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网络环境论文

2022-04-19

【摘要】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各类先进信息和媒介的出现,给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严峻挑战。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校创新网络环境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高校创新网络环境论文 篇1:

网络环境下探寻高校党建创新之路径

摘 要 高校作为党建工作开展的重要阵地,发展党员,开展党务工作不可懈怠。针对目前高校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可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开辟党务工作新途径。易班作为众多高校主推的综合性网络社区,具备较为明显的优势,以易班为切入点,为探寻高校党建创新之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易班 高校 党建 创新

Exploring the Path of Party Building Inno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Take easy class as the starting point

WANG Xiaoshe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320)

1 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困境和问题

高等教育时期,是学生自我思想意识步入独立化和成熟化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引领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高校党建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

1.1 高校党员发展主体入党动机不纯、积极性不高

总体而言,伴随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党员队伍也不断扩充,在发展党员工作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党员发展主体仍存在积极性不高、动机不纯的现象。

因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对外交流日趋广泛,高校群体受到多元意识的影响也日趋明显。这就导致了有些师生对入党并不看重,不愿加入党组织后参加过于繁复的组织活动,也不愿受到过多的约束和限制。一部分群体对中国共产党缺乏深刻的理解认识,无法建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认识不到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性,因而缺乏入党积极性。此外,还存在一部分人入党动机不纯,他们大多是为了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亦或是为将来扩充发展道路增添一份保障。学生群体中存在的这样的想法和问题,一方面是受到现如今社会风气的影响,但更多是由高校党建机制不够完善,党务工作尚不到位所致。

1.2 发展党员标准过于单一,培养党员工作机制仍需完善

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中指出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各项要求。如要求“将综合素質作为发展学生党员考察的重要内容,防止把学习成绩作为党员发展的唯一条件。”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党员标准单一的问题不可忽视。

不少学校进行教育改革,推行学分制,打破传统教学课堂模式,学生受教流动性加大,组织学生的难度也随之增加,对学生思想意识领域的把控也随之松懈,因而在发展学生党员的过程中,以学习成绩作为入党标准的情况也越发明显,从而导致发展党员标准过于单一,难免忽视学生除成绩之外其他素质方面的考量。

针对高校中存在发展党员标准过于单一的问题,究其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党建机制仍需在高等教育改革推进过程中不断完善,对发展主体的考核标准仍需不断细化,不断量化,将综合素质考核内容具体化,可视化,才能保证党员发展工作真实有效。

1.3 高校党员活动未形成常态化,内容、方式滞后

由于主打教育科研,高校党务工作仍有所欠缺,存在党建工作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某些高校教工和学生党员活动没有设立专门的工作活动经费,师生党员活动未形成常态,自发组织活动动力不足。而高校党务活动也存在形式主义,脱离实际,未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开展党务教育形式也过于单一,“一人念大家听”的形式较为普遍,党务工作活动的相关制度执行力度不足。譬如谈心谈话、“三会一课”等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导致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约束、管理力度不够。支部的党员活动组织不起来,党员参与积极性不高,缺乏自身的品牌活动。

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凸显了高校党校工作内容与方式的滞后性。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早已打破时间与地域的限制。而高校党建工作更多沿用传统相对封闭的处理方式,对互联网信息平台的重视和利用程度不够,没有发挥网络信息传播的优势,虽然在部分高校中设立网络平台推行网上学生管理,但仍存在一些工作者在党建工作方面没有充分利用这些网上平台,更没有将实际的工作数字化,致使党建内容缺乏系统、整体的规划,实际运营的网络平台也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 利用易班开展高校党建工作的可行性

高校在管理学生方面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创建网站、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推出了易班APP进行学生管理。从这一角度而言,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已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中探寻到新的管理途径。那么,高校党建工作是否也可借势,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将党务工作进一步规范化?以当前高校主推易班为例,从易班自身角度出发,借助易班平台开展高校党务工作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首先,易班作为高校主推的教学文娱服务综合网络社区,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前期平台的搭建以及宣传力度的加强,都促使易班在高校的主推中逐渐成熟,适用范围以及受众群体不断扩大。高校党建工作开展的受众群体与易班主要的受众群体能够无缝对接。

其次,从易班功能层级划分以及使用范围来看,易班在网络以及自媒体都有相应的网站建设和手机APP。这样,易班平台的使用更加便利。而从易班功能领域而言,信息便捷的交流与互动、教学管理文娱等板块的细化与规范,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都能够在易班实现。这就突破了原有管理模式的相对封闭性框架束缚,能够将高校管理网络化、信息化。

