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课堂充满活力

2024-06-03

怎样让课堂充满活力(精选十篇)

怎样让课堂充满活力 篇1

一、新颖导入,兴趣盎然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好导语,两三声,几句话,能化平淡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使数学课堂波澜起伏,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让学生步入主动参与学习的心理状态。例如,在教学“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时,上课伊始,我对学生说:“过去都是老师考你们,这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今天你们可以考老师。”学生兴致很高,“小老师”举出不少分数,我把这些分数分别填在两个集合圈内(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和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起初他们感到怀疑,经过检验,结果确认我的答案无误,这样他们就由怀疑到信服。这时引入新课,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兴趣盎然,事半功倍,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二、适时引导提问,培养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怎样引导学生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精神而不可忽视的一环。

1. 借助揭示课题,引导学生提问。

一节课,好的导入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因此,在新知导入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借助揭题,引导学生提问,以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我在揭题后设问:“关于圆的认识,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脱口提出:“怎样画圆?”“能求圆的周长和面积吗?”“圆有什么特征?”“圆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等等。这样借助揭题让学生提问,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2. 利用自学机会,鼓励学生提问。

学生自学时,教师要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以免出现应付式、盲目性的自学。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说:“请你们自学课本,然后说说你懂得了年、月、日的哪些知识?有什么问题要问,好吗?”学生充分自学后,我鼓励学生说说发现的问题。学生有的问:“为什么一年有12个月?”“为什么闰年比平年多一天?”“怎么计算一年的天数?”对此,教师不急于直接告知他们答案,而是抓住重点知识讲解,再让他们讨论、计算、释疑。全班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均得到了训练。

三、因材施教,分层提高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在于教师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优等生造好“自助餐”,给中等生调好“套餐”,给学困生定好“配餐”,这与新课标教育理念“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谋而合。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提高,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每一节课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渐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例如,在学完“圆的面积”后,我设计了以下作业,让学生自主任选。

1. 学校水塔的半径是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学校水塔的直径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 学校水塔的底面周长是12.56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 一头大黄牛被主人用2米长的绳子栓在草地上的一根木桩上,大黄牛看见这么多的绿油油的青草,心想:我非把它吃光不可。请问:大黄牛能把所有的青草都吃光吗?它能吃到多大范围的青草?请求出大黄牛吃青草的最大面积。这样就能让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学困生吃得了。

四、运用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

客观的评价方式能通过学生参与评价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以激发学生潜在积极性和创造力。传统的评价方式,多为教师—学生的单项评价,评价的主导在教师,学生是评价的对象。因而,学生只有接受评价的结果,没有参与评价的意识,抑制了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能力。我们必须构建学生自评、组间评与师评相结合评价的激励机制,促进合作学习。并且这种评价一直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对学生学习成长的全方面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好的评价方法,不仅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在数学教学中,我改变了过去考试定乾坤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实行二次考试的评价方式,考试有A、B卷之分,第一次测验完A卷后,针对A卷出现的错误,再出B卷,让出错的学生参加第二次测验,把最后成绩记入档案。进行二次考试后很多学生追着问我:“老师,我这个题为什么出错了?”“老师,这个题怎么做,教教我吧!”看到学生一双双求知的眼神,我感到无比欣慰。他们在体验成功快乐的同时,学会了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充分提高了对自身的认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因此,对一些数学实践方案,如:用平面图形拼出图案;给身边的圆柱设计服装,等等这些实践性作业,我们可以根据作品质量和制作过程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评出一、二、三等,分别按5分、4分、3分记入成绩单。通过开展一系列数学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评价,从而真正发挥了评价的作用。

五、体验创新快乐,创造活力课堂

教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能力极其重要的土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我在教分数初步认识时,先问学生:“谁用不同方法把半个苹果表示在黑板上?”学生有用文字的,有用图形的,有用小数的,有用分数的,我让他们分别说出自己的理由。而后,我对学生说:“同学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了苹果的一半。现在认为自己的表示方法不好的擦去,认为好的保留。”这时 (0.5, 1/2) 保留在黑板上。这样看似小事,但充分尊重了学生,给学生自信心。其次,教师要学会赞扬。“失败是成功之母”固然有道理,但“成功亦是成功之母”,好的赞扬有时可以改变人的一生。教完《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我问:“猴王聪明吗?”学生回答:“聪明。”我接着又问:“如果猴王要5块、6块怎么办呢?”待学生说出后,我又及时地表扬:“你们比猴王更聪明!”

