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

2024-05-19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精选十篇)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 篇1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改,探究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我校生化制药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工业分析与检验、药物制剂技术这四个专业新生入学后所接触的第一门基础性实验课,该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也为学生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笔者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授课中,深深的体会到本课程在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溶液配置、分析天平的使用、实验数据处理等操作方法在任何一个科研实验中几乎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在授课时,可以从一个科研人员的角度出发,除了让学生熟练仪器操作外,也要注意对学生的实验素养进行培养,这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在今后的学习还是工作上都会颇有收益[2,3]。目前,从我校学生在实验课上的基本情况来看,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理论基础上仍有待提高。因此,笔者通过借鉴国内其他院校同行的授课经验[4,5,6],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尝试改变实验教学方式,优化实验内容的方法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1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简介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作为我校大一学生所接触的第一门基础性实验课程,主要由无机和分析这两块内容组成,但由于内容上有些重复,因此把无机化学实验中的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这四块内容与分析化学中所对应的四大滴定方法相整合,这样一来,将重复的内容进行综合后,不仅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还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从教学目标上来看,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训练除了让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的实验操作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机分析的实验中,学生应当树立严格、准确的“量”的概念,为今后参加生产或科研打下夯实的基础。

2 教改的具体实施内容

2.1 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科学新颖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愿意去学,主动去学。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授课的过程中偏重于理论讲解,使实验内容脱离了实际应用。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分为两部分内容,分别是无机实验和分析实验,其中分析实验主要是以滴定分析为主,所涉及的实验操作简单重复,因此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在授课的过程中就会显得单一化,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这一方法的改革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在项目式教学法的实践应用中,首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求,将生活和企业中的真实案例作为教学内容,例如“牛奶或奶粉中钙含量的测定”、“药品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腌制品中亚硝酸盐的测定”等实验设为授课内容,将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隐含在这些典型的案例中,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案例的实施中,教师就好像是一名向导和顾问,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新的知识,学生则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提高实操水平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说,项目式教学法是师生合作,共同学习,共同完成项目的教学方法,非常适用于该实验课程的教学。

2.2 实验安排上的优化

2.2.1 精选实验内容

引用项目式教学法后,对实验内容的筛选就尤为重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度,实验内容的选择要贴近于生活,尽可能的和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相关,适当减少单纯化合物的滴定分析,这样,学生才会更加清晰教学目的,并且在今后的工作中才能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与此同时,也可以开设综合性的设计实验,可以让学生来拟题,最后由老师选定一个最佳的题目展开实验,让学生能在这个综合性的实验课题中学会相互合作、独立思考、共同进步。

2.2.2 合理分组

小组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而且也有利于他们之间的相互探讨,尤其是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时,小组合作更能加快实验进度与上课的效率。但在小组人数分配上要做到合理,人数过多,则会使组内的个别学生形成“搭便车”的心理,这样就不能让每个人都全身心的投入到实验中去。因此,在笔者的授课经验上来看,每组最佳的人数安排应该是2~3人左右。

2.2.3 培养实验素养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外,还要注意树立良好的实验素养,不可在上课时喧哗吵闹,实验时要注意台面的整洁,仪器试剂原取原放,并且及时记录下实验的原始数据,在实验完毕后要将仪器复原,废纸废液不乱丢不乱倒。

2.3 加强环保教育,树立绿色实验观念

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中,必然要消耗大量的化学药品,其中也会涉及到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倘若都直接倒入水槽中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在实验课程中,向学生渗透一个绿色实验的环保理念尤为重要。

(1)公共试剂统一配置。在滴定分析实验中,指示剂就是属于实验中所必须用到的试剂,倘若每组都进行配置的话不仅影响实验进度,而且对于那些使用过剩的指示剂来说也是一种浪费。因此,教师在实验前可以先对实验过程中要用到的试剂进行划分,属于共用的试剂让学生进行统一配置,配置的原则做到宁少勿多,够用就行。

(2)节约用水。学生在洗涤仪器时要时刻提醒大家节约用水。

(3)有害试剂统一回收处理。铬酸洗液具有配置简单,使用方便的特点,是实验室中常用的一种洗液。但由于铬的毒性较大,在实验过程中应尽量减少该洗液的使用,对于用过后的铬酸洗液要进行回收,不能直接倒入水槽中。

2.4 科学考核,规范实验操作

科学的考核制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认真主动的去学习,还能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目前,我们在实验课程中,对学生的考核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平时成绩,即在项目式教学中,根据每个分组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进行打分,占单次成绩的30%;第二部分是实操成绩,主要是依据每个学生的操作熟练度进行打分,占单次成绩的30%;第三部分是对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进行打分,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实验数据处理的掌握情况以及实验报告是否书写规范这两方面进行考核,占单次成绩的40%。最后,实践部分的最终成绩再由每次实验的分数累加取平均值得出。这样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与过去单一的从实验报告上进行打分相比,会更加科学。

3 结语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曾经说过:不存在教学方法上的百宝箱。的确,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笔者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上,根据本专业的性质,结合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特点,通过优化实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环保教育等措施,对该课程实施教学改革,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成果从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体系改革的角度来看,能够满足我校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其次,从理论与实践两部分的考核结果上来看,学生在期末时的理论成绩大有进步,对大纲要求的基本理论知识都掌握的较好,在实验课上的积极性较往常也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冰,陈厚,徐强.《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化学教育,2015(4):6-9.

[2]薛春霞,秦斐,翟淑红.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州化工,2014,42(11):237-238.

[3]邓辉,高英.浅谈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J].广州化工,2014,42(7):162-163.

[4]周萃文,尚秀丽,郭亚玲,等.高职石油化工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创新[J].广州化工,2015,43(10):213-214,216.

[5]赵丽,孙洪海,王丽敏,等.化工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3):114-115.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反思 篇2

一、目前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之间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

在过去的无机化学实验里,制备实验的有关内容是只要合成出产品,计算出相关数据后,那么,这个实验就完成了它的教学任务,也达到了实验的目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只是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简单地加在一起,组成无机分析化学实验的这两个实验都是相对独立的,加在一起后它们之间没有关联,使之不能综合到一起去分析实验过程,也不能更全面地探讨实验结果。

2、实验内容重复,实验结构单一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中,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实验相对较多,而这些较多的实验中,有很多过程在无机化学实验中我们也要学习,这就造成了知识点的重复。例如,某些金属离子的鉴定方法、分析天平的使用和一些滴定操作技术的实验,它们都在各个环节重复出现,这样不仅浪费了教学课时和药品,还降低了学习效率。

3、实验造成的污染和浪费现象严重

现在的实验教学中,很多实验的开销都是很大的`,很多验证性的实验,大大加剧了实验药品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学生对于实验药品的`节约没有相关意识。我国环境污染严重,仅污水灌溉就已对浅层地下水、土壤、作物造成污染和影响,时刻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而实验室对水环境的污染不容忽视。国内实验室通常没有回收意识,实验废弃物一般都未经任何处理而直接排人下水,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把实验教学变成污染环境的行为。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内容涉及到的试剂种类很多,甚至很多种都是有毒的,如果处理不当,后果不堪设想。

4、实验考核方式存在问题

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考试,它能够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如果对化学实验重视度不高,认为教好实验操作,顺利完成了实验过程,课后完成实验报告就是完成了实验的教学,那不能了解学生对于实验的掌握程度,也不能调动学生课后钻研和思考的热情。

5、设计性实验较少,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现代无机化学分析实验的内容单一,多为经典的验证性实验,重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了解实验基础知识,学生只是简单机械的按照实验的过程进行,不能够对新知识、新发现有所了解和涉及,不能达到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设计性实验少,缺乏创新,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同时也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针对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不足提出的几项改进措施

1、采用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两门课程整体教学的方法

在实验项目的选取上,不再选取那些单纯的制备实验,而是选取一些综合性实验。用分析化学的手段去解释无机化合物合成及产品检验的结论,使之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将二者相结合。在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之后,多设计一些无机与分析相结合的实验,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制备并分析无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和思路。

