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式筋膜内子宫切除

2024-06-19

阴式筋膜内子宫切除(精选六篇)

阴式筋膜内子宫切除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患者年龄38~50岁, 平均 (45.4±2.2) 岁, 均已婚;子宫大小为孕7~14 (12±1) 孕周大, 肌瘤单发31例、多发37例 (2~8个) , 肌瘤直径4.5~10.0cm, 平均 (6.8±2.1) cm, 其中浆膜下肌瘤8例、肌壁间48例、二者并存12例;有输卵管结扎史12例, 体质量44~76 (51±5) kg, 术前均行宫颈细胞学检查排除恶性病变。

病例选择标准: (1) 已婚, 年龄≤50岁; (2) 经病史、妇检、超声及其他有关检查确诊为非妊娠期子宫肌瘤, 并排除宫颈、阔韧带肌瘤; (3) 子宫大小≤孕14周, 肌瘤最大直径≤10cm; (4) 子宫附件活动度好, 附件正常, 盆腔及阴道无炎症, 阴道弹性度好, 估计盆腔无粘连; (5) 无阴式手术禁忌证等。

1.2 方法

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 取膀胱截石位, 消毒铺巾暴露术野, 膀胱沟稍下方横形切开阴道黏膜及宫颈前筋膜, 两侧达3点、9点处, 从膀胱宫颈间隙 (必要时钳夹、断开、缝扎膀胱柱) 进入盆腔, 反折腹膜留线做标志, 进入盆腔后探查附件正常, 拉钩暴露子宫前壁, 用单抓钳钳夹宫体, 将宫体自反折腹膜切口内缓慢牵出, 同时助手协助将宫颈向内下方推送, 并松除宫颈钳 (对肌瘤核>5cm者, 可先挖出或分解肌瘤核以缩小宫体) 。静脉滴注缩宫素20单位, 两宫角内侧注射缩宫素20U, 一把巾钳钳夹宫底并牵引, 在右侧子宫角内侧0.5~0.7cm处 (离输卵管子宫部0.5cm处) 平行子宫体侧壁用7号丝线纵“旷形贯穿子宫侧壁肌层 (缝针平行贯穿子宫前后侧壁) , “U”形之间距离约2.5cm, 不打结, 供牵引 (同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大出血) , 后在缝线内侧0.5~0.7cm处, 向子宫峡部方向与缝线上下臂平行处, 切开子宫右侧壁肌层达宫颈内口水平处, 然后1号可吸收线快捷半荷包 (如创面较大可一个半荷包+几个内“8”缝合) 缝合右子宫侧壁已切开的创面, 缩小创面并达到止血, 同法处理子宫左侧侧壁。中部子宫前后壁肌层水平面切除, 暴露宫颈管的内侧端, 在宫颈筋膜与肌层间用电刀旋切宫颈管 (或根据宫颈大小选择不同型号宫颈旋切器, 套入校正棒, 旋转向下穿透至宫颈外口) , “抽芯”样取出柱状宫颈管筋膜内组织。消毒新形成的“管腔”, 余下的宫颈筋膜层内面如有出血点以3-0可吸收线缝扎或电凝止血, 1-0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管腔”的内侧端 (关闭盆腔与阴道的筒状残腔) , 将膀胱腹膜反折缘丝线缝合于宫颈筋膜后缘, 关闭盆腔, 宫颈残端置于腹膜外, 宫颈复位, 2-0可吸收线将阴道壁与宫颈筋膜前缘连续缝合, 手术结束 (如“管腔”内仍有出血, 可在近穹窿顶部的“管腔”外侧的3点、9点处, 用1-0可吸收线各“8”缝扎一次即可) , 见图1~3。

