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分析

2024-06-25

课题分析(精选十篇)

课题分析 篇1

课题名称:

从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残渣中回收二氧化锰

并用其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作催化剂

课题的选取与实验计划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课题3中, 关于氧气实验室制法, 有这样一个文字表达式:

高锰酸钾undefined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由此我们联想到, 是否可以从高锰酸钾制氧得到的废渣中回收二氧化锰, 并用其在氯酸钾制氧的实验中作催化剂呢?我们设计了以下的实验:

1.用高锰酸钾制氧气, 制完后, 把残渣倒入烧杯中加入20毫升水, 用玻璃棒搅拌, 必要时可用酒精灯微热。

2.做一个过滤器。把烧杯内的溶液过滤, 并小心用水冲洗滤纸上的黑色沉积物。

3.用玻璃棒把滤纸上的沉积物转移到蒸发皿内, 然后加热。待蒸发皿产生的水蒸气较少时即停止加热, 利用蒸发皿的余热把黑色物质——二氧化锰蒸干。

4.称出与制得的二氧化锰同等质量的实验室原有的二氧化锰, 再称同等质量的氯酸钾与两份二氧化锰分别加热, 观察制氧的速度。

课题研究过程

课题组成员:初三111班 邹同远, 邓自方, 刘林

实验预习

1.高锰酸钾undefined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2.利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将上述残渣中的二氧化锰分离出来。

实验目的

①从实验的废弃物中回收有用的化学药品。

②加深对催化剂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仪器: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 (铁圈) 、酒精灯、蒸发皿、天平、量筒、试管、试管夹

药品:氯酸钾、二氧化锰、高锰酸钾制氧后的残渣一包、滤纸。

实验记录:

第一次

称取2克高锰酸钾制氧取得的残渣倒入烧杯中, 然后加水用玻璃棒搅拌, 使其溶解, 烧杯壁上有少许紫红色液体, 残渣在水中部分溶解, 其中二氧化锰未溶解。过滤, 滤纸上的沉积物颜色为紫红色 (可能为高锰酸钾) 和棕黄色, 沉积物是二氧化锰。然后用水冲洗滤纸上的沉积物, 用玻璃棒把滤纸上的沉积物转移到蒸发皿内, 加热蒸发。得到棕黄色的二氧化锰, 质量0.8克, 是原高锰酸钾的40%。

问题1:为什么我们制得的二氧化锰与正常的二氧化锰的颜色不同呢?

问题2:为什么我们制得的二氧化锰与正常的二氧化锰的密度也不同呢?

问题3:我们制得的二氧化锰中是不是还含有什么物质呢?是什么呢?

称取了三份2.4克的氯酸钾, 一份不与二氧化锰混合, 一份与制得的0.8克二氧化锰混合, 一份与实验室原有的0.8克二氧化锰混合, 给它们分别加热, 得到以下数据:

不与二氧化锰混合的氯酸钾, 试管口出现氧气需393秒;

与制得的二氧化锰混合, 试管口出现氧气需49秒;

与实验室原有的二氧化锰混合, 试管口出现氧气需34秒;

总结:这次实验用的高锰酸钾制氧所剩残渣不够纯, 回收的二氧化锰催化制氧速度与原二氧化锰差距较大。残渣溶液的颜色和制得的二氧化锰的颜色倒底是什么?切身体会到了催化剂的威力。

第二次

称取1克高锰酸钾制氧取得的残渣, 这次做出的残渣比较纯, 倒入烧杯加适量的水, 用玻璃棒搅拌, 使其溶解而在烧杯壁上的紫红色液体变少了。残渣在水中部分溶解, 二氧化锰未溶解。

问题4:这次残渣更纯了为什么还会有紫红色液体出现?

猜想1:附着在烧杯壁上的少许紫红色溶液会不会是因锰酸钾溶液和二氧化锰受热, 而引起的氧化还原反应呢?

我们以同样的方法通过过虑、加热蒸发, 得到的固体物质是深棕色的, 是二氧化锰, 质量0.3克。是原高锰酸钾的30%。

称取三份0.9克的氯酸钾, 一份不与二氧化锰混合, 一份与制得的0.3克二氧化锰混合, 一份与实验室原有的0.3克二氧化锰混合, 给它们分别加热, 得到以下数据:

不与二氧化锰混合的氯酸钾, 试管口出现氧气需222秒;

与制得的二氧化锰混合, 试管口出现氧气需35秒;

与实验室原有的二氧化锰混合, 试管口出现氧气需31秒;

总结:这次实验用的高锰酸钾制氧所剩残渣比上次纯, 回收的二氧化锰催化制氧速度与原二氧化锰接近了。所制二氧化锰的颜色为什么不同还有待进一步的实验和查找有关资料。

设想:如果将残渣多提纯几次会不会使制得的二氧化锰更纯净?

课题研究感想

课题问卷分析总结 篇2

在我们组课题的光辉下,我们的小课题调查问卷结果也诞生了,我们抽选了其中20分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其中的问题设置是这样的:

问题一:美术课堂上你喜欢四个人坐在一起,还是自己坐? 选择四个人坐的是19人,占总人数的95%

选择自己坐的是1人,占总人数的5%

问题二:在美术课堂上,自己独立完成作业和小组合作完成作业,你认为,哪个作业质量高?

选择小组合作质量高的是18人,占总人数的90%

选择独立完成的是2人,占总人数的10%

问题三:你认为四个人坐一起时,课堂纪律是否能保证? 选择能的是16人,占总人数的80%

选择否的是4人,占总人数的20%

在组内课题的调查问卷中,我们看到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着极大的兴趣。直击到美术课堂,在这学期开学初,我和艳林在课堂上,小组合作模式开始是一竖排一个小组的合作方法,在五月份改为合围而坐的合作方法,并针对这两种合作模式设计了问题一,从问卷上的反应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更喜欢合围而坐的合作模式。

对于问题二在设计上问的有些笼统,针对美术课堂,有些课型的作业设计适合小组合作来完成,而有些课型的设计则适合小组合作来完成作业,达到的效果更出色。

青年教师课题研究常见问题分析 篇3

一、课题名称缺乏规范性,建议用语准确、表达简洁

课题名称是课题研究的核心,通过名称能了解要研究什么,也决定了研究的内容。课题名称一般包括三个部分: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有的课题名称中可以没有研究方法。课题名称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名称要准确。准确,就是课题名称要把研究问题、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交代清楚;第二,名称要规范。规范就是所用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容易引起歧义的词语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能用;第三,名称要简洁。名称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尽量不要用。课题名称一般不超过20字。在一些研究题目中常出现比较随意的现象,有的过大,让人把握不住方向。如“职业中学数学分层教学”,从题目知道研究的是数学中的分层教学,但具体研究分层教学中的什么内容,不免让读者难以琢磨,如果要真正了解研究的内容就要看其研究内容了。“把握歌曲的二度创作——提高中学生歌唱能力的实践研究”,题目中的破折号不知道作何用途?是起解释说明的作用还是起到副标题的作用?如果改成“把握二度创造提高学生歌唱能力的实践研究”是不是更好?题目中的副标题能不用最好不用,让标题更加简洁、有说服力,实在要用,要能起到说明的作用。

二、研究内容不够明确,建议条理清晰、内容具体

课题研究内容是对课题所要具体解决的主要问题的描述。研究内容部分要把课题所要研究的内容的几个主要问题及其主要内容有条理地呈现出来,让课题评审者对课题研究内容有直接的把握。研究内容的写作要把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简洁明了地呈现出来。课题一般先看题目,再看研究内容,从研究内容就可以知道你研究什么?怎么研究?不少青年教师并没有认识到研究内容的重要性,研究内容的设定比较随意,有的不能说明研究什么。其实,研究内容的确定应该是比较容易的,因为题目确定了,你要研究什么都应在研究内容中有所体现,研究内容应该明确、具体。如课题“实施差异教学促进学生体能发展的研究”的研究内容如下:

1.现状研究:学生体能与技能差异状况分析。

2.价值研究:差异教学策略对不同体能与技能类别学生在不同运动项目中的作用研究。

3.挖掘差异教学资源,丰富并优化差异教学策略体系的研究。

4.促进学生体能发展的研究。

这则研究内容的拟定紧扣研究题目,第一条是对现状的调查分析,这是很重要的,基于现实研究很有必要,又不脱离现实。第二是价值研究,最主要、最重要的研究。第三条和第四条也非常明确、具体,让人通过研究内容对课题研究的价值与可行性等做出判断。

