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学习档案袋

2024-06-07

电子学习档案袋(精选十篇)

电子学习档案袋 篇1

电子档案袋( 以下简称 “电档”) 是一种评价方式,依托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平台。它是 “电子学习档案袋”的简称,其基础是学档。它可以系统地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的努力和发展,注重其自主性及互动性。比起传统的评价方式,电档更为多元,能够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和积极性,具有明显的优势。

1. 研究背景

与国内相比,国外对电档的研究更早,也更全面。美国对它的研究和发展已有近20年,目前已经在学校教育中成功应用了电档, 它的主要表现是以学生为中心,评价方式是面向过程,记录内容, 以便自我反思。

国内的研究和实践则对国外有所借鉴,如华南师范大学的桑新民教授,就借鉴了国外正在探索的 “文件夹”式,来进行评价模式的创新。他的实验要求学生整理学习本门课程期间的所有工作,做成 “文件夹”或学习主页,强调档案的评价功能,同时联系学习管理,以便调动每个学习者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并展示他们的才华与个性[1]。

2. 开展电子档案袋的必要性

在2004年,教育部就颁发了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 以下简称 “要求”) 。2007年新颁布的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又强调了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应用到英语教学中等等。

近年来,许多高校都致力于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引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使其与传统教学相辅相成。靠网络技术支撑,电档能够以网页形式建立一个学生的个人档案袋,记录学生的发展轨迹,呈现多元的数字资料,反映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这种电档的优势是容量较大,便于保存、查阅、管理及携带,也易于操作、展示和交流,既能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也能使学生的评价主体与客体的双重身份得到体现。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是传统方式无法媲美的[2]。

目前,高校的英语教学通常采用简单的综合评价方式,即由平时成绩加上期末成绩。期末成绩是期末考试的结果,通常占到总成绩的70% 左右; 平时成绩包括平时测验、课堂参与、口语测试和自主学习,占据剩下的30% 。尽管平时成绩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情况,但由于课堂时间、班级人数及测验次数的限制,老师无法准确将每个同学的课堂表现都反映出来。期末考试在学期末进行,不能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而它所占的比重又较大,所以最终的评价结果可能不完全客观。同时,这种评价方式不能很好地引导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与创造性,也使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具有弊端[3]。

3. 电子档案袋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对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理解、接受的过程,并在这同时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对他们积极引导,鼓励和促进其对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要想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学习者还需要不断与自己和他人交流,以构建知识结构。电档可以构建一个支持反思、改进、磋商及其他学习过程的知识结构,它的主导者是学生,可以作为工具来管理个人的学习,目的在于促进个人的发展、成长以及终身学习。

( 2) 人文主义学说

人文主义注重学习者内部世界的重要性,处在人发展的首要地位的是学生个人的思想、感觉及情感,人成长、发展以及实现潜能的内部要素则是态度和动机。该学说认为,在语言学习中,要引导学生看到自我价值,进行自我激励,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完成自我发展。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参与者是人, 人有复杂的情感,因此语言教学应当尽量开发学习者的情感智力因素,将其连接到学习生涯中。电档则恰好能让学生产生归属感,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增强他们的信心,同时鼓励他们对自我的认知、激励和评估,并有助于个性的发展。

4. 电子档案袋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可行性

电档是一种数字存储器,能储存文字、图片、声音和录像。它包含学生对作业的判断、反思,能够展示学生在一个或多个方面的努力、进步及成就。

( 1) 技术支持

电档是从档案袋发展而来,依托于计算机和网络,是一个能够这信息技术环境下、从一个或多个领域展示学生努力、进步和成就的作业的集合体,它必须包括学生本人选择的内容、标准及其反思。

高校大学英语教学通常包括读写、视听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利用电脑操作,在资料共享、学生管理等模块的相应界面上,学生可以进行学习和管理。这些是电档的使用基础。同时,计算机课程的设置、网络的飞速发展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都为电档提供了技术条件。

( 2) 教师作用

首先,教师是电档的管理者。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个人的电档后,教师应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电档,通过网络向学生发布教学要求及目标计划,使学生能够明确任务,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符的学习目标和计划。通过班级的电档,学生可以了解老师的要求、教学大纲、计划和作业,老师也能与学生共享学习资料,并发布相关链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其次,通过电档,教师可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因为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电档上设定目标、提交作业和展示成果,教师应当对这些认真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并予以指导和帮助,通过长期的观察做出整体评估。

最后,教师应当注意因人而异,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欠缺和需求,提供相应的帮助。通过对学生电档的管理,教师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有效评估并给予及时反馈。

( 3) 学生角色

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方案,利用网络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并在线与老师、同学交换心得,以便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同时,学生应注意及时反思,适时对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方案做出调整。

5. 大学英语学习引入电子档案袋的作用

电档的设计应该能够支撑一个系统灵活的结构,对个体的发展也能提供帮助、反馈和动态计划。它并不仅仅是学生作业的总汇, 更重要的是它能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能对其进行动态的反映。通过反复设定学习目标、计划,参加活动、自我反思,学习者可以得到不断地提高。同时,这个过程对于他们的元认知能力与批判性思维也有加强的作用。动态的电档有五个功能。

( 1) 设定学习目标

对于不同的课程,电档设有不同的目标,而在个人各个学习阶段,也有相应的学习目标。对于学习者而言,在每个阶段设定好相应的目标则是至关重要。

( 2) 规划学习过程

设置好了学习目标,就要设定清晰的计划来完成它。一个有效的学习计划———即学习过程的行为计划,应该把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认真规划,并用适当的细节加以完善,以促进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 3) 记录学习行为

通过电档的连接,可以使学习目标和进步的关系变得清晰。电档的时间设定可以记录显示学习者的进步过程。在电档中,学生可以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根据计划来安排学习活动,对学习成果的检查,也可以通过对照计划来进行。

( 4) 反馈

除了要注意内容组织及过程审查,电档的设计框架中也要能够获得来自外部的评价,因为同学和老师的评价在反馈过程中同样重要。

( 5) 增加主动性,减少焦虑感

在外语学习中,焦虑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它关系到英语学习的成败。电档提供的学习氛围比较轻松,学习者可以不必面对老师和同学,但可以利用网上的资源,也可以在线与同学及老师沟通。这样,学习者的焦虑减少,其学习兴趣和能力便相应地得到提高。

然而,除上述功能,电档也有局限性,如教师难以找到统一标准、工作量增加等,而且教师还必须熟悉相应技术。因此,电档在实践应用上确有困难[4]。

6. 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作为一种新型的评估和学习方式, 电子档案袋确实有其优势,对学生的学习很有帮助。然而,电子档案袋毕竟只是一种工具,想要发挥其功能,关键在于使用者。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使用者应当对电子档案袋充分利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

摘要:随着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广泛普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加。电子档案袋就是其中的一种,如今,它正被逐步引入到大学的英语学习中,有关人员希望它能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有所帮助。本文通过分析电子档案袋的理论基础、背景及当前大学英语教育的情况,探讨电子档案袋对英语学习的帮助,阐述其应用于大学英语教育的可行性。

关键词:大学英语学习,电子档案袋,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张娟.大学英语教学中电子学习档案袋的应用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1,21:95.

[2]刘琳.大学英语教学中电子档案袋评价的探索性实践[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0,01:102-103.

[3]李新平,张红梅.基于电子档案袋的英语学习多元评价系统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07:64-66.

