于素质, 它是个人的素质在特定职业环境中形成的, 它的形成必须以特定的职业为载体, 不同职业的素质要求具有不同的侧重点。

(四) 整体性

个人职业素质的高低不取决于其中的某一种素质, 一个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是和构成素质的每一个要素有关的。它不仅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 而且还包括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到职业素质水平的高低。

三、以就业为导向,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标准体系的构建

职业素质涉及面很广, 涵盖的内容也很多, 笔者认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标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 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指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 是工作者在职业岗位实践中形成的某种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思想和观念。良好的职业意识是从业人员的根本素质, 是一个合格的职业者的必备条件。

(1) 诚实守信。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一生最重要的资本。诚实守信要求既要诚实对人, 也要信任别人。实事求是、正直诚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事有自己的原则。

(2) 负责敬业。有强烈的责任感, 明确权利与义务, 勇于对自己的工作和行为负责。责任感是人走向社会的关键品质, 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重要资本。工作就意味着责任, 没有不需要承担责任的工作。

(3) 团结合作。目前企业都很关注团结合作精神, 一项工作要很多人或很多部门共同完成。在工作过程中, 要互相支持、互相协作、互相配合, 顾全大局, 明确工作任务和共同目标, 在工作中尊重他人, 虚心诚恳, 积极主动地协同同事搞好各项业务。

(二) 职业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素质会直接影响职业素质。心理健康素质指个人对事物的认知、感知、记忆、想象、情感、意志、态度以及个体的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习惯等。

(三) 职业道德素质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职业道德是事业成功的保证。职业道德是将各种职业规范转化为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的重要环节。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技术、职业规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和职业作风。基本的职业道德有:文明礼貌、爱岗就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勤劳节俭、遵纪守法、团结互助。

(四) 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从事的工作种类、性质、岗位以及事业上获得成就的向往与追求, 是个人在职业实践和发展追求中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职业理想是职业发展的航标, 是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对人生价值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是实现社会理想的桥梁。

(五) 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并影响该职业活动效率的个人心理特征。职业能力是职业发展的关键, 分为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六) 职业礼仪

职业礼仪是职业场合应该遵循的礼仪规范, 在交际中不断培养良好的礼仪规范, 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形象价值, 而且对个人的发展、事业的成功也有巨大的帮助。职业礼仪应遵循尊重原则、宽容原则、自律原则。

(七) 职业交往

包括必要的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同时还需要学会沟通, 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是高职学生职业成功的重要基础。

(八) 职业创新素质

学会学习, 学会创新。树立积极的学习心态, 学得越多, 收获更多。随时学习, 善于学习;不断充电, 终身学习。

职业素质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 不仅要渗透在各门专业课、公共课中, 还应该渗透在学校各项工作的方方面面。

四、通过校企合作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

高职学生毕业以后要进入社会工作,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必须与职业实践相结合, 而了解与适应社会职业的最佳途径是校企合作。因此,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 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学生通过顶岗实习、企业的实践教学, 接触经验丰富的企业员工, 操作实实在在的生产机械, 遵循企业成熟的生产工艺流程, 生产货真价实的产品, 得到全方位的技能训练, 有效克服了在校理论教学、实训、作业缺乏真实性和体验性的问题, 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 从而提高了自己的职业技能。

(二) 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每种职业都担负着特定的职业责任和职业义务, 由于职业责任和义务不同,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职业道德规范。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需要企业品质、工作氛围与日常管理等多方面企业文化的熏陶。通过校企合作, 可以使学生在企业文化的浸润下, 潜移默化地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三) 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通过校企合作, 融入企业文化, 校企共建校园文化培育载体, 让学生尽快融入到企业中去。引入企业化的教育管理模式, 吸纳优秀企业的服务理念、管理理念、竞争意识、形象意识、产品意识等核心价值观, 通过校风校训、校报、校园网、社团活动等宣传企业文化精神, 构建职业精神培育氛围, 从而使职业精神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与行动。而对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本的附加值, 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莉.新时期高职人才职业精神培育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 2012 (24) .

[2]王永福, 李世红, 袁跃兰.职业素质基础[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0.

