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2024-06-21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精选十篇)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篇1

1 临床资料

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留置导尿管患者240例, 其中男110例, 女130例;年龄24~85岁。其中继发尿路感染46例 (19.2%) 为观察组, 未发生194例 (80.8%) 为对照组;两组资料详见表1。由表1可见,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患者年龄大、女性所占构成比大、留置导尿管时间长、膀胱冲洗及预防使用抗生素比例高。

2 讨论

正常情况下, 泌尿系统是一个无菌环境, 插入尿管时难免会带入细菌, 在机体抵抗力低下或泌尿系统内环境改变时, 细菌容易繁殖生长;况且, 导尿管作为异物, 破坏了人体尿道的正常生理环境, 也破坏了膀胱对细菌的机械防御, 影响膀胱对细菌的正常冲刷作用, 所以留置导尿管容易继发尿路感染。本文结果显示, 留置导尿管继发尿路感染发生率达19.2%, 与文献报道一致[2], 引起留置导尿管继发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可能与年龄大、留置导尿管时间长、女性、膀胱冲洗及预防使用抗生素等有关。

年龄大患者容易合并留置导尿管继发尿路感染, 考虑与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老年男性前列腺肥大患者留置尿管易损伤尿道膀胱黏膜、女性绝经后阴道分泌物pH上升, 缺乏IgA致局部抵抗力下降有关[3]。因此, 管理好老年患者, 注意保护和增强其免疫功能。

女性患者发生留置导尿管继发尿路感染明显多于男性, 与女性泌尿道短、接近肛门, 且尿道周围的病原菌定植率较高有关。因此, 对女性患者施行留置导尿时, 要保持其外阴部清洁, 每天用碘附由前到后消毒外阴, 能一定程度减少交叉感染机会, 有助于预防留置导尿管继发尿路感染。

在正常情况下, 整个尿路是个密闭的自洁系统, 尿液的排泄可以防止细菌逆流。据研究显示, 膀胱冲洗破坏了其密闭性, 且冲洗液使膀胱表层黏膜受损、细胞剥落, 是造成留置导尿管继发尿路感染的原因之一, 试图通过无菌溶液冲洗下尿路来预防留置导尿管继发尿路感染并无临床意义[4]。因此, 鼓励能进食的患者多饮水, 也是减少细菌进入尿道的有效措施;如有血凝块、黏膜碎片阻塞尿管, 必须膀胱冲洗,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

随着留置尿管时间的延长, 感染发生率可逐渐提高, 应缩短留置导尿的时间, 患者麻醉苏醒后在生命指征平稳的情况下, 应尽早拔除导尿管;通过导尿管进行膀胱内给药完成后, 也应立即拔除尿管。患者由于尿潴留、泌尿系其他疾病需留置尿管时, 应给予膀胱功能训练, 尽早恢复膀胱收缩功能。

不合理地预防使用抗生素, 可导致菌群失调、免疫功能损伤, 增加条件致病菌引起留置导尿管继发尿路感染的机会[5]。因此, 应常规做尿细菌检查, 必要时给予尿细菌培养, 以便早期发现感染, 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有效抗生素。

参考文献

[1]袁望舒, 刘忠良, 张海娜, 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防治现状及展望[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9) :1936-1938.

[2]汤雅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8, 22 (4) :76-77.

[3]张亚楠.留置导尿术与尿路感染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9) :183.

[4]续桂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目标性监测与分析[J].护理研究, 2010, 24 (7) :1932-1933.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篇2

一、置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成年男性宜选16F女性宜选14F。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二、置管时:

(1)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2)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3)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4)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

三、置管后。

(1)妥善固定尿管,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防止逆行感染。(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中尿液。

(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疑似导尿管阻塞时,不得冲洗,应立即更换导尿管。(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水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

(7)导尿管不慎脱出或无菌、密闭留置导尿装置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8)患者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当先更换导尿管,应做尿培养检查。

(9)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入水中。(10)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定期更换导尿管可以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不提倡频繁换导尿管,建议更换导尿管频率为2周1次、普通集尿袋1周2次。

(11)评估留置导尿的必要性,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

四、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留置尿管致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 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09-01

留置尿管是临床解除排尿困难、记录尿量的一种手段,是将尿管保留在膀胱内,以引流尿液的方法。资料显示:医院获得性感染40%为尿路感染[1],其引发的尿路感染是常见的院内感染。现将留置尿管致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如下:

1尿管

资料显示70%以上的尿路感染与尿管有关[1]。

1.1选择材料:大量研究证明,尿管材料的选择同尿路感染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橡胶管对粘膜刺激性大,尿道炎发生率高,约为22%;乳胶管易造成磷酸钙沉积、粪石以致引流不畅,易造成尿路感染;而硅胶管头端较硬便于插入,管壁柔软,对尿道黏膜刺激性小,管前端侧孔较大,便于引流[2],尿道炎发生率仅为2%。所以临床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长时间留置尿管的病人,首选硅胶管,其次是乳胶管,最后是橡胶尿管。

1.2直径大小: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认为:护理病人应尽可能为病人提供直径小的尿管[3]。合理选择尿管不但为病人减轻痛苦,而且还减少尿路感染几率。因为直径过粗,增加尿道刺激,增大损伤程度,尿管过细易脱管,尿液外溢,增加导尿次数。

1.3留置时间:研究表明,尿路感染与留置尿管时间成正比。留置尿管4天以上,70%的尿管表面粘附有病原体,长期留置30天或终生带管的病人几乎100%发生菌尿[4]。尽早拨除尿管是防止尿路感染的关键。

2无菌观念不强、知识缺乏

留置尿管未按照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进行导尿,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缺乏,违反操作规程和护理不严格。碘伏对细菌芽孢、病毒、真菌及孢子都有很强的灭杀作用,对组织和粘膜无刺激、无过敏、无腐蚀性,兼有消毒、灭菌、润滑作用。适用于臨床尿道口消毒2次/日,方法简易经济。