让课堂充满活力 篇2

——听张人利校长《后茶馆式教学》感悟

3月22日下午聆听了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张人利校长的《后茶馆式教学》报告,他讲到上世纪80年代,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校长提出了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意即课堂气氛不必过于严肃,只有教师讲学生听,而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像茶馆那样,随便交谈议论。这样的教学,在上海乃至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为“茶馆式”教学方法符合了教育发展总趋势,其中“议”是对话的一种重要方法,使我更有系统的加以认识和提进。

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认识

在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张校长提到的课堂教学中常见突出问题也是我需要改进的方面,虽然接受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却还是有时觉得在教学中自己讲的不多不够清楚,懂的知识重复讲,教师讲的时间多,而学生思考的时间少了,学生的“潜意识”暴露不够,不清楚的没有呈现出来,更没有得到解决。注重“茶馆式”教学,学生活动多,积极性高,有利于培养学生读书自学能力,开阔思路,发展智力。

学生在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活动中,互相切磋补充,也时时产生创见,有利于锻炼创造能力。因此,“茶馆式”教学的本质是让教育走向对话和合作,让教育走向学习共同体,将现行常用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结合运用,只有发展才能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特别在新课程推进到现在,中、小学教师都有优化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诉求。

二、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

在全国的优秀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尝试教学,洋思经验,杜郎口和段力佩的茶馆式教学,他们都是成功教学先学后教,学生为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教师是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让学生在课堂中充满活力,使课堂充满生命力。但由于不同学科体系逻辑结构变成以学生的学习为线索的逻辑结构,针对课的类型、学科特点、学段特点和学习方式等差异性,那么以上各种教学就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有相对的局限性。

张人利校长结合新课程的理念,他结合自己学校的实践探究后,以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为基础,进行不断完善发展,并提出了“后茶馆式”教学,它主要以“议”为核心,他是关注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方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效能的教学方式,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改变过去以往的按次序定时间进行课堂教学的讲解方式。也不像在杜朗口中教师在“讲”的用时上有什么规定,因为有规定就会有限制性,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内容处理都不一样的。而是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不确定“读、练、议、讲、做”教学方法的教学用时,不拘泥教学方法应用完整,更不规定教学方法的教学顺序,以教材为载体,进行以学定教,它的教学价值取向更加明确,是以学生完成学业的效能为导向来确定“读、练、议、讲、做”的合理选择。学生自己学得懂的,或部分学生学得懂的内容教师不讲,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了解学生的认知度,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让学生多交流,教师在对同一问题的讨论、对话中,对原先有错误的或不全面的想法进行修正,共同探讨或者拓展完善,从而提高实际教学能力,提高课堂的有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对难点等原理性内容进行点拨,从而使课堂教学精致化,减少无效劳动,它不但关注学生今天的发展,更加关注学生将来的发展。

三、课堂教学引入研究性学习

张校长在《后茶馆式教学》中倡导从“书中学”、“做中学”。他在80年代“茶馆式”教学的基础上多了个“做做”,从仅为单一的一种学生学习方式——“书中学”,发展为两种学生学习的方式,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不仅让学生获得间接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获得直接的知识,张校长就是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因为有的概念、有的内容、有的方法,如果没有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学生是很难掌握的。像小学自然就是适合这种教学模式,它是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理念,从小培养学生从科学的视角关注身边的事物的意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才能有效的发现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体验科学的过程与本质,发展学会学习的能力,建构起正确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态度。后茶馆式教学还会让学生在自由、宽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发言自由,形式宽松,虽然气氛活跃,但议题也并不松散,也真突出了以“议”为特点。

怎样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篇3

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高效呢?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灿烂的微笑,生动的语言,为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添加催化剂。

原先语文课缺少激情,大多是由于教师语言的平淡。课上总是一个腔调,一个语速,没有节奏,没有起伏,学生听着很容易恹恹欲睡。三尺讲台,其实就是教师每天的“舞台”。如果每天嚼着同样的“馍馍”,谁还愿意“吃呢”?同样的道理,成年累月的课堂,一成不变的语调,很难产生吸引力。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让自己的语调变得抑扬顿挫,充满激情。

我们必须转变自己,要学会微笑,给学生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为语文课堂打下了坚实的感情基础。课堂上,学生被你的情绪感染,他们才敢于、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那么你的语文课堂便充满了和谐,充满了活力。

灿烂的微笑,生动的语言,何愁语文课堂没有活力与激情?

