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算》教案

2024-04-21

《估算》教案(共11篇)

篇1:《估算》教案

加、减法估算(教案)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认识估算的必要性。 2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能讲述估算的过程。 3 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运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重点和难点: 掌握估算方法,提高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法与学法: 情境分析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大屏幕出示教材第31页例4的题目及情景图。 “妈妈带的钱够吗?” 师问:100元可以换成张10元? 生答:10张。 师:买热水瓶大约需要几张? 生:3张, 师:买烧水壶和水杯大约需要几张?为什么? 生:7张。因为43元和24元里面有6个十元,3元和4元用一张10元就够了。合起来就是7张10元。 师:明明想知道“妈妈带的钱够吗?” 生:够了。 师:大家都明白他的意思了吗?你们认为够吗? 生齐:够了。 师: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有很多问题就像我们用10元钱去买东西一样的。用一张10元买9元的彩色笔够吗?(生答)用3张10钱买28元的热水瓶够吗?(生答)也有这样的问题:用一张50元买52元的书包,差几元?(2元)够吗?(不够)差的多吗?(差不多)邓老师很喜欢“差不多”这个词,它和“大约”是什么关系?(近义词/意思相近的词。)其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加、减法估算就是算出来的得数差不多就好了。(板书课题) 二 探究新课 1 教学例4 先充分读题,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教材里面搜寻全面信息。点拨学生发现问题。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点拨学生为了更快的回答这个问题笔算合适吗?口算?心算?怎样算是最快?) 再进行个案教学:(小黑板出示小丽的算法)买热水瓶后大约剩()元,买烧水壶后大约还剩()元,买水杯够了。 像小丽这样差不多的计算方法就是估算。她把28元看做30元,她把43元看做40元。估计的差不多,而且很快。 再看丁丁的估算(小黑板):买热水瓶和烧水壶大约花去()元,还剩()元,买水杯够了。 还可以怎样算呢?聪聪想知道“买这三种用品大约需要多少钱?(板书)”大家快点帮聪聪估算一下吧。 学生动手估算。教师巡视,结果大部分学生都是28+43+24=95(元) (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这一问题,让老师感觉到进退两难。明确的`说这不是估算,但是学生没有错。)邓老师看了看同学们的列式大部分都是这样的:(板书)28+43+24,我宣布这些都是对的。表扬自己!可是要怎样算才是估算呢?我们把28看做30,把43看做40,把24看做20。估算的时候只要把30+40+20加起来就可以了。(板书在第一个算式的正下方)30+40+20=90(元)最后记得答。聪聪的问题就解决了。 还有很多学生坚持28+43+24=95(元)这样做。邓老师很无奈,因为同学们都觉得老师的方法太罗嗦,本来可以一个算式就做完的,现在却要写两个算式,所以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方法。现在我们面前有一个算式28+43+24和一个估算结果90,可以把他们用等于号连接起来吗?28+43+24O90。(不可以)如果有一个符号表示大约等于就好了。我们的祖先早就为我们想好了,还为我们设计了一个看起来很美的符号来表示大约相等的关系。(出示约等于,约等于成功引入)。请同学们用上这个约等号把聪聪的问题重新做一次。(教师巡视:结果都用上了约等于,对于不会的要耐心的辅导,书写困难的要耐心教导。) 检验:从同学们的计算结果来看28+43+24=95(元)我们的估算对不对?90元到95元差得远不远?妈妈用一百元买这些生活用品够吗?这么说估算是不是很有用?估算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快) 反馈练习:做一做(31页) 三 积累运用 1 练习六 第1题 2 练习六 第2题 3 练习六 第3题 432页生活中的数学 四 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篇2:《估算》教案

1、让学生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2、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和意识。

3、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灵活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表达估算的思路。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每个小组每人准备30根小棒。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复习旧知,巩固技能:

1、师出示口算卡片:

1800÷3 2400÷6 250÷5 420÷6 2700÷9 140÷7 120÷6 5400÷6 学生开火车直接说得数。看哪一组开得又对又快。

2、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回答,答对的就坐下。

(二)引入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教学挂图,呈现农贸市场的情境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为李叔叔他们三人解决困难,好吗?他们遇到了什么难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呈现李叔叔三人的情境图:

师:你们看,李叔叔他们三人想怎么把蔬菜运走呀?(用三辆车一次把这124箱蔬菜全部运完。)

课件演示:小精灵聪聪出现了: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同桌交流、讨论。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板书:

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师:这道题该怎么解决呢?(让学生讨论)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引导:你能大概猜一下他们每一个人运了多少箱吗?可以用什么方法快速地解决它呢?

