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算过程

2024-06-20

估算过程(精选五篇)

估算过程 篇1

估算需要正确的预测和引导项目的未来发展。因此, 一个估算的必要属性有如下几点:①切实可行性:估算内容包括所有你可以参加的任务 (这个其实是对估算中对范围的界定) 。同时, 基于现有的知识结构, 估算可以预测哪些情况是最有可能发生的。估算揭示了项目测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这样可以有计划地缓解这些风险;②可控性:需要通过个人承诺的方式界定任务的归属。需要明确地看到资源的分配及其相互依赖关系;③可调整性:如果截止日期和资源的限制是不能变动的话, 估算必须适应项目的真实情况。

估算术语如表1所示。

2分布解决

工作结构分解 (WBS) 是一个非常好的估算工具。WBS是项目 (测试工作量) 的阶段、活动、和任务的层次分解。测试项目需要包括以下阶段:①策划;②人员安排 (适当的话) ;③测试环境获取和配置;④测试开发;⑤测试执行 (包括:发现缺陷、缺陷纠正和再测试)

那些具有编程工作背景的人员可能对“分布解决”比较熟悉。一旦判断出项目的阶段, 将其分解为更小的任务单元, 直到每个任务单元小到每个人员可以在一定的时间段 (一般是1~5个工作日) 内完成。这样在了解每个任务多久 (时长) 和多少工作 (工作量) 的基础上完成估算工作。因为所有的工作量和时长估算就从低层次的分解任务的估算中得到了。这种估算方法叫“自底向上估算法”。

对项目周期内的所有任务什么时候可以完成的度量有助于确保每个任务产生一个关键的可交付物, 或是起码是一个草稿, 亦或是可度量的关键交付物的组件。这些交付物对测试组 (测试内部) 来讲, 可以是测试用例、测试工具或测试数据。这些可以在测试组内进行交付, 比如第一次完整的特性测试发布、单元测试结果或是测试环境配置。可交付物对项目 (测试外部) 来讲, 可以是测试计划、缺陷报告系统和测试结果。这些可交付物通常是作为后续任务的输入。

3整合和估算

工作任务的分解可以单独进行, 但是正确的预测任务的执行周期需要收集技术团队参与人员的意见。使用整个团队的知识可以获取更多的、更广泛的经验。整个团队参与估算使得生成的团队日志更有效。同时, 这样也可以建立团队对估算的承诺。

在团队估算中有三个主要的技术:

(1) Delphic法。每个团队成员都对任务执行周期进行估算。在估算评审中, 每个任务的最高和最低估算值的估算者解释他们做出该估算值的解释。最低值估算者的可能指出最优化的方法用于加速任务的执行, 比如使用随机数字生成器、电子数据表和剪切-粘贴去生成大量的测试数据替代手工输入。最高值估算者的可能指出最有可能造成延迟的情况, 比如从客户那里获取进口硬件原型的过程。估算过程重复进行两次, 每次都将最高值和最低值的情况都考虑进去。这样每个任务的最后一轮估算的平均值就是该任务的估算值。

(2) 三点估算法。每个参与估算的人员不是进行一个估算而是三个。第一个是最佳情况估算, 即, 假设所有的情况都正常进行。第二个是最差情况估算, 即, 假设所有坏的情况都出现。第三个是期望估算。期望估算的平均值即是最终估算值, 但是最佳情况和最差情况的估算都被文档化的记录用于理解估算的准确度, 同时作为测试计划和风险管理的输入。

(3) 宽带技术, 上面两种情况的结合。团队成员给出三个数字。每个任务三种情况的最低和最高估算人员解释他们的估算。这种过程重复进行两次。期望估算的平均值即是最终估算值。最佳情况和最差情况估算的平均值就是每个任务的时间范围。

Delphic法可以提醒估算人员去预测项目的前景, 例如风险。随着项目的进行, 估算人员会发现一些可能影响估算值的情况。变更随时会发生。一般情况下, 新的技术第一次不能正常工作。所以, 在时间表上增加一些突发事件和宽裕时间是个不错的方法。这个值是依据以往的项目估算经验以及初识估算与最终时间的远近进行判断, 一般情况下20%是个比较经典的建议值。

4依赖关系

也许有的测试经理在进行测试计划时希望使用足够多的资源开展工作, 但是资源不是进度唯一限制因素。任务之间是有依赖性的:后置任务不能开始, 至少是不能完成, 直到前置任务完成。

这样某些可交付物不能开始或是结束直到其他可交付物完成。依赖关系经常是由于可交付物的关系形成的。例如, 你可能在测试开发之前需要一份完整的、批准的测试计划。这是内部测试团队的可交付物, 这种依赖关系称作完成-开始依赖。再譬如, 假设系统测试需要持续三周, 但是需要在新的特性开发和最后较严重的测试变更完成后进行。这种依赖关系称作完成-完成依赖。

