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垃圾资源化研究

2024-06-17

电子垃圾资源化研究(精选十篇)

电子垃圾资源化研究 篇1

电子垃圾概况

电子固体废弃物(包括废旧手机、电脑、电视机、空调、冰箱、打印机、复印机、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VCD、DVD、音响设备等以及此类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半成品、原材料等)的资源化问题是关系我国环境改善和实现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问题,同时,它还是目前困扰全球环境的大问题。特别是发达国家,由于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电子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速度更快、更多。

据统计,德国每年产生电子固体废物180万吨,法国150万吨,整个欧洲约600万吨;美国200~750万吨,其中仅淘汰的电脑就达5 000万台、手机1.3亿部。我国每年至少有500万台电视机、400万台电冰箱、600万台洗衣机要报废,电子固体废弃物总量为2 800~3 000万台。专家预测2006年北京将产生11.52万吨电子固体废弃物,其中包括357万台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脑和234.5万台手机。上海市将产生10万吨以上的电子固体废弃物,其中:电视机25万台,洗衣机20万台。

根据中国环境公报统计:2003年中国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约为10亿吨,排放量约1 941万吨;危险废物排放量约1 171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仅为54.8%,2003年我国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面积达到2 000万公顷(合2 000亿平方米。)2005年中国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约为119 602万吨,排放量约2 120万吨;危险废物排放量约5 098万吨。

我国固废资源化的社会效益

根据公益环保、携手行动网统计,我国每年产生的六类可回收的废物分别为:

1.废钢铁4 300万吨,价值约774亿元;

2.废有色金属1.2万吨,价值约0.28亿元;

3.废橡胶92万吨,价值约11亿元;

4.废塑料250万吨,价值约30亿元;

5.废玻璃1 040万吨,价值约3.12亿元;

6.废纸1 500万吨,价值约7.5亿元。

如果通过深加工处理上述固体废料,可以使其价值倍增。如,用一吨废塑料,将之加工成再生颗粒可以从1 200元/吨增加效益至3 500元/吨;用一吨废玻璃回炉再制可以生产2万个500克装的酒瓶,比用新原料生产节约成本20%,可以节约石英砂720千克,纯碱250千克,节约长石粉60千克,节约煤炭10吨,电400度。

国外固体废物资源化状况

1.美国

通过强有力的回收机制实现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在美国,国家规定了所有用户必须将废旧铅蓄电池交回给制造商、零售商或批发商,每买一节新的蓄电池则要多付3~5美元,这使得蓄电池回收率几乎达到100%,德国采用用户在购买蓄电池时要交附加税的方式,解决再生企业用于购买或收集废旧蓄电池。

但是,美国政府在对待显示器件等电子固体废物方面,做得非常冠冕堂皇,每年回收的电子垃圾的50%~80%没有在国内处理,而是直接用船运往国外,损害了它国的环境,其中的70%进入了中国。目前电子垃圾已经成为美国数量增长最快的一种固体垃圾,根据美国环保局的数据显示,技术产品中的铅占固体废弃物垃圾含铅量的40%。多年来,美国把旧电脑和电视机海运到中国,让中国人加工消化、再生、利用获得些加工利益。可是,随着美国不断升高的电子垃圾总量所造成的威胁,超过了中国的容纳和处理能力,给中国的社会生活环境带来了巨大危害,因此,遭到了中国政府的限制,所以,美国的决策者和制造商不得不面对现实开始寻求一个普遍性的方案来解决这个环境难题。

2.瑞士

纸、铁、铅、玻璃容器包装的重复使用率平均达到86%以上,即采用了减量化,重复再生使用的措施。

3.瑞典

1994年提出了“生产者责任制”,规定产品在被最终消费后,生产者应对其继续承担有关环境责任;消费者则有义务对废弃产品及包装按要求进行分类,并送到相应的回收处。回收物涉及的范围从产品包装扩大到废纸、废轮胎、报废汽车和废电子电器产品。这一规定不仅使废物在瑞典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循环利用,由此还产生了一批新型废物回收利用企业。

据统计,2002年瑞典对各类包装材料的平均回收利用率达到了65%,超过6万吨,实现了“把废物变成某种可利用新资源”的循环经济,在瑞典百姓眼里,没有废弃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几乎所有垃圾都是可回收的。瑞典对废旧铅蓄电池的回收,要求所有电池零售商回收废旧电池,并对每节铅蓄电池征收35克朗的税(约3%),这样可以解决电池的回收问题,瑞典的铅蓄电池回收率在1991年就达到了100%。

4.比利时

开发利用建筑垃圾造厂房等。

5.丹麦

国家实行高税收政策,将一部分税收用于环保基础设施,并制定相应法律,规定电子固体废弃物必须分类包装,定期回收,他们有一个口号叫“环境———我们共同的财富。”

6.日本

将废物的回收称为“静脉产业”,他们从不把工业废品叫做“垃圾”,因为这些废物经过加工处理后完全能成为可再生利用的资源。如果把利用一次性资源进行的生产称之为动脉产业的话,将废物回收再利用的生产就称之为“静脉产业”。日本2000年通过了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旨在从根本上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产业模式,通过振兴“静脉产业”力图把日本建成“无垃圾社会”。

近几年,日本新产生了一些所谓的“逆工厂”,即将废弃产品解体,回收利用并生产为可利用原料或产品的工厂,家电行业在此方面做得好,起着带头作用,许多大的家电企业都有自己的“逆工厂”或类似的示范工厂。

7.德国

根据德国废物管理及再生利用协会介绍,目前德国每年的电子废弃物约为200万吨,年均增长为3%~5%,其中电子废弃物的60%~70%由市政当局公共废物管理机构收集,30%由私人公司收集,人均收集量为5.5公斤/年。德国电子废弃物收集系统基本由4 500个公共废物管理机构设立的收集点、30 000个商业回收点、以及1 000多个生产商提供的收集点组成。

德国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主要有:Pro Return体系,ENE(欧洲生态网),废物管理公司体系和ERP(欧洲再生利用平台)。Pzo Return体系由Loewe、飞利浦和夏普建立,主要处理信息技术和通信设备、用户设备;ENE(欧洲生态网)由松下与Thomson和JVC建立,处理除照明设备外的所有类别电子废弃物;ERP(欧洲再生利用平台)由Braun、伊来克斯、惠普和索尼发起;废物管理公司体系在全国大约有20个这样的联合体。

我国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状况

根据中国物资再生信息网统计:每年我国可利用而未利用的废物物资的价值达250亿元。其中,仅钢铁和废纸两项就有300万吨和600万吨之多,而目前废塑料的回收率不到3%,废橡胶的回收率为31%,仅每年扔掉的60亿只废干电池就含7万多吨锌、10万吨二氧化锰、1 200万吨铜,如此大量的资源不仅不能循环使用,而且还污染了环境。

目前我国废旧物资回收加工企业有5 000多家,形成了遍布全国城乡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废旧物资回收范围涉及废钢铁、废塑料、废轮胎、废玻璃等十几个品种,各企业对废旧物资的加工处理已基本做到多拆解、细挑选、精加工、先利用、再回收;一批符合环保要求的废料进口拆解加工基地和再生资源工业园已建成投入使用,每年可加工进口废料400万~450万吨,产值可达50亿元。

我国城市垃圾的综合利用情况:目前大部分城市的废物回收工作只局限于个体的小打小闹,以营利为目的商品经营行为。收购网点散落在居民社区里,凌乱不堪的经营场所既影响市容,又污染环境。而有些具有场地、网点,专业人员等优势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却由于多方面原因,企业经营萎缩,经营严重亏损,发展无望,没有能力完全担负起资源循环利用工作。由于再生资源开发利用设备科技含量低,再生资源的深加工、精加工难以维持,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的扶持和投入,拓展这个行业的生存和发展领域,推动联合和二次创业,探索现代新型回收经营体系,使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发挥出固体废物资源化的主力军作用。

固废资源化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目前从各地区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效果看并不理想,我国缺乏一个完善的废物产业管理体系,相关法制薄弱,政策漏洞较大,一方面使产业发展没有保障,另一方面,又给种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以可乘之机。工业废物和垃圾的回收渠道不顺畅,没有实现分类包装,这使得不少回收物资加工企业缺乏可靠的废品来源;对垃圾的点源治理,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形不成规模效益;把垃圾处理简单地理解成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具备经济效益的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脱节,限制了垃圾处理的产业化经营。

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措施如下:

1.加大进行对各地区人们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和环保意识的培养教育。

2.在开发分类收集和资源再利用宣传的过程中,要注意向公众宣传新的消费观念和行为,逐步引导消费者接受和使用资源再利用产品。

3.形成“分类收集———再利用———再消费———再分类收集”的资源循环利用链,建立起完整的回收体系,这样,才能够使资源化的各种措施潜移默化的保持下去,最终融入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和工作之中。

4.政府、企业、职能部门要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明确的治理目标。

5.本着“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可以考虑将垃圾的回收处理费用向生产者和消费者转移。

6.可以将垃圾处理费和水、电、天然气及卫生费一起收取,以降低中间费用。

7.靠收取环境税或增加电子产品销售费用,消化电子固体废弃物的处理费用。

8.建立国家资源再生网络,统筹全国资源再生渠道。

9.企业和科研机构要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物,有效地提高绿色技术和工艺水平,通过对废物的多层次回收利用,实现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物的最少排放和无害化。

10.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使用资源放在优先位置。

11.积极倡导和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12.将过去“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转变为现在的“适量生产、合理消费、减量废弃、重复利用、分类回收、再生获益”。

13.在处理电子固体废弃物的问题时,除了要运用法律法规、标准条例等来规范生产者、消费者的行为外,还要使用经济刺激手段,包括征收环境税、经济处罚、补贴、提高价格、抵押金制度等。

14.电子固体废弃物的特点是,集中生产、分散污染,要想把分散在千家万户的电子垃圾回收回来,就必须由政府建立一个社会回收系统。这个系统的建立要从经济上、法律上、行政上多方面参与,采取有偿和无偿相结合的方式,用最少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这种模式的参与者包括:政府主管部门、生产厂家、经销商、零售商、环卫部门、物资回收部门、消费者和拾荒者。

15.日本是发达国家中循环经济立法最全面的国家,立法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资源循环型社会。它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16.我国电子固体废弃物困局的破解利器———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切实的“清洁生产运动”。该运动包含五个重要内容:一是清洁生产;二是清洁消费;三是清洁服务;四是清洁环境;五是清洁社会。

17.电子固体废弃物处理的责任分担:首先,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和监督。其次,生产者责任制要延伸。最后,经销商和消费者要付费。

18.政府要限制进口污染环境的废旧电器及拆散件、破碎件,出台政策措施,加强监督执法力度,打击走私非法行为。

通过对电子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研究,我们寻到了一些帮助我们改善电子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和对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各国科技人员和政府部门的协同努力,一个与自然和谐的循环经济社会会初步建立起来,我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将会得到相当的改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物尽其用”和“变废为宝”的国家,并在20世纪50~60年代在全世界领先建立了很完善的废物回收系统。20世纪70年代,当西方国家被垃圾困扰而寻找出路的时候,是中国人向世界介绍了废物回收利用的好方法。

中国目前出现严重的垃圾问题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与西方消费方式进入我国有直接的关系。同时,由于中国的人口密度大,各类生产企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标,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污染严重,尤其是流经城市的90%河段受到了严重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近3亿农村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沿海赤潮年发生次数比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3倍;1/3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污染有加重的趋势;酸雨影响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近年强度也有加重的趋势;工业危险废物每年产生1 100多万吨,处理、处置率为68%;城市垃圾年清运量1.49亿吨,无害化处理不足20%,噪声扰民相当严重,垃圾污染问题很快就表现出来,这些环境问题的日益突现,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破坏了生态平衡,威胁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时候了,因此,值得引起社会和政府各级部门的重视。看看我们今天被人为污染的黄河、渭河……。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说:为了我们的和谐家园,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快乐,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的幸福成长,我们该行动起来,在政府的统筹领导下,不断改善环境,消除各类污染源,还家园以蓝天碧水,绿草如茵,让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花遍地开放!

