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资源

2024-06-16

中药资源(精选十篇)

中药资源 篇1

1 饮片来源组成

该医院中药饮片共有404种,其中植物药346种,占85.6%,动物药36种,占9.6%,矿物药22种,4.8%。所有饮片除了阳起石等20味药药典未曾收载[1]外,其它都是药典收载的品种,基本按照药事管理的相关规定执行。

1.1 植物类药饮片资源特点

从饮片基原来看,品种较多的前10科有豆科25味,菊科24味,伞形科15味,芸香科15味,姜科14味,唇形科13味,百合科13味,蔷薇科12味,毛茛科10味,禾本科9味,仅这10科就有140味药占植物药的近40.5%,表明该医院植物药来源和临床处方相对比较集中。同一基原不同饮片在植物药中表现明显,如唇形科紫苏Perilla frutescenens(L.)Britt.就有苏子、苏叶和苏梗3种饮片。也存在明显的同一饮片多基原现象,如饮片甘草就有出自豆科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inflata Batalin和光果甘草G.glabra L.等药典收载的3种基原;饮片大黄就有出自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tang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officinale Baill.等药典收载的3种基原。

在该医院植物药部分,属大毒类的有两种巴豆、马钱子;属有毒类的有21种:半夏、芫花、苍耳子、附子、京大戟、牵牛子、土荆皮、山豆根、制川乌、天南星、甘遂、仙茅、白附子、白果、香加皮、常山、商陆、罂粟壳、水半夏、黄药子、狼毒;属小毒类的有12种:川楝子、艾叶、吴茱萸、制草乌、苦杏仁、重楼、鹤虱、急性子、蛇床子、猪牙皂、绵马贯众、蒺藜。

1.2 动物类药饮片资源特点

该医院动物类药饮片资源涉及29科,36种。动物药表现明显的多基原特点,在这36种动物药中,就有15种属于多基源品种,占41.7%,其中二基源的有4种:蛤壳、海螵蛸、土鳖虫、鹿茸;三基源的有8种:桑螵蛸、瓦楞子、珍珠母、牡蛎、水蛭、海龙、蛇蜕、蜂房;四基源、五基源、六基源各一种,分别为地龙,海马,石决明。临床上牡蛎、全蝎、蜈蚣、阿胶等应用相对于其它动物药要多一些。而一般价格都较高的穿山甲最细粉、蜈蚣最细粉、海马最细粉、海龙最细粉、蛤蚧最细粉等临床应用相对较少。

在该医院动物药部分,属有毒类饮片有水蛭、蜈蚣、全蝎、蜂房、白花蛇等5种。

1.3 矿物类药饮片资源特点

该医院矿物类药饮片22种,资源涉及11类,其中硫酸盐类4种,硫化物类有3种,硅酸盐类和氧化物类各2种。总体来说,矿物药中有的含汞、砷、铅等,它们的临床有效剂量和中毒剂量比较接近,安全范围小。在该院临床中矿物药的使用一般来说,清热泻火药,如石膏;利尿通淋药,如滑石;活血疗伤药,如自然铜;重镇安神药,如朱砂等,应用相对较多。医院很少用到的有毒矿物药硫黄、朱砂、雄黄、轻粉,即使使用也都采用其相应的炮制品,并且一般剂量都较小。

2 结果分析

饮片采购时还存在部分饮片包装标识不清,产地来源不清楚,可追溯性相对较差,还有极少数药房没有库存,由医嘱自加的药物譬如昆布用海带代替,更是难以保证药效。

部分饮片基原不清楚,有效物质存在差异,导致医生处方名称和剂量等方面难把握和出现混乱,譬如常见处方写“鹤虱”,应配伞形科植物野胡萝Daucus carota的干燥成熟果实(又称南鹤虱),而《中国药典》已将南鹤虱从鹤虱主流品种中分出,分立两个项下,故处方写鹤虱应首配菊科植物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 L.的干燥成熟果实;另有小通草与通草混用;葛根和粉葛混用;粉萆薢与绵萆薢混用等。

饮片贮藏保管仍存在一些问题,尽管现在基本不存在贮藏时间过长的药物,但是还存在有些饮片甚至发生霉变、生虫。

同一基原药物的炮制品品种不齐全,导致医生处方时不方便,因为中药炮制后,有效成分会发生质和量的变化,临床疗效自然也随之出现差异,譬如生半夏对胃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而致吐,经姜炮制后不仅不致吐,反而因生姜等的作用可镇吐。

3 结论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建设和医院管理规范化发展,饮片质量相对来说有了极大的保证,但是对于某些县级医院和乡镇医院中药房来说,加强规范化管理很有必要。

为保证药物的质量稳定和有效,饮片尽量采购道地产区的道地药材,对于同一饮片有不同的道地产区的最好建立固定的供货渠道,尽量减少频繁更换饮片来源,导致医生处方时剂量使用不当。譬如具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及调和诸药作用的甘草在临床上使用频率最高,其道地产区有新疆、内蒙和青海等地,再加上还有一些非道地产区的人们引种,导致甘草质量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药房所库存和采购的饮片,应该和医生沟通,使得医生知道本药房饮片的基原、产地、来源,便于医生处方和斟酌使用剂量,另外,医生处方后,病人如果想自行到其它药房配药,医生也有必要告之病人可能存在的风险,避免诊断、处方、药物正确[4],因药物质量因素导致病情不见好转的现象发生。

摘要:目的:了解中药房中药饮片的构成特点,保证中药临床用药安全。方法:按照中药饮片基原分类和应用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与结论:饮片基原以及产地成为现在临床用药安全主要考虑的因素。

关键词:中药房管理,中药饮片,资源特点

参考文献

[1]陈忠东,雷颂.中药斗谱编排的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J].中国药房[J].2007,18(12):950-952.

[2]任玉珍.中药饮片生产现状及发展方向.中药研究与信息[J].2004,6(10):14-16,19.

[3]胡晋红,王忠壮,黄爱琴.中药饮片种类及其发展[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4,4(3):224-226.

中药资源学 总结(最终版) 篇2

1、资源条件:本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区内雨热条件良好但光照条件较差,大部分地区雨量丰沛。土壤类型由北到南出现黄褐土、黄棕土、黄壤、红壤、石灰土等森林土壤。区内气候优越,资源丰富,适宜农林 牧副业发展。

2、资源学特点:本区是我国亚热带最大的常绿落叶阔叶林带,中药资源极为丰富,地道药材品质优良民族药丰富多彩。全区植物药4500种,动物药300种,矿物药200余种。大宗的家种和野生药材主要有川芎、当归等。中药资源应用历史悠久,该区所产药材素有“川贵云”地道药材的称誉。

中药资源调查内容

答:内容包括: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及其变化规律以及资源与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等。

中药资源更新的基本措施

答:

1、自然更新;(增长型)

2、人工更新;(衰退型)

我国主要中药材市场

1、黑龙江哈尔滨三棵树中药材专业市场;

2、河北省安国中药材专业市场;

3、安徽省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

4、山东省鄄城县舜王城药材市场;

5、江西省樟树中药材专业市场;

6、河南省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

7、湖北省蕲州中药材专业市场;

8、湖南省邵东县廉桥中药材专业市场;

9、湖南省岳阳市花板桥中药材专业市场;

10、广西玉林中药材专业市场;

11、广东省广州清平中药材专业市场;

12、广东省普宁中药材专业市场;

13、四川省成都莲花池中药材专业市场;

14、重庆市解放西路中药材专业市场;

15、云南省昆明菊花园中药材专业市场;

16、陕西省西安万寿路中药材专业市场;

17、甘肃省兰州黄河中药材专业市场;

药用动物驯化技术

人工环境的创造(仿生学原理设计);食性的训练;群性的形成;打破休眠期;克服就巢性;改变刺激发情、排卵和缩短胚胎潜伏期。

我国土壤地带性规律

1、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土壤种类的分布重现与地球纬度和经度变化相一致的现象,并随生物气候带的变化而发生演替的分布规律;

2、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在一定区域内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降,土壤种类沿地势变化而发生演替的分布规律;

3、土壤的区域性分布; 由于中小地形的变化,区域性水、热条件的变化以及人为改造地形和耕作活动等影响,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土壤的分布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中药新资源寻找途径

1、利用文献和民间医药信息寻找新资源

2、利用植物亲缘关系寻找新资源

3、利用化学结构的相似性寻找新资源

4、已知中药资源的再度开发

种源

答:对统一物种分布区范围内不同地点所收集的各种繁殖材料的通称。

下垫面

答:大气下层直接接触地面;

道地药材 答:通常将在一定自然条件下,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且生产比较集中,栽培历史比较悠久,栽培技术和加工技术比较独特,质量和疗效较其他产区的同种药材好,且为世人所认可的药材

中药资源学

答: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形成、蕴藏量、品质、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科学。

经济量

达到采收质量标准而又有经济效益的药材量 3S技术 遥感RS 地理信息系统GIS 全球定位系统GPS

五大成土因素

答: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等组成土壤

道地药材特征

1、具有明确的地理性;

2、具有特有的质量标准;

3、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4、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第三次资源普查资源统计数字

总量12772 植物药11118 动物药1574 矿物药80 中药资源更新有

1、种群更新: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数量特征;

2、群落更新与演替;

3、器官或药用部位更新;