测试经理可以使用不同方法识别测试活动的依赖关系。对于小项目, 测试经理可以让每个项目成员自己处理这些关系并且将数据直接输入项目管理工具中。

当所有依赖关系识别完全后, 测试经理需要将这些信息输入项目管理工具中了, 因为再接下来已不是查看关键路径。关键路径是项目中的任务序列, 任何关键路径上的任务的延迟将直接影响项目的预期完成时间。近关键路径是指那些产生1~2天的延迟不会对影响项目进度, 但是如果产生重大延迟的话就会影响项目进度的任务。影响项目阶段的入口或出口准则的任务总是在项目关键路径上, 因为许多依赖关系都是在项目阶段的开始或是结束日期点。外部的依赖关系是另一种经常引起项目延迟的来源。分析关键路径用于识别那些对项目延迟具有高风险级别的任务。这些任务需要在整个项目周期内进行监控。

5测试活动的投入

作为团队估算活动的一部分, 项目任务需要分配资源 (一些项目经理在进行估算会议之前就提前确定了部分任务的资源) 。准确的资源需求是以项目为目标的, 但是资源经常划分为以下几类: (1) 人员; (2) 测试环境; (3) 测试工具和测试文档。

人力资源包括测试工程师和测试技术人员, 同样也包括外部测试资源, 比如测试实验室和专业测试团队。要知道使用一个技术欠佳的人员去完成一份特定的任务的时候, 由于其欠缺特定的技术有可能增加实际的工作量和时间, 所以需要根据人员的安排调整估算。同样, 需要清楚了解到人员的对既定任务和工具的技能决定了估算的准确度。除非对每个日程的任务都有至少一名人员了解如何去执行该任务, 否则估算可能会由于有技能的人员不可利用造成项目延迟。如果测试经理知道人手不够或是在部分领域没有有技能的人员, 测试经理需要与其项目经理进行沟通雇佣一名新的测试人员, 给其提供雇佣合同或是减少测试任务。

测试环境资源包括硬件、软件、网络、设备等等。对于非常重要的环境资源等需要进行明确, 比如非常贵重或是有较长交货期的物品。

测试工具和测试文档包括客户测试数据、测试用例、测试脚本 (手动或自动测试) 和测试运行工具, 但不包括商业测试工具。在许多情况下, 测试工具和测试文件都是测试早期阶段的可交付物。

6估算测试执行

测试执行阶段的估算经常是特别困难的。完成测试的执行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关系到以下两个问题:①每次至少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去执行每个计划好的测试 (脚本或试探性的测试) ;②何时能发现全部的缺陷, 并修正缺陷和验证缺陷修正。

为了解决第一个问题, 在估算测试时间时, 测试经理需要明确以下三个事情:

①你的测试工作策划了多少人时?假设你对项目每个的测试用例所执行的时间都进行了策划, 那么你在项目上需要花费280人时的工作量;②你每个星期有多少人工工时可以利用?假设项目的测试团队由7个人员, 而且假设他们每个星期可以工作40小时。那么该团队就有280个人时可以利用;③每个测试测试人员执行测试用例花费时间比例是什么 (每个星期测试人员经常需要参加会议、确认缺陷关闭、更新测试脚本、读邮件, 以及其它和计划的测试执行没有关系的事情) 假设项目的所有测试人员花费50%的时间在测试上面, 这样改团队每个星期就有140人时与测试相关。

这样的话, 项目团队就需要用两周的时间将所有的测试活动执行一遍。

第二个比较困难的问题是: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发现所有的缺陷?Stephen Kan和Pankoj Jalote 分别在Metrics and Models in Software Quality Engineering和CMM in Practice中均提出缺陷移除模型。下面内容是一个简化版的该模型。

首先, 我们需要预测缺陷总量。功能点和代码行数会作为度量数据进行引用, 但是这样可能超出了我们的过程能力。假设你已经估算好了项目的总工作量 (人时) 。如果这样, 我们可以去查验以往项目对工作量 (人时) 的估算以及最终发现的缺陷数量。如果没有估算项目总工作量的话, 也许我们还有其他的历史数据可以利用, 比如说每个特性或程序员发现的平均缺陷数量。这种方法可以建立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使用电子数据表 (使用一个或两个在估算阶段使用的矩阵) 去计算最终测试中发现的缺陷总数。

其次, 假定一个缺陷总数, 我们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去发现他们?使用历史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每个星期在系统测试中发现的现存的缺陷的比例。那么, 我们需要花费多长时间修订这些缺陷以及验证缺陷的关闭呢?如果基于历史数据, 每周发现缺陷的关闭率是什么?当我们根据比例得出缺陷数量, 我们需要关注测试和开发团队的能力。如果项目 (7个测试人员) 的缺陷发现率的峰值时200 bug/week。那么, 将这些信息纳入到电子数据表中, 建立一个模型去计算累计的缺陷开启和关闭数量。