城市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必要性研究 篇2

摘要:随着中国城市经济快速增长,餐厨垃圾产出量日益增多.不科学的处理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同时也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通过对国内外餐厨垃圾处理现状对比及对兰州市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现状的分析,提出国内城市对餐厨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的必要性.作 者:熊婷 霍文冕 窦立宝 高洋 陈瑾 Xiong Ting Huo Wenmian Dou Libao Gao Yang Chen Jin 作者单位:熊婷,霍文冕,高洋,陈瑾,Xiong Ting,Huo Wenmian,Gao Yang,Chen Jin(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窦立宝,Dou Libao(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70)

电子垃圾资源化研究 篇3

摘要:目前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比例相对较低,在造成资源浪费同时也污染环境。本文通过对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运用博弈论和经济学的理论剖析了目前资源化进程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处理建议。

关键词:建筑垃圾资源化 利益相关者 对策

0 引言

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的30%~40%[1],到2020年,我国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2],新产生的建筑垃圾将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数字。将未经处理的建筑垃圾直接采用露天堆放或以填埋等的方式进行处理,不仅会消耗大量的土地资源,还会占用垃圾清运费等建设经费。清运和堆放过程中又会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简单遗弃建筑垃圾也不符合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对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可见,传统的处理方法和机制已不再与建筑垃圾的迅猛增长相适应,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3]。

1 我国建筑垃圾的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在建设过程中或旧建筑物维修和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多为固体,其中含有大量有利用价值的材料,资源化这些建筑垃圾,不仅能有效的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而且可保护生态和促进经济发展。

1.1 建筑垃圾概念界定 目前我国对建筑垃圾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因此关于建筑垃圾的定义存在诸多不尽相同观点。根据建设部在2005年3月23日发布并于同年6月1日起施行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所称建筑垃圾,是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它废弃物。在研究领域,学者们对建筑垃圾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概括说来,建筑垃圾是指构造物在新建、改建、扩建和拆毁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4]具体而言,建筑垃圾是指在建(构)筑物的建设、维修、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废混凝土块、废沥青混凝土块以及施工过程中散落的砂浆、混凝土、碎砖渣等。通俗地说:就是工程槽土、拆迁废物、各类装修垃圾。另外,有的专家学者对建筑垃圾更加细致的定义。[5][6][7]

但是,在此我们更关注可以被资源化的建筑垃圾。因此,为了更好的与本研究所探讨的建筑垃圾资源化PPP机制问题对接,特别地提出了另一种建筑垃圾的概念,即由于土地开挖垃圾,道路开挖垃圾和建材生产垃圾一般可全部(再生)利用,建筑垃圾一般指旧建筑物拆除垃圾和建筑施工垃圾。这些垃圾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水平下可以广泛的被资源化利用。

1.2 建筑垃圾管理现状及弊端

1.2.1 传统建筑垃圾管理现状 从全国范围看,传统的循环模式仍然占据着主要地位:即建筑原料—建筑物—建筑垃圾的线性模式。在建筑过程中难以让原材料得到最大限度地合理、高效、持久地利用,并很难将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建筑垃圾的产生阶段、清运阶段、回收阶段、资源化产品销售阶段的管理都存在问题需要加以解决。[8]

1.2.2 法律管理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管理的法律建设尚属起步阶段,至今尚无一部国家的关于建筑垃圾管理的法律文件,《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虽然在第四条规定要实施清洁生产,但只是原则性的表述,没有实质的规定。本领域的法律空白正由部门或地方法规、规章填补,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法律效力。[9]现有的法规规章中,有关建筑垃圾管理的定量指标无从查询,也即缺少建筑垃圾环境污染控制方面的标准,这给具体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在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制订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

1.2.3 环保利益相关者主体地位缺失 从整个社会层面看,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顺利运作需要开发商和建筑企业,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政府,社会大众四个主体的相互作用。在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中,政府处于核心地位。这是因为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基本属于微利或者无利产业,该产业的正常运转必然离不开政府的一系列措施。另外,由于其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对构建节约型社会的重大义,政府也理应扶植企业参与垃圾的处理,并加大社会大众的环保意识。

2 构建利益相关者动力机制

2.1 利益相关者分析 建筑垃圾的处理及资源化,涉及到多方利益主体。“第一级利益相关者”包括:开发商和建筑企业、政府、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社会大众。“第二级利益相关者”包括:环境保护者组织。按照“核心”“、战略”和“外围”来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绘制了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利益相关者图,如图2[10]所示。

2.1.1 政府 我国有着非常强的政府干预传统,所以在重视路径依赖的前提下,需要政府转变职能和工作方式,政府以公众利益的代表和社会公共管理的身份,建立政府和企业的对话和沟通机制,积极倡导和引导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同时,政府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建立规范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形成对企业行为的约束和监督机制。[11]

2.1.2 社会大众 完善居民节能环保的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大众购买环保节能、可以重复利用的新型建筑房屋。建立公民节能环保定期评选制度,对节能型社区中的家庭给予奖励。建立财政补贴或价格调整机制,降低居民在再生资源产品等方面的实际消费价格,以利于节能环保型产品的生产和推广。同时给予思想教育,提高社会大众的社会意识。

2.1.3 开发商和建筑企业 在房屋的建设和出售时,开发商和建筑企业需要考虑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的费用,在房价中需要考虑拆迁和垃圾处理的费用。这并不是要把这笔费用间接转嫁给消费者,而是要从全社会福利出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增大企业循环经济的信息透明度。各地区要建立健全循环经济信息平台,让企业方便地知晓其它企业的副产品、余热余能、废旧资源等余缺信息,以便根据自身实际做出补链决策,形成紧密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2.1.4 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 企业经营的直接动机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忽略对周围的各种群体产生的影响,所以其履行社会责任与否,是对外部性所产生的经济效应的反映。[12]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需要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在社会容许的范围内取得一定的利益。只有在利益的驱动下才能调起企业的参与环保建设的积极性。

2.1.5 市场均衡 垃圾的资源化对策最终还是要借助市场的力量。这就要以市场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构建市场均衡模型如图2。供给曲线S的横轴表示需要处理的建筑垃圾数量,竖轴表示单位垃圾不处理需要付出的成本。需求曲线D的横轴表示资源化企业的垃圾需求量,竖轴表示的单位垃圾的资源化所需付出的成本。

促使供给曲线向左移动的因素:政府征收更高的垃圾处理税、科技进步产生引起垃圾的产量减少、群众环保意识增强,堆肥绿色建筑的需求减少等。

促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的因素:PPP模式介入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科技进步处理成本降低、需要处理的垃圾减少等。

在均衡点M,供需双方利益都达到最大化,并且建筑垃圾得到有效及时的资源化处理,此时的社会帕累托最优化(福利最大化)。

3建议

3.1 提高居民环境保护诉求意识 李雪梅、季萍等通过调查发现居民对城市的垃圾收费还缺乏了解。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比例关系,环境意识提高,环境行为也相应提高,并且随着环境意识水平的提高速度的增加,环境行为的良性提高也相应加快,而且相对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年龄特征、职业情况以及环境意识对环境行为的影响,环境意识对环境行为的起决定作用。[13]作为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环境教育和环境宣传应该引起重视,以唤起和提高居民的环境诉求意识。

3.2 鼓励运用建筑工程的全寿命周期理论(Total Life Cycle) 加强对建筑垃圾的管理建筑工程的寿命周期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规划设计、详细规划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招投标、施工建设、使用维修和拆除报废阶段,建议在每个阶段均应考虑建筑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因素。在规划设计阶段,主要是考虑建筑工程应尽量采用可再生资源、环境污染小、回收利用率高的材料,以便从源头上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量,在施工招投标阶段,应要求投标单位编制建筑垃圾处理方案,并把此方案作为评标的一个因素;在拆除报废阶段,建设单位也应要求拆除单位编制建筑垃圾处理计划书,更重要的是,无论在施工阶段,还是拆除报废阶段,都必须有监理单位监督施工单位或拆除单位严格按方案或计划书执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筑垃圾得到有效的处理和处置。

3.3 推行“生产者责任制”政策 生产者责任是指产品的生产者对其产品被消费后所产生的废弃物的管理负有责任。[14]推行生产者责任制要从全寿命周期角度考虑,全寿命周期责任定义如下:如果生产单位有能力承担生命周期后期的建筑垃圾处理工作,则该企业可以获得该处理权带来的收益:如果生产单位破产,则原生产责任可由政府负责拍卖该清理工作的收益、利润:如果生产企业被兼并或合并为新的组合体,则该责任由新组合的公司承担。

3.4 建立“建筑垃圾排放交易制度” 模拟碳交易制度,建立建筑垃圾排放交易制度。国家相关部门应研究出台建筑垃圾排放量交易制度,鼓励企业变废为宝,对超标排污的企业給予超额罚款,鼓励企业间的合作和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合攻关,去解决建筑企业自身产生的垃圾处理问题,实现垃圾的零排放目标。

3.5 转变物质化衡量指标 现有的发展模式下,经济发展总意味着废物的产生量的增多。传统的发展模式导致废物的产生与发展水平的严格相关是以物质化指标衡量发展水平的结果,如居住水平以人均居住摘面积来衡量。即使是环保水平也常用污水处理设施容量等来描述。此发展模式意味着更多的物质消费,必然带来更多的垃圾产生。用更人性化的指标来衡量社会发展对人类实际需求的满足程度,而不是纯粹的物质指标数字。[15]

3.6 更加广泛导入PPP管理模式 完善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是降低垃圾治理运行成本的重要方式。PPP模式具有带动私人部门进入公共服务(建筑垃圾处理)领域的杠杆作用和风险分担的机制,以及在开辟新的资金来源、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和效率、增加公私部门的收入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在建筑垃圾的处理和资源化过程中,非公有元素的介入可以提供的价值是投资的新来源,有利于资源的更好利用和产生公共资产增值。当然,这也意味着PPP模式的合作是具有投资能力并尚在寻找投资机会的私有企业的理想模式。在PPP模式下的公私合作将把公共产品(建筑垃圾的处理和资源化活动)的供给模式引向市场,通过市场解决供需矛盾。特别是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数量的提高和效率的改善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我国建筑垃圾的处理和资源化问题。[16]

参考文献:

[1]高隽,刘蓉.建筑垃圾烧制陶粒试验研究.砖瓦.2007年第4期.4-44.

