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

2024-06-29

富民(精选十篇)

富民 篇1

3月中旬, 群山环抱的永建镇已山花吐芽, 春意盎然。坐落在当地的滇西大牲畜批发中心颇有名气的老板马国贤忙着到全国各地选买肉牛去了, 记者只见到老板娘马红梅。30岁的她已经是两个女儿的母亲。她领着我们来到家里的牛栏前, 记者见到100多头油光水滑、高大肥壮的肉牛, 它们站的站、躺的躺, 十分悠闲自在。马红梅介绍说, 她家以前就一直得到巍山农信社信贷资金的支持, 2010年, 又通过阳光富民信贷工程向巍山农信社贷了15万元, 以前家里只有七八十头牛, 贷款后增加到一百多头, 还请了三四个小工。

主人把记者引进客厅, 只见正面墙上贴满了她女儿的各种奖状, 紧挨着的是“先进贩运户”、“先进个体私营企业”等奖状。马红梅指着女儿的奖状自豪地说:“以前我们这里大家都只忙农活、做生意, 不太注重教育, 现在生活好过了, 总想让小孩多读点书。”

在永建镇, 像马红梅一样享受阳光富民信贷工程的农户很普遍。马增敏家2012年底贷款200多万元, 用于修建黑山羊窝棚、买山放羊, 进行规模化养殖, 羊群从以前的几十只增加到现在的290只, 请了2个牧羊工, 黑山羊养殖场办得很红火。回族妇女马某丈夫因贩毒现在还在服刑中, 两个女儿都在上学, 生活压力较大, 她学习刺绣, 获得了信用社5万元贷款支持, 通过几年的发展, 生产的刺绣产品远销海外, 加工作坊现有工人4人。她感慨说:“要不是信用社在资金上支持我, 不是政府和乡亲们的帮助, 单靠我一人苦, 怎么支撑得下这个家。真是感恩不尽啊!”

据介绍, 巍山县永建镇地处红河发源地, 是滇西回族聚居区。上世纪80年代, 巍山县大仓镇、永建镇出现了一些毒品犯罪案件, 省、州、县多次开展了禁毒综合治理工作。巍山农信社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一手抓毒品集中整治, 一手抓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 结合永建地区的实际情况, 及时推出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永建毒品整治地区信贷扶持畜牧养殖贴息项目贷款”、小额扶贫贴息贷款、贷免扶补创业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阳光富民信贷工程, 帮助当地群众远离毒品, 走上合法致富坦途。现在, 永建地区金融服务的水平和质量逐年提高, 社会信用环境日益优化, 农业经济快速增长, 社会环境日益稳定。2012年被确定为第一批全国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幸福示范区”试点。

巍山县农信社理事长陈家文告诉记者, 该社按照“建立农户经济档案、评定农户信用等级、确定最高用信额度、核发农户贷款证”的操作流程和“一次核定、余额限制、随用随贷、周转使用”的原则, 首先对农户进行评级授信。通过评级授信取得贷款证的农户, 在需要资金时确保做到随用随贷, 并同“金碧惠农卡”绑定, 农户可以在云南省内任何一个农信营业网点办理贷款业务, 真正实现了高效、便捷服务。截至去年末, 大仓、永建地区共建立农户经济档案17073户, 评定“信用户”14609户, 核发“信用贷款证”13984本, 授信金额达18018万元;阳光富民贷款余额达6975万元, 受益农户4654户, 有效地解决了大仓、永建毒品重点整治地区农民群众发展生产碰到的资金困难。

人行大理州中心支行货币信贷科科长杨永忠介绍说, 巍山县在加快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建设中, 不断优化产业布局, 推动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 农业龙头企业向优势产业集聚。1994年, 在永建镇建成总投资100多万元的“滇西大牲畜交易市场”, 每街上市交易1000多头大牲畜, 成为滇西大牲畜交易集散中心;1997年成立永建镇清真牛干巴厂, 翌年产品荣获全国第十届新技术博览会金奖, 现已畅销全国各地。为进一步巩固禁毒整治成果, 结合大仓、永建地区群众畜牧业养殖的传统和发展养殖生产的迫切愿望, 人行大理中支引导巍山县农信社运用“贷免扶补”政策, 发放专项贴息贷款, 发展能繁母牛、母羊、母猪。对养牛户贷款奶牛不超过3000元, 水牛不超过8000元;对养羊农户给予每户1000元贷款, 购买适繁母羊;对养猪农户给予每户扶持资金2000元, 鼓励饲养母猪。这些贷款农户仅承担月息2.4‰, 其余利息由政府承担, 且农户承担利息部分不执行按季度结息, 到期还款时利随本清, 财政贴息部分每半年记收一次。巍山县农信社按照有关规定, 对该项贷款逐笔、逐户进行审检、审核, 符合贷款条件农户给予扶持, 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予以排除, 并按照贷款科目单独建立台账, 进行认真管理。

紧扣富民谋发展 篇2

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

新农村建设需要以发展县域经济为根本,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从而加快其进程。我们牢固树立“抓发展就是抓新农村建设,抓新农村建设必须抓发展”的意识,始终坚持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并把跨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打造五金产业、生态农业、旅游业三张牌,以发展的跨越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跨越。

