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宽容

2024-05-27

政治宽容(精选五篇)

政治宽容 篇1

宽容内涵非常丰富, 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对宽容的理解大多基于对文化、价值、道德发展的历史性反思。在《古汉语大词典》中将宽容界定为“宽恕能容人”。在《汉语大词典》上将其解释为:一种是宽厚能容忍;另一种是包容、原谅、不计较;还有一种是宽舒从容的神色。《现代汉语辞海》中则认为:第一, 对思想或行动的差异抱同情和宽松态度;第二, 心胸宽大宽厚, 富于容忍精神将别人的缺点尽量缩小;第三, 宽恕。

笔者认为宽容是一种“尊重、包容、容忍、吸纳”的精神品质。它具有开放性、继承性、吸纳性的特点。

二、宽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一) 宽容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深层品质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是指教育者主体性和受教育者主体性两个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不仅包括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 更深层的品质则是它的宽容性。

宽容是主体对“个体真实性”和“生命个体”的承认, 一个不能承认“个体真实性”的人, 也很难成为宽容他人的人。而对“‘个体真实性’的承认必然内生出一种极其深刻的宽容意识[1]”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少年, 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的研究周围世界, 而且仔细的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 而且努力的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美的时候, 他才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人不仅要在自我认识中肯定自己的主体性地位, 还要在社会实践中确证自己的主体性。主体性应该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而不是那种顽固不化的偏执。相反, 放弃偏执, 超越自我, 对他人和世界持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 则是对主体性的真正的弘扬。

(二) 宽容是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的的重要条件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正式提出了“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概念。“人的发展的最高成果是自由个性的形成”。[2]人的全面发展以自由个性为其最终体现, 个性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

宽容是自由的前提, 没有宽容就没有自由可言。宽容意味着对个体自由个性的承认和尊重。每个人都将是充分自由而又各具独特个性的人, 整个社会将是各具个性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所以, 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 既是人的全面的综合体现和最高目标, 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根本的内涵。人人都有个性, 但人的个性各不相同, 要让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展, 就要有宽松的环境, 宽容为自由提供了现实的空间, 是个人自由得以生成、展开与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 宽容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人际交往的重要准则

人际交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需要, 而且在人类需要结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行为, 是现实的生活现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交往密不可分。从一定程度上说,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教育性交往”[3], 是为了更好地规范人们的交往行为和再交往的顺利进行,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工作, 其目的是要调动人的积极性,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之才。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际交往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兼容性。由此看来, 人际交往可以作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式。所以, “从交往的角度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形成品德的过程、手段或方法, 同时也是一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在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的共同生活”[4]。

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对象出现了个性强、接触密切等新的特点。具有新特点的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人际交往中就难免会产生一些误解和矛盾, 这就要求教育对象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 而要宽容大度、克制忍让, 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 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 宽容克制并非是软弱, 它是有度量的表现, 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能“化干戈为玉帛”。如果注意尊重、理解、包容别人的选择, 就会减少误解, 从而达到心理相容。教育对象在人际交往中尤其要注意尊重、包容, 不损害他人的名誉和人格, 承认或肯定他人的能力与成绩, 否则, 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尊重和包容他人, 还必须在态度上包容交往对象, 讲究语言文明, 礼貌待人, 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贺来.宽容意识.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1, 23页.

[2]万光侠等著.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453页.

[3]鲁洁, 王逢贤.德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8页.

政治文明与政治宽容(演讲稿) 篇2

一、1843 年夏天,马克思为自己在世界史方面所作的《克罗茨纳赫笔记》所编的名目索引要点中首次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但没有作具体阐释。一般认为,政治文明与政治进步、政治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主要指政治进步和政治发展所形成的积极成果及政治生活的合理状态。一方面,政治文明包括所有的积极政治成果,这表明政治文明是与野蛮、消极、反动的东西相斗争而发展的,是与愚昧落后截然不同的文明形态,代表着时代的社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生活的合理状态。政治文明意味着政治并不是血腥残杀、勾心斗角、以力服人,而是治者与被治者平等协商、共谋国事的舞台。人们谈论政治、参与政治就像吃饭、穿衣那样既平常又必不可少。

