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环境艺术

2024-06-15

创新环境艺术(精选十篇)

创新环境艺术 篇1

环境艺术设计是介于科学和艺术边缘的综合性学科, 合格的毕业生应既具备艺术素养, 又要有理性的思维与具体的科学技术知识。[1]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以室内空间, 界面, 内含物等要素进行的室内设计方面的内容, 还有室外空间, 街道, 广场, 建筑, 雕塑等要素进行的景观设计方面的内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涉及的内容如此庞大, 以致与其相关的学科有:建筑学, 建筑设计, 室内设计, 家具设计, 风景园林设计, 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学, 城市规划, 城市设计, 艺术学, 美学, 设计心理学, 计算机图形学以及其他相关的艺术设计专业等。而现在诸如展示设计、舞台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大型交通工具的内部空间设计等跨界设计领域也属于环境艺术设计的范畴。因此, 我们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范畴与内容中可以看出, 环境艺术是科学与艺术,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作为艺术设计专业, 环境艺术专业又具有交叉性, 综合性, 技术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二.课程设置及其问题

国内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般都设置在艺术类院校或者是建筑类院校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里, 也有些在设计学院或者建筑学院里, 但总体国内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大致相同, 一般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公共基础课学习阶段, 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性教育, 一般在大一进行, 所设课程基本有素描, 色彩, 速写, 三大构成, 美术史类等基础课。第二部分是在大二期间, 进而进入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主要的课程有设计原理, 设计概论, 表现技法, 建筑制图, 室内设计原理, 世界建筑史等, 还有相应的设计软件课程, 如Photoshop, A uto CA D, 3D M ax, Sketch up等。第三部主要以专业设计课程为主, 以室内设计, 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为主干课程, 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设计训练, 将之前学到的理论知识贯穿于设计案例的实训之中, 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掌握项目设计过程与方法。第四部分基本是毕业设计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这两个阶段, 这个阶段可以看做是学生四年学习效果的检验与总结。[2]

笔者从自身在环境艺术领域的学习与教学过程中的思考认为, 国内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设置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课时整体安排的前松后紧。在学生四年的学习期间里, 大一主要是一些基本的理论课, 具体的设计专业课和相应的技法培养都集中在大三期间, 并延至到大四上半学年。因此, 可以尝试将大二的一部分设计史论课调到大一, 例如设计概论, 设计原理, 现代设计史, 世界建筑史等。这样以来, 重要的专业课在大二期间会有更多的课时来完成, 让大四的学生将所有的时间放在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写作, 毕业实习与就业等问题上, 使得在大学四年里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时间得到平衡。其二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问题。笔者认为大一时期的素描与色彩基础课占据了较多的课时, 因为有很多学生在高中的时候已经具备了很好的造型基础, 那么他们更需要的是从美术的思维向设计的思维转换, 以及开始接触自己未来要从事行业的特点。因此, 我们可以相应的调整造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 把重心放在设计素描, 设计色彩, 设计速写的课程上, 同时在保留美术史论课的同时, 增加设计史论的课时, 并可以尝试开设有关艺术市场与设计管理方面的知识,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为学生的努力指出方向。再者对于三大构成, 雕塑基础, 美学概论等设计基础课与理论课也是个难点, 这些课程在教学的时候容易停留于表面, 很难将其理论知识与具体的设计实践运用联系起来, 比如雕塑基础课程, 其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熟练的雕塑技法, 但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来说, 他们更应该从整个环境艺术设计系统中去理解和认识雕塑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 他们应该学会怎样运用雕塑的元素去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需要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的专业, 而现阶段我们的学生大部分都只停留在学校, 而学校能提供的实践机会是远远不够的, 有些学生边做兼职边上课, 结果会耽误学校正常的理论学习, 这对学生来说也是得不偿失的。因此, 对于环境艺术教育, 我们应该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平衡点, 就目前来说, 我们应该增加实践的环节, 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 除了国内院校设置环境艺术课程的基本模式, 各个院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对其进行补充和调整, 例如综合类大学在科学与艺术结合方面会有优势, 各个院校应结合自己的强项开设有关特色课程。

三.实践与创新的关系

国内大多数院校里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艺术与人文素养, 对于学生的艺术创作和设计思维与表现方法和相应的理论基础的教育也非常全面, 但其中缺乏技术层面的内容, 比如:建筑技术与施工, 建筑构造, 材料与力学, 生态学等方面的课程。由于环境艺术学科与建筑学方面的学科紧密相关, 学生未来也主要是进行设计实践活动, 因此, 环境艺术专业也需要学生具有很高的技术层面知识和实践作业能力, 但我们的环境艺术教育在着重从理论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时候忽略了实践与创新的关系。比如在对学生的创意思维进行训练的时候, 我们会充分的告知学生什么是创意, 创新的概念, 创新的方法,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 但是某种程度上也算本末倒置的, 因为更好的驾驭技术才能有更广阔的创新性思路。此外, 新技术的出现也极大地丰富了环境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刺激设计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

因此, 当我们明白了实践与创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时, 一定要加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这样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反而会让他们的设计更为合理而不乏新意。反之, 如果我们只重视创意思维的培养, 不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那即便是有了很多好的创意, 但是与实践不合拍, 无法实现, 那就会失去创意的价值。[3]就目前中国大多数院校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来看, 环境艺术教育依然只注视艺术教育, 而缺乏技术知识的培养, 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甚至不学习数学, 物理等理科课程, 并且对于建筑学方面知识的了解也很缺乏。虽然环境艺术专业从表面来看归为艺术类文科, 但其学科的特点证明了技术性层面的知识对于环境艺术这个学科是举足轻重的。

设计学科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设计学科是一种在技术和生产基础上的, 具有明确市场需求的发展模式。[4]因此, 我们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来调整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加大其中技术层面的教育的比重, 将技术知识的培养与设计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在加大实践的广度和深度的同时, 我们还可以开设有研究性质的实践课, 例如对新装饰材料的认识和运用, 对专门的施工工艺的了解, 对家具设计中工匠们手工艺的学习, 这样学生们毕业后就会更好的适应社会并能走在行业的前沿。

综上所述, 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知环境艺术专业具有交叉性, 综合性, 技术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从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课设置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大多数院校还存在着不足之处, 本论文主要强调其中的两点, 提出现阶段国内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前松后紧, 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的相结合的现象。我们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比较重视理论教育而忽略实践的教育, 通过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实践与创新关系的讨论, 我们得知创新与实践是紧密相连的, 我们在现有的基础上, 应加大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进行设计创新而为社会服务。

摘要:本文结合目前国内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分别从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特征, 课程设置的特点以及实践教学与创新教学方法等问题着手分析当下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利与弊。试图探讨在符合艺术设计教育特点和规律的前提下, 更为注重技术层面与实践环节的具有创新性特色的环境艺术教育模式。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设计教育,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沙.透视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C].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273-274.

