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卫生政策

2024-06-03

精神卫生政策(精选十篇)

精神卫生政策 篇1

学校卫生的发展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我国学校卫生工作始于20世纪初,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和卫生部于1929年2月联合成立了学校卫生委员会,同年颁布的《学生健康检查规则》是我国最早的学校卫生政策法规性文件之一,1935年又制定了《城市小学学校卫生沙眼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8月6日政务院发布《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就学生体检、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等做出规定,并对学校卫生管理机构设置、学校医务人员编配及职责做出了具体规定,为中国学校卫生工作奠定了基础。1990年6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卫生部发布实施《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这是我国学校卫生工作第一部正式的行政法规,标志着学校卫生工作法制化管理的开始。《条例》明确了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即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条件、加强学校传染病和常见病的预防及治疗。2007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卫生是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要依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相关规定,定期对学校的食品卫生、饮用水、传染病防治等开展卫生监督、监测,依法进行免疫预防接种。这一系列政策法规性文件构建了学校卫生工作的法规制度和政策框架,使学校卫生工作的开展基本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也促进了学校卫生工作的规范化。

1 学校卫生保健机构工作规程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经本地区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可以成立区域性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 主要任务是调查研究本地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开展中小学生常见疾病的预防与矫治,开展中小学卫生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149号,1994年2月26日颁布) ,199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工作规程》,目的是加强对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的管理,使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1998年,教育部为加强对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的管理,提高医疗保健工作质量和师生员工健康水平,制定了《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该规程提出了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的主要任务是监测学校人群的健康状况,开展学校健康教育,负责学校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防治,对影响学校人群健康的有害因素实施医务监督等。

2 学生常见病预防控制

1951年8月6日,政务院发布《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确定学生常见病预防控制是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条例》明确要求,应积极做好近视、弱视、沙眼、龋齿、寄生虫病、营养不良、贫血、脊柱弯曲异常、神经衰弱等学生常见病的群体预防和矫治工作。1992年,卫生部、国家教委、全国爱卫会发布《全国学生常见病防治方案( 试行) 》,强调关注学生常见病防治,提出了全国学生贫血、龋齿与牙周疾病、营养不良、沙眼、常见肠道蠕虫感染综合防治方案。1993年,卫生部、国家教委联合印发了《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技术规范( 试行) 》,规范了贫血、龋齿和牙周疾病、营养不良和肥胖、沙眼等学生常见病的监测、检查方法、防治措施等具体技术内容,并对质量控制提出了具体要求。1999年,教育部、卫生部、国家药监局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管理的通知》,强调学生常见病的群体防治工作。2000年,卫生部、教育部颁发了《卫生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终期考评方案的通知》,对各地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进展情况进行评估和考核。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要求,通过5 a左右的时间,使中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2009年,《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学生健康服务工作管理的通知》强调,加强和规范学生常见病等疾病的群体防治工作应当纳入地方政府疾病防治规划,统一管理和实施。

2. 1 近视防控 视力不良是青少年检出率最高的常见病,包括远视、近视、散光等各种屈光不正,其中近视占视力不良的85% 以上。1959年,教育部、卫生部发布的《关于保护学生视力的通知》要求,一要大力开展保护视力的宣传、教育工作,采取有效办法解决学生的用眼卫生问题; 二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改善学校物质设备; 三要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卫生、医疗部门应协助学校定期检查学生的视力情况,发现病情,及时矫治; 四要出版的教科书尽可能用洁白的纸张,印刷要力求清楚。1960年10月22日,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伙食管理和保护学生视力的通知》,特别提出要注意加强保护视力的宣传教育工作,以引起学校领导、教职员、学生、家长和各方面的关注。1964年9月9日,教育部、卫生部等联合颁布《中小学校保护学生视力暂行办法( 草案) 》规定,学校应把保护学生视力的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规划,指定一名领导人( 校长、副校长) 负责,切实加强领导,组织全体师生认真开展学生视力保护工作。班主任应把保护学生视力作为自己的工作职责之一,及时掌握学生视力情况,积极配合保健教师、医务人员做好视力保护工作。1982年教育部、卫生部等单位联合下发的《保护学生视力工作实施办法( 试行) 》提出,要教育学生认真做好眼保健操,学生每天上、下午各做1次眼保健操,形成学生眼保健操制度。2008年,教育部制定《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岗位职责》《中小学学生预防近视眼基本知识与要求》,并要求充分认识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工作的重要性,将学生“防近”工作提上议事日程,纳入部门工作计划,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改善中小学教室采光与照明、课桌椅配置、黑板等教学条件。

2. 2 营养干预 营养不良是学生常见病之一。针对学生营养不良情况,农业部、卫生部、国家教委和国家轻工总会于1996年3月4日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大豆行动计划”的通知》,在12个县( 市) 进行课间为中小学生提供豆奶为主的“大豆行动计划”试点。1997年12月15日,国务院颁发的《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学生营养午餐;将营养知识纳入中小学的教育内容,教学计划要安排一定课时的营养知识教育,使学生懂得平衡膳食的原则,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2000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启动由农业部牵头实施的《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的方法,向在校中小学生提供由定点企业按统一质量标准生产、配送的学生饮用奶专项计划。2001年2月12日,国家经贸委、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关于推广学生营养餐的指导意见》,确定学生营养餐要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组织、家长自愿”的工作方针,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动员各有关部门、生产企业、中小学校、民间团体及社会力量积极参与。2007年5月7日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开展科学营养等健康教育,建立和完善青少年营养干预机制,对城乡青少年及其家庭加强营养指导; 通过财政资助、勤工俭学、社会捐助等方式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伙食补贴标准,保证必要的营养需要; 建立青少年营养状况监测机制。2011年11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目的是进一步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农村学生健康水平,加快农村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3 学校传染病预防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空间有限,人数多,接触密切,学生对传染病易感性高,容易发生传染病的传播流行和群体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条例》等要求,应该加强学校传染病预防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

3. 1预防接种 1951年8月6日政务院发布《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就学生体检、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等做出规定,并提出加强预防接种,防止传染病流行。卫生部于1962年3月19日和1980年1月22日分别发布了《预防接种工作实施办法》,2005年9月20日印发的《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对疫苗使用管理、冷链系统管理、预防接种服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事故的报告及处理、接种率和免疫水平监测、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等做出了详细规定,并提出了预防接种门诊参考标准、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要点、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诊治原则、几种主要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工作要点。2006年12月30日,卫生部印发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 试行) 》,进一步加强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提高报告的质量,为免疫规划工作管理和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3. 2传染病预防1961年4月13日,教育部、卫生部发布《关于防治学生肺结核、肝炎传染病的通知》。2006年4月6日,卫生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 试行) 》,进一步加强了学校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报告工作。2009年12月1日,根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为科学有序地做好教育系统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工作,教育部、卫生部组织专家制定了《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 试行) 》。2010年8月6日,卫生部会同教育部联合印发《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 试行) 》,进一步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有效防范学校结核病疫情的传播流行。学校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报告显示,2008至2012年肺结核、乙型肝炎、痢疾、猩红热、甲型肝炎是全国学生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最多的传染病,占该年报告学生甲、乙类传染病总数的87% 以上。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泻、风疹、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是全国学生中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最多的传染病,占该年报告学生丙类传染病总数的96% 以上。

3. 3 血吸虫病防治 21世纪初,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中小学生急性血吸虫病发病呈快速上升的势头,主要原因是血吸虫病流行区中小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防治血吸虫病基本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暑假期间在有钉螺分布的水域游泳、戏水而感染。2004年2月13日,卫生部、教育部下发《学校预防控制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将血吸虫病防治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校教学计划,根据血吸虫病发病特点和流行的季节性、规律性,有计划、有重点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对学生普遍进行血吸虫病防治健康教育,使其掌握预防血吸虫病的基本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2004年6月7日,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通知) 的意见》提出,进一步提高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认识,进一步部署和安排血吸虫病防治健康教育工作,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学生接触疫水,加强对学校血吸虫病防治健康教育的检查督促。