2 结果

68例均经阴道顺利完成, 无膀胱或直肠损伤, 无中转剖腹, 无术后尿潴留及术后出血。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子宫平滑肌瘤。手术时间45~84min, 平均 (65.6±13.6) min, 术中失血80~350mL, 平均 (192±5) mL, 术后排气时间10~30h, 平均 (20±5) h, 术后6h进流质, 疼痛反应轻, 66例未用镇痛剂, 术后病率4.41% (3/68) , 术后24h内自行排尿, 术后平均 (5.6±1.2) d痊愈出院, 术后随访3~24个月。第一个月复诊情况:大小便正常, 宫颈愈合良好, 形成光滑的小宫颈, 阴道前穹窿黏膜愈合良好, 双合诊宫颈残端质地、色泽与弹性均好, 均未发现盆腔炎性包块和血肿, 无其他不适。术后3个月恢复性生活55例, 满意度达90.91% (50/55) 。

3 讨论

3.1 本术式与传统术式的不同点

经腹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文献已有很多报道, 我院在原手术方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微创外科概念进行改进, 其不同点在于: (1) 本术式是经阴道这一自然洞穴, 而非经腹途径。 (2) 环切子宫的位置是宫颈外口, 而非阴道穹窿处, 从而保持了阴道顶端穹窿的结构, 不损伤阴道, 传统术式虽然以最大限度保留阴道长度, 但需切开穹窿, 使阴道穹窿顶部结构受到破坏。 (3) 保留了子宫动脉上行支对卵巢的血供, 因为卵巢血供有一半来自子宫动脉上行支。

3.2 本术式的优点

(1) 具有原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优点。如保留宫颈筋膜、骶韧带、主韧带等宫旁组织对盆底的支撑作用, 提高手术安全性, 避免处理主韧带、骶韧带时误伤输尿管;同时不切断子宫动脉、静脉的下行支, 有利宫颈筋膜的愈合, 减少残端感染的发生。 (2) 同时具有阴式切除子宫的优点。如对盆、腹腔干扰少、术后反应轻、恢复快、并发症少、腹壁无疤痕符合美学要求;对伴有肥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合并症不能耐受开腹手术者, 更是一种理想的、比较简单的术式。本组资料就显示了上述的优越性。 (3) 切除了宫颈癌好发的部位:鳞柱交界区;由于不切断阴道和神经, 保持宫颈、阴道、及穹窿的外貌, 避免了阴道的缩短, 免除了患者的心理顾虑。 (4) 保留了子宫动脉上行支对卵巢的血供, 很好地维持了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从而避免了因传统的子宫切除使患者卵巢功能衰竭的年龄比自然绝经早4年, 而且可以避免34%的患者在术后2年出现卵巢功能衰竭和围绝经期症状[1]。

3.3 本术式的注意点

(1) 术前重视妇科检查及超声检查, 了解子宫附件的活动度, 附件有无占位性病变, 宫旁组织有无增厚、固定等;明确肌瘤部位, 因宫颈及阔韧带肌瘤不适合此术式;要排除恶性病变;宫体大小≤孕14周;阴道弹性度好;盆腔及阴道无炎症;同时注意骨盆条件, 因其是制约阴式手术的重要因素, 骨盆狭小、骨盆矫治术后及盆底肌肉挛缩是阴式手术的禁忌证。 (2) 宫颈筋膜层止血要彻底, 以减少术后假宫颈渗血;用电刀分离筋膜利于手术, 可减少出血;宫颈外口近穹窿顶的3点、9点“8”缝合, 可减少术后残端出血的可能。 (3) 术中必要时行会阴侧切术, 即先将宫体或宫底作楔形切除、挖出瘤核, 创造良好的术野;术中子宫两侧壁残留的肌层不得遗留子宫内膜, 以防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 术中缝合两侧壁肌层时动作要敏捷, 但要避免副损伤。 (4) 由于术野较小, 手术医师必须具备熟练的阴式手术技巧, 同时助手也必须有成熟的阴道手术经验, 配合默契, 恰当地、个体化地掌握手术适应证, 才能高质量完成本术式。

参考文献

阴式筋膜内子宫切除 篇2

【关键词】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经腹子宫全切除术;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13.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090-01