[2]李瑞君.艺术向度与技术向度的结合[C].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15-17.

[3]李朝阳.也论室内设计教育之“隐形的翅膀”[C].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217-218.

“科学—艺术—创新”之我见 篇2

(课程论文)

“科学—艺术—创新”之我见

关键字:科学 艺术 创新 思维 融合 发展

1885年,一位名叫巴尔末的中学教师在研究了H原子光谱中可见光区域的四条谱线后,提出了一个计算氢原子谱线波长λ的经验公式,后来经过里德伯修改,推广为:1/λ=R(1/k2-1/n2)。当k=2,n分别为3、4、5、6时λ即为可见光的四条谱线波长。由此公式可以很明确的断定:当k、n取其他不同值时便可得到不同的λ值。然而,波长为这些λ值的光波存在吗?惊人的是,在随后的近一百年里,各种波长的光波一一被发现„„我惊羡于那位资质并不深的中学教师,能从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归纳出如此之深奥的科学理论,更为那位给出具有如此预见性公式的伟人而深深折服。我不禁要问自己:是什么让他们有如此的预见性和创造力?

也许这就是科学:在不经意中发现世间的奥妙,甚至预测数百年后的科学探究。不得不说科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在审视和感受它的美感之后,接踵而来的就是创造。

科学的本质是观察和探究我们周围的世界,试图从已知的事物中确定某些潜在的秩序与模式。有些人认为,科学只与概念、定律、推理、判断这些枯燥的词语相联系,一位科学家的工作无非是绞尽脑汁钻研已有的科学知识,然后苦思冥想地探究现在的科学盲区,最后在两鬓斑白之际产生重大的科学发现——有的甚至没有任何的科学成果。有人甚至无知的以为,选择了科学工作就意味着一生的枯燥乏味。其实不然。科学中也存在着美,甚至可以说蕴藏着多姿多彩的美。科学探究的过程更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你可以体会到思维火花碰撞的快感,体会到灵感来袭时的喜悦,体会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震撼„„感受到了科学之美,在攀登科学之峰时,收获的将不只是成果,或许还有一番别致的风景吧。

艺术的美感无疑是被世人所认同的。音乐给人以听觉之快感,景色给人以视觉之快感,文学作品给人以思想之快感„„然而,实际上,科学的美感与艺术的美感是从同一起点发展起来的。自人类文明萌生以来,科学和艺术就在互动中发展,而这种互动是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的。有时这种互动表现较为直接,而更多则是间接的、深层次的互动。在科学与艺术互动发展的同时,人的自身机能也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为科学和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最有活力的创造源泉。

再回过头思考一下巴末尔、里德伯的杰出成就。巴末尔无非是研究了几组波长数据再加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便得出了正确的经验公式,这与众多的科学家花费数十年的时间探究科学知识相比较,可谓是探囊取物。而里德伯则是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推广,给出了非常精确的计算公式,同时,预测了尚未发现的物质,以至对近百年的科学研究起到了指导意义。他们的成就并非是建立在深厚的科学知识积累以及漫长时间的试验研究之上的,而是在审视了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后,给出合理的解释和论断。我想这才是真正的科学:与艺术紧紧结合,在感悟它的美感之后,发现世间的奥秘。

固然,科学与艺术存在诸多方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同。科学强调客观理性,重实验,重推理,主要靠理智,以抽象思维为主,探索自然的奥妙。艺术则强调主观感受,重想象,重美感,主要靠激情,以形象思维为主,探索人类感情的奥妙。然而,这些不同也有互相交融渗透的一面。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会以艺术的眼光审视科学,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发明创造。

由此想起浙大杰出校友上商战明标榜的一种人生哲学:君子不器,文理一身。是的,人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体,应该集各种品质于一身。而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更应该在艺术上有所修为。事实证明,古今中外,凡是在科学上有过重大创新的科学家,往往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提出相对论的伟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同时又是一位优秀小提琴演奏家,他热爱古典音乐和文学作品;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的开普勒又是一名音乐家,其在音乐上的造诣不亚于在科学上的成就;牛顿也可以说是一位艺术家,他尤其擅长作诗;伽利略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还是一位文笔犀利的文学评论家;诺贝尔终身酷爱文学,曾写过许多诗作、小说和戏剧;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更是集画家、雕塑家、天文学家、武器制造家、发明家于一身的多才多艺的科学大师;我国数学大师华罗庚写得一手好诗,曾写出不少优秀科普著作;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是一位颇有名气的诗人;我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特别热爱音乐。美籍华裔学者、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教授,对诗词歌赋、国画、京剧都有特殊的爱好„„

艺术不仅是科学大师应具备的素质,更是科学创新中所必备的要素。从这些成就卓越的科学大师身上可发现,他们越是热爱和靠近艺术,他们从艺术宝库中获得的营养也就越丰富,他们也更容易创造出优异的科学成果。很多科学家都不约而同地断定:不论在科学还是在艺术上,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是大同小异的。

