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卫生知识

2024-05-15

精神卫生知识(精选十篇)

精神卫生知识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将从武汉市教育局获取的所有中学分为城区/郊区2层,城区/郊区中学再划分为重点/非重点2层;于每层内用简单随机办法抽取4所中学,在抽中中学的每个年级(初一~初三,高一~高三)中简单随机抽取1个班级(合计24个班级),对选取班级的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 286份,其中有效问卷1 237份,有效应答率为96.2%。其中男生680名(55%),女生557名(45%);平均年龄(15.1±1.5)岁。汉族1 234名(99.8%);初中生603名(48.8%),高中生634名(51.2%);615名(49.5%)家庭居住地在城市,143名(11.1%)家庭居住地在城乡结合部,479名(38.6%)家庭居住地在农村。对照组包括精神科医生和护士各48名;男性31名,女性65名;初级职称69人,中级职称23人,高级职称4人。平均年龄(30.0±8.3)岁。工作年限1~5 a的48人,6~10 a的18人,11 a及以上的20人。

1.2 调查工具

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编制的问卷,其条目主要取自卫生部《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识要点》,内容主要是有关精神健康常识、精神疾病病因、治疗和预防方面以及精神卫生纪念日等的基本知识判断,其中1~17题为判断题,18~20题则要求受访者写出具体的精神卫生纪念日的日期。问卷共20题,采用1~0(正误型)评分,总分范围0~20分,评分越高,表明知道的精神卫生知识水平越高。

1.3 调查方法

采用匿名调查法,将调查对象集中在教室/会议室中,调查员讲解调查目的、意义、填表方法和注意事项后,由调查对象独立完成问卷,并由调查员现场统一回收问卷。

1.4 统计方法

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t检验、因子分析、KMO抽样适度测定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软件选用SPSS 17.0。

2 结果

2.1 量表各条目得分的描述性统计 见表1。

2.2 信度分析

由表1可知,20个项目与总分间的相关系数在0.345~0.791之间,平均相关系数为0.49,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2.3 效度分析

2.3.1 与对照组比较

中学生问卷得分为(13.6±2.2),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得分为(17.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3,P<0.01)。

2.3.2 结构效度

KMO抽样适度测定值为0.825,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3 487.705(P<0.01),显示本数据适于因子分析。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对精神卫生知识问卷的20个项目提取因子,经最大方差旋转法旋转后提取4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依次命名为精神卫生纪念日、精神健康知识、精神疾病防治和精神疾病病因,4个因子累计解释方差53.371%。各项目的因子负荷见表2。

2.4 量表的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和分半信度

精神卫生知识问卷的总Cronbach α 系数为0.732,分半信度为0.625。间隔1周后对97名中学生样本(50名初中生,47名高中生)进行重测,2次测试的相关系数r=0.68(P<0.001)。问卷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和重测信度见表3。

注:P值均<0.01。

3 讨论

3.1 量表编制的意义

我国精神疾病患者治疗率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普通民众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偏低,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存在普遍的偏见和歧视[2]。因此,提高人群心理卫生知识的知晓率是当前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儿童和青少年是精神卫生服务的重点人群[3]。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早期对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知识宣教,有利于国民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和提高。目前国内数项关于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知晓情况调查[4,5,6,7],大都是采用自编设计的调查工具,指标也仅是自编条目正确回答情况的定性描述,统计繁琐且不能定量评价和不利于不同研究间比较,因此有必要开发一个信、效度良好的通用心理卫生知识测量问卷。

3.2 量表的信度

各项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大部分项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系数接近或大于0.4,说明大部分项目能够区分不同被试的反应情况。项目12与总分相关系数(0.345)偏低,可能需要进一步改进或删除。整个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32,分半信度为0.625,表明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良好。此量表分值反映了学生的心理卫生知识掌握水平,0.68的重测信度略微偏低,考虑可能与重测时学生面临期末考试、个别学生未认真作答有关,但总体上来说,1周后的重测分值与1周前分值的相关系数达到了“中高度相关”水平(0.40~0.70),基本上达到了测量工具对重测信度的要求。

3.3 量表的效度

此研究通过因子分析提取了4个因子,分别为精神卫生纪念日、精神健康知识、精神疾病防治和精神疾病病因因子,与问卷编制时的理论构想一致,再次验证了此问卷的良好效度。建议在今后的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中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分析自编精神卫生知识问卷在中学生中使用的信度和效度,为开展学生心理卫生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分层随机整群抽取武汉市1237名初高中生,采用自编精神卫生知识问卷进行调查;间隔1周对其中97名中学生进行重测。选择96名精神卫生专业人员作为对照组进行相同问卷评定。采取相关分析、t检验和因子分析,评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结果 20个项目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35~0.79之间,平均相关系数为0.49。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73,分半信度为0.63,重测信度为0.68(P<0.01)。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了精神卫生纪念日、精神健康、精神疾病防治和精神疾病病因4个因子,累计解释方差53.37%。除了项目7,8,10,其他条目的 负荷范围在0.42~0.95之间。结论 精神卫生知识问卷在中学生中使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

关键词:精神卫生,知识,统计学,问卷调查,学生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等.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上海精神医学,2003,15(2):125-128.

[2]图雅.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卫生软科学,2008,22(2):103-104.

[3]张明园.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的政策性文件:解读《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上海精神医学,2005,17(Supp1):1-2.

[4]周志鹏,阮雪玲,蓝永贵,等.龙岩市大学生精神卫生现况调查.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9,15(3):32-33.

[5]邱建国,宁洁,李小平.对重庆市部分大学生精神卫生知识相关问题的调查与分析.重庆医学,2009,38(15):1943-1945.

[6]余一旻,杜亚松.上海市中学生对心理卫生问题的知晓度调查.上海精神医学,2007,19(2):75-78.