SOP及GAP区别

SOP指针对各项生产环节制定出科学、合理、可行的操作技术规程,以规范、监控各种中药材全程生产的质量要求和标准。GAP指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降水量

答:未经蒸发、渗透、流失的垂直降水,在水平面上聚积的水层厚度;

一些重要的道地药材产地 省或者地区

1、东北地区:人参、辽细辛、北五味子、关防风、关龙胆、刺五加、鹿茸

2、华北地区:黄芪、党参、酸枣仁、黄芩、北柴胡、知母、苦杏仁、甘草

3、西北地区:当归、麻黄、肉苁蓉、枸杞子、软紫草

4、华东及中原地区:杭白菊、杭白芍、杭麦冬、山茱萸、浙玄参、温郁金、元胡、白术、凤丹皮、宣木瓜、江枳壳;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金银花、北沙参、阿胶、薄荷、土鳖虫;

5、西南及青藏高原地区:川芎、川贝母、川附子、川厚朴、川黄柏、川牛膝、川楝子、黄连、独活、三期、云木香、天麻、杜仲;冬虫夏草、大黄、干松、雪莲;

6、华南及福建南部地区:广藿香、砂仁、巴戟天、陈皮、肉桂;沉香、槟榔、建泽泻

道地药材形成的条件

答:

1、优良的物种遗传基因是形成道地药材的内在因素;

2、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形成道地药材的外在条件;

3、完善的栽培加工技术是形成道地药材的可靠保证;

4、传统的中医药学理论是形成道地药材的思想基础;

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1、以法为本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保护现有野生资源及其环境奠定可持续利用的物质基础

3、坚持利用和保护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4、规范化生产大宗和市场紧缺品种

5、开发新的药用资源

积温

答:将一个地区高于和等于某一界限温度的累积值叫做积温; 道地 地道 出处时间 答:“道地”一词始见于明代刘文泰所著的《本草品汇精要》; “地道”一次则最早出现于清代汪昂的《本草备要》中。

少数民族用药特点

特色理论体系,特色炮制,生药量少,时辰投药,系统用药 施肥

答: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性质,保证植物必须的营养物质,促进植物正常生长发育;

理想土壤

矿物质 45% 有机质5% 空气、水分各20%~30% 我国中药资源现状

1、种类繁多,人均占有量少

2、需求量不断增加蕴藏量迅速减少;

3、开发利用无序危及可持续发展;

4、中药材规范生产尚存在诸多问题;

水成土

答:指地表积水并受地下水浸润的土壤。

我国陆地自然区域 名字

东北寒温带区域,华北暖温带,华中亚热带,华南亚热带,热带,西南亚热带,西北干旱区域,青藏高寒区域

有效温度

答:活动温度与生物学最低温度之差

影响土壤形成因素

1、母质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2、植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3、气候条件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4、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5、时间在土壤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6、人类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灌溉方式有

漫灌 沟灌 喷灌 滴灌 品系 答:具有明显特征、特性,遗传性稳定的小种群,群内个体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气温年较差

答:一年中最冷月和最热月平均气温之差

中药区划目的和原则

答:目的:按照中药资源的自然规律和中药生产的客观经济规律,为因地制宜地知道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中药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原则:

1、依据自然因素区划 气候条件相似性原则 地形、地貌的一致性原则 地带性土壤类型相同的原则

2、依据社会经济因素区划 生产力水平一致性原则

中药生产特点相对一致性原则

中药生产发展方向相对一致性原则 与农业区划相协调的原则

行政区划但愿保持完整性的原则

3、依据中药资源类别区划

中药资源保护途径

1、就地保护;

2、异地保护;

3、离体保护;

4、矿物类中药资源的保护;

黄土高原土壤类型

答:黄土高原分布着以塿土、黑垆土和黄绵土为主的农业土壤。

气候是什么因素作用的结果

1、季节交替和气候带的形成;

2、风和季风的形成;

3、降水的形成;

4、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生物资源保护的国际公约主要有哪些? 答:

1、《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

2、《生物多样性公约》

3、《保护野生动物中迁徙物种公约》、《保护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等其他公约;

4、阐述华北暖温带区域范围 资源分区 气候及主要的中药资源

答:区域范围:本区包括辽宁南部、北京、天津、山东、河北与山西中部和南部、陕西中部和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中部、青海东部、河南中部和北部、安徽与江苏北部,共674个县(市区)91.3万平方公里的区域。资源分区:

气候:本区位于我国暖温带,夏季酷热、冬季寒冷,雨热同季。东南部的辽河和黄淮海平原受海洋性暖湿气流的影响,年降水量在600MM以上,西部黄土高原年降水量低于500Mmhg。

中药资源特点:本区中药资源较为丰富,药用植物进1500种,药用动物进250种,药用矿物30种。本区药材栽培历史悠久,大宗的家中药材主要有地黄、黄芩、柴胡、远志、牛膝、山药、板蓝根、白芍、紫菀、白附子、酸枣仁、党参、枸杞子、瓜蒌、金银花、丹参、北沙参等,怀地黄、怀牛膝、毫白芍、潞党参、热河黄芩和西陵知母等为本区的地道药材。中药科技和中药工商业发达,有安徽亳州、河北安国、河南百泉等国内外著名的中药材交流市场。

简述GAP检查评定认证程序

答:

1、认证管理机构;

2、检查评定标准及认证;

3、质量认证的动态管理;

简述我国中药区划中一级区划的命名格式 一级区划有哪些 答:一级区划以地理方位+热量带+药材生产方向来命名; 一级区划有九个分别是:

1、东北寒温带、中温带野生、家生中药区;

2、华北暖温带家生、野生中药区;

3、华东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家生、野生中药区;

4、西南北亚热带、中亚热带野生、家生中药区;

5、华南南亚热带、热带、野生中药区;

6、内蒙古中温带野生中药区;

7、西北中温带、暖温带野生中药区;

8、青藏高原野生中药区;

黄璐琦 给中药资源“号脉” 篇3

刚落座,工作人员泡上一杯茶,碧绿色很快成了杯中的主色调,蜷曲的叶子舒展着,缕缕茉莉般的清香随之萦绕上来。

把盏香茗,任丝丝幽香飘荡。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中药资源中心主任黄璐琦与记者对面而坐,边品茶,边聊中药人生。啜一口,细细地品味着茶的苦涩甘甜。笑谈着人生得与失,娓娓道来学术之路的苦与乐。人生如茶,甘苦都是滋味……

领衔摸清中药资源“家底”

2011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这是自1983年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后,对国内各省现存中药资源进行的一次“大摸底”。黄璐琦被任命为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专家指导组组长。

时隔近30年,原有数据已不足以支撑产业发展的科学决策,与此同时,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技术手段的突破也日新月异。摸清国内中药资源基本现状,成为迫切而重要的任务。对于藏在深山里的中药,又能有哪些新的认识?在环境的巨变下,哪些品种已经面临濒危?这些都摆在中医药人的面前。

作为专家组组长,黄璐琦除了在北京日常的繁杂工作,以及各地的学术会议、交流考察外,带领各地资源普查队员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进行技术指导、监督检查,成了他近几年来工作的主旋律。几年间,细算下来,黄璐琦几乎一半的时间都在野外跟中药“面对面”地打交道。随着各地普查队员,他走过了全国60余个普查试点县。“这对于我来说是一段太珍贵的经历了!”他感叹道。哪种中药材是否道地、在何地分布、数量多少,他都了然于胸,谈起来如数家珍。

在河南安阳汤阴县考察时,黄璐琦发现在当地伏道扁鹊庙院周围有不少艾叶,回来查阅李时珍《本草纲目》,里边记载:“艾叶以汤阴复道者为佳”。这里的“复道”是否就是“伏道”?黄璐琦通过梳理艾叶道地沿革,考证“伏道”地名,同时结合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实地所得资料,得出“复道”一词首次出现于宋代苏颂《本草图经》,历代沿用,但所指均不甚清楚,至《本草纲目》始出现“汤阴”与“复道”并提。伏道为扁鹊墓地之一,商周时即存在,沿袭至今,未曾变化,汤阴艾因伏道扁鹊庙而得名,可推测李时珍认为“复道”即是“伏道”,北艾产地应为“汤阴伏道”。

在西藏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带,考察过程中黄璐琦以科学家所具有的敏锐洞察力发现了苦味枸杞,与平时多见的甘甜味道的枸杞大有不同。查阅《本草原始》,发现确有“枸杞子,味苦”的记载。在人迹罕至的高原地区,植物生长多年来未经过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野生的枸杞原本就是苦味,经人工驯化、选择后变为现在的甘味。“相关研究基本完成了,我打算根据这些整理出论文。这些发现对今后的研究都有启发作用。”黄璐琦说。掌叶大黄的叶子可开发成蔬菜、三七种植问题的解决思路……这些都成为他的新课题。

此次922个县级普查点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在野外工作的队员达到上万名。现在,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发现2个新属25个新物种,汇总得到1.3万多种药用资源的种类和分布等信息,中药资源种类数已超过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

分子生药学创建的前前后后

1992年,黄璐琦成为北京医科大学一名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生药学家楼之岑和著名药用植物学家诚静容。“这些导师在为学做人方面都对我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曾担任中国药学会理事长的楼之岑院士,严谨治学的精神让我敬仰。”

