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浙江水利行业调查报告

2024-07-01

关于上海,浙江水利行业调查报告(共6篇)

篇1:关于上海,浙江水利行业调查报告

上海,浙江水利行业调查情况

走访的水利客户有上海水利厅,上海水资源管理处,杭州水资源管理处,杭州水资源办,这两个区域水资源的投资方向不同,具体如下:

一:上海

1,在走访上海的水利相关部门时有的也提到了今年国家对这方面的投资力度,但是他们针对上海这里最大的方向是集约化供水政策、节约用水政策、污泥处理处置政策,对于新建的项目人家对咱们闭口不谈,主要是我在这里入手相对较晚,他们现在用的一大部分是上海水表厂的机械式水表,我也把咱们产品做的一些有利业绩介绍给他们,他们对于这些东西不怎么感兴趣,大口径上面他们装的大部分为电磁产品。去年咱们在黄浦江取水口通过中间商买进去了5台大口径仪表在随后跟进过程中,对方使用效果还可以,可以进一步做深层次工作,打出突破口。

2,二,浙江

在走访浙江水利行业,主要走访的是杭州水利部门,在走访杭州水利厅过程中得知他们的相关项目均由各级地方水利部门自行负责,市里面主要规划,落实政策。在去海盐的期间,我也走访了海盐县的水力资源管理处,他们现在还没有接到上面通知,与资金划拨消息。

过年到现在出差时间较短,得到的消息还是比较肤浅,需进一步深入。我认为水利这块我还有很大不足,需要更加深入。

篇2:关于上海,浙江水利行业调查报告

为切实搞好今年省人大组织的城市规划法执法检查工作,2004年8月下旬,省人大常委会组织考察组,对浙江省、上海市、吉林省的城市规划工作和规划法执法检查情况进行考察、学习,考察组在三省市(区)分别深入省市两级,与当地人大及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了交流。通过调研,了解了三省市城市规划工作及规划执法检查的实际情况,也启发了我们开展这方面工作的思路。

一、各地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各级领导日益重视城市规划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25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下发后,特别是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城镇化发展战略后,三省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城镇化和城乡规划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普遍加强了对城镇化和城乡规划工作的组织领导。2000年6月,吉林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城乡规划工作会议,对认真贯彻落实国办发[2000]25号文件作出了全面安排和部署。省政府办公厅还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我省城乡规划工作的实施意见》。2002年5月,该省八次党代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的战略目标。同年9月召开的全省城市化工作会议,专门研究该省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化发展目标、方针和政策措施。

浙江省省委、省政府对城乡规划工作给予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国办发[2000]25号文和国发[2002]13号文件精神,省委、省政府领导在各种有关会议上也不断强调要切实加强城乡规划工作,促进该省城乡建设的有序协调发展,城乡规划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得到确立。

(二)推进城镇化工作取得一定进展

吉林省依据《吉林省城乡建设事业“十五”规划》,于2001年9月编制完成了《吉林省城镇化发展“十五”规划》,明确了该省城镇化发展目标、重点和步骤,从宏观上加强了对城乡建设的引导和调控,促进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快速协调发展。20多年来,该省城乡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30.68%提高到2003年的43.95%,排在全国的第6位。

浙江省根据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全省设市城市和县城建成区面积从1998年的1008平方公里扩展到2003年的1712平方公里。全省乡镇总数从1998年的1006个镇和823个乡,减少到2003年的783个镇和540个乡。1998年以来,全省城市化水平每年递增1-1.5个百分点,到2003年已达到53%,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城乡协调发展。

(三)加强城镇体系规划和城乡规划的编制工作

通过考察调研,我们了解到,为更好地指导城镇的合理布局开发建设,促进各地区的持续健康发展,这几年,三省市均高度重视加强城镇体系规划和城乡规划的编制工作。吉林省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从2003年开始,开展了新一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和吉林中部城镇群规划编制工作,以此指导建设和发展,加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和区域中心城镇的作用。全省28个设市城市、20个县城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均已编制完成,其中有42个市、县城市总体规划已经国务院、省、市政府批准实施。该省还从2000年开始在全省各市、县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到目前为止控规覆盖率已达40%,个别地区已达70%以上。与此同时,各地还编制了大量的专业规划、专项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按照国务院13号文件和建设部等九部委204号文件的要求,部署了开展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的明确工作。

浙江省根据省委、省政府接轨上海的战略决策,于去年一季度成立了规划研究编制中心,以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据,编制完成了《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今年又开展了温台沿海地区和金衢丽地区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同时,积极开展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全省11个设区中心城市和22个县级市基本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各市县还遵照国务院13号文件要求编制完成了近期建设规划工作,积极开展城市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切实加强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大力推进村镇规划建设工作,全省783个镇和540个乡集镇已全部完成了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37300个村庄中已有15000多个完成了村庄总体规划的编制。

(四)成立省级城市(乡)规划委员会,对全省城乡规划管理工作进行宏观指导、协调、监督

上海、浙江、吉林三省市都成立了省级城市规划委员会,有的省份还在省、市、县三级都成立了城乡规划委员会,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决策和协调机制,加强了对各类涉及空间布局专业规划的统筹协调,充分发挥了城乡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

(五)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强化规划管理

为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城乡经济建设,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管理,2001年,吉林省重新修订了《吉林省城市规划条例》。坚持经常地开展规划执法检查,依法规范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行为。

浙江省极其注重对“一书两证”的发放管理。到去年底,全省城市规划管理人员共2828人。在城市规划区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划管理制度已在全省实施,建设项目“两证”核发率达95%以上,从而保障了城市规划内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能够符合城市规划要求。2003年全省城市规划部门共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14265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数量为22876件;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数量为25527件。全省各地都加强了城市规划监察工作,依法查处了一批违法建设案件,初步遏制了违反城市规划行为的蔓延,维护了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六)建立城市规划建设公示和听证制度

各省市政府都比较重视推行“阳光规划”,建立城市规划建设公示和听证制度,在规划审批前,将规划方案向社会公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公众的意见,作为完善修改规划的依据;规划批准后,将规划图纸和摘要向社会公示,使社会各界和公众了解规划、遵守规划,监督规划的实施。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合法权益的建设项目,在项目审批前,要将项目基本情况、规划依据、方案图纸和有关经济技术指标等内容向社会公示,征求公众意见,保证项目符合有关规定要求,保障公众合法权益;项目批准后,要在施工现场公示项目基本情况、主要图纸、有关尺寸、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和监督举报电话,便于群众监督工程建设情况。对于违法案件,要将违法项目名称、建设单位、违法事实、查处依据和处罚决定向社会公示,促进违法建设的查处。各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将管理职能、管理依据和办理“一书两证”的程序、条件、时限等内容向全社会公示,促进城市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