全力打造“五金之都”,强势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淀,我市五金产业发展迅猛、初具规模,全市拥有五金生产企业1600多家,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0%左右。在此基础上,我们举全力打造五金产业城,规划建设六个中心:销售中心、物流中心、研发培训中心、金属表面处理中心、热处理中心和制造加工中心,把全市70%以上的招商精力集中在五金产业上。计划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以华东五金城科技工业园为中心,辐射周边镇村的五金产业链,实现五金产业产加销及服务业总量达1000亿元,以产业集聚优势支持农村,以优质工业项目支撑农业,走出一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共同繁荣之路。

全力打造“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积极提升生态农业。着眼农民增收,就要打造融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和生态化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我们努力把“全球生态环境500佳”的河横建设成为生态农业的重要样板,辐射带动全市,推动高效农业规模化,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根本,进一步推广河横的循环经济模式,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逐步形成以绿色食品、特种家禽、特色果蔬和高档花卉为主体的高效农业产业群。我们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把发展“三资”农业作为重点,鼓励城里人带资金、带技术下乡创业,每年新增50万元以上的“三资”农业项目80个,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2家,泰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3家。

全力打造“里下河湿地生态河文化旅游胜地”,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旅游业是我市新兴的富民产业,已经给附近村庄的农民带来了丰厚回报。溱湖风景区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溱潼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河横生态农业科技园被确定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我们通过整合这些旅游资源,围绕“一湖(溱湖)”、“一地(国家生态湿地)”、“一镇(溱潼镇)”、“一园(河横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加快建设旅游项目,带动农村餐饮、交通运输、特色市场和商贸网点等服务业的兴盛,为农民提供更多创业、就业的机会,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让更多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富民——新农村建设的主攻方向

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富民,富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只有农民富裕了,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建设。

产业富民。我们实施“一体两翼”新农村建设战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做优做亮农产品品牌,打造高效农业。建筑业和旅游业是一项富民产业。我们大力推进建筑业和旅游业发展,引导建筑业从业人员向技术工人、管理者、创业者跨越,引导农民进军旅游产业,开发旅游产品,拓展农民增收的空间和渠道。

创业富民。创业是富民的根本途径,是支撑新农村建设最强大的力量。我们有一批特色村,从事车床、家禽养殖、大棚蔬菜种植等创业的家庭比例达10:3,这些人创业成功之后,带动了公益事业发展、乡村风气好转、民主管理上水平。其他镇村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立足实际,发展了一批以优质禽畜和特种水产养殖、经济作物种植为主体的特色主导产业,充分调动群众创业的热情。全市创业家庭平均比例从原来的10:1提高到了10:4。

培训富民。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收入的多少。为了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我们加大对农民培训力度,实施农村劳动力“普训”工程。到2010年,全市45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将全部获得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输出转移劳动力年平均工资由现在的1.5万元增加到2万元以上,使技能培训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助推器”。

帮扶富民。在挂钩帮扶过程中,我市帮扶对象基本实现了人均增收500元、转移1个劳动力、有一个致富项目的“511”目标。目前我市还有一批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的贫困户,我们大力开展市镇两级机关干部挂钩帮扶活动,同时号召企业个体经营户、事业单位人员以及社会各界共同伸出援助之手,对贫困户能扶生产的扶生产,不能扶生产的给救济,帮助他们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走上共同致富之路。

科技富民。我们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大力开展“三新工程”,推广和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开展科技入户工程,最大限度内实现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进一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保障富民。虽然我市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覆盖率达98%,新型农民合作医疗参投率达88%,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但是城乡保障水平还存在着现实差异。我们把公共财政更多地向农村倾斜,逐年提高农村低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水平,积极发展农村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对农民的减负增收政策,重点做好失地农民保障工作。针对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状,统筹建立城乡大病救助基金,同时加强农村“五保”工作,彻底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能人带动富民。“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火车头”。我们大力培养“双强”型干部,明确镇干部50%以上有项目,村主要干部100%有项目。同时注重加强对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村经济能人的培养,辐射那些想富不会、想走没门路的农民走出家门,发家致富。

和谐——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

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是基础,法治是保障。我们把教育理念、法治精神融入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以民主凝聚人心,以素质促进和谐,在全社会树立了良好的道德风尚。

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新型农民队伍。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在广大农民中开展大局观、法制观、创业观的“三观”教育,让农民的文明素养、法制素质、创业素质得到提升。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让“八荣八耻”深入到每个村、每个社区、每个家庭。广泛开展法制宣传和法制教育,让广大农民学法、懂法、守法。

着力打造一支勤政务实的农村干部队伍。我们在农村党员干部中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紧紧围绕建设新农村的目标,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学党章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不断增强农村党员“八荣八耻”意识。

着力营造一种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融洽的干群关系、依法治理的思路和民主管理的理念是社会朝着和谐方向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从2003年起,我市通过“下访”,化解各类矛盾6300起,营造了和谐的干群关系。我们在规划居住点、整治环境、发展公益、调解民事纠纷、理顺集体经济等方面以法律政策为依据,依法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完善民主管理机制,创建了一批民主管理示范村,使新农村建设真正体现法治精神、人民意志。