[2]汪光焘部长.对节能省地型建筑工作的重要讲话[EB/OL].http://house.focus.cn/showarticle/1174/509115.html.2005.3.28

[3]刘浪.循环经济理论在建筑垃圾管理中的运用[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4]卢中华.建筑垃圾的资源化与循环利用[J].科技咨讯.2007.(NO.32)

[5]薛菊.建筑垃圾利用的现状研究[J].中国建材科技.2007.(04).

[6]刘笑一.建筑垃圾的资源化管理[J1.科技咨讯.2007.(NO.18):

[7]陶有生.建筑垃圾的界定、种类及其利用.[N].中国建设报.

[8]牛佳.建筑垃圾资源化机制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D].2008.8.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部网站.

[10] 张仕廉,陈玲燕.空置商品房转换为廉租房的动力机制研究[J].建筑经济.Vol8.2008.

[11]王瑾.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动力机制构建.[J].企业管理.

[12]黎友焕,龚成威.基于外部性的企业社会责任福利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11月.

[13]胥斌,常庆指,徐学东. PPP参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营管理的研究[J].建筑经济.2008年第3期(总第305期).

[14]江源,康慕谊等.生活垃圾资源化与减量化措施在中国城市居民中的认知度分析[J].资源科学.2002.24(1):15-19.

[15]王罗春,赵由才.建筑垃圾处理与资源化[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9(3-4).

建筑垃圾资源化研究 篇4

1 建筑垃圾的概念

美国将建筑垃圾定义为[2]:“建筑结构在新建、翻修或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材料, 主要包括砖、混凝土、石块、渣土、玻璃、塑料等”。

日本将建筑垃圾定义为[3]:建设工程副产物, 包括再生资源和废弃物两类。其中, 再生资源主要指建设工程中可以再生利用作为原材料使用的物质;废弃物主要指不能作为原材料使用的物质。

香港环境保护署[4]将其定义为:“任何物质、物体或东西因建筑工程而产生, 不管是否经过处理或储存, 而最终被弃置的剩余物料, 统称为建筑废物。”

边远[5]认为:建筑垃圾是指在对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建设、维修、拆除和装修的活动中产生的对建筑物本身无用或不需要的物料。

本文认为建筑垃圾指:建设、拆迁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质, 有的可以再次利用, 有的不能被利用。即建筑垃圾可分为一次性垃圾、再生性垃圾等。

综上所述, 目前对建筑垃圾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统一,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建筑垃圾的界定都存在一定的差别。

2 建筑垃圾资源化程度分析

许多国家已经将建筑垃圾资源化程度作为其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价值[6]。

(1) 德国在利用建筑垃圾制造再生材料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早在10多年前, 德国对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率就达到40%, 道路开挖废物的再生利用率达到90%[7,8]。据了解, 德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建筑垃圾处理厂, 每小时可处理建筑垃圾1200t/h。

(2) 美国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可分为3个等级:第1级“低级利用”, 现场分拣、一般性回填, 占建筑垃圾总量的50%~60%;第2级“中级利用”, 作为建筑物或道路的基础材料、建筑用砖等, 约占其总量的40%;第3级“高级利用”, 如将建筑垃圾还原成水泥、沥青等再利用[9,10]。

(3) 日本对建筑垃圾再利用程度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11,12]。日本早在1970年就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1977年率先制定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规范》, 2000年制定了《建设再循环法》等许多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据有关资料报道, 各国建筑垃圾利用水平见表1。

国内对建筑垃圾资源化研究较为滞后。目前, 我国在这方面也正在吸取国外的技术经验并出台了相关的建筑垃圾管理政策与技术研究。

1980年至今, 我国在建筑垃圾处理方面已制定了相关法律政策, 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一些地方性政策法规[14]。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建筑垃圾的循环再生及其应用技术研究”。1992年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研究了“再生混凝土”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3 建筑垃圾的危害分析

1) 占用空间, 污染土地[5]。随着建筑垃圾的增加, 垃圾堆放空间也在逐渐扩大。据估计, 每1万t建筑垃圾约占用67m2的土地。建筑垃圾堆放到城市郊外, 影响附近的土质, 破坏土壤的结构, 降低作物产量。见图1。

2) 空气污染[15]。建筑垃圾堆放状态下, 在温度、水分等作用下, 有机物质分解, 产生有害气体;对空气有污染;有的垃圾在焚烧过程中产生有毒致癌物质, 对空气造成二次污染。建筑垃圾高温有毒气体见图2。

3) 水资源污染。雨水的淋滤作用, 使建筑垃圾经地表汇流、地下渗流, 水资源发生污染。如果含有重金属类、放射性、化学原料类有害成分, 则会对水资源造成严重的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

4) 破坏城市软环境, 影响市容[16]。

建筑垃圾不及时清理, 堆放在市内, 堵塞交通, 对城市市容、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

4 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工艺分析

经统计分析, 建筑垃圾的主要成份为:混凝土、砖块、砂石、金属、木材、玻璃、塑料、沥青等, 其中前五种成份占到垃圾总量的80%左右[17]。

研究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工艺是解决此问题的根本性趋向。通过填埋、集中堆放、焚烧等粗放式方法预处理建筑垃圾, 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通过表1可以看到, 国外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方面技术很高。所以, 学习国外的处理技术, 选择符合我国实际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工艺, 才能实现其高效资源化。

4.1 生产环保型建筑材料

目前, 建筑材料中, 黏土砖仍是主要材料, 但生产黏土砖需浪费大量土地资源, 烧制此砖不仅耗煤量大, 而且会造成空气污染。调查发现, 河南部分城市采用煤矸石做砖, 加水泥等辅助材料处理, 不用烧制, 使煤矸石变废为宝。因此, 生产环保型建筑材料, 可以利用各种垃圾, 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4.2 再生集料

建筑垃圾中的混凝土、砖石等经研磨筛分后可作为再生集料的原料, 分为粗集料和细集料[18]。粗集料可当做碎石直接用于地基加固垫层;细集料可用作混凝土砂浆。见图3。

4.3 制作夯扩桩

利用建筑垃圾作为填充材料, 采用特殊工艺, 制成DDC挤密夯扩桩, 强度较大, 但其适应地区范围较小, 主要适用于软弱地基和松散地基的一种加固处理新技术。近年来, “DDC挤密夯扩型桩”施工技术广泛应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可达500~700kN。经测算, 该项技术较其他常用技术可节约基础投资20%左右[19]。见图4。

4.4 建筑垃圾填海工程

我国沿海地区海拔较低, 加之全球气温的升高, 海平面也相应上升, 沿海城市的陆地面积逐渐变小。建筑垃圾作为填海的原料是最好的选择, 但必须对建筑垃圾进行分捡、破碎、筛分、清洗除污处理, 通过堆载预压进行填海造陆。填海处理区, 应作好软土固结排水系统。从工程技术、成本角度考虑, 应尽量就地取料。

5 建立建筑垃圾管理体系

所谓建筑垃圾管理体系, 是实现建筑垃圾最小化、资源化目标的保障[20,21]。

5.1 法律、行政监督系统

从立法、监管等方面完善建筑垃圾管理[22], 弥补了现状监管体制下多部门多领导、责权不清的缺陷。应将行政监管嵌入各建设项目整个环节当中, 严格控制建筑垃圾的产生。从保护城市环境理念转变为具体的以建筑垃圾资源化为核心。将法律与行政监督相结合, 形成有效的行政监管机制。

5.2 电子商务系统[23,24]

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 对建筑垃圾的产生、清运、处理等全过程实施动态监控。科学规划、合理布置建筑垃圾处理厂。

5.3 循环生产管理系统

通过对建筑垃圾处理工艺的研制开发和设备的改进, 有效的提高建筑垃圾的重复利用率, 实现与世界发达国家技术接轨。

5.4 经济激励机制[25]

实行经济激励机制, 以激励企业减少排放、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通过减税、补贴、信贷等调控政策, 开发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鼓励金融机构向企业低息贷款, 实现技术经济可操作性。

5.5 宣传教育系统[26]

通过政府部门、传媒机构、行业协会和教育机构等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宣传教育活动, 从小开始普及节约资源、垃圾资源化的知识, 以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建立公众监督机制, 倡导市民对违法、违规现象的监督举报。

6 结论

通过分析国内外对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研究现状, 我国在这方面较为落后。面对建筑垃圾所带来的严重危害, 本文通过4种处理工艺, 研究了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方法途径, 科学合理的综合利用建筑垃圾, 改善城市环境。倡导建立相关管理政策体制, 充分发挥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的意识, 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

摘要:目前, 全球面临三大严重问题:人口、资源、环境, 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我国人口居于世界首位, 面对13亿人口的住房问题, 国家大力发展建筑业, 耗费大量的资源, 同时也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 影响生存环境。针对我国目前建筑垃圾的增长趋势及其对环境的危害程度, 讨论了粗放式处理方法所带来的种种环境问题。通过分析国内外对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相关技术研究,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本文提出了四种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工艺, 并分析了国家从五个方面的措施政策, 充分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经济学研究 篇5

一、为什么要从经济学讨论信息共享?

1.解决“老大难”问题需要更新观念

电子政务的信息共享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老大难问题。这一问题已经讨论了多年,但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人们总喜欢将信息不能充分共享归咎于信息资源的部门所有,解决的办法不外乎是行政命令,领导出面。但是信息共享问题仍未能很好地解决,这不能不引人怀疑,是否我们在信息共享的基本理论上出了问题?在信息共享的基本观念上是否有误区?是否有除了简单的部门利益之外的更深层次的障碍?

爱因斯坦讲:“我们不能用产生问题的同一思维水平来解决当前的问题”,这就提示我们应当跑出习惯性思维的圈子,从更基本的理论来反省我们的信息共享观念,更多地研究事实,更多地研究实际经验,提升对新规律的认识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学的观念与视角无疑会是一种有力的工具。

电子政务的信息共享不是一件短期行为,而是一项长期服务的业务,对于一项长期业务而言,短期起作用的因素经常会被相反的因素抵消,我们需要透过复杂纷纭的暂时性因素来分析决定系统能否长久生存发展的深层次动力,而经济学思考正好能帮助我们透过现象来看到更本质的东西。

2.长期业务可持续生存的基础

电子政务中的信息共享不是一个静态工程,而是一项长久的信息服务业务,它可能会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地生存下去。这样一种长期服务的业务,其运行维护的费用将是巨大的,几十年地维护、完善某种信息共享的服务,对于任何机构来讲都将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如果这项服务不能带来合理的效益,它将很难持续下去。因此,决定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服务能否持续的并不是开始的多大决心,而是有无长久的经济合理性,即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带来的益处能否胜过其带来的长期运行维护的成本负担。

作为长期服务的电子政务业务,其经济学上的合理性至关重要。人们经常强调电子政务是“一把手工程”,以强调行政领导在推动电子政务项目启动中的关键作用,但是开始的推动者却无法担保项目的长久成功,因为电子政务业务的生命周期经常会有二十年、三十年,要比领导的任期长许多倍,每位后来的“一把手”都有可能来终止、修正前人留下来的做法,唯有经济上合理的业务、收益远远大于成本的业务才可能持续的生存。

影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因素很多,有些是短期起作用的因素,例如起步资金,技术手段等等,这些都很重要,但有了问题还可以在后面纠正,倒是有一些因素看起来没有那么强的作用,但是影响力却非常持久,例如系统运行成本与共享效益不成比例,部门关系失调,缺少有效的社会监督,缺乏自我改善的动力与激励等,这些因素慢慢地产生作用使系统逐渐地瘫痪,这些因素才是影响信息资源系统生存力的关键点。

