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技能的创新精神

2024-06-29

实验技能的创新精神(精选十篇)

实验技能的创新精神 篇1

当前体育院校在研究生实验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 对研究生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高低, 一方面取决于理论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则取决于研究生实践能力, 然而, 当前体育院校研究生教育忽视实验技能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2]。

2.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相对脱节

在很多师生的脑海中, 实验教学就是在理论教学之后, 以验证理论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掌握为目的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处于理论课教学的从属地位。这种对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互关系的不恰当理解, 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3.实验教学模式、内容、方法与实验教学设备陈旧落后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下, 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灌输, 然后通过实验教学对这些理论进行验证。因此, 实验教学始终附属于各学科的理论教学。实验内容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涉及较少, 教师演示较多、学生动手操作较少的现象[4]。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不利于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启发, 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实验室相对独立, 开放性差

多数体育院校的实验室基本上是基于学科范围建设的, 实验仪器设备也大多归属各系部或教研室管理和使用, 这就导致实验资源不能很好地共享。另一方面, 由于不同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在实验过程中接触较少, 实验室难以为他们提供特定的交流时间和平台, 从而阻碍了新思想的产生, 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体育院校研究生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

1.充分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 提高对实验教学的认知度

从一定意义上讲, 实验教学不仅涵盖了理论课的内容, 而且比理论课更加复杂。学生通过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 眼、手、脑并用, 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6]。因此, 应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 加大对实验教学的设备和人员投入, 提高管理人员和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认知度。

2.改革研究生实验教学模式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主要要求教师运用多种多样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如要求学生实验作到必修实验与选修实验相结合, 现成实验与自创设计实验相结合, 应用性实验与设计、创新性实验相结合, 建立起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 不断更新实验教学手段,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软件、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等[7]。

3. 加强研究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开设科研创新实验课, 课题设计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验中注重培养研究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要敢于突破旧理论的束缚, 敢于创新, 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多想几个解决办法, 注重培养研究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8]。

4. 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 完善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和考核机制

在完善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应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 同时, 在实验过程中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对疑难问题和相关知识进行讨论, 教师给予及时指导, 为研究生的科研活动和创新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交流平台。完善研究生实验课程的考核机制, 监控督促研究生的科研实验质量和进程, 建立相关的评价体系, 对研究生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进行评定。

小结

实验教学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 使研究生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研实践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增强创新意识、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加强研究生实验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训练的长效机制, 对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秉耀, 刘丽葵, 杜志明.加强研究生实验技能培训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 (6) :252-254.[1]杨秉耀, 刘丽葵, 杜志明.加强研究生实验技能培训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 (6) :252-254.

[2]欧阳谦, 常军武.当前研究生实验技能培养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6 (3) :107-109.[2]欧阳谦, 常军武.当前研究生实验技能培养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6 (3) :107-109.

[3]侯改霞, 习雪峰.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考[J].广西教育, 2011, (1) .[3]侯改霞, 习雪峰.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考[J].广西教育, 2011, (1) .

[4]许敖敖.理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关系, 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1, 18 (6) :1-3.[4]许敖敖.理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关系, 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1, 18 (6) :1-3.

[7]曹兰菊.加强体育院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着力点[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35 (3) :231-233.[7]曹兰菊.加强体育院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着力点[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35 (3) :231-233.

学生化学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2

但教学实践表明,多数学生自已动手实验能力较差。包括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考分较高)他们只能在纸上做实验,为改变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尝试采用了如下措施。

一、首先做好教学讲授的配套工作

课堂演示实验是配合讲授,课堂讨论的重要环节,好的实验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注意力集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特别重视常规演示实验,在每次的演示中保证做到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实验要规范,保证让学全班同学看清,看懂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列在小黑板上或纸上,演示完后让学生解答,然后共同分析讨论得出实验结论,并将讨论结果写在演示实验旁,同时提出一两道课后实验题,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用同学们注意观察演示实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使示实验不流于形式,改变按课本实验不良做法。

二、为学生多创动手条件,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创新的时机

对于中学生来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兴趣入手通过激发可大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与创新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得主动,就要求教师多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參与动脑思考的课堂气氛,尽可能地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小组实验,否则学生就不能可能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就没有发现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若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得到成功的喜悦会使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更浓,探索,创新的动机更强烈,例如:给初三学生讲铁的性质,做铁的生锈这个实验时,可先学生自已找材料,每人在实验前10天准备三支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按装满、少量水、干燥三个不同条件中各放入铁钉一枚,让学生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等到讲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带来“成果”,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结合,直到得出正确的强论,效果比较好。又如:在新授苯酚这节课时我首先介绍了苯酚的毒性(要求学生在做实验时不要将苯酚溶液沾到皮肤上),然后按照实验步骤让学生分组实验,具体如下:

(1)在试管中放入少量苯酚晶体,再加适量的水振荡。

(2)加热上述试管,再让试管冷却观察现象。

(3)向冷却后的试管中加入5%的NaOH溶液少许振荡观察现象。

(4)向实验步骤(3)所得溶液中吹入CO2气体,观察溶液的变化。

(5)向浓溴水中滴加苯酚稀溶液。

(6)向透明的苯酚稀溶液中逐滴加入FeCl3观察现象。

(7)正确处理反应后的废液,洗净所用的仪器规定放置,完成记录。

实验完成后,指导学生相互交流,实验结果,其中步骤(5)一部分学生能做出析出白色沉淀的现象,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最后找出原因,必须使浓溴水过量,实验现象才会明显。一部分学生粗心大意,将液体滴入顺序颠倒致使现象不明显,通过放手让学生去做去想去讨论,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态度,同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归纳出结论,会使学生印象深刻难以遗忘,学生实验成功后,就会领略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兴趣和他新的动机得到了培养。