电子学习档案袋 篇2

【中文摘要】”自主学习”这一概念源于对学习者终生学习与独立学习技能发展的讨论,之后,自主学习一直是,并且现在仍然是教育界与心理学界研究的重要话题,在外语教学领域中所公认的一点就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最早提出者之一,Holec就曾经指出,外语教学有两个目标:一是帮助学习者获得语言交际技能,一是要帮助学习者获得自主学习能力。随着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在广泛应用,大量院校开始将网络并入英语教学中,网络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这就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便于他们能够更好的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但事实上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有些学生的学习带有盲目性,有些学生不能很好的处理来自网络的信息,也有些学生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合理的反思与评价,等等。这些问题很可能会导致学生自主学习效率低下,从而使多媒体与网络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教学效果并不乐观。基于以上提到的一些现状与问题,作者针对如何在以网络为基础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下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实证性研究。对此,作者提出将PEW,也就是学业档案、电子邮件、与新视野大学英语网站融入该模式中...【英文摘要】The concept of“autonomous learning”first originated from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life-long and

independent learning skills.It has been and is still an important concern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In EFL(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 it has become the common knowledge that the ultimate goal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s autonomous learning.Holec(1981:23-25), one of the early advocates of autonomous learning,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two objective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关键词】PEW 学业档案 电子邮件 新视野大学英语网站 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模式 学习者自主性 大学英语教学

【英文关键词】PEW Portfolio Email NHCE Website Web-based autonomous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learner autonomy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目录】网络环境下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Abstract6-715-18

摘要8-15

Chapter 1 Introductionstudy15-16

1.1 Background of the

16-17

1.3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7-18Structure of the studyReview18-26learning18-23learning18-19

Chapter 2 Literature

2.1 Studies on autonomous 2.1.1 Defining autonomous

2.1.2 Elements affecting autonomous

learning19-22Metacognition

2.1.2.1

2.1.2.2 Motivation

2.1.2.3 2.1.2.5 19-20Strategy20-212.1.2.4 Goal-setting21Teacher’s role21-22learning at home and abroadlearning23-24learning23learning23-24learning24-26Methodology26-29

2.1.3 Studies of autonomous 22-23

2.2 Web-based

2.2.1 Defining web-based 2.2.2 Characteristics of web-based 2.3 Web-based autonomous

Chapter 3 The Research Design and 3.1 Research context

26-2727-28

263.3 3.4.1 English

3.5 3.2 Research objectives and hypothesisSubjects27proficiency tests

3.4 Instruments27-28

3.4.2 Questionnaire28-29Data analysis instrumentChapter 4 Experiment on Enhancing Students’Autonomy under Web-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experiment29

29-39

4.1 Objective of the

2929-34

4.3 The 4.3.1

4.2 Experiment designInstruments employed in the experimentPortfolio30-31website31-34Preparatory periodperiod35

4.3.2 E-mail4.4 Procedures34-35

4.3.3 NHCE 4.4.1

34-39

4.4.2 Implementation 4.4.3 Illustration of the teaching

procedure35-39Chapter 5 Data Collection and 5.1 Data from both the pre-test and 5.2 Data from pre-experiment

5.2.1 Metacognitive Analysis39-79post-test39-44questionnaireability44-54learning45-49content49-50evaluation50-54motivation54-58strategy58-67strategy58-62Cooperative learninggoal-setting67-70role70-74questionnairequestionnaire44-74

5.2.1.1 Students’belief in autonomous 5.2.1.2 Management on learning 5.2.1.3 Learning 5.2.2 Learning 5.2.3 Learning 5.2.3.1 Learning

5.2.3.2 Help-seeking62-6565-67

5.2.4 Students’

5.2.3.3

5.2.5 Teacher’s

5.2.6 Summary of pre-experiment 7474-79

5.3 Data from post-experiment 5.3.1 Attitude towards on-line learning74-785.3.2 Summary of post-experiment

Chapter 6 Conclusion6.2 Pedagogical 6.3 References

82-86

AppendixⅠ79-82

6.1 questionnaire78-79Major findingsimplicationsLimitations86-89

79-8080-8181-82AppendixⅡ

电子学习档案袋 篇3

为学生提供其研究领域最新的和最相关的知识和证明所学知识在课堂之外的交流中可以得以运用的机会,是21世纪大学教育的共同目标。

体验学习是一种促进学生综合理解现实世界的问题和技巧的良好形式。包括如下内容:将经验学习和“走出教室”的学习方式纳入正式课程;学习应走出传统的教室,促进整体性的理解问题的教育;通过直接接触被研究的现象,发展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开展有关研究的学习活动,活动内容涉及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和过程中的批判性反思;提供学习机会,为学生创造学术、专业和个人的成功。体验学习的实施过程分为四个阶段。首先,制定计划。在本阶段需要确定期望目标以及通过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确定实施方式。其次,实施计划。本阶段需要分配人员以及记录具体经验。再次,观察阶段。本阶段通过各种感觉的相互作用,分析具体的感觉。最后,反馈阶段。本阶段需要分析所得成绩、突出的问题以及个人的优势和挑战。然后依据本阶段的结论再制定相应的计划。总之,体验学习的实施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电子学习档案是一个创新的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反馈对所学知识、提高自我意识性和决定未来专业的成果。电子学习档案是真实的多样的有关学习的证据的收集;拼凑成学生学习过程的整体档案;可以反映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有计划地按照一种特定的方式描述一位或多位学生的学习情况。

职业体验项目,是指将经验学习和电子学习档案结合到特定目标的英文课程,同时该项目同一些公司合作,这些公司的工作环境应对应届毕业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并满足他们专业的特定职业的研究条件。该项目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了一种有意义的方式,让他们在与所学的科目以及电子媒体知识相关的真实工作环境的合作交流中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运用、检测和强化。

电子学习档案袋 篇4

1 利用电子档案主要模式

电子档案从其自身的属性来看, 具有一些特殊的优势, 如使用方便、及时, 而且有着极高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其实电子档案的充分利用也是需要一定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支撑, 在其使用时也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来实现, 现阶段其利用的方式主要有3类:提供拷贝、通信传输和直接利用。

1.1 提供拷贝

电子档案的使用, 用的较多的就是拷贝。通过计算机的拷贝, 能够把电子档案的初始状态直接拷贝给相关使用者, 拷贝的优点在于在备份文件的基础上, 实现档案信息的及时、准确、完整的复制迁移, 保证档案信息传输的权威性。

1.2 通信传输

通过计算机联网可以实现对电子档案的通信传输, 解决电子档案的地域问题, 使用者可以在异地通过计算机网络将电子档案传输到指定地址, 节约了传输时间和档案转移成本。从专业的角度分析, 就是使用网络传输电子档案, 可以实现不同馆际之间档案资源的互相交流, 提高电子档案的使用效率。

1.3 直接利用

直接利用是电子档案的基本利用途径, 通常是指档案管理部门利用档案管理系统, 对电子档案进行直接的调阅、查询。通过直接利用, 档案的使用者可以非常方便地对其进行补充完善或相关的修改, 也可以实现多人共阅。

2 加强电子档案管理的意义

2.1 有效节约成本

在电子档案应用之前, 对于那些容易损毁的档案资料, 在保存过程中, 通常都会耗费大量的管理成本, 就算如此, 一些档案还是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破坏, 因为有些档案资料, 由于其介质的原因, 在使用和存储过程中, 都不可避免地会遭到损坏。电子档案的应用, 从根本上解决了上述难题, 将大部分纸质介质的档案转化成电子文件资料, 既节省可存储空间, 又降低了存储成本。

2.2 提高档案的服务质量

从档案管理的初衷出发, 其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档案的需求者、使用者提供优质的档案信息服务。在将档案信息进行电子化管理之后, 电子档案的优势特点是传统纸质档案不可比拟的。在档案信息服务方面, 电子档案完整、准确、及时的特点, 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

2.3 满足使用者不同层次的需要

档案信息的使用者, 对于档案信息的使用, 可以分为低层次的使用和高层次的使用两种。低层次的使用就是一般的基本信息, 而高层次的需求通常是指基础信息之外的其他有效信息。通过电子档案的科学管理, 可以提高档案内容的分析挖掘价值, 在基础信息之上, 对其进行归类分析, 从不同的时间分析档案信息的变化, 甄别档案信息的伪劣, 发现档案信息的缺漏等, 都属于高层次档案信息使用者的基本要求。电子档案在借入现代化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之后, 就可以实现其智能化、流程化、标准化的管理, 能够满足档案信息使用者的不同层次需求。

