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行业职业道德教育

2024-05-27

水利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精选八篇)

水利行业职业道德教育 篇1

(一)职教集团办学的形成与演变

职教集团办学是在我国经济体制变革和社会转型期间出现的新生事物,是人们对职业教育本质深入认识的产物。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先后三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两次作出决定,强调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并把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发展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要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加强规划和协调管理。”

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一些地方开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探索,到2010年的不完全统计,全国已经发文成立的职教集团办学的合作组织有千余个,吸纳成员单位近万家,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一个新生事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支持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以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机制。”肯定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方向。目前大体形成由一所办学水平高、社会声誉好、办学实力强的职业院校为核心,联合若干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组建而成的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实现双赢、共同发展为目的,以资产联结或契约合同为纽带,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而构建的多法人联合体职业教育集团办学形式。

(二)职教集团核心学校高地建设战略

1. 职教集团核心学校的主要特征。

以职业教育发展为主导、具有示范性和主导功能的职教集团核心学校特征是:(1)有较强的职教资源要素的集聚能力,能推进集团内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集团办学活力;(2)在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示范性院校,一般要达到省示范性或国家示范(骨干)性院校建设要求;(3)在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上有较好的基础;(4)在管理体制上有创新,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形成显著特色。

2. 核心学校凝聚形成及共享资源开发战略。

职教集团办学的核心院校是职教集团的筹建方,也是职教集团的轴心和凝聚力所在。它在集团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本身发展关系到职教集团的兴衰成败。之所以在职教集团中具有轴心地位,是因为它处在职教集团成员中高地地位上。决定这一高地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就业条件;二是资源条件。

在集团的各成员地位中,就业资源具有决定性意义,这是核心学校的吸引力所在。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业是职业教育的生命,核心学校的就业资源、行业背景、先进的教育资源、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需求的专业,是高就业率的重要因素。

教学资源条件是集团企业成员特别注重的因素,学校的教学资源不仅可以提供给企业培训服务,可提供企业研发的条件,一些有远见的大企业将装备基础好、教学力量强、师资力量强的学校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因此,企业与学校之间具有互补关系,企业缺乏的资源可以在学校得到,这就给学校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提供了重要砝码。

为保持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必须推动企业不断参与教育教学,不断投入以增加资源的技术含量,进而提高水平,在资源链上形成与学校和企业密不可分的关系,如研究开发利益、技术转化利益、员工培训利益、得到优秀生源补充到岗位的利益、基地经营利益等,需长期合作才能获得,核心学校的吸引力才能长期保持,职教集团的凝聚力才有可能更加增强。

3. 共享资源特征分析。

职教集团成员单位涉及多个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行业骨干企业、多家职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其各自资源集成共享具有极大的优势和可行性。

(1)政府行政部门。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拥有制定教育发展战略,优化教育结构,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形成政府办学与社会办学相结合的政策和信息资源。它是职教集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渠道和集成共享政府职教资源的有利条件。

(2)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桥梁和纽带组织,在开展行业人力资源预测,制定本行业政策、法规与管理权限,制定行业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规划;引领行业职业教育发展,积累行业企业的信息资源、搭建行业和职业教育互相促进的平台上有独特作用。

(3)行业企业。企业需求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方向,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这为职业教育带来活力。企业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管理经验丰富的企管人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这是职业教育的优质共享资源。校企职业教育合作和教育资源整合共享,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

(4)职业院校。职业院校在具有职业学历教育、培训等资质资源的同时,与行业企业有着天然密切合作关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课程、师资等丰富的教育资源。但其教学的实训设备条件和训练有素的实训教师又相对落后于企业,不能满足培养企业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因此,产学合作、资源集成共享成为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5)科研院所。科研院所在科研、科技咨询、科技培训及专家队伍等方面有着雄厚的实力,对职业院校师资教学和研究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是职业教育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

(三)核心学校建设的目标导向,高地建设战略目标

1. 创建国家骨干(示范性)高职院校与职教集团共同发展。

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要求在管理综合水平、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社会服务等领域领先,具有良好的建设环境,做发展、改革、管理模范,以带动高等职业院校深化改革,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这种结构特征正是职教集团核心学校形成的基础,也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支持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要求。

2. 创建良好的集团运作机制。

(1)构建协调机制:通过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支持职教集团的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和核心院校建设纳入行业发展整体规划。(2)构建激励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拓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空间,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产、学、研共生发展合作“多赢”局面。(3)构建监控机制:通过目标监控、过程监控和结果监控来保障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质量,建立有针对性的办学质量评估体系。

3.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是职教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办学体制的重大变革,要求学校和企业均作为办学主体,以互通共赢为原则,以各自承担相应责任为基础,共同完成学生和员工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培养拥有一技之长或多种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实现人才供需的“无缝对接”和“零距离就业”。

专业建设方面以行业发展为主线,核心学校专业布局适应行业发展需求,院校为行业服务,努力实现行业提出的目标,行业为院校提供人、财、物支持和保障。(1)以企业需要为主确定培养目标,根据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需求标准,课程建设引入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成果,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体系。(2)以实训基地为主培养专业技能,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在院校内建设集团共享型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能满足集团内学生生产实习或顶岗实习需要。

4. 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完善教师队伍培养管理机制、教学团队建设机制,定期组织教师岗位培训,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打造有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水平的“双师型”教师。

5.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向社会和行业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技术创新、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使核心院校成为集团的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新技术的研发推广中心、集团学习型社会中心,促进区域内或行业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6. 信息化建设与资源共享。

通过集团网站、论坛等多种形式,搭建集团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技术交流与业务合作平台,及时发布行业经济技术信息、人才需求信息和院校毕业生信息。

7. 校企合作项目。有校校合作项目、校企合作项目。

二、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教育集团核心学校高地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一)以创建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为导向推进核心学校高地建设

抓往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契机,增强学院办学活力,明显改善教育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使在校生直接受益;形成校企深度合作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科技开发、社会培训、技能鉴定等能力;增强学院服务水利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探索出一条适应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的高职办学道路,使学院成为软硬件配套、特色鲜明、质量优良、骨干带头作用显著、具有行业领先、辐射与带动作用显著和西部特色明显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摇篮,社会化服务的基地”,为地方水利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以项目合作为纽带实现校企合作良性循环

长期以来,如何实现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产学及产学研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瓶颈。以项目为纽带的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是解决以上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以项目合作为纽带,核心学校为龙头,重点企业为骨干,能较好实现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共同深度参与。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技术创新、新产品研究、成果转化以提高企业的发展能力,学校在研究开发方面有一定的人才资源和装备资源的优势,学校参与项目研究开发的意义是多重的,不仅可以弥补企业能力之不足,也可以提高学校的办学能力和综合能力,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入和持久,真正实现优势互补。

(三)以行业发展所需为重点,推动行业核心学校专业高地建设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广西地方水利电力行业,立足行业,为广西地方水利电力行业服务是学院的立足之本。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提出“深度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积极发展核电,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建设安全可靠的输变电网络”,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对水利电力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建设以水利电力类重点专业为龙头,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为重点,结合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契机,围绕“办一个专业、建一个实体、创一个品牌”的专业建设思路,全面提升学院办学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

(四)在推进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和北部湾经济区整合发展政策中实现职业教育核心学校高地建设

广西是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少数民族人口1800多万人,占广西总人口的38.4%,是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是全国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该地区的水利电力资源较为丰富,培养水利电力高技能人才,实施水电开发是加快山区扶贫开发,推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同时,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团结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也需要大力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桂发[2011]36号)指出:“组建集团,深化职业教育运行机制改革。全力推进以骨干示范职业院校为核心,以企业为依托,以行业为指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这为广西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发展指出方向。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唯一一所地处西部少数民族自治区以水利电力类专业为主的行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2008年国务院批准《广西北部湾发展规划》,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北部湾经济区将成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随着中国一东盟贸易区的快速发展,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业已驶入快车道。广西实施“东靠西联、南向发展”的开放带动战略,大力拓展与珠三角、长三角及西南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主动承接东中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对水利电力及相关行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这决定了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空间,水利电力职教集团的建立与发展对水利电力行业的职业教育发展和广西水利电力行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对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强大的催化作用。

参考文献

[1]余祖光.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进展、问题及其完善[J].职业技术教育,2008,(33).

[2]贺修炎,等.有高职院校特色的社会服务模式探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J].辽宁高职学报,2007,(8).

[3]孟凡华.中高职示范建设齐推进[J].职业技术教育,2011,(6).