三、开展探究性实验,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现行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多属于注入式,整个演示过程学生始终处于观众的位置上,不能使学生主动思考,某些具体的操作细节或现象一晃而过,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克服这种弊病,变被动为主动。我在课堂教学中通常除提出问题,做适当的引导外,主要给学生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实验现象、思考、讨论、改进),使学生亲自去感受、探索、查明问题的关键所在,录求解决问题,最佳方案。例如:将高中化学(第三册)复习题6.7习题改为由学生自已改为动手的实验,原来学生只在作本上完成乙醇和苯甲醛和乙酸等物质鉴别、分离,现在改为由他们先设计合理方案,自已选择仪器然后独立在实验室完成自已设计动手的实验,这样的安排老师虽然费时费力,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增强了,他们千方百计翻书查资料,设计出最好,最合理的方案来,甚至有的同学还能找到连老师都没有想到的简单易行的好方案来。这种放手让学生参与的做法激励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增强了化学实验的思维能力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变被动、机械的学生为主动灵活的学习,学生动手能力大大提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生做实验时,教师应现场指导,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结合实验采取及时提出思考问题的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解答疑难。

实验技能的创新精神 篇3

一、实验教学能考验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传统教育观念重理论而轻实践, 认为实验课只是一个辅助环节, 任课老师只要会示波器、信号源等简单仪表的使用就可胜任实验课的教学任务。这种看法在今天看来是行不通的。现在的实验课不单纯是让学生学会仪表的使用, 学会测量几个实验数据, 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树立一种系统的概念, 培养他们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这些不仅要求任课老师有很强的理论基础, 而且还要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因此, 实验教学能考验老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为此, 实验课应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双师型”实验教师队伍。实验课老师应该经常进修, 研习最新的电子知识, 关注前沿电子产品的更新, 从根本上保证学生了解到最新的电子知识和技能, 而不是一味的温习旧的东西, 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实验课程模块化, 必修课与选修课应并排共行

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 二者都是学生学习与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 其先后顺序也不是固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 其实就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就认识而言, 可以在课堂上认识, 也可以在实验室里认识;而就实践而言, 也同样可以在课堂上实践。在这样一种认识的基础上, 在课程设置上, 我们不求按部就班, 而求高效率地向学生传输知识,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于有些知识内容可以通过反复的认识、实践过程来掌握, 为此, 我们可以将电子测试仪器仪表使用、验证性试验、技能性实验模块化, 让学生一个模块一个模块的学习, 课堂教学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 时间的自由化, 可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自己的进度。比如有些同学仪器仪表没有学会, 他可以对该模块在开放时间重新学习, 使学生对电子技术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同时, 还可以激励学生带着很多尚未认识的问题来学习后续理论课程, 从中去学习和解决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这样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 更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

全国电子技能竞赛每年举行一次, 通常在6月底比赛。参加竞赛的同学主要为二年级的学生, 参赛前他们已系统地完成电子线路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学习, 并学习了一部分可编程逻辑器件应用的知识, 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动手能力。但是, 由于所学各门课程比较独立, 同学们普遍缺乏面对实际工程问题应用电路的工作经验。因此, 笔者主张必修课与选修课并排共行:为一年级的学生开设《电子技能训练》选修课, 历时两个学期。在第一个学期, 这门课程应由简入繁, 教师应教导学生从识别电子元器件、使用常用仪器仪表开始, 配合理论课程教学, 根据学生的兴趣, 开拓学生的思路, 并在此基础上, 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小产品。在该门课程开设的第二个学期, 教师可以为同学们介绍当今最先进的电子器件的应用、尤其是集成模块的应用, 各类电路的设计方法和最新电路设计手段, 开阔同学们的视野, 强化同学们的工程概念, 并给出多种设计制作的题目供同学们练习。在电子技能竞赛的启发下, 我们主张在课程的实际设计制作环节中, 可以仿照竞赛的要求从较简单的应用电路开始, 要求每组学生完成实验电路分析, 安装与调试, 并写出详细总结报告。在制作每个电路的训练过程中,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案实现, 锻炼学生的思维的广阔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实验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一般根据基础理论的进程, 分为电工基础实验、电子线路实验与综合系统实验三个层次。这种层次符合人的认知过程。但在每个层次的实验内容及实验方法上存在着内容陈旧、形式呆板、方法单一等问题。如授课模式基本是沿袭老一套的方式: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等。这种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空间的发展。实验的内容则是过于紧贴理论教材, 验证性实验居多, 特别是过多地研究分立器件构成的电路, 给学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适应电子技能竞赛的要求, 对传统的授课模式与内容进行了一些调整, 在实验中注重新技术、新器件的运用。在实验课上, 老师讲解的重点应是元器件的选取原则, 实验设置的思路和与本实验内容相关的新技术、新器件的运用。

在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增加电子线路软件仿真实验的内容, 借助EDA技术开展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 丰富实验教学手段。在电子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中, 可以将传统的集中实验教学方法, 改为开放式实验教学。开放式教学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即时间上的开放和内容上的开放。时间上的开放, 即在规定了学生的实验内容以后, 学生可以在相当大范围内选择完成实验的时间, 这样学生可以在时间上有较大的灵活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内容上的开放, 是指学生们在实验里除了可以进行规定的实验内容, 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爱好, 选择规定以外的实验内容, 这样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重视创新教育

与本科生、研究生一样, 职校生同样是创新人才的一部分, 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应该得到关注和培养。这里所说的“创新”是指技术、工艺流程的应用创新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实用性创新, 而不是理论创新。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4

关键词:改革 实习教学 培养 创新精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列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是对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共同要求,中等职业教育也不例外。

