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宽容

2024-06-20

文化宽容(精选十篇)

文化宽容 篇1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文化宽容,文化归因

世界文化丰富多彩,各民族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反映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便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则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质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想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汉语和中国文化教学过程中采取一种文化宽容的态度。因此,本文意在从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的文化宽容角度入手,结合其研究现状、内涵、产生原因于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分析,探究其影响及应用,从而更好地完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推进对外汉语教学发展。

一、研究背景及现状

(一)研究背景

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增强,汉语也在逐步走向世界。根据官方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12月,中国已在5大洲124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所孔子课堂,全球有超过100多个国家的3000多所大学和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而在中国,截止到2015年,1000多所高校里有811所接收留学生共达40多万人。在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交际障碍,缓解或消除这些交际障碍,便需要有一个宽容的态度。尤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融入文化教学已成为现代语言学界的共识。对外汉语教学已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教学,而是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紧密结合文化因素,将知识转化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的教学。语言教学本身应包含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所必需的文化内容。

(二)研究现状

追溯“宽容”一词的出现,其最早并未被用于语言教学领域,而是多用于政治和宗教领域。只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人民文化交流的需要,“文化宽容”一词才应运而生。然而查阅相关研究资料,发现与其相关的研究还为之甚少。

邹威华、汪兴富在《论外语教学中培养文化宽容的实证性研究》中以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文化宽容的现状及可接受性。

马岚、秦仁武、邹威华在《论汉英文化负迁移与文化宽容》中从跨文化交际入手,介绍文化宽容及其内涵,分析文化负迁移的表现,探讨克服文化负迁移与培养文化宽容的方法以及提供第二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综上所述,文化宽容应用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的研究资料很少,因此加强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师文化宽容的研究非常重要。

二、教师文化宽容的内涵

所谓“文化宽容”指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可能存在的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够理解对方文化的态度。而“教师的文化宽容”特指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因文化差异与学生或当地人产生交际障碍时,所能够采取的尊重所在国家或地区文化,理解当地文化习俗,积极融入当地生活和文化圈子,顺利完成汉语和文化教学的一种宽容的态度。教师的文化宽容能够有效缓解课堂上学生因民族差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不同而导致的文化理解上的冲突,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语言文化。

三、教师的文化宽容的归因分析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丰富多彩,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而某一个特定的文化群体对另一个文化群体过于一般化、过于简单化的文化取向就是文化定势。由于文化定势的影响,外国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汉语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障碍,从而大大降低跨文化交际的质量和效果。教师要想帮助学生克服交际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就要具备文化宽容的态度。

(一)文化移情

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文化宽容首先来自教师的文化移情。所谓移情即设身处地领会别人思想或感情,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分析问题。而教师的文化移情就是指教师在进行汉语与文化教学过程中,面对文化冲突,不以自身经验和文化准则作为衡量其他文化的标准,而是自觉转换文化立场,主动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从而以恰当的方式进行汉语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动机,进而推动教学的顺利开展。文秋基指出:“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宽容来源于换位思考能力的提高。”即对待文化冲突时,我们要克服民族中心主义,结构多元文化,尤其教师更要摆脱文化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正确地理解文化差异,自觉学习并接受异文化,在尊重对方文化基础上求同存异地进行文化吸收与传播。

(二)文化空白点

在跨文化交际中,词语的意义可分为两类:语言概念意义(语言意义)和文化内涵意义(文化含义)。语言意义指直接反映客观世界的客观意义;文化含义指附加在语言意义上的主观意义,表示在实际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价值所传递信息的文化特征。正是语言里有些词语在另一种语言里没有对应词,才出现了在文化上的空白点。结合语言意义可以分为几种情况:

(1)语言意义对应,文化含义此小彼大。例如:一个老年人问一个素昧相识的年轻的中国小伙子:“What’s your name,son?”译成“儿子,你叫什么名字?”中国年轻人一定会生气,他会以为老人是在占他便宜。其实,在这里“son”是“孩子”,是年长者对非血缘关系的青年男子和男孩子的非正式称呼。

(2)语言意义对应,文化含义不同。例如:汉语“成家”指结婚;英语的“to start a family”指生第一个孩子。

(3)语言意义对应,文化含义此有彼无。例如:汉语“松树”与英语“pine tree”对应,但是“松树”在中国文化中有“长寿”这一文化含义:“松鹤延年”。这在其他文化中是没有的。

(4)语言意义对应,文化含义此无彼有。例如:英语文化中“tea break”和“coffee break”汉英双语词典将其译为“茶饮”“工作小憩”,不理解这种文化的中国人就不明白,休息就是休息,为什么非要用喝茶或咖啡作为休息的借口?

因为现有汉语和其他语言之间并不能建立准确无误的概念搭桥,所以文化宽容不失为教师在教学中缓解跨文化交际冲突所采取的有力措施。

(三)文化附加义

所谓文化附加义是指一个词在基本意义之上同时又蕴含着民族的文化信息。在教师进入跨文化交际中时,可能会受母语文化思维定势和负迁移的影响,忽略文化差异的存在,习惯性地把母语语言习惯、表达方式及文化含义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从而造成文化冲突。例如:有这样一个案例,朱娅蒂是东南亚某国民学校的汉语老师,对课文中出现的汉语成语“自食其言”进行教学时,用英语“to eat one’s words”向学生解释“自食其言”在中国指“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用。”其实“to eat one’s words”是指“承认自己说错了话,并表示道歉”。由于文化附加义并不是明显地暴露于词汇表层含义中,如果不做充分的准备,一个初到异国他乡的汉语教师一般很难甚至根本不知道某些词在其他国家所具有的文化附加义,而一旦忽略这种文化附加义,就有可能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文化附加义也是在跨文化交际中采取文化宽容的一个重要归因。

四、教师的文化宽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及“度”的把握

(一)教师文化宽容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师在尊重和理解双方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知识。文化宽容能促进教师与学生沟通,在达到教育目的的同时,吸纳各国文化特征,有利于教师总结各国学生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思维习惯,一方面促进对外汉语教师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国家学生可以游刃有余建立文化间的桥梁,减少交际障碍的产生,提高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兴趣;另一方面在语言教学上,促进教师对学生母语的了解,减少学生在汉语学习中过度的母语负迁移,同时也方便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改善教学法上因材施教。

(二)教师文化宽容“度”的把握

一方面,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文化宽容度不够,对异己文化反应冷漠,不能敏感地察觉和捕捉交际客体的情感并做出适当的共鸣,则无法从心里打破交际障碍,更不可能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氛围去学习汉语以及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过度放纵宽容会过分肯定异族文化,导致自己失去本土文化立场,削弱主体在交际中的作用,进而削弱实际交际效果,造成心理障碍。同时学生对于没有纠错的学习内容会以为是正确的汉语文化习惯,从而导致学生对汉语语言文化产生误读,降低学习兴趣,阻碍跨文化交际目的的实现。

因此,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采取的文化宽容策略,既不可完全否定异己文化,又不可完全放弃本族文化,而是要在理解与尊重不同文化的基础上,主动适应目的与文化,根据跨文化交际需要,因材施教,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

五、结语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主要通过语言来进行,称为跨文化语言交际。影响跨文化语言交际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特别是文化差异。而教师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进行跨文化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跨文化交际实际是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在长期的交际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不可避免的相互影响,甚至产生冲突。教师在进行汉语教学时要采取文化宽容的态度,避开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尊重不同文化,求同存异的对待文化冲突,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进行文化教学,帮助外国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12.

