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人教版)

2024-06-19

倾听,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人教版)(精选9篇)

篇1:倾听,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人教版)

倾听,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内容摘要:

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相互应答的过程。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做教师的也要有善于倾听的耳朵,怀一颗细腻的心倾听学生的童心、错误、奇思妙想和“弱势”声音。不仅要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且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仅是发言热闹的课堂,更要用心地相互倾听的课堂。

关键词:教师课堂倾听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一个真正的发言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倾听者。”作为教师,我们应学会做一个真正的倾听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机敏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境,仔细倾听学生话语中的深层含义,走进他们的思维世界,去灵活地调整教学、组织教学,只有在倾听中捕捉宝贵的教学机遇,好好加以利用,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让数学的耳朵幸福起来。

一、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倾听的几个案例:

[案例一]听而不思,随意应付

一位教师在教“长方形的认识”的时候,请学生举出生活中见过的长方形的例子。

一名学生回答:“铅笔盒是长方形。”老师此时不知在想什么,随意敷衍学生的回答:“嗯,好,还有谁来?”

又一名学生回答:“遥控器是长方形。”

这时老师又随意应付到:“哦,你还知道‘遥控器’!” ……

这位教师只是听而不思,随意应付,煞有其事地作“嗯、哦、好”等空洞的评价。其实学生的回答不严密甚至是错误的,铅笔盒的形状角落是弯的,不是严格的长方形,“遥控器”是立体的不是平面,如果指其中一个面也可能是梯形的。可就是因为我们的教师听而不思,使学生对长方形特征的理解产生了偏差,白白错过了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的大好时机。

[案例二]听而不究,未寻根源

有位教师讲一年级的图画应用题,他出示了一幅图画:有六只小羊,四只头向左,两只头向右,让学生列式计算。

经过片刻思考后,一名男生骄傲地站起来大声地回答:“6-6=0……”老师一愣,继而就不再面带微笑地看着这个学生,而是转向其他同学很严肃地问:“他的解法对吗?”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对!”“那这道题究竟怎样列式才对呢?”老师接着问。一生回答说“6-2=4或6-4=2”时,老师的脸上才重新露出了笑容……那个孩子低着头慢慢坐下。课后,我曾问那位男同学,他说:“原来有6只小羊,往左走了4只,向右走了2只,一只都没有剩下,所以用6-6=0。”

多有创新的回答呀,多有灵性的想法呀!可惜,却因为这位教师“定向”的思维,对学生的的解题方法法听而不究,迫不及待地将目光投向另外的同学,根本就拒绝没有追寻他这种解发的根源,将学生的创新思维扼杀在“摇篮”之中,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多维发展。

[案例三]听而不引,滞于形式

师出示题目:小明有8个苹果,小亮有5个苹果,小明苹果比小亮多几个?

生:列式解答,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1)8-3=5(2)5+3=8(3)8-5=3

师:那么你喜欢哪一种呢?并告诉老师你喜欢的理由。

生1:我喜欢第(1)种,因为8减3得5,所以小明苹果比小亮多3张。

生2:我喜欢第(2)种,因为5加3得8,所以小明苹果比小亮多3张。

生3:我喜欢第(3)种,因为8减5得3,所以小明苹果比小亮多3张。

师:那你们最喜欢哪种解法呢?(师预设是第3种)

学生有的喜欢第(1)种,有的喜欢第(2)种,也有人喜欢第(3)种。

师:再想一想?

生沉默不语……

师:(无可奈何)那我们今天先这样,以后再讨论吧。

这位教师想在方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的引导,可是他只听得进去自己预设的答案,当学生出现意外回答时不置可否,以一句“下次说”简单地回避,使这次讨论滞于形式。缺乏思维的倾听,使课堂失去了意义,失去了活力。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善于倾听。

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相互应答的过程。倾听的核心是思考。教师倾听时,总是伴随着活跃的思考和智慧的引领。倾听中,教师的外表是从容的,而脑海里是不平静的,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甚至在瞬间做出教育的决定,或引领学生的疯狂想象,或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或激活错误的资源……无不闪现着教师的教育智慧。

1、、倾听--引领学生的“疯狂想象”

课堂倾听的根本目的是倾听生命和响应生命,儿童就是那鲜活的生命。外甥女告诉我“桔子变成猕猴桃”,我非常惊讶:桔子和猕猴桃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水果,桔子怎么会变成猕猴桃了呢?经过耐心的倾听才知道,因为桔子烂掉了,颜色如猕猴桃,所以说“桔子变成猕猴桃”。耐心的倾听使我体会到孩子这个鲜活的生命,可以为我们打开思维的闸门,带领我们进行一次次全新的体验。而这样的情形我在《比轻重》的课堂中也感受到了。

老师出示一个青椒和一个萝卜的实物,让学生来比一比那个重哪个轻。学生有的说用手掂一掂就知道了!有的说把它们放在一盆水里,浮上来的轻,沉下去的重,教师及时表扬学生“你的想法很有创意”。学生的思维便“一发不可收拾”了,有的说我只需要一根橡皮筋,把青椒和萝卜吊在上面,把橡皮筋拉的长的东西重!有的把两支铅笔扎成十字架,两旁各吊一根绳子做成自己的天平,把东西放在上面称一称。又有人想出了妙招:把青椒和萝卜分别放在纸上哪张纸弯下去的多,就哪个东西重!还有人想出了奇招:要一个塑料盆,把青椒和萝卜扔下去,哪个发出的声音大,哪个就重……

我们常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殊不知,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奇妙的“大千世界”,教师只要静静地站在角落里倾听,稍稍给他们一点鼓励,把足够的空间交还给学生,那么就样这个案例中的孩子们,奇妙的情趣,奇妙的思维,奇妙的想象,都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师生之间弥漫、充盈着一种精神氛围。课堂成了“阳光课堂”,学生便成了那一个个在“阳光课堂”里快乐飞舞的小小天使。

2、倾听--捕捉学生的“灵光一现”

课堂教学,有交流才有价值。学生在阐述其见解时,会不经意带出一些很有探讨价值的“副产品”,这时,学生可能是“无心”的,但教师一定要“有意”,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讨论发言,从学生的发言中捕捉他们的奇思妙想。只要教师有心去倾听,或许,能从学生的“灵光一现”中从听出动人的旋律,在课堂中谱写一曲创新之歌。

例:求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如下图(单位:厘米)。

已经有学生想出了三种解题的方法:(5×10+5×5+10×5)×2,5×10×2+5×5×2+10×5×2,5×10×4+5×5×2。师发现一个学生手举起来又放下,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就问:“××同学,你还有什么问题?”

