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

2024-06-13

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精选十篇)

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 篇1

制度经济学告诉我们,当政府为了引进一项新“制度”而颁发法令,那么法令的实施在一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背景下经常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比如,在一些国家,政府为了模仿发达国家的公司控制市场,颁布了私有化法令,其中的一个意外后果是公司控制权普遍被内部人掠取,像原国有企业的经理,他们在经济“转型”前已经掌握了实际的控制权。这种情况有些类似于将实验室研制的药品用在人体身上,因人体的复杂性而出现副作用。意外情况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理想计划和现存制度环境之间缺乏必要的“耦合”。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公允价值的引入,我们应该考虑制度方面的问题。从财政部颁布的38项企业会计准则中仅适当地引入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可以看出,在我国的转轨经济制度背景下,还不能全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是要考虑如何在我国的制度内合理使用公允价值。

一、公允价值的涵义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95年6月发布的第32号国际会计准则(IAS32)中,对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结算的金额。”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2000年2月发布的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S7)中,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在交易双方自愿的前提下(即排除强迫或清算的情况),当前资产(或负债)的购置(或发生)或出售(或清偿)金额。”

FASB在2004年6月发布的《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中,对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是:“资产或负债在熟悉情况、没有关联的意愿参与者的当前交易中进行交换的价格。”

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表述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从内容上来看,公允价值的定义略有差异。总的来说,它是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但是,这个金额是在许多限制和假定条件下取得的,正是这些限制和假定条件才使公允价值具有了特殊的内涵。首先是公平交易。它是取得公允价值的必要条件,是指交易双方处于完全竞争市场环境,双方都独立竞争,不存在相互关联的关系;其次是完全市场。参加交易的各方必须充分了解市场情况,缩小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更好地确认交易价格,这是获取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的重要条件;再次是时态观。公允价值计量的时态观是动态的,有别于历史成本计量的静态时态观,使企业会计报表信息更加相关、对决策更有用,这也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优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后是价格估计在交易或事项尚未发生时按照当前的市场情况,对市场价值发生变化的资产和负债重新计量。由于公允价值的计量有条件约束,许多因素都要依靠判断和估计,所以价格估价也是公允价值的突出特点。这就要求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要有严格的经济制度与之相适应。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及美国会计准则之所以全面、深入地运用了公允价值,正是与其成熟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密切相关的。

二、我国转轨经济时期公允价值的适用性

我国转轨经济时期特殊的经济形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经济体制的转轨,指我国正在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制度选择;二是发展阶段的转型,指我国正在从不发达状态迈向现代化。转轨经济形态就是要通过制度选择改善发展的激励条件,同时发展对制度选择、形成也具有反作用,因此制度选择和发展阶段之间存在契合关系。当两者还不能完全契合时,就会带来矛盾和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建设的诸多问题,如产权管理体制不顺、市场约束不强等。正是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公允价值在我国还不能全面地推行,具体表现如下:

(一) 市场不活跃,缺乏公平价格的形成机制。

对于绝大多数资产和负债而言,很难找到可以观察到的市场价值。我国现在还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市场化程度还较低,各类要素市场的运作还不够正规,中介机构尚难以真正独立、客观、公正地行使中介职能。还有一些中介机构缺乏诚信,对一些资产或负债的评估有失公允,资产评估的科学性还存在较大欠缺。这些反映了我国目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价格波动较大,这样公平交易就不能完全实现,进而通过资本市场交易的一些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格也就不公允。

(二) 我国证券市场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萌芽,并伴随经济转轨的脚步快速成长起来。

但是,证券市场“边干边学”的制度变迁本质决定了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中必然存在诸多问题。公司治理结构、独立董事制度、信息披露制度有待完善;公司治理效率有待提高;公司资本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股东会、董事会与经理层面的权利制衡关系还有待建立;证券市场监管透明度不够。证券市场上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价格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这是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一大原因,但是前面所说的我国证券市场的诸多问题使得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价格动态性的信息无法及时传递给投资者,那么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价格的确认也就不公允。

(三) 存在大量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现象。

企业产权中有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个体等利益主体,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利益冲突。此外,企业的经营者比所有者在获取信息方面拥有更大的优势,从而在实际中出现了大量利用债务重组、投资、非货币性交易中公允价值伪造会计信息的现象,不仅直接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运行。

由此可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应充分考虑我国的制度背景,做出谨慎的改进,在引用上应只是趋同而不是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市场经济已经很成熟,市场体系很完善,地位也很牢固,而公允价值恰恰又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司治理、综合监管体系、信用中介体系等内外部经济制度都较为先进,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很高,具有适合公允价值全面、深入应用的土壤。而我国特殊的转轨经济形态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差距,因此,新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适度引用是符合国情的。

三、对公允价值推行的制度建议

由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保护投资者和惩罚财务舞弊的法律制度不健全等制度因素的限制,公允价值还不适合在我国全面的推广。但从长期来看,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必将对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提出挑战,也会为公允价值的使用提供直接的现实需求。这时就需要我们设计一项可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制度,只要我们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成熟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那么全面、深入的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也是可行的。

首先,建立健全活跃的市场体制,使各种资产或负债的市价很好地反映其真实价值。在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下,价格是所有市场参与者在充分考虑了收益和风险之后所达成的共识。此时,价格才能成为真实的、准确的市场信号。这样才能创造一个有利于公允价值全面推广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

其次,法律作为适合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和调节利益流向的强制性行为规范,对会计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健全法律制度,通过完善法制制度,来维护市场秩序。健全法律、法规对会计舞弊法律责任的规定和惩罚机制,尽力避免给那些利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舞弊者留下操纵的空隙;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国家监督机构,证监会、国家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会计舞弊的监督,除了进行不定期的抽查以外,还要充分调动稽查力量,一旦发现舞弊现象,一定严惩不贷。要让我们的法律制度充分地起到维护市场主体权益的作用,能真正为市场主体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这样才能为交易双方公平交易提供一个规范的空间。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论文 篇2

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财务会计的许多理论和方法都是围绕会计计量展开讨论的。公允价值作为一种重要的会计计量属性,自七十年代就开始被引入会计领域,经过30多年的研究和完善,国际上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是学术界、理论界和实务界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剧烈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息过。尤其是在我国,由于受我国市场环境的限制,公允价值在我国几经用弃,经历了曲折过程。我国在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基础上,明确将公允价值列为五种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在颁布的38项具体准则中,有19项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公允价值计量。在国际上对公允价值会计争议呼声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深入分析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中面临的问题,找出应对措施,对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公允价值发展历程

(一)公允价值首次应用(~)。公允价值首次出现在196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这段期间里,财政部大力提倡使用公允价值,所颁布的涉及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有《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此外,在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和租赁准则中也有涉及。这一阶段提倡公允价值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做法。公允价值已经被越来越多国家的会计准则所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也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计量属性运用在各项准则中。第二,在年6月24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讲解中,对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因阐述在各准则中具有代表性:“公允价值体现了一定时间上资产或负债的实际价值,以公允价值计量能够真实反映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或企业在清偿债务时需要转换的价值”。