2、合理调整实验内容,避免实验内容和方法上的重复

在实验的内容上,将实验过程有重复的地方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实验,避免了实验内容和方法的重复,一次性学习到和这个实验相关的所有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技巧。对于已经涉及过的实验方法和处置手段,如果在今后的实验中出现,则采取简单略过的方式,不作过多无用的解释,争取重点、难点一次学通学会。

3、合理改善相关实验,使之更加适应绿色教学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特别重视环境的保护,提出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无机分析化学实验中,我们也要遵从这一理念,倡导绿色化学,提倡在反应过程和化工生产中,尽量减少或彻底消除使用和产生有害物质。而对于实验垃圾,要进行相应的回收处理,有毒物质也要经过无毒处理后排放。而在实验浪费问题上,我们要灌输给学生节约意识,在一些实验上,可以采取连续实验学习的新方法,避免了实验药品的无故浪费。

4、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考核方式的相关改革

考核无论在哪项实验中,都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考核的结果可以直观的反应出学生的学习结果,为了能更好地考核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我们不能单纯的进行书面上的测试,还要有动手能力的考察和实验能力的考察,以及对于实验的整体过程的了解与把握。在评分上,将实验考试分为实验基本理论考试和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考试,使其各占一定的评分比例。

此项改革是为了防止学生只注重考试而忽略了实验本身的重要性,让学生自觉的去认真对待每次实验,对于基础实验的学习很有帮助,避免了今后复杂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还最大限度的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5、增加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通过实验的设计和具体实施进行检验。我国还应该增加一些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性的实验,并且编入教程,这些实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于未知事物探索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热情和信心,也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验中,学生不仅要动手,更要动脑。开设综合设计性的实验内容,将实验技能的训练与培养置于实验探究活动中,确保每一个学生的潜力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三、结语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建设探讨 篇3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 教材内容 教材建设

[作者简介]王耀勇(1955-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化学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化学教育和化学应用。(陕西杨凌712100)

[中图分类号]G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8-0146-02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非化学、化工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是一门将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合二为一的课程,涉及部分无机理论、元素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内容,将为学好药物、生命、环境、石油、食品等专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职教育是“九五”期间先后由部分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的二级学院以及国家级重点中专逐步发展起来的,高职教材也由这些学校的教师们编写而成,因此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原来本科、专科或中专教材的痕迹。一般情况下,原来本、专科教师编写的教材理论性较强,难度较大,而原中专教师所编写的教材相对来说则比较简单、难度低。通过“九五”和“十五”期间的教材建设,确实也出现了一批内容精练、取材先进、特点突出的精品教材,这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成果。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讲授过许多专业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使用和参考了若干版本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也参与编写过部分教材,在这一过程中发现有些教材在教材内容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在教材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偏多,面面俱到。内容偏多是当前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例如有些教材至今仍然保留着结构单元(早就被IUPAC取缔的内容)概念及计算;有些教材的章前有内容提要,后有本章小结,另有阅读材料,一项都不少,内容知识点偏多,面面俱到。这造成教材篇幅过大,闲置内容过多,学生的学习、经济负担过重。其中,有些教材的理论部分多达五十多万字,实验部分二十多万字,而对于大多数非化学化工类专业而言,总学时数约六十个左右,每学时要完成上万字的教学内容,既使本科学生也无法实现,更何况基础本来就比较差的高职学生。因而造成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导致根本无法提高教学质量。

2.教材内容偏深,脱离实际。由于一些教材编写者缺乏正确的教学理念,认为只有将教材内容编得深一些,理论性与系统性强一些,才更像高校(高职)教材,才能体现出编写者的理论水平。在编写过程中,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忽略了教材的定位和学生的接受水平,从而导致教材内容偏深、偏难。例如原子结构方面的“四个量子数”“不等性杂化轨道”以及氧化还原部分的“条件电极电势”等内容,虽然能更准确地揭示原子结构的本质以及知识的内在联系,但是会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造成很大的麻烦,其结果也就背离了编写的初衷以及高职教材编写的主导思想。

3.教材内容重复,浪费学时。由于教材编写者不太重视对相关学科内容的了解,在选择内容时唯恐某些内容覆盖不到,因而在编写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与随意性,使得有些内容出现重复现象。例如无机化学重复着中学化学中有关“元素化合物”的内容;高职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中连续重复着在高中化学中关于物质的量及其计算等内容;分析化学也重复着无机化学的理论内容。这样重复的直接结果是造成课时浪费、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在本质上是对学科建设、学生的不负责任。

4.教材内容破碎,碎片堆积。一些教材编写者对教材建设中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度原则的理解欠妥,因而,在教材内容设置上不顾课程特点,一味地追求实践技能,而对理论知识大有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感觉,将所有的理论一概删掉。如有些教材中对酸碱质子的理论遮遮掩掩不敢正视,对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也只停留在中学阶段,也只限于强酸强碱溶液pH值的计算,唯恐因强调理论知识而落得重理论轻实践的“罪名”。这导致有些教材的内容像碎片堆积似的,支离破碎,前后脱节,毫不相干,使本来理论性与规律性就比较弱的化学教材内容显得更加凌乱,从而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此教师也感到很无奈。

二、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编写的思考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性资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课程教学的主要媒体,教学内容是教学实现的基本依据,也是对教材编写者思维方法与认识过程的反映,因此一本教材质量的高低,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鉴于当前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内容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结合教材建设的基本规律,笔者认为,要编写一本好教材,出精品教材,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材要定位准确,简明实用。作为教材编写者必须准确把握教材的定位。无机及分析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课,而且又只是部分专业的基础课,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因此,教材不仅要体现出科学性,即符合化学学科课程的特点与规律,同时还应体现出适用性,即体现出高职院校的办学与专业特点。教材应针对各类专业的不同要求,精选适当的内容,而不是贪多求全,面面俱到。例如对于农业类高职院校,教材应紧密地联系动、植物以及农药、化肥、环境等内容,重点介绍有关元素与化合物的知识、分析方法等;而对于原子结构理论与有关平衡计算的理论,则不宜深究细讲,应该点到为止,够用为宜,从而使教材定位准确,特点鲜明,简明实用。

2.教材内容要实现理论与实践合理配置。在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建设过程中,要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验证性、技能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的关系。首先,要正确理解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够用”为度原则,是指不过分强调化学学科的系统性,但要“必需”“够用”,从而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要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对于传统的理论不能一概地认为都是陈旧的、过时的,我们要善于放弃陈旧,但不能丢弃经典。化学学科不同于计算机或服装设计专业等发展较快的应用型专业,其中有些传统理论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如酸碱理论,虽然出现了质子理论,但电离理论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互为补充,这样才能使许多实际问题、科学现象得以合理、全面地解释。同时,更要介绍最新的科技成果,如新材料、新技术等,这样才能使学生了解到现代科学信息,以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也要处理好验证性与综合性实验的关系,在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内容建设中加强实践技能内容,这是高职教育的本质性要求。对于高职学生(初学者)而言,在中学阶段很少做实验,因此在教材内容中强调验证性实验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并不能因此而忽略技能性实验,应该相应地增加这部分内容以规范学生的操作技能,这是学生做好实验的基础。综合性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与创新能力。因此,在教材内容设置中要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它们在教材中出现的顺序及其比例。

3.科技人文,和谐搭配。文理渗透是当前教育的大趋势,科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方向。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相对较短,学习任务也比较重,只能通过日常的教育、教学环节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无机及分析化学也应结合课程的自身特点,在教学中渗透文理交融的思想与内容。例如结合元素的周期律渗透哲学思想,通过元素化合物内容向学生宣传环保知识。通过情境化的教学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环保意识及爱国情怀。由此可见,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材内容对培养高技能、高素质、高品位的合格人才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之,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建设要立足于高职教育的本质与特征,树立为专业课、为培养目标服务的思想,教材内容力求简明、实用。同时,在教学实践中,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科技与人文相互渗透,这样才能使教师好教,学生易学,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潜能。

[参考文献]

[1]叶霞芬.无机及分析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曹素忱.无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张延金.无机及分析化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1998.

