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材料

2024-06-15

积累材料(精选十篇)

积累材料 篇1

据说蒲松龄写《聊斋志异》时, 为获得材料, 曾在路边摆上茶水给过往的行人解渴, 而他的唯一要求就是让人家给他讲故事。这些故事便成了他创作这部借谈狐说鬼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古典文学名著的原始素材。无独有偶, 英国作家狄更斯也有上街搜集材料的习惯, 他不管刮风下雨, 有空就要到街头去观察、谛听, 记下行人的零言碎语。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到三十五岁时, 已经读了古代医药书籍八百多种, 摘录的笔记可以装满好几个大箱子, 为他后来写《本草纲目》积累了必需的材料。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写《布法尔与白居谢》一书时, 除了许多的小旅行外, 还看了一千五百多册参考书:数学、化学、医学、农学等。

散文作家秦牧认为写文章“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是直接材料的仓库, 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是间接材料的仓库, 装从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群众的语言仓库。有了这三个仓库, 写作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积累材料, 至少应该做到以下五点:

第一, 搜集我们学习的课本和日常读的报刊、课外书籍中的精粹。如:成语、典故、名言警语, 诗词歌赋、经典的抒情议论, 新颖的叙事描写等等, 都应该摘抄整理下来。这些有的可以丰富你作文的语言, 有的可以作为你议论时的论据, 有的可以启迪你的文思, 有的可以为你的写法提供借鉴。

第二, 要坚持写观察日记或生活笔记等。每天的生活都是崭新的, 每天的心情也是不同的, 丰富多彩的生活现实、心里的喜怒哀乐都是写作的源泉, 都应该随时记录下来, 这样既可以炼笔炼意, 又可以积累材料, 以备不时之需。

第三, 带一个小本子养成随手记录的习惯。许多东西当时不注意记下来, 很快便会忘记, 尤其是一些印象、感觉。所以随手记录可以使你捕捉住那些在记忆中保留短暂的一瞬间发生的事情或感觉。我国著名漫画家华君武一次去理发, 偶尔听到一句话“高射炮打蚊子———小题大做”, 他马上掏出本子记下来。他说这个办法等于储蓄, 日积月累, 脑子里积蓄多了就能应付自如了。

第四, 善于观察, 用心体验。观察是写作的基础。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的知觉活动。如果充分利用自己的视、听、嗅、味觉等多种感官进行仔细观察, 获取认识, 从而积累写作材料。 (1) 观察人。如学校的老师、同学, 家中的爸爸、妈妈, 以及社会上所接触到的人。侧重观察他们的外貌和行动。 (2) 观察事。如发生在学校里的开心事, 发生在家里的有趣事, 发生在社会上的新鲜事。着重观察事情的经过。 (3) 观察物。如学校的建筑、设施、花草树木, 家里的小宠物、小物件, 以及社会上的各种稀罕物等等。 (4) 观察景。如家乡的山川河流、公园、鸟兽虫鱼、风霜雨露等。注意观察它们的动态、静态及其变化。观察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如主次顺序、方位顺序等。通过认真仔细地看, 即可获得丰富的作文材料。有了观察这根拐仗, 就能走向更广阔的生活空间, 写出内容丰富的文章来。

第五, 剪贴保存。俗话说:“最浅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因为即使当时印象很深的材料, 时间一长终会淡忘, 成了过眼烟云。所以, 请准备一个笔记本, 将看到的好文章、好素材随时剪贴下来, 分门别类进行储存。

记录剪贴, 点点滴滴, 既要动手又要动脑, 同学们往往嫌琐碎、麻烦而不愿去做。殊不知, 这恰恰是积累写作材料关键的一环, 缺少这一环, 前面的种种努力将功亏一篑。许多大作家都很重视这项工作, 著名作家叶永烈曾说:“我在深入生活时, 随身带笔记本。采访时, 记详细笔记。种种见闻, 随手记。偶然有所思, 也记在本子上。我有剪报习惯, 我的剪报分二十多类, 分门别类剪贴。”叶永烈已经出版了五十多本书, 这与他丰厚积累是分不开的。

处处留心皆学问。当你从多方面去观察事物、感受生活时, 你会发现生活是如此丰富多彩, 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写。留心观察, 便能捕捉住那一闪而过的美好瞬间;留心观察, 才能挖掘出那深埋在平凡小事中的闪光点。

摘要:写文章必须得有材料, 材料是写作的本钱, 如果说“主题”是人的“灵魂”的话, 那材料便是人的“血肉”。如何积累材料?一要搜集我们学习的课本和日常读的报刊、课外书籍中的精粹, 二要坚持写观察日记或生活笔记等, 三要养成随手记录的习惯, 四要善于观察, 用心体验, 五要注意剪贴材料、精心保存。

积累材料二 篇2

一、习作

2飘思的雨

烟雨蒙蒙。

“淅沥沥,刷刷刷”春雨霏微地下,像蛛丝一样轻,像针尖一样细,像线一样长,像用筛子筛过一样密密地向大地飘洒,像活

泼的孩子在水中轻轻一跳,弹起小而圆的水圈,瞬间又融入了集体的怀抱。

它,润湿了大地,润醒了小草,润绿了杨柳,润开了报春花。湿润的空气夹杂着泥土的芳香,随着和融融的风,轻柔地亲吻着

所有的生灵,万物都呼吸着无比清爽的春的气息,感受着春剧烈跳动的脉搏。春是生命的耕耘者。

春雨给人以联想,给人以希望。

我仿佛看见桃树长出了红色的花蕾,柳树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草坪上五颜六色的蝴蝶花在春姑娘撒娇的摇晃下,像无数只彩蝶