(作者系中共泰州市委常委、姜堰市委书记)

合作才是富民之源 篇3

他是一位创业者, 这是他带领乡亲走上致富道路的保证;他更是一位胸怀大志的农民, 为了回报生养他的那片热土, 孜孜不倦、坚持不懈……虽然, 他全心全意为大家着想的言行并未被所有村民理解, 有人甚至觉得他实在过了头, 但是无论顺境或是逆境、赞同还是质疑, 都没能动摇他想带领当地群众闯出一番天地的信念与决心。

历经多年务农的艰辛, 他亲眼见证了农村可用来耕种的土地变得越来越少, 亲身体会了农民生活的辛苦, 亲自感受了农业发展的艰难, 凡此种种, 使他内心受到极大触动。于是, 他不顾家人劝阻, 毅然决定创办合作社, 因为他始终坚信, 唯有合作, 将所有闲人、闲财、闲力拧成一股绳, 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如此才是富民之源。通过推行农业机械化、秸秆回收再利用, 他为村民勾画出了一幅崭新的致富蓝图。他就是本期成功典范的主人公——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亮中桥镇东兴村丰满源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吴彦良。

勤勤恳恳面朝黄土背朝天

吴彦良出身农民, 但是他从来没有嫌弃自己出身贫寒, 相反, 他从小就喜欢随父辈们穿梭在田间地头, 劳作着、学习着, 初中毕业后他更成为一名职业农民。吴彦良的亲属在镇上开了一家酒店, 经营得不错, 他借此机会成为村里最早接触电脑的人。虽说很多时候, 农民免不了面朝黄土背朝天, 但他却善于发现和总结, 一边学着长辈们种地、养猪过程中的门道, 一边将实践中获取的经验与自己在电视、电脑、报刊中得到的知识结合。父辈们的经验加上自身的勤恳与专注, 使吴彦良在种了几年地之后, 便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植物医生”。谁家的粮食、瓜菜有个“头疼脑热”的小毛病, 都会向吴彦良询问, 他也很享受这个过程, 不仅为村民解决了很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更得到了大家的一致信任。

悠然自得开着小车唱起歌

日子久了, 种地、养猪带来的成就感, 渐渐地不再能满足吴彦良想去外面闯荡的愿望, 但是从没离开过家的他又担心自己无法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思前想后, 他觉得先去镇上投奔自己的亲属是最实在的打算。于是, 他在亲属的酒店从最基层的服务员做起, 并利用闲暇时间学会开车。两年半后, 他拿出自己的积蓄, 再加上亲属的资助买了一辆二手车, 开起了出租车。这段经历或许在普通人眼中不足为奇, 可对吴彦良来说, 却是他生命中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他经常开着小车唱起歌, 逗得乘客们乐不可支。通过在开车过程中与乘客们的交流, 吴彦良增长了许多阅历和见识, 而这些, 都成为他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

诚信销售科技助农博喝彩

在一次长途载客时, 车上乘客一句无心的话语刺激了吴彦良本就对创业、致富这些字眼很是敏感的神经。乘客说:“在我家那边, 兽药店特难找, 零星开着几家, 有些药剂买回去用了也不咋见效, 赶上禽畜生病时甭提多上火啦。饲料更是真真假假、良莠不齐, 大家又不太会辨别。农民不容易啊。”吴彦良虽然表面上不动声色, 却实实在在地把乘客说的话听进了心里。这趟行程结束后, 吴彦良经过几个不眠之夜的思考, 随后便卖掉了出租车, 开始为开办“彦良饲料兽药商店”忙碌开了, 从选址、申办到进货、开业都是他一个人在操持。之所以选用自己的名字作为店铺名称, 就是希望一开始就与用户建立起某种程度的信任关系。在经营店铺时, 他严格筛选好企业、好产品, 为养殖户把好源头关, 英联饲料便是吴彦良通过详细了解、自家试用、听取用户反馈后决定长期合作的企业之一。与英联饲料的合作, 既让当地养殖户用上了放心的农资产品, 更让自家店铺的生意红红火火。吴彦良认为, 是用户们给了他商机与口碑, 所以在经营过程中, 赊销产品是最常见的方式, 乡亲们用好了、选对了, 到年底再返回钱款。凭借大家的信任, 他推荐的产品大家都会用, 从来没有人说个不字。就是这样诚信、快乐、互帮互助的经营, 吴彦良一做就是十年, 不仅为自己积累了一定的财富, 更将好产品、好技术送给乡亲们, 博得大家的阵阵喝彩。

大胆开拓成立玉米合作社

说吴彦良致富不忘乡亲, 这话一点也不为过。近年来, 小有成就的他发现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并不尽如人意, 年轻人外出务工, 留守老人在家种地, 赶上年景或行情不好, 种粮、养猪的收入还不够雇工和买农资的钱。吴彦良当时就想, 如果能给大伙儿统一购买种子、化肥, 使用机械化播种、收割, 人多力量大, 能为大家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在这个大胆想法的驱动下, 加上他在外闯荡时了解到国家出台了许多鼓励农民合作经营的政策, 本着能为大家做点实事的初衷, 丰满源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就在他及他召集的另外4名股东的共同协助下, 于2013年6月应运而生了。虽然从酝酿想法到合作社成立, 期间筹款的艰辛、贷款的阻碍远非三言两语能够道明, 但吴彦良还是坚持下来, 并最终做成了。村民的支持、鼓励和积极入社的举动无时无刻不在感动着他, 并提醒他未来的路还有很长, 要为村民做的事还有很多。