水利行业职业道德教育 篇2

【摘 要】分析水利改革发展背景下水利行业基层职工学历教育存在的问题,从水利改革发展的视角对广西水利职工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教学改革进行研究,以提高水利行业成人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水利改革发展 基层职工 成人学历教育 广西水利行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81-02

自从2011年以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公布以来,广西在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但是,广西基层水利体系建设相对薄弱,主要体现在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方面。部分市、县水利方面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明显偏少,大部分乡镇水利站普遍存在人员老化、业务素质偏低等问题,这些都对深入推进水利改革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一项极为艰巨和复杂的任务,迫切需要全面提升基层水利系统在职职工队伍素质。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提高广西水利行业基层职工的业务水平,满足工作岗位和水利改革发展的需求,成为水利行业成人函授学历教育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一、着眼于水利改革发展是水利基层职工成人学历函授教育的时代特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全面深刻阐述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广西关于实现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的决定,把水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目前,广西水利改革发展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总体良好。据统计,2011年至2014年期间全区水利资金投入为516.55亿元,其中中央资金281.69亿元,年均投入为172.18亿元。资金的投入主要在重大水利工程、人饮安全工程、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海河堤防工程建设、电网改造和地方电力、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及抗旱规划项目、水文水保工程等方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关键时期。水利事业改革发展建设任务艰巨繁重,迫切需要大批基层水利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支撑。所以着眼于水利改革发展是水利基层职工成人学历函授教育的时代特征,也是实现广西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促进广西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服务于水利改革发展是成人学历函授教育的历史任务

(一)服务于水利改革发展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促进个人发展的需要。随着水利改革发展的深入进行,水利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展,由传统水利转向现代水利中新理论、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从单一的水利发电、灌溉延伸到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水利安全监督、农村水利改革、安全用水、水利立法和水政执法、水务信息化管理等。这对水利系统基层干部职工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就业、上岗、升职压力增大,影响基层职工的生存与发展。水利行业基层职工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采用函授教育的形式,自学为主、面授为辅,主要是针对已经在水利系统各种生产或工作岗位上的从业人员,其目的是通过较高层次的继续教育,使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水利系统的职工干部,尤其是处于生产第一线的基层水利职工将学习与从事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在提高学历的同时提高所从事的专业范围内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主动适应水利改革发展的要求,并能随着水利改革发展的深化,主动调整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不断发展的岗位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从而满足职工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需要,促进个人发展。因此学历函授教育是构建和完善基层水利职工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同时也是加强基层水利队伍建设,为水利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解决人才瓶颈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服务于水利改革发展是水利职业教育发展和促进学校成人教育发展的需要。2013年水利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水利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水利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利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水利事业改革发展和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能力的重要支撑。全面提升水利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素质是水利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服务于水利改革发展可以使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机构与社会及行业的关系更加密切,促使其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主动适应生产行业第一线的需要和水利改革发展的要求,为水利行业在职人员提供更加具有实际意义和更具竞争力的教育,提供更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并检验所提供的知识、技能和课程的有效性以及能否满足工作和水利改革发展的需要,能否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进而提高成人函授教育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三、基于水利改革发展的广西实施水利职工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举措

(一)提高水利行业成人教育的便利性和实用性。面对水利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水利行业成人函授学历教育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基层职工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教育优势,基于水利改革发展的视角,为水利系统职工尤其是基层职工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学习条件的开放性的成人高等函授学历教育的办学形式。让水利系统基层职工在有限的业余时间内坚持学习和进行有效的学习,满足工作岗位和水利改革发展的需求。例如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改革的主要实践是在广西水电行业一些基层单位设立函授教育的教学点。送教上门,服务于学生,同时与基层水利电力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工作衔接,有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委托各教学点所在的单位职教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部对面授的教学过程实行监督和管理,对教学点的教学过程进行信息收集反馈和质量跟踪。在水利行业,很多函授学生都是在基层第一线工作,一人一岗位,无法脱离工作岗位,特别是在防汛抗旱期间,工作任务繁重,强度大、责任重,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尤为突出。函授教育校外教学点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服务于水利改革发展的一种创新的办学理念,解决了学生无法脱离工作岗位参加集中面授的问题,同时也起着联系着学校、学生、水利基层单位、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作用。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册学生4000余人,80%来自广西的水电行业,超过50%的学生来自基层的水利在职职工,共设有校外函授教学点30个,大部分都设立在基层的水利水电单位,这使成人函授学生能根据各自的工作性质合理的安排业余学习,提高了水利行业成人教育的便利性和实用性。

(二)主动适应水利改革发展的新形势进行成人函授学历教育的教学改革。成人函授学历教育要主动服务于广西水利改革发展新形势,从水利改革发展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评估课程设置、办学形式、课程内容等内容,紧密结合水利改革的目标与任务,针对广西水利改革发展的实际问题,进行学历函授教育的教学改革,增加成人函授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水利改革发展中的基本原则是把民生水利问题放在优先位置。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由传统的水利向现代水利和民生水利转化,教学内容从单一的水利发电、灌溉延伸到水土保持管理、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水利安全监督、农村水利改革、安全用水、水利立法和水政执法、水务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对服务基层水利的农田水利建设、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合理开发水能资源等方面重点研究。

2.依托全日制的水利职业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资源的共享。鼓励教师注重网络等电子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利用。

3.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等的改革重点与学生的工作实践相结合。选题向服务基层水利的农田水利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重点水源工程、农村饮水安全、防汛抗旱应急工程建设、江河治理和海河堤防建设、水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等民生水利方面倾斜,真题真做。

4.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方面,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电子邮件、QQ、微信等社交工具,进行在线讨论、辅导、答疑,实现自学、导学、督学、互学和促学相结合,使学生在自学期间及时获得老师的指导和反馈,建立在非面授时间师生间的互动关系。

(三)积极探讨成人高等函授学历教育的学分累积、弹性学制,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制度。弹性学制是指在规定的年限内,允许学生提前或推后毕业的管理制度。学分累积是实行弹性学制的基础,也是不同类型学习成果和衔接制度的有效途径,能实现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的沟通衔接。探索建立学分累积、弹性学制,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建立有利于水利基层职工接受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让水利系统基层职工在有限的业余时间内紧密结合水利改革的目标与任务,坚持学习和进行有效的学习,并将学习和工作相结合,学以致用,满足工作岗位和水利改革发展的需求,并促进水利系统职工的全面的发展。

(四)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充分利用水利职教集团这一平台,依托行业企业和有着紧密合作办学关系的区外本科高校如三峡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北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和河海大学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人才资源,进行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建设具有现代水利职业教育特色品牌专业和特色课程。加强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进行教育服务和教育技术的支持等方面探讨与实践,发挥其在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的优势和作用,满足水利发展的实际需要,提高基层水利服务的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项锦.成人学历教育中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5(2)

[2]邹晓敏.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成人学历教育一体化研究[J].贵州电力技术,2014(9)

[3]侯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分互认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2)

【基金项目】2014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B类(2014JGB324 )

【作者简介】阮富坚(1961— ),男,广西博白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副馆长,讲师,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法律、高职教育管理。

网络教育在职业教育行业的应用 篇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改革开放的深入, 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范围和深度逐渐发生巨大变化。提高效率是企业搞信息化的最根本目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成了衡量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样, 在我国, 教育行业的信息化工作也已经开展多年。教学不再是以往简单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模式。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教育行业带来了新的教学模式。职业教育在整个教学行业中占有比较特殊的地位。此前, 教育信息化的讨论对象大部分集中在高等教育以及中小学教育领域。近年来, 我国加大了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力度。据调查显示, 2007年, 随着政策侧重点的转移和变化, 教育信息化市场的热点也在发生剧烈的迁移。高教市场需求放缓, 普教市场增长平缓, 职教市场崛起在即。因此, 职业教育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网络教育因为其自身的特点, 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讨论的热点。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广东省为数不多的在校学生超过万人的技工院校, 始建于1974年。回顾过去的30多年, 大部分时间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 黑板、讲台、粉笔加实习工厂。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在教学中引入计算机技术。如前所述, 信息化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我们也知道, 信息技术正在全面改革教育的面貌, 快速推进教育的改革。尤其网络技术进入教育领域, 使教育资源不再局限于一个相对狭小封闭的范围, 创造了一个充分开放的教育环境。Internet的普及, 远程教育网的开通, 以及校园网的建立, 为学习者充分、便捷地获取、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创造了条件。因此, 在国家充分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今天, 只有全面展开教育信息化,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 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进步。

2 网络教育的特点

网络应用于教学, 其显著特征是: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网络教育便捷、灵活的“五个任何”, 在学习模式上最直接体现了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特点, 充分体现了发展中的现代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本要求。

1) 双向互动、实时全交互

2) 内容丰富和多媒体生动表现

3) 个性化教学

4) 自动化远程管理

3 网络教育系统的结构

近两年来, 由于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笔者所在学校的招生规模一再扩大。除了肩负过万名来自全省各地, 甚至华南各地的学子的教育。还承担了广东省退役士兵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工作。这些为数众多的学生被分散在广州市内各个校区。有的相距数公里, 有的相距数十公里。各校区之间的管理既独立又统一。在这种环境下, 为了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我认为网络教学是个十分必要的教学辅助手段。通过网络教育提供的平台, 实现对教学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 利用校园网、internet, 让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开展学习, 充分体现网络教育的优点。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 一个完整地网络教学平台应该由三个系统组成:教学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教学资源管理系统, 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4 网络教育功能