一、把创新精神培养作为中职学校实验教学的目标之一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中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是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职业教育要建立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全程贯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体系。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这两大教学体系具有各自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实验、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现场见习、模拟练习和科技活动等组成的实践教学环节,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技法。因此,必须从教学活动的始端,就予以重视和落实。

二、把改革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途径

教育创新是创新教育的动力。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是推动创新精神培养的基本途径。

(一)改革教学内容

一是适当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研究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例如,在学生做完电工、电子单级电路实验的基础上,让他们设计、组装、调试稳压电源、收音机、电视机等。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二是设置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项目,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培养和发挥个性特长的条件。三是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法的培养纳入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更重要的是贯穿渗透到实验教学环节中去。例如,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方面,鼓励、引导学生对现成的实验内容、步骤、要求等质疑问难,鼓励、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和解题途径,并能从中优选最佳方案和途径,鼓励、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特别是那些反常现象,并深入思考其本质,激发灵感。

(二)改革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的核心问题是怎样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一是明确实验课的地位和目的,增强实验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重视实习课,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凡是能够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解决的问题,尽量让他们独立完成。三是培养选拔责任心强、学习基础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尽快掌握实验教学的基本目的、要求、规律、特点和方法,担任实验课“小教员”,从而培养和发挥他们的兴趣与特长。四是革新手段,主要是指引导学生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实验课中,进行数据处理、误差分析,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计算机辅助分析和辅助设计。五是改进组织,可采取分组分班轮换科目的办法,解决实验设备套数少、学生多的矛盾,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六是开放教学,一方面,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不论自习、业余时间,学生愿到实验室做实验,搞小设计、小发明、小革新、小制作等,都要予以热情接待、指导,并提供保障条件。

(三)改革教学考评

实验教学质量的考评,要增加教和学双方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评价的要素。不但要教师评价学生,而且也要学生评价教师,学生自我和相互评价,以促进教学相长。

三、把加强实验教学基本建设作为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保证

(一)教师队伍建设

中职学校实验指导教师应和专业课教师一样,既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又具有较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达到“双师型”标准。

教师首先要热爱本职工作,防止和克服“当配角”和“低人一等”的思想。其次,要更新教育观念,由单纯知识技能的传承教育向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转变,并树立有所作为的信心。第三,要提高创新能力。中职学校实验课指导教师,不但要善于创新教法,教好实习课,而且应积极争取承担科研和为社会技术服务项目,利用实验室的有利条件,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成为教学与科研、服务多能型人才。

(二)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和演练场等,是实践教学的物质条件。就实验室而言,其功能不能只局限于技能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应成为师生科技创新的基地。因此,必须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水平,增加配套数量,使之与职业中学实习教育的目标要求相适应。

四、结束语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实验内容、方法和手段不断出现,我们应该在争取更多投入、改善硬件条件的同时,积极研究和探索,寻求合适的实验管理方式,优化实验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以适应新时期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实验技能的创新精神 篇5

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一所高等农业院校,而基础化学实验是全校理学、农学及部分工学大一学生的必修课,它是将普通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优化整合、重组更新而融为一体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体系,在实验内容上力求各门课程的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并与有关化学理论课程相适应。通过实验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还有助于激发学生进行科研实验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强化基础实验技能,提高实验综合设计和应用能力。作为一名化学教师,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加强对本科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培训,以提高本科生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卓有成效地进行。而这些对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等教育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2-3]。

1 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科研创新活动中,无论是理学专业学生还是农学专业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实验习惯,才会熟练正确地操作,才可能顺利地完成实验任务和提高实验数据的可信度。良好的实验习惯包括实验前预习,实验过程中注意细节,实验后迅速清理并写出实验报告等。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从第一次上实验课时就严格要求学生在每一次的实验过程必须做到:

1.1 实验前做好预习等准备工作

学生做实验的陋习之一,是课前预习不够或根本不预习,实验操作时心中无数,被动应付,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实验任务。对此,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充分预习教材,写出预习报告,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步骤以及预期实验现象并运用理论知识尽可能给出解释。实验开始前检查预习情况,作为实验考核的内容之一,使得学生感到实验课有压力,自然就有了预习的动力。实际上,科研创新项目的申请书与学生实验的预习报告很类似,开始实验前必须对该项目拟解决的问题、实验内容、项目进展及预期结果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思路清晰、可行性高的科研项目才可能被批准。

1.2 基本操作要规范正确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及仪器的使用寿命,在实验教学中,我们总是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正确的操作规程操作,对粗心的同学,加以重点监督和指导,促使他们养成细心、谨慎的实验习惯。在进行科研创新实验中,学生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熟悉的或者没有见过的仪器,一定要认真阅读仪器使用指南,进行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避免得不到正确的实验现象和结论,甚至发生安全事故。

1.3 仪器药品放置规范有序

学生做实验经常使仪器摆放杂乱无章,试剂瓶和公用仪器任意移动,寻找试剂花费较多时间。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认真示范,使用试剂分门别类,有规律地排放整齐,使学生感受到固定有序排列的必要性,自觉养成不随意移动试剂瓶的好习惯。同时还要求学生做完实验后必须回复原位,逐一检查。目前,本科生的创新实验一般是在公共、开放实验室中进行,而且实验的时间也大多不连续,仪器药品的放置规范有序就显得更为重要。

1.4 实验完毕迅速清理

实验完毕及时清理实验台是良好实验习惯的基本要求,实验结束时我们必须逐一检查学生是否清洗完所用仪器、仪器有无破损并清理好实验台,然后才在仪器检查卡上签字方让学生离开。无论从事何种实验,这多学生不注意的。