二、巧妙导入,激发兴趣,为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奠基。

以往掂着书本一开腔就讲,学生未必领情。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新颖巧妙的导入,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迅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可先让学生听崔健的《父亲》,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给自己的感觉,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听完歌曲自然就会积极谈论自己的感受。

凡此种种,在运用时要遵循自然、新颖灵活的原则,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为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奠基。

三、针对实际,精心设问,为语文课堂充满活力铺路架桥。

上课过去大多是一问一答,“是不是”,没有针对性。我针对实际,由浅入深,精心设计问题。可以抓题目提问,如《背影》,文题在文中是何意思,有何深刻含义。利用这种方法,学生自然会阅读《枣核》、《一件珍贵的衬衫》一类的文章。 可以抓语言提问,如《春》里任何一句都能品味出优美之意,可以让学生抓住修辞,抓住感官角度,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等方法来提问。也可以抓矛盾提问,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些野草”一句中,“似乎”与“确凿”看似矛盾实则不矛盾。《孔乙己》中结尾“大约”与“的确”也有表面的矛盾之处。可引导学生对文中这类问题加以深究。也可以抓住对比提问,如《故乡》一文中抓住闰土、杨二嫂以及故乡景色的前后对照就可以掌握全文。这些都能通过这样的提问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四、教给方法,提高能力,为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提供保障。

传统教学是“满堂灌”或者是“满堂问”,我们一定要走出这个误区。老师能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指导他们运用这些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无疑可以提高他们的能力。学习语文的方法有多种多样,课前预习、课内学习、课外复习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常规性的学习方法。以学习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为例:第一,熟悉课文题目、作者及有关的常识;第二,理解预习提示和阅读重点;第三,大声朗读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第四,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第五,发现问题要做个记号,在课堂上要大胆质疑;第六,课内学习是最最主要的学习途径,听课时要做好笔记,除了记下老师的板书外,还要在课本上做好重点圈点批注,记下课文的重难点和自己的疑问;第七,课后要及时进行复习,主要是复习老师当天所讲的内容,以巩固新知识,并对前一阶段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类,这些环节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些阅读课文的方法,教师再设计一些相关的题目,让学生用这些方法灵活的解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为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提供保障。

怎样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篇4

一、运用幽默语言活跃课堂气氛

幽默被人们称为课堂的“润滑剂”, 能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沉闷严肃的课堂就像一潭“死水”, 没有生机与活力, 而幽默则像一块巨石, 能让“死水”激起“千层浪”, 使原本紧张的师生关系变得轻松和谐。因此, 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时, 我常常运用幽默语言活跃课堂气氛。例如“, 你的小脑袋瓜真聪明, 里面装着不少智慧吧?”“这道题很难, 你用什么妙计攻破的?”“你的解题方法很巧妙, 老师都没想到, 什么高人指点的?”等是我常用的语言。正是这幽默语言活跃了课堂气氛, 让课堂变得生动起来。

二、运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自觉学习的原动力, 是一个人灵感、智慧的源泉, 学生只有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才会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定会扼杀学生的探求真理欲望。”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 小学生又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分散注意力。可是, 运用游戏教学法则能够像磁铁般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到数学教学中, 这妙趣横生的游戏活动会把学生引入“乐学”的大门。因为游戏教学法使学生的口、眼、耳等器官得到了交替使用, 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还发展了学生的智能,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 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时, 我常常运用游戏教学法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幽默中体验数学课堂的生动与精彩。例如, 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一课时, 我事先准备一个箱子, 叫一名学生上台摸出一个图形, 然后大家一起说出该图形的名字, 以此类推, 学生的兴趣浓厚, 效果良好。

总之, 要想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教师就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 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将继续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 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变得生动起来。

参考文献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篇5

向阳小学

王瑜

著名教育专家叶澜教授提出的“新基础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长气息;把创造力还给教师,让教师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低年段的教师,让孩子爱上我们的课堂,就必须要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课堂成为快乐的场所,让课堂变成生命成长的沃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一)设计教学过程时,为学生发展而设计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两个最重要的环节。教学设计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前提条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真正关注人发展的教学设计,不仅仅要考虑教师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还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把学习和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只要我们坚持“为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教”,就很容易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操作的关系。为此,我认真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以保证课堂教学运作的有效进行。比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对于怎样区分“追上去”和“迎上去”我就有了几次的改动。一开始的设计是:让学生读读这两个词,再分别说说它们的意思以区分,但这样的设计只会是几个平日里爱看书的孩子明白,但大多数的的孩子不会懂,势必课堂就会死气沉沉,没有互动就没有了活力;于是我进行了第二次的改动:设计了一个选择填空:王老师到晓明家做客,一开门,小明就主动地(迎上去),说:“老师好”。老师要走了,小明发现老师的手机忘带了,就赶紧(追上去),把手机还给了老师。这样的练习,固然会帮大多数学生很好的理解这两个词的不同,但课堂所体现的仍然是沿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考虑比较多的是如何“教”,把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却忽视了让孩子们自己去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即使我的教学思路再清晰,这也不过是用我的思维代替了孩子们的思维。所以经过深思熟虑,我又有了第三次的改动,就是大家所看到的那样,以主动迎上去拥抱看课的老师和追赶假装嫉妒而转身离去的我,使孩子们在互动中既体会到了词义的不同,又感受到了从我们身上传递出去的浓浓师爱,同时孩子们还有机会活动一下筋骨,课堂充满了活力,更有利于孩子们以更饱满的状态进行下一环节的学习。这样的设计我自自认为是一举多得。

