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品质

2024-06-28

信息品质(精选十篇)

信息品质 篇1

关键词:信息化,军事人才,信息品质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新一轮的军事变革推向高潮,武器装备数字化,作战理念信息化,极大地推动了以信息为主体的作战理论的发展。为了赢得未来信息化战争的主动权,各国都在强力推进军队的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军队的信息威慑力和战斗力。信息化战争已成为信息时代一种标志性的作战形态,谁掌握了战场信息的主动权,谁就掌握了战争的控制权。因此,建设一支信息化的军队,打赢未来信息化的战争,是新时期我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而要赢得未来信息化作战的胜利,数字化的武器装备固然重要,但信息化的作战理念,信息化的指挥人员,信息化的谋略思维,信息化的作战意识更为重要。所以,培养高素质的信息化军事人才,是实现我军信息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打赢未来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迫切需要。

1 充分认识军事人才信息品质在信息时代的战略地位

品质是主体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影响及学习教育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属性。信息品质是主体认识并驾驭信息的一种相对稳定和内在的品质结构,是主体有效地获取、传递、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是人在信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与潜能的综合表现。品质具有时代属性,在信息时代,信息属性是社会的基本属性,是人们最基本的品质特征。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世界数字化的今天,信息品质已成为主体整体品质的基础,成为其他一切品质的创生之本。

1.1 信息品质是信息时代人才的第一要素

信息时代的发展不仅改变着主体的品质结构,丰富着品质结构的内容,而且改变着品质结构的内在关系。信息社会,信息品质已成为主体最基本的品质,成为信息时代人才的第一要素。能否在第一时间获取、运用信息成为当今社会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在信息时代,信息品质体现和反映的不是主体的一般特性和潜能,而是信息时代的专有特质与潜能,是时代性的集中体现。信息品质是信息时代主体素质结构中最具时代性和先进性的部分,具有前沿性、导向性、调控性等特点,这意味着良好的信息品质是信息时代人才的第一要素和关键品质,是信息人才的第一要件,是信息时代人才品质的首要标志所在。

1.2 信息品质是军事信息人才的核心品质

新军事变革的实质是军事信息化和人才信息化的质变过程,这意味着,信息品质是军事信息人才的核心。一是信息技术对军事实践的全面渗透,导致武器装备的全面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一体化,军事对抗已成为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对抗,这就要求信息时代的军事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操作信息化武器装备的技术,具有丰富的信息科学技术知识,而且要具备信息时代的信息思维和方法,具有良好的信息品质和信息意识。二是社会信息化在军事领域的突出表现就是信息化战争形态的出现,它是继机械化战争之后人类战争形态的又一次根本转变,是信息时代战争的主体形态。信息化战争的出现不仅要求武器装备系统的信息化,而且要求整个作战系统,作战体系的信息化。信息化战争的核心是信息,如果说机械化时代战斗力的聚集表现在弹药的聚集、投送的话,那么信息化战争战斗力的聚集就主要体现在信息的聚集上,是指挥员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储存、运用的能力,是利用信息调控战争,把握战争全局的能力。由此可见,信息品质在信息时代已经成为军事信息人才的核心品质。

2 准确把握军事人才信息品质的科学内涵

信息品质作为主体认识并驾驭信息的一种相对稳定和内在的品质结构,是与主体的身体体能、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心理品质和军事素质等品质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特殊品质。就其品质本身来讲,它是一个诸多因素交织而成的复杂的综合体,内涵极其丰富。概括地说,信息品质是信息科学知识、信息技术能力、信息时代意识和信息思维方法等的有机统一。

2.1 系统的信息科学知识

信息科学是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计算机等技术为主要研究工具,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其特点是以抽象的概念,系统、严密的逻辑推理,形式化的符号语言和定量的数学描述所构成的公理化的理论体系,是在一定层次上和确定范围内正确反映信息本质和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信息科学在军事理论上主要包括信息战争、信息装备、信息作战、信息指挥、信息管理、信息保障等理论,是信息基础理论与信息专业理论的统一体。

2.2 娴熟的信息技术技能

信息技术是人们的信息经验、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的综合体现,是信息时代各种技术的核心技术,是主体内在素质和独特能力的体现,是人才的首要技能和第一能力。对于军事信息人才来说,具有娴熟的信息技术和技能,不仅是其信息素质的重要表现,而且是其能力的核心构件和支柱所在。

