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任期

2024-05-23

领导任期(精选九篇)

领导任期 篇1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综合性审计, 其审计内容多、范围广, 涉及到企业经济活动和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1.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2.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3.主要经济指标和经营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4.对外投资收益和资产的处置情况;5.基本建设、技术改造项目的投资决策和投资效果;6.企业收益的分配;7.职工福利费, 法人代表和职工收入;8.遵守财经法规情况;9.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10.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在任期审计工作中, 要针对各企业的实际情况, 在全面审计的基础上, 抓住经济责任这个主题, 突出以下三个重点, 方能做到事半功倍。

(1) 突出资产、负债、损益审计。资产负债损益审计是企业审计的基础, 只有在确认资产负债损益真实有效的基础上, 才能确认各项经济指标及其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及其优劣, 以及国有资产是否保值增值, 从而对法人代表的工作业绩作出评价。

(2) 突出财经法纪审计。通过对企业财务收支活动的合规合法性进行审计, 审查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是否合法、规范, 有无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问题, 企业领导人有无侵占国家资产、违反与财务收支有关的廉政规定和其他违法违纪问题, 从而正确评价法人代表的经济责任。

(3) 突出对重大经营决策的审计。审计中应当重点把握:决策是否科学、民主、果断、符合程序、有无实效或达到预期目的;重大技术改造、基本建设、对外投资是否进行科学论证, 是否实现预期效益;有无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严重损失及浪费等问题, 从而正确评价法人代表的经营管理能力和领导水平。

二、讲求方法、提高质量, 是搞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

由于任期审计的时间跨度大, 审计范围广, 工作量大, 只有采取科学、灵活的审计方法, 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进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在审计实践中, 除了采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外, 还应当注意做好五个结合:

1. 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结合。

通过建立企业审计档案, 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利用该企业以往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投资审计和其他审计成果, 也可以利用国家审计机关和社会审计组织的审计成果, 实现审计成果共享;此外, 还可以利用其他经济监督部门和中介机构的检查结论, 为我所用。但是, 利用其他审计成果, 应当审慎行事, 不能不加甄别, 盲目享用。

2. 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相结合。

在企业法人代表任职期间, 定期 (以两年为宜) 进行任期审计, 离任审计时只需对上期审计终止时至离任时这一期间进行审计, 并将各期审计成果进行综合即可。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审计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 而且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可以提前引起企业法人代表的重视, 及时进行整改, 避免“马后炮”, 克服了离任审计中普遍存在的“先离后审”的弊端, 也为人事部门考核任用干部及时提供了客观依据。

3. 审计查证与调查分析相结合。

在任期经济查证审计中, 除了对会计资料进行查证外, 还应通过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 个别了解、查阅有关经济合同、会议纪要、管理制度、现场查看等形式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 可以发现在账面上反映不出的问题, 这样, 才能全面掌握账内账外的情况, 作出全面的评价。

4. 详查与抽查相结合。

除了对不同的企业可以分别采取详查和抽查外, 对同一个企业的不同审计事项也可视情况采用详查和抽查。在审计中, 只有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灵活运用, 方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5. 内查与外调相结合。

如果只进行内查, 有些问题很难查清, 还有的问题不能充分暴露出来。对疑点较多的经济事项, 采用外调方式, 才能查清其来龙去脉, 作出准确的决定。

三、分清责任、客观评价, 是搞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保证

审计评价是对企业法人代表任期经济责任的结论性意见, 这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和难点。如何才能对企业法人代表任期经济责任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我认为应当把握好以下几点:

1. 划清责任归属。

作为企业法人代表, 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应负全面责任, 但是, 在任期审计中不能不加区别地将一切责任全部归于法人代表, 而应正确区分, 划清责任归属, 方能正确评价其经济责任。

2. 围绕经济责任, 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在正确划分上述责任的基础上, 审计评价要紧紧围绕经济责任这一主题进行, 对审计中涉及经济责任以外的事项不予评价。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任期内生产经营责任目标和经济指标的完成或落实情况, 应确定若干经济指标 (如:目标责任指标主要以上级局下达或上级局签订的两烟生产经营责任状中的生产、收购、销售和税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指标;其他经济指标可按国家经贸委公布的国有企业十项综合经济指标进行考核) , 与计划数 (考核数) 或历史、行业水平进行对比, 定量分析, 得出优劣;二是对上述业绩、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法人代表应负什么责任进行定性分析, 明确其经济责任。

3. 实事求是, 客观公正。

进行审计评价时, 应当用审计事实说话, 对已经审计查实过并取得充分证据的事项进行评价, 对审计未涉及的问题不作评价, 对审计证据不充分的事项也不作评价。同时, 审计评价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当地的客观环境, 评价用语要做到准确、规范。只有这样, 审计结论才能做到客观公正, 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参考文献

[1]刘巍巍:浅谈企业领导人任期审计的意义, 《中国科技纵橫》杂志, 2010、9期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篇2

关键词:离任审计;廉政建设;经济责任 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概述

1.1 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作用

干部离任审计是指在各级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在其任期内提升、调任、免职、辞职、退休时对其在任期内经费收支管理、业务管理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承担的责任进行的权威认定。

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一种形式,经济责任审计包括定期审计、任期审计、重点审计和离任审计四种形式,其中以定期审计、任期审计为基础,以离任审计为重点,未经审计不得解除离任干部的经济责任。离任审计为进一步客观、公正评价和使用干部提供了重要依据,符合当前的官员选拔和任免制度,同时也拓宽了干部监督、考核的渠道。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完善干部管理机制。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用干部的重要参考条件之一,可以有效地防止跑官、要官和买官、卖官的问题,还可以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管理思想。可以最大可能地消除经济指标中的泡沫成分,防止“数字出官、官出数字”不良现象的恶性循环,有利于加强干部监督管理,正确评价和使用干部。

(2)规范干部行为,促进廉政建设。离任审计立足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落脚点在于查明个人经济责任,既对事又对人,而且审计涉及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一般较长,往往能够发现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不易发现的问题,有利于揭露和惩治腐败分子。另外,离任审计着眼于防范,健全了监督制约机制,有利于发现财务管理漏洞,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了廉政建设。

(3)核实了家底,客观公正地鉴定前后任的经营业绩。离任审计立足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一方面能够摸清家底,有利于继任者了解接任单位的真实情况,明确工作思路,缩短适应期,尽快进入角色;另一方面由于明确了离任者的经济责任,事实上也就划清了前后任的责任,有利于工作的交接,保持工作的连续性。