3. 4 艾滋病预防2003年2月20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中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通过专题教育形式,使学生了解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培养其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为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有效遏制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的趋势,国务院于2004年6月28日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并召开了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会议,对艾滋病防治工作做出进一步部署和要求。2007年5月25日卫生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要求进一步做好针对青少年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2011年5月11日,教育部、卫生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的意见》,从提高认识、明确职责、明确任务、分类指导、加强能力建设、加强权益保护、加强督促检查7个方面,要求进一步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

4 学校食品安全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

4. 1 学校食品安全 1960年10月22日,教育部、卫生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伙食管理和保护学生视力的通知》,对学校伙食管理提出严格规定,确保学校师生用餐安全。2002年9月20日,教育部、卫生部发布《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对食堂建筑、设备与环境、食品采购、贮存及加工、食堂从业人员、管理与监督提出了严格的卫生学要求。2005年11月2日,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品卫生管理,预防学校食物中毒事故发生,落实管理责任,保护学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4.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 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结果显示,2012年全国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855起,占全国事件总数的70. 1% ; 报告病例33 563例,占病例总数的80. 2% ; 报告死亡18例,占死亡总数的6. 1% 。报告病种主要为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流行性感冒和流感样病例等呼吸道传染病,以及甲型肝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手足口病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等。

2003年7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强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保障了学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009年8月,教育部制定的《教育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报告人、信息报告要求、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等级确认与划分、快速应急处置工作程序、善后与恢复等进行了规定和细化,初步形成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5 学校健康教育

1992年原国家教委、卫生部、全国爱卫会联合下发了《中小学健康教育基本要求》,1993年原国家教委下发了《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两个《基本要求》分别对不同学龄段的健康教育教学内容进行了规定。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教育行政部门按照上述两个基本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编写了相应的健康教育教材。2002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对初中以上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05—2010年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指出,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及相关规定,开设健康教育课,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开展以生活技能为核心的综合性干预活动,加强健康教育,帮助儿童青少年建立健康饮食观念,开展营养干预和培养良好生活方式。

2008年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健康教育指导思想、目标、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实施途径及保障机制,提出了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5个领域。2010年教育部、卫生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控烟工作的意见》,工作目标包括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认真履行控烟职责;明确职责,积极配合,共同推进学校控烟工作; 加强宣传,健全制度,努力创建无烟学校; 加强督导检查,努力实现无烟学校。2010年教育部发布的《无烟学校参考标准》,要求各个学校建立健全控烟制度: 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室内及校园应全面禁烟;高等学校教学区、办公区、图书馆等室内场所应全面禁烟; 高校教师不在学生面前吸烟,不接受学生敬烟,不向学生递烟。

6 学校生活设施条件改善

2004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全国爱卫会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农村学校卫生厕所建造的指导意见》,提出一系列农村学校卫生厕所建造指导意见,包括学校厕所选址与厕所数量、地下粪池部分设计要求、地上部分设计要求、推荐的卫生厕所类型、维护和管理等方面。2005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卫生部和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做好农村学校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就做好农村学校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工作有关事项做出了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明确责任、密切配合,强化宣传、巩固成果等方面的要求。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和农业部发布《关于认真做好“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国部分省份开展以农村中小学改厕治污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的试点工作。2007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要求,为保障中小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正常开展,保证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在调查研究、多方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制订了《国家学校体育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该《标准》是国家对中小学校体育教师、体育场地器材、教学卫生、生活设施、卫生保健室配备以及学生健康体检等方面的最基本要求,是教育检查、督导和评估的重要内容。2011年8月16日,教育部、卫生部发布《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卫生设施建设与管理规范》,重点对饮用水设施、宿舍、食堂、浴室、厕所、垃圾和污水设施等学校生活卫生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提出要求,并提出各地在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建设工程、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等相关教育工程时,应统筹考虑和安排学校生活卫生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并加强规范管理。

7 学校卫生督导检查

核刊—《中国卫生政策研究》杂志 篇2

标签: 专题研究、医改评论、医疗保障、药物政策、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医院管理、国际卫生、公共卫生、理论探索、经验借鉴、书评 顶[1] 分享到 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Policy 期刊级别:核心期刊 CSCD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 出版周期:月刊 ISSN:1674-2982 CN:11-5694/R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中文 开本:16开

邮发代号:80-955 创刊时间:2008 编辑Q Q:1966715440 专辑名称:医药卫生科技

专题名称: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 出版文献量:1947 篇 总下载次数:520508 次 总被引次数:12175 次 评价信息

(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1.928(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1.486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2014年版;目录

•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杂志简介 •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主要栏目设置 • 论文快速发表绿色通道—期刊之家网

•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已发表论文题目范例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杂志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自创刊以来,以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为主题,坚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读”的理念。中国卫生政策研究内容详实、观点新颖、文章可读性强、信息量大,众多的栏目设置,中国卫生政策研究公认誉为具有业内影响力的杂志之一。中国卫生政策研究并获中国优秀期刊奖,现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月刊)创刊于2008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承办的卫生政策与管理领域专业学术期刊。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办刊宗旨:紧紧围绕我国卫生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和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及时报道国内外卫生政策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卫生改革发展的新鲜经验,促进卫生政策研究成果的传播利用及卫生政策研究者与决策者的交流合作,建设我国新型卫生政策研究体系和学术平台,提高卫生政策研究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政府科学决策、改进卫生绩效和促进卫生事业发展提供重要学术支撑。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办刊理念:以“传播政策、研究政策、服务决策”为办刊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和互动,为卫生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追求权威性、综合性、实用性、学术性,提倡和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研讨,活跃学术氛围;注重提供有价值的政策研究信息和学术交流,为政府决策服务。读者对象:卫生工作相关行政部门和单位管理者,卫生政策与管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等。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主要栏目设置编辑本段回目录

设有专题研究、医改评论、医疗保障、药物政策、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医院管理、国际卫生、公共卫生、理论探索、经验借鉴、书评

论文快速发表绿色通道—期刊之家网编辑本段回目录 发表流程:收稿---稿件初审---商定期刊---杂志社审稿---办理定金---修改定稿---确认---付余款---杂志社发采稿通知---发表见刊---接收期刊样册---知网收录

论文刊发时间:从收到论文版面费起3-4个月(特殊情况除外),针对需要快速发表的作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本站声明:期刊之家网与多家医学期刊结成了学术联盟,如果您有发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SCI收录期刊的需求,以及对于需要论文发票的作者可以与我们联系

1、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时间安排等相关咨询联系杨老师

2、不违反宪法和法律,不损害公共利益。

3、是作者本人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不侵犯任何著作权和版权,不损害第三方的其他权利;来稿我方可提供“中国知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提供修改建议,达到文字复制比符合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

4、本站初审周期为2-5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2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

5、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

6、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7、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

8、切勿一稿多投,稿件一律不退,请自留电子稿。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已发表论文题目范例编辑本段回目录

1、新农合支付制度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陈家应;

2、我国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进展与挑战张光鹏;

3、基本药物政策问题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王强;陈文;

4、吸引和留住农村卫生人力的国际经验及启示刘晓云;

5、试论个案研究方法在卫生政策分析中的应用杨肖光;钱序;

6、离散选择模型在卫生人力政策研究中的应用刘晓云;窦丽霞;

7、社区卫生服务民主监督制度的设计研究郝晓宁;薄涛;李士雪;

8、我国与GPA成员方及印度制剂产业外贸竞争力比较研究邹?;

9、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可获得性研究张新平;郑双江;田昕;

1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增补目录制定现状分析熊鹰;谭亚莉;张新平;

11、社区卫生建设的新阶段:全科医生必需承担起社区健康管理使命张勘;董伟;

12、卫生体系研究的里程碑——纪念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报告发布十周年雷海潮;

13、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分析——以北京安贞医院为例吕少丽;

14、从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到2010年世界卫生报告:卫生筹资取得了什么进展?迪•麦金泰尔;

