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子宫切除术

2024-05-26

紧急子宫切除术(精选六篇)

紧急子宫切除术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2013年1月20年我院因产后出血紧急行子宫切除81例产妇, 所有产妇均排除妊娠合并恶性肿瘤等非产科因素所导致的子宫切除。其中前十年42例, 后十年39例。前十年产妇孕周36~42周, 平均 (38.6±3.2) 周, 年龄26~41岁, 平均 (36.3±3.2) 岁, 剖宫产29例, 自然分娩13例。后十年产妇孕周27~40周, 平均 (36.9±4.3) 周, 年龄28~40岁, 平均 (35.8±3.8) 岁, 剖宫产36例, 自然分娩3例。孕周、年龄、分娩方式等资料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产科紧急子宫切除相关危险因素见附表。

前十年以宫缩乏力和胎盘因素为主, 其中20例宫缩乏力, 占47.62%, 以巨大胎儿13例, 占65.00% (其中11例为水肿胎, 占84.62%) 及双胎妊娠7例, 占35.00%为主;18例胎盘因素, 占42.86%, 前置胎盘7例, 占38.89%、胎盘早剥3例, 占16.67%、胎盘植入8例, 占44.44%。后十年主要是胎盘因素, 9例宫缩乏力, 占23.08%, 其中6例为双胎妊娠, 占75.00% (其中4例合并重度子痫前期) , 3例为子宫切口感染的晚期产后出血, 占25%;27例胎盘因素, 占69.23%, 其中以瘢痕子宫并前置胎盘13例, 占48.15%, 且大多病理结果是胎盘浅层植入, 6例为重度子痫前期并发胎盘早剥子宫胎盘卒中, 占22.22%, 8例胎盘植入, 占29.63%。前后十年均无因软产道损伤的因素。凝血功能障碍均为羊水栓塞病例。

3 讨论

子宫不仅是女性孕育生命的器官, 也是内分泌的重要器官, 在产后出血经保守治疗无效而往往采取切除子宫挽救孕产妇生命。但切除子宫可出现卵巢功能衰竭和更年期的症状, 对女性的心理和生理造成很大影响,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预防产科因素导致子宫切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产科出血仍然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其中胎盘因素和宫缩乏力是主要原因[3]。本文结果显示近十年宫缩乏力因素切除子宫构成比明显降低, 认为与妊娠期糖尿病的规范管理, 地中海贫血的常规筛查有关, 较好的控制巨大儿及水肿胎的发生;同时也与联合使用缩宫剂, 前列腺素F2a类药物有关, 近年来子宫B-Lynch缝合术及血管栓塞技术的广泛应用于临床, 有效地治疗了因宫缩乏力致产后出血的患者。因此, 应当加强孕期宣教, 指导孕妇合理膳食及体育锻炼;加强对妊娠期糖尿病的规范管理及遗传病的筛查, 减少巨大儿及水肿胎的出现, 减少子宫切除的发生。

胎盘因素是目前临床上导致子宫切除的最常见危险因素, 一旦发生瘢痕子宫合并前置胎盘就容易引发胎盘植入, 在分娩时血窦破裂程度增大, 而子宫下段肌肉层较薄, 就会导致大出血的发生, 使用药物治疗效果差, 往往导致子宫切除, 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发生与近年来人工流产发生率、剖宫产率不断增加密切相关, 人工流产可以导致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 易发生子宫内膜炎, 导致子宫内膜菲薄, 再次妊娠因蜕膜营养不良, 发育不健全, 供血不足, 导致胎盘代偿性地扩展, 以便摄取足够的营养, 当胎盘代偿性扩展至子宫下段或覆盖子宫内口形成前置胎盘, 而蜕膜发育不良或缺如又可使绒毛侵入肌层导致胎盘植入。因此必须要加强健康教育, 造好健康检查, 减少流产次数, 严格把握剖宫产指征。

综上所述, 产科因素导致子宫切除近十年与前置胎盘及胎盘植入密切相关, 临床中应当加强孕期宣教, 指导孕妇合理膳食及体育锻炼;加强对妊娠期糖尿病的规范管理及遗传病的筛查, 并且加强健康教育, 减少多次人工流产的发生, 严格剖宫产指征, 同时积极做好围产期保健, 及时发现各种高危因素是尤为重要。