2.3 强烈的信息时代意识

信息意识是在一定的信息知识、信息经验和信息技能的基础上,对信息对象、信息内容、信息网络、信息环境等的综合反映与认知,是信息时代在人的头脑中的意识反映和思想再现。其特点是,对信息时代的现实和条件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稳定的意向性和丰富的联想性,对一切信息具有敏锐的感受力、持久的注意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能够充分认识信息的重要作用,迅速有效地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自觉地运用信息科学的知识和技能看待、分析和处理信息时代所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赶超意识和进取精神。信息意识,既是信息知识、信息能力的综合反映,也是主体长期积淀的结果和深层品质的最高表现,是信息时代人才品质的核心组成部分。

2.4 科学的信息思维方法

信息素质不仅体现在高度自觉的信息认识与信息思想中,还集中表现在并始终运用于科学的信息思维方法中。信息思维方法是比信息认识与思想更深一层的信息素质,是信息认识与思想在主体素质结构中的内化,是以思维技能、思维方法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信息认识和思想。科学的信息思维方法是信息人才信息素质的最高体现,是信息人才最深层、最具代表性的信息素质。科学的信息思维方法不仅是信息知识、信息思想的综合运用,也是信息能力的内在表现,更是信息意识与信息思维的工具。不具备科学的信息思维方法,就无法有效地进行信息思维,其信息意识、信息思想甚至信息知识都要受到直接影响。因此,是否掌握科学的信息思维方法,能否运用信息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信息人才信息素质的根本标志和最重要的表现。

3 提升信息化军事人才信息品质的主要途径

信息条件下作战,直面的是多维一体的信息化战场,使用的是信息化的武器装备,如果没有良好的信息品质,丰富的信息知识,熟练掌握信息化的武器装备,就难以担负起未来信息化作战的重任。

3.1 提高认识,确立信息化战争“信息制胜”观

信息化战争彻底改变了传统战争的模式,知识成为战斗力的主导因素,传统的弹药投送、人员杀伤、大规模的火力对抗被争夺战场信息、摧毁敌抵抗意志、打击敌战争潜力、瘫痪其指挥网络所取代,敌我双方的对抗更突出地表现为信息化网络的对抗。一是信息技术、信息知识、信息思维已成为信息时代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军事对抗的成败更加取决于战场信息的透明度,取决于交战双方人员的信息化的品质。二是信息化的人才是强军之本,信息化的品质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关键,确立“信息制胜”观,强化信息品质意识,是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只有抓住了信息品质这个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才能抓住问题的要害,也才能为军队信息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3.2 突出重点,优化军事教育信息课程体系

培养信息化的军事人才,应紧紧围绕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这一目标,把培养高素质的信息化军事人才纳入目标体系建设,使培养高素质信息化人才步入“快车道”。一是重点建设和扶持信息战学科。按照军队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人才建设的需求,在院校构建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战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群,改变目前院校信息战学科偏少的状况,重点建设和扶持信息战学科,加强对信息战基础理论、实战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把新理论、新知识、新战法充实到学科的建设之中。二是充实和完善信息化教学内容。为了使军事人才达到观念信息化、知识信息化、能力信息化、精通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信息技术和信息化装备的操作和使用的目的,必须加大信息化教学力度,不仅要把信息作战的理论与实践作为主要课程,而且要在军事思想、战役战术、作战指挥、外军研究等军事课程中突出信息战的内容,构建成系统的信息战学科体系。

3.3 强化训练,创新军事信息人才培养模式

信息品质的培养,必须通过强化训练,把信息科学的知识与思想变为军事人才的技能技巧、信息方法、行为模式和思维定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信息品质,才能使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知识与思想内化为人的信息品质结构。一是要强化训练,创新军事信息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院校育人的单一模式,积极探索院校与部队联合育人的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要充分发挥院校、部队的综合优势,加强交流,优势互补,强强联合。要建立共同培养人才的协作关系,形成整体合力,在彼此交流、协作与互动的联合过程中,全面强化和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信息意识,训练信息思维,提高信息能力,完善信息品质结构。

3.4 比较借鉴,探索军事信息人才培养方法

培养军事人才的信息品质应注意改进培养方法,要结合我军实际,开阔思路,比较借鉴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经验,积极探索,广开渠道,改进方法,力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要合理整合教育资源,加大信息知识培训力度。要强化资源共享意识,树立开放式的培养观念,努力形成内引外联,各方共育信息化人才的局面。实行能级管理,按照初、中、高三级培训相互衔接、逐级递进的原则,在院校与部队开设现代信息作战理论、信息技术与应用、信息作战指挥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学科,不断跟踪世界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及时充实新的教学内容,使其始终保持较强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二是充分挖掘部队自身教育资源,搞好经常性的在职培训。发挥部队各类信息人才的作用,依托全军军事信息网和全军院校综合信息网,以院校和训练基地为中心,开设信息知识和技能讲座,帮助军事人才强化信息作战观念,掌握战法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态,夯实信息知识的基础。