调整城市规划、审批建设项目,涉及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的,按照有关规定举行听证会。

二、各地高度重视城市规划执法检查工作

调研期间,上海市人大正在开展2004年度城市规划执法检查工作,他们把城市规划执法检查工作作为今年市人大工作的重点,由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亲自挂帅开展工作,制定了详细的执法检查工作计划,明确了工作方案、步骤和重点内容,并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市宣传城市规划执法检查工作,邀请新闻媒体跟踪报道,营造了执法检查的强大声势。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等各级领导亲自深入现场进行调研工作,布置工作,并暗访违法建设现场,各区县人大积极响应,认真作好本地区的执法检查工作,推动了执法检查工作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促进各级政府和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树立城市规划的权威,提高全社会的城市规划意识,打击违法建设,起到了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浙江省分别在1997年和2002年开展了两次城市规划执法检查工作,对城市规划执法工作中的难点、群众关心的热点和全省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执法情况进行了检查。吉林省正在研究提高规划管理水平的改革措施,把健全城市规划监督检查机制,加大执法检查和监督力度尤其是各级人大对城市规划工作的检查监督力度作为今后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

三、各地开展城市规划执法检查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一)周密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开展工作

城市规划工作关系着广大市民的切身利益,是衡量一个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各地在开展城市规划执法检查工作的过程中,明确执法检查的指导思想,进行周密的计划安排,抓住执法检查的重点。如上海市人大在城市规划执法检查工作中按照“整体部署,明确目标,重点检查,督促整改”几个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一是确定执法检查的重点。根据上海市各地区的实际,确定了三项主要检查的重点。即本市各层次规划的执行情况,特别是“双增双减”方针的落实情况、黄浦江两岸、苏州河两岸等特定区域的规划情况和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情况等。

二是加强对有关重点检查内容的前期监督工作。紧紧围绕着重点,市人大常委会和有关专门委员会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对各地区贯彻实施《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的情况,特别是该市确定的“双增双减”方针的落实情况、重点地区、典型违规项目的拆除情况等进行监督。

三是集中力量进行执法监督检查,推动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进一步做好工作。上海市人大的做法是通过前期调研和集中执法,大力宣传规划法律法规,提高全社会的规划意识、法制意识,树立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并针对发现的情况和问题,推出执法监督的阶段性成果。如该市人大常委会通过规划执法检查,确实推动政府进一步做好一些规划的编制、制定一些保护方案和措施,以达到执法检查的目的。

(二)广泛宣传,充分调动各级人大和政府部门、群众积极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搞好城市规划执法检查工作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在规划执法检查前期就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有关规划执法检查活动。并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集中舆论宣传。在正式开展规划执法检查前,还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把有关的执法目标和检查要求,向新闻舆论界及时沟通,让广大市民群众充分知晓,群策群力,推动上海城市规划工作的依法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在2004年的执法检查中,采取“上下联动、点面结合、重点突破、代表参与、社会监督”的检查方式。所谓上下联动,即除常委会开展的执法检查外,还委托19个区县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工委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规划工作进行检查。为吸引公众的目光,使广大市民关注本市的规划工作,为上海的城市规划献计献策,对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共同营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在执法检查中还发动市民群众积极参与。

(三)充分调研,掌握基础资料

城市规划执法检查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发现的重点地区、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检查。因此,加强执法检查的前期调研,掌握翔实的基础资料,对做好执法检查工作极其重要。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在开展规划执法检查活动中,就对全市各区进行了前期的充分调研。通过对有关部门贯彻实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的情况的调研,掌握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发现贯彻实施过程中发生的主要问题,对执法检查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如为了解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的贯彻施行情况,委员们先后走访了市房地资源

局、市规划局和市文物委,了解情况,沟通思路,为政府部门提供直接交流的平台。还就一些历史风貌区保护工作立法问题,与有关部门进行了专题立法研究。

(四)点面结合,重点突破

点面结合、重点突破就是既对本区域内的规划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又有重点对个别区域进行专项检查,并抓住典型事例进行剖析研究,重点突破。在执法检查过程中,上海市人大有关部门多次组织视察活动,对该市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和部分优秀历史建筑进行了实地考察。在每次视察中,委员会均选择了一些特色建筑予以重点考察,从中挖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在前期调研过程中,委员会及时抓住一些有特色的典型情况,进行专项调研,积极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并对如何解决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代表参与,社会监督

在整个执法检查过程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广泛地吸收市、区人大代表参与。为在全社会树立规划的法定权威,保障规划执法的严肃性,促进全社会形成遵守规划法律法规的风气,市人大常委会设立专门的监督电话和电子信箱,听取市民对本次执法检查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公众监督,并对市民反映的情况予以认真对待。

(六)抓跟踪,抓反馈,重视整改工作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开展规划执法检查,其指导思想是“立足科学发展观,依照有关规划法律法规的规定,以法律法规实施中的难点、群众关心的热点、关系上海发展的要点为执法检查的重点,注重监督实效,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推动规划法律法规切实有效地实施”。因此,在整个执法检查过程中,该市人大常委会特别注重对一些社会、群众比较关注的难点、热点、重点问题的跟踪监督,督促各级政府对所监督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并及时认真整改。如对外环绿带拆除违章建筑问题的监督工作,就是通过跟踪监督,有效的发挥了人大代表的监督职能。城建环保委到市规划局开展调研工作,听取了拆除违章建筑工作的进展和存在问题的汇报,进一步要求规划部门加强拆违工作,落实外环绿带的规划。

四、对我省人大开展城市规划执法检查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宣传,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和群众的监督作用

我省在开展的城市规划法执法检查活动时,要充分利用新闻舆论工具,紧密围绕活动的主题和指导思想,做好宣传报道工作。有关部门要及时与新闻部门沟通,集中舆论宣传,增强报道的广泛性、针对性和生动性,要让广大市民群众充分知晓,群策群力。可借鉴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的做法,向社会公布监督电话和电子信箱,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公众监督,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和群众的监督作用。