精神卫生知识宣传资料 篇2

一、健康与心理咨询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精神健康是健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躯体疾病不代表精神健康。每个人不仅需要身体健康,也需要精神健康。

精神健康,又称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学习、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一种良好状态。主要包括以下特征: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自我意识良好;思维与行为协调统一;人际关系融洽;适应能力良好。

心理咨询:是指来访者(即要求进行心理咨询的人)与心理咨询师之间,就来访者提出的问题和要求进行共同分析、研究和讨论,找出问题的所在,经过心理咨询师的启发和指导,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克服情绪障碍,恢复与社会环境的协调适应能力,维护身心健康。

现代心理咨询:从对正常人的指导和帮助到对心理疾病病人的心理治疗,其中涉及教育辅导、心理健康咨询、婚姻家庭咨询、合理用药指导等各个方面。

近二十年来,国内都市化的发展和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流动人口的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肤浅,缺乏深入的交往和感情交流,传统意义上的人情味越来越淡。其结果是,传统意义上的来自家属的社会支持网络大大减弱,人们遇到心理问题便不得不求助于

心理咨询人员。

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文化水平低的地区,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还很不够。他们认为:生病就该吃药,就该动手术来解决。如果对他们说谈话也能治病,他们会视为天方夜谭。只有文化水平和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们才能逐渐理解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一样,能作用于疾病的发生和预后。

精神卫生问题,又称心理卫生问题。精神卫生问题的存在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许多人都会存在精神卫生问题,自己可能意识不到。精神疾病,又称精神障碍,是指精神活动出现异常,产生精神症状,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并且达到足够的频度或持续时间,使患者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能力受到损害,造成主观痛苦的一种疾病状态。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精神疾病包括十大类近400种。轻性精神障碍可能仅仅是心烦、失眠、情绪不稳等神经症样的患病率为35.19‰,而重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等患病率为13.47‰,表现则言行失常,殃及社会。

二、精神健康和精神疾病与躯体健康和躯体疾病一样,是由多个相互作用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决定的。

影响精神疾病发生的生物学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产前产后的发育情况、躯体疾病和成瘾物质等。如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要比没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容易患精神疾病。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相互影响,精神疾病会加重躯体疾病,患有躯体疾病也会增加患精神疾病的危险性。

影响精神疾病发生的心理因素包括人的个性特征、对事物的看法、应对方式和情绪特点等。如心理负担过重、对各种生活事件的心理反应大,均可能诱发精神疾病。

影响精神疾病发生的社会因素包括生活中的各种大事、意外事件和不良事件、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文化、环境等。如天灾人祸、亲人亡故、工作或学业受挫、婚姻危机、失恋等重大生活事件是诱发精神疾病的重要社会因素。

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人生的各个阶段。各因素之间的良性作用是精神健康的保护因素,反之则是精神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当危险因素作用达到一定程度,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而通过消除危险因素、加强保护因素可以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促进精神健康。

三、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精神卫生问题,重视和维护自身的精神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婴幼儿(0-3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养育方式不当所带来的心理发育问题,如言语发育不良、交往能力和情绪行为控制差。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语言和身体的交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是避免婴幼儿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学龄前儿童(4-6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难以离开家长、与小伙伴相处困难。处理不好,易发生拒绝上幼儿园以及在小朋友中孤僻、不合群等问题。鼓励与小伙伴一起游戏、分享情感,培养孩子的独立与合作能力,是避免学龄前儿童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

法。

学龄儿童(7-12岁)和青少年(13-18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学习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问题(如学校适应不良、逃学)、情绪问题、性心理发展问题、行为问题(如恃强凌弱、自我伤害、鲁莽冒险)、网络成瘾、吸烟、饮酒、接触毒品、过度追星、过度节食、厌食和贪食等。调节学习压力、学会情感交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兴趣爱好,是避免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中青年(19-55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与工作相关的问题,如工作环境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和工作压力等带来的问题;与家庭相关的问题,如婚姻危机、家庭关系紧张、子女教育问题。构建良好的人际支持网络,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和张弛有度地生活,发展兴趣爱好,是避免中青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中老年(55岁以上)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退休、与子女关系、空巢、家庭婚姻变故、躯体疾病等带来的适应与情感问题。接受由于年龄增大带来的生理变化,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圈,多参加社区和社会活动,学习新知识,拓展兴趣爱好,是避免中老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各类自然灾害、人为事故、交通意外、暴力事件等,除直接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外,还会引起明显的心理痛苦,严重的可引起精神障碍。认识突发事件带来的心理变化,积极寻求心理支持和救助,是避免突发事件导致的精神卫生问题的可行方法。

四、我国当前重点防治的精神疾病是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和老年期痴呆。

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青壮年,急性期的主要表现有幻觉、妄想和思维混乱,部分患者转为慢性化病程,表现为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和回避社会交往,最终可成为精神残疾。当一个人出现不寻常的行为方式和态度变化时,应及早就诊。精神分裂症的防治策略是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社区-体化的连续治疗和康复。

抑郁症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和身体的疲劳衰弱为主要特征,常伴有焦虑和无用、无助、无望感,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自伤和自杀倾向。抑郁状态下还常出现多种躯体不适,常被误认为躯体疾病。上述主要特征持续两周以上时,应及早就诊。抑郁症的防治策略是提高知晓率、就诊率、识别率和治疗率。

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品行障碍、抽动障碍和其它行为障碍。其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较为常见,发生于6岁以前,表现为明显的注意力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因而影响学业和人际关系。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的防治策略是改善孩子的成长环境,及早发现孩子的异常行为,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诊治。

老年期痴呆是指老年人出现持续加重的记忆、智能和人格的普遍损害。最常见的是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表现为逐渐发生记忆、理解、判断、计算等智能全面减退,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日益降低,随着病情进展,逐渐生活不能自理。当老人在短期内出现明显的

近记忆力减退、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等问题时,应及早就诊。老年期痴呆的防治策略是早期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脑外伤等)、早发现、早治疗,控制病情进展。

五、怀疑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疾病,要及早去医疗机构接受咨询和正规的诊断与治疗。

怀疑有明显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疾病者,要及早去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进行咨询、检查和诊治。

如发现家庭成员、邻居、同事、同学等周围人有明显的言语或行为异常,要考虑他可能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疾病,应及时劝告其去医疗机构检查。

心理行为问题的处理,以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为主,辅以社会支持和药物对症治疗。

在精神疾病的治疗方面,目前已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以及心理治疗和心理社会康复方法。

被确诊患有精神疾病者,应及时接受正规治疗,遵照医嘱全程不间断按时按量服药,以达到最好效果。不愿意接受治疗、不正确治疗或不规律服药,会导致病情延误、难以治愈或复发。

通过规范化的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治愈,维持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

六、精神疾病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

精神疾病的防治分为三级。一级预防的目的是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二级防治的目的是降低精神疾病的危害,三级防治的目的是减少

精神疾病所致的残疾和社会功能损害。

一级预防主要是增强精神疾病的保护因素,减少危险因素。可采取的措施包括改善营养状况、改善住房条件、增加受教育的机会、减少经济上的不安全感、培养稳定良好的家庭氛围、加强社区支持网络、减少成瘾物质的危害、防止暴力、进行灾难后心理干预、开展健康教育、发展个人技能等。

二级防治是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控制疾病,降低危害。为此,需要建立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精神科或心理科)为骨干、综合医院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依托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