网络教育各模块实现的功能如下:

1) 网络教学管理系统:主要实现教师管理, 学生管理, 课程管理, 权限认证等教务管理功能;

2) 网络教学子系统:提供一系列的网络教学支持工具, 如多媒体授课、网上答疑、网上考试、网上作业、交流工具等等;

3) 教学资源管理:以学科为单位, 集中管理各种形态的课程资源, 包括媒体素材 (文本、视频、音频、图形、动画等) 、优秀作品、测验试题、典型案例、文献资料等等。

5 网络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后续思考

本文的前几部分介绍了网络教育的优点, 网络教育的结构。然而, 我们也知道, 尽管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信息化与教育相结合并非易事, 网络教育并不是把课程教学搬到网络上那么简单。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网络教育, 无论是高等远程教育、中小学远程教育, 还是远程培训教育, 都不同程度遇到了资金、技术、资源及赢利模式缺失的问题。参照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历程, 出现信息化孤岛是企业信息化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教育行业做为特殊的企业, 同样不可避免面临这样的问题。

5.1 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与回报

教育行业的信息化开展多年, 跟企业信息化一样, 教育信息化的程度在很多人眼里成了衡量学校硬件是否达标的重要指标。信息化建设是“真金白银”的硬投入, 而产出却是难以用数字计算的“软回报”。信息化建设如果仅从硬件投入的角度去考虑, 似乎只要有钱就可以了。可是, 如何合理利用资源, 达到信息化与教学相结合, 获得“软回报”, 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在此, 对教育信息化的硬件投入不做详细讨论, 简单来说, 掌握按需购买, 量力而行的原则即可。

什么是“软回报”?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素质的提升, 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家长的满意程度, 学校的形象、竞争力或者直接说到招生人数。凡此种种都可以做为软回报的衡量标准。问题的关键, 在于如何合理利用网络教学系统, 获得各方满意的“软回报”。稍有计算机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 没有了合适的软件, 再昂贵的硬件设备不过是一堆摆设。在网络教学系统中, 显然, 教学资源就是我们的软件。

5.2 网络教育中的教育资源建设

传统教育是一种面对面的教育,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学生不管情况如何, 不能选择, 必须跟着这个班和这门课的教师, 学完这门课。是一种相对被动的学习方法。以笔者在教学中的体会来说, 一般的基础理论课, 大部分学生不能坚持听完90分钟的课程。打瞌睡、看小说、玩手机的现象非常普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 如上面所说,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 学生不能选择, 即便是不感兴趣的课程也必须坐在教室里。在物质与精神均极大丰富的今天, 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网络教育能为学生构建一个不受时空限制的、灵活的、开放的、丰富的、友好的“资源超市”。根据学生不同的喜好与兴趣、接受能力的快慢、个人时间的忙闲, 为完成学业可以自行选择。简单的说就是把教育资源当做超市里的商品, 在符合教学要求的前提下, 供学生自由选择。

适合网络教育的资源有哪些呢?既然是信息化教育, 显然首先想到的是超媒体素材。包括文本、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早期的教育信息化恐怕都是从多媒体教室开始的。教师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 在多媒体教室播放。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声音、动画代替原先的黑板粉笔, 已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教师仍然占着主导地位。课件的选择, 讲课的节奏均由任课老师掌握。而借助网络这个平台, 我们可以把相关素材集中统一管理, 以学生的选择为主导进行自主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开拓学生的创造力。

其次, 还应该包括各学科的试题库、资料库, 它能为学生提供日常或阶段性的测验, 让学生了解、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另外, 针对学习中的某些重点、难点以及教学过程中需要阐明的现象、实验和理论而制作一些小型课件。它们既自成体系, 又能独立使用。学生和教师都可以根据需要从中挑选课件供上课使用。

综上所述, 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由超媒体素材、题库、课件组成的网络课程库。它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 与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对教师而言, 个人的知识也将在这里得到极大的激活。对学生而言, 可以不受地域时空的限制打开网络课程库, 根据自己选修的专业学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5.3 网络教育资源库的管理与维护

信息成为真正的资源的必要条件是信息管理, 要是教育资源真正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关键就在于教育资源的管理, 建设一个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因此对教育资源进行组织、控制、加工和规划, 是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前提。及哦啊与资源库的持续发展依赖于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几时更新, 同时也依赖于所提供信息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在信息爆炸而经费有限的今天, 如何做到教育资源的入库速度匹配信息发生的速度, 如何保证入库资源的质量, 是每个教育资源建设者都必须考虑的问题, 这里也包括硬件设施方面的问题。教育资源的持续发展, 依赖于建设者能否善于联合各种机构和人员, 能否以一种高效的工作方式合理地组织相关的机构和人才, 即教育资源的建设需要多个单位多方面的通力协作。因此, 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和管理看似只与网络教学平台的相关负责部门有关, 但实际上代表了一个学校整体的管理水平, 也是网络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部分。

笔者从事计算机教学工作将近9年, 在过去的几年间, 计算机技术的变化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同样的, 我使用的教学资源的变化虽然谈不上日新月异但也变化很快。同一门课程的教材几乎每个学期都在变化。上面我们讨论的资源库显然也不能抛离这一点。在这个凡事提倡与时俱进的年代, 不进步就意味着落后, 所以, 教学资源的更新是教学管理中的重点。试想, 不管哪个学科, 如果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恐怕在哪里都不能吸引学生的目光。

5.4 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笔者通过对自身不长的教学经验的总结来看, 不管是学校的管理层、教师还是学生, 要全面接受网络教育恐怕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 我的观点是现阶段的职业教育, 传统教学模式为主, 网络教育为辅。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个长盛不衰的话题。从职业教育的生源分析,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不高。正如我前面所说, 上课睡觉、看小说、玩手机的现象比较普遍。一方面说明我们的教学方法不吸引学生。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当前物质精神生活都极大丰富的环境下, 学生的学习自控能力不高。所以, 不管是传统教学模式还是网络教学模式,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是不可小视的问题。

从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来看, 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也就是说, 既重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正如笔者在课堂上经常说的一样, 希望自己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能引导学生们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职业教育的根本在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于引导学生学习技能。我们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因此, 反对迷信书本、深信权威。给予学生自己的思考空间, 能主动的学习, 做一些创造性的努力。并且希望这种方式的学习能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成就感。网络教学系统中的优秀多媒体课件可以与学生进行交互, 给学生直观的印象, 多重感官的刺激。由学生们控制计算机的输出, 操作后可见的成果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成就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声光动画效果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 笔者任教的其中一门课程, 主要内容是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配置。配置环境为全英文, 并且, 当中涉及大量的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对理论普遍比较抗拒, 但是却很喜欢配置的过程。为什么喜欢呢, 是因为配置完成后可以利用命令直观的检查结果, 很有成就感。通过这个例子想说明的是, 可以把配置环境通过网络教学系统模拟出来, 学生们可以不需要面对复杂昂贵的设备, 在虚拟的实验环境中练习。方便、简单、高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 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任何单位, 任何个人都不可避免的需要接触信息技术。正如之前所说, 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已经成为了衡量企业的重要标准。在教育行业中, 面临同样的问题。教育信息化已经进行了超过十年, 在职业教育行业中, 同样可以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而在这种改革的过程中, 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硬件的一步到位。重点应该是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管理与维护。通过对教学资源的信息化管理,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把网络教学溶入到传统教学中去。使教学多样化、生动化, 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摘要:该文主要讨论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网络教育。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 通信及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迅猛发展起来。网络教育和人才培养成为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在学校的信息化中, 网络建设是最前沿、最基础的部分。网络教育做为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变化。在职业教育中如何搭建网络教育平台, 同时, 利用现有资源结合网络进行教学。

关键词:校园网的搭建,网络教育,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教育的后续思考

参考文献

[1]钟镔.企业信息化怎么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王经, 刘秀.教育技术新进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大学出版社, 2003.