(二)结合我省实际,明确重点

为确实做好今年的城市规划法执法检查,省人大环资工委与省建设厅已于4、5月份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前期调研活动,初步掌握了省内各市县对城市规划法的贯彻执行情况以及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各市县政府,要求予以整改。根据调研过程中掌握的情况,在这次执法检查过程中,我们应明确检查的重点地区和重要项目,点面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抽查。

(三)抓住典型案例,重点分析

这次城市规划法执法检查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我们在检查的过程中,要抓住典型的案例,以点概面,对典型案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以重点分析,追究产生违法违规建设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争取从源头上杜绝违法违规建设行为,同时也为规划立法提供典型实例方面的帮助。

(四)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加强立法,促进提高规划管理水平

今年的城市规划法执法检查,是对我省城市规划执行情况的一次大检阅。执法检查后,我们要进行认真的总结,找出我们在城市规划执行过程中做得好的方面和不足之处,并借鉴其

它省市的先进经验和作法,加强规划立法,特别是对《海南经济特区城市规划条例》的修改,以及对省重要规划控制区管理的立法等,为我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篇3:关于上海,浙江水利行业调查报告

在问卷调查中, 共发放问卷123份, 回收问卷117份, 有效问卷117份。回收率达95%, 有效率达95%。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对现今海城水暖行业品牌、未来展望、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实地访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对海城水暖综合市场的部分商家进行了访谈, 访谈内容涉及到海城水暖洁具行业的发展史、近年来的变化、该行业的前景、产品销路等;第二阶段是对浙江科博卫浴有限公司的人员进行访谈, 主要了解公司发展史、现今面临的市场挑战及其应对方法。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海城水暖洁具的品牌很多, 如莱卡、洁霸、卡西亚、博士达、欧美家等六十几个。通过实地访谈了解到以前海城的品牌只有十来个, 近年来越来越多, 可见品牌效应也是海城水暖洁具行业蓬勃发展的原因之一。在实地访谈中了解到海城的水暖洁具行业由上世纪70年代的家庭作坊式洁具企业雏形, 通过大企业带动小企业的方式, 呼应政府的政策“先富带动后富”, 成为现在的公司化, 集团化大规模生产经营格局, 正是沐浴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春风。目前海城既有最具特色的水龙头产业, 又形成全国首屈一指的水暖洁具系列、卫浴洁具系列、毛巾架系列、零配件生产系列、电镀表面工程、模具生产、镜业生产系列、包装印刷生产、水暖洁具专业市场等配套体系。在配套企业中, 有专业生产手柄、阀芯、花洒、软管、注塑、五金、电镀、包装印刷企业等。

随着特色产业聚集的不断发展, 吸引了外地同行企业和客商, 如宁波、慈溪、台州、福建等地区专业生产洁具、配套产品加盟的特色产业群。目前, 海城已形成洁具配件专业庞大的营销市场, 集群产业的优势进一步显现, 产品远销美洲、欧洲、非洲、日本、韩国、中东、东南业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国内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在众多的访谈当中, 负责人都谈到了海城洁具企业的营销市场半成以上不在中国, 而在国外。海城水暖洁具市场的生产企业一家挨着一家, 涌现出了一批实力强大的知名企业, 如温州鸿升集团、浙江利尼斯洁具有限公司、温州市海霸洁具有限公司等企业。

随着市场的发展, 海城水暖洁具行业发展有着有利因素:产品质量逐步提高, 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引进环保等新技术, 国外水暖洁具供应紧张, 价格上涨带动出口, 水暖产品集中度提高, 避免恶意竞争, 政府对水暖洁具行业的保护有利于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中水暖产品集中度的提高是最为有利的因素。

据调查, 厂商之间的价格战, 企业产能分散, 市场缺乏规范 (出现假冒伪劣产品) , 企业用地紧张、生产过程污染过大, 增加生产成本, 材料供应紧张, 劳动力不足, 企业缺少研发投入, 国内生产成本提高等成了阻碍海城水暖洁具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企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 才是海城水暖洁具行业的发展要求, 而海城大部分企业缺少研发投入, 这成了海城水暖行业竞争的重要因素。这是海城水暖洁具行业所面临的挑战。水暖洁具行业产能过剩, 主要停留在“拷贝”国外这一层面上;对协会而言, 当前年轻的中国卫浴行业没有专门卫浴协会, 更没有专门的国家级的卫浴协会, 而且在无政府干预下, 水暖洁具行业荣誉评选已变得鸡肋一样, 无法提高企业积极性。

三、调查结论分析及建议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 海城水暖洁具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高竞争力, 使其蓬勃发展。首先加大对品牌建设的保护力度, 提高产品档次, 树立企业品牌。另外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就企业而言, 研究新技术, 提高竞争力, 合理企业管理, 遵守行业规范, 制定出长远的发展规划和战略, 在竞争中强大, 精益求精。就政府而言, 创办卫浴协会, 提高各企业对荣誉品牌的竞争性, 促进水暖洁具行业的良性竞争, 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就市场而言, 企业首先要做的是深入了解中国市场特色, 再根据市场情况为消费者“量身定做”适合他们的整体卫浴产品。

参考文献

[1]余斌, 陈培宇, 潘孝珍.以温州水暖产业为例的产业集群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 2007 (15) .[1]余斌, 陈培宇, 潘孝珍.以温州水暖产业为例的产业集群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 2007 (15) .

篇4:关于上海,浙江水利行业调查报告

一、调查方法及结果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调查的对象是从事种植或养殖农产品的生产者,调查范围主要分布在浙江省天台、台州、杭州、淳安、临安、浪川等地区。从2007年1月中旬开始发放问卷至2007年3月共回收了562份有效问卷,2007年4月进行了深度访问。本文按回收的有效问卷和访谈结果进行统计,调查结果如下。

(一)农业生产者基本资料

1.根据本次调查统计,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中男性所占的比例为76.47%,女性为23.53%;从年龄结构来看,40~50岁的农业生产者占所调查人数的比例为33.33%,50~60岁的占55.56%,60岁以上的占11.11%。

2.对受教育程度进行统计的结果表现为:接受过小学教育的占50%,接受了中学教育的也占了50%。在接受小学教育的人群中,40~50岁的占44.44%,50~60岁的占33.33%,而接受过中学教育的人群中40~50岁的仅占12.5%。