总之,对于一个长期运行的业务系统而言,经济学上的合理性是生存的基础,经济学讲究以较少的资源消耗来争取更多的社会与经济效率,而一个得不偿失的系统是不可能长久生存的。我们必须要认真地审视共享方案的经济学合理性,才能保证信息共享的可持续。

3.信息共享的方案选择是经济效率的选择

信息共享本身就是一个经济效率选择问题。信息共享不是目的,对于电子政务而言,信息共享只是实现政务目标的工具,一个工具使用到什么程度以及什么时候要换另一种工具,要视工具应用的效率而定,政务目标才是核心,工具的应用完全视其对目标的贡献与成本的关系。由于长期以来,信息技术企业对信息共享过头的宣传使得人们对信息共享的认识绝对化了,人们将信息共享作为一种理想的目标来追求,其结果则必然会迷失原来电子政务的目标。失去了政务目标的信息共享必然失去了其价值评价的标准,信息共享成为超脱于政务目标之上的追求,必然会破坏整体的价值平衡,信息共享成为无效益的奢侈品。

信息共享是有代价的,随着共享内容的扩大、共享紧密程度的提升,信息共享的成本将是直线上升的,但是共享信息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却会边际效益递减,这样就存在一个转折点,即共享超过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变成经济上不合算的事情。共享对工作带来的好处将抵不过共享建设、运行、维护成本的增长。将信息共享控制在合理的程度之内将是所有信息共享系统的设计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另一个必须强调的问题是资料本身的共享价值是大不一样的。每种信息资料都会有其替代信息来源,这些信息资料的利用价值还要受用户的许多其他条件来决定。另外,不同的信息资料收集、加工的成本也大不一样,应用的价值也随用用户不同而大不相同。所以我们不要设想能够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的统一大平台,让各路资料一并发挥作用。真正有效的信息共享是一个精确设计的过程,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应用与不同的资源而具体设计。一个一个资料地挑选,怎样使最有用的、最有价值的资料处于最方便使用的位置,这也是一个经济学的选择问题,选择是一种智慧劳动的投入,没有精心地设计,精心地建设,精心地改进,任何有效率的信息共享都是不能实现的。信息共享系统不存在一劳永逸的方案,而是一项一项合理的经济学选择的积累。

二、四种不同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对电子政务信息共享问题分析过于笼统是未能很好理解信息共享问题的一个原因。不同的信息共享业务类型在用户特点、经济模式、运行机制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分开来进行讨论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我们重点讨论以下四种主要的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模式。

1、政府信息公众开放系统

政府信息公众开放系统是向公众提供免费信息服务的系统,主要提供以下三类信息内容:

(1)公告性内容:政府认为应当让公众了解的规范化信息,如政府公告,各种法律、规章、统计数据、政府工作报告,工作规划,司法解释、案例,…各种需要公众理解、配合的情况等等。

(2)服务性内容:帮助政府改善对社会服务效率的信息服务内容。公众需要与政府打交道的事情很多,例如出生、死亡、婚姻、出入境、纳税、上学、工商登记、办理许可申请,…良好的网上信息沟通渠道会大大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节省公众的大量时间。

(3)透明性内容:用以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有

利于接受公众的监督,防止政府的腐败。通过公开的政府网站,公众可以查寻政府的工作流程、工作进度,可以了解政府对某些事情的态度,决策过程经费的使用状况,并接收来自公众的批评,除了网络信息提供外,还应有其他一些方式支持公众依申请来取得其有权获取的资料。

政府的信息公众开往系统是最重要、最基础的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系统,政府的各种重要文件、资料、统计数据都会利用这一渠道免费向全社会发布,推动这些重要信息资料的全社会共享,这也是政府向社会信息开放的最重要的渠道。

政府信息是开放系统强调的是社会效益,要强调对社会的公平,让公众普遍受益。这样的以社会效益为中心的系统考虑的核心应是预定社会效益目标的实现率,特别是实现服务的普遍性,要让尽量多的公众满意。而这对于象中国这样网络、电脑普及率并不高的国家做起来并不容易。我们还必须要考虑其它辅助性的信息服务与沟通的办法,让政务改革造福于更多的人群。

政府信息向公众的开放是政府所能做的最大信息共享,它将带动各种信息共享模式,取得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政府信息资源的增值服务

政府拥有国家最完整、最庞大的统计系统,在巨大的政府管理业务中,又成为最大规模的工作数据的积累者。政府积累的数据资料遍及各个方面,从地理数据、自然资源到生产、市场、消费、进出口,从出生、求学、就业、卫生、交通到出入境管理…这些大量的数据资料如果能够被社会充分利用,将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贡献。

但是,大部分政府积累的数据资源,并没有为社会很好地利用,这是一种极大的社会资源浪费。

造成这类信息资源长期闲置的原因很多,首先是政府缺乏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积极观念,很多政府官员并不认识帮助企业发展就是帮助国家经济发展。很多人并没有将改善信息服务与提升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结合在一起,这导致了这类信息资料的长期闲置。造成政府信息资源闲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找到利用这些数据资源进行增值服务的良好模式,无法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的规模效益。

将潜在的信息资源开发成为有规模、有效益的可持续的信息服务产业经常是十分困难的。对某信息资源的一次非常成功有效的利用并不能表示这类的业务就是可持续经营下去的业务。将政府信息资源的个别的应用推进为一项有规模的服务产业完全是一种企业家的创新行为。只有企业家才能非常有效地沟通数据资源与应用需求的联系,进而能创造出有效益的信息服务规模经济。我们可以看到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中的一些难点:

(1)政府数据资源到用户的应用需求之间有着相当的距离,要将政府信息资料组织到适合应用需求的程度还需要做大量工作,并需要大量的投资,政府难以承担;

(2)政府信息资源的增值服务存在着极大的市场风险,某类资料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并不意味着这种资料有市场化经营的价值。成功的业务有赖于企业家的精心挑选,并且还要依赖于企业家的风险承担能力;

(3)政府虽然熟悉数据,但缺乏应用知识。政府的机制缺乏企业家的创新能力以及缺少持续改进、完善一种变化性很大产品的激励机制。政府无法有效地完成从数据收集直到为最终用户服务的全过程。

这些问题非常明确的告之我们:在政府信息资源向社会提供增值服务的整个过程中,政府一包到底地提供服务是不经济的。在这个产业链上,政府的优势是做好数据采集端的工作,确保数据的可靠、稳定。而对于这些数据资料的增值应用,则应当交由信息企业、中介机构来做,这些机构有着更好的应用感觉,有着更好的创新能力与企业家机制,而这些特点正是开发应用端业务所不可缺的。政府必须要采取与企业分工合作的方式,才会创造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的高效益。

3、政策研究信息共享系统

政策研究信息共享系统是政府内部使用的信息共享系统,服务的对象是各级领导干部、政策研究人员、写作班子以及各有关工作人员,它也成为各级干部学习、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工具。政府工作人员利用本系统的目的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阅读新闻,认清形势。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有很好的大局感,需要及时了解全球、全国本地区的整体形势。以往这种感觉是通过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建立的,但在网络上可以有更综合、更省时、更有效的渠道。一个简洁、重点突出的新闻系统经常是内部网上使用率最高的系统。

(2)业务学习与专题研究:政府领导机构的工作人员,要用很多的时间来进行政策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工作人员除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外,还要以大量的来阅读文献、资料、文件及来自有关部门的报告。良好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能够把资料的收集、挑选的效率提高许多倍。将那些最重要、最权威的资料集中得好将会得到更大升值。

(3)工具性资料查询:在政府的日常工作中,会碰到大量的资料查阅、数据引用、文件、讲话的摘引核对,以及历史资料、国际资料的查找工作,这些工作虽然是辅助性的,但也要耗去工作人员大量的工作时间,一个良好的办公数据库系统对于提高领导与研究机构的日常工作效率是很重要的。

工作人员希望政策研究信息系统要有更多的知识性和启发性。因为政策的确定不是就事论事,并不在于有更多的.细节数据,而在于对于相关的问题有着更深刻的理解,重要的是要有见地。领导处事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政策经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如果没有对事物的各方面的相互关系深入理解;将无法提出更有效的处理原则。因此,政研信息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提升人们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对问题的理解并不是简单的信息判断,那种以为信息收齐全了,领导就可以对着荧光屏决策了的想法是可笑的。对问题的深入理解是一个思考、领悟的过程,领导人的见识在其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信息资源系统要成为提高人们见识的重要工具,成为启迪人们思考的重要工具。

今天,政策研究信息资源系统在应用中碰到的一个新问题是如何降低人们在使用中的时间耗费问题。如果是在二十年前,信息稀缺,而工作人员相对空闲,信息系统建设以资料为中心是合理的,但是在今天,互联网的出现使得资料的稀缺性大大降低,而工作节奏的加快使领导者、工作人员的时间稀缺性大大提升,这使得人们的耐心大大下

降,很多耗时的应用变成经济上不合算的,而对时间紧缺的工作人员,政策研究信息系统越来越存在着被冷落的危险。这是在告诉我们,面对着时间昂贵的领导者,降低应用成本的核心是节约用户时间。我们需要一个“以人为本”的系统,以提高最稀缺的资源利用率为核心,即以节省领导人时间为核心来设计系统,让人看得快、看得少,看得精,而不是以资料为核心,提供大量细节,无视用户的时间浪费。

总之,从用户的立场上来摆正什么是最需节约的稀缺资源,依用户的价值观来设计系统,才能使政策研究信息资源系统成为一个倍受欢迎的系统。

4.政府业务自动管理系统

这类系统主要用于政府规范性业务的处理过程中,由基层操作人员来使用。政府的规范性业务很多,例如税收,工商登记、年审,进出口管理,出入境管理、驾驶执照管理等等,一个规范化的自动管理系统会大大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确保工作质量的规范性,大大减少工作中的失误与漏洞。

在政府业务自动管理系统中,良好的信息共享与综合能力是提高政府管理能力、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武器。在很多情况下,欺骗行为得到了有效的抑制,因为政府系统信息核对能力的增强有效地堵住了很多滋生欺骗行为的漏洞。这使得假增值税、假出口的案件大大减少。同时,信息共享也提高了对用户服务的效率,例如用户用不着反复地输入相同的数据。

政府业务自动管理中的信息共享与为宏观政策研究的信息共享有着非常不同的特性,设计方法也完全不一样,主要的特点是:

(1)微观性。业务自动管理中的信息共享是对具体微观对象数据的有效提供。不同的业务系统,信息共享是针对特定主体的相关数据的提供。例如在工商管理中针对每个企业,在驾照管理系统中,针对每个人的行车违章记录。

(2)流程性

电子垃圾资源化研究 篇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采购工作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0821(2010)05-0094-03

Research on Purchasing Strategies of

Electronic Resources in University LibraryMa Yanbo

(Library,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Zhengzhou 450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nic resources purchase.On this basis,it discussed the standardize purchase process of electronic resources 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that electronic resources purchase should follow.