[4]徐英岚.无机及分析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5]徐英岚.无机及分析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浅谈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 篇4

1 重视新媒体应用,提高教师教学效果

21 世纪是信息时代。在过去30 多年中以微电子、光纤、无线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和通信技术经历了飞速发展,计算机迅速普及新的网络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和商业活动的重要手段,信息和通信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社会和经济发展重要的推动力量,网络技术正逐渐被普遍应用,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作为新知识、新技术密集实践的地点,以网络为首的新技术、新媒体也理所当然的该被应用于大学的各个领域,如学籍注册、选课、排课、学生的日常管理等等。而课堂作为大学中最为重要的场所,授课过程作为学生在大学期间经历的最为重要的时段之一,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的新技术更应在这些时刻与地点体现其应承担的重要作用。

我校大学一年级新生来自于全国各地,每个中学开设的实验课情况都不尽相同。以笔者2013 年任课的班级为例,学生中大约有一半人来源于新疆本地,他们中大多中学时做过基础的化学实验,但他们中有部分人实验操作并不规范; 而对于另外一半来自于内地的学生,高考化学成绩大多要优于新疆学生,但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中学阶段是 “看实验”而非做实验,他们对实验现象、结果、原理等内容的掌握都是直接以结论形式被记在脑中,但从未亲手实践过实验过程。上述情况使得学生的实验基础层次不齐,如果按照 “一刀切” 的教学方式,很难保证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传统授课模式正是采用 “一刀切”的模式,在指导教师课前讲解、课堂演示后就开始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但因学生中实验操作基础的差异性,往往导致同班的学生,实验进程差异较大,部分学生能够迅速完成实验,而其他学生则可能因此而产生急躁情绪,影响最终的实验结果。此外,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中,是通过教师在讲台的课堂演示带给学生正确的操作概念,但目前一个班级大约30 ~ 40人,实验室中的实验台上还往往有试剂架,这就导致教师的演示很难让全班学生都看到规范的过程,影响了演示的效果。

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使得在课堂之外,教师有可能通过互联网为有要求、有需要的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因此,笔者尝试将网络作为课堂授课的有益补充纳入到授课过程中来。例如无机及分析实验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包括洗涤、烘干、加热、称量( 分析天平和托盘天平) 等基本操作,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容量瓶、移液管( 吸量管) 、酸碱滴定管等的使用。有些基本操作要求较高,操作细则较多。为了使学生从开始就掌握规范的操作,笔者在课前会将本次课程涉及的基本操作相应视频发布于网络,并利用学生班级的QQ群或微信朋友圈发布相应网址,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前根据预习内容观看相应视频,并在课程中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以抽查操作或纠正操作等形式进行考核。

2 优化实验内容,增加学生的关注度

传统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基本上包括两部分: 无机实验及分析实验,二者各占50% ,其中分析实验部分主要是滴定分析实验,所涉及实验操作简单重复,导致学生对此部分学习兴趣不高,往往做过两个此类实验后,常问老师我们做这些实验是为什么? 天天滴定到底是为什么? 因此,笔者认为授课教师在安排实验内容时,应适当减少单纯化合物的滴定分析,而增加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分析内容,让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增加学生对分析实验的兴趣,如可把 “白菜与柑橘中VC含量的测定”、“腌制品中亚硝酸盐的测定”、“葡萄糖注射液中葡萄糖含量的测定”、“牛奶或奶粉中钙含量的测定”等实验设为授课内容,以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此外,笔者通过授课过程发现: 与高年级同学相比,大一新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在实验过程中,大一学生主要都是实施 “依葫芦画瓢”式的实验,过份依赖授课教师的讲解内容,按照板书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部分学生甚至每做一步都要得到老师的认可才会往下做,而很多学生对出现的实验现象及实验结果,不进行主动分析总结与反思。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在实验过程中,授课教师应有意识地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老师在课堂上将实验原理、基本操作、注意事项讲授清楚,就应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允许学生在实验中出现错误,当遇到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实在有困难再稍加指点。而对实验的结果部分,除了要求学生记录基本现象、计算数据、分析操作步骤外,对上述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实验内容,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课堂延伸至课外,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或者图书馆的相关资源,查阅相应的国家标准,并依据这些标准,对实验课上测试产品的相应指标进行评价。

3 加强实验管理,培养学生优良习惯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是很多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开设的第一门实验课,因此在本门课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目前,本门课程包括课前预习、课堂操作以及课后总结三个环节,分别对应预习报告、结果记录以及实验报告。学生往往对实验报告更加重视,这也导致了很多学生的预习报告只是机械地将书中内容成段抄下,而未深入思考和理解实验基本原理及步骤等,很多学生在完成预习报告后,依然是什么都不知道,且在实验课上也很难依照预习报告完整的做出实验,预习效果很差。为此,我们严格了对预习报告的要求,加强了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和指导,要求学生预习报告中的实验步骤部分必须是以简洁流程图形式给出,以避免学生机械式抄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对出现的课堂纪律混乱、实验操作不规范、实验桌面脏乱等现象进行管理外,还利用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的预习情况进行考察,且尽可能做到每一位同学都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在同学面前发言。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加强对学生结果记录的管理,要求他们及时、准确、真实的记录实验现象与数据,不能对它们进行修改,且下课时还会对学生的结果记录进行批改,要求学生将其附于实验报告后。最后,在对实验报告的撰写中,除了要求学生完整记录实验步骤等,还要求学生进行反思,对本次实验的总体情况进行总结。

4 结语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 篇5

生物工程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61B15)

一、课程说明

课程总学时102节,周学时3,学分5分,开课学期第1、2学期。

1、课程类别: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是立足于新的一门课程体系基础之上,对原来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进行优化组合,有机结合而成的一门课程。它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近代物质结构理论、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理论、元素化学、氧化还原和电化学的基本原理的基础知识,以及物质组成的化学分析法及有关理论。要求学生掌握水溶液中的化学平衡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掌握重要的化学分析法(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了解分析化学中的仪器分析方法(光度分析法、电位分析法和色谱分析法)。

随着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地需要运用化学概念和方法去解决生物学问题。通过教学要求,学生能将化学基础与生物学知识相结合,应用分析化学的手段去研究化学元素和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及与生命的关系。

3、参考教材与参考书目:

(1)《无机化学》第三版(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普通化学原理》 华彤文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3)《分析化学》 第三版 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4、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

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原子结构,分子结构。

5、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并以实验教学与操作和多媒体模拟实验相结合的多种手段开展教学。

6、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本课程成绩考核的主要方式为笔试,课程成绩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占总成绩60%,期中考试占总成绩25%,平时考核成绩占15%。命题要求覆盖大纲,题型灵活,难易适中,着重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7、实践性教学内容安排:

实践性教学安排51课时,详见《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大纲》。8.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为中学化学,后续课程主要是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等。

9、其他有关说明:

本大纲的制定按照教育部编写的课程教学要点,结合本校和本专业情况进行修订。

二、教学内容 绪

论(1学时)

1、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和前景;

2、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方法。

第一章 气体和溶液(4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其应用。

2、掌握道尔顿分压定律。

3、理解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应用。

4、熟悉溶胶的结构、性质、稳定性及聚沉作用。

5、了解大分子溶液与凝胶。基本内容:

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混合气体分压定律。

2、.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应用:溶液蒸气压下降、凝固点下降、沸点上升、渗透压。

3、溶胶的结构、性质、稳定性及聚沉作用。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6学时)

基本要求:

1.了解状态函数等热力学常用概念 2.掌握焓和焓变的概念,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3.学会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焓变的计算 4.学会计算标准状态下吉布斯自由能变和反应熵变