3.根据调查,农业生产者养殖或种植的农产品有茶叶、水果、蔬菜、主粮(水稻、小麦等)、杂粮、蚕、鱼、猪等。

(二)农业生产者对生产技能的需求状况

1.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曾经发生过因使用化肥或农药不当而造成损失的占被调查者的77.78%,听说过其他人曾经发生过因使用化肥或农药不当而造成损失的占被调查者的94.44%,在被调查者中只有一人没有听说过此类事件,该类事件也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

2.在被问及“如何减少因农业技术使用不当所造成的损失时”,被调查者的回答依次是:吸取教训、积累经验,注意细节管理、做好防范措施,互相交流、向他人学习,多了解知识等。

3.在对“不需要负担费用,如果有农业生产技术教育您愿意接受吗”的回答中,55.88%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44.12%表示无所谓。在接受教育的方式上有50%的被访问者选择短期培训,27.78%的选择服务上门,22.22%的选择脱产。

(五)农业生产者对经营管理知识的需求状况

1.有88.89%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遇到或听说过农产品销售困难的情况,说明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已经影响到农业生产者的生产经营活动了。

2.被调查者的农产品采用的销售途径依次为农贸市场和上门收购、销售给批发市场、国家收购、订单生产等。

3.被调查者认为比较理想的销售方式是定期上门收购和通过农贸市场销售。选择定期上门收购的农业生产者往往考虑到农产品在短期内大量上市没有精力自已销售,同时能够提前交易,减少了运输、装卸、仓储、销售方面的投入和风险。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期望通过农贸市场的交易获得更多的利益。

4.在对“国家对农产品及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调查中显示:认为熟悉的占被调查者的11.11%,不太熟悉的占55.56%,不知道的占33.33%。农业生产者了解市场信息的途径主要为农业推广和互相交流,通过电视、报刊、广播途径获得信息的情况比较少。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通过对农业生产者基本资料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浙江省的农业生产者主要以50~60岁的男性居多,农业生产者的年龄结构偏大且有后继乏人的趋势。大部分40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都选择了从事与非农业生产相关的职业。

这种现象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都是非常有害的。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对我国安全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如果没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农业生产者队伍,必将会影响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2.浙江省农业生产者普遍接受过基础教育,但接受教育的程度较低。从调查结果可知,受教育程度对农业人口向非农业领域的转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即现在农业生产者中年龄较小的从业人员与其受教育程度较低有着密切的关系。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很少有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说明了农业生产领域高投入、低产出的现状对劳动力的吸引力较低。

3.浙江省由于受到自然资源及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大面积地生产主粮不具备优势,浙江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种植经济作物和养殖领域,以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型农产品为主。农业收入占整个家庭收入的比例绝大部分处于60%以上,农业生产收入仍然是这些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这个结果说明农业生产仍然是这些家庭的主业,他们愿意更多地在农业生产方面作更多地投入,这一点是非常可喜的。

(二)通过对农业生产者生产技能的需求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由于对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知识欠缺而导致农业生产损失的影响非常广,只不过影响程度并不是很深。

其中认为发生或听说这类事件很多的人群中以50~60岁的农业生产者居多,以农业生产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较大的居多,以接受过中学教育的居多。这说明了农业生产经验和经历丰富且以农业生产收入为家庭主要生活来源的人群,对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比较看重,而受教育程度也反映了农业生产者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所获得信息加以运用能力的强弱。

2.在没有任何引导的情况下,被调查者主要还是强调通过自己及自己可以接触到的范围内的人群来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说明农业生产者素质的提升还处于原始自然状态,长期依赖自然积累和前辈传授的方式获得农业生产知识,其知识的局限性、知识传播的范围及速度都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者素质提升的质量和速度。

3.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农业生产者对知识处于渴求状态,希望通过教育获得更多更实用有效的生产技能。

从教育方式的选择来看,短期集中培训最受欢迎,反映了农业生产者既渴求农业生产知识又无法脱离农业生产的现状。而选择服务上门的人群中年龄较大的和40~50岁的女性居多,年龄较大的劳动者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更希望用最简单的方式及时得到其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技能,这与他们的从业背景、文化背景及今后的职业发展空间有较大的关联;40~50岁的女性除了要承担农业生产任务外还要照顾家庭,使她们在受教育的方式上别无选择。选择脱产学习的人群则具有年龄相对较低或文化程度较低的特点,他们更渴望接受系统的学习,不但需要掌握农业生产技能,而且希望提升经营管理能力,甚至通过系统的学习获得一定的学习能力。

(三)通过对农业生产者经营管理知识的需求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销售难已经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农业生产者的生产经营活动,他们希望得到解决的方法或预防此类事件发生的方法,但目前绝大多数农业生产者还没有明确的思路,即使有部分劳动者意识到了,也不知道从何做起。

2.农业生产者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使其缺乏与市场讨价还价的能力,销售途径只能被动地依赖于上门收购和通过农贸市场销售,致使农产品的销售收入受到限制。

3.有关部门对农产品及食品安全方面知识的宣传还不到位,应积极寻找原因,提升宣传工作的效率。通过科技下乡活动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及必要的宣传,已经成为农业生产者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途径,但这还只是停留在科技信息的传递方面,对市场信息的传播还没有成为其宣传的主要内容;农业信息传递的另一条主要途径是互相交流,这种近乎原始的传播方式已不适应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者素质的快速提高。

三、思考与建议

(一)为了保证国家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国家和政府应从宏观层面上建立稳定农业生产者队伍、提高农业生产者素质的体制,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现代化所必埙的统代农业从业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者素质应该是国家的系统工程,国家和政府应该把提高农业生产者素质与稳定农业生产者队伍相结合。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是近8亿的农业人口中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所占的比重很低,当前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往往更多地关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却忽视了农业现代化本身也需要高素质的农业生产者,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必将会出现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之际,也就是农业困窘之时。

我们不希望看到,在不远的将来出现“农民荒”的现象,农业生产也不应该是以年龄较大的或者女性为主的弱势劳动群体为重心而开展的以农业生产为兼营行为的生产活动。

(二)农业生产者素质包含的内容有很,如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法律素质和管理素质等,不同素质的培养需要借助不同的方式。要达到的目标不同,选择教育和接受教育的方式也会因此而异。