生讨论后反馈结果。请一学生叙述估算的过程。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把124看成120,120÷3=40(箱)

(2)把124拆成120和4,再分别和3除,每人平均分了40箱,还剩4箱,又分了一次,最后还剩下一箱,每个人大约运了41箱。

师板书:124÷3≈40(箱)

或者 124=120+4 120÷3=40 4÷3=1„„1 124÷3≈41(箱)

(三)小结:

师:刚才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很快地帮李叔叔解决难题的?(估算)这节课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发言)在生活中你还认为哪些地方用得到估算呢? 估算经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当我们遇到数字较大的题目,比如分东西,而你又不能准确地算出该平均分多少物品给每个人时,我们就可以用估算来计算。

(四)巩固练习,加深印象: 做P16 “做一做”第1、2题

1、学生说说题意,并说一说为什么260可以看作240或者280。之后解答这道题目。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本道题。之后进行全班性讲评。板书设计:

124÷3≈40(箱)或者 124 = 120 + 4 120÷3=40(箱)4 124÷3≈41(箱)

篇3:《估算》教案

一、估算与精算判断不清

例:电影院里有27排座位, 每排32个座位, 大约有多少座位?现在有880人看电影, 座位够用吗?学生大致有两种算法:

精算:27×32=864 (个) , 864<880, 不够。

估算:27看作30, 32看作30, 30×30=900, 够的。

这一题既然是问:大约有多少座位?那就应该用估算的方法, 学生根据估算的结果, 回答当然是“够的”, 可实际情况却实际“不够”。而精算的结果又与问题“大约有多少个座位”自相矛盾, 可后面一步864<880不够却又是事实, 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左右为难, 主要原因是估算后, 学生不能根据题目的实际情况去选择估算策略。

二、“算着估”的多, “真正估”的少

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时, 有这样一道题:图书室的一个书架上约有286本书, 有这样的12个书架, 图书室约有多少本书?这是一道乘法估算题, 大部分学生是这样估算的:先用竖式计算出286×12得3432, 所以286×12的结果大约是3400。这些学生先算出准确数, 再根据准确数判断出估算的结果, 即“先计算后估算”, 而只有少数学生先找到286和12接近的整十、整百数, 估计后再计算, 即真正估算。

三、“靠经验”估算的多, “联系实际”估算的少

四年级上册中一例题:四年级学生去春游, 每人用餐和乘车要8元, 63人参加, 需要准备多少钱?

生1:把63看作60, 8看作10, 60×10=600。

生2:把63看作60, 60×8=480。

生3:把8看作10, 63×10=630。

生4:把63看作60, 8看作5, 60×5=300。

这一题, 如果联系实际, 应该是生1和生3的方法合理, 生2和生4的方法虽然可行, 但放在这一个问题情境中就不行了。

为了解决“估算教学难”这一问题, 使学生能愿意主动去估算, 体会估算的优越性, 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去做一些努力, 让学生能真正地“理解”估算, 下面就是我的一些思考:

一、让学生感受估算的优越性、必要性

学生从一开始学习计算, 在教师的影响下, 就逐步养成了“计算要准确, 计算结果是唯一的”习惯。这种过多的强调精确计算, 势必会弱化学生的估算意识。新课标要求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估算, 估算要有一定的背景作支撑, 有助于学生体会估算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是解决问题需要, 是学生内心的需要, 所以应尽量避免单纯的数学技巧与教师脱离具体情境的指令性的操作, 赋予估算的生命力, 从而使学生体验估算的必要性。

例如估算83×7想法一:83×7≈80×10=800想法二:83×7≈80×7=560想法三:83×7≈83×10=830想法四:83×7≈80×5=400……

如果脱离了具体情境让学生单纯去估算, 学生的估算目的性不明确, 限制了学生估算意识的发展和估算策略的培养。如果把这题改成:四年级学生去春游, 每人乘车要7元, 83人参加, 需要准备多少钱?这样学生经过分析, 就可以得出想法一和想法三比较合理了, 这样把估算结果的合理性放在具体的背景下判断, 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学生不但明白此题为何用估算, 而且明白了为何估算以及估算的好处, 感受估算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估算的必要性与优越性就不言而喻了。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并会解释估算的过程”,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这充分体现了估算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估算教学时, 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情境, 使估算成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内在需要, 而不只是在完成教师的指令。

二、赋予估算教学的丰富内容

如果仅仅依赖教材中的估算内容, 我觉得还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对于估算的内容, 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数的计算, 不能孤零零地将估算浸润于计算教学, 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一切估算资源, 拓展估算面, 将估算渗透到计量、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中。如教学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质量单位之后。就可以出一些估算的习题如:课桌的高大约是 () 厘米, 小明的体重大约是 () 千克, 一个鸡蛋大约 () 克, 教室的面积大约 () 平方米……如果能让学生对这些实际的东西进行观察, 猜测。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充分的表象, 那将有利于学生估算能力的提高。