(如果老师满足于在备课时预设的三种解题方法,放弃了那双举起又放下的手,忽视了那张欲言又止的嘴,那么就不会出现下面这没有预设的精彩和自发的掌声了。)

生:老师,我还有一种算法,算法是5×10×5。

师看他列的是求长方体体积的算式,于是就说:“题目要求的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不是求体积。”其他同学都笑了。

生:老师,我是求长方体表面积的。

师:你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起先,老师枉猜学生的心思,可听说学生确实是求长方体的表面积,马上转变想法,决定把宝贵的课堂时间再次交给学生,一“听”为快。)

生拿起一个长方体学具,指着说:“长方体的一个侧面积是5×10,我把它当作2个5×5,那么4个侧面就是8个5×5再加上上下两个底面积2个5×5,这样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一共就有10个5×5,即:5×5×10。

短暂的沉默后,教室立即响起了掌声。

(赞扬的掌声证明老师的决定是正确的,赞扬的掌声表达着学生的心声:我们需要解释自己见解的时间。)

又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也有一种新的解法,列式是5×10×5。”

师:你的想法跟刚才那位同学不一样吗?

(这次,老师不再枉猜学生的心思,枉加自己的想法,放手让学生一讲为快。)

生:我是把底面积转化成侧面积来计算的,两个底面积的和刚好等于一个侧面积,长方体表面积一共有5个5×10,所以列式是5×10×5。

掌声又一次响起。

(这掌声,不仅是对自我的肯定、赞赏,也是对老师的肯定,赞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更要长着一双慧眼和两只聪耳,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捕捉学生那灵动思想的产生。我们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自由的国度,倾听学生异想天开,为学生哪怕是稚拙的、愚劣的想法而喝彩,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去思考、解答。我们要利用那些易被我们简单否定或“立马裁决”的平凡而有价值的问题或建议,调整教学航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让课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3、倾听--激活学生的“阳光错误”

布鲁纳曾说过:“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一般来说,只要学生经过思考,其错误中总会包含某种合理的成分,有的甚至隐藏着一种独特的思维,反射出智慧的光芒。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教师从显露的错误中捕捉“闪光点”,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将合理成分“激活”,使错误变成“阳光错误”,课堂变成“阳光课堂”。

案例:可能性大小

师:小朋友,通过游戏,我们认识结果的可能性。请你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三个词语来描述一些生活中的事情。例如,太阳早上一定是从东方升起的。

生1:今天可能要下雨。

生2:过马路,一定要等绿灯亮了才能走。

生3:儿子不可能比爸爸高。(这是个错误的例子,教室里出现了小声的嘀咕。)

师:大家都是这样想的吗?

生4:我认为是的,我们班的小朋友都比爸爸矮。

生5:不对不对。儿子长大了,有的就比爸爸高,我表哥就是这样的。

师:那么,怎样改一下说法就对了?

生:儿子可能比爸爸高。

师:儿子与爸爸比什么就可以用到“不可能”一词呢?

生:年龄。

师:怎么说?

生:儿子的岁数不可能比爸爸大。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没有实实在在的生活感知,容易出现错误。在案例中,学生受自己生活中“爸爸比我高”的影响,考虑问题比较片面。教学中教师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从而正确认识儿子和爸爸比身高、比年龄之间存在着不同点,应该区别对待。教师的耐心倾听,以部分学生的正确认识激活了全体学生的智慧火花,从错误中提升了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

有人说:“孩子是没错的。”是的,孩子有错也是美丽的,孩子的错是有价值的,学生的错是一种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善于调控,站在新的视角给“错误”以新的定位,热忱地引导点拨,抓住错误延伸,诱发思维,开启心智。挖掘教学中形形色色的错,用我们的热情去倾听,用智慧去激活学生的“错误”,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出阳光般的生命活力。

倾听是一门艺术,倾听是一种修养,倾听更是一种智慧。古诗曰:“风流不在谈锋健,袖手无言味正长。”倾听本身是一种教育,即使你没给学生什么指点或帮助,但有了你的倾听,你便在心灵上给予了学生十分丰厚的精神馈赠了。在课堂上我们要用这双有效的善于倾听的耳朵,在学生“迷路”的时候,引导他怎样去辩明方向;在学生“畏惧”的时候,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在学生迸出“火花”的时候,为他添把干柴……我们要靠近学生去听,用心去听,用思考去听,用探究去听。倾听就是我们老师的双手,我们要用这双手去探寻学生心底的“大千世界”,相信你一定会听到学生思想抽穗、情感裂变、知识拔节的声音。

篇2:倾听,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人教版)

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田小燕

新课程标准如同一缕春风,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春的气息,带来了勃勃的生机。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开展,教师们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教法带来的是新的课堂、新的学生、新的气象。我们教师如何在新的学习方式下,改变以往单一地讲解、演练的教学,在教学中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不经意中完成学习。我们教师怎样才能使课堂气氛常教常新,使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呢?下面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的体会。

一、以生活为基础,让学生亲近数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很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使之更贴近学生生活。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利用生动的电视画面、轻快的音乐把学生带进这样的画面:唐老鸭要逛公园,先坐正方形轮子的小车,小车前进不了。接着改乘椭圆轮子的小车,车子开动了,但唐老鸭忽上忽下,惊魂不定,最后他登上圆形轮子的小车,小车平稳向前,唐老鸭舒心惬意。这时,教师用亲切的语言,启发大家想一想:圆形与过去学过的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圆形轮的小车行走为什么会平平稳稳?这样以情境导入新课,既能使学生自然地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带着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又能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难。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涨。

