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过程

2024-06-19

具体实施过程(精选九篇)

具体实施过程 篇1

一、教育过程中的“以人为本”首先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

教育是一个活动过程, 它包含着“施”和“受”两个方面。在这里, “受”是影响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传统教育理论强调教师在学生中的权威作用,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 是主宰, 是权威,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师生关系必然体现出“师道尊严”, 学生的心智发展全仰仗于教师。现代教育理论主张从学生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出发来设计教学, 教师对学生不应横加干涉, 以教师为教育活动主体的舞台已逐渐被学生占领。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 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 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 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 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 关系到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 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 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是教育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优化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所以要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 提升学生的地位。

二、教育过程中的“以人为本”应该是从学生自身出发组织教学

众所周知, 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都是不一样的。所以, 教师要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教学, 发挥学生的长处, 弥补学生的不足,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块弃之荒野的树根, 到了根雕艺术家手里, 经雕琢能成为一件艺术品。这种加工, 不仅使树根的艺术价值得到挖掘体现, 更能体现出了它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这就是“根雕原理”。学生不可能都是树干, 那么即使是看似无用的树根, 只要能按照它自身的特点去雕琢, 它就有可能会成为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实现它的价值。教育“以人为本”, 就是因材施教, 从学生自身的特点长处出发组织教学, 按照每个人的引导其理想方向发展, 塑造不一样的独特个体。

三、教育过程中的“以人为本”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

教育“以人为本”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强调个性发展, 但它并不排斥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很多学校、老师、家长仍会牢牢抓住文化课不放, 而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 甚至生活能力都严重缺失, 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致使我们国家的人才在现代国际人才竞争中缺乏优势。为了造就全方位的人才, 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提出了“树立全面发展观念, 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育人观点。这应该就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学生教育中的全新体现。

四、教育过程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视学习为痛苦的事。人类学习知识是为了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 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甚至感到厌恶、恐惧, 那么学习也就丧失了它本来的意义。古人云:“教人未见其趣, 必不乐学。”因此, 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 才会乐意去学, 才会去积极思维, 才会在教育中感觉到轻松愉快。因此, 教师的一切教育行为, 都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对全体学生进行全面提升, 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例如, 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教师必须用自己的人格塑造人格。而一切基于师德的教师人格, 都不应是空洞的说教, 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是从人格特征中表现出来。如何有效塑造和影响, 也存在捕捉兴趣点的问题。

具体实施过程 篇2

此次远程培训,我细心聆听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相关理论知识,学完后,我不敢说自己立刻就学会了多少,但是,对于刚踏上教学岗位的我来说,真可以用“受益匪浅”四个字来形容自己的收获,虽然说效果不可能是立竿见影的,但是我相信这种受益是一辈子的。

提起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回想自己三年来的教学情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实现有效教学。

一、课前备好课,熟悉教材。

众所周知,我们备课要备两头,一备教材,二备学生。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在备课时既要认真钻研教材,又要深入研究学生情况,力求制定出明确、具体而又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要以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安排教学过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编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同时,我们还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得,既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又让课堂充满笑声,充满活力,如果学生能怀着这种宽松愉悦的心情上课,有效课堂也就自然有所保障了。

二、精心设计教学导入和教学各环节,激起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真正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觉得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而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习热情得到高涨。因此,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目标,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精心选择最有效的情境创设的方式。基于这一点,在教学《小木偶的故事》时,我创设了一个角色扮演的课堂情境,让学生人人参与。在引导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后,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课本剧的排练,选出各组的小导演,然后分组自选角色记台词,创造性地自编动作,自备道具,最后各小组在全班汇报展示。中年级的学生表演兴致很高,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记住了台词。接着,在这次表演的基础上我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木偶在拥有了各种表情后,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让学生续演这个故事。前一次的表演是课本中的原故事情节,而这一次却完全是自己的创作,导演想怎么导就可以怎么导,所以学生的兴趣更浓了,先是共同续编故事,然后就开始积极排练。各组设计的故事情节各有特点,有的小组表演的是小木偶获得人的表情后再次遇到红狐,它要回了自己的包,并与红狐当面对质将它送到了警察局;有的小组表演的是小木偶在获得人的表情后帮助那位曾经冤枉过它的老婆婆。在我看来,这两个情境的创设,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有滋有味地亲历学习过程,使他们乐学爱学,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在教学中要注重落实面向全体、优差兼顾的原则。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所设置的三维教学目标要适合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合乎大纲要求的人,适应当今时代的人。我们要打破以往的精英教育,转变精英教育的理念,要大力推行大众教育。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把提高全民素质当作己任,要转换视角看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知道每个学生总有一些特长,总会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为人类的发展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所以我们要重视每一个学生,让我们的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不遗弃每一个学生,帮助他们,提高他们,挖掘他们的潜能。

四、有效的课堂评价能让我们的课堂更高效。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作出相应的反应后,要及时评价,重视师生情感交流,逐步建立师生情感纽带。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应当选择有效的多元评价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在评价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

首先,教师的表扬要发自内心,要有真情实感。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内心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这说明不论怎样的评价都必须动情。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表扬学生时,流于形式,敷衍了事“好”“不错”说得平淡如水,成了口头弹,这样谈不上情感交流,这般冰冷生硬、缺乏个性的表扬怎能让学生欢欣鼓舞呢?同样一个“好”,可以说得平淡如水,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教师投入情感的一句话,一个字,甚至一个眼神,都会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产生很大的影响。

再次,批评可以是甜的,教师既不要吝啬表扬,也不要放弃批评。其实,批评也可以是甜的。早已在教育界被扬为佳话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我想,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所以,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是适

时、精当、有度的,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样的评价对于学生是 一种正强化,以后他们将会出现更多我们所期望的行为。长此以往,学生爱上了课堂,我们的教学才能更有效的实施下去。

方法具体过程清楚 篇3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习作”: 如果问到同学们都会做些什么, 大家会不假思索地回答, 会画画、会游泳、会滑冰、会照相、会做饭、会干农活儿……回忆一下, 这些本领是怎么学会的, 在学习本领的过程中, 有哪些趣事, 有什么体会。选一样写下来。写的时候, 要把由不会到学会的过程写具体, 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拓展思路

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专长、本领, 如日常生活中的煮面条、洗碗、洗手绢、干农活儿……在学校学到的画画、速算、弹钢琴、做手工……还有自己的绝招, 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搜索一下记忆中你都会哪些本事, 捕捉令你难忘的镜头, 用笔记录下来吧!