(二)公允价值用而又弃(~20)。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之后由于我国缺乏活跃的市场,公允价值时常难以获得,导致企业在运用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及投资准则中,出现了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现象。因此,在2001年新修订的准则中,绝大多数涉及公允价值的内容被取消:即对有关经济业务的处理尽可能地回避按公允价值计价。当时的准则讲解中详细阐述了取消的原因,原准则的发布实施对于规范企业会计处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原准则在执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原准则较多地运用了公允价值概念,而我国当前的产权、生产要素市场又不是很活跃,相关的公允价值难以取得,从而给一些企业利用准则调节利润留下了一定的空间。为了防范类似问题继续发生,并及时解决已存在的有关问题,财政部决定对原准则进行修订。

(三)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至今)。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股权分置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在交易所挂牌上市,这类金融资产的交易已经形成了较为活跃的市场,为我国应用公允价值创造了必备条件。经过几年的努力,新一轮会计准则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发布,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被重新提出,且在19个具体准则中被提及和应用,这成为此次新准则的一大亮点。从此,我国会计准则基本达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公允价值“用”与“弃”的演进历程正说明了:公允价值的“用”与“弃”是在当时的社会产权约束下,社会经济活动主体利益关系博弈的结果。

二、公允价值应用中的问题

(一)现实的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公允价值不易取得。公允价值的确定基础是公平交易,公允价值要体现“公允”,交易就必须公平,因此交易双方都必须是在了解交易情况的前提下自愿地进行买卖。但现实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交易的公平性难以保证,交易的公平性受诸多因素影响,很多的交易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特别是目前我国没有足够活跃的交易市场,会计准则不完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证券市场不发达,证券市场监管不力,流动性不强;要素市场不成熟,市场化程度低;公司治理不完善,导致公允价值很难把握。因此,现实经济环境成为一个公允价值得以广泛应用的制约因素。另外,只有通过充分活跃的市场交易确定的公允价值才是可靠的,但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很多会计要素如资产和负债在现今市场上难以找到可供对比的交易价格,获得其公允价值的技术手段往往只有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在的现金价值的现值计量。而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存在不确定性,这也是公允价值难以获得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公允价值信息质量可靠性难以把握。公允价值的认定,一般有三种方式:第一,存在市场(活跃的)交易的情况下,交易价格即公允价值;第二,在不存在实际交易事项的情况下,应该寻找市场上同类(相类似)的交易,以同类(相类似)交易的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第三,如果某项资产或负债没有由市场直接决定的可观察到的价格,却有合约规定的或可以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加以估计,就可运用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也可以采用专业评估人员的评估结果。然而,市场信息的多样化、估价方法的复杂性以及判断估计的人为性势必使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遭到质疑。由于我国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市场仍不成熟,各类要素市场运作还不够正规,导致市价的计量不准确,可靠性不太高。

(三)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公允价值成为操纵利润的工具。由于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等企业相关利益主体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利益冲突。而且,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完善,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程度相当高,关联方交易大量存在,公允价值成了关联方和上市公司粉饰经营业绩报告、伪造盈利的工具。企业经营者在获取信息方面比所有者具有更大优势,从而在实务中出现了大量利用债务重组、投资、非货币性交易公允价值伪造会计信息的现象,同时,在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财务经理接受董事会指令,按董事会决议工作,在关联交易、非货币交易、债务重组中,董事会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利用公允价值进行操纵利润,要求会计人员按照自己的命令和意图行事。内部审计人员在虚假会计信息治理和监管上发挥的作用有限,内部监控形同虚设,这就有可能更加助长了企业的利润操纵行为。

(四)公允价值计量实际操作难度大。公允价值表现形式较多,在实务中如何选择使用,如何选取同样或类似资产和负债的市价,如何采用估值技术,这些都是公允价值计量在实际应用中的可操作性问题。首先,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信息获取渠道通畅与否、获取信息及时性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当前,企业主要是通过经纪商、资产评估机构等获得活跃市场中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企业如何建立与这些部门的联系,这些部门如何强化他们的服务功能,另外这些部门所发布的公允价值信息是否滞后于市场信息都直接关系到公允价值的取得;第二,在公允价值计量中,有许多会计要素如资产和负债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观察的交易价格,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在的现金价值的现值计量,往往就成为估计相关价格即公允价值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但因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等都是不确定的,在计量的操作上往往难度很大;第三,如何在制度安排上建立会计界与资产评估界的联动机制也面临障碍。所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

(五)会计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会计人员在公允价值确定中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其专业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和会计准则中会计方法的运用。就公允价值而言,采用现行市价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及时收集和应用交易商品的外部信息,采用估价技术,熟悉理财学方面的知识,经过综合分析、判断,才能熟练地操作。然而,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会计理论功底以及综合素质普遍偏低,职业判断的经验相对不足,这在某种程度也影响了公允价值在我国的推行,因此会计人员的素质必然影响判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三、解决公允价值应用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市场条件。计量属性的选择必须符合现实的经济发展环境。公允价值得以运用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存在统一而又充分竞争的活跃市场。目前,我国市场体系本身正在得到逐步完善,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因此,加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完善市场体系,培育健全的资本市场体系是以较低成本获得可靠的公允价值的前提条件,虽然公允价值并不一定等于市场价格,但是市场价格毕竟是最为客观、最简便的公允价值的来源。所以,当前应该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努力培育各级市场,促进完善的生产资料市场、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建立,才能更好地确定商品成本和市价,从而获得商品公允价值的信息。

(二)深化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研究。对于公允价值的采用来说,完善的理论比活跃的市场和高素质的人更重要。现阶段,我国理论界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仍然十分有限,涉及公允价值的相关准则较为普遍,但是分布比较零散,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这将极大地阻碍公允价值的应用与发展。因此实现公允价值会计的重要举措就是建立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其框架体系。这个指导框架应包含对计量目标的明确阐述、对公允价值所包含的经济要素的界定、对利用现值估计公允价值的技术方法的描述及利用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在财务报告相关信息中披露的规定等,从而确保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全面推广应用。我们应当认真

学习国际上最新的现值和公允价值的研究成果,将其与我国特殊的市场环境相结合,从而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应用公允价值的一套理论体系。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公允价值要做到真正公允,必须加快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解决人为操纵问题。首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国有股减持,减少国有股和法人股所占的比重;第二,建立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董事会中必须引入相当比例的独立董事;再次,完善职业经理人才市场,改变董事、经理主要由行政渠道产生的现状,通过市场手段和市场竞争方式来选拔和聘任公司管理者,并建立和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董事、经理的个人利益与公司的长远价值同比增长,使公司的会计政策选择与股东利益趋于一致,使股东目标成为管理者目标。最后,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只有机构投资者队伍壮大起来,股权过分集中和流通股过分分散的现象才能得到缓解。

(四)降低公允价值计量操作难度。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操作上的难度是阻碍公允价值计量推广,导致企业利用公允价值造假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我国推广公允价值计量最迫切的要求就是降低公允价值计量操作上的难度。这就需要加快我国公允价值的会计理论体系建设,加强研究将公允价值理论客观量化,制定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应用模式。该模式所包含的要素有明确阐述计量目标,详细界定公允价值所包含的会计要素或会计事项,规定利用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的原则和从技术角度描述利用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的方法,从而加强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

(五)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是使用公允价值模式的保证。确定公允价值需要会计人员的估计和判断,加强会计人员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水平,才能更准确地确认公允价值。要达到这个目标,需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强化法制教育,要求会计人员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处理会计业务;二是切实加强诚信建设,培养职业良知,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职业道德,从根本上消除虚假现象的出现;三是要加强业务培训,帮助会计人员熟悉和掌握新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提高其对交易和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做出复杂判断处理的能力,从而减少会计信息的行为性失真和对公允价值判断的偏差。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学敏。公允价值:理论内涵与准则运用[J]。会计研究,.6。

[2]葛家澍,杜兴强。会计理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3]卢燕玲。新会计准则体系下会计政策选择的思考[J]。财会研究,.9.

