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解读

2024-06-03

课题解读(精选四篇)

课题解读 篇1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师解读教材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通过对省内外该领域研究情况的调研,发现已经有一些专家学者、一线教师,通过撰写论文、 发表讲座、开展课题研究等形式对“如何提升教师解读教材能力” 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但是还有几个方面有所欠缺:

1.研究版本陈旧。

我区现在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 教科书数 学 (一~六年级)》,它是在原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一~六年级)》的基础上修订形成的一套新教材,2012年秋季开始从一年级滚动,2014年8月全部投入使用的。在以往研究中, 教师所研究的只能是旧的人教教材版本或是其它的教材版本。

2.研究主体偏颇。

传统的教材解读活动,总是课改专家、教材编写人员、教研员唱主角,教师主动意识淡薄, 往往是被动的听讲,效果并不理想。

3.研究内容单一。

传统的教材解读讲座,宏观指导过多,细节指导匮乏,主讲人往往关注教材的编写意图、编排特点、各单元主要内容和单元结构,理论上听起来头头是道, 具体操作上令人不知所措。

二、开展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对新版教材的理解。

本套教材是随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以下称为“修订版”) 的颁布而出台的新版教材。课程标准经历了从 “实验稿”到“修订版”的蜕变, 其中的部分理念、要求发生了变化,带来了数学教材内容结构、 呈现形式的变化。教材中的具体变化有哪些?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怎样教学变化后的教材?这些都是摆在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解读教材”就成为了当前教研和科研中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激发教师研究的主动性。

套用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思考,教师才应该是解读教材的主人。如果我们能够让教师参与到解读教材的过程中, 承担解读教材的任务,为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找到一个输出的端口,那么教师学习的责任和使命感增强了,深度、广度、效度会比单纯的输入式学习事半功倍。

3.提高解读教材的实效性。

解读教材,不仅要在理论上提高认识,更要在实践层面上掌握运用教材教学的具体方法。只有植根于一线的教师亲自参与的教材解读,才能更多的关注每个教学内容与课标的对应点、每个教学重点在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中怎样呈现、每个课时对应的练习和作业如何开发、每次阶段检测中如何去命题考察等具体内容。而这些具体化、多样化、 个性化的教材解读成果和教学研究过程,必然会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课题研究中的主要方法和经验

在开展课题研究中,主要通过对课题组成员提出“做好旧 ‘两会’,达到新‘五会’”的目标,进行解读教材的理论学习和行为跟进指导,达到提升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目标的。

什么是旧“两会”?一是“会听”,即会聆听专家们对教材的解读,二是“会上”,即会根据教材解读成果备课、上课。关于这 “两会”,无论是传统的教研活动, 还是现在的教研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什么是新“五会”?一是“会讲”,二是“会导”,三是“会评”,四是“会测”,五是“会写”。它们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应该如何落实呢?

1.会讲。

会讲,就是会给全体教师做解读教材的辅导讲座。开展课题研究后,每个学期的教材辅导讲座都由课题组教师参与完成。要完成从解读教材的倾听者到主讲者的转变,需要一系列的准备。 首先,我和课题组其他成员共同参加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的关于 “教材解读”的高层次培训会议, 参加会议前做好分工,各自详细学习一个部分,以便回来辅导; 其次,要进行辅导前的共同备课, 统一认识;最后,要形成教材辅导的几个基本讲授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目前,我们进行解读教材辅导讲座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呢?