习作提示

1.精心选材。本次习作要求我们介绍自己学会的一项本领, 那么你就要认真回忆, 自己都有哪些本领?特别是什么本领最值得夸耀?这种本领好在哪里, 有哪些独到之处?然后选择最突出的一样来写。

2.方法具体。这种本领是怎么学会的?别人怎样教?哪一招应该怎么做?你是怎样学的?一步一步怎样做?要让不会的人读了之后也能跟你学着做。如一位同学写《我学小提琴》:“表姐先教我把琴放在下巴和肩膀中间夹好, 然后让我把大拇指放在弓下面, 中指和大拇指相接, 形成一个环, 把弓固定在里面, 食指、无名指和小指都放在弓上面, 把弓握紧……她告诉我, 弓必须侧着拉, 声音才好听。手不能在小提琴上‘逛街’, 动作要稳。反复练习, 就能熟能生巧。”你看, 拉琴的动作和姿势多么具体, 相信不会拉琴的你也能跟着做吧!

3.过程清楚。你的本领是怎样练成的?先学什么, 后学什么, 要把由不会到学会的过程写具体。你还可以写学习之前做了哪些准备, 学习中遇到什么困难, 你如何请教, 如何练习, 如何总结经验教训再改进, 结果怎样, 等等, 写得越清楚越好。如某同学写《我学游泳》, 先学“闷水”, 接着学“划水”, 再学“蹬腿”, 最后练配合, 过程清楚, 读来一目了然。

面试过程中的注意具体问题 篇4

应试者要想在面试答辩中获得成功,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淡化面试的成败意识

2.保持自信

3.保持愉悦的精神状态

4.树立对方意识

5.面试语言要简洁流畅

6.不要紧张

7.仪态大方,举止得体

8.平视考官,不卑不亢

应树立三种心态:第一,双方是合作不是比试。考官对应试者的态度一般是比较友好的,他肩负的任务是把优秀的人才挑选到国家机关,而不是想和应试者一比高低,所以应试者在心理上不要定位谁强谁弱的问题,那不是面试的目的。第二,应试者是在通过竞争谋求职业,而不是向考官乞求工作,考中与否的关键在于自己的才能以及临场发挥情况,这不是由考官主观决定的。第三,考官来自不同的行业,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和多年的工作经验,理论水平较高,工作经验也比较丰富。但他们毕竟是人,不是神,有其所长,也有其短,说不定你所掌握的一些东西,他们不一定了解。

9.辩证分析,多维答题

辩证法是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试者应具备一定的哲学知识和头脑。回答问题不要陷入绝对的肯定和否定,应多方面进行正反两面的考虑。从以往面试所出的一些题目来看,测评的重点往往不在于应试者答案的是与非,或是观点的赞同与反对,而在于分析说理让人信服的程度。听以要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要简单地乱下结论,有时还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0.冷静思考,理清思路

一般说来,考官提出问题后,应试者应稍作思考,不必急于回答。即便是考官所提问题与你事前准备的题目有相似性,也不要在考官话音一落,立即答题,那给考官的感觉可能是你不是在用脑答题,而是在背事先准备好的答案。如果是

以前完全没有接触过的题目,则更要冷静思考。磨刀不误砍柴工,匆忙答题可能会不对路、东拉西扯或是没有条理性、眉毛胡子一把抓。经过思考,理清思路后抓住要点、层次分明地答题,效果要好一些。

二、面试禁忌

(一)面试中,忌不良用语

1.急问待遇

“你们的待遇怎么样?”工作还没干,就先提条件,何况还没被录用呢!谈论报酬待遇无可厚非,只是要看准时机,一般在双方已有初步意向时,再委婉地提出。

2.报有熟人

“我认识你们单位的××”,“我和××是同学,关系很不错”,等等。这种话主考官听了会反感,如果主考官与你所说的那个人关系不怎么好,甚至有矛盾,那么你这话引起的结果就会更糟。

3.不当反问

主考官问:“关于工资,你的期望值是多少?”应试者反问:“你们打算出多少?”这样的反问就很不礼貌,很容易引起主考官的不快。

4.不合逻辑

考官问:“请你告诉我一次失败的经历。”“我想不起我曾经失败过。”如果这样说,在逻辑上讲不通。又如:“你有何优缺点?”“我可以胜任一切工作。”这也不符合实际。

5.本末倒臵

例如,一次面试快要结束时,主考官问应试者:“请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我们吗?”这位应试者欠了欠身,开始了他的发问:“请问你们的单位有多大?招考比例有多少?请问你们在单位担当什么职务?你们会是我的上司吗?”参加面试,一定要把自己的位臵摆正,像这位应试者,就是没有把自己的位臵摆正,提出的问题已经超出了应当提问的范围,使主考官产生了反感。

(二)面试中,忌不良习惯

面试时,个别应试者由于某些不拘小节的不良习惯,破坏了自己的形象,使面试的效果大打折扣,导致失败。

手:这个部位最易出毛病。如双手总是不安稳,忙个不停,做些玩弄领带、挖鼻、抚弄头发、掰关节、玩弄考官递过来的名片等动作。

脚:神经质般不住晃动、前伸、翘起等,不仅人为地制造紧张气氛,而且显得心不在焉,相当不礼貌。

眼:或惊慌失措,或躲躲闪闪,该正视时,却目光游移不定,给人缺乏自信或者隐藏不可告人的秘密的印象,容易使考官反感;另外,死盯着考官,又难免给人压迫感,招致不满。

脸:或呆滞死板,或冷漠无生气等,如此僵尸般的表情怎么能打动人?得快快改掉,一张活泼动人的脸很重要。

行:其动作手足无措,慌里慌张,明显缺乏自信;反应迟钝,不知所措,不仅会自贬身价,而且考官会将你看“扁”。

总之,面试时,这些坏习惯一定要改掉,并自始自终保持斯文有礼、不卑不亢、大方得体、生动活泼的言谈举止。这不仅可大大地提升自身的形象,而且往往使成功机会大增。

(三)面试中,忌不良态度

凡参加面试的人,不管你素质如何,水平高低,一定不要忘记自己是在接受用人单位的挑选,以下态度应当注意:

1.忌目空一切、盛气凌人

浅析空调节能的设计过程及具体措施 篇5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建筑能耗也将随之不断增加, 大概50%的一次能源消耗会在建筑领域, 毫无疑问, 建筑领域将是用能最多的领域。实际上, 我国建筑领域的节能潜力还是有的, 建筑领域能耗的2/3~3/4都可以利用可行的节能措施节省下来。

1 建筑节能

建筑节能包括规划、设计、施工、运作、报废等建筑生命周期的所有环节, 同时, 在实施建筑节能的时候, 必须从建筑的具体生命角度来考虑。在挖掘建筑本身、设施潜能的同时, 建筑的实际使用者也要充分发挥其使用者的作用。科学调节建筑的实用性、功能性、舒适性, 发挥节能意识的作用, 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能耗、减少投资成本。通过优化设计制定出合理科学的解决方案, 可以把用户对建筑物的功能要求以及自然界的可再生能源紧密结合。这种方案的具体优势表现在:质量很高的设施和建筑部件的配合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黑色能源及灰色能源的运用, 与此同时尽可能地采用可再生能源。

1.1 规划环节

在建筑的初期规划环节就应该考虑到建筑的节能性, 具体有:从节能的角度来考虑建筑的选址, 建筑能源的规划与开发必须尽可能地提升土地的使用效率, 同时制定一个完善的建筑设计、施工、运作及管理方案。

1.2 设计环节

在设计环节应该细化一下规划阶段的具体要求, 尽可能地使用可再生能源, 科学制定建筑热工设计, 选择实用经济、节能环保的建筑设施, 确保室内的环境质量, 同时要科学设计建筑的采光以及照明系统, 科学设计建筑的HVAC系统, 科学设计建筑自动控制系统, 最大限度地使用节能创新技术, 以当地的实际气候条件、使用习惯等为依据选购建筑设施系统。

1.3 施工环节

具体的施工过程必须完全按照设计的具体要求执行, 同时最大限度地实施节能施工, 这一阶段可以采取的节能措施有:制定一个详细的节能施工方案, 同时建立一个了解建筑节能规范标准、施工操作认真负责的施工监理团队, 由这个团队监督具体的施工过程。

1.4 调试和验收环节

在调试和验收环节可以执行的节能措施包括:安排专业的团队进行调试、建筑能效的测评以及审计, 使用全能耗模拟软件或者现场测试的方法审查建筑节能, 建筑节能工程在实施具体验收工作时, 应该严格遵循建筑节能工程的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1.5 运行环节

运行环节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将具体的运作过程交由专业的技术工作者去管理, 使用实时监测以及诊断功能的自动控制系统进行节能管理。

1.6 翻新和报废环节

报废环节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仔细审查结构、材料以及设施等, 可以进行循环使用的就一定循环使用, 对环境会造成很大污染、无法达到节能要求的就必须报废。

2 空调工程节能概述

空调工程节能最好以建筑物空调系统的实际生命周期为依据来划分, 各个环节可以使用的节能技术包括:

2.1 方案设计阶段

方案设计阶段的节能技术主要包括:地源热泵技术、空气源热泵技术、高效冷热源制冷、太阳能空调技术、制热技术;冷热电联供技术、蓄能空调技术、水泵节能技术、风机节能技术;大温差中央空调技术、热回收技术;变风量空调技术、低温送风技术、分层空调技术等。

2.2 施工、调试和验收环节

这一环节包括节能施工技术、能耗测评与审计的技术项目、全能耗模拟软件等。

2.3 翻新或报废环节

这一环节包括:旧系统改造技术、回收利用技术、废弃物处理技术等。

3 空调工程的节能设计分析

空调工程的节能设计可以将节能目标贯穿于设计的所有环节。具体包括如下几点:

3.1 制定科学的设计参数

建筑室内的设计温度、湿度、新风量等都必须满足节能设计的相关规定, 建筑热工设计必须控制在有关规范的标准数据范围之内, 不满足现行节能设计标准规范的必须实施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定, 与此同时必须让建筑师修改建筑热工设计, 以达到节能设计标准为宜, 建筑耗热量或耗冷量指标也必须控制在规范规定的相关数据内, 不满足现行节能设计标准规范的必须实施权衡判定。

3.2 计算负荷

空调施工图的具体设计环节, 在这一环节中必须对每一个空调房间或区域实施逐项逐时的冷负荷运算, 空调系统设计冷负荷也必须按照不一样的系统类型采用不一样的运算手段, 新风冷负荷具体怎么运算也必须按照系统的具体形式来定。冷负荷的精确计算离不开如下辅助资料的支持:空调区人员的群集情况、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率、服务空调的使用现状、空调系统的具体类别及调节形式等。

面对下述情况时, 最好使用经过国际验证的计算机模拟软件对空调系统实施全年的动态负荷运算以及研究:必须对空调方案实施能耗以及投资经济研究的时候;使用热回收装置回收冷热量、利用室外新风作冷源调节室内温度、冬季利用冷却塔提供空调冷水等节能手段, 必须实施节能效果评估的时候;使用蓄热蓄冷设备, 必须确知设施容量时。

3.3 空调系统方案设计

夏季时, 需要配置空调的建筑, 当空调房间有着比较大的内区需要常年供冷时, 应该以室内进深、房间朝向、分隔、楼层、维护结构特征等为依据切实划分内、外区域, 同时按照内、外区域配置空气调节系统或末端。