[3]王素荣.教育信息化理论与方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4]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研究 篇4

关键词:行业企业;职业教育;教育制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64

1987年,济源市第一所技工学校成立,每年招生人数不到100人。从1990年起,济源市在梨林镇、承留镇等5所高中设立了职教培训班。在1993年的6月,济源市首次将4个普通班改为职业高中班和劳运下设的技工学校和机械学校,同年3月,济源中等工业学校开工典礼,在市委的支持下建立了第一所中专学校,也就是现在的济源职业技术学院,1994年实现首次招生,济源职业教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到目前为止,济源的职业教育发展已全面展开。

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现状

现代企业始终是以个人利益发展为目标,其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理念还不够强,积极主动性不够高,这种现状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也是影响校企深度合作的关键问题。在济源,主要是学校主动联系企业的多,而企业、行业主动联系学校的少,合作上还存在一定的障碍。

(一)职业教育的培训力度大大加强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行业和企业与职业教育的对接成为社会产业转型的需要,各类在岗人员需要进行提高训练,下岗人员需要进行再就业培训,这种培训有数量大、时间短、内容新等特点,单纯依靠职业院校的全日制教育不行,仅凭企业行业的力量也是无法满足员工的培训。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与市委组织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等部门,以及行业企业合作,实施了“511”培训和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等项目,近三年共培训各类人员11280人次。

(二)订单式培养工作初具规模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校所合作,充分利用职业院校的品牌资源和就业网络资源,实施“工学结合”与“订单式人才培养”。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产学研工作主动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接,围绕产业发展设置调整专业,按照岗位能力需求开设课程,针对企业生产组织实践教学,围绕社会需求开展技术服务,探索形成了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发展、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能力、实践教学对接及推行“订单培养”等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订单式培养,拓宽了校企合作的广度,其辐射范围已经从济源企业扩展到了国内的相关企业。如学院先后建立了“济钢班”“富士康鸿准模具班”“恒通公司班”,与“济源市煤炭高压开关有限公司”“画龙公司”“联创化工”“河南超凡公司”等80余家企业签署了校企联合共建生产性实习基地,真正实现了校校结合、校企结合,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学校的发展目标。

二、济源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分析

在理论角度上来说,企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是有利于企业利益的。可是,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参与积极性不高,企业内部缺乏动力,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

(一)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尚未真正建立

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是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要求和发展目标,结合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校企管理体制、订单班教学模式、技能培训目标和教学评估等多方面所形成的一系列培训实施系统的素质教育,以及与人力资源、劳工部门、薪酬待遇等方面运行机制相结合,所构建的整个企业教育体制。但是,由于职业教育制度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校企合作模式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流于表面形势,真正建设“学习型企业”还处在起步和初级阶段,企业文化建设以及培养员工的职业规划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管理体系,让企业与职业教育密不可分,达到双方利益最大化。

(二)企业缺乏参与职教的内驱力

虽然我国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增长方式没有真正从依靠简单重复和廉价劳动力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内在动力,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维护校企健康发展。济源市是一个山区面积占63%的山区城市,对于这个63万人口的小城市来说,校企紧密结合显得更为重要。学生毕业后不愿意走出去就业,而是想在本地的企业行业就业,这就对校企结合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技能高、能满足企业行业的需要,达到专业对口率高、社会满意度好、学生稳定程度高等,企业行业必须要有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双方同共努力,构建双赢的发展目标。

(三)建立利益补偿机制,激发企业参与热情

政府部门要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利益补偿机制,制定企业行业年度培训计划,培训计划要与参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强调企业行业责任,要有相应的考核机制,把参与职业教育当成常态化工作来抓,认真履行国务院颁发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相关规定,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组织架构不健全,建设相应的监督管理职能

行业要加强组织管理职能,建立各行业标准。政府职能部门应建立一些非市场化的公益性行业组织团体,通过相应的法律监管,在其指导和引导下,有组织地安排行业与企业同步进行。建立桥梁纽带,搭建企业、学校和中介组织机构,为地方政府提供建议和咨询。制定行业内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协作办学的规章制度,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意见和建议。

三、结语

2016年全国毕业生人数达到770万,就业压力很严峻,但是对技工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技能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这对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临很大的挑战,加强企业行业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各地教育部门要协调好企业、行业、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合理整合资源,找出契合点,促进企业、行业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淑娟.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研究》,2012.

[2] 韩秋黎.我国职业教育中企业主体缺失的原因及改进策略[J].江西教育科研,2007(8).

国外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经验探析 篇5

1. 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经验

1.1 用法律来保证职业教育的实施贯彻

德国自然资源贫乏,经济发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德国一直把知识的和技能看成“最重要的生产因素”。于1 9 6 9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它包括时职前和职后培训(继续培训和转业培训);对培训企业和受培训者的关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培训机构与人员资格的规定;对实施培训条例的监督和考试;对职业教育的组织管理和职业教育研究的规定等。《职业教育法》对德国的职业教育起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之后该国又相继出台了与《职业教育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

1.2 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

“双元制”(也称双轨制)是德国实行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点,也是推行职业教育最成功的关键。“双元制”是同时在两个地点,有两个施教主体,也就是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中进行教学而得名的。学员一般每周在企业里接受3~4天的实践教育,在职业学校里接受1~2天的理论教育。职业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以专业理论来辅导和提高学员在企业中的实践培训成果,加深和补充普通教育的任务。大约60%是专业课程。40%是普通教育课程。

1.3 企业培训

在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中,企业培训起着主导的作用,职业学校只起着配合和服务的作用。而他们的企业培训,则又分为企业内培训和跨企业培训。跨企业培训是由若干个企业联合起来进行培训,也有一些地方当局参加的,一些职业学校的教学车间也用于跨企业的培训。跨企业培训在各职业领域中的分布很广,而且占有一定的比重。在具体的培训方式上,各企业都结合自身的实际作出选择,决定采用何种方式。

2. 美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经验

2.1 职教与普教融合衔接

美国发展职教不是把它孤立、封闭和游离普通教育领域外,而是把它融合在整个体系中,这种衔接表现在:

(1) 中等职教在公立中学实施;开设普通职教课,现在9 3 0万中学生在16000所公立中学中接受职业课学习。

(2) 中学后的高等职业教育则以预备教育的形式作为高教的一种,这就是社区学院,二年制的社区学院学生毕业后,既可就业,又可升人对口大学继续深造成职教和普教并重双重目的的教育模式。这样,有利于消除职业教育不正规,低人一等的传统观念,有利于职教普教的相互完善,有利于调节学生毕业和继续深造的选择,更使职教研适应社会需要。

2.2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

在美国,终身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1976年,美国政府颁布了《终身学习法案》,对终身教育提出了一个极为宽泛的定义:包括成人基本教育、继续教育、独立学习、农业教育、商业及劳工教育、职业教育及工作训练方案、亲职教育、退休前及老人与退休人员教育、补救教育、职业及晋升教育,以及协助各机关团体运用研究的成果或创新的方法去服务于家庭的需求及个人的发展等等,涵盖面极为广泛。

2.3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不断走向跨国合作之路

美国企业跨国合作形式多种多样,有合资办学、合作办学、联合考核、职业资格国际认可等。美国的企业大学通过合作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行业人才,参加企业职业培训的各种课程;另外一些跨国公司的企业大学也在不同的国家建立分校,负责当地员工的职业培训,既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知名度,也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国际分布和优化配置,促进了国家和企业之间的交流。

3. 英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经验

3.1 法律与政策保障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仅仅依靠法律的规定远远不够,必须出台相关政策加以引导和规范。2 0世纪8 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转变职能,出台了一系列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1 9 8 6年,英国着手建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成立了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英国政府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的建设,并明确规定,每一个职业资格所要求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实际技能,由相关行会或全国性雇主组织指定的“领导机构”制订,经教育与就业部同意后由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发布。确定能力标准的责任由企业、工会和专业人士以及他们的咨询人员承担。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参与国家资格证书制度建设的积极性。扩大企业在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政策、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经费等方面的决策权。

3.2 参与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和领导决策

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行政管理的组织机构中,均有来自企业的雇主和雇员代表,有些组织机构主要由企业代表人员组成。如在协调全国各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全国工商业教育咨询委员会”和十个地区的继续教育咨询委员会中,均有来自企业的雇主和雇员代表;在“全国产业训练委员会”中,有的会员来自中小企业;在负责促进就业和训练事业发展的“人力服务委员会”的成员中,比例较大的是来自企业的代表;在负责全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的“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的成员中,也有一定比例的企业雇主代表,他们负责制定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能力标准体系;在负责推广“青年培训计划”的“培训与企业咨询委员会”的12位委员中,有三分之二是来自工商业界的代表。另外,英国企业还直接参与到职业学校的内部管理与决策过程中。

3.3 企业直接创办职业技术学校

企业独立创办、与政府合办职业学校则是英国企业直接参与职业教育的具体表现。英国的大企业、大公司不满足于间接地参与,而是根据自身需要,与政府合作创办与企业生产、经营基本一致的城市技术学院,学校成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企业和国家共同投资,直属国家教育部,是一所私人资助的公立学校,主要以技术为主导。英国企业通过为提供资金、设备、仪器,派遣行政人员支持学院开办、指导和参与学院管理;借鉴其他学校教学经验,根据企业的需要开发紧缺人才的培训课程,重新审视课程设置,以及与学校共同承担招生计划、进行技术开发、安排学生学习和录取毕业生等方式参与举办。

4.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4.1 政府的强化干预

从德、美、英国家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经验可以看出,各国都以法律或政策强化对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影响和支持。由于市场引导对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不尽如人意,各国政府都积极利用行政性手段,推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高技术竞争力。各国政府通过实施优惠政策、完善制度、增加资助和建立相关机制等措施扩大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领域、鼓励更多的行业组织和企业参与职业教政府作用最显著的是对校企合作的管理、组织与协调,不断增加政府的服务功能。