如果项目的测试经理建立了缺陷移除模型, 其预计的缺陷发现和修订率如图1中所示。如果拥有同类型项目的历史数据越多, 那么这些预测就将越准确。

7影响测试估算的因素

系统工程 (包括测试) 是一个复杂的、高风险的、人员参与的工作。因此, 将好的估算技术与对影响工作量、时间、依赖关系和资源的因素的理解联系起来非常重要。这些因素, 诸如过程、工具、测试环境、技巧、团队组成和管理, 可以拖滞或加速项目进度。然而其他的情况若出现则仅仅是延迟项目。

当进行一个测试的估算时, 测试和那些协助进行测试估算的人员必须考虑上述因素对测试估算结果造成何种影响。忽略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将一个可行的估算结果变成不可行。

假设你作为测试经理向管理层提供一份可靠的、可控的日程安排, 那么在对测试任务进行裁剪时, 需要明白可做的事情是放松测试的入口准则。通常情况下, 入口准则这样被定义:下一个阶段开始前必须完成上一个阶段的任务。但是假设你放弃系统测试的“特性完成”的入口标准而去接受“差不多完成”的发布。但是人们必须了解到重叠部分会增加系统质量的风险。亦或是测试一个未准备好的系统是不充分的, 这样会导致不彻底的测试。

针对管理层对时间的要求的情况, 另外一种解决办法是增加人员。假设测试和开发人员可以增加的话, 你可以提前一周进行测试并提高到两倍的缺陷解决率。在上面的假设案例中, 这样可以将测试估算时间提前五周。这样, 3月26日是一个新的截止日期, 提前了40%。但是人力资源成本就大大增加了, 也许是成倍的增加。而且, 你也不能确保一定能够招到新人同时确保他们可以积极的参与到项目中去。

针对以上困难情况, 经常被建议的方法是专断的减少测试时间。然而减少测试是压缩日程中最有风险的策略。就日程而言, 如果系统在截止日期不能正常工作的话会怎样?就预算而言, 这样刚好满足截止时间的要求是在人员日均成本高的情况下形成的。就产品质量而言, 缺陷将在测试后期发现, 这样就没有时间去解决它们。这样你就会丢弃有缺陷的功能。而这时你已经花费了大部分的时间和成本去实现这些特性。

如果你想冒质量的风险, 你需要时刻关注那些风险。这样做的话, 需要小心考虑减少测试工作量而带来的风险。一个选项是减少测试的覆盖范围。识别有低级别的风险的测试范围, 同时或者减少覆盖范围或是那个范围的测试, 这时你只能使用其他测试来代替它们。另外一个选择是减少测试的内容。在高风险范围内识别最低的风险, 同时在测试方法上确定一个平衡 (宽度而不是深度) 。这样你可以推迟一些自动化测试或者通过外部资源 (尤其是测试实验室) 来减少测试环境的费用。不论你采用哪种技术, 将创造性的计划以一种前瞻的方式去减少测试要求的时间。

相对于减少测试内容, 你可以减少产品的特性。对于假设的案例来讲, 假设你放弃相当大一部分的功能。这样可以减少25%的测试工作量。所以根据开发的工作量计算, 测试可以提前完成, 但是同样发布许多小的版本增加产品衰退相关的质量风险。因此, 这些特性必须在下一个正规版本中进行实现。

当然, 在测试过程中以下2点也是建议重点控制的内容:①对于上述情况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时间压力。比如周末加班。如果团队可以一周7天都工作的话, 日程可以锐减40%。但是, 这种情况很少出现在估算的时间中, 相反地会出现在落后于某个时间而要赶上某个时间点的情况下会出现很多;②另一个非常有风险的技术是为测试人员设定一个“伸展目标”式的非常紧凑的日程。为了达到有一半的机会实现项目按期交付, 每个任务 (特别是关键路径和近关键路径任务) 必须达到有一半的机会按期解决。否则, 进度会越来越落后。“伸展目标”是个失败的策略。

摘要:在分析软件项目测试过程中估算存在的必要性后, 讲解了估算术语和与之相关的概念。重点论述了估算测试执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关键词:测试,估算,有效预测

参考文献

[1]郑文强、马均飞.软件测试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2]马均飞、郑文强.软件测试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3]正确估算软件测试周期[EB/OL].http://www.leadge.com/news_list/89087.html.

估算过程 篇2

现代大规模的石化及化工生产过程具有连续性,且生产设备密闭性较好,其无组织排放主要来自机泵类设备及管道连接件的物料逸散。由于生产过程涉及的机泵类设备及管道连接件数量庞大,当生产中存在有机物料尤其是高挥发性有机物料时,通过这些设施逸散的有机物料量往往相当可观,部分工厂的大气无组织排放量甚至远高于其有组织排放量。

与有组织排放源相比,大气无组织排放点分散且数量众多,其排放量一般难以逐一进行现场测试,但在环评阶段需对此类设施的无组织排放量进行相对准确的估算,以作为后续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等评价工作的基础。因此,相对准确地估算无组织排放速率十分必要[2,3,4]。