3.5 加快步伐,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

信息品质 篇2

华新小学 朱轶峰 张卓

摘要: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学的独有特点,即教学内容的相关性、涉及多学科的广泛性以及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直观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实际就是以实践操作为基础,通过在理解思想与方法基础上的熟练操作,获得具有广泛迁移价值和认知灵活性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当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去考量转变后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发现事实上整个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智力或能力的思考还不够深入,普遍存在学生思维的自由时间和空间有限,个人思维的品质不高。在信息科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目的、有意识地采取一些独特的方法,精心组织、训练,这样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真正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双向发展。

关键字:思维品质;信息科技;智力

经过多年的基础教育改革及新课程实施,教师们不断探索与积累小学信息科技课堂的教学方法,在课程中贯穿新课程理念完成教学活动。小学信息科技课堂上有声有色,师生、生生互动已成为课堂的一道风景线。纵观课堂,教学内容越发丰富、教学手段形式多样、教学活动充实多彩,对于学生的智力、能力的确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仅仅教会了教材中上网搜索信息、熟练运用各类应用软件,就能对学生其智力进行开发了吗?当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去考量转变后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发现事实上整个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智力或能力的思考还不够深入,普遍存在学生思维的自由时间和空间有限,个人思维的品质不高。

对于我们每位教师而言,如果不能够将各类外部活动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内部思维活动,那么课堂教学的意义就未完全达成,课堂活动的关键是学生是否运用自己的大脑参与到课堂中,并进行独立的、创新的思考。那么,怎样才能从信息科技学科的特点出发,依据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结合学生年龄层次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及创造能力呢?

一、智力培养与思维品质

思维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智力和能力之中的核心。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先天的思维潜能素质、后天的学习训练。由于每个人先天的思维潜能素质,不会随着人的意愿而改变,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方面不同个体都具有差异性。因此,学校对于教学发展智力必须创造出优化的学习条件,让学生们的个人思维能力按适当的速度得到最佳发展。对于发展学生智力的最佳途径,思维发展心理学家认为: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或智力的主要途径。它包括独立性和灵活性、广度和深度、顺序性和敏捷性等。我国思维发展心理学家朱智贤曾指出:思维品质的实质是人的思维能力差异的表现,即智力差异的表现。由此可见,每个个体的思维水平和智力差异由思维品质得以体现,在智力培养上需要要抓住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个突破口,取得提高个体的学习质量的教育目的,二、学科特点与小学生思维特征

小学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紧密联系,形成了学科教学的独有特点,即教学内容的相关性、涉及多学科的广泛性以及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直观性。此外,由于当代社会中计算机成为了信息处理的主要工具,所以,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实际就是以实践操作为基础,通过在理解思想与方法基础上的熟练操作,获得具有广泛迁移价值和认知灵活性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知识的主要价值往往藏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只有那些善于思维的人,才能将知识真正的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小学生年龄多在8~12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比较突出的思维特征是: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据主导地位,但实体形象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个人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易出现表面化和片面化;个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泛性特点逐渐突出,面对新鲜事物和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探取欲望,愿意且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和想象丰富,富有创造而又易于幻想;对于各类事物和学习的兴趣度,其有“广度有余、深度和持久性不足”的特点。

三、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质疑探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逻辑水平以及深度。它集中表现在:善于透过现象和外部联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深刻地思考问题,系统化、一般化地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应从三个维度循序渐进:

① 双基的学习:感知一理解—巩固一应用。如计算机的组成、办公自动化软件等基本知识。

② 能力的培养:参与一体验—感悟一表达、表现;以实践和探究性学习为主. ③ 学习的内化过程:接受、理解—训练、实践—内化、提升;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自定义动画等过程都应引导学生遵循系统的思想和软件工程方法,按照相应的技术规范开展活动,从细微处培养良好的技术实践习惯,即从规划开始,亲历设计和制作过程,以测试、评价结束。

1.知识的呈现方式问题化、情境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把问题设为整个课程的载体,由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学习,思考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入理解问题并尝试掌握其实质,通过这样的过程来培养和历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整个探究过程不能终止于问题的解决,而是需要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索过程中不断质疑,这样便能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中迸发出新的问题。例如,教材首课中的“信息”这一概念,对于课程教学而言有着很重要的含义。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仅仅让学生划划书、读一读,学生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是老师强加给我们的概念。这样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不能将知识融入到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实际上,这一概念至少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分析:信息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它包含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等,是具有独特性质、有价值的资源。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来感受信息,列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传媒如何传递信息,比较古今信息传递方法或用“感觉剥夺实验”等典型的事例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2.留出合适的思考、归纳、探究的时空