三级防治是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训练,以减少残疾和社会功能损害、促进康复、防止疾病复发。为此,需要开展“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疾病康复工作。

采取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把目标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调适对社会和他人的期望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等,均有助于个人保持和促进精神健康。精神疾病的社会康复:

精神病人失去多方面的社会功能,要使疾病好起来,就要求社会功能恢复。

精神疾病患者能参加工作,能像正常人一样同别人打交道,就算达到了社会康复。

使患者达到社会康复需要家属与单位、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相互协调配合,制作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

精神疾病的社会康复的基本要点:

1、做丈夫像丈夫,做父亲像父亲。能关心自己也能照顾别人。使家庭与社会各项工作能正常开展,这些都是人的社会功能。

2、合理的治疗是社会康复的基础,但是只有通过社会中的新的适应和训练才可达到社会康复目标。

3、家庭亲友关心和支持患者的健康愿望,在有关部门与精神科专业人员共同努力下,创造一个利于精神病人康复的家庭、社会环境。

4、要启发患者产生社会康复的动力,鼓励他们点滴进步。

5、克服精神病社会康复的阻力,不疏远、不歧视精神病人,不要使患者长期脱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培养自理、自主的能力,维护患者的家庭完整。减少因病造成的精神刺激。

6、精神病社会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各种渠道和设施,依不同病人加以不同训导。

精神疾病的社会康复基本内容:

1、精神分裂症病人经治疗好转后,普遍仍残留社会功能的损害,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胜任职业工作和学习任务,次序下降。(2)不能共同挑起家庭的担子。

(3)不会与人交往,深居简出,独来独往。

(4)缺乏意志、要求与欲望指向、生活被动、甚至个人生活的料理也要督促照顾。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就是要扭转这个局面,要尽力减轻或消除病人残留的社会功能损害,使病人再度负担起各项社会职能。

2、精神分裂症的康复具体可包括四个内容:生活康复、心理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交康复。

(1)生理康复。精神分裂症状在得到控制后,常会有较多的躯体不适,如头痛、头晕、失眠、多梦、疲劳、乏力、心悸心慌等。这些不适也常成为病人逃避社会职责的理由。因此生理康复可为社会康复提供有利的条件。

(2)心理康复。这是全面康复的核心。精神分裂症后的社会功能损害主要是心理障碍引起的。情感的淡漠、思维的贫乏、意志的薄弱、行为的迟钝、欲念的空无等导致了他的职业不能和社交不能。因此心理康复的好坏是社会康复的关键。

(3)职业康复。这是指在病人已有的生理康复和心理康复的水平下,训练和培养他可能承担的职业能力,变单纯的社会消费为对社会能有所贡献。

(4)社交康复。这是社会康复的高水准,要求病人能如常一样在社会人群中生活交往,而不是与社会疏远的。要达到理想的社会康复,基础还在于合理的药物治疗。没有合理的药物治疗,精神症状消除不彻底,身体没有轻松舒适的感受,职业康复和社交康复的质量也

精神卫生知识 篇3

【关键词】精神分裂患者家属;心理状况;调查问卷;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15-02

引言:精神分裂症,病因不明,常涉及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世界的不协调。精神病一般容易复发,病情可能加重或恶化。患者一般神智清楚,但在面对剧烈刺激与压力的情况下,可能发生认知障碍。有的患者在经治愈后可能会出现好转,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也可能彻底治愈,但是有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精神衰退或精神残疾[1]。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属更是备受煎熬,他们对精神卫生知识的了解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益处,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家人,还是为了社会,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掌握一些精神卫生知识。关爱精神分裂患者,关爱他们的家人,让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有爱的社会,有“人情味”的社会。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共调查377例家属患者,其中有效问卷为356份,356例患者家属中,男性173人,女性183人。年龄为19~80岁。203例为患者的一级家属,156例为婚姻关系。门诊患者167例,住院患者199例。

1.2研究对象

2014年1月——2014年12月精神科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家属

1.3方法

对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家属进行问卷调查,项目包括对患者及其家属的一般资料调查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家庭成员、与患者关系等,每月组织一次主要照料者心理健康的系统讲座以及如何预防患者复发等医学知识。

二结果

2.1 356例患者家属精神卫生水平

2.2 356例患者精神分裂症复发因素

2.3精神分裂患者的临床表现

2.3.1临床表现

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较为复杂,涉及知觉、情感、思维、行为、意志等方面,每个患者情况差异很大,同一患者在不同时期的精神状况也不尽相同。一般精神分裂症患者情感较为冷淡,容易抑郁、焦虑甚至愤怒。精神分裂欢者对未来感到迷茫,他们社交活动较少,更愿意过着一个人的生活,他们很孤独,很偏执,同时这类患者在生理上也会出现一些症状,如记忆力衰退,失眠,认知功能发生障碍等。

2.3.2前驱期症状

前驱期是指没有出现太明显的精神行为异常到精神分裂症异常以致出现严重的精神分裂的一段时期。在精神分裂初期,患者可能出现睡眠障碍,这是精神分裂患者典型的症状表现。睡眠障碍是指睡不稳、已惊醒等。在初期还有可能出现患者性格的改变,可能变得孤僻,不合群,敏感多疑。患者可能不想见人,发呆,对人冷漠,兴趣变淡,情绪多变,无故发脾气等前期症状[2]。

2.4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程度

356名调查者中85.6%的人表示不会与精神分裂患者结婚,因为他们认为精神病患者会给他们带来不幸,不幸的婚姻,不幸的未来。大家都认为精神病患者是凶残的,认为和他们结婚可能影响到后代,而且作为他们人生中的一员,有的时候甚至会觉得很羞耻,觉得与这样一个人结婚便在朋友、亲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别人也会歧视他,这样的话婚姻成了遮遮掩掩的大黑幕,反而让患者受到更多的压力与不良刺激,反而不利于患者的恢复。而且绝大多数患者及患者家属都能感受到这种歧视,给他们带来更加严重的精神创伤。

三讨论

经研究显示精神分裂患者家属对健康卫生知识水平的了解程度不同,取决于以下几个原因。1知识缺乏多数家属受教育水平低,不了解精神分裂患者患病的初期症状,从而导致患者病情加重。2社会偏见精神分裂患者无论在上学,就业,社交,婚姻等方面都会受到来自社会一定程度的歧视,所以当人们发现有这样的病例时,大多数选择遮掩着,抱着消极过日子的态度,而不是积极就医的态度,更不用说主动去寻求有关精神卫生知识的书了,这样反而让精神卫生知识普及不了。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对精神卫生知识水平的了解程度和社会对精神患者的关爱程度对患者的病情有很大的影响,患者家属掌握越多的精神卫生知识就对患者多了一份预防,少了一次复方,而社会对他们的关爱越多,也能使他们身心愉悦从而调节病情。因此加强人们的精神卫生知识、完备精神卫生体系、人人都多一份爱心,是我们对精神分裂患者能做到的,望他们的明天在我们的呵护下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陈元林,王进义,林泽涯,等.首发精神分裂症延迟就诊情况调查[J].中国医疗前沿,2010,4(23):52-53.