1.5 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并进行实验总结

填写实验报告一方面让学生对该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和方法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迫使学生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来解释相关实验现象,并且分析此次实验结果是否与预期结果相符,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在最开始的几次实验过程中,我们会给学生讲解规范的实验报告是如何完成的,每一次详细批改上交的实验报告,让学生慢慢提高实验总结能力。而这种总结能力的提高无论对科研创新活动的结题汇报或一些别的工作都是无不裨益的。

2 培训规范的基本实验技能

从事理科类、农学类科研创新实验都需要掌握物品的称量、溶液(有无p H值)的配制、液体(或固体)的加热、仪器的清洗干燥等最基本的实验技能。然而,笔者在指导学生实验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有些实验操作很茫然,或者进行错误的操作,从而影响实验的进程。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在高校大量扩招的情况下,本科生的实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新生来自条件比较差的农村或城镇中学,未曾做过系统的化学实验,实验技能较弱;二是由于学生没有进行过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的训练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的培养。为了避免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对基础化学实验这门实验课程进行一些内容调整,重点对刚刚接触实验的大一新生进行规范的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和强化,使其在之后的科研创新活动中更加得心应手。

任何一个实验都是从样品的称量和溶液的配制开始的,这也是最最基本的实验技能。经过调研发现,大一新生只是简单认为用台秤(或砝码天平)称重,用烧杯和量筒配制溶液。为了改变这种在中学学习中养成的定向思维,我们开设的第一个实验就是《电子天平的使用和溶液的配制》[4]。在实验前,教师必须告诉学生哪些是精密度低的仪器,哪些是高精密度高的仪器,如何根据实验精密度的需要选择何种称量、配制方法。同时,严格要求学生学会应用指定质量法和差减法在电子天平上称重,以及掌握运用容量瓶、刻度吸量管等进行梯度稀释溶液的方法。针对每一个仪器的操作要点,我们都要动手演示正确的、错误的操作,不厌其烦地讲解注意要点,及时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让其真正掌握这几种实验技能。

取用药品量过多或过少,不仅会影响正确的实验结果,甚至会出现与已知现象取用药品时,对药品的用量把握不准,盲目取用。笔者在指导实验过程中发现,有些大四的学生到了毕业论文阶段还是觉得量越多越好。为了纠正这样的错误想法,我们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反复练习滴定分析,有的学生认为指示剂放得越多,现象就会越明显,导致实验数据不好,终点难于确认的结果,就只能重新做一遍实验,这样就让其在不断的错误中形成正确的实验思维。而对于有些性质实验,我们就应当告诉学生溶液的用量可以估读,不需要精确量取。通过不同的实验练习,让学生明白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的区别,从而在以后的实验设计过程中更加明确实验目的。

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还穿插了分光光度计、p H计、离心机、电子天平、恒温水浴锅、电热套等基本仪器的使用[4]。因为这些都是实验室非常常规的仪器,所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反复练习,从而掌握这些仪器的操作要点。现在,有些本科生不知道如何配制一定p H的溶液,认为加入酸或碱就可以;有些学生不知道放入离心机的离心管应该等质量、对角放入而出现事故;有些学生认为液体加热就只能用酒精灯加热而闹出笑话;有些学生甚至到做毕业论文时还不知道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原理等等。因此,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可以说是本科生进行实验研究工作的启蒙教育。

3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求检查每一个学生的原始数据单,签上名字后要求学生附于实验报告。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在中学教育中形成了这样的概念,即实验结果一定要与标准答案相符才是一百分。如果实验失败了或现象不明显,不是积极的分析失败原因,而是消极的照理论或抄袭别人的实验现象和结论,这种不实事求是的不良习惯一旦养成,很难纠正。因此,我们从第一次实验起,就严格要求,并且告诉学生拿到一套漂亮的数据并不能得到一百分,而如何分析自己每一次的实验结果才最重要,我们在考核中也坚持这一点。不言而喻,每一个从事实验研究的工作者都必须具备这种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5],尤其对于那些探索研究性实验,对每一个实验结果都应当实事求是地分析,而不是为达到预期结果而给出一些虚假的数据。

4 培养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

笔者经过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表示很愿意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也很积极地报名,但在遇到困难之后,大部分学生表示放弃。由于缺乏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严重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现象。基础化学实验的个别实验正好可以锻炼学生的恒心和耐心,如滴定实验出现滴过量,有机成分提取实验中成分提取失败,仪器分析实验中试样浓度配制有误等,这时就不能因一次的失败而灰心丧气,止步不前,相反应该认真分析原因,找出问题关键之所在,重新完成实验。经过多次的训练,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实验都是一个持之以恒的长期过程,实验的顺利开展与持续的理论学习也是密不可分的。

综上可见,基础化学实验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强化基本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是我们培养既具有熟练实验操作技能,又具有良好实验思维能力的科技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途径努力培养大学新生的科技意识、科研精神,积极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开展。

摘要: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是提高大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该文主要阐述了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规范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等,为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化学实验,实验技能,科技创新

参考文献

[1]吴玉先,蒋拥东.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9(2):77-80

[2]唐川林,胡东等.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因素分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9(3):103-105