两会新精神与企业新政策 篇3

民生,中国的时代主题

二次大战后,世界曾有过一次全球经济繁荣,但中国错过了。上次是重化学工业驱动了经济发展,而眼前这次,是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兴工业与服务业驱动的经济发展。上次是专业化分工的纵断面深化与整合,而这次是以综合化分工“外包”的横断面深化与整合。今天的中国,应牢牢地抓住这“第二次机会”。

与此同时,有外电报道:美国有1/3的人认为30年后,中国总体实力将与美国持平,但人均收入仍只是美国的1/4。近20年,中国使4亿人脱贫,但还有4亿人没有脱贫。因此,今后中国的问题首先是自己的问题。

今年两会的主题正是如此,紧扣民生。

攸关中国企业的六件事

中国看世界,世界看中国,这是中国今后20年的基本表象。中国发展的着眼点是“做最好的自己”。温总理一句话:“让全国人民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点透了未来中国的政策走向。

学习两会精神,我认为以下六点,可能是企业最关注的。

一、国家和平和谐、社会公平公正的主旨,集中表现在了两会审议通过的《物权法》和《企业所得税法》。是这“两法”把国家资产、集体资产和私人资产三者摆平了,把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摆平了。这“两法”无疑体现了目前中国正在发生的最大变化。

而国务院已向全国人大提出审议的《所得税法》和《反垄断法》,也都与企业未来发展密切相关。可见,国家把企业政策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在发展重点上,温总理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工业层次和水平,推进信息化”。在服务业方面,重点要发展物流、金融、信息、咨询、旅游、社区服务业。企业如何根据这个需要发展自己,也是很重要的。

三、在创新国家上,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抓紧制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企业如何成为创新主体?提高全民素质中,企业应承担什么责任?都是企业要费尽心思的大事。

四、国企改革上,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国家对国企的长期政策。

五、民企改革上,政府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企改革,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金融服务、社会事业等领域,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合法权益。未来国企、民企如何在同一个市场中“共事”?值得关注。

六、支持企业走出去。两会强调:要加强引导与协调,避免盲目投资和恶性竞争,办好对外经贸合作区,发展对外承包与劳务合作。二十多年来,海尔、中远、联想、TCL等不少企业都在走出去上创造了宝贵的经验,很值得总结。

欣赏吴敬琏,期待反垄断

我很欣赏吴敬琏教授“体制改革还要深入”的发言。他表示:国家的理论、方向、政策靠什么保证实施?如果体制不健全、市场经济准则不贯彻,全靠行政审批,就难免“疯狂”和“扭曲”(即不按国家规定办事,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决策,不符合大众利益,随心所欲,找不到责任人的乱相)。

很多事情大家都认为合理,但因为制度不健全,大家就只能靠各级部门审批,其结果只能从当时领导者个人利害出发,只做政策允许又对自己有利的事,或钻空子为“别人”做“好事”。只有用真正的市场经济原则,少用行政手段,才是政策执行到位的正路。如今不少事仍要靠政府多部门多方控制与批准,可掌权者又不了解情况,却又非他批示不可,这就难免会出现“贪”、“拖”等人们不想看到的事。因此,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垄断”,是中国最大的体制问题。

卫生院薪酬政策缺陷亟待修补 篇4

一、薪酬政策的五个缺陷

(一) 标准不合理。

一份有五部委2009年7月下达的医改配套文件[1]中规定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标准只能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 这个标准显然是不合理的。

乡镇的事业单位有文化站、广播站、社保站、林业站、农技站、畜牧兽医站、计划生育服务所、学校和卫生院。在这些事业单位中, 卫生院人员要求的学历、职称、资质、体能以及执业风险要显著高于这些事业单位人员的“平均水平”, 用“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作为控制乡镇卫生院工资总额的天花板, 必然导致乡镇卫生院人员待遇偏低。

(二) 同工不同酬。

同工不同酬是由空编缺员造成的。最近一份调查结果显示[2]:被调查的3省13县乡镇卫生院核定的编制数是10724人, 但空编1633人。由于人手不足, 卫生院不得不在编外聘用2212人。财政只按照实际在编人员核定人员经费, 空编一律不核。卫生院自聘人员也一律不核, 即便是在核定的编制总数内聘用也不安排经费。自聘人员因为没有财政补助, 所以薪酬明显低于在编人员, 形成了同工不同酬。

(三) 以公共卫生经费冲抵人员薪酬。

按照中央文件[3]规定, 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经费和其承担的公共卫生业务经费”由政府负责核定, 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地区是以财社【2009】66号文件提出的统收统支为依据, 用公共卫生经费冲抵人员经费。结果显示:3省13县的乡镇卫生院剔除公共卫生经费后, 实际安排的人员补助只占应安排的50.55%, 13个县市真正足额安排人员经费的只有1个县, 其他县市都在不同程度上以公共卫生经费冲抵人员薪酬。公共卫生经费是与诸多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绑定的专项费用, “一个萝卜一个坑”, 以公共卫生经费冲抵人员薪酬引发的后果无非是两种:或者是压低人员薪酬, 或者是公共卫生服务缩水。在人员薪酬是刚性需求的现实背景下, 通常的选择是让公共卫生服务缩水。

(四) “奖优”之忧。

绩效工资本质上是工资, 即便冠之以“奖励性绩效工资”, 其基本属性仍旧是“工资”, 是员工在完成既定工作任务情况下应该获取的薪酬。如果绩效工资成为奖励技术骨干和优秀员工资金的唯一来源, 那就必须有一个前提:卫生院有相当一部分员工因为没有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而扣发了绩效工资, “奖优”需要靠“罚劣”提供资金来源。当大部分员工、甚至全员都比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任务, 也就是说, 当卫生院无劣可罚的时候 (这在管理比较好的卫生院是完全可能的) , 如果为了奖优而人为地扣发一部分已经圆满完成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 这种做法既不合理, 也不可能。在人员工资水平本来就比较低的情况下, 作为院长也很难下手。于是“奖优”成了无源之水, 奖优之忧导致淡化甚至放弃对优秀者的奖励, 激励机制也就随之衰减。

(五) “余”从何来?

财政部2010年印发的《基层医疗机构财务制度》[4]和国办发【2013】14号文件都提出了从收支结余里提取奖金和福利, 这总算是在绩效工资之外为“奖优”提供了一条重要的资金渠道。但问题在于既定的补偿政策是“对核定的经常性收入不足以弥补核定的经常性支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差额部分由政府在预算中足额安排”, 简而言之是补齐核定的差额, 以“收支持平”为度。按照这样的补偿政策, “收支结余”又从何而来?如果“收支结余”因为既定的补偿政策而无法实现, 那么从收支结余里提取奖金福利的政策岂不是画饼充饥?

二、弥补缺陷需对政策做系列调整

薪酬政策的五个缺陷所涉及的不仅是工资制度, 同时还涉及到补偿制度、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 需从以下几方面做系列调整:

(一) 重新设定工资标准。

根据卫生院人员的学历、职称、资质、体能以及执业风险等特点, 其工资标准应该设定为“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衔接”, 或“与当地教师平均工资水平衔接”, 终止现行政策中提出的“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规定。

(二) 按照核定的编制数核定人员经费。

以自然人口的一定比例核定人员编制, 意味着编制数是完成既定服务量必不可少的在岗员工数。在空编缺员时, 乡镇卫生院为了完成既定的服务职能, 聘用一定数量的人员是必需的。在核定的编制总数内, 无论是统招还是自聘, 财政都应该安排人员经费, 因为这是卫生院产出既定服务不可缺少的劳务成本。财政对人员经费的核定方式应该由“以实际在编人员为基数”, 调整为“以核定的编制数为基数”, 超编不增, 空编不减。这样既可以保证同工同酬, 也避免少数地区为了削减投入而人为造成空编的现象。