5.学会运用吉布斯自由能变判断化学反应方向,计算热力学平衡常数 基本内容:

1.有关热力学的几个常用术语:体系和环境、状态和状态函数、功、热量、内能焓

2.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化学:焓变,反应热和热化学方程式,盖斯定律,几种热效应(生成焓)3.化学反应的方向:反应自发性、熵的初步概念、吉布斯自由能变(ΔG)、反应的标准自由能变(ΔG)公式及其应用

第三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6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化学反应速率概念和速率表示法,基本反应的速率方程

2.掌握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并能用活化能的概念加以解释 3.掌握化学平衡,理解平衡常数的物理意义及其影响因素 4.掌握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5.掌握有关化学平衡和平衡移动的计算 基本内容:

1.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方法:平均速率和瞬间速率

2.基元反应和复杂反应,基元反应的速度方程,反应分子 3.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质量作用定律,反应级数 4.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阿仑尼乌斯公式,活化能 5.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6.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与化学平衡

7.平衡常数,Kc、Kp与Kθ,平衡常数的物理意义,多重平衡规则 8.化学平衡的移动: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勒夏特里原理

第四章 解离平衡(5学时)基本要求

1.深化应用化学平衡及平衡移动原理讨论弱电解质(弱酸、弱碱)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盐的水解平衡及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 2.掌握离子平衡的有关计算 基本内容

1.酸碱理论简介:电离理论,质子理论,电子理论,酸碱共轭关系 2.强电解质溶液,活度及活度系数,拉平效应与区分效应 3.水的离子积,溶液的pH,酸碱指示剂

4.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盐效应 5.盐类水解,水解平衡的移动

6.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溶度积与溶度积规则,溶解度与溶度积的相互换算,沉淀生成与溶解,分步沉淀与沉淀的转化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5学时)基本要求:

1、熟练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

2、理解标准电极电势及奈斯特方程式的意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3、元素电势图的应用 基本内容:

1、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氧化数、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2、原电池,电极电势,标准电极电势,由标准电极电势判断氧化还原方向并计算平衡常数。

3、奈斯特方程及有关计算;介质酸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第六章 原子结构(4学时)基本要求:

1.理解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2.懂得近似能级图的意义,能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的三个原理,写出常见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方式 3.学会利用电离势、原子半径等数据,讨论各种元素的某些性质与电子层 4.重点掌握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间的关系 基本内容:

1.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氢原子光谱和波尔理论,电子的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几率密度,波函数(原子轨道),电子云,径向分布,角度分布,四个量子数

2.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多电子原子的能级,屏蔽效应与钻穿效应,能级组,近似能级图,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和电子排布,原子的电子构型与周期,族的划分 3.电离势,电子亲合能,电负性

第七章 分子结构(5学时)基本要求:

1、学会运用现代理论说明共价键形成过程本质与发展;分子轨道理论等

2、掌握分子间三种作用力和氢键并用于说明物质的一些性质

3、了解晶体的基本特征与晶格等概念,金属键与金属晶体

4、掌握离子键的本质与离子晶格的基本类型

5、了解离子极化的概念 基本内容:

1、离子键的特征,离子晶体,离子晶体半径比规则,晶格能的计算

2、共价键的形成与本质,现代价键理论要点与优缺点,共价键的方向性与饱和性,σ键与π键

3、杂化轨道理论SP,SP2,SP3杂化

4、分子轨道理论简介:同核双原子分子轨道能级图,键级,分子的磁性

5、分子间作用力和氢健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6、晶体的基本概念、金属键、金属晶体

7、离子极化力和变形性,离子极化对化学键型和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第八章 配位化合物(4学时)基本要求

1、掌握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2、了解配合物价键理论的主要论点并能说明一些实例

3、掌握配合物稳定常数及有关计算

4、掌握配合物形成时性质的变化

5、一般了解螯合物的特征和配合物的重要性 基本内容:

1、配合物定义、组成、特征、分类、命名

2、配合物价键理论要点

3、螯合物的形成及其特殊稳定性

4、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及其应用

5、配合物形成时性质变化及其重要性

第九章 非金属元素选述(8学时)基本要求:

1、掌握卤素、氧、硫的结构、性质。

2、掌握氮、磷、碳、硅、硼的结构和性质。

3、了解稀有气体、大气和大气污染物。基本内容:

1、卤素及其化合物。

2、氧、硫、硒及其化合物。

3、氮、磷、砷及其化合物。

4、碳、硅、硼及其化合物。

5、稀有气体、大气和大气污染物。

第十章 金属元素选述(6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碱金属与碱土金属的结构与性质。

2、掌握铝、锡、铅及其重要化合物。

3、了解过渡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4、了解稀土元素及其应用。基本内容:

1、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性质。

2、铝、锡和铅及其重要化合物。

3、铜、银、锌、汞及其化合物。

4、铬、钼、锰、铁、钴及其化合物。

5、稀土元素及其应用。*

6、金属与生命。

第十一章 分析化学概论(2学时)基本要求;

1.了解分析化学要求和它与生物学的关系; 2.了解分析化学中定量分析方法的分类; 3.了解定量分析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基本内容;

一、分析化学的任务和它与生物学的关系;

二、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

三、定量分析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第十二章 定量分析的误差和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4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定量分析误差的来源及减免方法; 2.掌握定量分析误差的表示方法; 3.掌握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与报告。基本内容;

一、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有效数字

运算规则

二、定量分析误差的产生

系统误差

偶然误差

偶然误差

三、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

减小偶然误差的方法

四、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

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离群值的弃舍

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与报告 第十三章 重量分析法(2学时)基本要求;

1.了解沉淀重量法中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 2.掌握影响沉淀溶解度和沉淀纯度的因素 3.了解不同类型沉淀的沉淀条件 4.掌握重量分析法的结果计算。基本内容;

一、重量分析法概论 对沉淀形式的要求; 对称量形式的要求;

二、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酸效应 配位效应

三、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共沉淀; 后沉淀;

四、沉淀的形式与沉淀条件 沉淀类型

沉淀条件的选择;

五、沉淀的操作过程和分析结果的计算 沉淀的过滤、洗涤、烘干和灼烧 重量分析结果计算;

第十四章 滴定分析法(8学时)基本要求;

1.了解滴定分析的过程和方法分类; 2.了解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3.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浓度计算; 4.掌握酸碱滴定方法、各离子浓度的计算; 5.掌握酸碱滴定曲线及指示剂的选择; 6.了解酸碱滴定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7.掌握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和滴定条件; 8.掌握氧化还原滴定法基本原理及应用; 9.掌握沉淀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及终点测检方法; 10.掌握各滴定方法中结果计算。基本内容;

1、滴定分析法概论 滴定分析过程及方法分类;

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

滴定分析法中的计算。

2、酸碱滴定法

弱酸溶液中各物种的分布;

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

缓冲溶液的作用及计算;

酸碱指示剂

酸碱滴定的滴定曲线及指示剂选择;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3、配位滴定法

配位滴定法概论;

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混合离子的滴定; 配位滴定的方式和应用

4、氧化还原滴定法 氧化还原滴定法概论; 氧化还原滴定法基本原理;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分类及应用示例。

5、沉淀滴定法 沉淀滴定法概论; 沉淀滴定的滴定曲线; 沉淀滴定法的终点检测; 沉淀滴定法应用。

第十五章 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10学时)基本要求;

1.了解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的特点和光与物质的关系; 2.掌握吸光光度计的组成及各部件的作用; 3.掌握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光的吸收定律; 4.了解显色反应及显色反应条件; 5.了解仪器测量误差和测量条件的选择; 6.掌握紫外光度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7.了解分子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仪器结果。讲授内容;

1、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概论

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特点;

物质对光的吸收及本质;

2、光吸收定律——朗伯-比尔定律

3、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

4、紫外-可见吸光光度计

基本部件及性能;