3更换尿管方法不合理

由于护理操作不规范和知识缺乏,每日更换尿管时,尿袋应低于耻骨联合平面,避免接头连接处尿液逆流形成尿路感染。不合理的操作给患者增加经济负担,给护理工作增加负荷。

4膀胱冲洗

膀胱冲洗可使尿管中的尿液逆流或增加导尿连接口污染机会,更易造成尿路感染,同时使膀胱粘膜受损或增加化学刺激致感染机会增加,造成化学性膀胱炎而加重尿路感染。如必须膀胱冲洗时,要严格掌握无菌操作技术,最好放置三腔FoLey导尿管,其中一腔为气囊管向内注入灭菌水5~10毫升。其余两腔一腔接冲洗装置,另一腔与集尿袋连接,这样形成密闭式膀胱冲洗系统以尽量减少污染。

5免疫力低下

老年人较其他年龄段相比,尿路感染比其他年龄明显增高,注意个人清洁卫生,摄入高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避免劳累,坚持适当运动等,增加机体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每日根据个人差异尽可能多的饮水,以增加尿量,达到自然冲洗的目的。

6抗生素使用不合理

从尿路感染细菌培养中可以看出,真菌感染病人在感染前有87.9%使用抗生素,说明广谱抗生素不能有效预防尿路感染[2]。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使用一些抗生素,对需要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原发病者,应同时应用抗菌药物,定期监测药物毒性,以免菌群失调造成真菌性菌尿。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篇4

关键词: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危险因素,留置导尿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 (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CAUTIs) 是医院感染的常见原因, 发病率仅次于肺部感染。留置导尿是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的操作方式, 有利于记录出入量、方便尿液排出, 但同时也为病原菌逆行进入泌尿系统提供了路径, 这就直接增加了CAUTIs的发生风险。在临床实践中, 需要在明确CAUTIs发生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本研究分析了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2012年3月-2013年5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过程中留置导尿的380例患者纳入研究, 所有患者在接受留置导尿操作前均无尿路感染情况, 取得知情同意后进行调查分析。入组患者, 年龄24~79岁, 平均 (52.34±6.34) 岁。

1.2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判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判断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情况。留置导尿48 h后, 尿沉渣检测提示白细胞≥5个/HP, 尿培养检出病原菌;有明显临床症状者, 革兰阴性菌≥105CFU/m L、革兰阳性菌≥104CFU/m L, 判断为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无明显临床症状者, 革兰阴性菌≥103CFU/m L、革兰阳性菌≥103CFU/m L, 判断为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1.3 危险因素调查方法

参考WHO《健康和卫生系统反应性》量表自行设计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危险因素调查表, 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合并意识障碍情况、糖尿病史、低蛋白血症情况、留置导尿时间、广谱抗生素使用情况、卧床时间。通过信度和效度检验后, 由同一组医务人员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按下列标准进行二分类量化: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情况:未发生=0、发生=1;年龄:<60岁=0、≥60岁=1;合并意识障碍情况:无=0、有=1;糖尿病史:无=0、有=1;低蛋白血症:否=0、是=1;留置导尿时间:<5 d=0、≥5 d=1;广谱抗生素使用情况:否=0、是=1;卧床时间:<14 d=0、≥14 d=1。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 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检验标准α=0.05。

2 结果

2.1 CAUTIs发生情况

380例入组患者中, 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87例, CAUTIs发生率22.89%。

2.2 CAUTIs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不同性别患者的CAUTIs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P>0.05) ;不同年龄、合并意识障碍、糖尿病史、低蛋白血症、留置导尿时间、广谱抗生素使用、卧床时间的患者, CAUTIs的发生率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均P<0.05) , 见表1。

2.3 CAUTIs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高龄、合并意识障碍、糖尿病史、低蛋白血症、留置导尿时间长、应用广谱抗生素、卧床时间长是CAUTIs发生的危险因素。

3 讨论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的类型, 也是造成医院感染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1]。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 男性和女性的尿道及外生殖道前部均有少量常驻菌群, 包括迟缓真杆菌、非溶血性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而泌尿系统内部则是一个绝对无菌的环境。留置尿管容易损伤尿道黏膜、破坏机体防御屏障的完整性;而导尿管的存在又为病原菌逆行进入泌尿系统提供了路径, 这就增加了病原菌逆行感染的风险, 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感染、菌血症、甚至脓毒血症,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2]。

在临床实践中, 留置导尿是常规的操作手段, 被广泛用于昏迷、休克患者的抢救以及手术后患者的出入量记录等。该类患者本身的机体功能已经遭到破坏, 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低蛋白血症、免疫功能低下等, 容易遭受病原体的感染, 再加以导尿管的存在, 为微生物入侵提供了路径, 发生CAUTIs的风险大大增加。目前, CAUTIs受到了临床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已有相关研究对CAUTIs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探讨, 但多为单因素的探讨, 缺乏对感染危险因素系统、全面的阐述, 这无疑不利于防止措施的制定。本研究首先通过单因素分析的方法, 发现不同年龄、合并意识障碍、糖尿病史、低蛋白血症、留置导尿时间、广谱抗生素使用、卧床时间的患者CAUTIs的发生率有差异。这一结果与国内何群等[3]和俞惠艳等[4]的研究相一致, 初步提示患者自身因素、治疗因素等参与了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高龄患者的全身情况较差, 抵抗力和免疫力均开始退化, 在接受机械通气后抵御病原菌入侵的能力较弱, 容易发生CAUTIs。因脑梗死、颅脑外伤入院的患者, 合并存在意识障碍, 括约肌功能丧失, 增加了逆行性感染的风险。合并糖尿病患者本身就是感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而低蛋白血症的存在使得患者的免疫力大大下降, 容易发生CAUTIs。广谱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可导致菌群失调、耐药菌产生、二重感染的发生。留置导尿时间延长会增加病原菌入侵的风险和机会[5]。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是一个受到了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6], 因此, 在分析CAUTIs的危险因素时, 应对可能参与感染发生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并明确不同因素在CAUTIs发生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作用程度。本研究中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明确了诸多因素在CAUTIs中的综合作用, 发现患者高龄、合并意识障碍、糖尿病史、低蛋白血症、留置导尿时间长、应用广谱抗生素、卧床时间长是CAUTIs发生的危险因素。这也要求在临床实践中针对以上危险因素注意以下几点: (1) 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的指征, 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原则, 同时尽量缩短留置导尿的时间; (2) 加强对患者的营养支持, 补充白蛋白, 保证患者的免疫功能; (3) 合理使用抗生素, 避免广谱抗生素所造成的二重感染和耐药菌感染。