(二)教学语言力求儿语化和趣味性,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的兴奋点。

让课堂成为快乐的场所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现今的课堂早已不是先生手持戒尺的学堂,而是学生探究获取知识的神圣殿堂。在这个殿堂里,没有枯燥的知识,只有枯燥的讲解。秉承这一原则,我除了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友好的课堂气氛,还要求自己的语言具有儿语化和趣味性,让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弘扬个性的天地。在这一点上我感触颇深。记得刚走上讲台时,总担心学生在课堂上捣乱,于是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严厉十足的教师,虽然学生也的确很“乖”,但自己更觉得课堂沉闷,很无趣。一节课下来,学生累,老师更累。现在我试着把笑容带进课堂,用适合他们的语言去和他们交流,仿佛我不是老师而是他们的大朋友。孩子们恐惧心理不存在了,自然课堂上就活泼了许多,自然就充满了活力。

(三)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课堂教学比较沉闷,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新课改的教学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可以被装满的容器,而是一把等待点燃的火把,学生只有在愉悦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展示自我,其创造灵感的火花才会自由绽放,这就需要老师彻底,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教学方式方法,面对这次充满智慧的挑战,让自己的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记得在学习统计这一数学知识时,为了让学生能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我摒弃了数学教材中给的例题,而是采用和学生密不可分的动画片,先用课件出示奥特曼、西游记、机器猫、哪吒闹海4部动画片,这样一下子就调动起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老师就动画片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因为都是孩子们所感兴趣的,所以孩子们并没有觉得这是一节枯燥的数学统计课,于是积极回答。这样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课堂自然就充满了活力,孩子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真是事半功倍。

怎样让初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篇6

一、 让课堂教学动态化

传统的语文课堂注重教师课前设计好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课上把有关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疑问,也不容置疑,只有被动接受。教学按照原先设定的步骤,在学生的“密切配合”下,有条不紊地推进。本应充满活力的课堂似乎变成了传教士传经布道的教堂。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要求抛弃呆板、僵化的授课模式,代之以开放的、充满活力和动感的课堂流程。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不再一成不变,而是随时应变,因势利导,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看到富有个性的精彩。

在一次作文课上,我在讲作文要“真实”地表现生活和表达感情时,有个同学站起来说:“《西游记》《白蛇传》都不是写真实的生活;还有《青藏高原》这首歌的词作者从来没有去过西藏,可是这首歌感动了许多人,成了经典,这不是和你说的‘真实地表现生活和表达感情'相矛盾吗?”这个问题来得很突然,我当机立断,要求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联系自己的作文经验展开讨论。有的说老师的观点是错误的,作文可以有合理的想象而不一定非要写真实的生活;有的说老师的观点是对的,学生作文不是文学创作。经过讨论,学生最后明确了“真实”的要义:所谓“真实”,不是指照搬照抄生活,而是指在生活的基础上经过了提炼和合理想象的再创造的“真实”。这堂课虽然没有按照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呈现出来,但是问题的讨论热烈而深刻,课堂充满了活力和动感。

二、 让学生思维活跃化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要围绕学生的思维设计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整合要有深度,视野要开阔,内涵要丰厚。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挖掘教材中能促成学生积极思考的有效资源,合理拓展与迁移,牵引学生主动地思考、积极地探究。有时要引导学生与其它课程结合进行跨学科研究;有时要引导学生围绕作品中的疑点和难点质疑、辨析。课堂教学呈现出多维、纵深、立体的方式,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阅读品位。

韩军老师在讲授《大堪河,我的保姆》一文时,就“为什么是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发问,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是学生提出的,讨论也是学生展开的。有的学生从帝王、王后的着装谈起,有的引用“日照香炉升紫烟”的诗句证明,有的从色彩的冷暖探究。最后,老师引导学生从艾青写诗之前的工作考虑。一语点醒梦中人,学生立刻明白诗人先前是个画家,善于着色渲染和借助色彩表达深刻的意图,此后,老师又布置学生课后尝试写一篇《“大堪河,我的保姆”中的颜色字的运用》的小论文。在这一问题的探究中,学生的思维穿越时空,纵横古今,上下求索,活力四射。