[2]刘徇.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3]高剑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J].课程与教学研究,2007(5).

[4]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

[5]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J].中山大学学报,1996(6).

[6]于淼.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宽容[D].扬州大学,2013.

宽容兮文化之岌岌兮优秀作文 篇2

“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易经》里的这一卦象印证了一百年前欧洲的文化冲击。

如今被奉为真理的《物种起源》在当时却是以谬论的姿态被教会所压制,因为这冲击了神创论,动摇了教会的统治。

或许,这正如“帕金森定律”所言,一个人总是容不下有悖于自己利益或强势于自己的人的存在。这条定律在文化领域中同样适用。

文化总是趋向于多元化发展,但是,当各种不同文化交织在一起,各自的价值取向让它们无法共存。这时,文化宽容就显得尤其重要,它像一颗神性的水晶球,包宥着和谐着以共生共荣。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成了中国文化历史最为深刻的阶段,无数的思想文化像一条条奔腾的.溪流,汇入了中国文化这个庞大的海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因有如此文化宽容,方形成博大精深的儒释道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

只有这样,当我们遥望世界的另一端,水火不容在那里得到“诠释”。

“他们是犹大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前所未有的种族歧视乃至大屠杀,到了希特勒时期更是惨绝人寰。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文化的冲突,让他们在生与死的底线上徘徊。于是,他们怀念扫罗、大卫和所罗门时代,他们向往耶路撒冷,向往充斥着文化宽容的王国。

文化没有绝对的优与劣,若有偏颇,便陷入了形而上之中。

如今,商业文明高度发达的文化市场中,在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火花触碰中,约翰?肯尼迪给了我们启示:“变化是生活的法则,只盯着过去和现在的人注定要失去将来。”于是,我们更多地学会了文化宽容,即使在矛盾与冲突中,依旧能够闲看庭前花开花落,让心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那么,就让这一团团各种文化的活火相互燃烧,却又彼此融合吧。这只不过是场“游戏”,恰若《物种起源》所言,时间如骰子,自然选择定会排斥掉所有的荒唐与谬误。剩下的,我们只需将文化宽容储之于心灵,口吐莲花,永葆文化动态。

营造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环境 篇3

宽容失败是持续发展的源泉

宽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是当代人特别是管理者和领导者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

什么是宽容?中国有句古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而法国十九世纪的文学大师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胸怀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它能包容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宽容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崇高的境界,是一个人有涵养的重要表现。在生活中学会宽容,你便能明白很多道理,才不会在做人、做事的时候迷失自我。

宽容是快乐之本。多一些宽容,人的生命就会多一份空间,多一份爱心。宽容是幸福之源,多一些宽容,人们的生活就会多一份温暖,多一份阳光。

宽容是忘却,宽容是忍耐,宽容是潇洒。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

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了一条路,那就是成功。

宽容失败,就是容忍失败,理解失败,允许失败,善待失败。允许从失败中吸收经验教训,从而取得科研开发和科技创新的成功。

宽容失败,是对科学规律的认识,是为科学发现、发明提供一个应有的宽松环境,是遵循科学技术发展规律,鼓励更多的人去探索、去创造的前提条件。拥抱风险,宽容失败,是中国步入新世界经济的重要一环。

能否理解并宽容失败,是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创新风险承受能力的考验。同样,在一个企业中是否具备一种理解并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是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源泉。

宽容失败就是鼓励创新

社会在不断发展,人类就要不断地创新,而从事科研开发和科技创新也就意味着冒风险,冒风险就意味有风险,而有风险,也就意味着既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败的可能,并可能有很多次的失败。

失败并不是一件坏事,也不是一种结果。失败是走向成功的一种过程,是成功过程中的一种教训,更是迈向成功的一笔财富,是科研开发和科技创新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台阶。因此,失败多于成功是科研开发和科技创新乃至科学发现、发明、发展中的规律。

“善败者不亡”,这是古代军事家诸葛亮说过的一句话。善待失败,就要宽容失败,这就需要领导的冷静自持和理解支持。明智的总裁把失败当成自己最重要的产品。聪明的老总不看轻败军之将。现代管理学的激励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宽容机制”。宽容失败,善待挫折,为失败者撑腰壮胆,只有这样才能鼓励探索、创新,激励人们走向成功。

宽容失败,也更是推进科技创新、造就杰出人才的迫切需要。正因为如此,朱镕基总理曾经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发表的题为《推进科技创新造就杰出人才》的讲话中特别强调:“在科学领域,要大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勇于创新和竞争、宽容失败的环境和氛围。”

营造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环境

怎样才能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呢?

首先,要破除在科技创新上存在的“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老观念,大力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创新文化的环境和氛围。在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中,实际上是讳言失败的。尽管有“失败是成功之母”,有“失败是一笔财富”,有“失败是必须要交的一笔‘学费’”等说法,但更多的是“成者王侯败者寇”。特别是在我国的科技界长期存在着一种老观念: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不仅窒息了创新精神,而且助长了政绩造假与学术腐败。我国学术界有一个“怪现象”:科研开发项目的验收,几乎没有通不过的,而且不是“国际领先”,就是“填补国内空白”,几乎无一失败,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美国自主创新能力很强,其每年科技创新成功的也只是少部分,失败是再正常不过的。科研开发和科技创新项目的失败,并不意味研究过程没有价值,吸取的经验教训,就成为日后走向成功的一级台阶。

当前值得正视的是,我国的科研开发和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虽然正在不断地改善,可是创新能力和研究开发能力还是不够强,我们在当代世界科技中贡献不够大,创见也还不够多,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多次出现空缺就是有力的证明。其表现在生物医药界则更是如此:30年来,我国医药研制主要是围绕着仿制的目标展开,重点引进国外专利过期药品,97%以上的国产药为仿制药,创新药的市场份额不足30%。这些当然都与存在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以及自主性选择课题项目有关,但也更与“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老观念密切相关。如果不破除这种老观念,也就无从谈及营造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环境和氛围了。