针对某些教学内容,教师的讲解、传授是必须的,但是教师应当做到在完全了解学生对某一教学内容的认知程度,并结合学科课程标准把握讲授的尺度,做到精讲,点拨关键处,让学生有“拨开云雾见太阳”的认知感受。反之,如果一味的采用过多、过繁、过时的填压式讲授是不会受到学生欢迎的。因此,我们倡导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多种多样,灵活可变的教学模式,做到讲练结合,收放适度。例如,讲授“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及工作原理”时,教师利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机的组成。继而演示拆开一台计算机的过程,介绍各种硬件的名称及其作用,引导学生从外现、工作原理进行分类,归纳计算机系统组成图。最后,引导学生类比“人的解题过程”,分析出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教室需要注意在探究问题的设计中要有梯度,不能过于简单直接,也不能无从下手,要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自觉的、真正的参与到问题探索中。所探究的问题,必须是能够激发学生高水平思维或认知活动的,尽量避免通过简单的复制和粘贴即可完成的任务。探究问题成功之后的交流展示,不能仅限于小部分学生,教师要根据自己的课堂观察,让不同观点的学生发表意见,由此制造出浓厚的讨论氛围。结论可以不唯一,但必须要有结论。

(二)开拓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是否具有广阔性,主要表现为思路是否开阔,能否全面地分析问题,多方向、多角度地研究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特征、差异和隐含关系,因而能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问题。思维的广阔性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基础上的知识迁移。能够进行知识迁移的条件有二:一是内容之间的共同因素;二是概括能力及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1.揭示教学内容的纵横联系

教师加强对新课程理念和指导意见的学习,钻研教材,总体把握学科,突出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教学次序要合理,尽可能由巩固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启发、引导学生寻找新旧知识之间最敏感、最接近的联系,寻求最生活化、最靠近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内容,不断加深学生的积累,使相关知识纵横贯通成为可能。

例如:对于“利用Word制作电子小报”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对作品的评价鉴赏形成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围绕具体实例,分析优秀电子小报应该具备哪些要素,通过展示学生所熟悉或认同的电子小报(如前几届学生的作业、学生参赛作品等),分析其表达的主题是什么,素材选择有何特点,与主题是否吻合,表现形式、排版布局有何特点和技术实现方式有何特点„„从而归纳出好的电子小报应该具有思想性、技术性、艺术性的知识要点。

2.注意问题解决中的一题多问、一题多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从不同角度提问学生,并运用条件的增设变化、结论的延伸及条件与结论的互换等方法衍生出新的问题。

例如,对于“画图”程序中添加文字一课,提出如下问题:字体太大无法再文字框中显示怎么办?文字的颜色怎么变化?„„ 这些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对文字工具栏、字体的认识更为深刻,帮助学生把相关的知识联通起来,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还能启发学生遇到问题的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去考虑,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全方位地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3.既要重视课本,也要适当拓展

现在的小学生对于电脑和网络的基本操作驾轻就熟的不在少数。假如教师只让这部分学生按部就班地跟着书本程度操作,必定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必定会出现学完以后不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情况。因此,教师需要对于教材的深广度和难易度准确把握,由此再依据所了解的学生特点,设计出合适的技术深度,适当的补充教学内容,扩展知识面。例如,可以选用生活中学生常见的“交通安全”作为PPT自定义动画环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创设过马路的情景,做一会小编剧、笑小导演,完成一部“交通安全宣传片”,充分激发学生们对于自定义动画的兴趣,并将这份兴趣衍生到生活中,学以致用!

(三)辨析求真,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在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问题,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主要表现为: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迷信、不盲从,敢于怀疑,勇于纠错,有较强的辨识能力,能够客观地考虑正反两个方面的意见,虚心地进行自我检查。缺乏思维批判性的人,往往走两个极端:或者自以为是,或者人云亦云。前者主观自恃,骄傲自大;后者则轻信轻疑,没有主见,易上当受骗。

1.鼓励学生质疑,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学生将某个问题进一步展开并深人讨论。如在“表格的格式”教学中,学生开始时会把表格处理得花里胡哨,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质疑格式处理的目的,是为了与众不同,为了漂亮,还是为了„„学生逐渐达到共识:我们处理表格格式的目的是简单、清晰、直观、明了地表现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更充分、更有创意地呈现意图和表达观点。