[2]潘文燕,杜宝国; 楊建明,等.234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就诊途径调查[J].中国民康医学,2011,6(10):41-42.

精神卫生知识 篇4

关键词:农村社区,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信度

精神卫生问题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公共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国内研究结果[1]提示, 要较好地预防和控制精神疾病的发生, 就要结合不同人群的不同健康需求, 举行各种形式的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活动和心理健康相关咨询服务, 确实提高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知水平。回顾文献[2]发现, 沿海地区人群的知晓率较高, 但大多数地区普通人群的知晓都较低, 各地普通人群的知晓率差异较大。这可能原因有:不同研究之间所采用的问卷调查多为自制版[3,4], 问卷结构和内容各异, 评估方法也各异, 从而导致研究结果之间缺乏可比性;其次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未经系统规范的评价, 也将影响调查的结果。此外, 内陆中西部地区人群的相关知晓率调查较少, 主要集中东部及沿海地区, 调查分布不均。

国内有学者认为, 精神疾病患者治疗率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普通民众的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低, 社会对精神病患者存在歧视和偏见[4], 并导致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有较强烈的病耻感, 从而影响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发展[6]。因此, 为了较全面了解绵阳市农村社区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的基线水平, 从而为绵阳市将来制定相关政策和方针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本研究对绵阳市游仙区柏林镇、忠兴镇的农村社区群众进行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知识调查, 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本研究以2个社区内所有15岁及以上常驻人口为目标人群,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在绵阳市游仙区24个乡镇中, 随机抽取2个乡镇, 每个乡镇随机抽取1000人, 考虑错填、误填等误差因素, 各增加30份问卷, 共计发放问卷2060份, 最后收回有效问卷1984份, 回收率达96.31%。见图1。

1.2 调查工具与评分标准

1.2.1 社会人口学基本信息资料表

社会人口学基本信息资料表自行设计, 其调查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目前工作状况、职业类型、家中常住人口数、家庭人均月收入、有无宗教信仰等。

1.2.2 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

采用由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编制, 原卫生部《精神卫生工作指标调查评估方案》[7] (简称方案) 推荐的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有研究显示, 该问卷具有较好的评估效度、信度[8]。问卷总共20题, 答案标准参照原卫生部《方案》要求, 答对得1分, 答错不计分, 得分范围0~20分, 总分越高, 说明对精神卫生和心理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越高。

1.3 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基本采用自填方式完成。由调查员入户, 对于能够自行完成问卷的调查者, 让调查对象当场作答, 当场回收问卷。对于因视力、文盲等填表有困难的调查对象, 可以由调查员向调查对象念出问卷, 受调查者回答并记录答案, 但调查员对整个知识问卷不应做任何解释。

1.4 医学伦理学

本次调查获得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暨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以下简称“绵阳市三医院”) 医学伦理学委员会的批准, 调查者姓名均用其姓名首个大写字母代替。所有的受调查对象均自愿参与, 调查员在调查前均予解释本调查目的, 并在调查结束后感谢受调查, 并给予一定的劳务报酬。

1.5 质量控制

由绵阳市三医院负责培训调查员, 问卷填报内容由专门审核员进行复核, 若发现问卷有缺漏项或者不合格问卷将及时剔除;统一培训问卷调查数据录入的人员, 规范评分标准确保评分一致性, 由专门人员随机抽查已录入完成的问卷数据, 确保调查数据录入准确, 数据统计分析的人员与本课题组不存在利益关系, 确保分析结果客观可靠。

1.6 统计学方法

调查问卷数据录入方式采用Excel 2003版, 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PSS 19.0版,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间数据差异采用t检验, 多组间数据差异采用方差分析;以克隆巴赫系数 (Cronbach'sα) 描述调查量表的内部信度;各个子项目得分与总分之间相关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多因素分析以问卷得分为因变量, 以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社会资料条目为自变量, 进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社会人口学基本情况

共计完成调查1984人, 其中男986人 (49.70%) , 女998人 (50.30%) ;汉族1960人 (98.79%) , 少数民族24人 (1.21%) ;平均年龄为 (48.44±14.12) 岁, 包括≤20岁100人 (5.0%) , >20~40岁419人 (21.10%) , >40~60岁1061人 (43.50%) , 60岁以上404人 (20.40%) ;文化背景:文盲354人 (17.84%) , 小学文化程度821人 (41.38%) , 初中文化程度682人 (34.37%) , 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98人 (4.94%) ,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29人 (1.46%) ;职业状况:务农1522人 (76.71%) , 工人317人 (18.25%) , 个体工商业者55人 (2.77%) , 其他90人 (2.27%) ;经济状况:贫困 (指人均月收入低于100元) 539人 (27.2%) , 非贫困1435人 (72.3%) , 不详10人 (0.50%) ;有宗教信仰533人 (26.86%) , 无宗教信仰1451人 (73.14%) 。

2.2 问卷各题应答得分情况及与总分的相关性分析

问卷各题得分平均得分范围在0.20~0.75之间。各题得分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07~0.60之间, 平均相关系数为0.40, 差异均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均P<0.01) 。见表1。问卷的平均得分率为知晓率为45.90%, 其中题目1、3、5、7、8、11、15、16的知晓率超过50%, 超过半数题目的知晓率低于50%, 尤其是题目2、4、19、20的知晓率仅约为20%。

注:各题得分与总分的平均相关系数r'=0.40

2.3 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分析

问卷20个题目按信息特征提取“精神卫生纪念日”、“精神健康知识”、“精神疾病防治”和“精神疾病病因”4个因子, 各因子的Cronbach'sα系数在0.27~0.81之间;各题目与问卷总分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3, 半数信度系数为0.57。见表2。

注:各题目与问卷总分的半数信度 (Split-Half) 系数为0.57

2.4 影响问卷得分的单因素分析

调查问卷的平均得分为 (9.18±3.82) 分, 问卷得分在性别、年龄、经济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状况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 男性得分比女性高, 20岁及以下人群比40岁以上人群得分高, 非贫困人群的得分高于贫困人群的得分, 初中水平以上的人群得分比文盲人群的得分高, 农民群体得分偏低。见表3。

