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充满活力的课堂

2024-06-07

创建充满活力的课堂(精选十篇)

创建充满活力的课堂 篇1

一.师生互动, 实现教学相长

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也使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可能。

1.互问互答, 解疑释难

过去我们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一味地提问, 让学生被动地回答教师的问题, 顺着教师的思路去掌握知识, 而很少关注学生自身有什么需求, 使教学变成了单向的活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 应注意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己阅读和思考后向老师提问, 比如他们在读完一篇文章后有哪些不明白的字词, 有什么困惑的地方需要老师解答, 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主动的行为。教师给予解答之后, 再按照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行提问, 让学生思考做答。在这种互问互答的过程中,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层层深入地理解、把握。而教师也因为随时应答学生的质疑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锻炼教学应变能力。

2.适时点拨, 中肯评价

我们知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推动者。基于这一认识, 教师在课堂上应时刻发挥好主导者的作用。要把握好教与学的目标、进度和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学生必要的点拨。尤其对知识面较为狭窄, 理解能力相对要差一些的学生, 教师的点拨尤为重要。有时候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经过教师稍做点拨便会豁然开朗, 深得要领。

二.生生互动, 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习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 能发挥每个孩子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使他们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1.分组讨论, 合作学习

教学是一种团队活动, 除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间的合作之外, 还应特别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在语文课上, 每个问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 教师应该抓住这个特点, 让学生就许多有意义的问题展开讨论, 各抒己见, 得出不同的结论。既能丰富自己的看问题的视角, 也能学着分析和接纳别人的观点。特别是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 采取讨论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加深记忆。分组的方式并不固定, 可以两个人一组, 也可以三个、四个人一组, 视具体情况而定。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做好观察和指导工作, 避免使讨论陷入无序状态。

2.创设情境, 自主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具体的课文创设各种情景, 让学生自己选择和分配角色, 发挥想象, 积极投入各种形式的朗读和表演中去。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不仅兴趣盎然, 还直观地理解了课文, 自主生成了知识。经过不断地练习, 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组织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 还在共同参与表演的过程中培养了团结协作的观念。学生的知识体系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有层次地建构起来。

三.有意拓展课堂, 学会自主探究

在当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 社会经济、文化不断进步的时代,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适应社会。走出教室, 走进自然和生活, 在实践中检验和锻炼学生, 不失为有利于学生进步的教学方式。

1.走进自然, 陶冶情操

语文是饱含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学科, 其知识容量异常丰富, 如果只囿于狭小的课本和教室之内, 很难使学生掌握丰富多元的知识, 也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因此应更新观念, 拓展课堂空间, 带领学生走进自然, 观察各种现象的变化, 学会欣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陶冶了情操, 又使教学容量无形中扩大了许多。

2.参与实践, 学会生活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 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比较死板, 不能灵活地应用。结合学生的特点, 我尝试在校本课程中设计了许多实践活动课, 充分利用周围的课程资源。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中形成应对环境变化和各种事情的能力。像“感恩教育系列活动”, 让每个学生在父母生日时制作一份小礼物表达自己的感谢;“教师节”到来时为老师送上一张卡片、一句问候, 不仅使学生学会感恩, 提高了其情商, 还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创建充满活力的课堂 篇2

县局(分公司)创建组: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局(公司)关于开展“创建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镇雄烟草”活动,确保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为推动昭通烟草商业系统稳健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根据县局(分公司)的安排和部署,我中心于4月6日起紧密地开展了此项工作,通过我中心的精心筹划和认真组织,第一阶段的工作已全面结束,现将第一阶段的学习动员情况总结如下:

一、成立了由xx任组长、xx任副组长、xx、xx为成员的创建小组。

二、我中心紧紧围绕“创建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镇雄烟草”活动为主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各级局(司)的文件精神为主要内容,做到坚持带头,发挥表率作用;坚持区别情况,务求实效;坚持通盘考虑,统筹兼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持创建活力和中心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坚持督促检查,做真做实各个环节为重点;认真开展在落实制度上比执行力、在党风廉正上比约束力、在班子队伍建设上比凝聚力、在工作措施方法上比创新力、在整体实力上比竞争力以及看存在的问题是否找准、看工作思路是否清晰、看精神状态是否积极向上、看工作作风是否彻底转变、看工作绩效是否得到提高的“五比五看”工作。