[3]周新木.加强实验技能培养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4):18-20

实验技能的创新精神 篇6

一、通过改进实验,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导,是指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心理倾向。课堂教学仍是创新教育的主战场,主阵地,教师若将课堂演示实验创新,对化学实验所用仪器,药品实验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改进,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如“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课本上的实验需要时间较长,且现象不明显,可进行如下改进:将氧化铜和碳按13:1的比例混合均匀放于表面皿上,加少量的水和浆糊充分搅拌,使其形成糊状,然后用一木片涂于试管壁上压实,改用酒精喷灯,这样该实验仅用一分钟时间就可以明显的看到试管壁上形成一层亮红色的铜镜。又如在“质量守恒定律”一节,可将演示实验改成分组实验,由几组学生分别做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钾溶液反映的实验,并改进装置:在滴瓶中盛蓝色硫酸铜溶液,用胶头滴管吸入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放在天平上用砝码平衡,然后挤压胶头滴管,将无色的氢氧化钾溶液挤入硫酸铜溶液反应立即进行,观察天平是否平衡,此操作非常简便易行。再如“二氧化碳的灭火”实验,如果照课本实验容易使蜡烛同时熄灭或熄灭顺序相反,给学生造成错误认识,可用很简单的方法进行改进:用一硬纸板将烧杯分成两半,一边放点燃的蜡烛,顺着另一边缓缓倾倒二氧化碳气体,可根据倾倒速度控制两只蜡烛的熄灭时间差,效果很好。实验后学生改进实验与书本上的方法比较对照,分析对比优劣,并诱导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他改进方案,使学生能够敢于标新立异提出富有新意,与众不同的实验方案,并产生跃跃欲试的兴趣,以次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通过设计实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行化学课本上的实验几乎全是验证性实验,为了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教学中应尽量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设计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的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思路不局限于一个方面,而是向多方面发散。如在学习“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钠反应”的教学中,由于此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没有明显的现象,我先在课堂上做了喷泉实验以后,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二者反应了,有的同学把二氧化碳收集到一个气球中,然后往气球中注入氢氧化钠溶液,过一会儿再注入稀盐酸观察气球的收缩和膨胀,还有的同学把一个瘪气球(开口通空气)置于密闭的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然后往瓶中注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气球的胀大。又如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的大时,有的学生就采取了这样的方法:在大烧杯中放一只吹了空气的小气球,小气球沉入杯底,然后向烧杯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气球会浮在半空。对于学生哟难得合理设计,我们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学习过相关章节后我还及时给学生布置自行设计实验的习题,如让学生用多种方法制备氯化钙,用多种方法鉴别氯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证明铝、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让学生制出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并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等,在设计实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对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全班交流并讨论后,选出最佳方案(可能有几种),开放实验室让学生们进行独立实验,老师及时指导。通过自行设计实验的同学们一方面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开拓了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很有帮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

三、通过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基于时代的要求,教育必须一改传统的封闭式为开放式,要把教育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把学生带向社会,指导学生自己去设计、操作、形成一种创新的自由。家庭小实验可以使学生在一个心理状态比较宽松的环境中,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反复做,反复观察,直到认为满意为止,而趣味实验可以在课堂做,操作简单的还可以在家庭做,更能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各种能力都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在学习铁生锈的条件时,我预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家庭小实验:取三支试管(1)在第一支试管中放入一根铁钉,注入蒸馏水,不要浸没铁钉(2)第二支试管中蒸馏水要浸没铁钉,然后在水面上注入一层油(3)第三支试管中只放铁钉用橡皮塞塞紧,让学生每日观察后,他们很容易得出了结论: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又如学过相关章节后,我还安排了这样一些家庭小实验:1.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2.用PH试纸测定家中食盐水、肥皂水、茶水、食用醋、果汁等的PH;3.测定家中溶液糖水、食盐水.醋等的导电性等,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并自己动手做一些趣味实验如“神奇的玻璃棒”、“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写密信”等,既可使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又极大的诱发了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强烈欲望,他们总想用所用知识实验,有的还设想出改变实验用品等,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实验技能的创新精神 篇7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社会信息化格局的形成, 我国高等院校英语本科专业多年所形成的以外国语言文学为主体的“经院式”单科型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市场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传统外语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了十几年英语, 到头来还是“又聋又哑”, 既听不懂, 又张不开嘴, 这是困扰我国外语教学的最大弊端。社会形态的多样性决定了高等教育职能和办学目标的多样性。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体现在一个“实”字上, 实际、实用、实效。市场经济在强调人才知识素质的同时, 更注重人才的能力素质。英语作为一种技能和工具, 不仅依附于语言文学, 在现当代更多地依附于其他各种应用性专业, 构成复合型知识构架, 这乃是高等院校英语本科专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探讨目前纯英语本科专业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说明和论证高校大力兴办复合应用型英语本科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构建复合型、应用型英语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已是大势所趋。[2]

对本领域人才培养规律的独特认识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 许多高等学校都把英语专业方向调整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使这些人才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的英语专业知识, 另一方面使他们具备某一专业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新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把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 既注重培养基本功, 又拓宽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 由于学制、教学条件、生源和师资力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英语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挑战, 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新情况。因此, 对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十分必要, 优化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迫在眉睫。该研究既能有效解决目前的各种矛盾, 克服困难, 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已有资源, 培养出真正合格的人才。我们改革的目标要使专业设置不断完善, 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课程结构、比例更趋合理性, 科学性;使学生实习更具效果。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有限的时间、资源及条件,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教师的责任感, 从而真正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及英语专业知识, 又具有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使学生能有获取知识的能力, 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成为广受社会欢迎的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最终服务社会, 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实验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定位

西安翻译学院创办于1987年, 2005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我院大胆改革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勇于创新, 在外国语学院英语本科专业建立“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在培养方案中, 除了开设英语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外, 设置“国际经贸”、“英语教育”、“英语导游”、“翻译”等复合模块, 供学生选择。计算机技能训练, 办公自动化技能训练, 礼宾礼仪技能训练, 会展讲解训练, 口译证书培训, 教师资格证培训, 小汽车驾驶技能训练等现代化技能课程从学生入学开始直至毕业四年不断线。为了克服困扰我国外语教学几十年的“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弊病, 我们要求学生4年内在课堂内外、在宿舍、在餐厅、在校园内必须说英语。这种营造全外语氛围的做法已坚持了多年, 成效十分显著。要把学生培养成既懂英语, 又能具有一门应用专业知识和现代化技能的复合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要使英语专业培养的学生有以下特点:英语口语能力强, 英汉翻译功底厚, 中西文化底蕴深。要立足陕西、面向西北, 辐射全国, 面向外向型中小型企业、中小学、旅游部门、文化单位等对人才的需求, 以应用性为主。