4.2 行业企业职业教育准入机制

发达国家具有一套完备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资格制度,包括资格审定和监督。经审定通过的企业被称为“培训企业”。要推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就是利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运用经济杠杆去撬动行业企业这一巨的职业教育资源宝库,让行业企业职业教育长远、健康、稳定的发展,做出历史性的贡献。这是发达国家经验所在。

4.3 政策规范行业企业的职业教育行为

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靠一整套法律法规体系来保障,这是发达国家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做法中得到的重要启示。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国家、行业企业和职业教育提供者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并建立一整套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职业教育实施监督系统,使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有法可依、执法治教、违法必究的法制体系。

参考文献

[1]张锋.二战后美国参与职业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2:1-62

[2]陈仙, 李敏.英国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保障措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8, 11:168-169

机械行业职业教育发展瓶颈问题探析 篇6

一、发展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是实现制造强国的重要保障

(一)总体情况

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和历史性突破。2015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已发展到1.12万所,招生601.25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3%;高职专科院校1341所,招生348万人,占高等教育本科和专科招生总数的47%[1]。机械行业主要涉及制造大类中机械、电气、控制、管理、服务等专业,一般来讲我们统称为机电类专业。机械行业职业院校约有300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100余所,中职院校200余所,据统计机电类全国开设点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约占全国总量的20%~25%;高职专科院校中约有60%开设机电类专业,中职院校中约有35%开设机电类专业。2008年至今平均每年向机械行业企业输送毕业生130万人以上。

(二)主要成效

经过多年发展,现已初步形成在政府部门指导下,以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等行业机构为纽带,专业门类齐全、行业特色鲜明、中高职配套完整的机械行业职业教育体系。

一是涌现出一批高水平代表性职业院校。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院校中有92所国家高职示范(骨干)院校和69所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福建省工业学校等一批院校在基础设施建设、专业内涵提升、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素质教育改革等方面走在了行业院校和区域院校的前列,在机械行业职业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是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广大职业院校注重市场导向和用户需求,不断深化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受到企业欢迎。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整合专业教学资源,聚焦专业发展方向,建设的“智能制造工程中心”成为国家级物联网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努力打造品牌专业,在能级递进的课程体系和工单引领的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近5年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500多人成长为技术技能拔尖人才和业务骨干。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等一批院校,坚持围绕区域经济产业需求,加强内涵建设,在产教协同发展中取得成效,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毕业生受到了企业及社会的认可和首肯。

三是深化了产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产教协同、校企合作育人已成为行业人才培养突出特色和重要特征。多年来,机械行业职业院校积极探索产教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取得了积极成果。湘电集团将自主举办电气职业技术学院纳入企业发展总体框架,同时,对口分层建立双主体二级学院,破解了校企合作难以深入的难题。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中厂”“厂中校”的“三引三进”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了急需专用和国际水准的高技能人才。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企双元招生、双元计划、双元师资、双元管理、双元评价合作模式,实施“双证教学”,解决了一线职工岗位成才难题。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与企业合作探索“双元制”本土化的现代学徒制。学生交替式学习,教师、师傅联合传授知识技能,所培养学生表现出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

(三)形势要求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描绘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为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发展方针和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以及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明确了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

机械工业是我国制造业的脊梁,《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中至少有七项与机械工业直接相关,加快推进机械工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是实现我国制造业乃至整个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举措、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我国机械工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与结构性供需失衡,是制约机械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瓶颈。当前,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对于改善产业人才队伍结构、提升企业员工技能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制造业的转型发展需要人力资源的转型与提升,进而需要职业教育在战略规划、人才培养等领域实现协同转型,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在《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下,机械行业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产业“理念创新、技术升级、业态变革、管理提升、要素优化”[2]等方面对职业教育产生的直接影响,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既对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也为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二、机械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机械行业职业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与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望相比,以建设装备制造强国的目标衡量,还存在较大差距,存在许多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人才培养不适应机械工业发展的需要

当前,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总量、结构和质量上,都不能适应机械工业发展的需要,甚至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因素。根据人社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技工劳动者1.5亿人,仅占城镇就业人员的39%,占就业人员总量不到19%;高级技能人才3762.4万人,仅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25.2%,占就业人员总量不到5%。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面临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根据2014年抽样调查,我国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的从业人员构成为专业技术人员占16.15%,管理人员占14.86%,技能人员占68.99%,对技能人员结构进行分析,技能人员呈现出“四多四少”的状态,即初级技工人数多,高级技工人数少;传统型技工人数多,现代型技工人数少;单一技工人数多,复合型技工人数少;短期速成的人数多,系统培养的人数少。以上状况反映到职业教育领域中,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上的一些问题:一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不足、技能偏窄,高级技师、技师所占比例普遍偏低,职业素养偏低。二是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四基”(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领域人才匮乏,两化融合、绿色制造、新能源、服务型制造领域人才缺乏,人才培养“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现象较为普遍。三是产教脱节严重,人才培养技能水平较低,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最为担心的问题就是“用不上、留不住、不踏实”。以上问题对于职业教育发展是非常关键的,若不能切实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让社会、企业、家长和学生满意,职业教育就难有地位。

(二)服务能力不适应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目前,职业院校主要履行的是在校生的教育职能,较少履行为企业生产、技术、管理、营销、服务以及职工培训提供服务的职能。根据《2015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5年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中有16所院校为机械行指委成员院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机械行业职业院校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这些院校各有侧重、各有特点,但是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金额普遍较低,只有极少数院校超过500万,这也体现出了职业院校服务企业生产、技术、管理和职工培训的能力还十分有限,这与职业教育应该发挥的作用,以及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期待是不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作为在实际操作层面与企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应该具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全面的功能,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自身科研、教学的重点,适时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而不是陷入单一学历教育的窠臼。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凸显职业教育的价值和作用。

(三)发展方式不适应终身教育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是其重要功能之一。人人都有就业的需求,人的一生始终会有提高职业能力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此衡量,目前的机械行业职业教育状况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基本局限于青年学生的在校学历教育,远未形成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并举、学校教育与在职培训并重的局面。

上述问题是职业教育内外部诸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当前社会上普遍还存在鄙薄职业教育,轻视技能人才的思想观念。职业教育低水平低层次的社会普遍性舆论氛围[3]不把职业教育当作正规教育,不能自觉地将职业教育纳入地方、行业和单位总体规划,不能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的现象还相当普遍,职业教育仍然是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还比较低,他们在择业、升学、报考公务员等方面存在诸多政策限制和歧视。这些思想观念在机械行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也严重地影响到了机械行业职业教育这条战线对人才、资金和政策的吸引力,从根本上制约了机械行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技能人才的培养。

二是国家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后,行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削弱。旧的管理体制破除后,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出现了“真空期”。其结果是,职业教育难以得到及时的行业信息和要求,更难以得到行业的指导和支持。职业教育缺乏行业的标准和规范,缺乏有力监管,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目前职业学校普遍是自行确定学生培养目标及其专业规范,其依据不是出自行业的岗位职业规范和标准,这就从源头上脱离了行业、企业实际,培养出的学生难以适应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实际需要。

三是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生源质量问题,严重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目前职业教育师资的主要来源是普通高等院校。然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环节薄弱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这种“先天不足”的师资,严重影响到职业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另外,目前中职和高职教育的主要生源分别来自初中和高中毕业生,这些毕业生是经过中考和高考选拔后分数较低的学生,他们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非常薄弱,这给职业教育的教学带来困难,影响教学质量。职业教育还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和本质要求,在功能定位上与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差距较大。

四是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一方面经费投入总体不足,另一方面使用效益不高,浪费严重。处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相差悬殊,有的职业学校校舍、设备已经相当现代化,有的职业学校还在为基本生存条件奔波。近年来,国家和地方虽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但总体上投入还是不足的。在有限的投入中,还存在着普遍的使用效益不高、浪费严重现象。例如,一些院校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或“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等重点项目的实施,购买了大量的高端设备,这些设备即使在生产企业中也是稀有和先进的,但在院校中却只用作参观或观摩教学,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育领域“项目”驱动的教育教学改革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弊端。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参差不齐,造成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不齐,甚至同一专业不同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培养质量存在明显差异。

三、对加快发展机械行业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营造全社会尊重技能人才、重视职业教育的大环境

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在社会上树立技能人才与其他类型人才一样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的观念,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作用,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大环境。逐步提高生产一线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对在生产实践和技能竞赛中做出突出贡献,取得优异成绩的技能人才,给予重奖,授予荣誉称号,形成掌握技能者获荣誉、得实惠的导向和社会风尚。单独制定并建立技能人才职称系列,单独制定职业教育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通过推进人事、教育制度改革促进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发展,坚持不懈地开拓一条独立的、与管理和科技人才并行且地位、待遇相当的技能人才成长道路。

