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人群筛查

2024-06-28

风险人群筛查(精选八篇)

风险人群筛查 篇1

课题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组织,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专家团队提供学术支持。从2013年5月至今, 该中心已完成1000例包含EZSCAN、问卷采集、餐后血糖和必查指标人群筛查项目的检查。为探索体检中心可行性血糖异常筛查模式, 建立糖尿病早期筛查量表提供数据支持及试验依据。

2 糖尿病风险人群筛查工作经验总结

西南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作为课题的实施单位之一,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 能顺利地开展课题, 完成大量的样本采集工作, 得益于以下几方面:

(1) 领导重视。1领导在课题前期做了大量工作 , 安排人员 , 部署任务, 每件事情都有具体的人员负责, 形成责任制, 并且定期督导检查。2体检中心在主任的领导下, 一直秉承科学、严谨的学术作风, 认真对待课题, 在课题开展期间领导多次开会强调本课题的重要性, 在课题组与相关配合组之间进行任务分配、协调, 大家各司其职, 使整个课题密切结合体检流程进行。3每半月进行一次糖筛进展的汇报, 时时掌握课题的进展动态。

(2) 大力宣传 , 开展健康教育。1课题开展前期 , 每层楼均摆放“中华医学会拦截糖尿病行动简介”, 介绍此行动的内容及意义。2导医在接待时就开始糖尿病相关的健康教育, 通过在等待区域发放糖尿病健康知识宣传册, 解释选择筛选糖尿病套餐的目的与意义。3体检医师在开具体检单时, 向体检客人介绍糖筛的重要性和参与活动的受益。

(3) 建立专业队伍。1为能长期有效地开展糖尿病风险筛查课题, 健康管理中心专门成立了糖尿病风险筛查的课题小组, 人员配备合理有效, 这些专业人员具备全科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指示和业务能力[3]。2为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的健康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中心定期邀请专家授课, 讲授糖尿病预防的有关专业知识, 并认真、严格地对工作人员进行了量表调查的培训学习及与客人有效沟通的技巧。3数据每天的收集汇总由小组专人完成并定时由工程师上传至网站。

(4) 重视沟通。1团队成员之间能够及时、有效地沟通。面对问题和困难, 大家积极寻求解决方法, 成员之间能够及时分享糖尿病的新知识、新进展。2耐心、细致地对客人宣讲参加课题的预期受益, 量表调查中帮助客人发现自己平时生活习惯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指导客人改正不良生活习惯。

(5) 及时跟进。1在课题的进行中及时发现问题 , 进行整改 , 例如工作人员在录入问卷时, 应先建立一个excel表格, 录入客人的体检号码、姓名、日期等信息, 每天由各组员把表格汇总给负责人, 这样既方便核对每周的人数和质量, 也为工程师上传数据带来便利。2数据和管理都有中心专人负责, 在每周及时上传数据, 对于数据不全的客人, 汇报到北京总部统一进行处理。

(6) 流程合理。课题开展与体检流程密切结合 , 客人在体检过程中既体检了身体, 也参与了我们的课题, 课题是体检重要的一部分, 既不耽误客人的宝贵时间也能够帮助客人早期发现糖尿病的风险。

(7) 积极开展后期服务。1开展体检后续服务时体检中心一项重要工作, 也是对体检人员责任心的表现[4]。2中心为每位来体检者均建立完善的、永久的、私密的电子健康档案, 通过手机、电话和互联网服务平台, 进行一对一的服务指导, 提供终身健康管理服务。3把糖筛课题纳入此平台, 更好对受检者进行管理。

3 糖尿病风险人群筛查工作中的几点启示

(1) 填写问卷应尽量安排在环境安静的区域 , 采集时间一般在5~10 min。环境过于喧闹可能造成客人产生厌烦情绪, 不利于真实信息的收集。时间太久, 有的客人会觉得在浪费时间, 直接退出课题。为了获得真实、有效的信息, 环境的选择和时间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2) 问卷采集前首先要签署知情同意书 , 向客人详尽讲解其内容, 承诺严格保密, 保护隐私;严禁工作人员泄露客人的职业和电话等私人信息; 告知该问卷属免费项目以及参与课题的预期受益, 以争取更多的受试者;宣讲后仍不愿意参与课题的, 尊重客人意愿同意客人离开。

(3) 身份证是该问卷个人信息的唯一标识 , 对于一些年纪较大或者记不清自己身份证号码的客人, 一定请他出示身份证, 以免录入错误, 导致产生无效信息。

(4) 为了避免产生无效数据 , 客人做完体检后 , 交体检单时 , 工作人员一定要认真核对体检单上的项目是否都完成, 如果发现漏填或没有完成的项目, 及时提醒客人做完全部检查。这样在工程师上传数据的时候才能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为课题的进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Yang WY, Lu JM, Weng JP, 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 2010, 362:1090-1101.

[2]曾学军.中国全科医学[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 2010, 69.

[3]谢友红, 王永红.健康管理的价值初探[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1) :110-111.

心血管高危人群早期筛查方案 篇2

为做好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实施工作,按照国家心血管病项目办《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技术方案》、省卫健委和市卫健委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和综合干预项目,探索建立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领导,疾控机构、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负责,防治结合的心脑血管疾病筛查、监测与干预体系,实现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具体任务包括:

(一)初筛调查。

按项目要求,全县完成2000人筛查任务,筛出高危对象500人。

(二)高危对象干预和短期随访。

对筛出的500名高危人群进行高危干预;高危干预完成3个月后,对全部高危对象进行一次短期随访,随访率≥95%。

(三)长期随访。

对2018年、2019年、2020年筛查的高危人群进行长期随访,随访率≥85%。

(四)慢病防控能力建设。

完善疾控机构、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负责,防治结合的心血管病筛查、监测与干预体系,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断、治疗与随访管理水平。

(五)发病监测。

开展心脑血管病急性事件回顾调查,建立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与登记报告系统,掌握心血管病流行态势。

二、项目范围

我县确定心血管病高危筛查项目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卫生院、镇卫生院、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共同完成初筛、短随、长随等工作,要尽量选择人口流动性较小的社区(村)开展工作,以保持目标人群稳定性。

三、项目内容与流程

(一)初筛对象选择。

1.初筛对象入选标准。应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标准:

(1)年龄在35-75岁居民(1946年1月1日至1986年12月31日之间出生)。

(2)项目点常住居民(筛查前12个月内在项目点居住6个月以上)。

(3)自愿参加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2.目标人群的确定。根据省项目方案要求,我省初筛人群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保证90%以上的35-75岁居民能够被纳入。达不到上述要求的,需对漏查的居民进行补查并逐一说明。为此在选择目标人群时,具体要求如下:

(1)中心卫生院和镇卫生院分别从服务辖区内选取约2000人作为初筛对象并采集到初筛花名册,为减少调查对象的失访率,初筛对象应选择居住稳定的常住居民,花名册的采集必须严格,无论通过何种途径收集到的花名册,上报前要由村医或者村里工作人员核实,将户籍在但长期不在家或者搬至他处的人员剔除。