(三) 以定项定额补偿取代核定收支。

定项定额补偿是以中发【2009】6号文件所确定的补偿项目由“政府负责”, 其项目为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公共卫生业务经费, 其他支出项目由乡镇卫生院从业务收入中列支, 由此形成以下的收支对应关系

定项定额补偿可以一目了然看出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补助项目哪些到位了, 哪些有缺口, 不至于在雾里看花中李代桃僵。可以确保乡镇卫生院员工的薪酬有可靠的来源, 不至于在无可奈何中拆东墙补西墙。同时也使那些服务能力强, 并能够合理控制成本的卫生院有可能实现收支结余, 不至于面对奖金福利政策可望不可攀。

三、薪酬政策缺陷的危害

修补乡镇卫生院薪酬政策缺陷的困难不在于方法技术, 而在于是否能够认识到其危害。在实践中不难看出, 一些部门对现行的政策缺陷情有独钟, 因为这些政策缺陷的最大“优势”是财政可以按照政策规定, 堂而皇之地减少对乡镇卫生院人员经费的补助。

需要提醒的是:减少人员经费补助最终未必是损害乡镇卫生院员工的利益, 因果链条不会在某一个环节戛然而止的。减少对乡镇卫生院人员经费的补助固然是现行政策之果, 但它同时也必然会成为损害群众利益之因。最近一份调查结果显示[2]:乡镇卫生院在岗员工的实际薪酬水平与财政对人员经费的补助额度并无必然关联, 即使在个别对乡镇卫生院人员经费分文不补的县, 乡镇卫生院在岗人员的实际薪酬照样达到一定的水平线。道理很简单, 在现实条件下, 员工的薪酬待遇是刚性需求, 如果不满足这种需求, 人员就无法稳定, 技术骨干更容易流失, 卫生院也就无法运行。处在管理第一线的院长, 不得不把满足这种刚性需求放在第一位。当薪酬来源的主渠道不畅时, 自然要派生出旁门左道, 甚至歪门邪道。最常见的情况是公共卫生服务缩水, 基本医疗行为扭曲, 或者是在合作医疗基金里做文章。调查显示:某县人员经费补助为零, 但合作医疗资金流入乡镇卫生院的数量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78倍。这些问题表现在卫生院, 根源在政策缺陷, 最终受损者是农村居民。由此可见修补政策缺陷的意义, 并非只是让卫生院受益, 让卫生院的员工受益, 真正最终受益者是农村居民。能够从这个角度去认识缺陷的危害, 真正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政策缺陷的修补便顺理成章。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财社[2009]66号《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意见》

[2] 、中国农村卫生协会课题组2013年《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调研报告》

[3] 、中共中央:中发[2009]6号《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文教卫生税收优惠政策 篇5

(1)

下列项目免征营业税 :

① 托儿所、幼儿园、养老院、残疾人福利机构提供的育养服务,婚姻介绍,殡葬服务;

② 残疾人员个人提供的劳务;

③ 医院、诊所和其他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

④)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劳务,学生勤工俭学提供的劳务;

⑤ 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保、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

⑥ 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展览馆、书画院、图书馆、文物保护单位举办文化活动的门票收入,宗教场所举办文化、宗教活动的门票收入。本条例自 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起施行。国务院令 [1993]136 号

(2.)对营利性医疗机构取得的收入,直接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的,自其取得执业登记之日起,3 年内,对其取得的医疗服务收入免征营业税。

财税 [2000]42 号

(3.)单位及个人兴办的各类学校、医院、托儿所、幼儿园、福利院自用的土地,暂免征土地使用税。省政府令第 302 号

(4.)对国家拨付事业经费和企业办的各类学校、托儿所、幼儿园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财税 [2004]39 号

(5.)学校、幼儿园、养老院、医院占用耕地,免征耕地占用税。国务院令第 511 号

(6.)学校具体范围包括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成立的大学、中学、小学、学历性职业教育学校以及特殊教育学校。

学校内经营性场所和教职工住房占用耕地的,按照当地适用税额缴纳耕地占用税。

幼儿园具体范围限于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登记注册或者备案的幼儿园内专门用于幼儿保育、教育的场所。

养老院具体范围限于经批准设立的养老院内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的场所。

医院具体范围限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医院内专门用于提供医护服务的场所及其配套设施。

医院内职工住房占用耕地的,按照当地适用税额缴纳耕地占用税。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令第 49 号

(7)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财税 [2000]42 号

(8.)为了支持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发展,对营利性医疗机构自用的房产、土地自其取得执业登记之日起 3 年内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3 年免税期满后恢复征税。

财税 [2000]42 号

(9)

对疾病控制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等卫生机构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财税 [2000]42 号

(10)

由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对其自用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转制包括文化事业单位整体转为企业和文化事业单位中经营部分剥离转为企业。

本通知执行期限为 2004 年 1 月 1 日 至 2008 年 12 月 31 日。财税 [2005]1 号

(11)对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或承担国家指定任务而造成亏损的文化单位,经批准,免征经营用土地和房产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

文化单位是指从事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的企事业单位。

本通知执行期限为 2004 年 1 月 1 日 至 2008 年 12 月 31 日。财税 [2005]2 号

(12)

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核发《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教育机构,其承受的土地、房屋权属用于教学的,比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第六条第(一)款的规定,免征契税。财税 [2001]156 号

(13)

学校、幼儿园、养老院、医院占用耕地,免征耕地占用税。国务院令第 511 号

(14)

对国家拨付事业经费和企业办的各类学校、托儿所、幼儿园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财产所有人将财产赠给学校所立的书据,免征印花税。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军事单位承受土地房屋权属用于教学、科研的,免征契税。用于教学的,是指教室(教学楼)以及其他直接用于教学的土地、房屋。用于科研的,是指科学实验的场所以及其他直接用于科研的土地、房屋。

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颁发办学许可证,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学校及教育机构,其承受的土地、房屋权属用于教学的,免征契税。财税 [2004]39 号

(15)

精神卫生政策 篇6

通过学习,广大干部职工一致认为今年的农业工作要以加快推进4个6666.7万平方米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为主线,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创新工作推进机制,抓住省全面直管的政策机遇,贯彻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市级农业奖补政策扶持力度,强力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和农业综合信息体系建设,推进现代农业稳步发展,持续增强我市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加快建设具有50万人口规模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基础支撑。

今年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一是实施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提高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三是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四是积极实施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五是加快构建都市生态农业产业带,打造融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综合高效现代农业;六是探索农村产权改革,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作者单位:巩义市农委)

浅析我国学校卫生法律效力及政策 篇7

1 将法律效力作为保障

将法律效力起源作为视角,有关学校卫生及学生健康保障法律条令能够被划分成国际条约,地方规章、法规,行政规章、法规、法律及宪法等。目前行政法规数量比较多,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一国务院颁布,《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状况的决定》,通过政务院令予以公布实行[1]。其二卫生部和相关部委起草,国务院表决,通过部长令形式予以颁发,如《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行政规章为国务院相关机构颁发施行法律条令。地方法规是省级,自治区级,直辖市级和较大型城市市人大和常委会参照当地发展实际情况,不和行政法规,法律和宪法等冲突,予以制定修改规范性法律条令。这类的法规包括有《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与《哈尔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等,为了使学校卫生工作可持续开展下去,我国同时也颁布了诸多像《学校卫生监督工作规范》与《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状况的决定》等的行政规章制度,其中对学校卫生监管职责、内容与方法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可以说正是有了这样的法律条例与规章制度,我国学校卫生工作贯彻落实也才有了坚实的保障,相信这项工作在未来的日子里也一定会越做越好。

2 支持性政策发展状况

我国最近几年对卫生工作开展也加大了力度,颁布很多相应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政策,2007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旨在加强青少年学生体质一种政策举措,而该政策不光对学校体育建设做出说明,同时对于学校卫生也提出明确要求[2]。该项文件也成了我国有关学校卫生所颁布最高文件,不单起到宏观导向作用,还极富实践性与可行性,对学校卫生相关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2010年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心理健康宣教,生命教育与安全教育等多方面建设工作,它也是一部较为全面的政策条令。包括养成良好习惯,合理饮食,学习锻炼科学调整与加强偏远山村学生营养等诸多方面内容,同时还有部分保障举措:如对贫困生生活补助规定,中小学生的营养补给,义务教育制学校合理建设,留守儿童的寄宿环境等等,这类的法律包括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与《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工作方案》等,可以说这一举动给偏远山区学生权益给予了最大限度的保护。