[4]王建成,胡振国。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探析[J]。会计研究,2007.5.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探讨 篇3

【关键词】公允价值;金融工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中图分类号:F71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9-0013-01

1 公允价值的历史演进

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与会计目标的理论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演进密不可分。

20世纪70~80年代,对于会计目标的观点,形成两个代表性的流派:受托责任流派和决策有用学派。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向资源的提供者报告受托管理的情况,应以客观信息为主,因为历史成本是具有客观性,可验证性的计量模式,所以是受托责任观下的最佳计量模式。历史成本指的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其他等价物。因而传统会计计量模式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

然而,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根本目标就是向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对他们决策有用的信息。随着经济的发展,历史成本的计量模式日渐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于是引入了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计量模式。公允价值作为最能够反映资产价值与风险的计量方法,广泛受到监管部门和投资者的推崇。

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变化日新月异,衍生工具和资产证券化使得历史成本披露的会计信息难以揭示公司真实财务状况。特别是期权、期货、互换这些衍生工具在各大公司的广泛应用,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风险,形成一把双刃剑。如果按照传统的受托责任观所实用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是无法将这些风险和收益充分及时的纳入财务报表供投资者参阅的。20世纪80年代的层出不穷的财务丑闻敲响的警钟,于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开始着手于制定新准则,寻找合适的计量方法以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FASB在2004年推出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征求意见稿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经过反复讨论,FASB在2005年发布了准则草案,并计划在2006年正式发布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2 公允价值的定义和在我国的应用

2006年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这系列的新准则中,有17条准则涉及到公允价值,其中以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准则的使用最为广泛,且对资产负债表产生显著的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将金融资产分为四类,其中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均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这样的规定使得在那些价值波动大的金融资产和负债的风险能够在财务报表中充分的体现,而衍生工具的计量问题也迎刃而解。另外,该准则除了要求对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列示,还要求对公允价值取得的依据、估计的方法和金融工具潜在的风险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进行充分的披露,使得财务报表的披露更加完善。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中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可使用成本模式也可使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但在同一家企业中,只能采用一种模式对所有的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不得同时采用两种计量模式。并且要求在成熟的房地产市场中和能够可靠取得房地产公允价值的情况下,企业才可以使用公允价值对房地产资产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另一方面,只允许从成本模式转到公允价值模式,不允许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计量。这些各方面的限制,一方面保证了会计信息在各期间内的可比性,另一方面减少了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操纵的可能性,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企业会计准则第 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换入资产的计量有两种方式,但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必须满足两个前提,一是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二是换入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可以可靠的计量。其中,会计准则对商业实质的判断做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换入资产的风险、時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或者换入换出资产的预计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这样的规定符合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区分开了不同目的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交易。另外,该准则还特别强调了应当关注存在关联方关系的情况下的交易,关联方关系很有可能使得该交易不具有商业实质。会计准则的这些规定,旨在遏制企业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交易来进行财务报表的粉饰,限定了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从而减少了企业利用操纵利润的机会。

3 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局限及其对策

在我国,金融市场发达程度未达到欧美国家水平,公允价值取值的公允性和可靠性都有待提高。许多资产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加上商业保密和信息不对称性,导致了一些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取得。另外,对于衍生工具之类的价值波动较大金融产品,公允价值的估值缺乏技术支持,不便于准确而快速的取得公允价值。针对公允价值的取值问题,一方面应积极发展市场中介的力量,发挥审计和资产评估的力量,增强市场的透明度,使得各项资产有明确的市场价格。另一方面,扩展会计软件的功能,使得会计人员能够便捷的取得资产的公允价值。比如德国裕宝银行、德国北方银行等银行通过SAP公司开发的“金融工具会计系统”来核算金融工具,其中也包括公允价值的数值。我国在执行新会计准则时,可以向国外学习先进经验,引入配套的信息系统,以便于金融公允价值的取得。

公允价值的运用较历史成本在技术和人才的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复杂的交易和取值技术需要会计人员具备金融、经济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才能进行会计处理,这也增大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在使用公允价值时,财务人员的主观判断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司财务报表,而内部管理层利益与外部投资者的利益的冲突会导致财务报表信息失真。因此,不仅应从专业知识方面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而且还应该重视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培训。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葛家澍.创新与趋同相结合的一项准则——评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J].会计研究,2006(03).

[3] 葛家澍.关于会计计量的新属性——公允价值[J].上海会计,2001(01).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评价 篇4

一、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历程

1997年至今, 公允价值在我国经历了提倡、回避、重新引入三个阶段。

1. 提倡阶段

自1997年至2000年期间, 财政部大力提倡使用公允价值, 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投资等具体会计准则中都涉及到公允价值计量, 在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和租赁准则中也有所涉及。例如, 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两个准则中规定:对于有活跃市场的非现金资产, 以市价作为公允价值;本身没有活跃市场的非现金资产, 其公允价值可比照相关类似资产的市价确定;本身及其类似资产均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非现金资产, 其公允价值可用适当的折现率计算现值。

由于我国当时的要素市场并不完善, 估价技术不成熟, 公允价值难以获得, 企业应用公允价值较为随意甚至出现了大量滥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的现象。

2. 回避阶段

由于利润操纵现象的出现以及公允价值确定自身存在问题, 自2000年开始公允价值的应用遭受了众多质疑, 准则制定者意识到我国应用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和现实环境仍不成熟, 于是在2001年对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直接应用公允价值的准则进行了修改, 重新改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从2001年到2006年, 我国的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但在这一期间, 仍有部分准则小范围直接或间接应用了公允价值的思想, 例如接受捐赠的存货、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非货币性交易中换入的多项资产的入账价值, 租赁准则中资产余值的概念, 融资租赁的标准等, 都用到了公允价值的概念。

这种回避的做法, 减少了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的机会, 但也导致了许多新的利润操纵现象出现, 这显然不利于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这一时期的西方发达国家正在逐步扩大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 回避的做法使我国的会计报表与国外缺乏可比性, 从而对对外经济往来产生了较大障碍。

3. 重新引入阶段

为了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 2006年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体系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 在已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中有17个准则不同程度地使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涉及范围非常广。同时,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仍不成熟, 很多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难以取得或是不能可靠计量, 财政部在引入公允价值时十分审慎, 严格规范了公允价值使用的前提条件, 只有可靠计量才能够采用公允价值, 若不能获得公允价值信息或是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仍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在这一阶段, 新会计准则体系引入公允价值, 体现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大趋势。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 更充分地考虑了我国国情并作了审慎的改进。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必然性

我国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1. 公允价值的引入体现了其自身优越性

与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相比, 公允价值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首先, 采用公允价值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公允价值反映了特定时点、特定经济状态下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定价, 包含了影响该资产或负债价值的所有信息。与历史成本相比, 公允价值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 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以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 按公允价值计量能够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更有用的会计信息。

其次, 采用公允价值符合配比原则的要求。现行会计模式下, 收入按现行市价计量, 成本、费用却是按历史成本计价。在公允价值计量下, 收益是现时收入与按公允价值计算的成本费用配比的结果, 更能体现配比原则。此外, 公允价值计量既要计量资产和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公允价值, 还要反映公允价值变动所造成的利得和损失, 体现了企业真实的收益。