2.注重辩证批判性思维教育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随着网络的无限开放,使得许多非健康的信息也经常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而最易上网成瘾的年龄便是从10、11岁开始,由于孩子们对于网络的自我识别能力极其有限,如若不及时加以引导和有效监管,他们势必成为不良信息的奴隶。辩证批判性思维教育便要求教师注意从身边的事例、国际国内大事、各类科技博览节目中,去挖掘能够令学生心驰神往的信息技术应用情景,以及含有“道德两难情景”的案例,激发学生深层次思考、多视角讨论相关的社会问题,内化相关的道德规范,从而建立起诚信、自我负责和自我约束的自我教育学习体系。

3.设置认知“陷阱”,启发学生逻辑思考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认识是从不全面、不深刻,甚至常出谬误的多次反复,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学生易错、易漏的知识内容以及难以掌握的基本技能处预设陷阱,使学生预先体验错误,这样可以杜绝或减少同样的错误。通过设疑、探讨、反思,使学生克服了思维的惰性,逐步培养起用批判的态度处理问题的习惯。

例如,“画图”中,背景颜色的处理、移动图画的方式,都需要运用鼠标右键才能达到效果„„对这类易错问题,“掉进陷阱的体验往往比走一段直路更容易使人记忆犹新”。让学生在“反面教育”的作用下,经历一个设谬一-排谬的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逐步养成思维的批判性、严谨性。

(四)联想变通,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够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与变化,对知识运用自如,机智地寻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能够根据所发现的新事实,及时修改自己原来的想法,使思维从成见和教条中解放出来.

1.利用生活经验,促进抽象概念的灵活掌握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特点虽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经验成分特别大,学习经历、生活经历是他们逻辑的依据,有待向理论型逻辑过渡。教师要处理好抽象概念与学生生活感知范围的关系,以具体形象的比喻和联想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你是动画的导演,材料库里面的文件是你的演员,你把合适的演员安排到舞台上演出”,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和记忆自定义动画的相关知识。

2.引导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策略

一个好的问题解决策略是人们长期问题解决的经验总结,它对于解决特定问题很有效。所以,教师要经常教给学生一些好的问题解决策略,还要鼓励学生去总结自己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策略,并相互交流。经过一个阶段的教学,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带有规律性的技能以后,教师应多指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对一些事物和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和综合.从分析到综合概括,从综合概括到分析运用,学生的思维过程全面而灵活,在现实生活情境中更能触类旁通。

例如,学生无论学习哪种作品制作软件,作品制作都离不开素材的选择、加工与处理。教师应着力启发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解决策略:确定常见的作品素材类型,素材的选择要符合主题内容、精美而富有内涵,作品中所集成的素材要经过优化处理和压缩。在辨别、吸收、加工、借鉴的基础上,确保广泛占有素材、善于选择过滤素材、科学地加工处理素材、合理进行素材的存储。

(五)把握问题实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反应速度和熟练程度。只有把握问题实质,才能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适应迫切的情况来积极地思维、周密地考虑、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作出结论。

同样是完成任务,有的学生能够迅速完成,有的则会拖沓迟缓。从表面上看,速度是思维敏捷性的特征。但从其形成的必要前提上来分析,思维活动的概括或概括水平是培养思维敏捷性的根本保证。心理学研究发现,优等生能识别并能预期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关键的。他们能迅速地摆脱问题的具体内容,一下就抓住问题中具有基本意义的关系,后进生则只看到一些孤立的、无关紧要的材料,往往很难摆脱掉具体问题、具体内容的影响,看不出抽象的知识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教会他们摒弃不必要的、无关的、多余的因素,抽象出一般的知识关系和结构。

(六)引导求新,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独立思考并创造出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成果的智力品质。信息科技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及实践性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十分有利。

1.鼓助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教师需要展示不同的案例去启迪学生的思维。作品类案例的教学价值体现在:范例是学生探究和创作的良好激发物;典型作品是启迪学生思路和思维的源泉;有缺憾的作品是探究、改进和创新的起点。

例如,教师可以展示研究性学习、小调查的实例,包括典型作品和有缺憾的作品,从而启发学生利用“表格”作出只有自己独特研究价值的统计报告。

2.设置运用型问题 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这样势必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对于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非常不利。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求教师开设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灵活地去学习和探究,从而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潜能。

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是组成完整的思维品质必不可少的因素。它们之间环环相扣,密不可分。在信息科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目的、有意识地采取一些独特的方法,精心组织、训练,这样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真正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双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杭州教育出版社,2003,8:第111页。