未来愿景流转土地带农富

前进的路途虽然坎坷, 但吴彦良还是凭借着注重长远的眼光与坚持不懈的毅力走得有模有样。为了兑现当初的承诺, 让大家早日享受到农机服务, 他多方筹集资金, 并拿出自己经商多年的积蓄, 购进了几台“大家伙”。如今, 合作社已经拥有几台工作效率超高的“机器人”——整地机、玉米收割机、深耕机和玉米秸秆打捆机等。在道路两旁的玉米地里, 立着一堆堆的大圆包, 那就是玉米秸秆打捆机的功劳。谈及购进这台“洋机器”的经过, 吴彦良可是着实思量了一番。为了避免污染环境已经禁止焚烧秸秆, 大量秸秆无法处理让村民发愁, 同时秸秆又是可利用的资源。于是, 他出资购进这台机器用于秸秆回收, 又几经周折联系到一家生物发电厂, 将秸秆出售给发电厂;这样既减少了环境污染, 又为村民增加了一部分额外收入, 还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 可谓是一举多得。

富民安居信息 篇4

2013年4月11日,伊宁市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一行30余人在霍城县党校的安排下,参观考察了霍城县水定镇和兰干乡的富民安居工程住宅小区,听取了当地干部对小区的介绍,并到村民家中做客。据了解这些小区建成后,促进了辖区经济发展,集中配套了市政设施,优化了生活环境,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

通过考察活动,学员们充分认识到:大力推进“富民安居”工程,是自治区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两大民生工程,符合农村经济发展实际,事关广大农牧民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事关农村社会大局的稳定,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符合广大农牧民群众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迫切愿望。

学员在水定镇幸福新村富民安居工程住宅小区考察

科学发展 强县富民 篇5

从古老走向现代,从落后走向文明,从贫困走向富裕,定边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30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依托,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定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为4640万元;200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85亿元,比1978年增长165倍,年均增长19.28%。2006年,定边县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第43位,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为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定边县是农业大县,“三农”问题历来是县委,县政府致力解决的大问题。2007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1.07亿元,比1978年增长35.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2660元,比1978年增长54倍。经过多年努力,定边县在农产品市场产生了许多竞争优势明显的品牌,“一定”牌辣椒荣获第十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后稷奖”,马铃薯产品获陕西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定边洋芋”被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受地理标志保护。定边县也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马铃薯特产之乡”。

改革开放30年来,全县上下按照“做大石油产业、深化盐化工业、扶持加工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思路,不断加快工业化进程,马铃薯、蔬菜、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品产销率达到94%,工业经济对全县经济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30年来的发展变化和取得的成就,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就是与时俱进,最可贵的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褒贬不惊,为民;风雨不随,为实”。定边的改革、发展和建设,始终坚持以求真务实为根本。使跨越发展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过程,更是政治生态改善对社会生产力释放的过程。

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造福百姓作为永恒的职责,边发展经济,边改善人民生活:对工作实践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不回避、不绕过,而是作为探索的课题,破解一个又一个矛盾和问题,办一件又一件实事,使群众从多方面得到更多实惠,共享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定边县工作的一个基本思路。

从定边县委、县政府最初提出“走出贫困,迈向富裕,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定边”的目标,到现在实施的“三步走”战略从推进经济工作的诸项措施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日常小事,以及每年为城乡居民建的“民生工程”、办的好事实事,都与老百姓息息相关。

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定边人彻底告别了点煤油灯的历史,“通电工程”成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光明工程”。2005年,定边就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目标;2007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 182公里。定边县白于山区,几年来致力于实现公路的“通江达海”目标,在定边版图舞动的线条中打开了大山之门,也打开了大山走向全面小康之路。

定边县的决策者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埋头苦干,不断创新,形成了具有定边特点的工作思路。定边人民联系自己数年来的实践经验,重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倍感亲切,更加信心百倍。

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自然资源同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驱动定边经济发展不欠社会进步的账。

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以清醒的头脑审视自己,以前瞻性的思维谋划全局。定边县在树立正确政绩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指导思想明确,措施得力,舍得花钱,舍得下力气,不断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投入,使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互为依赖,互为促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卫生工作方面,开展了农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使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者达到7万多户、27万多人,参合率达90.4%。2003年,实现了创建省级计划生育综合服务县目标。文化事业方面,立足县域文化资源优势,挖掘开发了三边剪纸、刺绣等具有显著特色和一定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项目。2005年,定边县被省委表彰为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县。教育工作方面,积极实施“科教兴定”战略和“普九”攻坚。1998年,定边县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2003年,顺利实现了教育“普九”目标。

从2001年11月起,定边县率先在榆林市实行封山(滩)禁牧,大力开展以林草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到2007年底,全县累计完成造林面积289万亩,人工种草90万亩,水土保持治理面积为2890平方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7.8%,绿化覆盖率超过3.5%。