2.5 影响问卷得分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提示的影响因素:性别、年龄、经济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状况作为自变量引入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中, 结果显示, 问卷得分与年龄、文化程度和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即文化程度越高、经济状况越好的人群其问卷得分越高, 年龄越高的人群则其得分越低。见表4。

注:“-”表示无内容

3 讨论

3.1 主要发现

据《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 (2002-2010年) 》要求, 到2010年普通人群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应达到50%的目标。与长沙[9]、郑州[10]、上海[11]等地的普通人群知晓率相比, 本研究结果显示绵阳市游仙区农村社区人群的知晓率 (45.90%) 明显偏低, 与昆明[12]地区人群的知晓率较相近, 提示绵阳市农村社区人群的精神卫生知识知晓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问卷得分的分布来看, 精神健康知识因子的7个题目中有5个题目知晓率超过50%, 提示人们对精神健康知识的知晓能力尚可达标;而在另外两个因子, 即精神卫生纪念日和精神疾病病因的知晓率均偏低, 每个因子中均有2个题目的知晓率仅为20%, 提示人们对精神卫生纪念日和精神疾病病因的认知水平均较低, 提高这两个因子的知晓率, 将有助于全面提高农村社区人群的知晓率。

本次调查显示, 问卷整体的Cronbachα系数为0.73, 半数信度系数为0.57, 提示问卷的内部信度一般,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仍需要进一步改善问卷的设计。尤其是题目2、4、9、10与总分的相关系数 (均r<0.30) 偏低, 可能需要改进或者删除, 这与钟宝亮等[8]研究结果相似。问卷中设计的4个因子的Cronbachα系数在0.27~0.81之间, 其中精神疾病防治与精神疾病病因两个因子的α系数偏小, 分别为0.47、0.27, 这与彭元等[9]研究结果相近, 提示这两个因子的信度相对较低, 其内容设计需要进一步改进。

本次调查显示, 农村社区普通人群的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与性别、年龄、经济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因素有关, 这与彭元等[9]、杨春等[13]研究相近。其中, 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文化程度越高、经济状况越好的人群, 其问卷得分越高, 知晓率越高;而年龄越高的人群得分越低, 知晓率则越低, 这与国内相关研究的结果[14,15]相似。提示提高农村社区人群的文化、经济水平有利于提高其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率, 需加大力度提高老年人的心理保健知识和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

3.2 研究不足

本研究采用的是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其样本随机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调查结果存在选择偏倚, 需要进一步完善抽样方式。对于问卷信度的评估, 未进行重测信度评估, 未能准确全面评估问卷的信度, 同时也未对问卷的效度进行评估。

3.3 研究启示

爱国卫生月卫生知识宣传 篇5

今年四月是第二十五个爱国卫生月,为了人人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特印发爱国卫生月卫生宣传知识,希望同学们都能做好。

一、讲卫生

1、“四勤”:是勤洗手、勤洗澡、勤剪指甲、勤理发

手经常拿这摸那,很容易被弄脏。如果用脏手扣鼻子、揉眼睛、摸嘴巴,就会把病菌带进体内,引起疾病。所以一定要勤洗手。皮肤是维护身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勤洗澡,能及时清除毛发中、皮肤表面、毛孔中的灰尘、细菌,防止生疮、长癣、长疥子。指甲里容易藏有灰尘、病菌、病毒、寄生虫,应当勤剪指甲。

2、“两不”:不要共用卫生洁具(如:毛巾、杯子等),不乱扔垃圾。

3、勤打扫卫生,环境卫生不好,容易传播疾病。要勤打扫卫生,保持校园内清洁。

4、要注意读写卫生:眼离书本一尺远,身离桌子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5、注意用眼卫生:不要在强光下看书,不要在行走的车上看书,不要躺着看书,不用脏手揉眼睛;

6、不吃没有卫生保障的食品,不吃没有清洗干净的食物,不喝生水;

7、早晚洗脸,用流水洗脸,不与别人共用毛巾、脸盆等物品;

8、早晚刷牙,食后漱口;

9、每天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充沛的精力。

二、预防传染病的主要方法

妇女卫生巾的选用知识 篇6

一.买卫生巾要先看“卫生指数”在选购卫生巾时,一定要以“无菌卫生”为原则,要详阅所购卫生巾的生产日期、使用说明,了解其卫生指标和使用有效期,以保证安全洁净,千万别拘于某一品牌而忽略了卫生指数。此外,产品必须具备使用合格标志,这样的卫生巾方可放心购买。

二.卫生巾的存放卫生巾须在干燥、无菌环境中存放,而且有一定的有效期限。如果卫生巾受潮或存放过久,即使不拆封也会变质、污染,不可再使用。这是因为卫生巾为无纺布制作的纤维材料,受潮后会变质,细菌易侵入繁殖。另外,卫生巾是采用高温消毒达到无菌的,一次性消毒灭菌仅能保证在有效期内菌数不超标,超过期限也就没有无菌保障了。因此,在使用卫生巾时一定要注意有效期限。一次性购买不宜过多,更不宜久藏。

三.湿巾不能滥用一些制作洁净的卫生湿巾,给旅游出差中经期的女性带来了不少方便。但是,湿巾清洗不能代替日常的温开水洗浴,因为湿巾的水分及所含有效成分毕竟有限。再者,湿巾也有卫生条件、存放时间及存放环境的限制,变质或过期的湿巾均不可使用。湿巾只可作为一般保洁工具。

卫生政策知识服务平台构建研究 篇7

准确、全面的信息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卫生政策信息是开展卫生政策研究的重要资源[1],在提高卫生决策及卫生管理水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科学与通信技术在卫生领域的广泛应用,改变了过去信息匮乏的状况,但与此同时,海量、异构和分散的卫生政策信息增大了决策者和研究者获取和利用所需信息的难度[2,3]。整合卫生政策信息资源,构建专题知识库,研发智能的知识服务平台促进卫生政策信息传播与利用,是信息化时代卫生政策研究机构发挥决策支持作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新途径。

2 建设目标

平台建设目标是整合卫生政策研究信息资源,构建专题知识库,实现知识的准确分类、快速定位和便捷获取,为卫生决策者和卫生政策研究者提供一站式的知识服务。具体目标如下:

2.1 实现卫生政策信息的深度整合

卫生政策知识服务平台需要整合来源广泛、结构多样的卫生政策信息资源,包括政策法规、研究报告、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专家信息、机构信息等,并提供各类型资源的统一检索界面;同时,还需要采用标准元数据来准确描述和揭示信息内容,研制卫生政策知识组织工具以实现资源重组,设计卫生政策学科权威导航系统来帮助用户快速查找和获取所需信息。