子宫肌瘤是育龄妇女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目前妇科临床上最常施用的手术方式是子宫切除。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与经腹子宫全切除术。其中,采用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在切除子宫的同时避免了手术并发症以及宫颈残端癌及宫颈肌瘤等的发生,均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回顾性分析不同术式子宫切除病例150例,其中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76例,经腹子宫全切除术74例。根据手术治疗的情况,观察和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子宫全切患者150例,其中施行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76例,施行经腹子宫全切除术74例。经临床诊断和分析均符合手术适应症。两组手术患者术前常规检查、、细胞学检查、年龄、身高、体重、病情、盆腔粘连程度、子宫大小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施行手术的医师均为手术熟练程度相当的同组医师来进行。

1.2 手术方法:两组麻醉方法、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均相同。术前全部行宫颈细胞学检查,排除恶性病变。

1.2.1 经腹子宫全切术手术方法:采用傳统的腹壁(筋膜外)纵切口常规手术方式切除子宫。需同时切断主韧带、骶韧带,盆底组织会发生变化。

1.2.2 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手术方法:

常规开腹探查,处理双侧圆韧带、阔韧带,子宫血管,稍加分离膀胱,暴露宫颈筋膜,在子宫血管切缘上0.5cm做环形切口切开宫颈筋膜,深度约4mm,助手向上提拉子宫,钝性分离宫颈筋膜与肌层至官颈外口水平处,贴宫颈外口剪除子宫,不切断子宫骶、主韧带,常规消毒残端后,间断缝合阴道断端,缝扎宫颈筋膜,子宫主、骶韧带创面渗血可电凝止血,再关闭前后腹膜,若盆腔粘连较重或创面较大,术毕盆腔放置生物蛋白胶防粘连。

1.3 观察指标:观察采用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和经腹子宫全切除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尿时间、疼痛情况(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疼痛程度分级标准:轻度:极易耐受;中度:易耐受;强度疼痛:较难耐受;极度疼痛:不能耐受)、切口愈合、住院时间。

1.4 随访情况:两组患者手术后1个月、3个月返院检查,同时进行随访,询问其性生活等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对统计学数据进行X2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经腹子宫全切除术组相比,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程度相对较轻,排气和排尿早,住院时间相对较大短。临床治疗效果较高。具体情况见表1。

经术后检查,采用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后阴道形态与原先相比无明显差异。经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性生活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子宫切除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妇科常见良性肿瘤病变的常用方法之一。经典的全子宫切除术切除了全部宫颈组织,还完全切断了子宫主韧带、骶韧带及其内的血管和神经,从而影响了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未能保持盆底组织和阴道的完整性。有研究表明,子宫不仅是一个受激素作用的生殖器官,而且还能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并可与卵巢、垂体进行精细的内分泌调节,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因此手术中尽可能保留部分子宫对妇女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逐步提高,对传统子宫切除术所引起的手术时间长,住院时间长、术后易感染以及性生活质量受影响等情况愈发不能被患者所接受。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解决了这项难题。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兼有次子宫切除术和全子宫切除术的优点,保留了子宫主韧带、骶韧带、宫颈筋膜和宫旁组织,不损伤盆底的正常结构,不影响术后性生活,还可避免宫颈残端癌的发生。提高了生活质量,降低了术后并发生,尤其对于慢性炎症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较为适用。

综上所述,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具有以下几个优点:①切除了子宫颈管及移行带,避免宫颈残端癌的发生。②保留了子宫主韧带、骶韧带及宫旁组织,保持了盆底及阴道的完整性,防止阴道及盆腔内脏器的脱垂,从而利于保持直肠、膀胱的正常生理功能,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③视野清晰、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中无需分离膀胱、输尿管和肠管等器官,对慢性炎症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造成的宫颈周围粘连比较适用。但进行筋膜手术全切术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和手术指证。②排除不宜进行手术的恶性肿瘤患者(包括生殖器恶性肿瘤等)以及宫颈重度糜烂、宫颈肌瘤过大患者。

参考文献

[1]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与经腹子宫全切术的比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3

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临床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有子宫切除指征各种良性病变。患者要求保留阴道及宫颈完整;术前均经宫颈细胞学检查, 对40岁以上段月经紊乱者做分段诊刮以排除恶性病变。