这明确地告诉我们,艺术对科学的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根本上说,艺术对科学大师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大影响是艺术作用于科学的基本点。艺术可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真„„要不是全神贯注于那个在艺术和科学研究领域永远也达不到的对象,那么人生在我看来就是空虚的。”——爱因斯坦如是说到。他的这段话说明了艺术对于他思想启迪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并进一步揭示了艺术对于他在科学领域的创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科学研究本身就潜藏着奇妙的艺术因素。科学家若具有一定艺术素养,并能动用自身的“艺术细胞”,充分调动直觉、想象、形象等思维方式,并有意识地利用艺术特有的美感、幻想等,其科研成果将会具有更高的创造性。同时,艺术美感在科学创造中往往能给人们意想不到的启迪。特别当一个人在科学创造过程中遇到困难,思路受阻,百思不得其解时,某些艺术美感的启示,很可能使他茅塞顿开,接通已经失掉和忽略的线索,沟通“已知”与“未知”的联系,促使他浮想连翩,触发灵感,使难题迎刃而解,最终做到有所创新。

创新作为这个时代科学发展的主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科学创新 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和作用,创新本身也形成了各种各样不同的思维模式。例如,创新过程通常是“先猜测,后论证”,但在猜测中又有以前的论证作基础,而 在论证中又需要新的猜测。其对应的方法是:科学假设和逻辑演绎。“先猜测,后论证”,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猜测”通常要应用直觉思维,科学的猜测绝不是没有根据“乱猜测”,必定有以前的知识作基础;“论证”通常要应用多种逻辑方法,到底应用那一种逻辑方法,这又需要有新的猜测,新的尝试。对于这样一种创新方式,它的根本还是基于艺术之上的。一个人所猜测的结论或结果实际上是有形可依的,这源于他的艺术积累和对事物形态的基本认识。否则无据可依,猜出的东西也未必有什么科学价值。此外,创新还可以通过“先形象,后抽象”来进行,在形象中以以前的抽象作基础,而在抽象中又需要新的形象。对应的方法是建模方法和原理方法。由形象到抽象这一过程正是从艺术创作过程直接引申出来的。另一种创新方式“先直觉,后逻辑”更是直接采用艺术创作手段,把难以描述甚至难以想象的事物形象化,再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这需要一个人有很强的“直觉”。“直觉”是以一个人的整个知识作背景的迅速认知,是洞察,是顿悟,是灵感。这体现了艺术对于科学创新的巨大作用。

创新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需要培养人的逻辑思维,操作思维,情感思维,交往思维,以及四种思维模式整合起来的“系统思维”的能力,而这些思维的锻炼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个人的艺术修养。

艺术,可以说是科学创新之翼。人们已愈来愈多地认识到这一点,甚至将艺术作为创新的灵魂。自1987年以来,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每年举办国际科学学术会议,不但由世界一流的中外科学家和中国青年学者参加,而且每次会议都邀请画家根据会议的科学主题发挥作画。这绝非仅为追求一种用绘画手段描绘科学特定领域的表面形式,而是探求在一个更深奥地意境中进行科学和艺术间的对话。这些作品闪耀着艺术家的思想火花,又给予科学家艺术欣赏。在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提高艺术的修养也是在为科技进步投资。

科学在发展,人类进步的空间依旧广阔。科技的进步已离不开创新的驱动,这就促使我们要不断汲取艺术的营养合成创新的元素,为科学的发展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科学与艺术》李政道

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教学实践研究 篇3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思维;教学

“环境艺术”是一个大的范畴,综合性很强,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其中包括了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材料与色彩计划、采光与布光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1],其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也必然决定了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是一项目标明确、全面统筹和极具创新的工作,其中以创新教学最为重要。

创新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创新在经济,商业,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这些领域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

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创新是保证培养创新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关键,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创新要立足实际,明确目标、完善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强化理论注重实践,培养即懂理论,又具有实践创新的专门人才,对于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

1 教学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从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现状来看,基础课与专业课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使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能够开设环境艺术“专业理论”课程的学校非常少,理论的不足有专业教学管理者不够重视和师资缺乏两个个原因,即使开设,也大多是基础课教师来担当教学,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们因为创新思维的缺乏而在实践中表现为创新不足,形成缺乏“专业理论”思想指导的设计。

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学生来自应试教育,带有应试教育的阴影,使学生形成按部就班的保守习惯,教学以教师、教材为核心,让学生通过记忆、理解、听讲、练习等掌握知识。容易形成专业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张皮的状态,也是不利于培养创造力、设计创新的关键。

2 对策探析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如何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的融合,理论有效指导实践,实现设计创新,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创新人才是当务之急。

2.1 优化教学管理机制

在环境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教学管理者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加强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尤其是环境美学课程。目前,环境美学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城市空间美学和建筑美学的研究,在城市空间美学和建筑美学的研究方面国内外学术界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理论深度,开设环境美学课程对学生专业理论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工作室制”,或者创办社会型设计公司。“工作室制”是指学生在接受统一的综合造型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训练后,再进入专业导师工作室接受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设计公司(工作室)建立既统一,又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通过实践强化理论教学,让理论通过实践升华。高职院校一定要以灵活的方式办学,形成培养产品(即学生)与社会需求无夹缝,培养即懂理论有具有强有力实践经验的高技能型人才。

2.2 创新教学环境

如何实现培养即懂理论有具有强有力实践经验的高技能型人才?创新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是处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的保证,尤其是在“专业设计课”的过程化教学中,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鼓励学生将公司或的课题带到学校里来,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课外小组中完成,或让学生参与教师接纳到的工程设计项目,在设计的实践中,将课堂内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创新教学环境,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在这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专业老师即是老师又是名副其实的设计师。不少老师不仅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而且在服务地方上大有建树,创办设计公司,担当设计总监、设计师,利用项目制教学引入,这些公司作为北海艺术职业学院环境艺术系学生的教学实践基地,通过实践先后承担完成了无数个设计项目,学生们通过实战设计水平明显提升,教师也通过真实的环境教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3 服务地方,融入地方