3 提高电子档案管理的基本途径

3.1 建立档案利用制度

要建立档案利用审批制度, 相关人员需要查阅和利用档案时, 必须获得档案主管领导的审批, 还要建立档案利用管理制度, 档案收藏部门可利用网络技术来进行档案收集管理活动, 使档案收集更为及时, 保证电子档案的及时更新, 更好地满足电子档案利用者的需求, 并做到电子档案利用和纸质档案利用互补, 整合档案资源来创新档案管理模式, 实现电子档案需求利用质的飞跃。

3.2 规范档案利用方式

电子档案的利用不能够无原则, 应该根据利用者的情况而定, 并且依据电子档案内容的密级层次进行有效管理。一般情况下, 对内容不是完全开放的电子档案, 不宜用拷贝的方式提供使用, 对这类文件浏览的过程必须在有效的监控下进行。采用网络方式提供利用时, 有密级的信息内容应进行加密处理, 并对所使用的“密钥”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更改, 避免由于误操作所带来的不可挽回的损失。

3.3 建立“双套制”模式

“双套制”指的就是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同时提交保存归档。“双套制”管理模式对档案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要求档案人员要紧跟时代步伐,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熟练运用电脑及现代通讯技术, 否则就无法介入文档的形成和保管。通过这种“双套制”的管理模式, 切实提高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 并在这种模式的要求下, 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水平。

3.4 从思想层面提高重视

对于电子档案的管理, 一定要做到思想上的重视。而做到思想上重视, 就必须要明确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档案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电子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 深入系统地学习电子档案管理的基本观念, 让员工感受到自身所做的工作的巨大意义, 提高责任心,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争取不断争先创优, 尽心尽力地提高电子档案管理的质量。

4 结语

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 对电子档案管理效率的提升有着十分直接的推动作用。档案管理部门, 在新的档案管理环境下, 要想进一步提升电子档案管理的质量, 更好地挖掘电子档案的信息价值, 就要不断创新电子档案的管理模式, 大胆改革, 更新管理理念, 学习先进的电子档案管理技术, 以确保能够及时高效地为电子档案的使用者提供优质便捷的档案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邢军岐.浅谈新时期电子档案管理问题[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4 (9) .

[2]刘玲玲.新形势下电子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4 (4) .

[3]闫卫文.浅谈如何做好电子档案管理工作[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 .

[4]王俊姝.加强电子档案管理方案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25) .

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 篇5

2007-01-15 09:28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在公务活动中,具有长期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的一般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办公自动化过程中产生的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的管理。其他种类的电子文件的管理可参照本标准。2 引用标准(略)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电子文件 Electronic Records

能被计算机系统识别、处理,按一定格式存储在磁带、磁盘或光盘等介质上,并可在网上传送的数字代码序列。

3.2 电子档案 Electronic Archives

具有保存价值的已归档的电子文件及相应的支持软件、参数和其他相关数据

3.3 逻辑归档 Logical Filing

指在计算机网络上进行,不改变原存储方式和位置而实现的电子文件向档案部门移交的过程。

3.4 物理归档 Physical Filing

指把计算机及其网络中的电子文件集中传输至独立的或可脱机保存的载体上,向档案部门移交的过程。总则

4.1 电子文件形成单位指定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对电子文件的形成、收集、积累、鉴定、归档及电子档案的保管实行全过程管理,保证管理工作的连续性。

4.2 电子文件形成部门负责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保管和整理工作, 档案部门要进行指导与监督。

4.3 电子文件的管理由档案部门负责,电子文件形成部门要提供协助和支持。

4.4 档案部门应明确规定归档时间、归档范围、技术环境、相关软件、版本、数据类型、格式、被操作数据、检测数据等归档要求,以保证电子档案的质量。

4.5 为保证电子档案的可利用性,从电子文件形成时就应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确保其信息的真实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4.6 归档电子文件同时存在相应的纸质或其他载体形式的文件时,则应在内容、相关说明及描述上保持一致。

4.7 具有长期或永久保存价值的文本或图形电子文件,如没有纸质等拷贝件的必须制成纸质文件或缩微品等。进行归档时,必须将电子文件与相应的纸质文件或缩微品一并归档。电子文件的收集与积累

5.1 收集范围

电子文件的收集范围为有可能作为档案保存的文件,除按国家关于文件归档的有关规定执行外,还应包括相关的支持软件和数据等。

5.2 收集积累要求

5.2.1 记录了重要文件的主要修改过程,有查考价值的电子文件应被保

留。当正式文件是纸质的,如果保管部门已开始进行向计算机全文处理的转换工作,则与正式文件定稿内容相同的草稿性电子文件应当保留,否则可根据实际条件或需要,确定是否保留。

5.2.2 保存与纸质等文件内容相同的电子文件时,应在彼此间建立准确、可靠的标识关系。

5.2.3 在“无纸化”办公或事务处理系统中产生的电子文件,应采取更严格的安全措施,保证电子文件不被非正常改动。同时必须随时备份,存储于能够脱机保存的载体上,并对有长期或永久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制成纸质文件或缩微品保留。

5.2.4 用文字处理技术形成的电子文件,收集时应注明文件存储格式、属性和文字处理平台。

5.2.5 用扫描仪等设备获得的图像电子文件,如果采用非标准压缩算法,收集时应转换成统一格式,如无法转换,则应将相关软件一并收集。

5.2.6 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或绘图等获得的图形电子文件,收集时应注意其软硬件环境和相关数据。

5.2.7 用视频设备获得的动态图像文件,收集时应注意收集其非通用格式的压缩算法和相关软件。

5.2.8 用音频设备获得的文件,应同时收集其属性标识、参数和非通用格式的相关软件。

5.2.9 由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制作的文件,其中包含前面所示的两种以上的信息形式,收集时应保证参数准确、数据完整。

5.2.10 通用软件产生的电子文件,应同时收集其软件型号、名称、版本号和相关参数手册、说明资料等。专用软件产生的电子文件,原则上应转换成通用型电子文件;如不能转换,则收集时必须连同专用软件一并收集。

5.2.11 计算机系统运行和信息处理等过程中涉及的与电子文件处理有关的参数、管理数据等应与电子文件一同收集。

5.3 收集、积累方法

5.3.1 及时接照要求制作电子文件备份。

5.3.2 每份电子文件均需在电子文件登记表中登记。见附录A

5.3.3 电子文件登记表应与电子文件同时保存。

5.3.4 电子文件登记表如果制成电子表格,应与电子文件一同保存,并附有纸张打印件。

5.3.5 电子文件性质代码:R—草稿性电子文件;U—非正式电子文件;O—正式电子文件。

5.3.6 电子文件类别代码:T—文本文件;I—图像文件:G一图形文件;V一影像文件;A一声音文件;M一多媒体文件;P—计算机程序;D—数据文件。6 电子文件的整理

6.1 电子文件的整理,应按、机构、问题、保管期限、密级等因素相对集中。

6.2 电子文件应填写电子文件登记表,参照《档案著录规则》著录,并制成机读目录。

6.3 归档电子文件应以盘为单位填写登记表首页,以份为单位填写续页,见附录B。电子文件的归档

应定期把符合归档条件的电子文件信息向档案部门移交,并按档案管理要求的格式存储到可长期保存的脱机载体上。

7.1 归档范围

电子文件的归档范围,参照国家关于文件归档的现行有关规定执行,并应包括相应的支持软件和相关数据。

7.2 归档时间

逻辑归档可实时进行,物理归档应按照纸质文件的规定定期完成。

7.3 检测

在进行电子文件归档工作时,应按其基本技术条件进行检测。其内容包括:硬件环境的有效性、软件环境有效性及其信息记录格式、有无病毒感染等。

7.4 归档前的鉴定

电子文件的归档鉴定工作,参照国家关于文件鉴定的有关规定执行,鉴定结果,在电子文件的机读目录上制作相应的标识。

7.4.1 有效性和完整性鉴定

归档前应由文件形成单位对电子文件的有效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并由负责人签署意见。如果文件形成单位采用了某些技术方法保证电子文件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则应把其技术方法和相关软件一同移交给接收单位。