篇5:赴上海浙江考察学习情况报告

新闻作者:严官金 王正怀

新闻来源:省政府研究室 日期:2005-2-1 17:22:58

去年11月10日至15日,我室随罗清泉省长率领的湖北省政府代表团赴上海、浙江进行了考察学习。在沪浙期间,我省政府代表团与上海、浙江两省市党政领导交流了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实地考察了一批企业、开发区、港口、文体场馆、城市规划和市政设施等。这次考察活动时间虽短,但代表团成员都感到解放了思想,开阔了思路,增加了压力,看到了机遇,增强了加快发展的信心和紧迫感。我室将这次考察学习的一些情况和感受进行了整理,现简要报告如下:

一、沪浙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巨大

上海、浙江均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两省市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

(一)发展快,实力强。1978年至2003年,上海市生产总值由272.81亿元增加到6250.81亿元,浙江省由124亿元增加到9395亿元,年均增长分别达10.38%和13.1%;财政收入上海由190.67亿元增加到2828.87亿元,浙江由27亿元上升到1468.9亿元,分别列全国第2、第4位。上海在2003年全国城市综合实力评估中名列全国首位;浙江经济实力由改革开放前全国的第12位上升到第4位。

(二)结构优,后劲足。上海确立了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第三产业的比重从1978年的18.6%上升到2002年的51%,去年受非典的影响,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下降,仍达到48.4%。2003年上海金融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等六大行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近40%,其中金融业居第三产业之首,占全市生产总值10.1%。全市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由1978年的4∶77.4∶18.6调整为2003年的1.5∶50.1∶48.4。浙江坚持走工业化道路,三次产业构成由1978年的38.1∶43.3∶18.6转变为2003年的7.7∶52.6∶39.7,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基本以工业为主。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29.6平方公里,现有在建和准备上马的重大项目200多个,其中投资逾百亿元的项目8个,未来几年将形成1000万吨炼油、1000万吨炼钢、120万吨乙烯、60万吨丙烯、300万吨造纸、20万辆汽车等生产能力,发展势头令人震憾。

(三)开放力度大,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03年上海口岸进出口总额突破2000亿美元,占全国1/4左右;上海港国际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居世界第3位。2003年上海市出口总额1123.5亿美元,占全国1/8以上。其中外贸出口达484.6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了8.1倍。浙江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0.5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416亿美元,年均增长30.7%,跃居全国第4位。在利用外资方面,上海目前累计吸引外资企业3.4万家,合同外资800亿美元,实际使用500亿美元,外商投资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和实现的外贸出口都占全市的60%以上。浙江去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 54.5亿美元,同比增长72.4%,居全国第5位。对外经济合作发展势头良好。上海在海外的投资项目累计达到756项,总投资逾8亿美元,分布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3年上海对外承包工程实际营业额11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实际营业额2亿多美元。浙江2003年境外投资8500多万美元,同比增长65.9%,外派劳务工程人员8900多人次,完成营业额6.5亿美元。

(四)城市美,人民富。上海以构建枢纽型、功能性、网络性基础设施和立体化交通网络建设为核心,加速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1991年至2003年,全市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累计达到4798.8亿元,年均增长27.1%,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3.7%,这是上海城市建设史上投资强度和建设规模最大的时期。一批批展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面貌的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杭州、宁波、绍兴等城市,坚持规划高起点,建设大手笔,改造大气魄,城市风格各具特色,一片旧城改造就是一座新城,美不胜收。

1978年至2003年间,上海市人均生产总值由2498元增加到46718元(按现行汇率已突破人均5000美元);浙江由331元增至20147元(按现行汇率人均2440美元)。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1978年的332元、165元增加到2003年的13180元、5431元,年均增长8.0%和8.6%。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18年保持全国省区第1位。依据国家制定的评价标准测算的农村小康实现程度达51.2%,在京津沪之后居各省区之首。

目前,上海正在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目标迈进。在这个人口仅占全国1%、土地面积占全国0.06%的城市里,完成的财政收入占全国的1/8,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的1/4,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1/10,并在改革开放、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浙江在“改革开放政策并无特殊、地理区位条件亦非独有、经济基础更无优势”的情况下,经过短短25年,基本实现了由传统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小省向以二、三产业为主的经济大省转变,并继续加速向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小康的城乡一体化道路前进。“浙江现象”享誉全国。

去年以来,沪浙两地在要素资源供应紧张和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发展实现了在高基数上的高增长。去年元至10月,上海市实现生产总值5981.32亿元,同比增长14.0%;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6.5%;外贸出口增长48.1%,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增长17.5%。浙江去年1-3季度,全省生产总值7870亿元,同比增长14.7%,这是自1997年以来同期的最高增幅;外贸出口增长4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1.1%、15.4%和31.0%。

二、沪浙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

上海和浙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创造了许多好做法、好经验,我们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兴省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着力推进国有企业改组、改造,优化工业结构。上海是全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最集中的地方。他们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资产的战略性重组,主动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周边和内地转移,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精品钢材、成套设备制造和生物医药等六大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2003年这六大产业新增工业产值、实现销售收入分别占规模以工业新增产值、销售收入的77.1%和62.9%。浙江依托港口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加快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二是加快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03年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2980.64亿元,比上年增长43.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6.5%。杭州高新区去年元至10月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52亿元,同比增长37.3%。其中以UT斯达康、东信等企业为代表的通讯设备制造业、软件及相关服务增长幅度达到45%和37%。“天堂硅谷”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三是大力实施大公司、大集团和品牌战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沪浙均培育出一大批综合实力强、产品信誉度高、市场占有率大的知名企业和品牌,如上海大众、贝宁、海立,浙江的万向、罗蒙、正泰、雅戈尔、娃哈哈等公司(集团)。目前,浙江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6件,总量居全国第一;中国名牌产品称号37个,总数居全国第二位。UT斯达康是回国留学生于1995年创办的,从事现代通信领域前沿产品研制开发的国际化高科技通信公司,1999年销售收入1.88亿美元,2003年销售收入19.7亿美元,今年可达28亿美元,明年计划45亿美元;去年出口5亿美元,上交税金 10亿元,其中职工交个人所得税达1.7亿元。一个企业的经济规模超过我省一个县市。UT斯达康所在的杭州市滨江区,只有500个财政供养人口,今年财政收入可达28亿元,可用财力12亿元。