根据卫生部门颁布的关于校园卫生工作条例中的相关内容可以了解到,我国对于校园卫生建设的重视,例如:相关法律条款第二章第六条提出,校园在扩建、新建、改建校舍的时候,一定需要满足国家卫生标准,并且需要取得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许可,才能够开始工程建设;第二章第九条规定,校园应该认真落实和贯彻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加强校园中食堂内的食品卫生管理,合理做好学生的膳食,加强对学生的营养健康指导。这些都是法律条例中颁发的关于校园卫生的要求,可见我国对于校园卫生是非常重视的[3]。2015年1月1日卫生行政部门又批准颁布实施的一系列学校卫生专业标准,如《儿童少年发育水平的评价》(GB/131178-2014),《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的筛查》(GB/T16133-2014)、《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及技术要求》(GB/T3976-2014)等等。学校卫生专业标准,属卫生技术性法规,具有法律的约束力,也为学校卫生监督的专业技术依据。因此学校也要严格根据相关条例和标准进行改进以及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结语:新时期国家想要取得长足发展最重要的便是人才建设,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其身心健康发展更是所有发展之根本。想要让学生真正健康茁壮成长,相关部门应当对相关法律条例不断进行完善,借助党与国家政策动力,不断对自身工作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把握卫生工作规律及特征,使学校卫生工作到达一个新高度,也为现代社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辅助学校教育更快更好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继芳,白丽萍,冯珊珊,等.广州市某区学校卫生监督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医学与社会,2014,8(3):49-52.

[2]王春业.论我国公立大学章程的法律效力及其实现路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6(4):16~26.

卫生政策系统综述问题的类型及界定 篇8

系统综述的基本步骤包括界定综述问题、检索相关证据、筛选和纳入相关证据、提取证据中重要信息、评价证据质量、综合和分析证据、传播综述结果和提供政策建议[4]。其中, 综述问题的界定是系统综述整个过程的基础和关键。这是因为, 从方法学角度, 系统综述问题的类型和内容的清晰界定, 决定了证据检索策略、纳入标准、质量评价方法等系统综述后续步骤的设计;从应用角度, 系统综述的根本目的是提供证据为决策服务, 因此以决策者关心或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综述问题, 才能确保和推动综述的结论被采纳和应用[5]。

循证医学是循证方法的起源, 其方法学发展较为成熟, 因此本文在简要介绍循证医学中问题类型和界定方法的基础上, 结合卫生政策的特点, 探索和讨论卫生政策系统综述问题的类型和界定方法。

1 循证医学中系统综述问题的类型和界定

按临床问题的类型, 循证医学将其系统综述问题分为诊断、治疗效果、预后、病因、副作用、成本等问题类型[6]。明确系统综述问题类型后, 再构建和界定问题内容。构建方法是将问题剖析为几个关键部分分别定义[4], 常用的是PICOS剖析方法:

1.1 研究对象或疾病 (Participant)

需尽量全面描述研究对象的特征, 包括界定研究对象患有的疾病或者所处的状态;研究对象的关键特征和有关人口学特点, 如年龄、性别、种族、教育程度等;研究对象所处的环境, 如医院或社区;以及以何人或何机构的诊断为依据。

1.2 干预 (Intervention) 与比较干预 (Comparison)

此部分要定义的内容包括综述评价何种干预措施, 如药物治疗、手术、诊断技术、预后因素、预防措施等;评价此干预措施与何种措施比较的效果, 如安慰剂、空白对照、标准治疗方法或诊断技术等;还要明确干预措施具体特点, 如剂量、强度、干预的实施者、实施时间和频率等。

1.3 干预结果指标 (Outcome)

界定干预实施的结局指标。应该包括对决策者和病人都有意义的指标, 如症状的缓解和消除、功能改善、诊断改进、死亡或患病等负性事件概率的减低等。为了全面考虑干预的效果, 副作用指标、成本等经济指标也应该纳入。界定结果指标时还需要考虑指标测量的时间和测量方式。

1.4 研究设计 (Study design)

即界定系统综述需要纳入的研究设计, 这取决于综述问题的类型。诊断、治疗、预后、副作用、成本等不同的综述问题, 需要纳入的最佳研究设计是不同的[6] (表1) 。例如治疗效果评价的系统综述, 只能纳入随机对照试验;而诊断技术的评价, 则

还可以纳入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等观察性研究。

2 卫生政策系统综述问题的类型和界定

循证医学中各类系统综述问题均属于临床干预、诊断或暴露效果的评价, 然而卫生政策系统综述问题类型则不仅局限于政策效果的评价。从政策过程的角度, 政策分为政策问题确定、政策制定、政策执行、与政策评价四个阶段[7], 四个环节都需要系统综述提供的证据支持[8]。但四个政策环节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所需的证据类型不同, 相应的系统综述问题界定的方法, 尤其是需要纳入的研究设计是不同的 (表2) 。因此研究者要通过系统综述为决策者提供证据时, 首先应明确系统综述要为哪个政策阶段服务, 然后再相应地界定系统综述问题的内容。

2.1 政策问题确定

政策问题确定阶段的目的是发现政策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7], 在这个阶段政策制定者关心的具体问题包括:了解政策问题的覆盖范围和严重程度;政策问题在不同人群中分布状况;与过去相比, 与其它国家或地区相比、与原本的发展计划相比, 目前政策问题的发展程度;政策问题产生的根源等。这些信息是进一步制定针对性政策的依据。

回答上述问题的系统综述, 可纳入描述性研究、观察性研究或定性研究。通过综合评价现况调查分析、纵向数据趋势分析等描述性研究, 能全面了解政策问题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队列研究、前后对照研究等观察性研究, 可以发现政策问题的影响因素, 进而探索政策问题产生的原因[9];通过定性研究, 则可了解政策对象、利益相关者对目前政策问题的感受和态度, 以反映此政策问题的严重程度或对不同人群的影响[10]。

2.2 政策制定

政策制定阶段是针对优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制定最优的干预方案[7]。在此阶段系统综述可以帮助政策者解决的具体问题包括:总结目前解决此类政策问题的干预措施、评价和比较目前相关干预措施的正面效果和负面后果、评价各种可选干预措施的成本效果、分析可选政策在本国或本地的可行性。

回答的具体问题不同, 需要纳入的研究设计也就不同。描述现有政策干预措施的系统综述可纳入的证据类型比较广泛, 无论描述性研究、观察性研究、效果评价性研究、甚至政策文件, 只要证据中有政策内容的客观描述, 均可纳入。评价可选干预措施正面效果的系统综述需要纳入效果评价研究, Cochrane协作网EPOC (Effective Practice and Organization of Care) 组界定了卫生政策效果评价研究中具体的研究设计包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准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有对比的前后对照研究、以及有间断的时间序列研究[11]。评价干预政策可能负面后果的研究类型, 除效果评价研究外, 还需要纳入队列研究等观察性的研究, 因为试验性评价研究比较少用于评价负面效果。政策可行性分析是一个复杂宽泛的问题, 需要评价各种可选方案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很多方面的约束条件[7], 系统综述可通过综合评价相关政策方案的经济学评价研究来分析经济上的可行性;通过综合反映利益相关者、政策对象观点和感受的定性研究, 分析干预方案在政策、社会文化方面的可行性[12]。

2.3 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方案确定之后, 将政策内容转换为现实的过程。分析政策执行中阻力和动力是推动政策执行的重要方法[7]。通过纳入整合观察性研究或定性研究的系统综述, 可分别定量定性地探索政策执行的推动因素, 或者发现政策难以实施的障碍因素, 为完善政策执行过程提供证据[13]。