任何一个物质形态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内涵,这就要求设计师具有丰富的文化修养,设计出的作品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背景、人文思想观念、民族化特点、经济发展概况、人的思想演变过程等因素具有民族化观念。只有这样设计师才能通过表象,表现出以物质形态为基础的精神思想,才能对设计有一个全面深刻的把握,设计出符合当地民情、民风易于被人们接受的民俗作品。所以说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要强调民族化观念、服务地方的北海概念,在基础课的设置上主动融入北海底蕴,北海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课题构思前的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要求学生设计构思前要完成大量的实地调查与分析研究,充分利用地图、照片和各种调查统计的表格与数据,说明环境特点,提出对环境建筑设计的构思制约性解决办法。教师们积极参与科研申报,通过项目立项开展科学研究有效的解决在服务地方中存在的问题,在服务地方中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地方化有效加强。

北海艺术设计职业的有效尝试,以项目促实践,以科研促教学,有效了开展服务北海的社会行动,也起到传承北海文化的社会使命,真正履行了高校的四大职能。

综上所述,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创造性极强的专业,所以我们专业教师要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环境,不断通过教学改革和新的举措,加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训练与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培养人才中,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服务地方,传承先进文化。

参考文献:

[1]王丽莉.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创新构想[J].学理论,2011(22)

[2]石少平.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创新[J].学园,2010(8)

作者简介:郭瑞(1985—)男,山东人,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教师,北海艺术设计协会会员,北海东洲装饰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设计总监,从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及实践研究。

项目基金:2011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编号:2011C0234)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深化艺术传承加强艺术创新 篇4

传统艺术是本剧种固有艺术特点的结晶, 是剧种赖于生存和发展的奠基石。潮剧艺术要持继发展, 离不开对本剧种传统艺术的继承。广东潮剧院一向十分重视艺术传承工作, 近年来, 更是加大传承工作的力度, 一大批思想内容丰富、艺术特点鲜明的传统剧目得到了传承, 如《陈三五娘》《周不错》《闹开封》《蔡伯喈认像》《闹钗》《刺梁骥》等等。其传承的艺术效果显著, 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本人觉得, 为了更好地推动潮剧事业向前发展, 在此基础上, 艺术传承的工作应该再深入拓展:

首先, 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大的可能抢救和保存面临失传的传统艺术。我们知道, 艺术传承是靠老一辈艺术家的言传身授来进行的。可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 老一辈艺术家年纪的增长, 有些艺术家的身体条件有些不便, 艺术传授就难免有些不尽人意, 也必将会留下一些遗憾, 一些宝贵的传统剧目、艺术技艺和艺术经验就会流失, 甚至是消亡, 那将是我们剧种的一大损失。例如, 潮丑宗师谢大目师傅的潮丑拿手好戏《失印》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因此, 为了尽量地减少这些艺术损失, 我觉得, 每年除了完成规定的传承剧目之外, 还可以再增加举办艺术讲座和艺术培训, 请老一辈的艺术家们来主讲, 示范, 传授, 无论是剧本创作、音乐创作、表演程式、甚至是潮剧的发展史等等, 多形式、多渠道地让年轻一代的演员去感知潮剧的传统艺术。并且通过音像的手段, 把这些宝贵的艺术资料录存下来, 整理存档, 这对于我们潮剧的发展、对于后学之人是一笔无法估量的艺术财富。

其次, 明确传承目的, 传承工作要精益求精。虽然近年来的传承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不过, 有些剧目的传承还是有所缺憾的。传承的目的要明确, 不能是为了传承而传承, 一些传承剧目中的编、导、作以至表演等等, 明显地存在着有待改进和完善的问题。可是, 由于客观的因素, 有些传承剧目中的不足之处, 并没有在传承的过程中得到解决。著名戏剧家阿甲说过:“在批判中的继承, 才是真正意义的继承。”可见, 艺术传承是严谨的。只有严谨的艺术态度, 才能不断地推动艺术向前发展。因此, 建议一些传统剧目在保留原有艺术特色的基础上, 加以梳理和修缮, 不合理的地方要敢于动手进行修缮, 这样的传承工作就更完善, 更彻底, 才能精益求精。

再者, 要长抓不懈, 把传承工作纳入各实体的日常工作日程。传承剧目的工作, 不单是要在具体的时间段完成, 而且还要把它贯穿到剧团日常的排练和演出工作中去。已经完成传承的剧目, 应合理地安排演出场次, 并在适当的时间组织艺术权威进行评估演出效果。总之, 要让这些优秀的传统剧目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潮剧舞台, 让传统的表演艺术成为我们青年演员进行艺术创作的坚实基础, 这对于潮剧艺术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艺术要发展, 传承是基础, 创新是关键。时代在前进, 在发展, 观众也在不断地提高欣赏水平, 任何艺术都是服务于群众的。因而, 我们的艺术创作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既要尊重传统, 也要敢于突破传统、要以传统为基础, 大胆地加以再创造和创新。戏剧名家阿甲说过:“今天的成就, 就是明天的传统。”由此可见, 艺术总是在再继承, 再创造和创新中不断地发展起来的。近年来, 广东潮剧院推出了《东吴郡主》《雅娘》《石榴花》等一批优秀的剧目, 其在艺术创作等方面都作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和尝试, 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实践证明,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潮剧院的艺术资源丰富, 艺术力量强大, 应该整合艺术力量, 在探索中大胆地进行艺术创新和艺术变革。拓开创新的思路, 无论是剧本题材, 思想内容乃至于表演形式等等, 在立足于剧种的传统艺术特点的基础上, 勇于突破, 敢于创新, 发挥艺术创作的能动性, 多创作出一些像《东吴郡主》等的优秀剧目。另外, 一些已较为成熟的创作剧目, 如上述的《东吴郡主》《雅娘》《石榴花》等, 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 再加工, 再提炼, 再创新, 把它们锻造成舞台艺术精品, 打响潮剧的品牌, 让潮剧艺术的魅力永远地传承下去。

环境监测体制创新思考 篇5

环境监测体制创新思考

摘要: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变目前我国环境监测体制分散的状况,建立高效统一的环境监测体制机制,提高政府对环境监管的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 者:董明朝 何华 刘玉梅 肖功云 作者单位:竹溪县环境保护局,湖北,竹溪,442300期 刊:科技创业月刊 Journal:PIONEERING WITH SCIENCE & TECHNOLOGY MONTHLY年,卷(期):,23(2)分类号:X830关键词:环境监测 体制创新 思考