7.4.2 保管期限的划分

电子文件保管期限的划分,参照国家关于文件保管期限的有关规定执行。

7.5 归档要求

7.5.1 电子文件的逻辑归档,按照归档鉴定标识进行,将管理权从网络上移交档案部门。其归档工作,除存储格式和位置不变外,其它均应参照国家文件归档的有关规定执行。

7.5.2 把带有归档标识的电子文件集中,拷贝至耐久性的载体上,一式三套,一套封存保存,一套供查阅使用。第三套异地保存。对于加密电子文件,则应解密后再完成上述工作。

7.5.3 本标准推荐采用的载体,按优先顺序分别是:只读光盘、一次写光盘、磁带、硬磁盘、可擦写光盘等。禁用软磁盘作归档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载体。

7.5.4 存储电子文件的载体或包装盒上应贴有标签,标签内填写档号、题名、密级、保管期限、硬件及软件环境等。电子文件的载体应设置成禁写操作的状态。

7.5.5 将相应的电子文件机读目录、相关软件、其他说明等一同归档,并附归档电子文件登记表。

7.5.6 需要长期保存的电子文件;应当把归档电子文件与相应的机读目录存在同一类型载体上,如果采用专用软件,应将软件及相关数据存在同一载体上。

7.5.7 原电子文件载体在完成电子文件归档后,在其形成部门保留时间至少1年。

7.5.8 在网络中进行了逻辑归档操作的电子文件,应按上述归档过程完成物理归档。电子档案的移交与保管

电子文件归档后按有关规定移交至档案馆等档案保管部门,作为电子档案进行集中保管。

8.1 检验

8.1.1 档案保管部门应配备满足对电子文件进行读取处理的设备,以保证完成电子档案的检验工作。归档的每套载体均应接受检验,合格率应达到100%。

8.1.2 检验项目

8.1.2.1 载体有无划痕,是否清洁。

8.1.2.2 有无病毒。

8.1.2.3 核实电子档案的完整性、有效性和审核手续。

8.1.2.4 核实登记表、软件、说明资料等是否齐全。

8.1.3 将检验结果填入电子档案接收检验登记表,见附录C。检验不合格的,应退回形成单位,重新制作。

8.2 移交手续

验收合格后,档案保管部门应填写电子档案接收检验登记表,见附录C,并签字盖章。登记表一式2份,一份交电子文件形成单位,一份自存。

8.3 保管要求

电子档案保管除应具备纸质档案一般的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条件。

8.3.1 归档载体应作防写处理。不得擦、划、触摸记录涂层。

8.3.2 环境温度选定范围:17℃-20℃;相对湿度选定范围:35℃-45℃。

8.3.3 存放时应注意远离强磁场,并与有害气体隔离。

8.4 有效性保证

8.4.1 每满1年,对电子档案涉及的形成单位和档案保管部门与电子文件读取处理有关的设备更新情况进行一次检查登记。设备环境更新时应确认库存载体与新设备的兼容性,如不兼容,应进行电子档案的载体转换工作,原载体同时保留时间不少于3年。

8.4.2 对磁性载体每满2年、光盘每满4年进行一次抽样机读检验。抽样率不低于10%,如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恢复措施。

8.4.3 磁性载体上的电子档案,每4年转存一次。原载体同时保留时间不少于4年。

8.4.4 定期检验结果应填入 电子档案管理登记表,见附录D。

8.5 利用

8.5.1 电子档案的封存载体不得外借。未经批准任何单位或人员不得擅自复制电子文件。

8.5.2 利用时使用拷贝件。

8.5.3 利用时要遵守保密规定。对具有保密要求的电子档案,采用联网的方式利用时,必须符合国家或部门有关保密的规定,要有稳妥的安全保密措施。

8.5.4 利用者对电子档案的使用应在权限规定范围之内。

8.6 电子档案的鉴定销毁

8.6.1 电子档案的销毁鉴定,参照国家关于档案鉴定销毁的有关规定执行。

8.6.2 电子档案的销毁,应在办理审批手续后,方可实施。

8.6.3 非保密电子档案可进行逻辑删除。属于保密范围的电子档案被销毁时,如存储在不可擦除的载体上,须连同存储载体一起销毁,并在网络中彻底清除。

8.7 统计

浅析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的管理 篇6

关键词:电子文件 电子档案 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1-055-02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大量产生。由于电子文件的某些性质与传统文件有着很大区别,对电子文件归档后产生的电子档案管理也有很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电子文件真实与完整性进行分析。以下将结合笔者工作经验来阐述电子文件真实与完整风险管理。

1 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

1.1 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

电子文件(Electronic Records)是在数字设备及环境中生成,以数码形式存储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等数字设备阅读、处理,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送的文件。①

1.2 电子文件对档案管理的影响

文件归档立卷工作是档案工作流程的起点,也是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的结合点,文件形成后,由文书部门收集立卷后,交档案部门管理,一般一年归档一次。而电子文件随时产生,随时更改,存储在计算机磁盘或光盘中。因此,它对计算机有很强的依赖性。如果归档,必须以磁盘或光盘形式移交,归档范围也不能只是办理完毕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还应包括该文件读取软件甚至操作系统。

2 电子文件真实与完整风险

电子文件管理中最致命的问题、最根本的风险就是真实性、完整性受到破坏,这是需要管理者动用一切办法加以防范的,以下是真实性与完整性这两种主要风险。

2.1 电子文件的真实风险

电子文件若真实性受损,就无法客观地反映原始事实,也就会失去利用价值。目前,这样的实例很多,比如,加拿大调查委员会对加拿大在索马里的驻军情况举行了听证会。调查委员会要求查看国防行动中心一个数据库中文件运行记录。在查看该文件运行记录时,委员会发现了许多异常情况,如空白信件、漏号或重号等。调查委员会认为这些记录不可靠,不能用于当时进行调查,也不能向未来研究人员提供利用。电子文件不真实具体表现包括:(1)文件是伪造的,即用户身份不真实;(2)无法证明电子文件未经改动,即无法排除文件不真实的可能性。主要原因在于系统没有生成、获取文件的背景信息。

2.2 电子文件的完整风险

电子文件完整性风险主要表现在应该归档保存的电子文件数量残缺不全或是文件构成要素不完整。完整性是电子文件价值的重要保障,残缺不全文件留给后人是支离破碎的社会记忆,会对电子文件利用带来很大障碍,也会严重影响电子文件应有价值。在电子环境下,介质脆弱,技术过时以及系统特性都会影响电子文件完整性。