(2)初筛尽可能集中在其中几个村进行,也就是说将一个村的能够调查到的适龄人群调查完毕后再进行下一个村的调查。

(3)筛查对象性别和年龄的分布应与本地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相近。

(二)筛查流程。

1.初筛人群摸底调查。从当地公安机关户籍部门或选定村(居)花名册登记的居民获得目标人群总人口及结构的详细信息,建立待筛查调查对象的详细人口档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辖区内所有35-75岁的当地居民组成筛查人群。

2.初筛调查。对筛查对象进行血压测量、身高、体重、腰围测量以及空腹指尖血快速血糖、血脂检测。然后,通过初步询问心血管健康状况,收集心血管病风险评估所要求的危险因素(吸烟、饮酒等生活方式,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病等疾病史、用药史、家族史等)项目数据采集系统将根据初筛采集信息自动判断筛查对象是否为心血管病高危对象。符合以下三条标准中的一条即可判断为心血管病高危对象。

(1)疾病史(符合以下四条中的一条即可)。心肌梗死、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缺血型脑卒中或出血型脑卒中。

(2)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评估。根据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中的风险评估预测图,对全部筛查对象进行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如果筛查对象10年心血管病患病风险≥20%,则判定为高危对象。评估基于以下指标:年龄、性别、收缩压(测量两次,取其平均值,单位:mmHg)、目前是否吸烟(所有吸烟者或在评估前一年内戒烟者都视为吸烟者)、有无糖尿病(既往诊断糖尿病、服用降血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者)、血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单位:mmol/L)。

(3)血压和血脂(符合以下三条中的一条即可)。收缩压≥160mmHg或舒张压≥100mmH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60mg/dL(4.14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0mg/dL(0.78mmol/L)。

3.高危对象调查。对初筛发现的高危对象进行心血管健康状况详细询问(包括吸烟、饮酒、体力活动、膳食情况等生活方式,疾病史,家族史,女性月经史以及生活质量评估等)。同时,还需进行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心脏超声和颈动脉超声检查,旨在进一步了解高危个体的危险因素暴露情况及疾病特征。最后依据疾病防治指南,对高危对象提供规范干预建议。

(三)人群干预

1.非高危对象干预。根据筛查对象个体情况,结合减盐防控高血压干预,对非心血管病高危对象发放《健康手册》,并提供个性化生活方式干预建议。

2.高危对象干预。对所有高危对象发放《健康手册》,并对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疾病的高危对象,提供个体化的血压、血脂及血糖干预控制建议;经高危对象筛查发现的疑似心血管病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建议到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治。对既往已患心血管病(冠心病、心肌梗死及脑卒中等)的高危对象,提供个体化的药物治疗及康复建议。

(四)高危对象短期随访管理

高危对象调查及干预完成3个月后,对全部高危对象进行短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心血管健康状况评估,血压、体重测量,空腹指尖血快速血糖、血脂检查,临床结局事件的支持性文件收集(收集过去3个月内住院或死亡病例的病案首页、出院小结、死亡证明等临床终点事件信息文件)。

心血管健康状况评估包括高危对象存活状态、随访期间患者及住院情况、用药情况等。同时,再次向高危对象提供针对性的干预建议,进一步改进心血管病防治措施,持续实施规范化干预管理。

(五)长期随访管理

全部高危对象将纳入项目的长期随访管理,每年对全部高危对象进行随访,为保证超声检查结果具有可比性,超声检查项目应在同一家项目承担单位完成。长期随访旨在了解高危对象的发病、预后以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控制情况等,为进一步评估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适宜技术提供数据支持。

为优化资源配置,关注重点人群,提高干预管理质量,2021将继续调整随访频率和方式,将高危对象根据分层进行随访管理。分为极高危对象、中高危对象和特殊对象三类。项目工作人员提前从国家项目办获得随访名单,根据随访名单推荐的随访方式进行随访。

高危对象分层定义如下:极高危对象:筛查当年因心血管病疾病史或世界卫生组织十年心血管病患病风险评分≥20%被判定的高危对象。

中高危对象:筛查当年因高血压或血脂异常被判定的高危对象。

特殊对象:根据筛查对象家庭成员存在心血管病疾病史、治疗史、罕见家族遗传病特殊体征或长寿等情况判定的特殊对象。

长期随访内容包括:体格检查(血压、身高、体重、腰围);颈动脉超声检查;心电图;实验室检查:包括尿常规(尿蛋白、葡萄糖、潜血和酮体)和血生化检查(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酐、尿素氮、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超敏C反应蛋白);心血管健康状况随访调查和干预:

调查死亡和心血管病等发病情况,心血管病二级预防用药情况,吸烟、饮酒、体力活动、膳食情况等,并向高危对象提供针对性的干预指导;临床结局事件的支持性文件收集:收集过去一年内住院及死亡病例的临床结局事件的支持性文件。

(六)信息管理与质控

筛查单位在筛查当天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调查问卷等数据录入至数据采集系统中,通过U盘将数据汇总至与项目专用服务器连接的计算机。

四、资金使用安排

经县心血管项目领导小组及质控组考核达到项目要求,拨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卫生院、镇卫生院初筛及短随工作经费,中心卫生院、镇卫生院、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长随工作相应经费。

疾控中心负责制定组织管理、技术培训、质控、督导及材料印刷、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做好项目高危人群初筛和干预随访工作,中心卫生院、镇卫生院、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完成宣传动员、组织管理以及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心脏彩超、颈动脉彩超、心电图检查,同时完成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筛查与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以及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

县卫健局负责全县项目工作的组织领导。县项目管理办公室设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我县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成立县质控专家组,负责项目质量控制。

县人民医院作为县级质控及技术支持医院,负责项目相关临床检查的技术支持及质量控制,协助县项目办开展项目技术培训及考核等,同时承担对疑难复杂个体的心脏和血管超声等特殊检查工作。

县疾控中心负责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工作的组织实施,选定初筛目标人群,收集和分析项目数据;组织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高危人群初筛,做好随访管理工作;建立当地心脑血管疾病监测系统;开展人群健康教育。同时,协助县卫生健康局完成各项目点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工作的组织,项目进度、质量、数据及经费分配和使用情况的上报。

(二)加强技术支持与督导考评。

成立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村医生等相关专业的骨干人员组成的工作队,承担项目的具体实施,其中超声检测人员应具备5年以上心血管超声工作经验。建立项目培训考核制度,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项目相关技术工作。要实行责任制,明确职责任务,制定考核指标体系,分阶段、有步骤地组织开展督导检查和项目评估。

脑卒中高危人群B超筛查分析 篇3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5月~2013年6月于我院接受脑卒中检查的1000例高危人群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634例, 女366例, 年龄45~82 (62.5±14.3) 岁。筛选标准[1]依据《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工作手册》, 具有≥以下3项危险因素, 或既往有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者为脑卒中高危人群。 (1) 高血压病史 (≥140/90mm Hg) , 或正在服用降压药; (2) 房颤和心瓣膜病; (3) 吸烟; (4) 血脂异常或未知; (5) 糖尿病; (6) 很少进行体育运动 (体育锻炼的标准是每周锻炼≥3次、每次≥30min、持续时间超过1年;从事中重度体力劳动者视为经常进行体育锻炼) ; (7) 明显超重或肥胖 (BMI≥26kg/m2) ; (8) 有脑卒中家族史。