(1) 复述式。即专家讲什么, 辅导者就原封不动的复述什么。 这种方法能一字不漏的复述专家讲座内容,能帮助更多的教师全面吸收最前沿、最高端的营养, 但是由于专家与普通教师在认识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距,难免有些内容晦涩难解,令人索然无味。 而且这种简单的“剪切”“复制” “粘贴”,使主讲人的价值仅仅相当于一台机械工作的录像机,对其自身专业成长的价值不大。

(2) 重点式。即去粗取精、凝练精华,只复述专家讲座的重点部分。高层次的培训往往需要几天时间进行封闭学习,可是一线教师往往只能有半天的参与培训时间,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辅导者归纳概括能力,省时高效的完成解读教材的培训任务,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

(3) 问题式。即把要讲的内容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出来,如: “ 这个单元 主要有哪 些内容 ?” “与旧版教材相比,有哪些变化?” “本单元教学要分几课时完成?” “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在教学实施时应该注意什么?测试时应该怎样考察?”辅导之前, 先让教师思考、讨论,然后辅导者再做以解答。这种方式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利于培训者和被培训者把握教材解读的整体脉络, 能够一定程度的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 换位式。即辅导者本人参加培训之前,就清楚自己想通过学习解决什么问题,在学习中详细记录这些问题专家解决的怎么样,自己是否认同。不仅学习中的问题和答案很重要,听讲时的感受和情绪也很重要,哪里发人深省,哪里老生常谈,哪里妙趣横生,哪里拍案叫绝……这些感受一一记录下来,就是将来自己辅导时的宝贵资源。在准备讲稿前重新温习,设想一下自己成了主讲者,听者会像你一样有这些感受吗?自己应该怎样调整呢? 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辅导者如果能够换位思考,根据教师需要调整辅导形式,深入浅出的阐述教材内容,一定会在讲座中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在教学相长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2.会导。

会导,就是会从解读教材的高度给别人指导课。我们常常认为, 指导教师上课是教研部门和学校领导的职责,作为一线教师,只要会上课就可以了。其实,从解读教材的能力而言,一个好的导课者,必须先是一名好的上课者,并高于上课者。导课,能让教师以更高的角度、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对教材编写意图、重点和难点的解读之中,并力求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个性特点,以最合适的方式诠释教学内容,因此导课比上课更能有效的提高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导课既然如此重要,在导课中要关注哪些内容呢?

(1) 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节好的研究课,首先要从内容的选择入手。选课,要有典型意义,才有研究价值。例如: 《分数的认识》是概念教学的代表, 《笔算乘法》是计算教学的代表, 等等。如果一节课过于特殊,研究的价值则不大。选课的过程, 就是在解读教材中对教材内容整体感知、对比分析的过程。

(2)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主要针对教学内容而言,它是教材中最核心的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首先要理解本课教材的主要内容,其次要分析知识的前后联系,知道它和旧知识的连接点和生长点在哪里,为后续学习打下什么基础和起到什么作用。教学难点则主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而定,它是学生难于理解掌握的内容。教学重难点可以是知识与技能,也可以是思想与方法,但无论哪一方面的确定, 都必须源于正确的解读教材。

(3) 教学资源的丰富。

同一个教学目标,可以用不同的例题形式达成。例如,课程标准中对“时分秒的认识”这一课程内容的要求只有一个,但是人教版教材和北师版教材所选例题、编排顺序却大不相同。这时, 导课者就不要仅仅把目光投向对一个版本教材的阅读上,还要利用其他版本教材的素材丰富自己的例题内容。除此之外,寻找课标与教材的对应点进行追根溯源、 阅读别人的教学论文案例进行取长补短,都能帮助我们对教材进行深入剖析,而这些,无疑会进一步提高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

(4) 教学流程的形成。

教学流程的形成,是教师对教材解读后再创造的过程。成功的教学流程设计,必然源于优质的教材解读。教学流程的设计多种多样 , 仅从课堂 导入而言 , “复习式导入”体现了教师在解读教材中对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视, “情境式导入”则体现了教师在解读教材中对数学与生活之间联系的认同。教学流程的设计类型未必有优劣之分,但是一定能彰显教师解读教材的个性色彩。只有指导者和教者共同研究教材编写意图,把握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 才能设计出兼顾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

3.会评。

会评,就是对课堂教学落实解读教材的情况进行评价。评课和导课相通并非教研部门和学校领导的“专利产品”。评课不仅具有甄别诊断、评优奖励的功能, 还具有深入解析教材、调整教学设计、促进教师相互学习、提高评课者自身理论实践水平的功能。 评课的形式可以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评课的内容主要有哪些呢?