三、教给学生估算的基本方法

对于课本上的估算教学, 由于它没有给出具体的估算方法, 所以导致了多数学生估算难的问题, 教师可以把相关的方法让学生记录下来, 这样忘记的时候就可以去查证。课堂上也应让学生多说估算的方法, 当然这个方法, 不仅仅是每一题的估算方法, 还应该说总的方法, 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加、减、乘、除法的估算。例如乘法的估算, 书本里只有多位数乘积一位数的估算, 而习题中却出现了多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于是, 在这节课上, 我把教材的内容作了一些调整, 增加了多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估算。开始学生尝试估算多位数乘两位数时, 也采取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但这两种情况是不同的,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时不能把两个数字都看成整十数, 例如9×88, 可以把9看作10, 88不变, 10×88=880。如果两个因数都是多位数时就要把它们都看成整十、整百、整千数, 然后相乘 (一般是一个因数看大, 另一个因数看小) 例如98×52就可以把98看作100, 52看作50, 100×50=5000。

估算方法可以有很多种, 而估算策略需要灵活运用, 对学生的综合要求较高。在低年级, 估算不需要那么复杂、估算教学的要求简单明确, 就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估算方法, 并引导学生能灵活的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就行了。

当然, 估算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个长期训练、积累的过程。因此, 估算教学应贯穿于数学教学活动的全部过程中。作为数学教师, 要领悟估算在工作生活中的价值, 自觉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估算的能力。

摘要:新的教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教学要重视心算, 加强估算, 淡化笔算。估算能力的强弱, 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强弱, 甚至影响到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要想让估算真正成为一种习惯, 还得需要教师多去探究, 自觉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估算的能力, 让学生系统地真正地掌握方法, 让学生在具体的估算情境中去估算, 使其感受到估算优越性, 才会让估算慢慢变成习惯。

篇4:加强估算教学 培养估算能力

一、重视联系生活实际,扩大学生的经验范围,增加生活体验

例如:学习小数的加减法,在同学们计算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35页的“买体育用品”时,我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哪几种商品的价格之和不超过20元。学生进行估算,羽毛球1.9元看成2元,乒乓球拍13.5元看成13元,2+13=15元,再请学生计算实际购买需要多少钱。学生计算结果是1.9+13.5=15.4元,实际计算的结果同估算的结果差不多。通过比较得出:20元可以买一个羽毛球和一个乒乓球拍。然后用同样的方法估算,得出20元钱还可以买其他不同价格的许多种商品。

这样,把生活中的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让学生从贴近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获得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看到了估算的作用。

二、充分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注重估算过程的解释,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为此,教师首先要提高估算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数感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到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良好的数感和量化能力的形成,不是对数量的简单识别,而是要把抽象的数据符号经过比较、分析、归纳,不断通过内化形成的一种认知能力,从而在实际行动上加强估算教学。

其次,要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觉进行估算,强化对数据的认知,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逐步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在教学“计量单位”后,可设计一些本身蕴涵着估算价值的实例让学生进行练习。如:黑板长约(),门高约(),一根跳绳长约(),一支铅笔长约()。

学生良好的数感和量化能力还表现在数据的提取和加工上,同时还表现在“能估算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上。比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中,对以下算式43×12=129,学生能想到把12看作10,43×10的积肯定大于430,结果129肯定是不对的了。

三、以估算促计算,加强估算与精确算的对比

1.计算前估算。例如:我在进行398+273的计算教学时,要求学生在自主探求计算方法前先进行估算,得出两种结果:一种是400+300=700,另一种是400+270=670,并引导学生根据估算的结果,分析精确计算的结果取值大概在670~700之间,这样就为计算的准确性创造条件。

2.计算中进行估算。对于四则混合运算式题,在计算的过程中既要观察运算的顺序是否正确,还要对每一步单独运算的结果进行估算,看是否符合计算的有关规律。如在计算0.35+2.1×4.9-45×0.24这道题当做到2.1×4.9这步时,应估算积是两位小数,45×0.24的积应比45小得多,是一位小数,计算出的和应是不小于任何一个加数,差应不大于被减数,最后的结果应该是两位小数。如每步运算的结果不是在估算的范围之内,那肯定是错的了。计算中进行估算能大大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3.计算后进行估算。计算后进行估算,就是对照分析出的得数是否在估计的取值范围内或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从而判断出在计算过程中有没有错误,能及时找出错误的原因并加以纠正。如在计算“一个煤矿一月份产煤5.75万吨,二月份产煤6万吨,三月份产煤6.38万吨。平均每月产煤多少万吨?”如果学生做出的答案是6.38万吨或以上的话,教师可启发学生分析,求平均每月产煤的这个吨数应大于5.75万吨小于6.38万吨,即在5.75和6.38万吨之间。再如在一般的情况下,计算出的机器台数、零件个数、人数等不是整数的话,也肯定错了。