此外,易班在管理模式上以学院、班级为单位,将每个学生纳入管理体系,在某些推行教学改革的高校中能够较为迅速的联系学生,了解学生动态,加强学生管理。从这一角度而言,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倘若建立在易班的基础上,对师生党员的管理则更加便利,为开展党务工作活动实现常态化提供新的保障。

3 高校党建工作中易班功能的应用与发挥

针对上文提出当前高校党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结合易班在党建工作中功能发挥的可行性,可在高校党建工作对易班功能的应用与发挥进行一定考量。

3.1 利用易班创新党建工作方式

高校传统党建工作主要以会议、讲课、开展专题学习会的形式展开。这种传统的工作方式,已经渐渐无法满足当前党务工作的需要。传统工作模式中信息的传达与交流也难以与当前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相匹敌。网络新媒体将信息传播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而易班正是为高校党务搭建了一个信息平台,在党务工作方式方面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那么,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易班信息交流的方式即可视为党务创新工作方式的一大途径。高校党组织可利用易班平台开辟专门的党务板块,在易班系统内按照高校党组织的设立,建立网络党支部,将组织活动信息的宣传发布借助易班进行推广。党务工作可以网络信息交流互动的方式展开,利用易班信息交流的时效性,加强党组织的吸引力与凝聚力,从而更容易实现对师生党员的管理教育,利于党建工作的开展。

3.2 利用易班丰富党建工作内容

当前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推出的手机易班更易于让学生接受。高校党建工作的热点、疑点、难点可以借助手机易班进行宣传发布,从而扩大影响,能够引发舆论效应。而利用易班推进党务工作的过程中,可充实党务工作内容,为党建真正落实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奠定基础。

同时,高校党建工作在推行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易班构建多条党员学习渠道,高校党组织也可鼓励党员群体借助易班平台积极发布党务理论学习成果,发表与党建工作相关的文章,从而为广大学生群体加强对党组织的理解与认识创建平台,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强化学生对党组织的认同感。通过紧抓易班这个党建工作的新阵地,抓紧推进网络党务工作的展开,利用易班的网络宣传优势,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3.3 利用易班促进党内民主化建设

高校基层党员对党内事务参与度较低,没有发挥出党内民主应有的作用,這一点不容忽视。易班为高校信息交流与互动创造的平台,在易班上党建工作的内容面向高校师生,面向全体党员,党内事务变得更加透明,党建工作也会变得日趋民主化和规范化,无论是党员发展主体的评选亦或是征求党员、师生的意见,易班都会是一个民主化的平台。在具体操作方面,高校党务工作者可以将党建日常工作数字信息化,利用易班创建高校党务工作园地,建立网络党支部,将日常党务工作进行信息录入,通过易班开辟党务工作窗口,将高校发展党员主体的条件标准同步在易班上,并建立一定的投票机制。对于党员发展主体的考察项目以及考察进程都要在易班上进行信息输入,使发展主体接受校内监督。同时,定期将党务工作以及活动在易班上宣传,加大党内民主生活的透明度,增强高校师生群体对中国共产党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在互联网语境下,高校党建工作的展开决不能囿于传统工作模式的束缚,在“互联网+”的时代中,高校党建工作更应该作出新的改变和尝试,利用互联网科技创新党建工作方式,规划新的党务工作手段格局,盘活高校原有资源,利用易班,更为便捷有效地推进党务工作。如此,高校党建工作亦可取得新进展。

参考文献

[1] 张俊霞.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党建工作机制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1):44-45.

[2] 周卓,张群.大学生党建工作进网络建设的必要性[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7(1):99-102.

[3] 江帆.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班集体建设的实践应对[J].科教导刊,2017(2):87-88.

[4] 李兰英.加强高校党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党史文苑,2017(1):54-55.

作者:王孝生

高校创新网络环境论文 篇2:

浅谈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体系的构建

【摘要】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各类先进信息和媒介的出现,给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严峻挑战。构建创新服务体系是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要求,该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网络服务与传统服务相结合、适应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契合读者需求”的指导原则[1],采取“全面提升馆员综合素质,树立现代服务理念,加强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开展个性化和社会化服务”的创新服务策略,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信息需求的满足率。

【关键词】网络环境 高校图书馆 创新服务体系 构建

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是学校教学与科研的重点机构。在全新的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模式,已经很难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面对挑战,只有更新服务理念、搭建服务新平台、拓宽服务渠道、完善服务模式、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促进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的成功转型[2]。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分析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的特点,指出了服务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创新策略。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特点