三、认真进行内部制度的建立和建全,加强职工党风廉政建设和职业健康安全教育学习和管理工作,开展自检自查活动,加强卷烟资金的安全管理,立足本职,加大卷烟访销配送力度,增强零售户销售卷烟积极性,提高满意度。

通过“创建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镇雄烟草”活动的学习和开展,我中心全体职工转变了工作作风,树立了服务客户的思想,提高了工作效率。搞好创建活动,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我们会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更加有效的措施和更加务实的作风扎扎实实地抓好创建活动。

xx卷烟片区中心

创建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 篇3

关键词:充满活力;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创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一理念,是叶澜教授在1997年最先提出的,她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阐述了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包含的多重丰富涵义。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课堂确实活跃了许多,特别是公开课,绽开了无数朵新理念之花。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有许多老师仍然是为了应付学校及上级部门的考试,课堂依然沉闷而缺少活力,学生的心理负担并没有减轻。我们的学生多么需要一个理想的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呢?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的课堂。我们希望学生在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中成长。在目前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更苦。这种局面,对学生学习数学是相当不利的。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让枯燥、沉闷的数学充满活力,让数学课堂充满激情,让每个学生喜欢数学,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那么,如何创建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呢?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将课堂引向生活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传统数学对于学生来说,“计算”代替了它的涵义,没有真正体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而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才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创设出蕴涵数学问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我在讲《合并同类项》时,课堂引入是通过提出现实生活中的分类问题:如果有一罐硬币,(分别为一角,五角,一元)你会如何去数呢?这样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迁移到数学学习中来,再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探究新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这样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回忆生活”或“模拟生活”中自然地学习“现实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新颖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待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充满情景的教学不再是枯燥抽象的“死知识”,而是生动具体形象的“活知识”。教学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教师要营造和创设有效的情境,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和能力。另外,学生对故事也很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诱导学生置身于故事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强化自主探究,孕育课堂活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人要不主动学会些什么,他就一无所获,不堪造就。人们可以提供一个物体或其他什么东西,但是人却不能提供智力,人必须主动掌握、占有和加工智力。”因此,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自主探究”确立了“先学后教”的原则: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然后根据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学,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值得强调的是,就是在教师教的过程中,也依然要十分注重启发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会学、善学。例如:我在讲授“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老师在家里打扫卫生时,不慎打破了一块圆形的镜子,只拣到一块残片(出示示意图),我想重新配制一块与原来一样的镜子,同学们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吗?首先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自主探究的过程是学生吸收内化的过程,学生认识、思维的变化也是具有活力的生命活动,它是学生交流表达的前提。学生的自主学习,是课堂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眼看、口读、手动、脑想,在数学活动实践中感悟、理解。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就谈不上积累创新。只有学生自主、自悟、自得的学习,才能开动大脑这部机器,使想象飞起来,思维活起来,为课堂孕育生命的活力。

三、选择最佳时机合作交流,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作为教师应关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合作交流是学生很好的一种学习形式, 但并非多多益善。选择何时让学生互动, 展开交流合作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呢?

比如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学生不能独立解答的问题,这时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能促使他们感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而产生个体学习的动力。例如教学认图形时,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还要研究不同的拼法。对于一般学生来讲,这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一起动手,合作交流,就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组织学生小组交流,互说想法,往往能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被激活。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合作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实践,乐于交流合作,课堂呈现出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学生的学习就会不断取得成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已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偷快,这样,师生之间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总之,每个学生都具有发现的潜能,在某种程度上,由他们自己通过组织和整理,进而重复人类数学发现的活动是可能的。只要我们能创建出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能推动这种潜能的开发,使学生通过提供足够的资源、空间和时间,有重复人类数学发现活动过程的机会,发展数学。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教学由于其学科的原因,本身就有其枯燥乏味的一面,如果不注意情感的投入和趣味性的引入,势必让学生感到数学难学难懂,从而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毫不夸张地说,趣味是数学教学中的润滑剂、催化剂,创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在当今的教学改革中尤为重要。

参考书目

1.《教学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局组织编导)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3.方元山.《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集美大学师范学院.