1.2 方法

首先对观察对象实施测量血压和颈动脉超声检查, 具体方法为:使用Mylab20型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以及相应的超宽变频探头, 探头频率设置为8.5~10MHz。患者保持仰卧位, 在颈部放置高频超声探头, 纵向对颈动脉等部位进行扫描, 检查部位分别为双侧椎动脉、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 对患者是否存在狭窄、有无斑块、内膜厚度及动脉内膜是否光滑等情况进行观察[2]。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标准为检查值小于1.0mm, 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标准为检查值大于1.2mm。颈动脉狭窄程度判断依据为:闭塞为内径减少100%, 重度狭窄为内径减少71%~99%, 中度狭窄为内径减少51%~70%, 轻度狭窄为内径减少不足50%[3]。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若P<0.05, 则表示数据之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段患者B超情况分析

>60岁人群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症状、斑块形成及内膜增厚发生率均高于41~50岁及51~60岁人群,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并发症与B超检测情况分析

并发症越多, 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症状、斑块形成及内膜增厚发生率越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改善脑卒中高危人群的不良生活习惯, 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干预和预防措施, 有利于降低脑卒中致残率、死亡率和发生率。脑卒中常见危险因素包括肥胖、缺乏体育锻炼、大量饮酒、吸烟、心脏病或脑卒中家族史、呼吸睡眠暂停、心房纤维性颤动、高龄、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等。本研究结果显示, 60岁人群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症状、斑块形成及内膜增厚发生率均高于41~50岁及51~60岁人群,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并发症越多, 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症状、斑块形成及内膜增厚发生率越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 临床应针对脑卒中高危人群开展积极有效的筛查和干预, 有助于脑卒中临床发病率的降低。

摘要:选择2012年5月2013年6月于我院接受脑卒中检查的1000例高危人群, 均行B超检查, 并对其检查结果 进行分析。结果>60岁人群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症状、斑块形成及内膜增厚发生率均高于41~50岁及51~60岁人群,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并发症越多, 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症状、斑块形成及内膜增厚发生率越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针对脑卒中高危人群开展积极有效的筛查和干预, 有助于脑卒中临床发病率的降低。

关键词: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

参考文献

[1]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 (5) :390-419.

[2]张晓磊.脑卒中高危人群重点知识知晓率的调查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1 (9) :1089-1090.

浅谈人群宫颈细胞学筛查与随访 篇4

1 宫颈癌筛查对象

自2006年12月-2010年12月间, 在全省按经济、文化和人口等不同地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整群抽取37个项目县 (市、区) , 65周岁以下、无精神病史、无宫颈癌史的妇女, 结合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进行宫颈脱落细胞学的筛查和随访, 共计接收筛查妇女92万人次, 并对筛查对象进行随访调查, 根据细胞学筛查结果进行转诊等服务。同时对每一位筛查对象进行了“子宫颈癌危险因素的相关调查”, 调查内容涉及筛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生活习惯、患病史、孕产史及体格检查和妇科问诊等方面。

2 宫颈癌筛查方法

所有参加筛查的对象均采用一次性宫颈刷进行宫颈脱落细胞的取样、涂片、95%乙醇固定、巴氏法染色制片。阅片由经过严格训练的专业人员进行, 有疑问的片子须经两人及以上人员反复阅片和讨论才可确定。宫颈细胞学诊断标准采用2001版子宫颈细胞学Bethesda报告系统 (The Bethesda System, TBS) [5,6]。

3 筛查结果的处理

根据TBS报告系统的诊断再进行分类指导, 提出处理建议。

3.1 细胞学筛查结果阴性者 (未见上皮内病变和恶性细胞) , 建议1年进行细胞学复查1次, 连续3次阴性可延长检查间隔。如有炎性改变的对象, 建议尽快接受治疗 (物理、化学) , 并定期复查。

3.2 不典型鳞状细胞 (ASC-US) , 建议3~6个月后进行细胞学复查, 对有临床症状且年龄>35岁, 建议阴道镜检查或 (和) 宫颈活组织取样检查。

3.3 不典型鳞状细胞不排除HSIL (ASC-H) , 低级别上皮内病变 (LSIL) 、高级别上皮内病变 (HSIL) 、鳞状细胞癌、不典型腺细胞 (AGC) 、腺细胞癌者建议尽快行阴道镜检查或 (和) 宫颈活组织检查。

3.4 对宫颈活组织检查, 病理学诊断阳性者进行转诊和治疗, 并对其情况进行跟踪随访。

4 人群筛查与随访

按照项目制定宫颈细胞学筛查处理及转诊服务规范, 使各项目试点规范了计生技术服务机构对宫颈细胞学筛查结果异常的妇女的复查, 进行规范随访及转诊服务[7,8]。项目为群众提供优质的计划生育及生殖健康服务,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年来共对92万人次的已婚妇女进行了宫颈癌的筛查, 其中16 154例、19 941例需细胞学复查、宫颈活组织病理学检查, 近80%的妇女得到了细胞学复查、组织病理学诊断及转诊治疗。由于随访工作涉及的人群广, 覆盖面大, 因此对宫颈细胞学筛查异常者的后续服务工作难度较大、需要向服务对象做好咨询工作, 为了确保高质量地完成随访工作, 结合基层计生技术服务的工作做好人群宫颈癌筛查与随访管理, 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4.1 加强宣传和倡导

宫颈癌患者绝大部分人早期无临床症状, 不易被发现, 往往发现时, 病情已到晚期, 病死率明显上升。因此, 加强对广大妇女进行生殖生理及宫颈癌防治知识的宣传,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过早的性生活, 保持单一的性伴侣等, 提高防范意识, 积极参加宫颈癌的筛查, 才能做到早发现, 早诊断和早治疗, 才能有效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9,10]。在试点预防宫颈癌的宣传和倡导中, 制作了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系列宣传折页和展板, 使广大妇女了解预防宫颈癌的重要性和意义, 了解参加宫颈癌筛查的重要性, 通过大力宣传和倡导, 广大妇女积极主动参检, 当地政府也将此项工作纳入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 大大促进了筛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4.2 建立信息登记制度

建立大型筛查随访数据库, 详细记录每个筛查对象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妇科检查时间、检查结果和随访结果等信息, 同时还要确保所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保密性和可随访性。笔者开发研制了个案信息的光电阅读软件, 通过光电阅读机 (Optical Mark Reader, OMR) 将所有参检对象信息卡上的数据传送到计算机数据库中, 大大提高数据录入效率, 减少了数据录入误差, 同时, 可方便、准确地对筛查结果异常者的基本信息进行查询和随访, 对随访信息与筛查信息进行记录连接。方便复查和随访的及时、规范和准确, 有利于对每个参检者进行有效管理。