“政治在本质上是人们公共生活的安排方式,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政治的产生是适应人类过群体生活的需要,即满足人类对安全、自由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早在两千多年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其名篇《政治学》中就指出政治的基业乃“善”,人们之所以要建立国家,就是为了过上优良的政治生活,在政治中得到享受和满足。

尽管在政治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阶段,由于人类认识政治、改造政治的能力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政治发展的进度和政治文明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但是,无论哪一种形态的政治文明,总是体现为以自由、平等、人权等为内核的先进的政治观念、以民主、法治为载体的能够充分保障人权的优良的政治制度、以严格遵守法律道德规范、正当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和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为标志的政治行为,和以宽容、妥协、竞争—合作为标志的理性的政治关系。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的秩序,才有助于保障和促进每一个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政治宽容是政治文明的突出特点。政治文明与政治不文明的界限不在于政治权力掌握在谁手里,这一点不打紧;关键在于统治者是否宽容被统治者,能否容忍被统治者。专制政治,马克思在 1844年所著《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稿》中明确地将其与政治文明相对立。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专制统治者一人掌握着令行天下的权力,而是因为专制统治是最不宽容的政治。专制政治追求单一,不容许任何反对的声音,只允许所有的人唱“赞歌”。在专制统治中,只有一种意识形态合法存在,任何与官方意识形态相冲突的政治主张和观点都会遭致压制和迫害,更不能容忍被统治者公然与统治者叫板(即唱对台戏),对异已者,专制统治者往往采取非常极端的方式,置之死地而后快。专制政治的高压政策,造成万马齐喑的可悲景象。人民连做人的起码权利都得不到保障,时常生活在惊惧和恐怖中。这样的政治,有什么理由称得上是政治文明呢?资本主义政治也曾经不够文明,但那不是因为它是一种“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而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的专制。随着人民群众的觉醒和不断的斗争,资本主义专制的色彩至少在形式上日益减弱,民主、宽容的成分不断增加,作为统治者的少数人尊重作为被统治者的多数人的权利,给他们以言论、出版、结社等充分的自由。虽然这种自由的实际享有取决于人们财产的多少,但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批评、指责政府,可以成立反对党与政府“唱对台戏”,可以在选举投票中完全根据自己的意志进行选择。在那里,统治者的权力是有限的,被统治者的权利是有比较充分的;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有合法“反对”政府的权利。这样的政治,如果有人还认为它不文明,不是偏见,至少也是无知。同样,社会主义政治,也不会因为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而变得非常文明。如果不能容忍反对派,如果不能允许批评——实行普遍的新闻检查制度,如果不能自由地追求真理(只有官方垄断真理),如果政府拥有无限的权力而老百姓没有什么自由,如果人民实际上没有选举和选择的权力,……总之,如果执政党和政府可以“合法”地对人民实行“全面专政”——像四人帮曾经鼓吹和实行的那样,那么不管贴的是什么标签,都只能是专制政治,而不可能有什么民主政治,政治文明也自然无从谈起。

政治文明“并不是追求同而无异的政治模式,而是追求和而以进的进步状态。和而不同,和而以进,才是政

治文明的最高境界” [2]。在现代政治中,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互相容忍,力求通过对话的方式而非暴力的方式解决彼此之间的冲突。公众、持不同政见者、反对派可以公开自己的政治观点,并可对执政者的政治纲领,政治措施发表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只要统治者的统治还可以忍受,人们都会宽容而不倾向于采取暴力方式予以推翻。执政者也有权对来自反对派及社会的批评予以辩解和驳斥,但不得采取暴力的方式对其进行镇压。由此,社会冲突始终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冲突的各方都不至于在“无谓的斗争”中同归于尽。可以说,正是政治宽容,标志着人类政治从野蛮走向文明、从非理性走向理性、从纷争走向和谐。