二、活用教材,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以讲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因此,教师要重视营造民主的氛围,做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让每个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都得到尊重、有发言权,积极进取,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如教学“分数应用题”进行巩固练习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汇报本班有男生多少人(50人),有女生多少人(40人)。接着再把“男生有50人,女生40人”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利用以上两个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顿时,学生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发言。提出了很多问题:“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男生是全班的几分之几?”“男生比女生多了几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等等。每个学生最少也会提出三、四个。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有选择地板书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5/4倍;女生人数是男生的4/5;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1/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4/9等等。紧接着,我让学生根据以上板书信息,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数量和一个分率,同时补充上一个适当的问题编成一道分数应用题,并要求学生在本小组内讨论、交流,让本小组中的其他同学解答。就这样,我把选择条件、改编应用题及解答应用题的主动权都交给了学生,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教学效果显著。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把教材用“活”了,把学生推向了学习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品尝了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学会赏识学生,活跃课堂气氛。

一幅相同的图画,在不同人的`眼里,会谈出不同的韵味。同样,同一道题,不同的思考方法也会得到不同的解题思路。例如,我在今年教学“整数除以分数”18÷2/5这个例题时,学生有创造的计算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反思中记下了鼓励算法多样化这一环节:“教学中,我没有把老师意识中的最优化的计算方法硬塞给学生,而是尊重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探索和发现计算方法。学生合作探究出18÷2/5=18×5/2、18÷2/5=18÷2×5、18÷2/5=(18×5)÷(2/5×5)、18÷2/5=18÷0.4多种方法。我心头一惊,真没想到,学生能想出这么多的方法,与书上的方法比较,更容易理解。对大家的发现,我由衷地赞赏学生。没想到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四、微笑教学,让课堂充满快乐

记得开学初,教师节上请小朋友写一段心理话给我,有个学生就写了这么一句话给我:希望李老师多笑笑,喜欢看到老师笑的样子。多么可爱的孩子,他们只是希望看到老师的笑脸。而我们又怎能再吝啬这小小的微笑呢?你带着微笑走进教室,孩子们感受到的是春风般的笑容,迎接你的也将是灿烂的笑脸。这堂课一定会在欢声笑语中度过。当孩子回答正确时,你用微笑回应他,他知道我答对了。当孩子的课堂表现有进步时,你用微笑鼓励他,他会感受成功的喜悦。当孩子在课堂上开小差时,你用微笑善意的提醒他,摸摸他的头,他心怀感激。当孩子不敢回答,举手犹豫时,你用微笑激励他“你一定行!”,他会觉得老师在关注他,相信他,会勇敢地举起手。让我们每天带着笑容走进课堂,带着愉快的心情走进课堂,让孩子体验轻松愉快的学习。

篇3: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一、调动情感效应、营造和谐氛围

小学生受年龄的限制, 往往喜欢一门课的前提条件是喜欢这门课的任教教师。情感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指出:“教师微笑的面容、爱抚的目光、落落大方的仪表, 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 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实质上, 教师的一个满意的微笑, 一个轻轻的抚摸, 一个赞美的眼神, 一句鼓励的话语, 都是一个微妙的评价和情感动员, 使学生激发热情、振奋精神。

让“民主、愉悦”成为课堂氛围的主旋律。有句话说“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的认知活动是受情绪因素影响的, 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教师只有把自己全部的爱和热情倾注在学生身上, 倾注于教学过程中, 努力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亲密、和谐、平等、融洽、依恋的情感纽带, 创造出师生之间情感交融, 心心相印的情感氛围, 才能真正激发学生主动要求学好教师所教学科的愿望和理想, 才能真正调动并长时间保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留有空间, 让学生自由想像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爱因斯坦语) 有想象力才会有创造力, 小学生时期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在教学中, 教师要学会发现学生合理的想法, 尊重学生不合理的想法, 激励与鼓舞学生大胆想象。

尤其, 低年级儿童最富于想象, 而且千恣百态, 容易激发, 所以在教学中要创造机会让他们去想。如:在“图形的拼组”一课中, 文中要求学生通过操作活动, 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 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我发给学生若干根小棒和各种平面图形、七巧板等, 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自由地想象、拼摆, 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 学生兴趣浓, 思维开阔, 想出4根小棒能拼一个正方形, 摆4个正方形至少需12根, 两个长方形既可拼成正方形, 也能拼成长方形等, 还拼出了许多漂亮的图案, 其中以七巧板拼图为最佳亮点, 同学们大胆地想象, 有的拼动物, 有的拼平面图形, 有的拼植物等。又如:找规律中有一道练习, 把6个涂出有规律的颜色, 这是一道有一定开放性和弹性的习题, 没有统一答案。因此, 在教学中, 我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 只要涂出的颜色规律的或自己解释有道理的, 都给予肯定和表扬。当涂完统计各种规律时, 班中没有一个小朋友涂的颜色规律是一样的, 而且有的涂的规律很独特。学生在这种自由空间里充分地、主动地、积极地表现着自我, 发挥出不同的潜能。

三、能动构建, 鼓励创新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 更是充满活力的课堂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一位成功的教师一定会让自己的课堂时时绽放创新的火花。创新, 最能体现学生主动学习, 追求真知的过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学生只要从多视角去审视相同的问题, 与众不同地去解题, 教师都应从发展的眼光, 肯定学生的“创新”价值, 从中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我听过一堂一年级“9加几”的课上, 教师要求学生用摆小圆片的方法计算“9+5”等于多少后, 请小朋友说说是怎样摆, 怎样算的, 大多数小朋友用直接数的方法数出了14, 其中有一位小朋友就说:“老师, 我不是这样想的”, 接着, 他就在桌上摆起来, 先在一边摆上9个圆片, 再在另一边摆上5个圆片, 然后从5个圆片中拿出一个圆片与9个圆片合在一起, 最后说出了“10+4=14”, 听课的老师都觉得这个小朋友的思路非常清晰, 做得很好, 讲得也不错。然而, 这位老师却要让他完整地说出是怎么想的。吱唔了一段时间, 好不容易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 说出了“9比10少1, 把5分成1和4, 9和1合成10, 10加4得14”四句话。说实话, 一年级的小朋友语言还不够丰富, 如果这时过分强调语言的连贯性, 准确性, 似乎有些拔苗助长, 对学生的积极性也有一定的挫伤, 说不定, 像这位小朋友, 他以后就不会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了。但全体师生都报予了热烈的掌声。