(1) 导课内容的达成情况。

在教学研究中,“导课”“上课”“评课”这三个环节循环往复、交替进行。评课既是上一次导课、上课的后续,又是下一次上课前的导课。因此,这样的评课可以涉及各个方面,有对教学目标达成的鉴定、对教材内容的剖析、对教学理念的诠释、对科研和教研主题的渗透等等。但值得重视的是,既然前面是以“教材解读”为核心去指导课的,那么此次评课也要依据这一核心进行评价,以推进对教材的深入理解。

(2) 课堂的生成。

课堂教学是严谨预设与动态生成结合的产物。课堂生成让教材解读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封闭走向开发、从单一走向丰富,从课堂生成中反思教材解读,能让我们从众多的预设中合理取舍, 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3) 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学生学习效果通用的标准是看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达成情况。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达成比较显性,标志着对教材表层的解读,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比较隐性,却标志着对教材本质的解读。

4.会测。

会测,就是会在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评价要点组织测试。 评价是数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评价既要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又要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 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因此,评价的主要形式之一的测试,就必须以教材内容为依据,体现命题者对教材的深刻解读。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应怎样提高教师的命题测试能力呢?

(1) 参与命题测试。

教师应该拥有命题测试的机会,学会设计试题,甄别选择试题。衡量好的试题的标准,要看是否能够体现教材的重点,符合教材的难度,合理再现教材的内容,灵活呈现教材的形式,便于考察教材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了提高教师命题能力,我担任主编,组织课题组成员用了一年时间,编写了与新教材对应的课时测试、单元测试、期中测试和期末测试,并由辽宁大学出版社更名为 《小学数学应用题》1~12册正式出版。

(2) 规范测试内容和形式。

测试的形式多样,有口试、 笔试、操作……,有的教材内容可以适用于任何形式,有的教材内容只适用于一种形式,应该根据需要正确选择。例如通过对各年级“读数”部分相关内容的解读可以发现,教材中只有呈现读法写出写法的练习,没有呈现写法写出读法的练习,也就是说明进行读数测试是必要的,但这一目标只能通过口试来达成。在以往的测试中,经常看到“16009000读作__________ :” 这样的题 目,就是没有对教材进行正确解读的误区。

(3) 指导测后分析。

试卷分析,也是教学反思的一种。试卷分析既可以对试卷做出反思,提高教师把握教材、编制试卷的水平,也可以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区里的期末测试分析会,我们总是要求课题组成员参加,他们拿着近十页的分析报告侃侃而谈,测试中的成绩、问题和归因信手拈来、有理有据, 偶尔还辅以图表进行数据对比, 展示了对教材本质的把握本领。

5.会写。

会写,就是会根据解读教材的思考撰写文章。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教师往往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学成绩的提高,认为写论文、出经验是专家的任务,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写作能力有限, 写出来的东西也没有价值。其实, 一线教师经验的总结和发表,对于教师而言,是衡量教学水平、 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体现,对于教学研究而言,是推广优秀成果、 促进课改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该写什么呢?

(1) 写教学实录。

上课后,结合录像等现代设备,将师生在课堂上的所有行为和语言整理出来,是对经典课堂的一次回顾,也是对教学成果的一次凝炼。教学实录比教学设计更具体, 能详尽的记录师生的每一次交流、 课堂中每一个细节的处理,对其他教师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即使是新教师,也能按图索骥的上出一节符合要求的课。如果能在实录中配以适当的设计意图和教学点评,就会大大提高这一教学成果的完整性和指导价值。