四、估算教学中应重视三个问题

1.估算时教师应提供必要的依据。

2.估算方法不唯一,但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选择最接近精确答案的估算方法。

3.重视对估算结果的分析和理解,学会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作者单位:浙江东阳市南马实验小学)

篇5:估算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29页(例8)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学会结合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3 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除法估算的方法,正确地进行除法的估算。

教学难点: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引导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640÷8=

60÷3=

4200÷6= 500÷5=

200÷4=

1200÷2=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结合乘法口诀来完成除法口算比较简便,为除法估算的学习做铺垫。

2.估算

26÷6≈

17÷5≈

59÷7≈

想一想什么数与除数相乘最接近被除数,商就是几。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用表内乘法可以解决的除法估算题,总结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想除数与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就商几。

二、探究新知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大家比较刚才第1题 和第2 题,哪个好做呢?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像第2组题目中的数,他们并不好口算,但我们又需要知道它的大约结果,我们就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 例如(出示例8)1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住宿3天一共花了 267元,求每天的住宿费是多少。题中的“大约” 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求每天的住宿费大约 “大约”的意思? 让学生各抒己见

生:大约是大概,差不多,估计.......生:我认为求大约多少钱,就是不用算出准确的钱数。生:但也要与准确的钱数比较接近,符合实际,这才合理。2 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怎么列算式呢? 生:267÷3≈

师:为什么用除法?说说你的理由。

生:每天的住宿费=总钱数÷住的天数,因此可以用除法来解答。

生:267÷3≈ 就是把267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二)、探究估算解法

1.怎么计算呢?是不是要列竖式呢?(1)学生讨论要列竖式吗?

不用,题目中要求大约,就是用估算的方法求结果(2)学生尝试估算,估谁呢?小组交流想法。展示、交流学生估算的过程和方法: 生1:267÷3≈100(元)

267元接近300元。300÷3=100,所以:267÷3≈100 生2:267÷3≈ 90(元)

因为267元接近270元,270÷3=90,所以:267÷3≈90 生3:267÷3≈80(元)

把267元看成240元。240÷3=80,所以:267÷3≈80 2.引导学生对比以上三种估算过程和方法。(1)我们刚才是怎么估算的?和学生一起总结方法: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时,除数不变,把被除数看成是整几百、整几百几十的数,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2)估成260,280 行吗? 不行,不好算

所以估时要求被除数和除数要是倍数关系。3 这三位同学的解答合理吗?为什么?

生1:我认为都是合理的。因为不需要算出准确的钱数,他们都用估算的方法,很快求出了结果。

生2: 我认为都是合理的。前两位同学是往大了估,而第三种是估小了。4 探究

师:每天的住宿费比90元多还是比90元少?

生:比90元少。因为如果每天90元,3天要花270元,而实际只花了267元,所以比90元少。师:比80元呢

生:比80元多。因为如果每天80元,3天要花240元,而实际只花了267元,所以比80元多。师:那我们到底选择哪一种呢?

从实际生活来说,我们这节课是要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267最接近270,选择这种最合理,与原数相差最小。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问答,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的选择估算的方法。

三、知识运用

1.练习六第一题:下面算式的结果比较接近几十? 78÷4≈ 98÷9≈ 361÷5≈ 470÷8≈ 178÷6≈ 500÷7≈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几十与除数相乘,比较接近被除数,就商几十。也可以4

想,除数不变,把被除数看成是整几百、整几百几十的数,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解决问题。

(1)、学校合唱队为4名男队员购置演出服共用去388元,每套演出服大约多少钱?

师: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生:知道了有4名队员,购置演出服共用去388元。求每套演出服大约多少钱?

不用求每套演出服准确钱数,可以估算。(2)、练习六第4题(机动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五、达标测评

教材第31页2、3题。

板书设计

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一估 二算 三答

篇6:《除法的估算》教案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16除法的估算。

二、教学准备:课件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1、目标确定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近似数加减法估算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它与加、减、乘法估算又有所不同,后者一般都运用四舍五入(学生有所感悟)法取出近似数再计算,而除法的估算要根据除数来选择被除数的近似数,不一定用四舍五入法,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估算的本质轻松地算,合理地算。

教学目标:

①经历估算的过程,探索并总结估算的一般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估算。

②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价值,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

③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教学策略选择

设计意图:

估算教学的意图简而言之不外乎两个方面:学会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意识。本课中,我创设了走进校园的情景串,让学生围绕校园里发生的人、事等问题展开有层次的讨论,在估算方法得到拓展提高的过程中,实现估算意识的积累发展。

教学策略:

①从已知中学。虽然除法的估算方法与已学的加、减乘法有些不同,但教学中,我没有另立门户,而把它放入估算大系统中,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估算的本质,探索、感悟除法估算的方法。

②在生活中学。创设体现需要估算的现实背景,让学生从中体验价值,感悟方法,提高能力。

③在思考、讨论、反省中学。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组织讨论,分析、反思、比较各种算法,使学生能为每个问题提供最适宜的解决方案。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了解起点,创设情景。

1、揭示课题估算

2、提问:对于估算,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回答:求出大概数要用四舍五入是近似的......3、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一起到校园里走走,看有什么需要用估算解决的问题。

4、我校是个半寄宿制学校,有住校生289人,走读生251人,请同学们估一估我们学校大概共有学生多少人?

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学生汇报各种计算方法,教师课件显示这些方法。

5、呈现材料,提出问题。

(图片播放走读生午餐的餐厅和学生公寓)251人分6排就餐,289人分住20个寝室,从这些信息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探索比较,归纳方法。

1、探索解决每排大约坐几人?(围绕下列建议进行)

建议:

①先安静地想一想,把你的算法记下来。

②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③选出组内最好的方法,准备汇报。

2、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板书(预计):

①252≈300③252≈2506≈5

300÷6=50250÷5=50

每排大约坐50人。每排大约坐50人。

②252≈240④252≈250

240÷6=40250÷6=41...4

每排大约坐40人。

[备选]如果学生提出260÷6等方法,要组织讨论,以明确其与250÷6思想方法相同而不必板书。

3、比较:以上几种方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学生提出喜欢第一种,第二种都予以肯定

[备选]若学生以最接近实际结果为由提出第四种方法最好,可以通过你们觉得他的想法怎样?组织讨论。

4、总结:估算时不仅要好算,还要尽可能接近准确数。

三、联系实际,合理估算。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每个寝室大约住几人?。

2、学生汇报(预计有两种方法):

①289≈300②289≈280

300÷20=15280÷20=14

每个寝室大约住15人。每个寝室大约住14人。

3、引发思考:两种估算的方法都合理,为什么结果有差别?

小结:估算时有时会估大,有时会估小。

4、(1)改题:规定每个寝室住20人,289人要安排几个寝室?

(2)组织讨论:用280÷20=14估算为什么不可取?

(3)小结:生活中的问题有时估大更合理,有时也会出现估小更合理的情况,这就要求同学们解题时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地估算。

三、巩固知识,灵活应用。

1、比一比,谁算得更快?

①2004年12月31日全校师生去距离学校2750米的瑞安广场冬游,同学们每分钟步行90米,从学校出发后,约()分钟到达。

②教师口述:在冬游现场,每个同学发到了这样一张倡议书(课件显示倡议书)他告诉大家我们的结对学校湖岭镇三小孩子们窘困的生活情况,估一估这张倡议书共有()个字。

在学生提出首先得知道每行多少字、有几行以后,出示每行32字,23行学生估算。

③在倡议书的倡议下,2005年2月26日我校12个班共捐资11362元,平均每班大约捐资()元。

2、比一比,谁算得更合理?

信息①2005年2月28日,政教处王老师带了40张佰元币准备给湖岭镇三小的孩子们买学习和生活用品,先买运动鞋,批发价每双9元4角,买110双要付出()张佰元币。

信息②2月29日,王老师把剩下的7533元分装在11个红包内,准备送给11个特别贫困的孩子,每个红包最多放()张佰元币。

信息③2月30日,4位老师带着学生代表70人前往湖岭镇三小。至少要租()辆面包车?(课件中面包车上写有限载20人字样。)

[备选]如果出现每辆车多坐5人租3辆的答案,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

五、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学生代表看了同龄人艰苦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后,回来向全校同学号召:珍惜我们的幸福生活,勤俭节约,尽一切力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课件出示)

唤醒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即找准了建构本课知识所需的学习起点,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建立了一个根基。

加法估算起到引入情景与复习的双重作用。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展解读信息的能力和问题意识。

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引领学生在交流中加强各种算法的比较,减少重复,沟通各算法之间的联系,揭示出方法背后的方法,达到闻一知百的效果。

既尊重学生的想法,又促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从而学会倾听、比较、完善创造。

既巩固方法,又引出新问题。这样从同一学习材料中,提炼出两个不同的需用估算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估算的广泛应用,还有利于他们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一说法的理解。

呈现学生经历过的手拉手活动图片,从中提炼出数学问题,这些需用估算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切身地体验了估算的必要性和价值,而且现实背景中的具体情况更有利于学生对估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篇7:估算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理解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