实验区培养方案的设计及可行性

实验区以实现应用型高级英语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核心, 以科学性、合理性、特色性为指引, 设置一个能把学生培养成既懂英语, 又能具有一门应用专业知识和现代化技能的复合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的可行性方案。科学性是指方案的设计要符合外语教学的规律;合理性是指“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三者的关系要求达到一个合理和谐的状态;特色性是指方案区别于一般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具有西安翻译学院的独特特色。无论是从师资队伍, 还是从课程体系、学术研究与实践教学等方面, 我院“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都是可行的。制定这一人才培养方案遵循了以下7个基本原则:全面发展原则, 综合培养原则, 整体优化原则, 实践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特色性原则, 适用性原则。[3]

1.实验区师资队伍能确保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实验区专业教师总数103人。教授10人, 副教授14人, 占教师总数的23.3%。英语专业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由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 他们教学经验丰富, 能够确保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质量。

目前, 英语专业招聘的教师必须是硕士研究生, 英语专业的教授中有4名陕西省普通高校教学名师, 构成了教学一线的较强阵容。所以, 英语专业最新的科研成果能以最短的时间融入教学之中, 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及时得到更新。目前外国语学院在建的省级、院级教改、研科研项目30多项, 获得经费150万元。今后随着教师结构的不断优化, 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英语专业的教学科研总体水平将向更高的层次迈进。[4]

2.实验区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科学合理, 可行性强

实验区英语专业总学时为2826学时, 总学分173, 其中实践教学学分20。开设公共基础课9门, 684学时, 占总学时的24.2%;专业基础课15门, 1440学时, 占总学时的51.0%;专业课702学时, 占总学时的24.8%。在三年级开设专业方向模块课分翻译、商务英语、英语教育、旅游英语四个方向。实践课包括军训、英美名著读书报告、课程教学实习、公益劳动、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3.实验区英语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出率高, 保证方案的实施

实验区英语专业以语言教学为主, 需要大量的语言实验设备。英语专业现有多媒体语音实验室6个, 模拟语言实验室4个, 数字语言实验室6个, 网络视听实验室 (计算机房) 13个, 有多媒体教室14个。会议型同声传译实验室1个, 笔译实验室2个, 多语种模拟导游实验室2个, 国际商务谈判实验室1个, 口译实验室6个。教室都装有闭路电视系统。现有仪器设备能够充分满足教学要求。2009年, 外国语学院数字语言实验中心被陕西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实验示范中心。

英语专业的实践课主要是听力实践、口语实践、口笔译实践、商务谈判、模拟导游、同声传译、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这些课程都能按教学计划在语言实验室、模拟导游实验室、同传实验室、口笔译实验室、商务谈判实验室和计算机房进行, 开出全部实践课。

4.实验区英语专业建立的长期教学实习基地, 能保证方案的实施

实验区英语专业多年来已在西安、上海、咸阳、宝鸡等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三资企业、外贸公司、旅游景点等十多家单位建立了固定实习实训基地, 如上海麦德龙公司 (香港) 、陕西省译协、陕西省旅游协会、西安译协、西安市旅游局旅游培训学校、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碑林博物馆、陕西省图书馆、西安骊苑大酒店、长安区所属18所中小学、幼儿园等, 每年可接纳英语专业学生实习, 已满足了学生的实习需要。学院拨出专项经费用于教学实习, 并安排教师加强指导。教学实习符合人才培养要求, 执行情况良好。

5.教学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大, 招生、升学等多方面的鼓励政策

实验区在短短6年间共获得省级教学科研成果19项, 这是与丁祖诒院长和其他院领导在物力、财力方面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外国语学院获得1项省级教改项目, 1个省级教改优秀课题, 4个省级精品课程, 3个省级高职重点专业, 2个省级本科特色专业, 1个省级本科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1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 1个省级教学成果奖, 2个省级优秀教材奖, 2个省级教学名师奖, 1个省级教学团队。在招生工作中, 英语专业是学院的重点专业, 每年超录的指标首先分配给英语专业, 近年来, 我院英语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均超过150%。学院给实验区建立外语广播站, 派往实验区的辅导员必须英语专业毕业, 而且英语口语要过关, 要能用英语主持班会, 目的是营造实验区的全外语氛围。[5]

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及社会评价

实验区培养的学生在参与国际性会议翻译服务方面表现突出。连续几年来, 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参加陕西导游证考试, 其通过率在陕西高校中名列前茅, 受到陕西省旅游局的通报表扬。2007年, 英语本科学生张敏获得CCTV 2007“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陕西赛区第四名。王沛然获共青团陕西省委授予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杰出志愿者”称号。2008年, 英语本科郑悦同学在获得CCTV 2008“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全国冠军, 2009年, 英语专业郑悦获得APEC峰会青年代表的资格, 随同胡主席出访新加坡。2011年11月英语专业丁倩雯获得APEC峰会青年代表的资格, 随同胡主席出访夏威夷。

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是:翻译学院为他们打下了坚实的外语基础, 培养了他们较强的口语能力和翻译能力, 使他们能在短期内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英语专业学生出色的表现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 近年来, 我院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达96%以上, 第一志愿报考率均超过150%。

2009年7月, 西安翻译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英语专业被陕西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本科特色专业。同年12月, 西安翻译学院“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陕西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我们决心深入调研, 继续把工作做细, 做扎实, 在“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中取得新的成果。

摘要:本文探讨目前英语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说明和论证高校大力兴办复合应用型英语本科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构建复合型、应用型英语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已是大势所趋。文章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对“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改革的定位, 实验区培养方案的设计及可行性, 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及社会评价等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英语专业,实验区

参考文献

[1]刘丽巍.高校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32) .