在欢快飞舞,法国梧桐的树叉上吐出了半透明清里带红的芽,就和小小的佛手一般。它们在春雨有节奏的轻音乐中,挂着感激的泪珠,亭亭玉立,茁壮成长。

望着春雨图,我想,此刻农村的田间地头定是一番让人欣慰的景象。春耕已经开始,农民盼望春雨,就像渴望丰收一样强烈。

细雨中多少种田人心里乐开了花。田野里的麦苗已经盖满了地面,随着微风一起一伏,像是在向春雨点头致意,油菜花和嫩绿的麦田交相辉映,好象是绿色的地毯绣上了金色的花朵,成群的蜜蜂在油菜枝头嗡嗡地飞来飞去,忙着材蜜。蝴蝶轻盈地在花丛中跳舞,空气中充满了香甜的气味。当嬉闹的鸟雀,呢喃的春燕飞过,你会觉得鸟语花香,胜似天堂。还有村边那条小河,春雨的小滴像鳞片,河水像游动的水晶鱼遥遥摆摆,汇聚今年的深情和来年的希望,留给远方无私的奉献。

看看高高的天,再看看平平的地,它们好象永远不能握手言欢。但却被这柔柔的雨、细细的线连接起来。只有这时,田地才融

为一体,万物才绽开笑脸,宇宙才含笑不语。可见春雨的宝贵和伟大,它的作用和能量是不可低估的。

让我们为春雨而歌唱,为人类长久的繁衍生息,大声的呼唤;“春雨,我们需要你!”

二、古诗

1、咏柳(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凉州词(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登鹳雀楼(唐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春晓(唐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三、名言警句(孝敬父母的名人名言)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2、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3、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4、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四、歇后语或谚语。

1、虎落平阳--------被犬欺

2、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3、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4、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5、大海捞针--------没处寻

6、竹篮打水--------一场空

五、多音字。

1.沓:他把纷至沓(tà)来的想法及时写在一沓(dá)纸上,从不见他有疲沓(ta)之色。

2.烊:商店晚上也要开门,打烊(yàng)过早不好,糖烊(yáng)了,都卖不动了。

3.载:据史书记载(zǎi),王昭君多才多艺,每逢三年五载(zǎi)汉匈首脑聚会,她都要载(zài)歌载(zài)舞。

4.曝:陈涛参加体育锻炼缺乏毅力、一曝(pù)十寒的事情在校会上曝(bào)光,他感到十分羞愧。

5.宁:尽管他生活一直没宁(níng)静过,但他宁(nìng)死不屈,也不息事宁(níng)人。

6.和:天气暖和(huo),小王和(hã)家人在家和(huï)面;他讲原则性,是非面前从不和(huî)稀泥,也不随声附和(hâ)别人,更

不会在麻将桌上高喊:“我和(hú)了。”

六、四字叠词

A A B C式 :蠢蠢欲动绰绰有余陈陈相因察察为明

A B A C式 : 彻头彻尾称王称霸诚惶诚恐楚弓楚得

A B C A 式 : 话中有话防不胜防

A B C B 式 : 大错特错就事论事将错就错将计就计

积累作文材料的方法 篇3

一、从生活中积累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同学们平时要多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熟悉生活,关心生活,这样才能找到作文材料。我们写作文就是写生活中所看到、听到、做过和想到的,如在生活中可以把家务劳动、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在学校里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班级里发生的事积累,下来。平时,我们应该走出家门,走出校门,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知时代节奏,了解国家大事,增长见识。比如外出游玩、走亲访友、社会调查、文化宣传等,这些经历和真实感受,都可以作为作文材料来积累。

二、从观察中积累

我们平时要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的习惯。不仅要勤于观察,而且要善于观察。观察的内容很多,例如周围人的神态、言谈举止、性格爱好等。也可以观察发生在周围的事情,如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事,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比赛、做游戏、班队活动、升旗仪式……)都值得观察。另外,还可以观察景物,包括自然现象、动植物、建筑物、日用品等,这些都是把作文写真、写实的前提。因此,我们要养成多看、多想的习惯,做到见中有感,这样才能积累贮存丰富的写作材料。

三、从阅读中积累

由于我们参加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有限,所以还需拓宽肩己的视野,加强课内外阅读。阅读也是积累作文材料的重要途径。我们不仅能从阅读中学到作者观察人、事、景物的方法,而且能学到作者分析事物的方法。在平时阅读时,要多积累一些优美语言,如优美片段、故事、名言、成语、谚语、歇后语等。还要积累写作技巧,如文章是怎样选择材料的,怎样设计开头和结尾的,怎样遣诃造句的。我们把在阅读中积累的东西,用读书笔记的形式记下来,久而久之,写文章就有丰富的内容了。从同学们的实践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作文写得好的同学,大多数是爱读书、读书多的。