1.2 一般资料

本组来自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242例患者, 年龄38~50岁;原发疾病:子宫肌瘤102例、子宫腺肌瘤91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49例。妇科检查子宫增大孕周。孕6周大小112例, 孕8~10周大小65例, 孕1l~13周大小25例, 子宫正常40例;将242例子宫切除患者分为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组122例, 传统的全子宫切除术120例, 2组在年龄、原发疾病、病程上无差异, 临床具有可比性。

1.3 手术方法

传统的全子宫切除术略;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术前准备血、尿常规检查, 凝血机制检查, 心肝肾功能检查;常规冲洗阴道及清洁灌肠, 术前给予镇静剂。采用耻上2~3横指横形切口, 视子宫大小切口长度约10~12cm, 仅切开皮肤层, 将脂肪及筋膜切一小口, 直剪刀微张裁开筋膜, 一并撕拉脂肪及腹直肌开腹。按子宫切除步骤处理圆韧带、卵巢固有韧带, 向下稍推膀胱, 分离宫旁结缔组织, 暴露并处理子宫动脉上行支, 骶韧带及主韧带不处理, 用电刀于两侧子宫动脉断端上方开始环形水平切开宫颈筋膜, 深约3~5mm, 艾力氏钳钳夹宫颈残端并外翻, 同时上提子宫, 电刀分离宫颈筋膜与宫颈间隙层, 向下直达宫颈阴道部, 锥形切除全子宫, 切下宫颈管内膜及部分宫颈肌组织。用1号美乔可吸收合成线荷包缝合阴道残端, 间断缝合宫颈筋膜。关闭盆腹膜、附件残端及圆韧带残端行荷包缝合, 宫颈筋膜残端处间断缝合膀胱腹膜反折及后腹膜3针、逐层关腹, 以4-0可吸收合成线皮内缝合。

1.4 观察内容

对2组组病例进行随访6个月, 观察手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手术后切口愈合时间和住院天数;出院后随访患者对术后性功能影响;并进行比较, 具体见表1。

2结果

2种手术方式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 无手术并发症, 依据观察内容对2组病例进行统计和随访, 并进行比较, 具体见表1。

注:经统计学分析, 2组观察内容比较, P<0.05, 有显著差异性

3讨论

子宫切除术包括传统的全子宫切除术 (经腹) , 次全子宫切除术, 阴式的全子宫切除术及腹腔镜协助下的阴式全子宫切除术, 全子宫切除术现已成为常规的子宫切除术, 它在子宫切除的同时一并将官颈切除, 可免除将来发生官颈残端癌的威胁。而子宫次全切除术不影响其盆底结构, 却存在着子宫颈残端癌的危险性, 并且以上手术方法对宫颈的处理均不令人满意。

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优越性主要表现在:手术操作简单, 对周围组织损伤小。该术式宫颈峡部以下切除系在筋膜内进行, 进一步达到避免损伤输尿管、膀胱及直肠, 且膀胱剥离面小, 术中出血少, 创伤小。保留子宫主韧带、骶韧带, 筋膜缝合形成新的中心腱, 维护了盆底支撑结构, 使其他脏器保持在正常位置, 减少阴道脱垂, 维持阴道长度。手术步骤简单, 较传统法减少一半, 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传统的子宫全切术, 环绕穹窿处切除子宫宫颈, 使阴道缩短, 影响了阴道的完整性, 而改良筋膜内子宫切除, 切除了宫颈管及移行带, 消除了残端癌的危险;腹部小横切口大部分被阴毛遮盖, 无缝线引起的爪状疤痕, 术后疤痕不明显, 满足了女性对美的追求。钝性撕拉法可避免下腹两侧腹壁下动静脉下行支的损伤, 保存血管、神经、脂肪细胞的完整性, 从而减少了出血量, 避免了因脂肪细胞破坏导致的渗出增加及脂肪液化与利于伤口愈合。

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适合由于良性病变要求保留子宫颈, 而子宫颈又存在良性病变者;具有操作简便、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安全性高、预防术后阴道壁松弛和脱垂, 提高性生活质量等优点。

摘要:目的 探讨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2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组观察内容比较 (P<0.05) 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适合由于良性病变要求保留子宫颈, 而子宫颈又存在良性病变者;具有操作简便、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安全性高、预防术后阴道壁松弛和脱垂, 提高性生活质量等优点。

关键词: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临床探讨

参考文献

[1]邓金兰.改良筋膜内子宫切除术40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3, 19 (4) :249.