[Keywords]university library;electronic resources;purchase work

近年来,随着电子出版物的迅猛发展,高校图书馆对电子期刊、电子图书以及专业数据库等不同类型的电子资源的投入越来越大,电子资源在图书馆总体资源中所占的比例呈现出迅速上升的趋势,电子资源采购也逐渐成为图书馆采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合理采购市场上纷繁多样的电子资源,避免采购资金的浪费,保证电子资源采购工作的有序开展,成为图书馆采购人员面前的新课题。

1 电子资源采购的特点

11 电子资源采购模式多样化,产品定价模型复杂

一般来讲,电子资源有图书馆单个采购、集团采购、政府采购等多种模式可供选择,不同的采购模式各有优缺点,图书馆需要根据情况的不同,采取适合自己的采购方式。在电子资源交易的过程中,又衍生出许多不同的价格模型,比如按并发用户数计价、按上一年度使用量计价、按使用量结合并发数计价等。美国的电子出版商Stephen Rhind经过总结归纳,将各种定价模型分为四大类,从中又提炼细分出50多种定价模型。电子资源采购模式的多样化以及产品定价模型的复杂性,给图书馆的采购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了谈判的难度和采购的风险。

12 电子资源采购金额相对巨大

电子资源相对于传统纸质资源来说,所需要的采购费用相对巨大,尤其是像Elsevier、springer以及国泰安财经研究数据库等权威专业的大型电子资源,其购买经费对于大多数图书馆来说都是一笔巨额的花费,而且其更新费用每年还在以一定的速度递增。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采取集中采购或者联盟采购的方式来购买数据库,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摊巨额的采购费用,减轻图书馆财务压力。

13 电子资源投入具有持续性

电子资源投入金额的持续性,主要是由于电子资源所提供的内容是需要不断更新的,因此图书馆每年还要为电子资源的更新支付一定的费用,如果停止资源的更新,则所购买的电子资源很快就会因为所提供的内容和数据陈旧而失去使用价值,甚至因为无法保存原始数据而造成初始投资的浪费。随着各种电子资源的不断扩充,每年所需要负担的更新费用将会不断增加,这对图书馆来说,将是一笔持续的投入。

2 规范电子资源采购流程

电子资源采购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要想提高电子资源的采购效率、节省采购资金、降低采购风险,就应当对电子资源采购流程进行规范的管理和控制。一般来讲,电子资源采购全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采购准备阶段、采购进行阶段、使用跟踪评价阶段。

21 采购准备阶段

在采购的准备阶段,主要有以下几项工作需要做:电子资源询价、对欲选购的电子资源进行试用,撰写电子资源评估报告、提出初步的电子资源采购方案。

211 电子资源的询价

电子资源询价是采购工作进行的前提,也是日后进行价格谈判的基础。询价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图书馆联系资源提供商,要求其向图书馆提供电子资源的详细报价以及在不同条件下所能给予的折扣优惠;另一种则是电子资源提供商主动联系图书馆,为图书馆提供产品购买方案以及详细报价。询价的过程有利于图书馆详细的了解相关资源的价格情况并进行多方的价格比较,有效防止电子资源提供商过高的虚报价格,以达到节约采购资金的目的。同时,也可以使图书馆根据自身的预算约束对处于不同价格区间的电子资源进行合理的选择,从而提高采购工作的效率。

212 对电子资源进行试用

电子资源试用是采购流程的开始,也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图书馆用户对试用资源不够了解,往往就会忽略试用资源的使用,从而影响了电子资源试用的效果,无法为图书馆采购提供充足的试用信息来判断试用资源的使用价值和使用效果。这就要求图书馆要对试用资源做适当的宣传,尽量使感兴趣的用户都能参与试用,同时对于重点电子资源和专业数据库还要有针对性的组织相关专业的学生、教师以及科研人员对其进行试用,并尽可能多的与试用用户取得联系,获取反馈信息,作为日后电子资源购买的重要参考。此外,图书馆应该要求数据出版商在试用期间为图书馆开通后台用户访问统计数据浏览权限,或者要求电子资源提供商提供用户访问统计数据,包括:访问次数、阅读或下载次数、检索关键词、阅览全文条数等信息,这些统计信息也是决定数据库采购的重要因素。

2010年5月第30卷第5期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采购工作策略研究May,2010Vol30 No5213 组织专门人员对电子资源进行评估

在电子资源试用期间,图书馆应当组织相关人员如学科官员或者参考馆员对电子资源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评估。包括对电子资源下载速度、内容浏览稳定性、资源报价的预算可行性、内容特色、学术价值、数据来源权威性、数据处理口径的准确性、数据格式兼容性、内容更新周期以及实际更新状况、与本馆已购买资源的交叉状况、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评估。对于在同一专业领域有多个电子资源服务商可以提供内容与服务的情况,还要对可相互替代的电子资源进行横向比较评估,深入了解他们各自的优势特点和可替代性,以供采购人员做出选择。在对电子资源本身进行评估的同时,还要对电子资源试用期间所获得的用户反馈信息、访问统计数据等一手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了解电子资源提供的数据内容与学校学科建设和用户资源需求的契合程度,进而对电子资源购买的必要性和使用价值做出评估。

214 提出初步的电子资源采购方案

在对电子资源进行系统深入评估的基础上,图书馆应当根据厂商的报价、结合本馆的情况以及用户的反馈信息,初步确定电子资源的采购方案。首先应明确电子资源是否全库采购,如果只采购部分子库,那还要进一步确定具体的组库方案,一般来讲,因为最后还要参考各方面的意见,比如谈判后产品的最终价格、用户代表的选购意见等,因此组库方案最好按照金额的大小或者专业侧重点的不同给出几个不同的备选方案,提高图书馆在谈判过程中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谈判的效率。

22 采购进行阶段

采购进行阶段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成立采购谈判小组、进行合同谈判并签订合同、电子资源的安装调试。

221 成立采购谈判小组

采购谈判小组是与电子资源商进行沟通,展开谈判的团队,针对谈判的内容,采购谈判小组里需要由不同专业身份背景的人员构成,以满足谈判过程中针对各种问题进行深入沟通并获取谈判优势的需要。对于电子资源采购谈判,一般需要以下人员构成:首先,图书馆的主管领导作为电子资源采购的最终决策人,同时也是采购小组的负责人,必须参加;学校纪检部门作为图书馆采购行为的监督者,也应当进入采购谈判小组对整个谈判过程进行监督,履行监督职责;前期为电子资源采购撰写评估报告的学科官员或者参考咨询馆员,对于将要购买的产品已经有了系统深入的了解,因此也应该是谈判小组不可缺少的人员;电子资源的购买同时涉及到网络和硬件技术问题,技术部门相关人员也应当参与到采购谈判过程中;用户代表,如已经参与试用的院系教师代表和相关专业学科带头人,作为采购产品的最终用户,对于产品的购买也有发言权,况且最终购买方案的确定也需要采纳用户的意见,因此用户代表也应当是采购谈判小组的重要成员。

222 合同谈判并签订合同

合同谈判是整个电子资源采购行为中的核心内容,也是最重要的环节。采购谈判小组在合同谈判过程中的首要任务,就是针对采购价格进行谈判,从而使产品定价最大程度的符合图书馆的利益,其次,要在可行的价格范围内,尽可能多的获取图书馆所需要的资源,同时,明确资源提供商的责任义务,如技术支持的及时跟进、为产品正常使用提供保障、所承诺售后服务的兑现等,总之,要保证图书馆的利益和合同条款的正常履行。

23 使用跟踪评价阶段

正式购买电子资源并不意味着采购行为的结束,因为电子资源的使用是一个持续性的行为,由于购买前的调研具有先天的局限性,并且学校与图书馆本身的情况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图书馆必须对正式购买的数据库的使用情况做持续的跟踪评测,及时了解资源使用的效果并尽可能的搜集用户的反馈信息,对用户访问数据做持续的关注和分析,及时掌握用户访问行为的动态变化。对于访问量不高、资源不受用户欢迎、无法完好履行合同承诺,成本收益不成比例的电子资源,图书馆在经过慎重的评估之后,有必要停止续签使用许可协议的要及时停止续费,以免造成资金的进一步浪费。图书馆还应当根据学校学科发展变化的情况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在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已购买的电子资源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提高电子资源的使用效率,避免因资源闲置而造成的资金浪费。

3 电子资源采购工作应当遵循的原则

电子资源的采购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电子资源采购原则是至关重要的。

31 成本收益原则

成本收益原则对于采购经费一贯紧张的图书馆来说,应当是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图书馆应当通过本馆网站或者资源商提供的后台在线统计分析系统,及时准确的掌握电子资源的点击率和下载率,如果电子资源点击率或者下载率过低,就要分析具体原因,是宣传不够的就要加强资源宣传和推广,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如果是因为资源本身使用人数过少造成的点击率和下载率过低,就应当及时停止电子资源的订购,改之以文献传递的方式来满足这部分用户的资源需求,避免资源购买成本与收益不成比例的情况发生。成本收益原则可以确保电子资源采购经费的最优运用,尽量避免资金浪费和资源闲置情况的发生。

32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电子资源的采购工作必须根据本校和本馆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和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决策。具体来讲,就是要准确把握学校学科建设发展和本馆馆藏资源建设的实际情况,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科学的电子资源采购指标评价体系、遵循规范的电子资源采购流程,依托人员结构合理的采购团队、选择最优的采购方案和采购模式来完成电子资源采购工作。

33 计划性原则

电子资源的采购工作在时间和资金投入上具有持续性,因此图书馆在采购工作中,必须制定与馆藏资源建设规划相适应的电子资源采购计划,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有步骤、有重点的扩充电子资源数量、完善电子资源种类、优化电子资源结构,逐渐形成系统、科学、合理的馆藏结构体系,增强采购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减少重复采购,避免盲目采购,从而保证图书馆电子资源采购工作科学有序的开展。

34 系统性原则

电子资源采购的系统性原则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图书馆所采购的电子资源涵盖的学科比例要适当,在满足重点学科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兼顾一般学科的需要,同时要照顾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不但要购买权威性强、学术价值高的专业数据库以满足教师、科研人员教学与科研的需求,也要购买综合类和应用类资源,满足学生读者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需求,尽量避免顾此失彼,结构失调的情况发生。二是要与纸质资源协调发展,妥善处理好二者关系,尽量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使彼此能够在种类上相互补充,形式上相互联系,最大程度的满足读者对文献资源的需求。

35 协调性原则

电子资源购买过程中,牵涉到图书馆多个部门,多种资源的运用,因此,图书馆在采购过程中,应当对所涉及的不同部门、人力资源、硬件设备以及资金预算等进行统一安排,以保证各个部门、各种资源能够互相配合,协调运行,最大限度的提高采购效率。

4 结 语

对于纸本资源的采购,图书馆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研究和探讨,而电子资源采购具有不同于传统纸本资源的采购特点,给图书馆采购工作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从另一个方面讲,也给图书馆的采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高效开展电子资源采购工作对于当今高校图书馆来说,仍然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新课题,需要图书馆人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以期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对电子资源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虹菲.电子资源的采购与评价[J].图书馆学研究,2005,(4):67-70.

[2]于静,金岩.电子资源采购评价体系实践探索[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4):134-135.

[3]杨晓荣.电子文献数据库采购与利用的探讨[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6,(12):63-65.

[4]向林芳.高校图书馆数据库的采购[J].图书馆学研究,2006,(3):63-65.