在进行栝楼属植物分类学研究时,黄璐琦发现有很多问题用传统技术和方法已经无法很好地解决,而分子水平的研究则很可能为这门古老学科带来新的生机。

1995年,年仅27岁的黄璐琦以《展望分子生物技术在生药学中的应用》为题将自己长期以来的思考发表在《中国中药杂志》上,文中首次提出了“分子生药学”的概念。这在当时沉闷许久的生药学研究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随后,一支充满活力的创新团队在他身边迅速形成。

以黄璐琦研究团队为核心,在很多中医药学者的积极参与和大力协作下,国内第一部从基因水平研究生药学的著作《分子生药学》得以问世,并标志着一门崭新的生药学分支学科——分子生药学在国内诞生。此后,此书成为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和华西医科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教材。经过这么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黄璐琦和他的团队不懈努力下,分子生药学现已成为研究方向稳定、技术水平领先、理论思想创新、学术影响广泛、学科队伍合理的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规范化的创新学科。

2006年,38岁的黄璐琦申请了国家973项目的课题“中药药性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而这一年是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次设立中医药研究专项,黄璐琦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开始中药学的创新研究,并成为“973项目”年轻的首席科学家。做课题的时候,黄璐琦待在家里的时间很少,不足20平方米的实验室成为他的常驻基地。有时候,为了做一个实验,他可能直到凌晨才能回家。“如果你问门口的保安人员,单位里谁下班最晚,那么保安一定会说是黄老师。”黄璐琦的一个学生这样描述他的工作状态。

素有“书乡”、“茶乡”之称的江西婺源,是黄璐琦的出生地。黄璐琦的母亲金青是中医师、新安医学学派传承人,黄璐琦从小便跟随母亲出诊,并且帮助采集草药,耳濡目染地学了一些中医知识。

当年,婺源县城不大,黄璐琦跟着母亲从街头到巷尾走过时,不时地听到沿途不少百姓见到就问好:“金医师好!”这时,医师的职业荣誉感在黄璐琦心底油然而生,原来医师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工作,只要把本职工作做得出色,就会赢得充分的尊敬,能体验职业荣誉感与幸福感。黄璐琦说,父亲曾希望自己学建筑,因为家里也有一个学医的姐姐。1985年高考,怀着一个建筑师的梦想,黄璐琦在高考志愿表上填写了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可是,命运偏偏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他没有被这个专业录取,反而被调剂到江西中医学院中药专业。“这就是天意,上天安排的,我不后悔。建筑与医药,都是民生很大的一块,与老百姓都息息相关。”子承母业的黄璐琦,为此投身中医药领域。过去对母亲从事职业的骄傲自豪,逐渐变为了自己对所学专业的热爱。

偶像是医圣李时珍

本科毕业后,他考上全国中医药权威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师从同仁堂的创始家族——乐家第十三世传人乐崇熙攻读硕士学位。

“我29岁任中药研究所所长,31岁开始担任博导,因为年轻,于是所里推选我从九届起加入全国青联,并且是中直机关青联常委,后来我又成为北京市青联副主席。我和青联组织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青联帮助、培养、支持了我,我也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愿意尽力为大家服务。当年作为医药卫生组的委员,我曾给自己定了一个任务,利用经常搞野外普查有些经验的优势,联合同组的医药企业委员每年外出调研度假一次。”黄璐琦的实验室集结了近30位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学历、不同年龄段的成员,这种学术互补性极强的人员组合方式在中医药学界并不多见。

采访期间,记者问及黄璐琦有偶像否,他笑言是医圣李时珍。这么多年来,黄璐琦对照李时珍的事迹践行着,在科研的路上知难而进,迎难而上。

我县野生中药资源分布概况 篇4

彝良县地处滇、川、贵相交的乌蒙山区, 东经103°51'~104°45'之间, 地形东西窄, 南北宽, 自南向北倾斜, 最高海拔2780米, 最低海拔520米, 相对高差2260米。分为河谷、二半山、高寒山区3种地貌类型。全县气候差异大, 从河谷到高寒山区可细分为: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4个气候类型, 西南部高温少雨, 日照较多;东北部多雨潮湿, 日照较少。年平均气温13.4℃, 降雨量774.6 mm, 相对湿度72%, 日照1320.3 h。

2 中药资源分布概况

2.1 河谷区海拔在1500 m左右, ≥10℃的积温为5700~7300℃, 年平均温度17~22℃, 属中亚热带气候;年日照时数为1000~2200 h。主要植被为草丛, 土壤类型为红壤, 中药资源主要有大百部、茜草、蝎子草、鬼针草、酸浆草、马鞭草、野菊花、空心莲子草、土三七、覆盆子、佛甲草、木贼、海金沙、地石榴、黄刺玫、马蹄草、何首乌、拔毒散、川牛膝、千里光、水杨柳、鱼腥草、女贞、密蒙花、青蒿、川楝子、金丝桃、白茅根、淡竹叶、棕榈、山豆根、商陆、续断、头花蓼、车前草、夏枯草、杠板归、山地瓜、地丁、土人参、水芹菜、野葡萄、旋覆花、续断、臭牡丹、瓜蒌、大蓟、金毛狗脊、紫萁贯众、百合、仙鹤草、金钱草、青藤、杨桃、芦苇、射干、密枝问荆、翻白叶、大力子、小黄莲、小蓟、中华鹿角蕨、虎掌草、凤尾蕨、天南星、白荆条、紫雀花、金丝桃、蓝花参、金银花、黑锁梅等。

2.2 二半山区海拔在1500~2400 m左右, ≥10℃的积温为2808~3587℃, 年平均温度9.85~12.45℃, 属北亚热带气候和南温带气候;年日照时数为1366~2021 h。主要植被为常绿针叶阔叶林、土壤类型为黄棕壤, 中药资源主要有天麻、夏枯草、鱼腥草、虎掌草、贯众、马鞭草、青叶胆、金钱草、覆盆子、马蹄香、天南星、密枝问津、狼毒、绣线菊、千里光、星秀草、商陆、续断、车轴草、车前草、滇油杉、头花蓼、土大黄、苦瓜蒌、重楼、三颗针、藜芦、龙胆、大通花、射干、十大功劳、铁线蕨、玉簪草、马蹄香、牛膝、细辛、紫系龙胆、母草、杨桃、白芥子、百合、商陆、半夏、虎耳草、水菖蒲、大蓟、贯众、颠茄、洋辣子、海金沙、滇苦荬、山珠半夏、羊蹄甲、鸡血藤、何首乌、铁扫把、毛葛、小三颗针、金银花、黄精、天南星、细辛、白荨麻、女贞、虎杖、金毛狗脊、火棘、射干、楤木、铁线莲、苦参等。

2.3 高寒山区海拔在2400 m以上, ≥10℃的积温为841~1300℃, 年平均温度6.2~7℃, 属中温带气候, 年日照时数为1400~2300 h。主要植被为灌木草丛, 土壤类型为棕壤, 中药资源主要有天麻、罗汉草、铁扫把、车前草、伸筋草、龙胆、火棘、野小豆、三颗针、铁线蕨、狗尾草、鸭跖草、苦荞、续断、滇小蓟、紫萁贯众、苍耳、金丝桃、断血流、翻白叶、扑地黄、野李子、映山红、地丁、大荨麻、四块瓦、何首乌、青叶胆、三颗针、黄精、女贞、大蓟、牛蒡子、贯众、何首乌、山豆根、七叶一枝花、石苇、天南星等。

中药资源学考试复习资料 篇5

: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分布的各种药用植物,药用动物,要用矿物及其蕴藏量的总和。

2.中药资源学:指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形式、蕴藏量、品质、保护盒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其目的是研究中药资源的分布及动态规律,更合理的开发中药资源,为人民保健事业和制药工业不断提供优质优量的中药材原料。3.传统中药:指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并作为商品在中药市场流通,以传统中医药理论阐述药理药效和指导临床用药,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加工炮制方法及使用形式的天然药物和人工加工产品。4.民间药:草药医生或民间用以防治疾病的天然药物或加工品,通常根据经验用药,应用地区局限,缺少医药理论指导及统一加工炮制工艺。5.民族药:我国除汉族外各少数民族使用的天然药物及加工品,多数均有各自独特的医药理论体系。

6.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防病,治病,康复保健的药物。

8.中药资源的特征?