【2】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第9~13页。

【3】林崇德.学习与发展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 25 , 1 6。【4】皮连生.智育心理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97。

网上可查童装品质信息 篇3

2015年11月开始,质检总局在家电、童装、洗涤用品三个行业全面推进企业产品质量承诺工作。此次质检总局执法督查司与四家电商平台签约合作,决定在电商平台设置消费者查询入口,由质检总局执法督查司信息化平台向电商平台推送有关质量承诺企业名单、承诺内容、检查情况等信息。消费者在电商平台消费过程中可以方便查询承诺企业有关信息,充分行使“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和表达权”,有效地维护合法权益。

在当前质量违法屡禁不止,利用互联网制售假冒伪劣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质检部门开展企业产品质量承诺活动,是推进企业落实质量主体责任的创新举措,将消费者维权监督、行业自律、媒体监督、政府监管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共治质量问题的工作格局和优胜劣汰、优质优价的市场环境,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更好的保护,使重质量、守信用的企业产生落实质量主体责任的内生动力和外部压力,推动经济发展转到以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上来。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打造卓越品质 篇4

如何提高幼儿园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如何以新课程理论实施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如何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 改进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信息化建设为幼儿园发展搭建了新平台。

一、健全机构完善制度, 构建校园数字化环境

要普及信息化技术教育, 领导的意识是关键。幼儿园成立了信息化管理小组, 组长由园长担任, 领导小组下设三个团队:专业技术保障团队——负责软硬件环境的建设和维护;培训团队——负责教师队伍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和应用指导;骨干教师研究团队——负责园务管理、教学应用的研究和推广。通过“一张统计表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幼儿园各项活动中的运用统计) ;二个例会 (每学期始到末的幼儿园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组的工作会议以及每月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教科研活动) ;三本帐册 (幼儿园现代教育技术财产登记册、现代教育技术软件分类目录册、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使用记录册) ;四个制度 (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使用制度、资料出借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信息化培训制度) ”来完善幼儿园教育信息化的日常管理工作。机构的健全, 责任的明晰, 使幼儿园的信息化管理做到了上下配合、层层落实、点面有序、分中有合。

二、构建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整合的实践模式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我们把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整合细化为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促进家园共育、信息技术加强安全管理三个部分来实施。虽然每一部分都有着不同的实践主体, 媒体技术与方式方法, 但有着相同的目标与期望, 即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1、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年龄小, 思维直观,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 使教学内容“动”起来, “活”起来, 有效地激发出了孩子们的学习欲望, 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开展了同课异构, 使用电子白板的教学观摩, 老师们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各项功能, 擦除、遮罩、移动、嵌入等。如:《小蝌蚪找妈妈》的语言活动中, 我园教师利用了白板的互动性, 将孩子们绘画作品拍摄下来, 用于故事情节中, 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用到故事中, 他们特别开心。在观摩活动中, 孩子们通过触摸, 有了真实的感受, 与教师的互动更加积极, 真正实现了课件、白板、教师、幼儿的完美互动, 孩子收获了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成功感, 老师们体验了解了电子白板强大的教学功能, 为教师学习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同时也促进了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2、信息技术营造园本文化

充分发挥校园网、校园广播站等实践平台的优势作用, 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幼儿活动、游戏, 为幼儿健康成长提供良好、和谐的环境氛围, 如通过校园广播站播放丫丫新闻、童话王国、科普知识等, 以扩大幼儿的视野, 在校园网上开设明星宝宝、幼儿画廊等专栏, 并进行优秀小主持等评比活动, 以扩大宣传范围, 提升教育效果。信息技术营造良好、温馨的园本文化, 不仅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身心愉悦、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培养及提高了幼儿的个性、情感、行为等综合素质, 同时也推动了幼儿园健康持续的发展。

3、信息技术促进家园共育

实践中, 我们发现通过创建QQ群、班级博客等交互系统, 实现“幼儿园——家庭的合作交流与协同教育”。我园利用幼儿园门户网站的有利平台, 根据各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班级特色, 创建了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实用性的班级主页。

幼儿园网站除了经常更新校园新闻、教育科研、卫生保健栏目内容, 还提供了学习、娱乐、交流等丰富多彩的内容, 可有效地帮助家长解决一些育儿难题;促进亲子互动与人际关系的发展等。班级教师还为每位幼儿建立了“幼儿成长档案”, 教师会及时地捕捉和发现幼儿在一日生活和常规活动中鲜活和闪亮的行为, 将收集到的幼儿作品及相关资料上传, 家长在家教过程中发生的故事、疑惑、孩子成长图片等也一一上传。