其次,要努力建立健全并完善宽容失败的机制和制度。在这方面,新修改的科技进步法已经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其中明确规定了“宽容失败”的原则。2008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新科技进步法的第五十六条规定:“国家鼓励科学技术人员自由探索,勇于承担风险。原始记录能够证明承担探索性强、风险高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的科学技术人员已经履行了勤勉尽责义务仍不能完成该项目的,给予宽容。”新科技进步法的施行,必将为我国营造“宽容失败、允许失败”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必将为我国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逐步完善宽容失败的机制和制度提供应有的法律依据。

第三,要善待失败者。宽容失败,允许失败,还不够,还要善待失败者。在美国,失败者不但不会受到歧视,反而会受到善待。因此,他们反败为胜从而走向成功的几率就高。善待失败者,就是不能歧视甚至刁难失败者,更不能在他們继续申请科研开发和科技创新课题或项目上设置障碍,而应鼓励他们积极大胆地继续申请新的科研开发和科技创新课题或者项目,并提供各种有利机会和便利条件,促使他们有信心和决心取得新的科研开发成果和科技创新成果。

宽容失败是人类生活中至高无上的美德,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其重大意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自主创新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彰显得更加明显。把宽容失败作为一种精神,同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于创新、勇于竞争的精神并提,并大力倡导,同时这对你、我、他,对整个社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唯此,我们的事业才会出现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盛世局面。

文化宽容 篇4

力求神似, 有无意义?

事实上, 北京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 由清朝康熙等6代皇帝花费150余年的时间建成。它汇聚了中国传统园林和国外古典宫廷建筑的精髓, 因此拥有“万园之园”的美誉。1860年, 这座皇家御苑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由此成为中国最惨痛而羞耻的记忆。

面对社会各界对于重建圆明园的讨论及获得资料权威性和准确性的质疑。新园创办人对记者表示, 遗址的原貌的确已难以考证, 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力复原。他向记者透露, 建设最大程度地参考了圆明园原有的建设图纸以及遗址, “资料来自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 我们甚至找到了当年圆明园建设的总设计师——‘样式雷’的家族, 获得了大量一手的设计图纸”。

“争论和比较毫无意义。”中国圆明园学会在横店方面提出建设圆明新园设想之初就投以关注的目光, 学会副秘书长要砾闵对记者说, 在遗址重建圆明园绝无可能, 一些和清代皇家有关的娱乐设施和项目也无法在遗址开展。

“研究和保护好现有遗址是北京圆明园最大的任务, 而一些他们想做却做不了的事情, 比如古建筑的仿建和修复、场景再现等等, 却恰恰可以放在圆明新园这块全新的‘试验田’。”要砾闵说。

一位长期关注圆明新园建设情况的人士也对记者表示, 横店永远不可能“克隆”出圆明园, 因为它所依据的不少设计和手工艺技术已逐步消失, 但他同时表示:“他们可以复制圆明园的部分荣耀和辉煌, 提醒世界中国令人骄傲的文化已经复苏。”

和此前横店的诸多人造景观一样, 圆明新园建成后也将主要用于旅游和影视拍摄。除了“力求神似、力求建成精品”外, 他们还有意识地添加了一些更加符合当代参观者的视听和观赏项目。

“我们还将不断加快其余板块的建设, 并不断完善参观旅游的项目和设施。”新园创办人的助手这样对记者说道, 在正式开园之前, 圆明新园已试营业9天, 其中9日当天的日客流量达到3万人。

一种文化传承

据记者了解, 创办人重建圆明园的想法可追溯至11年前。只是早在2004年, 他第一次提出要原样复制一个圆明园时, 得到的不是欢呼, 而是争议, 时至今日争议依然不断。

为何要重建圆明园?新园创办人曾多次对记者提到, “建造横店圆明新园, 是我一生最大的文化梦想, 也是我这一生最大的文化工程。”

新园创办人称, 想重建圆明园是因为当时很多影视界的朋友希望横店建一部分圆明园的景, 特别是西洋楼。新园创办人对记者表示, “当时, 我想建在八面山周边, 一共建三个部分:一是重建一部分古代建筑群, 二是仿建北京圆明园遗址, 三是建一部分圆明园西洋楼的景。因为建这个景要很多水, 八面山没那么多水, 那时财力也不足, 所以就没建, 但是规划做了。”

记者了解到, 当时建设圆明新园的主要出发点还是从影视拍摄的角度考虑的。而后, 新园创办人得知法国一个名叫伯纳·布立赛的著名记者、作家和历史学家写了一本书, 专门写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这本书在法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作者倡议重建圆明园来赎罪。他说, 中国如果重建圆明园, 相信国际上有很多基金会愿意赞助。

“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我想圆明园被洗劫, 这是中国的耻辱。现在, 法国人都承认错误了, 为什么不重建起来呢?”新园创办人称, 重建圆明园最宏大的意义就是对于我们民族文化的弘扬和民族智慧的传承。重建圆明新园, 是要让现在的孩子们认识到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 让各国的朋友见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这个基础上让人们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 化悲痛为对和平的向往。

因土地问题搁浅

早在2008年, 新园创办人公开称将异地复建圆明园时, 社会广泛关注并引发的除了欢呼与“点赞”, 还有质疑和“争议”, 该项目也因土地审批问题一度搁浅。

2008年2月, 横店要建圆明新园的消息一经发布, 项目规划使用的土地即成为争议的焦点之一。

浙江省本来就是缺少耕地的一个省份, 复建圆明园要占用6200多亩土地, 数量巨大因而十分敏感。新园创办人当时宣布横店建设圆明新园将积极响应国家节约用地的号召, 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荒地、荒滩, “四荒”地及宅基地和三类土地来建设圆明新园。土地的使用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 决不越雷池一步。

新园创办人对记者称, 复建圆明园主要利用“四荒”地, 但据了解, 即便是“四荒”地, 浙江省和东阳市也无权批准, 想一下子拿到所需的6200亩土地, 几乎是不可能的。

为了规避政策, 当地采取了分批征用, 先用后报, 化整为零, 逐步报批的方式, 招标一块买一块, 但用地指标还是没有批下来。

记者了解到, 直到国家土地局督察上海局专门派出调查组, 调查后向浙江省政府提出土地整改意见, 并要求东阳市向浙江省政府提交整改报告, 之后该项目才获批准。目前使用的6200亩土地指标, 都以浙江省重大项目名义审批下来。