4.3 建立随访规范与转诊制度

宫颈细胞的筛查均由我省生殖健康检验中心统一进行检查, 统一的诊断标准, 定期将细胞学检查结果分发到各个试点地区的计划生育指导站, 由妇科医生进行分类, 针对不同的检查结果, 进行分类指导, 对细胞学筛查结果阴性者, 将结果报告单送到筛查对象本人手中, 并告知下次随访的时间和地点;对细胞学筛查结果有异常的对象均由临床医生进行面对面咨询指导如对宫颈有炎性改变的对象, 在送达报告单的同时, 预约治疗及复查的时间;对细胞学筛查结果呈ASC-US者, 预约细胞学复查的时间;对细胞学结果ASC-US以上者尽快安排及组织行宫颈活组织取样术, 进行病理, 学检查, 宣传有关预防宫颈癌的知识, 打消恐惧心理, 指导其尽快至县级及以上卫生医疗机构去诊治。

4.4 建立人群宫颈癌筛查管理制度

对细胞学筛查结果是ASC-US及以上的对象定期进行随访, 特别是对癌前期病变患者和宫颈癌患者提供规范的细胞学复查和组织病理诊断的服务, 同时也定期给予心理上和医疗上的关注, 打消恐癌的心理, 积极配合治疗, 使更多筛查结果异常对象能得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服务[11,12]。在筛查和随访中, 因她们的家庭条件、工作环境、受教育程度、认知水平和心理承受力各不相同, 这就决定了对筛查工作的认识、接受和配合度的异样性。宫颈癌筛查试点工作中碰到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 如拒绝检查、外出打工、无法联系、合并严重疾病无法进一步检查等情况, 态度不好, 不愿意去医院进一步检查和接受随访, 少部分妇女对宫颈癌筛查和随访工作的不理解和抵触情绪, 通过我们基层医务人员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的以人为本的优质服务, 情系群众的大爱精神, 取得了广大妇女的信任, 意识到关心自身健康的重要性, 使之主动配合我们随访工作, 取得良好的效果。

5 小结

从几年的人群宫颈癌筛查试点工作中理解了重大疾病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重要性, 需要强化预防宫颈癌的宣传教育, 以提高广大妇女的防病意识, 积极主动参与宫颈癌的筛查和随访, 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从而达到有效预防宫颈癌、降低死亡率的目的。体会到不论是医务人员还是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 在基层工作中对群众要有耐心、爱心和同情心;医疗服务中要语言温馨, 态度和蔼、技术精湛, 才能取得广大妇女的信任, 达到预期的工作效果。同时, 认识到结合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做好宫颈癌筛查与随访的管理工作, 是有效预防宫颈癌的关键环节之一, 为此需要大家重视和关注此项工作, 以提高广大妇女的生殖健康水平。

风险人群筛查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到我院健康医学部进行体检的健康成年人, 均有完整病史, 行甲状腺彩超和甲状腺功能检测。

排除标准: (1) 甲状腺疾病或有关家族史; (2) 超声提示甲状腺癌者; (3) 下丘脑或垂体疾病史; (4) 妊娠; (5) 慢性疾病 (肝硬化、肝功能异常、肾病综合征、肾功能异常、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感染性疾病等) 、恶性肿瘤; (6) 系统性疾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 (7) 服用影响甲状腺激素水平的药物, 如胺碘酮、碳酸锂、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

最终入选15 007例, 女7181例, 男7826例, 平均年龄 (44.38±11.62) 岁。按不同年龄分为6个亚组:<30岁组1399例, 30~<40岁组3804例, 40~<50岁组5312例, 50~<60岁组2958例, 60~<70岁组1116例, ≥70岁418例。

1.2 方法

体检医生收集每名检查者病史资料、用药史, 并进行体格检查, 甲状腺触诊。于上午8∶00~10∶00抽取外周血, 送至中心实验室, 离心后放置4~10℃冰箱保存直至测定。测定的指标包括: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FT3) 、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 (FT4) 、促甲状腺素 (TSH)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T3) 、甲状腺素 (TT4) 。试剂盒由德国西门子公司提供, 试剂盒批号分别为43067206、43309053、45754277、42313186、44042163。采用德国西门子Centaur XP, 化学发光法测定, 由加样、孵育、分离、激发和测定等步骤构成。

1.3 诊断标准[1]

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为TSH<0.38 m U/L, FT3>4.10 pg/m L或FT4>1.89 ng/d L;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为TSH<0.38 m U/L, FT3和FT4正常;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为TSH>4.34 m U/L, FT3<1.80 pg/m L或FT4<0.81 ng/d L;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为TSH>4.34 m U/L, FT3和FT4正常。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 9.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算不同性别、年龄组中各种甲状腺功能异常疾病的检出率, 并采用χ2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对各种甲状腺功能异常疾病检出率的组间差异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例剔除情况

在统计过程中, TSH升高, 伴FT3或FT4同时升高;TSH降低, 伴FT3或FT4同时降低者共7例, 被剔除。

2.2 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人群中的检出情况

临床甲亢的总检出率为0.45%, 男性检出率为0.19%, 女性检出率为0.72%。以上三组的各组年龄段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6197, P=0.2505;P=0.1189 (Fisher精确检验) ;χ2=2.999, P=0.7001]。临床甲亢, 男女检出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7.27, P=0.0000)

亚临床甲亢的总检出率为0.92%, 男性检出率为0.64%, 女性检出率为1.23%。以上三组的各组年龄段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8.3692, P=0.1370;χ2=7.9721, P=0.1578;χ2=6.6174, P=0.2507) 。亚临床甲亢, 男女检出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5.54, P=0.0000) 。见表1。

2.3 临床甲状腺功能减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低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人群中的检出情况

临床甲减总检出率为0.27%, 各年龄段间检出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26.82, P=0.0000) , 60~<70岁检出率最高, 为0.63%;男性检出率为0.17%, 各年龄段间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93, P=0.0135) , 50~<60岁检出率最高, 为0.49%;女性检出率为0.38%, 各年龄段间检出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19.51, P=0.0000) , 60~<70岁检出率最高, 为1.26%。男女检出率差异无意义 (χ2=1.48, P=0.2236) 。见表2、图1。

亚临床甲减总检出率为6.78%, 各年龄段组间检出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34.3405, P=0.0000) , 以≥70岁检出率最高, 为9.83% (除<30岁人群也是一个发病高峰) ;男性检出率为4.10%, 各年龄段组间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7602, P=0.0033) , ≥70岁检出率最高, 为6.67%;女性检出率为9.70%, 各年龄段组间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9.4420, P=0.0016) , ≥70岁检出率最高, 为14.12%。男女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88.74, P=0.0000) 。见表2、图2。

3 讨论

在本研究15 007名健康体现者中临床甲亢检出率为0.45%, 与欧美及日本报道的发病率0.4%~0.7%一致[4,5,6]。临床甲亢是一组疾病导致的临床症候群, 引起临床甲亢常见病因包括:Graves病、多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亢和甲状腺自主性高功能腺瘤、碘甲亢以及垂体性甲亢等, 以前三种病为主, 其中以Graves病最为常见, 占所有甲亢的85%左右。本研究结果显示, 女性多于男性 (比例为3.8∶1) 。据国内外对Graves病的流行调查结果显示, 国外文献中女男比例为 (5~10∶1) [7], 国内为 (2.4~4∶1) [8], 结果基本相符。关于Graves病性别构成差异的原因尚不清楚, 这种差别可能与不同性别体内雌雄激素的不同水平对免疫系统影响的差异有关。