2. 公允价值的引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进入21世纪, 我国的市场经济逐步走向完善, 各类产品基本形成了成熟的公开市场, 应用公允价值的宏观环境已初步形成。同时, 我国证券市场在运作透明度、上市公司监管体系的构建、违规行为的惩处等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市场有效性有了较大提高。同时, 财政部和证监会逐步加强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审查, 并加大了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舞弊案件的惩罚力度。此外, 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也在逐步优化, 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发展大大降低了企业高管违规操作的可能性, 为公允价值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 不断涌现出新的经济业务, 例如金融创新。有些衍生金融工具并不具有货币和实物形态, 产生合约权利或义务的同时交易和事项尚未发生, 使用传统的历史成本显然无法进行会计处理。而公允价值计量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其价值的确定并不取决于业务是否发生, 而是由双方协商确定, 从而反映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权利和义务。可见, 公允价值能够适应新业务的需要。

3. 公允价值的引入是会计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加入WTO后, 我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 在充分考虑国情的前提下政府制定的各项制度与国际规则趋同的趋势越来越清晰。在会计市场日益国际化的今天, 与国际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将妨碍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 影响企业在国外市场的发展目标。近年来, 国际会计准则及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 纷纷将公允价值作为重要的计量属性加以应用, 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我国再次引入公允价值, 是与国际惯例接轨并最终实现会计国际化的必然选择。

三、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局限性

我国重新引入公允价值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很多限制性因素, 主要体现在:

1. 市场化水平不足

在经济环境方面, 我国仍处于市场经济转轨时期, 与国际会计准则所依赖的“成熟市场经济”并不相符。一些行业仍存在垄断, 大多数交易不存在外部市场或是外部市场不够活跃, 所涉及的资产价值无法或很难在市场上找到准确的依据, 这使公允价值的获取成为困难。在法律环境方面, 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出台, 我国对会计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明显滞后。

2. 公允价值应用的可操作性不高

新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了哪些经济事项需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而对如何计量这一方法层面上的问题, 却只有有限的说明。会计人员能够知晓哪些具体业务需要以公允价值计量, 但在实际工作中可操作的方法并不多, 甚至是无所适从。可见, 我国缺乏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相关的指引内容, 这将阻碍公允价值计量的有效应用。在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17项具体会计准则中, 只有资产减值、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和企业年金基金三项提供了具体的计量指引, 而且各项指引散见于具体准则中, 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

3. 理论知识不完备

我国从1997年首次提倡公允价值至今, 历时十几年, 理论知识储备仍不够完善, 信息的整体处理能力较低。目前, 我国对公允价值的估计主要依靠第三方, 如资产评估师。在估价模式上主要参考国外较成熟的估价模式。由于我国应用公允价值的实践经验不足, 无法确定各种计量方法的选取是否适用于我国现时的市场环境。对于某一特定项目, 采用何种计量方法才能保证最优, 目前还没有一个较明确的认识。

4. 公允价值容易再次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

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改变了传统的收益观, 公允价值的实际应用大大超出了交易范围, 它不仅适用于初始计量还适用于后续计量, 而后续计量大多是在无交易情况下进行的。另外, 对于公允价值的核心—现值技术, 无论是贴现率的选择还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 均离不开对未来事项和不确定性的主观判断。可见, 公允价值必须通过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来实现, 其定义与实际应用也受到交易方或评价主体主观判断的影响。这使得公允价值的确认难免会出现“显失公允”现象, 公允价值可能再次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

5. 会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

如上所述, 公允价值的确认涉及到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这些判断是否公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及个人经验等各方面。而且, 公允价值的应用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有较高的要求, 我国之前对公允价值由提倡到回避, 应用之后又被迫废止, 表面上是因为很多上市公司利用其调节利润, 但深层次的原因则应归为职业道德问题。

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 篇5

浅议公允价值计量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作者:殷兴友

来源:《财会通讯》2008年第03期

第一,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确认、计量和披露。2005年我国金融市场出现了多种金融工具,如权证及其创设制度、短期融资券、资产证券化产品、新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债券远期交易等。随着其后各种金融及金融衍生工具的推出,使其在金融企业内的作用日益重要,如何初始确认和计量、后续计量、期末估价及减值等问题变得不可回避。由于金融及金融衍生工具具有短期在市场中价值变化比较大的属性,所以用历史成本等其他方法计量是不能正确反映市场价值的,而用公允价值计量则能更好地反映其市场价值。从《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7条第1款、第8条第1款、第30条、第32条、第40条规定都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初始确认和计量、后续计量、期末估价、减值等都是以公允价值为标准的,其实质是要求对交易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或负债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这样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满足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决策的需要。

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 篇6

关键词:公允价值 应用现状 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化进程的脚步也在加速。公允价值会计近年来成为国际上会计发展与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话题。我国也非常重视公允价值的应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有条件的应用公允价值。现就我对公允价值的理解做简要陈述。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

(一)1997年--2000年公允价值的引入阶段

1997 年--2000 年,我国财政部颁发了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准则,其中,公允价值的概念在《债务重组》、《投资》、《非货币交易》准则中,首次被引入了。1998年6月发布的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当债务人用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时,该现金资产和转为股权的部分是按公允价值入账的,债务人可确认债务重组收益。1999年6月28日发布的非货币交易准则将资产分为同类与不同类两种。

(二)2001 年--2005 年公允价值使用受限阶段

2001年1月,财政部对《债务重组》、《投资》和《非货币性交易》3项会计准则进行了重新修订。修订后的债务重组准则要求债务人直接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现金、非现金资产或股权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或当期损益,要求债权人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确认受让的非现金资产、股权等。

(三)2006 年至今有条件的全面运用公允价值阶段

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第1 号——存货》等38 项具体准则,基本确立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坚持历史成本原则的同时,大量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

三、公允价值在实际应用方面的局限性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相关市场还不成熟,公允价值的使用必然会带来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允价值可靠性难以控制

对于公允价值的认定一般有三种方式:第一,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交易价格即公允价值。第二,在不存在实际交易事项的情况下,以同类或相类似交易的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第三,如没有由市场直接决定的可观察到的价格,却有合约规定的或可以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加以估计,就可运用现值技术,也可以采用专业评估人员的评估结果。尽管公允价值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却受到了质疑。

(二)公允价值计量有难度

有许多会计要素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观察的交易价格,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在的现金价值的现值计量,往往就成为估计相关价格即公允价值的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但因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都是不确定的,因而现值计量的复杂性亦就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易推行应用的难点。

(三)公允价值计量为企业操纵盈余留下了隐患

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准则规定在满足公允价值计量条件下,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损益。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由于公允价值的计量具有弹性大、不确定性的特点,管理当局很可能根据需要通过非货币性交易或债务重组操纵盈余。因此如何确保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防止管理当局利用公允价值操纵盈余,成为实施新会计准则面临的一项现实而严峻的问题。

四、完善公允价值会计的应对措施

由于我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公允价值在我国市场的应用存在诸多限制和问题,现就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把握公允价值应用的绝对可靠性要求

若要使公允价值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就必须要加大对公允价值的绝对可靠性的要求,财务会计信息的两个最重要质量特征就是相关性和可靠性。社会上已经普遍认可了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所以要广泛应用公允价值的关键之一是保证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二)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方法