1 无组织排放速率估算方法

机泵类设备及管道连接件的无组织排放速率估算方法可概括为:平均排放系数法、分段排放系数法及经验公式法[5]。不同估算方法所需基础数据有所不同,估算结果的精度及准确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上,各种方法均需要分门别类地列出机泵类设备及连接组件的数量,并对其传输及承载的物料性质进行归类。经验公式法所需基础数据最多,估算结果相对最为准确;平均排放系数法所需基础数据较少,估算结果的精度相对有限;分段排放系数法所需基础数据量及估算结果的精度则是处于两者之间。

1.1 平均排放系数法

平均排放系数法是通过统计工厂内所有可能发生无组织排放的机泵类设备及管道连接件的数量,并按每个类别组件的无组织排放系数求取全厂总的无组织排放速率,估算公式为:

EΤ=k=1mFA,k×WFΤ×ΝΚ (1)

式中:ET——全厂无组织排放速率,kg/h

FA,k—— 某种(k)类型设备或连接件的平均排放系数,kg/h·个

WFT——在承载或输送物料中有机物的重量分数

N——该种(k)类型设备或连接件的数量,个

k——全厂设备及连接件类型数量,共计有m种类型

举例计算如下:

某化工厂有100个气阀,涉及的物料中含90%的有机物及10%的水蒸气,每个气阀的有机物无组织排放系数为0.00597 kg/h,则气阀逸散引起的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总量为:

ETOC=FWFTOC×N=0.00597 kg/h/气阀×0.9×100气阀=0.54 kg/h

若生产单元中有多种传输及反应的物料,可分别计算单种物料的排放量后再进行累加。如果生产单元中有多种设备类型,同样分别计算各个设备类型的排放量后再进行累加。

根据美国环保局多年的现场测试及数据统计,石油工业及合成有机化学品制造业机泵类设备及管道连接件的无组织排放系数见表1。

注:[a]物料在操作条件下为气态,下同;[b]液态物质中对于蒸气压大于0.3 kPa(20 ℃)的单组分,若其各组分的浓度分数之和超过20%则视为轻质液体,下同;[c]既非气体亦非轻质液体的液体物料为重质液体,下同;[d]搅拌器的密封件可参照泵的密封件数据,下同。

由统计数据可知,压缩机及释压阀的无组织排放系数高于泵类设备及阀等连接件。需要注意的是,平均排放系数法不太适用于准确估算单个设备及连接组件的排放量,更适用于估算生产单元或大片生产区域内大批量组件的总排放量。

1.2 分段排放系数法

分段排放系数法与平均排放系数法在估算形式上相似,但是它要求在取得相似机泵类设备及管道连接件无组织逸散浓度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再对不同排放浓度的设备及连接件赋予不同的排放系数后进行估算。根据监测数据,通常可以将设备或连接件分为两类:无组织逸散浓度≥10000 mg/kg及<10000 mg/kg的设备及连接件。测试体积分数≥10000 mg/kg的设备及连接件的无组织排放系数要高于体积分数<10000 mg/kg的设备及连接件。设备及连接件逸散的有机物量按下式计算:

ET=(FNG)+(FNL) (2)

式中:ET——生产单元或区域的设备及连接件总的无组织排放速率,kg/h

FG——测试体积分数≥10000 mg/kg的排放源的排放系数,kg/h·个

NG——测试体积分数≥10000 mg/kg的排放源数量,个

FL——测试体积分数<10000 mg/kg的排放源的排放系数,kg/h·个

NG——测试体积分数<10000 mg/kg的排放源数量,个

石油工业及合成有机化学品制造业各设施分段排放系数见表2。

1.3 经验公式法

已获取机泵类设备及管道连接件的无组织逸散浓度测试值时,可采用美国环保局归纳的经验公式相对精确的计算无组织排放量。石油工业及合成有机化学品制造业无组织排放的经验计算公式见表3。

注:[a]SV为实际监测的浓度值(体积分数10-6);[b]该公式还可用于空压机密封、释压阀、搅拌器密封及重液体泵等。

2 削减无组织排放的技术措施

目前,机泵类设备及管道连接件引起的无组织排放的控制技术措施主要有两类:改进设备以及实施逸散检测及修复措施(LDAR)。

2.1 改进设备

机泵类设备及管道连接件的改进措施包括:技术改进、替代现有的设备等形式。不同类型的设备及组件可实施的改进手段及可实现的控制效率见表4。

[a]该密闭排放系统的效率取决于挥发气体的收集效率及最终处理装置的处理效率。

上述的密闭排放系统是指可以套在可能渗漏的组件上,收集逸散的有机物并将其送往处理装置进行处理的设施。它主要用在无组织逸散速率比较高的组件,如泵、压缩机及释压装置上。