[2]赵轴.改良筋膜子宫全切术128例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9, 12 (15) :107.

[3]李键.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宫颈处理术式探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5, 21 (1) :60.

[4]邓金兰.改良筋膜内子宫切除术40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3, 19 (4) :249.

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探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需进行子宫切除术治疗的患者96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8例。观察组患者年龄最小35岁, 最大56岁, 平均年龄 (43.1±5.7) 岁;其中子宫肌瘤患者20例, 子宫肌腺病13例, 子宫内膜异位症8例, 功能性子宫出血7例;对照组患者年龄最小36岁, 最大58岁, 平均年龄 (43.3±5.4) 岁;其中子宫肌瘤患者22例, 子宫肌腺病14例, 子宫内膜异位症7例, 功能性子宫出血5例;两组患者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治疗, 给予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 于其下腹部皱壁行一横切口 (切口大小与子宫横径一致) , 对子宫大于如孕4个月的患者行一纵切口。将其皮肤及皮下组织切开后, 将腹直肌前鞘横向剪开, 随后将腹直肌两侧拉开, 使用湿沙垫将大网膜和肠子隔开, 对两侧圆韧带及附件进行常规处理。将阔韧带前后叶及腹膜反折剪开后将子宫动静脉清楚显露, 切断结扎血管上行支, 可同相关主韧带同时结扎。随后于患者子宫颈内行一环形切口, 向上牵拉其子宫, 顺着筋膜进行钝锐结合分离, 至宫颈阴道部位, 沿着阴道穹窿部位将子宫进行环形切除, 随后进行常规消毒, 使用可吸收线 (1号) 对阴道残端进行缝合。选择4号可吸收线对包埋各残端进行间断缝合, 逐层关闭即可。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腹式全子宫切除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

详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天数等, 并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出现便秘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1%;对照组出现术后便秘5例, 膀胱损伤1例, 输尿管损伤1例, 残端息肉1例, 切口感染4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5.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837, P=0.041) 。

3 讨论

子宫切除术是临床多种常见妇科疾病治疗的常用术式, 根据其手术途径可分为腹式子宫切除术与阴式子宫切除术两种;并且经腹部子宫全切除术还分为筋膜外及筋膜内两种方式。由于女性子宫与各韧带之间的共同作用, 可保证盆腔各脏器位于相应部位, 并呈平衡状态。但出现病理变化的患者其子宫不能为盆腔各脏器之间的平衡状态提供保障, 继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其中子宫良性病变患者常选择切除子宫治疗[2,3]。传统腹式子宫全切除术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对阴道的完整性及盆腔组织形成了一定的破坏。现阶段, 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避免了这一传统术式的弊端, 应用价值较高。

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采用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治疗, 对照组采用传统腹式子宫全切除术治疗, 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 (55.4±8.9) min, 术中平均出血量 (122.9±8.4) ml, 术后平均住院时间 (5.5±0.9) d;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知, 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具体治疗优势分析如下: (1) 术中可最大程度减少对膀胱的过度分离及处理, 减少了对患者膀胱的过度损伤; (2) 减少了术中对患者子宫主韧带、阴道旁组织以及骶韧带等操作, 进一步降低了子宫切除术对其输尿管造成的损伤, 且手术时间明显缩短; (3) 该手术方式有效保留了子宫动脉下行支, 有利于促进阴道残端的愈合, 并且对患者性功能不会造成严重影响; (4) 该手术技术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小, 因此术中出血量少, 术后恢复快;且术中对其膀胱的剥离处理面也相对较小, 减少了血肿以及感染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5) 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还消除了患者残端癌出现的危险性, 减少了相应检查项目, 因此可有效降低对患者生理及心理上的损害[4,5]。

综上所述, 对于子宫良性病变患者采用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治疗, 可显著减少对患者机体的创伤, 术后恢复较快, 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丹丹.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探讨.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2, 18 (3) :128-129.