摘要:目的 通过对81例产科紧急子宫切除病例的临床分析, 探讨产科紧急子宫切除相关危险因素, 为临床预防产后子宫切除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2013年1月20年我院81例因产后出血紧急行子宫切除产妇的临床资料, 前后各10年的资料分开统计。结果 巨大胎儿、双胎妊娠、前置胎盘、重度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是产科紧急子宫切除的危险因素, 前十年以宫缩乏力和胎盘因素为主, 后十年主要是胎盘因素。结论 临床工作中要加强做好围产期保健, 指导孕妇合理膳食,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加强糖尿病孕妇的管理;加强健康教育, 避免多次人工流产, 积极治疗妇科炎症, 严格剖宫产指征, 加强宫缩, 以减少子宫切除的发生。

关键词:子宫切除,产科,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Obiechina NJ, Eleje GU, Ezebialu IU, et al.Emergency peripartum hysterectomy in Nnewi, Nigeria:a 10 year review[J].Niger J Clin Pract, 2012, 15 (2) :168.

[2]Stadnicka G, Iwanowicz Palus G, Mazurek A et al.The feeling of life satisfaction in patients after hysterectomy[J].Ginekol Pol, 2012, 83 (5) :347.

紧急子宫切除术 篇2

【关键词】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经腹子宫全切除术;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13.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090-01

子宫肌瘤是育龄妇女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目前妇科临床上最常施用的手术方式是子宫切除。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与经腹子宫全切除术。其中,采用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在切除子宫的同时避免了手术并发症以及宫颈残端癌及宫颈肌瘤等的发生,均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回顾性分析不同术式子宫切除病例150例,其中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76例,经腹子宫全切除术74例。根据手术治疗的情况,观察和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子宫全切患者150例,其中施行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76例,施行经腹子宫全切除术74例。经临床诊断和分析均符合手术适应症。两组手术患者术前常规检查、、细胞学检查、年龄、身高、体重、病情、盆腔粘连程度、子宫大小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施行手术的医师均为手术熟练程度相当的同组医师来进行。

1.2 手术方法:两组麻醉方法、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均相同。术前全部行宫颈细胞学检查,排除恶性病变。

1.2.1 经腹子宫全切术手术方法:采用傳统的腹壁(筋膜外)纵切口常规手术方式切除子宫。需同时切断主韧带、骶韧带,盆底组织会发生变化。

1.2.2 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手术方法:

常规开腹探查,处理双侧圆韧带、阔韧带,子宫血管,稍加分离膀胱,暴露宫颈筋膜,在子宫血管切缘上0.5cm做环形切口切开宫颈筋膜,深度约4mm,助手向上提拉子宫,钝性分离宫颈筋膜与肌层至官颈外口水平处,贴宫颈外口剪除子宫,不切断子宫骶、主韧带,常规消毒残端后,间断缝合阴道断端,缝扎宫颈筋膜,子宫主、骶韧带创面渗血可电凝止血,再关闭前后腹膜,若盆腔粘连较重或创面较大,术毕盆腔放置生物蛋白胶防粘连。

1.3 观察指标:观察采用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和经腹子宫全切除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尿时间、疼痛情况(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疼痛程度分级标准:轻度:极易耐受;中度:易耐受;强度疼痛:较难耐受;极度疼痛:不能耐受)、切口愈合、住院时间。

1.4 随访情况:两组患者手术后1个月、3个月返院检查,同时进行随访,询问其性生活等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对统计学数据进行X2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经腹子宫全切除术组相比,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程度相对较轻,排气和排尿早,住院时间相对较大短。临床治疗效果较高。具体情况见表1。

经术后检查,采用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后阴道形态与原先相比无明显差异。经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性生活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子宫切除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妇科常见良性肿瘤病变的常用方法之一。经典的全子宫切除术切除了全部宫颈组织,还完全切断了子宫主韧带、骶韧带及其内的血管和神经,从而影响了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未能保持盆底组织和阴道的完整性。有研究表明,子宫不仅是一个受激素作用的生殖器官,而且还能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并可与卵巢、垂体进行精细的内分泌调节,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因此手术中尽可能保留部分子宫对妇女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逐步提高,对传统子宫切除术所引起的手术时间长,住院时间长、术后易感染以及性生活质量受影响等情况愈发不能被患者所接受。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解决了这项难题。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兼有次子宫切除术和全子宫切除术的优点,保留了子宫主韧带、骶韧带、宫颈筋膜和宫旁组织,不损伤盆底的正常结构,不影响术后性生活,还可避免宫颈残端癌的发生。提高了生活质量,降低了术后并发生,尤其对于慢性炎症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较为适用。