二、从广义上讲,政治宽容是指政治主体之间的互相容忍和谅解。它存在于统治者与统治者之间、被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这里讨论的政治宽容是狭义上的。它主要指统治者容忍政治上持不同政见者、反对派、少数派的合法存在,并容忍他们对其施政纲领、政策、措施等的批评、攻讦。从这个角度理解,政治宽容指统治者要容忍异己者,而不包括被统治者对统治者的宽容。因为,在统治者——被统治者的两极中,统治者总是占居优势地位,他控制着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强制力量,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对被统治者握有生杀予夺之大权。“在人们意思中(除开在希腊时代一些平民政府中而外),统治者必然处于与其所统治的人民的敌对的地位。所谓统治者,包括实行管治的„一夫‟,或者实行管治的一个族或一个世袭阶级,其权威系得至继承或征服;无论如何,他们之握持权威绝不视被管治者高兴与否;人们对其至尊无上的地位从不敢有所争议,或许竟不想有所争议,不论会采取什么方策来预防其压迫性的运用。他们的权力被看作是必要的,但也是高度危险的;被看作是一种武器,统治者会试图用以对付其臣民,正不亚于用以对付外来的敌人。” [3]因此,有必要对统治者的权力予以限制,防止权力滥用侵害广大人民的利益及对整个社会造成灾难。这种限制来自两个方面,其一,用宪法、法律等明确规定统治者的权力,为权力行使划定明确的边界;其二,统治者要宽容被统治者,特别是政治上持不同政见者、反对派、少数派的合法存在及其活动自由,包括对其施政方针、政策等的批评。而被统治者处于社会的底层,无法与统治者相抗衡,不管接受与否,都必须忍受统治者对他们的统治。否则,就可能招致统治者的镇压和迫害。所以,政治宽容主要是对统治者而言,对被统治者来说,不是万不得已,就得容忍统治者的统治。

政治宽容首先指容忍不同政治观点、意识形态的合法存在。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是铁板一块。“人心之不同如其面”。最完善的观念也不一定为所有人所接受。由于人们的政治地位不同,利益取向不同,必然导致政治见解、政治主张的分歧和差异,这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对治者来说,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指导思想,对于被治者来说,也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期望。“对于国家的政治生活,社会各阶级都有着自己的一系列基本看法和主观意向,一个社会有多少个阶级就会有多少个主义,甚至于在同一个阶级内部也存在着几种主义。” [4]对于不同的政治见解、不同的意识形态,专制统治者往往采取压制的办法。他们将本阶级、本集团的政治主张、意识形态定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使之成为“国教”,并通过控制的新闻媒介对社会传播、灌输这种政治观念,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异已的意识形态都被视为歪理邪说予以消灭。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占社会上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 [5]思想压制一如斯言。在人类历史上,专制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做法相当普遍。在欧洲黑暗的中世纪,先进思想被定位异端邪说受到迫害,在中国,早在周厉王时期就有监谤之巫,秦始皇时期有巷议之刑,到了汉武帝时期甚至有所谓腹诽之罚,清朝更是大兴文字狱。用武力来征服思想,虽有利于专制者独断专行、为所欲为,但有断绝人类进步的危险,同时削弱了专制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必招致武力的反动。如秦王朝推行思想高压政策,历时15载旋即灭亡即为明证。

事实证明,人的思想是不能压制的,也是压制不了的。当年秦始皇为巩固政权而“焚书坑儒”,可“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看实际效果,诛其人并不能诛其心,从肉体上消灭一个人,却并不能消灭他的思想。“自古以来任何伟大的教主,孔仲尼(如果孔子是教主)、释迦牟尼、耶稣基督、穆罕默德、总不能把全世界的人都收为自己的信徒。任何有力的政治主张也不能够得到全世界一致的接受。” [6]在这种情形

下,与其用武力征服思想,把信奉“邪说”者杀尽灭绝,勿宁实行思想上的和平竞争,各从其心,各行其是,各逞其说,各求自胜而互不相害,以保证人人都有发表政治见解的自由,人人都有批评政府的自由。政治文明的要义,不在于尊重与自己相一致的别人的政治观点,而在于当别人的政治观点与自己不一致时仍然予以尊重。伏尔泰有句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这是政治宽容的最起码的要求。如果连这一点都办不到,却明唱玄虚的高调,暗用压制的办法,那不是政治文明,而是政治文明的背叛。