新园创办人对记者透露, 征收农民土地大概每亩5万元。

记者了解到, 圆明新园建设共花费资金300亿元, 其中用于基本建设8 0亿元, 主要包括向政府购买土地、住户搬迁、建房、造林、引水、修路以及室内装修等费用;此外的220亿元主要用于圆明园流失文物的回收和复制。新园创办人表示, 建圆明新园在资金筹措上遵循“四不原则”, 即不要国家补助一分钱;不向银行借贷一分钱;不向企业摊派一分钱;不向老百姓借用一分钱。

据新园创办人介绍, 目前300亿全部是自筹资金, 没向银行贷款, 是通过资源整合而来, 通过吸引有识之士投资的方式解决。项目建成后, 以商业行为运作, 各得其利。

在争取土地、筹集资金的同时, 园方动用各方人脉资源, 收集关于圆明园的所有古籍数据。组织100多位著名的圆明园专家和史学家成立了顾问委员会, 对圆明园的原始面貌进行全面论证, 还多方搜集散落民间的文物和艺术品, 以仿制、购买、受捐等方式还原圆明园的内部陈设, 完成了一系列大到历史、人文、建筑、山水布局, 小到建筑内部的细节和摆设、园林中奇花异草的匹配等的搜罗和考证, 以尽可能忠实地还原圆明园的原始样貌。

圆明园难容“圆明新园”

“圆明新园”分别由新圆明园 (春苑) 、新长春园 (夏苑) 、新绮春园 (秋苑) 、新畅春园 (冬苑) 个4日景和3个夜景组成, 分设100个园区。

5月1日试营业的春苑在四园中占地面积最大, 有2000多亩, 由4 5个代表各式园林精品的景园构成, 园内四季万花争艳, 包围着皇家建筑、官家建筑、商家建筑和民间建筑。

记者了解到, 这一板块汇集了圆明园的建筑精华, 可以看到按照遗址1:1复制重建的正大光明、鸿慈永祜、方壶胜境、九洲清晏等经典建筑景观。它们是圆明园四十景的典型代表, 当年分别是清王朝举行重大朝会、皇家祖祠、寺庙祭拜和观赏的地方。

从2012年5月破土动工至今, 圆明新园已投入100亿元人民币, 用于购买土地、征地拆迁、建筑建造和园林绿化等, 预计总体投资将达到300亿元。其资金全部由投资方自筹, 没有政府参与。建设项目和土地规划等全部经过合法审批, 符合规范。

据记者了解, 早在2008年, 北京圆明园管理处就曾举行专门的新闻发布会, 公开对“圆明新园”的建设表示反对, 并提出多项质疑。其新闻发言人宗天亮表示, 圆明园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 企图在异地重复这段历史毫无意义。

今年4月19日, 圆明园方面再度发声, 称如果圆明新园的开发和管理单位在经营过程中有侵犯圆明园知识产权的行为, 园方将会适时采取法律行动。

“圆明新园是全新的, 它和遗址的存在并无矛盾冲突。”圆明新园建设的倡导者和实施者回应称, 重建的目的有二, 一是努力重现这一园林艺术经典, 二是借此向年轻一代普及圆明园的相关知识和过往历史。

这位将重建作为“这一生最大的梦想和这辈子最大文化工程”的八旬老人说:“希望逝去的美景和历史都能在这里复活。”

“建圆明新园不只是为了圆我自己的梦。”新园创办人说, 和此前的其他景点一样, 他预计圆明新园未来可带动周边发展, 解决大量就业。

“奥特曼”激发不了爱国热情

据了解, 景区试营业期间, 横店集团向浙江省内游客免费赠票3 0万张。内部工作人员称, 五一当天游客们的门票基本上都是由横店集团、横店镇送出的, 也有游客已经在服务处购票游览了。

圆明新园的设计在还原历史原貌之外, 还增加两种元素:一是人文元素, 如园中增建了《红楼梦》中的园林建筑等;二是科技元素, 如用世界最前沿的LED影像、激光阵、探照群等高科技手段, 建造了冰雕雪雕馆、高科技演艺馆、野生动物标本馆。

新园创办人表示, 圆明新园开业经过5年经营后, 预计游客量可达4000万至5000万人次, 门票预计年收入40亿到50亿元。经过10年的经营后, 年游客量可达8000万至1亿人次, 门票收入预计达100亿元。

不过, 在民间, 也有反对的声音对记者表示, 圆明园的最佳状态是“保持它一片废墟的历史风貌”。很多人认为, 毁在英法联军铁蹄之下的圆明园不仅仅代表中国高超建筑工艺的经典皇家园林, 更是国人耻辱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 圆明园的复建并不能提升国人的自豪感和骄傲。

但是, 也有历史学者对记者表示, 一个旅游项目最终要靠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去吸引游客, 才能长期立于不败。

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历史学者表示, 可能在项目设计者看来, 横店圆明新园中出现长颈鹿、老鹰、黑熊等动物标本, 以及奥特曼、林黛玉等文艺作品中的人物, 恰恰体现了圆明新园的“新”, 是一种创新, 会给游客一种新奇的感觉。而该项目投资人称, 圆明园被焚毁, 是民族的一段屈辱历史。他想建一个比原来更大更美的圆明园, 弘扬和激发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如果严格按照这样的设想规划建设圆明新园, 应该是有自己鲜明文化特色的。但显然, 奥特曼、林黛玉激发不了国人铭记历史的热情, 更妄谈提升国人的爱国精神了。

今天很多公园为了生存都主打某种特色牌, 名曰“某某主题公园”。虽然看上去横店圆明新园也有自己的特色, 但要意识到, 大杂烩之后, 横店圆明新园的文化特色已经打了折扣, 能否持续吸引游客值得怀疑。

文化洁癖PK市场效应

从5月1日试营业到1 0日正式营业, 当地向浙江省内游客赠送了3 0万张门票。短期内, 由于有赠票支撑, 又给人新鲜感, 再加上该项目引发舆论争议与质疑吸引了不少眼球, 相信会有不少游客前去游玩, 但长期看, “到横店圆明新园去看奥特曼”的吸引力会如何?