定边县的领导者清醒地认识到,密切干群关系是树立正确政绩观、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性工程,在这方面,定边县落实了领导联系群众制度,及时捕捉群众中的“第一信号”,及时把握群众中的“第一愿望”,从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的就业,保障,入托入学、看病、养老等问题入手,大力发展便民利民的公益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各种惠民服务功能,使困难群众都能感受到党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契机是有备者的专利,矛盾是创新者的课题。定边县坚持“围绕资源办工业”的理念,做大做强石油工业,使全县工业经济建设在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凝聚升华,经济效益与日俱增。

二十世纪70年代,陕北发现了举世瞩目的世界级油气田,仅定边县就勘探出1.5亿吨石油储量。党中央、国务院果断作出关于石油工业“稳住东部,发展西部”的战略方针,将陕甘宁盆地列入全国油气发展的重要区域。

90年代初期,在定边这块富饶的黄土地上,诞生了一支支开发资源的队伍,其中最耀眼、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一支名叫定边县钻采公司的采油队伍,即现在的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定边采油厂。

延长油田公司定边采油厂始建于1993年,从无资金、无技术,无设备起步,采油厂全体干部职工艰苦创业,埋头苦干,团结奋斗,开拓创新,走过了改造长庆边缘残次井、合作开发,自钻自采,规模经营和科学管理的发展历程。自成立以来,累计生产原油368万吨,累计上缴税费31.6亿元。2008年,计划生产原油113万吨,截至10月20日,生产原油实现了1001642吨,成为定边采油厂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里程碑。

百万吨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定边采油厂将继续坚持“深化勘探,科学开发,规范管理,持续发展”的工作方针,继续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加大开发和建设力度,2008年确保原油生产达到113万吨,“十一五”末建成130万吨原油生产基地,实现新跨越,再创新辉煌,为延长石油和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历史的经验表明,单靠资源开发,特别是资源的粗放开发,不仅不能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而且还会带来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定边下一轮的发展遵循的原则将是什么呢?

激扬富民梦的“红薯大王” 篇6

敢于吃苦, 从“从土老帽”变身“红薯专家”

叶启营是河南省劳动模范、正阳县政协委员、中共党员、高级农技师。 1993 年, 叶启营通过市场调查, 发现昔日救命的红薯, 今日成了致富宝贝。虽然已不是“红薯汤, 红薯馍, 离了红薯不能活”的年代, 但有关研究表明:红薯居抗癌蔬菜榜首。它不仅富含糖、蛋白质、纤维素和多种维生素, 而且还含有大米和小麦中缺乏的赖氨酸, 被营养专家誉为“第二面包”和“高级保健食品”。

在当地传统种植中, 由于品种退化, 病毒感染逐年加重, 因而红薯产量和品质不断下降。为引进和培育高产、高淀粉红薯优良新品种, 叶启营与妻子商定之后, 就开始引进薯种试验种植。经过无数次的失败, 终于培育出了“梅营1号”优良薯种, 并通过了省级鉴定, 获得了国家科技成果博览会优秀奖、河南省科技成果博览会金奖和驻马店市科技成果进步二等奖。1995年, 叶启营与中国农民大学联手共建全省第一家以红薯研究为主的绿色作物研究所, 扩大承包科研基地20公顷, 创办了红薯名特稀优的优良品种繁育研究中心。到2015年, 叶启营在全国共建“梅营”系列红薯“万亩示范基地”2个, “千亩示范基地”100 多个, 扶助建立科技示范户16 500 户, 总推广面积60 多万公顷, 带动全国近5 万户薯农脱贫致富, 间接创造财富280多亿元。

勇于担当, 从新型职业农民变身“红薯世博园主”

1998年, 叶启营参加了省、市、县三级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经济培训班, 获得了全县第1批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经过5年努力, 他的科研基地扩大到33.3公顷, 不少红薯专业户也开始向他靠拢。于是, 他又投资100万元, 建成了一座集科普培训、科研办公于一体的综合科普楼, 组织全村380 户农民成立了正阳县梅营红薯专业科技协会。经过精心布置, 协会在科普示范基地上划分了红薯良种繁育示范区、推广区和生产区, 全部采用喷灌、滴灌设备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 初步建成了一个集红薯品种培育、农作物示范推广、科研、培训、贮藏保鲜、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引智示范基地。

1999 年, 叶启营向正阳县农村信用联社申请贷款, 获得了45万元的信贷扶助资金继续开展“梅营”系列红薯2 号至8 号新品种试验。2010 年, 叶启营以“梅营7号”红薯新品种作母本, 选育出优质高产、高淀粉、超短蔓红薯新品种“梅营7号-2”。通过示范推广, 该品种春茬红薯每667平方米产量在4 500千克以上, 夏茬红薯每667 平方米产量在3 500 千克以上, 很受广大薯农的欢迎。为了方便农民实地观光考察, 叶启营又投资35 万元, 在基地上建造了占地6公顷的“红薯世博园”。园区内有微型薯、超级紫薯等名特稀优红薯新品种60多种, 犹如一个“红薯联合国”。

乐于奉献, 从技术协会会长变身“创客企业家”