通常认为临床甲亢的发病高峰是在20~40岁间。据文献报道[9], 目前Graves病发病高峰有提前的趋势, 在11~25岁间的年轻人明显增多, 这些结果均与本研究不符。本组发病各组年龄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本组人群的选择有关, 临床甲亢患者多数已就诊, 到体检中心的患者属于少数, 所以数量少。那么, 是尚未构成有统计学意义的数目, 还是由于目前甲亢各个发病年龄段均有升高, 导致20~40岁年龄段的高峰不突出?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组调查结果显示, 亚甲亢检出率为0.92%, 其他研究报道[10]甲亢患病率为0.7%~12.4%, 亚甲亢构成为结节性甲状腺肿、潜在的Graves病、甲状腺炎及摄入过量的L-T4[10], 其中以结节性甲状腺肿为主。本次研究中的患病率较其他研究低, 可能与本组人群除外了已知甲状腺疾病的人群及甲状腺疾病高危因素有关, 所以调查结果会偏低。亚甲亢的检出率在年龄组间虽然无统计学差异, 但可以看出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 在60岁达高峰, 这与国外报道结果相似[11], 但临床甲亢的发病有所不同, 这可能与两组疾病的构成不同有关。

由于亚甲亢的危害, 如房颤、心血管事件, 其他还有骨质疏松、老年性痴呆等, 其转归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新加坡学者对113例亚临床甲亢患者进行了随访, 在1~2年间, 13%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 5.3%发展为临床甲亢[11]。此与对英国Birmingham地区的前瞻性研究结果相似[12], 表明亚临床甲亢发展为临床甲亢的可能性较小, 大部分亚临床甲亢可能是一过性的。但由于亚甲亢对心血管的危害是明确的, 需要提高对这组疾病的警惕。

本组结果显示, 临床甲减检出率为0.27%, 亚甲减检出率为6.78%, 女性检出率为9.70%, 以≥70岁最高, 达14.12%。本组人群是除外甲状腺疾病的, 所以临床甲减的检出率低于文献报道的0.3%发病率[13], 但亚甲低与国内外[4,5,13]的调查结果4%~8.5%基本一致, 有的调查结果在老年女性中高达20%[14]。面对如此高比例甲减的发病, 医学家们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15,16,17], 发现甲减患病率随人群碘摄入量的增加而增高。其中国内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15], 碘致甲减的调查中尿碘中位数 (MUI) 分别为103、374和641μg/L的三个农村社区的患病率分别为0.91%、2.90%和5.96%。所以目前认为严格将碘控制在适量的范围 (MUI 100~200μg/L) 内, 是预防甲减的有效治疗措施。本组甲减检出率 (7.05%) 处于较高的水平, 是否说明北京地区在实行全民补碘后存在碘过量, 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证实。

由于亚临床甲减在老年女性中发病率高, 随着研究的深入, 发现该病与血脂、心血管事件、神经肌肉系统功能障碍和神经精神障碍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1], 严重影响者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甚至生存期, 尤其即将进入老年社会的今天, 对此类疾病转归的判断, 以达到早发现、早治疗非常重要。美国甲状腺学会提出了对适龄人群进行筛查的建议, 由于甲状腺功能检查费用高, 而目前我国的经济条件不允许像普查血糖一样在人群中普查甲状腺功能, 所以我国医学界还未就此提出建议。但对于有条件的适龄人群进行甲状腺功能的检查, 尤其是老年女性还是值得探讨的。

鉴于上述情况, 亚甲减的转归是很重要的。促进亚临床甲减发展为临床甲减的主要因素有两个[12,18,19]:血清TSH水平和甲状腺自身抗体滴度, 主要指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TPOAb) 。两个因素有叠加作用, 碘的摄入量也影响着这类疾病的转归 (碘摄入量的增加是自身免疫异常人群发生甲减的危险因素, 即高碘社区存在甲状腺自身免疫异常者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危险性显著增加, 特别是甲状腺自身抗体呈高水平的患者) 。本组研究值得对这组人群进行进一步关注。

本组数据有其局限性: (1) 本文是回顾性研究, 缺乏对人群的追踪随访; (2) 本研究人群多来自于中央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和收入较高人群, 可能会产生选择性偏倚; (3) 缺乏24 h尿碘的数值, 所以不能定量判断北京地区碘摄入量; (4) 缺乏<14岁的儿童的资料, <30岁及>80岁体检的人数少。

风险人群筛查 篇6

关键词:早期肺癌,螺旋CT, 低剂量,胸部X线检查,诊断价值

肺癌属于当今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也是当今世界上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长最快同时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1]。降低肺癌的病死率和提高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的唯一途径即早期发现诊断和早期治疗。传统的筛查方法是X线胸片检查, 具有方便、价廉、省时、放射剂低等优点, 但因其分辨率及受组织密度影响较大等因素的影响, 常易误诊或漏诊[2]。螺旋CT与之相比的是能明显提高肺内小结节病变的检出能力, 对肺癌的早期发现有重大意义。但胸部常规螺旋CT检查缺点是需使用较大的放射剂量的X线, 会损伤受检者机体, 不符合放射学检查最优化的原则[3]。笔者对291例胸部X线检查阴性的患者给予低剂量螺旋CT检查, 旨在探讨低剂量螺旋CT扫描在高危人群肺癌筛查中的使用价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6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行肺癌筛查的患者291例, 入选者均为男性, 年龄55~74岁, 中位年龄58.5岁。吸烟史≥30包年。所有患者胸部X线筛查均无异常。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低剂量螺旋CT扫描, 扫描范围为胸廓入口至肺底。所有检查均由2名放射科医师完成, 由2名医师阅片诊断, 对比统一检查结果。观察肺结节的各项内容, 并最终做出诊断。对检出的阳性病例进行病理检查确诊, 方法主要是手术、穿刺活检或纤维支气管镜等。

2 结果

2.1 肺癌检出率

291例患者共采用低剂量螺旋CT筛查共检出可疑肺癌患者16例, 经细胞学检查或病理学检查最终确诊为肺癌患者11例, 其中早期肺癌 (ⅠA期) 9例, Ⅱ期肺癌1例, 另1例患者发现肺部肿块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 手术病理证实为ⅢA期腺癌。