综上所述,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具有以下几个优点:①切除了子宫颈管及移行带,避免宫颈残端癌的发生。②保留了子宫主韧带、骶韧带及宫旁组织,保持了盆底及阴道的完整性,防止阴道及盆腔内脏器的脱垂,从而利于保持直肠、膀胱的正常生理功能,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③视野清晰、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中无需分离膀胱、输尿管和肠管等器官,对慢性炎症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造成的宫颈周围粘连比较适用。但进行筋膜手术全切术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和手术指证。②排除不宜进行手术的恶性肿瘤患者(包括生殖器恶性肿瘤等)以及宫颈重度糜烂、宫颈肌瘤过大患者。

参考文献

[1]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与经腹子宫全切术的比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3

紧急子宫切除术 篇3

关键词:难治性产后出血,紧急子宫切除术,危险因素

难治性产后出血为出血量在1L以上且伴有低血容量表现的经子宫按摩、缩宫素、宫腔纱布填塞、清宫、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及输血输液等积极的保守治疗仍无明显好转的严重疾患[1], 其发病率约占分娩总量的2%~3%[2], 是围产期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出血量过多时可致孕妇死亡。因此, 探讨难治性产后出血的相关高危因素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对降低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难治性产后出血一旦发生无特效疗法, 是困扰产科医生的难题之一。紧急子宫切除术为治疗顽固性产后出血、降低孕产妇死亡率而被迫进行的一项措施和手段[3]。我院对2008年6月~2012年5月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作了回顾性分析, 并探讨紧急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8年6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经保守疗法治疗无效的124例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实验组) , 年龄23~39岁, 平均 (29.5±5.4) 岁;孕周平均 (38.9±1.0) 周;平均产次为 (1.2±0.3) 次;收集同期在我院住院的无产后出血产妇124例作为对照组, 年龄在22~40岁, 平均 (30.2±4.8) 岁;孕周平均 (39.1±0.6) 周;平均产次为 (1.3±0.2) 次;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平均孕周、平均产次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方法

接产起至胎儿娩出后2h内出血>400ml或24h内出血>500ml为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经保守疗法治疗无效且出血量>1L时定义为难治性产后出血。出血量以面积法或容积法综合测量得出。

1.3 方法

对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统计并分析导致难治性产后出血的各个因素。124例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中, 有31例因出血未得到有效控制而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愿意接受紧急子宫切除术。子宫切除术: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仰卧位, 下腹部常规消毒铺巾。钳夹患者子宫两侧的角部, 将子宫提起, 排垫肠管, 使用组织钳将一侧圆韧带提起, 钳夹并切断, 选用7号线缝合近端;然后使用组织钳将输卵管与卵巢提起, 将子宫阔韧带前后叶分离, 之后剪开子宫膀肌反折腹膜, 下推膀肌至穹隆部;紧贴子宫颈并分次钳夹、切断主、骶韧带至穹隆部;沿穹隆部环形剪下子宫, 对创口进行缝合后, 冲洗腹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对可能导致难治性产后出血的因素作描述性统计分析χ2检验;将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 将是否发生难治性产后出血作为因变量, 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难治性产后出血单因素分析

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χ2检验可知, 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子宫收缩无力、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 (妊高征) 和剖宫产是导致难治性产后出血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 见表1。

2.2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 胎盘因素、子宫收缩无力、妊高征和剖宫产与难治性产后出血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 是危险因素 (β>0, OR>1) 。软产道损伤的95%CI包括1, P>0.05, 予以排除。见表2。