三、 让学习方式互动化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体验,带着这些体验,再让其他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感悟,将问题引向纵深。在生生互动中,学生的情感和体验或产生共鸣,或激烈争鸣,课程目标在动态的学习中完成。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不断地给学习注入活力,从而保证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形成了课堂教学的立体情境。

一次作文课上,我引导学生进行景物描写。先让学生自己选材,进行一百字左右的片段描写。大约十分钟后,再让学生分组交流,每四人一组,一人主读,小组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并及时修改。大约十五分钟后,让学生到讲台上朗读本组最佳作品,其他组提出意见和建议,最后我总结景物描写的方法要点。整个教学过程是“自主写作——小组评价——合作修改——教师总结”。在交流和修改的过程中,学生情绪兴奋,讨论热烈,思维畅通,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起到了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作用。

四、让教学评价人文化

传统的语文课堂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终结性评价,即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对错给予单向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人文化的评价表现在课堂上就是要求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意志、情感和体验等非智力因素,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方法、坚毅的学习品质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一句热情的鼓励话语,一个激励的眼神,一道欣赏的目光,一次耐心的等待,都会成为师生之间情感沟通的载体,传递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态度。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更能激起课堂的波澜,他们从相互评价中接受的不仅是对知识本身的意见,更多的是在沟通、协商和交流中增进理解的情谊。

让课堂充满活力 篇7

一、要尊重赏识学生每一位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课堂上, 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 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式师生关系, 用赏识的眼光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学生即使在课堂上问题回答错, 也要面带微笑这鼓励学生, 不贬低他们、不打击嘲讽他们。因为处在任何年龄段学生内心都比较敏感, 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关心、爱护, 也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所以教师就应该无私地把爱撒向每一位学生, 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 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时时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 时时获得被赏识的喜悦, 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当老师把一颗真诚的心交给学生, 公正地对待每一学生, 无私地把爱和温暖送给每一位学生时, 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 就会愉快的生活学习, 以饱满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

二、构建民主和谐课堂教学氛围

教学心理学认为:人只有在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中才能思路开阔、弘扬个性。而构建和谐化学课堂, 旨在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只有当学生在宽松愉快的课堂中学习时, 学生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就可以得到强化和巩固, 从而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主动发展。

就教师而言, 在课堂教学中, 首先要“以人为本”, 要“目中有学生”和“心中有学生”。

“以人为本”, 是当今这个时代的主题。尤其是语文课, 更应从学生出发, 把课堂还给学生,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次课堂教学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等方面的特征及其差异, 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设置分解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可以完成学习任务, 获得能力。三是课堂教学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学艺术的魅力和自己人格的魅力, 创设出常教常新的让学生融入课堂乐学的教学情景。

三、教学要以学生主体参与为主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大力提倡教学改革的今天显然不合时宜, 更不能适应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需要, 课堂教学中, 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连思维活动都受控制, 一切以老师为中心, 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了一句空话。教育最忌强行灌输和包办代替。教师要做好课堂的引导者, 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到课堂中来。像, 课堂教学中采用的“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 就能激发调动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讨论式”是在动态中探索求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一种学习过程。课堂上, 每位学生都有发表言论的机会, 讨论的过程教师就可以发现学生知识掌握上的不足, 因而就可以有重点针对性讲解, 消除学生的困惑, 获得新知。课堂上教师安排好一定的教学内容,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 运用“启发式”教学, 适时的点拨, 其优点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 让学生主动求知。往往启发和讨论是相结合在一起的, 运用的好, 激活学生学习的激情, 使学生也得到创造性收获。

四、给学生多提供展示的平台

教学实践表明: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的时候, 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就被激发调动起来, 学习能力也会增强, 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多提供展示的平台。

展示是解决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外在动力。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实质上就是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予了保护和激发。另外, 学生课堂展示中表述自己的观点, 能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还可以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同;认同心还会变成学生的学习动力。

课堂展示要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展示过程中教师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保留不同看法;允许学生向教师质疑、提意见。只有这样, 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 人人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就应建构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以满足学生心灵深处的需求, 激发他们对学习生活的热爱, 提高学生素质, 让课堂引领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0.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篇8