三、成果不能体现过程,建议过程扎实、追求实效

确定了研究内容,课题组应该按照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扎实的课题研究过程必然会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出现,这种成果是论文还是其他,论文是否发表,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有成果形式表达出来,如研究反思、读书笔记等,都可以作为研究成果呈现。这足以证明研究的扎实与有效,未必是发表或获奖了论文才能显示成果。课题研究的成果需要用某种载体或物质形式表现出来。常见的课题研究成果呈现形式有:

1.事实性成果。如各种观察、调查、实验的资料汇集,个案、事例、考察记录等。

2.工具性成果。如规划、方案、制度、标准之类,以及地方性教材、校本教材等。

3.经验性成果。如教师的各种经验总结、反思笔记、教育随笔、典型案例等。

4.理论性成果。如课题研究报告、研究专著、研究论文等。

5.其他形式的成果。从载体的角度,还可以有多媒体课件、计算机软件、教学录像等。

其中,研究报告、论文、教学案例等是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在不同的研究阶段也可以有不同的研究成果。对于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总结反思、教育教学案例等可进行适当的梳理,上升到学术论文的高度去参与教育主管部门的评比与投稿,还是有很大机会获奖与发表的。在一些课题的中期评估中,因为研究的时间比较短,评比的机会与投稿的时限等因素,可能不会及时获奖与发表,这也没有关系,也能作为研究成果在课题中呈现。这些研究成果足以反映课题研究是否扎实、有效,而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过程应该以全面的资料呈现研究的过程,如围绕某个主题展开了课题研究,研究应有通知、有活动、有总结,并有一定的成果。

四、成果主题衔接不够紧密,建议明确方向、把握关键

大多数课题研究的主阵地都是课堂,研究的成果的展示往往是通过一些活动或公开课,而不少青年教师错误地认为上公开课就是展示研究成果,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只要参与研究了,无论是自己开展的校内课还是有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公开课,只是研究的形式而已。有青年教师在汇报课题成果时,把一些公开课当成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汇报来展现,能说明什么?研究课只是过程。

对于课题成果一定要明确哪些可以归结为成果,哪些不能归结为成果,明确了这些,在汇报时就不会偏离研究方向。课题的研究成果是课题的衍生物,是与课题紧密联系的,有些青年教师认为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成员的所有成绩都可以作为研究成果,有的课题放了不少个人荣誉,有的开了很多公开课,有的发表了与课题并没有关系的论文。我们知道,个人荣誉即使没有课题研究,教师也能获得,它也不是课题研究的成果,即使是论文也应是课题相关的,而不是什么论文都可以作为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应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产生的,与课题有紧密的联系,有的是直接产生的,可以称之为直接成果,也有的论文是因为教师的理念与意识关系在论文的某个部分涉及相关内容,这也可以作为课题成果,是间接产生的,叫作间接成果或叫派生成果。

五、反思缺乏及时总结,建议深化研究、加强投入

课题研究要靠平时的积累与维护,并要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研究过程中会不断地有成果出现。有的青年教师认为,课题就是这样,轰轰烈烈开题,开了题就等着中期评估。在一些课题评估中我们发现一些课题缺乏内容展现,思考的深度也不够。真正深入的课题研究应该是不断有成果出现的,无论是反思还是经验总结,即使没有,通过一些过程性材料也要能看得出来。不少青年教师在汇报时内容空泛,不能展现自己扎实的研究过程,给人的感觉就是临时拼凑。

对于课题报告的撰写,对于一些青年教师来说,模仿比较成功的课题研究案例的格式非常重要。无论是课题期评估报告还是结题报告,都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采取的研究措施、取得的研究成果、问题与思考等。在梳理研究过程时,对于研究内容在中期评估时可根据自己的总结与反思进行一定的修改,因为一些情况在开题时思考不够深入,可做适当的调整使之趋于完善,这样写出来的报告更扎实,研究方向与内容也更加准确。

六、网站建设应付差事,建议注重积累、资料翔实

随着课题管理的不断完善,现在的课题研究都需要开通网站,网站建设与课题的研究过程应该是同步的,平时开展了什么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等都应该及时上传网站,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课题的内容会越来越丰富,这样的课题研究过程才会是扎实的、有效的。但在一些课题网站我们不难发现,不少课题都是在课题评估之前搞突击,有的课题的点击率非常低,内容也是东拼西凑,可以看出教师有应付之嫌。完善的研究过程一般有计划或通知,研究课应该有上课简况,再贴上一些上课的照片或文字说明来体现研究过程,与此相关的教案、总结反思等也应及时撰写与上传。这样积累起来的课题过程资料才是丰富的,课题网站建设更符合课题研究与管理规范的。每次活动都有完善的过程,并形成文字上传课题网站,再加上一些平时的反思总结,这样的课题研究才真正做到了资料翔实。

七、课题汇报不着边际,建议明确关键、把握要点

无论是开题报告、中期评估,还是结题汇报,都一定要体现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因为课题评估者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了解课题研究情况的。如果没有研究内容,评委如何了解研究的是什么?开题报告除了这些内容以外还有研究思路、研究计划、研究的可行性分析等,而中期评估还要有已开展了什么研究?研究取得了哪些初步成果?有什么问题与困惑?下一步研究计划是什么?明确了这些方面,并以此去撰写研究报告,在汇报时也根据研究报告去汇报。汇报要言简意赅,一般规定时间是10分钟左右,如果什么都要说,时间远远不够,也没有必要。报告什么内容,哪些需要详细汇报,哪些需要一带而过还是要讲究方法的。研究背景要说大概,不要太详细,研究内容、研究目标要详尽些,因为这是关键。至于其他方面也应是说些大概与条条框框,如果想展现某个方面可以拓展些。很多内容需要简略是因为专家评委在听你汇报的同时还在看研究报告,看研究报告大多是浏览的形式,通过浏览能获得非常丰富的信息,如果听你汇报还要看你的口头汇报是否流畅、耐听,如果汇报精彩,评委们的注意力会更多地听你的汇报了。抓住了关键,其他都可有可无,有的青年教师在汇报时过多地将自己开设了什么级别的课,这有些脱离汇报主题。青年教师在课题汇报时要能体现所研究的课题想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研究的价值)?为解决这些问题都做了什么(主要措施)?是如何做的(研究的轨迹)?为什么这样做(说清理由)?通过研究问题解决了没有或多大程度上已解决?主要的研究成果是什么?后续研究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准备怎样解决?课题汇报如果能清楚地说明以上问题,那么这样的课题研究一定是扎实的、有效的。

青年教师课题研究常见问题分析 篇4

一、课题名称缺乏规范性,建议用语准确、表达简洁

课题名称是课题研究的核心,通过名称能了解要研究什么,也决定了研究的内容。课题名称一般包括三个部分: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有的课题名称中可以没有研究方法。课题名称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名称要准确。准确,就是课题名称要把研究问题、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交代清楚;第二,名称要规范。规范就是所用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容易引起歧义的词语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能用;第三,名称要简洁。名称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尽量不要用。课题名称一般不超过20字。在一些研究题目中常出现比较随意的现象,有的过大,让人把握不住方向。如“职业中学数学分层教学”,从题目知道研究的是数学中的分层教学,但具体研究分层教学中的什么内容,不免让读者难以琢磨, 如果要真正了解研究的内容就要看其研究内 容了 。“ 把握歌曲 的二度创 作———提高中学生歌唱能力的实践研究”,题目中的破折号不知道作何用途? 是起解释说明的作用还是起到副标题的作用?如果改成“把握二度创造提高学生歌唱能力的实践研究”是不是更好?题目中的副标题能不用最好不用, 让标题更加简洁、有说服力,实在要用, 要能起到说明的作用。

二、研究内容不够明确,建议条理清晰、内容具体

课题研究内容是对课题所要具体解决的主要问题的描述。研究内容部分要把课题所要研究的内容的几个主要问题及其主要内容有条理地呈现出来,让课题评审者对课题研究内容有直接的把握。研究内容的写作要把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简洁明了地呈现出来。课题一般先看题目,再看研究内容,从研究内容就可以知道你研究什么?怎么研究?不少青年教师并没有认识到研究内容的重要性,研究内容的设定比较随意,有的不能说明研究什么。其实,研究内容的确定应该是比较容易的,因为题目确定了,你要研究什么都应在研究内容中有所体现,研究内容应该明确、具体。如课题“实施差异教学促进学生体能发展的研究”的研究内容如下:

1.现状研究:学生体能与技能差异状况分析。

2.价值研究:差异教学策略对不同体能与技能类别学生在不同运动项目中的作用研究。

3.挖掘差异教学资源,丰富并优化差异教学策略体系的研究。

4.促进学生体能发展的研究。

这则研究内容的拟定紧扣研究题目,第一条是对现状的调查分析,这是很重要的,基于现实研究很有必要,又不脱离现实。第二是价值研究,最主要、 最重要的研究。第三条和第四条也非常明确、具体,让人通过研究内容对课题研究的价值与可行性等做出判断。

三、成果不能体现过程,建议过程扎实、追求实效

确定了研究内容,课题组应该按照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扎实的课题研究过程必然会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出现,这种成果是论文还是其他,论文是否发表, 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有成果形式表达出来,如研究反思、读书笔记等,都可以作为研究成果呈现。这足以证明研究的扎实与有效,未必是发表或获奖了论文才能显示成果。课题研究的成果需要用某种载体或物质形式表现出来。常见的课题研究成果呈现形式有:

1.事实性成果。如各种观察、调查、实验的资料汇集,个案、事例、考察记录等。

2.工具性成果。如规划、方案、制度、标准之类,以及地方性教材、校本教材等。

3.经验性成果。如教师的各种经验总结、反思笔记、教育随笔、典型案例等。

4.理论性成果。如课题研究报告、研究专著、研究论文等。

5.其他形式的成果。从载体的角度,还可以有多媒体课件、计算机软件、教学录像等。

其中,研究报告、论文、教学案例等是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在不同的研究阶段也可以有不同的研究成果。对于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总结反思、教育教学案例等可进行适当的梳理,上升到学术论文的高度去参与教育主管部门的评比与投稿, 还是有很大机会获奖与发表的。在一些课题的中期评估中,因为研究的时间比较短,评比的机会与投稿的时限等因素,可能不会及时获奖与发表,这也没有关系,也能作为研究成果在课题中呈现。这些研究成果足以反映课题研究是否扎实、有效,而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过程应该以全面的资料呈现研究的过程,如围绕某个主题展开了课题研究, 研究应有通知、有活动、有总结,并有一定的成果。

四、成果主题衔接不够紧密,建议明确方向、把握关键

大多数课题研究的主阵地都是课堂,研究的成果的展示往往是通过一些活动或公开课,而不少青年教师错误地认为上公开课就是展示研究成果,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只要参与研究了,无论是自己开展的校内课还是有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公开课,只是研究的形式而已。有青年教师在汇报课题成果时, 把一些公开课当成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汇报来展现,能说明什么?研究课只是过程。

对于课题成果一定要明确哪些可以归结为成果,哪些不能归结为成果, 明确了这些,在汇报时就不会偏离研究方向。课题的研究成果是课题的衍生物,是与课题紧密联系的,有些青年教师认为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成员的所有成绩都可以作为研究成果,有的课题放了不少个人荣誉,有的开了很多公开课,有的发表了与课题并没有关系的论文。我们知道,个人荣誉即使没有课题研究,教师也能获得,它也不是课题研究的成果,即使是论文也应是课题相关的,而不是什么论文都可以作为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应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产生的,与课题有紧密的联系,有的是直接产生的,可以称之为直接成果,也有的论文是因为教师的理念与意识关系在论文的某个部分涉及相关内容,这也可以作为课题成果,是间接产生的,叫作间接成果或叫派生成果。

五、反思缺乏及时总结,建议深化研究、加强投入

课题研究要靠平时的积累与维护, 并要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研究过程中会不断地有成果出现。有的青年教师认为,课题就是这样,轰轰烈烈开题,开了题就等着中期评估。在一些课题评估中我们发现一些课题缺乏内容展现,思考的深度也不够。真正深入的课题研究应该是不断有成果出现的,无论是反思还是经验总结,即使没有,通过一些过程性材料也要能看得出来。不少青年教师在汇报时内容空泛,不能展现自己扎实的研究过程,给人的感觉就是临时拼凑。

对于课题报告的撰写,对于一些青年教师来说,模仿比较成功的课题研究案例的格式非常重要。无论是课题期评估报告还是结题报告,都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采取的研究措施、取得的研究成果、问题与思考等。在梳理研究过程时,对于研究内容在中期评估时可根据自己的总结与反思进行一定的修改,因为一些情况在开题时思考不够深入,可做适当的调整使之趋于完善,这样写出来的报告更扎实,研究方向与内容也更加准确。

六、网站建设应付差事,建议注重积累、资料翔实

随着课题管理的不断完善,现在的课题研究都需要开通网站,网站建设与课题的研究过程应该是同步的,平时开展了什么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等都应该及时上传网站,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课题的内容会越来越丰富,这样的课题研究过程才会是扎实的、有效的。但在一些课题网站我们不难发现,不少课题都是在课题评估之前搞突击,有的课题的点击率非常低,内容也是东拼西凑,可以看出教师有应付之嫌。完善的研究过程一般有计划或通知,研究课应该有上课简况,再贴上一些上课的照片或文字说明来体现研究过程,与此相关的教案、总结反思等也应及时撰写与上传。 这样积累起来的课题过程资料才是丰富的,课题网站建设更符合课题研究与管理规范的。每次活动都有完善的过程,并形成文字上传课题网站,再加上一些平时的反思总结,这样的课题研究才真正做到了资料翔实。

七、课题汇报不着边际,建议明确关键、把握要点

课题研究案例分析 篇5

字理识字教学片断

《一去二三里》教学片断

(一):

师:看看这些字宝宝,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哪个字吗? 生1:我多读读就会了。

生2:我也看着拼音拼一拼读一读就会了。师:请你看看这个字。(指十)你觉得它跟什么很像? 生:像加号。

师:是啊,十就像一个加号。那用这样的想象的方法,你能记住谁呢? 生1:二像一个等号。

师:是的。只不过二的两横不样长,等号的两横是一样长的。还有吗? 生2:一像一个减号。生3:七像是t。师:老师还能用编故事的方法记住一个字。请你听故事,猜猜是哪个字。有个儿子很不听话,他的爸爸很生气,就把儿子关在了一个四四方方的小房子里,让儿子把脚伸得直直的。猜猜是今天学的哪个字? 生(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四

师:为什么是四呢?生1:四的外面就像是四四方方的小房子,里面有个儿。师:是啊!看,竖,横折勾,(师板书)这就是四四方方的房子,儿子关在房子里(书写撇,竖弯),但儿子的脚是直直的,所以没有勾,爸爸把他关在房子里,当然要关上门。(书写横)齐读四

师:记住了四。老师还有个谜语。听:入字分开!生1:是八。

师:为什么是八呢?

生:因为入字的撇和捺分开就是八。

师:真聪明!看,入的撇和捺是并牢的,八的撇和捺是分开的。(板书入-八)师:再猜一个,几字出头!生1:是儿。

师:有点像,但我说的是几字长出头来了。看这是几,他会怎么长出头呢?(板书几)生2:是九。

师:非常正确!你是怎么猜到的?