空调系统方案在进行设计时, 必须以建筑物的具体功能、面积、使用特征、负荷变化情况、参数要求等为依据, 同时结合地区气象条件和能源状况等, 比较技术、经济条件来确定空气空调系统, 同时, 还要优先选用能源消耗比较低、经济适用的空调系统。使用时间段、湿度、温度等条件都不相同和新风比相差比较悬殊的空调区, 最好不要划分在一个定风量全空气空调系统里。全空气空调系统必须给不同新风比的多个空调区域服务时, 不能使用新风比最大区域的数值当作系统的总新风比, 必须以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规范为依据来运算制定。集中空调系统必须使用方便系统运作节能的自动监测以及控制, 同时以建筑功能、系统类别为依据选定自动监控的参数数据和调控手段。空调风系统必须满足如下几项监控注意事项:空气温、湿度的检查与调控;定风量全空气空调系统最好使用变新风比焓值控制;使用变风量系统时, 风机最好使用变速控制;设施的运作状态的检查及预警;过滤器超压预警以及显示;为节能监察配置专门的空调系统以及设施用电量独立计量器械。

3.4 气流组织设计

在进行风口选用以及配置的时候, 必须以建筑物的内部条件、使用功能、供冷供暖系统方案、人员活动区大概会形成的流场、可供选择的风口形式等因素综合制定。进行高大空间的气流组织设计时, 必须从节能的角度优先使用分层空调技术, 工程设计最好在理论运算的前提下对室内环境实施计算机气流组织模拟, 通过这种方式实施辅助设计, 同时对送、回风口的具体形式、位置等实施流场节能的优化。

3.5 冷热输配系统设计

在进行施工图设计时, 必须实施谨慎的空调冷热水系统的水力平衡运算, 同时将这些数据当作冷热源设施、输配设施、空气处理末端设备、自控和调节阀门等的运算资料。空调冷水的供、回水设计温度必须不比5e小。在确保技术可行、经济适用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加大冷水供回水的温差, 使用冷冻水大温差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水系统的输配能耗, 设计空调系统的冷 (热) 量计量设施是实现空调设计节能的技术性手段之一, 在工程设计方面必须符合如下几点要求:

使用区域性的冷源及热源时, 在每一栋公共建筑的冷源以及热源入口的地方, 必须配置冷量、热量计量设施;在公共建筑的内部必须以经济核算单位为依据配置冷量、热量运算设施, 在进行节能设计时一般空调系统的作用半径不能太大, 必须选择合理的空调风系统的风机。风机压头及空气处理机机组外余压必须以水力的运算结果为依据来制定, 不能选择太大;必须使用高效率的风机以及电机;就节能层面来说, 最好还是选择直联驱动的风机。

3.6 系统的冷、热源设施

在选用空调冷源、热源水机组的时候, 一方面必须考虑到机组的满负荷COP值, 另一方面必须考虑部分符合的COP值, 同时以综合性能系数及部分负荷非标性能系数为依据考量全年的综合能源效率。制冷机组的单台容量以及台数在进行选择时, 要以空调系统负荷全年变化规律及系统运转特征为依据进行确定。除了特殊情况, 住宅建筑一般是不会使用集中冷 (热) 源的空调。

3.7 系统的保冷及保温

空调系统管道设备的保冷、保温, 也就是空调节能设计的重要内容, 空调冷、热水管道绝热层的具体厚度运算时必须按照下述准则实施:单冷管道必须按照防结露法运算保冷层的具体厚度, 然后以经济厚度法为依据实施核算, 最后取其较大值;单热管道必须使用经济厚度法运算保温层的具体厚度;冷热合用管道, 必须分别按照冷管道、热管道的运算法计算绝热厚度, 比较之后再取比较大的那个值。

4 结语

空调节能设计是建筑节能的关键阶段和重要环节, 空调节能新技术、新设施的发展与进步可谓日新月异、层出不穷, 每一个暖通空调设计工程师都必须与时俱进, 积极致力于空调节能技术的革新与改造, 迎来低碳时代的绿色建筑风潮。

参考文献

[1]王李龙, 刘丹.建筑及空调节能的几点探讨[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 2007 (01) .

具体实施过程 篇6

一、语言交际立场:写作教学的语用学阐述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为了提高个体语言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就特别重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作性表述的过程。”因此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1.写作:创造体现交际意图的文本。

国内外对写作的认识, 大致经历了三种视角:1从结果上, 把写作看成“写文章”;2从过程上, 把写作看成“认知过程和问题解决”;3从功能上, 把写作看成“自我表达和社会交流”。三种视角体现了不同的思考角度:“结果”写作关注结果即“什么样的文章是好的”;“过程”写作关注“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 重在“怎么写”的方法、步骤的阐述和分析;“交际写作”则关注“为何写”“为谁写”等问题, 重在探讨写作的目的、对象功能等交际语境要素的作用。

随着写作的视角转向语言交际立场, 人们对写作的认识也逐渐丰富和完善。作为交际而存在的写作教学, 其关注的焦点落脚在“为何写”“为谁写”上, 但同样没有忽略“写什么”和“怎么写”。这就意味着, 写作的结果不仅仅是一篇篇文章, 更是个体面向交际对象而生成的交际文本。

作为交际文本, 日本的写作观念具有代表性。他们把作文分成两类: 表现自己的作文和传达社会信息的作文。前者要求表达学生的所做所闻所思所感。后者即发挥社会传达机能的文章, 明晰、简洁, 以沟通为目的。无论是表现自己还是传达社会信息, 学生的作文都是以满足交际而存在的。而自己的“所做所闻所思所感”和所传达的“社会信息”即为交际意图的具体所指。

从文本角度分析, 无论是表现自己还是传达社会信息的作文, 他们都具有特定的逻辑结构:时间的、空间的或逻辑的。无论体现哪一种逻辑结构, 在创作过程中都是以同样的逻辑结构创作出来的, 所以就有“我手写我心”的说法。要实现“我手写我心”的目标, 就需要学生在脑海中储备相应的写作素材, 要有特定的“所做所闻所思所感”和“社会信息”, 而这又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特定时间、空间、逻辑结构的事物。完整的写作过程就是如此:

第一步: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和逻辑结构中“体验”到生活中的某些事物;

第二步: 按照事物发生的时间、空间和逻辑结构, 在脑海中将这些事物转化为抽象的符号系统并储存下来;