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 只要你有意识地去挖掘, 去引导。在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问, 还应指导学生做, 更重要的是在提问和实验中培养学生一种“敢入未开发之边疆, 敢探求未发现之真理”的开拓创新精神, 训练学生思考问题的广阔性, 拓展思维。因此, 在帮助学生储备丰富的基础知识的同时, 尤其要注意呵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 使学生敢于在同学面前显耀自己, 发表见解。

篇4: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充满阳光

一、创设悬念情境,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从而引入新课

传统的数学教学设计,割断了与学生生活现实的联系,而成为纯粹符号化的模式,使得学生面对的是抽象而枯燥的数学知识,不能体会数学知识从现实中产生所需要的数学观念与意识,失去了从数学角度观察、分析现实问题的机会。问题情境的创设,实际上是一个返璞归真的过程,是引领学生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面对一连串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不由自主地拨动思维之弦,去探究问题的本质。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学生陷入新的困境,引起认知冲突,唤起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如无理数的引入,一开始让学生进行一项相对简单的拼图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

有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剪一剪,拼一拼,设法得到一个大的正方形。

然后提出问题:

1,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a满足什么条件?

2,a可能是整数吗?说说你的理由。

3,n可能是以2为分母的分数吗?可能是以3为分母的分数吗?说说你的理由。

4,n可能是分数吗?说说你的理由,并与同伴交流。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争论,最后达成共识:a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它不是有理数。紧接着,教师提出问题:a不是有理数,但a是我们拼出的大正方形的边长,它是确实存在的,那么a是什么数?a又究竟是多少呢?这样势必给学生认知上产生冲突,同时产生求知的欲望。通过这样的情境,学生体会到新数的引入,是对现实事物进行表示的需要,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创设数学故事、典故情境。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

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例如,在讲解平面坐标系时,我们可以先讲数学家欧拉发明平面坐标系的过程,躺在床上静静地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地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可以像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引入正题,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已经调动起来,积极踊跃地进入课堂新授环节。经常向学生介绍有关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知识,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对学生后续学习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三、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的教学环境。让数学课焕发出巨大的感染力

先进的多媒体为教师传授数学知识带来了诸多方便,显示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能仅认为可以便利地完成一些知识技能方法等方面的任务,而要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优美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欣赏自然美和数学美的同时,形成乐于亲近数学、应用数学的态度,对数学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科学价值、人文价值,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例如在讲《轴对称》时,笔者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先安排学生欣赏他们喜爱的一首歌《让我们荡起双桨》,当学生伴着优美的旋律目睹“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这充满诗意的画面境界时,笔者设问:1,画面美吗?美在哪里?2,画面中体现了一种什么对称现象?在音乐的氛围中,在意境宽广的画面里,既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带来的身心快乐,也让学生看到了轴对称的原形,深深的思考着轴对称这一几何模型的本质。

四、创设实验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物的态度、科学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过于强调结论,只能促进学生单纯的模仿和记忆知识,但如果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则能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物的态度、科学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可以说体验过程比记忆结论更重要。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首先要求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长度为4cm、5cm、6cm、8cm、1Ocm、12cm的六根小木棒拿出来进行动手操作。任意取三根将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接着笔者提出下列问题:1,任意三根小木棒能否拼成三角形?2,有几组三根小木棒能拼成三角形?有几组三根小木棒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试比较两根短木棒长度之和与长木棒长度的关系。3,通过上述的操作,请猜想三角形中任意两边长度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4,试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你的猜想,并证明你的猜想。

这样的活动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亲身经历,合作交流,经历了数学的思考,经历了从数学角度思考实际问题的过程,这些过程都不是教师的教学所能代替的。

五、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初中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创设合理的情景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上《函数应用举例》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本周末我准备去购物,甲商厦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而乙商厦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满500元可领取九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出主意,“我”究竟该到哪家商厦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在此过程中,学生运用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方法,并用函数的思想解决了此题。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作为未来公民所具有的数学素养。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较好地体现了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数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

篇5: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读书心得

朱正荣

工作之余我读了《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一书,其中开放性教学对我的启发较大。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爱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这是一种多么有生机与活力的境界啊。我们的数学课堂就应该充满活力。下面我就从书中“开放教学”这个角度谈谈如何带领学生进入这个“活”的课堂。

一、在教材处理上开放,让学生学有动力。

叶谰教授说过:“像以往那样把继承和掌人类历史上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基础教育的最重要价值的判断,显然是不够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拘泥于教材,要大胆突破教材的编排,在教材的处理上进行灵活的开放,把生活的素材、生活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这样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引力,萌发求知欲。浓厚的兴趣成为学习的动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如在教学两位数进位加时,结合当时班中正在开展“看谁红星多”的活动引入:小明这学期在作业方面夺得34颗星星,在守纪方面夺得28颗星星,这学期小明一共夺得几颗学习星星?从而引出教学内容34+28。又如:从新房地面的装修,要计算买多少地板,引出面积的计算等。把教材设计成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问题情境中去,学生就能带着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望和对学习材料的浓厚兴趣,愉快地参与到新知的学习中去。这样,课堂上人人学得主动,就会出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二、在感悟新知的过程上开放,让学生学有自主。

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立体的、开放的过程。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用不同语言表达形式去观察、分析、猜测数学问题,让多种答案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学生在感悟答案的过程中,学有自主,这样才能使课