生:九字的一撇长到上面了,就像那个几字长出头了。

师:会观察还会思考!很好!我们又用猜谜语的方法记住了最难的两个字。读读(指板书齐读入-八,几-九)

师:刚才我们想出了很多记字的方法,看(指着板书)用想象的办法记住了一二十七,用编故事的方法记住了四,还用猜谜语的方法记住了八和九。以后,我们在学习生字的时候就可以用上以上的方法。

《一去二三里》教学片断

(二): 师:课题中又有两个生字。(标上拼音)请拼音宝宝帮忙读一读。师:看到这个去字,你觉得跟我们以前学的哪个字很像? 生:云

师:是啊。那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呢? 生:去比云字多了一竖。师:很好!老师可以给这个去字写一道加法算式。看(板书:云+1=去)齐读:云加竖就是去。

师:有趣吧?语文中也有数学的加一加。用加一加的方法,谁能给里写一道加法算式呢? 生1:田加土就是里。

师:表面上看是这样。有不一样的吗?(学生们都没有表示)师:看我写的。(板书:日+土=里)知道为什么吗?观察一下这个竖。生(突然醒悟的样子):这一竖是从土字长上去的。

师:是的。里的这一竖是从上到下贯穿的,是一笔。

案例分析:本教学片断中利用字形编成成顺口溜,从而使枯燥的识字变活了,学生在字形猜字谜中认识了生字,并牢牢记住。这种识字方法不仅使学生能快速记住生字活跃课堂而且还教会了学生自主学习生字的方法。字理识字在低年级学生的课堂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识字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清、晴、睛、请、蜻、情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形声字归类的方法识字,教材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先用转盘识字的方法给基本字“青”加上不同的偏旁部首“氵、日、目、忄、虫、讠”转出了“清、晴、睛、请、蜻、情”等一串同类的形声字,列出了6个相应的词语“清洁、晴天、眼睛、请坐、蜻蜓”。

第二部分是相应的儿歌和情境图供学生阅读、观察。图的内容是:在一个晴朗的天气里,清清的池塘映出了水面上荷叶、荷花、小莲蓬的影子,一只只大眼睛的蜻蜓在池塘上空飞来飞去,正忙着捉蚁虫呢。

第三部分是生字:两条绿线内3个字“蜻、蜓、蚊”只识不写,下面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要求掌握音、形、义,田字格中红色的生字是供学生按笔顺描红的,田字格上面要求认识1个偏旁“忄”(竖心旁)。

教学过程:

一、童话中识字

低年级的孩子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而识字教学又是枯燥的,如果每节课仅仅让他们机械地读写识字,孩子们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也不会好,识字教学会陷入一种高耗低效的状况。为了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这样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师:(出示青蛙图片)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呀?

生:这是一只青蛙。

生:这是一捉害虫的大青蛙。

师:怎样给它打招呼?

生:(情绪高昂地)大青蛙好!

生:大青蛙,你好!欢迎到我们班做客!

师:(出示词卡)大青蛙想考考我们二班的小朋友,谁能把它的名字叫出来?(正音:读准后鼻音“青”)

师:读得真好!谁能给青组词说话?

生:(争着举手)我来!青 青草 青草在风中跳舞。

生:青菜妈妈买了许多青菜。

师:听,大青蛙正在夸奖大家呢!

生:大青蛙,我们做好朋友吧!

师:今天,我们还请来了“青”的几个好朋友(出示有关偏旁)。谁来说说它们的名字?(指名回答;教学:竖心旁)师:“青”见到了这么多小伙伴非常高兴,亲热地和它们一一照了相。

(出示不注音的生字:请晴清情蜻睛)

师:你认识过它们吗?怎么认识的?如果不认识,你能猜出它们叫什么名字吗?跟同桌叫叫他们的名字。(学生自主学习)

随想:要让孩子喜欢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就要创设孩子喜欢的教学方法,低年级的孩子就是要引导他们感兴趣的识字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孩子很喜欢,因为他们喜欢小动物,喜欢表现自己,这样极大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二、自主中识字

每个学期我们都要学习很多汉字,如果一味地读呀些呀,孩子就会厌倦,就不能牢固记住所学的汉字。为让孩子能扎实掌握所学汉字,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出示生字注音的词语:清洁 请坐 晴天 事情 眼睛 蜻蜓)自由读一读,你会发现什么?自由学习。

生:我发现它们的韵母都是后鼻音ing。

师:是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是不是这样。(生齐读,体会。)生:它们都有一个“青”字。

生:它们都是左右结构。

生:它们都是由一个偏旁加一个“青”字组成的。

师:这六个字为什么要加上不同的偏旁呢?(讨论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师:这6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它们的读音都与右边的“青”有关,意思都与左面的偏旁有关,因此“青”是声旁,偏旁是形旁。像这样一部分表示读音,一部分表示意思的字,我们叫它形声字。

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很快记住这些字吗?

(学生纷纷举手,说:“我有办法!”“我来说!”„„)师:别着急,先把你的好办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生:我是这样记的:有日是晴天的晴,有目是眼睛的睛,有水是清洁的清。

师:你的顺口溜编得真有趣!

生:我编了一个谜语,请大家猜:水边长着一棵青草。

(谜语刚说完,就有不少的孩子边举手边抢着说:“是个清水的‘清’字!”)生:我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眼睛的“睛”字,只要把晴天的“晴”字的“日字旁”换成“目字旁”。

师:你们的方法真好!……

案例分析:

识字教学不仅仅只是把教科书上规定的那几个生字教给孩子,它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自主独立识字。如何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呢?

第一,注重教给识字方法,逐步形成自主识字的能力。“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使之逐步形成自主识字的能力。

第二,自主选择识字方法,体验识字过程中的快乐。在识字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识字愿望,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自主识字,体验识字过程中成功的快乐,才能让学生的兴趣持之以恒,使识字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享受和生活需要。

第三、反复中记字

孩子识字, 认得快,忘得也快。识字是一个反复、长期的学习过程,而“不断复现”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方法。那如何让生字反复与孩子们见面呢? 师:找生到讲台上来转字盘。(学生分组复习,巩固识字)师:(出示课文插图):谁能看图说一句话,并用上今天学的一个字?

生:有一天,天气晴朗,两只蜻蜓在荷花上飞来飞去。

生:清清的池塘里开满了粉红的荷花。

……

师:有一首儿歌描写了这幅图的意思(出示儿歌:少四个生字),听儿歌,让我们把生字送回家。

(学生选字填空:请、晴、清、情、蜻、睛。)

(学生朗读儿歌)

案例分析:

巩固识字最好的办法是复现,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朋友”。如何让生字成为孩子们的朋友呢?

第一,创设多种途径和方式,让汉字与学生反复见面。如在本教学片段中,孩子们在玩转盘、看图说话、选字填空、读儿歌中不断与生字接触,自然而然地记住了所学的生字。

第二,在游戏活动中让孩子们巩固识字。在游戏活动中识字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在课堂上创设情境,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复现课文中的生字,采取开火车、送生字回家、猜一猜、玩一玩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调动孩子运用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使他们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在玩乐中不知不觉和生字交上了朋友。

课题分析 篇6

【关 键 词】民办学校;高中教师;课题研究;调查;问题;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17-02

“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新,很难有学校的创新发展。”培养并拥有一支研究型教师队伍将是切实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大法宝,面临激烈竞争的民办学校尤其如此。为有效提高教师的课题研究实效提供依据,我们对民办学校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以座谈、口头访问、网络聊天等方法,调研对象为诸暨市某民办学校高中教师。有效的研究对象共129人,其中男教师73人,占57%;女教师56人,43%。

一、民办学校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1. 课题研究参与率较高,但高级别的参与率较低。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有75%的教师参与过课题研究,其中参与县级及以上课题的占25%,校级课题研究的占50%,未参与过课题研究的比率为25%。

2. 熟悉或使用的研究方法多样,但停留于低层次的水平。教师熟悉或者经常使用的科研方法,比例最大的前三位依次为文献研究法26%、经验总结法21%、调查法16%,合计占63%;教育观察法15%,教育实验法12%,不熟悉的占5%,其他方法占5%。数据表明,教师使用的研究方法多样。但另一方面,民办学校教师对更适合基层学校教师使用的,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方法如叙事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却不熟悉或不经常使用。这表明教师采用的研究方法停留于低层次的水平。

3. 没空搞研究、不会研究占较大比重。调查显示,三成多教师“难以抽出时间”,近三成教师“不知道如何开展研究”,四成的教师认为“研究与教、学工作分离,帮助不大”。可见,没空搞研究、不会研究占相当大的比重。

4. 研究式偏重于观摩交流,撰写教育反思的比率偏低。对教师发展的作用最大的活动方式,排前三位的依次是,观摩同事或其他人员的课堂教学27%,与同事(同伴)交流、商讨24%,参与课题研究15%,三者相加占66%。这表明在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种基本力量中,教师们更偏重于相互交流与沟通。调查显示,教学(教育)反思撰写指向上,半数教师(55%)是围绕问题解决情况撰写的,近三成教师(26%)是“围绕教学目标撰写的”。表明,教师们撰写的教育(教学)反思实践应用性较强。但比率偏低,教育反思在教研方式中的比例仅占14%。