几种常见的分光光度计。

5、显色反应与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6、仪器测定误差和测量条件的选择

7、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8、分子荧光分析法

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荧光分析法仪器;

荧光分析法的应用。

第十六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8学时)基本要求;

1.掌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基础; 2.掌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组成和各部件的作用; 3.掌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定量方法; 4.了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分析条件选择; 5.掌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灵敏度表示方法; 6.了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基本内容;

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概论;

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理论基础,原子吸收与原子浓度关系。

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光源,原子化系统,分光系统,检测系统。

4、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的干扰及消除 化学干扰、光谱干扰、物理干扰。

5、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条件的选择及定量分析方法

6、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的灵敏度和检出极限

7、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第十七章 电势分析法(6学时)基本要求;

1.掌握电势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了解电势分析中常用的电极类型及其电极结构与组成 3.掌握离子选择性电极的主要性能

4.掌握直接电势测定方法及在生物学在的应用 5.掌握电势滴定法和电势滴定法的终点确定方法。

基本内容;

1、电势分析法基本原理、2、电势分析法中的参比电极、甘汞电极; 银-氯化银电极。

3、电势分析法中的指示电极

第一类电极、第二类电极、第三类电极、零类电极、膜电极。

4、离子选择性电极的主要性能

5、直接电势法 溶液pH值的测定、标准曲线法、标准溶液加入法。

6、离子选择性电极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7、电势滴定法

电势滴定法终点的确定方法、电势滴定法应用。

第十八章 色谱分析法(6学时)基本要求;

1.掌握色谱分析的分析流程及仪器基本部件、2.了解气相色谱法的基本理论、3.了解气相色谱法中固定相和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4.了解气相色谱仪中常用的几类检测仪器、5.掌握气相色谱法的定性几定量分析方法、6.了解气相色谱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7.了解高效液相色谱的仪器特点及分析基本流程。基本内容;

1、色谱分析法概论 气相色谱法的分析流程; 气相色谱法仪器的基本部件

2、气相色谱法的基本理论 分离过程、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

3、气相色谱法固定相和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

4、气相色谱检测器 检测器的主要性能指标、气相色谱常用的检测器。

5、气相色谱的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

6、气相色谱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7、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流程及分离原理。

第十九章 复杂物质的综合分析及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方法(2学时)基本要求;

1.了解剖析方法的特点及一般流程、2.了解复杂物质试样的采集方法、3.掌握试样的预处理方法、4.掌握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方法。基本内容;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 篇6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 溶液 元素及其化合物 定量分析 农林 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50-01

化学与农林业生产关系极为密切,化学知识在农业生产和科研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新型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化肥(复合肥、生物肥及生化复合肥)的开发利用;、除草剂的研制;从天然植物中提取杀虫剂;遗传工程培育新品种与植物组织培养;对植物生命现象及生理活动的研究以及农产品的加工、检测和贮运等,都需要化学提供理论依据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农林专业课如土壤学、肥料学、植物学、林学、栽培学、植物保护学等都要借助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和深入论述。

一、溶液在农林上的应用

1.溶液的酸碱度

土壤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资源。土壤的酸碱度,与植物营养成分的吸收、植物的生长等有密切关系。土壤的酸碱度不同时,营养元素的有效性也不同。如土壤里的磷元素一般在PH为6.5-7.5之间有效性较高。PH﹥7.5或PH﹤6.5时,磷元素多以难溶状态存在,有效性降低。土壤里的氮元素在PH为6-8之间有效性较高。钾元素在PH﹥6时有效性较高。土壤酸碱度对植物本身也有直接影响。土壤的酸碱度会使植物细胞中的原生质溶解,而破坏植物组织;土壤的酸性强则会使原生质变性并影响酶的活性,这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不同作物都有适宜其生长的土壤PH范围。总之,应用电解质溶液的有关知识,测定溶液的PH,对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具有重要意义。

2.缓冲溶液

在微生物实验中,常在含缓冲溶液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菌。在土壤里存在着多种缓冲溶液,其中主要是由KH2PO4(弱酸盐)和K2HPO4(弱碱盐)组成的缓冲溶液。除此以外还有碳酸及其盐类,腐殖质酸及其盐类组成的缓冲对,这些缓冲对的存在,使土壤具有比较稳定的PH ,以利于微生物的正常活动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3.胶体溶液

胶体知识在农业生产有广泛的应用,它能解释许多植物的生理现象。一切细胞的原生质和植物的汁液都是胶体溶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果受到外界条件变化的影响,稳定性将受到破坏,输送养分的通道就要受到阻碍;它能解释土壤的保肥作用。实验表明,土壤里含有大量的胶体粒子,其胶体粒子主要带负电荷,并具有很大的表面积,因此土壤具有吸附周围液体中的阳离子的作用。如当可溶性氨肥施入到土壤时,使土壤溶液里的NH4+浓度增大,土壤胶体原来吸附的阳离子就被NH4+交换,这样NH4+就被土壤胶体吸附,使NH4+不至于未被及时吸收而损失,故土壤胶体的存在能对铵态氮肥起到保肥作用。

二、元素及其化合物在农林上的应用

1.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是同位素示踪技术。同位素示踪法是引入放射性同位素,并观察其行踪的方法。如把放射性磷制成磷肥,喷洒在棉株叶上,很快在棉株中就发现了放射性磷,这证明了叶子也能吸收磷肥;辐射育种: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放出的射线照射生物体,使其正常代谢发生改变。通过遗传变异,选育出优良品种。植物的保鲜、贮藏:用小剂量的射线照射种子或用放射性物质的溶液拌种,刺激胚芽的生长发育,使种子发芽又快又好。用强辐射照射马铃薯、大蒜等,可抑制种子、块茎、块根的生长发育,达到延长贮藏期的作用。

2.农药

石硫合剂:配制是石灰:硫磺:水按1:2:10的比例共煮而成,它的杀菌能力强,容易渗透入细胞内,同时侵蚀昆虫表皮的蜡质层,对介壳虫和一些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波尔多液:是由CuSO4和石灰乳混合可制成,波尔多液对植物具有广泛的杀菌和预防保护作用,能消灭青苔和绵腐病菌。

3.化肥

(1)钾肥:碳酸钾(K2CO3),草木灰的主要成分,农村多用作钾肥,能促进作物生长健壮,茎秆粗硬,增强抗倒伏和对病虫害的抗病能力,能促进作物光合产物的运输,促成糖类的生成,使籽粒饱满。硫酸钾(K2SO4):也是重要钾肥,但长期使用会使土壤酸性增强,土壤板结。

(2)氮肥:铵盐:易溶于水,易被作物吸收适宜作基肥、追肥。

(3)磷肥:磷酸的钾盐、钙盐、铵盐在农业生产上是常用的磷肥,其中常用的有:磷矿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不溶于水,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但在酸性土壤或有机肥料中的有机酸作用下,能转变成可溶性的磷酸二氢钙,而被植物吸收。因此,它是迟效肥。过磷酸钙(简称普钙),是硫酸钙和磷酸二氢钙的混合物,磷酸二氢钙溶于水可被植物直接吸收,是一种速效磷肥。重过磷酸钙(简称重钙),它的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因此,它是比普钙肥效高的速效磷肥。

(4)微量元素肥料:硼肥,农业上常用的硼肥有硼砂、硼酸、硼泥等。硼是植物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能促进光合作用,增加糖类物质在体内的运输。特别是对马铃薯、甘薯、萝卜等块茎根类作物及油菜、棉花、果樹等经济作物影响较大,缺硼时植物的根、茎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油菜、小麦等常发生“花儿不实”的现象,农业上多用硼砂作根外追肥。

三、定量分析在农林上的应用

在现代科研领域中,分析化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手段和工具,无论是在农副产品的营养成分析、土壤普查,肥料和农药的质量检测等方面都具有广泛应用。