2.2 早期肺癌低剂量螺旋CT扫描特点

病灶直径<5mm者9例, 5~10mm者1例, >10mm者1例, 病变成结节状、磨玻璃样、厚壁空洞状或不规则形。

3讨论

肺癌是当今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肺癌能否早期发现已成为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肺癌筛查是当前能主动发现早期肺癌的唯一手段[4]。常规X线胸片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手段, 价格低、射线量小及无创是常规X线胸片的优点, 因此常规X线胸片成为早期筛查肺部肿瘤的首选方法。但经长期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发现, X线筛查并未降低肺癌病死率, 经分析X线胸片密度分辨率差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 同样难以发现肺内病灶与肋骨、纵隔、心影、横膈等组织的重叠, 因此发现时多属于中晚期肿瘤。与X线胸片相比, 常规螺旋CT扫描具有影像重叠少和密度分辨率高等优点, 因此对肺内小结节和早期病变的发现比较敏感, 病变细节方面也能够更加清楚显示。在早期肺癌的检出方面CT比X线胸片能提早最少6个倍增时间。但对于肺内结节<2mm的结节检出率很低[5], 且需接受的辐射剂量较大, 不符合我国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GB4792284) 要求。因此, 在不影响诊断的情况下, 应尽量降低CT检查辐射剂量[6]。

低剂量螺旋CT扫描是指基于能检测到肺部小结节的最低扫描范围和放射浓度的CT检查技术。肺部低剂量CT扫描技术不会降低CT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信噪比, 能检出>3mm的肺部小病灶及结节的结构特征, 能清晰显示出肺门各段支气管, 从而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检出率与常规剂量CT扫描无差异[4]。

由于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低射线剂量的特点, 早期肺癌检出阳性率与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相比并未降低, 比普通X线胸片更具优势, 且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具有很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总之, 低剂量螺旋CT扫描在早期肺癌的筛查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肖丽萍, 周仕年, 谢县林.低剂量螺旋CT筛查早期肺癌的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5 (11) :1298-1299.

[2] 刘丽伟.螺旋CT检查与胸部X线检查对周围型小肺癌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 2012, 14 (8) :1307, 1309.

[3] 邹建勋, 王明杰, 李旭丹.普通CT扫描和低剂量螺旋CT扫描对早期肺癌诊断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院统计, 2013, (4) :297-298.

[4] 王威清, 熊曾.低剂量螺旋CT筛查早期肺癌的研究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1, 34 (2) :146-149.

[5] 尚文丽, 张和平, 杨拴盈, 等.低剂量螺旋CT对高危人群肺癌筛查价值的Meta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1, 32 (1) :38-42, 68.

风险人群筛查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整群抽取广东某师范学院2009 ~ 2013级全日制本科新生共25 512名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生9 447名 ( 37. 03% ) , 女生16 065名 ( 62. 97% ) ; 2009 ~2013级分别为年龄17 ~ 21岁, 平均 ( 19±1. 3) 岁。

1. 2方法课题组对入学新生按照卫生部统一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性健康检查用表———学生健康检查表”要求进行体检。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既往史、个人史、手术史; 体检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血压、内科检查 ( 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肝、脾等) 、外科检查 ( 头颈部、甲状腺、胸腹部、四肢、脊柱) 、胸透、肝功能等。

1. 3 运动性猝死高危人群初筛标准 ( 1 ) 既往有心脏病史或多次晕厥病史[3,4]; ( 2) 舒张期杂音, 多瓣膜区杂音, 全收缩期杂音, 瓣膜区≥Ⅲ/6 级的收缩期杂音, 触及震颤的杂音[3,4,5,6]; ( 3) 心率≤50或≥100次/min[7]; ( 4) 心律不齐和早搏[3]; ( 5) 胸透显示心影增大; ( 6) 疑似马凡综合征[8]; ( 7) 甲状腺Ⅱ度以上肿大疑甲亢[3]; ( 8) 体质量指数 ( BMI) ≥28 kg /m2[9]; ( 9) 有自发性气胸病史[10]; ( 10) 疑似中度贫血[3]; ( 11) 不同时间检测3次, 血压≥140 /90 mm Hg[3,9]。

1. 4诊断对筛出的疑似病例分别进行心脏彩超、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心肌酶谱、心得安试验、甲亢5项、肾功能4项 ( 含空腹血糖) 、血常规和尿常规等分类检查确诊。

1. 5 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三级预防措施

1. 5. 1一级预防措施开展新生运动保健教育和救护知识培训, 提高学生自我监督和临场急救能力: ( 1) 出现感冒、发热不宜参加激烈运动或竞赛。 ( 2) 有心脏病、高血压病、甲亢、自发性气胸、支气管哮喘等不宜参加激烈运动或竞赛。 ( 3) 激烈运动前1 ~ 2 h补充能量, 预防低血糖发生。 ( 4) 高温和强光暴晒下不宜激烈运动, 运动前应做充足的准备活动。运动中出现头痛眩晕、心悸、乏力、胸闷胸痛、气喘和呕吐应停止运动, 寻求医疗处置。完成运动后不能突停, 要做整理活动或在运动场步行5 ~ 10 min, 预防重力性休克。 ( 5) 保持日常生活规律, 劳逸结合, 心情舒畅, 避免运动时疲劳和过度兴奋。 ( 6) 组织学生骨干开展心肺复苏救护培训, 发现运动员失去意识时及时拨打“120”或联系医生, 同时进行心肺复苏救治。

1. 5. 2二级预防措施 ( 1 ) 对新生进行以心脑血管病为主的运动性猝死高危人群 ( 以下简称“高危人群”) 筛查, 建立疾病档案并实施健康安全管理。对高危人群本人及其家长给予相关疾病的书面告知和“不宜参加激烈运动、军训、体能测试”的运动警示, 将高危人群所患疾病和处理意见告知所在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 ( 2) 体育竞赛前进行运动员体检。主要包括询问病史和进行血压、心肺和心电图检查。筛出高危人群纳入健康安全管理范围。 ( 3) 协助学校制定“特定疾病学生安全管理暂行规定”, 规范高危人群不能强行参加激烈运动、军训、体能测试和各种体育竞赛;学院、体育教师和校医院履行健康教育和安全管理责任, 保障高危人群的健康安全; 学校在学分上给予照顾, 高危人群补修其他科目来填补学分。 ( 4) 医疗干预。对筛出的高危人群进行风险评估、分类健康指导、跟踪随访和健康管理; 对病毒性心肌炎、甲亢、2级高血压、糖尿病、有症状的频发室早房早和窦性心动过速、中度贫血者进行药物治疗, 对缺口≥4 mm的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进行手术治疗, 对预激综合征和室上性心动过速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等。每年组织高危人群健康复查, 发现病情加重督促其积极治疗。

1. 5. 3三级预防措施

1. 5. 3. 1严格运动健康准入制度 ( 1) 辅导员、体育教师和校医院监督和劝阻高危人群参加军训、体能测试和体育竞赛。 ( 2) 劝阻身患感冒、发热和身体不适者参赛。 ( 3) 督促学生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 运动完成后做好整理活动。

1. 5. 3. 2运动现场医疗监督 ( 1) 在学生军训、体能测试和体育竞赛运动场提供有效的医疗监督, 做好运动员突发心脑血管意外的急救措施。 ( 2) 参与医疗监督的医务人员关注比赛现场, 发现运动员出现走路不稳、嘴唇青紫或面色苍白应立即劝阻运动, 同时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 防止运动性猝死发生。