二、民办学校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原因分析

1. 动机偏差: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较浓的功利色彩。“您参加课题研究的主要原因”,比例由高到低排前三位的依次是:评职称(50%),提高教学成绩(15%),提高自己(14%)。“通过与同事交流,您认为同事承担或参与课题研究的主要原因”,比例由高到低排前三位的依次是:评职称(61%)、提高自己(23%)、提高教学成绩(6%)。教师对自身和同事参与课题研究的主要原因,各类别的比例虽然略有不同,但总体上趋于一致,即均集中于这三项,而且排第一位的评职称的比例远远高于第二、三者。这表明研究的功利色彩较浓,动机有偏差。

2. 教育教学及其他任务的繁重是缺少研究时间的主要原因。在“您认为缺少研究时间的原因是什么”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个人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较重”、“学校的其他任务太多”的比例各为38%,合计共占76%,将近八成。

3. 学校培训指导不力与教师自身不学习进修是造成教师不会研究的两大原因。调查显示,学校方面的原因,“没能组织专项的培训”占34%,“缺乏学校或上级部门跟踪指导”占19%;教师自身原因,“没有学习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占32%,“没有读书不了解当前的教育现状”占12%。

4. 教师方面是课题研究难落实的主要原因。“选题不当或不知道如何进行研究”占34%,“为了结题证书”占23%,“教师的惰性”占17%,“缺乏必要的信仰”占4%,四者相加占81%,可见教师方面是主要原因,包括教师的科研意识不强,科研知识与技能薄弱,研究动机不端正,教师个性上的不足。制约研究质量的原因上,“不知道如何进行研究”占32%,“研究与教育教学工作分离”占26%,“难以选择恰当的课题”占14%,“写作和总结能力不高”占11%,“过程根本没有落实”占9%,进一步印证了教师科研能力方面的薄弱。

三、促进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的措施

充分考虑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诉求是学校能否制订并有效落实措施的重要依据。为此,以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诉求与希望为分析视角,提出促进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措施。

1. 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包括领导带头,率先垂范;引导教师转变教育科研观念,破除教师心中的教育科研“无用论”、“神秘论”、“负担论”、“无条件论”等等偏面的或不正确的认识,增强教育科研意识,想方设法留给教师较多的教育科研时间。

2. 宏观引导,微观自主。关于“你认为学校或教师如何真正做好课题研究”,教师们认为“学校确立重点课题、各学科组承担相关子课题”占41%;“教科所确定重点课题、各学校研究相关子课题”占35%;“主要领导参与、有面有点的进行”占16%。“如果今后您需要参与课题研究,您希望课题的来源”,近一半的教师选择由教科所或学校提供选题(教科所编制课题规划指南,按照指南选题占25%,学校提供选题占23%)。可见,学校对课题研究进行通盘考虑,设立重点课题、龙头课题,统领全局,同时又进行细化,编制子课题,分工到各处室、各教研组承担研究。也有35%的教师选择“自选课题论证”,提示教师要在学校和教研组的指导下发挥主动性、能动性,有效选题,扎实开展。

3. 加强培训与指导。调查表明,学校培训指导是造成教师不会研究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如何有效落实课题研究并提高研究质量,41%的教师指出要“加大指导力度提高落实水平”,50%的教师建议“根据学校特色组织相应的科研成果推介会活动”。为此,教师要通过“自上而下”(学校总体安排、教师自愿选择)和“自下而上”(教师提出要求,学校安排组织)相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科研培训与指导活动,丰富教师的教育科研知识,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课题分析 篇7

1 课题研究成效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项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相结合的形式, 以纸质问卷为主, 辅以现场访谈的方式进行。通过查阅一些相关文献和征求专业人士意见的基础上, 设计出课题评估指标体系, 共有4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其次, 设定指标体系中的二级指标的评估方式为打分制, 分值为1至10分, 以分值大小来体现每个环节的影响程度。并将总体评估等级分为优秀、良好两个等级。其中, 优秀等级设定为二级指标中有10个或10个以上的指标分值在9~10分之间, 且分值在7~8分之间的指标小于等于2个, 没有低于7分的指标, 接着利用Spss统计软件计算出各个指标在总目标专业评估中的权重, 如表1所示。

2 课题研究成效的线性规划模型

2.1 模型假设与变量说明

2.2 评估目标为优秀的线性规划模型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得到评估目标为优秀的线性规划模型如下:

本文通过excel进行规划求解, 得到的结果如表2所示。

2.3 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对课题研究成效的线性规划模型求解, 人们不难发现, 年级、学习成绩、干部任职、政治面貌对大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和学科竞赛有重要影响, 但同时也使课题研究成了少部分大学生的活动;其次, 课题研究对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的影响, 教师指导在大学生学生课题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后, 课题研究与学科竞赛本身的趣味性、实践性及意义是促进课题具有优秀成果的主要原动力。

3 政策建议

3.1 对学校的政策建议

3.1.1 管理模式方面

开展制度化管理, 紧密联系校内课题研究机构, 进行统筹管理, 主管各类学研、赛事的信息资源并进行归纳整理, 同时落实资源档案化管理, 保证各校内课题研究资源归档, 并由统筹部门进行最终的信息管理, 完善资源库。

3.1.2 设备支持方面

建立学生课题数据库, 通过信息搜集, 将各类赛事信息、课题研究通告、学生项目成果以共享的形式上传至数据库并进行科学管理, 保持不断更新, 为学生提供宝贵的数据资源。在当今的大学教学中, 许多学校都加大了对科研基础设备的投资力度, 改善程度也可见一斑, 但是学生的反响却相去甚远, 实验室条件与学生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 学校应该采取多种途径广泛地向学生告知科研设备的运行、改善状况, 并且加大向学生开放力度。

3.1.3 政策鼓励方面

将学研、赛事导论课作为课程学分进行管理或者引入加分机制, 加深学生对课题研究和学科赛事的了解程度。为了避免导师出现虚职状态, 引入科学的导师考评制度也是极其重要的。例如通过导师学生的交流互动平台, 综合进行考察, 或者将导师制与教师职称评定、出国对外交流机会挂钩, 进行细化考核。导师作用的发挥能使对课题研究和学科竞赛有极大兴趣的同学获得正确的指引。

3.2 对大学生的政策建议

3.2.1 接触社会, 了解课题研究个人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大学生应通过参与各种具体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接触社会, 了解当代社会的人才需求。显然, 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已经被社会广泛认可, 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远远超过基础学科性人才。而课题研究与学科竞赛有着常规教学不可及的特殊的创新教育功能, 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优化人才培养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 具有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3.2.2 关注热点时事, 确立优秀课题

关注时事, 了解社会动态, 确立优秀课题。课题选择时应保证鲜明的特色, 具有较高的实践性与趣味性, 与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好的课题, 不仅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更是成功的关键。

3.2.3 尽早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 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参与课题研究和学科竞赛不可或缺的因素。然而在大四时学生往往面临着就业、考研等各方面的压力, 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大大下降。同时, 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因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匮乏而不得不放弃参与学生课外课题。因而, 从大学初级阶段起就重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 克服低年级专业知识不足的缺陷, 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从而在时间上与能力上保证顺利参与各类课题研究和学科竞赛。

3.2.4 学以致用, 提升综合能力

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 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去, 这不仅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还能进一步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提升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 从而为顺利开展课题研究打下基础, 使学生真正享受到过程中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张晓鹏.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育, 2006 (3) .

[2]李正, 林凤.美国本科生科研的评估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19) .

[3]吴少雄.实践性教学环节满意度测评体系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5 (27) .

[4]马玉超, 刘钦钦.经管类大学生实践教学满意度研究——基于武汉地区高校的实证[J].消费导刊, 2008 (21) .

[5]高伟忠.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学生满意度测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02) .