[5]黄金秀.试论电子资源的规范化采购[J].图书馆论坛,2008,(2):83-85.

北京市建筑垃圾资源化研究 篇7

关键词: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一、问题的提出

北京市“十二五”规划提出了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目标。但是,随着北京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2010年已经达到2000多万人;而新建建筑和旧城改造的实施,每年生成的建筑垃圾高达3500万吨1。

建筑垃圾的产生不仅危害大气、而且污染水源、土壤,造成能源紧张、资源短缺,制约着北京的经济发展,影响着绿色北京的建设。

随着世界各国环保意识的提高,各国都特别重视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如韩国、日本等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高达95%2,不仅控制了建筑垃圾的产生,防止环境、水、土地、大气的污染,而且通过资源的再利用逐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然而我国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还不到5%,严重影响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效率是我们每一位研究人员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为提高北京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效率,本文对北京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情况进行了调研。共发放4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50份,运用SPSS数理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了分析,发现北京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存在问题,为优化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方式,促进节能环保提供建议。

二、北京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亦是一个可以创造丰厚物质利润的产业。建筑垃圾都有它们的剩余价值,例如:(1)利用废弃建筑混凝土和废弃砖石生产粗细骨料,可用于生产相应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砂浆或制备诸如砌块、墙板、地砖等建材制品。粗细骨料添加固化类材料后,也可用于公路路面基层。(2)利用废砖瓦生产骨料,可用于生产再生砖、砌块、墙板、地砖等建材制品。(3)渣土可用于筑路施工、桩基填料、地基基础等。 (4)对于废弃木材类建筑垃圾,尚未明显破坏的木材可以直接再用于重建建筑,破损严重的木质构件可作为木质再生板材的原材料或造纸等。(5)废弃路面沥青混合料可按适当比例直接用于再生沥青混凝土。(6)废弃道路混凝土可加工成再生骨料用于配制再生混凝土。(7)废钢材、废钢筋及其他废金属材料可直接再利用或回炉加工。(8)废玻璃、废塑料、废陶瓷等建筑垃圾视情况区别利用。

虽然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对社会、 对环境、对可持续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但因为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效率低,导致建筑垃圾产生的污染相当于汽车排放尾气的两倍。

目前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存在如下几个方面问题:

1. 建筑垃圾对环境的危害的认识上不足。据调查数据显示,建筑垃圾对环境危害的认识上,23.9%认为建筑垃圾污染水环境;23.6%认为建筑垃圾污染大气; 21.0%认为建筑垃圾污染土壤;其余建筑垃圾侵占土地、影响市容和卫生等方面的危害认识更为不足。从而不仅造成了建筑垃圾的分类、回收、再利用率低,而且造成了北京的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 土地资源的占用和土壤的污染。

2.建筑垃圾的分类回收利用率低。建筑垃圾可分为混凝土、石块、碎石、渣土、 砖块、沥青、砂、玻璃、金属、塑料、竹、木料、有机物等。调查显示,19.5%的人认为建筑垃圾中的金属可以回收利用;13.4% 的人认为玻璃可以回收再利用;11%的人认为砖块可以再利用;之外其他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的均达不到10%。可见,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效率非常低,这与日本、韩国等建筑垃圾利用效率高于90% 相比,差距甚大。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效率低的主要原因:27.4%的人认为建筑垃圾处理的措施和程序不明确,23.4%的人认为政府的监管机制不完善,22.6%的人认为施工单位管理层的重视不够。

3. 诸多因素阻碍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据调查显示,26.7%人认为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落后,24.8%的人认为政府激励建筑垃圾资源化政策优惠少,23.2%的认为缺少建筑垃圾资源化专业人才, 14.3%的人认为运输成本高。可见,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的研究应用、政府的激励政策、专业人才的培训及建筑垃圾资源化推广中的资金的扶持均是影响建筑垃圾资源化应用的阻力。

4. 大部分北京市民对建筑垃圾处理的相关政策不了解。调查显示,68.0%的人并不是了解政府的相关政策,17.7%的人不了解,只有14.3%的人了解相关政策。相关政策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中,法规政策不完善占比21.8%,奖惩力度不够占比15.6%,市民缺乏认知占比15.4%,资金投入不够占比15.0%,政府监管不严占比14.3%,经验不足占比9.8%,缺少专业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公司占比7.5%,另有0.5%的人认为存在其他原因。

5.未来建筑节能应加强的环节。调查显示,22.8%人认为应在施工阶段分类回收利用建筑垃圾,实现建筑节能; 17.0%人认为政府规划阶段应该考虑好建筑垃圾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15.9%的人认为应该在物业管理中加强建筑节能;15.2%认为设计阶段应该按着建筑节能标准进行设计;14.0%的人认为拆迁阶段应该分类、回收利用建筑垃圾。

6.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缺乏保证质量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理与执法混淆,对设计、施工、物业、拆迁、规划和建筑垃圾回收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的管理强度不够,管理者的意识不强,对建筑垃圾的不重视,助长了建筑垃圾的危害。

三、改善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的建议

1.应控制建筑垃圾的产量。从根源入手,为了大量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建议有关部门首先对建筑垃圾做一次普查, 以确定建筑垃圾的产出量,从而制定建筑垃圾产出标准。并以此为基准,来制定、征收建筑垃圾的总量排污费和超标排污费等费用。

2.应加强建筑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方面的宣传教育。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关系到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全民的积极参与、监督实施。针对人们对建筑垃圾的认知不强,管理者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意识不够,建议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善:(1)公益广告宣传。由政府出面, 邀请一些当前建筑行业中颇有影响力的公众任务,参与以“树立建筑节能意识, 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公益广告宣传,投放到地铁、旅游景点、商场等人们活动频繁的地点,如当前的“低碳出行,绿色环保” 一样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们随口就来,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2)在中小学和大学开设相关课程。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从基础的教育做起,让祖国的花朵、新一代的接班人意识到建筑垃圾的危害,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注意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从小开始养成分类回收利用的习惯。(3)召开峰会。由政府出面,召开各大企业的峰会,重点申明建筑垃圾危害与存在问题,积极研讨对策,小群体带动大集体,最终形成一种社会风气,逐步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目标。

3. 应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的引进、研发、推广应用。建筑混合废弃物可通过分类削减数量,促进在资源化。对于木料,首先应考虑将其作为木材去再利用。老旧民房拆下的大断面梁柱等贵重的旧木料可以尝试利用在住宅和店面房。废木料的大部分可以破成薄片,做木质板材使用,一部分可用做造纸的纸浆原料以及用作堆肥。热带木材用量的削减可以通过增加重复利用次数、构件预制(PCa)化、使用代用模板来实现。重复利用次数在日本已经通过实验证明可从2~3次增加到3~4次。构件的预制化(外墙壁、阳台等)由工厂生产出来后运到现场去组装。还可以以针叶树及以其心材的胶合板作替代模板(可重复利用40~50次),用废纸加工的钢模板、硬纸板、甲板钢制的浇筑水泥用模板。

混凝土块再生中,对拆除现场产生的混凝土块的处理课利用再生工厂处理和现场处理两种方式。现场内处理时,当场可得到要求粒径、粒度的骨料,减少运输费用。考虑到对周围的防噪、防尘等问题,还应该准备再生设备和再生材的保管空间。“完全循环混凝土”是一个独特的创意。它将石灰石作为混凝土骨料来使用,并可全部用于水泥生产的原料,而作为再生骨料加以利用的混凝土也成了完全循环的混凝土。

建筑弃土基本上都是安全的,依其性状分为第一类到第四类建筑弃土和泥土,可经过改良用于住宅地基、道路填土、水坑填土等工程。对于建筑污泥,可借鉴采取以下方法:(1)加膨润土稳定液反复利用;(2)混入水泥、石灰使其固化, 用于回填或填土;(3) 脱水后经1000摄氏度烧结,用于路基、填埋、园艺用土等; (4)经1200~1400摄氏度烧结,冷却后粉碎,用于混凝土构件的骨料等5作为水泥原料使用;(5) 从泥土中分离出粗骨料、 细骨料再生利用。

对于产生的建筑垃圾采用科学手段,使其具有再生资源的功能,可引进美国CYCLEAN公司的微波技术,可以100%的回收利用再生旧沥青路面料;对于已经过预处理的建筑垃圾,运往“再资源化处理中心”,采用焚烧法进行集中处理,可引进德国西门子公司开发的干馏燃烧垃圾处理工艺,可使垃圾中的各种可再生材料十分干净地分离出来, 再回收利用;对于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燃气则用于发电,每吨垃圾经干馏燃烧处理后仅剩下2~3kg的有害重金属物质, 有效地解决了垃圾占用大片耕地的问题。

4.应该借鉴国外建筑垃圾处理的先进经验。如,日本政府制定的传票制度, 传票由7联复写纸组成。产业废弃物排放者在登记了必要事项之后,保留A票,然后将B1、B2、C1、C2、D、E票交给收集和运输业者。收集和运输业者保留B1票,然后将废弃物和C1、C2、D、E票一起,交给处理业者,B2票则在运输结束后10天内返还给废弃物排放者。处理业者保留C1票,在处理结束后10天内,将C2返还给收集和运输业者,将D票返还给排放者。如果进行了最终处理,也将E票返还给排放者。如果处理业者进一步委托最终处理业者处理,那么他作为第二排放者,要发行新的传票, 委托最终处理业者进行处理,并等待最终处理的传票(新E票)的到来,在新E票到来后,将原有的E票返还给排放者。第一排放者最终在A、B2、D、E票都齐全的情况下,才可以确认处理结束。对于排放者而言,如果传票交付90天以内B2、D票没有传回,180天之内E票没有传回,排放者有义务掌握废弃物的状况, 采取适当措施,并且汇报给都道府县知事。如果不主动呈报,就会受到处罚。此外,产业废弃物排放者和处理业者都需要保留传票至少5年,一旦出现非法丢弃,这些传票就成为重要的线索。也可将建筑垃圾的处理方案作为建筑工程招投标中的一项参考内容,从而加快建筑垃圾分类堆放、充分回收利用、降低资源消耗的建设步伐。

5. 加大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资金投入。加大科研投入是毋庸置疑的,可以成立相应的基金会或者由政府成立一个机构或组织,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科学研究、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创业者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及一定的奖惩机制。

6.建立健全法律体系。一方面我国还没有一部针对建筑垃圾管理的法律、法规文件,削弱了建筑垃圾管理工作中的法律效力和处罚力度;另一方面在已有的规章、规范文件中,还缺少针对建筑垃圾管理的环境控制标准。我国应从欧美、 日本制定的法律当中得到启发,规定任何产生建筑垃圾的企业,必须自行妥善处理,不得擅自随意倾倒。实施我国再循环推进计划,为实现零排放做出不断的努力。

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的发展研究 篇8

1 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的发展概况

1.1 国外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发展概况

国外生活垃圾管理相对国内的来说起步是较早的, 从最开始把重心放在以工程技术措施为主的末端处理, 到后来的以资源化利用为重心的管理过程。这一转变的过程中, 法律、经济、管理三者的有机结合占据着主导地位。以强制性的对废弃物丢弃、处理和处置全过程进行管理;“鼓励性”的经济政策如融资、通融资金、补助金和税收等。这些政策不仅加速了垃圾的资源化, 同时也刺激了垃圾产业链的形成, 进而从经济上减轻政府的负担, 也有利于解决因垃圾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