3 影响电子文件真实与完整风险的因素分析

一般说来,影响 电子文件真实与完整风险主要有:(1)管理风险电子文件在形成、传输、接收、处理、保管、管理、利用等各个阶段,都与机构管理密不可分。管理机制不完善,或由于人的主观性、难以规范性和不确定性,都可能会威胁到文件的真实与完整。例如由于文件管理知识缺乏,可能使文件重要构成要素和文件系列没有保存齐全;操作失误;主观或无意的内容或形式改变;网络攻击或电子欺诈行为对文件造成的非法变更与摧毁;人为因素引起保管环境恶变而对电子文件载体产生破坏;管理规范缺乏和人为疏忽造成数据缺乏备份、备份媒体选择不当和没有异地备份等;以及本章第一节中探讨影响电子文件真实与完整的其他人为因素等,都是由于管理不当导致的风险。(2)信息技术风险电子文件形成和存在依赖于信息技术和设备,信息技术的不稳定也会使电子文件真实与完整面临风险。基础设施风险。基础设施包括硬件、系统软件、网络及机房等。缺乏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应具有的基本条件,如硬件软件性能欠缺稳定性、安全性、容错性、可靠性与可维护性等,都会对电子文件真实与完整构成威胁;系统空间容量不足;备份过程、数据传输过程欠缺安全保护措施及准确性;系统功能对电子文件真实完整性需求的满足程度不够;机房的交流电源、备用电源设施及安全保护措施不当等等,都有可能导致电子文件信息变更与丢失。数据管理风险。电子文件数据本身具有极大不稳定性,这与电子文件内容与载体可分离性、载体不固定性以及技术寿命有限等因素相关。为保证文件内容持久可读,必须对电子文件定期迁移。在迁移过程中,文件信息有丢失和受损的风险。许多部门由于忽视了数据的不稳定性,未对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由此造成的损失无法弥补。(3)固有风险在对电子文件管理中,总会有一些不可抗拒因素导致文件真实完整性受损。由这些不可抗因素引起的风险,称为固有风险。例如不可抵抗的自然灾害(如火灾、水灾、地震等)与意外灾祸(如失窃、鼠灾等),恶劣环境(如强光、不适宜的温湿度、灰尘、磁场等)带来的影响等,都会导致文件损毁。电子文件整个生命周期各阶段(形成、传输、捕获、存储、处理、保存与利用等等)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严重影响电子文件的真实与完整。

4 电子文件真实与完整的风险管理策略

4.1 对电子文件管理流程加以优化

文件管理流程是指文件生命周期中施加于文件一系列相关管理活动有序组合。电子文件管理流程不是对手工管理流程的复制和模拟,而应根据电子文件技术特点,利用计算机系统高效处理数据、一次输入多次输出、可并行作业等优势,构建更为科学高效新流程,具体落实全程管理和前端控制。相比手工管理流程,电子文件管理流程内容,以及组成流程各项管理活动开展时间、承担者相互关系都有变化。在内容上,有些管理活动需要增加,如确定文件存储格式、确定文件存储位置等;有些管理活动被简化,如实体整理、分发;另外一些则变得复杂,如鉴定工作中增加了技术鉴定内容,录入范围扩大等。在电子文件管理活动开展时间上,有些活动提前,如归档、鉴定、分类、录入等提前到文件形成阶段就开始;与此同时,著录、鉴定等延伸到整个文件生命周期。

在电子文件档案工作管理人员中,除了档案人员、文件形成者之外,信息技术人员、计算机系统人员成为电子文件管理队伍新成员。信息技术人员负责技术鉴定、迁移、备份等技术管理工作;如果设计和使用得当,文件系统可以完成和参与许多公务性、重复性的工作任务,如文件分发、鉴定、归档、录入、跟踪、统计等,使之自动化。在文件管理之间相互关系上,手工条件基本上是依次开展、顺序衔接、相互独立管理,而在电子环境中则逐渐变得同时开展、相互交叉、部分内容合成,从而使得电子文件管理流程具备并行化、非线性化、集成化等特征,如很多文件管理都可能自动记录到录入数据库中,从而导致录入同其他文件管理的集成。各单位应综合考察业务、技术、制度、标准、人员、文化等多个要素,通过合并、削减、前置、并行、自动化等手段,优化设计电子文件管理流程,并将电子文件管理流程的优化纳入机构业务流程整体优化之中。

4.2 以电子文件管理软件为中心实施管理

电子文件技术特点和随之而来的管理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起源于系统,而最后解决途径也都要归结到系统设计上。在电子文件管理体系中,管理系统(主要是软件)处于中心位置,没有系统管理对电子文件而言是不可想象的。设计合理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是相关管理制度、标准、方法的执行者,是电子文件管理活动重要的承担者,是全程管理、前端控制和流程优化的根本保证。承担电子文件管理功能的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形成电子文件业务系统和独立电子文件管理系统。业务系统负责生成合格的电子文件并将之交付给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负责适时获取、采集电子文件并保证其长期真实、完整、可读、可用。这两个系统之间应该有数据接口,以保障数据顺畅、无损传递。当然,有些业务系统包括功能相对齐备的文件、档案管理模块,不过一般只能管理本系统产生的电子文件,而专业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则能综合管理多种电子文件。近年来电子文件管理软件的功能需求一直是国际关注热点,对于文件系统开发的参与也被档案部门看作是解决电子文件管理难题一条重要措施。独立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应该具备一般功能包括获取(归档)、分类、鉴定与处置、录入(数据管理)、存储与保护、检索与利用、安全与存取权限控制、日志、审计、报表设计及制作等。

4.3 采用基于职能的管理方法

职能是机构对于社会承担的主要职责,它包括完成一定目标的多项工作。有时多个部门联合执行某项职能,有时不同部门在职能中交叉。机构承担的职能相对稳定,而组织结构和部门设置则相对灵活多变。文件是机构履行职能记录,职能类别是判断文件类别的依据,职能重要程度是决定文件重要程度的依据,按照职能分类体系组织文件,可以充分反映文件的来源联系,说明其来龙去脉。职能分类法、职能鉴定法以及以职能为基础组织文件信息提供利用,是档案管理中极富特色的专业方法,为多个国家所采纳,并被国际标准IS015489确认,在电子文件管理中也应该采用这些管理方法。职能分析也是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设计过程所必须开展的工作内容。以上要点的阐述都是在方法层面上展开的。管理好电子文件,仅有科学方法是不够的,还要构建覆盖观念、制度、组织、方法、手段在内的全面管理体系。

5 结论

因此,我们必须在对电子文件管理流程加以优化、以电子文件管理软件为中心实施管理、采用基于职能的管理方法等思想指导下,积极、慎重地应用较为先进与成熟的信息技术手段,监视电子文件生命周期全过程,抑制风险因子,通过监控、记录和审计与电子文件有关的一切活动,防止其不被修改、替代或破坏。同时,对电子文件生命周期每一阶段、每一环节,都要建立相应管理措施加以防范和制约,形成一个不间断的连续管理系统,以确保电子文件真实与完整。

注释:

① 出自国家标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S].

参考文献:

[1] 丁栋轩,刘海平.文书档案管理基础[M].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

[2] 陈智为,邓绍兴,刘越男.档案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陈国云.档案信息建设的风险管理[J].档案管理,2008(1).

学生电子档案袋粗糙集评价 篇7

粗糙集理论是一种处理模糊和不精确性问题的新型数学工具。针对边界线区域思想提出了粗糙集,把无法确认的个体都归属于边界线区域,而这种边界线区域被定义为上近似集和下近似集的差集。粗糙集理论在处理有限元集合时,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根据论域中的两个等价关系的依赖关系,剔除相容信息,抽取潜在有价值的规则知识[1]。

1.1 信息系统

粗糙集把客观世界或对象世界抽象为一个信息系统,也称属性值系统。一个信息系统S是一个四元组S=。其中,U是对象的有限集合,U={x1,x2,…,xn};A是属性的有限集合,A={A1,A2,…Am};V是属性的值域集,V={V1,,V2,…,Vm},其中Vi是属性Ai的值域。f是信息函数:f(xi,Aj)∈Vj。属性集A常常又划分为两个集合C和D,A=C∪D,C∩D=Φ,C表示条件属性集,D表示决策属性集。

1.2 不可分辨关系

对于信息系统S=,B是条件属性集合的一个子集,称为二元关系IND(B,D)=邀(x,y)∈U×U:f(x,a)=f(y,a),a B妖为S的不可分辨关系。不可分辨关系为一个等价关系,通过一个不可分辨关系,可以得到信息系统的划分,这里称划分后的等价类为R是U上的等价关系。