(2) 写教学论文。

教学论文是教师根据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做法,反思总结提炼形成的,既植根于教学实践, 又高于教学实践。其内容既有对理论的思考,又有对实践的阐述, 其观点既能得到专家的认同,又方便其他教师效仿。阅读一篇好的教学论文,犹如亲自聆听名师的教诲,切身感受名师的魅力。 课题组教师的教学论文不同于普通的学术论文,应该集中反映教师对解读教材的感悟,体现教师解读教材经验体系的形成。

(3) 写教学札记。

课题解读 篇2

(一)研究内容

1.模拟喷泉的原理。

2.气体溶解度的大小对喷泉实验的影响。3.吸收液的作用,吸收液的使用有何要求。4.喷泉的颜色、装置的改进。(二)研究目的

1.培养学生查阅资料、信息处理、实验设计及操作的能力。

2.了解喷泉形成的原理,熟悉一些常见气体的溶解性,能解决喷泉实验装置等方面的一些问题。

3.初步掌握实验研究的一般方法:分析问题→提出假设 →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结果处理→得出结论。〖教学反思〗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潜力。(三)研究建议

1.查阅资料,处理信息,明确模拟喷泉实验形成的条件。2.探讨化学模拟喷泉实验的原理:

运用力学知识,分析受力情况,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说,明确原理。

3.设计实验方案,研究气体溶解性大小对喷泉形成的影响。

建议设计三个方案:

(1)易溶于水的气体(NH3)。〖这些栏目可能对您有帮助: 免费课件下载|[全册教案]|[教学设计]|[试卷下载]|[优质课视频]|[说课稿]|[教学反思]|[教学论文]|[中考复习资源]|[高考复习资源] 〗

(2)在水中溶解度不大的气体(CO2)。(3)难溶于水的气体(H2)。

4.设计实验方案,研究吸收液是否存在对喷泉形成的影响。

像O2、H2S、C12等气体,不用其他吸收液,仍用水可否形成喷泉,研讨装置的改进。

5.设计方案,采用不同的试剂(或药品)研究喷泉的不同颜色。

6.将材料进行汇总,加以讨论,在班级举办化学模拟喷泉实验设计晚会,激发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对设计的各种装置原理采用竞猜的方式,增加晚会的气氛,巩固所学知识。

各位同学:你们好!

课题解读 篇3

1. 解读的层次浅、随意性大。一些教师解读教材时,对文本内容浅尝辄止,缺乏深层次、多维度地品味涵泳凭着经验和直觉解读文本。

2. 解读缺乏“目标意识”。有些教师缺乏对语文课程目标、年段目标、课时目标的系统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教材理解的偏差和缺失的现象。

3. 解读存在依赖思想。许多教师习惯了依赖“教学参考书”,照搬其中现成的“教材分析”来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缺乏针对实际情况的自主性、创造性解读教材的思考。

4. 解读导向有偏差。现行的质量评价方式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教师对教材理解、处理的片面性,最终影响了教学的效度。

5. 解读缺少专业指导。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有些教师平时的专业学习缺乏保障,无法对相应的教学理论进行系统的钻研学习,影响了对语文课程的正确认识和对教材的准确把握。

为此,我们柳州市进行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解读教材能力”课题研究。在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部的指导和帮助下,全市的小语教学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围绕研究主题,从理论及实际操作层面进行研究和探索,在“如何有效地组织课题研究”和“如何有效地解读教材”方面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成效,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 如何有效地组织课题研究

课题组遵循“立足校本教研,团队共享共进”的策略,以研究团队的建设为重点,具体采用集体备课、观摩交流课、评课研讨、专家引领、学术沙龙、专题讲座等方法组织研究,确保了课题研究的有效进行。

1. 组建高效能的课题研究队伍。建立了“市——县区——基地学校”三级课题研究网络。以教研员、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成员,成立了市、县区两级课题研究指导组;遴选了包括市区、城镇、乡村学校在内的37所课题研究基地学校作为课题研究的主力军,以点带面,促进了研究团队的建设,在全市形成了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