同时业内人士也对记者表示, 该项目是投资人自筹资金建设, 属于纯商业性旅游项目, 是亏是赚不用公众操心。但仍有质疑的声音对记者表示, 该项目的成败不仅关乎投资人的利益, 还可能影响部分公众对历史对文化的认知, 因为横店圆明新园是一种“杂文化”, 或许某些小孩就会真的认为奥特曼源自中国圆明园。

该历史学者对记者称, 圆明园是历史的一部分, 即使是仿制也应该尊重历史, 这是一个基本常识。历史就是历史, 不能和其他虚构的无关的东西混杂在一起。

据记者了解, 争议之中也存在不同的声音。有业内人士认为, 消失的著名古建, 后人复建并无不可, 犯不着以文化洁癖的思维去怨之讽之, 文化宽容是必要的。可这并不意味着复建历史古建可以商业放纵, 将复建古建纯粹商业化。

横店影视城里的古建复建项目, 是影视剧大繁荣时代的产物。作为影视文化产业的配套项目, 有其存在的市场理性。“横店影视城里的古建筑复建品, 本身并无多少文化含量, 但由于有市场需求, 就和影视剧一起构成了利益攸关的关系, 因而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由此再评价新圆明园复建项目, 可能会清晰理性许多。”专家认为, 既然市场和舆论能够默认横店影视城“复制故宫”的存在, 又何以诘难新圆明园的复建呢?

有学者对此解释, 这里面恐怕不仅有文化洁癖, 还有国人潜意识里的历史伤痛。可圆明园遗址是遗址, 新圆明园是圆明园, 两者本就不是一回事。新圆明园, 没有耗费一分一厘的公帑, 纯属民间资本和社会集资, 资金来源没有瑕疵。它瞅准的是横店影视城的招牌效应, 为影视剧制作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宽容”话题作文:浅谈“宽容” 篇5

(蒋志伟)

有人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人若宽容就像海洋一般容纳百川,像天空一样包罗万象。这对为人处世大有裨益,所以我们要学会宽容。

什么是宽容呢?宽容的含义是宽大,有气量,不斤斤计较,不追究那些小事。生活中的宽容随处可见。同学开个玩笑拍你一下,你只是笑笑,这便是宽容;你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撞到了别人,那人不说话,这便是宽容;你犯了错误,老师没有严厉追究,想让你改正错误,这便是宽容。宽容也是自然界的法则之一,现存的每一个物种在某些方面一定有宽容。根瘤菌集体入侵植物的根部,植物没有将其拒之门外,也没有让体内细胞对其“大动干戈”,而是容许根瘤菌在自己体内繁殖。最终根瘤菌为植株带来了重要的氮,植株也为根瘤菌提供了生存场所,双方互利互赢。正如在狼群中的争斗,两头狼打起来了,如果一方已感到自己终将失败,它会立马躺下,肚子向上,把身体上最薄弱的环节----颈部露出来。这是一种认输道歉的行为。而此时,战胜的一头狼会宽容它,不会取走它的性命。这样的宽容阻止了狼群“窝里斗”,极大地保存了实力。但宽容不是无原则的放纵,而是坚守底线的体谅。

那么宽容有什么作用呢?泉水宽容了雨露,从而汇集成溪流;溪水不拒其他径流,从而扩大成河;河流之间并不明争暗斗,而是互相理解包容,从而成为长江;大海不轻视那江水,理解它们奔向大海的愿望,宽容它们肆意进入体内,从而有了令人尊敬的容量。山丘不忽略那风带来的点点尘土,宽容着风对它的拍打,终成为高峰。蔺相如处处避让廉颇,处处宽容廉颇,最终促成“将相和”,使小小的赵国无人敢犯。楚王群臣宴饮烛灭,宽容了那一位将军的过错,令众人卸樱。楚王以广阔的心胸服人,终有这位将军在沙场上奋勇杀敌,冲锋陷阵。宽容能化解矛盾,变干戈为玉帛,使社会和集体和平安定。宽容是最强以理服人,让别人为己所用,扩大势力。宽容是最强的武器,一切敌人在宽容面前都会丧失战斗力。

说了这么多,那究竟怎样才能做到宽容呢?首先要放宽胸怀,遇事多忍忍,少冲动,三思而后行。一思对方是否有意、二思自己是否受影响、三思冲动的后果。若心中还不能宽容,那就回避对方,眼不见心为净。要做到遇事先静心,压制冲动的怒火。

宽容孩子,就是宽容自己 篇6

刚进办公室,同事便翻出他的作业本,朝他扔了过去:“订正去!”孩子顺从地捡起作业本,很熟悉地朝办公室闲置着的那张桌子走去。那是同事特意为他准备的。孩子去订正作业,同事便继续批改作业。

过了约莫十来分钟,孩子仍然趴在桌子旁。同事放下笔,朝孩子叫道:“过来!”孩子又顺从地捧着本子走了过来。同事夺过孩子的作业本一看,勃然大怒道:“怎么到现在一个题目都没订正?你怎么一天到晚像做梦一样?”顺手又将孩子的作业本扔了过去:“再给你五分钟,订正不好让你好看!”

五分钟过去,孩子依然是一题都没订正出来。同事又将孩子叫了过来:“你想不想念书了?要不要念书了?”孩子直点头。“想念书就这样?”同事顺手又将作业本扔了过去,“将本子捡好,到班上去!我马上打电话,让你家长来一趟,我要好好与他聊聊你是怎么念书的!”

听同事这么一说,孩子的眼泪一下就出来了。不过,什么也没说,捡起作业本,抹着眼泪就出去了。但不到五分钟,就有其他的孩子跑来报告,说这个孩子已经“跑了”。

同事一听就傻眼了。作为班主任的他,一直以来以管理严格而出名,现在,却出现了孩子逃学的现象,不能不说这是个巨大的打击。

好在经过一上午的寻找,同事在众人的帮助下,终于在中午放学前将孩子找了回来。孩子没发生任何意外,这应该算是大幸吧。但这件事,带给目睹整个过程的我,很大的震撼。也不由让我想到,对于学生,作为教师的我们,该给他什么样的教育?

同事问孩子想不想继续读书,孩子直点头,但我想,这并不是孩子真的想读书,而是孩子没能分清读书与留在学校之间的区别而已。听课无趣,也跟不上趟,还时时遭遇羞辱,遭遇“叫家长”的威胁,学习对孩子还真得有吸引力吗?他内心真实的想法,其实并不是读书,而是想继续留在学校。对于孩子来说,不到学校能到哪儿去呢?回家?父母会一顿暴打的。农村很多家长,更多的时候不是考虑孩子的心里想什么,而是考虑自己的面子。孩子心里想什么,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是自己的孩子必须不让自己“丢人现眼”。如果不是抱着与家长探讨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这个目的叫家长到学校来,而是出于威胁孩子的目的叫家长到学校来,实在算不上是什么高明的教育方法,也必然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

就是这个孩子,后来干脆就不做作业了。至于上课,爱听就听,不听就睡觉。而同事,再也没叫他到办公室来过。孩子上次的逃学经历,让他心惊胆战,他已经不敢想象孩子如果再一次跑出校园,他该如何去面对。对这个孩子的教育,他已经陷入了欲罢不能又无计可施的地步。

我总在想孩子逃学前的那段时间发生的事。每天,同事都会将他叫到办公室,说是辅导他,让他补做作业或订正作业,但实际,更多的是惩罚。不是吗?一遍遍地扔本子,一遍遍地训斥,一遍遍地威胁。真的辅导,会在孩子不理解时这样对待孩子吗?孩子的逃离,也就在所难免了,不是现在也必将会在未来!而如果当时同事能将气氛缓和一点,将言行控制一点,情况又会是如何呢?