一、营造创新氛围, 尽量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要实施好这一目标, 教师首先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心去呵护学生创新的一切灵性。因为, 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 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要使学生毫不顾虑地积极参与学习, 形成主动探索研究的心理愿望, 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 讨论、质疑的机会多, 创新机会才多。教师只是学生的“朋友知己”, 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宽容、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放下包袱, 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更好地积极参与学习, 并在学习中得到个性发展、张扬, 激发创新意识。具体做法: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学会倾听, 并且不是站在讲台上听, 而是走到学生当中, 与学生进行身体与思想上的零距离接触, 让学生感到, 老师不是权威者, 而是听自己意见的朋友。这种情况下, 学生思想的火花会迸发而出。如:我在上《争论的故事》一课时, 问:“读课文时有没有遇到难题?看看谁是今天的问题专家?”一位学生说:“老师, 我觉得这兄弟俩真笨, 为什么他们不各射一只呢?”这时, 全班同学都议论开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我觉得他说得对, 两人各射一只, 不就两全其美吗?”有的说:“我认为不对, 因为故事中的兄弟俩已经争论不休了, 当时他们根本没想到。”……正是因为老师的倾听才有了这么自然的心灵对话与思想共鸣。

二、改变学习方式, 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 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 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 世界各国都把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最重要的教育改革的方向。正因为如此,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 主动去合作, 自己去获取?我们知道, 学贵有思, 思贵有疑。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 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 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 那么学生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了。语文学科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这些内容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素材, 以“问题—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开。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了知识,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例如在学《我也是普通一兵》一课, 当学生通过学习课文, 对刘少奇十分敬佩时, 老师说:“假如你也是船民中的一员, 你会对刘主席说些什么话?”由于学生已经与文本进行了深刻的对话, 所以学生能毫无造作地、真情实意地有感而发, 他们会说得很感人。这样学生就学会了自主感悟, 学会了合作交流,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 而且使他们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 还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开放教学的过程,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1.情景俱佳的语段, 动笔画一画。如《桂林山水》山有怎样的美呢?老师设计了“课中作画”活动, 请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 自己去“游览”并对桂林的山进行“写生”, 再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介绍。这巧地的设计,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 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反复看图, 仔细地阅读文章, 深入文字内部, 再画出“写生图”, 并在讨论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再作修改, 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 在视听结合、手脑并用中, 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助于其学会学习。

2.有争议的地方, 自由辩一辩。辩论有助于师生、生生碰撞思想、交换资源。如《放弃射门》一课, 老师以“福勒应不应该放弃射门”为题, 让学生在书中找根据, 联系自己实际各抒己见, 辩论中学生或旁征博引, 或反驳, 或补充, 不断地在自己、同学见解的基础上完善, 经过激烈的辩论, 福勒人性美更为凸现, 学生也在辩的过程中领略到世界上有很多的东西是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的。辩, 激发了思维, 陶冶了情感。

3.在教学中设疑, 大胆猜一猜。“猜”, 能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如在《认识对联》的教学中, 老师先出示了这样一副对联“问生意如何?打得开, 收得拢;看行情怎样?醒的少, 迷的多”。请学生各猜一样商品, 并说说为什么。学生很快就猜出了是伞和酒, 还回答了理由。在猜谜和说理由的过程中, 学生潜移默化感受到对联的特殊、有趣, 而且发现并认识到抓住所述事物的特征是对联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优化教学手段, 让学生在互动中发展

现代媒体辅助教学, 动静相宜、声画并茂, 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使抽象变得形象, 使复杂变得简明, 使不可见变得可见, 教师应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充分考虑突破重难点的实际需要, 改进教学手段, 让学生在互动中发展。如《麻雀》一课学生很难理解老麻雀在面对庞然大物的猎狗, 在毫无生机的情况下“像一块石头似地在猎狗面前”, 是怎样“强大的力量”使它坚定地这样做呢?老师将震撼人心的一幕制成课件, 让学生亲眼看见老麻雀义无返顾地从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落下来, 再反复带领学生读课文, 让学生感觉、感知、体会母子间的真情真爱, 在学生的幼小的心里播下爱的种子。老师还充分利用直观的板书, 请学生上台演示、解说老麻雀怎样飞落下来保护幼子, 同时牢牢把握住学生情感的主线“如果你从小麻雀身边走过会怎样做”, 学生马上上台把小麻雀移上了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直观的课件、互动的板书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 落实了“爱”的教育。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充分整合, 教师提供教学的资源, 又让学生参与到资源的互换、共享中来, 学生个体不仅学到了知识, 掌握了方法, 而且用自己的所获振奋了整个群体。