2.4 政策评价

所谓政策评价是检验政策的效果, 以确定政策的延续、修正或终止[7]。系统综述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评价政策干预的正面效果、负面效果和成本。相应地, 需要纳入的研究设计包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准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有对比的前后对照研究、有间断的时间序列研究等效果评价研究;观察性研究;成本效果评价研究[14,15]。

2.5 其它内容的界定

除了以上阐述的研究设计, 卫生政策系统综述问题仍有其它内容需要界定, 界定的原理也是将问题剖析分别定义关键概念。卫生政策系统综述问题类型多, 问题剖析界定没有固定的模式。对于卫生政策评价的系统综述, 可借鉴临床干预系统综述的PIOCS的界定模式。但由于宏观政策问题中干预实施背景对政策效果有重要影响, 所以问题界定中应该加入背景 (Context) 部分, 修正为 PICOCS模式[5], 即需要分别定义政策实施对象 (Participants) 、政策内容 (Intervention) 、对比政策 (Comparison) 、政策实施效果 (Outcome) 、政策实施背景 (Context) 和纳入的研究设计 (Study design) 。另外, 也有研究者提出其它的界定模式, 如SPICE[16]和ECLIPSE模式[17], SPICE模式是将问题分解为政策实施背景 (Setting) 、政策的受益对象 (Perspective) 、政策内容 (Intervention) 、对比政策 (Comparison) 、政策结果衡量指标 (Evaluation) ;ECLIPSE主要用于卫生服务研究系统综述中, 将问题剖析为改善卫生服务提供的措施 (Expectation) 、服务对象 (Client Group) 、服务地点 (Location) 、效果或影响 (Impact) 、服务提供者 (Professionals) 、卫生服务内容 (Services) 。

卫生政策效果评价之外的其它系统综述类型, 其界定方法可根据具体问题灵活选择剖析模式。例如分析政策问题严重程度的系统综述, 问题就只需剖析为3个部分界定:待解决的政策问题、面对政策问题的人群、政策问题发生的背景 (国家、地区或组织) 。

3 卫生政策系统综述问题范围的选择

问题范围的选择也是卫生政策系统综述问题界定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卫生政策系统综述的问题可宽可窄。例如系统综述可以评价很宽泛的问题“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效果”, 也可以评价较具体的干预“发展中国家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对提高低收入人群医疗服务可及性的效果”。宽泛的问题能综合更多的证据, 其结论的推广性和适用性较好;但是在问题剖析、关键概念界定、证据检索和管理等方面较耗时耗力;并且综合背景差异较大的信息时, 证据的解释也相对困难。范围窄的系统综述在问题界定、证据检索和综合等方面比较容易操作和执行, 但综述结论的适用和推广性却有限[4]。所以, 研究者在确定综述问题的范围时, 要综合考虑决策者的需求、综述结论需要推广和应用的背景因素、可用的经济和时间资源等。

处理卫生政策系统综述问题范围时, 还可利用“两段式系统综述方法”[18,19]。首先针对宽泛的问题做“描述性系统综述” (Scoping review) , 用清晰的框架分类叙述此类政策领域的相关研究, 从不同维度对纳入证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类型进行分析与整合, 包括政策问题的现状、政策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解决此政策问题现有的干预措施、干预对象、干预结果的指标、相关研究的地区分布、 所用研究设计等。从描述性系统综述中, 发现有待深入评价整合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可以作为下一步“整合性系统综述” (Systematic synthesis) 的主题, 例如评价某项干预政策的效果、整合政策对象的感受和看法以总结政策实施的推动和障碍因素。“整合性系统综述”则不能只局限于用逻辑框架对原始证据进行分类描述, 更需要深入评价原始证据的质量, 并定量或定性地合成原始证据。

4 其它几点问题的讨论

在确定卫生政策系统综述问题的类型和内容时, 要先确认系统综述的必要性, 因此往往需要先检索此领域是否有相关的系统综述。可检索到系统综述的数据库主要是DARE (Database of Abstracts of Reviews of Effects) 和CDSR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 DARE包括了很多卫生领域干预效果评价的系统综述, CDSR则收录了所有Cochrane协作网完成的系统综述[5]。另外, Campbell协作网网站有该组织注册的教育、社会福利领域的系统综述[20], EPPI (Evidence for Policy and Practice Information) 组织网站也能检索到教育、公共卫生、健康促进等领域的系统综述[21]。其它可以考虑检索的资源还有NIC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 和NIHR HTA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Research,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 两者都偏重临床干预或技术的评价[5]。直接检索数据库Medline也能发现不少已发表的高质量系统综述。如果通过检索发现了相关的系统综述, 首先应评价此系统综述的质量是否有足够力度为决策者提供证据, 为此有些研究者设计了评价系统综述质量的工具[22,23]。若已有高质量综述, 应根据综述发表年份, 考虑更新或利用此综述结论。若发现有较多同一领域的系统综述, 还可以考虑通过另一种综述类型“综述的综述” (Overview) , 来系统地评价、整合相关系统综述, 为决策者提供更综合的决策支持。

卫生政策系统综述问题的界定需要专业背景互补的系统综述团队和决策者的参与。理想的系统综述团队应包括系统综述方法学专家、卫生政策主题专家、信息检索管理专业人员和统计学专家;对某些主题, 卫生经济学专家或定性研究专家也是必要的[5]。决策者的参与对系统综述问题的界定非常重要, 例如系统综述团队不确定如何定义需要评价的政策结果指标时, 就可咨询决策者, 选择他们最关心的政策结果[24]。

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包括可用资源、决策者的偏好、决策者过去的经验、社会价值观等[8], 因此卫生政策系统综述提供的证据不一定能真正转化为实际政策。但是确定卫生政策制定者需要和关心的主题, 并保证系统综述过程的规范和客观, 提高系统综述的质量, 对推动证据转播并转化为实际政策有重要推动作用。

优化医疗卫生行业引资政策博弈分析 篇9

中国加入WTO后,医疗市场为外资进入创造了一定的条件。特别是从2000 年到2001 年,中国政府先后颁布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一方面规范了外商投资者的行为,使它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同时也放宽了外商投资股权的某些规定。随之外资独资也开始进入我国医疗市场。医疗卫生行业是我国服务业中的一种特殊的行业:关系国计民生,关乎人类的安全健康;同时也是准公共产品的一种。利用FDI发展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医院融资不足与行业低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但是,某些市场监管规定、政府干预以及市场准入的限制等种种政策因素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外资医院在国内医疗市场的作为,外资企业在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实际投资占比有下降趋势。表1 反映了自加入WTO之后,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利用内外资的实际情况。在我国其他大多数行业利用FDI总体呈上升趋势的背景下,医疗卫生行业引资却未见起色,其背后的原因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本文以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外资和内资企业投资中的价值创造为核心,通过构造一个博弈分析的理论框架,对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在既定政策下的相互作用、利益得失进行剖析,以此揭示该行业引资政策的制度缺陷,并给出相关的政策启示。这对我国优化引进外资、提高内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注: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二、文献综述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业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医院的体制改革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融资顺利与否是医院建设和改革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其中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外资和内资进入这一特殊的准公共产品提供行业,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和协同效应更是理论和实际部门无法回避的核心课题。为此,国内外的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些学者研究了FDI与行业融资的关系。Anyangah和Joshua Okeyo(2010)提出了一种研究可替代的私人资本来源和无害环境的技术投资之间关系的模型,通过此模型,可以获知债务融资的决策及影响,从而可以有比较地选择外来直接投资。Miao Wang(2011)通过Borensztein影响力模型的研究结果,指出外来直接投资(FDI)与一个欠发达国家教育之间的互补性存在,通过项目融资的方式,能保持素质教育的高水平,也能对东道国的经济增长产生积极效应。Liu Wan-Chun(2006)考察了台湾的制造公司利润增长的决定因素和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尤其是金融结构。外来直接投资对传统和基础产业的影响较弱,而一些金融行业却享受着FDI带来的较高增长率。同时发现,FDI对传统和基础产业的成长股权融资的净正效应显著提高。

