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教学环境工程论文

2022-04-23

摘要:通过以面向地方、面向应用、面向行业,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探索“水处理工程”课程一体化与多元化创新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即以“课堂—实验—实习—设计”为“经线”,突出教学的一体化,以“案例—讲座—多媒体—创新杯”为“纬线”,突出教学的多元化,从而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立体化。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改革创新教学环境工程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改革创新教学环境工程论文 篇1:

创新创业理念下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对教育领域的发展愈加重视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相关教育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均对现在的教育理论、教育方法等展开了深入的探索与探究,并在近几年内提出了很多先进、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中很多科学的教学理论十分适合于改进大学阶段的教学方法,比方说创新创业理念、行知教育理论、多媒体教学模式等。我相信正确地理解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合理地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对我们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创新创业理念;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引言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和高校发展的方向。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促进经济质量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目前,地方高校在结合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课程体系设置和能力培养方面存在问题,而且课程经费缺乏与产业技术导向的缺失,导致工科学生与企业大量需求的实用型和技术型人才之间有较大的差距。实际上,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有机构成,是专业教育创新性、创业性的集中体现,能显著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求职技能.

一、创新创业理念

创新创业的教学理念是一项回应素质教育政策的教学方式,其重在对大学课堂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论进行革新与突破,努力在大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是一种培育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在现阶段创新创业的教学理念已经被广大学校和教师所认同,并在众多学校中展开了试点工作,其不仅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能够很好地改善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一种值得在更多大学校园内推广的教育理念。

二、当前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我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外,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专业课程实验(如各类化学实验、大学物理实验、电工电子技术实验、环境微生物实验、环境监测实验、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等)、课程设计(如机械制图、城市给排水管网系统设计、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等)、专业认识实习(如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处理厂等)、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如环保公司、设计院、环评单位等)、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多种方式,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这些实践教学来不断加深学生对书本中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环保设备的工作原理,污染物治理的全过程,掌握最基本的工程设计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思维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好铺垫,打下基础。

三、改进教育模式,合理构建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为大学学生配备两位导师,实施“双导师”制度

在现阶段,大部分高等院校在学生学习生涯只会配置一名导师,并且所配置导师多为本专业的理论教学老师,缺乏在专业所属行业内的工作经验,不能够在实践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行业技能的培养,这就十分不利于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因此学校再为学生配置一名企业内工作的导师可谓是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重中之重。因为在这种双导师制度中,校内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为其培育创新创业理念;而企业内的导师则可以很好地指導学生将课堂知识与工作实践相连接,并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其专业技能,为其在毕业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在对行业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后有助于学生更加坚定创新创业的思想。

(二)改革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构建“基本素质—工程能力—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循序渐进式,与实验课程内容相契合、与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相呼应的分层次、分模块、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立校内外双导师制。实践教学与导师制相结合,导师全程式指导所带学生的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复习考研、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升学就业,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大学四年,一年级认识创新创业,学习相关理论指导;二年级体验创新创业,参加或者申请“互联网+”大赛;三年级实践创新创业,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四年级养成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按年级逐步深化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在认识、体验、实践的基础上最终形成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加强学生创业就业支持

一是加强学生创业教育引导。强化创业教育课程,提高创业认知,激发意识,增强创业信心,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引导学生不要受“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激发学生对创业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思想和创业理念,增强创业意识,增长创业知识和技能,抓住创业政策,规避创业风险,用丰富的创业知识武装自己,成为新时代合格的创业者,同时为需要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的企业输入拥有创意,敢于创新的管理型与技术型人才。二是教育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以大学生创业为核心,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创业帮扶制度。我们要加强创业市场的前瞻性,及时掌握政府对学生的创业政策的信息,对政策深入解读后通过细致的讲解传达到每一位想创业的学生,让学生抓住政策,安稳的踏过创业的门槛;提升大学生创业的兴趣和信心,成为一名合格的创业者。

结束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学习这条道路上,不经历辛勤的耕耘注定无法收获到满意的成果。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评价不再如以前一般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开始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时刻秉持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初衷,将培育学生综合素质的工作真正落实到课堂活动中,创新创业理念为主导的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可谓是势在必行。这其中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老师的作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教师首先做到自身的素质提高,从而更好地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当发现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要求的时候,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理论及时进行升级,现代我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理论方法层出不穷,教师要及时吸收先进的理论方法,总结出一套适合现代教育目标的教学模式,为我国的教育水平的提高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代乐乐.创新创业理念下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1(13):113-114.