2. 形成高效度的课题研究模式。采取全市集中研讨、县区区域性研讨、基地学校自主研讨相结合的方式,以课题研究基地学校为主要平台,以参与式研讨为主要方式,以教材解读为主要研究方向,定期开展全市性的集中研讨,对学校、教师的课题研究进行针对性的引领和点拨。县、区教研室和基地校根据既定的研究主题和研究计划,定期以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研讨为主要手段开展了系列性的研究活动。

3. 确保有效的课题信息交流。为更好地开展校际课题研讨交流,宣传、推广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组积极拓展教研信息交流渠道,定期汇总各课题基地学校的典型课题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利用教研网、学科博客进行信息、成果的发布、宣传和共享,在全市形成了良好的引领、带动作用。

4. 探索激励性的课题评价机制。为激励广大学校、教师的参与热情,我们从课题研究的组织方式、过程管理、实施效果、物化成果等方面对基地学校的课题研究质量进行评估。组织基地学校集体备课竞赛活动,进行先进教研县区、优秀基地学校、先进教研组、先进个人、优秀研究成果的评比表彰活动。

二、 如何有效地解读教材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科学、有效地培养教师养成深入钻研教材的习惯,总结、掌握符合本地情况的教材解读的方法、策略和途径,使教师科学、合理地解读教材,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找准教学的有效切入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完成教学任务,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更加科学、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围绕上述研究目的,目前,我市课题组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有效地解读教材的研究:

1. 从“明确学段教学目标”的角度解读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把教师解读教材作为实施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具体地梳理了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以“学段教学目标”为基本指标,进行相应的教材解读和教学设计,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以阅读教学为例,我们主要从“读书技能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积累拓展能力培养”三个方面,对各学段的教学指标进行了以下的梳理、归纳,以利于教师以此为基本依据,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有度的教材解读和教学设计。

关于“读书技能培养”

▲ 第一学段:把初读训练落到实处:人人都能正确、流利(不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不破句)地朗读课文。

▲ 第二学段:继续加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力的培养,学习略读,学会默读和诵读。

▲ 第三学段:在继续抓好朗读的基础上,提高诵读能力,学会浏览,提高默读速度。

关于“阅读理解能力培养”:

▲ 第一学段:能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蕴含的道理、情感和精神。

▲ 第二学段:(1) 能够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2) 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3) 了解、体会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4) 注意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情感体验,并能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

▲ 第三学段:(1) 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其感情色彩,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2) 注意标点符号的用法;(3)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的表达方法;(4) 提高对记叙文、说明文、诗歌等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能力。

关于“积累拓展能力培养”:

▲ 第一学段:把熟读背诵落到实处;密切关注词语、句式、段落、篇章的背诵和积累。

▲ 第二学段:拓展阅读的范围,继续增加有效的积累,为课外阅读示范、引路。

▲ 第三学段:继续增加学生的有效积累,加强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的基础能力。

2. 从“正确把握课文主题思想”的角度解读教材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精美,每一篇课文均以洗练的语言表达了积极的情感态度、主题思想。在解读教材时,对文本主题思想的深刻、到位的理解,往往反过来促进了对文本语言及表达方式的理解训练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如解读《维生素C的故事》一文时,老师们对文本主题有两种认识:一是“哥伦布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为维生素C的发现做出重要贡献”;二是“维生素C的发现,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共同努力的结果”。第一种认识,是因为文章行文对哥伦布着墨较多,而且阅读者(包括老师和学生)有着“哥伦布是个著名的航海家”的定式认识,不过,依据此主题在文中寻找、确定语言训练点时,基本只能围着对哥伦布的描写部分来选择;第二种主题思想的感悟来源于对文本内容和内涵的全面、深刻的理解,据此主题在文中寻找、确定语言训练点,除了对哥伦布描写部分,还可关注到对因患坏血病自愿留在孤岛的几个船员的描写,以及后文提到的“后来经过研究,人们发现……一种名叫维生素C的物质……”等关键词句的品读训练。两相比较,后者不但可以使阅读者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更为深刻的感悟和触动,而且阅读教学训练点的选择更丰富、更具有个性化和创新性。