1. 6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 SPSS 19. 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以 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新生运动性猝死高危人群检出率共检出新生运动性猝死高危者254例, 检出率为1. 0% ; 其中2009~ 2013级分别为0. 7% , 0. 5% , 0. 9% , 1. 1% , 1. 8% , 从2010年开始逐年升高。其中心脏疾病占高危人群总数的57. 9% ( 147 /254) , 以2009, 2012, 2013级较高, 分别占75. 0% , 62. 7% , 58. 8% ; 高血压病 占20. 5% ; 甲亢占12. 6% ; 自发性气胸和慢性肾炎均占3. 1% ; 中度贫血和Ⅰ型糖尿病分别占1. 6% , 1. 2% 。见表1。

注: ( ) 内数字为检出率 /% 。

2. 2新生运动性猝死高危人群心脏病分类情况心脏结构异常疾病占44. 9% , 其中先天性心脏病占23. 1% , 二尖瓣脱垂占12. 2% , 多瓣膜关闭不全占8. 2% , 风心病占1. 4% ; 病毒性心肌炎占6. 8% ; 心脏传导异常疾 病占48. 3% , 其中频发 房早室早 占30. 6% , 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占3. 4% , 窦性心动过速占10. 2% , 室上速占2. 0% , 预激综合征和短P - R综合征分别占1. 4% , 0. 7% 。见表2。

注: ( ) 内数字为检出率 /% 。

2. 3大学生运动性猝死预防效果评价通过实施5 a的大学生运动性猝死三级预防措施, 包括开展新生运动保健教育和救护知识培训, 有效筛出运动性猝死高危人群, 监督高危人群参加激烈运动和体育竞赛, 做好运动现场医学监督等, 有效预防了学生运动性猝死发生, 近5 a该校无学生因运动而发生猝死。

3 讨论

虽然目前运动性猝死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但多与运动后交感神经活性增强、代谢速率加快、机体需氧量急剧增加, 而机体的血氧供应不能相应增加有关[3]。本课题组对2009 ~ 2013级全日制本科新生体检复查, 筛出心脏病、高血压病、甲亢、自发性气胸、Ⅰ型糖尿病、中度贫血和慢性肾炎等疾病的运动性猝死高危者254例, 从2010年开始逐年上升, 说明大学新生身体素质在下降。李晓燕等[3]对某集团军17 ~25岁120例具有急性心血管事件可能的高危人群军训前后的各项指标检测显示, 运动后高危人群的心率血压积、异常心电图比例、肾上腺素和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较正常人显著增高, NO浓度却低于正常人。说明高危人群运动后心率血压反应和异常心电图比例更高; 在相同运动量刺激下更易发生应激反应, 造成心肌损伤; 而血管舒张反应差, 可能缺血反应更重, 从而更易发生急性心血管病事件甚至心源性猝死。除自发性气胸和慢性肾炎疾病外, 本课题组运动性猝死筛查标准与李晓燕等[3]的研究一致, 证明运动性猝死筛查标准的有效性。慢性肾炎患者多数有轻重不等的高血压, 部分患者以高血压为突出表现, 甚至出现高血压脑病、高血压心脏病等[9]。自发性气胸患者肺弹力纤维先天性发育不良和胸膜间皮细胞稀少或缺乏[10], 可因咳嗽或用力发生气胸而危及生命。故慢性肾炎和自发性气胸应归为运动性猝死高危人群。

结构性心脏病及心脏电活动异常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基础,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严重心肌缺血、代谢紊乱及低氧血症均可触发心律失常, 导致猝死[9]。甲亢虽然属于内分泌代谢病, 但心血管系统是其主要表现之一, 可表现出各种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9]。赵坚[11]对106例甲亢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分析显示, 甲亢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为90. 5% , 发生T波和ST段改变者占30. 1% , Q - T间期延长者占5. 6% , 进一步说明甲亢对心脏有很大的损害。激烈运动时高血压病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更高, 故收缩压增高更明显, 也可能是血管扩张相对不足, 导致血压异常增高[12]。徐昕等[1]对82例运动猝死的调查显示, 最常见的死因为心脏性猝死, 占70. 73% ; 其次为脑源性与呼吸系统疾病, 分别占3. 66% 和15. 85% 。本课题组筛出高危人群所患疾病分别为心脏病与甲亢占70. 5% , 高血压病占20. 5% , 自发性气胸占3. 1% 。心脏疾病分类中心脏结构异常 ( 先心病和瓣膜病) 占44. 9% , 病毒性心肌炎占6. 8% , 心脏传导异常占48. 3% 。与李宝军等[13]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进一步证明高危人群筛查效果良好。虽然心脏疾病分类中病毒性心肌炎、预激综合征和室上性心动过速分别只占6. 8%, 1. 4% 和2%, 但漏诊后危害大, 极易发生学生运动性猝死, 应引起重视。

大学生运动性猝死三级预防策略难把握的是高危人群体检筛查。按照国家规定的学生常规体检内容, 只要设计好运动性猝死高危人群初筛标准, 组织细致体检, 均能达到较好的筛查效果。大多数高校医疗机构具备运动性猝死高危人群的初筛能力, 进一步确诊可借助上级医院完成。上述三级预防措施简便易行, 操作性强, 有助于保障大学生运动时的生命安全, 同时对学校和社会实施健身运动具有指导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大学生运动性猝死三级预防策略, 为预防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发生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选择某高校20092013级大学新生25 512名为研究对象, 开展新生运动保健教育和救护知识培训;对新生和运动员进行以心脑血管病为主的运动性猝死高危人群筛查, 建立疾病档案并实施健康安全管理;严格运动健康准入制度, 做好运动现场医疗监督等的大学生运动性猝死三级预防措施。结果 20092013级新生检出运动性猝死高危人群总数254例, 检出率分别为0.7%, 0.5%, 0.9%, 1.1%, 1.8%, 从2010年开始逐年升高。其中心脏病与甲亢占70.5%, 高血压病占20.5%, 自发性气胸占3.1%。心脏病分类以先天性心脏病、频发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二尖瓣脱垂所占比例较高, 分别为23.1%, 30.6%, 12.2%。通过实施大学生运动性猝死三级预防措施, 近5 a该校无学生运动性猝死。结论 大学生运动性猝死三级预防策略操作性较强, 有助于保障大学生运动时生命安全, 并对学校和社会实施健身运动具有指导作用。

风险人群筛查 篇8

关键词:超声检查,甲状腺结节,碘盐

碘盐法规实施以来,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健康人群中可触诊到的甲状腺结节的发生率为4%~7%,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的结节可达18%~67%[1],结节中甲状腺癌的发病率约5%~15%[2]。本研究通过甲状腺结节的筛查,总结浙江省内陆及沿海不同地理区域人群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探讨超声对甲状腺结节及早期诊断甲状腺癌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杭州市空军疗养院对2011年9月至12月来我院的12419例健康体检者进行甲状腺的超声扫查,浙江省宁波、温州、舟山、湖州等沿海地区5996例,杭州、嘉兴、金华、丽水等内陆地区6423例。男6848例,女5571例,年龄20~67岁。