4、依托现代信息技术, 构建新型的教研形式

一是名师引领, 广泛交流。在组织结构上, 以教研员牵头, 以名师工作室为中心建立区域性网络教研指导小组。教师通过登录教育研修网, 来满足专业发展的不同层次的需求。桥东一幼名师安瑛老师的工作室, 建立了“教学反思”专栏, 写了大量的教后感。通过网络的平台一方面引领园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另一方面实践与姐妹园所之间的网上交流。

二是开展活动, 全员参与。我们认为, 各个园所都有独特的办园理念和办园风格, 每学期有计划地开展领域教育教学专题教研、示范课观摩、教师研讨培训等活动, 并将活动过程录像后存放在网站上共享, 教研员会定期的将研修主题发表在教研活动栏目中, 我们开展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 教师们再进行反思研讨的跟帖, 教研员将教师发帖进行梳理, 寻找共同的研究点, 并生成了下次研讨主题。在网络教研的平台上, 教师通过文字来提炼观点、形成思想;通过跟帖大家集思广益, 教研员及时综合教师的观点, 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品质标语_品质口号 篇5

2.上下沟通达共识,左右协调求进步。

3.创新突破稳定品质,落实管理提高效率。

4.同心协力创佳绩,敬业乐群齐参与。

5.品质手法用得巧,解决问题没烦恼。

6.突破是成功的前奏,方法是成功的利器。

7.创新突破稳定品质,落实管理提高效率。

8.内部稽核轮流做,系统维持不会错。

9.强化5S的管理,提高品质与效率,10.作业标准能遵守,品质安全不用愁。

11.检验测试彻底做,品质问题不放过。

12.时时寻求效率进步,事事讲求方法技术。

13.品质保证要全面,全员参与靠观念。

14.自主检查做得巧,产品品质能确保。

15.环境整洁身心好,整理整顿效率高。

16.正视危机,增强信心,艰苦奋斗,再创辉煌.17.以科技为动力,以质量求生存.18.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19.质量出效益,点滴成江河.20.建质量效益之路,创质量效益之业.21.不论生产多忙,安全不忘;不论产量多少,品质不忘.22.和传统的昨天告别,向规范的未来迈进.23.增强品质意识,强化安全观念.24.产品质量连万家,利害关系你我他.25.制造须靠低成本,竞争依赖高品质.26.产品是躯壳,质量是灵魂.27.质量意识在心中,产品质量在手中.28.质量意识强,品质有保障.29.追求品质卓越,尽显企业精华.30.重视产品质量,加强企业管理.31.强化竞争意识,营造团队精神.32.团结一条心,石头变成金.33.深化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34.加强质量意识,端正质量态度;规范质量行为,树立质量风气.35.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创效益,凭服务树立形象.36.效益靠质量,质量靠技术,技术靠人才,人才靠教育.37.全员培训,同步提高,创新进步.38.重视合同,规范运作,确保质量,信誉承诺.39.客户想到的我们要做到,客户没想到的我们也要做到.40.品质管制人人做,优良品质有把握.41.人人提案创新,成本自然减轻.42.检验记录要可靠,统计分析才有效.43.自主检验做得好,生产顺畅不得了.44.作业标准合理化,品质保证国际化.45.产品批次能鉴别,问题产生能解决.46.专心工作为首要,质量安全皆顾到.47.质量意识加强早,明天一定会更好.48.严谨思考,严密操作,严格检查,严肃验证.49.爱惜原料一点一滴,讲究质量一丝一缕.50.抓好产品质量,必须从我做起.51.进料检查照标准,产品品质必然稳.52.质量是永恒的生命,信誉是永恒的保证.53.品质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效率.54.完善规章制度,遵守安全规程.55.安全来于警惕,事故出于麻痹.56.创优质品牌,树企业形象.57.提高安全意识,增强安全保护

58.消除安全隐患,保障人身安全

59.品质在心中,安全在手中

60.整理整顿常清扫,效率提高浪费少

61.今天的事,今天完成62.你的自觉奉献,才有公司明天的辉煌

63.只有勇于承担责任,才有机会承担更大的责任.64.品质是做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65.做一流的品质,是我们的目标