2.2 研制卫生政策知识管理工具

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正确认识的反映,也是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的经验总结,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力量之一。知识管理是指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即对知识及知识过程的管理[4,5]。从这个角度来说,利用知识服务平台开展知识管理是网络时代知识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知识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在卫生政策研究领域的实践和创新,有利于卫生政策知识的整合、发现、存储、传播和利用。

2.3 促进卫生决策者和研究者交流,以最佳途径提供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是基于一切知识资源、由用户需求驱动的、面向知识内容的、融入用户决策过程并帮助用户找到或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增值服务[6]。卫生政策知识服务是将知识服务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卫生决策领域,通过获取、组织卫生政策信息来促进知识的共享与应用。目前,卫生政策知识服务“供需”矛盾明显,具体表现为:需求方面,卫生决策者和管理者迫切需求知识服务,以支撑卫生科学决策;供给方面,卫生政策研究者生产了大量的新知识,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整合模式、共享策略和传播途径,新知识无法传递给卫生决策者,也就无法发挥卫生政策知识支撑卫生科学决策的作用。因此,构建卫生政策知识服务平台,为卫生决策者和研究者创造一个开放的、共享的环境,促进卫生政策知识在“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无障碍传播,是以最低成本、最快捷方式向最广泛人群提供知识服务的最佳途径。

3 构建原则

信息构建理论(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 简称IA) 是美国建筑师查德·索尔·沃尔曼(Richard.S. Wurman) 于1975 年提出,目前主要应用于网站或平台设计与开发[7]。信息构建借助图形设计、可用性工程、用户经验、人机交互、图书馆学、信息科学等理论方法, 在用户需求分析的基础上, 组织信息资源、设计导航系统、标签系统、索引和检索系统以及页面内容布局, 帮助用户更加便捷地查找和管理信息[8,9]。

信息构建,一是从信息的处理结果看,要达到信息的清晰化和信息的可理解性两个目标;二是从用户的使用效果看,要达到信息的有用性和良好的用户体验两个目标。基于信息构建的内涵和目标,卫生政策研究知识服务平台构建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资源建设为根本、注重科学设计,具体内容如下:

3.1 以用户需求为中心

明确目标人群及其需求是平台建设成功的前提,因此在平台建设规划阶段就要明确目标用户,同时充分了解这些目标用户的基本需求、喜好以及使用习惯等。

卫生政策知识服务平台的主要目标用户包括两类: 一是卫生决策者, 具体指各级卫生行政管理干部,他们使用平台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进展、查询卫生政策法规、研究报告和专家信息等;另一类是卫生政策研究者,具体包括在大学、研究所从事卫生政策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使用平台的主要目的是查询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所需的信息资源,包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政策法规等,跟踪某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了解该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此外,这两类用户都需要一个在线的、开放的、友好的交互环境,交流各自的日常工作心得和研究成果,寻求问题解决途径与合作机会。

3.2 以资源建设为根本

信息资源是平台建设的根本,获取准确、全面的信息资源是用户使用平台的核心目标。在平台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基于用户需求采集相应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要对来源广泛、类型多样的信息资源进行重新组织加工,充分揭示各类型资源的内容特征,方便用户获取和使用。在追求资源全面的同时,坚持通用资源优先的原则,首要满足绝大部分用户的绝大多数需求[10]。

具体到卫生政策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在资源类型上,要保证卫生决策者和研究者所需的各类型资源,具体包括:卫生政策法规、研究报告、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专家信息、机构信息、名词术语和信息动态等。这些信息资源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现有的商业数据库,主要收录期刊论文、学位论文,这种类型资源已经过加工处理,格式规范、内容完整,而且结构化程度较高;二是网络开放获取资源,主要包括研究报告、政策法规、专家信息、机构信息和新闻信息,这些资源结构多样、格式不规范且更新速度快,需要开发灵活的软件工具来完成资源采集。此外采集到的信息资源需要实现结构化、规范化管理,通过建立各类型资源的元数据标准和规范的数据库结构来实现;三是机构自有资源的加工,主要包括研究报告和政策法规,需要建立数据加工标准,然后聘请专业的数据加工人员严格按照数据加工质量标准来完成。

3.3 注重功能和界面设计

在资源建设的基础上,需要对功能和界面进行科学设计,使之符合用户使用习惯,方便用户快速查询和获取相关资源。检索功能的设计应符合用户的思维习惯,既能对所有资源进行跨库检索,也能对某一类型资源进行单库检索。跨库检索追求简易、快捷,可以借鉴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的设计理念,符合卫生决策者的使用习惯;单库检索追求精细、专业,用户可以限定不同字段进行精确检索,更加符合卫生政策研究者的使用习惯。此外,平台还需有简单清晰、易于理解的导航系统。导航如同一张地图,能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提示用户所需信息归于何种类目,同时提示用户当前所处的位置,防止用户在使用平台过程中“迷路”,还可以提供不同类型资源间切换方式,为用户更选择不同类型资源提供快捷的途径。在页面布局上,将平台门户的主体部分即资源检索放在最核心的位置,并提供快速检索入口,方便用户使用。

4 平台架构

卫生政策知识服务平台在需求的驱动下,以资源的采集与整合为基础,构建面向不同主题的专题知识库,并借助各种分析工具,进行不同层次的分析和统计。平台整体架构分为四层,从下到上分别为:数据层、系统层、表现层和用户层,数据层实现数据采集、存贮和加工功能,系统层实现资源检索、分析、挖掘和推送功能,表现层主要是卫生政策知识服务门户,为用户利用平台提供交互的界面,用户层显示平台主要为卫生决策者和研究者提供服务。整个平台架构如图1:

5 特色资源

卫生政策知识服务平台整合了政策法规、研究报告、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专家信息、机构信息等多种类型资源,具体如下:

5.1 政策法规

收录自建国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相关部委颁布的卫生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以及重要讲话4300余条,是目前内容最全面、格式最规范的卫生政策法规库。

5.2 研究报告

收录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公开发布的卫生政策研究报告4200余篇。

5.3 期刊论文

收录卫生政策研究相关学科中文期刊近700种,论文数量达27万余篇,每月更新。

5.4 学位论文

收录1981年至今全国卫生政策研究相关专业的博、硕士学位论文近5000篇,每月更新。

5.5 专家信息

收录800余位卫生政策研究领域专家的相关信息,包括该领域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国家级学术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成员以及长期从事卫生行政管理工作的领导干部等。