三、政治宽容是政治文明的内在特点,是政治文明之“魂”。1914年,章士钊在其论文《政本》中指出:“为政有本,本在何?曰在有容。何谓有容?曰不好同恶异。” [7]没有政治宽容,政治免不了纷争和仇视,因而不可能有政治文明。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就是从压制到宽容、从强权到说服、从垄断到竞争、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

政治宽容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发现的化解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矛盾,实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和平共处的最有效办法,是政治发展理性化的必然结果。它对于抑制统治者的恣意妄为,维护被统治者的参政权利,促进整个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政治宽容可以展现统治者文明执政的良好形象,增强合法性基础,提高政治统治的安全系数。合法性是政治统治的基石。如果一个政权丧失了合法性,那它就只有默默地等待垮台。所谓合法性,指政治权威得到人民的信仰、支持和服从。阿尔蒙德出:“如果一个社会中的公民,都愿意遵守当权者制定和实施的法规,而且还不仅仅是因为若不遵守就会受到惩处,而是确信遵守是应该的,那么这个政治权威就是合法的。” [8]马上得天下并不能马上治天下。对于任何一个政权来说,只有当强力的统治转化为权利的统治,得到人们的信任和支持后,才能够长久维持下去。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

孟子曾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9]尽管专制统治者往往标榜“君权神授”,但聪明的专制统治者也深知真正的合法性基础在“民”而不在“神”。执政者只有宽容、关爱其统治的子民,才能获得他们的好感和信任,并得到他们持久的支持。否则,与人民为敌,人民便会与之为敌,这样的统治最终难以为继。因此,专制统治者除了残暴、专横的一面外,也有“仁厚”的一面。政治宽容一度成为他们粉饰太平、捞取民心的重要策略和手段。新上任的统治者往往要“大赦天下”,显示自己的宽容形象,争取他们的支持。开明的统治者也可能施行“仁政”,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法简刑轻,以安抚百姓,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

对于执政者来说,保持政治宽容,就是要努力做到自我克制,耐着性子忍受公众的批评和责难,避免恣意妄为和武断专横。做到这一点,他们就能够获得人民的好感和支持。在宽容的政治氛围下,被统治者一般不会倾向于用暴力来推翻统治者。“统治者们虽然要忍受公众的挑剔和对手的责难,却不再会因为追逐权力而被竞争对手投入监狱或送上绞架,也无坐在火山口上之忧。” [10]因此,政治宽容提高了统治者执政的安全系数。统治者的身家性命及财产利益得到了更有效的保障。

第二,政治宽容还可以使执政者听到不同的声音,从而适时修正自己的施政政策,避免政策失误对整个社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现代政治学认为,决策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一项政策的实施,直接关系到千万百姓的财产利益乃至身家性命。而统治者囿于所处的特殊职位,不可能详细了解到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情况和需求,其制定的政策也不可能使所有的人利益均沾。况且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政策总会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因此,执政者时刻倾听百姓的呼声,了解他们对政策实施的意见和看法,耐心地听取持不同政见者的批评意见,对于正确地、顺利地施行政策,有莫大的好处。犹如一个画家,为了对山峦和高地观察得当,必须置身于平原,而为了观察平原,必须高踞山顶。“真正深深认识人民性质的,当居君主,而真正深深认识君主性质的,当属人民” [11]。历史上,由于统治者对不同政见的压制而导致的决策失误,轻者丧己,重则亡国,祸及天下,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第三,政治宽容可以消除被统治者发表政治见解的恐惧心理,积极放言议政,推动政治发展。