公允价值计量虽然具有许多优点,但它也具有数据、资料不易取得,計量过程主观随意性较大,得出的信息不够可靠等缺点。因此,在现阶段不可能、也不应将所有的会计要素都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而应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做法,即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上,尽量采用公允价值,以求得会计信息有用、相关、可靠。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公允价值可靠性的外部环境

监管部门制定严格的法律,对通过操纵公允价值操纵盈余的行为,实施经济处罚、行政处罚、市场准入等处罚手段,从外部环境上保障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当管理当局在权衡处罚成本与操作公允价值获得利益的高低时,更严厉的处罚能够震摄管理当局,从而在外部监管方面对公允价值的可靠性起到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 苑凤儒、孟俊婷:《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的探析》,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2010年11月

[2] 葛家澍:《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面向财务会计的本质特征》,会计研究,2009年

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探讨 篇7

(一) 公允价值的定义

FASB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在2005年发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公允价值计量》 (工作稿) 中, 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定义是:在现时交易中, 在非强制或非清算性销售的情况下, 以当事人在相关市场中销售、处置资产 (或结算负债) 的金额为计量依据。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一种计量属性, 是将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比较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与我国财政部对“公允价值”定义, 虽然表述不同, 但都强调了两方面的内容, 即“自愿”、“市场环境”。也就是“公允价值”的“公允”与“价值”内涵。其中“公允”侧重交易的公平无偏性, 包括交易的市场环境的公平自由、信息的可靠充分以及交易双方的自愿协商等。“价值”则指市场价值, 是相关资产和负债的真实经济价值, 以现在及可预见未来的经济市场环境为基础, 表现资产或负债由于市场风险变化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的获得或者牺牲”。公允价值的本质是市场基于完全信息对资产或负债效用价值的有效评价。通过对交易的公平性自愿性要求, 将市场对资产或负债效用价值的评价通过交易人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来表现, 公允价值计量由抽象的理念转变为具体可行性操作。

(二) 公允价值在国际会计领域中的应用

国际会计领域对公允价值计量研究是伴随对资产的成本和价值二者间关系的思考开始的。成本表现为取得资产或负债时的付出, 侧重于交易当时对资产或负债的计量确认, 一经确定不再变动, 具有可靠的计量依据, 数据表现准确性。价值则侧重于“即时”概念, 体现现时或财务报表日资产或负债的市场认可价值, 是随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能够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分析现状预测未来的依据, 具有决策相关性。1946年, 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William Patton在《会计师月刊》 (Journal of Accountancy) 发表题为《会计中的成本和价值》的文章, 指出“成本和价值不是相抵触和相排斥的概念。”反映企业价值的公允价值计量体系进入世界会计研究视野。2000年, FASB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发布《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公告,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得到国际重视。经过五十多年的研究发展, 国际会计界对“运用公允价值”已经达成肯定共识, “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公允价值”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当前国际一致公认:在现实中, 完全可以得到相关、合理、可靠的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并且科技的发达进一步保证公允价值的可靠计量。

(三) 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

财政部在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指出, 我国企业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 重置成本, 可变现净值, 现值以及公允价值。并特别强调: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 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 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 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其中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允价值计量下, 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要求企业根据情况谨慎有效地运用公允价值。我国将公允价值纳入《企业会计准则》, 同时将会计计量属性在原有基础上扩充, 其初衷是与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保持一致, 希望通过公允价值披露的会计信息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好地将企业纳入整个社会环境变化之中, 在了解企业真实状况的前提下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会计信息充分反映企业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同时, 实现财务报表支持“经济决策”的职能。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的界定简洁而泛泛, 在各相关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使用进行详细的规定。在准则中具体涉及公允价值的细则约十七项, 具体应用环境不同, 相关的注意事项也不同, 但实质目的保持一致:增加报表信息含量, 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有用信息;揭示企业经营风险, 影响企业盈余管理, 为投资者全面分析企业数据提供依据。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重视, 简单来讲源于两方面因素:一是我国经济环境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金融领域的发展, 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加大, 经营稳定性被削弱, 投资决策者更加注重会计信息所传达出来的经营风险信息以及对未来预测的依据。公允价值计量的本质特点, 即会计信息公允性, 符合会计信息决策有用观要求, 有助于会计信息客观反映企业状况的同时公允揭示经济环境变化, 因此公允价值建设成为会计信息相关性建设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 在我国经济积极融入国际化环境的宏观趋势下, 公允价值体系无疑有助于缩短中国会计信息与国际会计信息要求的距离, 无论是帮助国际信息使用者了解中国企业, 了解中国经济, 还是中国企业尽快融入国际化经济体系中, 公允价值的相关规定都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界定

(一) 计量属性分析

以资产的计量为例, 历史成本计量是指, 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 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重置成本计量指, 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可变现净值计量下, 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现值计量下, 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企业会计准则对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计量方法适用的具体环境与流程进行了详细的定义, 而相比之下,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定义相对模糊, 虽强调价值确定环境的“公平”“自愿”, 强调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却并没有对具体实务操作提出与其他概念平行的定义。

(二) 公允价值实务操作分析

在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确定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 如果该类资产存在活跃的市场, 则该资产的市价即为公允价值;第二个层次是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 如果该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 但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存在活跃的市场, 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比照类似资产的市价确定;第三个层次是既无同类市场也无类似市场, 当出现这种情形时, 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可按其所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以适当的折现率贴现计算的现值评估确定。在这个公允价值的估计体系中, 公允价值表现为一种涵盖多种计量属性的既综合又分工具体的计量属性束。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使用不同的计量属性, 如重置成本 (第一、二层次) 、现值 (第三层次) 。可以说具体条件下的历史成本, 重置成本, 可变现净值和现值就是公允价值。这进一步表明将公允价值作为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相并列的计量属性的不妥当性。

(三) 公允价值理念倾向原则

会计的计量属性是会计信息的语言, 它是实现会计目标的工具, 表示着会计目标的侧重。会计目标是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在一定历史环境下人们通过会计实践活动期望达到的境地或结果, 是在特定的外部环境中, 从有关方面对会计的需求出发, 通过会计系统的有机化合而形成的。关于会计目标的争论主要有两大派别, 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强调:会计目标在于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实际上是一种产权责任, 强调企业经营者对委托方的忠实性, 会计信息侧重于对经理人工作绩效的“反映”, 主张采用历史成本, 客观真实精确地反映验证产权, 以维护产权主体的权益。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的目标在于提供决策有用信息, 会计的着眼点在于会计报表本身的有用性, 侧重于会计信息对企业当前价值与潜在价值的体现, 认为有效的会计信息不只是满足所有者的需要, 还应满足潜在投资者及债权人等各方面信息使用者相关决策的需要, 因此主张多种计量属性 (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 并存择优。概括地讲, 受托责任观的立足点在委托人单方, 而决策有用观则面向多方面的所有相关信息使用者。伴随着会计目标有受托责任观逐渐向决策有用观转变, 建立多计量属性体系, 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监督和支持决策的职能, 是会计建设的必然趋势。