2.3 手术方式与术后转归

实验组中, 31例患者行紧急子宫切除术, 平均出血量为 (2100±198) ml, 其中29例 (93.5%) 经紧急子宫切除术治疗后恢复良好, 2例作紧急子宫切除术后腹腔引流发现活动性出血或多处创面渗血, 最终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或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胎盘因素 (β=0.95, OR=2.64) 、子宫收缩无力 (β=1.82, OR=5.48) 、妊高征 (β=2.11, OR=6.97) 和剖宫产 (β=3.78, OR=28.04) 是难治性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人工流产后、自然流产清宫以及剖宫产均可造成产妇子宫内膜不同程度的损伤, 遭受损伤的子宫内膜及其浅肌层可造成再次妊娠时子宫蜕膜发育不良而使胎盘植入、前置胎盘、胎盘粘连等的发生率增高, 致使产后出血[4];妊高征是妊娠期特有疾病, 其引起产后出血具有出血速度快的特点, 临时用药效果不佳[5]。孕妇产后子宫主要依靠平滑肌的收缩作用而具有自主止血功能, 但凡干扰子宫收缩、抑制子宫肌纤维压闭血窦, 均会造成产后出血[6]。通过对子宫的按摩、宫腔纱布填塞、清宫、使用缩宫素加强子宫平滑肌收缩、纠正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及采取输血输液等积极的保守治疗, 多数患者痊愈, 但仍有少数患者经积极保守疗法无效而发展为难治性产后出血。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出血量大, 且容易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预后不佳, 一旦发生休克, 即使抢救过来患者亦会落下较为严重的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后遗症[7]。因此重视难治性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并进行积极预防意义重大。

紧急子宫切除术为治疗顽固性产后出血、降低孕产妇死亡率而被迫进行的一项措施和手段[4]。经多种治疗方法无效或患者产后出血不能控制为需行该术的重要指征。子宫是分泌雌激素与孕激素的重要靶器官, 文献报道作子宫切除后的绝经前患者术后更容易出现卵巢衰竭、盆底功能损伤及一系列更年期症状[8]。因此对于产后出血的治疗应优先考虑保守疗法, 同时严密的监测患者病情, 若保守疗法对出血控制无效时, 应立即行子宫切除术, 由经验丰富的医师主持, 原则上要做到稳、快、准, 否则患者一旦发生循环功能衰竭, 手术造成的创伤可能对其造成致命性的打击[9]。此外, 手术时间过长或凝血功能受损均可造成盆腔表面组织渗血会使出血继续, 并可引发严重的并发症[10]。

综上所述, 当妊娠期孕妇发生胎盘因素 (胎盘植入、前置胎盘、胎盘粘连) , 具有剖宫产史和妊高征时, 或产时出现子宫收缩无力时, 应积极对其产科并发症进行治疗, 对突发病情进行控制, 适时可终止妊娠。对于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行紧急子宫切除术时应密切关注手术指征及时机, 合理手术, 方可提高治愈率,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挽救患者生命。

参考文献

[1] 韩丽英, 王玉振.难治性产后出血介入治疗的手术配合及护理[J].中国计划生育杂志, 2012;20 (6) :421~422

[2] Mok M, Heidemann B, Dundas K, et al.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in women with suspected placenta accreta undergoing caesarean sec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 Anesthesia, 2008;17 (3) :255~261

[3] 苏春宏, 陈敦金, 王天红.紧急子宫切除在难治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 2011;32 (18) :2430~2432

[4] 刘凤莲, 王静娴, 华秀兰, 等.子宫切除术应用在难治性产后出血中的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 2012;18 (7) :17~18

[5] Chauleur C, Fanget C, Tourne G, et al.Serious primary post-partum hemorrhage, arterial embolization and future fertility: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46cases[J].Human Reproduction, 2008;23 (7) :1553~1559

[6] 龚琼华, 曾丽, 邵勇.产后出血致子宫切除3 5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 2011;40 (19) :1934~1935

[7] 沈宇清, 陈敦金, 张春芳.难治性产后出血急症子宫切除术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0;12 (6) :936~937

[8] 施芳, 吴仕元, 袁劲进, 等.3 1 6例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1;8 (2) :46~49

[9] 宁英华.产后出血的预防与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 2011;8 (8) :95~96

紧急子宫切除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来源于本院住院治疗的子宫良性疾病需行子宫切除的患者188例, 年龄19~55岁, 平均38.5岁。其中, 子宫肌瘤106例, 卵巢肿瘤78例, 子宫内膜异位2例, 子宫畸形2例。

1.2 治疗及分组

将188例因子宫良性疾病需行子宫切除的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两组, 两组在年龄、体重、剖腹手术史、子宫大小、子宫病变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即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组 (观察组) 96例, 腹式子宫切除组 (对照组) 92例。

1.3 统计方法

采用PEMS3.1统计软件包作统计分析, 计量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Fisher检验;并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术后3 d体温、肛门排气时间、对镇痛的需求、术后住院天数、术后随访等进行对比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统计,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通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疼痛程度及时间等方面都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结果见表1。