[3]刘兰明.职业基本素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以职业为导向 篇10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和前瞻性战略研究滞后于职业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 目前, 我国高职教育仍借用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人才培养理论建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虽然近年来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理念指导下,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强化了实践课程与教学体系建设, 但高职英语基本还停留在“过级英语”课程与教学状态, 并没有改变高职英语课程与教学的学科模式。在英语学科知识体系束缚下, 以英语岗位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工作过程化、综合整体性的高职英语课程与教学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

这种状况使高职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与高职教育具体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工作过程、工作项目/任务缺乏紧密联系, 直到顶岗实习前, 多数学生对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尚不清楚, 更不会应用。这不但给学生顶岗实习带来了很大困难, 而且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职业英语教学是针对特定的职业进行的英语教学, 强调行业内常用的英语语言和交际形式, 以不同的教学手段, 使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 能进行英语语言交际。其核心是教学必须满足学生职业对英语语言能力的需求, 如文秘英语针对涉外企业的秘书职业岗位需求, 护理英语针对护士职业岗位需求, 食品英语针对食品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等。

因此, 职业英语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定位在技术员与工程师之间, 将学生培养成为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专门人才。

2 高职职业英语项目化课程研究的思想

2.1 课程与教学改革学科体系解构及行动体系重构思想

由于“层次说”误导, 我国职业教育一直借用学科中心思想建构课程体系。而德国20世纪80年代初, 就通过《职业教育条例》, 确定了设计导向的教育思想, 职业能力开发的教育理念, 学习领域 (即工作过程系统化) 课程方案, 行动———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过程。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必须引进和吸收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成果, 进行职业教育课程学科体系解构与行动体系重构, 即打破学科体系束缚, 以工作项目/任务为课程与教学载体, 以工作现场或模拟工作现场为教学平台, 按照工作项目/任务行动需要的综合能力确定课程内容, 按照工作项目/任务行动过程的逻辑顺序设计课程结构与教学过程。

2.2 应用型人才智能结构行动体系化思想

不同类型的人才呈现不同智能结构和类型, 对知识的掌握也具有不同的指向性。以构建高技能人才智能结构为特征的高职教育, 主要解决学生在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工作中, 手脑结合的“怎么做” (经验) 和“怎么做更好” (策略) 的问题。因此, 其课程与教学应围绕工作项目/任务, 整合过程性知识、基本技能和工作态度、价值观, 通过工作项目/任务行动习得职业经验和策略, 而陈述性知识学习则是辅助性的, 按照适度、够用的原则即可。

2.3 课程与教学工作项目/任务整体综合化思想

学生的英语岗位综合实践能力, 蕴涵在一系列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作项目和工作活动之中, 而每个工作项目/活动则包含着特定的职业英语教学 (学习) 目标、项目/任务、综合能力要求、学习资源要求、时间进度要求等要素。

3 实施“以就业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英语实践教学

3.1 设计突出实践主体地位的课程方案

目前, 高职院校开设的英语课程存在一些问题, 如难易度与学生的实际水平不一致, 内容的选择与岗位任务联系不紧密, 教学的组织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等。因此, 必须对公共英语课程进行结构性改革, 职业英语教学突出工作实践主体在课程中的地位, 学生的实验实习, 不再停留在模拟教材上的某一实验或消化某一知识点上, 而是把书本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1], 从现实应用中提取素材, 从职场中选取题材, 课程直接与市场接轨, 以市场需求的职业能力为依据设计课程方案。模拟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的过程不是不要知识, 而是按照现实工作环境的需要重新选择知识。

3.2 运用项目化课程模式满足职业岗位需求

职业英语项目化课程模式能满足工作岗位对不同英语能力的需求。有必要根据地区和行业的实际情况开设职业英语课程。高职院校要根据就业需求进行课程设置, 及时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作出反应, 根据工作岗位的变化、技能的要求不同调整教学内容, 以满足不同工作岗位对不同英语能力的需求。

3.3 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情境化、人性化的虚拟职场体验方式拓展了实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体系设计采取“工作过程引导”方式, 尊重教学规律, 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规律。教学中的实训项目素材来自实际工作场景, 参与情境体验的过程使学生了解了职场环境, 明白了工作过程和要求, 从而能按要求完成知识、技能教学目标。

3.4 用通关考核形式代替实际教学考核

针对学校对学生企业实践实习目标和实习任务缺乏严格的界定, 对实习内容缺乏细化的考核标准, 对实习质量评价缺乏可操作性和考核难的现状, 根据考核标准, 我们在虚拟职场体验情境中设置各种关卡, 用通关的形式代替实际教学考核。学生若在指定时间内完成相关训练, 即通过考核[2]。通关形式的考核既能真实反映学生的理论和技能操作水平, 又能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摘要:目前, 大部分高职院校陆续开设毕业综合实践课程, 但并没有涉及职业英语。变革长期因袭的英语学科体系与教学体系, 建立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与特色的职业英语综合实践课程与教学体系, 是一项涉及课程、师资、教学平台和教学管理建设的系统配套工程。

关键词:就业,职业英语,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谢兰璋.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实践教学创新[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21 (5) :30-33.

上一篇:体育场馆利用下一篇:肉牛舍饲育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