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仿真工学结合提高高职教学质量

2022-11-14

去年11月,教育部接连下发了两个有关高职教育的重要文件,即教高[2006]14号文件和教高[2006]16号文件,同时启动了“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申报工作”。16号文件是今后一段时期高职办学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深入地学习和深刻领会,以文件的精神和要求改进、改革我们的工作。

1 文件出台的背景

(1)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需要。2005年,《决定》的出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高职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落实《决定》的精神,要求我们必须提高高职的教学质量,从而增强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2)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需要。

2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的指导精神

(1)改变传统的“三中心”教学方式。(2)融“教、学、做”为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前教后练的教学方法改革。(3)十六号文明确指出:高职教学改革要以“开放思想”为指导,以“工学结合”为手段。开放办学、工学结合是16号文件对高职教育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

3 以项目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手段的内容与关键作用

(1)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工程经验为指导,强化实战技能,通过可以满足企业需求的项目而展开整个教学过程。(2)任务驱动:在为完成整个项目而必须掌握的概念和知识环节的讲解上,将根据整个项目划分为多个子任务通过任务的实现来完成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3)实际操作:为了使学员的知识和思路有所扩展,学员自己动手,通过实际操作课程中的实验和项目练习,达到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掌握重点技术的应用,进而完成更大的项目。(4)技术研讨:通过教师和学员一起对重点技术,综合应用、技术发展趋势,以及一些理论性知识的深入讲解和讨论来帮助学员更好地掌握所学的概念和知识。(5)团队合作:在授课过程中,学员将被划分为几个团队,每个团队将根据课程内容和讲师的安排,通过技术讨论、实际操作等手段,合作完成一个实验、任务和项目内容。(6)项目实际内容和培训课程内容。以工程经验为指导,强化实战技能,通过可以满足企业需求的项目来展开整个教学过程。工作过程是企业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过程。对工作过程的分析,是把复杂工作系统即劳动组织关系、工作内容、设备和工具、从业者应具备的技能和态度等要素结构化的过程。(7)项目实际内容和培训课程的步骤。通过“项目介绍—课程学习—项目讲解—项目实施—项目点评和总结”这样一个目标明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实施过程,将项目的概况、项目实施需要掌握的知识、项目的综合解决方案层次分明地呈现在学员面前。这样一种符合学员认知规律、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切实保证了学员对各个知识要点的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8)项目实际内容和培训课程的重要作用。项目实际内容和培训课程从实际工作内容出发,以应用项目目标为核心,使学员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同时,培养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的能力;强调学员的参与性和团队合作精神,全面提高学员的沟通能力、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实行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把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在这种新的教学理论中,教学方法与教材的组织结构、授课顺序,以及具体的授课方法和要求相结合,从而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项目培训课程设计的课程内容都围绕着项目来进行。在学员学习之初,就向学员进行项目的介绍,从功能上进行讲解,从而使用学员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使学习更有目的性。然后简单讲解如何实现这个项目以及对项目各个阶段的划分,以及各个阶段目标和阶段成果。以项目的目标作为阶段的最终目标,各课程的目标与阶段项目目标一致。然后再详细讲解“项目”在该阶段的功能实现,及相关的知识点。根据“项目”需要的知识点,进行理论知识的介绍,语言表达简洁易懂,应有相应的小例子进行辅助解释。等学员完成项目所需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后,再根据前面的要求具体实施项目的操作。从而使学员进一步掌握综合性的技能要求。

这种教学实施环节与教学特点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以项目目标为导向的宗旨,无论是教材组织还是课时组织及教室安排,都分为理论课与实验课两部分,在注重知识讲解、技术讨论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我院开展工学结合、工学交替教学的利弊