营造创新环境——给学生创新的机会 篇6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当然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何通过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过程,他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还要有对真理执着追求的勇气。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

一、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学环境民主宽松,师生之间平等相待,学生要有充分的自由度。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提倡质疑,欢迎学生向老师“叫板”。对学生的创意要充分肯定,特别要大力赞扬那些不为众议所左右的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即使是错误答案,也不要简单否定,要肯定其合理的。须知创新能力人人皆有,决不是优等生的专利。教师创造诸多条件的目的只有一个:学生敢想、敢说、敢争论。

二、唤起创新意识——学生跳起来摘果子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聪明才智,才能释放创新激情。

首先,巧妙设问,激发思考。教学环境上巧妙设疑,构筑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遇到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成为探索者,通过质疑-揭疑-释疑,在探索和研究中增长智慧和才干,体验成功的欢乐,发展创新能力。波利亚的《怎样解题》一书的精髓是“启发我们去联想,联想什么?怎样联想?你以前见过它吗?你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而形式稍有不同?你是否知道与此有关的问题?你是否知道一个可能用的上的定理?看着未知数试着指出一个具有相同未知数或相似未知数的熟悉问题. 这些都是教我们老师去如何提问,来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多问学生“还有什么办法?”“想想看,试试看”。教师巧妙的设问可以拨动其探求知识的心弦,产生疑而不能解又欲解之,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之目的。

其次,培养学生养成质疑的好习惯。波利亚说:“我们大部分有意识的思维都和问题有关。”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三﹑适当引导,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范畴很广,其中包括:多角度思考和逆向思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这样两种思考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数学中就有很多“一题多解”的例子,比如:二年级的《乘法的认识》,计算方阵的总人数,可以横行×竖行,竖行×横行,分解式或者综合式子。教师这个时候一定要给足学生观察和计算的时间,让他们体会“有些问题是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解决的”,训练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再如:一年级下册《十几减9》中,出示11-2=?可以让学生说方法,方法越多越好,有的说:将2分成1和1,11-1=10,10-1=9,有的说将11分成10和1,10-2=8,8+1=9,学生的思维被打开,问题也就解决了。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有个很典型的例子,那就是五年级的《还原问题》,还原即“倒过来想”,根据现在来推想过去。学生创造性的逆向推理,并创造性的用图式来表示整个过程,尝试新的方法,自然学生会很感兴趣。

另外,注重数学猜想也是撬动创新灵感的杠杆。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它可以导出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同时猜想也是科学创造,科学发明的基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猜想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提出独到的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探索具有创造意识的简捷方法.例如,在教学四年级的植树问题时,可以让学生猜想:两边都不种树,一端种树,两端都种三种情况下,棵数与段数的关系,在请学生通过实际的模型操作,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一个“猜想-验证-结论”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已经得到发展。

四、感情升华 自觉创新

一个人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的结合,他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一个心理家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够增强满足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感到快乐。当学生提出新的想法,教师不要简单否定,要给予肯定,并提示做进一步的思考。让学生成为数学知识的“再发现者”,“再创造者”。营造开放的解题空间,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面地回答问题,体会学习的快乐,体会成功的乐趣,使之爱创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常常设计这样的环节,让学生都有机会分享自己的创造成果,使学生们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活动中体验付出后的快乐。

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按照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全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这是时代的要求,未来的呼唤,将创新精神的培养落实到常规教学中责任重大。

设计与艺术创新 篇7

就设计的意义而言,它是指人类改变原有事物,使其变化、增益、更新、发展的创造性活动,设计本身是构想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涉及人类一切有目的和有价值的创造活动。设计可分为五大类:现代建筑设计、室内与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织品与服饰设计。20世纪80年代,设计被称为“工业设计”,中国的工业设计主要指产品设计。任何艺术的创新,不但要从生活出发,而且要到大自然中进行观察,才会获得设计的灵感和优秀的作品。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因此,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也会影响到人们的精神和心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艺术设计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

如今,已有许多美术工作者加入到设计队伍中,并且设计制作出了一大批具有现代性、民族性和艺术性的现代产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设计师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借鉴其他艺术,将设计与音乐、语言等艺术形式联系起来。比如在布娃娃的肚子里装上音乐播发器,既可以作为装饰品,还可以定时发出悦耳的音乐。构成一件艺术作品,包括线条、色彩、形体、光影、空间等多方面因素,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也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如现代的特殊材料、多样的形式工艺等,尤其是对新颖的材料美和工艺美的注重,都有助于构成现代设计鲜明的、特有的艺术语言。美国未来学家尼洛庞帝把信息时代称之为“数字化时代”、“比特时代”,他把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看作是从原子到比特的转变和飞跃,这种“飞跃”已是势不可当,无法逆转,新的数字化的科学技术将改变一切、创造一切,甚至连艺术的表现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今天,我们已进入一个艺术表现方式得以更生动和更具参与性的新时代,互联网已成为全世界艺术家展示作品的最大的美术馆,同时也是直接把艺术作品进行传播的最佳工具。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将现代设计手段引入美术领域也是时代的需要,更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必然。

在艺术创作中,不同时代的作品,其表现效果完全不同。社会在发展,新的数字技术必然会促进更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产生,将科学与艺术进行结合的发展势头已是时代的必然,科学技术正在促进艺术的创新发展。设计是“以人为本”的设计,设计可以体现出人类的责任心及互助心,设计者所从事的设计工作,不仅仅是完成艺术设计,而是为更多的人进行设计。因而,这种设计能够体现出人类共同的愿望,也为推动艺术的创新起到很大作用,艺术家在设计中会考虑人的情绪和情感因素,尤其是在高科技的现代社会环境中,关注人们的情感和情绪变化,是现代生态设计的重要内涵之一,也体现出设计艺术对民主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关注。