堂充满灵性,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比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时,教材先把被减数分成一个十几和一个整十数,然后用十几减一位数,再与剩下的整十数相加得出结果。如:43-8=35先算13-8=5,再算30+5=35。用这种方法统一学生的思维过程,对于形成“算法多样化”是不利的。从新的教学理念看,它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缩少了探索空间。学习这题时,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己探索出多种方法,让他们探索出多种方法,使他们的自主学习得以体现。由于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很多学生除了想到前面的方法外,还想到第二种方法:先算10-8=2,再算33+2=35。有的学生想到用加想减的方法:因为35+8=43,所以43-8=35。有的学生甚至提出用第二种方法更好。我没有局限学生的思维,而是鼓励他们:只要能又对又快地想到答案,用哪一种方法都可以。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自主学习,符合他们的求知、求参与的心理需要,符合儿童好表现的心理特点。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既长了知识,又长了智慧。

三、在练习设计上开放,让学生学有创见。

数学课堂应该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挖掘,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在课堂练习中,经常把习题设计成“问题答案不唯一,条件多余或缺少”等具有开放性练习,并且使习题的叙述方式多样化,问题情境生活化,解题策略灵活性,这是非常有教育价值的。不仅可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启迪思维,使学生学有创见,充满个性化。如在学完“元、角、分”知识后,设计小组合作练习:一本故事书需要11元8角,应怎样付钱?由于答案的不唯一,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挑战性,不管学生付钱方法简便与否,只要合理,就予与肯定。这样才能为学生创设创新思维的空间,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

四、在作业设计上开放,让学生学有乐趣。

开放式教学提倡课堂教学要打破课堂时空的局限,在课末拓展延伸。创设课外情景,布置一些开放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校外调查、访问、测量等实践活动。只有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现实生活,才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从而产生学的乐趣。如在学习了长度的知识后,让学生回家测量爸爸、妈妈的身高,房间的长、宽,门的高,一步、一柞的长度等。这样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使作业充满“活力”,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与创造。

篇6:让幼儿园的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幼儿园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教师与幼儿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对幼儿能力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活力。如何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呢?

一、改进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大部分教师都习惯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即从“一般——特殊”的演绎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利于幼儿素质的提高、个性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

课堂要充满活力,首先是要改进教学方法。要少用演绎式教学方法,多用归纳式教学方法。杨振宁教授曾说过:所谓“归纳式”,是先抓现象,然后从这些现象中抽出其中的精神,再用基本的最深刻的原则来验证。它的特征是:不受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局限,鼓励发挥自己的新见解,思考问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鼓励进行移植和组合思维的直觉性、跳跃性等等。归纳法是进行探索的方法,它容易让人走弯路,但却是引导幼儿进行创新思维的教育方法,除此之外,还应提倡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活动式等教学方法。例如:大班数学教学“4的分解与组成”中“4可以分成2和几”?就可以让幼儿自己自主地进行操作,自己发现其中的原理,然后教师再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把自己所用的分解方法用恰当的语言归纳出来,这样课堂中才会充满创新的灵气。

二、强调幼儿的参与

教学的成败归根到底是要看幼儿的自主参与能力。所有教学效果都是以幼儿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幼儿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参与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总的来说,可分为师生谈话、分组讨论、实物操作这三类活动。

1、师生谈话。包括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谈话及交流,这是师生平等参与的形式。在参与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可一问一答,也可以通过讨论或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合作,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这种形式有利于幼儿养成自觉思维的习惯,了解思维过程。如在进行“比较4和5”的教学中,师生谈话是这样进行的:

师:4与5谁大谁小?

幼儿齐答:5大4小。

师:谁能说出你是怎样知道的?

幼儿甲:从图中看出来的,4个苹果要比5个苹果少,所以4比5小。

师:谁与他的想法不同?

幼儿乙:4个小朋友排队短,5个小朋友排队长,所以我说5比4大。

幼儿丙:5块钱比四块钱买的东西多,所以5比4大„„

本来是一个很平常的问题,因为幼儿充分参与到了教学中,在题目上做了一篇不小的文章,使得幼儿的多种能力得到培养,从而使教学充满了生机。

2、分组讨论。这是以幼儿分组活动为主的形式,教师在活动中要巡视、指导、了解信息,对幼儿的研究给予鼓励或肯定。在这一形式中,幼儿参与的机会更多了,他们可以围绕问题进行合作研究、分析,然后提出逐组的意见在全班讨论,同时对其他小组的意见进行评价。如在“比较纸条的长短”的教学中,让幼儿讨论,说一说怎样使纸条一样长,有的幼儿说:“把长的撕掉一块儿”;有的幼儿说:“把短的接上一块儿”„„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充分研究讨论的空间,幼儿也就在互相讨论中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实物操作活动。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操作小学具等实物让幼儿共同参与的形式。在这样的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把幼儿所有的感官都调动起来,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参与形式,这种形式不仅有利于幼儿把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发展其各种能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强化创新意识

1、充分相信幼儿的创新潜能。美国心理学家吉乐福特说过:“创造性再也不必假设为仅限与少数天才,它潜在地分布在整个人口中间。”我国的章志光教授也说过:“从可能性来看,任何一个政党,有智力的人都有创造力,即潜在的创造力。”人人都有创造欲,人人都有创造潜能,幼儿也不例外。作为幼儿教师,绝不能认为幼儿只能接受而不会创造,轻视他们的创造潜能。其实,我们在“七巧板”游戏中幼儿用图形拼贴出了很多教师也没有拼贴出来的图案,有轮船、手枪等等,这充分体现了幼儿的创新潜能。

2、热情鼓励幼儿的创新精神。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我们一定要及时给予鼓励,绝不能漠然置之。例如:在学习“圆柱体”时,有的幼儿用纸卷成纸筒,告诉我说:“这个也是圆柱体。”我对这个孩子进行了表扬和肯定,告诉他,他的想法很好。