(1)中药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2)可再生资源是中药资源的主体(3)中药资源与多种资源并存(4)中药资源具有多用性(5)中药资源具有可解体性(6)中药资源具有国际性。

○●第二章中药资源与环境

点,东部地区季风性显著,西部地区大陆性强烈,温度和降雨变化大。2.土壤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一个独立的自然体,有着自己发生发展的历史,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地球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等组成的疏松表层,是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北方钙土:甘草、枸杞、麻黄、苦豆子。盐碱地:罗布麻。酸性:肉桂、黄连、槟榔。碱性:甘草、枸杞。)森林土壤,草原土壤,荒漠土壤,高山土壤,水成土壤。

3.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4.我国植被类型及特点:荒漠,草甸,沼泽(森林沼泽,灌木沼泽,草本沼泽)

森林: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

灌丛:高寒灌丛,落叶灌丛,常绿灌丛 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

5.中药资源与土壤 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如质地、酸碱度、水分状态和肥力水平等均与植物的生长密切相关,也对药材的产量具有一定影响(1)不同土壤类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2)土壤酸碱度 土壤的化学成分和土壤生物对某些药用植物的生长也有一定作用 3)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水分状态,其中所含化学成分种类含量和比例,施肥等都对植物的生长发育 以及要用活性成分的形成和积累有一定作用。

6.中药资源与气候关系:

(一)1)根据对光照条件的需求可将植物分为阳性、阴性、耐阴类。阳性植物需要在直射光或强光的环境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如甘草、麻黄、地黄、黄芩、黄芪、红花、芍药等。阴性植物需要散射光或者较弱的光照环境,如人参、黄连、三

七、西洋参、天南星、细辛、半夏等。耐阴植物对阳光的需求介于二者之间,在光照良好的条件下或稍有隐蔽的条件下都可以正常的生长,如桔梗、天门冬、麦冬。(2)植物对自然界昼夜长短规律性变化的反映具有一定差异。许多药用植物生长发育对日照时间长短有显著地相关性。(3)光照条件对中药材药用成分含量也具有显著影响。

(二)药用植物与温度(1)药用生物的生理活动和生化反应必须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下才能进行,最适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2)温度与药用植物分布也有很大关系,不同的药用植物类群,在地球上形成的地理分布格局与温度条件密切相关(3)温度也可影响植物体内某些化学成分的含量。(耐寒:人参,细辛,百合,当归,五味子,平贝母,大黄,羌活,薤白,刺五加。半耐寒:白芷,菘蓝,枸杞,黄连,知母。喜温:枳壳,金银花,川穹。耐热:槟榔,砂仁,苏木,罗汉果,丝瓜)

(三)药用植物与水分(1)水分是影响植物生长的关键因子,水是植物原生质的主要成分,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矿物质,大多数来自土壤水溶液(2)水分是限制植物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3)水分的供应状态最某些药用植物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影响

7.简述实现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条件?

1.加强法治建设,提高人民保护资源的自觉性,2.进行规范化种植养殖,扩大中药资源再生产,鼓励药用动植物野生转家种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开展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3应用现代科技开辟中药资源生产的新途径。○●第三章中药资源的分类及特征

(藏药:广泛吸收融合了中医药学,印度医药学和大食医药学等理论基础上,通过长期实践所形成的独特的用药体系。蒙药:在蒙古民族传统医药学基础上洗去了藏汉等民族以及古印度医药学理论的精华而形成的具有民族风格的独立的民族体系,在我国民族药中占有重要地位。维药:采阿拉伯古希腊等民族医药之长,并受到中医药学的影响,是我国民族医药的独立分支,惯用芳香性,性峻毒烈的药物。傣药壮药:发展中未形成完整体系,处于民族要与民间药交融状态,动物药应用较为普遍,善于解毒且解毒范围较广,蛇药)

2.按其来源的自然属性:药用动物、药用矿物和药用植物。(1)藻类:海带、昆布(2)菌类:冬虫夏草(3)地衣类:地茶(4)苔藓类:地钱、葫芦藓(5)种子植物:裸子植物:松科、麻黄;被子植物:菊科、豆科、毛茛科、唇形科、蔷薇科。

3.道地药材:通常将在一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且生产比较集中,栽培历史较悠久,栽培技术比较独特,质量和疗效较其他产区的同种药材好且为世人所认可的药材。4.道地药材成因:(1)优良的遗传物种基因是形成道地药材的内在因素(2)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形成道地药材的外在条件(3)完善的栽培加工技术是形成道地药材的可靠保证(4)传统的中医药学理论是形成道地药材的思想基础。

5.道地药材的特征:(1)道地药材具有明确的地理性(2)道地药材具有特有的质量标准(3)道地药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4)道地药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6.山东道地药材:阿胶、山楂、大枣、金银花、蝉蜕、北沙参、丹参、蟾酥、全蝎、珊瑚菜。○●第四章自然分布和中药区划

经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结合起来,影响并决定着一个地区植被种类和分布基本特点

2.我国植物在三大地域分布特征:东部季风区域以纬向分布明显;西北干旱区域以经向分布明显;青藏高寒区域以垂直分布明显。气候特征:东部湿润 西北干旱 青藏高寒

4.七个自然地区(1)东北寒温带、温带区 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温润而短促,春季多大风,秋季风速较春季小,降水集中在夏季“关药”人参 黄檗 五味子 细辛 黄花 刺五加 桔梗 党参 鹿茸等(2)华北暖温带去 温暖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气温较高而多雨,冬季较长,气温冷而干燥,春季干旱多风沙,秋季天高气爽,天短,年降水量少于东北区,但集中从沿海向西北方向递减,年平均降水量由北向南递增。北药 西药 怀药 淮药(3)华中亚热带 温度适宜,雨热同季,对喜温好湿的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利。气温由北向南递增 浙药 部分南药(4)西南亚热带区 一定的大陆性气候 多数地方春气气温略高于秋季 川广云贵道地药材(5)华南热带 亚热带区 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冬暖夏长,干湿季节分明,年降水量全国之冠 “南药”阳春砂仁 缩砂蜜 肉桂 儿茶(6)西北干旱区 中温带至暖温带,远离海洋降水量自沿海至内陆递减。形成干旱特征。甘草占全国九成,麻黄八成(7)青藏高寒区 地势高气压低,空气稀薄,光照充足,多大风,干湿季节分明,寒冷干燥,气候条件较为严酷。植物生长稀疏,种类不多,野生种类多。5.中药区划:在中药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正确评价影响中药资源开发和中药生产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特点,揭示中药资源和发展中药生产的区域分布规律,按区内相似性和区级差异性划分不同级别的中药区,明确各区开发中药资源和发展中药生产的优势及其他地域性特点,提出生产发展方向和建设途径。

6.中药区划的目的 是按照中药资源分布的自然规律和中药生产的客观经济规律,因地制宜指导中药资源开发与生产。

7.中药区划的原则(1)中药生产条件的相对一致性原则(2)中药生产特点的相对一致性原则(3)中药生产发展方向和途径的相对一致性原则(4)中药区划与农业区划相协调原则(5)不同等级的中药区划相衔接原则(6)保持一定的行政区划单元的完整性原则。中国中药区划 我国中药区划采用二级分区系统:一级区主要反映了各中药区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和中药资源开发与生产的主要地域差异;在以及区内依据中药资源优势种类以及组合特征和生产发展方向与途径的不同,划分二级区。一级区、二级区均按三段命名。一级区为地理方位+热量带+药材生产方向。二级区为地理位置+地貌类型+优势中药资源名称(地理位置+地貌类型通常采用地理简称来代替)。综上所诉,我国共可划分出一级区9个,二级区28个,其中陆域区域一级区8个,二级区26个;海域部分一级区1个,二级区2个。(东北寒温带,中温带野生,家生中药区。华北暖温带家生,野生中药区。华北东亚热带,中亚热带家生,野生中药区。西南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家生,野生中药区。华南男亚热带,热带,家生,野生中药区。内蒙古中温带野生中药区。西北中温带,暖温带野生中药区。青藏高原野生中药区。海洋中药区。)

1.一级:濒危灭绝状态的珍贵野生药材物种。

2.二级:分布区域缩小资源处于衰竭状态的重要野生药材物种。杜仲、人参。3.三级:资源严重减少和主要常有野生药材物种。刺五加。

○●第五章中药资源的评价

健护理等用途的药用部位及所含药用成分的性质与质量,包括外在品质和内在品质两类,是中药资源的自然属性。(外在品质: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断面,气味。内在品质:1)中药资源的化学品质评价2)中药资源的药用功效或药理作用的品质评价3)中药资源药效成分的稳定性评价4)中药资源的安全性评价)

2.中药资源品质评价的方法和技术:化学成分指纹图谱法,药效学方法,化学成分模式识别结合药效学方法,免疫活性方法,综合化学成分标准,电泳法,热分析法,分子生物学技术,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

3.中药资源的效益性评价:中药资源经济效益评价;中药资源生态效益评价;中药资源社会效益评价。

4.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物多样性: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他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他们生态环境所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生物、遗传、生态系统、景观多样性。

5.遗传多样性:其广义概念是指地球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狭义概念是指种内或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总和。

6.中药资源的总经济价值:使用价值(直接,间接,选择价值),非使用价值

○●第六章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 利用文献(历史文献、现代文献)寻找新资源(2)利用化学分类学原理寻找新资源(3)从民族药、民间药和海洋中开发新资源(4)现有中药资源的在开发(扩大药用部位、用药范围、资源综合利用)(5)利用化学和生物技术(化学成分转化及结构修饰、生物技术开发新药和活性物质)1.中药资源的产品开发利用?

中药新药的开发,中药功能食品开发,中药化妆品开发 2.功能食品:是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在天然食物中加入卫生部颁发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可食用药材,经过特意加工而成的适宜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而不是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

○●第七章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切相关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以保证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药用动植物的多样性,挽救珍稀濒危的药用动植物物种。

2.中药资源的现状及保护意义 ?