1.3 上、下近似集

下近似集是指一个集合中的元素肯定属于某个分类(概念),那么这个集合为下近似集,用R-表示,记为POSR(X)。如果这个集合中的元素可能属于这个分类,也可能不属于这个分类,则这个集合称为上近似集,用R-表示。可以这样表示:设X U是任一子集,R是U上的等价关系,则有:R-(X)=U{Y∈U/R:Y X},R-(X)=U{Y∈U/R:Y∩X≠Φ}

1.4 属性的权重

在一个信息系统中,不同的条件属性对于决策属性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些条件属性可能对于决策属性的取值起着重要作用,但有些可能不起作用。用属性的权重来表示条件属性对于决策属性的影响程度。可以采用分别去掉各个属性后,检测整个信息系统是否因为去掉了这个属性导致了分类或决策结果发生了变化。若是,则这个属性对于这个决策属性是重要的,计算的值越大重要性越大;反之,这个属性不是重要的,计算出的值就小。

定义为:dB-B′(C)=rB(C)-rB-B′(C)(定义1)

式中rB(C)=card(POSB(C))/card(U),属性子集B'B,POSB(C)为正域,card(U)为该集合的元素的基数。

1.5 粗糙集理论的特点

(1)不需要先验知识。模糊集和概率统计方法是处理不确定信息的常用方法,但这些方法需要一些数据的附加信息或先验知识,如模糊隶属函数和概率分布等,这些信息有时并不容易得到。粗糙集分析方法仅利用数据本身提供的信息。无须任何先验知识。

(2)是一个强大的数据分析工具。能表达和处理不完备信息;能在保留关键信息的前提下对数据进行化简并求得知识的最小表达;能识别并评估数据之间的依赖关系,揭示出概念简单的模式;能从经验数据中获取易于证实的规则知识,特别适于智能控制。

2 学生电子档案袋粗糙集评价实例

2.1 学生电子档案袋评价量规的确定

美国学者将学生电子档案袋定义为基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学习者有目的、有意识地收集和展示学习成果和其它材料,并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的数字化档案。目前学生电子档案袋没有规定的内容和格式。在参考国内外有关研究[2][3],结合本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数字电子技术EWB实验课设计了学生电子档案袋评价量规,见表1。因素集U的评判矩阵U={ul,u2,…,u27}。评价指标A={a1,a2,…,a7}权重集W={m1,m2,…,m7},指标评价等级与标准V={v1,v2,v3,v4,v5}等级划分为“优”、“良”、“中”、“及”“差”5种标准,相应的分值分别为4、3、2、1、0。

以2名教师(Ti)和27名学生(Si)对学生电子档案袋进行评价。其中小分值Sdi=总分即决策属性D=。教师的权重是学生的5倍,其中一名学生的评价内容也见表1。把小分与总分转换到5分制,全班学生电子档案袋评价矩阵数据如表2。行为评价因数U;列为评价指标A;内容数字为师生评分值;表1数据为表2第5行。

2.2 粗糙集评价属性权重的计算

学生电子档案袋通过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完成其强调的反思的学习过程。在自评和同学评价中,评价人没有先验知识。且学生电子档案袋评价量规在指标数量和参与评价人数上都符合粗糙集评价实践标准。即粗糙集评价指标数量以5-8为宜;在评价值变化值过于集中和分散时,不能有效进行判断。而且,粗糙集理论的离散化要求其结果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持原信息系统对实例的分辨能力和分辨关系,用信息系统中决策属性对于条件属性集合的依赖度作为评价聚类结果的尺度。用C语言参照DBSCAN算法聚类编写的粗糙集算法程序,经相关参考文献和实验数据考证后完全可以使用,且方便数据变化而考证结论。得:

U蛐ND(D)=邀(1,13),邀2,3,4,5,6,7,8,9,10,11,12,14,15妖,邀16,17,18,19,20,21,22,23,24妖,邀25,26,27妖妖

U蛐IND(C)=邀邀1妖,邀2妖,邀3妖,邀4妖,邀5妖,邀6,7妖,邀8妖,邀9妖,邀10妖,邀11,12,17,18妖,邀13妖,邀14,16妖,邀15妖,邀19妖,邀20妖,邀21,22,23妖,邀24妖,邀25妖,邀26妖,邀27妖妖

POSc(D)=邀邀1妖,邀2妖,邀3妖,邀4妖,邀5妖,邀6,7妖,邀8妖,邀9妖,邀10妖,邀13妖,邀15妖,邀19妖,邀20妖,邀21,22,23妖,邀24妖,邀25妖,邀26妖,邀27妖妖18个

U蛐IND(C-a1)=邀邀1,13妖,邀2妖,邀3妖,邀4妖,邀5妖,邀6,7妖,邀8,9妖,邀10妖,邀11,12,17,18妖,邀14,16妖,邀15妖,邀19妖,邀20妖,邀21,22,23妖,邀24妖,邀25,26妖,邀27妖妖

POSc-a1(D)=邀邀1,13妖,邀2妖,邀3妖,邀4妖,邀5妖,邀6,7妖,邀8,9妖,邀10妖,邀15妖,邀19妖,邀20妖,邀21,22,23妖,邀24妖,邀25,26妖,邀27妖妖15个

U/IND(C-a2)=邀邀1妖,邀2,3妖,邀4妖,邀5妖,邀6,7,8妖,邀9妖,邀10,14,16妖,邀11,12,17,18妖,邀13妖,邀15妖,邀19妖,邀20妖,邀21,22,23妖,邀24,25妖,邀26妖,邀27妖妖

U/IND(D)=邀(1,13),邀2,3,4,5,6,7,8,9,10,11,12,14,15妖,邀16,17,18,19,20,21,22,23,24妖,邀25,26,27妖妖

POSc-a2(D)=邀邀1妖,邀2,3妖,邀4妖,邀5妖,邀6,7,8妖,邀9妖,邀13妖,邀15妖,邀19妖,邀20妖,邀21,22,23妖,邀24,25妖,邀26妖,邀27妖妖14个

U/IND(C-a3)=邀邀1妖,邀2妖,邀3妖,邀4妖,邀5妖,邀6,7妖,邀8妖,邀9妖,邀10妖,邀11,12,17,18妖,邀13妖,邀14,16妖,邀15妖,邀19妖,邀20,21,22,23妖,邀24妖,邀25妖,邀26妖,邀27妖妖

POSc-a3(D)=邀邀1妖,邀2妖,邀3妖,邀4妖,邀5妖,邀6,7妖,邀8妖,邀9妖,邀10妖,邀13妖,邀15妖,邀19妖,邀20,21,22,23妖,邀24妖,邀25妖,邀26妖,邀27妖妖17个

U/IND(C-a4)=邀邀1妖,邀2妖,邀3,5妖,邀4妖,邀6,7妖,邀8妖,邀9妖,邀10妖,邀11,12,17,18,19妖,邀13妖,邀14,15,16妖,邀20妖,邀21,22,23,24妖,邀25妖,邀26,27妖妖

POSc-a4(D)=邀邀1妖,邀2妖,邀3,5妖,邀4妖,邀6,7妖,邀8妖,邀9妖,邀10妖,邀13妖,邀20妖,邀21,22,23,24妖,邀25妖,邀26,27妖妖14个

U/IND(C-a5)=邀邀1妖,邀2妖,邀3,4妖,邀5妖,邀6,7妖,邀8妖,邀9妖,邀10妖,邀11,12,14,16,17,18妖,邀13妖,邀15,19妖,邀20妖,邀21,22,23妖,邀24妖,邀25妖,(26妖,邀27妖妖

POSc-a5(D)=邀邀1妖,邀2妖,邀3,4妖,邀5妖,邀6,7妖,邀8妖,邀9妖,邀10妖,邀13妖,邀20妖,邀21,22,23妖,邀24妖,邀25妖,(26妖,邀27妖妖15个