在传统社会,政治仅仅是少数人的事,广大民众被排除在政治体系之外,不仅“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实际上“不在其位,禁谋其政”。统治者抱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观念,禁止被统治者知晓、参与、议论政治,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因此,被统治者总是不能、不敢、不愿谈论国事,对政治问题三缄其口。“在精神奴役的一般气氛之中,曾经有过而且也会再有伟大的个人思想家。可是在那种气氛之中,从来没有而且也永不会有一种智力活跃的人民。” [12]在现代政治中,由于执政者的宽容,被统治者参与政治的安全系数大大提高,他们不用担心参与政治会危及到自己及其家人、盟友的身家性命和财产利益,因而可以根据自己的取舍参与政治,并且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国事发表建设性的意见,影响政治过程,从而推动政治发展。

第四,政治宽容有利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政治氛围,促进政治思想的更新。

一般地说,任何一种政治思想的产生,都需要宽松和谐的政治氛围。各种政治思想的竞争、发展也只有在宽松的气氛下进行。谁都知道,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最深刻最无情,而在资本主义民主国家里,马克思主义是公开传播的。就马克思本人而言,他大半生居住在资本主义的英国,他的全部著作都在呼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他甚至公开宣扬暴力革命。不仅如此,马克思不只是一般地抨击资本主义制度,而且他的许多文章直接抨击他作为政治流亡者生活在其中的英国社会和当时的英国政府,但马克思从没因此而受到英国政府当局的司法迫害。[13]不仅如此,资产阶级还大力倡导研究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以找准政治治理的症结,找到缓和统治矛盾,维护长治久安的良策。可以说,没有政治宽容,今天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也不会有浩如烟海的公开传播的社会主义文献。

参考文献

[1]麻宝斌:《论民主的内在冲突》,载《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3期。

[2] 虞崇胜:《政治文明的境界》,载《学习时报》2003年第4期。

[3](英)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页。

[4] 郑传坤:《政治学基本理论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5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页。

[6] 刘智峰主编:《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版,第413—414页。

[7]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载《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8][美]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5-36页。

[9] 《孟子·离娄下》。

[10]刘军宁:《文明即驯化:用宪政驯服统治者》,中国政治学网。

[11]州长治主编:《西方四大政治名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12](英)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5页。

政治宽容 篇3

关键词:儒家;宽容;民主政治;消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7—0078—03

一、儒家论宽容

在中国儒家这一伟大而古老的传统中含有宽容的种子,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这早已是学界的定论,儒家丰富的宽容精神可从以下两方面得到集中反映:

其一,宽容与大心。荀子说:“君子大心则敬天而道”[1]老子主张“天大、地大、人亦大。”这里的大心也就是以天地为楷模的宽容之心。《中庸》(第二十二章)说:“唯天地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尽人性,尽物性,赞天地生生化育之恩,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待人接物,此种心境便是参赞天地之心。《礼记》说:“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德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2]以上这些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宽容博爱天下众生,大心也可谓宽容博爱之心。

其二,宽容与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思想。“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被广泛运用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一个具有宽容精神的人应当是在上下、左右、前后各种关系中坚持尊重他人自由权利的人。《大学》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以;所恶于下,毋从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这是以一种宽厚谨慎的态度时时处处注意尊重他人的自由权利。儒家宽容思想的论述很多,限于篇幅就不再列举了。

儒家提倡宽容精神,是针对统治者提出的,他谴责统治者“无道”、“残民”,讲宽容主要是要求统治者宽容民众中的异议者;另外,孔子指出,只有宽容才能得民心。即‘宽和容众’,讲“宽”是要求“容众”,“容众”才能“得众”。《论语》强调“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不容?”[4]孔子讲“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此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宽则得众”;[5]需指出的是,儒家讲宽容不是无原则的,不是屈从或纵容。儒家反对同而不和,讲求和而不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6]不同是“和”的前提和基础;又比如‘放言议政’,儒家倡导宽容的中心主张具体地讲是要允许和鼓励抨击时政的言论自由和讲学自由。孔子对子产倡导言论自由的做法给予很高评价。当郑人聚于学校批评政府时,有人建议子产毁学校。子产则认为应允许和提倡“议执政之善否”,表示“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孔子得知子产此言后,大为称赞,明确表示:“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二、儒家宽容精神对民主的消极影响