因而,我想,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作为教师的我们还得宽容点。有时,对孩子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宽容,最少,我们不会因孩子的过度叛逆而陷于困境处于被动,也不会因此而对孩子的教育束手无策。只是我们需要注意,宽容不是放纵,更不是放弃,给予孩子最为适当的帮助,担负起教师本应担负的责任,在宽容孩子的同时,给他们最为适当的帮助。

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是有效且积极的。

论宽容的困惑 篇7

在教学实践中,宽容与严格是一对矛盾,宽容是对学生的尊重,是信任,是暗示,也是无声的批评。我们希望它产生的效果是让学生感到惭愧、感动,进而反省,直至自我约束。

我读过很多因宽容而成功的教育案例,据说有个寺院的住持规定晚上僧人们不得离开寺院,但一个小和尚还是耐不住寂寞,在某个夜里将凳子搬到墙角下越墙而出,当他潇洒了半夜再原路返回越墙而入的时候,脚下却不再是稳稳当当的凳子,而是一副摇摇晃晃的脊背,更要命的是,那正是住持———他的师傅的脊背,小和尚顿时傻了眼,战战兢兢地等待着灭顶之灾的降临,然而,他等到的却是师傅无限慈爱的关怀:“夜深了,快回去睡觉吧,别着凉了。”据说,从此这个寺院就再也没有僧人违规夜出了。我常常在想,万一再有个不知进退的小和尚越墙而出,那个住持该怎么办呢?记得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倪涣之》中有个情节:一位乡下小学的校长倪涣之种了块菜地,各色蔬菜长势煞是喜人,可有一天不幸的事发生了———两个孩子摘了他视为心头肉一般的几根顶花带刺的黄瓜,倪校长那个心痛啊,简直无法形容,他使出自己的全部心智终于查出了“案犯”,当然倪校长也和那位住持一样没有惩罚两个孩子,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两个孩子在惊恐和感动的双重作用之下幡然悔悟、痛哭流涕,并表示一定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害得倪校长忙不迭地安慰、鼓励、表扬,并暗自得意。可是没过几天,更不幸的事发生了———还是那两个孩子,又摘了他的西红柿。不过这一次没用倪校长亲自侦察,两个孩子主动上门认错,又是一番痛哭流涕、痛改前非,倪校长免不了再来一次安慰、鼓励加表扬,只是少了些得意,生出些无奈。最可怕的是这样的游戏还在不断延续,直至倪校长的菜地一片狼藉,再无可摘、可拔的东西。我不记得后来倪校长是否把这两个“差生”转变过来,但我记得去年我的一个叫刘诚的学生,在我刚“接管”班级(高三某班暑期补课)的时候,就连续旷课,为的是参加集训,备战校际间的篮球赛,而与他同样参加集训的谢胤同学却能够基本参加上课,因此可以肯定,集训只是他逃避上课的借口。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他对学习的消极和对纪律的漠然,我要在“给他一个下马威”与“给他一个感动”之间作慎重的选择。据了解刘诚同学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性格倔强、好胜、好斗,特立独行,自尊心很强,听不得任何批评,高一时就顶撞过校长,在同学中有一定的“影响”。我思忖他可能是因为家庭变故而产生的弱势和自卑心理,从而形成了特殊的自我保护方式,于是决定和他认真地谈一次,从人生观到价值观、从荣誉感到责任感、从理想到现实、从高三的重要性到高三的紧迫性……我始终和蔼可亲、语重心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遗憾的是刘诚同学既没有作任何解释,也没有作任何表态,从他的表情上看不出一点认可,更没有丝毫感动,有的只是麻木甚至不屑,我想他大概是要静观我的反应,要以“不变应万变”,从此我们的较量便开始了。正式开学后,他先是拒交补课费,理由是有很多课他根本没上,他为了学校的荣誉而耽误了学习,学校非但不应该要他交费,还应该安排教师给他补课才对。我一来找不到十分充足的理由驳斥他,二来也考虑到他的家庭可能确有经济困难,便替他申请免交了,我以为这回既给了他面子,又给了他实惠,他总该小有感动,然而他竟在同学面前得意洋洋地炫耀如何既逃了学又逃了费。三天后在英语课的课堂上刘诚和老师发生争执,原因是他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做好预习,老师责问他时,他不以为然,态度傲慢,于是老师便请他出去,他自然不会轻易“就范”,英语老师只得搬我去“弹压”,庆幸的是他还算给了我一点面子,跟我到办公室后,我又是一番动之以情,“老师都是为你好”、“师生要相互尊重”、“遇到矛盾要换位思考”等,也算是入情入理。刘诚似有触动,态度也大有缓和,我以为水到渠成了,就让他去向英语老师认个错,没想到他态度急转:“我没有错,要认错你去认错。”我愕然:“你不按老师的要求预习,没有错?”“我有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什么一定要按她的要求做?”“你顶撞老师,没有错?”“我只是陈述我的理由,谈不上什么顶撞。”“老师的角色赋予了她批评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你挑衅这个权利,就是顶撞,就是错误。”最终我还是被他激怒了。在我的震怒下,他虽然没有再强词夺理,但最终还是没去向英语老师认错,我也只能批评批评刘诚,安慰英语老师了事,直到现在我还对英语老师深感内疚。后来我又专为此事和刘诚的母亲交流过,她既不吃惊也不气愤,而是说:“小孩大了,我们也管不了,他从小任性惯了,只有学校能管得了他。”按惯例,高三学生下午的活动课安排自习,但刘诚根本不守规定,每天按时去打篮球,我找他谈了、去球场叫了、请家长了、向校长反映了,能用的办法几乎都用了,但收效甚微。此外,围绕着迟到、不交作业、破坏公物(打坏教室窗子玻璃又拒不赔偿,称学校规定的赔偿价格太高)、姓名权(我在某次考试后将部分退步同学的名单公布在黑板上,他公然把他的名字擦掉,并称我侵犯了他的姓名权)等各种问题我们进行了痛苦的交流和激烈的冲突。总之,刘诚同学在高三的一年时间里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制造“麻烦”。