综上所述,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高龄、合并意识障碍、糖尿病史、低蛋白血症、留置导尿时间长、应用广谱抗生素、卧床时间长是危险因素, 应严格无菌操作并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骆安德, 苏美如, 梁琼, 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标准操作规程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2) :311-313.[1]LUO AD, SU MR, LIANG Q, et al.SOP of catheter rel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effect of clinical application[J].Chin J Nosocomiol, 2011, 21 (2) :311-313.Chinese

[2]LITVOV魣S, ROVNY I, HUDECKOV魣H, et al.A point prevalence survey of 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 in the Slovak Republic-a part of the EU project[J].Epidemiol Mikrobiol Imunol, 2014, 63 (2) :107-112.Chinese

[3]何群, 张冉, 王敏, 等.ICU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发生因素与病原学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19) :4040-4042.[3]HE Q, ZHANG R, WANG M, et al.Risk factors and etiology of catheter-rel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in patients in ICU[J].Chin J Nosocomiol, 2011, 21 (19) :4040-4042.Chinese

[4]俞惠艳.长期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因素分析与护理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2) :2526-2527.[4]YU HY.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in patients with long-term indwelling catheter and nursing measures[J].Chin J Nosocomiol, 2012, 22 (12) :2526-2527.Chinese

[5]YI SH, BAGGS J, GOULD CV, et al.Medicare reimbursement attributable to 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n the inpatient setting:a retrospective cohort analysis[J].Med Care, 2014, 52 (6) :469-478.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篇5

外二科 石蕾

一、CAUTI的概述

1、定义

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h内发生的泌尿道感染,包括显性尿路感染(有尿路感染的症状体征,尿培养阳性,细菌数≥10cfu/ml)和阴性菌尿症(无尿路感染的症状体征,尿培养阳性,细菌数≥10cfu/ml)。

2、诊断标准

凡是有真性细菌尿者,均应诊断为尿路感染。真性菌尿是指膀胱穿刺尿培养有细菌生长,或清洁中段尿定量培养。

3、分类

(1)传统的分类方式——按解剖部位

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肾周感染、前列腺炎、附睾睾丸炎

(2)新分类进展1——按临床特点和患者泌尿、免疫、代谢等系统的解剖、病理和功能状态分类 单纯性CAUTI:常发生于尿路解剖结构正常的患者,短期抗菌素治疗即可治愈,很少对肾功能造成影响。

复杂性CAUTI:常发生于尿路存在解剖或功能异常的患者,包括泌尿系统本身的疾病,如肾脏结石、BPH等,也包括留置导尿管等。这类感染的致病菌多为耐药菌株,较难治愈,对肾功能造成长时间损害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3)新分类进展2——按感染类型 非特异性尿路感染:细菌感染

特异性感染特异性尿路感染:真菌、病毒、支原体及寄生虫感染

4、临床重要性

留置导尿为目前解决排尿困难的主要手段,约有25%的住院病人需要留置导尿 尿路感染为院内感染的第2位原因,仅次于呼吸道感染

全球每年1.5亿人患尿路感染,所消耗的医疗费用约为60亿美元 尿路感染占院内感染的25-35%,为院内败血症的首位原因

二、CAUTI的原因分析

1、CAUTI发生机理

(1)细菌进入尿路的途径:通过尿道周围黏膜经导管腔外进入膀胱;导尿管下端引流衔接处脱落后污染了导管内腔;引流袋的污染细菌上行进入膀胱。

(2)细菌粘附:细菌生物膜是指附着于固体表面,由细菌自身及其分泌的胞外多糖组成的细菌群落。

(3)导管因素:导尿管在插入过程中损伤尿道黏膜。尿管材料的影响,橡胶管对黏膜的刺激较大,乳胶管易结壳,形成尿结石,磷酸钙沉积而致引流不畅,使残尿增加,而致尿路感染。

2、CAUTI发生的途径(1)腔外途径感染:

66%引起CAUTI的发生来自于腔外感染 主要环节是细菌在尿道口的污染和定植 只要导管存在,细菌很难排除(2)腔内途径感染:

导尿管与引流袋连接处细菌上行进入膀胱 集尿袋放尿口污染

膀胱冲洗引起外源性感染,促进耐药菌群的生成

3、CAUTI发生的危险因素

(1)患者本身相关因素:免疫力低下、糖尿病、肾和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前列腺增生等,以及长期卧床,年老体弱、女性患者,都是CAUTI的易感因素。

(2)与导尿操作相关因素:导尿术常可导致尿道黏膜损伤,破坏了尿道黏膜屏障作用,导尿管是人体的异物,刺激尿道及膀胱黏膜,削弱了尿道和膀胱对细菌的防御作用。操作时无菌观念不强、操作不当引起CAUTI的重要原因。

(3)与尿管及尿袋相关因素:开放留置尿管5天以上者,菌尿感染率为100%,采用尿袋密闭式引流系统且患者不用抗

55菌素,至第10天以上菌尿感染率为100%。

(4)留置导尿管时间:留置时间与尿路感染的发生呈正相关,随留置时间的延长,CAUTI的发生平均每天以3%~7%速率增长。

(5)与尿管留置后护理相关的因素:尿道口的清洁护理不恰当,容易引起细菌定植;行膀胱冲洗可将密闭性破坏,尿逆流可增加感染机会。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鼓励患者多饮水。

(6)插管时运用润滑剂:用含有0.5%有效碘的聚维酮代替无菌石蜡油可降低尿路感染的机会;留置尿管引发的泌尿系感染大多为致病因子附着于上皮所致,因而用含有0.5%有效碘的聚维酮润滑或擦拭尿道,黏附于尿管上的0.5%碘可在尿道口形成具有一定浓度的碘伏环境,可以有效地减少尿道口的细菌数量,防止细菌通过尿道口周围黏膜经尿道腔外进入膀胱,引起尿路的逆行感染。