现状(1)种类繁多人均占有量少(2)需求量不断增加蕴藏量迅速减少(3)开发利用无序危机可持续发展(4)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存在许多问题。

意义(1)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2)能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3)可促进中药现代化进展 3.中药资源保护途径?(1)就地保护○1建立和完善包含药用动植物在内的自然保护区和中药资源保护区○2采取有效的生产性保护措施出自然生长地保存在动物园、○3合理采收(2)迁地保护,指把珍稀濒危药用生物迁植物园内并进行引种驯化研究(3)离体保护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来保存药用动植物的某一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等。○建立中药资源种质资源库(4)矿物类中药资源的保○1组织培养技术2护 有计划开采、向发达国家学习、科学研究筛选矿物药种类、充分利用工业废料中的有用元素

4.中药资源的保护法规

《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第一部专业性法规,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药材物种名录》中收载的药用动物18种,其中属于一级保护的有虎、豹、赛加羚羊、梅花鹿4种,属于二级保护的14种,如马鹿、林麝、马麝、黑熊、乌梢蛇、银环蛇、棕熊、穿山甲、中华大蟾蜍、黑框蟾蜍酥、中国林蛙、五步蛇、蛤蚧等。植物二级:甘草、胀果甘草、杜仲、黄皮树、厚朴、人参。“四大怀药”山药、地黄、牛膝、菊花“浙八味”白芍、白术、浙贝母、杭白菊、延胡索、玄参、温郁冬笕、麦冬。《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 1.灭绝种:一个物种在野外50年肯定没有发现,表示该类群确实已经灭绝

2.濒危种:该类面临绝灭危险,如果至危因素依然存在,他们就可能不能生存。

3.稀有种:在全世界总数量很少,但尚不属于濒危种,易危种的类群,这些类群常分布在有限的地理区域或栖息地,或稀疏分布在更广阔的的地理区域。5.▲如何做到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工作2.以法为本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合理开发利用中药资源4.积极开展珍稀濒危中药资源代替品的研究5.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研究6.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八九章

碱,含生物碱以盐酸麻黄碱计不得少于1.%。

大黄:蓼科,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根及根茎。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

黄连:毛茛科黄连,三角叶黄连,云南黄连干燥根茎(味,雅,云)小檗碱3.6% 丹参:唇形科,鼠尾草属。丹参的根及根茎。丹参酮0.2%,丹酚酸3.0%

金银花:忍冬科,忍冬,灰毡毛忍冬,红腺忍冬,华南忍冬干燥的花蕾或初开的花。绿原酸1.5%,木犀草苷0.10% 1.▲甘草:甘草,胀果干草,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二级重点保护野生药材)。地理分布:甘草属植物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美,南美温带地区,我国西北干旱区域,温带荒漠区域,温带草原区域。西草(甘草),东草(东北甘草),新疆甘草(原料草)。群落类型:内蒙古伊克昭盟草原上的白刺-甘草-芨芨草群落,东北松嫩草原砂岗地和草甸地的甘草群落,新疆天山北麓平原,玛纳斯河滩地和低阶地草甸甘草群落。生长结构:甘草喜光,喜热,耐干旱,耐盐碱,适应性强。宜选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地下水位较低的砂质土壤栽培。甘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地下根茎发达,可用种子和根茎进行繁殖。

化学成分:甘草甜素,甘草酸2.0%,甘草次酸,黄酮类的甘草苷1.0%,甘草苷元,香豆素等。春秋二季均可采挖,有性繁殖的4年,无性繁殖3年,秋季采收最好,挖去根茎及较粗的根,除去残茎,须根,病残根茎,截成一定长度的小段,按照粗细等级晒干,打捆包扎存放。2.▲甘草综合利用与资源保护的研究现状?

甘草多生长在干燥少雨的沙漠地区,为草原固沙植被,具有良好的调节生态平衡,水土保持作用。并广泛应用食品,饮料,烟草,化妆,化工,酿酒,国防等行业。1。保护野生资源,由于过度采挖,野生资源濒临灭绝,并造成草原植被严重破坏,土壤沙化,为此,2000年6月我国出台限制采挖野生甘草的政策,实施计划采收,严格控制收购量,并采取围栏护管,人工抚育,禁止放牧等政策。2.加强人工栽培3.开展生物技术研究4.同属资源开发。3.论述中药资源的现状,试谈一下如何对其进行资源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

现状 :野生资源的破坏情况,自然更新和恢复困难;野生变家种发展迅速,但原产地的自然很难发展生产;国家已经把野生甘草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药材。(同上)○●第十章中药资源调查

括药用部分和非药用部分。

2.药材蕴藏量:某一时期内一个地区某种中药资源的自然蓄积量,总蕴藏量,可利用蕴藏量。

3.单株产量:指一株植物药用部位的平均产量。

4.年允产量:一年内允许采收的量,即不影响其自然更新和保证永续利用的采收量。

5.投影盖度:某一种植物在一定土壤表面所形成覆盖面积的比例。

6.S技术: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统称,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

7.样方调查:样方是用于调查植物群落数量而随机设置的取样地块。

8.资源调查方法:现场调查,路线调查,访问调查

9.取样原则:两个步骤:先踏查,后详查,即一般了解,重点深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动态着眼,静态看手,全面跟进,典型着手。三个一致:外貌一致,种类成分一致,生境特点一致。五个接近:种类成分接近,结构形态接近,外貌季相接近,生态特征接近,群落环境接近。10.技术和方法?

主观取样,客观取样(随机取样,规则取样法),取样方法(无样地取样,有样地取样)中药资源专著:《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国中药区划》、《中国药典》、《中国常用中药材》、《美国药典》、《英国药典》、《中国医药年鉴》、《中国植物志》、《中药志》期刊《化学文摘》、《医学索引》、生物学文摘、国际要学文摘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国外科技资料目录、中国药学文摘、中国中药杂志、中草药、中药材、中国生物学文摘、野生动物、自然资源数据库:firstsearch,sci,dialog系统,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药资源学本科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篇6

关键词:中药资源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5-0061-02

中药资源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成立时间不长,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形成、品质、蕴藏量和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科学。中药资源学与中药学、中药鉴定学、药用植物学等课程之间相互配合,各有侧重,已形成了完整体系,在今后的中药资源调查、开发利用、保护及新资源寻找方面必将显示出独特魅力。[1]

基于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成果,周荣汉教授编写了第一本《中药资源学》教材,[2]之后陆续有针对中医药院校、农业院校研究生、本、专科教材的出版。这些不同层次的教材在内容设置上尽管不尽相同,但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时都有不适宜之处。

首先,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的特点,要能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近年来,中药资源作为中药领域的研究热点,每年均会积累大量新的研究成果,因而与其它成熟学科相比较,中药资源学具有学科体系不够完善、学科内容需要不断充实的特点。这些特点,导致中药资源学所有的教材内容设置上均存在不够深入、难以与新成果、新进展完全接轨等现象,很难应用于教学中。加之课时有限,难以完全按照教材的章节设计完成全部讲授,部分内容也没有必要在课堂讲授。如:中药资源信息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药材各论,等等。

再者,由于中药资源学是在生物学、农学、化等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吸取了现代科学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兴边缘学科,本身理论性不强,因此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合本课程的教学。调整现有教学模式,提高中药资源学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富有创新能力的中药领域专业型人才,是中药资源学教育教学中进行深入探索的目标。

鉴于此,笔者在多年的本科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并不断优化、筛选教学内容,以与同行共勉。

一、中药资源学教学内容的优化

笔者在课堂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围绕理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深度和广度,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准确把握中药资源学作为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以及中药材栽培与鉴定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和地位,注重灌输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如什么是中药资源、中药资源的分类、分布,中药资源调查方法,等等,此类内容属于相对稳定的部分,以讲授的方式向学生讲解,使他们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

在此基础上,针对中药资源近年来研究的核心内容,精选了道地药材资源,中药资源科学利用、保护、可持续发展,中药资源品质形成的生态学研究三个专题。这三个专题均不局限于教材,而是随时跟踪最新的文献资料以充实专题内容,提升理论高度,增强本学科的知识性。

道地药材的形成与我国特有的生态地理、文化背景及中医药理论等有关,道地药材及其形成机制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本专题除大部分教材均收载的内容之外,增加近期对道地药材的新认识和思考。如:道地药材形成的生物学基础、道地药材生物学特征、道地药材形成的分子机制及其遗传基础。

不断扩张的中药开发与应用给中药资源保护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也阻碍了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对濒危药用动植物资源进行科学保护以保证其可持续利用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对药用动植物资源的致危因素的研究以及科学的保护方法的探究是也是现阶段研究的热点。此专题内容与遗传学、种群生态学、生殖生物学内容关系密切,对于中医药院校缺乏此类课程背景的学生而言,理解相对困难,因而在教学中适度引进了保护生物学的概念、物种濒危灭绝机理、濒危物种保护方法的内容,为学生深入理解本专题内容奠定基础。

中药材的品质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保证。近年来,随着中药资源蕴藏量下降和栽培中药材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由此引发的中药材质量的下降,生态环境因子对中药资源尤其是药用植物资源的生长发育及其质量的影响受到空前重视。这一领域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充实了中药资源生态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与中药材生产实践息息相关,因此有必要将最新成果引入课堂。本专题重点精选了药用植物品质与生态因子的关系、环境胁迫下道地药材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两部分内容进行讲授。

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探索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课、质疑与释疑都由教师主导的方式进行,这种满堂灌的方式特别不适合中药资源学的教学。因为中药资源学与生物分类学、资源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有很大的交叉,部分内容学生已学习过,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就会显得非常枯燥,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所有教学阶段的重要课题。另外,在大学教育阶段,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