一人富不算富, 全村人都富了才能成就富民梦。叶启营采取“农校对接、引智示范、合作推广、利益共享”的模式, 先后与中国农科院、徐州甘薯改良中心、河南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聘请全国著名红薯专家肖利贞、西北农大朱卫兵等为科技顾问, 拥有专业科技人员9 人, 共举办“红薯讲座”“红薯沙龙”等166期, 免费印发明白纸5万余份, 先后为贫困地区农民赠送“梅营”系列红薯种苗600 万株, 价值50 多万元, 成功推广了“直观声像法”“信息引导法”“全程承包法”等多种新技术。叶启营通过创建梅营红薯专业技术协会, 发展专业种植户1 200 户, 发展会员1 300 多户, 摸索出了一条“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连多村、多村成基地”的合作共赢之路。

富民 篇7

在学术领域, “中等收入陷阱”根本是由于经济转型过程中未能寻找新的增长动力而实现产业升级。无论中国是否遭遇“中等收入陷阱”, 未雨绸缪总要胜过落入陷阱。

欧债危机持续蔓延, 美国经济复苏乏力, 世界经济充满不确定性……这一切, 都让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经济政策选择上备受瞩目。在12月14日落幕的中国最高级别经济政策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中国决策层给明年定下了稳中求进的主基调, 其中着力增加社会支出并扩大内需、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成为亮点之一。

中国经济在经过了30年的高速发展后, 已经不再单纯着眼于不断增加的数字, 而是将眼光放在结构性改革上。但调结构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见效。

事实上, 自2000年开始, “经济结构调整”这项内容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一直被强调, 只是每一次采取的手段各有不同。比如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确定的“扩大内需对外开放”为中国带来了对外贸易迅猛发展的10年, 在全球产业与贸易分工体系重组的浪潮中, 中国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成本优势、市场潜力实现了向以外需为驱动的生产型大国的第一次转型;又如2008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之际, 中国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通过大规模的刺激措施, 将大量资源投入基础设施, 迎来了一波“资金狂欢盛宴”。

但在大多数现代工业国家, 消费才是经济的主要支柱。特别是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消费市场难以提振的当下, 外部环境的恶化恰恰可以倒逼中国加快经济再平衡的举措, 加大满足本国消费需求的力度, 减少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 将更多依靠减税或行政措施来鼓励消费, 挖掘中等收入人群的消费潜力。

如果说之前中国保持经济增长的举措多是自上而下的, 通过“富国”来推动“富民”, 那么这次“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则是自下而上, 以“富民”来促进“富国”。无论如何, 一个国家富裕的根本目的还是让国民富裕, 过上更好的生活, 因而, 这次的举措将更加直接, 也必然会更加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 在“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背后, 是中国高层释放出的收入分配改革信号。当中国成功摆脱“贫困陷阱”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之际, 近来有了关于中国遇到“中等收入陷阱”的担心。无论这是不是“杞人忧天”, 至少对多数普通中国人来说, 匮乏中等收入国家的感觉。数字显示, 反映劳动收入的职工工资总额在GDP中的比重处于下降态势, 从1980年的17%下降到2008年的11.2%;而在过去10年, 中国的公共财政对医疗和教育的投入分别不足GDP的3%, 这几乎是经合组织 (OECD) 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在这样的情况下, 普通居民被迫为医疗、养老和教育进行大规模储蓄, 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中国最终消费不足, 以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方是迟迟难以启动。

大学生村官王芳创业富民启示 篇8

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永定镇西山村委会大学生村官王芳 (出生于西山村委会马军营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 2008年7月从云南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系毕业后, 积极响应国家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任职锻炼的号召, 到西山村委会任主任助理一职, 开始了回家乡在农村干事创业的人生之路。

【梦想成真】

一上任, 王芳就努力做好村领导安排给的各项工作, 并按照村情民意调研员、政策法规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等职责要求, 深入农户, 倾听民声、了解民意, 全心全意为村里的党员和村民服务。慢慢地, 她理清了自己的工作思路——中央提出“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 作为一名村干部, 自己必须先富起来, 然后才能带动群众致富。自己是学畜牧兽医的, 一定能在农村发挥作用, 因此, “村官”这个职位不是用来为自己创业提供方便的, 应该发挥自己的长处, 带领群众致富。思路理清后, 王芳决定实践自己的梦想, 再一次踏上了创业之路。

大家一定会问, 为什么要用“再次”这个词呢?其实在读书的时候, 王芳就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协助家里养殖商品猪, 但当时由于资金不足, 规模一直没能扩大, 再加上2006年夏秋季节和2007年国内南方几个省市的猪暴发蓝耳病时, 富民县也是受灾区之一, 家里养的猪几乎同时染病, 并一头接一头死去, 几个月的心血在短短的十多天内就被毁掉了。当时的王芳因自己文张惠芳所学的知识一点忙也帮不上, 心里非常难过。可也就在那时, 王芳的心里也萌生了养殖生态猪的想法。人心若在, 梦想就不可能被毁, 如今的王芳, 大小也是个“官”, 肩上还承担带领村民致富的责任, 再次创业的想法更是强烈。不过, 想法是有了, 但资金却成了难题。就在这时, 富民县农村信用联社及时给她送来了“贷免扶补”小额贷款5万元人民币, 一下子解决了这一难题。