课题分析 篇8

笔者利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 对《图书馆人文关怀》这一课题从时间跨度来分析该课题的研究阶段, 从课题的关键词分析来寻找热门研究点, 从研究该课题的重点机构和专家来寻找进行该项研究可咨询和借助的研究力量。笔者利用CNKI, 选择“信息科技”学科领域, 采用专业检索式“SU=’图书馆’*’人文关怀’”共获得有效文献1881篇。

1. 年代分布

从CNKI检索出的数据来看, 关于图书馆人文关怀这一课题的研究自1998年就开始出现, 及至2001年, 每年都有零星几篇相关的研究文献。这一阶段是该课题研究的启蒙阶段, 数据量很少。从2002年至2009年, 对该课题研究的相关文献从21篇向238篇迈进, 进入了该课题研究的高速发展期。从对该课题的学科学术热点的检索结果来看, 从2002年起, 该课题研究的相关文献的被引用情况和被下载的数量快速攀升, 可见此阶段该课题的研究热情高涨, 产出很多科研成果, 在2007年开展了有关于该课题的国家科研项目。自2010年开始, 该课题的研究论文数量从238篇减至163篇, 2011年, 2012, 2013年该课题的研究文献发展的势头趋于平缓, 保持在120篇上下。根据苏联科学家弗·纳里莫夫提出的文献信息逻辑增长模型来分析, 近年来已经进入了该课题研究的成熟期。文献数量的下降和研究热情的减退只是说明该课题的研究更趋于理性, 更严谨, 更科学, 是以我们在此阶段进行“图书馆人文关怀”的研究是恰当的。一方面有很多该课题的研究文献可以借鉴、更多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分析, 另一方面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研究, 我们可以更清晰的了解这一课题的发展脉络, 分析它的发展前景, 更科学的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

2. 关键词分析

通过对该课题的关键词分析, 可以了解该课题研究的分支问题及研究动向也便于理清在这一大的主题研究下各位研究者的关注点。关键词的分析一方面可以寻找进行相同热点研究的学者, 进一步研读他们的文献, 另一方面又可以在这些研究热点之外寻求更新颖的研究方向。在对1881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后, 撇开“图书馆”、“人文关怀”这两个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 另有一些新的研究热点, 诸如“以人为本”262次、“人文精神”241次、“读者服务”129次、“人性化服务”80次、“和谐社会”55次、“图书馆建筑”48次、“弱势群体”42次、“人文环境”37次、“和谐图书馆”35次、“人本管理”33次。由这些关键词来看, 关于“图书馆人文关怀”这一研究可以扩展到建筑学, 从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安排来体现人文关怀;可以扩展到社会学, 从和谐社会的发展、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来高屋建瓴的指导图书馆的人文关怀;可以扩展到管理学, 从人本管理来帮助实现人文关怀。这些分析提醒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可以跨学科、跨行业的寻求共同点, 另辟蹊径的寻找研究方向。近年来, 随着科学发展的整体化、综合化趋势, 图书馆学交叉学科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图书馆学学科群体中占据相当的空间, 日益发挥着作用。我们在进行图书馆人文关怀研究的同时也可以和其它学科产生交集, 用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该课题。

3. 核心研究机构和专家分析

在该课题长达16年的研究中, 产生了一批核心的研究机构和专家。他们有丰硕的研究成果, 深厚的研究造诣, 丰富的研究经验。研读他们的文章、分析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更快更好更正确的了解这一课题。通过CNKI的模块统计, 该课题研究的核心机构和作者几乎都是来源于各个公共图书馆以及高校图书馆。其中核心机构包括南京图书馆发文14篇、福建省图书馆发文13篇、保定学院发文12篇、漳州师范学院发文11篇、贵阳市图书馆发文10篇;发文量排名依次为来自贵阳图书馆的任瑞羾发文7篇、来自沈阳市图书馆的汪宇彤5篇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的范并思5篇, 其中有1篇核心。1881篇论文中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有7篇, 获得各种省市教科研基金资助的有4篇。

从文献的被引用情况来看, 作者张杰的论文“建立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现代图书馆”引用率最高, 共计被引用102次。作者黄俊贵的论文“新世纪新视点三人谈之人文关怀——中国图书馆步入新世纪的思考”共计被引用77次。作者柳小望的论文“图书馆人文关怀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共计被引用68次。

以上这些机构、学者都是这一课题研究中的佼佼者, 研习他们的文章或者寻求他们合作都可以对该项课题的研究提供助力。

结语

通过对“图书馆人文关怀”课题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目前开展这一主题的研究时机是恰当的, 既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鉴, 又有发展的空间可以拓展新的研究方向。在研究过程中, 我们可以寻求核心的机构以及作者交流合作, 借助他们丰富的研究经验更方便的开展课题。同时, 笔者对该课题16年来的研究数据的分析, 可以给想了解这一课题的同仁们一个粗略简要的印象, 帮助他们更快的了解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

摘要:做一项课题研究, 必须选择新颖的研究方向, 合理的研究时机, 得力的研究力量和的正确的研究对象。笔者通过对《图书馆人文关怀》这一课题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 来了解该课题的发展状况、研究深度、核心的研究力量, 为该课题研究的方向选择、时间选择、研究对象选择提供帮助。

关键词:图书馆,人文关怀,文献计量学

参考文献

[1]吴晞.图书馆与人文关怀[J].图书馆, 1999, (1) :46-47.

[2]龚爱红.图书馆理论与实践[J].2010, (11) :9-11.

课题分析 篇9

关键词:水,利用,保护,净化

1 教材分析

《水的利用和保护(水的净化)》是《科学》(第三册)教材在介绍了水对生命的重要性,水资源的分布,我国的水资源后,要求学生了解水污染,探究水净化的方法的一节综合活动课。

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以提高每个学生科学素养为总目标。科学课程将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了使学生在探究中了解水净化的常用方法, 同时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树立全局观念,逐步养成节约水、关心水、爱护水的良好习惯,我设计了这节综合探究课。

2 学生分析

学生们都生活在城市,常年用到都是清清的淡水,对水的污染缺少感性认识,即使看见小河沟里的污水,也有学生说:“这么大条江还怕这点污水?况且还有自来水厂在,不必太在意了。”另外,平时学生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学校,接触的外界信息很少,偶尔看到一点水污染的画面,总觉得太遥远了。因此非常有必要通过一些方式,使之从科学的角度逐渐认识到水污染的严重性,从而在思想和行动上更加重视对水资源的关注。

3 教学构思

上课前一个周末,让学生分成8个小组,并完成各自的任务。通过网上调查、实地取样、书写倡议书等课外研究,扩展学生对社会、生活实际的视野,开拓学生思维发展空间,培养信息收集和整理、问题的分析和判断等科学实践能力,试图在爱护水资源人文精神的大背景下,让学生了解水的净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激发其寻找代替实验室中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的代用品,寻找生活中常用的净水剂的兴趣,发挥其主动参与性,促进科学态度、方法、价值、情感和责任感等人文精神的教育。

4 教学目标

4.1 知识目标

(1)了解水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

(2)知道沉淀法过滤法和蒸馏法是净水的常用方法。

4.2 技能目标

初步学会沉淀和过滤的实验,提高学生运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4.3 情感目标

从深层次亲自感触乐清河水污染主要来源,增强节水、爱护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身边水污染的严重性及水的净化的重要性。

5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净化水的三种方法:沉淀法、过滤法和蒸馏法。

6 教学难点:探究过滤的正确操作。

6.1 教学过程设计

(1)视觉震撼,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随着宋代杨蟠的《南塘》诗:“出门日已晚,棹短路何长。赖有风相送,荷花十里香。”带着孩子们进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诗的美景——课件展示——我们哭泣的母亲河图片,当学生看到现在的许多母亲河变得臭气熏天,垃圾遍河时,深深地震撼了

(2)课件展示:第九节水的利用和保护(水的净化)

(3)设计意图:把母亲河过去的美丽和现在的丑陋做一个鲜明的对比,给学生情感上的震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6.2 创设情景,诱疑导学。

师:工农业要发展,人类要生活,不产生污水是不可能的。关键是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减少污水的产生,另一方面要对排放的污水进行处理。其实早在400多年的明代, 我们温州市就有了净水池,国内最早的水净化工程———温州永嘉溪口明代净水池。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温州先民具有超前的环保意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民族自豪感。

师:你们知道处理污水有哪些方法吗?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课件展示:探究:水的净化方法。

师出示刚才的泥浆水:把这杯水净化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生1:除去泥浆。

生2:除去细沙。

生3:除去细菌。

师:可见水净化要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除去不溶性杂质、除去可溶性杂质、除去有毒物和有害细菌。那你们平常见到过哪些方法可以做到以上几点呢?

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水的净化方法。并将结果记录在白纸上。

猜想一:可用明矾沉淀泥浆。

猜想二:可用纱布过滤除去细沙。

猜想三:可加热杀死细菌。

猜想四:可用药品消毒。

设计意图:对学生的上述猜测我没有做任何评价,只是将猜测结果板书于黑板上,给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展现丰富的想象成果,这样既能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尊重,产生自豪感,又能自觉地对不同的猜测进行比较,使学生产生了谁是谁非须有定论的求知欲望,保护去高涨的学习积极性和饱满的学习情绪。

师:我们先来验证猜想一:可用明矾沉淀泥浆。每组桌上有一杯泥浆水,观察有没有东西沉在杯底?