3 讨论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改进与临床技术水平的提高, 腹腔镜已成为诊治妇科疾病不可或缺的手段, 且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在保留器官功能,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较剖腹子宫全切术有明显的优势[5]。

3.1 术中情况

(1) 手术时间短。

术中以电切电凝操作为主, 对血管先凝后断, 止血彻底, 出血极少, 腹腔镜的摄像头有放大作用,

手术视野更加清晰, 组织解剖明了, 便于操作。

(2) 术中出血少, 病人接受输血几率小。

在本组中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组的术中出血 (平均100mL) 明显少于剖腹全子宫切除组 (平均700mL) 。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组的手术时间 (2.3 h) 明显少于剖腹全子宫切除组 (5 h) 。

3.2 术后情况

(1) 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早。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组为4h, 腹式全子宫切除组为1d, 由此看出, 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病人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 能早期排气和进食, 大大减少了术后肠粘连的几率。

(2) 术后并发症少, 住院天数少。腹腔镜手术对腹腔内脏器扰乱小, 避免了空气和空气中尘埃细菌对腹腔的剌激和污染;手术结束前冲洗彻底, 保持了腹腔清洁。在本组中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组平均术后住院天数3.5d, 远低于腹式全子宫切除组平均的8d, 发生并发症仅为7例。

(3) 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组患者阴道长度与术前相比无明显改变 (P>0.05) ;腹式子宫切除组患者阴道长度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 (均P<0.05) , 与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组相比亦有显著差异 (均P<0.05) 。

(4) 术后可早期下床, 睡眠姿势不限, 随意翻身, 大大减轻了家属陪伴护理的强度, 减少了病人住院时间和相应的费用。

综上所述,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 腹腔镜子宫切除的优势更趋明显, 临床上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子宫切除方式,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剖腹子宫全切术、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两种术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10月188例良性子宫病变患者分别采取剖腹子宫全切术 (观察组) 和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 (对照组) , 其中观察组96例, 对照组92例, 比较术中、术后情况。结果:两组在年龄、体重、剖腹手术史、子宫大小、子宫病变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术后3d体温、肛门排气时间、对镇痛的需求、术后住院天数等方面比较, 并经术后随访, 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组明显优于剖腹子宫全切术组 (P<0.05) 。结论: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在保留器官功能,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较剖腹子宫全切术有明显的优势。临床上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子宫术式,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子宫疾病

参考文献

[1]张菊新, 凌箫鸣, 李荣丽, 等.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29例分析[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3 (2) :002.

紧急子宫切除术 篇5

关键词:阴式子宫切除术,腹式子宫切除术,疗效

子宫全切是治疗妇科疾病的最常用术式之一, 分为传统的经腹子宫切和经阴子宫切除, 阴式子宫切除术因入路为阴道穹隆是子宫切除的捷径, 为妇科医师所独有的技术, 近十年来被国内外妇科医师所重视[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兴业县人民医院腹式与阴式子宫切除术式患者的临床资料, 比较两种手术途径的临床效果及其优缺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兴业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因各种子宫良性病变而行子宫切除术患者120例, 术前均常规宫颈涂片及诊刮, 排除子宫颈和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盆腔严重粘连及急性生殖道炎症, 无手术史。其中开腹子宫切除术 (对照组) 65例, 经阴道子宫切除术 (观察组) 55例, 两组子宫大小、体质量指数、分娩史、临床特征、手术指征病种等资料相似, 具有可比性, 围手术期给予预防性抗生素治疗。

1.2 手术方法

(1) 观察组:腰硬联合麻醉, 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 在阴道壁与宫颈交界处的结缔组织内注入溶有0.1%肾上腺素0.3mL的生理盐水20mL以减少出血, 切开宫颈前后壁与阴道交界处黏膜, 切口距膀胱底以下0.3~0.5cm, 钝锐性分离宫颈与膀胱和直肠之间的疏松间隙, 达前后反折腹膜;剪开前后反折腹膜, 并向两侧延伸, 切缘以缝线做牵引标记;处理骶韧带、主韧带、子宫血管及部分阔韧带, 断端缝扎;用圆韧带钩将圆韧带、输卵管及卵巢固有韧带一起钳夹、切断、双重缝扎;阴道断端及腹膜用薇乔线一层连续缝合, 双侧附件及圆韧带残端与其一起缝合, 其余韧带残端包埋于阴道断端与腹膜之间;若有阴道前后壁膨出可同时做修补手术。术毕留置尿管, 阴道放置油纱卷压迫止血; (2) 腰硬联合麻醉。采用下腹横切口, 逐步处理子宫各韧带及血管, 10号丝线缝扎残端, 1号可吸收线阴道残端闭锁缝合, 4号丝线连续缝合盆底腹膜包埋残端, 逐层关腹, 术毕留置尿管, 术后48h拔除尿管。