第三步: 体会并根据交际意图将脑海中体现时间、空间和逻辑结构的抽象符号“固化”, 并以文字呈现出来。

要完成一篇文章, 需要将外在实物转化为脑海中虚拟的符号, 再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文字。缺乏任何一个环节都将导致写作过程断裂, 从而出现“不会写、不愿写、不敢写”的现状。对小学生来说, 要完成这个复杂的转化过程存在困难, 因此, 写不好作文就正常不过。时间、空间和逻辑是非常抽象的概念, 需要借助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等理性思维方法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这就意味着, 对小学生来说, 要写好一篇体现交际意图的文章其实非常难。所以,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指望孩子在周围世界的美的影响下就写出作文来, 是一个幼稚的想法。孩子不可能由于某种灵感而学会创造, 必须教给他创造。因此, 所有的问题最终落在“教”上面:教什么、怎么教、为何教。

2.写作教学:明确交际意图, 创设交际语境

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 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应该明确交际意图, 为学生创设具体的语言交际情境, 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教什么、怎么教、为何教”的难题。

语境不仅是语言交际的情境, 还包括背景、环境、场合等。在写作教学语境中, 它包括“现场语境”和“交际语境”两类。前者指语言交际行为发生的具体时空环境, 后者指写作过程中有关交际要素所组成的抽象环境。要写出像样的文章, 这两类语境需要形成密切的衔接关系。但当前的写作教学却有意无意地忽略“现场语境”创设, 或者教师误认为学生自己能够在生活中创设“现场语境”并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很显然, 这是教师单方面的自以为是、异想天开乃至自欺欺人。当教师没有营造“现场语境”时, 学生一方面没有现实的生活体验, 缺乏可以直接运用的写作素材, 另一方面更不知道应该怎样从脑海中已有的生活素材储备库中搜索可以使用的材料, 从而导致普遍的“不会写、不愿写、不敢写”。

语言交际情境包括三个要素:1场合;2话题;3参与者。在每一个具体写作教学过程中, 教师都应该创设一个真实的场合, 在场合中生成具体的话题, 并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 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 从而解决学生在写作思维转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今天的学生拥有过去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信息来源和获得信息的手段, 为什么写作还愁“米”下锅呢? 显然, 问题并不在于没有生活, 而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感受和发现。因此, 写作教学所需要解决难题就是: 教学生感受和发现生活。

二、思维过程具体化:写作教学的实践策略

为提高写作教学效率, 对语文教师来说, 就应该需要创设一个真实的交际语境, 使学生明确地认识到交际过程中的交际意图, 从而创作出符合交际意图的文本。为了顺利推进这一写作教学过程, 语文教师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促使学生写作中思维转化过程的具体化、形象化和直观化。

1. 案例呈现:写作教学实践策略

《上学路上》的写作训练课题经常出现, 语文教师通用的教学步骤如下: 提出写作要求—呈现优秀作文—学生思考—口头作文—开始写作—教师评改反馈。在这个过程中, 优秀学生能够写出出色的作文, 但绝大多数普通学生往往痛苦不堪, 最后通过“挤牙膏”的方式生成一篇篇不堪入目的“文章”。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不能完成上文所提到的写作过程中三个步骤的完整链条, 导致写出来的文章结构混乱, 条理不清, 前言不搭后语, 驴唇不搭马嘴。为了破解这一难题, 就需要创设真实的交际语境。

《上学路上》写作训练教学思路:

(一) 课前准备

写作课开始前一周为准备时间, 每天下午放学时给学生一张白纸, 在白纸两端各画两个圆圈代表家和学校, 中间用直线连接, 要求每个学生按照顺序把路上所看到的所有景物、事物、人物记下来, 到学校后上交。

教师浏览学生记录, 并根据记录提出相应的问题丰富和完善内容细节。特别注意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 对他们的图表最好进行当面批示, 进行方法指导。

放学后要求学生解决教师提的问题, 并做好记录。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纸上说明。第二天再根据学生的问题进一步解答, 直到满意为止。

(二) 教学过程

1. 整理记录, 选择素材。根据所有记录情况, 尽可能地整理成一个完整的内容图表, 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选择和取舍。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就为其提供了整理的依据, 那些思考分析得细致完整的地方就是重点。

2. 小组讨论, 口头交流。在小组成员之间创设交际语境, 锻炼口头表达能力。通过交流, 借鉴其他同学建议, 改进、丰富、完善所选择的素材。

3. 完善素材, 开始写作。在听了其他同学的说法以后, 可以进一步完善素材, 为写作奠定基础。根据对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整理, 按照图表上标示的顺序进行写作。完成后修改和完善, 在小组内交流, 让同学提出修改意见, 并进一步完善文章。

4. 教师批阅, 课堂反馈。根据前期记录情况批阅作文, 侧重从材料的选择和组织、结构的完整性、语言的丰富性等角度评阅。现场批阅问题较明显的作文。选择一到两篇典型作文进行课堂批阅, 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两点说明

(1) 关于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必不可少, 准备越充分, 课堂写作过程就越顺畅。课前准备是一对一的, 最能体现“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课前准备体现了思维过程具体化的写作教学理念, 通过语言、图像的形式使具体的实物转化为学生脑海中抽象的符号, 积累了写作素材, 也实践运用了按时间、空间、逻辑顺序记述事情的方法。

(2) 关于适用范围。思维过程具体化体现了思维导图的内在特质。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托尼·巴赞创设的一种结合全脑概念, 包括左脑的逻辑、顺序、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颜色、空间等, 以可视化手段支持思维激发和思维整理的工具。对于不同写作类别, 同样也可以按照特定的结构以语言和图像的形式固定下来。比如写人, 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将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等表现固定下来;比如状物, 也可以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中间到两旁、从核心到陪衬等不同结构来描述景物。上文的案例体现了时间和空间结构。

2.思 维 过程 具 体化 :写 作 实践策略分析

上面的案例体现了思维过程具体化的写作教学理念, 通过创设交际情境, 使学生在真实的交际语境中完成素材积累和文章创作, 并在实践运用中掌握具体写作方法, 实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基本理念, 符合“学以致用”的目标取向。