(4)促进领导干部遵守财经法规法纪,依法管理经济,避免和减少因决策失误带来的经济损失。

1.2 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内容

(1)任职期间经营目标和各项指标完成情况。经营目标和各项指标完成情况是领导人任期内各项成果的最终体现。审计时,主要审查企业上级单位及本企业制订的经营目标是否完成,重点检查成本、利润等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用以评价企业领导的工作业绩。

(2)任职期间经营活动的合法性。依法经营是企事业单位和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审计时,主要审查有无违反国家财经法规、挪用公款、贪污受贿、挥霍钱财、偷税漏税等损害国家、企业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问题。

(3)单位负责人在任期间廉洁自律情况。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是对领导干部的最基本要求。推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它对于推进以法治国、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干部管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审计的主要审查负责人有无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行为。

(4)内控制度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严格的内控制度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调查了解企业内控制度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有助于评价离任领导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现状。审计重点是各项规章制度是否建立健全,资金结算、财务预算、财务决算、各项费用审批制度等执行情况。有无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现象。

(5)审计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资产的保值、增值,是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管理要求,因此它作为评价经营管理者的一项指标。以所有者权益价值为依据,运用资产收益率、总成本费用率等指标,对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进行审计,以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6)重大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主要审查离任负责人在职期间所作重大经营决策是否正确。是否有经济效益,是否存在重大经营决策失误。通过审计评价离任负责人的领导水平、分析预见能力。

(7)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确认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是评价领导人任期经营业绩的前提和基础。审计时,主要审查确认资产、负债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看账务是否相符,债权、债务的发生和偿还增减变动是否真实、合法,有无纠纷和遗留问题,任职期间新增债权、债务是否正常。

(8)负责人离任时工作移交问题。单位负责人离任时必须办理移交手续,以利于单位各项工作的连续性、完整性,避免因工作间断给单位造成经济损失。也有利于分清前后任的责任。

1.3 单位负责人离任审计的方法

(1)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现场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到被审计单位现场进行实地检查,它能够直接检查会计资料的真实性,评价其经营活动的合规性、安全性和效益性,同时可以直接查访有关的人和事,较易发现问题,找出隐患,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对查出的错误和弊端,提出整改方案和措施。但现场审计在时间上是滞后的,在形式上是不连续的,在对象上是单一的、独立的。同时受审计人数和审计成本的制约,监督的范围和频率也有很大局限性。而开展非现场审计能够弥补现场审计在监督范围和频度上的不足,使审计监督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在实施现场审计之前,先通过非现场审计所掌握的资料,对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进行事先的了解和分析,将有助于提高现场审计的针对性和工作效率。因此,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结合,能够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2)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相结合。离任审计属于事后审计,它不能对企业经营过程发生的问题及时进行监督,不能有效防止因决策失误或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只能做事后评价。任中审计可以对被审计单位负责人进行全程监控,及时查找经营过程存在的问题,从源头上堵塞漏洞并提出改进意见,减少损失;增强领导干部审计的工作量,缩短离任审计时间,提高离任审计的时效性。因此,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应结合进行。

(3)审计与鉴证相结合。在监督领导干部经济行为和经营业绩的同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资产盈亏、财务管理状况进行鉴证。

(4)帐内审计与账外审计相结合。审计前首先听取离任者述职报告,听取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对离任者在职期间工作介绍。了解离任者在职期间单位取得的经营业绩,存在的问题,确定审计重点。要做到账内账外一起查。并以外调、函调、询问等形式,将查账与调查结合起来。对重大问题和疑点较多的问题,要仔细查证,并取得确凿的证据。同时还应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清离任者应承担的责任。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中仍存在的一些问题

(1)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法律依据不够充分。当前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还没有专门的国家立法,该项工作的开展在各地还属于各自为政状态。依据的只是地方规章制度。严格来说,并不具法律效力。因此,当前开展的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仍处于审计法规依据不充分的状况,执法力度显然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

(2)审计主体不明确,审计客体不清楚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缺乏统一的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在各地开展离任经济审计时,对审计主体和审计客体有不同的规定。

(3)审计方法不科学的现象依然严重。主要表现在把审计范围定得过宽,面面俱到,这样不仅没有突出离任审计的重点,而且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容易使离任审计流于形式。因为领导干部任期一般都在数年以上,审计部门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一次性对几年来的财政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损益及基建项目等各项内容实行全方位审计的难度较大,审计工作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4)审计工作程序紊乱。很难保证审计效果。由于是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其审计客体大多数由组织人事部门确定。审计部门处于被动局面,对审计时间、审计力量的安排不能按正常审计项目进行,很容易在审计程序上出现差错。这样往往造成离任审计时间拖得过长,审计结果滞后,达不到离任审计应有的效果。3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工作的对策

(1)加大离任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选配好离任审计人员,作到专人、专门组织和临时组织相结合,是作好离任审计工作的基础。要重视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每年除安排重点集中的审计业务培训外,还要尽可能的多组织实地审计,使理论和实际更好更快地结合在一起。离任审计是对一个单位最重要的几个要素——人、财、物等运用过程及结果的综合评价,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能够发现问题的慧心,还要求审计人员要有对政治高度敏感的责任心,要有坚持原则,不畏权势的恒心,更要有相信组织,相信领导,坚持正义必胜的信心。

(2)处理好先离后审与先审后离的关系,是作好离任审计工作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总的原则是坚持任前审计,先审后离或一审计二离任三使用,这是干部考核及选拔任用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程序,也是离任审计评价活动的一项重要基本原则。

(3)处理好日常审计和离任审计的关系,是做好离任审计工作的关键。由于离任审计区间长,难度大,工作量也大,为了更好的完成离任审计任务,有必要把离任审计和日常的审计活动结合起来,作到资源共享,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尤其是对于那些任职时间很长的离任领导,更是要充分利用日常审计过程中积累的财务信息和资料。这样,在离任审计时就可以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平时容易出问题的地方进行重点审计。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加强离任审计的权威性,使离任审计真正成为干部使用和干部监督的重要依据,这是搞好离任审计工作的最终日的。要切实做到这一点,就要进一步加大审计结果的运用和对违法违纪行为的追究力度。首先必须建立一整套系统内部控制制度,赋予审计人员更大的权限;其次审计部门要将干部离任审计结果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别报送同级党组、行政领导,把处理结果记入干部的廉政档案,组织部门将审计结果归人干部实绩考核记录;第三、对于违法违纪资金和各种不合理开支等问题,除限期整改外,计财部门应根据监察部门的意见从其月拨经费中直接扣除;第四、开展离任审计的后续审计工作。对于在离任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的处理意见,监察部门应通过后续审计检验审计结果,监督部门领导认真整改,切实执行审计处理意见。