4.劳凯声.《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

5.孙喜亭.《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创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 篇4

叶澜教授的文章对笔者触动很大, 深深地认识到: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双方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 是彼此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具有特殊的价值。

如果一位教师一辈子从事学校教学工作, 就意味着他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一部分, 而学生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他们有时精神不振, 有时过度兴奋, 有时茫然无绪, 有时没有信心。这就要求教师用生命的活力影响学生, 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 从学生的回答中听出创造, 能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 使学生觉得师生的精神脉搏一起欢跳, 让学生争论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 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

在课堂上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问题层出的课堂教学上, 师生全身心投入, 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 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 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才能在处理各种情境中得到发挥, 这些情境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 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通过分析教材, 对创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的理解, 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葡萄沟》一文时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 总结如下, 与同行探讨。

一、导入新课激起活力

在教学《葡萄沟》一文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同学们, 你们看, 这是什么? (拿出葡萄) 这可不是一般的葡萄, 这是从遥远的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运来的, 看着这令人垂涎欲滴的葡萄, 你们想不想到葡萄沟去走一走, 看一看?”

同学们望着晶莹剔透、水灵灵的葡萄, 脸上充满吃的渴望, 我不失时机地吊起他们的胃口:

“同学们一定很想吃到这甜甜的葡萄吧, 那就把它作为这节课的奖励, 谁表现好就把葡萄奖给谁吃。”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个个跃跃欲试, 准备好好表现。

这一设计缘于三年级的孩子年龄小, 对吃的、玩的比较感兴趣, 我抓住孩子年龄特点导入新课, 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使课堂伊始便充满活力。

二、自主探究孕育活力

自主探究的过程是学生吸收知识并内化的过程, 学生认识、思维的变化也是具有活力的生命活动, 是学生交流表达的前提。在学习《葡萄沟》一文时, 同学们情绪高涨:根据生字表自主学习生字, 读准字音;联系课文或者生活实际组词语, 通读课文, 把字音读正确, 把语句读通顺, 读流利;审视课题质疑, 在读文中解疑。学生的自主学习, 是课堂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他们眼看、口读、手动、脑想, 在语文活动实践中感悟、理解。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 就谈不上积累创新。只有学生自主、自悟、自得地学习, 才能开动脑筋, 使想象飞起来, 思维活起来, 为课堂孕育活力。

三、合作交流外显活力

同学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提出了统领全文的问题:“为什么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依此问题,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展开讨论, 合作交流, 外显语文课堂的活力。

有的同学说, 那里盛产水果。3月有杏……到了9月、10月, 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可以看出葡萄沟真是一个好地方。

有的同学说, 从“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可以看出那里的人非常好客, 愿意和远方的客人交朋友, 因为有了人的热情好客, 所以感到这个地方很好。

有的同学说, 从“这里的葡萄有白的、紫的……暗红的, 淡绿的, 五光十色, 美丽极了”可以看出这里的葡萄与众不同, 颜色各异, 晶莹剔透, 怎能不吸引中外游客到这里来观光品尝?因此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还有的同学说, 从“葡萄干颜色鲜, 味道甜”可以看出葡萄沟是一块宝地, 不仅盛产各种水果, 出产五光十色的葡萄, 还能制成颜色鲜、味道甜的葡萄干, 这里真是个人人向往的好地方。

四、突破难点展现活力

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 描写阴房的这段文字始终无人问津, 学生不能把阴房的样子与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联系起来, 这就是教学中的难点, 而这一难点的突破最能展现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

教师可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相机提问: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 你们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读了第三自然段的文字你就明白了。由此把学生引入难点。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他们边读边思考:阴房为什么像碉堡?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