儒家宽容精神无疑体现的是对多元价值观的尊重,我们从其“大心”、“忠恕”以及反对“同而不和”、主张“和而不同”的思想可得知,这与现代民主精神是一致的。对多元价值的尊重,是现代民主社会的基本特征。罗尔斯在论述民主社会的政治文化时,首先揭示民主社会“合理的多元主义”(reasonable pluralism)的事实。他指出现代民主社会中,存在各式各样合理的、全面性的宗教、哲学与道德学说的观点,这并非历史一时的特定状况,而是民主政治公共文化的永久现象。[7]为了体现民主政治中对多元价值的尊重,罗尔斯以“重叠共识”概念为核心,在代表其后期思想的《政治自由主义》一书中,对其正义理论进行重构。[8]德渥金则强调政府应该以平等的关照与尊重对待每一个国民,因此政府本身不能对某种价值观有所偏好,否则即无法作到对价值观点未必相同的国民,做到平等的关照与尊重。[9]至于诺齐克则以他的最低限度国家为基本蓝图,描绘一个可以容许每一个人根据自己所认定良善的生活观,去追求他自己的乌托邦之架构。诺齐克的最低限度的国家,是一个尊重多元价值的自由国家。①

然而,我们为什么又说儒家宽容精神对民主产生的是消极影响呢?在这方面最有发言权的也许当属近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他们早就对此进行过精辟的论述。

梁漱溟认为宽容精神乃至儒家的精神与西方近代民主精神不合。②宽容以其能包容万物,使万物能融会贯通因而免去或减少了人与他人、社会的对立。梁漱溟把中西文化分别用“有对”和“无对”来表示。③他以西方人的人生态度为“有对”,从人与一切生物的共同点出发。一切生物,无法超出其“个体对外性”,因而总要一面有所利用凭藉,一面有所对待反抗,永远摆脱不了这种人与物对、人与人对的对外性格局;而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则从人性不同于其他生物之处出发,因而能以“有对”而超进入“无对”之境界,洞开重门,融释物我,通乎宇宙万物为一体,这就是中国先哲所谓的“仁者与物无对”的之境界。简要地说,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在有见于人类生命之和谐:人自身的和谐,(所谓“无体之体,无声之乐”);人与人的和谐,(所谓“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以及以人为中心的整个宇宙的和谐。(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④梁漱溟同时指出,中国的这种“有对”超进入“无对”的文化其精神境界比西方高,但西方本乎“个体对外性”的“有对”精神,形成人与物对、人与人对的格局,是近代西方所以发展出科学与民主的凭藉。比较之下,融释物我而通乎宇宙万物为一体的无对文化,与近代科学与民主发展的精神条件不合。

新儒家另一代表人物唐君毅认为,儒家人文精神是一种“和融贯通、充实圆满”的宽容性格,这与“西方多文化之间彼此的冲突而逼出了民主政治”是不同的。他指出,“(儒家)此种人文精神,少了文化多元而生之冲突,以至少了如西方人文世界多端并行之发展,以及社会各种社团之对立,因而未能逼出对个人自由的迫切需要,以至发展不出西方式的民主政治。”[10]牟宗三也认为,儒家的宽容精神,虽内而调护自己的生命,外而安顿万民的生命。而这种使万物得以圆满、得以在宽容之心中融会贯通的精神,是一种“综合尽理的精神”,与西方“分析尽理之精神”相区别。“综合尽理之精神”运用表现为“摄所归能”,“摄物归心”。这二者皆在免去对立:它或者把对象收进自己的主体里面来,或者把自己投到对象里面去,成为彻上彻下的绝对。内收则全物在心,外投则全心在物。其实一也。这里面若强分能所而说一个关系,便是“隶属关系”。⑤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就是要把自己塑造成一种圣贤人格,在政治上成为圣君贤相。“此种文化一旦成型,便不可能转出民主政治。”⑥而西方“分析尽理之精神”:它的底子是对待关系。⑦在这种精神下,人民作为政治主体的地位凸显,与皇帝成为对立体,在这对立关系中,才能把政权从寄托在个人身上转变为寄托在抽象的制度身上。只有这样,政治才不是圣君贤相的吏治,而是民主政治。