[2]刘晓英.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探讨.当代医学, 2012, 18 (4) :65-66.

[3]夏琴.经阴道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临床研究.南昌大学, 2012.

[4]牛会如.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探讨.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33) :106-107.

阴式筋膜内子宫切除 篇5

关键词:妇科良性疾病,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

经腹全子宫切除术 (AH) 与阴式全宫切除术 (VH) 是传统经典术式, 其中AH具有较广应用范围, 便于术者掌握, 然而这一术式常会给患者造成较大创伤, 不利于术后快速康复[1]。VH是经阴道展开子宫与附件切除的术式, 无须做手术切口, 且便于术后快速康复, 因此在患者中接受度较高[2]。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不断发展, 腹腔镜下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 (GISH) 在妇科良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为对GISH、AH、VH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 作者选取采用这三种术式展开治疗的妇科良性疾病患者, 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3年7月于本院行子宫切除术的妇科良性疾病患者68例, 患者均属子宫或附件良性病变者, 需展开全子宫切除术治疗, 术前已将子宫内膜癌、宫颈癌等手术禁忌证排除;年龄29~56岁, 平均 (43.2±1.5) 岁;其中子宫肌瘤18例, 难治性功血16例, 子宫脱垂15例, CIN 10例, 绝经后阴道流血9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68例患者分为三组, 以24例行GISH患者为甲组, 22例行AH患者为乙组, 以22例行VH患者为丙组, 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展开对比。

1.2 方法

乙组与丙组采用传统的AH和VH术式, 甲组患者行GISH治疗:患者行全麻处理后常规放置举宫器并建立气腹, 选取右下腹、左下腹及脐处为穿刺点, 将手术器械与腹腔镜置于穿刺点, 对血管及子宫韧带进行相应处理, 利用电刀将圆韧带、输卵管原有韧带及输卵管峡部切断, 将阔韧带、膀胱子宫返折腹膜剪开, 向下推膀胱, 对宫旁的疏松组织进行分离, 将校正棒自宫颈置入, 棒顶由宫底正中处穿出。结合子宫颈大小置宫颈旋切器, 对宫颈和宫腔内膜进行旋切, 之后利用子宫粉碎器进行旋切, 将子宫取出, 之后对宫颈与阴道残端进行相应处理。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三组患者手术用时及术中出血量, 对三组患者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所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镇静剂应用量等进行记录, 观察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展开统计学分析, 用 (±s) 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对组间数据展开t检验, 组内数据展开χ2检验, 当P<0.05时, 二者间存在显著差异,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术中指标对比

甲组手术用时 (90.4±12.5) min, 术中出血 (163.2±20.7) ml;乙组手术用时 (121.5±12.4) min, 术中出血 (212.6±18.7) ml;丙组手术用时 (106.8±12.3) min, 术中出血 (186.5±20.6) ml;甲组手术用时显著短于乙组与丙组, 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乙组与丙组;丙组手术用时显著短于乙组, 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乙组 (P<0.05) 。

2.2 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甲组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与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乙组与丙组, 丙组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与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乙组 (P<0.05) 。具体见表1。

2.3 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甲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3% (2/24) , 乙组为27.27% (6/22) , 丙组为18.18% (4/22) 。甲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乙组和丙组, 丙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乙组 (P<0.05) 。

3 讨论

在我国妇科良性病变临床治疗中, 子宫切除是常用治疗方法[3]。在医疗技术逐渐发展及人们关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背景下, 传统子宫切除术带来的住院时间长、严重影响患者性生活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等问题使患者接受率逐渐降低。而GISH可将多数经典开腹手术取代, 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本次研究发现, GISH在手术用时、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与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显著短于AH与VH, 同时GISH具有术中出血量更少、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等优点。VH在手术用时、肛门排气时间等各方面也均优于AH。GISH是于子宫峡部下筋膜内展开操作, 可降低对肠管、膀胱及输尿管造成损伤的几率, 因此手术并发症较少。GISH操作简便, 术中不会给患者造成过多创伤且出血少, 具有较高安全性;同时, GISH可在将病灶切除的同时对盆底与子宫颈外鞘完整性予以最大限度保留, 对患者术后康复极为有利。在手术过程中, GISH未将宫颈腺体完全切除, 而是将恶变发生率最高的鳞柱交界处组织予以切除, 故而在术后要加强随访工作。