原则是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准绳, 是法规或标准。相比较而言, 原则更注重于基本规律的总结, 能够作为非常事件处理的基本出发点;计量属性则是对具体操作的指导, 对常见情况的操作指南, 提高工作效率。在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是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中的一项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及净值并行列示。而公允价值的概念表述更侧重于一种理念, 是一种对价值计量的原则性界定, 即最大限度地保证会计数据对企业价值的反映, 保障决策相关性, 而非与其他计量属性相似的应用指导。在具体应用的相关规定中, 公允价值计量也表现为对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甚至历史成本的特定适用条件的规定, 而非独立系统的计量方法体系。这样的定义更突出了公允价值的原则性特点。

三、公允价值应用的对策

(一) 强化公允价值理论研究

任何科学领域, 理论建设始终是实践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与导向。我国理论界对公允价值的深入研究及其成果影响着这种计量方法的顺利推广。公允价值计量一直是理论界讨论的热点之一。从理论基础方面讨论, 公允价值符合经济收益概念、全面收益概念、现金流量制和市场价格会计假设、现代会计目标、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的本质特征、未来会计确认的基础、现值和价值理念、计量观和净盈余理论以及财务报表的本原逻辑 (谢诗芬, 2005) 。另外, 对公允价值在我国环境下可行性与有效性, 理论界已达成积极共识:即公允价值对市场环境的要求并不高, 我国有条件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并且“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市场环境将越来越好”。但我国对公允价值实务应用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如何有效发挥公允价值计量的积极作用, 如何监控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计量中的主观判断因素进行利润操作, 如何引导公允价值的发展向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迅速有效地进行等。这些实践领域方面的理论指导缺乏不利于公允价值计量体系建设, 阻碍着我国公允价值改革的进程。即使在市场经济发达、人员素质较高的西方国家, 要实行全面的公允价值会计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需要通过不断的研究实践摸索前进。我国的公允价值理论建设有着相对优势, 一方面稳定发展的社会环境为公允价值改革创造有利操作环境;另一方面国际上大量先进的研究实践经验为我国公允价值的研究提供宝贵的借鉴, 避免了多走弯路。在这样的实践下, 只要相关研究人员潜心研究就一定能建立起相对健全有效有符合中国国情需要的公允价值理论体系。

(二) 建立有效的现值估计体系

公允价值坚持的是动态的价值反映, 表现为一种效用价值, 是市场对其效用的认定。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运用恰当的方法估计公允价值, 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会计信息的准确相关。这种价值的反映主要是通过现值来表现的。FASB第七号概念公告专为现值的运用技术及相关问题而提出, 指出在初次确认和新起点计量中使用现值的惟一目的就是估计公价值。现值计量在新会计准则中列示为一项会计计量属性, 是保证价值“公允”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是当某些会计要素在市场上难以找到可供观察的交易价格时, 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值并进行计量的一种手段。现值有两种计算方法——传统法与期望现金流量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环境情况:对于有合约约定现金流量的资产和负债, 传统法是合理的选择;而对于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点不确定的项目, 考虑现金流量期望值的期望现金流量法则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对于折现率的选择, 现阶段企业多采用以下方法, 即资产的市场利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借款利率、累加法计算的折现率以及定性分析法计算的折现率。主要考虑在不确定条件下是否考虑风险:如果不考虑, 使用无风险贴现率计算的现金流量现值可能是公允价值的最佳预测。公允价值计量大多情况下表现为现值估计, 具体表现为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与恰当折现率的选择。而现值估计技术在公允价值估计过程中的运用并非顺利, 这是因为现值估计离不开操作人员的经验及职业判断等人为因素, 由于在我国应用时间短, 缺乏充分的实践经验积累, 这些都为公允价值的有效运用造成阻碍。因此, 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做法, 建立完善有效的现值会计体系框架十分重要:细化评估过程中的各项规定;建立完善的数据库体系, 及时收集市场价格和具有相同本质的其他资产市价等信息;引进统计等非财务技术, 拓宽公允价值评估方法;存在多种经营或跨地区经营时, 应确定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 收集分部信息等。

(三) 加强相关法制建设

法律法规的强制性特征有利于保障公允价值计量的推广。在公允价值计量体系的建设过程中, 建设相应的法制体系能够监督公允价值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也能为公允价值的实施提供有效支持。如针对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项目的经济实质, 所得税法新出台相关规定: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在实际处置或结算时, 处置取得的价款扣除其历史成本后的差额应计入处置或结算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这样的规定有助于企业会计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在公允价值计量思想的应用上, 消除公允价值实施进程中的不利阻碍因素, 有利于公允价值计量的顺利进行。但毕竟公允价值的推广时间短, 而法律法规的相对滞后性特点使其还来不及全方面地针对相关经济情况做出及时恰当的调整, 在今后一段时期, 势必会在越来越多的方面出现法律规定相对公允价值计量系统的不适应, 这就需要我国法律建设相关机构及人员积极研究经济事项实质,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完善我国的法制环境, 适应公允价值体系的顺利发展。

(四) 重视加强会计人员素质建设

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要求会计人员拥有扎实的专业判断能力, 能够在不同市场情形下甚至在缺乏公平市价的情形之下, 通过现存计量属性和恰当的计量估价技术的选择来实现公允价值的科学评估。工作经验、职业判断等主观因素成为公允价值建设中的重要因素。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水平还难以满足上述要求, 这需要加强我国会计人员建设。一方面会计人员自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观念。通过不断地学习, 掌握会计实务、税收法规、企业管理等知识, 为增强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注重会计实践, 结合客观环境, 培养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使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另外, 企业及其外部对会计人员的监督管理十分重要。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加强会计人员伦理道德培养;逐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强化继续教育, 提高会计人员甄别会计信息能力。

(五) 加强资产评估领域的建设和信息库建设

资产评估是由专门机构和人员通过对某一时点资产价值的估算, 确定其价值的活动。公允价值计量体系要求相关会计人员 (包括会计操作人员与审计人员等) 能够在必要时合理估计资产价值, 这就需要会计人员仅熟知会计法规及操作规范是不够的, 还要对相关行业环境、经济环境了解以保证客观可靠的职业判断。这对会计人员的知识体系形成挑战, 而要求会计人员迅速调整自身知识体系以适应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在短时间内是不具现实可行性的。资产评估业的发展恰恰在这个方面弥补会计知识体系的不足, 为公允价值的计量提供专业性支持。公允价值的科学使用离不开资产评估领域的辅助。公允价值的发展离不开资产评估领域的进一步完善。包括宏观、行业分析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在内的数据库能够为会计人员编制财务报表提供支持。逐步建立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全国市场价格信息数据网络, 大力推进信息资源公开化, 形成良好的市场价格信息体系。这不仅方便企业专业估价人员在资产定价时选取适当的价值参数资料, 使公允价值使用的市场数据具有可依赖性与可验证性, 更能够为公允价值的审计提供有效的审计轨迹和足够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谢诗芬、胡振国:《公允价值定义的历史演变及其辨析》, 《中国会计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3]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探讨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 篇8

一、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够完善,很多影响市场经济制度的因素依然存在,在相关的会计准则中,已经明确规定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使用公允价值, 但是由于一部分负债或资产还缺乏成熟的活跃市场,不可避免的导致市场中难以取得完备的信息。从我国目前上市公司公允价值的实际应用情况看,依然不是很乐观。

在我国,虽然公允价值应用范围还不够广泛,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正在逐渐扩大,在目前的市场中,要想取得有效完善的信息,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公允价值。特别是在会计行业中,真实性可靠性的信息与数据是广大投资者及债权人越来越重视的主要内容,公允价值在实际中的应用将会帮助广大投资者和债权人进行客观的计量,尽而能更好和有效地促进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从这方面看,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公允价值也会在会计计量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出现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的确定存在较大随意性