教师出示课件, 导学点拨:你们看, 这就是像碉堡一样的阴房, 这就是挂满葡萄的阴房内部, 还有通风的气孔, 葡萄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制成的。正是因为葡萄挂在阴房里, 太阳不能直射, 所以葡萄干不变色, 能保持原来的本色, 生活中晾晒衣服也是这个道理。此外, 葡萄沟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 沙漠中干燥的热空气把水分蒸发掉, 使糖分留下来, 所以葡萄干很甜, 这种天然晾制, 不加色素、防腐剂的葡萄干怎能不有名呢?同学们心悦诚服地点着头, 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我继续发挥主导作用, 启发诱导:这么好的葡萄干畅销国内外, 外国朋友吃到葡萄沟的葡萄干, 赞不绝口, 就拜师学习制作葡萄干的方法, 结果回国后反复试验, 都失败了, 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们思维活跃, 各抒己见。我不失时机地介绍:因为他们那里不具备葡萄沟这样的独特的自然条件, 也就是说, 只有中国的葡萄沟才能制作出这么好的葡萄干来, 并追问学生:听到这个消息, 你有什么想说的?这一问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对葡萄沟赞叹不已, 情不自禁地道出: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骄傲、自豪的神情流露在每一个学生的脸上, 他们带着这种情感再读课文, 课堂活力淋漓展现。

五、朗读积累丰富活力

朗读教学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要精心设计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阅读, 使学生始终处于快乐的阅读之中, 在阅读中整体感知, 在阅读中有所感悟, 在阅读中培养语感, 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葡萄沟》一文第二自然段按时间顺序描写了葡萄架枝叶的茂盛, 葡萄的五光十色, 老乡的热情好客, 用词恰当, 语句优美, 是朗读积累的好素材。我抓住这段文字, 让学生先自读自悟, 再同桌互读互检, 而后展示指导, 最后背诵积累。

朗读是基础, 只有熟读成诵, 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而积累的语言材料越多, 语言经验越丰富, 对语言的理解、运用也就越准确。正如郭沫若所说:“胸藏万江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翕张。”所以, 朗读积累可以丰富课堂活力。

六、布置作业创造活力

作业是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手段, 但布置多了又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这就要求教师在作业的内容形式上下工夫, 抓住学生心理特点, 布置灵活多样的作业。

《葡萄沟》一课结束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老师也被这个好地方深深地吸引了, 情不自禁地写下一首小诗来赞美它———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杏梨蜜桃瓜果乡, 梯田层层似波浪, 葡萄串串赛蜜糖, 阿姨姐姐采摘忙, 风干蒸发满阴房, 葡萄干儿运四方, 请到这里逛一逛, (观赏新疆好风光。) 但是最后一句怎么也想不好了, 你能帮帮老师吗?试着填一句。如果你也有兴趣, 回家试着编一首小诗, 或者画一幅画, 表达对葡萄沟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不仅仅局限于课上, 还可以延伸到课外, 四十分钟的时间虽然结束, 但是学生的创造活动还在继续。

摘要:本文结合课堂实践活动, 阐述如何创建充满活力的课堂, 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 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篇5

古浪县大靖东关小学 许小兰 朱万香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中,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这样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崇高人性的对话。

“情”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教材和生活中,它常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教学成为儿童主观所需,成为他情感所驱使的主动发展过程。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可利用教材本身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课件]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要利用教师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著名的于澜老师率先在教育界发出了这样的呼唤: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要达到这一境地,教师要勇于放手。书,让学生自己读。问,让学生自己提。话,让学生自己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打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篇6

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也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和追求的价值取向,而和谐发展的核心是人格的和谐发展。如果缺乏对学生的关爱,缺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缺乏学生个性的张扬,那么将会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因此,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师生才能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充分地张扬自己的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信念、动机和需要等。在课堂提问中,应允许一部分学生暂时保留自己并不十分完善的认识,通过逐步深入的学习慢慢领会。教师要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不怕出错和失败。在课堂中应该努力创设一个优良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和精神鼓舞,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