1.2 仪器与方法

应用迈瑞、GE超声多普勒诊断仪,使用5~12MHz高频线阵变频探头,选用甲状腺扫查软件,患者取仰卧位,检查一侧甲状腺时头偏向另一侧,观察的内容包括:结节的大小、部位、形态、边界、有无钙化、内部回声及血流,对所有发现的结节均做图像记录并储存,对可疑恶性结节建议手术或细胞穿刺学病理诊断。

1.3 诊断标准[3,4]

良性结节:结节边界清,边缘光滑,内回声均或不均,可见透声暗区和强回声斑点,斑点一般较粗大,呈簇状或弧形聚集;结节周边可见环绕血流,内部不见或见少量点条状血流,<1.0cm的结节内一般无血流显示。恶性结节:甲状腺结节具有以下征时恶性危险性增高:低回声、微小钙化、边界不清或形态不规则、纵横比>1、缺乏晕、彩色超声显示血流信号增多且不规则,见图1。

1.4 统计学分析

调查资料以Epi Data3.7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双录入,并进行严格的逻辑检查。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人群甲状腺结节检出情况:

浙江省沿海及内陆1 2 4 1 9例凋查人群中,4098例有甲状腺结节检出,均无不适症状,甲状腺结节总检出率为33.50%(4098/12419)。其中直径为0.2~0.5cm结节的检出率为14.21%(1764/12419),直径>0.5cm结节的检出率为18.79%(2334/12419),甲状腺结节中单发结节检出率为33.33%(1366/4098),多发结节检查率为66.67%(2732/4098)。多发结节检出率明显高于单发结节,二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χ2=414.92,P<0.0 1)结节超声检查内部结构显示,实质性结节占5 2.8 3%(2165/4098),囊实混合性结节占31.25%(1281/4098),囊性结节占15.89%(651/4098)。沿海地区实性结节、混合性结节、囊性结节比率均较内陆地区明显增高,见表1。

2.2 人群甲状腺结节检出的性别分布情况:

甲状腺结节女性的检出率为39.76%(2215/5571),男性的检出率为27.33%(1883/6848),女性明显高于男性(χ2=208.921,P<0.01),女性中沿海地区甲状腺结节检出率为48.47%,内陆地区检出率为32.23%,沿海地区显著高于内陆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85,P<0.01);男性中沿海地区甲状腺结节检出率为34.71%,内陆地区检出率为20.33%,沿海地区显著高于内陆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7.42,P<0.01),见表2。

2.3 人群甲状腺结节检出的年龄分布情况:

各年龄段结节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8.403,P<0.01),且结节的检出率随着年龄增加逐渐上升,20~60岁各年龄段沿海地区结节的检出率均高于内陆地区,60岁以上总检出率可高达46.11%,60岁以上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结节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6,P>0.05),见表3。

2.4 人群甲状腺结节检出的地区分布情况:

甲状腺结节内陆地区的检出率为25.86%(1661/6423),沿海地区的检出率为40.64%(2437/5996)。沿海地区明显高于内陆地区(χ2=3 0 6.5 5,P<0.01)。沿海地区,多发结节比率为29.13%(1747/5996),内陆地区多发结节占15.35%(985/5438),沿海地区明显高于内陆地区(χ2=344.200,P<0.01),沿海地区单发结节比率为11.51%(690/5996)。内陆地区,单发结节占10.52%,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61,P>0.05)。

2.5 恶性结节检出情况:

12419例中超声诊断可疑甲状腺癌者49例,经手术及穿刺细胞学证实的有39例,检出率为0.4%,诊断符合率81.15%。其中男19例,女30例,男女发病率比为1∶1.667。沿海地区26例(0.5%),内陆地区23例(0.3%),内陆沿海发病率比为1∶1.1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92,P>0.05)。

3 讨论

随着健康体检的开展,人们对甲状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同时对恶性肿瘤治愈率要求的提高,使得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显得越来越重要。

本调查显示,女性结节检出率(3 9.7 6%)明显高于男性(27.33%),结节的检出率随着年龄增加逐渐上升(χ2=278.403,P<0.01),20~60岁各年龄段沿海地区结节的检出率均高于内陆地区,60岁以上总检出率可高达46.11%,60岁以上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结节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6,P>0.05),年龄增长是甲状腺结节的影响因素,随着年龄增加结节的检出率逐渐增加。女性患者发病率高,可能是月经、妊娠、哺乳等时期机体对甲状腺素需要量增加及周期性变化为重要因素[5]。

本组12419例中筛查出甲状腺结节4098例,检出率为33.50%,高于2010年我国首次城市居民甲状腺结节调查的结果(18.6%)[6]。调查发现浙江沿海地区甲状腺结节患病率(40.64%)较内陆地区患病率(25.86%)明显增高,而与上海人群甲状腺结节的发生率接近[7]。国内外的学者均发现,随着碘摄入量的增加,尤其是不缺碘的沿海地区,某些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在研究山东沿海地区碘营养状况时发现居民离海越近,含碘食物摄人增加,尿碘的排泄越高。2004年青岛调查结果显示沿海地区饮食碘为(365.05±62.08)µg/L,尿碘中位数为356.06µg/L均明显高于内陆地区[8]。杭州市人群尿碘水平中位数为178.80µg/L,不同年龄组、性别人群均在100~200µg/L范围内,城区、郊区和农村人群尿碘水平中位数均为适宜水平[9]。本研究中甲状腺多发结节发病率(66.67%)高于单发结节发病率(33.33%),沿海地区多发结节发病率较内陆地区发病率高,而单发结节发病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原因可能是缺碘地区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发病率增高,且以单发结节高发,高碘地区多发结节高发[10]。另外高碘影响了机体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引起了促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升高,同时促进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生,从而导致甲状腺结构及组织学变化[11]。

现代超声诊断仪的先进使得超声可以清晰地分辨出2~3mm的病灶,比甲状腺同位素扫描灵敏度高,可判断甲状腺的大小及数目,能确定结节为实性、囊性或囊实性混合病变。并可对恶性结节进行筛查,囊性结节极少为恶性,单发实性结节癌的可能性较大。本研究中结节性质以实性最多,发病率为52.83%,恶性结节检出率为0.4%,沿海地区甲状腺癌患病率(0.5%)较内陆(0.3%)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92,P>0.05)。原因可能为甲状腺癌发病与食碘量、放射性辐射、遗传、种族及甲状腺雌、孕激素受体含量等多因素有关[12]。虽然我国1995年采取食盐加碘措施后,甲状腺乳头状癌比例上升,但甲状腺癌总发病率维持不变[13]。碘摄人量的增加与甲状腺癌的组织类型变化有关[14],但是否会增加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还有待于大样本研究。国际公认的研究成果发现,碘的摄人量与甲状腺疾病发生率成“U”字形关系,即碘的摄入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甲状腺疾病的增加,因此沿海地区的高碘饮食的不良反应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合理的科学的补碘显得非常重要。应因地制宜防治碘缺乏病,在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食盐加碘标准,沿海地区食用低浓度碘盐或非碘盐,以降低结甲等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

上一篇:多元作用下一篇:空心村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