国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置方法有很多, 包括分类收集、焚烧、堆肥以及卫生填埋, 但无论哪种处置方法, 最后的依据都是垃圾资源化。随着资源的短缺, 各个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能源问题, 卫生填埋也就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有些国家甚至已经发展到把卫生填埋作为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处理方式, 如美国, 其城市生活垃圾75%都是采用卫生填埋, 同样英国90%, 德国68.9%, 少数国家也发展到以焚烧为主要处理方式。不管以何种垃圾处理方式为主, 核心都是垃圾的资源化, 而分类收集是实现资源化的必经之路。垃圾的分类越细, 就越有利于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如在德国, 每个家庭里至少有4个不同的垃圾分装箱, 以此来分装不同性质的生活垃圾, 例如:“生活垃圾”、“纸张垃圾”、“带塑料的垃圾”、“带金属的垃圾”等。

1.2 国内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发展概况

到目前来说,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资源化总体处理水平来说并不高, 但较前几年来说, 也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从全国来看, 城市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处理主要采取三种方式:填埋处理、堆肥处理和焚烧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是填埋, 约占总处理量的70%, 其次是堆肥, 约占20%, 焚烧处理由于产生的二次污染较严重, 近年来, 使用的频率已经越来越小。

用填埋法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 并不是像传统那样找个简单的空旷的地方把垃圾填入大坑或洼地中, 而是现代化的卫生填埋。所谓的卫生填埋, 就是为防止地下水和大气污染, 利用坑洼地填埋城市垃圾, 是一种既可处置废物, 又可覆土造地的保护环境措施, 主要进行的是厌氧填埋, 同时也可用于回收甲烷气体。作为我国现阶段城市生活垃圾最主要的资源化处理方式, 填埋处理技术已日益得到完善。一些城市如杭州、广州、深圳等地的填埋场已经开始对填埋气进行回收和利用。1998年10月, 国内第一个填埋气体发电厂在杭州天子岭填埋场建成发电, 也是全国首座符合国家建设部卫生填埋标准的大型山谷型垃圾填埋场。同年6月广州大田山利用填埋气体发电的一台机组正式投入运行。

2 国内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的必要性

为了把我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产业向着规模化、具体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快速的改变填埋处理在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中占的主导地位是关键, 进而进一步的实现垃圾回收再利用、焚烧发电、堆肥产气等一系列的资源化处理, 同时也是我国当今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以内管理城市生活垃圾的重中之重。

3 沈阳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发展研究

3.1 沈阳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现状

《沈阳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资源化设施建设项目工程项目》的规模为在全市范围内选择居民小区及单位进行100吨/日垃圾分类收集, 建设70吨/日湿式厌氧消化有机垃圾处理系统一套, 20吨/日的RDF生产线一套, 10吨/日的堆肥系统一套, 项目占地33000平方米, 建设地点在沈阳市老虎冲垃圾处理场。

3.2 沈阳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研究发展

从垃圾资源化的角度来讲, 城市生活垃圾可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其中厨余垃圾占总量的将近60%, 所以以下主要是厨余垃圾资源化的最优工艺。

主要通过厌氧消化工艺对厨余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其次是具体的规模化生产运行。厨余垃圾通过分选、破碎等处理工艺, 再经预热后进入发酵罐充分发酵。厌氧消化资源化工艺处理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沼气质量高, 可进入加气站作为汽车燃料、进入供应网或者用于沼气发电, 但由于目前此工艺在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还没有得到普遍的规模化生产应用, 所以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发展。

4 结论和建议

4.1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建设一般以整数规模当量为宜。同时兼顾工程建设的经济性, 在确定具体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规模时要考虑适当的超前, 在总体上要大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的要求。

4.2 建议各城市为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进行工程设计时, 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确定符合实际的建设规模, 日处理规模小于100吨的处理设施单位投资指标在规定的基础上提高一个等级。

4.3 建议以现有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为依据, 建设拟议中的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 最大限度的摒弃现有处理设施劣势, 发挥其优势。

4.4 建议制定完善的政策制度, 借助政府完善的政策制度扶植, 以此来激励多方投资主体参与城市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处理。

摘要:本文以沈阳为例, 讲述了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现状及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 其中主要讨论了以厌氧消化方式处理厨余垃圾带来的好处, 并提出了如何发展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的建议。

关键词:生活垃圾,资源化,厌氧消化

参考文献

[1]赵有才.宋玉.生活垃圾处理与资源化技术手册[M].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7:19-28.

[2]李国学.周立祥.李彦明.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56-94.

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经济效益研究 篇9

关键词:建筑垃圾,资源化,经济效益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逐渐为大众所接受。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 大力发展环保型产业, 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已经成为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着重点。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的农村城镇化进程一直在加速进行, 城市现代化的改造也一直在进行中。这导致了每年的建筑垃圾成万吨的出现, 造成了环境的极大破坏[1]。据估计我国城市建筑垃圾可达24亿吨/年[2]。根据多年的统计资料, 每1万吨建筑垃圾大约需1亩的土地来填埋[3], 这使得大量的土地无法被有效的利用, 对生态环境也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4]。面对严峻的建筑垃圾围城局面, 如何合理控制和有效的利用建筑垃圾已成为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是建筑垃圾有效利用的前提, 对于施工单位来说, 建筑垃圾的弃运成本相对较低, 所以弃运成为施工企业解决建筑垃圾的主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建筑材料使用的整个循环过程中建筑垃圾的再循环使用成本进行分析, 从而判断建筑垃圾的经济效益。

1 建筑物垃圾计量

1.1 建筑垃圾的来源分析

建筑垃圾主要是指在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等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5], 其实就是建筑材料没有被充分利用而被舍弃掉、再不能发挥其原有功效的废弃物。在建筑材料的整个使用过程中均有建筑垃圾的产生, 具体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 一般情况下, 在建筑材料的生产过程中、材料的运输过程中、部分材料的加工过程中、施工过程中、装饰装修过程以及建筑使用期限届满的拆除中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居多。

1.2 建筑垃圾的统计

1.2.1 材料损耗

(1) 材料生产损耗。材料生产损耗率为α1, 在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所消耗掉的原材料的损耗。不同的建筑材料生产损耗是不一样的, 例如:木材加工过程中边角料的利用就可以尽量的降低材料的生产损耗。

(2) 材料运输损耗。材料运输损耗率为α2, 在整个运输、装卸过程中, 因不可抗拒的原因, 受其本身性质、自然条件所发生的、不可避免的碰撞、溢渗、漏失等所产生的损耗。这属于正常范围之内, 但是被破坏的产品就再也无法用于建设工程从而产生了建筑垃圾。

(3) 材料加工损耗。材料加工损耗率为α3, 在加工过程中因为不可避免的剩余料而无法应用于建设工程中而形成的建筑垃圾。例如:木模板的切割而剩余的边角木料, 钢筋的截断而剩余的不足使用的钢筋剩余料, 都属于加工损耗垃圾。但是加工损耗垃圾可以通过良好的分配管理来尽量避免。

(4) 材料管理损耗。材料管理损耗率为α4, 实际施工时, 据定额测算, 材料实际耗用量要比理论计划用量多出2%-5% (即损耗率) , 也就是表示材料的实际利用率只能达到95%-98%, 余下的大部分成了建筑垃圾。垃圾数量与建筑物建造中所购买材料总量密切相关。因此, 用占所购买材料总量的比例反映垃圾大小更准确。

(5) 材料装饰装修损耗。材料装饰装修损耗率为α5, 在装饰装修过程中因为工作人员的经验不足、准备不足、技术问题、材料问题等而造成的损耗, 可通过选择经验丰富的装修人员进行充分的准备而尽量的减少该损耗。

1.2.2 建筑垃圾统计量

根据物料守恒定律, 材料在整个使用过程中, 总量不会发生变化, 变化的只是外在形态。对于建筑材料来说, 其外在形态可以分为两类:建筑物材料和建筑垃圾。

在工程量清单中各种原材料的需求量, 假设为w0i (第i种原材料的重量) 。那么根据材料的寿命周期分析, 最终产生的建筑垃圾表示为:

2 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体系

本文主要是针对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经济效益研究方法的分析, 需要政府或者相关的管理部门建立一个完善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体系。

从图2可以看出来, 在本研究所采用的建筑垃圾管理体系中, 垃圾资源化单位居重要地位, 是整个垃圾资源化体系的核心所在, 由其在政府的政策、经济支持下来完成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3 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经济效益方法研究

该研究没有考虑到建筑垃圾资源化单位的盈利问题。

3.1 建筑垃圾的资源化

如图1所示, 经过资源化的建筑垃圾有两个去处: (1) 经过一系列的加工, 使建筑垃圾可以使用于建筑中, 例如将拆除的混凝土垃圾破碎作为混凝土的骨料, 这主要依赖于成熟的技术; (2) 无法回收利用, 只能进行掩埋、甚至于堆积在地层表面, 这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程度的污染, 如图1所示。

建筑垃圾中的许多废弃物经分拣、剔除或粉碎后, 大多可以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6], 例如:

(1) 废钢筋、铁丝、电线等金属类建筑固体废弃物, 经分拣、集中、重新回炉后, 可以再加工制造成各种规格的钢材, 这依赖于市场垃圾回收体系的建立; (2) 废竹材、木材则可以作为原材料用来制造人造木材; (3) 砖、石、混凝土、砂浆、破碎的砌块等废料经粉碎设备粉碎后, 可以替代砂, 用于砌筑砂浆、抹灰砂浆、混凝土垫层等, 也可作为原材料制作砌块、铺道砖、花格砖等建材制品, 这主要依赖于建筑垃圾处理机械设备的处理。

3.2 建筑垃圾的成本估算

3.2.1 运输费用

通常情况下, 建筑垃圾的资源化都是集中进行的, 所以需要建筑垃圾的制造方将建筑垃圾统一运输到某一地点进行集中资源化。假设第i种建筑垃圾的集中运输费用为ci元/吨。那么某建筑物的建筑垃圾运输费用可以表示为:

3.2.2 资源化费用

假设第i种材料的资源化费用为c2i元/吨, 那么某建筑物的建筑垃圾资源化费用可以表示为:

3.2.3 建筑垃圾资源化机械的折旧费用

假设建筑垃圾资源化机械的折旧费用为c3i元/台班, 每台班可以资源化的建筑垃圾为wc吨/台班。那么某建筑物的机械折旧费用可以表示为:

3.2.4 相关人员的工资福利

假设相关人员的工资福利为c4i元/月, 每月可以资源化的建筑垃圾为my吨。那么某建筑物相关人员的工资福利可以表示为:

3.2.5 建筑垃圾的运输、掩埋费用

假设建筑垃圾资源化后不能被利用的比率为δ, 那么不能被利用的部分的运输掩埋费用可以表示为:

所以建筑垃圾的资源化的成本可以表示为:

3.3 经济效益的计算

3.3.1 建筑垃圾资源化获利分析

假设第i种材料在资源化过程中的损耗率为θ, 那么可以被重新投入使用材料可以表示为:w=w1i· (1-θ-δ) (8)

假设被资源化后的第i种建筑垃圾重新投入新的工程中, 所替代的建筑材料成本为fi, 那么建筑垃圾资源化后可以被用于新工程中的获利 (针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单位) 可以表示为:F=wi·fi (9)

3.3.2 政府的补贴分析

假设因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有利于环保, 所以可以得到q元/吨的补贴, 那么政府补贴可以表示为:

3.3.3 建筑垃圾不处理的费用分析

若建筑垃圾没经过任何资源化直接被掩埋或堆积, 那么建筑垃圾的掩埋费用可以表示为:

3.3.4 经济效益分析

比较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成本C和被重新利用后的获利F, 当C-F-Q燮C0时, 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可获得的效益可用M=C-F-Q来表示。

4 结语

在建筑工程的所有费用中, 材料费占总费用的60%甚至更多。所以材料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不但可以保护环境, 也可以更大程度的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所以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以及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促进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的保障。

本文主要是针对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经济效益方法研究, 在垃圾资源化过程中, 需要多个单位的配合, 如垃圾运输费用和资源化费用通常是由施工单位承担的, 对于施工单位来说, 进行细致的建筑垃圾资源化成本通常要高于直接掩埋建筑垃圾成本, 所以施工单位大都不愿意费心去进行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另外建筑垃圾资源化机械的折旧费用、相关人员的工资福利以及建筑垃圾的运输、掩埋费用通常是由建筑垃圾资源化单位来承担的, 资源化的建筑垃圾的再利用是建筑垃圾资源化单位获利的主要来源。为了规范整个建筑垃圾资源化, 本文先是建立了一个以垃圾资源化单位为核心的垃圾资源化管理体系,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垃圾资源化成本费用的计算与比较, 从而判断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经济可行性并计算出其效益。

参考文献

[1]王莲伟, 魏志清.西安市建筑垃圾现状分析及再利用措施[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2007, 24 (3) :91-94.