积累写作材料 提升作文能力 篇4

一、重视课本作品, 积累写作材料

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篇目都是从优秀的文学作品当中挑选出来的, 都属于精品之作。每一篇课文都可以被当作写作材料积累下来, 学生在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创作, 这会是很好的写作训练。比如,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有一篇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 这是供学生阅读的篇目,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七子之歌》的思想内涵, 告诉学生《七子之歌》产生的背景, 为其奠定下良好的阅读基础, 给学生以情感积淀。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 并写下自己独特的理解。除了有效的引导, 教师还要以身作则,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使其在面对陌生文章之时有读一读, 看一看的冲动。另外, 对于一些政治性、经济性或者科普性的文章, 学生的兴趣可能较弱,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粗略的浏览, 使其头脑当中的知识结构完整且合理, 当他们写作有需求之时, 就可以进行加工与利用了。

二、重视课外阅读, 积累写作材料

学生在学习阶段, 会面临各种类型的写作题目, 因此,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材料积累时, 一定要注意材料的全面性与综合性。对于初中生而言, 最好的课外阅读书籍就是我国的古今名著, 所以,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 为其推荐最适合的阅读篇目。我国的古今名著已经成为了学生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 故事新编决不意味着学生可以以自己的意愿去改变名著当中的事实, 而是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故事进行二次描述, 使其呈现出不同的表现风格, 论证不同的观点。所以, 教师一定要规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观念, 引导其进行合理数量的名著阅读, 使其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 了解中国文化, 加深文化造诣, 更好地进行事理分析, 为未来的写作积累合理且有效的素材。

三、重视生活实际, 积累写作材料

作文来源于生活, 因此, 要想积累大量科学的写作材料, 一定要融入社会生活。近些年来, 创新成为我国语文写作的一大要求, 创新体现在写作材料之上, 就是要求写作材料的新颖与见解的独特。最新的资讯莫过于新闻, 新闻来源于生活, 取之于生活, 将其用于写作, 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新闻节目的观看, 在观看的同时, 记录其中有效的信息。通过新闻节目的观看, 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使其了解到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各个方面的最新事件与最新进展, 以此为写作材料, 学生的写作档次会得到大幅度提升。正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因此, 还应留意生活当中的每一个新事件, 为写作积累丰富的材料。但是, 在运用新闻事件进行写作时, 一定要注意准确的时间、地点、人物与数据, 只有这些关键因素的准确性达到标准, 才有利于事件的说服力上升, 作为论据才最有说服力, 才易于被他人接受。其次, 在运用新闻事件之时, 要深入分析事件背后的社会本质, 观点不得太过表面, 要有自己的见解。在日常教学活动当中, 教师还应注意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培养, 鼓励学生写出具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作文。

作文材料积累 篇5

1.沈从文13岁被送入伍,几乎没有正经念过书。1923年夏天,沈从文来到北平,他一面以北大旁听生的身份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一面在那间“窄而霉”的公寓里,无日无夜地伏案写作。所以,就有了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湘西世界”。

2.常香玉是我国著名豫剧大师。1923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9岁起随父学艺,为了做到高音不刺耳,低音听得清,开始学戏的常香玉每天三更灯火五更鸡地苦练。父亲为纠正她的吐字,有一次竟将她的嘴抠出了血,她含着血、流着泪,一次又一次,一字又一字地反复吟唱,这样,才练就“吐字重而不死,轻而不飘”的绝技。

3.莎莉・拉斐尔是美国一家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曾经两度获得全美主持人大奖,在美国传媒界,她就是一座金矿,她无论到哪家电视台,都会给它带来丰厚的回报。但在此之前,她的.主持风格曾被人贬得一钱不值,她的职业生涯中有过18次被辞退。

作文材料的积累与整合 篇6

仰慕之余,深入思索,这两句话其实也道出了“才学”的源头活水,那就是积累。作文考查的是一种基本能力,概括地说,包括才、学、识三个方面。才,指语言的运用表达能力;学,指积累,包括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识,指对问题现象的见识和见解。三者互相联系、互为依托,而积累是根基。不断增加知识积累,拓宽延展知识结构,具备深厚的文化积淀,材料丰富了,形象丰满了,认识见解才能深广精邃、新颖独到,语言才能生动灵活、丰富多彩。写作是一种创新。创新实质是积淀在较深层次上的重新整合,没有积累,就无所谓创造。

因此,我们平时要引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搜集、知识的积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明确类型,广泛搜集

积累材料,可以说就是文学创作的素材搜集。

积累的方式不一而足。根据作文常用素材,可将积累类型划为:人类社会类、自然科学类、人文科学类等。

社会类涉及人类社会的起源历史、伦常道德、人际关系、衣食住行等等,关注社会,即关注时代的发展,留意社会的走向,尝试思考解决问题的方略。主动地去阅读书刊、注意时局,议论时政,抨击时弊,关注自然、社会和人生,有力地促进自身视野的开阔,磨砺自已思维的深邃,陶冶自己康健的人格,成为有社会责任心,有时代责任感的成熟青年。