(二)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各安其位、各司其职

职业教育参与主体主要有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目前,在法律层面对这四方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界定得不够清晰,存在角色越位、错位和缺位现象,严重妨碍了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调动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积极性,使四方各安其位、各负其责、相互配合[4]。加强职业教育法治化建设,尽快完成《职业教育法》修订,从法律上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各参与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显得尤为迫切。政府应主要负责职业教育的主导和监督,把握发展方向,创造发展环境,保证教育投入;行业应主要负责职业教育的指导、评价和服务,根据行业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和质量提出要求,指导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组织产教融合活动,开展质量评价;企业应主要负责职业教育的参与和技术支持,开展职工继续教育等;学校应主要负责职业教育的实施和服务,按行业和产业要求培养专业人才,保证学生培养质量。

(三)行业指导,加强机械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

当前,同一专业各地专业名称各异、同一专业教学内容千差万别、同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之类的乱象较为普遍,从根本上看,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不健全造成了上述乱象,也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声誉和品牌。行业企业是职业教育“产品”的“用户”,企业对技能人员的共性规格要求,应该作为职业院校确立培养目标,建立专业规范,开发课程与教材,组织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产业区域差异大、行业企业众多、人才需求各异,因此,应该由机械行业企业的“代言人”———机械行业组织,集中企业对机械行业技能人员的共性规格要求,深入分析当前机械行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优势及不足,凝聚各方力量,研究提出行业技能人才规格、岗位标准、专业标准等,建立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并实行定期调整修订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产教脱节问题。

(四)优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结构,使各类教育上下贯通、相互衔接

推进机械工业转型升级和装备制造强国战略,不仅需要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的技能操作人才作支撑。随着科学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引进及其产业化应用,技能人才的需求总量依然庞大,职业岗位规格的上移趋势将更加明显。对应到教育领域,笔者认为应将工作重点放在相对比较薄弱的机械工程职业教育这个短板上来,从机械工程的角度,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机械工程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该优化结构,使各类教育上下贯通、相互衔接,发挥出整体育人功能。在这方面,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因业制宜、因校制宜,出台特殊扶持政策,积极发挥机械行业特色高职专科院校在技能人才创新培养的中坚作用,支持国家示范(骨干)院校优选与产业升级紧密相关的重点专业,开展四年制应用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试点,发挥机电类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在培养转型升级所需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中的引领作用。努力解决职业教育学历“天花板”的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更高水平职业教育的需求。

(五)调动和发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提升校企合作的内涵质量

企业深入参与和支持机械行业职业教育,对于办好职业教育和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能力至关重要。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主要问题表现为[5]:一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动力不足,参与职业教育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降低成本、提升短期效益、税收减免等方面作用甚微,另外有关政策性的承诺在具体执行环节难以落地,企业利益得不到保障是阻碍企业参与和投入职业教育的最重要因素;二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十分有限,很少有企业能够深入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组织、课程体系的设计以及培养质量的考核,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还没有进入职业教育标准和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三是部分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主要是看中职业教育市场,或有将实习学生当廉价劳动力使用的倾向。因此,国家要制定促进校企合作有关激励政策,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要加强对于已经出台的有关校企合作政策措施的监督和检查,确保政策措施落地、落实;但仅此还远远不够,应该允许和鼓励企业自办、行业举办、自然人和法人举办、外资独办、中外合办、企业间联办等多种形式办学。对于这些形式的办学,要适当降低办学标准、简化审批手续、给予税收优惠,并对办学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

机械行业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发展要求前所未有,亟待破解的各种难题错综复杂,涉及教育管理部门、产业管理部门、行业组织、职业院校等方方面面。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职业教育的各方参与主体一定能够破除门户壁垒、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实现利益共享,形成办好职业教育的合力和持久动力,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行业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7-06][2016-07-20].http://www.gov.cn/xinwen/2016-07/06/content_5088866.htm.

[2]陈晓明.制造强国战略下的高职专业创新建设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6(6):1-4.

[3]周建松,盛健.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营造良好环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62-65.

[4]孙长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须加强行业指导[N].中国教育报,2013-6-18(5).

水利行业职业道德教育 篇7

英国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概况

英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历史悠久, 最早可追溯到12世纪的基于家庭作坊的学徒制。

当时在行业组织中采取的是师傅带徒弟的做法, 即作坊主招收青少年为徒, 按行会的规定实施7年左右的培训, 此后学徒可转为工匠。进入19世纪后,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 企业主开始兴办“技工讲习所”, 主要对工人讲授能应用于职业岗位的各种科学知识原理。“技工讲习所”体现了现代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到20世纪60年代末, 随着职业教育立法的逐步完善, 英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得到了发展。

如今, 英国的企业从多个方面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企业主在职业教育行政管理组织机构中任职, 参与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和领导决策;企业支持学校的职业教育教学, 积极参与职业院校的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及专业设置;企业参与制定职业资格能力标准;参与对学校的评估;以各种方式对学校提供资助, 与政府合作创办城市技术学院;积极参与由政府推动的各种职业培训项目等等。

英国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保障措施

在英国, 传统上,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基于“自愿自助”, 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 企业无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义务。但是, 进入20世纪20年代, 经济的不景气导致失业人数上升, 尤其是青年失业人数上升速度很快。有数据显示, “1974~1977年这三年中, 英国离校青年的失业人数从54000人增加到25300人, 其中25%的人在25岁以下”。 (1) 于是英国政府开始反思, 逐渐认识到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英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开始酝酿。在此次变革中, 政府强调市场力量对职业教育的支配作用, 致力于“用强制的手段, 达到自由市场化的结果”。 (2) 英国政府在促使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方面, 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 法律规定

20世纪60年代后, 英国政府连续出台了旨在发展职业教育的法案, 尤其注重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宏观引导。1964年, 英国政府颁布《产业训练法》, 依据该法规定成立了由劳资双方代表与教育专家按一定比例组成的产业训练委员会, 该委员会有权在部门系统中集资或拨款以资助企业外职业教育与培训, 突显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该委员会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训练标准和考试大纲、设计考试、开设训练课程、向企业征税拨款、提供建议与帮助等方式参与职业教育。后来, 英国政府又颁布了《职业培训法》, 要求由企业、教育部门和工会三方组成“企业培训委员会”, 从企业工资总额中征收一定百分比的税。1973年, 颁布了《就业与培训法》, 规定设立由劳资双方、地方教育代表和教育专家组成的人力服务委员会, 其成员由政府大臣任命, 在该委员会下设立就业服务处和培训服务处。人力服务委员会的成立, 使职业培训与劳动力供求紧密联系起来, 可以更好地说服企业主参与职业教育。1988年的《90年代的就业状况》白皮书提出应该将培训的领导权交给企业主, 明确了企业在能力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 能力标准必须由企业制定。同年颁布的《教育改革法》规定由企业与政府共同创办城市技术学院, 实行联合办学, 学校成为企业的一部分。

英国政府出台的旨在发展职业教育的法规, 从法理层面上确保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可能性, 明确了企业自身的责任与义务, 将企业内的职业培训纳入到国家干预的范围内, 提高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话语权, 逐步形成了以企业主为主导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 政策支持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仅仅依靠法律的硬性规定还远远不够, 英国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加以引导和规范。

出台促使企业参与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建设的政策 1988年, 《90年代的就业状况》白皮书明确要求职业能力标准必须由企业制定。为了使企业更积极地参与构建国家职业资格制度, 政府推行职业准入制度, 规定新就业或重新就业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已经就业的青年学徒必须在三年内每周用1~2天的时间到职业学校学习。政府对录用证书持有者和实施职业教育制度有成效的企业予以奖励, 并在税收政策上提供一定的优惠。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参与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建设的积极性。

推行多个由企业主导的培训计划并加以资助 政府在推行由企业主导的培训计划时, 不忘对这些培训提供资助。1993年, 英国政府计划在三年内拨款1.5亿英镑, 以支持企业推行现代学徒计划。2002年9月, 在学习与技能委员会的资助下推行了雇主培训计划。雇主培训计划以雇主需求主导培训, 为各类雇主提供多种培训。这种培训力求在工作时间内提高雇员的技能, 把培训项目设计成灵活的组块, 供雇主和雇员选择。在短短的三年内, 政府为这项培训计划投入2.9亿英镑, 2005年又对此项计划追加投入6500万英镑。在政府的资助下, 雇主培训计划大获成功, 吸引了超过2.3万名雇主与20万名雇员参加了此项培训。在试点成功后, 2006年, 英国正式推行国家雇主培训项目。 (3)