1.3 观察项目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病率 (术后24h不连续2次达到或超过38℃者) 、住院时间、术后肠功能的恢复及阴道残端出血和愈合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资料录入、整理及统计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 (χ—±s) 表示, 应用t检验, 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α=0.05,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 观察组无中转开腹、膀胱或直肠损伤, 观察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病率低、住院时间短、肠功能的恢复快, 见表1。观察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阴道残端血肿, 经严密观察, 自行消失, 术后随诊2个月, 观察组2例阴道残端有1~3个息肉, 对照组组1例阴道残端有1~3个息肉, 摘除后愈合良好。

3 讨论

子宫切除术是妇科的基本手术, 子宫疾病、卵巢癌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都可能需要施行子宫切除术, 在美国每年大约有60万妇女接受表1两组产妇手术效果比较比较子宫切除, 其中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者约占30%, 子宫内膜异位症占20%, 在我国每年行子宫切除的人数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传统的子宫切除手术入路有经腹和经阴道[2];经腹子宫切除术器械要求不高, 由于腹壁切口大, 手术视野暴露清楚, 其操作更易掌握, 但因其创伤大、恢复慢、体表有较大的瘢痕, 越来越多的患者不愿接受, 特别是40岁以下的年轻患者。

阴式子宫切除术以往仅用于子宫脱垂患者, 目前已广泛用于无生殖道脱垂又有子宫切除术指征的患者, 阴式子宫切除术属微创手术, 无需开关腹及冲洗盆腔, 所需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 不进行开放腹腔及腹腔内操作, 对术后的肠功能恢复影响小, 术后盆腔粘连发生的机会降低;且由于没有腹部切口创伤及盆腔内操作所致的炎症反应、术后疼痛等并发症也随之减少[3], 同时患者进食早, 从而减少补液量, 特别是无大的开放性伤口, 对患者术后活动限制少, 患者恢复快, 进而提高了患者手术后的生活质量, 腹部无切口, 外观无改变, 对患者的心理影响小。本文结果也显示, 与腹式子宫切除术式相比较, 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缩短, 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4], 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与术后住院日明显缩短, 同时不需要昂贵的设备, 医疗费用低, 符合微创手术的原则, 具有开展及推广的价值;尤其是对于伴有肥胖、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等内科合并症不能耐受开腹手术者, 更是一种理想的术式[5]。

阴式子宫切除术具有诸多优点, 因此备受医师和患者的青睐, 随着手术技巧的改进和成熟, 该术式的临床应用范围逐步得到拓展, 但必须严格掌握其适应证;结合近年来的有关报道, 由于该术式术野小, 不适合有盆腔粘连、恶性肿瘤、严重阴道瘢痕狭窄的患者, 这是绝对禁忌证;另外子宫大小虽无严格的限制, 但一般认为子宫体积小于孕12周, 重量在490g以比较安全[6]。因此,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根据术者的经验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是防止并发症的关键, 应当在有相当剖腹手术经验的基础上, 加强阴道手术的培训, 丰富的开腹和阴道手术经验、清晰的盆腔解剖结构和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是有效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关键。手术中应充分结扎止血后, 才离断组织血管, 以免血管回缩, 造成术后出血。

综上所述, 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患者, 当然, 术者丰富的阴道手术经验、助手的默契配合、满意的麻醉等, 也是阴式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对于大多数子宫良性肿瘤, 阴式子宫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随着操作者经验的不断积累、器械的不断更新, 适应证的范围将越来越宽。

参考文献

[1]廖燕飞.阴式子宫切除术的应用体会[J].现代医院, 2008, 8 (2) :43-44.

[2]高树生.阴式子宫切除术的进展[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6, 21 (3) :207-210.

[3]伍凤莉, 罗立华.阴式子宫切除术适应症及并发症探讨[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5, 7 (21) :439-440.

[4]Magos A, Bournas N, Sinna R, et a1.Vaginal Hysterectomy for the Large Uterus[J].Br J Obstet Gynecol, 2006, 113 (2) :246-242.