三、CAUTI的预防措施

1、注意保持医护人员的手卫生

接触传播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传播方式之一,医务人员的手是医院感染中十分活跃而重要的传播媒介,因此医务人员在执行医疗护理活动前后均需严格进行手部皮肤清洁或手消毒。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在执行留置导尿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保持导尿管无菌,不慎污染必须更换,切忌将拔出的导管重新插入,留置导尿时,由于无菌操作不规范,细菌直接随尿管进入;导尿管外口污染,引流袋被污染后,细菌沿导尿管内腔进入膀胱。

3、导尿管的选择、更换

选用硅胶尿管,研究证实硅胶对黏膜刺激及反应小,更适用于保留尿管者使用,选择粗细合适的导尿管,可根据排出尿液外观选择,若尿液混浊或有沉淀及凝块时,应选择口径大的导尿管。若尿液澄清,则选择口径较细的导尿管。导尿管太粗或套管容积过大可增加对膀胱的刺激,使之痉挛,易发生尿液沿尿管外壁外溢而漏尿。文献报道,一般硅胶尿管在使用3~4周后出现硬化现象,导尿管只在发生阻塞时才更换,更换导尿管的最佳间隔是2周。未阻塞更换导尿管的最佳间隔是4周。

4、留置导尿者应选用封闭式导尿系统

为减少细菌的污染,应尽量保持其密闭性,尽量避免轻易分离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头及频繁采取尿标本等动作。放尿或更换悄袋时,应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接头处。

5、轻插导尿管

在执行操作时,插管应轻柔,避免损伤尿道黏膜,易把前尿道的致病菌带入膀胱或上尿路致感染。

6、保持尿液引流通畅

防止尿液逆流。尽可能避免导尿引流管堵塞、屈曲受压,也不能固定在大腿上部,以免尿液逆流,集尿袋的位置必须低于耻骨联合的位置。在病情允许情况下鼓励患者多饮水,从而增加尿量,达到稀释尿液、冲洗膀胱、利于引流的目的。

7、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每天除常规清洁会阴外,应用0.5%碘伏擦洗消毒会阴及尿道口,周围皮肤及尿道外口部尿道近段4~5cm。

8、避免不必要的膀胱冲洗和每天更换集尿袋

每天更换集尿袋,每天行膀胱冲洗并不能降低CAUTI发生的危险,频繁更换集尿袋破坏其密闭性,细菌从导尿管末端与集尿袋的放尿口处侵入,可导致菌尿感染率增加,一般以5天更换为宜。且因尿管中尿液逆流或增加导管连接口污染机会,增加感染的危险。膀胱冲洗时,细菌随冲洗液进入膀胱,还可使膀胱黏膜受损或化学刺激造成化学性膀胱炎而加重尿路感染,如血尿、脓尿等。如因病情需要,必须膀胱冲洗时,要严格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9、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的适应症,选择替代

适应症:病危及难治性的尿失禁病人、择期外科手术围手术期时、危重病人监测尿液输出量时、急性尿潴留和泌尿道梗阻时、帮助行动不便病人治愈压疮时、没有其它的治疗方案可供使用时,注意留置尿管需要医生下医嘱。替代治疗:间歇性导尿、男性尿套、尿垫、尿裤、床垫。

10、抗菌素的应用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篇6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导尿管留置导致尿路感染的临床与护理措施。方法:将2013年1月~2015年5月在我院住院,且放置导尿管的72例患者纳入本组研究中,详细记录患者治疗方式、置管时间、尿量、拔管时间等,导尿前后取患者尿液来进行病原学检查,查看感染情况。结果:普外、骨科、泌尿科、内科、肛肠科中感染例数为4、4、3、3、2,感染率并无显著差异,在本组患者中,共计16例出现感染,年龄超过60岁以上与留置时间超过15d患者感染发生率高于其他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置管时间是留置导尿管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高危因素,为了降低感染发生率,需要加强护理,缩短导尿时间,及时对患者尿道口进行消毒,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导尿管留置;尿路感染;临床原因;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091-01

留置导尿管属于临床中的常见操作,主要应用在尿失禁、排尿困难、引流尿液患者的治疗中,是临床中保持患者会阴干燥的一个有效举措,但是,留置导尿管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尿路感染,在临床上,尿路感染发生率非常高,这不仅影响到患者的预后,也浪费了医疗资源[1]。为了避免由于留置导尿管引起的尿路感染,我院对于近年来收治的患者采用了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成效显著,现将原因与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1月~2015年5月在我院住院,且放置导尿管的72例患者纳入本组研究中,男39例,女33例,年龄为19~81岁,平均年龄为(45.9±9.2)岁,其中普外、骨科、泌尿科、内科、肛肠科分别为19、17、21、9、6。排除标准:未成年者;留置导尿管前发生尿路感染者;真菌感染者;生殖器结核;包皮、包茎或者龟头炎者。

1.2 方法

详细记录患者治疗方式、置管时间、尿量、拔管时间等,导尿前后取患者尿液来进行病原学检查,查看感染情况。

1.3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尿路刺激情况进行判别,查看腹部有无触痛感,尿液检查结果显示男性每个高倍镜下白细胞大于5个,女性每个高倍镜下白细胞大于10个,则确定出现尿路感染。若患者无尿路刺激症状,则查看尿液培养结果,若革兰阴性球菌菌落数量大于105cfu/mL或者格兰阳性球菌菌落数大于104cfu/mL.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普外、骨科、泌尿科、内科、肛肠科中感染例数为4、4、3、3、2,感染率并无显著差异,在本组患者中,共计16例出现感染,年龄超过60岁以上与留置时间超过15d患者感染发生率高于其他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诱因对比示意表详见表1:

3 讨论

留置导尿管属于临床中的基本操作技术,不仅可以辅助常规治疗,还可以帮助医护人员观察患者病情,临床研究显示,有80%泌尿系统感染与留置导尿管相关,导尿管外细菌会通过周围粘膜侵入患者膀胱,引流袋细菌也会上行入侵膀胱,导致患者出现感染。本组研究显示,导尿管留置导致尿路感染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与置管时间两个方面,在本组患者中,共计16例出现感染,年龄超过60岁以上与留置时间超过15d患者感染发生率高于其他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步的衰退,女性盆骨肌肉逐渐松弛,男性容易出现前列腺肥大,尿路感染发生率也更高,年龄较大的患者各器官功能衰退,抵抗力较差,抵御细菌的能力降低。此外,导尿管属于异物,会破坏患者尿道,细菌会沿导管外壁上行,在置管时间的增加下,细菌会反复感染,引发尿路感染[2]。

为了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尿道口进行彻底消毒,尽可能减少导尿管的留置时间,及早将其拔除,对于麻醉围手术期患者,建议在术前30min来留置导尿管,留置时间不超过2d,在留置导尿管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协助患者锻炼膀胱反射功能,及早进行恢复锻炼,缩短患者的导尿时间,在拔管时,最好在患者膀胱充盈时进行,降低复插率[3]。在留置导尿管过程中,需要尽量减少膀胱清洗,如果需要清洗,最好使用生理性膀胱冲洗法,鼓励患者多喝水,每天喝水量最好控制在2500ml,在避免感染的同时防止结石形成,如果必须要进行机械清洗,必须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此外,保持尿道口的无菌,对患者尿道口进行彻底消毒,尿道口、导尿管消毒时间为2次/d,在大便后,为患者消毒肛周与尿道口,避免出现交叉感染,为患者做好导尿管护理工作,控制好引流袋位置,避免尿液出现倒流[4]。此外,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医护人员需要注重对患者与家属的健康教育,特别要注重老年患者的护理,及时更换集尿袋与导尿管[5]。因此,年龄、置管时间是留置导尿管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高危因素,为了降低感染发生率,需要加强护理,缩短导尿时间,及时对患者尿道口进行消毒,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骆安德,苏美如,梁琼.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标准操作规程的临床应用效果[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18(02):92-93.

[2]陈锐,陈谷霖.留置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10(11):149-151.

[3]刘月梅.留置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及预防措施[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4(02):321-323.

[4]常辉毓.留置导尿致尿路感染原因及预防的相关研究[J].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0,8(09):627-628.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篇7

1 危险因素

1.1 一般危险因素

(1) 年龄: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与年龄呈正相关; (2) 性别:女性尿道短而直, 尿道口与肛门相邻, 感染率高; (3) 基础疾病如脑血管意外、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严重创伤者; (4) 免疫力和其他健康状况:合并糖尿病、截瘫、慢性消耗性疾病或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机体抵抗力低下者。

1.2 特殊危险因素

(1) 留置导尿管时间; (2) 导尿管插入方法; (3) 导尿管护理质量; (4)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2 严格掌握导尿管置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2.1 适应证

(1) 各种病因 (如产后、前列腺增生等) 导致动力性梗阻致尿潴留, 且尿道无严重狭窄的患者; (2)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失调的患者; (3) 全麻、腰麻及长时间连续硬膜外麻醉的患者; (4) 危重患者, 需要准确记录尿量的患者。

2.2 禁忌证

(1) 患者能够自主排尿; (2) 仅为获得尿培养或某种诊断检查如电解质而采集尿标本; (3) 并无尿潴留, 仅有尿失禁的患者为代替一般护理, 安置并长时间留置尿管。

3 插管时的注意事项

(1) 医务人员严格按七步洗手法洗手后, 戴无菌手套施行导尿术。

(2) 插管前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如病情允许, 嘱患者在导尿前先排空膀胱。

(3) 插管前先对患者进行准确评估, 根据患者年龄, 性别, 有无尿道畸形、前列腺增生肥大等, 选择适宜型号的尿管, 这样既能保证引流通畅, 又能减少插管损伤尿道黏膜。

(4)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 动作要轻柔, 插管前常规检查导尿管是否通畅及气囊有无破损, 以免因质量问题造成重新插管, 而损伤尿道黏膜。

(5) 正确铺无菌巾, 避免污染尿道口, 并按照正确顺序进行消毒。

初次消毒顺序:

女性:阴阜→对侧大阴唇→近侧大阴唇→ (分开大阴唇后) 对侧小阴唇→近侧小阴唇→尿道口 (自上而下) →尿道口至肛门。

男性:阴阜→阴囊→阴茎后2/3→阴茎前1/3→尿道口→冠状沟→龟头→尿道口。

再次消毒顺序:

女性:尿道口→对侧小阴唇→近侧小阴唇→尿道口 (自上而下) 停留数秒钟。

男性:尿道口→冠状沟→龟头→尿道口停留数秒钟。消毒时, 每只棉球限1次, 不得重复使用。

(6) 插入导尿管时深度适宜, 见尿液流出后再插入5 cm~10 cm, 而后向水囊注入10~15 m L无菌水, 如插管过浅会因气囊未完全进入膀胱, 充盈的气囊嵌在尿道中而损伤尿道;如插入过深, 需将尿管向外拉较长距离才能使其固定稳妥, 这样也会损伤尿道黏膜。

(7) 插管过程中, 操作者应嘱患者放松, 从而良好配合。插管时要按照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进行, 避免污染, 如尿管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如出现插管困难不可反复强置, 遇到阻力时可适当改变插入方向, 并用手指在会阴部触导尿管前端所在部位, 轻轻加压直到进入后尿道;也可在尿管后端接装有表麻药或润滑剂的注射器, 边插管边注入, 松弛尿道肌肉, 减轻疼痛引起的尿道括约肌痉挛, 这样易于一次性成功插管。必要时请泌尿专科医师会诊。

4 插管后的护理

(1) 妥善固定导尿管, 避免打折、弯曲, 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 避免接触地面, 防止逆行感染。

(2) 必须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 活动或搬运患者时应夹闭引流管, 防止尿液逆流。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除非必须冲洗导尿管, 持续维护密闭无菌引流系统。

(3) 患者应当使用个人专用容器收集尿液, 并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 尿袋中尿液不得超过容积的3/4, 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 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及收集的容器。

(4) 采集标本时, 如需少量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 应当先消毒导尿管, 避开气囊腔一侧, 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所需标本, 立即送检。如需要大量尿标本做特殊分析时, 应运用无菌操作从集尿袋中获取, 避免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接口。