U/IND(C-a6)=邀邀1妖,邀2妖,邀3妖,邀4妖,邀5妖,邀6,7妖,邀8妖,邀9妖,邀10妖,邀11,12,17,18妖,邀13妖,邀14,16妖,邀15妖,邀19妖,邀20妖,邀21,22,23妖,邀24妖,邀25妖,邀26妖,邀27妖妖

POSc-a6(D)=邀邀1妖,邀2妖,邀3妖,邀4妖,邀5妖,邀6,7妖,邀8妖,邀9妖,邀10妖,邀13妖,邀15妖,邀19妖,邀20妖,邀21,22,23妖,邀24妖,邀25妖,邀26妖,邀27妖妖

18个

U/IND(C-a7)=邀邀1妖,邀2妖,邀3妖,邀4,6,7妖,邀5妖,邀8妖,邀9妖,邀10妖,邀11,12,17,18妖,邀14,16妖,邀15妖,邀19妖,邀20妖,邀21,22,23妖,邀24妖,邀25妖,邀26妖,邀27妖妖

POSc-a7(D)=邀邀1妖,邀2妖,邀3妖,邀4,6,7妖,邀5妖,邀8妖,邀9妖,邀10妖,邀15妖,邀19妖,邀20妖,邀21,22,23妖,邀24妖,邀25妖,邀26妖,邀27妖妖16个

结合定义(1)得:card(POSc-ai(D))的值为18,15,14,17,14,15,18,16。本次研究把决策规则对应为评价指标的权重。card(U)=27,得到dc-ai的值。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各个属性的权重q(ai)=dc-ai/Σdc-ai。见表3。并将q(ai)转化为小数填入表1。

3 结束语

在多次修订电子档案袋量规并对学生自我与他人评价及时指导的情况下,得到较为合理的数据。这些证明粗糙集评价使用的局限性。因而,不敢苟同与国内学者们认为的其较宽泛的应用性和与其它不确定性评价联合运用的可能性。粗糙集以不可分辨关系为基础,侧重分类,模糊集基于元素对集合隶属程度的不同,强调集合本身的含混性。灰色评价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粗糙集评价使用性有限,即粗糙集评价评价指标数量以5-8为宜;在评价值变化值不能过于集中和分散。关键是上、下近似集之间的颗粒度不应太大。

摘要:本文介绍了粗糙集理论基本内容和应用步骤,以学生电子档案袋评价为例分析了其教育应用过程,研究了粗糙集评价的针对教育评价应用局限。

关键词:粗糙集评价,学生电子档案袋,量规权重

参考文献

[1]钟志强.基于层次分析法多媒体课件质量评价及算法实现研究[J].鞍山: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6):70-73.

[2]李国军,钟志强.网络课程模糊与灰色评价比较研究[J].鞍山: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6):58-62.

[3]钟志强.网络课程灰色评价与算法实现研究[J].广州:电脑与电信,2009(1):42-45.

[4]黄正华,胡宝清.模糊粗糙集理论研究进展[J].长沙:模糊系统与数学,2005(12):125-134.

[5]张文修,吴伟志.粗糙集理论介绍和研究综述[J].长沙:模糊系统与数学,2000(12):1-10.

[6]胡春红.基于电子学档的网络学习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电子档案袋评价方法研究 篇8

关键词:档案袋,电子档案袋,评价方法,应用实践

人类已步入信息时代, 学习资源的全球分布, 学习机会的无限涌现, 生命成长完全打破了传统学校围墙的限制, 学习不再是灌输的行为, 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 学习是主体的自我超越与自我觉醒。对应于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存在着新的教学评价形式——电子档案袋评价。电子档案袋评价是基于电子技术实现对学习进程进行真实性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的一种具体实施方法。

一、电子档案袋的基本涵义

格兰特-维根斯 (GrantWiggins, 2000) 将档案袋定义为:“一个人代表性 (典型性) 作品的收集, 作品样本适合一个特定的目的, 为了检阅和展览辗转各地。”美国西北评价联合会 (NorthwestEvaluationAssociation) 的教育工作者对档案袋所下定义更为具体:“档案袋是对学生作品 (作业) 的一种有目的的搜集, 这些作品要能够展示学生在一个或多个领域中付出的努力、取得的进步或成就。档案袋还要包括判断价值的准则和学生自我反思的证据。”如果将档案袋里的有关材料利用计算机数字技术来辅助搜集、保存、管理和展示, 那么它就变成了电子档案袋 (e-Portfolio) 。巴莱特将电子档案袋概括如下:电子档案袋运用电子技术, 允许档案袋开发者以多种媒体形式收集、组织档案袋的内容, 包括音频、视频、图片和文本等。

二、电子档案袋的应用实践

电子档案袋注重的是过程性评价,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有着很广阔的教育空间, 下面就以电子档案袋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这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为例, 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 电子档案袋的创设。

1.学习目标。学期初, 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制定出本门课程的总的学习计划和分阶段的学习计划, 以便这学期的学习按计划来进行。

2.评价标准。对于档案袋评价的认识, 一定要放在档案袋评价的具体应用层次上来, 否则则背离了档案袋评价促进学习、促进交流、促进反思、促进发展等一些评价的具体落实。为了更好的进行档案袋评价, 同时也为了保证评价的客观与合理, 电子档案袋评价需要设计相应的评价方法, 即评价量规。评价量规并不是一成不变, 而要根据具体的应用案例而量身制定。评价的内容要包括对主题活动的内容、信息素养和学习态度, 参与程度的评价, 避免片面地只注重某一方面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易用等级法, 并且要制定详细的评价标准。

3.学生天地。这一模块由学生随时随机的填写, 可以写学完每一节课后的感想、收获, 有哪些没听懂等等。最好是每节课后都要写上几句, 这样方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及策略以便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纵向查看自己的不足, 及时改正。

4.作品展示。主要存放学生的阶段性作品、课堂小练习和自己的课外作品。作品要有代表性并不全是包括最好的作品, 犯有典型错误的作品也可以, 这样, 才能更加真实地反映自己的进步, 也能不断地提醒自己去修正。学生还要在作品旁标注上为何选用此作品类似的文字描述, 这样才能起到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作用。

5.交流评价。这一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评价: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自我评价由学生个人对其上传的作品进行个人评定, 给自己打分, 指出自己认为好的一方面和不足, 以及为什么会选择这一作品等描述性评语。同学评价由学生浏览并评价其他同学的作品, 对学生作品进行个人打分, 发表评价的意见, 指出其优点与不足, 以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教师评价由教师纵向浏览学生作品, 评价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 可以通过评语指出学生作品的不足, 表扬学生作品的闪光点, 以激励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

(二) 电子档案袋的形式及应用。

首先, 电子档案袋是一种文件, 在数据库中以虚拟形式存在的;其次每个档案袋都要设立密码,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有自己的登录密码, 还有就是允许教师有一个登录密码, 可以随时查看每个学生的电子档案;最后要开辟一个能交流和反馈的空间。例如:可以开设一个公共窗口, 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使用此窗口, 把每次需要记录的信息记录进去。电子档案袋的使用者主要是学生和教师, 电子档案袋系统调试好后, 学生便可注册、登录, 可以在相关创设栏目上发布或上传作品, 及时记下自己的阶段性感想等, 与此同时, 教师也可以登录, 以便及时了解和辅导学生。在使用中, 教师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

1.对学生进行短期技术指导。尽管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 但在使用电子档案袋系统之前, 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短期技术指导, 主要由一些电子档案袋系统专家人员进行辅导, 辅导内容有:访问网站、注册登录、上传作品、修改文章、发表评论等, 辅导方式采用集中讲解式。事实证明, 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会使他们在短期内掌握必要的技术操作。