[2]褚润,陈年来,张勤虎,罗蕊,魏玉珍,朱静.创新创业理念下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20,36(04):119-122.

[3]王菲菲,国洁,葛磊,俞磊,陈晓轩.创新创业战略视角下环境工程专业创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J].智库时代,2020(07):105-106.

作者:孙玉 韦娜莹 李世琛 乔龙飞 张玮娅 蔡先超 方雨菲

改革创新教学环境工程论文 篇2:

基于创新教学模式的“水处理工程”多媒体课件制作

摘要:通过以面向地方、面向应用、面向行业,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探索“水处理工程”课程一体化与多元化创新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即以“课堂—实验—实习—设计”为“经线”,突出教学的一体化,以“案例—讲座—多媒体—创新杯”为“纬线”,突出教学的多元化,从而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立体化。在此教学理念指引下,笔者制作了“水处理工程”多媒体课件,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拓展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综合素质,突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师意识。

关键词:水处理工程;一体化;多元化;多媒体课件

作者简介:宿程远(1981-),男,河北晋州人,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讲师,环境工程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水及废水处理理论与技术;邓华(1977-),女,湖南永州人,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讲师,环境工程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植物修复技术。(广西 桂林 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十一五”第四批立项启动项目、第七届广西师范大学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

“水处理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多学科性等特征。其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各种水处理技术的原理及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水处理方法解决实际废水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本专业的工程设计、科研及运行管理等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和应用基础。[1]为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培养环境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师意识,针对本课程的特点,笔者制作了基于“一体化”与“多元化”创新教学模式的“水处理工程”课件。

一、课件设计理念

“水处理工程”课件以“一体化”与“多元化”教学模式为指导思想与设计理念,即以“课堂—实验—实习—设计”为“经线”,突出教学的一体化,以“案例—知识拓展—学习小组—创新杯”为“纬线”,突出教学的多元化,[2]从而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立体化,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培养其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师意识。

二、课件组成部分

本课件包括七大部分,分别为:

(1)教学主体课件部分,包括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污水的物理处理、污水生物处理的基本概念和动力学基础、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稳定塘和污水的土地处理、污水厌氧生物处理、污水化学与物理化学处理、城市污水回用、污泥的处理与处置、污水处理厂设计等十一章的内容。

(2)互动习题部分,包括课堂练习、模拟题等。通过此部分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实验指导部分,包括混凝实验、沉淀实验、过滤实验、气浮实验等水处理工程中有代表性的实验指导等。

(4)实践环节部分,包括测量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每个实习均包含有实习指导电子书、实习总结、实习报告等。

(5)课程设计部分,包括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含有设计指导书、设计任务书、与水处理设计相关的标准与规范、专业选泵的软件,优秀设计说明及AutoCAD模板等。

(6)创新素质部分,包括学生参与创新杯与暑期社会实践成果电子书、学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学生通过创建学习小组进行的典型污水案例分析等。

(7)知识拓展部分,包括教师发表的科研与教改论文、教师从事的科研项目介绍、外文参考文献、重大水处理会议的报告、英语版的中国水环境突发事件报告、2009年供排水分析报告、2009年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水问》等。

三、课件特点

1.突出“水处理工程”一体化创新教学

(1)教学主体课件。水处理新技术与污水厂设计知识的渗透:水处理工程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新理论和新技术层出不穷,因此需要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1]课件制作时可以将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发表的科研教改论文融入课堂,例如在讲述生物脱氮除磷时,可将反硝化除磷、倒置A/A/O工艺进行适当的补充,使学生掌握水处理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为了突出本课程的应用性,可以将“给排水设计手册”当中的知识,适当的补充到课件中,既为后续的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服务,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师责任意识。[3]