(二)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一是大力招商引资。上海浦东开发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300亿元,推动重大产业和重要功能性项目向浦东集聚,加快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四个重点小区建设。到2003年末,已有84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在浦东投资了10150个项目,吸收外资合同金额达219.96亿美元;有63家外资金融机构落户浦东。同时,不断拓宽利用外资领域,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利用外资从工业扩展到商业、金融、旅游、房地产等多个产业,以及旧城区改造、公共设施、道路交通、环保等各个方面;利用外资形式也从吸引直接投资为主发展到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并举,特别是采用国外金融机构贷款、发行中长期债券、实行BOT、发行B股和H股等多种融资方式。近两年来,上海又出台新政策,把跨国公司作为引进外资的重中之重,鼓励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总部、研发中心落户上海,发展大产业、大合资、大基地。“九五”以来,上海建设资金三分之一来源于外资,大项目平均规模达3500万美元;六分之一的生产总值是外资企业创造的。浙江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宁波开发区外商投资项目强度达440美元/平方米,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累计兴办外资项目1105个,其中千万美元以上的224个,实际利用外资30亿元,已有39家全球500强落户。去年元至10月,该区实际利用外资达4.9亿美元。二是不断扩大对外贸易。沪浙都高度重视营造良好的外贸环境,抓好“大通关”工作。上海试行“5+2天”工作制(即365日天天能通关),提高口岸贸易便利化程度;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扩大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企业及民营企业出口。2003年,上海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达33.7%、60.3%,分别比上年提高10.4个、7.5个百分点。同时,沪浙坚持优化进口结构,着重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推动产业升级。三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沪浙重点鼓励开发境外原材料、能源等资源类项目,开展境外工程总承包,收购兼并带有研发中心和品牌的境外制造业项目,拓展海外销售、服务网络,优先支持能带动产品、设备、工程和劳务等出口的项目,加快培育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浙江万向集团已在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等8个国家拥有31家公司,其中独资或控股18家。去年元至10月出口创汇5.16亿美元,同比增长30%。

(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转制。改革开放以来,沪浙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培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市场主体,特别是浙江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明确提出“保护民营企业就是保护生产力”等先进理念,坚持“三个凡是”(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领域,凡是国有经济退出的领域,凡是对外开放的领域,都鼓励民营经济进入),取消歧视性规定,给民营企业以“国民待遇”,降低工商登记门槛,简化进入手续,允许跨行业经营,有力地促进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新增就业的主渠道。2003年,浙江生产总值中民营经济占7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占57.4%,全省外贸出口总额中民营经济占36.5%。全省有私营企业30.2万家,个体工商户159万户,个私从业人员712.6万人。浙江个体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和出口创汇等四项指标,已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占183家。与此同时,浙江公有制经济也得到长足发展,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与1978年相比,浙江国有经济总量增长近42倍。目前,浙江96.7%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完成改制任务,88.9%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已完成劳动关系改革。

(四)大力发展块状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多年来,浙江从本地实际出发,大力发展“配套经济”、“小狗经济”,一乡一品,一县一品,一市一品,企业之间通过专业化分工,最有效地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加快各类市场建设,形成了中小企业、专业市场和特色产业紧密结合,互为依托,竞争优势比较明显的企业集群和区域块状特色产业。浙江现有年产值超亿元的各类特色产业区块500多块,涉及175个大小行业和24万余家企业,年产值占全省工业年总产值的49%左右。如嵊州形成“领带之乡”,年产领带2.8亿条,占全球的1/3;海宁年产皮衣1600万件,占全国产量的1/4;诸暨市大唐镇生产袜子的家庭企业8000多家,年产量48亿双,成为全球最大的袜业基地;温州成为“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打火机、剃须刀生产基地”等。这些特色产业有力地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3年全国百强县市中,浙江占30席,总数居全国第一。省里同志在介绍情况时,自豪地称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和块状经济是浙江经济的三大特色、三大亮点。

(五)大力加强环境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上海以世博会的举办为契机,继续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浙江在实施“八八战略”(发挥八个优势,推进八个举措)过程中,加快“五大百亿”工程建设(即从2003年到2007年,完成百亿基础设施建设、百亿信息化建设、百亿科教文化设施建设、百亿生态环境建设、百亿扶贫助困工程建设),进一步缓解要素制约。在软环境建设方面,上海以政府信息公开为突破口,推进政令的公开、透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浙江建设“平安浙江”,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着力构建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不断改善投资环境。两省市都高度重视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上海重点推进失业、养老、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准备将这五保统一建立起来。浙江全面加快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重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全省已有115.67万名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保范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农民达1500万人,还准备探索将这一制度扩展到城镇非社会医疗保险人群。同时,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几点启示

(一)必须把握机遇,用好机遇。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是赢得主动、加快发展的关键所在。沪浙两省市之所以发展快,就是因为他们有抢抓机遇、抢先发展的强烈意识,眼光敏锐,思路开阔,善于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不同的发展阶段抓住机遇、利用机遇,加快发展。当前,由于受土地、能源、劳动力成本等要素的钢性约束,沿海地区一部分产业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产业调整、升级和向中西部转移呈加快趋势。这是湖北承接转移、加快发展的又一难得机遇。必须加快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在继续扩大对国外开放的同时,下大力推进与沿海发达省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重点抓好已签约项目的落实,组织各方面力量,采取多种形式,主动出击,到沿海地区招商引资,抢占沿海产业转移的先机。

(二)必须解放思想,敢为人先。沪浙两省市得改革开放之先,思想解放,与时俱进,“小河有水大河满,不论成份论发展”,“用事实说话,用效果说话”,一切有利于经济建设和生产力发展的事都敢想、都敢闯、都敢干。波导集团总裁徐立华是湖北随州人,1992年他和他的合伙人带着中文寻呼技术,跑了全国很多地方都未能找到合作者。到浙江奉化市,当地政府不仅划给他们500亩土地,投资500万元资金,使他们成了当地的一家乡镇企业,而且还让他们专利占股49%,大大突破了国家规定不得超过20%的限额。政府充当风险投资的主体,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1994年乡镇企业改制,政府又让创业者持股80%。1997年市里拿出专项指标,优先支持波导上市;积极推动波导兼并宁波电子集团,使波导迅速发展壮大。波导的销售收入几乎每年翻一番,2003年达120多亿元,交税18亿元,手机出口量全国第一。正是这种敢冒风险、敢为人先,竭尽全力支持企业家创业的行动,激活了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铸就了浙江经济的辉煌。