2.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反思及反馈。相对于传统注重结果分数的考试来说, 电子档案袋评价方式的出现, 其实质是全球化知识经济网络社会背景下教与学变革的一种体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创新成为民族的灵魂, 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成为成为创新人才的必要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能力。档案袋评价过程就是学生自我反思、学会学习的过程。通过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与信心,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为将来学生的自我学习打下基础。

3.组织学生进行作品的展示与交流。电子档案袋系统使用过程中,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 就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作品的展示和交流。作品的展示和交流要借助档案袋系统的作品展示平台, 所有学生的作品都要上传上去, 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浏览观看。教师可以直接在学生的作品旁标注上鼓励性评价, 这一切都能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被人悦纳的幸福, 受到赞赏的自豪和奋发向上的冲动。同时这也是整个电子档案袋系统得以继续下去的重要源泉。

(三) 电子档案袋应用的一些思考。

电子档案袋评价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过程性评价方式, 尽管在某些领域发挥了较好的评价功能, 但在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使用方面问题。教师是教育评价的主要实施者, 整个电子档案袋评价系统操作都要由教师来完成。在实际使用上, 教师可能缺乏必要的理论素养和实际实践能力, 这样就会影响到电子档案袋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因此, 需要对教师进行定期的技术培训指导, 以便更好的使用电子档案袋, 充分发挥电子档案袋的评价功效。

2.学生使用方面问题。面对一个崭新事物的出现, 学生很大可能把目标都定位在有趣的一方面, 如上面讲的作品展示、交流评价, 而对其他几方面并不太关注, 比如:学习目标、评价标准等, 这样有可能造成学生不按学习目标的进度来学习, 只注重交流评价, 不能及时按教师要求上传作品, 不及时填写自己的学习感悟等, 这样就不能充分的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评定。

3.电子档案袋系统本身问题。由于电子档案袋并没有发展到相当完善的地步, 因此电子档案袋本身也存在着技术方面的问题, 比如说:管理学生数量有限, 信息安全性差等, 另外电子档案袋实行的是网络交流机制, 过分强调网上评价与交流, 会淡化人际间面对面直接交流的作用。评价不仅仅是评价作品本身, 更要评价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合作意识等诸多方面, 这些都是必须通过面对面交流才可以实现的。因此, 在使用电子档案袋评价时, 也要注意使用一些传统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李香山.电子档案袋的开发——为表现性评定插上技术的翅膀[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3

[2].梁健敏.不同课型开展电子档案袋评价的实践和思考[J].教育信息化, 2004

发挥电子档案袋的教学评价作用 篇9

使用电子档案袋评价比传统的评价方式有如下几个优点: (1) 更有利于学生自我评价。由于电子档案袋记录容易, 统计容易, 学生很容易查看到自己的成长记录, 通过经常回顾自己的作品, 很容易找到自己的不足, 总结自己进步的经验。 (2) 更有利于体现公平, 因为档案袋中记录的是自己自然成长的过程, 不是认为选择的, 这对于每个学生都是公平的, 最反映学生的真实成绩。 (3) 更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 教师通过对学生电子档案袋的分析与统计, 更容易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 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进度, 更容易发现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 做到因材施教。 (4) 更有利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由于学生对电脑的热爱, 很容易让学生自觉地去关注自己的档案袋。由于学生们经常回顾档案袋中的作品, 潜移默化地复习了作品制作的过程、技巧。 (5) 更有利于学生去交流。由于档案袋是电子文稿的形式, 所以学生们很容易看到其他学生的档案内容, 从中找到别人成功的经验, 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档案。

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天津市教研室开发的电子档案袋, 将源程序保存在机房服务器中, 为每个学生记录学习过程的一点一滴,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个人信息:记录学生的姓名、班级、学号等。 (2) 学生的作品:记录每一节课的作业, 以及教师的评价, 用于描述和证明学生能力和成就。 (3) 课堂讨论记录:记录学生对每节课中的思考题的讨论, 通过讨论问题、发表观点,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 作品的互评情况:记录本小组的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的内容, 以及教师对其的点评, 可以培养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也可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 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5) 学习资源:这里既有教师提供的资源, 也有学生自己搜集的资源, 可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 (6) 学习反思:记录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思考, 可以培养学生自我鉴别和反思的能力, 以及对学习负责的态度。

在使用电子档案袋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过程中, 还应该注意下面的问题: (1) 电子档案袋是一种过程性评价, 要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总结性评价是全面考查学生信息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 是反映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可以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2) 使用电子档案袋进行评价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但教师并非需要面面俱到。在实践中, 我认为还是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只作适当的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 分组进行评价就是一种很不错的方法。

浅析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并存 篇10

一、高速信息时代发展对档案管理的影响

当今社会已步入一个高速的信息时代, 网络与通信的飞速发展, 各种新型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 已渗透到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当中, 同时也影响到档案的管理工作中, 使现阶段的档案管理工作翻开了崭新的一面。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是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

二、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现状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人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习惯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纸质档案的传播虽然没有电子档案的方便、快捷。但纸质档案一旦形成, 由纸张、字迹材料、字迹这三大构成元素就将永远结合在一起。反之, 电子档案虽然速度快、效率高, 但由于其真实性、可靠性方面存在风险。

在实际档案管理工作当中, 不仅要求有纸质档案, 同时还要求有相应的电子档案, 这就是我国目前档案工作管理中的“双轨制”。通过电脑生成电子文件, 再通过打印形成纸质文件, 或者将纸质文件扫描生成数字化进行处理, 形成相应的电子版本。其产生, 是基于电子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三、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的必然性

在各行业实际工作当中, 大量的会议记录、手稿、领导批示、原始数据等这些纸质文件因为其重要性, 还是以纸质为载体实行纸质档案管理, 对其进行长期、稳定的安全管理, 可作为重要和可靠的依据凭证存在。而电子档案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占用空间小, 存储信息量大, 利于保存, 使使用者能够随时随地检索, 并实现信息的共享。二者各有优劣。从利于工作角度来看, 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是必然的。

从其载体而言, 对于纸质档案来说环境的变化、空间的要求、纸质的质量等都对其保存寿命上有很大的影响。相对电子档案, 其载体主要由光盘构成, 其构成材料多为聚酯底基, 其对外界因素, 包括物理因素、磁性现象等, 都是电子档案的不利因素。从保管的角度而言都存在缺陷。但二者之间缺一不可。

四、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阶段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上不足。

在日常的管理工作当中, 对于电子档案的概念我们从其功能和作用上还没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尤其对于一些一线的档案工作者, 往往没有及时转变观念, 在工作当中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纸质档案的传统管理方式上, 加之年龄层次、业务水平、学历层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造成对电子文档收集、归类不齐全, 管理上不规范、不完整, 或者出现资源上的过度浪费。

2、档案管理人员年龄、学历层次分差大。

档案部门作为一个职能部门, 一直以来是一个清闲养老的地方, 得不到有效的重视。就目前来讲, 档案管理人员年龄层次偏大, 业务水平老年化非常严重, 而许多年轻人又不愿意从事档案管理工作, 这就导致档案管理得不到有效的衔接, 出现管理落后、制度不健全等诸多弊病。

3、管制制度不健全。

传统的管理模式一直以纸质档案管理为主, 从接收、整理、保管已构成一套完整规范的体系, 但相对于电子档案还未有一个成熟的管理模式。各个档案管理单位都在自己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自行摸索。其安全性、保密性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4、安全隐患。

电子档案自1998年出台《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方法》的试行标准开始, 已有10多个年头。由于电子档案信息极易被篡改, 且很难找到篡改痕迹, 并且随着高端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 破坏档案真实性的技术手段也更加先进。其次,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 旧的存储档案内容是否被未来新的高端设备准确无误的解读?面对自然灾害时, 电子档案是否可完整复原等诸多问题。如何更行之有效地做好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是我们当前档案管理的又一新兴课题。

五、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管理策略

上一篇:农村的音乐教育下一篇:MOST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