生:有。

师演示沉淀实验,边示范边讲解:加入适量明矾。用玻璃棒搅拌。静置,过一会儿观察沉淀后的水有什么变化。

课件展示:看一看:沉入杯底的固体颗粒有什么变化?泥浆水有什么变化?

师拿出与演示的泥浆水一样,但上课已经加明矾或活性炭静置的两杯泥浆水。

学生观察、讨论:沉淀后的水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上面漂浮着比水轻的杂质,下面有一层泥沙类杂质,中间的水比较清澈。

学生说明:由于明矾或活性炭能使水中的悬浮杂质凝聚成一些较大的颗粒并慢慢沉到水底,因此,明矾、活性炭常用作凝聚剂。

课件展示:方法一:沉淀法。

设计意图:课本上这是学生实验,但目的只是为了让学生看到沉淀后水的变化,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并没有很大作用。而且由于静置时间较长,当堂做很浪费时间,如果把观察沉淀后水的变化放在过滤实验后进行又会在内容上有脱节。所以把它改成演示实验,让学生马上可以看到现象。

师:我们再来验证猜想二:可用纱布过滤除去细沙。

(4) 号小组展示:生活中过滤液体的材料。

学生通过 (4) 号小组的展示来探究归纳材料的特点。

学生演示用自带的一层医用纱布、倒置的去掉瓶底的矿泉水瓶过滤自带的泥浆水,发现泥水浊度有所降低,但依旧浑浊,医用纱布表面有少量黄色泥砂小颗粒。其他学生也用自带的材料如棉花、袜子、洗碗布、海绵、吸水纸巾、细纱网等进行过滤操作。

学生讨论得出:只有当过滤材料结构的空隙比泥砂颗粒的小,才能达到将泥水澄清的目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日常生活获得的过滤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片面性,只有在自主探究实验、观察、分析、讨论交流中才能不断得到完善而发展;而自找材料,自做过滤器,既紧密联系了生活与化学,展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又体现了科学技术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应用价值,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师分发滤纸,要求学生观察滤纸与一般的纸有何不同,两人一组选用桌上仪器进行自主探究过滤器操作。

学生欣赏成果,反思评价,表达交流,探究正确操作的方法。

(1)收集事实证据:各组互相观察对比滤液的澄清度,发现只有几个小组的滤液是澄清的。

(2)评价与交流:成功小组满怀成功的喜悦介绍经验,实验小组反思,各抒己见,点评各小组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点。

(3)修正归纳:在互相评价交流中,领悟正确的操作方法,完善归纳,最后初步解决滤纸的折叠方法,滤纸和漏斗边缘、滤液的高度的问题,玻璃棒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4)点拨与顿悟:教师点拨“怎样将手解放出来呢?”学生在实验桌旁寻找可替代物,找到了铁架台、铁圈或铁夹来支撑漏斗。

(5)结论与验证:师:“能否使用你们刚才归纳的过滤操作的要点,得到澄清液呢?”学生洗涤漏斗,重新过滤,澄清的滤液进一步验证了结论的正确。

设计意图:只有通过学生互相搜集证据来评价比较,设法唤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使其认真反思,自己发现自身原有知识的局限性,自己去发现问题的本质,自己去纠正错误的操作,补充完善得到正确的操作方法,才能最终达到主动建构知识、体验探究曲折与乐趣的目的。

课件展示:Flash总结:方法二:过滤法

总结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课件展示:小小科学家:如何用下列材料制作一个沙石过滤器?

容量1.5升的塑料瓶一只、吸管一根、滤纸、木炭粉、细沙、沙砾、碎石、棉花、杯子、泥浆水。

把你设计的过滤器画下来,并标出各材料的名称。

小组展示:事先制好的沙石过滤器和过滤器画,并对照准备好的饮水机滤水器的滤芯,做简要说明。

演示过滤后,学生讨论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

设计意图:这部分如果要求学生当堂探究的话会显得比较乱,因为学生没有一点思考的方向,所以我事先布置两个小组周末去观察饮水机滤水器的滤芯,通过模仿在家完成,然后在课堂上加以展示,给他们以成功的体验,也让其他学生分享到了小发明的思路。

师:我们继续来验证猜想三:可加热杀死细菌。不过,水在高温下会很快蒸发,那要怎样收集水蒸气呢?

生1:冷却。

生2:加盖子。

生3:倒扣一个烧杯。

师表扬肯定后出示冷凝管实物:这就是根据你们的思路发明的冷却水蒸气的装置———冷凝管。并说明使用方法。

课件展示:Flash介绍蒸馏装置其它部分名称,以及如何安装。

师边演示蒸馏法实验边说明:把水加热,至水沸腾变成水蒸气,再经冷凝管冷却成水滴,这种净化水的方法称为蒸馏法,这样收集到的水就是蒸馏水。

(为使实验现象明显,在蒸馏烧瓶的水中可用滴管滴入少量高锰酸钾溶液,仔细观察收集到的蒸馏水的颜色与原烧瓶中的颜色相对比)

课件展示:方法三:蒸馏法

课件展示:小组讨论:如果从净水的效果考虑,你会选择沉淀法、过滤法和蒸馏法中的哪种?为什么?请列表分析。

实物投影:小组展示自制的表格,教师补充。

师引导学生分析:采用以上三种方法净化水效果是否有差异?用实验分析净化后的水中所含的杂质,哪种净化水可以直接饮用?

生1:沉淀法只能使水中的悬浮微粒凝聚成较大颗粒而沉淀下来,而不能去除这些沉淀。

生2:过滤法可除去这些沉淀,却不能去除已溶解的物质。

生3:蒸馏法可除去水中已溶解的物质,可以直接饮用。

课件展示:录像:自来水的生产过程。

设计意图:以观看“自来水生产过程”的录像用为拓展新知、引入深层探究的手段。通过看录像,巩固了学生要掌握的三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观看录像另一意图,请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发现自己实验净化得到的水,明显不如自来水干净。这是为什么呢?结合上面学生提到的是猜想四,不知不觉地形成了新问题,促进学生的大胆猜疑、思考。

6.3 迁移反馈、愉悦总结

课件展示:练一练: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政府为乐清河流治污采用的其它更先进的净水方法,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多学科学知识为塘河治污出谋划策的决心。

课件展示:背景图片:母亲河景色;

背景歌曲:孟庭苇的《往事》“小河流我愿待在你身旁,听你唱永恒的歌声-”

设计意图:首尾呼应,让学生在对塘河美景的向往中增强节水、爱护水资源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7 家庭作业

课后反思: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8个小组的展示贯穿了整堂课,其中过滤法正确操作的探究是这堂课的高潮。每个小组都在展现劳动成果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几乎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自觉探究。教学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

该节课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评价,以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

课题分析 篇10

2010年初, 笔者所在学校承担了“宁夏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宁夏中小学英语新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子课题‘高中英语阅读技能教学实施策略’”课题研究实验工作。目前为止, 宁夏中小学英语阅读技能教学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涉及阅读理解教学各个层面的微观和宏观阅读技术指导和可供借鉴的实证研究。教师对阅读理解命题的理解、对命题技术的学习和把握、对阅读理解测试理论的研究和学习也比较欠缺。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实践性研究和探索, 发现并解决课内外阅读理解教学的基本实践操作技术, 解答教师在阅读理解教学中存在的部分困惑。

二、课题研究内容

1.研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中阅读技能目标要求。

2.研究阅读教学的本质特性, 构建学生阅读理解的认知图式。

3.系统规划阅读理解技能教学流程。

三、课题研究与实验流程

1.调查:发现制约学生阅读理解学习的因素。

2.分析:从学理上分析制约学生可持续学习的因素, 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方法, 然后结合校本实际, 设计出面向全体学生分层递进的阅读理解教学方案。

3.设计:事实求是地设计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基本模式和阅读技能形成的逻辑顺序。

4.实验:按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课题实验。

5.总结:按照实证研究, 设计阅读理解技能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6.再实验:修正并拓展阅读理解技能教学的基本思路。