如自然类关注自然万物。如:花鸟虫鱼的启示,物竞天择、万物相生相克的哲理,天人合一的和谐,以及自然科学领域的探索发现、发明创造等,尤其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文学类关注人文素养的积淀,注重文学与人学融为一体的人文精神。如同类题材的不同因素的比较,纵横串联,这是搜集材料的重点(如诗词文赋中的共同意象的不同内涵),还有文坛趣闻逸事,名句名篇名著的生发引申、反弹琵琶、移花接木,人物形象的时代内涵。老师要特别注意激励学生跳出课本,扩大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引导他们不仅要多读博大精深的名著,而且要多读新鲜活泼的时文。有意识地汲取与消化传统文化营养的精粹,有意识地接受与融解多元文化,有意识地去研读品味精悍作品,感悟体味其中伟大的襟怀和纯真的情感,领悟体会深刻的思索与璀璨的智慧,这样就能提升自己的思想修练及文化底蕴,培养高洁的情趣,使美好的情怀、深厚的修养发自内心,作文时,就能率真地有品味地自然流淌。

二、抽取归类、交流共享

第一,从平时习作入手,批改后,对学生作文中的材料分门别类处理,讲评时拿出交流。如一篇以“合作共享”为话题的作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归纳,(1)熟语(格言)类:单者易折,众则难摧;二人同心,其力断金等;(2)歌曲类:《团结就是力量》等;(3)寓言故事类:三个和尚没水喝等;(4)科学类:海洋中最弱小的鱼类的生存等;(5)社会类:人类基因图谱的绘制等;(6)文艺类:《三国演义》的开头及赤壁之战等,可见学生的知识面很广。在其它作文中,我同样效仿,效果很好。这种做法也易为学生接受,能激其兴趣,明白为文之道。

第二,以高考优秀作文为范例,供大家参悟。如江西考生《桃花源——不听智者言的悲剧》,江苏考生的《孔雀东南飞新传》,巧妙地借用传统篇目的素材,联系现实生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福建考生《薛宝钗魂断大观园》是从名著中汲取营养,触发灵感;重庆考生《菊花飘香的时节》以嵇康、庄子、项羽三个代表性历史人物为例,以高洁的菊花的象征义为纽带,想象旷达,文情并茂。

这一环节中,把佳作当范文,视全体学生为读者,从全文到段落、到材料、到佳句,采取范读、传阅、张贴、发表等方式,激发学生创作兴趣。长期坚持,就会克服生活感受苍白无力,精神资源空泛,格调情感低沉的无病呻吟的文风,学生在仰慕之余去模仿,“人为我用”,由仿写到放写,收放自如。

三、疏理整合,灵活运用

积累的目的在运用,这是其终极目标,这一环节的关键是学生自己对材料的疏理整合。要能为我所用,就首先要经过整合、加工,这个加工需要在他人与自己中间架一个桥梁,这就是“思”,“积”而不思则惘。

思的要着是悟,明白材料的主旨所在,不能只知其大略,而要高屋建瓴,从整体到局部细节都要弄通,这样在运用时才不致于模棱两可、罗列材料而没有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平时整合时,关键语句要牢记,主要意思要参悟。

用的关键是辨,话题作文为文的重要环节之一是选材、组材,而同一则材料的角度往往具有多样性,要注意选取与自己文章主旨相关的内容(当然还是先要从整体着眼,不能背道而驰),不必面面俱到,否则文章材料就成了转述,颠倒了客体与主体,材料与立意,叙述与思维的关系,是别人的材料而不是作者的思索。

要想作文洋洋洒洒,下笔千言而汩汩滔滔,就得从材料这一个“活水源头”去动脑筋。从积累到整合到运用,教师和学生围绕材料做文章,周而往复,融为一体。古语云:“要通古今事,须读五车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而薄发”,无不启示我们思索为文之道:读要通,读须思,积为发。

重视材料积累 优化作文教学 篇7

一、随时笔录佳词好句, 提高灵活运用能力

一个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 即使掌握了写作技巧, 也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我们必须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博览群书, 开阔视野, 去理解、积累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学生可以每人配备一本《阅读拾萃》, 每当读到好词佳句, 无论是课本上的, 还是课外读到的, 都必须熟读成诵, 随手摘抄, 丰富储备。只有这样, 方能在日后习作时, 信手拈来, 妙语连珠。起初, 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抄录一些佳词好句, 讲清语言环境, 并作些简单分类:如动词、形容词、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对偶句……待学生养成习惯后, 便放手让学生从课外书、报刊中去分类摘录。比如分类为:人物描写 (外貌、语言……) , 动物描写 (鸟兽虫鱼、鸡鸭鹅、猫狗) , 植物描写 (树木花草) 时序节令 (晨昏午夜、春夏秋冬) , 自然现象 (风云雷电、阴晴雨雪) ……学生积累了大量的优美词句, 必须积极地消化吸收, 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并灵活巧妙地运用到写作中去。

二、及时记载生活素材, 培养观察创新能力

走进生活, 引导学生多积累素材。作文的外延与生活对等, 作文教学必须加强语文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指导学生用日记或随笔等形式把印象最深的东西写下来, 以后习作中遇到类似的要求时, 可以从中选取典型的素材灵活运用。教育学生要做立足于生活中的有心人, 注意观察班里、校里、社会上的人、事、物, 挖掘值得选录的意境和情趣, 记载在专门备用的笔记本上, 并把这种本子起名为“生活浪花”。还带领学生到社会中去, 到大自然中去, 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 拓宽视野, 培养观察能力、记载能力、积累能力、创新能力。