一些学者研究了医院融资困难的现状和原因。学者嘎瓦(2003)提出各类非营利性医院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筹资问题。杜乐勋等(2005)指出公立医院在融资方面受到的限制:作为政府预算内的事业单位,医院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预算内国有资产不能作经济担保贷款;财政担保使医院在经营上进一步受制约;严格的还款计划要求和利息使医院望而却步;政府预算内的地位使医院无法吸收民间资本;预算会计制度使国有医院在收支结余的分配使用上缺乏自主权。岳春芬(2005)提出影响医院融资的主要因素:医院的预期收益水平、行业平均负债水平、医院的财务状况、利率水平变动趋势、资产结构、对医院的控制权和管理人员的态度等。

综上来看,国外文献缺乏对医疗卫生行业利用FDI的具体情况的研究,国内文献则就事论事,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不够,特别是将医疗卫生行业引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外资、内资企业和政府等放在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中,采用博弈的方法对各方的利益得失及其决策行为展开研究还是一个空白。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构建一个以东道国FDI政策的最优设计为宗旨的静态和动态博弈分析模型,来研究博弈过程中跨国企业的投资规模决定和我国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外资政策选择问题。

三、医疗卫生行业外资、内资企业的静态博弈分析

由于医疗卫生服务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医疗卫生行业的政府干预性较强,所以在对内外资企业的博弈分析时,首先要将政府的行为纳入先决条件。为了便于理解,本文在进行静态博弈分析时,只讨论卫生业政府部门对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是否有优惠政策。假定只存在外资企业、内资企业两个博弈对象,且同等条件下外资企业的生产效益要高于内资企业,则在完全信息条件下有如下四种情形。

情形一:医疗主管部门对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都有政策优惠,此时形成中外合资医疗机构,如1997 年中美合资组建的北京和睦家医院。在这种情况下,外资、内资企业利益分配分别为(a,b)。

情形二:医疗主管部门对外资企业有政策优惠,而对内资企业没有政策优惠,此时形成外商独资医疗机构,如2010 年香港在大陆新建的广州万治内科门诊。在这种情况下,外资、内资企业利益分配分别为(d,c)。

情形三:医疗主管部门对外资企业没有政策优惠,而对内资企业有政策优惠,此时形成内企独资医疗机构,我国大部分医疗机构都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外资、内资企业利益分配分别为(c,e)。

情形四:医疗主管部门对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都没有政策优惠,此时形成中外合作医疗机构,如2010 年中美合作在杭州设立的爱德医院。这种情况下,外资、内资企业利益分配分别为(f,g)。

那么,完全信息条件下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的静态博弈收益矩阵可见表2。

其中,c是指投资成本,在没有投资时,视为净收益;a、b、d、e、f、g指投资收益减去投资成本之后的净值。假设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为:d>e>a>f>b>g>c。

由表2 可以看出,若外资企业、内资企业在投资决策时遵循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则博弈的纳什子均衡战略是(无政策优惠,无政策优惠),此时形成的是中外合作医疗机构。这种情况是理想中的均衡战略,即政府对外资和内资均没有任何优惠政策的情况下,两者选择中外合作的方式进入到医疗卫生行业。事实上,医疗卫生行业中政府管制是比较严格的,尤其是对于外资企业,因此即使外资企业想凭借其强大的资本优势选择合作的路径,也是难以进入到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当中的。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中中外合资和内企独资的占比超过87%,内企独资更是超过了半数。结果与现实的差别说明,在这种各方的静态博弈中,政府的作用很关键,由于我国对该行业特殊的管制政策使得该行业的引资未能实现纳什均衡。

因此,为了促进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更好发展,在医疗卫生这种准公共产品行业进一步放开引入外资合作势在必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外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促进了相关行业的高速发展,这与政府在招商引资活动中的作用是分不开的。我国的招商引资活动一般都是政府主导行为,在市场化经济的背景下,各个行业的政府已经成为拥有相对独立地方利益和横向竞争压力的开放式政府。对于招商引资这一行为来说,政府已作为经济主体的角色直接进入了市场。招商引资活动已经由市场竞争行为转变为各行业政府间的竞争行为。政府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转变为一个经营者,以人民“代理者”的身份,经营着具体行业的土地、劳动力、政策等资源,与其他行业的政府建立起一种新的竞争局面———行业政府间的竞争。政府行为作用不好,极有可能产生类似企业经济行为中的“囚徒困境”现象,出现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从而损害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四、医疗卫生行业外资、内资企业的动态博弈分析

在我国目前的医疗服务体系中,政府办的医院占全部非营利性医院的60%以上。面对如此长的战线,政府的财政投入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卫生事业是政府实施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社会公益事业”就意味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虽然要讲政府主导,但政府的责任也应当是有限责任,社会、个人也应当积极参与,共同谋求医疗卫生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应该在确保非营利性的国有医院在医院行业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对医疗行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允许和逐步扩大社会资本投资医疗行业,依法经营并获取利润。合理引进外资(FDI)到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明智之举。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在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中,外资力量是无法与以政府为主导的内资相抗衡的。本文将斯坦博尔格模型的动态博弈的方法应用于研究医疗卫生行业内处于不对称地位的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的决策行为。假设寡头医疗市场上有两个企业,即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这两个企业决策的内容是医疗产出,但这两个企业中,一方较强,处于先行主导地位,一方较弱,处于伴随地位。因此,他们的决策是由较强的一方先进行选择,较弱的一方则根据较强一方的医疗产出选择自己的进入时机以及医疗产出。由于双方的选择不仅有先后之分,且后选择的一方在选择时知道前一个企业的选择,据此选择利于自己的最优解,因此这是一个动态博弈问题。

本文假设医疗市场上有两个企业,强势地位的内资企业(设为企业1)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在行业中占有优势地位,处于行业的先行主导地位。而该行业的外资企业,即FDI(设为企业2),在与内资企业的竞争中被边缘化,处于行业中弱势地位。设模型中医疗卫生行业内强势内资企业(企业1)的医疗产出是q1,边际生产成本为c1,该行业弱势外资企业(企业2)医疗产出是q2,边际生产成本为c2;他们的策略空间是q1 和q2 的集合。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如何进行医疗卫生行业产出核算:随着各国行业核算体系的不断完善,医疗卫生行业产出核算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用于综合评价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工具。中国开展医疗卫生行业产出核算研究的时间较晚,最初所使用的概念和方法多来源于OECD国家较为成熟的成果。但随着近年来中国的研究者对该问题认识的逐渐深入,目前,中国也已经初步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并融入了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特殊性的核算体系。对于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的产出核算而言,现行核算方法在遵照SNA(1993)惯例的基础上(即采用投入法进行其产出的核算,投入项目是指其活动成本的加总,即劳动者报酬、中间消耗、固定资产折旧及其他生产税减生产补贴(生产税净额)等项之和),采用特定计算法中的“经常性支出法”,则:医疗卫生行业的总产出= 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经常性业务费用支出。在本文中,具体的医疗产出计算略。

设价格函数为P=P(Q)=a-b Q,其中Q=q1+q2,a>0,b>0(为简化下面运算不妨令b=1),设两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为c1=c2=c且a>c>0,不存在固定成本。企业的得益为各自的销售收益减去各自的成本。

根据上述假设,强势内资企业的得益(利润)函数为:

同理可得弱势外资企业的得益(利润)函数为:

用逆推归纳法分析这个博弈,找它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根据逆推归纳法的思路,先分析第二个阶段外资企业的决策。在第二个阶段外资企业决策时,强势内资企业选择的产量q1 实际上已经决定了,因为在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政府对外资设置的门槛要高于其他行业,即使是对国内企业的投资要求也比较苛刻。因此,对外资医疗机构来说,相当于是在给定国内医疗机构产量q1 的情况下求使外资医疗机构的利润u2 实现最大值的q2,这样q2 必须满足:,则a-2q2*-q1-c=0,即:

这实际上就是外资医疗机构对国内医疗机构产量的一个反应函数。国内医疗机构知道外资医疗机构的这种决策思路,因此国内医疗机构在选择产量q1 时就知道弱势外资医疗机构的产量q2*会根据国内医疗机构的选择进行理性选择,所以直接将(3)式代入国内医疗机构的利润函数(1)式,这样国内医疗机构的利润函数实际上转化成了其产量的一元函数:

当把外资医疗机构的反应方式考虑进来以后,国内医疗机构的利润就完全可以由其控制决定了,也就是说占行业主导地位的内资企业的得益完全由自己掌握。因此可以直接根据(4)式求出使国内医疗机构利润最大化的q1*。

令q1=q*1时(4)式对q1的导数等于0,即

医疗卫生行业内资企业的最佳产量:,

此时,医疗卫生行业内资企业的最佳产量:

由上比较得出q*1>q*2。

国内医疗机构在第一阶段选择的产量,外资医疗机构在第二阶段选择的产量,是运用逆推归纳法分析得出的策略组合,是这个动态博弈的惟一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

将q*1、q*2分别代入内资企业、外资企业的利润函数(1)、(2)式:

医疗卫生行业外资医疗机构的利润:;

医疗卫生行业外资医疗机构的利润:

由上比较得出:u1>u2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中外资医疗机构的最佳产量q1*远大于外资医疗机构的最佳产量q2*;占行业主导强势地位的外资医疗机构的利润完全由自己掌握,行业中强势国内医疗机构的利润u1 远大于弱势外资医疗机构的利润u2,这反映了该模型中的国内医疗机构和外资医疗机构所处地位不对称性的作用。因为国内医疗机构在该行业中处于强势地位,采取政策先行的主动,且又把握了弱势外资医疗机构会根据强势国内医疗机构的选择进行理性选择,从而国内医疗机构能获得很高的市场占有率,赢得高额的垄断利润。

医疗卫生行业存在着内外两种资本之间的利益矛盾,实力强大政策偏袒的国内医疗机构通过长期的动态博弈将弱势外资医疗机构的权益锁定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界限内,使外资医疗机构在利益链上处于低端位置。跨国公司挟多年来进行全球竞争的经验、技术和强大的资本支持,在我国一些行业内实行跨国并购,控股、独资化,进一步占领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在行业中形成强势地位,占领大量市场分额,然而,在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外资企业在与内资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出现外资医疗机构被排挤效应,在内外资企业的动态博弈中,我国部分医疗卫生行业的外资医疗机构正日趋“边缘化”。随着我国深层次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更多的跨国公司将在我国进行投资,这是一场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相互博弈的动态决策过程。要想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获取最大的收益,内资企业要强化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维护产业的自主性,争取行业中的主导强势地位,才能在内外资企业的动态博弈中持续长久的取胜。

五、结论及政策启示

本文在完全信息的假设条件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了外资企业与东道国内资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并比较了双方在这种特殊行业政策干预下的利益得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存在着内外两种资本之间的利益矛盾,受政策偏袒的内资企业通过长期的动态博弈将弱势外资企业的权益锁定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界限内,使外资企业在利益链上处于低端位置。多年来跨国公司在我国其他很多行业中挟全球竞争的经验、技术和强大的资本支持,实行跨国并购,控股、独资化,进一步占领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在行业中形成强势地位,占领大量市场分额。然而,在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外资企业在与内资企业的竞争中却处于弱势,出现外资医疗机构被排挤的效应,在内外资企业的动态博弈中,我国部分行业的外资医疗机构正日趋“边缘化”。究其原因,它与政府对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干预不无关系。然后,正是这种不正常的内资保护,使得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行业融资不足,体制机制僵化,公共服务效率低下,社会服务职能未能充分体现,医疗卫生行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到了非改不可的关头。而通过借鉴公私合作PPP模式,有效利用FDI进行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投资模式建设,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医疗卫生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外资进入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投资溢出效应也不能即见成效。正确面对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现状,把握好我国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同时在观念和政策方面要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外开放、对内改革”是一项要始终坚持的政策。另外,我们也不能片面去追求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而忽略了增长的质量,不能盲目地引进外资。

短期来看,类似于医疗卫生行业这样的准公共部门,在引资重点方面应该与其他部门和行业有所区别。我们可以将外资分为高质量外资和低质量外资。高质量外资指具有产权垄断优势、明显“技术溢出效应”、产业结构带动效应的外资,其看重的投资因素主要是行业因素。而低质量外资看中短期效应,倾向于优惠激励政策。当前,一般行业在行业因素上占优,而准公共产品部门在优惠激励政策方面占优。

长期来看,应尽快完善各行业特别是医疗卫生行业的影响FDI流入的行业因素,以良好的行业条件来弱化和替代激励政策,使国家的引资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路径。一般行业利用自身市场化程度、人力资源开发、基础设施条件、科学管理等方面积累起来的行业优势,在引进FDI上应更多考虑技术、制度、管理方面的创新来进一步提升行业优势,从而来弱化乃至替代激励优惠政策。作为准公共产品部门要借鉴一般行业丰富的经验,来不断完善准公共产品部门FDI的投资环境。在政策上寻求联合与合作,充分利用中央对该部门的政策倾斜,抓住机遇,把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到改善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条件、基础设施、市场规模在内的行业因素上来。总之,行业之间要弱化优惠激励政策,强化提升人力资源,市场开放、集聚程度等行业影响因素,促进引资良性循环。

近年来关于土地政策的有关文件精神 篇10

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户, 任何组织无权以任何方式决定流转农户的承包地, 更不能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名义, 将整村整组农户承包地集中对外招商经营。要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流转, 鼓励土地在农户间流转, 向种田能手流转。严禁以下指标、定任务、赶速度等方式行政推动土地流转。流转的土地要用于农业特别是粮食规模化生产, 严禁借土地流转之名搞非农建设, 严禁破坏、污染、圈占闲置、撂荒耕地。

———摘自《农业部关于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保证土地流转规范有序进行的通知》

9

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地林木承包经营权流转。

———摘自王三运在甘肃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做的题为《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为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报告

10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加强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 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 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鼓励土地向种植能手集中。积极稳妥地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规范征地程序, 落实补偿标准, 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摘自《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

11

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期不变的基础上, 积极引导和促进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 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使农业的经营水平和层次得到进一步提升。

———摘自《甘肃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12

允许进城落户农民保留其原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 (草) 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 继续享受各项惠农政策。……探索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抵押担保贷款的有效办法。……抓紧抓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充分依靠农民群众自主协商解决确权颁证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可以确权确地, 也可以确权确股不确地。……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坚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在不改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不损害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 完善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的实施办法。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林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 (林) 场、农民合作社、农林企业流转。探索建立工商企业流转农业用地风险保障金制度, 严禁农用地非农化。

———摘自《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意见》

13

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在确保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 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改革。创新土地流转形式, 鼓励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 制定土地流转市场运行规范。土地流转的价格、形式由承包农户自主确定, 流转收益归承包农户所有。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 探索有效模式和途径。鼓励农民在自愿前提下, 采取互换并地方式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加强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和土地矛盾纠纷调处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公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 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鼓励有条件的县 (市、区) 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收储中心。严格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强化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和用途管制, 防止流转土地非农化。制订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

———摘自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意见》

14

准许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各种股份合作形式登记成立农民合作社;准许农民以实物、知识产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向农民合作社作价出资。……支持农民合作社以成员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固定资产等办理抵押质押贷款, 鼓励金融机构大力开发适应农民合作社的信贷产品。……支持农村土地向农民合作社流转,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摘自《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意见》

15

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业务试点, 探索开展土地信托业务, 大力推广订单农业与供应链融资、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联保贷款、“信贷+保险”等成本低、可复制和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

上一篇:多媒体下一篇:就业率公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