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1]制作了包括课题练习、模拟题为主的互动习题,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巩固;同时将水处理工程相应的资料,如仿真动画、课件PPT、工程设计实例、设计指导、实验指导、实习指导等,放在“水处理工程”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学习需求下载相应的资源进行学习。

积极推进双语教学:在课件制作中,通过给出主要专业术语的英文单词,实现专业词汇表述与国际接轨。同时在课件中添加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英文文献,例如关于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等英文文献,这样可以使学生尽快实现从基础外语到专业外语的过渡。[4]

面向地方的特色教学:针对广西印染、制糖、矿山等工业废水排放量大的特点,在课件中可以适当补充相应的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增加厌氧废水处理技术的讲解,并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培养他们为地方服务的理念。

营造立体教学模式:课件中收集了国内外典型污水处理厂的工程实例照片,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的教学DV片,Flash等,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直观性、动态性和交互性,[5]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水处理工艺和水处理主要构筑物的结构特点,可将污水处理主要构筑物的AutoCAD图作为课件的有力补充。

(2)实验指导。为使实验指导打破实验室的限制,课件中制作了实验指导电子书。实验指导电子书包括实验题目、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实验分析等,使学生的实验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同时在实验课件中加入Flash、视频等,给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指导,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3)实践环节。将测量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制作成电子书,里面含有实习指导、实习报告、大量的图片以及视频,突出教学方式的直观性,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起到多点触动的积极作用。

(4)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课程设计是本课程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部分含有设计指导书、设计任务书、专业选泵的软件、大量设计相关的标准与规范、以及优秀设计的AutoCAD图模板。可以实现学生的自我学习,并且优秀设计的模板可以起到“榜样”的力量,通过让学生对比发现自己设计的问题与不足,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

2.拓展“水处理工程”多元化创新教学

(1)案例教学。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列举4~6个性质不同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均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然后根据学生兴趣,进行分组,让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现状调查,最后以学习小组课件的形式得以呈现,使这部分课件作为教学主体课件的一个有益的补充。

(2)创新素质。课件制作中加入学生参与创新杯和暑期社会实践成果电子书、学生发表的学术论文,搭建工程素质培养和创新科技平台,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激起他们对科研的浓厚兴趣。

(3)知识拓展。将教师发表的科研与教改论文、从事的科研项目、外文参考文献、重大水处理会议的报告、英语版的中国水环境突发事件报告、2009年供排水分析报告、2009年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水问》等,渗入到“水处理工程”课件中,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学无止境。

四、结语

以面向地方、面向应用、面向行业,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水处理工程”课件以“一体化”与“多元化”教学模式为指导思想与设计理念,即以“课堂—实验—实习—设计”为“经线”,突出教学的一体化,以“案例—知识拓展—学习小组—创新杯”为“纬线”;突出教学的多元化,从而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立体化,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同时拓展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综合素质,突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师意识。通过该课件制作与应用,对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优秀的从事水处理工程领域技术人才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桂萍.水污染控制多元化教学体系建设与实现[J].科技资讯,2009,(2):193.

[2]张莉,毕亚凡,余训民.水污染控制工程“案例—实验—设计”一体化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的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08,(4):99-102.

[3]谢德华,任伯帜.关于提高“水质工程学”教学质量的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7,29(5):212-213.

[4]向迎洪,王成端.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21(4):51-52.

[5]成官文.水污染控制工程国家精品课程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7,7(2):96-99.