[2]张慧峰.浅议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S1) .

[3]郑玉琪.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8) .

[4]张安富.重构我国高水平的本科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9) .

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篇8

一、物理实验是学生理解知识和激发探究兴趣的桥梁与纽带

在物理教学中, 物理实验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初中物理课本中, 许多重要规律都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例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条件、阿基米德原理、杠杆平衡条件等等。因此, 我们在从事物理教学时, 应该以物理实验为出发点, 作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桥梁和纽带。离开了物理实验而单纯地讲授物理知识, 教师不容易讲清楚, 学生也难于理解、接受。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 物理知识的应用,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物理实验的重复。如, 物体长度的测量, 本身就是课本中“用刻度尺测长度”这一实验的重复;再如, 安装日常电路其实就是“研究串联、并联电路”的具体应用。因此物理教学要从实验操作能力入手, 使学生不但要会“看实验”, 而且还要会“做实验”, 沟通其已有的知识与实际运用的联系。

另外, 物理实验的形象性、生动性,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初中生好奇心很强, 他们对实验演示往往比听教师讲课还要感兴趣, 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精心设计好实验, 并巧妙地进行演示, 创设一定的情境, 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重要途径

实验是一种实践活动, 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如果引导得法, 对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是行之有效的。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从识别实验仪器到分析实验原理;从实验器材的选择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操作、实验数据的测量到实验结果的分析等等过程, 要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从实验现象发生开始, 就要让学生注意观察, 掌握现象特征, 认真地思索、猜想和判断。例如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学生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 可通过分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前可引导学生从平均公式入手, 要求平均速度必须测出路程和时间这两个量, 如何测?怎样测量更准确?让学生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直接回答, 而应通过启发让他们自己解决, 这样学生就会对实验原理、实验目的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三、通过布置课外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在做好演示和学生实验的基础上, 要重视课外的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这些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都能就地取材, 简单易行。这可以让物理实验更加贴近于生活, 拉近了物理实验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些小实验, 除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实践性外, 还能增加学生对物理实验的亲切感、新奇感、熟知感, 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初中阶段的学生天生好奇、好动、好玩, 有极强的创造力和求知欲, 我们对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多加赞扬, 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比如:我们讲了光的反射, 可以让学生制作潜望镜;讲了杠杆平衡条件, 可以让学生制作简易天平等等。课外小实验自由度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改变条件, 控制实验进程, 感知实验现象。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总之, 在物理教学中, 实验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创新演示实验、增加设计实验、布置课外小实验等手段, 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大有裨益的。

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篇9

关键词:创新 激发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c)-0006-01

实验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有趣的生物实验中,有更多的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机会。学生在亲身实验的过程中手脑并用,在实验中创新了思维并使得自身的感官受到刺激。因此,教师应把生物实验教学作为培养每个创新素质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样才能为学生创新提供大脑思维的“开发区”,使每个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操作能力。

1 明确、理解实验目的,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七八年级学生刚升入初中还保持着小学时好奇、好动的特点,对实验比较陌生,合理的调动容易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性。但是,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实验课上动手很积极,却无视步骤和要求,缺乏科学的态度。一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却什么也没有学到;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走入社会后也用不到,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实验严重缺乏兴趣,应付了事。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联系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把实验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实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更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生活目的。学习有了目的,也就有了动力,实验效果就会更好。

2 少些验证性实验多些探索性实验

贯穿于初中教学中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在教学中通常先告诉学生实验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然后让学生在通过亲自实验去验证结论是否正确。这种实验教学的安排易于操作,也易于得到实验结果。但这种已知结果的实验让学生感到无趣,实验操作也缺乏积极性,只为出现已知的结果去操作,无视实验的过程。这既不利保持学生对实验的新奇心态,更无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我调整了实验的安排程序,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例如:把“二氧化碳是呼吸作用的产物”实验放在《呼吸作用》一节学习之前完成。面对不知结果如何的实验,学生兴趣盎然,还有几个小组发开始了竞赛。虽然实验的结果各组有很大差别,但多数小组还是得出了“二氧化碳是呼吸作用的产物”的正确结论经。第二节学习《呼吸作用》时,成功的小组更是积极介绍自己的经验。通过这外小小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此外,还可将课本中的实验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扩充,扩展其探索性内容,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3 鼓励创新型的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前提,是创新思维的重要体现,可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丰富想象力。如在学生学完根的向肥性后,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个对照实验。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力设计出的方案真是各种各样,也有的想法是不完善的,甚至是错误的。更有些学生想到了模仿巴斯德研究“肉汤变质”实验的设计思路:用两只玻璃缸,里面放入直形玻璃管和弯曲玻璃管,根会沿弯曲管子去生长并吸收里面的肥料。实验效果非常直观、理想。由此,只要学生能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思考、探索,教师就应给予肯定,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更敏捷和更灵活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4 在实验教学中重视“研究性学习”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利用探究性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手脑并用,达到分工协作的目的,使得他们的合作精神得到很好的培养。如在做“种子和叶片在呼吸作用中是否释放二氧化碳”实验中,教师尽可能的创造环境让学生去进行探究性学习。实验完毕,教师指出:希望同学们共同研究,用什么代替种子和叶片来验证活的植物体细胞呼吸放出二氧化碳?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活,方法多种多样。有的用植物的根,有的用苹果,还有的用幼嫩的茎等。经验证这些方法都很好。甚至有的学生超出要求,想到了用溴代麝香草酚蓝来验证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有无,实验的现象比用石灰水更明显。通过这种实验方式,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进而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愿望,同时使得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5 严松并重,实现有放有收,规范实验步骤操作