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应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为此,教师在谈话的语气上不能再以权威的身份出现,而应是以朋友的姿态出现。比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这么美的课文,老师也很想读,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当这位老师成功地范读博得学生热烈的掌声时,他马上接着说:“老师读的好的地方,你可以试着学一学。如果你觉得不够好的地方,请你改一改,也试着美美地读一读,好吗?”这是多么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学生和教师都充满自信,相互信赖。教师对学生宽容,学生采取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形式多样地进行自主学习。在这种气氛中,学生无须担心集体压力与他人的眼光,不拘泥于惯例和常规。有了积极、安全的心态,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高涨,个性思维就会活跃,人格发展就可能和谐,课堂气氛就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二、打造互动生成的教学进程

教学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从某种意义上说,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正因为如此,许多教师都十分重视教学模式的研究、教学方案的设计。但是,教学毕竟又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课堂的应变能力,时刻关注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重组信息传递方式,把师生的互动和探究引向纵深,使课堂不断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思想交锋,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笔者在教学《为了忘却的纪念》中的诗句“吟罢低眉无写处”时,遵循知识的生成过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理解“低眉”这个词所包含的深刻含义:教师问“低眉”是什么意义,学生说是“低头”,接着问“为什么用‘低眉’而不是‘低头’?”学生说是“借代”,再问“为什么不用‘低鼻’、‘低耳’代指‘低头’?”这时学生语塞,教师变换了提问角度,让学生回忆古诗中使用“低眉”的诗句,学生答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眉信手续续弹”两句,教师引导“为什么用‘眉’代‘头’,‘眉’跟‘鼻’、‘耳’相比有什么特点?”学生都能回答“眉能传情”,并且能举出“眉开眼笑、喜上眉梢、眉目传情、眉清目秀……”来印证。学生就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在知识的生成过程中领会了文字背后深邃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匠心,领略到语言文字的无穷妙处。

三、打造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结构

开放,应是全方位的。一是开放教学过程。教学没有指令性,完全由学生凭借学习和经验,独立思考,自主发现。教师也不刻意追求课堂教学结构的完整,而把一堂课的学习作为学生整个学习生活的一部分,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体验。二是开放教学内容。书本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渠道,教材也不是课堂的惟一材料,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学生记住、背会了多少知识,而是以教材为载体,使学生学会学习、适应社会,健康和谐地发展。因此,教师是教材的研究者和开发者,既要冲破教材的束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又要在教材之外找“教材”,如报刊资料、影视媒体、网络信息等,引进必需的素材和知识,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家庭和社会。三是开放的学习形式。传统课堂统一的教学模式,划定了学生统一的学习方式,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个性,允许自找学习伙伴,读读、议议、背背,自主采用手、脑、耳、口、目充分地活动起来。四是开放学生思维。传统教学强调对问题解决的常规思维、逻辑思考。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应具有多元性、开放性的特征,不去追求某种标准化的、狭隘的、惟一的方法和答案,强调多元化价值取向,答案不追求统一,允许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和思维大胆发表个人见解,鼓励创见;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展开求异思维,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示,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知识、智力、情感、人格意义的构建过程。

创建充满活力的课堂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氛围,教学途径

在新课程教学背景下, 教师要综合教学资源, 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 转变教学模式, 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打造充满活力的课堂。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活力课堂的重要作用

充满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提高课堂活跃程度,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参与度,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教师在与学生教学过程中要展现自身的个人魅力, 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 因小学生具有多动、好奇的特点, 活力课堂更可以接近学生的心理状态, 符合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性格特点, 增强对其的吸引力,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充满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在无形之中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内在感情, 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感知能力与认知能力,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 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多管齐下, 创建充满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

(一) 教师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课堂教学内容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制订教学计划。 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开展教学任务, 对各个过渡环节进行巧妙设计, 在宏观上把握课堂教学进度, 通过有效问题的设置提高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 全面的课前准备工作是创建活力课堂的重要保障。