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篇9

一、找“数学”———数学的生活化

新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谈到传统的数学教育,人们最直接、最感性的认识是:“数学题目”和“应试”,这种片面性造成了一种数学远离生活、远离大众的错觉。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不是复杂的数字游戏,它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会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多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学生不会有一种突兀的陌生感,反之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例如教学《统计》时,我由学生熟悉的过生日导入动物生日会。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提出“我想知道来了哪些客人”等问题。我在放手让学生模仿统计过程中,有些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到了“排排队”、“分一分”、“理一理”等统计方法。在评价每一小组展示的各种排法中,有的学生想到“体育老师叫我们排队是要横排队齐、竖排队齐”的生活经验进行评价:又如教学《认物体》、《认数》、《认钟表》、《有趣的拼搭》等课时,我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回忆生活”或“模拟生活”中自然地学习“现实的数学”。

二、“做”数学———数学的活动化

新课程的另外两个基本特点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课程目标由“关注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新数学教材提倡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验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所以,教师不能对数学的认识保持静态,简单地看成是知识的汇集,而应持动态的数学教育观,将数学看成人类文化的开放性的子系统,把数学教育的着眼点由数学的知识作为最终产物扩大到数学活动的全过程,简言之,是将数学看成学生的“再创造”或“类创造”活动。这里的“做”数学有两层意思:一是“操作的数学教育”,二是“创造的数学教育”。例如《10的加减法》,课中我让学生抛出10个花片,然后根据正反面情况写出算式,学生在操作和交流(同桌交流、组内交流、全班交流,还可以走下座位自由组合交流)中“创造”出了10的加减法的全部算式。又如教学《十几减九》时,我让学生当一回“售货员”,把13个苹果卖出9个,学生在操作和交流得到多种拿法,由此“创造”出了多种计算“13-9”的方法;再如《统计》课中,学生在扮演“客人登记员”角色摆动动物头像的操作和合作讨论过程中“创造”出了从左往右和右往左横排、从上往下和从下往上竖排和斜排等多种排法。

三、“玩”数学———数学的趣味化

新课程改革很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一是学生自信和积极的学习情感,二是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三是学生过程和策略的知识形态。其中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个性、价值观已提到首要地位,不再是过去的知识第一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加上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组织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可组织一些游戏性活动“包装”数学知识,或创设故事情境“串联”数学知识,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例如实践活动课《有趣的拼搭》,课首我创设了“森林运动会”场景,动物们用乒乓板托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奔跑比赛,让学生猜测谁跑不快,这样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然后我组织了“滚一滚”、“摸一摸”、“猜一猜”、“堆一堆”、“数一数”、“搭一搭”等学生喜爱的游戏性活动贯穿全课。又如《认位置》课中,学生认识了前、后、左、右等方位后,我在每一小组四个学生的桌子中央放一本书并在旁边放一支笔,让学生说说笔在书的什么方位,学生说得不一样,在争执中轮换位置观察,体验到了观察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认识。再如《加和减》等课课尾设置一些“对口令”、“钻山洞”、“白兔搬家”、“蚂蚁找窝”、“出题考考大家”等游戏活动,寓知于趣,学生没有了重复练习的单调感。

四、“问”数学———数学的问题化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新数学教材注重在教学中诱发学生大胆的思维、猜想、探索、发掘,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学启于思,思启于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应多创设问题情境,一是引导学生围绕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思维,二是引导学生围绕情境提出问题,并利用和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经验,有效地进行问题解决。要较好地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发表自己的见解,超出规定的教学时间或教学内容亦无妨。

例如数学《十几减九》, 学生经充分的操作思考得到计算“13-9”的方法有: (1) 13-1-1-1-1-1-1-1-1-1=4; (2) 13-3-6=4; (3) 10-9+3=4; (4) 13-10+1=4; (5) 因为9+4=13, 所以13-9=4……又如《分一分》的“想想做做”、“可以怎样分”, 我让学生充分思考后得到了多种结果: (1) 按蔬菜、水果分; (2) 按红色、绿色分; (3) 按有柄、无柄分; (4) 按我们吃它们的根、吃它们的叶、吃它们的果实分……后几种回答超出了我预料, 虽然不一定标准, 但闪现了创新的火花。再如《统计》课中学生把附页中的花剪下来分色理一理后, 师生在评价按红花5朵、黄花4朵、蓝花3朵、紫花2朵分类整理的学生作品时, 学生提出了“比多比少”、“最多最少”、“一共多少”等问题, 有一个学生冒出“我发现它们像楼梯”的非数学的回答, 这是学生思维的精彩“意外事故”。