工学结合的优势:落实以真实(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导课程设置,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使人才培养方案目标明确合理,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定位准确;将用人单位对学生知识结构、技术能力以及思想理念等方面的需求融入课程和日常教育中,为用人单位量身打造各类人才。工学结合对于高职教育实现从传统教学体系到现代教学体系的转变,提升学生文化素质、技术素质、职业素质和能力素质,解决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积极推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确保学生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工作经历,实现顶岗实习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新的教学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落实以真实(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利于引导课程设置,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使人才培养方案目标明确合理,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定位准确。

工学结合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由于各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的时间上的不同,办学水平存在高低之分;还存在地域方面的劣势;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差异及不平衡;各学科专业的特点的差别;使得工学结合的难易程度不尽相同,对学生工学结合的管理、时间的有效合理利用、学生的文化体育活动方面有不利的一面。我们随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通过利用模拟仿真教学作为工学结合的一种补充,在实践过程中也获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5 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模拟仿真教学为手段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建立仿真实验室。仿真实验室是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模拟仿真教学为手段进行教学的物质基础;根据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特点、别业后就业岗位特点、以及实际工作过程的特点,我们建立了两个重要的仿真实验室:一是自动化办公仿真实验室;另一个是计算机组装维护仿真实验室。设备要求机器设备是当今应用最为普及的自动化办公设备,环境模拟企事业单位办公室。

(2)仿真实践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需要逼真的工作过程环节,对应教学内容也应是真实的工作过程,对此我们对联系单位的一般工作任务拷贝一份为我教学使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是完成这些工作任务,即学习过程也是工作过程。由于教学目标的导向性,要求高职教学内容必须做到实用性、针对性,必须根据就业需要去有的放矢的选择教学内容,科学构建针对性强、能培养高等实用性人才的课程结构。具体说来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必须针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切实做到“必需够用”;二是注重课程设置的“模块化”,做到“基础知识模块、通用技能模块、具体岗位所需技能模块”三者有机结合。

(3)“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基础,职业为导向的专业技术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具备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管理技术,并将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应用于工厂实践的能力。它不同于培养学术科研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也不同于普通的中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岗前职业教育。高职高专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来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高职高专院校的本质特征和教学目的要求必须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在专业课教学中,通过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推进“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改革。为办出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特色,我们在仿真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突出实践环节、强调体验式学习,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和职业素养形成。

(4)“教学做合一”整合模式。“教学做合一”是一种优化的两类课型整合模式。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思-习-行”相统一的过程,强调“习行”的重要。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说学做”合一。美国的全国教育组织联合会曾推出一项十年计划,要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宣传从实践中学习,即“边干边学”,并认为“这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教育革命”,对今后美国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因而可以说教学做合一课程整合是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和极高的世界认同度的模式。做到“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主的课程整合模式。课程能力目标是“先问会了没有,再问懂了没有”,突出“先会”这一实践能力培养,然后才是“后懂”理论知识跟进,完全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课程整合的根本要求。其次,彻底重构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空间设计,把课堂设在车间,或者说课堂按企业办公的要求布设。这样“融教室、实验室、实训室于一体,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把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再从具体的施教过程看,也完全是有机融合的。教师和学生讲讲做做,做做讲讲,有时先讲后做,有时先做后讲,边学边做,亦工亦学,学完了以后当即通过“做”来实践、印证,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再回到课堂上来讲,予以解决。应当说这种“教学做”紧密结合,课堂学习与场地实践完全同步的课程整合模式,是实践教学和高职教育的最佳模式。

摘要: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中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悄然兴起,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高等职业专业人才也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展开,结合我们自身各方面的实际和专业性质,我们对模拟仿真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作为工学结合的一种补充做了有意义的尝试,获得了一些经验。

关键词: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模拟仿真,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键.论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改革[J].职教通讯,2006,3.

[2] 杨长亮.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实施研究[J].职教通讯,2006,3.

[3] 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整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8,1.

[4] 教高[2006]16号文件.

上一篇:演唱艺术的技巧、心理与情感下一篇:重庆教育对缩小“三大差距”的贡献与经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