综观梁漱溟等人从政治文化角度对儒家宽容精神与民主政治文化差异的分析,可谓独到深刻。民主政治的实现,虽依赖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但更重要的是人民观念因素,也就是政治文化的问题。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体系成员主观的心理层面,包括认知、情感与评价等因素。这些主观的心理因素决定了政治体系成员的政治行为,因而对整个政治体系的运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民主政治有与之对应的政治文化,也就是其成员应该具备与民主政治相符的主观政治取向。阿尔蒙德曾提出一个很具代表性的看法,即民主政治的运作,有赖于参与型的政治文化的配合。参与型政治文化的特色在于政治成员从臣民意识中翻醒过来,成为独立自主的公民,自信有参与政治决策的能力,并且积极热烈地参与各项政治活动。⑧梁漱溟等人所指出的中国人缺乏主动争取权利的精神,这种“不主动、不争取、尚礼让”的政治文化显然与选举竞争的参与型政治文化不一致。

可见,民主政治文化不仅有“宽容”、“非对立”的因素,同时也有“对立”因素。儒家精神对民主的消极影响在于其只看到前者而忽视后者。民主是一个矛盾体。对于民主而言,民主不仅是一种伦理倡导,更是一种实践行动;民主要求对异己价值观尊重,因而是“宽容”的,但为了实现它又不得不去斗争;民主的实现不仅要求统治者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被统治者的努力争取。而儒家的‘宽容’所形成的一种'无对'、不争、礼让的政治文化,连最后一条争取、维护自己权利的道路都给堵了,“宽容”的美德没有在统治者身上显现,反而使老百姓养成了逆来顺受的性格和心理。⑨

注释:

①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何怀宏译,1991年版,P307-311,P329-340。

②相关论述请看何信全:《儒学与现代民主--当代新儒家政治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18页。本文受此书启发颇大。

③梁淑溟:《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台北,学术,1971年,第64-65页),可参看同上书,第24页。

④梁淑溟:《中国文化要义》,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3页-154页。

⑤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台北:学生,1987年)第46-47页。

⑥牟宗三《历史哲学》,(台北:学生,1987年八版)第186-189页。

⑦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台北:学生,1987年)第52-53页。

⑧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导论部分的“政治文化”。

⑨英文词汇tolerance同时有忍受的意思,作为褒义词的‘宽容’与贬义词的‘忍受’,有时两者的界限是那么的模糊,让我们难以判断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的老百姓是在宽容封建统治者的专制还是在忍受封建统治者的专制。

参考文献:

[1]董治安.荀子·不苟篇[M].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46.

[2]梁鸿.礼记·礼运篇[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103-104.

[3]李敏.论语·公冶长[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42.

[4]李敏.论语·子张篇第十九[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190.

[5]李敏.论语·阳货篇第十七》[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175.

[6]李敏.论语·子路篇第十三[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134.

[7]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37.

[8]同上书,第四讲。

[9]德渥金.原则问题[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47-251.

[10]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M].广西大学出版社,2005:329-337.

The spirit of Confucianism“tolerance” affect passively to democracy

——look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culture

WANG Xiao ping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foundation, Guang Dong Peizheng College; Guang Zhou; 510830)

Abstract: Confucian thought is in the rich of spirit of tolerance, tolerance is respecting rights and value of Dissidents, which like modern Western democratic values, but as a result of the tolerant spirit of Confucianism, political culture of“no right, an indisputable, comity”is formed, that culture Obviously does not match the culture of democratic politics is also a ‘confrontation’, also is not goo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tic politics.

keyword:Confucianism; tolerance; democracy; the negative effects.