实验中尽可能的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但实验步骤必须规范。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并让学生明白这样做的原因,掌握实验中“放”的限度。如显微镜使用过程的注意事项:(1)显微镜放于距桌边7 cm处。要让学生知道:7 cm是一个大约值,这是为了防止显微镜的意外跌落。(2)对光要目(目镜)物(物镜)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线,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这步中要让学生知道:只有三者一条直线才能观察到标本,平面镜只有反射光线的作用,而凹面镜还具有会聚和增强光线的作用。(3)物镜下降时必须要双眼同时注视物镜。这是为了防止物镜下降过多压坏装片并损坏镜头。(4)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实验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学生从心理上理解了规范的原因,才会在实际操做中由衷的去遵守规范。同时,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模仿操作,直到每一名学生的每一步都准确无误。教师也要及时巡视,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指出和纠正错误的操做。

有人说过“教育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实验课手脑并用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教育方式更像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的创新才会让实验发挥它更大的作用。同时,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就必须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观念,进而改变教学方式方法,突破固有的思维方式,促使创新思维习惯的有效养成。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仅要将创新思维作为培养创新能力的重中之重,而且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致力于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石立山.变换教学方法,发掘创新潜能[J].人民教育,2001(5):30-31.

改进化学实验,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篇10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 还可以通过教材实验的改进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以初中化学沪教版教材中的几个教学实验的改进进行说明。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改进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现行沪教版教材是以图一的实验装置来做演示的, 实践中教师演示的效果是很好的。但是如果让学生动手去做, 往往出现红磷点燃后伸进瓶中并塞紧瓶塞的动作不够快而造成实验误差较大。据此, 可把该实验改进为图二装置。但该装置的实验需要太阳光, 在室内或阴雨天无法完成, 存在不足。

图三的实验装置与图一、二相比, 主要是把红磷改为白磷, 白磷的燃点比红磷低许多, 铜丝加热后就能轻易点燃白磷, 使实验完成, 但试管底要放一些细砂 (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 这会让学生想到进到试管的水的体积与1/5之间的误差。

图四、五的实验设计类似, 燃烧物都是白磷, 都是通过空气自身体积的减少来体现氧气的含量 (而图一、二、三的实验则是以水进入容器的体积来体现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 更加能让学生理解。

这几个改进实验的对比, 可以让刚接触化学的学生觉得豁然开朗“原来一个实验可以有多种做法!”教师也可以因势利导地去引导学生, “怎样去改进实验?”, 从以上一组改进实验的对比可得到启示:可以从实验的药品、仪器、条件等为思考方向去探究和改进一些实验, 使实验效果达到最佳。

二、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实验的改进

在学习二氧化碳气体与碱溶液反应的性质时, 学生很容易理解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 因为通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一直观现象可判定有新物质生成。而要设计使学生接受二氧化碳也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却需费一点心思, 因为CO2与Na OH反应生成的Na2CO3和H2O无明显现象。图六、七、八装置都可以用来证明CO2与Na OH发生了反应, 各有不同的现象, 教学时教师可出示这三种实验装置图和学生一起来分析、对比并最后选定出一种装置来进行实验。我在教学时选择了图八装置进行实验: (因为器材易得, 操作简便, 现象明显) 在收集满CO2气体的矿泉水塑料瓶中倒入少量浓的Na OH溶液, 振荡, 瓶子不仅会变瘪而且还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 最后瓶子变扁了, 学生发出了“啧啧声”, 一个个眼睛瞪得溜圆, 表情奇异, 极大调动了他们的兴趣。

这一组改进实验的对比, 可以使学生知道:在同样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情况下, 可以从实验做得更有趣, 现象更明显, 又更加简便易行等方面去考虑改进。

三、燃烧条件探究实验的改进

下图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3个对比实验:

根据各实验得到相应的燃烧条件有

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现行教材采用图九实验:分别通过3个对比实验分别证明燃烧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 (即物质具有可燃性, 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实验现象明显, 操作简便, 学生易懂。

教师还可提供图十实验装置并演示, 再进行对比 (在相同条件下, 不同物质有些燃烧、有些不燃烧;不同条件下同一物质一个燃烧、一个不燃烧) 分析, 最后, 让学生据此总结燃烧条件。这样通过一个实验就可完成对燃烧条件的对比认识。

图十一实验更神奇、有趣:白磷在热水中接触到氧气也能燃烧 (“水中生火”) 学生会在惊讶之余对燃烧条件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更确信, 印象更深。

通过对比以上实验, 让学生体悟:几个对比实验也可通过“改变”设计, 在一个实验中综合起来, 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四、工业炼铁原理实验中尾气处理实验的改进

工业炼铁原理实验中对尾气的处理很重要, 因为尾气中含有有毒气体CO。该尾气的处理方法也有多种, 教师在教学中可出示图十二、十三、十四对尾气处理的三种方法, 让学生去比较哪种处理方法最好。

现行教材选择的是图十三的处理方法, 当学生将它与图十四的方法对比后, 就会觉得图十四中的处理方法更好, 理由是:1.尾气充分利用, 将其燃烧放出的热量用于实验时加热Fe2O3;2. 比图十三的方法省了燃烧除尾气的酒精灯, 节省燃料。

通过以上对比, 学生可以体会到, 只要善于思考、深入思索就可能设计出更多、更好的实验, 从而拓宽学生的实验设计思路。

上一篇:血缘与文化下一篇:广告创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