3、爱护幼儿的创新萌芽。幼儿的创新活动一般是低层次的,由于受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往往是幼稚的,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常常是不完善的、不成熟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荒唐可笑的。但我们绝不能责备,更不能挖苦指责,不能抑制、抹煞他们的发现,而应尽量找出其闪光点并给予肯定,爱护他们长出的创新萌芽。如在“认识梯形”的教学中,图上有个倒放的梯形,有个幼儿说:“老师,梯形翻了个跟头。”这名幼儿的想法很有新意,我当即表扬了他。

4、追求教学创新。教师时时追求自己的教学创新,是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因此,教师自身的创造性极为重要。教师有自己的个性、动机及方法,教师必须真正具有正确、突出的创造能力,并愿意在创造教育中努力培养和创造人才。

四、调动情感效应

马克思在《1844嫩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类在探索真理时,丝毫不动感情地进行探索的事是一次也没有的,现在没有过,并且也不可能有的。”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丹尼尔·戈尔曼提出了人的成功除了智商“IQ”外,还有情商“EQ”,即情绪智商,甚至提出了成功的原因,智商只占20%。所以现代教学很注重情感作用。

1、重视教师“体态语”的作用。“体态语”,即教师的表情、动作、手势、姿态等。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总结出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 38%的音强 55%的面部表情。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指出:“教师微笑的面容、爱抚的目光、落落大方的仪表,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又安详的基调,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实际上,教师的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轻轻的抚摸,一个赞美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是一个微妙的评价和情感动员,足以使幼儿激发热情、振奋精神。

2、把全部的爱和热情倾注在幼儿身上。“亲其师,信其道。”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幼儿的认知活动是受情绪因素影响的,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幼儿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教师只有把自己全部的爱和热情倾注在幼儿身上,倾注于教学活动过程中,努力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亲密、和谐、平等、融洽、依恋的情感组带,创造出情感交融,心心相印的情感氛围,才能真正调动并长时间保持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注重教学语言的情感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传达教学信息,发幼儿情感,使其进入最佳状态的最主要、最直接的手段。优秀的教师总是准确把握教师的情感基调,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准确、生动、真切感人,既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又富有感染力、号召力。幼儿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丰富多彩、富于变化的,时而轻松欢快,时而悲伤哀婉,时而大气磅礴,时而轻声慢语,这些非常有利于良好情感氛围的创设。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幼儿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手段,努力建构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敢于创造性地进行课堂教学,让自己的教学活动充满激情,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改进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大部分教师都习惯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即从“一般——特殊”的演绎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利于幼儿素质的提高、个性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

课堂要充满活力,首先是要改进教学方法。要少用演绎式教学方法,多用归纳式教学方法。杨振宁教授曾说过:所谓“归纳式”,是先抓现象,然后从这些现象中抽出其中的精神,再用基本的最深刻的原则来验证。它的特征是:不受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局限,鼓励发挥自己的新见解,思考问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鼓励进行移植和组合思维的直觉性、跳跃性等等。归纳法是进行探索的方法,它容易让人走弯路,但却是引导幼儿进行创新思维的教育方法,除此之外,还应提倡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活动式等教学方法。例如:大班数学教学“4的分解与组成”中“4可以分成2和几”?就可以让幼儿自己自主地进行操作,自己发现其中的原理,然后教师再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把自己所用的分解方法用恰当的语言归纳出来,这样课堂中才会充满创新的灵气。

二、强调幼儿的参与

教学的成败归根到底是要看幼儿的自主参与能力。所有教学效果都是以幼儿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幼儿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参与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总的来说,可分为师生谈话、分组讨论、实物操作这三类活动。

1、师生谈话。包括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谈话及交流,这是师生平等参与的形式。在参与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可一问一答,也可以通过讨论或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合作,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这种形式有利于幼儿养成自觉思维的习惯,了解思维过程。如在进行“比较4和5”的教学中,师生谈话是这样进行的:

师:4与5谁大谁小?

幼儿齐答:5大4小。

师:谁能说出你是怎样知道的?

幼儿甲:从图中看出来的,4个苹果要比5个苹果少,所以4比5小。

师:谁与他的想法不同?

幼儿乙:4个小朋友排队短,5个小朋友排队长,所以我说5比4大。

幼儿丙:5块钱比四块钱买的东西多,所以5比4大„„

本来是一个很平常的问题,因为幼儿充分参与到了教学中,在题目上做了一篇不小的文章,使得幼儿的多种能力得到培养,从而使教学充满了生机。

2、分组讨论。这是以幼儿分组活动为主的形式,教师在活动中要巡视、指导、了解信息,对幼儿的研究给予鼓励或肯定。在这一形式中,幼儿参与的机会更多了,他们可以围绕问题进行合作研究、分析,然后提出逐组的意见在全班讨论,同时对其他小组的意见进行评价。如在“比较纸条的长短”的教学中,让幼儿讨论,说一说怎样使纸条一样长,有的幼儿说:“把长的撕掉一块儿”;有的幼儿说:“把短的接上一块儿”„„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充分研究讨论的空间,幼儿也就在互相讨论中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实物操作活动。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操作小学具等实物让幼儿共同参与的形式。在这样的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把幼儿所有的感官都调动起来,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参与形式,这种形式不仅有利于幼儿把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发展其各种能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强化创新意识

1、充分相信幼儿的创新潜能。美国心理学家吉乐福特说过:“创造性再也不必假设为仅限与少数天才,它潜在地分布在整个人口中间。”我国的章志光教授也说过:“从可能性来看,任何一个政党,有智力的人都有创造力,即潜在的创造力。”人人都有创造欲,人人都有创造潜能,幼儿也不例外。作为幼儿教师,绝不能认为幼儿只能接受而不会创造,轻视他们的创造潜能。其实,我们在“七巧板”游戏中幼儿用图形拼贴出了很多教师也没有拼贴出来的图案,有轮船、手枪等等,这充分体现了幼儿的创新潜能。