设计使人们的生活空间发生了变化,同时,艺术的创新也需要新的语境和发展空间。如果设计没有创新,就会枯萎死亡。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有限与无限、偶然与必然都会存在。设计艺术需要个性创造,如果没有个性就不能成为艺术作品。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没有自己的个性,就会失去抵抗性,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就有可能被别人“替代”。因此,任何民族的艺术创作,在吸收、借鉴其他民族艺术的同时必须保持自己的个性。越来越多的理论家都提出艺术的创作要多元化,因为人类文化是多元的,艺术形式也应该是多元的,才能体现出不同的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

将设计艺术化地融入到生活中,不仅是现代人的理想,也是一种“美的生活”,这种生活是物质之美与精神之美结合的生活。而更重要的是,艺术化的生活体现出精神世界的善与美,也是人类文明生活的最高形式,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艺术化的生活将一直是一种理想,一种人类生活的理想,它会时刻引导着人们的艺术创造。艺术创新又具有随时代不断变动的特点,因此,设计与艺术创新是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的,但设计永远都是一门创新的艺术。现代社会,人们对产品形态有着更高的期待和审美要求,这就需要艺术家进行机器人性化、诗意化的设计,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

论环境艺术设计的继承与创新 篇8

关键词:符号设计,环境艺术,继承与创新

继承与创新看起来是一对矛盾, 从语言学的观点看, 这一矛盾就是语言的稳定性和变易性之间的矛盾。作为设计者在形式设计上的得失成败取决于所掌握“词汇”的丰富程度和运用“语法”的熟练程度。设计者要想使自己的作品能够被他人真正理解, 就必须选择恰当的“词”并遵守一定的“语法”。但这并不意味着设计者只能墨守成规, 毫无个人的建树。设计者巧妙地运用个别新的符号, 或者有意识地改变符号间的一些常规组合关系, 创造出新颖动人的作品, 这也就是设计上的创新。

构成中有一种“特异”的构成手法, 即在似乎很平淡的构成中突然出现一个“异类”的元素, 使得本身很平淡的方案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带有创新意识的新符号就如同这个“异类”。在人们对习以为常的事物难以引起足够的注意和兴趣情况下, 将一些常见的符号变形、分裂, 或者把代码编制顺序加以改变, 就可以起到引人注目、发人深省, 加强环境语言的信息传递的作用。美国著名建筑师查尔斯·摩尔设计的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就是在设计中大胆抽取各种古典的要素符号, 并以象征性的手法将其再现出来。整个广场以巴洛克式的圆形平面为构图, 以逐渐扩散的同心圆及黑白相间的地面铺装向四周延伸出去, 直至三面的街道上。罗马的古典柱式经过改头换面以全新的面貌呈现, 如科林斯柱式用的是不锈钢柱头, 檐壁上用拉丁文雕刻着“此喷泉为市民们献予全民之赠礼”的献词;多立克柱式上流泉汩汩, 圆券上嵌着微笑的摩尔头像, 水正不断地从他嘴里吐出, 在这里不仅充满了欢快浓郁的现代商业气氛, 而且具有对乡土强烈的依恋之情。今天, 各种方盒子式建筑被认为超然于历史性和地方性之上, 只具有技术语义和少量的功能语义, 没有思索回味的余地, 导致了环境的冷漠和乏味而受到批评。对此用信息论有关原理来解释, 就是环境符号系统所载有效信息太少。鉴于此, 后现代建筑师文丘里大声呼吁:“丰富建筑的内容, 同时使建筑成为包括其他方面的多维艺术, 甚至包括文字, 使它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空间的工具。”他主张以环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代替现代派提倡的简洁性, 以语义的模棱两可和紧张感代替平铺直叙, 以语义的多重性反对非此即彼的机会主义, 要混杂而不要一目了然的统一。

斯特恩设计的“最好的”产品陈列室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它立面上采用了许多传统的符号和构成形式, 尤如古希腊神殿的立面图, 以此暗示他要表达的主题立意:即把该建筑作为“消费主义的神殿”, 反映商业化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商业活动在今天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隐喻的手法是复杂的、多重的, 不经认真思考, 人们难以马上从其表象领会到真正的意义。这样的设计作品, 不但比方盒子有思想深度, 就是比单纯地追求像一艘帆船或者一只猛禽等具象的象征主义更耐人寻味, 更富有哲理。把环境作为一种符号现象, 为解决长期困扰设计人员的继承和创新的矛盾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设计符号像文字语言一样, 既根于往昔的经验, 又与飞速发展着的社会相联系, 新的功能、新的材料、新的技术召唤着新的思想。所以一方面它如同文字语言一般缓慢地变化着, 另一方面又随着社会飞速地发展。怎样使环境既具有历史的连续性, 又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前进,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交流的频繁, “词汇”和“语法”在发展中趋于统一的态势, 但是一个民族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技术、社会文化习俗的不同, 环境中总会有一些特有的符号和排列方式。就像口语中的方言一样, 设计者巧妙地注入这种“乡音”可以加强环境的历史连续感和乡土气息, 增强环境语言的感染力。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曾经说过, 一个符号总是以简化的形式来表现它的意义, 这正是我们可以把握它的原因。不论一件艺术品 (甚至全部艺术活动) 是何等的复杂、深奥和丰富, 它都远比真实的生活简单。

因此, 艺术理论无疑是建立一个有效于生动现实的心灵概念这样一个更为伟大事业的序言。符号活动已经包含了某种抽象概念的活动, 已经不再停留在个别之上了。视觉符号是一种艺术符号, 也是表现性符号。相对推理性符号而言, 视觉符号没有自己的体系, 任何视觉符号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只有体现在一定的情感结构中, 围绕着一个特定的主题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知青饭店、老三届、毛家菜馆等等商业建筑里, 都采用了斗笠、玉米棒、粗木桌椅、水井等等, 甚至为了营造气氛更是将服务员的服装、以及菜单名也巧妙地融入其中, 这些不同地域农村中富有典型意义的视觉符号营造的环境, 在这里就如同一本旧相册, 记录着不同人的经历。使得设计变得更亲切, 更值得去回味。视觉符号的象征性不仅在形式上使人产生视觉联想, 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唤起人们思索联想, 进而产生移情, 达到情感的共鸣, 建筑也因而更具有意义。