推行训练信用卡制度, 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训练信用卡是一种有价凭证, 在16~17岁的青年离校后交给他们。可以使用信用卡“购买”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训练信用卡的特别之处在于政府拨款不是通过教育提供者, 而是通过受教育者, 将选择权交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可以在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内,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 自由地选择培训计划和课程。1991年, “21世纪的教育与培训计划”将10个培训企业委员会和1个地方企业作为试点, 其做法是将教育提供者推向市场, 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积极性。因为吸引更多的青年参加企业培训, 就意味着获得更多的政府资助, 如果选择企业培训的人少, 就意味着该企业对青年缺乏吸引力, 将直接影响该企业的知名度。

出台促使企业参与学校职业教育的若干政策 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英国政府非常重视两者的协调, 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 推行工读交替的“三明治”课程模式, 把企业培训纳入学校职业教育体系内, 由企业负责一年的实践课程, 并规定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可以获得一定的报酬, 由企业支付。 (2) 学校的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工作交由企业负责。每个专业都成立了专业委员会, 其成员主要由企业与学校的代表构成, 负责本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检查和调整。 (3) 学校的教学评估也交给企业负责。为确保职业院校教学内容及时反映企业需求, 要根据行业企业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进行教学质量评估。

(三) 机构保障

单个企业的力量是单薄的, 企业要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作用, 必须有个平台表达企业的心声。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行政机构管理, 是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的组织保障。英国的职业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中均有来自企业的代表。1988年, 英国政府成立了培训与企业委员会 (Training and Enterprise Councils, 简称TECs) 。TECs有三分之二的委员是来自工商业界的代表, 它的成立体现了《90年代的就业状况》白皮书中提出的将培训的领导权交给雇主的精神。TECs的职责是:分析、预测当地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需要、就业前景和教育与培训的现状;制定当地教育与培训和企业协调发展的计划;管理、协调各类培训项目;向适应当地发展情况的小企业提供人员培训等。TECs使企业主有更多的机会对职业教育施加影响。2001年, TECs与继续教育基金委员会 (FCFC) 合并为学习与技能委员会 (The Learing and Skills Council, 简称LSC) 。LSC继承了TECs和FCFC的精神, 确保教育提供者、受教育者、企业雇主三方的联系, 并在学习与职业融合方面做了更多的努力。 (4)

部门技能委员会 (Sector Skills Councils, 简称SSCs) 是英国企业在政府的代言人。SSCs是由雇主主导的独立机构, 覆盖英国各个行业, 2005年已发展到25个。SSCs为雇主提供一个平台表达他们的需求, 赋予雇主制定某些策略的职责。在SSCs中, 雇主拥有更多的机会与政府管理机构对话, 对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施加影响, 寻求与其他教育机构的合作, 争取国家的投资。

《97教育法案》规定建立资格与课程署 (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 简称QCA) 。QCA是由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学校课程与评估委员会合并而成的, 其任务是维护和开发国家课程, 组织GCSE、A-Levels、NVQ的各种考试。QCA下设QCA委员会, 由教育专家、培训机构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 其中企业代表有较大的权力。在QCA中, 企业参与国家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与维护, 参与构建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组织学校考试。

英国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英国在战后60年走上了一条发展职业教育的良性道路, 这条道路就是“发挥国家和社会合作者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5) 行业企业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一个问题, 而行业企业在教育中的作用通过何种途经实现是另一个问题。为此, 英国政府在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下足了工夫, 形成了完善而有效的保障机制, 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非常值得结合我国的实际加以借鉴。

要出台促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 企业是驱利的组织, 企业的投资往往是短期行为。而职业教育的经营具有高投资、收益周期长等特点, 并且企业投资职业教育比投资其他项目的回报要低, 所以, 在众多投资机会中, 企业一般不会选择为职业教育买单。因此, 在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博弈中, 企业的行为需要政府加以引导。为了激励企业更积极、更有效地参与职业教育, 政府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如设立政府奖励, 对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给予经费奖励和挂牌奖励, 制定投资配比制度, 在企业投资的职业教育项目中提供政府资助等等。

要严格执行职业准入制度 在英国, “得资格才能得工作”的观念深入人心, 这与英国的“职业准入制度”有很大的关系。英国原则上不允许任何青年不经培训就开始其职业生涯, 已经就业的青年学徒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英国的“职业准入制度”不仅规范了职前教育, 对职业培训也起到了影响作用。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 英国的企业不得不加入职业教育的阵营。目前, 我国推行职业准入制度的最大困难是缺乏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制度。一些经济部门在利益的驱动下, 纷纷组织证书培训与考核, 导致市面上证书种类繁多, 证书的含金量大打折扣, 使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难以选择, 干扰了企业对员工的评价。另外, 我国职业学校归教育部门管理, 而职业资格与标准由劳动部门颁布, 这导致教育培训体系与劳动系统相脱节, 职业教育的内容与企业工作实际需要的能力相脱离。因此, 我国应尽快在主要行业内建立统一的、全国性的资格证书体系, 并交由专门机构负责。要落实“职业准入制度”, 严把入口关, 加强对企业用人资格的监督, 在企业招工、职业介绍等环节严格把关, 建立投诉、举报、年检制度, 对违反规定的要限期纠正, 限期培训, 使“持证上岗”深入人心, 从而起到督促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作用。

要让行业企业代表进入政府职业教育相关管理机构 我国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教育管理体制, 单个企业很难对教育的决策、管理及协调发挥作用。企业、学校、政府三方需要一个沟通的平台, 这个平台可以协助政府实施各项政策法规, 可以将职业院校、企业方面的有关信息反馈给政府。在国外, 这个平台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自治的行业协会, 如德国;另一类是官方设立的行政机构, 如英国。在我国现有的管理体制内, 并没有赋予行业协会这种职责。同时, 我国的职业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中也缺乏以企业代表为主体的这类组织。因此, 我国可以参照英国的模式, 在中央和地方的职业教育管理机构内下设相应的机构, 并在机构中强调企业的主体地位, 从组织上保证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①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171.

②裴戌, 石伟平.英国战后60年的就业培训政策的变迁[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30) .

③Employer Training Pilots:Final Evaluation Report[EB/OL].http://www.dfes.gov.uk/research/data/uploadfiles/RR774.pdf.

④The learning and skills act2000[EB/OL].http://www.opsi.gov.uk/ACTS/acts2000/ukpga_20000021_en_2#pt1.

水利行业职业道德教育 篇8

一、明确行业指导的主体——行业协会

职业教育亟需行业的指导, 但行业是谁?是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 (这里指行业协会、商会等行业组织) 、企业, 还是已经成立并履行了一定职能的53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行指委) ?目前为止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均没有明确。我们认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的主体应为行业协会。

(一) 为什么是行业协会

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显然不合适。而行指委, 虽然在初步形成的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工作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实际上履行了比较多的指导职责, 但比起《意见》要求的职责范围, 相距还很远。同时行指委作为专家组织的性质决定了它难以承担更多的职能, 很多工作也难以深入, 特别是在调动、组织、协调企业参与方面难有效果。而当前职业教育的主要瓶颈就在于企业没有积极性, 导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多流于形式、几无成效。

而由行业协会代表行业来承担行业职业教育指导的职责具有先天的优势。在我国, 行业协会是指经济组织、行业组织及少量相关单位与个人自愿组成的, 实行行业服务和自律管理的, 以发展经济产业、增进行业或整体利益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的经济类社会团体。在发展中国家, 行业协会能够有效弥补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 有利于提升经济绩效。其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促成集体行动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学习最新技术、拟定行业标准、发展国外市场和潜在的贸易伙伴、作为非正式主体协调会员和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利益, 以及影响政策和法规的制定等。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 政府是不合适直接介入的, 或者说政府在这个领域的某些工作上是容易“失灵”的, 而且此时市场也是难以直接起效的。而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中介机构, 同时也作为会员企业利益代表的行业协会,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特别是针对企业具有协调、组织、规范、服务等职能。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主要依赖行业协会来进行。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非常成功的代表性国家的成功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二) 行业协会与行指委是相互兼容、相辅相成的关系

当然以行业协会为主体, 不是弱化或者排除现阶段作为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工作体系中主要实施机构行指委的功能。恰恰相反, 是把它作为整个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化其核心职能、发挥其专家组织的优势, 特别是在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同时也能给行业协会履行职业教育指导职能提供咨询和指导。

二、确立行业协会的地位

行业协会作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的主体是最佳的选择。但目前我国行业协会的地位很尴尬, 其来源各异、层次不清、力量悬殊, 运行状况和发挥的作用也参差不齐。我国行业协会是经济体制和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的产物, 具有较强的“官民二重性”特征。各地行业协会主要存在制度环境不佳、政策配套不足、与政府权力冲突、经费缺乏保障、职能与行业发展需求不匹配、人员结构不合理、自身能力不足、协会的建立和发展与地方产业结构及发展状况不匹配等问题。因此要让行业协会良好地履行行业指导的职能, 特别是在调动企业积极性方面具有较好的影响力、说服力和约束力, 必须先确立其应有的法律地位, 然后给予制度和政策经费保障以确立其在行业中的权威, 并获得行业的认可。这无论是对于行业协会自身的生存发展, 还是对于其履行职业教育指导职能和其他职能都是极为重要的。