2、热情鼓励幼儿的创新精神。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我们一定要及时给予鼓励,绝不能漠然置之。例如:在学习“圆柱体”时,有的幼儿用纸卷成纸筒,告诉我说:“这个也是圆柱体。”我对这个孩子进行了表扬和肯定,告诉他,他的想法很好。

3、爱护幼儿的创新萌芽。幼儿的创新活动一般是低层次的,由于受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往往是幼稚的,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常常是不完善的、不成熟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荒唐可笑的。但我们绝不能责备,更不能挖苦指责,不能抑制、抹煞他们的发现,而应尽量找出其闪光点并给予肯定,爱护他们长出的创新萌芽。如在“认识梯形”的教学中,图上有个倒放的梯形,有个幼儿说:“老师,梯形翻了个跟头。”这名幼儿的想法很有新意,我当即表扬了他。

4、追求教学创新。教师时时追求自己的教学创新,是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因此,教师自身的创造性极为重要。教师有自己的个性、动机及方法,教师必须真正具有正确、突出的创造能力,并愿意在创造教育中努力培养和创造人才。

四、调动情感效应

马克思在《1844嫩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类在探索真理时,丝毫不动感情地进行探索的事是一次也没有的,现在没有过,并且也不可能有的。”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丹尼尔·戈尔曼提出了人的成功除了智商“IQ”外,还有情商“EQ”,即情绪智商,甚至提出了成功的原因,智商只占20%。所以现代教学很注重情感作用。

1、重视教师“体态语”的作用。“体态语”,即教师的表情、动作、手势、姿态等。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总结出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 38%的音强 55%的面部表情。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指出:“教师微笑的面容、爱抚的目光、落落大方的仪表,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又安详的基调,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实际上,教师的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轻轻的抚摸,一个赞美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是一个微妙的评价和情感动员,足以使幼儿激发热情、振奋精神。

2、把全部的爱和热情倾注在幼儿身上。“亲其师,信其道。”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幼儿的认知活动是受情绪因素影响的,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幼儿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教师只有把自己全部的爱和热情倾注在幼儿身上,倾注于教学活动过程中,努力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亲密、和谐、平等、融洽、依恋的情感组带,创造出情感交融,心心相印的情感氛围,才能真正调动并长时间保持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注重教学语言的情感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传达教学信息,发幼儿情感,使其进入最佳状态的最主要、最直接的手段。优秀的教师总是准确把握教师的情感基调,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准确、生动、真切感人,既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又富有感染力、号召力。幼儿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丰富多彩、富于变化的,时而轻松欢快,时而悲伤哀婉,时而大气磅礴,时而轻声慢语,这些非常有利于良好情感氛围的创设。

篇7:倾听,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人教版)

让数学课堂充满灵动性真正焕发其生命活力

 

郑壮波

数学来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就是要使学生具备最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为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石。如今,在课改浪潮的带动下,我们惊喜地发现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学生的“纹丝不动”演绎成“自由活动”;守旧的“师说生听”更新为“自主探究”。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

然而,凝眸反思,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我们的学生往往得到的却是放任与浮躁,表面上看,我们的课堂轻松活跃,实质是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同时,也折射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充满灵动性的同时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几点看法:

1发现问题,培养数学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学生能否从数学的角度认真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才是我们当代教师的首要任务。课堂上,我们不仅要重视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步骤,还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和参与的机会,从现实生活中选择观察的素材,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的切实存在,进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和数学兴趣。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出示课题后,问“看到这个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下问题:

①什么是表面积?

②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③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呢?

④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有什么用?……

这些问题都是他们通过有效思考提出来的,可见,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最佳状态,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因而也就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当学会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教师可以拿出一个实物,如:长方体的小鱼缸,引导学生发现有些长方体的表面不是由6个面组成的,那么该怎样求它的表面积呢?……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使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增强了数学意识和对数学学科的浓厚兴趣。

2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愉悦氛围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一年级下册元角分的教学时,我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小小玩具店的场景,在台上摆了许多种玩具,并标了相应的价签,借助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我顺势问:“如果你去了这家玩具店,允许你买两种玩具,那么你想买那两样呢?”这时,孩子们顿时精神百倍,争先恐后选玩具,我接着说:“可是你们知道自己挑选的两样玩具的价钱吗?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来计算,掌握了计算方法后,我们要做一个“小小售货员”的游戏。

谁要是能准确地算出价格,老师就把你喜欢的玩具奖励给你!”小朋友们一听,跃跃欲试起来,因为他们都想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所以学起本课的新知,他们就非常的积极主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学会了购物时自己计算价钱。以学生熟悉的周围环境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新知,也体现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求知过程自主,发展学生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全面培养人才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善于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还要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方式、形式;甚至自己设计课堂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等多种活动参与对知识的探究、获取,努力实现求知过程“自主化”,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我在课堂上没有暗示学生操作的方式、途径,仅提供出实验目标:“你能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吗?”从而将实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实验、交流,多角度的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堂也充满了灵动性,并使学生明确了只要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都能剪拼成长方形,收到殊途同归之功效,在表面热闹的课堂外表下,掌握了新知,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焕发了无限生机。

篇8: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一、找“数学”———数学的生活化

新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谈到传统的数学教育,人们最直接、最感性的认识是:“数学题目”和“应试”,这种片面性造成了一种数学远离生活、远离大众的错觉。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不是复杂的数字游戏,它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会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多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学生不会有一种突兀的陌生感,反之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例如教学《统计》时,我由学生熟悉的过生日导入动物生日会。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提出“我想知道来了哪些客人”等问题。我在放手让学生模仿统计过程中,有些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到了“排排队”、“分一分”、“理一理”等统计方法。在评价每一小组展示的各种排法中,有的学生想到“体育老师叫我们排队是要横排队齐、竖排队齐”的生活经验进行评价:又如教学《认物体》、《认数》、《认钟表》、《有趣的拼搭》等课时,我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回忆生活”或“模拟生活”中自然地学习“现实的数学”。