7.再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四、课题研究方法

(一) 理论比较研究法

通过研究学生原有的阅读技能状况、研究教师原有的阅读教学策略、技巧方法及阅读教育技术, 发现不足, 然后找到解决办法。

(二) 课堂教学实验法

通过课堂教学实证研究和实验, 把《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课题基本理论和课内外英语阅读教学实践相结合, 并使之成为校本化、课堂常态化的阅读理解教学基本策略。

五、课题研究成果主要内容

(一) 课内外互动阅读模式是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的基本模式

在过去的阅读理解教学中, 存在着被动、盲目和照本宣科的严重现象, 没有把图式理论很好地理解并贯穿于阅读理解教学中。在课题研究和实验中, 我们运用课内主教材的阅读材料, 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 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建构各式各样的阅读理解学习图式, 然后把在课内建立的相关阅读理解学习图式拓展到课外阅读学习中。

新版高中英语教材关于故事类的阅读理解文章有很多, 我们可以选择这类故事的文章进行英语文化背景下的故事图式建构, 让学生非常牢固地形成这类图式建构的能力, 从而从根本上全面提升他们阅读理解同类图式文章的能力。

例如, 学生在学习了外研版《新标准高中英语教材》模块5的阅读材料The cat that vanished后, 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 建立起下面的阅读理解故事图式。

假如学生带着上述故事图式在课外阅读Robinson Crusoe这部小说时, 在课内学习The cat that vanished中建构的故事图式对课外阅读Robinson Crusoe就会起到强大的指导意义, 因为这两个故事的基本图式非常相似, 如下表所示。

我们可以在各阶段的故事类教学材料中进行故事类文章的图式建构训练, 这样可以让学生连续在某一个阶段集中训练这一类图式的建构, 保证学生能非常牢固地形成这类图式建构的能力, 从而从根本上全面提升他们阅读理解同类图式文章的能力。其他体裁文章的基本阅读理解图式也可以按照同样的原理进行建构, 这里不再赘述。

(二) 二次消化和处理课内外阅读教学材料是教师在阅读教学前最基本的备课策略

课本内原有的阅读理解技能设置, 很可能难以满足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建构的需要, 因此, 对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进行二次消化和处理很有必要。

阅读理解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 又要关注以“能力立意”的新高考和“以运用能力为培养目标的阅读教学”, 这是对学生阅读技能和理解技能培养的统一。因此, 对新课改下的高考阅读理解的命题技术、命题所包含的阅读技能微观项目进行深度研究, 梳理出一些基本思路, 把这些思路投入到课内外阅读理解教学中, 是对学生负责任的做法。实际上, 高考对学生的要求与新教材的内容设计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完全一致的。教材是践行课程标准理念的一个重要资源和渠道, 但不是唯一渠道。深入学习与研究新高考下的阅读理解命题原则和技术, 会逐步提高教师整合阅读教学资源的能力以及更加从容开展阅读教学和课题研究与实验的能力。这一点的启示是:教师在形成新的驾驭和处理阅读材料的能力之后, 就会更加从容地处理教材, 就能够更加高效地整合教材和阅读实验资源, 就能够将日常阅读教学的目标设计和新高考的阅读理解考试目标真正一致起来。因此, 研究新高考阅读理解命题技术改革的精神和实质, 并把这些精神和实质渗透到课内外阅读教学中, 是实事求是的做法。

(三) 一个重点、四个要素、一个共同的目标是普通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校本化实施策略的基本定位[1]

普通高中英语阅读技能教学校本化实施策略应该包含一个重点、四个要素和一个共同的目标。一个重点是:实施新课程英语教学的教师和相关学科组负责人一定要有全新的课改理念, 对国内外一些先进和实用的阅读教学理论要有一定的了解, 教师一定要有丰富的阅读教学经验, 要有创新的思维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因为在所有改造世界的客观活动中, 人的因素是第一要素, 这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四个要素是:第一, 必须对国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的所有内容了如指掌, 特别是对英语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技能目标、阅读教学原则、阅读技能教学建议、阅读教学评价标准以及现行高考对阅读技能目标的考查倾向要有细致入微的研究;同时, 还要认真研习相关的新课程理论。第二, 一定要基于学校自身的教学条件实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所要求的阅读技能项目, 不能不讲实际, 在课改实施中超越学校自身条件, 忽视学生现有的学习状况而进行阅读策略实施。第三, 一定要根据校本自身条件和学生自身学习条件选择适当的阅读教学策略切入点。第四, 一定要有科学可行、切合实际的阅读教学模式计划作为指导。一个目标是:以上述“一个重点, 四个要素”为基础, 殊途同归, 通过课题研究和实验, 最终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达到国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对英语阅读技能目标的能力要求。

(四) 要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阅读理解认知的图式, 研究和规划阅读理解教学中图式建构的逻辑关系是最基本的教学前提[2]

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母语背景下重新建构新的英语阅读理解认知图式。在现行的中英语教材中, 不论是哪种版本的教材, 内容总是会涉及故事类、人物传记类、历史文化类等各种体裁的阅读理解学习材料。在有明确的阅读理解教学策略教师的指导下, 日常阅读教学中可采用下图所列逻辑方式, 让学生逐步建构学生阅读理解认知的基本图式, 最终构建起学生最基本的使用英语进行思维的图式 (见图1) 。

(五) 系统规划阅读理解教学流程

龚亚夫认为, 在目前的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中“文章话题与阅读技能缺乏系统规划”。[1]因此, 我们必须按照学段顺序, 采用纵向、横向结合的方式, 分阶段规划阅读技能宏观和微观技能实施策略。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可以按照下页流程图 (见图2) , 采用纵向、横向结合的方式, 系统规划和设置宏观、微观置阅读技能。

要科学做到该流程的规划, 教师首先要在课前研究阅读材料, 按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形成的顺序, 分层预设设置的阅读技能项目, 让学生阅读并完成预设的阅读理解项目要求。要很好地做到这一点, 教师首先要研究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理解的教学要求和能力目标、研究教材中已有的阅读理解技能训练题目的编配意图, 也就是教材和课外阅读材料中现有的阅读理解训练项目是如何编配设置的。其次, 教师要研究如何按自己学生的实际阅读理解水平在阅读材料中按阅读技能的顺序分层设置阅读技能项目, 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理解学习过程中一步一步、循序渐经地进行阅读理解能力训练。

把微观阅读技能训练迁移到课内外阅读篇章的教学中, 迁移要遵循阅读理解技能形成的顺序性原则, 分层设置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 实施阅读理解分层教学、阅读理解分层评价。这种结合是开展高效专项阅读技能教学和课文教学的必然要求, 是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的。同时也弥补了教材中阅读技能教学设计的不完善和不系统的缺陷, 这种做法必然要成为高中英语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 而不是可有可无。

上述规划并非罗列了所有的阅读理解围观技能, 这是因为, 阅读理解微观技能项目和逻辑思维有着紧密联系的, 但我们要把握一点:学生阅读技能形成的心理认知的规律有一定的顺序性, 也就是学生阅读技能的形成要经过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向到综合, 从直观到抽象这样一个过程。因此, 在系统训练和培养学生阅读技能的课内外教学中, 首先要在考虑学生已有的阅读理解能力状况的基础上, 针对学生实际, 按照阅读初级技能、中级技能、高级技能这样一个顺序, 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对培养学生阅读技能进行一个宏观规划, 从基础技能入手, 扎扎实实把学生的英语阅读技能培养好。

需要注意的是, 在上述规划中, 在进行每一个阅读篇章内容的阅读教学前都要进行有效的背景激活, 激活学生已有的阅读理解认知图式。图式是一个心理学概念, 指的是人的大脑由于过去的经验而形成的对某一类知识和能力的聚集体, 在新的认知活动中又被激活, 以帮助认知者认知新的现象。图式激活的手段可是各种各样的, 但教师必须在课前悉知阅读教学的内容, 采用和学生即将要阅读的材料内容有关的音频、视频材料等手段进行有效激活学生阅读理解的认知图式, 激活必须是有效的。然后才可根据阅读理解的需要设置相关的微观阅读技能项目, 这就需要认真研读篇章, 确定其体裁及难度, 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阅读理解技能水平、知识经验等相关要素后再设置相关问题。

本课题中, 有关阅读技能教学的研究仍然停留在阅读理解教学本身的层面, 还没有把阅读理解教学和写作等其他英语能力的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 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半空白状态, 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上一篇:机遇挑战下一篇:大推拿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