创业起步后, 王芳扩大了养殖规模, 在村里新租用了场地建盖圈舍, 利用学到的知识, 亲自参与选购后备粮并挑选优质猪仔、进行饲喂、为猪看病等, 科学的饲喂方法, 让最终出栏的猪, 不仅肉质相当好, 而且价格也上得去。汗水过后必然是收获, 随着饲养规模的不断扩大, 从当初年出栏50多头, 到2010年年出栏700多头, 每头商品猪的利润也从当初的50~100元人民币, 增长到现在的400~800元人民币, 年收入可达到15~25万元人民币。2010年8月份, 富民县农村信用社为支持王芳把养殖做大做强, 更规模化, 又优惠发放17万元人民币贷款对其进行扶持。预计2011年的春天, 她养殖场生态猪养殖规模一批将达到800多头, 年出栏1500多头。

就这样, 村官王芳的创业梦想, 在农村金融的支持下成真了。如今, 每每有人问起“你梦想成真的关键是什么?”时, 她总是感慨地说:“金融部门与多部门密切配合, 积极推动‘贷免扶补’小额贷款, 帮助大学生村官破解创业融资难题是关键!”

【共同致富】

在村官王芳自己创业的同时, 没有忘记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的承诺, 不断以自己的热情和实际行动鼓励和带动乡亲们共同发展养殖事业, 并根据每个养殖户的不同情况, 制定了不同的饲养方案, 并在饲养过程中为村民们饲养的猪免费进行免疫和治病, 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所有的养殖经验和所有的教训都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周围养殖生猪的农户, 帮助他们一起创业致富。她的所作所为得到了村里党组织和村民们的认可, 在2010年3月的村“两委”会换届选中, 高票当选为西山村委会的村党总支书记;在2009年7月被评为富民县永定镇优秀共产党员;在2010年7月被评为富民县永定镇抗旱救灾先锋员;在2010年4月被评为昆明市杰出青年星火带头人。

【启示】

大学生村官王芳创业梦想成真及带领村民致富的事实告诉我们, 只要我们的金融部门积极落实相关农村金融政策, 破解大学生村官创业融资难题是完全可能的。这里, 我们不凡看一看富民县成功的做法。

人民银行富民县支行为了更好的了解掌握当地大学生村官创业情况, 建立了大学生“村官”专项统计监测报告制度, 指定专人负责按季监测辖区内大学生“村官”基本情况动态信息, 主动加强与地方组织部、团委、妇联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和配合, 及时掌握全县大学生“村官”创业以及带动周围农村青年脱贫致富情况, 将相关情况反馈给金融机构, 增强金融机构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的了解和信心。同时, 通过座谈会以及与大学生“村官”面对面交流等形式积极宣传金融机构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方面的各项政策、措施, 鼓励大学生“村官”充分运用信贷政策积极创业, 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共同建设新农村。富民县农村信用联社, 积极主动和县财政、妇联、社保、共青团、工商联、工会、个私协会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 加强联系和协作, 把贷前调查与前期调查推荐工作结合起来, 积极配合各承办单位做好前期的宣传、调查、初审工作, 并根据借款人的申请、承办单位的推荐意见、社保部门和财政部门的审批意见, 按“精简流程、规范操作、提高效率、防控风险”的原则快捷地审批、发放贷款, 使“贷免扶补”小额贷款工作顺利推进。具体操作是:积极配合协调县工会、团委、妇联、工商联、个私协会、教育等单位面向有创业能力和符合条件的大学毕业生、农民工、复转军人、留学回国人员发放创业小额贷款 (具有“免抵押担保、免付利息”的政策扶持贷款) , 该贷款期限二年, 可展期一次, 展期期限不超过1年, 单户最高贷款金额5万元人民币 (下一步可能会对贷款期限延长、单户贷款金额增加) , 借款后第7个月开始等额还款, 每三个月还款一次;每季度结息日后5个工作日内, 经办农村信用社将贴息资金申请和明细表报送同级财政部门申请贴息。

2010年以来, 富民县农村信用联社加大了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的信贷扶持力度, 在贷款手续、利率以及贷款形式上实行政策倾斜, 开通绿色通道, 优先对大学生村官创业进行贷款调查、优先评级、优先授信、优先发放贷款, 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简化信贷流程、缩短审批时限, 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搭建起一个良好的平台。截止2010年10月末共发放“贷免扶补”创业小额贷款341户, 金额1705万元人民币, 扶持创业项目200多个, 其中发放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3笔, 金额15万元人民币, 现在有创业计划的村官有20人。

联村联户联万家为民富民奔小康 篇9

决定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 这是党的根本宗旨和优良传统之所在, 是甘肃省情和紧迫任务之所在, 是群众呼声和为民造福之所系, 是转变职能和改进作风之所系, 是培养干部和提升能力之所需, 是加强“三农”和固本强基之所需。这次行动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联村联户为载体, 以为民富民为目的, 宣传政策、反映民意、促进发展、疏导情绪、固本强基、推广典型。行动将按照一次确定联系对象、分期分批进村入户的办法进行, 不实现全面小康不脱钩。