财政部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财政部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规范其行使财政职能和财政财务管理、资产管理行为,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正确履行职责,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干部管理、监督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财政部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发生晋升、调任、转任、免职、辞职等离任情况时,对其任期经济责任进行的审计。

任期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其所在部门、单位管理的财政资金的收入、分配和使用,以及单位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等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分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

直接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对其任职期间内的下列行为应当负有的责任:

(一)直接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

(二)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

(三)失职、渎职的行为;

(四)其他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

领导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对其所在的部门或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业务活动应当负有的直接责任以外的领导和管理责任。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领导干部,是指部机关、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负有财政财务收支及资产管理责任的司处级领导干部,部属事业单位负主要责任的领导干部和负有财政财务收支及资产管理责任的主要领导干部。重点审计部属事业单位负主要责任的领导干部和负有财政财务收支及资产管理责任的主要领导干部。

第四条 离任审计实行先审计后离任,特殊情况可先离任后审计。

领导干部离任前一年内,已由监督检查局进行过内部监督检查,其后未发生实名举报情况的,可以免于离任审计。

第五条 离任审计工作由人事教育司负责,监督检查局、机关纪委等部门有关人员参加。实施离任审计时,抽调有关业务人员,组成离任审计小组,必要时可以聘请有关社会中介机构人员参加。

第六条 离任审计主要是对如下内容进行审计:

领导干部在本职位任职期间单位资产、负债、损益、所有者权益的真实性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贯彻执行国家重要经济政策情况;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有无个人违反决策程序或决策造成重大损失情况;个人遵守有关廉政规定情况等与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相关的内容。

第七条 离任审计程序

(一)立项及组织。对需要进行离任审计的领导干部,由人事教育司提出离任审计工作任务,报部党组批准后实施,并成立离任审计小组。离任审计小组根据确定的工作任务,制定具体的审计方案和审计项目计划,报人事教育司批准后实施。

(二)审计通知。离任审计小组应在实施审计工作3日前,向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同时抄送驻部监察局和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本人。

审计通知书的内容包括:审计的范围、内容、方式和时间;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配合检查工作的具体要求;审计小组组长及成员名单;审计纪律要求。

(三)现场审计。离任审计小组查阅有关文件、会计记录、账表、凭证等资料,向有关单位和人员调查取证,核实有关情况。

(四)确认事实。离任审计小组实施审计事项结束后,应形成书面审计报告,送达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征求意见。被审计领导干部接到审计报告后,应于5日内将本人的书面意见随同审计报告送交离任审计小组。逾期不反馈书面意见的,视为同意审计报告。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审计报告提出异议的,离任审计小组应当进一步核审、取证。对其提出的合理意见应予采纳。

(五)审计报告和审计结论。离任审计小组征求被审计领导干部意见后,应形成正式的审计报告,同被审计领导干部反馈的书面意见一并报送人事教育司。

人事教育司会同监督检查局、机关纪委共同审定审计报告,对审计事项和被审计领导干部作出评价及审计结论。审计结论中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财政、财务收支规定的行为,要依法提出处理建议。审计报告和审计结论抄送驻部监察局。

第八条 离任审计要求

(一)审计通知书送达后,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应当按照离任审计小组的要求,积极配合离任审计小组的工作,及时如实地提供有关材料,并于审计工作开始后5日内将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和执行廉政规定情况的报告送交离任审计小组。

(二)离任审计小组和审计人员按照规定实施审计时,有权要求被审计单位及领导干部提供预算、预算执行情况、决算、财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有权检查与被审计人员有关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有权就审计事项的有关问题向相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并取得有效证明材料。

(三)离任审计小组组长对审计工作质量负责,对离任审计小组成员的工作质量进行监督,并对有关事项进行必要的审查和复核。离任审计小组在实施审计过程中,遇到重大问题,应及时向人事教育司请示汇报。

(四)审计人员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办理审计事项,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遵守审计回避制度有关规定,并负有保密的义务。

(五)离任审计小组通过审计,发现被审计领导干部负有经济责任问题的,应查清其相关问题,并分清其应当负有的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

第九条 人事教育司应当将离任审计结论,作为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晋升、调任、转任、免职、辞职等提出审查处理意见及业绩考核的参考依据,并归入干部考核档案。离任审计结束后,人事教育司应根据审计结论与被审计领导干部进行谈话,通报审计情况。

第十条 对领导干部涉嫌违纪的,要按照干部监督管理权限分别移送驻部监察局、机关纪委调查处理;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条 本规定由人事教育司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2000年《财政部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暂行规定》同时废止。

领导任期 篇3

关键词: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难点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适应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最初的厂长经理离任审计开始,历经承包经营责任审计、任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到现在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进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加强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维护财经秩序,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成了法定的审计监督制度,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不断扩大、内容逐步深化、审计结果运用有所提升,初步形成了比较规范、科学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格局。党的十八大将经济责任审计纳入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政务公开的工作格局之中。这些都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先离任后审计”,工作协调上存在一定难度

从目前绝大多数组织部门安排调配干部的角度来讲,普遍的做法是“先离任后审计”,即组织部门已将党政领导干部安排调配后,再委托审计部门去审计。这种做法给审计部门的工作带来了被动。因为被审计者调离了原单位,有的升迁,有的退休。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大多数无法处理。新接任者对上一任问题要求划清界限,致使党政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流于形式,走走过场。不少审计干部对此种做法有疑问,以为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缺乏监督实效,审计与不审计无所谓”。对审计查出的问题,离任者应承担的责任难以明确,整改措施很难落实。

为了克服“先离任后审计”这种“马后炮”审计带来的弊端,我认为应坚持“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凡是准备离任的党政领导干部,组织部门应及时和审计部门沟通,对任职者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进行一次全面审计,把审计结果报组织部门备案,以供组织部门作参考,到后期再根据个人工作能力、业绩、审计结果等对其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若对大批量的党政干部轮岗,换届情况而言,应采取对需调配的干部先宣布上任,待审计结束后,根据审计结果再决定是否公示任命。通过这种形式的审计,既分清了经济责任,又使离任者走得清白,接任者接的明白。对没有问题政绩突出者,提拔任用,对发现问题者,应追究责任或降级处分,对严重违法违纪者,给单位造成损失的个别人,应依法予以处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二、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制度相对滞后,指标体系不完善