(二) 巧妙的教学导入。 教学导入是在教师讲授教学内容的时候, 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导入。 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为开展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情景导入、有效问题的设置和“微课教学”等模式开展。如在《荷花》 (小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一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猜谜语的方式进行教学导入; 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播放相关的图片与“微课”资源的方法,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三) 课堂教学展现个人魅力。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对自身的言谈举止, 提高素质能力、品格修养。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保证心情愉快, 通过自身的语言形态、 肢体动作等活跃课堂氛围,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为创建充满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奠定基础。

(四)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尚未成熟, 其对新奇的事物较好奇。 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 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可以通过趣味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翻转课堂等多种模式活跃课堂氛围。 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趣味教学模式, 创建充满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 如教师在进行课堂词语教学过程中, 可以通过小组比赛形式开展“看图猜字”的游戏进行教学, 教师在小卡片上画上相关词语, 学生通过看图猜出词语。 整个游戏过程寓教于乐, 让学生充分学习了知识,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小组比赛的机制, 极大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 有效提高了课堂活跃程度, 提高了学生的荣誉感与凝聚力。 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沉闷乏味, 更具有灵活性, 有效提高了课堂的活跃度,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与效率。

(五)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的过程中, 教师已经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的创作能力是不可想象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发掘与培养,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同一问题, 因为学生的生活、心理和知识掌握能力的不同, 就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过度制定衡量的标准, 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思维拓展能力, 全面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 激发语文课堂的活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良好的、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品质, 有利于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小学生因自身的群体特点, 更适合活跃的课堂氛围, 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途径, 充分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注重课前备课、课堂教学内容、手段和沟通方式等方面, 多管齐下, 创建充满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林萍.如何营造宽松、和诸的课堂气氛[J].小学教学参考, 2011 (247) :12.

[2]高雪.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成才之路, 2011 (14) :13.

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篇8

一.创设情境, 激发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教师要在课堂上努力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使他们满怀兴趣地主动学习, 引导他们积极参与, 乐于探索。我们可以创造性地使用和开发教材, 将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在情境中, 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一次次入境, 一次次心动, 一次次成长。

在和孩子们学习《雨点》一课时, 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春天里雨点在各个不同的地方“活动”的画面, 让学生在优美的乐声中, 在美妙的画面里欣赏着雨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的情景。学生看得特别兴奋, 双双小眼随着画面而转动。我适时引导:“多么可爱的雨点啊!课文里是怎样描写的呢?赶快打开书读读吧!”孩子们怀着好奇心, 带着激情快乐地读起课文来。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后, 我说:“孩子们, 喜欢雨点吗?雨点可爱吗?”学生们都齐声说喜欢。我说:“孩子们, 那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和表演把雨点的可爱展现出来呢?”这下可不得了了, 我话音未落, 很多孩子马上就站起来要展示。我安排孩子们先分组在组内练习, 然后在班里赛读, 赛演, 孩子们声情并茂地朗读, 他们可爱而顽皮的动作表演证明了一切。试想, 孩子们的阅读、表演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又怎能不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呢?其实每篇课文都有可以挖掘的兴趣点, 只要我们巧妙地牵动一颗颗童心, 就可以在浓厚的兴趣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互助合作, 共同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以识字写字为主, 在指导孩子们学习生字时, 我采取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孩子们记忆生字。如教学生字时, 我把每个生字写在卡片上, 发给各小组, 先让同学自己读生字, 组词, 然后在组内轮流读字, 组词, 共同讨论记忆生字的方法。最后全班交流, 比赛哪组合作得好, 生字读准了, 组词多, 记忆生字的方法好。这样孩子们在学习时积极性高, 组内同学主动合作, 共同出谋划策, 记忆生字, 不仅充分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 而且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课本上安排了很多有趣的内容, 如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儿歌等, 可让学生组内合作, 分角色扮演, 在小组共同讨论中完成简单的课本剧表演, 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积累内化语言。如教学《蚂蚁和蝈蝈》一文时, 我让孩子们在全班自由结合, 组成临时小组, 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 学生有的扮演蚂蚁, 有的扮演蝈蝈, 有的扮演大树, 有的扮演北风, 因为合作伙伴是自己选择的, 孩子们个个都特投入, 把课文的语言文字与实际表演结合起来, 生动活泼地再现了课文情境, 蝈蝈的懒惰、蚂蚁的勤劳得以体现, 提高了孩子们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适时评价, 体验成功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学生的素质也有差异性, 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 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观察和接纳学生, 让孩子在获取点滴进步时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如课堂上有的学生胆子小, 读书声音很小, 我就说:“某某同学, 你读得很认真, 也很有感情, 如果能再大点声, 让全班同学都听到就更好了, 再来一次好吗?老师和同学都相信你。”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我会在课堂上充分肯定他的点滴进步, 并告诉他只要再努力些就会有更大进步, 让他感受到老师和同学都在关注他。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 我会适时地鼓励他再进步:“你说得很对, 能不能再想想还可以用什么词?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这样灵活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能使学生越来越自信, 更好地发挥其创造潜能。