3. 从“精确选择阅读训练点”的角度解读教材

解读教材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感悟、积累、运用的训练。所以在研读教材时,应遵循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帮助学生学习、感悟、积累语言的角度考虑,精确地从文本中选择有效的阅读训练点。如《艾滋病小斗士》一课,抓住与课文的主题思想密切相关的词语“小斗士”,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称恩科西为小斗士?抓住文中恩科西与病痛斗、与死亡斗、与歧视斗、为全世界艾滋病患者而奋斗的关键句段为训练点,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像《水滴石穿的启示》一课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解读教材时应关注文章的体裁特点,抓住文章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学习。

课题解读 篇4

一、根据课题的逻辑关系, 准确把握教学的“衡”

《历史与社会》的编写者设计了一些因果关系鲜明的课题, 如“变革与争霸”, 变革是外因, 争霸是外因推动下产生的结果。探究这些内涵隐藏在文字背后的课题, “果”是结论,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是案例, 是教材编写者选择的偶然。编写者可以选择商鞅变法作为变革的案例来说明秦朝争霸成功, 也可以用管仲变法说明齐国称霸, 用李悝变法说明魏国称霸……不难看出, 教材是将历史事件放在了社会大舞台上, 以论证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而让学生仅仅停留于了解历史事件的表面现象, 记住几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其意义, 这就是历史与社会课与历史课的最大区别。在本课中, “变革”与“争霸”似一架天平两头的“物体”, 找准支点很重要, 否则教学就会有失偏颇。许多教师之所以会在教学这一课时将课题改为“商鞅变法”, 就是因为没有吃透教材的真谛, 误将历史与社会课演绎成历史课了。类似的课题还有“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开放与交流”等。

二、立足课题的鲜明论点, 准确把握教学的“魂”

《历史与社会》中的一些课文很像议论文, 它们的课题有着鲜明的论点, 行文紧紧围绕论点展开, 举一个案例以为论据。如“来自海上的挑战”, 不少教师采用如下的方法教学:先让学生看书, 找找教材中有哪些“来自海上挑战”的史实;然后师生共同努力, 确立“郑和下西洋、传教士东来、西方列强入侵、马戛尔尼访华”四个史实;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这四个史实究竟是挑战还是机遇, 哪些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整个教学过程中, 既有师生互动, 又有学生的自主学习, 且在学生的思维开发上下足了工夫。可就是这样从表面上看不失为一节好课的教学, 却产生了一个大问题:丢掉了教学的“魂”———放弃了教材鲜明的论点。

对教材的正确解读应该这样:“郑和下西洋”与其说是对国家财力的挑战, 不如被看做“引子”, 以说明历史发展到15世纪, “来自海上的挑战”已成为可能。如, “传教士东来”向中国科技和传统文化发出了挑战, 其中天主教的传入本身就是对中国佛教、道教和传统儒家文化的严重挑战;利玛窦带来的机械、数学、世界概貌等科学知识向古代中国科技发出了挑战;法国传教士带来的西医向中国传统的中医学发出了挑战;“西方殖民者入侵”向中国主权发出了挑战;“马戛尔尼访华”向中国的外交政策和经济政策发出了挑战。基于这样的解读, 自然会形成如下的构思:先以“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的开辟”为背景, 适当介绍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 为教学的展开打下知识的基础;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文, 找出能说明“挑战”的史实;再引导、帮助学生分析这些“论据”是从哪些领域论证了“挑战”;最后, 让学生用今人的眼光判断这些事件, 得出对当时的中国来说它们不失为种种机遇的结论。这样的设计, 教学过程充分展开,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知识目标有效落实, 能力要求步步提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升华, 真正成了一堂好课。