三、经常剪取写作材料, 养成多读良好习惯

对学生写作来说, 有佳词好句和生活素材还是不足的。扩展习作信息源, 可在写作中作为适当借鉴, 这就是我引导学生剪贴书报的用意。于是, 我教育学生养成课外多看报刊的良好习惯, 必要时剪贴一些报刊上的有关材料, 而后分类装订成本子:如动植物知识、奇闻逸事、格言、谚语、优秀作品选……学生从中受益匪浅。还及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 总结经验。请学生相互学习, 专心看, 精心记, 犹如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并指导他们着力用好这些亲手建立起来的“材料积蓄宝库”, 作文时就不再冥思苦想、无话可说了。

四、经常修改自我评价, 培养积累材料能力

指导学生先写, 根据写的内容再说。可以使“说”有质量, 提高“说”的水平。如在一次听说训练中要求“说爱你见到的或听到一件新鲜事”, 为了使“说”更有条理, 语句通顺连贯, 我事先安排学生去搜集“说”的材料, 并按条理, 通顺连贯的要求写说话稿, 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说时, 再提出说的要求———口齿清楚, 声音响亮, 态度大方。这样, 就大大地减少了“说”时结结巴巴、语无伦次的现象。另外以“说”验“写”。作文初稿完成后的任务是修改, 而修改前依写的内容自说自听, 是检验“写”的内容优劣的好方法。如果说得不顺口、听得不顺耳, 那就说明“写”得有问题, 就要进行修改。经常这样做,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积累材料的能力和提高学生对作文自我评价的能力, 从而提高作文水平。

五、达到训练目的层次, 培养强烈作文兴趣

根据“从动机走向目的”的心理学规律, 切实抓好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字、词、句、段、篇的基本功要不要落实?当然要落实, 因为它们是语文素养的基础, 也是作文积累能力的基础, 我们反对的是机械的、枯燥无味的训练, 例如, 低年级单纯进行句子训练、中年级单纯进行段落训练。这种训练从心理学来说, 是“从目的走向动机”的做法, 即教师先提出学生必须达到的目的, 再通过说教或惩罚手段, 让学生形成达到训练目的的低层次动机。语言的本质特性在于它是社会交际的工具, 只有亲身体验语言的各种交际功能以及它的社会效益, 儿童才能自觉地去学习语文和掌握语文。虽然字、词、句、段、篇都是语文表达的单位, 但是, 能够完整地体现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的不是字、词、句、段, 而是成篇的文章。因此, 我们主张从篇章着手进行语言表达积累, 鼓励低、中年级学生写“放胆文”“观察文”, 让他们把文章写开, 把思路写活, 把笔头写顺, 产生强烈的作文兴趣, 而到作文评讲时又以句子和段落作文重点。学生就会感到这种语言文字训练能提高表达效果, 十分必要, 而且联系作文实际, 有面有肉, 易于理解, 收效很快。这种做法就是“从动机走向目的”, 符合心理学的规律。

浅谈作文材料的积累开发 篇8

一、参与劳动,积累素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劳动是最伟大的美,让学生们认识这个美,是教育的奥秘之一。”的确,让孩子们参与劳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但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美德,使他们了解父母生活的艰辛,同时也为学生作文提供了写作素材。

现在的中小学生,独生子女占多数,一般生活自理能力不强。为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使其学会一些简单的劳动本领,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并为作文积累材料,教师可以把家务劳动列入家庭作业,布置学生做一些如洗衣、清理卫生、帮大人做农活等力所能及的事,让学生思考:劳动的工具有哪些?过程是怎样的?劳动时有什么想法、有什么体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后,在作文课上让学生把自己劳动的经过讲给同学们听,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老师进行适当的补充、调整、换词等。这样对不踏实、不爱劳动的学生起到了督促作用。然后布置笔头作业:把自己参加劳动的经过和感受写下来。由于学生亲自参加了劳动,有了写作材料,课堂上的说话训练又对素材进行了加工整理,学生写作文时就会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二、捕捉环境,展示社会

环境是人类活动的“舞台”,环境能造就人,当然人也能改变环境。一个好的环境,能促使人健康成长,能对人的性格、思想、情感等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文章中创设一个必要的环境,能对所描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体现及文章主题的表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文学中,一些文学大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想内容深刻、写法独到的文学名篇,在这些文章中不难找到出色的环境描写。就以鲁迅先生的文章来说,《孔乙己》就展现了一个典型的人生“舞台”。《孔乙己》中“咸亭酒店”的格局描写,从文章表面看,那是一个有着浓厚地方特色的酒店,但从中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社会尖锐的矛盾,我们透过这个“窗口”看到了整个社会,也找到孔乙己悲惨遭遇的根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通过观察和思考,就会发现生活中有我们取之不尽的写作材料。生活中很多细枝末节的小事,一不留心便一闪即逝。因此,要把学生观察力的培养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对自然景物、春夏秋冬、周围环境、生活琐事、人际关系、生活学习等进行观察,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一句话,就是让学生懂得“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学生如果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就会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因为,写作源于生活,写作材料是从生活中而来,离开了生活,写作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观察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常识是写作之基础,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是写作之关键。