1.用户信息需求凸显多样性、层次性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用户主要包括各个院系的专家、教授、教师和学生,信息需求层次性凸显,侧重点也各有千秋。专家与教授用户侧重于研究性资料;教师用户侧重于教学辅助信息和学术信息;学生用户是高校图书馆主力用户群,侧重于辅助学习,拓展知识量。面对不同用户的需求,高校图书馆需要针对性的开展多样化的信息服务模式,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呈现合理、科学的层次性。

2. 用户信息需求凸显知识性

高校图书馆用户对知识的渴望程度都非常强烈,所以,在信息服务的建设中,须侧重于以学科建设为基础的知识化信息服务模式的建立,注重专业知识库的完善。图书馆应加强馆员的培训,投入一定财力、物力和人力建设各专业学科数据库与学科导航网站,以此来满足不同用户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深度探究和发现创新。

3.用户信息需求凸显专业性

高等教育相当于专业教育,高校图书馆的用户都具备各自的专业知识,查找信息往往是从自己所研究的学科专业出发。在网络环境的大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建设需要用户参与到信息决策中,确保有效实现从检索到信息获取全过程的动态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高校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3]。

二、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存在的不足

1.馆员的能力和整体素质跟不上时代需求

馆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服务的质量,目前一些高校图书馆馆员专业水平低、业务能力差、职业素质低,与当前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工作要求存在很大差距。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手段单一,服务内容也比较简单,对馆员的素质要求不高。网络时代的到来对馆员的整体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网络环境下馆员不但要掌握图书馆的基础理论,具备广博的学识和乐于奉献的精神,还要有专业学科背景,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检索的操作技能,精通文献开发、数据挖掘、科技查新、信息推送等现代信息服务方式。但是目前高校图书馆馆员要么具备专业学科背景缺乏专业知识,要么具备专业知识缺乏专业学科背景,甚至缺乏职业道德,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导致创新服务工作进展不顺利。

2.服务观念比较落后

受传统服务观念的影响,当前高校图书馆存在观念落后的问题:注重追求馆藏数量,在藏书管理上以藏为主重藏轻用,并不关心对良好阅读环境的营造、读者兴趣的培养、读者需求的满足率等服务效果;与外界其他部门、单位联系受限,管理比较封闭,认为的降低了书籍的利用率,缺乏开放服务的精神和长远发展的规划;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对新形式反应迟钝,呈现坐等用户上门的单一封闭服务模式,文献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在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上缺乏激励措施和竞争机制,馆员安于现状,没有个人学习提高计划。服务观念落后导致服务水平和能力停滞不前。

3.资源配置不合理,建设成本高

随着物质条件的提高,各地区高校图书馆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馆藏体系大幅扩充。但是大多处于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多头纵向领导下的半封闭状态,缺乏资源共建共享、有效的布局和合理整合,造成资源重复建设严重,浪费财力和物力。用户信息需求量大、而资源建设成本高,严重制约了高校图书馆的创新服务发展。

4.资源利用率低

与公共图书馆相比,高校图书馆一般只满足校内师生的信息需求,存在服务对象固定,服务范围狭窄,服务手段单一的不足,文献资源利用率较低。有些高校成立区域内高校图书馆联盟,共享资源,拓展了服务空间,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但真正实现社会化服务的高校图书馆还在少数。特别是在寒暑假期间,图书资源处在了闲置状态[4]。另外,从图书馆角度来讲,文献资源的购置与用户的实际信息需求脱节,资源结构不合理,服务模式和服务设施存在利用障碍,馆员信息素质低,不能有效引导信息资源也导致资源利用率较低;从用户的角度来讲,大多没有受过专业的信息素养课程教育,获取信息存在偶然性和盲目性,不能理性正确的选择和利用资源,多以满足眼前信息需求为目的,很少使用权威性商业数据库系统查找文献资料,在信息获取中存在认知和技术障碍等,导致资源利用率低。

三、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的策略

1.全面提升馆员的综合素质

一支高素质的馆员队伍对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图书馆领导要加强对全馆干部、职工的业务培训和教育,将继续教育作为一项长期制度和目标来落实。培训主要包括信息知识、网络知识,培养热情服务的意识,同时采取约束和激励的措施,不断提升馆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另外,积极引进高素质、高学历的复合型人才,为服务创新提供人才准备和保障。