[5]农桂青.经阴道与经腹子宫切除术对比分析[J].广西医学, 2007, 29 (9) :1412-1413.

小切口保留子宫血管的子宫切除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7月至2010年12月对于入住我科240例需要切除子宫的良性病变患者, 随机分为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子宫大部分切除术和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两组。

1.2 手术步骤及方法

1.2.1 手术适应证

①子宫多发肌瘤或子宫腺肌症患者;②年龄<45岁;③宫颈需排除恶性病变;④患者强烈要求保留子宫;⑤无生育要求者。

1.2.2 术前准备

术前准备和麻醉同常规子宫切除术。

1.2.3 手术经过

取下腹耻上2~3 cm横切口, 长度约为5~6 cm。常规切开皮肤各层, 打开腹膜。如子宫较小 (如肌腺症患者) 则可用布巾钳钳夹宫体部上提, 助手下压腹壁, 将宫体娩出腹腔, 如子宫肌瘤患者, 肌瘤较多较大, 为避免扩大切口, 可先在腹腔内将较大肌瘤挖除后再娩出子宫。

于子宫峡部放置止血带阻断子宫血流, 一种方法是从两侧阔韧带无血管区打洞放置;另一种方法是不打洞, 在卵巢和输卵管下方捆扎, 可阻断子宫血流30 min, 足够将子宫大部分切除并缝合。

于子宫角内2 cm处楔形纵向切除宫底至子宫颈内口上方2 cm处。碘伏消毒子宫内膜创面 (一般选经后手术, 此时子宫内膜较薄) , 如内膜较厚可同时刮除并用吸引器将其吸走, 以减少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

先用3-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暴露的子宫内膜, 再用1号可吸收线间断或连续缝合子宫壁楔形创面, 应注意避免子宫内膜卷入子宫肌层内。由前壁开始, 先缝合子宫内层, 分别在两侧保留子宫壁1/2处进出针, 连续缝合内1/2层, 达子宫后壁近宫颈处返回, 继续连续缝合外1/2层, 即成形小子宫, 缝合时注意不留死腔, 防止血肿形成。

1.4 术后治疗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及宫缩剂, 缩宫剂可选用缩宫素静脉滴注或口服米索前列醇200 μg, 3次/d, 连续3 d, 根据阴道流血情况适当加用止血剂。

2 结果

我们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体温、肠蠕动恢复、术后卵巢功能、术后性生活、术后病率等进行比较结果如下:

两组比较:研究组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研究组出血量远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两组比较:研究组体温多波动在37.5℃~38℃极少超过3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两组比较:研究组因保留宫颈故无在术后阴道残端息肉发生, 且性生活改变方面发生率较低,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4 讨论

4.1

本术式保留子宫血管避免了传统的子宫切除术影响卵巢功能以及发生残留卵巢综合征的可能[4]。保留宫角切缘缝合形成新的小子宫, 可以支持卵巢在盆腔中的正确位置[5], 避免发生卵巢脱垂综合征。

4.2

保留了子宫各韧带的完整性, 避免子宫全切后引起的阴道残端息肉及阴道壁脱垂膨出等并发症的发生。

4.3

保留了子宫颈的完整性, 不减少阴道长度, 不影响术后性生活,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4

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安全, 术中出血少, 避免了损伤输尿管和脏器的风险。

4.5

手术时间短, 费用低, 术后发生并发症少, 术后病率低。

4.6

因保留了少许内膜组织, 术后仍有周期性少量月经来潮, 给患者带来良好心态, 降低了更年期的发病率。

综上所述, 小切口下保留子宫血管的子宫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方便、简单的术式, 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开展。

参考文献

[1]陈常佩, 左常婷, 刘新民.妇产科彩色多普勒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43-44.

[2]王德智, 罗焕兆, 石一复.中国妇产科专家经验专集.沈阳:沈阳出版社, 1994:479.

[3]Siddle N, Philip S.The effect of hysterectomy on the age at ovarian failure identification of a subgroup of women with premature loss of ovarian.failure and literature review.Fertil Steril, 1987, 47 (2) :94.

[4]刘新民.子宫良性病变的新型手术-保留子宫内膜及子宫动脉上行支的手术《中国医刊》2004, 39 (11) :4-5.

上一篇:杭州飙车案下一篇:水消毒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