1.酸碱滴定法:常用此法测定水果、蔬菜等的总酸度,天然水的总碱度,土壤、肥料、中的N、P等元素的含量。

土壤、肥料中N的含量的测定(K氏定氮法):在CuSO4的催化下,用浓H2SO4将试样分解消化,使各种形式的氮化物转化为NH4+。NH4+的Kb极小,不能采用标准碱直接滴定,可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滴定。但NH4+与甲醛最有可定量置换出H+,然后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置换出的H+,便可间接得到氮的含量。

2.氧化还原滴定法:在土壤分析中,用重铬酸钾测定土壤里的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是判断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通过测定土壤中碳的含量换算。即在浓H2SO4存在下,加入过量K2Cr2O7标准溶液,在170-180°C下使土壤中的碳被K2Cr2O7氧化成CO2,剩余的K2Cr2O7以二苯胺磺酸钠为指示剂,用FeSO4标准溶液滴定,终点时溶液呈亮绿色。其反应为:

2K2Cr2O7+8H2SO4+3C=3CO2+2K2SO4+2Cr2(SO4)3+8H2O

K2Cr2O7(剩余量)+6FeSO4+7H2SO4=Cr2(SO4)3+K2SO4+3Fe2(SO4)3+7H2O

3.配位滴定法:钾肥中钾含量的测定

K+可以沉淀为K2Na[Co(NO2)6]·6H2O,沉淀过滤溶解后,用EDTA滴定其中的Co2+,以间接测定K+的含量。

4.分光光度法:是一种普遍用于测定微量组分的分析方法,对于生物体、土壤中有机物及微量元素均可测定。在农业上,常用来分析铵、铁和磷等。

微量磷的测定:原理:在酸性溶液在,磷酸盐与钼酸铵反应,生成钼磷酸,再用还原剂SnCl2或抗坏血酸,使钼磷酸还原为磷钼蓝,溶液呈蓝色。蓝色的深浅在一定范围内与磷的含量成正比,然后用标准曲线法测定试样中磷的含量。

以上例子只是无机及分析化学在农林专业的应用一个小的缩影,通过举例说明了无机及分析化学在农林专业的重要性,同时也为学好专业课打下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上官少平.化学.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李翠莲.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探讨 篇7

1 教学内容

为了压缩学时,减少教学内容中不必要的重复,我们将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中重复的内容删减,比如化学平衡在无机化学不再讲述而在分析化学中讲述。

在分析化学部分,我们打破了以化学反应平衡类型为线索,按四大滴定分析法组织教学内容的体系,建立了滴定分析法理论概括的新体系。应用化学平衡处理复杂体系为着眼点来组织教学内容,形成内在有紧密联系的三章,头一章着重于复杂化学平衡的处理和平衡浓度计算问题,为下一章做理论准备。第二章以滴定误差为中心,以统一的处理方法解决滴定误差、滴定突跃、滴定可行性判据等滴定分析法的理论核心问题。具体的处理方法是将滴定分析的误差与滴定反应平衡常数及相关物种的平衡浓度间的关系统一加以处理,得到扩展了的林邦滴定误差公式,并演绎出能估算滴定突跃大小的双曲正弦函数式和反双曲正弦函数式,以此还导出了滴定分析可行性判据的通式。后一章则集中介绍滴定分析法中所用到的指示剂、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等,并对各类滴定分析方法进行举例。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新体系有利于学生对滴定误差、滴定突跃等公式的记忆与掌握,使学生能够深入地掌握分析化学的核心内容。

2 教学方法

2.1 强调重要性,激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重视

第一节课也就是绪论课,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一课,学生是以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索心理来听这堂课的,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作为教师应满腔热情、充满信心地上好这节课。在绪论课上,通过现实生活中与我们密切相关的多个实际例子,进行分析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所要讲授的内容产生一定的认识,从而引起学生重视这门课的学习[7]。

2.2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突出重点、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完成整个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抓好课堂教学是关键。无机及分析化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概念、定律多,并且随着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无机及分析化学删减了学时,多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每节课讲授的新知识、新内容多,学生在课堂上难以完全消化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突出重点内容,使整个教学体系条理分明。在每讲完一章甚至一节的课程之后,要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巩固,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通过总结突出重点、灵活运用知识。在每节课教授新内容之前要对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加深学生的印象,尤其是对讲解新内容时要用到的知识内容更要与同学们一起温习,这样才能使同学们更好的学习理解将要学到的新知识。

2.3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采用启发式和提问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对一些定义、概念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共性,防止混淆。例如在定量分析中,对四大滴定的滴定曲线、滴定误差以及所选用的指示剂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就可为正确运用四大滴定、减小滴定误差、选择合适的指示剂提供明确的理论依据。又如通过对沉淀滴定法中莫尔法、佛尔哈德法和法扬司法的比较,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加深了知识的巩固和提高。采用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课件的动画及影像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8]。

2.4 重视习题课辅助教学

在习题课教学中,首先由老师归纳总结大课时老师所讲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通过提问或提示、引导等方式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一同回忆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整体的认识,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使所学内容得到了巩固与提高。习题课上对典型例题进行重点讲解,并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习题,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然后教师进行讲解。在讲解时采用提问的方式,分析题目给出了哪些已知条件,求哪些量,分析题意,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找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注意出一些与分析实验相结合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堂讲授的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

3 结 语

为了提高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效果,只有根据科学的发展,不断的提高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断的更新教学内容,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化学人才。

摘要:为了提高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深入地掌握无机与分析化学的核心内容,本文从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了探讨。在分析化学部分,按四大滴定分析法组织教学内容的体系,建立了滴定分析法理论概括的新体系。在教学方法方面从强调重要性,突出重点、归纳总结,重视习题课教学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赵晓东,梁发书,陈集,等.化工类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体系及内容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1(2):23-25.

[2]林雪春,林峰.高职院校精细化工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改革的思考[J].广东化工,2004,31(8):40-41.

[3]王艳芳,宋少芳,盛锋.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广州化工,2010,38(12):252.

[4]王润霞.整合教学内容实施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5):44-45.

[5]陈恒武.分析化学基础课教学与社会需求的调查和思考[J].大学化学,2009,24(6):6-11.

[6]钟国清.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5):11-12.

[7]薛永萍,汤璐,贾金诚.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高教研究,2010(10):198.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 篇8

一、正确定位认识人才培养目标,是把握和实施高职教育理念的前提

目前“能力本位”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高职教育的课程应使学生能够获得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程序性知识、职业技能和相关的职业体验,以就业为导向,以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为根本目的。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才会产生积极有效的行动结果。

二、积极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简单地说,即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以培养实际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为目标,实施和谐教学。其教学内容指向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它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因此加强与有关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适当加长实验实习的实践学时,对于促进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加强习题教学,是训练学生思维、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的根本方法

演算习题,是对化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加深,是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是提升学生创新技能的一种重要途径。

如标准生成焓的的求算:

例题:已知H2 (g) +S (s)→H2S (g);ΔrHmθ=-20.15KJ·mol-1.

2H2O (g)→2H2 (g) +O2 (g);ΔrHmθ=483.66KJ·mol-1, H2O (l)的标准摩尔气化热为45.01KJ·mol-1.

试求:(1)ΔfHmθ(H2S, g) (2)不许查表计算H2S (g) +O2 (g)→H2O (l) +S↓的ΔrHmθ.