(5) 对于留置尿管在72 h以内者, 应尽可能避免膀胱持续冲洗。除非预测会发生阻塞 (如前列腺或膀胱手术后可能出现血尿) 采用密闭式持续冲洗预防阻塞, 为了解除由于血凝块、黏液或其他原因造成的阻塞, 可采用间断冲洗法 (尽量使用三腔尿管) 。因膀胱冲洗可损伤膀胱表面黏膜, 破坏其自身防御机制;冲洗液中抗生素的滥用, 促使耐药菌株的形成;冲洗时集尿系统反复打开, 通过冲洗管中洗液、护士的手等可引起外源性感染。故不应把膀胱冲洗作为常规预防尿路感染的措施来执行。

(6) 留置导尿管期间, 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 每日消毒尿道口2次, 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及时进行尿道口消毒。尿道口护理一定程度上可防止细菌从尿道口处逆行感染, 但长时间留置尿管 (超过10 d以上者) , 企图依靠每天2次尿道口护理并不能降低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7) 为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 不应当把导尿管浸入水中。

(8) 对留置导尿的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应鼓励患者多饮水, 每日饮水1 500 m L以上, 保证平均每小时尿量50 m L左右。这样可起到机械性内冲洗作用, 从而预防尿路感染和导管表面结晶的形成。只有短期留置尿管, 定时清洁和消毒护理, 才有一定的预防意义。

(9) 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 不应定期更换导尿管。如果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 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 应当立即行无菌导尿术来更换导尿管。

(10) 如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液浑浊等症状时, 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 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并给予全身使用抗生素治疗。

1 1 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 达到尽早拔除导尿管, 最大可能在8 d内拔除尿管, 以预防尿路感染的发生。

1 2 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 应当采用个体化的放尿方法, 应根据患者尿意和膀胱充盈程度来决定放尿时间, 尽快恢复膀胱功能。拔除导尿管时, 应在膀胱充盈时进行。尽早拔除尿管, 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3 无菌引流袋更换每周1~2次, 频繁更换引流袋只能造成密闭系统的开放, 增加感染机会。

1 4 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 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5 对于需要导尿的患者, 除留置导尿外, 还可选择其他的导尿方法

(1) 阴茎套引流法:适用于无尿路梗阻并有完整排尿反射的男性尿失禁患者。

(2) 耻骨上插管导尿术:适用于泌尿外科和妇科手术患者。

(3) 间断插管导尿术:适用于膀胱排空障碍的患者。

6 预防和控制措施

(1) 医疗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 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

(2) 医院定期开展对医疗、护理人员关于无菌导尿技术、留置导尿管的维护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的培训和教育, 使每位操作者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和留置尿管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3) 空间隔离:有条件者, 留置尿管的感染患者和非感染患者不应住同一房间或住相邻床位。

(4) 医务人员应当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评估其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 并实施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篇8

关键词:导尿管,尿路感染,危险因素

尿路感染为常见的院内感染, 留置导尿管导致的尿路感染又称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留置导尿管是临床上常用的一项基本操作, 广泛应用于排尿困难、麻醉、尿失禁及引流尿液等[1], 也是临床护士观察病情、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的首要护理措施。留置导尿管引发尿路感染约占整个院内感染的40%[2]。笔者现将我院有关留置导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留置导尿管患者146例, 男性88例, 女性58例, 患者年龄51~88岁, 平均71.9岁, 其中经查血、尿常规, 中段尿细菌培养, 泌尿系统超声诊断确诊为尿路感染的患者18例。

1.2 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查的方法, 观察留置导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尿培养及药敏实验结果, 尿路感染对预后的影响等。

1.3 诊断标准

根据卫生部2001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 结果

146例留置导尿管患者发生尿路感染18例, 感染率12.33%。18例尿路感染患者中, 男、女性尿路感染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尿路感染患者年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医院感染与留置导尿管时间长短密切相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3 讨论

3.1 留置导尿管引起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

3.1.1 导尿管留置时间

导尿管在人体内是异物, 长期留置会刺激尿道及膀胱黏膜, 可破坏正常的生理环境, 削弱尿道及膀胱对细菌的防御作用, 从而削弱黏膜对细菌的抵抗力, 细菌经导尿管内腔、外壁逆行感染尿路的可能性增加, 这与本研究结果相符。调查显示, 留置导尿管<3天的患者尿路感染的概率为4.41%;≥7天尿路感染的概率为9.80%;>14天尿路感染的概率为37.04%。

3.1.2 患者年龄与自身疾病

年龄≥60岁, 病情危重的患者留置导尿管发生尿路感染率明显增高, 这主要与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衰竭、自身抵抗力降低有关。

3.1.3 导尿操作引起的尿路感染

正常情况下, 尿道是一个无菌的环境, 当插入尿管时, 插管动作不熟练、不轻柔会损伤尿道黏膜, 增加感染的机会, 破坏尿道黏膜屏障。插管时如果未做到严格无菌操作, 尿道口内1~2 cm处常有细菌, 且临近肛门, 易受粪便、分泌物等污染。调查显示, 插管时污染了导管末端是导致细菌沿管内、外壁进入膀胱的主要原因。拔管的导管若重新插入或插管时尿道口等部位消毒不严, 细菌就会沿导尿管与尿道间隙上行, 从而导致尿路发生感染。

3.1.4 导尿管的选择

临床应用表明, 不同材质的导管对黏膜的刺激和反应性是不同的。导尿管不易太粗或太细, 导管太粗或球囊过大易增加对尿道或膀胱黏膜的刺激, 诱发不适和膀胱痉挛, 导管过粗还会造成尿道组织损伤, 并可能发生尿路感染;导管过细则容易堵塞造成引流不畅。

3.1.5 导尿管的管理

频繁更换导尿管及集尿袋、密闭装置反复打开、导尿管引流不畅等均会增加尿路感染的机会。此外, 尿液及集尿袋形成的重力作用会压迫尿道口黏膜, 造成尿道口黏膜缺血坏死;导尿管固定不牢, 反复移动则会增加尿道壁损伤的机会, 也可能导致机械性炎症的发生。