5.6 机构信息

收录了国内外400余个与卫生政策研究相关的政府机构、学术机构和社会组织,为用户查询相关机构简介、联系方式提供帮助。

5.7 名词术语

收录卫生政策专业术语和名词概念600余个。

5.8 信息动态

实时采集政府机构、社会组织、新闻媒体等500余个网站发布的卫生政策信息、医学科技动态、医药产业信息和舆情评论,方便决策者和研究者及时了解卫生改革和发展的最新动态。

6 主要功能

6.1 资源整合

统一检索。通过卫生政策知识服务平台强大的资源整合功能,用户可以对平台内所有资源进行“统一检索”,浏览、下载全文。同时,平台通过底层的中英文主题词映射,实现检索词的中英文自动转换,支持中英文资源智能互检,极大地提高了检索的全面性。每次检索后,平台对当前的检索结果按照主题、机构和时间等属性进行自动统计分析,帮助用户进一步准确定位所需资源。

专题知识库。结合当前卫生政策研究的重点领域,利用信息智能过滤技术对各类型资源进行重新组织和聚合,平台构建了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医院管理、药物政策、医疗保障、妇幼保健、食品安全、中医药管理和卫生信息化9个专题知识库。用户直接点击专题名称,即可浏览此专题下所有类型的信息资源,并能实现专题内资源的二次检索,为用户快速、准确获取所需信息提供便捷途径。

6.2 医改舆情监测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舆情监测系统利用信息采集、自动分类、文本挖掘以及可视化技术,采集500余个网站上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的舆情信息,实现信息的快速识别和定向追踪,并定期出版舆情简报和动态简报,为卫生决策者和研究者了解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舆情动向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主要栏目包括:医改重点领域、部委动态、地方进展、港澳台与国际信息、相关政策法规、动态简报与大众评论。

6.3 热点分析

紧密围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热点问题,利用信息分析和智能过滤技术自动聚集相关的舆情评论、政策法规、论文报告以及典型国家经验,为决策者和研究者了解该专题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跟踪热点专题研究进展和国际发展趋势提供系统的、全方位的知识服务。

6.4 知识关联

知识关联是指知识单元( 包括文献、人脑等知识载体和概念、词语等知识内容) 之间存在的各种联系的总和,揭示和利用知识关联是知识组织、知识管理、知识发现和知识创造的起点[11]。通过归纳知识的立体结构,挖掘知识广泛存在的空间属性,平台根据资源主题、作者、机构、发表载体等属性特点,自动关联同质或相似的资源,并以可视化方式进行展示,提升资源整体价值,实现“作者—主题—机构—资源”的知识关联,将分散、孤立、碎片化的信息转变为立体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新知识,挖掘并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从而构建了卫生政策研究领域“知识关联-知识表示-知识挖掘-知识发现”一体化的知识管理新模式。

7 结 语

卫生政策知识服务平台是知识管理理论在卫生政策研究领域的具体实践,是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政策研究的有机结合。通过该平台,卫生决策者和卫生政策研究者不仅能够实时把握卫生政策研究领域前沿信息,了解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最新进展,还能方便、快捷、准确地获取各类型卫生政策信息资源,这对于提高卫生决策者和卫生政策研究者获取卫生政策信息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将进一步丰富信息资源,完善卫生政策研究知识共享空间,探索隐性知识发现和利用的有效途径,同时针对绩效评价、卫生服务监管等具体问题,完成基于数据共享和定量分析模型的卫生决策支持系统设计,研发卫生决策知识库、模型库和方法库,构建面向卫生行政管理人员的决策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代涛.卫生政策研究特点及信息资源利用[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8,1(1):58-62.

[2]代涛,高军.卫生政策研究信息资源与检索[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刘朝杰,Heather G rain.卫生决策信息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4]张润彤,蓝天,朱晓敏.知识管理概论(第二版)[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5]奉继承.知识管理:理论、技术与运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6]赵海涛,彭瑞梅译.知识管理:原理及最佳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孟广均等.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最新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

[8]张晓君,杨雪,马捷.高校科研机构门户网站的IA研究[J].现代情报,2008(2):46-48.

[9]郭家义,高凡,陈远南.国外信息构建十年进展[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1):108-113.

[10]魏洲庆,潘紫燕.我国学科信息门户网站探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24):106-107.

平山镇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活动 篇8

为了加快创建国家卫生应急示范县工作, 广西鹿寨县平山镇卫生院近日开展了以“普及卫生应急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在宣传现场, 医务人员为当地居民免费测血压、血糖, 接受居民咨询, 向过往行人发放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材料。据统计, 仅半天时间就发放宣传材料1000余份, 接受咨询300余人, 免费测血压和测血糖100人次。医务人员还为65岁以上老人预约免费B超、心电图检查, 为育龄妇女预约宫颈癌、乳腺癌体检。

青年卫生监督员应急知识现况调查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绍兴市七个卫生监督所推荐的21名青年卫生监督骨干作为调查测试对象, 其中男17人, 女4人, 年龄20岁至39岁, 平均年龄31.6岁, 大专及以上学历100%。

1.2 调查方法

采用与卫生监督应急相关的各学科不同认知层次的知识试题进行笔试答题, 1小时内完成100个选择题, 以某学科和不同认知层得分与该学科和不同认知层满分的比值为掌握率, 作评价指标。

1.3 调查内容

由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公共知识三部分组成, 按记忆、理解、应用划分三个认知层次, 内容包括毒理学、微生物学、流行病学、统计学、卫生学、卫生标准、相关应急预案等知识及应用试题。

1.4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2003进行数据录入, 使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总测试情况

本次测试满分为100分, 个人最高得分为58分, 最低得分为34分, 平均得分为44.48, 标准差为6.74。答错题主要集中于毒物的理化特征、毒性观察的动物选用、病源菌的生长环境、新发现的致病菌以及网络直报的对象、事件响应的等级、不报缓报谎报的责任、特殊人群的预警方式等相关知识。

2.2 各部分知识掌握情况

见表1。公共知识得分高于基础知识得分 (t=4.223, P=0.000) 和专业知识得分 (t=2.762, P=0.009) ;基础知识得分与专业知识得分无显著性差异 (t=-1.295, P=0.203) 。

2.3 不同认知层次的掌握情况

见表2。理解层次得分高于记忆层次得分 (t=-6.089, P=0.000 ) 和应用层次得分 (t=8.789, P=0.000) ;记忆层次得分与应用层次得分无显著性差异 (t=1.525, P=0.135) 。