思维过程具体化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写作教学的理论依据, 解决了“怎么写”和“写什么”这两大难题, 对提高写作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如图所示, 与传统的写作教学过程相比, 思维过程具体化注重以具体方法运用来提高学生“怎么写”和“写什么”的实践能力, 通过具体化手段降低从“具体—抽象—具体”的思维转化过程的难度。

具体实施过程 篇7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开始走进品德课堂,帮助老师解决着上述的种种难题。但在课堂上,不少老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开展研究后,便觉得是学生发挥各自力量之时,等着他们进行小组汇报就大功告成了。其实,如何把握好这种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中的每个环节,特别是学生开展研究过程中,教师该如何进行具体指导,才是提高地理题材品德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

在品德与社会地理题材课堂教学实践的尝试中,我发现在学生开展研究的这一过程中,教师当好参谋,适当给予鼓励,在学生研究的过程中作具体指导,能构建高效的地理题材品德课堂。

下面,我以小学品德与社会(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认一认祖国政区》为例,谈谈如何具体指导学生的研究。

研究方案设计完成后,学生就要按照方案自主开展研究活动,通过实践、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形成一定的情感和道德价值观,这是开展品德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质性阶段。在研究活动阶段,要发挥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但是,发挥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也并不排斥教师的组织指导督促。由于学生的年龄还小,知识经验还不丰富,方法技能也还欠缺,此时,教师的恰当参与和正确指导,是研究得以顺利开展和取得成效的必要保证。

教师的指导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自主收集资料,教师做好被咨询工作

像在“认一认祖国政区”课题研究中,网络小组同学研究的是难点问题,如何记住祖国各政区的位置与形状。他们想通过网络多找些方法。这时,我就给他们提供了一些该方面的信息,告诉他们资料在什么地方容易找到,以便能有效地开展活动。他们很快在网上找到了不少中国政区拼图游戏,通过比较筛选,就定下适合他们小组开展研究的网络政区拼图游戏,开展了合作研究。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是他们创造性得以发挥的前提,教师的恰当指导是研究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

二、学生出现畏难情绪时,教师给予鼓励

作为教师,要明白一个道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教学活动,主要以师生的双向互动来开展,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这种关系可以在学习中协调好学习的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乐学的积极情绪,从而克服焦虑。在地理题材的品德课堂中也应如此。教师要保持一颗敏感的心,及时发现学生在研究中面临的困难,给予帮助。

在《认一认祖国政区》这一课的研究中,梅花小组的同学在我的指导下,设计了调查问卷。为了让数据更具代表性,孩子们认为,爸爸妈妈都得接受调查。于是,我们印发了92张问卷给班里的孩子带回家给家长填写。我马上对他们的这种较真的行为进行了表扬。在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下,第二天,梅花小组的同学回收了90张有效问卷。但是这么多份问卷,每张问卷都有五道题,有些题目的答案是各不相同的,怎么统计呢?这时,老师的角色不仅是技术上的指导,还应该有精神上的鼓励。首先,我肯定了孩子们的研究方法非常正确,采用调查问卷法来进行研究是有点繁琐,但是,调查出来的数据与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他们小组最具研究精神!然后,一步一步教孩子们如何把问卷分类,如何制作统计图,如何写好调查分析等。有了老师的鼓励与指导,孩子们的畏难情绪很快就消除,后续的研究工作便得以顺利地展开了。

三、学生自主决定交流形式,教师当好参谋

研究活动结束后,学生的研究成果还要进行全班的交流讨论,交流的形式应该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具体可以是以谈话、辩论的形式开展课堂学习;以班队课的形式开展主题活动;以展览、墙报、小报、演示文稿等方式进行成果交流……另外,由于小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相对较弱,他们的最终成果可以是简单的书面材料,也可以是实物、图画、音像制品甚至口头材料等。一般来说,这些工作应由学生自己去做,但如果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也不妨为他们出出主意。如有的小组组长的组织能力不太强,协调编排组员进行汇报有点困难,有的小组很想创新,但又不知从何处着手。这时,老师就得及时为孩子提供帮助,做好孩子的参谋。

在《认一认祖国政区》这一课的研究活动中,我为孩子们提供过小组汇报串词的参考:指导过孩子们根据自己家乡的特点创编顺口溜;为孩子们筛选过汇报展示的图片与文字资料等。此外,在研究活动过程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分工合作,共同为完成研究工作出力。如阳光小组的同学,他们打算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他们找到的记简称的好方法。一开始,组长给他们分配了任务,组员们都行动起来了,有的组员带来了卡纸,有的组员带来了彩笔,有的组员带来了图画参考书,有的组员在家长的帮助下,找来了不少资料。但是当他们面对各自带来的一大堆用具与资料时,却犯难了。不知从何做起,迟迟未能动手。于是,我先让组长分析一下组员的特点,看看字写得工整的有哪些同学,画画画得漂亮的又有哪些同学,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又是谁。再与组员一起,根据老师规定的汇报时间与自己研究的小课题,筛选整理要展示的资料。最后再进行合理的分工,这样一来,组员们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效率极高!他们只利用一天的下课时间,手抄报就基本上制作完毕了。

在整个研究活动中,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活动空间,尽力发挥他们的能力,又要注意教师的恰当指导,使活动顺利开展。

总而言之,在实践中,我认为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地理题材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教师必须先根据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道德认识、行为实际,再通过布疑设悬、情景渲染、语言描绘等手段明确本专题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对这方面问题的有意注意。学生通过实际接触事实、知识与经验的碰撞、同学家长等思维的引用,大量收集相关资料,确定自己的作业专题。教师在学生的研究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研究困惑,以协作者的身份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让学生联系自身、联系家庭、联系学校、联系他人、联系社会、联系自然,让研究性学习更有效地为地理题材类型的品德课堂服务。