当前,经济责任审计除《规定》外,与之配套的法规制度还没有出台。其中一些指标的内涵、外延还没有严格的定义,致使在具体操作中,执行不一致,评价千差万别。部分经济指标在审计中出现了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现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评价部分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目前也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标准,对如何评价,对哪些内容必须评价,哪些不必评价,评价高低的尺度,全凭会计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这就不免受到审计环境、委托单位意致和审计人员素质高低的影响,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比如:同样一个问题,由于审计人员不同,或者经济责任人对该问题的解释不同,在审计结果报告中可能就会有不同的反映,有的可能避而不谈,有的可能轻描淡写,也有的可能予以重点揭示。缺乏统一的评价口径,是造成评价不一致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不同的岗位来说不适应,如对党委上的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制度予以规范,在实际工作中,只能摸索着前进,依据各地审计机关自己的理解去进行。

造成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原因有内部和外部两种因素,就外部因素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目前由于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出台相对滞后,致使审计过程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时出现无法可依的现象,对部分问题难以认定。二是被审计单位有意识的舞弊行为,甚至隐含着重大的经济犯罪,审计人员很难发现,所带来的风险就越大。三是审计环境的影响,虽然法律规定审计机关独立行使监督权,这种双重领导体制使得审计机关在某些方面很难做到依法实施审计监督。再者审计机关要把组织人事部门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必然影响审计质量。四是由于前几年不少党政机关兴办一些经济实体,投资面大,范围广,至今有些还没有完全脱离机关的管理,在经济往来上存在着一定的牵连或保持着紧密联系。

审计风险的内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单薄。二是审计法规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有的有原则但不具体。存在着执法不严、奖罚不明的现象,这些使得审计风险不断增大。

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注重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意识。首先,必须使每一位审计人员认识到提高审计质量是关系到审计事业发展前途的重大问题,同时应熟知如何提高审计质量,这需要经常的教育和学习;其次,必须使每一位审计人员认识到审计监督有风险,风险就在审计过程中,不能有效防范风险,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就必须承担责任风险;再次,必须使每一位审计人员认识到审计风险是可以防范的,这主要是靠提高审计业务能力、政治素质、法规观念和按照审计质量标准和有关纪律约束行为来规避和化解风险。

三、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难,追究责任难度更大

审计部门对责任人作出的评价,既要肯定成绩一面,又要提出不足的一面。以往的财务收支审计只是对单位进行评价,很少对责任人进行评价和追究。而经济责任审计应主要着眼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人”,审计的内容是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审计机关及人员要面对部门和单位的“一把手”,不是只对被审计单位,而是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一个人的政治前途。为此,在审计评价遇到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审计追究责任,是指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后,审计及有关方面根据审出的情况,依法审计、评价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目前,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滞后性,使离职审计成了事后监督,对审计中查出的一些本可以及时制止的责任问题,都因时过境迁难于追究当事单位和个人的责任。一是追究被审计单位的责任比较难。问题的出现,往往不是某个领导个人决定做出的,而是班长领导协商后的结果,至审计时,原班子领导已调换,新任领导往往不愿触及或者处理。对于审计结果多数往往是通过审计摸清家底,了解产生问题的原因,很少利用它来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可是与考查任用干部挂钩。二是追究个人责任比较难。至审计时领导干部不是退“二线”,就是退、离休,加之现实生活中的“关系网”,新任领导上任后对前任领导个人问题避而不提。尽管有时查出的问题比较严重,思想上难免存在“与己无关不再追究”这样一种倾向,失去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真实意义。

四、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建议

领导任期 篇4

关键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一环, 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一、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意义及作用

(一) 有利于规范审计操作, 并防范审计风险。

建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进一步推进了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

(二) 有利于统一评价尺度。

建立、健全党政干部任期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可以为大力开展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提供统一适用的评价依据或标准。

(三) 有利于量化干部考核。

通过设置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具体评价指标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任期经济责任、政绩优劣、勤政廉政等情况进行量化, 予以评价, 就可以为科学、合理地考核任用干部提供重要依据。

(四) 有利于提供决策依据。

开展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通过运用相关评价指标, 可以对反映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社会经济发展的事实数据进行收集、审核, 并根据经过审定的数据, 计算分析相关经济指标, 可以为党委和政府宏观经济决策和正确使用干部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二、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内容

(一) 法律依据。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确立的依据是经济责任审计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审计法》、《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都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出了明确规定。

(二) 评价内容的出发点。

当前初步形成了“三权”评价体系, 所谓“三权”是指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经济政策执行监督权。实施区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应把握不同于一般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 从“决策者”和“组织者”的角度出发, 考察区县长是否具有领导经济工作全局的能力, 真实、量化地反映其市场经济意识、经济管理能力、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水平和经济工作实绩, 为党委和组织部门选拔使用干部提供重要依据, 并将此作为审计工作和设计评价体系的出发点。

(三) 评价内容的主要类型。

第一类: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主要是指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 评价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 (或所管理的部门、单位) 的预算内、外收支情况, 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和决算情况, 预算外资金的收入、支出和管理情况, 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第二类:单位或部门遵守财经纪律, 是指区县长所管理单位或部门遵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情况。

第三类:重大决策事项, 主要评价领导干部所管理部门、单位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建立情况, 民主决策情况, 决策执行情况、决策是否顾及到近期和长远的发展及决策有无造成重大损失浪费情况。

第四类:目标完成及经济效益指标, 是指任期初下达的目标任务以及应达到的各项指标, 根据要求确定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和财政收支结余等部分反映社会经济发展质量指标的完成情况。

第五类: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 是指在单位或部门内一些主要控制环节是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后执行的情况, 主要评价领导干部所管理部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设置的健全性、完善性和制度的执行程度对内控管理制度情况一般从健全性、有效性两个方面作出评价。

第六类:个人廉洁自律, 主要评价在审计中有无发现领导干部本人是否在公务活动中遵守廉政规定情况;在财政财务收支、重点建设项目等经济活动中, 有无违法乱纪以及贪污受贿、行贿、侵占挪用国有资产的行为等。

第七类:社会效益指标。主要评价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对社会的正负面影响, 如财政收入增长的同时, 对社会非营利机构的投入是否增长, 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投入等。该项指标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三、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第一类:真实性标准。即对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评价。

第二类:对领导干部所在管理部门、单位的经济行为是否遵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的合法性评价, 分为合法、基本合法、不合法三个等次。