在一年的时间里,我恩威并用、软硬兼施,上下求索、心力憔悴,但始终没能拨动那根能引起刘诚同学感情共振的弦,虽然我相信一定存在着那根弦。因为我知道刘诚决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无赖”,几乎他的所有行为都有一套“歪理”,他有思想、有个性,尽管很偏执。现在反思刘诚同学留给我的这些体验,真是感慨良多。首先我们的教育行为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如果这一切都是有疑问的,那么我们的所谓宽容又有什么震撼学生心灵的力量呢?恐怕更多的只是底气不足的无奈。第二,宽容也是有“底线”的,什么才是我们的“底线”呢?第三,宽容不一定对所有人都能产生预期的效果。第四,宽容不宜大面积的反复施行。第五,没有惩罚为支撑的宽容必然是苍白无力的。

《〈宽容〉序言》教学侧记 篇8

[教学方法]自读、质疑、辩论。

[教学思路]教学活动中, 把课堂模拟成一个辩论场, 引导学生在领会寓言故事主旨的基础上, 反其意而用之, 合理假想, 大胆创设情境;并让学生自主充当角色, 给学生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 让他们在思想上进行理性的交锋, 在正义的审判中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

课堂笔录如下:

正方主辩——同学甲 (智慧老人的女儿)

正方副辩——同学乙 (智慧老人)

反方主辩——同学丙 (守旧老人的跟随者)

反方副辩——同学丁 (守旧老人)

[潜台词] (拟音)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 也发生在现在, 不过将来 (我们希望) 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了。”

几十年过去了, 无知山谷更名为智慧山谷, 山谷里春光明媚, 好鸟和鸣, 小村旁刚刚解冻的小溪缓缓地向前流淌, 一直伸向纵横千里的新世界绿色牧场。今天, 山谷里人声鼎沸, 盛况空前, 人们在欢庆一个胜利的节日, 迎接幸福生活的曙光。 (播放音乐《喜洋洋》)

同学甲:我的父老乡亲们, 今天智慧山谷终于重见光明, 获得新生了。回首昨天的往事, 我们痛心疾首, 苦不堪言。我们德高望重的守旧老人, 在山谷里曾经以最高权威自居, 一贯奉行苛酷的愚民政策, 把祖先的规矩视为至上的律法。他发号施令, 金口玉言;他生杀予夺, 名正言顺。在凄苦而又漫长的岁月里, 整个山谷里无人敢谈天说地, 无人敢越雷池半步。我们的日子看似平静, 却沉寂得犹如一潭死水, 我们的生活貌似幸福, 但那只不过是坐井观天式的孤芳自赏。为了摆脱苦难与不幸, 我们一次次向未知世界进发, 试图冲破世俗的高墙, 嗅到外面世界一丝清醒的气息, 但我们的同类都以失败告终, 甚而惨死在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律法”的淫威面前。大家知道, 谁要是违背了守旧老人的意愿, 谁就是大逆不道, 罪无可赦。这以后, 大家对未来的路望而却步, 在苦涩的日子里只有坐以待毙。一个个无辜的生命被活活地饿死、冻死甚至困死在山谷之中, 山谷里被森严和死寂的气氛包裹着, 没有信任、和睦和笑脸, 只有恐惧、猜疑和无可奈何的诅咒。为了死去的无辜受害者, 为了无数献身真理的先驱, 现在我郑重请求对守旧老人及其尾随者依法裁决治罪, 以我们血写的事实让公理大白于天下。

同学乙:我以良知和誓言保证, 漫游者的陈述完全属实。 (出示证物:一部神秘莫测的古书, 曾经砸死漫游者的沾满血痕的石块, 以及漫游者受伤的肢体和累累白骨照片)

同学丁:…… (守旧老人脸色煞白, 全身哆嗦, 呆滞无言)

(课堂上一片哗然, 有的跃跃欲试, 有的义愤填膺, 纷纷谴责守旧老人的罪恶行为。)

同学丙:在座的乡亲们, 大慈大悲神威通天的主啊, 看看我们可怜的守旧老人吧, 对那些别有用心的人的一派诬蔑之词, 现在他只能以沉默表示最大的抗议。过去那些日子, 守旧老人是我们活下去的理由, 他是我们唯一的精神支柱。他睿智大度, 慈爱有加, 他的话我们奉若神明。托他老人家的福, 我们丰衣足食, 安享天伦之乐, 祖祖辈辈都过着宁静幸福的生活。可那些不安分的漫游者因为莽撞和无知, 违背祖宗的清规, 打破山谷的平静, 最终触怒了天威, 让无数生灵蒙冤以至走向死亡的地狱。我向真主明示, 我们至尊无上的守旧老人是无辜的, 他应该得到宽恕;相反, 那些自以为是的漫游者才应受到上帝的诅咒和法律的审判, 是他们招惹了是非, 引来了灾祸, 他们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他们十恶不赦、死有余辜。要知道, 以德报怨是要受到道义的谴责和上帝惩罚的呀, 良知未泯的乡亲们, 擦亮你们是非的双眼, 看看这是怎样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呀!

学会宽容成就学生 篇9

宽容是一种人性化教育

宽容不是回避矛盾, 更不是教师无能的表现。宽容往往能产生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人格魅力, 甚至能影响到学生一生的行为和对待生活的态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我班的罗勇同学语言不文明、打架斗殴时有发生。这不, 他又把王红同学打倒在地, 还骂个不休, 我走上前去, 轻轻地把王红拉起来, 拍去她身上的土, 递给她一张卫生纸, 让她擦去眼泪。这时, 同学们一个个陆续回到座位, 我也平静地走上讲台, 开始了每天的“开心十分钟”, 为大家讲述《三只蝴蝶》的故事, 其他同学听得津津有味, 只有罗勇一个人心事重重的样子。于是我问“听完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

第二天早晨, 我来到教室, 看到讲桌上放着一张纸条:“马老师, 昨天是我的错, 我不该张口骂人, 动手打人, 请您原谅!”我也在纸条上写道:”知错就改是个好孩子, 马老师同样也有缺点啊, 你不是坏学生, 我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很优秀的孩子, 不信试试看!”以后的几周, 我特意留意罗勇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给予表扬, 鼓励同学和他一起学习, 一起游戏, 动员全班学生和他交朋友。这时我也才真正理解了罗丹说过的一句话:“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半学期过去了, 罗勇身上的坏习惯也慢慢改掉了。学期末, 他还被学校评为“优秀少先队员”呢!宽容会使教师认真地思考怎样尽可能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才能燃起学生心灵良知的火花。