2.树立现代服务理念

服务理念是高校图书馆开展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图书馆树立良好形象的关键。新形式下图书馆必须树立全新的现代服务理念,即以人为本,和谐服务,说到底就是把用户的利益放在首位。尊重用户、方便用户、关爱用户,通过服务创新来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通过树立现代服务理念,落实现代服务意识,彻底改变高校图书馆重藏轻用的观念,重塑图书馆价值取向,突出奉献精神,拓展服务新领域。

3.加强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将不同图书馆的资源进行整合,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成立图书馆联盟,不同类型、系统的图书馆之间统一技术手段,实现技术互通,建立纵横交错的服务网络,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最大程度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另外,要加强对不同学科信息资源的深度整合和有序组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关的学科网络信息导航,为高校师生的专业学习和学科研究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科研中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学科网络信息导航系统,馆员可以将网络中分散而繁杂的电子资源进行收集、分析和加工,形成有价值、有针对性的资源,为不同学科读者信息的检测、阅读和相关文献资源的链接提供便利,也利于服务质量的提高。学科网络信息导航的建设,还需要图书馆加大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对各专业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分析和总结,保证信息资源系统的准确无误。

4.开展个性化和社会化服务

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应从用户的知识结构、行为方式、信息需求等出发,创造符合其个体需求的信息服务环境,提供个性化集成的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为高校图书馆开展个性化服务,提供了可操作的环境。图书馆成立个性化信息服务团队,收集用户信息并加以分析、总结,通过网络技术和电子数据库资源,针对用户在不同时期的学习或专业研究需求,提供专业性、针对性的个性化定制和推荐服务。图书馆可通过网络咨询服务来提供个性化服务,馆员可在图书馆的主页、微信圈、QQ群上与用户进行互动,实时解答用户问题,了解用户信息需求,也可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将相关资料发给读者。图书馆网络信息技术的建设重点应以自助服务为方向,通过完善基础网络平台、服务平台,采用BBS、电子邮件、远程浏览下载等技术,加强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系统的实用性。高校图书馆应摆脱固步自封的观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的开展面向全社会的信息服务,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信息交流与合作,这样不仅能更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图书馆社会声誉、社会地位与社会作用,还能挖掘图书馆自身潜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管理服务工作开辟新的思路[5]。

参考文献

[1] 游祎.“MOOC”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4,06:61-65.

[2] 戴瑾.我国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实践与发展趋势[J].图书与情报,2013,03:128-131.

[3] 夏秀双.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

[4] 王园.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J].情报科学,2011,08:1192-1196.

[5]张月群.新信息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文化建设[J].图书情报工作,2012,11:55-59+70.

作者:傅燕

高校创新网络环境论文 篇3:

浅析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创新模式

二十一世纪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作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新载体,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方式,同时也在改变图书馆的传统模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趋势。党和政府根据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对国民经济建设提出了“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指导思想。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对图书馆的发展和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开发和应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就是近期不能回避的问题。面对机遇与挑战,图书馆应该重新审视自身,积极主动地进行调整与变革,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以期提高图书馆工作的效率,重塑新形象。

一、管理创新

(一)管理理念创新

创新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鲜明特征,现代图书馆管理的本质也在于创新。思想观念的创新是一切管理的前提和先导。高校图书馆在保证教学科研服务的前提下,积极发动全体员工改变传统管理观念, 树立现代图书馆管理的意识、市场意识和团队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以适应新时代市场经济的需要。

“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主要强调两个方面。其一,图书馆必须在服务领域上把“以人为本”思想活化为“读者本位”,要坚持“读者至上”的原则,强调一切工作以读者为中心,为读者提供最满意的服务。其二,“以人为本”是对馆员进行人性化管理。图书馆要改革,要进步,必须抓好人事管理,既要充分发挥人才个性的主观能动性,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群体效应。既要了解和相信馆员的自身能力,也要积极跳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又要采取开发的人事政策,广罗人才并允许人才自由地进出,营造一种良好的内部氛围,使图书馆具备家庭化,人性化,团队化。

(二)管理制度的创新

为达到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快速发展对高校图书资料工作提出的要求,适应高校图书馆向自动化、网络化发展的新形势,高校图书馆管理应进行全面的创新,以更好地为新时期高校建设与发展服务。管理制度的创新应符合人类思考原则,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服务机制,从管理体制等变革创新入手,实现人事、财务、分配等制度的全面创新,科学制定、合理配置制度资源,宏观和微观创新并重,从纵向继承、横向移植和综合创新的方法,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保证员工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最终实现图书馆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三)管理方式的创新