(一) 法律地位的确立

首先, 要制订专门的法规, 明确行业协会的性质和地位, 明确政府与行业协会的职能划分。除了传统的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代表、行业协调、中介等职能外, 同时还要赋予其一定的行业监管职能和职业教育职能, 并规范、指导、促进行业协会的建立和运作。

其次, 要制定校企合作的法规, 明确其在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中的主体地位, 明确在校企合作中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院校、学生及其家长的责、权、利, 并规范其行业指导作用的运行。同时也包括它与行指委之间的关系界定和职责划分等。

(二) 赋予一定的行业监管职责和权力

行业协会想要获得企业的尊重和认可, 让企业乐于接受行业协会的指导, 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组织协调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校企合作, 就必须确立会议协会的权威, 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最好的办法就是赋予行业协会一定的行业监管的职责和权力, 特别是一些非核心的、事务性的监管职能。这也可弥补职能部门自身监管力量不足的缺陷, 使职能部门能集中力量做好核心和重点的监管工作。而这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推行的“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的方针相一致。同时, 这在国际上也有着成熟的经验。

首先, 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可以将产业发展、行业规划、行业统计、行业调查、发布行业信息、组织行业会展招商、应对国际贸易争端、提供咨询服务、新产品鉴定、评优推优、开展法规宣贯、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评定、民营企业员工的职称评定等职能授予或委托给行业协会。

第二, 对行业管理中的行业标准、行业准入、资质审核、实施惩罚等权力, 也可交给行业协会, 使行业协会拥有行业管理的权威。

第三, 可让行业协会参与部分日常监管工作, 如监督抽样、质量管理体系复合、样品真实性核查、临床真实性核查等。这在部分地方已取得很好的成功经验, 如深圳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

第四, 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制订涉及行业利益的政策性文件和技术标准, 主动听取行业协会的意见, 召开有关经济工作会议应通知行业协会参加, 使得行业协会在融资服务、维护权益、抱团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加强和巩固行业协会的本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 加强自身建设, 提升服务能力

行业协会只有切实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 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指导和服务, 为企业带来利益, 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信服和欢迎。

1. 完善职能, 更好地服务企业

要随着地方产业和所在行业的变化发展, 适时地调整和拓展自己的服务职能。针对不同的企业、针对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 根据企业的需求提供相应的优质服务。

2. 加强自身队伍建设, 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

除了协会工作人员自身的技术和服务能力的建设外, 更要整合各种资源建立自己的专家团队, 包括行业管理专家、企业经营管理专家、本行业所需的生产、研发、质检、质管专家, 以及人力资源专家和职教专家等等。以便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和咨询服务。

3. 优化内部人员结构, 提高政产学研的组织协调能力

目前, 我国多数行业协会及其骨干人员的来源与行业主管部门或其他相关政府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本身就源于政府。他们往往拥有广泛的人脉和信息渠道等资源, 组织协调能力较强, 但比较缺乏专业技术和服务方面的能力。因此必须优化内部人员结构, 以便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综合资源和信息优势, 真正起到政产学研合作的桥梁和平台作用。并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中做好牵线搭桥的组织协调工作, 以扩大自身的影响、提高自身在行业内的号召力。

(四) 制度与政策保障

在法规体系的框架下进一步制定具体的工作制度, 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 以保障行业协会各项职能特别是政府委托的职能和事务的履行, 保障行业协会的正常运转, 发挥好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

1. 建立体制机制

必须在相应的法规体系的框架下进一步制定具体的行业协会工作制度。既要包括政府对行业协会的管理、指导、协调制度, 如各个地方的《行业协会管理办法》等, 也包括各行业协会自身的工作制度。

2. 给予优惠政策、适当免税、财政支持、专项经费配套

各级政府对符合发展方向的行业组织要予以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如在社会保险和档案管理等方面给予优惠, 对其服务型收入给予税收减免, 对其公益性活动给予财政支持, 主要用于对专职人员的培训、支持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绩效评价激励体系等。同时, 政府职能部门委托行业组织承担事务的, 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 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如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工作、专项课题研究等。

三、提升行业的职业教育指导能力

《意见》中明确了行业指导的职责和工作重点以及下一阶段的目标和任务, 使行业在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学实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达到这一目标, 首先是要提升行业的职业教育指导能力。这包括提升行业协会的指导能力和行指委这一智囊组织的指导能力。同时由于行指委的特殊性质和地位, 它既能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 承担政府赋予的指导和监督职能, 也能给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提供决策咨询和业务指导。因此行指委在进行自身能力建设的同时, 还要帮助和指导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指导上的能力建设。

鲁昕副部长在2013年1月的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上指出进一步提高行业指导能力, 一是要支持行业履责, 二是要加强分类指导, 三是要健全体制机制。我们在此精神指导下有如下思考。

(一) 行业要了解职业教育

要提升行业的职业教育指导能力, 首先必须使执行行业指导的相关人员了解职业教育。包括当前职业教育的理念, 整个人才培养的流程, 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教材的关系,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和运用, 企业可以介入的环节和可以开展的产学研合作, 人才培养质量控制和保障体系等。当然不同层次的相关工作人员可以了解不同的内容。这些人员可以包括行指委中的行业企业专家以及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

(二) 建立并完善行业职业教育指导的工作体系

行业本身是多主体的, 在指导职业教育时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工作体系。目前, 这个工作体系虽已初步建立, 但由于行业协会的职业教育指导能力尚有待进一步建设与提高, 实际上主要的工作职责是由行指委在履行的。这对一个专家组织或者智囊型工作机构而言, 是超负荷并超越其能力范围的。因此, 下一步要大力加强行业协会的职业教育指导能力建设并能尽快履责。而完整的行业职业教育指导的工作体系应为:

(1) 以行业协会为主体, 在职业教育的政产学研全方位合作中发挥主要的协调、指导功能, 并承担主要的事务性工作;

(2) 行指委则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智囊型工作机构, 在专业设置和布局、教学改革等方面发挥关键的指导作用;

(3) 行业主管部门参与指导并给行业协会提供相应支持和帮助;

(4) 企业在行业协会和行指委的协调、指导下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并与职业院校开展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

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应为这个工作体系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 并保障工作经费。

(三) 支持行业履责

根据《意见》的要求进一步明确、细化、具体化行业应承担的指导工作。将适宜由行业特别是行业协会承担的工作, 通过授权、委托等方式交给行业行业协会承担, 并给予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这是有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的。例如, 德国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角色是主管机关和组织管理者、监督咨询者、教学大纲的制定者和审定者、职业资格考试的组织者和发证者。

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行业相关人员在职业教育理念、教育过程、运作机制、国际成功经验等方面的培训, 以便行业能更好的履行职业教育指导职能。

(四) 加强对行业协会的分类指导

我国的行业协会大致可以分为有行政职能的行业协会、大型企业牵头的行业协会、政府机构改革转制形成的行业协会、市场中自发形成的行业协会等。有些是体制内的 (很多行业协会具有一定数量的事业编制, 甚至本身就有行政职能) , 有些是民间自发或者政府指导下组织的。因此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及其运行状况可谓千差万别。真的要使其良好履责, 必须给予分类指导并提升它们在职业教育指导方面的能力。

(五) 健全行业指导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

要健全行业指导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 必须要保证责、权、利的统一。有利才有履责的动力, 有权才能履责。

首先, 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 简政放权, 明确、完整地赋权给行业特别是行业协会。有权才有责, 有多少权力才能履行多少职责。

其次, 要为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建立完善的制度, 要明确行业的指导职责及其工作体系内部的分工, 同时还要有明确的监督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

其三, 要为行业履责提供工作条件包括经费保障、人员培训等。

其四, 要为行业协会自身的生存发展提供相应的规范、指导和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勇.行业协会职能定位新模式:“三位一体”[J].中国市场, 2013 (21) .

[2]Doner, R.F., &Schneider, B.Business Associ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Why Some Associations Contribute More than Others[J].Business and Politics, 2000 (3) .

[3]Pyle, W.Collective Action and Post-Communist Enterprise:The Economic Logic of Russia's Business Associations[J].Europe-Asia Studies, 2006 (4) .

[4]Athreye, S., &Chaturvedi, S.Industry Associations and Technology-Based Growth in INDIA[J].The 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Research, 2007 (1) .

[5]臧志军.职业教育国家制度的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 2013 (19) .

[6]徐家良.双重赋权:中国行业协会的基本特征[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3 (1) .

[7]周巧娟.浙江省行业协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J].商, 2013 (3) .

[8]深圳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试论行业协会在医疗器械行业监管中的作用[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13 (4) .

[9]王进.行业组织如何“强身健体”[N].中华工商时报, 2013-01-17.

上一篇: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下一篇:地球物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