具体实施过程 篇8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从目前来看, 主要方式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演示、示范操作或个别学习来辅助教学过程。由于大班级教学组织形式的现状和教育者的主客观条件, 这种应用方式的存在具有合理性, 并将在相当长时间内仍保持主导地位。而基于网络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还存在很多软硬条件上的困难。在对教师的调查中, 面向课堂的教学软件也是他们的主要需求。因此, 本文探讨的主要对象是面向课堂教学的辅助教学软件的开发思想, 主要涉及基层软件开发, 但对于商业开发也具有研讨意义。

2“超越具体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软件开发思想与模式

“超越具体课堂教学过程”是指课堂教学软件从内容上指向教学专题, 而非课堂教学程序, 功能上能较好的覆盖课堂教学需求又能独立于教学过程而存在, 以便于广泛适用于相关课堂教学的软件开发思想。

2.1 面向专题的软件选题

软件开发要超越具体的教学过程, 首先要改变其设计的面向对象, 由面向教学过程转为面向教学专题。因此软件选题的对象不是一堂课, 而是一个任务;可以是一个章节的教学内容, 也可以是跨章节的相关要素, 我们统称为专题。针对专题的软件就可以形成课堂教学的平台型软件, 可以充分支持课堂教学而不局限教学过程。软件选题对于成功的开发具有关键意义, 需要进行必要性、可能性和软件价值的论证。在严格的大型开发管理中要形成“软件计划任务书”。

2.2 教学需求分析作为软件设计的依据

教学需求就是预期在课堂教学中, 都需要什么样的媒体、什么的媒体组织形式、什么样的操作方式、对象或参量间什么样的动态变化关系等。它不对应某个具体的教学过程, 但可以对所有教学设计中可能被用到的特性 (内容的或功能的) 加以分析, 对教学需求要素尽可能的发掘, 筛选其中有意义的要素, 尽可能在设计中加以涵盖。有了对软件需求的界定, 才能够根据目标进行软件的设计。包括界面和风格设计, 模块结构设计, 功能设计, 主要对象或参量之间动态变化的描述等。

需求分析和软件设计原则上要形成“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和“软件设计说明书”, 但在实际的开发中可以只体现为一份说明书。甚至在较小的软件开发过程中, 软件的的需求和雏形就在设计者的头脑中形成, 用口头交流的方式传递。

对于说明书, 在专业领域需要用专门的形式化语言来描述, 但这对于很多专业计算机人员可能都存在着困难。通常用自然语言加直观图示的描述是被许可的, 有可能的话可以给出程序的模块结构图或流程图。

2.3 共同参与的渐增型开发模式

软件开发最常用的两种模式是瀑布型和渐增型。

瀑布型开发模式遵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划分, 大致是“计划——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维护”这些阶段, 每一阶段完成确定的任务后就交给下一阶段。“教学设计——脚本编写——编码实现”的开发流程也试图体现这一模式。但显然, 瀑布型开发模式比较适合于软件需求比较明确、开发技术比较成熟、工程管理比较严格的场合下使用, 基层教育软件的开发显然达不到这样的要求。

渐增型开发模式并不要求一开始就有一个完整的软件需求定义, 通常是从部分需求出发, 先建立一个不完全的系统, 由需求者和设计者充分体验和交流, 加深对软件需求的理解, 反复扩充和完善。学科教师作为软件的需求者, 由于对计算机媒体缺乏深刻的理解, 往往不能结合计算机的表现形式提出很好的软件需求任务, 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和在开发过程中不断认识、不断发掘有意义的需求要素去丰富和完善系统。最初完成的不完善系统称之为原型, 可以是界面或模块结构的躯壳, 或主要的媒体表现形式的示范, 能够有效的成为学科教师和专业人员结合的媒介。因此, 渐增型开发模式更适合于基层教育软件任务的特点。

渐增型开发模式实际上并不需要严格按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来划分, 其有关的软件文档也并不要求一开始就是完善的, 可以在开发过程中逐渐形成。

3“超越具体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软件的基本特征

3.1 交互性

交互性主要指人机之间的交互, 用户通过交互界面输入信息进行控制和请求, 计算机则通过交互界面提供信息和动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人机交互能力的强弱, 是计算机软件能否被使用者接受和信任的关键。“超越具体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软件首要特征就是很强的交互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1 用户对软件进程控制能力

对软件的运行状态, 用户必须有很高的控制能力, 如动作的启动、停止、重放, 内容的跳转, 速度的控制, 参量的选择等等。绝不能出现播放媒体时无法中断, 进入一个练习后答案不正确就陷入死循环等。

媒体的线性组织方式是降低用户控制权的方式, 即便是为用户提供翻页结构, 仍不能保证直达目标。

3.1.2 功能特性自由取舍

在软件设计中, 对于有意义的教学需求都尽可能地体现在软件的功能特性中, 但是, 并不是每一位教师或每一节课都可能用到这些特性, 使用的时机、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 软件应设置若干特性的唤起方式, 如开关项按钮等, 以保证除主体内容外, 多数的功能特性都可由用户自由取舍。

3.1.3 友好的用户界面

友好的用户界面是软件易于学习、使用的关键, 同时能大大提升与用户的亲和力。友好的用户界面应简单明了, 符合常规, 风格一致, 反馈提示丰富得当, 有良好的容错性。

3.2 智能性

软件的智能性相对于软件简单刺激的媒体展现方式。如果要求软件的采用有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过程, 就首先要体现软件内部诸因素、诸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比如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受特定因素或参量的影响, 而参量变化和事物运动之间的关系往往是教学的关注点。如果软件中对象自动变化就成为简单展现;而通过用户主动干涉参量变化, 导致对象的运动变化, 就体现了事物内部的联系。

3.3 界面集成化

界面集成化是针对推崇多级分支和多层页面的程序结构而言的。多级分支结构的教学软件的缺点前文已有论述。

主张尽可能减少页面层级, 在单一的界面内集成更多的对象、功能和特性。过多的对象不可能, 而且也不主张在单一界面上平铺堆砌, 而应该给用户随时激发、唤起、打开和关闭有关对象的权限, 不转换界面就能实现更多的操作。同时, 因为对象在同一界面内存在, 就有可能通过算法实现交互技术, 实现对象间的互动, 体现事物内在的联系和运动规律。实现这样的互动远比对象素材本身要难得多。