3 结论

青年卫生监督员应急知识掌握情况不容乐观。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正逐渐淡化, 需要温习更新;公共知识和理解力较高, 反映出青年卫生监督员正逐渐提高社会公共工作适应能力, 但仍有较大的扩展空间;应急知识的应用能力因实际面对的突发事件不多, 促进其应用的机会不多, 相关记忆有下降趋势, 需要通过某些途径如演练来增加应对机会, 提升其应对能力。

4 对策与建议

4.1 建立青年卫生监督员应急知识培训制度

青年卫生监督员在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往往直面一线, 其工作水平更多地体现了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领导要充分认识青年卫生监督员应急知识培训教育的重要性, 在聘请师资、安排时间、保证经费、选拔人才上给予足够的支持和积极的引导;要将青年卫生监督员应急培训工作纳入制度化, 制订年度培训计划, 把教育培训与考核工作挂钩, 将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浙江省杭州市卫生监督所建立应急教育五年规划, 值得借鉴[2]。

4.2 提供形式多样、联系实际的内容吸引青年

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应用培训, 可以提高青年卫生监督员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培训形式上采用以青年为主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 适应岗位教育的需要, 可选用讨论式、情景式、角色扮演式、现场实践、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吸引青年, 创造直观、生动、活泼的教育环境, 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4.3 开展“岗位能手”评选引导青年, 进而促动全员

通过开展“岗位能手”评选等活动, 将应急能力考核融入活动之中, 提高青年卫生监督员对应急知识重要性的认识, 使青年卫生监督员充分意识到应急工作的紧迫感、压力感, 激发青年卫生监督员自觉学习、主动向资深监督员请教的热情, 进而促进资深监督员产生帮带青年和奋力钻研业务技能的责任感, 形成全员参与应急培训教育的良好氛围。

4.4 倡导综合素养, 培育能应对突发事件的群体

卫生监督岗位的特殊性已使不少青年转向选修公共行政。必须强调行政素养与专业素养并重, 不应重视行政监管而放松专业知识的重温和更新。公共行政领域有较多的扩展空间需要掌握, 预防医学领域同样需要不断充实、巩固。青年卫生监督员具有思维灵活、反应敏捷、接受力强的特点, 是卫生应急工作的主力军, 在培养方向上要立足于训练既能处理日常监管事务, 又能应对复杂多变的突发局面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目的:了解掌握青年卫生监督员应急知识现状, 为其培训需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与应急相关的各学科不同认知层次的知识试题, 对辖区七个卫生监督机构推荐的21名青年骨干进行笔试答题, 运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学科平均掌握率为:公共知识50.70%、基础知识38.92%、专业知识42.52%;不同认知层次试题平均掌握率为:记忆层次38.22%、理解层次60.98%、应用层次35.79%。结论:青年卫生监督员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技能存在较多不足, 应尽快建立和实施青年卫生监督员应急培训教育规划, 开展有目的的基础理论温习更新、模拟应用演练和公共知识扩展。

关键词:青年卫生监督员,应急知识,掌握率,现况调查

参考文献

[1]沈建国, 孙东晓.昆山市卫生工作人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意识与技能调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8, (2) :139-141.

精神卫生知识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天津市蓟县尤古庄镇8个行政村的885户共2 338人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为具有本镇户口的居民。

1.2 方法

按照《社区卫生诊断技术手册》[1] (以下简称《手册》) 的要求和方式, 使用手册中提供的社区居民卫生调查表对社区居民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居民一般情况 (如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和职业等) 、对基本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自我保健情况和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情况等。由培训合格的调查员采用一对一的问卷方式对居民进行调查, 同时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调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情况及卫生服务的提供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02进行数据录入, 用SPSS 1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分类变量应用构成比或率, 数值变量资料应用均数和标准差或中位数与四分位数间距进行描述。数值变量资料比较分析采用t检验, 分类变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社区居民一般情况

在参加本次调查的2 338人中, 男1 139人 (48.70%) , 女1 199人 (51.30%) ;年龄13~91岁, 平均为 (46.3±16.0) 岁;未婚者占28.1%, 已婚者占66.90%, 离婚或丧偶者占5.00%;农民占93.90%。

2.2 居民健康状况分析

社区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达25.5%, 女性 (29.20%) 高于男性 (21.90%) ,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χ2=21.87, P<0.01) 。病种分析显示, 高血压是主要的慢性病病种 (17.40%) , 其他依次是颈椎病 (3.22%) 、冠心病 (2.80%) 和类风湿病 (2.16%) 等。老年人群所患主要慢性病也是高血压, 患病率高达39.26%, 其次是冠心病 (10.72%) 、脑梗塞 (8.16%) 和骨关节病 (5.13%等。

2.3 居民基本健康知识知晓情况

结果见表1。

2.4 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情况

有85.10%的居民平时就诊最多的医疗机构是社区卫生服务站, 其次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占12.60%。居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目的是“看病” (91.60%) 和“开药” (6.60%) 。调查居民选择社区卫生机构的主要原因是“距离近” (71.40%) , 居民步行到最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花费的时间平均为 (19.3±13.6) min;此外, “质量好” (11.10%) 和“价格低” (6.40%) 也占有一定比例。

3 讨论

该社区居民以农民为主, 常见慢性病患病率高于2008年第四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的慢性病患病率 (20.00%) [1], 且居民对一些最基本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也较低, 可能与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有关, 本社区有1/2居民的文化程度处于小学以下水平;还可能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平时进行自我宣传和相关健康知识宣传较少有关。高血压、冠心病是社区居民的主要慢性病, 是社区下一步慢性病防治与管理的重点。和以往研究不同[2,3], 本社区女性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高于男性, 可能与女性人群参加体育锻炼较少、肥胖人群较多有关。

本次调查发现, 社区居民平时就诊最多的医疗机构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就医格局基本形成, 71.70%的居民步行20 min以内就可以到达最近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提供及时、方便的常见病诊疗方面具有一定优势[4]。调查同时显示, 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目的是看病, 寻求预防保健、康复、咨询和体检等服务所占比例均很少, 说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方面不够完善。这可能与政府长期投入与经济补偿不足, 迫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侧重医疗服务, 从而削弱了其他服务功能有关。因此, 必须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建设, 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在社区建设及社区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切实落实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网底功能, 以满足农村社区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需求。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居民,卫生知识,知晓率,卫生服务利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EB/OL].[2009-02-27] (2009-02-27) 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bgt/s3582/200902/9201.htm.

[2]林琳, 陈建英.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与年龄、性别、体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内科学杂志, 2008 (8) :435-437.

[3]金鸾.30岁以上非体力劳动者815例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的患病率[J].职业与健康, 2006, 22 (20) :1711-1712.

上一篇:口蹄疫的防治及治疗下一篇:火灾隐患举报投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