(三)必须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强大动力。多年来,沪浙两省市始终以开拓创新的精神致力于现代化建设,不管遇到何种困难和干扰,坚持不争论、不观望、不等待,大胆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促进经济快速发展。降低土地价格,是开发区吸引外商投资的有效办法,但也是一件难事。杭州高新区征用土地平均成本每亩30多万元,为吸引外资,对工业用地亩只收9万元,亏损部分通过采取招拍挂方式出让商业用地弥补。去年该区开发商业用地900亩,收入47亿元。他们用这种方式,吸引了一大批有实力的跨国公司进驻。类似的事例很多。我省要加快发展,必须大力推进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结构创新和组织创新,尤其是在大环境一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要善于从细节着手,从具体操作层面创新。学习沿海地区的思路,创出我们自己发展的办法。

篇6:关于上海,浙江水利行业调查报告

水利行业岗位证是一种能证明从事水利行业某一岗位 (或职业) 的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的职业资格证书。浙江省水利行业岗位证在浙江省水利行业内通用, 源于2002年水利部推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时, 浙江省水利厅根据上级文件要求, 按照“因事设岗、因岗定人、竞争上岗、合理分流”的原则, 依据《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重新核定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以下简称水管单位) 的职能和岗位, 合理设置岗位, 实施竞争上岗, 按岗位任职资格要求选择人员, 精简富余人员, 剥离附属机构。为配合改革, 巩固改革成果, 浙江省水利厅于2006年7月制订了《浙江省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 (试行) 》 (以下简称《定岗标准》) , 持证上岗制度在浙江省水管单位中逐步实行。

1 水管单位实行持证上岗制度的必要性

a. 是提升基层水利队伍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水管单位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既可以激励基层水利职工勤学业务知识, 苦练业务技能, 在基层创建学习型单位, 又能在职工队伍中形成竞争局面, 调动基层职工参加业务学习培训的积极性, 大大提升管理类、技术类等关键岗位人员的整体素质, 提高他们的生产和操作技能。

b. 是确保水利工程安全高效运行的基本措施。“十二五”期间, 浙江省水利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在水利技术类、管理类等关键岗位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有利于加强在岗职工的责任心, 增强其工作的使命感, 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 规范其操作行为, 从而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有效避免或减少水利工程事故的发生, 保障水利工程安全高效运行, 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

2 水管单位实行持证上岗制度的可行性

a. 法律政策依据。首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中第一款和第三款规定, 水利是民生之本、农业之基, 在水管单位技术类、管理类等岗位推行持证上岗制度, 有利于发挥基层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维护公共利益, 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其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人事部于1994年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规定》[2]明确规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遵循自愿、费用自理、客观公正的原则, 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获准在我国境内就业的其他国籍的人员都可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和程序申请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1995年印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暂行办法》[3]规定, 按照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公认、国际可比、事关公共利益的原则, 在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专业技术工作领域, 实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

b. 相关支撑体系。职业资格证书包括3个要素, 即职业 (岗位) 标准、课程模块和证书。在这3个要素中, 职业 (岗位) 标准是核心, 课程模块是职业 (岗位) 标准的具体化, 证书是对职业 (岗位) 标准的正式认可凭证[4]。目前, 这3个要素均已具备, 浙江省水利系统教学资源丰富, 有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浙江省水利水电干部学校) 、浙江省水文局、浙江省水利水电工程局等厅属教育培训机构, 教学设施齐全, 拥有教材资料及试题库, 教育教学质量良好, 管理服务到位, 环境幽雅。此外, 浙江省水利厅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开发了“浙江省水利职工在线学习系统”, 极大地方便了基层农村水利职工接受继续教育和自主学习;并建有“浙江省水利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了网络版运行, 能实时动态监控全省水利人力资源相关信息的变化情况, 及时、客观、高效地为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人事人才决策提供基础性依据。

c. 实施前提条件。浙江省水利厅根据《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 (国办发[2002]45号) 和《浙江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办法》 (浙政办发[2004]82号)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 (试行) 》 (水办[2004]307号) 和SLJ 705—81《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编制定员试行标准》以及有关行业的管理规范, 于2006年7月制订了《定岗标准》, 对管养分离后的水库、大中型水闸、大中型灌区、大中型泵站及1~4级河道堤防 (包括江堤、河堤、湖堤和海塘) 工程管理单位中的岗位进行分类, 对各类岗位的任职条件作出明确的规定, 如从事该岗位所需的专业类别、学历层次、技术职称或技能等级、业务知识和能力等, 为推进水管单位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提供了客观依据和前提条件。

3 浙江省水管单位持证上岗现状

为摸清浙江省水管单位持证上岗的现状, 笔者对浙江省基层水管单位的培训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 并依据“浙江省水利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相关字段进行查询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显示, 浙江省现有的330个国有水管单位中, 水库单位166个, 河道堤防单位48个 (省直单位4个) , 水闸单位44个, 泵站单位47个, 灌区单位13个, 其他类型单位12个。从事水库 (海塘) 管理工作的职工共有8 108人 (包括专、兼岗人员, 其中, 专职人员4 350人) , 从事河道 (堤防、水闸) 工作的职工1 814人 (包括专、兼岗人员, 其中专职人员522人) , 从事泵站管理工作的职工392人 (包括专、兼岗人员, 其中专职人员73人) , 从事灌区管理工作的职工621人 (包括专、兼岗人员, 其中专职人员99人) [5]。对浙江省水管单位持证上岗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存在如下问题:

a. 持证上岗岗位分布不均衡, 部分岗位持证比例偏低。目前, 浙江省持证上岗人员约8 000人, 主要分布在20多种岗位, 其中, 农村水利员、水政监察员、水利水电机电类人员等持证上岗的情况相对较好, 见表1和表2。

注:表1和表2中的岗位证数据均是近年来已经发放的岗位证数, 不包括已经符合《定岗标准》但未领岗位证的情况。

b. 不符合《定岗标准》人员众多, 持证上岗工作任务艰巨。根据调查统计, 从目前浙江省水管单位职工持证上岗的情况来看, 长期坚持教育培训和学历继续教育的少数专业领域情况较好, 部分专业领域达到了上岗标准的要求。但对照《定岗标准》的规定, 持证现状不容乐观, 还有大量基层从业人员不符合上岗条件。下面仅以水库 (海塘) 管理单位持证上岗情况 (表3) 为例说明。