当前, 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面临的最大矛盾是发展不足、最大机遇是政策叠加、最大希望是开发开放、最大责任是富民安民。准确把握和有效应对黄金发展期、机遇叠加期和奋力跨越期, 努力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是摆在全省面前的一项中心任务。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 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对甘肃工作重要指示精神, 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 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 立足推动转型跨越新实践, 着眼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新要求而作出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是一次解放思想、转变作风、锻炼干部的创新之举, 是一项固本强基、促进发展、造福群众的务实之策。是举全省之力, 埋头苦干, 开拓进取, 努力打造机关作风转变的形象提升工程、教育培养干部的能力锻造工程、造福人民群众的德政民心工程。

转变思路 富民强村 篇10

一是养殖品种创新,鱼改虾

吉东村河道纵横,水网密布,农民素有养鱼的习惯,养殖品种以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为主。早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老品种鱼过剩,市场滞销,鱼价下滑,效益下降,水产养殖一度跌入低谷。村里一些水产能人走南闯北学先进、搞调研,发现罗氏沼虾皮薄肉嫩,营养丰富,发展空间大,便开始试养。经过科技人员的精心指导,试养很快成功,产品投放市场后,成为抢手货,效益大大高于常规养鱼。于是,他们把水产的养殖品种迅速向罗氏沼虾转移,面积从几十亩、几百亩,扩大到上千亩。目前全村除千亩水面全部养殖罗氏沼虾外,还在邻镇和周边市承包了3600多亩水面,形成养殖专业化、规模化,并注册了“仙宝牌”商标,获得了国家绿色产品证书,产品畅销上海、苏州、无锡等地市场。

二是养殖技术创先,攻高产

在品种更新之后,村民们学习外地经验,结合本村实际,创造了“一树三改”的养殖模式。

一树,就是在养殖户中树立典型。9名村干部个个是养殖行家里手,他们在村支书徐雪峰带领下,带头养罗氏沼虾,钻技术、搞实验,成功后带动村民一起养殖。

三改,即一改露地养殖为设施育苗养殖。罗氏沼虾喜温怕寒,适宜在20~30℃水温中生长,开始养殖时实行露地放养,即大水放小苗,苗体只有1厘米/只,虾苗一般5月份下塘,不但生长慢,而且成活率低。后来,他们逐步摸索出了用薄膜保温,锅炉增温,仪器控温,并采用增氧机增氧等措施,先将小虾苗在暖棚里培育一段时间,即小水育大苗,然后再进行养殖。二改小苗放养为大苗放养。在育苗过程中,起初小虾苗在暖棚里一般育到3厘米/只就投入大塘,经过3~4个月的养殖,八九月份才能上市。后来,为了争取时间提前上市,他们采取提前和延长育苗时间,将3厘米/只的小苗培育成5厘米/只的大苗,正常7月份就可上市。三改小苗放养为大小苗搭配套养。在实践中,他们认识到,投苗放养,统一投大苗或投小苗都有弊端,全投大苗成本大,密度高;全投小苗上市迟,效益低。权衡利弊,他们改为大小苗搭配放养,一般大苗70%,小苗30%,这样密度合理,加上科学配料,定时定量机械投料,大小苗都能满足需要。捕捞时捕大留小,能做到提前上市和均衡上市,效益很好,亩产从300千克提高到450千克。2009年,村民养殖的3000多亩罗氏沼虾亩产过千斤,产值过万元。

三是经营机制创活,选能人

由于罗氏沼虾养殖技术创新,产量上升,效益提高,所以虾塘承包从过去找人养、请人包,变成了争着承包养殖,甚至有的塘口合同期满后,承包人仍不想让出水面。针对这一新情况,村支部研究后决定,实行公开招投标确定经营权。2010年春节前,有1方面积为20亩的虾塘,9个人报名竞标,村里召开竞标大会,竞价从1200元/亩开始,经过激烈竞争,最后以1800元/亩成交,中标人当场交清了5年的承包金。

四是养殖服务创优,增效益

为了搞好罗氏沼虾养殖全程配套服务,吉东村成立了养殖协会,协会经常检查指导养殖户生产情况,使各项服务更加规范。为了方便养殖,村里建了1个罗氏沼虾育苗场,除满足本村虾农养殖需要外,还部分向外地销售。村里还设立了5个饲料加工销售点,2个渔药供应处,保证了虾农养殖的物资供应。为了保证销售顺畅,村里建了3个水产批发市场,配有20多个经纪人,并有多辆活水车,另有数百名的季节性捕捞人员为虾农提供服务。镇上还建了冷冻保鲜厂,及时满足冷藏虾产品的需要。这些措施不但保证了虾业发展,还拓宽延伸了生产经营的链条,提高了养殖的综合效益。

吉东村养殖业的发展,给村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促进了村域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2009年,全村产值达1.05亿元,比2008年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1.06万元,比全镇人均纯收入高2000多元。150个养殖户的户均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高的达40多万元。村民100%参加合作医疗,村级集体收入增加,先后投入400多万元新铺了10多公里村组道路,绿化美化了环境,村容村貌大改观,该村先后被小纪镇、江都市评为先进村、文明村和全面小康先行村。

上一篇:做好产后护理的体会下一篇:影响硫铵质量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