三、狠下工夫,锤炼语言

清代词人王观的《卜算子·送鲍然之浙东》一词中丢开眼如秋水、眉如春山的俗套譬喻,直说水是眼波横转、山是眉峰簇聚,快人快语,把江南山水写成真个美人儿的俏眼眉,活灵活现,盈盈动人,不仅让人觉得清新可喜,更体现出作者在观察、联想、写作用语方面的素质。像这样的例子很多,这是锤炼、优化语言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不仅要了解、学习古人锤炼语言的苦心,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那样追求完美,还要学习现代作家在写作实践中的精神。如鲁迅在《无题》诗中的“怒向刀丛觅小诗”,原为“刀边”,后改为“刀丛”,虽是一字之改,先生的英雄气魄与胆略却充分地显现了出来。像这种“一字之师”的实例不胜枚举。

在吸取书画语言精华的同时,还要注意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民众在生活中创造的语言新鲜、活泼,最富于生命力,许多名言佳句皆出自闲夫野老之口,在他们的基础上加工提炼,同样也是一种创造,并能逐步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初中写作材料积累的实践研究 篇9

一、感悟生活, 储存写作素材

丰富多彩的生活永远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带着学生们走进大自然, 让他们更多地感受、体验生活, 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 才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可从如下两方面进行培养和引导。

1.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让学生体会生活, 在生活中汲取语言的养料。结合新课程语文活动, 我组织学生开展课前3分钟的“看—悟—写—述—评”活动, 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感悟真情。请学生在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 在假日逛街、游玩的途中, 留心一下店名、标语及名胜古迹处的对联、诗词, 并自主发表自己的感受, 同时也可让学生留心一下自己所参加的活动, 如在元宵节参加灯谜竞猜中品味汉语的奇趣, 在“三八”节中给妈妈、女老师写封信, 在母亲节用经典词句表达自己对母爱的真切感受, 圣诞节、元旦时自制卡片送出祝福等。

2.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

要学生留心观察对象与同类事物的显著不同之处, 观察要完整而有序。还可引导学生把事物联系起来观察, 并以随笔、日记等形式积累素材, 练习写作。叶圣陶先生指出: “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 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 写作材料自会无穷尽地流注出来。”生活就是作文, 观察身边的万事万物, 并及时记录观察所得, 随时积累, 不断挖掘新意, 写作时才能厚积薄发。

二、博览群书, 广积写作素材

我们强调广泛阅读, 其目的不仅在于学习写作技巧,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阅读, 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开拓写作思路, 提高认识水平和表达的能力。

1.开挖教材, 活用教材资源。

内容丰富的新教材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而且也蕴藏丰富的写作素材。只要教师坚持以读促写的方法, 就能使学生得到适用的素材, 学生的习作就有可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在阅读都德《最后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分析韩麦尔的心理活动, 学习作者用神态、语言、动作含蓄反映内心变化的技巧。课后拓展, 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生活, 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

2.课外阅读, 充实写作素材。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古典诗词、现当代优美诗文、中外名著和报纸杂志上的时文。然后指导学生分类, 建立充实的“写作素材库”。当然, 积累不仅仅是字词篇章的语言积累, 更是生活的积累、思想的积累、文化的积累。

教师要对阅读进行相应的指导, 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选好书、选有用的书, 确定阅读内容, 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触多元文化的宽松环境, 让他们在潜心阅读的过程中去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在与作品沟通和撞击的过程中, 燃起写作的热情。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阅读, 学会边读边想, 养成勤思考、善分析的读书习惯。通过诵读美文诗词, 仔细品味书中的精彩片段, 摘录好词好句、名人名言以充实自己的素材。订阅报刊, 让学生做读书摘记卡, 从而增加写作之泉的储备量, 到写作时方可取之不竭。

赏析文章并记下心得体会, 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素材, 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写作能力。最初, 我要求学生每周在课外阅读三篇优秀习作, 并做好摘记, 然后我把一些语言优美、材料新颖的摘记拿出来, 请学生上讲台读给全班同学听, 并请他讲讲摘录这些句子的原因, 最后进行点评。过了一个阶段, 我要求学生记下对习作的整体感受和心得体会, 分析习作的写作特色。如今, 学生们的赏析文章都能写300字左右。

三、认识世界, 拓宽写作素材

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在写作中引入现实题材的内容, 能够引起学生对我们这个社会的关注,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感悟世界、认识自我。

所谓“现实题材”, 是指当下社会正在发生的或已经发生的事件。那么, 什么样的现实题材是学生应该汲取的呢?首先, 内容应该是阳光的、积极的。其次, 应该是能够让学生有共鸣的, 最后, 应该能给人以警醒和启迪。

教师精心收集的一些适合学生运用于作文的“现实题材”, 必须是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适合学生提炼挖掘的内容。学生阅读这些内容, 能够迅速而准确地提炼主题, 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 从而形成自己的作品。同时, 教师可以在每周布置一项作业, 即新闻素材的收集, 每周安排一节新闻素材交流课。学生收集的素材往往是五花八门的, 教师在学生素材交流之前, 必须有一个筛选的过程, 要选择一些符合学生理解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新闻内容进行展开, 既要切合学生的兴趣点, 又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为了便于对学生所收集的素材的整理与储存, 有必要对素材进行分类。新闻素材应从主题的角度归类, 也可以根据新闻的内容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就这些新闻谈谈自己的感受, 并形成书面语言。