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使管理工作能够在一个弱化了时空概念的、虚拟化的电脑空间中运行,这就使相应的管理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大的系统角度来说,其职能管理机构和人员可以随时监控系统的运转情况,并能实时发出干预信号进行调控。系统内单个的机构也是如此,其管理者也能实时地监督和调控其系统的运作,实时了解整个系统的进展趋势。网络化环境实现了直接的实时管理。

二、服务创新

从发达国家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来看,二十一世纪90年代以来,图书馆服务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研发性专项经费的增加。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普及为高校图书馆带来了许多新的服务形式,图书馆除继续以传统的服务内容、方式、方法为读者服务之外,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服务创新:

(一)建立网络化综合服务体系。

图书馆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既可实现馆与馆之间文献信息资源的互补和共享,还可完成网上采购和联机共享编目。这样,在各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机构之间便能构成松散又统一的社会化网络信息、综合服务体系。

(二)开展网上信息导航。

面对网上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用户需要图书馆员提供详尽的有针对性的网络导航服务。还可以进一步开展学科导航,为用户提供学科咨询服务。

(三)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图书馆的主要职责是通过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保证完成其教学、科研任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文献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手段已有很大变化,在传统的外借服务、阅览服务、参考咨询服务、信息检索服务、馆际互借服务等服务之外,还应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如开设知识挖掘和信息增值服务,图书馆员要根据读者的需求, 对网络信息进行深层次的信息加工, 在大量的信息中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通过综合分析、加工整理, 把有用的信息和知识提供给用户, 特别要重视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的开发利用, 注意提高信息产品的含金量, 使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信息量, 达到信息增值服务的目的。

(四)开展培训服务。

在信息网络时代, 必须加强读者的信息素养教育。一方面, 读者需要重新认识图书馆, 学会利用现代化的图书馆。需要熟悉图书馆不断更新的服务项目和内容, 掌握各种检索方式和各类数据库应用系统。如对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等数据库的检索利用等。另一方面,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校园信息网络及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完善, 读者上网操作越来越方便, 因此, 要求读者不但要掌握计算机知识, 学会使用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系统, 还要掌握情报检索知识及使用计算机获取信息的方法。这样才能迅速获取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

三、提高员工业务水平

针对高校图书馆实行的藏借阅习一体化服务管理模式,提出了馆员应树立先进的理念,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业务技能和良好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努力做好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在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员不仅要掌握图书馆的基础知识, 还要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知识, 熟悉各种网络检索工具, 掌握光盘数据库的检索技术, 能够远程登陆检索其他图书馆目录, 利用网络开展网络信息服务和网络咨询服务。另外, 还要具备善于捕捉信息的能力。图书馆员要保持对新知识、新信息、新理论的敏锐性, 善于接纳新信息,从而对新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整合, 这些素质在网络环境下变得必不可少。因此, 适应网络环境下对图书馆服务高水平、高质量的要求, 就需要全面提高图书馆员的全方位素质, 图书馆可以提取部分资金用于馆员的培训学习和人才引进上, 使图书馆员自觉加强业务能力,紧跟时代发展,不被社会所淘汰。

四、技术手段创新

随着数字化数据库日益壮大,不断加入海量数据管理技术、搜索引擎技术、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要求管理技术不断创新,跟上图书馆网络化的发展。比如,建立多媒体图书馆,为读者创建图文并茂、高级视听环境;建立无墙图书馆,为用户提供快速查找和共享知识的手段;建立虚拟图书馆,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建立专业资源导航库,可指引用户查询,有效地利用资源;还可节省上网查询时间和费用,

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技术问题。如分类的适用性,编目规则对多媒体信息的适用性,全文综合数据库的编目、定位问题,MARC 机读编目格式对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中文章的处理范围,以及使用超媒体技术将多种媒体整合的数据库的编程处理等。图书馆只有首先在技术处理上取得突破与进展,建立支撑知识管理的技术设施,如互联网、校园网、存贮机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数据收集、加工技术、传播技术、通信技术、检索技术、共享技术、联机分析与处理技术等,才谈得上建设二十一世纪的数字化图书馆。

参考文献:

[1]赵双梅.创新是新世纪图书管理的必由之路[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

[2]王琨.浅谈图书管理工作的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1).

[3]明均仁.高校加强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考[J].中国信息导报,2006(5).

[4]岳景艳.图书馆创新意识的平民化[J].图书馆建设,2003(2).

(作者简介:朱 丹,女,助理馆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

作者:朱丹

上一篇:医院内部财务控制论文下一篇:干部病房工作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