政治宽容 篇4

宽容是一种美德。留心一下,不难发现在人际交往中,凡能做到宽以待人者,一般都深受众人的欢迎。像周恩来这样的好总理,待人宽容,平易近人,当然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与尊敬。人与人交往,难免会有些小摩擦。只要是无恶意的,就应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像周恩来那样主动承担责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所致,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过错,如果在日常的相处中,对别人的过错能以宽容对待,就等于给对方提供了改过的机会。在中国历史上,李世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依靠这一点得到了众臣的鼎力相助,从而开创了唐代盛世的。在唐朝王室争权中,魏征曾鼓动太子李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帝位后,不计旧恶,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为唐朝盛世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再说秦王嬴政,若不是听取了李斯“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的喻谏,收回逐客令,实行不计前怨、广纳贤才的政策,恐怕就会失去李斯等一大批客臣的支持,难以顺利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纵观历史与今天,如果没有“海纳百川”的宽宏气度,不具备宽容的美德,开创一方事业只能是一句空话。

总之,宽容是一种美德,只要我们本着“和为贵”的原则,决不斤斤计较别人的过失, 又多为别人考虑,就能确立起友善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当然,对于那些蓄意冒犯他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或是破坏人民安定生活的破坏分子及人民的敌人,就不能盲目地宽容,以致重演“农夫救蛇”的悲剧;而是一定要利用法律力量予以重锤打击,决不心慈手软。

宽容是美德,当今社会大有发扬之必要。让我们大家都来讲一点宽容,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美。

鉴赏空间

人生在世,处处需要宽容。我们需要宽容别人的过错与不完美, 同样,我们自身的种种问题也需要得到别人的谅解与包容。本文作者列举了古今中外有关宽容的典型事例,让读者深刻明白“宽容是一种美德”。同时,和课文一样,本文在结尾处也进行了补充论证,即宽容也是有原则的,从而引发了读者的深思。

[读有所思]

该宽容时且宽容 篇5

孙×是一个淘气的学生,他的集体荣誉感很强,可他总是管不住自己,有一次站排进教室的时候,他因抢排推倒了前面的学生,结果前面的学生没有站稳,导致这一排七八个同学倒地,当时是冬天,发生这种情况是很危险的事,幸亏值周老师及时发现,当时我也很生气,真想狠狠地批评他一顿,但看到他那惭愧又后悔的样子,我真不忍心,平时也没少批评他,可他总是记不住。发生这件事以后,因为涉及了班级与班级之间的评比,而且还惊动了值周教师和其他教师,他也很害怕,何不换一种方法呢?于是我问他:“要是倒在地上的是你,你会怎样想?”他想了想说:“我会冲上去打那个把我弄倒的同学。”我说:“那你现在因为不守纪律,弄伤了其他同学,他们都想冲上来打你怎么办?你能接受吗?老师又怎能看着其他同学冲上来打你呢?”他听了我的话不吭声了。接着我又给他讲了好多因为同学之间不守纪律而伤了同学感情的事例以及事情严重的后果,这样他不但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也因为我的宽容而发自内心向老师和同学道歉。

【分析】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教师一定要用仁爱之心和宽容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人格。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老师对学生的爱也应该像阳光一样,温暖着学生,同时宽容学生,尊重学生。因为宽容是爱的甘露,宽容是转化“问题学生”的一剂良药。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在学生第一次犯错误的时候,更必须宽容地对待他们,先认真听取他们的申述,想办法化解他们心头的抵触情绪,把他们的错误化解为上进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阻止他们第二次犯同样的错误。

宽容学生的错误是说在掌握了学生成长规律和懂得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对学生的错误不大加声讨,不苛责学生,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这些错误。学生不是完人,更不是超人,因缺乏自控力,他是会犯错误的。犯错误应该是学生的一种权利,是人成长过程中必然會出现的一种现象。有谁从小到大一点错误没犯过?从某种意义上讲,成长的过程就是犯错改过的过程。再说了,这些错误也并非一无是处,有时它可以起到一种反面教材的作用。吃一堑,长一智。凡是犯过错吃过亏的地方,大都积累了教训,对自己以后的行为能起一种规范和警戒的作用。能够宽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有时是一种教育艺术。

上一篇:国有林场企业文化管理下一篇:让学生参与管理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