英国: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篇9

在培训期间, 我感受较深的就是英国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他们的每个教学环节都是通过一定的活动来完成的, 而每一项活动几乎就都是以小组合作来实现, 教师把注意力放在营造合作的课堂学习环境上。

在合作中, 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去体验、实践, 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同时, 师生间、生生间的完成任务、小组作业, 也在不断地协商和交流中, 实现着信息的输入、吸收和输出。

有这样一个活动:5人一组, 每组围坐成一圈, 大家一个接一个聊自己的爱好, 接着教师让一个学生转述上一个学生的话, 然后再谈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依次进行。这样, 既练习了转换人称和第三人称单数, 也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使枯燥乏味的语法问题融入愉悦的游戏活动中, 而得以解决。

正如培训老师所说的那样:

You tell me, I can’t remember;I do it, I will never forget.

(你讲给我的, 我不可能都记住;一旦我亲自去做, 我就永远不容易忘记) 。

小组合作形式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 学生在这根链条上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所以, 即便是学困生也会竖起耳朵听, 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间相互勉励、相互配合, 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不正是高效课堂所追求的吗?这不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吗?

对比反思:我认为, 教学环节通过活动来完成, 活动又以小组合作来实现, 能真正培养学生主动询问和寻求帮助、主动参与和积极实践的能力;学生通过做中学、小组合作, 建立起使用英语的信心和能力, 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要想改变呆板、沉闷、枯燥的课堂, 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就得为学生们创造愉快合作的机会, 让学生们在合作中习得知识, 分享快乐。

教学设计前要考虑吸引学生之处

语言学习是一个从易到难, 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考虑学生的已有水平、背景、学习经历等。为此,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英国的课堂教学活动包括学生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时成员的变化、头脑风暴、教师提问, 以及吸引学生注意力等各项活动。教师创设各种情景, 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具有基本的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 关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业情况, 适当拓宽知识面, 给学生以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自我发展空间;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关注学生情感, 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时刻不忘英语基础教育的本质: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 从注重形式转向注重内涵, 从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 从注重分数转向注重人的发展。

通过体验英国课堂教学, 我认识到: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引导学生走上自主学习之路, 才是教学的目的。在此期间, 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主动探求, 更要欣赏学生的创造成果,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 让学生体验主体参与学习的快乐。同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 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此外, 师生间的亲密度、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的个人魅力, 如幽默感、鼓励性语言、善于激发学生等, 也都是影响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

对比反思:我最喜欢Allan教授经常提到的PMI:Plus, Minus, Interesting, 即在教学设计前要充分考虑到该设计有何长处, 有何不足, 有没有吸引学生之处。

让课堂充满“生态”的活力 篇10

一、把教师“藏”起来

生本教学是生态课堂的主要特征, 可以说, 在生态课堂上,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显性的, 而教师的教学过程是隐性的。教师“教”的作用淡化了, 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大量的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中来实现的。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把自己“藏”起来, 不做大教授, 更不做大法官, 把自己幻化为学生的一员。学生走歪了, 旁边点拨一下;学生精彩了, 为他欢喜为他鼓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作为生态课堂中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应该有以下两个特点:

1、积极地旁观。

俗话说:旁观者清。学生在进行自主的探索或者讨论时, 教师既不是直接的参与, 也不是完全的旁观, 要积极地看, 积极地听, 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 所思所想, 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 考虑下一步如何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好的旁观者是积极地旁观, 而不直接参与进去。直接参与就变成了干涉, 而生态课堂需要的是完全的平等。

2、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 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不干涉并不是禁止教师对学生进行控制, 而是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是使课堂更加生机盎然。在生态课堂中, 促进者应更象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是他们中的一员, 是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 与他们共同经受成功和失败。师生之间有了这样温暖和平等的个人关系, 一个生机勃勃的学习气氛就形成了。

二、让学生“活”起来

在很多公开课上, 我们都能看到了这样一个现象:学生正襟危坐, 当老师提问时, 异口同声, 出奇地一致。即使在小组合作讨论得正热烈时, 教师一声令下, 马上都坐的整整齐齐了。这样的课堂犹如军营, 强调的是铁的纪律, 看上去所有的学生都在认真学习。但是, 却总是让人觉得不是滋味。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 少了一些轻松, 少了一些幽默, 少了一些欢声笑语, 少了一些神采飞扬。在这样的课堂上也不可能会显现出活力、智慧、情趣和生成发展。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也不可能展现出创造的活力。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认为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上必须给学生自由。

三、让思维“飞”起来

生态课堂既不是让学生回答老师预先设计好的一连串问题, 也不是全部问题的解决, 而应让学生产生旺盛的生命活力, 展现生命的灵性, 思维的创造和个性。学生的学习过程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选择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并能产生更多的问题。而在生态课堂上, 问题是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 答案是不确定的, 过程是现场生成的, 结果是不能完全预测的。这样一个不能由教师完全掌控的过程, 贯穿其中的就是师生的思维。让思维“飞”起来, 才能感受到生态课堂中的创造的快乐!

1、给学生思维的立体空间。

什么是思维的立体空间, 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指思维的时间。就是在教学中, 每一次的合作探索和提出问题之后的议论, 都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维时间, 让学生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想法。二是指思维的多角度。思维不是在脑海里“闭门造车”, 要从教材出发, 链接已有经验, 链接现实生活, 三是指思维的差异性, 即个性。每个学生都是唯一的各不相同的生命体, 他们对问题的理解, 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正因为有了思维的个性, 不同的想法通过交流产生碰撞, 在碰撞中开出灿烂的创造之花。

2、点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

生态课堂通过人与人的互动推进学习过程, 要实现课堂上动态的生成, 应敏锐地抓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或直接点明, 或言语暗示, 或有意导引, 触动学生思维的灵感, 就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四、把错误“抖”出来

“不经历风雨, 怎么见彩虹”这个富有诗意的人生哲理告诉我们:挫折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学习也是如此, 因为学习过程总交织着困惑与喜悦、泪水与笑声, 所以使我们获得了丰富的感受, 尝到了学习的滋味;因为学习过程总贯穿着遭遇困难到设法解决, 所以我们才悟到了方法, 掌握了学习的本领。数学的发展是一个充满了猜想和反驳的复杂过程。在课堂上, 在任何一个思维过程中, 错误无可避免, 这也是十分正常的情况。

真实和自然是生态课堂最本质的特征。而错误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失误, 把学生的错误“抖”出来, 也创造出了是极佳的教育契机。教师应充分认识错误的价值, 善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潜能。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轨迹。要给学生创造暴露错误的机会, 使学生尽可能把学习中的错误充分暴露出来, 不留“隐患”。要引导学生发现错误, 想办法改正错误, 获得正确的方法, 这样学生不仅能得到一个问题的答案, 而且可以得到解决问题的经验, 体验探索、创造和成功的乐趣。这样曲折而生动的课堂, 才能吸引学生去参与。

上一篇:葡萄糖磷酸酯下一篇:养老服务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