第三类:对重大决策事项的评价, 一般从决策程序的规范性及决策执行的有效性两个方面作出评价。

第四类:目标完成及经济效益指标的评价。

第五类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 一般从健全性、有效性两个方面作出评价。

第六类个人廉洁自律, 主要评价在审计中有无发现领导干部本人违法乱纪以及贪污受贿、侵占挪用国有资产的行为。

第七类社会效益指标。主要评价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对社会的正负面影响, 如财政收入增长的同时, 对社会非营利机构的投入是否增长, 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投入等。该项指标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四、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审计评价的范围要覆盖区县长权力运行的主要轨迹。审计机关要在有限时间和有限的人力下, 对区县长进行全面审计和评价是不现实的。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 突出重点, 量力而行, 有所为、有所不为, 集中力量找准权力运行的主要轨迹。

二是审计评价要注重绩效。对区县长经济责任的评价, 特别要注意对绩效的评价。其直接目的是提高被审计区县政府使用财政性资金的经济效益, 发挥财政资金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三是审计评价注意分清界限。首先, 要注意错误与舞弊的责任界定。其次, 分清违纪与违规的责任界定。

四是合理转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要正确对待并转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要把审计结果与反腐败斗争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 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挂起钩来, 切实运用到干部选任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审计厅江苏省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操作指南江苏审计, 2003 (8) ;

[2]浙江省审计厅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构建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新模式浙江审计, 2006 (9) ;

单位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篇5

(一)分析及评价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及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及效益性:

1、重点说明本次审计对被审计单位账面数据(即未审报表)或已报出报表的重大调整,必要时列表对比说明;

2、分项阐述经本次审定的报表主要项目仍存在的质量方面的问题(潜在风险或遗留问题,如呆坏账、物资积压、大量收入为新增应收帐款等);

3、分析评价被审计人任期初、末的财务状况变化(指资产、负债情况,特别是资产质量、潜亏挂帐、潜在风险和表外资产、负债情况),任职期间的经营业绩趋势(环比+关键经济技术指标对比);

4、分析评价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人对上级考核指标的实际完成情况,尤其需结合资产及绩效质量、潜在风险及遗留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如本次审计的重点内容之一为财务数据审计,则此部分应另单列为一大项“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财务数据”专门反映,不要与审计发现的“问题”混在一起。

(二)分析及评价被审计人做出重大经营决策(含固定资产、技术改造、对外投资等)和管理变革(如用人和薪酬机制、流程和控制体系等)的决策过程的科学性、实际结果的效益性及对后任的主要/潜在影响:

鉴于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所限,此处评价决策过程时应注重程序性、以组织已有的程序性规定为依据,评价决策结果时应根据客观指标、以可对比的参照标准为依据。——也就是说,更应由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人的上级主管领导对此作出评价,审计人员配合核实上级领导评价所依据的财务数据及信息的可信赖程度。盲目扩大审计责任范围往往导致审计深度及结论可靠性受到质疑。

(三)揭示被审计单位在财务、资产、业务运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分析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在管理、内控方面的合规性、科学性及效益性:

应特别注意职工考核、晋升和薪酬机制,以及企业文化等配套机制(控制环境)对内控制度实际执行效果的影响,并考虑控制本身的成本效益,以免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人理解为审计人员“找茬”或书呆子气。

(四)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人面临或潜在面临的重大风险,如重大的合同纠纷、未决诉讼、或有负债及职工意见较大的问题等。

忽略此点往往导致汇报审计结果时被动,故内部审计不应仅局限于财务资料审计。如因外界因素影响而无法实施诸如审计入场公告、接受职工举报及职工走访座谈等程序,应作为重大审计范围/程序受限予以明确说明。

(五)被审计人及被审计单位其他重要领导人员遵守财经纪律和廉政情况:指审计有无发现其个人侵占或挪用企业资产、违反财经纪律和廉政规定,以及其他违法违纪问题。

领导任期 篇6

一、当前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功能的局限性

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既包括对党政领导负责的地方财政收支真实性、合法性的监督功能, 也包括对其的效益性评价功能。从我国近十几年实施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来看, 更多的将审计的重点放在了对真实性、合法性的监督上了。自然, 经济责任的审计功能也局限在审计的“监督”功能上而忽略了审计的效益性评价功能。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 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功能已经无法满足纳税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要求, 其功能的局限性愈加明显, 主要表现在:

一是监督功能诱发党政干部的对“经济数字”的盲目追求, 忽略发展的可持续性。党政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功能是“官出数字”怪现象出现的根源, 由于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构是政府机构内部人员提拔、政绩审核的主要参考标准, 而目前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发挥的是其自身的监督功能, 更多的是对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数字”的要求。

二是监督功能对部分党政领导干部的工作存在消极作用。经济责任审计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自身一套固定的模式, 既往审计的固定模式成为部分党政领导“不做为”的诱因。一些党政领导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参照经济责任审计的模式工作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思想, 这种消极想法的直接后果就是政绩的平庸以及地方发展的落后, 这与国家要求新时期党政领导干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二、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功能拓展的方向

党在十七大中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 对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实现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国家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工作提出的要求, 也是党政机关干部受托经济责任的全新内容。例如, 在公共资金的使用方面, 人们不仅要求党政机关干部依法使用公共资金, 而且要求党政机关干部高效使用资金, 确保资金的使用能够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当前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任职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的评价存在一个“四E”标准, 即要求党政领导干部的工作具备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环境性。这是对审计功能的挑战, 它强调了党政领导任职期间并非当地财政收入大、纳税多等相关数字上优于别人就意味着良好的政绩, 它将党政领导任职期间对非经营性资产的合理利用、对经济环境的保护、对自然资源的节约等指标纳入审计范围之内, 综合这些指标得出的数据才是对一个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正确的评价。因此, 审计的功能必须从以往的监督功能上拓展到评价党政领导干部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方面的“效益评价”功能。

拓展审计功能的好处在于一方面能够保证党政领导机关按照国家的可续发展的思想履行自己的职责。通过对党政领导干部工作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经济效益之外的指标审计, 可以有效避免以往一些党政领导干部为了自身政绩的需要对社会、环境、资源造成的损害;另一方面可以调动起党政领导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审计功能拓展之后打破以往经济责任审计的固定模式, 将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领导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促进其任职范围地区的发展。

三、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功能拓展之后的审计创新

围绕着党政领导干部任期责任经济审计功能的拓展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改进:

一是多种审计方式相结合。审计机关要充分利用各个部门的资料、成果, 尤其是土地、教育、城建等重点部门的资料。此外, 审计过程中要主动与纪检部门、组织部门等进行沟通;走到群众中去, 通过对群众的走访, 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予以重点核查。

二是延伸审计范围。审计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党政领导干部所在的部门, 要向下延伸到党政领导干部可以施加影响的下级部门或者实业单位, 审查是否存在铺张浪费、效率低下等问题;对重大项目进行审计, 审查是否存在盲目性、不科学性、破坏环境等问题。

三是采用科学的审计方法。以往的审计方法是适用于对账簿数据进行审计的方法, 随着审计功能的拓展, 除了传统的审计方法外, 还需要借鉴诸如思维方法、管理方法、技术方法等更为科学先进的方法。采用科学的审计方法可以保证功能拓展之后的审计能够系统有效的实施, 并能得到较之于以往更为精确合理的审计结果。

参考文献

[1]、蔡春.现代审计功能拓展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

[2]、刘颖斐, 余玉苗.宪政视角下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J].审计研究, 2007 (3) .