在我国,由于没有建立健全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相关内容,因此企业在选择或者应用公允价值确认方法的过程中并没有按照规章制度,往往过于随意性,最终导致公允价值在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各种不同情形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确定公允价值,其方法主要包括同类资产活跃市场报价、 类似资产活跃市场报价和估价技术等。按照准则的相关规定,在某同一交易事项中,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应当是相同的。但在会计实务操作中,对于同一交易事项,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往往不尽相同,有的是按照活跃市场价格确定其公允价值,有的是按照交易双方协议价格确定公允价值,有的则是按照评估价格确定公允价值,由于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也有所不同。在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中并没有对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确定公允价值做出明确的规定。

(二)公允价值的应用过于谨慎

为了保险起见,在实际的应用中,很多企业把会计准则中对于公允价值的“谨慎使用”变成了“不适用”,特别是投资性房地产行业,很多的上市公司,大部分还是采用历史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仍然受到很多上市公司的冷待,这显然与我国房地产客观情况是不相符的。

(三) 公允价值的应用环境不佳导致公允价值缺乏客观性

1.市场环境。我国的要素市场、产权市场和资本市场等新兴市场都不成熟,制度设计不完善。这导致了公允价值的使用缺乏客观性。

2.会计环境。在会计准则中,对于公允价值的规定非常零散,准则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差异。这导致了当前的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

此外,公允价值不仅仅局限于计量属性,如果没有对其深入分析,建立健全的准则规范,那么公允价值的应用依然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依然存在着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公允价值成为某些企业操纵利润、粉饰报表的工具

公允价值是企业中的计量属性,通过公允价值的应用不仅能够将企业资产及负债的实际价值充分体现出来,而且我们还能够通过这一实际价值了解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通过公允价值的应用能够将其相关性原则全部体现出来。

(五)公允价值的应用增加了财务报表审计难度

公允价值的应用,虽然有利于财务分析的准确性,但是会增加财务报表审计的难度,因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增加了计算的范围,在新会计准则中在这方面的相关描述也相对欠缺,没有对审计人员在这方面的工作予以详细的规定,会让审计人员在方法选择上以及处理结果上出现误差,这个误差的大小是否在财务报告中被允许,如果被允许误差控制在什么范围,新会计准则也没有明确给出界定,这些都为公允价值的审计带来了难度,所以我们要在实际工作中注意这个问题。

三、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公允价值应用准则,加大其应用的监管力度

公允价值在现代化企业管理工作中应用非常广泛, 通过该方法有利于对企业的经济利润加以掌控与管理。 而这就需要我们从实际情况出发,不仅需要建立健全的公允价值应用准则,加大其监管力度,在职能范围内发挥作用,保证市场的稳定运行,减少市场环境对公允价值计价的影响,还需要通过培训等各种手段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职业道德水平,现值技术是估计公允价值的重要方法,当不存在公平市价时,就需要运用现值技术来计算出相应的公允价值,进而提高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可操作性。

(二)双重计量模式的选择

公允价值不同于其他计量属性,它不是独立的计量属性,可以是市价、可变现净值、现行成本,也可以是账面价值(历史成本)。主要是看其是否公允,资产价值形成的条件。在企业中,对于多数非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负债,依然需要按历史成本计量,产生了历史和实际的信息,而对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及其金融衍生品仍需按公允价值计量,产生了相应的市场价格,反映的是预期信息,历史成本原则是财务会计的基础,会计在一定程度上处理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不等于历史成本原则,采用公允价值也没有改变历史成本原则。

(三)引入综合收益的观念

综合收益即全面收益,它体现的是损益满计观,综合收益除正常经营活动产生的收益外,还包括非经常性项目产生的利得和损失,综合收益总额= 净利润+ 其他综合收益。传统净利润的确认与计量遵循历史成本原则,它反映过去的信息,综合收益可以绕过利润表面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未实现收益,即反映历史成本原则确认实现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又反映以多种计量属性计价的确认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全面收益弥补了传统净利润的不足,给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做出合理投资决策,综合收益更能体现决策有用观要求。

四、小结

浅析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问题 篇9

目前我国已发布的38个具体准则中有21个在不同程度上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最集中的是以下7个准则, 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股份支付、债务重组、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2009年上市公司中共有3430项业务涉及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采用。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应用公允价值应用情况对比分析及2009年上市公司公允价值确定方法, 如表1所示。

二、公允价值在上市公司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 公允价值确定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由于我国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相关指引内容的缺失, 企业所选择的公允价值确定方法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引入公允价值的过程中, 我国也充分考虑了公允价值应用的三个级次, 即:一是资产或负债等存在活跃市场的, 活跃市场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二是不存在活跃市场的, 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使用的价格或参照是指和那个相同或相似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等的市场价格确定其公允价值;三是不存在活跃市场的, 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 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是很发达, 公允价值的获得是相当困难的。如2009年沪深两市365家上市公司发生了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这些公司在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上, 有23家以账面价值作为公允价值;67家以评估价值或审计后的净资产作为公允价值;4家以购买价格作为公允价值;还有271家公司未具体指明公允价值的确定依据, 占总合并业务量的73.97%, 致使其采用公允价值确定方法的合理性无法判断。并且, 那些以账面价值为依据所确定的公允价值其合理性也值得怀疑。又如26家选择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的上市公司, 有13家主要依据房地产评估的评估价格确定公允价值, 可靠性相对较高。其余企业有的采用房地产经纪公司调查报告为依据计量, 有的由企业自己估价计量, 方法各异, 有的企业甚至照搬准则原话。

注:部分数据来源于财政部网站

(二) 公允价值的应用过于谨慎

准则中的“谨慎使用”基本上变成了“不使用”。如投资性房地产, 2007年沪深两市1570家上市公司中, 存在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达630家之多, 只有18家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不足3%。到了2008年, 公允价值仍受上市公司冷遇, 650家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中 (深沪两市共1624家) , 只新增了4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2009年, 772家上市公司拥有投资性房地产, 但只有26家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所占比例仅为3.36%。2007年, 630家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分布于全国30个城市, 其中仅广东、北京、上海三个城市就占据234家。而这三个房地产活跃的大型城市, 却仅有3.4%的公司采用了公允价值模式。显然, 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的应用现状, 与房地产市场的客观情况严重不符。

三、公允价值应用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 市场条件不完善

“在中国, 市场竞争还不够充分和规范, 为此我们对于公允价值的引入采取了适度的态度” (王军, 2006) 。新会计准则体系引入公允价值是适度、谨慎和有条件的, 主要是考虑到我国现在的环境, 如果不加限制地引入公允价值, 有可能出现公允机制计量不可靠, 甚至借机认为操纵利润。

(二) 准则限制条件严格

如CAS3首先对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提出了两个必须同时满足的前提条件:一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能从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同时, 准则强调, 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这种规定对企业来说成本过高, 这也是为什么表中数据投资性房地产使用比例过低的原因所在。

(三) 相关指引缺失

新准则对于公允价值的取得, 对是否评估的要求等都没有详细规定, 会计人员对于如何计量、确认方法是否合理等却显得无所适从。虽然准则把公允价值的取得依据划分为三个级次, 但实物中操作是很困难的, 鉴于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 大部分使用公允价值的取得依据主要集中在后两个级次。