笔者在教学时尝试采用Seminar的方法。这种起源于德国的研讨式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是欧美大学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此教学模式是学生为研究某一问题而与教师或专家共同讨论的交互式教学方式,即由过去“讲授式”教学模式变为“讲授+讨论”的二元模式。[3]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既肯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

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以下具体方法:①教师提前提出讨论议题的大方向,并提出详细要求:每组围绕中药资源有关问题设定具体讨论议题,查阅资料总结解决方案,解决方法可以引自文献,也可以来自本组同学的集思广益,要求以ppt的形式进行汇报,时间20min左右,ppt要求图文并茂、思路清晰,并附参考文献;②学生3~4人自由分组并分工,每组推选1~2名学生主讲,班级其他学生随时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问并讨论;③教师就选题的内容、议题的深度、ppt的制作、主讲的质量等进行简短点评。

实践证明,这种双向互动交流的教学形式不但增加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使学生熟练掌握了利用多种常用数据库查阅文献,锻炼了总结文献分析问题的能力、小组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当众讲解的能力,最终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开阔眼界、了解学科前沿。这种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一致欢迎,学习积极性普遍得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有效发挥。

中药资源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发展中的学科,教学过程总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有效地传授知识,仍然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但随着学科自身的不断发展完善以及广大同行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不断的探索和创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该学科会不断成熟、完善,该课程的教学上也会越来越从容。

参考文献:

[1]何先元.中药资源学教学之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6,5(3).

[2]周荣汉.中药资源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

珍惜濒危中药资源保护的相关对策 篇7

1 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现状和保护

上述种种原因使得一些药用种类出现衰退甚至濒临灭绝, 有些种类的优良种质正面临消失和解体。药用动物如黑熊、马鹿、林麝、大 (小) 灵猫、中国林蛙、蛤蚧、玳瑁等40个种类的资源显著减少.已影响了近30种动物药材的市场供应;药用植物如甘草、羌活、单叶蔓荆、黄皮树、银柴胡、肉苁蓉、三叶半夏、新疆阿魏和紫草等100多种资源量普遍下降, 影响60多个药材品种的医疗用药。黑长臂猿、原麝、海南坡鹿等近20种动物和见血封喉、峨眉野连、八角莲、凹叶厚朴、杜仲、小勾儿茶、野山参、黑节草等30多种植物, 因野生资源稀少, 以致无法提供商品或只能提供少量商品;高鼻羚羊 (又称赛加羚羊) 、印度犀、野马和厦门文昌鱼等4种野生动物资源几近绝迹。为此,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保护濒危野生药用植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制定了一系列的法令法规。黑龙江省、内蒙占和新疆自治区还制定了地方性中药资源保护法规。在"八五"、"九五"期间, "濒危动物药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被列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通过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研制和寻找出不少代用品, 如人工麝香、人工牛黄.人工犀角 (正在攻关) , 山羊角代替羚羊角, 水牛角代替犀角等, 研究牛骨、猪骨、狗骨代替虎骨等;在药用植物保护方面, 建立自然保扩区, 实施就地保护, 截至1993年全国有自然保护区700多个, 占国土面积的6.8%。这些自然保护区保护了大量药用植物物种, 如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受到保护的药用植物省900多种, 峨眉山国家公园受保护的药用植物有1655种。各地还建立了一些药用生物保护区, 如黑龙江省先后建立了五味子、防风、龙胆、桔梗、黄柏、黄岑、马兜玲等药材的36个保护区;广西的龙虎山、苗儿山保护区;云南的药山、海子坪保护区等, 为保护各地的特产及野生药材做出贡献。

2 珍稀濒危中药资源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2.1 正确对待国际社会的意见和批评

我国中医药记载和曾经使用过被视为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旗舰物种如犀牛角和虎骨等, 招致了不同层次、不同来源的各种批评, 乃至抨击。诚然, 在这众多的批评中, 有不少是由于缺乏对我国传统医药的正确理解, 缺乏基本知识以及错误翻译所致;然而, 对国际社会的批评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是恶意中伤。原因是中医药界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组织, 特别是野生动植物保护主管部门之间缺乏沟通, 未能有效地宣传自己;为此, 在1997年召开的CITES成员国第10次会议上首次讨论传统医药问题时, 我国政府介绍了中医药文化在保护药用动植物和代用品研究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使得本次会议通过了传统药的决议, 对传统药特别是中国的传统医药文化和价值给予积极的肯定, 并增加了肯定人工培植和人工繁殖作用的内容, 体现了只有相互沟通才能理解。因此, 对于中医约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关系, 我们的态度是:我们加入和遵守CITES公约, 我们现有的12000多种中草药中有80%以上系以植物原产为基础制作而成, 并且常用的种类均有栽培品种, 仅有一小部分中成药含有动物药成分。在利用及保护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已成为我国传统医药事业发展的动力之一, 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已经成为中药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客观评价珍稀濒危中药材的疗效

由于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局限以及目前条件的限制, 部分珍稀濒危中药材缺乏必要的科学研究, 对前人记载的功效不能进行客观评价。因此, 我们应通过科学研究正确区分哪些是传统中医药中的精华, 哪些是确有疗效, 应当加以坚持开发;哪些因受眼前利益驱动, 或悖谬误化, 将会对未来的用药基础构成威胁。只有搞清这些问题, 才能切实遵循"保护为先, 利用为后"或"保护与利用并重"的原则, 才能为濒危物种替代物的研究提供客观标准。

2.3 中药材致濒原因的研究, 要对濒危物种及其遗传多样性进行有效

中药资源繁缕属植物分类研究进展 篇8

近年来, 植物药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收载的仅为银柴胡的干燥根[5]。药典记载的品种的供应能力有限, 因此产生了许多伪品, 比如丝石竹 (Gypsophila paniculata L.) 、蚤缀 (Arenaria serpyllifolia L) .和麦瓶草 (Silene conoidea L.) 3种同科植物的根充银柴胡使用;另外, 一些民间习用的单方、验方也屡屡用到繁缕属植物;同时, 繁缕属植物中许多优良的药效成分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为此, 繁缕属的分类研究应当放在重点位置, 为进一步发掘新药源奠定基础。就近年来繁缕属植物的分类作一综述, 以期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利用。

1 繁缕属的形态学分类

国外学者Candolle (1824) 、Ledebour (1842) 、Bentham和Hooker (1862) 、Maximowicz (1873) 、Hooker和Edgeworth (1875) 、Engler (1893) 、Williams (1907) 都对该属的形态学作了研究, 主要涉及物种的描述、修订及检索表的编制方面。对繁缕属的形态学研究贡献较大的是Komarov[6]。其《Flora of The U.S.S.R.》第六卷中列出了50种繁缕属植物的分种检索表。所列特征简洁明了, 并且进行了属下分类。依据花瓣的数目与形态、花柱的数目、种子的数目等特征将该属分成了6个组, 1个亚组, 11个系。这6个组分别是:Section 1.Eustellaria Fenzl, Section 2.Fimbripetalum Turcz., Section 3.Adenonema Fenzl, Section 4.Leucostemma Fenzl, Section 5.Oligosperma Boiss., Section 6.Pseudalsine Boiss.。然后根据一些特征细分大组Section 1.Eustellaria Fenzl, 建立了一个亚组Subsection Larbreae Fenzl和11个系。Komarov对属下的划分被后来的多数学者采纳, 其中5个属下分类单位都被保留下来, 另外其采用Endlicher (1840) 的观点将雀舌草组Section Larbreae Fenzl作为亚组放在了繁缕组下, 为繁缕属的分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 其组4和组6的分组特征并不明显, 把一年生还是多年生作为划分的依据似乎不够合理。

我国学者刘汝强早在1925就对华北地区繁缕属植物进行了采集。“Cowdry在中国北部直隶属 (以及烟台市) 采集植物目录”中记载繁缕属植物3种, 但是其中一种S.aquatica已被移出, 作为Myosoton aquaticum的异名。《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一卷及其补编中记载我国约有繁缕属植物50种, 并对16个种进行了描述[7], 其中S.pseudosaxatilis和S.saxatilis已经被合并到箐故草S.Vestita Kurz.。

柯平和吴征镒2位学者对国产繁缕植物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早在1985, 柯平[8]对繁缕属植物进行了研究, 记载了国产的44种10变种及1变型, 隶属于5个组及11个系。与前人的研究工作相比较, 笔者新拟了1组2系, 分别是退化花瓣组 (Sect.Apetalum Y.W.Tsui) 、无柄叶系 (Ser.Sessi-lifoliae Y.W.Tsui) 和垫状系 (Ser.Pulvinatae Y.W.Tsui et P.Ke) 。随后发表了采自陕西省周至县等地方的新种柳叶繁缕 (S.Salicifolia Y.W.Tsui ex P.Ke) 。与此同时, 一些地区性的工作也同步开展, 如赵一之对内蒙古行政区范围内繁缕属植物做了全面的考证, 收载了17种、8个变种、1个变型, 并发表1个新种 (Stellaria bistyla Y.Z.Zhao) [9]。朱长山[10,11]补充了无瓣繁缕在河南省的新记录, 随后发表了采自华北的繁缕属的新变种缘毛中国繁缕 (S.chinensis var.ciliata C.S.Zhu et H.M.Li) 。另外, 地方植物志的编写出版也为该属的研究提供了资料。