四、运用想象, 丰富写作素材

爱因斯坦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是孩子的天性, 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特别旺盛, 在接触周围世界时, 会产生许多新奇的想法、创造出许多与众不同的形象。

在作文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极为重要。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能够激发想象的情境, 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 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编写童话《文具盒里的争吵》, 教师可以利用课件激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请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为其中的一些文具确立关系, 编故事、写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 使想象更加充实生动, 直到编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下, 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 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 想象思维得到了启发和锻炼, 写作素材也丰富了, 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学生的写作离不开想象。对学生的写作训练, 我们可以设计出各种有助于启发思维活动的方式, 为学生创造发挥想象力的机会。教师是学生想象力的开启者和引导者, 要在作文训练时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创造余地, 以引发学生的想象, 丰富写作素材, 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总之, 广泛地积累素材, 可以谈古论今、厚积薄发;灵活地运用素材, 能够旁征博引、文由意生。积累材料是培养学生写作基本功的前提, 它与家庭、校园、社区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更与学生的主动追求、坚持积累、积极感悟、不断运用直接相关。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感知世界, 日积月累, 学生的写作之泉才能源源不断。

参考文献

[1].张在贵《中考作文复习之管见》, 福清三中校园网。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3].陈瑜《浅谈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教育前沿》 (综合版) 2007年第6期。

[4].刘海蓉《聚片段训练之沙, 打造作文质量之塔》, 《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6期。

[5].刘明田、张宏伟《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09年第7期。

初中作文教学中的材料积累 篇10

关键词:作文,积累,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首先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特别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丰富语言积累。”课标告诉我们要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只有重视它, 学生才能达到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要求。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如果学生在作文中为了应付而抄袭拼凑, 那学生就看不到自我, 认识不到世界, 这样的作文就是没有灵魂的作文, 同时也埋没了“创造”的个性。“怕作文”是流传在中学生中的一句话, 虽然未必每位同学都这样, 但也反映了一部分学生对待作文的态度和心理。

为什么会产生害怕作文的现象呢?我认为,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的创作来源有限, 二是学生积累的语言、材料偏少。大部分同学会说, 我脑子里空空的, 没东西可写, 一上作文课就发愁。这就关系到学生平时对语言、材料的积累了。如果学生的心中或手头有丰富的语言、材料库存, 即使是临场作文, 也可以不必为寻找语言、材料而搜肠刮肚。如何拥有作文材料?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积累。那么, 如何指导学生去积累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关注生活, 积累材料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 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歇。”叶老先生的话告诉我们,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鼓励学生投身生活, 做生活的实践者、参与者, 用心灵与自然交流, 用心灵感受生活。“生活是滋养情感的土壤, 情感是酝酿佳作的底料, 写作是根植生活土壤的果实。”这句话的确道出了写作的真谛, 如果切断作文与丰富多彩的生活之源的联系, 作文时, 我们难免才思枯竭, 恐怕只有“横眉冷对作文纸, 俯首干啃水笔头”了, 即便冥思苦想, 最终也只能东拉西扯, 胡乱收场。社会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只有留心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 才能获得写作的素材。怎样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呢?

1. 明确关注生活的重要性。

观察能力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 也是写好作文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要写好文章, 就必须认真观察客观事物, 没有细致、深入的观察, 文章就不能写得真实、深刻。从身边的事物或周围的生活开始, 应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观察, 要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用眼睛看是观察的主要方法, 但光看还不够, 还要用耳听, 用鼻嗅, 用舌辨, 用身触。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人、事、物、景、场面, 先用“素描”的方法朴实无华地写出来, 就像绘画一样, 抓住特征, 用明快流畅的线条, 把观察对象勾勒出来。要求做到写谁像谁, 写什么像什么, 让人看后, 能在眼前浮现出具体的景象。做这种练习, 先要求写得真实, 然后再要求语言的色彩。要写得真实, 就要观察认真、仔细;要写得精彩, 就必须抓住事物的特点。

在学生能够深入观察个别事物的基础上, 还要培养学生观察复杂事物, 重点应是观察人与事物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比如:观察一件事, 开始怎样, 后来怎样, 在各阶段发生了一些什么矛盾, 还要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关的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又如观察一个班集体, 不仅要观察集体中的每个成员, 观察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 还要观察班集体的形成过程, 这中间就又会有许多具体的事, 这些事又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这样的观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人或事物的比较、鉴别的能力, 可以进一步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 使他们进一步丰富并深化生活的积累。

2. 多角度进行观察。

观察的角度不同, 对人、对事的认识往往不同。比如观察景物时, 要选择各种观察点, 有远眺, 有近观, 有鸟瞰, 有仰视等等。正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又如观察一个人, 也要从多方面了解, 有的直接接触, 有的间接打听。直接接触观察他的外部形象、内心世界等方面的表现;间接打听要问的亲人、同事、朋友、反对者等。

3. 多动脑筋。

要获得良好的观察效果, 还必须发挥思维的积极作用, 只有善于运用思维, 写作时才能浮想联翩, 思路开阔, 才能从平凡的生活现象中发现新的、不平凡的意义, 写出来的文章才能丰富生动。