1. 看图出示以下情境和问题:

①课本例2: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②从学校到仙女湖有223千米,客车行驶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③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④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2.请学生尝试列出解答上面各题的算式。

一般来说,学生都能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出下列4个算式:1243、2234、10031824。

3.体会除法估算是解答问题的一种工具。

请学生逐一说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让学生在说算式意思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

二、怎样进行除法估算

1.一般方法

(1)从上面4个算式中抽出:1243,请学生尝试估算。

(2)展示、交流学生估算的过程和方法。

生1:124120 生2:124=120+4

1203=40(或340=120)1203=40

每人大约运40箱。 剩下的4箱中每人还

可运1箱,每人大约

运41箱。

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

①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都是正确的。

②两种结果虽然有微小的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对问题的合理解决,可以说,这样的差异在本题的解决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3)让学生独立估算2234。

学生估算的过程和方法与1243的估算过程方法会基本相同。有以下几种思路:

生1:223200 生2:223=200+23生3:223240

=50 2004=50 2404=60

平均每小时平均每小时平均每小时

约行50千米。 约行55千米。 约行60千米。

以上3种结果都对,说明汽车的速度每小时在50~60之间,当然以55最佳,因为它更接近准确值。

(4)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通过以上两例、引导学生归纳: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2.面对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1)再现问题:

①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篇8:彰显估算价值 培养估算意识

1教师对估算的认识不到位。有些教师认为。估算只是笔算的附属,当学生的笔算能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就可以弃之不理。这样就忽视了估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组成部分的重要性,忽视了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形成和思维培养的价值。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未能适时引导学生运用估算来解决问题,学生也未能养成估算习惯,使得师生估算意识淡薄。

2受教材中估算练习呈现方式的影响。教材中估算练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纯粹的估算练习。如估一估商(积)是几位数,估算结果大约是多少。二是先估算,再计算结果。教者如果机械性地运用这些练习,难免让学生感觉到估算只是一种指令性的要求,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学习兴趣。

3估算教学的评价方式单一。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更喜欢结果具有唯一性的题目,对多样化的结果有时不知所措。考试中,对估算的考查,权重较少、形式单一、要求偏低,淡化了教师对估算的教学,弱化了学生对估算的运用。

基于上面的认识,我们有必要对估算的意义和价值作一个重新的审视。

估算意识是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主动尝试和运用适当的估算方法,通过积极思考,来解决问题的状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启发学生的估算意识的过程,也是学生运用估算方法,提升估算技能的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不同的年龄和知识层次,提供估算的机会,采取多样化的训练方式,在实际的运用中,学生的估算意识才能得以建立和提升。

一、在解决生活实例时,体会估算的用处

日常生活中,估算无处不在。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结合实际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运用估算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估算在生活中的地位和用处,从而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例如,估计一个苹果有多重,从学校出发到哪大约是1千米,对一些事件出现的可能性进行估计等,并想方法进行一些初步的验证。

二、在检验结果时,体会估算的好处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反复出现先估算后笔算的练习,这类题目的训练目的有两点:一是巩固学生已有的估算方法;二是通过估算和笔算的比较,验证笔算是否准确。由于小学生瞬时记忆的能力还比较弱,在完成此类习题时,学生笔算后有时已经忘记了之前的估算结果,教师可把估算的要求具体化。如先估算,再计算29×42,可要求学生把估算的结果先写在横式的下方,等笔算完成后,着重引导学生对估算和计算的值进行比较,这样做能更好地达到训练的要求。

对问题的结果主动检验和反思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很多时候,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对问题进行重新演算,而且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同一题目上出现两次同样的错误也常见。引导学生利用估算来验证是一种非常“经济”的方法。教学中,我经常安排这样的训练:不计算,判断结果是否正确:①73-24=59,②14×24=98,③321÷3=17。学生解决这类问题时,兴趣盎然,方法多样,思维活跃。生1:“因为3-4不够减,7被借掉了1还剩下6,6减2是4,结果是四十多。”生2:“73-20等于53,现在是减24差一定比53小。”生3:“74-24等于50.73-24-定比50小。”生4:“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可能是三位数或四位数,不可能是两位数。”生5:“14×24积的个位一定是6。”生6:“10×20积是200,14x24的积一定比20c大。”……学生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在思维的碰撞中,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日常教学中,如果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会使学生很自然地感觉到,用估算来检验结果既快又好,且充满乐趣。学生也就乐意估算,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三、在寻求解题思路时,体会估算的妙处

估算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不仅能对一些实际问题的结果或结论作出概括性的把握,还能够运用它形成一些不落常规的解题思路,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如比较11/24和19/36的大小,多数学生是先通分再比较,当教师引导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进行思考时,有学生发现了新的思路:11/24比一半(1/21小一些,19/36比一半(1/2)大一些,所以11/24比19/36小。结合估算寻求独特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并非要一味的求新求异,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添加一分动力。

篇9:数学估算教案

1. 知道计算策略——巧算,即通过容易的题推算出难的题。

2. 知道精确计算与估算。

3. 能用整十数、整百数进行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

4.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5.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用整十数、整百数进行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1.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报数的游戏好吗?