吴征镒[12]研究了国产的36种繁缕属植物, 将已发表的1组、1系、12种、4变种和1变型进行了归并或者废除, 并讨类了其系统位置与分类的问题, 为以后中国植物志繁缕属的编写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中国植物志》第26卷中记载了国产繁缕属植物63种、15变种、2个变型, 将它们划分到繁缕组 (Sect.Stellaria) 、腺丝组 (Sect.Adenonema Pax) 、繸瓣组 (Sect.Fimbripetalum Turcz.) 、白冠组 (Sect.Leucostemma Pax) 、独子组 (Sect.Schizothecium Fenzl) 、寡子组 (Sect.Oligosperma Boiss.) 6组、2个亚组、11个系中。其中繁缕组植物占了近83%[13]。在其《中国被子植物科属综论》[14]中指出, 繁缕属倾向于花瓣多裂, 种子减少。并且对各组在我国的分布及其特点做了介绍。在系统安排中将繁缕属安排在了孩儿参属的前面, 指出孩儿参属明显从繁缕属特化而来。

《中国高等植物》第四卷中记载国产繁缕属植物64种, 14变种, 2个变型[15]。随后英文版植物志的编写对该属再次修订, 陈世龙等[2]在其编写《Flora of China》第六卷中记载了繁缕属植物64种, 其中28种为我国特有, 但是并没有对繁缕属进行属下分类的处理, 直接分种叙述。与中文版的相比取消了千针万线草 (S.yunnanensis Franch.) 的变型密柔毛繁缕 (S.yunnanensis Franch.f.Villosa C.Y.Wu ex P.Ke) 和长叶繁缕 (S.longifolia Muehl.ex Willd.) 的变型睫毛长叶繁缕 (S.longifolia Muehl.ex Willd.f.ciliolata Y.C.Chu) , 将其归并。另外, 对不合格发表的种长毛箐姑草 (S.pilosa Franch.) 和沙生繁缕 (S.arenaria Maxim.) 的命名给予了纠正, 分别为S.pilosoides Shi L.Chen et al.和S.arenarioides Shi L Chen et al.。陈旭波等[16]采用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 选取了根、茎、叶、种子等55个形态特征对繁缕属和鹅肠菜属进行了数量分类学研究, 探讨属间及属内种间的亲缘关系, 并且指出叶型、毛被特征等在分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形态分类研究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以上分类学的研究表明形态学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能直接阐明其种属关系。由此编制的检索表提高了野外识别与采集的效率。但是, 由于环境的差异性导致分类特征的可变性。比如中国繁缕在特定的生境中出现被毛的情况, 又如银柴胡与线叶繁缕 (S.dichotoma var linearis Fenzl) 的叶形的相似性。因此, 需要其他手段来配合进行分类。

2 实验分类学研究

2.1 细胞生物学研究

早在1927年, Rocen就对繁缕属植物的染色体进行了计数。迄今为止, 据报道 (Aryavand&Fanarger, 1980;Morton, 1984;王汉屏, 2004;徐炳声, 2006) , 繁缕属植物的基本染色体组x=9, 10, 11, 12, 13, 14, 15, 16。孔红等[17]对叉歧繁缕做了核型分析, 指出核型对划分种和属具有很大的价值。比如, 叉歧繁缕与其变种银柴胡染色体数目相同, 但是在染色体长度的变异范围却存在差异。并且指出, 从染色体基数来看, 叉繁缕与鹅肠菜属均为X=14, 说明两者的亲缘关系较近。有研究表明, 该属植物存在异源多倍体和同一种具不同数目染色体现象。如, Sinha et al[18]指出由于表型变化的可塑性, 使得S.media、S.neglect、S.pallida表现为一定的重叠性。通过的对染色体核型的研究得出了S.media为异源四倍体, 染色基数均为11, 而它的祖先极可能为S.neglecta和S.pallida, 后两者都为二倍体。又如S.longipes具有4X、6X、8X3种细胞类型, Macdonald等推断其可能的祖先是S.longifolia。并且, 比较了细胞型和环境的差异对表型可塑性的影响。指出, 不同细胞型可塑性差异表现在数量上, 而不同生境的差异往往表现在表型类型上, 另外根据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可塑性的类型和数量可能是独立进化的[19]。可见, 细胞生物学研究对于种间及种下单位的分类提供了很好的证据。

2.2 分子生物学研究

鹅肠菜早期曾被归于繁缕属, 但其花柱数为5、蒴果5瓣裂、裂瓣顶端再二齿裂与繁缕属植物不同, 因此单列成一属。刘瑾等[20]研究指出, 依据繁缕属核基因ITS序列分析, 为了保证繁缕属的单系性, 鹅肠菜应重新划入该属。赵海光等[21]基于ITS和trn L-F序列指出, N-J系统树的结果支持将鹅肠菜重新归入繁缕属的分类处理;鹅肠菜与繁缕、雀舌草和箐姑草聚为一支, 表明它们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分子生物学主要应用到了属间关系的讨论, 未见其在种间亲缘关系的讨论中。随着生物学的发展, 一些分子标记技术, 比如RAPD、RFLP、AFLP、SSR、SNP、ITS等都可以运用到种间的分类。这也是该属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方向。

2.3 花粉形态学研究

国外的一些学者对该属植物的花粉形态作了一些研究[22,23,24,25,26,27], 他们描述了花粉的大小、萌发孔的数目、孔径、花粉的外壁及表面纹饰等。党荣理[28]对产自新疆的13种繁缕属植物的花粉进行了扫描电镜的研究, 指出该属植物的花粉的孔膜特征、萌发孔数目、表面纹饰有一定的分类意义;由于叉歧繁缕与其变种披针叶叉繁缕花粉纹饰一致, 因此得出其对种下单位的讨论存在局限性。为了进一步掌握该属植物花粉微形态, 陈旭波等[29]人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产华北地区的13种进行了观察。指出孔膜的特点、孔穴的密度、萌发孔的数目等在种内表现出了多变性, 因此, 在类群的划分方面意义不大。以上研究表明, 该属的花粉形态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2.3.1 种皮、叶表皮等形态的研究。

为解决石竹科属、种水平上的一些分类学问题, 近年来, 不少学者也进行了种皮微型态特征的相关研究。证明可以为属下分类以及一些种的亲缘关系的探讨提供重要证据[30]。但是他们只涉及到繁缕属中的个别种, 比如繁缕[31]。为此, 陈旭波等[32]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华北地区繁缕属20种 (包括变种) 的种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 种皮表皮细胞齿的数目和表面附属物, 在部分种类中存在明显差异, 可作为种类划分和探讨亲缘关系的依据。该属表皮细胞微形态研究较少, 陈旭波等[33]人采用光学显微镜, 对华北地区分布的繁缕属植物18种, 以鹅肠菜属、卷耳属、石竹属、孩儿参属植物4种作为外类群, 观察叶表皮形态, 结果显示可以为分种及属间亲缘关系的探讨提供依据。种皮与叶表皮的显微结构显示其在分类中具有一定辅助作用, 在该属物种鉴定中可以利用。

2.3.2 化学分类研究。

繁缕属植物主要含有黄酮类、多糖、环肽、酚酸类、挥发油、皂苷、甾醇等[3,4,34,35]。贾爱群等[36]研究了三种石竹科植物 (包括一种繁缕属植物S.crassipes) 的挥发油成分, 共得到54种化学成分, 对挥发油成分进一步分析, 证明繁缕属和卷耳属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由于繁缕属种类繁多, 各种间可能存在化学成分的种类和数量上的差异, 这也是化学分类的一方面。比如环肽类化合物在不同的种中其结构存在差异[4]。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中药指纹图谱技术, 比如薄层扫描 (TLCS) 、紫外光谱法 (UV) 、红外光谱法 (IR) 等逐渐在该属中开展起来, 并作为分类的依据。韩健等[37]利用紫外光谱及一阶导数光谱对繁缕属等四属植物进行了研究, 表明其可鉴别《中国药典》品种和非《中国药典》品种;并可区分不同的属;证实了披针叶繁缕的特征峰, 这与李同芬[38]的研究结果一致。而不同栽培年限的银柴胡其峰值具有一定的规律, 四至五年生>三年生>一至二年生。尹世清等[39]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对野生银柴胡、栽培银柴胡以及4种山银柴胡甾醇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显示, 野生银柴胡中甾醇含量较高, 但栽培种会逐年积累;银柴胡 (无论栽培与否) 其甾醇含量均远高于其他种;紫外光谱方法显示银柴胡与山银柴胡图谱不同, 可用于鉴别, 甾醇类化合物银柴胡为山银柴胡的4倍。

孙艳[40]运用GC-MS方法对银柴胡的挥发油成分作了鉴定, 认为2-甲基-5-异丙烯基-2, 5-己二烯-1-乙酸酯、去乙酰基蛇形毒素、14-甲基十五烷酸甲酯、糠醇等是银柴胡的主要有效成分;而黄元等[41]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繁缕全草挥发油, 并用GC-MS联用技术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 共鉴定49种成分, 脂肪醇和烷烃及其衍生物是繁缕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可见, 化学成分在鉴定野生种及物种间关系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如果合理利用, 必能进一步规范药材市场。