综上所述, 腹腔镜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给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 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可靠性与安全性较高, 具有更高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叶娟华, 陈智明.基层医院腹腔镜及经腹全子宫切除术的对比分析.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1 (6) :20-21.

[2]李秀娟.阴式全宫切除术的临床分析.华夏医学, 2009, 22 (4) :662-663.

阴式筋膜内子宫切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以来在我院需做全子宫切除的病例102例, 年龄39~67岁, 平均年龄44.5岁;其中子宫肌瘤39岁, 子宫腺肌症7例, 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3例, 子宫增大>10~18周。随机分成两组, 在年龄、病种、子宫大小、术前血常规、出凝血时方面差异无显著性。研究组为改良筋膜内全子宫切除组55例, 对照组为经典全子宫切除组47例。两组患者年龄、肥胖程度、手术适应证、子宫大小、盆腔粘连程度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两组均采用连续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 有内科合并症者采用气管内插管麻醉。

1.3 手术方法

切口探查至提拉子宫、排垫肠管为止的各步骤二者相同。对照组依次切断缝扎圆韧带, 输卵管及卵巢固有韧带或骨盆漏斗韧带, 游离膀胱至宫颈外口, 切断缝扎子宫血管, 依次切断缝扎双侧子宫主韧带、骶韧带, 切开阴道前穹隆, 环行切下子宫, 0号可吸收肠线连续锁边缝合阴道前后壁。研究组一并切断缝扎圆韧带, 输卵管及卵巢固有韧带或骨盆漏斗韧带, 只稍向下推膀胱, 切断缝扎子宫血管。左手上提子宫, 右手以高频电刀做筋膜内脱袖式全子宫切除[2];用电刀在切缘稍高处做一环行深2~3mm达宫颈筋膜层的切口, 上提子宫, 在宫颈筋膜层与肌层间隙电刀环行层层切开达宫颈阴道部, 注意用电刀时要匀速, 边切边电凝出血点;如层次正确, 子宫主韧带及子宫骶韧带均随宫颈筋膜类似脱袖样下移, 宫颈上升, 阴道穹隆自然裸露而便于切开, 沿阴道穹隆部将宫颈外口移行带区及宫体一并切除, 6把组织钳钳夹阴道残端, 阴道填塞干纱布—块, 常规0号可吸收肠线将阴道与剥离的宫颈筋膜一并连续内翻缝合一圈, 中间“U”字关闭一针。4号丝线间断缝合盆腔腹膜 (也可不缝) ;出血点电凝止血;层层关腹;皮肤层采用可吸收线皮内连续缝合。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情况

2.1.1 手术时间

从皮肤切开开始至皮肤缝合完毕计算。研究组平均 (85.44±10.27) min;对照组平均 (101.72±7.50) min, 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 (P<0.05) 。

2.1.2 术中出血量

以纱布称量法及吸引瓶内血液容积测量法为标准。研究组平均 (124±41) mL;对照组平均 (206±45) mL, 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 (P<0.05) 。