二、注重阅读, 储备材料

古人云:“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是强调积累材料的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多读书, 扩大知识面, 间接积累生活材料。日本的心理学家通过大量阅读研究, 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拥有的词汇量与智商成正比。”青少年时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阶段, 可见, 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记忆优美的词语、句子、篇章是何等的重要!作为语文教师, 应这样引导学生去积累语言:

1. 注重朗读, 加深体验。

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 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学生理解得深透, 并受到感染, 就如同走进作者所描绘的情景, 走近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我们所学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 是学习语言的最好范本。我们在学习课文时, 要大声地读, 细细地读。文章一旦被学生高声诵读, 就会变得好懂和易解,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熟读成诵, 书本的语言就会变成自己的语言, 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因此, 语言的积累最下功夫的应该是让学生把课文读进去, 读出来, 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的境地。

2. 丰富内存, 扩大思维。

现代文豪郭沫若指出:“作为一个近代的小说家或剧作家, 那差不多须得要你具备着一个百科全书的头脑, 虽不必是整套的百科全书, 而是要你在百科之中的某一科中的某一部门, 具备着专家的见识。”马克思为了《资本论》每天早上九点到晚上七点, 通常在不列颠博物馆里阅读研究材料。巴尔扎克说他自己晚上彻夜写作, 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邻近的图书馆内看参考书。由此可见, 阅读学习、积累知识对写作是多么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要扩大阅读面的要求:“使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扩大自己的阅读面。”由此表明, 要使学生的人文底蕴更加丰厚, 必须注重学生的阅读学习。

为了提高阅读效果, 获得必要的写作材料, 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阅读方法及读书笔记法, 如查读法、略读法、品读法等。同时还要根据初中生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学习, 读一些浅显易懂的图书, 而后再引导学生看一些有鉴赏力的名作名著, 这样学生才会乐于阅读学习, 对阅读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会获取更丰厚的写作材料。

积累语言, 仅仅靠读还不够, 我们还要加强“背功”。常言道:“背得美文三百篇, 不愁笔下无佳作。”著名作家巴金也说:“有几百篇文章烂熟于胸, 就好比打仗时有千军万马在身旁, 召之即来, 呼之即出。”如果我们能把语文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及课外整理的材料都熟记于心, 这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 将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所有这些内容再与自己的思维和自己的生活相组合、取舍、改造, 就会爆发思想的火花, 富有个人魅力的习作便会涌来。

三、掌握技巧, 包装材料

写作技巧, 包括语言的表达技巧、篇章结构的技巧、选材立意的技巧。学生要写作文, 应当借鉴课文中作家的范文, 借鉴教师的下水作文, 借鉴同学的佳作。没有写作技巧, 何来佳作美文。具体到某一篇作文, 运用何种方法, 必须从全文出发, 从所要表达的内容出发。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训练;

1. 让语言充满亮点。

内容确定好之后, 就要靠语言来表现。妙语连珠, 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要让自己的作文生动、活泼, 就应该多在语言上营造亮点。

(1) 运用描写。

描写是记叙文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表达方式, 在记叙文中经常运用的描写方式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等,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大量运用描写。写冬天的百草园捕鸟乐趣的那一段:扫开一块雪, 露出地面, 用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 下面撒些秕谷, 棒上系一条长绳, 人远远地牵着, 看鸟雀下来……这段描写中作者运用了“扫”、“露”、系”、“牵”、“看”……这几个动词, 把捕鸟的经过真实生动地呈现出来, 使人仿佛有亲临其境之感。此外我们还应注重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其他描写方法, 这方面的例子有法国都德的名篇《最后一课》, 吴敬梓的《范进中举》, 鲁迅的《孔乙己》等。

(2) 引用歌词、名言警句、歇后语、对联、广告语等。

如, 快乐是一天, 不快乐也是一天;阳光总在风雨后, 请相信会有彩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 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定:相信吧, 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另外恰当运用新词汇, 也可以使文章充满时代气息, 为文章增色。

(3) 巧用修辞, 活用句式。

在初中, 我们学了排比、比喻、夸张、对偶、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它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 亲切感人。如“创新, 是喷涌而出的漱玉灵泉;创新, 是阳光冲破乌云, 是一泻而下的一地赤金;创新, 是秋天枝头上挂着的红艳艳的硕果;创新, 是通向成功的那座桥梁……”这段话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 从多方面描写了创新带给人们的喜悦和收获, 也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 使之成为文章的亮点。为了使文章富于变化, 不呆板, 不单调, 可灵活运用感叹句、反问句、倒装句、祈使句等, 还要尽量用短句。

2. 让形式拥有亮点。

作文可采用日记体、书信体、对话体、答记者问、片段散文等形式, 这样就能使形式别具一格。在作文时采用日记的形式, 写出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采用书信的形式, 人称的变换可让人觉得你的作文娓娓道来, 如话家常, 分外亲切;还可以采用对话体, 通过人物对话提示事情的来龙去脉, 前因后果, 从而突出中心。如台湾作家林海音的散文《爸爸的花儿落了》大量运用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此外, 还有童话、寓言、小说等形式, 大家在写作时要根据作文内容的需要慎重选择。

上一篇:解脱下一篇:电子商务的火热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