[3]、刘家义.关于绩效审计的初步思考[J].审计研究, 2004 (6) .

领导任期 篇7

一、事前控制阶段

(一) 推行领导干部签订经济责任书制度

在教育系统推行建立经济责任书制度, 对推进干部管理体制改革, 明确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 对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将起到重要作用。经济责任书应由组织、人事部门和审计部门联合制定, 并经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讨论通过, 在干部轮岗聘期初始签订, 主要应具备如下责任内容: (1)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本单位有关财经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及管理制度, 履行经济管理职责。 (2)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明确单位经济责任。 (3) 单位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 (4) 负责管理所属资产无重大人为损毁, 保证其安全完整。 (5) 本人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 没有违规违纪问题。 (6) 单位重大经济决策程序合规合法。 (7) 离任时按照规定的程序做好交接工作。 (8) 委托人, 受托人, 日期, 说明等内容。

根据各单位职能, 责任内容应目的明确, 符合实际, 人、才、物等关键部门的经济责任书还应包括针对性内容, 如基建处处长经济责任书还应包括:负责单位基建及修缮项目组织实施;严格执行单位基建、修缮投资计划, 不得自行确定计划外工程项目和超计划工程项目;不得自行改变原批准建设项目或者扩大建筑面积, 提高建设标准等内容。

(二) 确立经济责任审计项目

对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确立, 应建立一种“三上三下”的确立程序 (见图1) :

“一上一下”:组织部门结合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 (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或校长办公会) 制定的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政策和制度, 提出下一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委托建议, 上报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 同时下达到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办公室 (审计部门) ;

“二上二下”: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办公室 (审计部门) 根据审计时间和审计队伍的配置情况, 合理安排基建、财务、专项、经济责任审计等项目分配, 同时将近三年已安排经济责任审计的项目标注出来, 提出经济责任审计计划草案, 上报主管及分管领导审批, 相关领导将审批后的审计机关年度审计计划下达到审计部门;

“三上三下”:审计部门将审批后的经济责任审计名单上报组织、人事部门, 组织、人事部门下达正式“审计委托书”, 审计部门据此执行。

(三)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承诺制

审计承诺制是审计部门对被审计单位依法实施审计时, 被审计单位的负责人 (法定代表人) 和财务主管人员就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和其他有关情况进行的客观陈述和保证。实行审计承诺制可以约束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人员向审计部门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和其他情况, 同时可以就被审计单位有关资料的提供确定相应的责任人, 便于审计部门和有关部门追究责任时确定责任人。

二、事中综合评价

(一) 合理确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

首先, 行政预算单位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1) 各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情况。其中对预算经费情况进行评价, 主要包括评价预算制定的合法合规性、预算制定的准确性、预算支出的合法合规性、预算支出产生的效益性等;对科研经费情况进行评价, 主要包括评价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有据可依, 依据是否充分, 经费的使用和科研经费产生的效益状况等;对专项经费情况进行审计评价, 主要是评价专项经费开支的用途及范围是否符合国家专项经费的管理办法和相关的财务规定等。 (2) 任期内资产状况。主要评价资产购置论证程序的科学性、采购程序的合法合规性、采购审批环节的有效性、资产保管的完整性、资产领用的合规性、资产使用的有效性等。 (3) 内部控制情况。主要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4) 重大经济事项决策。主要评价制定决策的数量和质量、决策机制的有效性、决策内容的合法性、决策程序的民主性、规范性、决策对未来产生的效益情况等。 (5) 个人遵守廉政规定情况。主要评价个人是否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 有无违纪、违规问题, 有无损失浪费情况等。其次, 对校办企业、独立核算单位、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企业部门负责人 (含承包单位)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还应关注是否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本单位有关规定和企业内控制度对企业经济活动履行全面管理职责;任期内与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目标责任制有关的各项经济指标或任期目标完成情况;有无违法经营问题等。

(二) 设立经济责任评价指标

根据教育系统领导干部的审计内容, 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主要应从经费情况评价指标、资产情况评价指标、内部控制情况评价指标、决策目标评价指标、个人遵守廉政规定情况指标5个方面设立, 具体见表1:

(三) 综合评价

在评价指标的基础上, 应科学合理的确定评价方法。根据审计实践, 采用综合评价法、按百分制进行考核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即在指标分解时将总分设为100分:首先, 根据审计内容将指标分解为上表五个方面, 根据审计情况逐项扣减, 如办公经费支出比率高于目标责任, 扣1-5分;资产购置程序不合规, 扣1-5分;采购可行性论证不足, 扣1-3分等。其次, 将审计结果与国家和主管部门的要求相比, 或与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目标相比, 根据比较结果的相关率修正得分。第三, 依据最后得分多少来区别优秀 (90分以上) 、良好 (80-90分) 、基本称职 (60-80) 分、不称职 (60分以下) 四个档次进行综合评价。需要说明的是, 如果经审计发现被审计领导干部个人在财务收支中有严重违法违纪问题, 不论得分多少均评价为不称职。

三、公示审计评价结果

审计评价结果的公示是指向社会公示审计结论, 通常公示内容为审计机关的审计意见书等审计结论性文书内容, 也是审计评价体系的关键一环, 既可以使审计评价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也可以提高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的认可度。公示可以对严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及其处理情况、严重损失浪费问题及其处理情况等事项进行公示, 还可以对模范遵守国家财经法规的单位和个人的审计情况进行公示。审计评价结果的公示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审计评价结果的公示必须经审计机关主管领导批准, 涉及重大审计事项的, 还应经上级审计机关批准同意;二是公示的范围应控制在本单位范围内, 避免网络转载, 产生其他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刘世林、方伟民:《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与实务》,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领导任期 篇8