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失去了许多永远无法复得的东西——历史文脉。历史形成的街道、胡同、牌坊、宗教圣地等等城市形态作为完整表达建筑和城市意象的符号系统, 被成片、成街、成坊地被拆除, 威胁到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尊重历史传统并不等于食古不化、拘泥于传统。相反, 有意识地保留这些传统, 将使得这个城市更富有地方风味。其实, “立新”不必“破旧”, 关键在于如何以传统而又时尚的手法, 创造出新旧共生的新的城市形态 (符号) 。“新天地”项目是位于上海市兴业路黄陂路、中共一大会址的周边地区, “会址”对面的南地块, 设计为不高的现代建筑, 其间点缀一些保留的传统建筑, 与“会址”相协调。而“会址”所在的北地块, 则大片地保留了里弄的格局, 精心保留和修复了石库门建筑外观立面、细部和里弄空间的尺度, 对建筑内部则作了较大的改造, 以适应办公、商业、居住、餐饮和娱乐等现代生活形态。从目前已建成的部分看, 得到的好评很多, 已有较大的影响。据说销售与经济效益亦见好。其实, 在上海这个东西方文化冲击的大都市里, 传统的里弄生活形态从来没有死过, “新天地”给予它的只是合理的变化和延续, 留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思索与启示。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人类所有精神文化都是符号活动的产物。人的本质即表现在他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因此, 一切文化形式, 既是符号活动的现实化, 又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我们可以将简约而又复杂的语义, 以传统而又时尚的语构, 运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中, 从而创造出个性化、人文化的全新设计符号。

参考文献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方法的创新分析 篇9

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现有教学模式分析

1.1“楔型”教学模式

尽管“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范围包括室内和室外两部分, 但由于教学限制等原因, 目前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多数侧重于室内, 只是在仅有的少数几门课程中安排少量的室外设计教学内容, 这样便形成了室内环境内容偏多室外环境内容偏少的“楔型”教学模式。“楔型”教学模式是我国目前大多数艺术院校采用的教学模式。由于艺术院校具有较好的工艺美术基础, 在室内装饰和室内陈设上比较得心应手, 其课程设置也就自然而然地偏于室内装饰和陈设。此外, 开设有家具专业的部分林业院校以其家具专业为依托发展而来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也多数采用“楔型”教学模式其课程设置的侧重点则为家具设计以及家具工艺;采用“楔型”教学模式的高校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来开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但是也有不足之处, 该教学模式的课程设置容易导致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概念整体上的把握能力不够。无论是具有装饰陈设特长的学生还是具有家具特长的学生, 其思维往往容易局限于细部的设计之中, 而忽视对整个住宅环境的宏观协调。

1.2“纺锤型”教学模式

该模式是大多数建筑院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采用的模式。建筑院校是以建筑学为依托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因而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偏重于建筑, 同时适当设置一些与室内环境以及室外环境相关的课程, 形成中间部分建筑“大”、室内室外两头“小”的“纺锤型”教学模式。少数艺术院校也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能够让学生得到较多的建筑学相关训练学生能较好的把握和理解建筑设计, 能较好的处理环境艺术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的衔接, 同时学生对空间气氛整体把握和处理以及对界面装修也比较得心应手。但是也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该教学模式不可能让学生有较多的对诸如家具、室内陈设等室内环境设计因素的设计训练, 也难以安排足够的学时让学生对外部微观环境诸如雕塑、园林小品、环境设施等有足够的设计训练。

1.3“念珠型”教学模式

少数院校为了能让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较为整体的把握, 在课程设置上采取了“室内、建筑、室外”三者并重的策略, 喻之为“念珠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学生对室内环境、建筑以及室外环境有一个全局的整体概念, 学生的专业可塑性较大, 学生毕业时的就业口径也相对较宽。但是, 从课程教学的深度上来讲“念珠型”教学模式不及“纺锤型”教学模式对建筑介绍得深入, 也不及“楔型”教学模式对室内装饰陈设或室内家具介绍的细致。

2 教学方法的创新

2.1 互动式教学方法

专业教师应尽量以提问、启发的方式, 让学生多思考, 发挥个性化思维, 尤其要把市场运作中各种类型的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分析, 并进入实际操作状态, 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掌握和灵活运用书本知识, 然后由教师提出改进意见。这种互动模式的教学方法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对培养学生的市场操作能力和水平有显著效果。

2.2 把市场项目转化为课堂作业

专业教师要加强和企业的横向合作, 把企业在市场中承接的室内外设计项目带入课堂, 转化为课堂训练作业, 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以团队出现, 与用户充分沟通, 开展“头脑风暴”。进行实战演习, 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另外, 在给学生布置绘制室内外设计效果图时, 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电脑设计软件的同时, 要强化手绘练习, 增加手绘作业量。

2.3 组织学生开展市场调查

专业教师要安排学生利用节假日深入市场进行调查, 到一些专卖店、酒店、宾馆、商业大厦、写字楼和熟悉的私人住宅.利用拍摄、速写的方法搜集现实生活中的室内外设计信息, 然后进行综合分类、归纳, 结合理论知识, 分析个案的优点和缺憾, 使学生通过这种实际市场调查, 得到许多启发、锻炼和提高。

2.4 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专业教师在开展有关建筑装饰设计的科研项目时, 可以带动学生一起参与科研项目。这样, 有利于学生明确专业理论学习的目的, 吸收更多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和专业的前沿信息。如我们在做客家围屋研究时, 带领学生一起到实地进行田野考察, 搜集了许多客家围屋中有价值的木雕、石雕、砖雕、彩绘等艺术装饰资料, 为学生今后在进行装潢设计中应用客家围屋艺术装饰元素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资料。

2.5 搭建专业实践平台

为实现教育教学与市场对接, 我们必须与相关企业广泛联系, 加强校企合作, 签订协议建立长期的学生实践实习基地。学生实习基地按地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所在地市的建筑装饰公司, 另一类是本区域外经济发达省份、沿海地区的建筑装饰公司。学生在校时, 可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当地的建筑装饰公司实习, 寒暑假期可安排学生到外省经济发达地区的建筑装饰公司实习, 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企业进行网络远程合作。让学生在实践基地灵活运用书本理论知识, 直接接触社会, 了解市场, 与各种客户打交道, 在实战中提高水平增强实践能力。当他们从基地返回课堂后, 在学习中更有主动性、积极性、针对性, 教学效果极为显著。