3 问题与展望

综上所述, 繁缕属内分类研究已经出现多学科、多元化发展局面。涉及形态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化学、解剖学等学科。具体实践可知, 只有各个鉴定手段有机联合使用, 才能克服某个方面的不足。

该属植物分布广泛, 资源丰富。东北和西南山区是我国的分布中心, 种质资源丰富。我国西南山区 (青藏高原、横断山区) 种类达39种, 13变种, 占全国总数约61%。而且类型多样, 变种数达13种。因此, 做好这该2个地区的种子资源调查、鉴定与化学成分研究, 对于繁缕属植物的进一步开发尤为重要。该属植物特有性较高, 占国内分布的43.8%。这些特有种的研究非常少, 涉及的资源利用及药理学内容非常匮乏, 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浅谈循化县中药材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篇9

1 中药材资源现状、分布、蕴藏量

据1990年中药材普查结果, 循化地区中药资源品种多、分布广、蕴藏量丰富, 全县共有动、植、矿物中药材品种1120种, 载入名录的品种646种, 其中植物药类有96科、328属、584种;动物药类有37科、49属、56种;矿物药类有6种。全国重点普查的410个中药材品种中循化有153种, 总蕴藏量为193.08万kg。其中植物药材165.99万kg, 动物药材0.25万kg, 矿物药材26.36万kg。蕴藏量中, 野生中药材191.09万kg, 占98.9%;家种植物药材1.99万kg, 家养动物药材0.19万kg, 两项占1.1%。野生中药材的产区与森林、草地植被覆盖的程度密切相关, 县境东部的孟达野生植物自然保护区内林间灌丛中药材资源极为丰富, 有药种400余种, 夕昌、文都、尕楞林区次之, 有中药材260余种;黄河河谷也有不少亚热带地区的植物药类, 野生植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海拔1 800~2 200 m的地带, 有代表性的野生植物药种有甘草、款冬花、益母草等, 还有家种药杏仁、花椒、草红花等;海拔2 200~2 800 m的地带有代表性的野生植物药种有秦艽、玉竹、黄精、防风、柴胡、丹参、黄苓、远志、地榆等;海拔2 800~3 300m地带, 分布有掌叶大黄、唐古特瑞香、贝母等;海拔3 300 m以上的高山地带, 分布有水母、雪莲、冬虫夏草、雪山贝、刺参以及动物药雪鸡等。总的看, 海拔2 200~2 800 m地带野生中药材资源品种多, 蕴藏量大, 是主要的中药材产区。

2 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及存在问题

2.1 中药资源利用概况

循化地区中药资源丰富, 品种繁多, 但多数药材资源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县医药公司经营的中药材近千种, 而自产自销的只有二三十种, 主要有羌活、甘草、秦艽、大黄、黄芪、党参、冬虫夏草、赤芍、马尾莲、贝母、水母、雪莲、玉竹、全蝎、淫羊藿、麝香等, 生产收购时续时断, 紧缺药材时常供不应求, 而部分自产药材供过于求, 从根本上未能得到合理利用。

2.2 中药材生产存在的问题

2.2.1 中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合理

中药材开发利用仍处于无序的状态, 近年来, 因市场对中药材的需求量急增, 引起农民对药用植物的无节制挖采, 每年都有上千人涌入循化县, 在草地上挖甘草、虫草、割麻黄、搂发菜, 从而造成药用植物量急剧下降, 草地植被破坏严重, 草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中药资源大量破坏和外流。

2.2.2 产销脱节, 资源利用率低

本地区中药材经销以县医药公司为主渠道, 收购则由各商业部门负责管理。循化县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脑山地区, 由于海拔相对较高, 面积较大, 交通不便等原因, 每年的收购任务多数流于形式, 加之药材收购局限在屈指可数的几个品种, 造成国家急需药材收不上来, 有些名贵药材私人收购及外流, 再则商品信息不灵, 市场起伏不稳, 生产单位和个人难以适从, 严重制约本地区资源优势转化经济优势的潜力。

3 合理开发利用中药材资源

3.1 保护利用当地资源

中药资源 篇10

中药资源调查方法、分析手段是中药资源学教学的重点内容, 而传统中药资源学调查研究一直采用收购量推算、人为主观估计和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教学内容是: (1) 首先在了解调查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等有关资料的基础上, 制订调查方案及调查路线。然后实地调查药材的来源及分布范围, 进行样方或样地测量、采集标本、测定药材的蕴藏量, 详细记录调查品种的原植物名称、药用部位、生长高度、地形、海拔高度、坡向等内容。 (2) 对取得的原始资料、数据、标本进行系统分类鉴定和整理, 并分析研究药材的历史资料和数据。统一制订中药资源调查表, 按照种类填报数据、整理资料, 以得出资源调查的最终结果。

由上可以看出, 这些方法本身就存在很多无法克服的问题:调查时间长、分析手段落后、受人为因素影响、可靠性和客观性差、无法最终形成直观的模型、难以满足和适应现代中药产业需要。因此, 如何科学、简单、高效、快速、实时进行中药资源调查和分析成为中药资源学教学的首要问题。

2 GIS (地理信息系统) 云平台在中药资源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GIS云平台是一门新兴综合性科学技术[1], 通过云平台, 可以即时发现地球表面中药资源的各种变化, 快速、实时地提供中药目标资源的定位定向信息, 并且对目标中药资源时空数据进行综合处理, 集成管理、动态存取、及时分析决策[2], 为中药材重点品种的产量、资源蕴藏量、生物学特性、主产区分布及需求量等方面的调查提供了更为简单、科学、准确的思路和方法。

采用此技术进行中药资源调查, 可以节约资金和人力, 提高调查的精度与准确性, 达到优化和完善调查方法、增强成果科学性和客观性的目的[3]。

2.1 引入GIS云平台, 丰富中药资源学教学内容

从学科的角度讲, 既然中药资源调查方法和分析手段是中药资源学教材的重点内容, 而GIS云平台在目前中药资源学中的优势又是业内的共识[4], 所以应安排足够的实践教学课时详细向学生讲述GIS云平台的基础及在中药资源学中的应用;从资源分布的角度来讲, 中药资源的地理分布不是单一种群或优势种群的集中分布, 而是分布在不同的植物群落中。因此, 对于中药资源遥感监测, 重点在于建立药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利用遥感所获得的中药植被资源覆盖状况数据, 建立药用植物蕴藏量与遥感数据之间的关系, 以此来检测中药资源的蕴藏量[5]。因此, 笔者认为在GIS云平台的基础上讲述中药资源学, 并将中药资源遥感图像处理方法、中药资源建模内容补充进现有教材, 包括ENVI遥感图像处理基础、遥感动态监测、高光谱与光谱分析技术、雷达图像处理、地图制图和三维可视化、中药资源建模等。这样不仅补充了中药资源学教材中有关调查方法和分析手段内容的不足[6], 同时也解决了中药资源学调查后期数据分析受人为因素影响, 可靠性和客观性差的问题, 还解决了传统中药资源调查方法费工费时的问题。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 让学生掌握当前中药资源学调查方法的先进技术, 有利于他们在今后本专业的研究上走得更远。

2.2 基于GIS云平台,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改进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改进教学方法,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安排之外, 利用GIS云平台, 采用典型三维可视化模型对中药资源学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改进和补充,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中药资源种类、分布及区划章节, 通过比对大量的卫星遥感图片与资源平面图片, 观察它们之间的差异, 利用云平台进行地形分析、高光谱与光谱分析、地物识别、分析植被, 最终建造某种中药资源的三维可视化模型, 将各种资源的种类、分布立体展现在学生面前, 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 激发其想像力,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及教学效果。通过此方式使以往抽象、不易理解的内容变得直观易懂, 也加深了学生的印象。现代计算机网络平台比传统教学更节约时间, 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3 结语

GIS云平台已经发展了几十年, 拥有了较为成熟的技术和大量成功经验, 但它在中药资源学领域还属于新兴技术, 大多数中药资源学工作者对其还不熟悉, 今后还需加强培养相关专业人才, 从而真正做到学科交叉, 进而在中药资源学领域中发挥更大作用。中药资源学教学应以完善中医药学科体系、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为己任, 以满足中药资源及其相关专业教学需要、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为宗旨, 明确中药资源学科发展方向, 贯彻与时俱进的思想, 使之具有系统性、新颖性和时代性。

摘要:讨论中药资源学教学存在的不足, 阐述GIS云平台技术的优势, 讨论将GIS云平台引入中药资源学教学的理由, 以期提高中药资源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GIS云平台,中药资源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汤星亮.浅谈3S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硅谷, 2009 (8) :34.

[2]丁常宏, 孙海峰, 马微微, 等.3S技术在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中的应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1) :13-15.

[3]白明生, 白林波, 贺家怀.Mapinfo在宁夏中药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宁夏工程技术, 2004, 3 (3) :249-251.

[4]张冬梅, 秦明珠.3S技术的发展及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5, 18 (13) :292-294.

[5]孙宇章, 郭兰萍, 朱文泉, 等.道地药材茅苍术的资源遥感监测[J].中国中药杂志, 2008, 33 (4) :353-356.

上一篇:全球顶尖企业下一篇:氧化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