要求:我说一个数,请你们说出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看看谁说的又快又准确。

出数:57、82、259、473、698、546、739

2. 师:游戏做的真不错。

二、情境引入,学习新知

1. 师:小朋友,最近我搬新家了。瞧,这里有几张我拍的照片。你们觉得我的新家怎 么样?

2. 师:我还准备买一台微波炉和一只电饭煲,你们愿意帮我一起出谋划策吗?这是我从大商场中了解的商品信息。你们帮我参谋参谋哪个好。 出示商品介绍。

微波炉 三星牌 451元 A 飞利浦 392元 B 电饭煲 三角牌 176元 C 飞利浦 287元 D 3. 师: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请你们每个人帮我挑一台微波炉和一个电饭煲。 先列一个算式算一算要多少钱,再列一个算式算一算我大概要带多少钱比较合适。 交流汇报。

4. 小结:刚才大家帮我挑选了微波炉和电饭煲,还帮我估计了大概要带多少钱。那么, 在估算的过程中,大家都是把实际的价格估成了什么数呢?

生:整十数和整百数。

师:那在这两种方法中你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师:对,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用整十数进行估算。

出示课题:《用整十数估算》

三、巩固新知

师:这里还有一些我准备采购的商品,请大家用整十数估算帮我估算一下大概要多少钱。 (选一个来算一算)

A.榨汁机 185元 电烤箱 308元

B.饮水机 298元 电热水壶 107元

C.吸尘器 349元 电吹风 183元

<<<12>>>

交流汇报。

四、拓展新知

1. 师:刚才大家为我出了许多金点子,还用整十数估算的方法为我估计了买这些东西 大约要带多少钱,你们真的很能干。

2. 师:这次布置新家我还要添置许多东西,还有一些用去的钱要算一算。我一个人算 得有点累,你们愿意帮我算一算吗?

出示:购物清单

师:这里有三组购物清单,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能用好办法算得又快又正确,好吗?

窗帘 餐具 灯具 300+200 282+201 463+337 298+193 276+195 460+330 308+203 280+200 458+324 3. 师:我发现有些小朋友算得特别地快,你们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好办法吗?

生:先算最容易的300+200,其它两道题的结果可以根据300+200的结果进行推算。

师:很会动脑筋。这两道题的加数与300和200都比较接近,所以我们可以先把容易的`题先算出来,再推算出比较难的题目。

生:298+183,我是这样算的:298比300小2,183比200小17,一共小了19,所以298+183的结果比500小19是481。

生:308+213,我是这样算的:308比300大8,213比200大13,一共大了21,所以308+213的结果比500大21是521。

师:真聪明。接下来就请小朋友用这个本领再来算一算其它的题目。 汇报,核对。

五、小结

1.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什么本领?

篇10:数学估算教案

三位数加法和减法的估算和计算。

复习目标:

1、提高学生估算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良好的计算习惯。

复习过程:

一、口算:

30+80= 500+80= 690—600= 130—50=

740—40= 30+900= 500+300= 110—60=

二、出示:

电话 手表 自行车 电风扇 水壶

206元 298元 604元 195元 96元

1、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很多,教师选取其中的一个问题如:电话和手表一共多少元?

师:你能很快地知道它们大约是几百元吗?你是怎么估计的?

师:现在我们要想知道它的精确结果,怎么办?

请同学们在本子上进行计算。请两个同学上来板演。

师:请观察计算结果和你的估算怎么样?差不多吗?

如果要想更准确的知道计算的结果对不对,可以怎么样?(验算)

请大家一起来验算。

师:加法可以怎样验算?