用欣喜的心情对待求异思维的学生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思维已相当活跃, 他们的言行与学校的规章制度不那么合拍, 不那么中规中矩。一些同学“出风头”“耍小聪明”“异想天开”, 对此千万不可置之不理, 也不可轻易否定, 甚至一棒打死。殊不知, 求异思维正是一粒“创造”的种子, 这粒稀罕而柔弱的种子只有在教师宽容的呵护下才会生根发芽长大成才, 任何一点压抑冷落都可能使它们窒息、腐烂在泥土里。宽容的教师会努力营造出宽松的氛围, 使学生的天性与思想不受人为的限制, 并总是以欣喜的心情关注那些爱幻想、喜欢标新立异、有独特见解的学生, 并紧紧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灵光, 以此为契机鼓励引导学生发展, 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 并精心地呵护学生创新思想的幼苗, 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有个性的学生, 往往兴趣转移很快, 爱问好动, 不愿意盲从, 敢唱反调。宽容的老师应不歧视厌恶这样的学生。以欣赏的眼光去关注那些有个性的学生, 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材, 尊重他们的志向, 培养他们的性格, 根据学生的特点施行不同的教育方法。

用爱心善待犯错误的学生

学生犯了错误, 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其犯错后的心理。无论什么人, 只要良知未泯灭, 在犯了错误后, 都会有一种负罪感。这种心理会使他们恐慌、自责, 这时他们特别希望别人理解自己, 同情自己。即使是品德后进、屡犯错误的学生仍希望得到别人的谅解, 也仍有维护自尊的要求。如果这时教师处理方法不当, 一味严厉责斥, 穷追不舍, 就会使学生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 甚至会使学生孤注一掷, 走上对立。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其改正错误, 而且会使师生关系紧张, 还会影响到其他学生。若想让学生真正知错就改, 就得给学生一个认识的过程。因此, 教师必须学会宽容。具有宽容的胸怀, 学生顶撞你时, 你就能克制自己。然而, 宽容并不是纵容, 宽容的背后隐含着更严肃的批评和更严格的要求。宽容是等待时机, 掌握火候, 是给学生自我认识的时间。学生在认识错误的过程中出现的暂时的心理障碍和反复是常有的现象。宽容, 会使教师耐心地等待、细致地分析, 认真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是在这样的时候体现出来的。

宽容与惩罚 篇10

一天中午, 他早早地来到教室, 并不是安静地在教室做功课, 而是在扫把内藏了一包泥土并把扫把放在教室的门上。结果, 有几个女同学推门进来的时候被弄得全身都是土灰, 这些同学立即把这事情向我报告了。我顿时火冒三丈:这个小龙真是无法无天了!

我随后气势汹汹地走到教室, 站在门口对着小龙同学大吼一声:“小龙, 你给我出来!”小龙熟视无睹的样子, 坐着一动也不动, 脸上似笑非笑, 好象是在对我说:“我不出来, 看你能把我怎么样?”这时, 我的火气更大了, 提高声音喊道:“你给我出来, 小龙!”这时, 他才阴阳怪气、慢悠悠地骂道:“老子偏偏不出来, 怕你什么?……”听着这些野蛮专横, 充满污辱的话语, 我的肺都快要被气炸了, 当时真想“以暴制暴”, 给他点颜色看看。但是转念一想:我是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做教师要为人师表, 是万万不能动手打学生的。面对如此尴尬的场面, 我该怎么办呢?思来想去, 我决定进行一次家访, 与他的家长沟通交流一下, 了解他的家庭情况。

下午放学, 我就往他家走去, 经过打听, 走了半个多小时的路程, 终于找到了小龙的家。我在门外边叫了很久, 也没有人, 经过向邻居询问得知:几年前, 小龙的父亲在一个私人小煤窑挖煤时, 在一次安全事故中死了, 煤窑老板跑了, 家里没有得到什么赔偿。母亲身体有残疾, 长期要吃药, 家里经济十分困难。一会儿, 小龙的母亲从外边赶着一群小鸭子回来了。于是, 我脑子里马上转了个弯, 对小龙的妈妈说:“我这学期担任你儿子的班主任, 听说你身体不好, 特意来看看。小龙同学这学期在学校表现好, 没有违反学校纪律, 任课老师和同学们都说他有很大的进步, 学习也比以前用功。特别是在你生病后, 他学习更加认真, 团结同学, 遵守纪律……”小龙的母亲听后, 深情地对我说:“只要孩子听话, 有了进步, 我这辈子再苦再累也值得。”她还对我说:“老师, 我一生的希望都在小龙这孩子的身上, 孩子他爸撒手就走了, 我又这个样子, 孩子最听老师的话, 一切都全拜托你了……”望着她期盼的眼神, 我对她说:“请你放心, 我一定会尽力把小龙教育好的。”

第二天早上, 我还没有到办公室就看到小龙在办公室门口站着, 我有些诧异, 他低着头, 红着脸对我说:“老师, 昨天是我错了, 请你原谅我。今后我一定听你的话, 好好学习, 学会做人。”说完话就伤心地哭了起来。原来, 在我来到小龙家之前, 小龙已经走近路先回到了家, 他偷偷地躲在屋背后, 静静地听了我和他母亲的谈话。当他从我与他母亲的交谈中知道我不但没有告他的状, 反而表扬了他的进步, 他的良心受到谴责, 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我见他诚心诚意地认错, 就让他进来坐下, 并拿了一张面巾纸让他擦去了眼泪, 然后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知道自己犯错误改了就好。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改正自己的缺点。好好学习,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不辜负你母亲对你的殷切期望。”从此, 小龙像变了一个人, 不仅自觉遵守纪律, 而且学习刻苦用功。我们班的几个任课老师都很高兴, 并利用课余时间为他补习功课, 让他迎头赶上, 去年中考时他考入区重点高中。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因为人是重感情的, 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源泉, 是连接老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纽带。学生的行为往往受感情的支配, 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真情, 也希望自己的感情能有真诚的接受者。老师只有对学生有深厚的“爱”, 才能宽容学生, 才有更大的耐心和韧劲, 不怕困难, 不怕反复, 坚持不懈地把思想工作做细做活做好。

这一次家访, 如果我没有看见时机改变策略, 不采取宽容的教育方法, 而是向家长状告小龙的种种劣迹, 不仅会使小龙破罐子破摔, 还会让他生病的母亲感到失望, 造成更大的伤害。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不在训斥、责骂, 而在于宽容、鼓舞、呼唤。”的确, 人总是在不损及自尊的情况下, 才愿意改过向善。当一个人的自尊被伤害时, 常常不是错误本身牵着他走, 而是那“根深蒂固”的自尊心使他不能够回头。在了解这一心理之后, 教育者对犯错误的学生施以必要的宽容, 便可以保护被批评者的自尊, 为他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从而解除他的心理压力, 唤醒他反省, 引起他的自我检点, 自我批评、自觉改正。

上一篇: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下一篇:彩色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