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实行审计在我国由来已久, 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 也是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工作的评价以及领导干部选拔的重要依据。与一般的审计过程相比,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更加复杂, 其审计结果更加重要, 会直接关系到我国领导干部对的廉洁和高效, 直接关系到我国领导干部队伍的纯洁性, 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严格遵守审计制度, 规范审计程序, 保证审计过程的科学严谨, 审计结果真实可靠, 监督和引导我国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积极促进地区经济建设。但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认识不足, 重视程度不够, 在审计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严重的干扰着我国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正常进行。本文将分析部分地区在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多年基层审计研究和工作经验给出具体可行的解决对策, 为我国完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作用分析

我国是一个民主集中制的社会主义国家, 领导干部担负着经济建设的重任, 领导干部队伍的廉洁性和高效性直接影响着我党的执政能力, 加强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意义重大, 具体表现如下:

1. 有效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督, 防止产生腐败

通过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可以有效的加强对领导干部行政行为的监督, 防止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 从根源上防止了腐败现象的产生, 有利于保证我国领导干部队伍的纯洁性。

2. 提高领导干部工作效率, 积累工作业绩

经济责任审计不仅仅是对领导干部廉洁性的审计和评价, 也包括对领导干部任期内重大经济建设指标完成情况、重大决策的科学性以及个人廉政高效等多方面做出的综合审计和评价, 通过综合审计和评价可以有效地提高领导干部的工作效率。

3. 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提高内在素质

对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可以防止贪污腐败的产生, 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 保持现有领导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和高效性。同时,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也是领导干部任免的重要依据, 通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可以科学合理的提拔优秀领导干部, 加强我国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三、当前部分地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 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认识不足, 重视程度不够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一个复杂的审计过程, 其审计结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但部分地区对其认识不足, 不能有效的发挥审计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对领导干部任期工作的一个总结和检查, 没有将审计上升到监督和评价的高度。第二, 认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仅仅是形式主义, 没有将审计工作落到实处, 背离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初衷。

2. 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不明确, 干部管理体制不完善

明确的审计范围以及规范统一的审计程序是审计顺利进行的基础。虽然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已经推行多年, 并且对我国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纵观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 我国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有很多不规范之处, 从各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可以看出,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各不相同。另外, 不同地方审计程序也存在着不规范之处。依据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定, 对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应该在任期结束后、职位调动前完成。但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的干部管理体制不合理, 对干部在任期间的监督和审计工作比较欠缺, 很多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具有过大的职权, 审计部门无法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只能在领导干部调离或卸任之后开展审计工作, 严重违背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原则。

3. 审计人员不足, 审计经费短缺

高素质的审计人员以及适度的审计经费支持是完成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支持与保证。与一般的审计工作相比,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更加复杂, 审计内容不仅仅包括领导干部的财务问题, 还要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行政管理以及经济建设等多方面进行科学全面的审计和评价;同时, 我国政府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繁重, 相关统计显示经济责任审计大体上占县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总量的50%-60%, 有的甚至占70%以上。但与之对应的是当前我国政府缺乏具有综合素质的审计人员队伍, 不能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人才保证。另外, 经济责任审计时间跨度大, 审计内容丰富, 必须要以一定的经费支撑为基础, 但部分地方政府对审计部门的经费支持力度太小, 不能支持相关审计人员按照规定的要求完成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审计, 造成审计质量低下。

4. 评价指标设置不合理, 未能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是审计人员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 只有设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保证审计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有效性。但在我国部分地区, 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不合理, 很多指标的设置过于陈旧, 没有依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设置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另外, 部分地区的评价指标体系也过于单一, 仅仅从廉洁从政以及经济发展两方面设立指标, 没有考虑对社会进步和环境指标, 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没有充分结合当地老百姓的需求和利益, 审计过程没有体现科学可持续的发展观, 这种评价指标体系不能体现出领导干部任期内所做工作的长期价值, 也不能对领导干任期工作作出科学评判。

四、完善我国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1. 强化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

强化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需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 相关领导干部需要端正态度, 为审计人员提供真实可靠的材料, 积极配合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第二, 审计人员需要提高认识, 意识到审计工作所承担的重要责任以及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审计工作, 将审计工作落到实处, 防止审计形式主义的出现。第三, 上级行政主管单位以及纪检部门需要加强对领导干部以及审计工作的监督, 增加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保证审计过程都能按照国家政策和法规进行。

2. 明确审计范围, 优化干部管理体制

我国是一个民主集中制的社会主义国家, 对领导干的任期的经济责任审计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开始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发展过程中, 我国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从开始探索不断走向完善, 各方面体制也不断走向成熟, 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之中, 部分地区还存在审计范围不明确、审计程序不规范的现象。国家相关部门必须依据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建设的需要, 加快相关审计立法以及规章制度的建设, 进一步明确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 规范审计程序, 保证我国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在相关法律和政策的规范下进行。另外, 我国部分地区干部管理体制不规范, 经济责任审计难以对相关干部起到真正的作用。因此, 部分地方政府必须规范干部管理体制, 加强对干部的监督与管理, 严格的执行国家对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做到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与离任审计的有效结合。

3. 加快审计人员培养, 满足相关审计经费

与一般的审计工作相比,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更加复杂, 不仅仅需要考虑到领导干部的个人经济行为, 还需要对领导干部的行政管理行为作出综合的评价, 这就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人才还比较欠缺, 这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加快对已有人才队伍的培训和教育, 提高现有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 还需要相关的高校加快经济责任审计人才的培养工作, 为我国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另外, 经费不足也是制约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相关部门也需要为审计人员的工作配套基本所需资金, 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4. 科学设置评价指标体系, 纳入长远发展规划审计内容

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进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家和老百姓对领导干部行政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部分地区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过于陈旧, 并没有依据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制定全新的指标体系。这就需要相关审计部门的人员积极深入基层调研, 补充相关基础知识, 了解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经济发展方向, 了解老百姓的基本利益需求, 制定完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另外, 部分地区的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仅仅关注于评价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的经济建设相关指标的评价, 没有将社会综合发展等指标纳入到指标体系之中, 这也是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

参考文献

[1]眭国华.深化经济责任审计促进领导干部科学履职[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0 (2) :73-75

领导任期 篇9

一、应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

开展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部门的法定职责, 是对审计理论的发展和对审计内容的拓宽。这项工作的开展, 引起企业各方面的关注, 也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一些想法和认识。首先是审计人员自身存在着畏难情绪, 认为审计评议工作量大, 涉及面广, 要求高, 难度大, 不仅要具有财务知识还要懂经营管理, 通晓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诸多环节, 而现有审计人员数量少素质也不高, 恐怕难以胜任, 而且审计评议直接涉及对企业第一管理者的鉴定和评议, 是个“较真”的工作;其次被审计的企业领导干部不重视, 有抵触情绪, 认为这样给予企业过多的束缚, 不利于企业把经营搞活, 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认识不足。上述这些想法,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