此外, 还要通过建立环境艺术设计车间、室内外设计灯光效果实验室建筑材料工作室等专业实训室, 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现场的有益补充, 来帮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 即时得到充分的感性认识。

3 结语

目前, 由于各高校师资、设备、教学等条件不同, 已经形成了较为复杂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办学现状, 各高校应尽快完善自身条件, 在艺术氛围里渗入生态环境保护理论, 并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学习, 以产学研的实践道路培养21世纪艺术设计专业的合格实用人才。

摘要:本文分析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现有教学模式, 提出了教学方法的创新方式, 供大家参考。

教学艺术与创新能力 篇10

关键词:小学教育,创新能力,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具有审美性, 教学设计美、教态美、语言美, 以及教学过程美、教学意境美、教学机智美、教学风格美、教师人格美等既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 又使教学具有了审美价值。教学艺术具有创造性, 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使教师具有吸引学生的独特魅力。教学艺术具有表演性, 教师可以采用机智幽默的语言、惟妙惟肖的表演和恰如其分的笑话等表演手段,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新颖性、灵活性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教学艺术具有情感性, 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是情感交流、心灵碰撞的过程, 使教育教学寓于娱乐之中。

一、教学艺术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美, 一种灵魂美

情感对人内心情绪的调动具有独特的作用力, 而由此产生的美感效应, 则能转换为感发意志、抒发情怀、净化心灵、催人奋发的, 甚至能激发人立即产生相应的行动。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教育要义只有在精神愉悦、情感澎湃和审美享受中, 才能深刻领略, 从而在受教育者内心深处烙下印记。

二、教学艺术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

教师在工作中应按照“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来要求自己。既然家长把学生送到我们这来, 我们就应该对他们负责。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班主任唯有心里时刻装着学生, 学生心里才能有你这个老师, 尤其是对后进生, 爱之深切, 才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和激情。过去我一直认为, 老师能叫学生老老实实地坐在课堂上听讲, 或者教室里“鸦雀无声”, 学生得不到老师的允许就不得发言, 表面上看, 这个老师“威信高”、“课堂纪律好”, 学生非常听话, 甚至做得很好, 学生也能遵守各项制度, 在一般人眼中, 有良好的班风, 是一个不错的班级, 但时间长了, 学生见了老师就像老鼠见了老猫一样, 害怕之极。但光爱不严, 师生关系极其融洽, 像朋友就好吗?打打闹闹, 嘻嘻笑笑, 将会造成学生对老师的要求不执行或执行不力, 因为学生认为反正我和老师关系好, 我不做、不听, 老师又不会怎样, 这样, 良好的班风无法形成。

三、教学艺术中, 爱与严是辩证统一的

我班有一名学生李某某, 性格内向, 不好学。有一天, 上课铃都响了半天了, 别的学生都跟着老师兴致勃勃地读单词, 只有他趴在桌子上“专心致志”地玩笔。我火冒三丈, 冲着他大嚷:“你给我站起来!”李某某吓了一跳, 随后站了起来, 一言不发。教室里安静极了, 别的学生看看我又看看他。我走到他跟前, 低着头瞪着他。他也心虚了, 低下头不敢看我。看着他可怜的样子, 我的心一软, 怒气全消了, 毕竟是孩子呀。于是我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 大家都很喜欢你, 如果你能认真听讲, 大家一定会更喜欢你。”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 他果真努力学习, 并且在一次考试中获得了进步奖。

班上新转来的杨某某同学, 刚来时, 上课无精打采, 对于专业课提不起一点学习兴趣;下课追逐打闹, 照镜子, 吃零食。于是, 我找她谈话:要以学习为重, 知错就改, 争取进步, 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但效果并不是很好。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 我决定先让她认识自己的错误。于是我再次找她谈话, 谈话中, 我了解到她家的条件很好, 父亲在外做买卖, 妈妈在家看着小妹妹。对于她来说, 将来考不考上大学无所谓。“没有调查便没有发言权”。调查清楚情况后, 我思忖着必须慎重地采取措施, 否则会适得其反。“你是一个很好的孩子, 我希望你在家里有条件供你上大学的时候, 考上大学, 实现你自身的价值。将来家长给你的物质财富是有限的, 无限的是你现在积累的精神财富。”“老师, 我知道了, 请你以后看我的表现。”每当她有进步的时候, 我会适时地表扬和鼓励她, 同时借助班干部的力量来一起帮助她, 直到现在, 她已经和班上的同学和谐相处, 融入在集体中了, 学习成绩也是越来越好, 我心里非常为她高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 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在语文教学中, 自由争辩, 尊重学生个体, 是提高语文素质和为语文课堂注入更多活水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 创设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 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表达与自由参与, 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才能, 不要动不动就训斥, 在课堂教学中只要学生积极参与, 无论对错, 都要给予鼓励。运用各种方式让学生有展开想象翅膀的机会, 学生的奇思妙想定会在这个广阔的自由轻松的空间不断迸发。想象是获得知识的前提, 是创造力产生的源泉, 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场地, 教师应该潜心寻觅教材中可想象的因素,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实现创造性的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华祥.谈生活教育理论与应用题教学的整合[J].吉林教育, 2010, (02) , .

[2]韩晓霞.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浅析[J].甘肃教育, 2010, (03) .

[3]冯沛莲.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0, (01) .

[4]黄谨茹.分数应用题教学的问题与探索[J].江西教育, 2010, (Z3) .

[5]曹喆.关于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一点体会[J].新课程 (教师) , 2010, (02) .

[6]曹尚霞.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行动个案的研究[J].小学时代 (教师) , 2010, (03) .

[7]李彦慧.数学应用题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考试周刊, 2010, (08) .

上一篇:监控内容下一篇:税收风险管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