三、依托课题的深刻内涵, 准确把握教学的“脉”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国歌中的一句歌词, 粗看普普通通, 与其他课题没有什么不同, 但结合教材内容认真琢磨、深刻体会, 便能发现这是该课题的精妙之处———蕴藏着教学的线索与脉络。

课题的关键词是“到了”和“最危险”。经历了“最后的盛世”的中国, 自1840年以来, 与侵略者有过许多战争, 最后都以战败国的身份签下屈辱的、不平等的条约, 但并未“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对一个民族或主权国家来说, 什么是“最危险”的呢?教材用一系列事实给出了答案:“1941年底日军占领中国的范围”图, 揭示了中国已有大片肥沃、资源丰富、人口密集、分布着许多重要城市的国土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大屠杀”和“三光政策”, 揭示了中国人民被肆无忌惮屠杀的惨状;“兽性机器”和“杀人比赛”, 揭示了中国人 (民族) 的尊严受到了严重的践踏;“细菌战”和“活体实验”, 揭示了中国人的人性遭受极度的摧残;“重庆轰炸”, 说明了后方城市也不安全这一事实。“到了”是点睛之笔。这样一理解, 本课的定位与脉络就很清楚了。所以, 本节课的建构, 应该围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而展开。先让学生简单回顾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受的屈辱及其主要体现;再让学生比照这些史实, 结合教材资源分析, 为什么说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最后让学生课后思考, 此时此刻, “中华民族”应该怎么办?为下节课“全民族的抗战”埋下伏笔。这样设计, 结构简单, 线索清晰, 重点突出, 使三维目标得以全面的落实。然而, 不少教师把这节课上成“视频感受”课和“声讨”课, 并把重点放在批驳日本右翼势力荒谬言论这一设置上, 明显是本末倒置。学生连“中华民族”怎么“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都不理解, 批驳只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

四、挖掘课题的有效信息, 准确把握教学的“点”

“点”, 可以是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 也可以是重点、难点, 这五“点”是相辅相成、相互交叉的。从新课程理念去解读, 知识的学习只有建立在适当的“过程与方法”上, 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所以, 如何用好相关的“点”, 已成为备教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高中文科的学科能力中, 有一项最基础的能力要求, 即“获取和解读信息”。信息蕴涵在材料中, 最典型的材料是教材。

“秦朝一统”的教学资源图文并茂, 条理非常清楚, 每段文字揭示秦朝一统某个方面的表现, 分别是疆域 (或版图) 、政治 (官僚制度) 、交通 (包括道路和车辆) 、文字、度量衡、思想、民族关系, 等等。“秦朝一统”透出这样的强烈信息———要求学生认识“一统”的结果而不是过程, 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分析、归纳秦朝在哪些方面实现了“一统”, 有什么意义, 而不是津津乐道于“一统”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认识, 教学的基本构思应该如下: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 并概括教材是从哪些方面去阐述“秦朝一统”的, 在此基础上, 利用适当的材料去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实现领土统一的基础和统一政治、交通、文字、度量衡、思想、民族关系等的重要历史意义。这样设计, 找准了知识点, 把握了能力点, 贯彻了情感点, 三维目标各有侧重, 相得益彰。

五、领会课题的真实意图, 准确把握教学的“度”

教学“尺度”的把握, 对不少教师来说是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 由于没能掌握好“尺度”, 将历史与社会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或说教课的事例并不鲜见, 如涉及人地关系的内容时, 最后总是要求学生对人地关系如何协调进行感悟畅想、出谋划策。怎样才能把握好这个“度”呢?一个很好的策略是:通读教材, 领会课题的真实意图。

如对“了解当今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主动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教学目标, 九年级教材以一个单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来予以诠释, 以“总—分—总”的结构呈现教学内容, 即先以“一道难解的题”“总起”, 然后分别介绍世界和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现状, 最后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总收”, 从而使“一道难解的题”变得蕴味十足。

上一篇:定格在凤凰下一篇:对外工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