1. 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

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新形势下历史赋予审计部门的重要任务。经济体改革以来, 国家在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给企业以充分的自主权, 企业管理者在人财物、产供销等方面的权力大了, 对国家承担的责任也增大了, 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关系, 是摆在管理当局面前的严肃课题。对此,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1999年5月联合下发了《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 (中办发[1999]20号) , 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做出了明确规定。

2. 是企业领导干部考核制度的一项重要环节。

经济体制改革以后, 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考核一位领导干部是否称职胜任, 应观念上和制度上彻底改变。经济责任审计是以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 通过对任期内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作出重大决策情况、执行财经法规情况以及个人遵守廉政纪律情况等方面的审查, 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优劣,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通过考核领导干部任期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 可以用准确的数字和事实全面考评第一管理者, 避免凭个人印象和关系用人, 使干部考核工作建立在客观实际基础上, 经济责任审计成为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二是通过审计, 对加强管理者的约束, 可以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 也使离任者与接任者划清经济责任, 使接任者全面了解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状况和经营结果, 以便尽快进入角色;三是通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议, 把任职真实情况反映出来, 为干部管理部门正确选拔任用干部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有利于优胜劣汰, 发现和选拔优秀人才, 避免无为者继续留任, 为国家造成更大的损失。

3. 有利于加强企业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经济责任审计, 实际上等于考核了整个企业的主要工作, 对企业来说也是一个检查、总结、完善和提高的过程。进而检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 对生产经营的薄弱环节寻求解决办法, 总结经验教训, 改进企业管理, 提高效益。如在对某单位任职期中审计时, 发现材料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一个工区一次购料全部列销, 未实行分库管理, 造成材料消耗失控, 对此我们在查处问题的同时, 还帮助单位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材料管理制度, 受到被审计单位及领导人员的一认同。

总之, 只有从思想上真正认清任职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审计人员才能增强责任感, 尽职尽责, 客观公正地完成审计任务。被审计者才能自觉接受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 并以此为动力, 切实履行自己应承担的经济责任。

二、应理顺各方面的关系

开展企业管理者经济责任审计, 不光是审计部门的事, 还需要得到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 为此, 在实际工作中应理顺以下几个方面关系:

1. 理顺审计部门和企业主管领导的关系。

审计部门要经常向企业主管领导汇报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情况, 如实反映被审计的管理者的工作能力、管理水平、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 为企业主管领导任用干部、了解生产以及有关重大经营决策当好参谋助手, 取得领导的信任和支持。

2. 理顺审计部门与组织人事等部门的关系。

要做好这项工作, 审计部门还必须加强与同级组织人事、纪检 (监察) 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协调。在接到组织人事部门的委托后, 审计人员应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 了解被审计人员、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以便做好充分准备, 对一些有争议的单位, 可邀请组织人事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及纪检 (监察) 部门予以配合, 审计后相互通报情况, 从而对被审计领导人员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3. 理顺与被审计者、被审计单位的关系。

企业的管理者是被审计的对象, 要消除他们的顾虑和对立情绪, 审计部门要本着“一审二帮三促进”的精神, 把审计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放在帮和促上, 使被审计者、被审计单位认识到, 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决不仅仅是查处问题, 撤掉几个不称职的干部, 而是要通过总结经验教训, 促进企业加强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 帮助人们转变观念, 取得对方的理解和支持, 以便审计部门顺利开展此项工作。

三、其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意义重大, 要严格掌握政策界限, 讲究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在实际工作中, 经过近些年的实践和探索, 笔者认为还应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 为充分体现“一审二帮三促进”的精神, 建议在第一管

理者任职期中开展审计工作, 避免任期届满或离任时“秋后算账”。现实中各企业通常做法是先离任后审计, 这样做的弊端是, 对于任职时间较长的经济责任审计, 一是审计工作量大, 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对管理者全面审计评价, 不一定能够客观公正反映实际情况, 往往形成走过场, 不利于维护审计的严肃性;二是离任后审计, 往往形成问题已既成事实和长期过多的积累, 不利于单位及时进行整改和纠正, 有悖于内部审计的规范管理宗旨。建议在日常工作中与其他审计项目结合进行, 定期开展任职期中审计, 形成制度, 发便于更好开展此项工作。

2. 要注意掌握政策界限。

对经济体制改革转型中出现的问题要做具体分析, 不要轻易下结论, 要考虑变化了的新情况, 要以是否促进企业发展, 建立和谐社会环境为标准, 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对第一管理者做评价时, 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注意分清是现任领导责任还是前任领导责任界限。对上级部门要求办的事情、企业内部部门违纪行为, 要区别情况, 由当事人负责;对具体违纪违规问题, 要分清企业领导人员直接责任与主管责任、领导责任与管理责任的界限, 是人为故意还是工作中失误, 不应把一切问题都归到管理者上, 要分清具体问题实际情况, 持慎重态度, 客观评价。

3. 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方法。

考虑到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广、工作量大、时间性强、审计人员少等特点, 审计内容不易太广, 重点应放在任期经济责任目标是否实现;财务收支、盈亏等主要经济指标是否真实、合规合法;国有资产是否完整、保值增值;各项基金、税费是否足额计提上缴;各项政策法规、财经纪律是否贯彻执行;是否存在以权谋私、以及官僚主义造成的损失浪费等。在审计方法上, 采用查账、调查、分析相结合形式, 防止主观意断, 靠经验推理下结论, 要以准确的数据和事实为依据, 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

4. 审计人员要在实践中学习, 总结经验,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审计人员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但不一定掌握各行业经营管理活动, 需要不断积累、丰富、更新知识面, 对一些弄不清、叫不准的问题不要随意下结论, 审计报告要征求被审计者、被审计单位意见。审计人员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努力学习各方面知识, 不断提高审计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真正肩负起这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专业要求高的审计责任, 完成好企业管理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任务。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重点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 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自此, 经济责任审计已进入全面深化发展阶段, 需要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 按照制度规定的程序和方法, 并注意处理好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 才能更好地完成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 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正在不断发展和深化, 逐步走向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就做好此项工作应注意的几个方面问题发表个人见解。

关键词:领导干部,责任,审计

参考文献

[1]余天京.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审计, 2010, (13) :47-48.

上一篇: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下一篇:石化销售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