2.2 实施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

LDRA是指通过对工厂所有的机泵设备及连接组件进行无组织逸散浓度测试,发现逸散量大的设备及组件后对其实施维修以降低总无组织排放量的措施。该措施通常只能用于可实现在线维修的设备或采用改进设备的方法后仍不能有效降低排放量的设备及组件上。实践表明,LDRA可较好地用于阀门、泵、连接件的控制上,对于压缩机、放空管、释压阀、采样设备等,由于不具有在线维修的条件或出于安全的考量,LDAR并不太适用。

采用此方法,通常需要设定一个无组织逸散阈值,一旦测试超过该阈值,则需要对设备及组件进行维修。同时,进行检测的频率也影响到LDAR的实施效果。由图1中的曲线可看出:持续地实施LDAR,尤其在其初始实施阶段,可将渗漏量超过阈值部分的设备及组件比例(逸散比例)减低。

3 案例分析

某跨国化工企业拟在国内新建一项目,由于项目中涉及的原料和产品均有较高的挥发性,且全厂各类阀门、泵体、管件、压缩机、释压阀、放空管数量多达近万只,故在项目环评阶段对全厂机泵类设备及管道连接件的无组织排放情况进行估算。

3.1 采用平均排放系数法计算

参考表1中所列的排放系数,采用平均系数法对全厂机泵类设备及管道连接件的无组织排放情况进行了估算。经计算,全厂有机物的无组织排放总量为32.54 t/a。

3.2 采用分段排放系数法结合经验公式法计算

该企业在其它类似项目中有实施LDAR措施并有几乎所有设备及连接组件的无组织逸散浓度测试数据。根据近期的实际监测数据,项目中99%的设备及组件的无组织逸散体积分数小于10 mg/kg,仅有1%的设施的逸散体积分数超过10 mg/kg,但均小于2000 mg/kg。保守考虑,环评计算中假定90%的设施的无组织逸散体积分数为10 mg/kg,10%的设施的逸散体积分数为2000 mg/kg,再根据经验公式法计算SV为10 mg/kg及2000 mg/kg所对应各类设施的排放系数,进而以分段排放系数法计算整个工厂的有机物无组织排放量。估算结果仅为2.28 t/a,远小于采用平均排放系数法计算出的排放量,这是由于该种计算方法根据实际的测试结果对组件的无组织逸散情况进行了细分,充分体现了采用LDAR防渗漏措施之后无组织排放的下降水平。此估算结果也比平均排放系数法计算得更为精准,更接近实际的排放水平。

4 结论与建议

在实际的环评工作中,对于拥有丰富生产和环保管理经验的企业来说,如果其某个项目已具有实际的无组织逸散浓度监测数据,而新建项目也将具备同等的管理水平,就可以运用经验公式法来计算新建项目的无组织排放情况,以得出较为精准的排放数据。

但大部分项目在环评阶段都没有实测的无组织逸散浓度,对于部分生产和环保管理较为先进的企业,在进行无组织排放计算时可考虑采用分段排放系数法。比如,先假定全厂具有某个比例的设备及连接件其无组织逸散体积分数≥10000 mg/kg,其余的组件均<10000 mg/kg;再通过收集设备及连接组件的种类及数量就可以计算出有机物的无组织排放量。当然,这个比例的采取与项目的管理水平及采用设备的密封性有很大的关系。而对于管理水平一般的企业,出于保守考虑,其无组织排放情况建议直接采用平均排放系数法进行计算。

摘要:总结了化工及石化生产过程中机泵类设备及管道连接件无组织排放速率的估算方法和削减此类无组织排放的有效技术措施,结合某化工项目环评中无组织排放量的计算,说明了各类估算方法的适用性,并对不同情况下估算方法的合理选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无组织排放速率,估算,削减

参考文献

[1]李克勤,王栋成,林国栋,等.化工项目无组织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研究与应用[J].山东化工,2010(8):25-29.

[2]曹磊.化工企业无组织排放废气的危害与防治[J].污染防治技术,2006,19(5):50-51,59.

[3]张秀青.石化企业废气无组织排放源及排放量估算简介[J].装备环境工程,2008(5):74-77.

[4]袁晓华.石油化工无组织排放挥发性有机物的控制及处理技术综述[J].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2010,26(2):32-35.

估算过程 篇3

2013年5月我单位承担了吉林省桦甸市王家店东沟金银矿详查项目, 该项目原由吉林省地调院十分队承担, 历时7年, 投入了大量槽探、钻探、物探、化探等工作, 取得了大量详实而准确的地质资料。2012年底提交了该项目详查报告, 由于报告中 (332) 资源量未达到转采要求, 故详查报告评审未通过。详查合同签订后, 对原取得的地质资料进行了系统查阅, 同时进了综合研究, 改变工作思路, 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成果, 在资源量估算、矿体连接过程中遇到了如下几个问题, 在这里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不妥之处, 敬请批评指正。