师:从黑板上的问题中你选择一个先估算再精确计算最后验算。

师:对于加法的估算和计算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

2、师:你还能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选择一个问题先估算大约等于几百,再精确计算,最后验算。

师:对于减法的估算和计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三、在结果小于500的算式后面画√。

299+185 136+398 67+414

961—498 728—206 635—199

篇11:估算 教学设计 教案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解决问题,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估算的意识,并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简单的估算。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思考和小组合作等活动,进一步体验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别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简单的估算。2.2 教学难点:

在现实情境中,培养学生主动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说下列个数的近似数。

395 280 698 702 611 599 806 801 997

2、口算。

200+500= 800-600= 700+100= 1000-500=

二、新知探究

(一)、估算合理性探究

1、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例4主题图。

师:请同学们看看大屏幕,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1:巨幕影院有441个座位。

生2:一到三年级来了221人,四到六年级来了239人。生3:六个年级的人同时看,巨幕影院能坐的下吗?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问题是什么? 需要利用哪些信息?同学们先自己想办法解决,再和组内同学相互交流汇报。

生1:我们组用笔算的方法,算出221+239=460(人)。441〈460,所以巨幕影院坐不下。

生2:221接近200,239接近200,200+200=400(人),221+239的结果大于400,441〉400,所以巨幕影院坐得下。

生3:221接近220,239接近240,220+240=460,所以结果大约是460,441〈460,巨幕影院坐不下。

师:你们对三种方法进行一下评论吧!

生1:第一种好,算出准确得数能得到准确答案。

生2:第二种好,把两个加数都看做它们的整百数,加起来简单。生3:第三种好,结果接近正确得数。

师:哪种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你更喜欢哪种方法? 生1:第一、三种方法能解决问题。

生2:我喜欢估算,都是几百几十的数,算起来更简单。

生3:虽然第二种方法好算,但221大于200,239大于200,221+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能确定是否大于441,误差太大,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师总结:估算要用到前面学过的“近似数”的知识。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需要注意的是估算的策略不同,结果也会略有差异。

2、写估算式时应注意什么?

生1:估算时要写约等于号:≈;精确计算时要写等于号:=; 生2:要找对近似数。

生3:同一个数可能有不同的近似数。师:这里需不需要我们计算出精确结果? 生:不需要。

揭示课题:当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结果时,可以只计算一个近似的结果,这就是“估算”。板书课题:估算

师生共同归纳估算的方法和作用。

师:进行三位数加减法估算的时候,先找到两个数的整百或几百几十的近似数,再用口算算出他们的和或差,就得到了原题的估算结果。在必须要精确计算结果的时候,可以使用估算确定结果的大致范围:也可以通过估算检验计算的结果是否合理。

3、估成整百数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都特别乐于助人,森林王国的小动物们也想让大家帮他们解决一个问题,咱去帮帮他们好吗?

(课件出示情境图:运货场一辆货车的载重量是400千克,一箱货物重188千克,另一箱重193千克,这辆货车能运走这两箱货物吗?)

画外音:小兔正在焦急的算着,小狐狸已经判断出了结果,师:小朋友们知道小狐狸为什么这么快吗?(生答)师:大家帮小兔想一想,能不能把这些货物运走? 生思考后汇报。

生:193大约是200,188大约是200, 200+200=400,所以可以运走。师:正好是400,那是不是一定能运走呢?说说你的想法。

生:把两个数都看大了才得到400,而实际得数比400小,所以肯定能运走。师:刚才大家估成整百数能够很快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小兔可以顺利出发了。

4、估成几百几十

师:这时候小猴子也来到了货场,它的货车载重量是500千克,一箱货物重278千克,另一箱重235千克,小猴子能把它们一次运走吗?

生:能运走,278大约是300,235大约是200,200+300=500,所以能运走。师:哦,估成整百数,有一定道理,还有不同想法吗?

生:278大约是280,235大约是240,280+240=520,520大于500,所以不能运走。师:哎!同学把这两个数估成了什么数?(几百几十)哦,估成几百几十也有道理,看来运不走。我糊涂了,有同学认为这样估算能运走,而那样又运不走,难道是真的吗?

生小组讨论,汇报解决矛盾。

:1:把278估成是300,多估了20多,235估成是200,少估了30多,所以最后结果少估了10多个,所以小猴运不走。

生2:把278估成是280,多估了2,把235估成是240,多估了5,加起来一共多估了7,520减去7得到510多,所以肯定运不走。

师:说的真棒!

师:大家同意他的想法吗?也就是说,如果估成整百数,这样估得太粗略了,而估成“几百几十”的数九比较接近了。

小结:当估成“整百数”不能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学会调整,把它估成“几百几十”的数进行估算,在解决问题时可能会更简单。

三、巩固提升

1、完成教材第15页图下题目。

2、课件出示练习题。课堂小结

估算的方法和作用

先找到两个数的整百或几百几十的近似数,再用口算算出他们的和或差,就得到了原题的估算结果。在必须要精确计算结果的时候,可以使用估算确定结果的大致范围:也可以通过估算检验计算的结果是否合理。

板书

估算 221+239≈

221+239=460 441﹤460 坐不下 200+200=400 441﹥400 坐得下 220+240=460 441﹤460 坐不下

上一篇:调查报告投资下一篇:历奇辅导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