(一)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化学反应焓变和标准摩尔生成焓知识的理解转换和应用。为此,可首先引导学生思考ΔrHmθ和ΔfHmθ的物理意义。

1.ΔrHmθ指的是化学反应在标准状态下(温度为T,压强为Pθ的状态)的焓变,可由生成物的标准生成焓之和与反应物的标准生成焓之和的差求得。

对于一般的化学反应:m A+n B→p C+q D

ΔrHθ298.15=∑viΔfHmθ(生成物)-∑viΔfHmθ(反应物)

2.ΔfHmθ指的是在恒温及标准状态下,由稳定的纯态单质生成1mol某物质时的焓变(即恒压反应热),称为该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通常使用的标准生成焓数据是在298.15K时测定的。

3.ΔrHmθ可由物质的标准生成焓数据求得,也可由键焓估算,也可以根据盖斯定律(Hess’s Law)来计算。

(二)求算

1.根据ΔfHmθ的定义,可知H2 (g) +S (s)→H2S (g);ΔrHmθ=-20.15KJ·mol-1,此反应的焓变即为H2S (g)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即ΔfHmθ(H2S, g) =-20.15KJ·mol-1。

2.不查表求算化学反应2H2S (g) +O2 (g)→2H2O (l) +2S↓的焓变。

用标准生成焓数据求算:

(1)由2H2O (g)→2H2 (g) +O2 (g);ΔrHmθ=483.66KJ·mol-1知,

2H (2g) +O (2g)→2H2O (g);ΔHθm=-483.66KJ·mol-1r,

所以ΔfHθm (H2O, g) =-483.66/2=-241.83KJ·mol-1

(2)由H2O (l)→H2O (g);ΔrHmθ=45.01KJ·mol-1

ΔrHmθ=ΔfHmθ(H2O, g)ΔfHmθ(H2O, l) =45.01KJ·mol-1可求得ΔfHmθ(H2O, l) ,

(3)化学反应2H2S (g) +O2 (g)→2H2O (l) +2S↓的ΔrHmθ为:

ΔrHmθ=2×ΔfHmθ(H2O, l) +2×0×2-ΔfHmθ(H2S, g) -2×0=2×(-286.84) -2×(-20.15) =-533.38KJ·mol-1

3.应用盖斯定律求算:

(1) H2 (g) +S (s)→H2S (g);ΔrHmθ=-20.15KJ·mol-1

(2) 2H2O (g)→2H2 (g) +O2 (g);Δr Hmθ=483.66KJ·mol-1

(3) H2O (l)→H2O (g);ΔrHmθ=45.01KJ·mol-1

由(3)×2+ (2) + (1)×2可得反应(4) :2H2O (l) +2S↓→2H2S (g) +O2 (g)

反应(4)的ΔrHmθ=45.01×2+483.66+2×(-20.15) =533.38KJ·mol-1

所以2H2S (g) +O2 (g)→2H2O (l) +2S↓的焓变为:

ΔrHmθ=-ΔrHmθ(4) =-533.38KJ·mol-1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化学反应热的计算方法,理解稳定单质的概念。

四、以操作技能为核心,加强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根本落脚点

实验课是学生培养自己具备应用型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知识的习得,只有与实践有机结合,才会物化为学生本身的技能。实验教学中,要把握实验的关键技能培养点,开设连续性,理清层次性,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

如《光电天平的应用》实验教学,应首先确立实验任务,即通过学习、实验,严格掌握“量”的概念,准确完成称量任务。对此,可设计引导学生对比掌握托盘天平、电子天平、光电天平的称量准确度比较及其应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实验原理、如何进行零点调节、称量方法(直接称量/差减法称量)、数据读取方法、数据分析等]进行实验。确定实验实训时间后(如4个课时),在学生反复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称量考核。然后在学生熟练掌握称量练习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标准溶液的配置、溶液浓度的标定、酸碱滴定等实验。在完成实验的基础上,积极与行业企业联系实训合作,使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车间,实现工学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提高。

总之,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任务载体,让学生从思想认识、理论学习、实验技能、实习实训等方面有所融合提升,必将促进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形成。

摘要:在高职《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中, 我发现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技能的培养存在严重脱节。实践中正确定位认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积极践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通过高质量的习题丰富学生化学知识, 锻炼学生的思维;以操作技能培养为核心, 加强实验教学, 对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提升学生的创新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改革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高职院校药学类、制药技术类、医学类、化工类、材料类、食品类、环境类等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对高职院校培养满足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和专业技能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在我校, 该课程是生化制药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药品经营与管理、药物制剂技术四个专业大一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对后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3]。

《无机及分析化学》传统授课方式, 往往采用着“两个中心, 一个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不利于培养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高职人才, 所以高职院校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进行改革是势在必行的。笔者结合实际的教学过程, 不断总结, 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以求在《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高职院校《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授课内容例如《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内容没能结合企业实际岗位要求

高职学生毕业后大多进入企业一线岗位工作, 所以对企业的实际岗位要求要有一定的了解, 而这些了解来源之一就是课程的内容, 针对《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授课内容而言, 如果还一直是传统的授课内容, 尤其实验课内容如果不能和企业岗位要求相结合, 就会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更好的适应岗位工作。

2.《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体系内容较多与安排课时偏少之间的矛盾

这门课程是由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系统整合而成, 这就使得教学内容相对其它课程偏多, 但根据专业培养计划该课程的课时又不能安排过多, 这就使得学生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受到一定影响。

二、针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

1.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精选教材内容, 争取做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针对高职学生实际情况,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取舍, 优化重组了各个章节内容。具体内容安排包括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 误差与数据处理, 物质结构基础, 然后再重点介绍四大化学平衡, 并进一步引出分析化学中的四大滴定分析法, 将平衡和滴定结合起来讲, 例如将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结合起来讲, 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效果。经过重新编排的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内容, 不但解决了教学内容多和课时少之间的矛盾, 而且使教学内容趋于完善, 重点突出、难点容易突破, 学生学起来不费劲, 教学效果也会随之提高很多。

2.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

一方面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 任课教师要下大功夫, 多加入一些有实际意义的视频、图片、动画等方面的内容, 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多向学生介绍一些该课程的学习网站, 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进一步理解, 同时还可以起到引导学生在网站上提前预习, 自主学习, 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目的。

3.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提问式教学, 演示式教学, 专题研讨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使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成为教师教学改革的原动力。

4. 适当加入应用性实验, 使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岗位要求相结合

在实验内容安排上, 多设置一些有实际应用性的实验, 例如胃舒平药片中铝和镁的测定, 以废锌为原料制备CP级硫酸锌、食用酒中乙醇含量测定等实验, 让学生在完成这些应用性的实验过程中能进一步了解到一些企业实际岗位的要求, 进一步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企业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5. 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试是教学环节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更是检验学生学习质量高低的一种重要方式。为了能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要对传统的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的方式进行改革, 让改革后的考核方式更多体现出学生平时学习的真实情况。笔者建议采用更加合理的考核方式, 即“平时表现占60%+期末成绩占40%”相结合的方式。具体为平时作业占10%, 平时课堂表现占10%, 平时出勤占10%, 平时实验技能成绩占30%, 期末考试部分40%, 期末考试部分也可以采用开卷与闭卷考试相结合, 开卷部分 (开放性试题) 1占15%, 闭卷部分25%) 。其中, 课堂表现以积极参与并准确回答问题为量化考核, 见表1, 平时作业主要以按时提交和正确率来量化考核, 实验成绩以划分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 而期末考试的内容, 闭卷内容主要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体系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基本运算等内容, 而开卷试题内容则是结合所学习的知识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结束语

对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 应积极的对课程进行改革, 以适应当前高职教育的发展, 力争培养出真正具备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生, 以满足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跃.高职高专类“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初探[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 26 (3) :107-109.