一、位置、交通及自然地理概况

项目位于吉林省桦甸市110°方向, 直线距离20公里左右, 与靖宇县交界处。行政区划隶属于桦甸市红石镇管辖。

区内交通方便, 桦甸-白山镇公路从勘查中东部通过, 每天有多次白山镇-桦甸、白山镇-吉林等地的客运班车。在详查区内的各个沟谷中均有林业采运公路及乡间大道, 均可通行机动车辆, 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区内森林植被茂盛, 除松花江及支流水系两岸、公路边可见一些基岩露头外, 大部分地区的基岩被植被及第四纪堆积物覆盖, 自然露头少见。

区内经济不很发达, 电力资源距工作区较远, 主要以林业及林下经济为主, 相关产业有森林采运业、林产品加工业、林下种植业及养殖业等。目前林蛙养殖已经形成规模, 林蛙及相关产品已成为吉林省名优土特产品。

二、矿床地质特征

王家店金银矿床主要产于中生代王家店岩体与太古宙地质体的接触带及其两侧, 靠近王家店岩体一侧主要以银矿体为主, 而靠近太古宙地体一侧则主要以金矿体为主, 其它部位的矿体极少, 矿体为小型规模。矿体主要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 总体走向北东, 倾向南东, 倾角15°~45°。各矿体特征如下:

目前施工了51个钻孔, 发现了86条矿体, 其中20条矿体由多剖面、多工程控制, 其余矿体为单剖面单工程或多工程控制。

该矿区布设5条勘探线, 网度40×40米, 按第Ⅲ勘探类型布设, 方向319°, 结果揭露出86条金银矿体, 均为隐伏, 地表无出露。从中段断面图上看, 400米中段揭露16条金银矿体, 1—10号矿体为多剖面控制, 3线上未封闭, 其余矿体为单剖面控制, 最长140米 (7号矿体) , 最短40米。350米中段揭露14条矿体, 1、3、5、6、7、11号矿体为多剖面控制, 其余为单剖面控制, 最长为3号矿体, 140米, 3线上未封闭, 最短为40米。300米中段揭露19条矿体, 12、13、14号矿体为多剖面控制, 其余均为单剖面控制, 最长80米, 最短40米。250米中段揭露19条矿体, 12、15、16、17、18、19号矿体为多剖面控制, 其余为单剖面控制, 最长为19号矿体长120米, 最短为40米。200米中段揭露12条矿体, 20、15号矿体为多剖面控制, 其余矿体为单剖面控制, 最长为80米, 最短为40米。从剖面图上看, 倾向延深最大的是31号矿体为556米, 一般在100—400米左右居多, 最短在30米左右。

综上所述可知, 矿区内矿体数量多, 规模小, 品位低, 均为隐伏矿体, 在矿体圈定、资源量估算上遇到了以下几个较难解决的问题:

1. 由于矿石金银品位普遍较低, 个别较高, 如果按现行工业指标来圈定矿体的话, 矿体在走向、倾向上就会不连续, 较杂乱, 无规律。

2. 原勘查单位采用的勘查网度为40×40米, 我单位在此基础上在没有达到该网度的地段进行了加密施工, 由于矿区内矿体数量多, 规模小, 杂乱无规律, 倾向延长大于走向延长。86条矿体中只20条金银矿体为多剖面、单孔或多孔控制, 这样 (332) 资源量就很难达到转采比例要求, 要想增加 (332) 资源量就得在 (333) 资源量中求得。

三、问题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解决方案如下:

问题一解决方案是降低现行金银工业指标, 同时参考“吉林省靖宇县批洲金银及多金属矿工业指标”批复

1. 边界品位:≥0.5g/t

2. 最低工业品位:≥1.2g/t

3. 矿床平均品位:≥1.7g/t

关于银矿没有做出批复, 我们建设议该矿山金矿工业指标采用吉林省靖宇县那尔轰镇批洲金银及多金属矿工业指标, 银矿工业指标采用如下工业指标即:

1.边界品位::≥30g/t

2.最低工业品位:≥80g/t

3.矿床平均品位:≥150g/t

4. 可采厚度:≥0.3米

另外以金为主的矿体, 银品位≥2g/t即圈入矿体, 综合评价, 以银为主的矿体, 金品位≥0.1g/t即圈入矿体。如果按此方案连接矿体就连续多了, 资源量将有所增加。

问题二解决方案有两种:第一种方案是加密勘查网度, 由原勘查网度40×40米加密至20×20米来增加 (332) 资源量。第二种方案是在现有基础上能不能这样来计算一部分 (332) 资源量, 如一剖面多工程见矿, 相邻两剖面工程未见矿时, 正常做法是沿走向或倾向尖推勘查网度或工程间距的1/2做为 (333) 资源量, 在此基础上沿走向或倾向尖推勘查网度或工程间距的1/4或1/8做为 (332) 资源量是否可行, 如果这样可以的话, 矿区内 (332) 资源量就可以满足办理转采要求了, 提出此种想法源于矿区内31号矿体, 单剖面上多孔控制, 倾向延长550多米, 相邻两剖面没有矿体与之相连, 正常这部分资源量都为 (333) 。