4 基层教学软件开发适宜的组织方式

这里所说的软件开发的组织方式指的是参与开发的人员之间的关系。目前最为常见的是学科教师同专业人员 (如计算机教师) 的合作开发。如果强调“超越具体课堂教学过程”的思想, 那么对于开发工作的参与者, 都会产生新的要求。

4.1 以项目任务为核心, 突出双方的主体性

以项目任务为核心, 即指向一定的教学专题, 而非特定的教学过程。这样, 学科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记录者或教案的搬家者, 专业人员也不再是脚本的实现者, 双方都成为共同任务的创造者, 双方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发挥。

4.2 将软件设计过程看作交流协作过程

通常成功的教学软件制作过程并不是一个信息沿“教案——脚本——软件”单向流动的过程, 而是“基本需求——软件原型——新的需求认识——新的软件模型……”这样一个循环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科教师和专业人员深入持续的交流、对软件反复体验尝试来实现。

参考文献

[1][郝骞.CAI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6-08-30.

[2]袁秀利;陈声健.发展目标导向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策略.《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11-26.

具体实施过程 篇9

根据普查的目标和任务, 以及“全面系统”和“突出重点”的原则, 确定了普查的对象和范围。明确了水利普查时间要求, 标准时点为2011年12月31日24时, 时期资料为2011年度。整个普查历时3年, 分4个阶段进行。2010年进行前期准备, 2011年进行清查登记, 2012年上半年进行填表上报, 2012年下半年进行成果发布。

搞好全国水利普查, 有利于谋划水利长远发展思路, 科学制定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推进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有利于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 增强水利公共服务能力;有利于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和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 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通知》精神, 切实做好张家口市第一次水利普查工作, 张家口市在充分认识水利普查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基础上, 提前部署, 周密安排, 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一、水利普查工作的难点

第一, 普查协调难。由于普查涉及部门之多, 组织协调工作量之大, 需要多个政府部门通力协作, 同时, 还需要统一组织和协调与普查内容相关的工业、建筑业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这项工作需要地方政府具体抓, 各级各部门积极配合支持才能完成。普查本身是政府组织的事情, 而往往在具体落实上就变成了牵头部门的事了, 而任何普查都是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 是国家大事, 第一次水利普查也不例外。确定普查相关单位的责任, 真正弄清做好普查工作, 既是政府宏观调控决策的需要, 又是完成本单位工作业绩的需要。唯有如此, 才能使各部门从根本上认识普查的深刻意义, 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普查工作的成功。

第二, 经费落实难。贯彻切实可行的具体目标管理责任制。由于水利普查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 办公设施、设备, 相当多的数据采集需要实地访问、现场查勘, 还有业务培训、普查宣传等等。普查经费实行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 而政府又没有切实可行的具体管理措施, 水利普查经费需实行专款、专账、专人负责, 不得挪作他用。市、县级经费总体不足, 许多地区的经费仅能维持最低限度的工作, 普查员补贴、宣传动员等费用都无法满足, 可以说, 根本没有普查经费作保障。唯有加大普查资金到位力度, 本级财政给予必要的经费保证, 才能有力地提高各普查单位的工作热情, 从而更加有效地推动普查工作的开展, 提高普查工作质量。

第三, 区级普查难。张家口市辖区范围内20个县区中有7个区, 而区级机构跟县里的不同, 各区的所有水利工作都是在区农委水利科, 每个科最多3个人, 人员力量相对不足, 而区里的水利工作又相当的多, 普查任务非常之重, 加再上个别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经费落实不了, 严重影响了水利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经验和体会

第一, 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完善的组织是开展水利普查工作的前提。前阶段工作经验告诉我们, 哪个地方领导重视, 哪个地方的水利普查工作就抓得主动, 进度就快;哪个地方有专职人员, 哪个地方的水利普查工作就扎实;进度滞后的普查单位, 什么时候领导重视了, 什么时候进度就会立即赶上。

第二, 政府参与, 真抓实干, 是这次普查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这次水利普查是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 不是单一部门所能完成的, 必须依靠政府行为来开展工作。以政府行为开展水利普查工作, 能够表现出巨大的影响力、广泛的号召力和明显的实效性, 在这方面是其他任何部门都替代不了的。突出普查的政府行为, 以政府的名义召开会议, 下发文件, 安排部署水利普查工作;政府协调各部门解决水利普查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并创造有利条件, 才能确保水利普查顺利高效运转。

第三, 加大宣传, 营造氛围, 是水利普查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把普查宣传纳入水利普查工作重要议事日程, 宣传工作要有活动方案和办法, 沟通有关部门、单位、媒体, 齐抓共管水利普查宣传活动;因地制宜、喜闻乐见的开展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县、乡、村党政领导、普查人员和各类用水户等进行宣传, 实现了水利普查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得到普查对象的理解、支持和参与。

第四, 加强督导检查是确保水利普查各阶段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第一次水利普查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 前阶段基本上是边实施边摸索, 因此, 准备工作滞后、进度偏慢、问题偏多是必然的。为确保水利普查顺利实施, 就应加强检查督办, 在调研中解决问题。抓重点, 促薄弱, 通过县、乡水利普查机构不同层面、不同阶段、不同方式和不同重点的督导检查, 深入基层, 解决问题, 整体推进了全市水利普查工作健康发展。

第五, 早准备、早预防是确保普查工作质量的基础。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由于张家口市水利普查时间紧, 任务重, 每一项工作在进行部署前, 市普办利用网络平台, 借鉴试点省、市、县的经验, 充分预计到进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做到早准备、早布署、早解决。

通过这段水利普查前期准备阶段的工作, 使笔者不仅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 掌握了新的技能,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为张家口市下一步的正式普查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而且锻炼了一批普查队伍, 培养了一批普查业务骨干。

(作者单位:张家口市水利局)

摘要:水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 是国家资源环境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全国水利普查是为了查清我国江河湖泊基本情况, 掌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现状, 摸清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了解水利行业能力建设状况, 建立国家基础水信息平台, 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水信息支撑和保障。

上一篇:蒸压加气混凝土板下一篇:应用驱动机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