(四) 理念的转变困难

从会计的发展史可以看出, 自从持续经营的观念确立以来, 历史成本便在会计计量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再加之历史成本的可核算性、可靠性等的特点, 使其成为了最基本的计量属性。尽管历史成本存在不少缺陷, 但从目前的状况看, 其他计量属性很难取而代之。公允价值的计量理念需要一个被公众接受、普及和完善的过程。

(五) 采用公允价值的成本高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动态计量属性, 对资产和负债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就意味着每一个会计期间都要对这些资产和负债进行重新计量, 除了需要专门的评估师外, 还需要公司会计人员对资产、负债的账务处理, 这样评估成本和账务管理成本就要增加。另外, 为了预防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 相应的监管成本也需要增加。而且, 公允价值应用的培训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花费。

四、目前问题的对策

(一) 完善准则, 要加强监管, 深入研究估值技术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无非是从政策上给上市公司操纵利润打开了方便之门, 如公允价值确定方法的选择;金融资产的分类, 在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和持有到期的金融资产之间进行选择;投资性房地产两种计量模式的选择;资产减值的计量等, 对这些问题, 一方面要完善准则;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管, 同时还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现值技术是估计公允价值的重要方法, 当不存在公平市价时, 就需要运用现值技术来计算出相应的公允价值, 进而提高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可操作性。

(二) 双重计量是财务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选择

公允价值是不是独立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不同于其他计量属性, 它不是独立的计量属性, 可以是市价、可变现净值、现行成本, 也可以是账面价值 (历史成本) 。主要是看其是否公允, 资产价值形成的条件。历史成本原则是财务会计的基石, 会计之所以成为一门科学, 就因为“会计在一定程度上处理的是客观确定的事实”, 当然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不等于历史成本原则, 采用公允价值没有改变历史成本原则。

(三) 引入综合收益的观念

综合收益 (全面收益) 是建立在资产/负债观基础之上的报告期内企业与所有者以外的其他各方之间的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净资产的变动额, 综合收益=净收益+其他全面收益。资产负债观突破了传统的收益观念, 突破了实现原则, 即确认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 公允价值的采用改变了资产的计价基础、收益的构成及确认原则, 与之相吻合的是收益计量由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转变, 全面收益替代净利润, 因此可以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编制一张综合收益表, 从而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

摘要:2006年, 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 开始引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部分具体准则使用了该计量属性, 如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准则。近年来上市公司已逐步开始采用, 本文旨在对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应用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会计准则,公允价值,投资性房地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6.

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应用的思考 篇10

一、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及其选择应用

(一) 公允价值计量方法

1. 市价法。

指直接引用所计量项目的市场价格作为其公允价值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应用市价法应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所采用的市场价格最好是活跃市场中的交易价格。二是应采用相同项目、最近的市场价格作为该项目的市场价格。三是当找不到计量日的市场价格时, 可以采用稍微提前的市场价格, 但是计量日与市价日之间由于时间的流逝和市场条件的变化而对公允价值产生的影响, 应当可以加以估计。四是当存在不止一个市场价格时, 应当选取最有利于企业的一个市场价格。

2. 类似项目法。

在找不到所计量项目的市场价格的情况下, 可以使用所计量项目类似项目的市场价格作为其公允价值。类似项目法应用时, 最关键的就是类似项目的确定。所谓的类似项目是那些与所计量的项目具有相同的现金流量形式的项目。因为, 具有相似的现金流量形式的两个项目, 对于经济状况变化的反应也是相似的。

3. 估价技术法。

当一项资产或负债不存在或只有很少的市场价格信息时, 应当考虑采用适当的估价技术来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常用的公允价值的估价方法分为三类: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每一类估价方法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估计和假设基础之上的, 了解这些估计和假设是十分必要的, 因为只有了解其中主观的估计成分, 才能理解其优点和缺陷所在, 从而确定其应用的条件。

(二) 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选择

一般地认为, 在确定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时, 要从这三种方法中选择一种, 而这三种方法的采用是有一定程序的。通常情况下, 首选的方法是市价法, 因为一个公开的市场价格通常是最为令人接受, 从而也最公允的;在找不到所计量项目的市场价格的情况下, 往往采用类似项目法, 按照严格条件选取的类似项目的市场价格来决定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而当所计量的项目不存在或只有很少的市场价格信息, 从而无法运用市价法和类似项目法时, 则考虑采用估价技术法对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做出估计。这三种方法的主观成分是依次增加的, 而应用难度也是依次增加的。

二、我国面临公允价值计量挑战的应对策略

(一) 加强与IASB的协调与配合, 增强在国际趋同中的话语权

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 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承诺。在趋同过程中, 化被动为主动, 使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更多地考虑我国国情与实际, 不因趋同而损害我国及我国企业的利益。趋同过程也就是博弈过程, 需要我国会计理论界、实务界在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 紧密跟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最新发展动态, 深入研究其经济后果、对我国企业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并积极、主动、多渠道地向IASB反馈意见, 扩大我国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的影响力, 增强话语权。

(二) 发展虚拟经济, 增强金融产品的定价权

公允价值计量是如实反映虚拟经济的唯一计量属性, 虚拟经济的繁荣必然带来公允价值计量的快速发展。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而言, 我国资本市场、金融衍生产品等的发展十分不够, 虚拟经济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在虚拟经济领域, 欧美发达国家掌握定价权, 我国处于被动的、受制于人的地位, 没有定价权。这将有损于本国利益, 在公允价值计量上也将大大增加计量成本。因此, 我国必须大力发展虚拟经济, 充分发挥其定价功能和资源配置作用, 同时对股票、债券、基金、期权、期货及金融衍生品等进行深入研究, 把握公允价值的形成机制, 以增强金融产品的定价权, 争取主动, 降低公允价值计量的执行成本。

(三) 规范资本市场秩序, 促进理性的交易价格形成

公允价值的形成必须依托于市场, 不仅存在一级市场上的定价权问题, 更多的是二级市场上公平交易价格形成机制问题。在公允价值计量的三级估价程序中, 最可靠的应当是依据有序市场的交易价格为基础确定的价值 (即一级估价程序) 。因此规范资本市场秩序, 加强市场监管, 提高信息的透明度, 培育理性的投资者, 有助于有序市场交易的形成, 为公允价值计量创建良好的平台。这不但能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 而且能降低公允价值计量成本。只有规范发展资本市场, 才能通过活跃的市场交易发现资产和负债的价值, 尽可能地避免二级甚至三级估价程序的应用, 真正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 为高质量公允价值信息的提供、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广泛使用创造条件。

(四) 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深化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

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和信息质量, 降低公允价值计量的执行成本等等, 都需要一大批优秀的、精通会计且谙熟财务与金融的复合型人才。会计、财务和金融日益趋向融合, 会计理论界、实务界、会计教育界必须认清虚拟经济发展和公允价值应用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立足国情、放眼世界, 深入开展更加务实的研究, 及时调整教育资源与知识结构, 着力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 为应对虚拟经济发展和财务会计变革所带来的挑战做好高端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李红霞.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的国际进展及其在中国应用的思考[J].会计研究, 2008 (10) .

[2]James Cataldo, MorrisMclnnes.从净收益视角看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作用[J].会计研究, 2009 (7) .

上一篇:石油工程造价预算控制下一篇:脑室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