上述两问题是在吉林省桦甸市王家店东沟金银矿详查过程中遇到的, 其解决方案问题一我们已经着手在做了, 向吉林省国土资源厅提交了工业指标建议书。问题二我们没有那样做, 只是在这里提出来与大家探讨, 因为之前没有这样的先例, 现行规定也不允许。

摘要:吉林省桦甸市王家店东沟金银矿详查项目中, 在资源量估算、矿体连接过程中遇到了些问题, 在这里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估算过程 篇4

一、估算与精算判断不清

例:电影院里有27排座位, 每排32个座位, 大约有多少座位?现在有880人看电影, 座位够用吗?学生大致有两种算法:

精算:27×32=864 (个) , 864<880, 不够。

估算:27看作30, 32看作30, 30×30=900, 够的。

这一题既然是问:大约有多少座位?那就应该用估算的方法, 学生根据估算的结果, 回答当然是“够的”, 可实际情况却实际“不够”。而精算的结果又与问题“大约有多少个座位”自相矛盾, 可后面一步864<880不够却又是事实, 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左右为难, 主要原因是估算后, 学生不能根据题目的实际情况去选择估算策略。

二、“算着估”的多, “真正估”的少

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时, 有这样一道题:图书室的一个书架上约有286本书, 有这样的12个书架, 图书室约有多少本书?这是一道乘法估算题, 大部分学生是这样估算的:先用竖式计算出286×12得3432, 所以286×12的结果大约是3400。这些学生先算出准确数, 再根据准确数判断出估算的结果, 即“先计算后估算”, 而只有少数学生先找到286和12接近的整十、整百数, 估计后再计算, 即真正估算。

三、“靠经验”估算的多, “联系实际”估算的少

四年级上册中一例题:四年级学生去春游, 每人用餐和乘车要8元, 63人参加, 需要准备多少钱?

生1:把63看作60, 8看作10, 60×10=600。

生2:把63看作60, 60×8=480。

生3:把8看作10, 63×10=630。

生4:把63看作60, 8看作5, 60×5=300。

这一题, 如果联系实际, 应该是生1和生3的方法合理, 生2和生4的方法虽然可行, 但放在这一个问题情境中就不行了。

为了解决“估算教学难”这一问题, 使学生能愿意主动去估算, 体会估算的优越性, 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去做一些努力, 让学生能真正地“理解”估算, 下面就是我的一些思考:

一、让学生感受估算的优越性、必要性

学生从一开始学习计算, 在教师的影响下, 就逐步养成了“计算要准确, 计算结果是唯一的”习惯。这种过多的强调精确计算, 势必会弱化学生的估算意识。新课标要求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估算, 估算要有一定的背景作支撑, 有助于学生体会估算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是解决问题需要, 是学生内心的需要, 所以应尽量避免单纯的数学技巧与教师脱离具体情境的指令性的操作, 赋予估算的生命力, 从而使学生体验估算的必要性。

例如估算83×7想法一:83×7≈80×10=800想法二:83×7≈80×7=560想法三:83×7≈83×10=830想法四:83×7≈80×5=400……

如果脱离了具体情境让学生单纯去估算, 学生的估算目的性不明确, 限制了学生估算意识的发展和估算策略的培养。如果把这题改成:四年级学生去春游, 每人乘车要7元, 83人参加, 需要准备多少钱?这样学生经过分析, 就可以得出想法一和想法三比较合理了, 这样把估算结果的合理性放在具体的背景下判断, 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学生不但明白此题为何用估算, 而且明白了为何估算以及估算的好处, 感受估算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估算的必要性与优越性就不言而喻了。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并会解释估算的过程”,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这充分体现了估算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估算教学时, 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情境, 使估算成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内在需要, 而不只是在完成教师的指令。

二、赋予估算教学的丰富内容

如果仅仅依赖教材中的估算内容, 我觉得还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对于估算的内容, 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数的计算, 不能孤零零地将估算浸润于计算教学, 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一切估算资源, 拓展估算面, 将估算渗透到计量、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中。如教学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质量单位之后。就可以出一些估算的习题如:课桌的高大约是 () 厘米, 小明的体重大约是 () 千克, 一个鸡蛋大约 () 克, 教室的面积大约 () 平方米……如果能让学生对这些实际的东西进行观察, 猜测。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充分的表象, 那将有利于学生估算能力的提高。

三、教给学生估算的基本方法

对于课本上的估算教学, 由于它没有给出具体的估算方法, 所以导致了多数学生估算难的问题, 教师可以把相关的方法让学生记录下来, 这样忘记的时候就可以去查证。课堂上也应让学生多说估算的方法, 当然这个方法, 不仅仅是每一题的估算方法, 还应该说总的方法, 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加、减、乘、除法的估算。例如乘法的估算, 书本里只有多位数乘积一位数的估算, 而习题中却出现了多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于是, 在这节课上, 我把教材的内容作了一些调整, 增加了多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估算。开始学生尝试估算多位数乘两位数时, 也采取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但这两种情况是不同的,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时不能把两个数字都看成整十数, 例如9×88, 可以把9看作10, 88不变, 10×88=880。如果两个因数都是多位数时就要把它们都看成整十、整百、整千数, 然后相乘 (一般是一个因数看大, 另一个因数看小) 例如98×52就可以把98看作100, 52看作50, 100×50=5000。