(责任编辑:郝魁府)

作者:宿程远 邓 华 陈孟林

改革创新教学环境工程论文 篇3:

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路与实效

[摘要] 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在分析传统实验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实际调研、考察学习和综合研究,初步凝练出构建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五项原则和“两个系统、五个模块、两个结合”的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经过实际运行,实验教学体系由单一课程实验向多层次实验模式转化,实验教学模式由单一的教师为主体转向多元化组合,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关键词] 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 原则 思路 实效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培养创新人才。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和创新教育管理等途径来培养。创新能力的主体是开展创造性活动,获取创新性成果的能力。从本质上讲,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但更需要创新性的实践活动来促成和提升。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环节,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本文以长安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实验中心为例,在分析传统实验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介绍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路和取得的实效,以供参考。

一、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安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实验中心由水文水资源、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三个专业实验室合并组建而成,合并前三个实验室分布于校本部、东院教学区、北院教学区。三个实验室的实验教学内容基本为面向专业,附属于理论课程的课程试验。

三个实验室存在建设内容上互相重复,实验教学内容相互重叠,实验室功能单一,综合性不足等问题。加之实验人员因隶属不同实验室工作分散,尽管教学内容相近,但缺少交流和研究。在倡导淡专业宽口径、综合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的今天,这样的模式显然不能更好地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这种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实验室机构重叠,设备利用率不高

三个实验室在行政上虽隶属学院管理,在内容组成和实验教学体系上仍沿用过去传统的面向单一学科或某一专业的组成模式,在运行和建设中更多依赖于专业课程教学需求。在这样的前提下,实验室建设只追求小而全,一些本可以公用的平台和仪器成为重复建设的主要内容,同时由于重复建设使有限资金不能有效利用,本可以建得更好的一些平台由于资金问题只能在低层次上建设。同时小而全的建设模式由于受专业培养人数限制容易造成设备利用率偏低。

2.实验室功能单一,标准偏低

长久以来形成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实验室即为理论教学附属场地的思想,实验室的设置和建设以课程设置和理论教学体系为准则,使得实验室功能单一,定位偏低。实验室不能很好地将教学科研融为一体,科研教学脱节,教学少了科研渗透和设备补充,内容显得陈旧,缺少活力。

3.实验教学综合性、创新性不足

从学生培养来讲,应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但传统实验教学普遍是伴随理论教学的进行而进行,称之为课程试验,附属于理论教学环节。由于受学时、理论教学内容等制约,实验教学缺乏自主性,在内容安排上更多的是理论课程基本理论的再认识或规律的验证,内容缺乏综合性。同时,由于三个实验室自成体系,尽管学科相近,交叉融合性强,但彼此缺少交流渗透,使得教学和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达到知行统一、发展科研能力和形成科学素养的教育任务。

二、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路

针对传统实验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成员经过实际调研、考察学习和综合研究,初步凝练出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思路。具体内容如下:

1.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1)遵循培养计划的原则

实验教学体系构建首先要满足培养计划的要求,培养计划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一旦培养计划被确定,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得围绕其运转。为此,在构建实验教学体系时,围绕培养计划将实验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分为知识、能力、人格三个方面。学生学习评价方法既要能评价一门课程(知识)的成绩,又要能评价能力的掌握程度和人格的培养效果。

(2)整体性原则

传统的实验课设置是按与理论课设置相对应的原则设置,一个实验室安排一门课,每个实验室都是小而全。在一些实验课中,往往是注意了一门课程的完善和改革,而缺乏整体的匹配,从而造成资源浪费,教学内容重叠,系统性不强。要改革实验教学体系,根据学科的交叉性和相关性以及培养计划,将本科四年中所有的实验教学进行归纳分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调整实验内容,按多层次、结构化和开放式的思路构建实验教学体系,注重课程之间联系,循序渐进,逐步向深层次延伸、拓宽和渗透。

(3)前沿性、更新性和以科研促进原则

实验课程体系要根据学科发展和科研成果不断更新实验内容,并注重学科的发展方向、前沿性,尤其将科研最新成果引进到实验教学中,以研促进,教研结合,建立具有学科特色、反映新成果的实验课程体系,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

(4)开放性原则

开放型实验教学是教学改革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室开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己设计和独立操作的平台上,把智慧转化为思维、视野、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构建大学生创新研究平台,为学生自主实验、个性化学习创造条件。