[2]赵军, 刘秋霞, 林立清, 钱光人, 肖建庄.大城市建筑垃圾产生特征演变及比较[J].中南大学学报, 2013, 44 (3) :1297-1304.

[3]陈永杰, 张星海.建筑垃圾包围北京[N].北京科技报, 2011-11-28 (第017版) .

[4]刘桦, 雒新杰.我国城市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管理体系研究[J].建筑技术, 2012, 43 (4) :313-315.

[5]石建莹.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及对策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42 (5) :187-189.

阎良区城乡垃圾资源化利用研究 篇10

公开资料显示, 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平均垃圾年增长率为9.1%, 我国的垃圾增长速率超过10%, 已经达到了10%~12%, 已然成为世界上垃圾包围城市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推进、人均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 我国城市各类垃圾产量不断增加, 垃圾的成分也愈发复杂化。在我国大部分城市, 平均每人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大约为1kg, 按照目前城市人口数量来计算, 城市年产生活垃圾总量已超过2亿t, 且以每年约7%增幅递增, 加上工业及建筑垃圾及其他未处理的积存垃圾, 年产量超10亿t。其中, 固体废弃物的产出量巨大, 其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却很低, 普遍的处理方式是地下填埋和高温堆肥, 回收再利用所占比重很低。这些垃圾一部分被填埋处理, 一部分自由散落囤积风吹日晒, 由此造成的地下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占用、自然景观破坏以及社会矛盾已相当严重, 直接或间接的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2 阎良区城乡环卫基本情况概述

阎良区位于西安市东北部, 距离市中心50km, 总面积244km2, 下辖2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 有80个行政村, 总人口28万, 其中城市人口12万。据统计, 阎良区每日产生生活垃圾300余t, 年产约11万t, 其中城区每日产生活垃圾约160余t, 年产近6万t, 占总量的52.8%。阎良区生活垃圾收集清运主要有以下4种方式:小型生活垃圾收集专用车定时流动收集。主要是对城区内胜利街、延安街、人民路、润天大道、大良路等主要路段沿街经营户实行袋装垃圾收集服务, 部分提供免费收集 (农村乡镇街办有的试行此办法收集村组生活垃圾, 效果一般) ;果皮箱、垃圾桶、垃圾池收集配套保洁三轮车清运方式。城区主要道路及公共场所共设置果皮箱和垃圾桶600余个, 每天由环卫工人清掏运送。农村普遍采用垃圾池收集生活垃圾, 由乡镇环卫部门装车运输;摆臂车配套封闭式垃圾箱收集清运方式。主要用于学校、企业、部分城中村及沿路中转站;垃圾压缩站及配套车辆收集清运方式。目前城区已建成4座垃圾压缩站, 其中2座已投入使用。上述内容涉及农村范畴的, 也包含建筑垃圾。现有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厂1座, 位于凤凰街道断垣村老建材厂, 是由北京洲际环发再生资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 占地面积3hm2, 总投资5800万元, 于2007年7月动工建设, 设计日处理生活垃圾能力150t, 2008年7月试运营。该厂拥有员工38人, 总建筑面积10320m2, 由垃圾处理车间、水解及固氨车间、制肥车间、回收物处理车间、库房等组成。每天约有20车城区生活垃圾运送至此处, 先进行简单的机械分拣, 将可回收的物品如塑料瓶、啤酒瓶、铁块等收集起来, 送至废品收购站进行资源化利用;从垃圾中筛选出有机物, 通过发酵、干燥粉碎后加入肥料添加剂进行搅拌混合, 以此制成复合肥;从垃圾中筛选出的碎石瓦砾砖块等建筑材料, 进行粉碎加工操作, 按照相关标准兑入水泥和粘合剂进行搅拌混合后送入成型机进行成型作业, 制成空心砖等砖制品;将垃圾中的塑料经破碎、过滤、烘干后制作成再生塑料颗粒。平均日处理生活垃圾40t左右、制肥约6t、制成再生塑料颗粒约1.6t, 基本达到垃圾封闭运行、自动分检、避免二次污染、资源化利用效果较好。

3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清理运输环节

城区生活垃圾回收普遍采用混合收集-压缩填埋的处理模式, 大量有二次利用价值的物质在这种收集模式中被破坏, 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 增加了垃圾处理量和处理成本;混合收集后致使垃圾可利用价值降低, 并且增加了环境污染及安全生产风险, 填埋处理不当易造成潜在危险。在农村, 被堆弃在田间、路旁或沟壑的各类垃圾随处可见, 此类垃圾以塑料制品垃圾、厨余垃圾和建筑垃圾为主, 一般情况下, 大多数农村家庭将利用价值较高的垃圾 (比如金属类、木材制品类等) 归类集中存贮, 少部分农村家庭将旧屋拆除后的剩余砖瓦建材也存放在其院落附近。

3.2 资源化环节

阎良区现有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厂1座, 位于凤凰路街道断垣村老建材厂, 是由北京洲际环发再生资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 占地面积3hm2, 总投资5800万元, 于2007年7月动工建设, 设计处理生活垃圾能力150t/d, 2008年7月试运营。该项于目2009年10月20日取得了区发改委关于项目建议书的批复 (阎发改发【2009】131号) , 2012年2月24日取得了区发改委关于该项目建议书变更的通知 (阎发改发【2012】30号) 。由于阎良区城区总体规划发生变动, 该项目选址已变更为阎良区武屯镇郭靳路与仁槐路交汇处东南角。

3.3 填埋处理环节

阎良区原生活垃圾填埋场 (属于简易填埋场, 只填埋、不处理) 位于断垣村石川河南侧, 占地1.33hm2, 2013年因西安市拟定规划对石川河沿线实施整体改造, 故位于石川河畔的垃圾填埋场在清表复耕后关停, 区属范围河道沿线砂石厂也一并被叫停。阎良区下辖5个街道办事处2个乡镇。位于城区内的有2个街道办事处, 凤凰路街道办事处和新华路街道办事处, 以阎良区胜利街 (南北方向) 为界, 分别负责城区东西2大片区各自承担的环卫工作任务。其他5个镇办基本处于农村地区范畴, 均自行寻找适合垃圾倾倒的场所, 此类倾倒场所非标准化垃圾填埋场, 仅作垃圾清运倾倒场地用。例如, 阎良区振兴街道办事处2011年于辖内坡底村租赁的0.667hm2用于垃圾填埋场地, 2013年5月该填埋场饱和, 同年于辖内红荆村选址建场。阎良区2014年拟建设新的标准化垃圾填埋场, 初定选址地点位于关山镇康桥村北塬前冲沟, 占地9.77hm2, 服务年限13.35a, 设计库容240.89万m3。

4 问题产生的原因

4.1 政府规划不充分, 管理体制不完善

对消减城区生活垃圾、回收有用资源方面, 政府未履行其引导角色, 没有制定出台明确的刺激分类回收的相关制度和细则要求。

4.2 资金缺口过大, 地方财政难以负担

笔者认为, 政府在应对财政经费问题过程中, 应加快在此项工作中的职能转变, 勇于打破现有管理格局, 加快研讨适应本地区的垃圾分类回收和资源化再利用措施, 积极探索推行垃圾资源市场化运作模式, 力争达成“先扶持、产效益、再回报”, 从而形成集分拣收集、运输处置、再生利用、产品销售为一体的产业模式, 建成社会化、多元化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体系。

4.3宣传引导不到位, 基础功能缺失

社会个体的生活习惯和个人素质不同, 城乡居民整体卫生行为认知不统一。

5 对策建议

5.1 审视发展原则明确发展定位

以努力实现垃圾资源化、源头减量化、处理无害化3方面为基本原则, 坚持垃圾处理可持续发展策略, 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结合区域实际情况, 试点开展, 转化和推广理念先进、技术可靠、经济运行的现代化垃圾处理技术;统筹兼顾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建立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

5.2 建章立制保障资源化体系健康运行。

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城市已开始实施垃圾分类回收资源化处理试点工作, 根据查阅有关资料文献可以知道, 目前在立法方面尚存有部分空白, 例如《强制回收制度》、《商品包装条例》、《厨余垃圾处理办法》、公众消费参与相关立法、企业生产有关延伸制度和垃圾收费制度等等。

5.3 充分调研论证合理规划资源化设施

2013年4月, 在云南昆明发生的反对PX项目群体事件中, 当地环保组织“绿色流域”调查后提出, 此项目在推进过程中信息披露不充分和公众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是政府的失职。据报道称, 项目隐患在于其选址位于昆明市“上风处”, 废气将会随风进入城市。随后因选址问题发生了多次规模性游行, 并因为口罩游行效应, 昆明市一度实行了“购买口罩实名制”制度。综上, 建立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尤为重要。类似现象在各省份各地区均不罕见, 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宽广。做好风险防控, 要培养公民的公共理性, 即公众对社会或集体的公共事业的自我认知和自觉认同, 能够失小利而顾大局, 这主要体现在沟通渠道畅通、媒体报道客观公正等等;提高政府公信力,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价值观, 最大限度做到社会公共利益公平公正分配。

摘要:近年来, 我国在社会经济健康高速发展的同时, 更加注重环境保护, 制定各项节能减排政策, 推出一系列治污减霾的强力措施, 种种迹象已充分显示了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回收再利用的迫切性及必要性, 换言之垃圾资源化处理及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前景广阔, 市场潜力巨大。我国垃圾资源化处理产业起步发展, 虽步履蹒跚但也已初见规模, 处理方式逐步趋向精细化、集约化, 能够渐渐被人们所接受, 但是从本质上实现垃圾的科学化处理, 达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总体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一篇:公共财政改革下一篇:我国农村公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