五、“用”数学———数学的实用化

新数学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传统的数学教育是“考试教育”,是“就题论题”和“纸上谈兵”,学生遇上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往往束手无策。而新数学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就是说,只有数学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只有学生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联系生活的数学实践活动,体验“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例如学《有趣的拼搭》课后,我让学生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形状的材料任意制作一个生活中的物体模型;又如《统计》课后学生统计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等;再如《3的认识》课后让学生摆3根小棒,学生竟能摆出60多种图形;《认钟表》课后让学生说说星期天每一整时在干些什么……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篇10

一、我们要更新观念

学生是课 堂的主人 。叶澜教 授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对叶澜教授 的观点提 出了进一 步的操作性要求。 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美国人非常崇 拜中国的一 句古谚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中美教育产生了两种 侧重不一 样的教学 思想和行为:“学多悟少”与“学少悟多”。美国的孩子二 年级就开 始做研究 、写论文了———收集资料,阅读,找出观点,组织文章,一副正儿八经地做课题研究的架势。而中国的孩子,二年级拼命地在认识多少数量汉字,背诵九九乘法表。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变化过程。教师都非常重 视课前的 备课。叶 澜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丰富性主要是在过程中展现。必须改变课堂教学只关注教案得以实现的片面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 参与、相互作 用、创造性 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 说 :“衡量一个 教学计划 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 计划是否 能够使教 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 ,使学生创造 性地进行 学习 ,借以为发展 他们的自 觉能力作 出贡献———即使是有限的贡献。 ”因此,我们应当树立“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变化过程”的观念。

二、要调整教学目标

夸美纽斯、卢梭等自然主义教育家认为: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因此,教育中要尊重儿童的天性,根据儿童的天性设计教学过程 ;提倡主动 学习 ,反对被动学习;认为儿童的知识来源于感性认识,必须从学习具体的事物开始。他们提出了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目的,提倡按照孩子的 成长和人 性的自然 发展进行教育,即按照人的天性进行教育。他们理想中的“自然人”,是自由自在发展的人,身心协调发展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有着发展 成为多种 各样的人 的前提条件,能适应社会给予他的各种各样的任务。

近期 ,主体性教 育的提出 ,意味着以人 的发展为 最终目的 的教育本 体论价值观的重新确定。在教育本体论价值观的先导下,教育实践的目标也发生了转换。教育目标的新三级层次是:1培养情感、态度 、技能 ;2训练实用 技术 ;3传授知识。新三级层次没有忽视知识与技能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但反对把知识作为追求的唯一或首要目标,强调要求教师认识到,具有坚实行为素养的人更适应于学 习和更新 自己的专 业和文化知识。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主体 性的发展 作为教学 的根本目标。

三、要改进教学方法

信任和赞赏是对学生的最大帮助。美国有位心 理学家曾 经做过这 样一个试验:他将学生分 成三组 ,对第一组 表示信任并予赞赏和鼓励;对第二组采取不管不问、放 任自流的 态度 ;对第三组不断给予批评。 试验表明,被经常鼓励的第一组进步最大,总是挨批的第三组有些进步,而被漠视的第二组则在原地踏步。世界上最残酷的伤害是对一个人自信心的伤害,再没有比一味地贬低别人更残忍了;世界上最大的帮助不是给人很多物质,而是给人以能支撑起人生自信风帆的信任和赞美。

让学习材料焕发生命的灵性。在教学《人物描写一组》中“小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时 ,课前布置 了学生自 由组合扮演小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课堂上我拖开课桌,留出空地让他们表演。开始,我找了小胖子温XX演胖墩, 机灵鬼小杰演小嘎子 。结果“胖 墩”三两下 就把“小嘎 子”摔倒了 , 学生笑过之 后 , 我让他们评价谁演得像, 有的学生评价说:“温XX外形像 , 但是演得不像 , 因为小嘎子争强好 胜 ,富有心计 ,没有那么 容易摔。温XX假戏真做了, 把自己当成“胖墩”了 ,没有给另一个演员表演的机会。”我又找了班里调皮的小瑞演小嘎子,他把‘胖墩’摔倒了,这又不符合课文内容……在学生的反复评价中,他们深入地理解了人物形象,明白了作者刻画人物所用的反衬手法。在游戏中有的学生学会了当演员,有的学生主动做起了导演。下课铃响我们都没有听到。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要让学生学习的材料焕发出生命的灵性,拉近学习内容和学习者之间的距离,让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 自然地融 入他们的 生命发展之中。

启迪学生思维的灵感。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个人思维活 跃的表现 ,是勤于动 脑 ,善于思考的表现。教师应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 翅膀 ,敢疑 ,敢问 ,敢驳 ,尽情发挥他们的创新潜力。

上一篇:西部高职英语下一篇:步进梁运输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