估算方法可以有很多种, 而估算策略需要灵活运用, 对学生的综合要求较高。在低年级, 估算不需要那么复杂、估算教学的要求简单明确, 就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估算方法, 并引导学生能灵活的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就行了。

当然, 估算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个长期训练、积累的过程。因此, 估算教学应贯穿于数学教学活动的全部过程中。作为数学教师, 要领悟估算在工作生活中的价值, 自觉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估算的能力。

摘要:新的教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教学要重视心算, 加强估算, 淡化笔算。估算能力的强弱, 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强弱, 甚至影响到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要想让估算真正成为一种习惯, 还得需要教师多去探究, 自觉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估算的能力, 让学生系统地真正地掌握方法, 让学生在具体的估算情境中去估算, 使其感受到估算优越性, 才会让估算慢慢变成习惯。

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培养 篇5

一、贴近生活, 感受估算

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对引导学生掌握估算方法的意识不强, 总是强调计算的准确性和熟练度, 这就造成学生缺乏必要的估算意识, 也就更谈不上掌握估算的方法了。要想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提高学生进行估算的能力, 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置真实的情景,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估算的实用价值,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喜欢估算。估算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 在日常生活应用非常广泛。例如估计为一间房子贴墙纸, 大概需要多少平方米, 假期一家人外出旅游的费用大概是多少, 15个鸡蛋大约多重。上面的问题, 没有必要得出最精确的结果, 或者因为有变化也难以得出精确的结果, 这时候“估算”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教师要将估算与日常的教学内容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有步骤、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将估算与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联系起来, 让学生不断加深对估算的认识和应用。如学习“千克的认识”后, 可让学生尝试估算日常生活中一些物品的质量;学习“米和厘米的认识”后, 可让学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等等。教师要做启发学生运用估算的引导者, 尽量结合教学内容, 寻找合适的机会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再通过互助交流估算方法和技巧等途径, 让学生认识到估算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的实用性, 体验到估算的实际价值。

二、结合教学, 渗透估算方法

估算不是凭空想象, 它是有根据的推测, 那么如何进行估算才更具合理性和准确性呢?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估算题材、估算方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 直接或间接地教给学生。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 小学阶段常用的估算方法有:

1. 对应估算

对应估算就是运用一一对应的思想, 根据题目所呈现的材料, 通过寻找对应量的方法进行估算。如不计算, 在○里填上>、<或=。10+4○10 10-4○10 10+5○5。

2. 排斥估算

排斥估算就是运用排斥淘汰的方法, 根据事物所呈现的现象先缩小可能性范围, 再进行估算。

2○6=12 4○3=12 4○2=2 4○6=24, 根据算式中3个数的大小关系, 先排斥不可能的情况, 再在较小的范围内尝试、调整。

3. 推理估算

推理估算就是根据事物所呈现的有关条件, 找出相应的发展变化规律后进行的估算。

如拿一枚2分硬币, 如果投掷100次, 出现正面的次数大约会占投掷总次数的几分之几?如果投掷200次, 出现正面的次数大约是多少?

三、联系实际, 培养估算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如何提高学生进行估算的兴趣, 让他们产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动力, 进而使各种能力得到综合的运用和提高呢?我认为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估算题, 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估算。那些结果不是唯一的,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 利用估算就能解决问题的, 都可以看作是“开放性”估算题。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大数量的估算时, 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如果每人每天浪费1粒米, 全国每天就要浪费 () 粒米, 相当于 () 。提出问题“13亿粒米相当于多少?”通过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引导学生自行发现估算的策略。

四、感悟方法, 提高估算水平

在教学中, 教师要切实起到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 教会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首先, 让学生掌握预测策略。也就是在进行计算之前, 就对问题结果的取值范围进行合理的预估, 如果计算的结果不在这个范围之内, 就说明计算的方法或者是计算的过程是错误的。当遇到问题的时候, 学生能够迅速整合信息, 对事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能用直觉思维作出较准确的判断, 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途径, 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其次, 让学生掌握调整策略。估算是为了快速地得到结果, 很多计算数据都不是很准确, 这样计算的结果肯定是有误差的,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 就需要适时运用调整策略, 以保证计算的结果能够尽可能地接近最准确的值。第三, 学生因为知识背景、学习能力、思维角度的不同, 在估算中运用的方法也就形式多样。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些独特个性, 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探讨活动,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 训练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估算过程】相关文章:

《估算》教案04-21

教案:估算06-13

估算工作05-16

估算技术06-10

乘法估算方法05-23

估算教案范文05-16

估算教学反思04-18

乘法估算联系04-20

估算的教案04-28

小学估算教学05-03

上一篇:投影电视下一篇:中国国际贸易融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