从表3来看, 浙江省大中型水库 (海塘) 管理单位中, 6大类岗位在岗职工中符合《定岗标准》的职工比例太低, 其中, 观测类的职工人数多, 但普遍存在学历、技术职称较低的情况, 只有约7%的职工满足任职条件;单位负责类岗位职称要求在中级以上, 但42.9%的职工未能达到要求;行政管理类岗位中职称达不到要求的占46.2%。由此可见, 全面推进水管单位持证上岗制度将任重而道远。

4 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浙江省水利厅早在2006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水利人才工作的意见》中提出, 在未来5年内, 全面推行各工种技术工人职业资格持证上岗制度, 要求工人持证上岗率达90%。2009年浙江省水利厅在《关于实施水利人才教育培训工程, 全面推进水利队伍能力建设的意见》中再次强调, 力争在5年内实现全省水利技术、管理岗位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90%。但为什么持证上岗工作进展不大呢?笔者分析有如下几个原因:

a. 对持证上岗制度认识不到位。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是加强在岗职工的责任心和工作使命感、持续提升基层水利队伍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是促进水管单位摆脱困境、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保证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和充分发挥效益的重要举措, 是促进浙江省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需要。但是, 一些地方和水管单位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重建轻管”思想依然存在, 对持证上岗制度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 理解不够透彻, 认为持证上岗是“多此一举, 没必要”, 缺乏学习和参与教育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009年, 在对来自水管单位的500名培训学员的问卷调查中发现, “知道需要持证上岗”的占45%, “似乎有持证上岗这回事”的占30%, “根本不知道持证上岗”的占25%。“认为有必要推行持证上岗”的占35%, “岗位证可有可无”的占35%, “没必要持证上岗”的占30%。

b. 持证上岗制度推进力度不大。从2006年浙江省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以来, 在2008~2009年连续两年全省水利人事人才工作会议上, 水利厅领导的讲话、报告及省水利厅下发的文件都特别强调要持证上岗。陈川厅长在2008年全省水利人事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今后持证上岗、继续教育要作为“大禹杯”评选的重要内容, 人才队伍学历层次、专业对口、技术培训等指标以及针对性采取的措施和成效都将作为各地水利部门人才工作考核的内容, 人才工作的考核情况还要与水利项目立项、资金安排等挂钩和联系起来[6]。但是, 上面雷声大, 下面雨点小, 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对持证上岗工作重视不够, 抓得不紧, 执行不力, 突出表现在个别单位和专业领域迟迟不见措施出台, 上面文件要求无法得到落实。

c. 持证上岗配套措施不到位。首先, 各专业领域没有出台持证上岗配套实施方案。浙江省水利厅人事教育处2009年出台了《关于实施水利人才教育培训工程全面推进水利队伍能力建设的意见》, 第一次详细而明确地提出来了全省推进持证上岗工作的目标、实施途径、工作步骤等, 具有一定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但是各专业领域并没及时制订相应的实施方案。目前只有浙江省水库总站正组织人员着手制订《全省水库海塘管理单位持证上岗实施方案》, 其他专业领域和单位的此项工作还在酝酿当中。其次, 没有开展持证上岗基础性调研工作。持证上岗制度主要面对基层水管单位, 因此, 首先要摸清基层单位职工的基本情况, 如有多少人是专职的, 有多少人兼岗的, 有多少人符合本岗位的《定岗标准》, 等。再次, 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对各单位、各专业领域推进持证上岗工作没有具体可行的考核措施, 没有相应的激励约束办法。

5 对策与建议

a. 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各水管单位行政一把手要高度重视持证上岗工作, 把它提到日常议事日程上来, 把它当作加强队伍建设、提升队伍素质和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 当作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的举措来抓, 当作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的举措来抓, 着重抓落实、抓成效, 要抽调专职人员, 成立专门机构, 健全管理制度, 加强检查监督, 及时了解和掌握各地市、各单位持证上岗工作进展情况。同时, 广泛宣传和动员, 充分利用标语、板报和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宣传持证上岗制度, 营造学习培训、持证上岗的氛围, 并召开会议, 通过学习相关文件, 使大家明确实行持证上岗的目的和意义, 认识到持证上岗不是为难大家, 而是让大家学知识、学本领。

b. 加强调查研究。要有效地推进持证上岗工作, 首先要弄清水管单位队伍现状, 如, 职工的学历层次、专业类别、技术职称、技能等级, 有多少人是专职, 有多少人是兼岗、兼哪些岗、需要获得哪些岗位证, 工程管理单位中哪些岗位 (职业) 国家是另有规定的, 其中有多少人等。通过深入调研, 获得准确的人员信息, 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培训中长期规划。还要研究当前提高职工素质和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如研究制定持证上岗制度的实施细则, 鼓励和提倡非技术类、非管理类岗位的职工持证上岗, 要求技术类、管理类岗位新进人员必须达到《定岗标准》, 对技术类、管理类现有在岗职工, 男50岁以下、女45岁以下进行教育培训, 考核合格后颁发岗位证;向男50岁以上、女45岁以上未达到《定岗标准》的在岗职工发给临时岗位证, 以此不断完善和优化持证上岗制度。

c. 实施教育培训工程。以厅属高校、教育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鉴定站为依托, 大力实施教育培训工程, 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有步骤、分地区、分岗位类别, 组织在岗职工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 要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培训计划, 坚持个别自学与课堂传授相结合, 在线学习与集中面授相结合, 统一命题, 统一制卷, 统一考试, 确保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对岗位证实行统一编号、统一注册、统一颁发, 并将它作为水管单位录用、聘用人员及考核奖惩的基本依据。

d.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把持证上岗工作纳入考核体系, 与单位年度“大禹杯”评选挂钩, 与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评选挂钩, 与资金项目的划拨挂钩, 与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职务晋升、调任等挂钩。对持证上岗工作取得成效的组织和单位, 要奖励, 以树立榜样, 推广经验。

参考文献

[1]李亚军, 梁快.职业资格问题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2) :1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劳动部、人事部关于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规定》的通知[EB/OL].[1994-02-22].http://www.gov.cn/fwxx/bw/rsb/con-tent-475288.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人事部关于印发《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暂行办法》的通知[EB/OL].[1995-01-17].http://www.people.com.cn/item/flfgk/gwyfg/1995/L35101199509.html.

[4]徐国庆.职业资格证书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 2006 (1) :67-69.

[5]浙江省水利厅.浙江省水利人力资源2008年年报[R].杭州:浙江省水利厅, 2008.

上一篇:领导品质特征下一篇:义工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