[2]容英霖.高职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探索[J].广西教育, 2012, 6:136-137.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 篇10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为找准课程定位, 明确课程培养目标, 并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及课程建设提供充分的依据,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团队于2013年9月至12月在西安北方惠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渭南海泰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和3所同类职业技术院校从企业生产、质量管理、分析检验等方面进行了调研, 为该课程的定位和课程建设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2 课程调研基本情况

2.1 调研背景和意义

2.1.1 课程发展历程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由《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两门课程整合形成的[1]。《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 整合前, 《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分别强调无机化学的理论性和基础性、分析化学的实践性。 (2) 整合后, 《无机及分析化学》强调无机内容与分析内容的有机结合和融汇贯通。 (3) 工学结合、行动导向下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模式。

2.1.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

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即教高[2010]8号文件和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 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 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 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2,3]。因此, 深入行业、企业调研, 了解企业的岗位设置归纳岗位职业能力, 找准课程定位, 明确培养目标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调研思路与方法

本课程的调研思路是:从生产实际出发, 调研企业关于分析检验等岗位设置, 人才的需求, 并分析岗位与能力的需求关系, 再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课程的学习单元, 制定课程标准。

课程组到精细化学品生产企业、同类高职院校考察, 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专家探讨等形式对分析检验及相关岗位设置和人才能力等方面开展市场调研;收集整理调研及专家讨论的材料, 分析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 确定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2.3 调研企业

西安北方惠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渭南海泰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江苏大和氯碱化工有限公司、陕西渭河煤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宝塔山油漆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天宏硅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宝鸡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西安高科理化技术有限公司、西安唐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彩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瑟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西安万邦制漆有限公司、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兰州、承德职业技术学院。

2.4 调研内容

调研的内容主要包括:需要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岗位有哪些、需要具备的知识是什么、需要具备的能力有哪些、本课程主要欠缺的方面、学生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等。

2.5 调研对象和方式

与企业负责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生产一线单位负责人、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同类高校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访谈;参观精细化学品生产企业现场, 在精细化学品生产企业质量部顶岗实习, 填写《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调查表等方式了解企业基本情况、企业生产组织情况、岗位设置、人才需求情况以及对课程知识的要求等信息。共发放问卷139份, 回收有效问卷128份, 有效回收率为92.09%。

3 课程调研结果与分析

通过行业企业调研, 取得到了第一手调研资料, 通过对这些调研资料的整理, 掌握了课程岗位方向和能力需求。

3.1 岗位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要求

通过调研, 确定了生产操作、分析检验、质量管理三个岗位需要用到《无机及分析化学》相关知识和技能, 如表1所示。

3.2 胜任工作岗位需要的相关知识或技能

(1) 气体和溶液性质; (2)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3) 物质结构; (4) 定量分析基础; (5)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 (6) 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 (7) 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滴定法; (8) 配位平衡和配位滴定法; (9) 吸光光度法; (10) 元素及其化合物。

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 依次为: (4) 、 (9) 、 (3) 、 (5) 、 (2) 、 (8) 、 (7) 、 (6) 、 (10) 、 (1) 。

3.3 胜任工作岗位需要的相关技能

(1) 滴定分析; (2) 仪器分析; (3) 无机物制备; (4) 物质分离、鉴定; (5) 其他。

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 依次为: (3) 、 (1) 、 (4) 、 (2) 、 (5) 。

3.4 课程在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上的不足方面

(1) 基础知识; (2) 基本理论; (3) 基本技能; (4) 基本能力; (5) 综合素质; (6) 整体协调发展; (7) 综合能力提高; (8) 特长培养; (9) 其他。

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 依次为: (5) 、 (6) 、 (8) 、 (7) 、 (4) 、 (3) 、 (2) 、 (1) 、 (9) 。

3.5 在课程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最有效方式

(1) 加强社会调查; (2) 增大实践性教学环节比例; (3) 增加实验、实训; (4) 举办专题讲座; (5) 增加现场实习; (6) 开展技能竞赛; (7) 举办相关知识竞赛; (8) 教学做一体化; (9) 其他。

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 依次为: (8) 、 (5) 、 (2) 、 (3) 、 (1) 、 (6) 、 (4) 、 (7) 、 (9) 。

3.6 课程改革应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

(1) 加强课程整合; (2) 使课程模块化; (3) 搭建课程平台; (4) 使课程“小”学时化; (5)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6) 增设专题讲座。

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 依次为: (2) 、 (5) 、 (3) 、 (4) 、 (6) 、 (1) 。

3.7 实训内容安排

(1) 让学生自己设计, 分组讨论, 确定实训方案, 老师归纳总结, 任务实施; (2) 保持现有模式; (3) 任务驱动, 学生自主完成, 老师检查辅导。

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 依次为: (3) 、 (1) 、 (2) 。

3.8 在学习中哪些教学资源对你帮助最大

(1) 主教材; (2) 辅导教材; (3) 实验教材; (4) 参考资料; (5) 直播课堂; (6) 网络课程; (7) CAI课件; (8) 网上动态资源。

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 依次为: (1) 、 (8) 、 (7) 、 (6) 、 (5) 、 (3) 、 (2) 、 (4) 。

3.9 在学习中哪些方面可以提高你的学习动力

(1) 老师的表扬; (2) 同学的认可; (3) 疑问解决时的快乐; (4) 无论怎么样都不喜欢学习; (5) 其他。

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 依次为: (3) 、 (1) 、 (2) 、 (4) 、 (5) 。

3.1 0 学生学习评价应该怎样确立

(1) 老师根据平时表现自主确定; (2) 老师和部分同学讨论后共同确定; (3) 其他。

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 依次为: (2) 、 (3) 、 (1) 。

3.1 1 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意见或建议

经对128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有以下几点建议:

1) 课程主要欠缺和应增强的方面是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 查阅一般无机及分析化学书刊、选择分析方法以及正确判断和表达分析结果的能力也有待加强。

2)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应该增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实操技能、实践检验的数据处理能力。

3) 建议《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将实践内容大幅增加, 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 同时采取更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4) 通过本课程和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 取得中级分析工职业资格证书是必要的。

调研结果表明:《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 该课程的教学对学生掌握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部分, 是衔接学校教育与精细化学品生产企业人才要求的关键课程。课程应在课程的定位以及课程目标的确定、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选择合适的教材及教学手段等方面加强建设, 通过建设, 将本课程建设成为教学理念先进,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灵活有效,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特色鲜明, 工学结合的示范性精品课程。

4《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建议

4.1 课程的定位以及课程目标的确定

4.1.1 课程定位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其中分析化学内容更强调实践性, 偏向于专业岗位技能的拓展[2,3]。本课程主要包括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分支学科的基本内容, 是一门阐述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应用性的综合性基础课程。

4.1.2 课程性质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精化专业进行岗位能力培养的一门基础课程, 本课程针对精化人才需求组织教学内容, 按照工作过程设计教学环节, 为化工分析岗位需求提供职业能力, 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供保障。

4.1.3 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近代物质结构理论的基本知识;掌握化学变化及水溶液中四大平衡的基本规律;熟悉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与作用;掌握滴定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及在相关岗位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具备认真、严谨、务实的职业素质, 为取得《化工分析工》职业资格证书打下良好的基础。

4.2 优化课程设置, 更新教学内容

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 构建全新的课程方案,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 开发教学项目;加强实训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4,5]。

4.3 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我院教学资源, 进一步改革、完善、充实实训内容。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充分发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职能。

4.4 选择合适的教材

在教材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岗位任务、岗位能力的要求, 选择按照项目化教学改革编写的教材, 如果没有合适的则建议在教学实践中自行编写相关教材。

4.5 改进教学手段

4.5.1 多媒体教学手段

尽量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6,7]。多媒体技术所展示的图、文、声、像并茂, 生动活泼,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能激发学生兴趣, 活跃思维。

4.5.2 网络教学手段

课程教学中教师制作该课程的电子课件、电子教材、习题、教学素材库、试卷库等教学资源, 形成网络课程, 使之具备助教系统、助学系统、自测系统。教师利用助教系统进行网上备课、网上教学、网上答疑。学生利用助学系统进行课后复习、完成作业、网上答疑、进行学习测试等。这一教学手段的应用将提高学生课后灵活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5.3 情境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以任务 (项目) 为载体, 以工程过程为导向, 引入职业活动训练项目, 进行情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课堂教学, 将课堂时间让给学生,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采用任务形式, 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教师只作引导, 让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名人传记下一篇:纽约客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