2.2 两组术后情况

2.2.1 术后排尿时间

研究组术后24h停尿管, 均顺利排尿。对照组术后48h停尿管, 有1例出现尿潴留, 再次保留尿管。余者顺利排尿。

2.2.2 术后排气时间

手术结束至肛门首次排气时间。研究组平均 (20.37±4.23) h;对照组平均 (39.46±10.03) h, 两组对比有非常显著差异 (P<0.01) 。

2.2.3 术后病率

术后48 h后连续2次体温超过38℃, 其中研究组1例, 占1.81%;对照组12例, 占25.53%, 两组对比有非常显著差异 (P<0.01) 。

2.2.4 术后切口愈合情况

两组腹部切口均I期愈合;阴道残端术后3个月复诊均愈合良好。两组对比无差异。

2.3 两组术后随访情况

2.3.1 生理解剖情况

术后3或6个月, 研究组无阴道缩短, 有2例阴道残端息肉, 无1例发生阴道松弛或脱垂;对照组有不同程度阴道缩短, 有1例阴道残端息肉、1例发生阴道壁松弛及阴道顶端脱垂达坐骨棘水平。

2.3.2 术后性功能影响

研究组术后3个月78.18% (43/55) 恢复性生活, 术后6个月100%恢复性生活, 其中1例自觉性满意度低于术前, 余无变化;对照组术后3个月53.19% (25/47) 恢复性生活, 术后6个月93.61% (44/47) 恢复性生活, 术后12个月100%恢复性生活, 其中16例自觉性满意度低于术前, 余无变化。两组对比有非常显著差异 (P<0.01) 。

3 讨论

目前子宫切除术式有多种, 如传统术式即筋膜外子宫切除术、次全子宫切除术等。传统术式可削弱盆底组织的支持力, 破坏盆底组织的完整性, 造成阴道缩短;次全子宫切除是一个古老术式, 曾因残留宫颈癌的问题一度为全子宫切除所取代[3]。改良筋膜内子宫全切术步骤简化、损伤小、安全性高。集束法一并切断、缝扎圆韧带、输卵管卵巢固有韧带 (或骨盆漏斗韧带) , 可使附件悬吊在圆韧带残端上, 卵巢不致下垂, 减少了因卵巢静脉曲张和卵巢肿胀所致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痛及残留卵巢综合征的发生。

传统的全子宫切除术切除全部宫颈组织, 切断了子宫主骶韧带及其内的血管神经, 影响了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 破坏了第一水平顶端悬吊支持[4] (即由骶韧带-子宫主韧带复合体垂直悬吊支持子宫、阴道上1/3, 是盆底最主要的支持力量) , 从而不能很好地保持盆底组织的张力及阴道的完整性。改良筋膜内子宫全切术保留子宫大部分主韧带、骶韧带, 将宫颈筋膜与阴道断端一并缝合形成新的水平顶端悬吊支持, 能有效保持阴道生理解剖的完整性, 维护了盆底的支持结构, 使其脏器保持在正常位置, 对性生活影响小, 起到了固定盆底的作用, 故能防止术后阴道松弛或脱垂,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切除了宫颈管腺上皮及鳞柱交界部分, 有效预防了术后残端癌的发生。它切除了宫颈管黏膜即最大限度切除可能带来隐患的组织, 又保存了子宫主、骶韧带及阴道穹隆的完整性, 不缩短阴道长度和宽度, 并且子宫动脉下行支未切断, 盆底神经丛损伤小, 保障阴道完整的供血系统, 术后残端愈合好, 减少局部炎性反应及术后出血, 减少术后病率的发生, 不影响术后性生活。

术式简化、安全, 避免了游离膀胱, 减少子宫主韧带、骶韧带及膀胱和宫旁组织的处理, 因在筋膜内操作, 降低了膀胱、直肠、输尿管损伤的危险。尤其对严重盆腔粘连者, 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炎症等, 不需再分离子宫动脉结扎处以下部位的粘连, 即可切除子宫, 手术安全性提高[5]。术中应用高频电刀旋切层次清晰, 宫颈筋膜层如脱袖样自然下滑, 出血量少。可吸收线连续内翻缝合阴道断端一圈, 中间关闭一针, 止血彻底。开放式缝合便于引流, 使术后血肿及感染减少, 术后发热率降低。

参考文献

[1]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42-154.

[2]吴宇芬.子宫体部肌瘤子宫切除时宫颈去留问题[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87, 5 (3) :229-230.

[3]电刀文章.

[4]罗新.女性盆底解剖结构的新概念[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6, 22 (1) :79.

上一篇:职业人下一篇:体育课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