3.2 护理对策

3.2.1 严格手卫生管理以预防交叉感染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和操作前后应洗手, 必要时还应进行手消毒, 医务人员的手常常是交叉感染的传播媒介。有报道称医务人员通过手传播病原菌造成的医院感染占所有原因的30%[3]。这说明洗手与手的消毒在医院感染控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护理人员在各项诊疗、护理操作前后要重视对手的清洁消毒, 严格执行有效的洗手制度。3.2.2做好健康宣教首先, 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宣教本疾病的相关知识, 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和目的, 以解除患者恐惧、紧张的情绪, 积极配合, 行导尿术;其次, 尽快了解患者的既往史;最后, 告之患者在插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适, 嘱其张口深呼吸, 减少插管阻力, 让其积极配合。

3.2.3 严格掌握导尿指征, 缩短留置时间

首先要重视长期留置导尿管可能会引起医院感染, 在临床实践中应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 明确导尿的目的, 以预防医院感染。长期留置导管的患者几乎100%会发生菌尿[4]。在临床工作中, 为了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 应严格掌握导尿和留置导尿管的时间, 避免长时间留置导尿管[4]。

3.2.4 严格无菌技术, 遵守操作规程

留置导尿管时必须在严格无菌的操作原则下进行, 并且要重视医护人员自身的清洁, 动作要轻柔, 防止损伤[4]。在操作过程中, 要对患者会阴部做彻底清洁消毒, 以保证整个过程中不带入任何病原菌。

3.2.5 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在使用导尿管前, 应认真了解患者病情, 合理选择导尿管, 妥善安放和固定导尿管, 保持其通畅。

目前普遍采用气囊硅胶导尿管, 因该导尿管对尿道、膀胱黏膜刺激小, 气囊固定, 避免了胶布固定易污染及固定不牢易滑脱的缺点。

3.2.6 保持尿道口的相对无菌

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每天进行插管部位皮肤和接头处消毒, 用0.05%的聚维酮碘消毒尿道口及导尿管近端两次/天, 清洁会阴部位两次/天, 若发现有大便及小便溢出时, 应及时清洗、消毒, 以保证尿道口相对无菌及会阴部清洁。指导患者和其家属配合医护人员, 做好导尿管的自护, 叮嘱患者尿液引流袋的位置不能高于尿道外口处, 以免引起尿液反流, 及时清空集尿袋等。

3.2.7 采用密闭引流系统

由于密闭引流能明显延缓尿路感染的发生, 因此集尿系统的接头一般不应打开, 也不宜频繁更换集尿袋, 集尿袋1周更换1次比较适宜。有研究表明, 每日更换集尿袋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多日更换[5]。

3.2.8 保持引流通畅

随时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性质, 尿量的变化;注意避免尿管和引流管扭曲打结, 保持引流通畅;导尿管阻塞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长期留置、饮水少, 导致尿液浓缩沉积或黏膜血块阻塞引流管, 提倡进行生理膀胱冲洗, 即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鼓励患者多喝水, 达到稀释尿液, 冲洗膀胱, 清除沉淀物, 防止尿管堵塞, 维持尿液引流通畅的目的。有文献认为, 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 除正常饮食外, 24小时饮水量应>3 000 ml, 以达到自身冲洗的目的[6]。

3.2.9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长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引起真菌性尿路感染, 给患者带来不良的后果。根据国家规定, 遵医嘱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避免广泛应用抗菌药物。对感染严重的患者可进行尿培养, 确定感染菌种,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 以免引起尿路的真菌感染。

3.3 掌握拔管的时机

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的时间, 尽早对患者予以拔管, 拔管前每日适时夹闭尿管, 进行膀胱功能训练3~5次, 拔管后叮嘱患者多饮水, 以便可以尽早自行排尿。

参考文献

[1]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2]Haley K, Culver D, White J, et al.The nationwide nosocomialinfectionrate:A new need for vital statistics[J].Am J Epidemiol, 1985 (12) :159.

[3]冯喆, 周待春, 孙立英.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的现状调查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8, 25 (3) :278-280.

[4]Ohkawa M, Sugata T, Savak M, et al.Bacterial and crystal adherence tothe surfaces of indwelling uretnral catheters[J].J Urol, 1990 (14) :717.

[5]潘丽英, 汤云, 黄先娥, 等.膀胱冲洗对留置导尿患者尿液细菌培养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10) :873-875.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在各临床科室 (除儿科、五官科外) 住院进行导尿操作并留置尿管的患者分两个时间段进行监测。

1.2 方法

1.2.1 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制定目标监测方案, 并对相关科室医务人员

进行统一集中培训, 设立“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日常监测记录表”, 指定班次在每天上午8时对本科相关信息如原有患者数、出院或转科人数、现有患者数、留置尿管患者数、当天新增插管人数等情况进行记录, 每月进行汇总。

1.2.2 发现尿路感染患者, 应认真记录尿路感染症状、体征及患者体

温变化, 同时查阅实验室有关数据结果。当出现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时, 主管医生应及时登记, 填写感染病例报告卡, 并在24h内送医院感染管理科, 在医院感染管理科, 由专职人员在内网核实诊断, 定期对尿路感染高危人群进行调查, 及时发现漏报病例, 到病房查看进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是否落实到位, 提出干预措施。

1.3 诊断标准以2001年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准执行。

1.4 干预措施依据2011年7月至12月的监测结果, 及时调整干预措施,

从2011年1月起规范执行卫生部卫办医政发[2010]187号印发《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10年7月至12月住院进行导尿操作并留置尿管的患者1006例, 尿道插管日数为5010d, 发生尿路感染28例,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为5.59‰, 尿道插管患者尿路感染例次发病率为2.78%;2011年1月至12月住院进行导尿操作并留置尿管的患者2176例, 尿道插管日数为11213d, 发生尿路感染18例,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为1.60‰, 尿道插管患者尿路感染例次发病率为0.83%。与2010年7月至12月比较,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下降明显。尿道插管患者尿路感染例次发病率与2010年7月至12月比较, χ2=218.5, 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目标性监测调查结果显示, 从2011年1月起规范执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采取预防干预措施后,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尿道插管患者尿路感染例次发病均明显下降。为达到有效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 针对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 采取了有效的干预措施:

3.1 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标准操作规程

(SOP) , 明确人员职责, 科主任、护士长认真督促落实干预措施、填写监测表格, 运用感染管理科日常监测中发现问题及时与相关科室医护人员沟通, 督促医护人员加强SOP的落实。

3.2 对医务人员进行无菌技术、手卫生、导尿操作、留置导尿管的维

护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的培训和教育, 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3.3 提高常规手段执行力推行有效的干预方法预防医院感染

(1) 注意导尿过程中的无菌操作, 选择合适的导尿管, 插管动作应轻柔, 保证充足的无菌石蜡油润滑导尿管, 尽量避免损伤尿道黏膜。 (2) 由于置尿管的时间越长, 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可能性越大, 故我们应该尽量减少留置尿管的持续时间。护士可以每天察看患者情况, 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 评估是否可以拔管, 避免不必要的长期留置。有调查显示, 在接受导尿或尿路器械操作的患者中, 约有25%~62%的患者有尿路感染, 其中70%以上的患者与导尿时间过长有关, 20%与尿路器械操作不慎有关, 反复多次导尿患者约有半成患者发生菌尿症[3]。密闭式留置导尿管在14d以内, 感染率可控制在20%以下;>14d, 感染率可急剧上升至100%。 (3) 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 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由于集尿系统被护士反复打开, 这样集尿袋就容易通过冲洗液、冲洗管或者护士的手等途径引起不必要的外源性感染, 因此破坏密闭系统, 将增加感染的危险性。我们应该杜绝不必要的膀胱冲洗、频繁更换集尿袋等。2011年后我院纠正了医护人员的错误观点, 杜绝不必要的膀胱冲洗和每1~2周更换一次导尿管和频繁更换集尿袋的做法。 (4) 保持尿道口清洁, 护士应每日按时清洁尿道口, 有大便失禁症状的患者务必每次便后用碘伏进行进行消毒。 (5) 当患者出现尿路感染症状时, 应及时更换导尿管, 并对换取下来的导尿管中存留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纠正有的科室出现尿路感染尿液混浊时, 进行膀胱冲洗的做法。 (6) 防止逆行感染。将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 并妥善固定导尿管, 避免接触地面, 患者活动或搬运时先夹闭引流管, 防止尿液逆流感染。 (7) 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 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避免在倒掉集尿袋中尿液时, 使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8) 加强手卫生管理, 提供方便的手卫生设施, 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 因此, 在进行导尿管操作和日常维护时, 进行手卫生, 对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 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开展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目标性监测, 提出预防干预措施, 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方法 由临床各科医院感染监控人员为主,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协助, 对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在各科住院进行导尿操作并留置尿管的患者进行监测。结果 开展目标性监测采取干预措施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明显下降, 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通过开展留置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目标性监测, 有针对性调整干预措施, 可有效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

关键词:导尿管,尿路感染,目标性监测,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刘振生, 金大鹏, 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2:485-496.

[2]程红缨.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与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 26 (10) :36-37.

[3]杨华明, 易滨.现代医院消毒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364.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对我院泌尿外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所收治的肾破裂修补术、肾肿瘤剔除术、肾部分切除术、重复肾重复输尿管切除术、肾切开取石术、肾盂癌根治术、经皮肾镜或输尿管镜内切开成形术、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等泌尿系术后导尿及留置导尿管3250例患者,其中男性1791例,女性1459例,年龄20~68岁,平均46岁。从置入导尿管至拔除导尿管48h内期间所发生的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进行监测和分析。

1.2 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泌尿系术后导尿及留置导尿管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统一制定监测表格对每例患者登记和完善,根据临床诊断和病原学诊断进行判断,追踪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发生率。对发生医院感染的病例,及时查找和分析感染发生的原因,及时给予干预措施。

1.3 判定标准

尿路感染临床症状、尿常规、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浓度≥104cfu/mL,革兰阴性球菌浓度≥105cfu/mL,判定为泌尿系统感染。

2 结果

3250例泌尿系术后患者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进行监测情况,见表1。

3 讨论

3.1 强化责任意识,主动监测干预是防控感染的前提

(1) 医院感染管理涉及到各个岗位和专业,增强全员医院感染监控意识,各自履行相应的职责,才能防患于未然。 (2) 医院感染监测是依据,消毒隔离措施是重点。主动采用目标性监测,及时发现问题,落实相关措施,有效控制感染,减少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3.2 专业知识培训是防控感染的基础

(1) 开展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专业知识培训是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基础。医务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监测工作的开展。 (2) 医务人员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有效地指导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

3.3 置管护理是防控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关键

(1) 置管前护理:a.严格掌握导尿指征,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评估,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b.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的导尿管,可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及减少对尿道造成的损伤。 (2) 置管时护理:a.放置导尿管无菌技术之执行,正确铺无菌巾,充分消毒尿道口,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尿道黏膜。b.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重新更换尿管。 (3) 置管后护理:a.妥善固定尿管,以免发生移动及拉扯,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b.引流袋下端排出口定时松动放尿,容易污染引流袋。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c.保持尿道口及会阴之清洁:定期执行尿道口及会阴的清洁可减少菌落的形成,降低细菌延着导尿管上行性感染的机会。d.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留取大量尿标本时,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e.除非患者病情需要,不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f.置导尿管7d菌尿率明显高于4d,长期留置于膀胱内的导尿管表面有适合细菌生长的生物膜[4],易引起菌尿。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3.4 防控感染,手卫生先行

(1) 置管时,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 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严格执行手卫生。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方式主要为逆行性感染,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感染类型。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导尿管置入与维护方面。针对科室、人群的不同,开展有重点的目标性监测工作,举办相关感染管制措施之在职教育,重视手卫生,落实消毒隔离措施,持续改进,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

参考文献

[1]Allen MC, BSN RN.Implementation of a 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bundle in an academic medical center[J].Am J Infect, 2009, 37 (5) :75-76.

[2]蔡建军.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9) :1907-1908.

[3]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89.

上一篇:月综合报表下一篇:文化体验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