二、“做”数学———数学的活动化

新课程的另外两个基本特点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课程目标由“关注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新数学教材提倡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验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所以,教师不能对数学的认识保持静态,简单地看成是知识的汇集,而应持动态的数学教育观,将数学看成人类文化的开放性的子系统,把数学教育的着眼点由数学的知识作为最终产物扩大到数学活动的全过程,简言之,是将数学看成学生的“再创造”或“类创造”活动。这里的“做”数学有两层意思:一是“操作的数学教育”,二是“创造的数学教育”。例如《10的加减法》,课中我让学生抛出10个花片,然后根据正反面情况写出算式,学生在操作和交流(同桌交流、组内交流、全班交流,还可以走下座位自由组合交流)中“创造”出了10的加减法的全部算式。又如教学《十几减九》时,我让学生当一回“售货员”,把13个苹果卖出9个,学生在操作和交流得到多种拿法,由此“创造”出了多种计算“13-9”的方法;再如《统计》课中,学生在扮演“客人登记员”角色摆动动物头像的操作和合作讨论过程中“创造”出了从左往右和右往左横排、从上往下和从下往上竖排和斜排等多种排法。

三、“玩”数学———数学的趣味化

新课程改革很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一是学生自信和积极的学习情感,二是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三是学生过程和策略的知识形态。其中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个性、价值观已提到首要地位,不再是过去的知识第一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加上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组织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可组织一些游戏性活动“包装”数学知识,或创设故事情境“串联”数学知识,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例如实践活动课《有趣的拼搭》,课首我创设了“森林运动会”场景,动物们用乒乓板托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奔跑比赛,让学生猜测谁跑不快,这样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然后我组织了“滚一滚”、“摸一摸”、“猜一猜”、“堆一堆”、“数一数”、“搭一搭”等学生喜爱的游戏性活动贯穿全课。又如《认位置》课中,学生认识了前、后、左、右等方位后,我在每一小组四个学生的桌子中央放一本书并在旁边放一支笔,让学生说说笔在书的什么方位,学生说得不一样,在争执中轮换位置观察,体验到了观察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认识。再如《加和减》等课课尾设置一些“对口令”、“钻山洞”、“白兔搬家”、“蚂蚁找窝”、“出题考考大家”等游戏活动,寓知于趣,学生没有了重复练习的单调感。

四、“问”数学———数学的问题化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新数学教材注重在教学中诱发学生大胆的思维、猜想、探索、发掘,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学启于思,思启于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应多创设问题情境,一是引导学生围绕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思维,二是引导学生围绕情境提出问题,并利用和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经验,有效地进行问题解决。要较好地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发表自己的见解,超出规定的教学时间或教学内容亦无妨。

例如数学《十几减九》, 学生经充分的操作思考得到计算“13-9”的方法有: (1) 13-1-1-1-1-1-1-1-1-1=4; (2) 13-3-6=4; (3) 10-9+3=4; (4) 13-10+1=4; (5) 因为9+4=13, 所以13-9=4……又如《分一分》的“想想做做”、“可以怎样分”, 我让学生充分思考后得到了多种结果: (1) 按蔬菜、水果分; (2) 按红色、绿色分; (3) 按有柄、无柄分; (4) 按我们吃它们的根、吃它们的叶、吃它们的果实分……后几种回答超出了我预料, 虽然不一定标准, 但闪现了创新的火花。再如《统计》课中学生把附页中的花剪下来分色理一理后, 师生在评价按红花5朵、黄花4朵、蓝花3朵、紫花2朵分类整理的学生作品时, 学生提出了“比多比少”、“最多最少”、“一共多少”等问题, 有一个学生冒出“我发现它们像楼梯”的非数学的回答, 这是学生思维的精彩“意外事故”。

五、“用”数学———数学的实用化

新数学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传统的数学教育是“考试教育”,是“就题论题”和“纸上谈兵”,学生遇上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往往束手无策。而新数学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就是说,只有数学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只有学生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联系生活的数学实践活动,体验“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例如学《有趣的拼搭》课后,我让学生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形状的材料任意制作一个生活中的物体模型;又如《统计》课后学生统计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等;再如《3的认识》课后让学生摆3根小棒,学生竟能摆出60多种图形;《认钟表》课后让学生说说星期天每一整时在干些什么……

篇9: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一)让学生在现实中学习数学,学习内容体现生活性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把鲜活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记得2010年五月举行开放课时,我讲的内容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内容。在解决问题时,我创设儿童节同学们要表演的情境后,全班每个人要表演,我请同学们帮我解决“男生表演的节目多还是女生表演的多”这个问题,问题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说:等六一表演完之后就知道了;我说我现在就要知道;孩子们又提出,那就现在开始表演;我告之时间不够;接着有的孩子就提出查人数的方法,我说那就查吧。混乱的查数使他们感觉到,不如报数的方法好。这个教学环节使我感到课堂中一些生成性的问题,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也可以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体会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二)让学生在创造中学习数学,学习方式体现自主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要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为学生开展一些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进行观察、模仿、操作、改进、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知识产生的全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记得五月份面对家长上的那节数学课,我上的课是“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在课的开始,我请同学们互相欣赏用小棒拼出的几个相同的图形,画面上加上孩子们的想象与绘画,简单的几何图形便成了一幅幅美丽的作品。欣赏之余,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18根小棒是6根的几倍,等等。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再发现”、“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我创设特长班要搞联欢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孩子们的表现,也使听课的家长感觉到数学不再是枯燥的数字和符号。如果,这种教学方式能持久地保持下去,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在数学学习中学会创造的。

(三)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学习过程体现亲历性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些数学知识过于抽象而显得枯燥。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在情境的驱动下乐学、爱学,让学生人人成為学习的主人,人人从情感上、行动上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人人活动,人人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小组活动为基础,以实践操作为主,把互动、多样、个性的学习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学习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被动的接受过程,应该学生是自己体验、探索、实践的过程,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做”数学、“想”数学,尽量减少直接“灌输”,这也正是人们常说的“教知识不如教方法”。

上一篇:12.4普法宣传活动策划书下一篇:大学军训个人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