(5)过程与结果并重原则

在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中要强调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考核。制定科学的实验成绩考核机制,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形式对实验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具体要求如下:①基本操作与技能的考核,着重检查实验动手能力的训练结果;②基本实验考核,着重检查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情况以及观察、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③创新评价,作为实验成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完成每个试验后在实验报告中对实验过程与方法优缺点、出现的问题及应对对策和措施,试验改进、试验的心得和启示等予以反映;④平时成绩,根据学生每次实验报告的成绩加以评定。上述综合评定学生成绩的方法注重了评价动态性、多样性、创新性,比较符合创新教育评价体系的要求。

2.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路

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从而形成一个实践教学链,并在实践教学链中突出专业特色。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依据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路是设立两个系统、五个模块、两个结合。

(1)两个系统

两个系统是指课程实验教学系统和科技创新系统。课程实验教学系统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技创新系统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宗旨,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能力,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提高大学生运用知识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五个模块

课程实验教学系统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层次、模块化设置实验教学课程,可以分为基础训练实验模块、综合训练实验模块和设计实验模块。基础训练实验模块为验证性和基本技能训练实验,旨在加深学生理解所学课程的原理和培养专业实验基本技能,具体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实验、实验原理、装置、测试仪器、仪器设备使用方法等;综合训练实验模块主要目标是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运用上一层次中所涉及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基本操作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强化智力技能和理论技术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工程和科研意识;设计实验模块是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学生依靠实验室的资源和有关文献资料阅读,通过课程设计性实验或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完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科技创新系统根据题目的来源,设置依托科研创新模块和自主选题创新模块。依据学科前沿问题或工程实际的重大问题,引导有能力的学生通过自主选题或依托教师的科研项目开展科学研究,自由组织、自由选题,经过资料查阅、实验设计、开题报告、实验研究、结果分析、报告编写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开拓意识。

(3)两个结合

两个结合是指课程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课程实验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互为补充,可保证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科学性、前沿性与先进性,促进实验更新率和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验成果。

三、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实效

以上述思路构建的实验教学体系为指导,以高效的运行机制作保障,实验教学取得了明显的实践效果。

1.实验教学体系由单一课程实验向多层次实验模式转化

围绕创新人才培养这一新目标,构建新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提高教学起点,筛选优化知识点,逐步淘汰内容陈旧、技术落后的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试验。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标准,建立起基础、综合、创新三层次实验模块。基础实验模块:主要面向课程保证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综合实验模块:通过优化一门或多门课程知识点加强学生综合知识及应用能力的训练;创新实验模块:依托教师的在研课题从中分离出一些小的题目,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实验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教学模式由单一的教师为主体转向多元化组合

针对不同的教学层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在基础训练模块教学中仍以教师为主体,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加强试验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养成。综合应用模块的训练中采用“双主模式”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论有机结合起来,教师由灌输教学变为引导教学,引导学生在良好实验氛围中去亲身体验与尝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强化学生的综合及应用能力。在创新试验训练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训练模式,学生三、五人为一研究小组,选定试验题目,通过查资料、研究讨论与导师沟通等确定实验方案,得出试验结论。以探索性的实验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除了验证性实验外,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一般都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工程实践,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开阔了视野,明确了学习的方向,提高了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2004年以来,实验中心支撑的专业学生先后获得第八、九、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活动竞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国家专利7项、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活动竞赛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

参考文献:

[1]王文科,杨胜科,杨红斌,等. 整合实验资源 构建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中国地质教育.2007,64(4).

[2]孙文彬.构建多层面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3):107-111.

[3]鲁保富,郑春龙.构建培养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4):5-7.

[4]杨拴科,宁改娣,等.构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1):3-5.

[5]赵明富,陈渝光,陈旭川.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室开放模式的研究,2000,14(6):4-7.

[6]王春义,李进新.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9(5):129-131.

基金资助: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陕教高[2007]68号)资助。

作者:段 磊 王文科 杨胜科 杨红斌

上一篇:BP神经网络教师教学论文下一篇:微创外科教学临床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