66.做好电点滴滴的事,是我们的责任

67.整理整顿精神好,品质检验依次高

68.举手之劳做清洁,环境清洁可常乐

69.工作质量人人把关,产品质量层层把关

70.该说说到说到做到做到有效

71.现场管理好,产品质量高

72.合理安排,提高效率

73.规范管理,降低成本

74.科学管理,诚信为本,精益求精,客户至上

75.强化班组建设,将不良消灭在本工序

76.做无差错能手,向零缺陷迈进

77.力求一次做好,争取最大效益

78.消灭不良起因,规范管理操作

79.检验记录确实填,制程稳定展笑颜

80.控制来料品质,稳定成品质量

81.产品质量无缺陷,顾客服务无抱怨

82.宁愿事前检查,不可事后修改

83.全员用心做得好,企业提升跟着跑

84.整理整顿做得好,生产管制难不倒

85.不转机制就转岗,不换观念就换人

86.进料检查照标准,产品品质必然稳

87.只有不完美的产品,没有挑剔的顾客

88.品质第一,客户至上;团结拼搏,争创最佳

89.以人为本,唯才任贤

90.品质在心中,安全在手中

91.认同企业使命,全情投入工作,促进个人发展

92.自我提升,良性竞争,相互欣赏,相互支持

93.迅速反映,立即行动

94.全心投入,追求卓越

95.取得认证,通行无阻,放眼天下无限商机

96.细心、精心、用心,品质永保称心。

97.实施ISO9000,大家同心日日革新。

98.ISO 9000不只是目标,是你我共同的责任。

99.上下沟通达共识,左右协调求进步。

100.创新突破稳定品质,落实管理提高效率。101.品质保证有观念,ISO 9000成功要全面。102.同心协力创佳绩,敬业乐群齐参与。103.品质手法用得巧,解决问题没烦恼。

104.品质管理标准化,ISO 9000落实靠大家。105.突破是成功的前奏,方法是成功的利器。106.创新突破稳定品质,落实管理提高效率。107.内部稽核轮流做,系统维持不会错。108.强化5S的管理,提高品质与效率,109.作业标准能遵守,品质安全不用愁。110.检验测试彻底做,品质问题不放过。111.时时寻求效率进步,事事讲求方法技术。112.品质保证要全面,全员参与靠观念。113.自主检查做得巧,产品品质能确保。114.环境整洁身心好,整理整顿效率高。115.未来的成功属于质量领先者.116.质量是提高企业效益的保证.117.贯彻ISO9001标准,树企业新形象.118.实施ISO9001标准,规范企业管理行为.119.卓越的产品和服务是员工的成就和自豪.120.杜绝一切不合格是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121.贯彻ISO系列标准,树立企业新形象 122.实施ISO9000,大家同心日日革新。

信息品质 篇6

一、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信息技术课具有发展性、综合性、趣味性、可操作性等多个特点,在网络化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中,能够很好地适应不同学生以及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需求,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能够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需求。

“一切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这一核心理念,需要我们在关注信息技术教育中不能忽视教育的个体价值,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目的更应当体现在把每一个学生生命的潜能激发出来,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人格健全的人。

目前,国外非常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其信息技术的教学理念跟我们有较大的差异。如美国教师的信息技术课堂不是单纯地强调学生获取知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获取与整理信息的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非技术素养。

这一发展趋势也意味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于“以人为本”,而“人文关怀”应当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价值。

因此,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进行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的研究。

(二)研究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其研究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凸显学校教育的“生命关怀”特征。

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凸显信息技术教育对生命主体的尊重。

研究价值: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品质培养的研究,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的三维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对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广泛的实践价值和推广价值。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以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为中心构建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体系,将其个性品质的提升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目标。

(二)研究内容

1.以学生心理发展为主线构建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体系。

2.形成和建构“心理发展性教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3.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策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张扬个性和发展个性。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一)研究视角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确定信息技术课程的三维目标,形成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教学体系,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进行教学,使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情感得到提升,态度得到转变,从而影响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

(三)研究对象:七、八年级学生

(四)技术路线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努力挖掘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中的心理发展目标,明确每一节课中心理发展目标的内容,将课程目标由学科知识本位向心理发展本位迈进。为此,我们组织各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师从编写教学设计开始,通过行动研究更新教育理念,并将心理发展目标真正体现在信息技术教学之中,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教学的深层结合。

四、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个性培养的实践

我校刘杰老师2008年9月参加工作,2009年5月参加了河北省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的选拔工作。他按照教学进度应该学习八年级“设计网站和制作首页”的第二课时——“设计展示自我风采的个人网站”,为了能够凸显“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在不改变教材基本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学校正在进行班级网站建设活动,我们把该课修改为“我为班级建网站”,并确定该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们对该课进行如下的教学设计。首先为学生创设了教学情境,激趣引入:以已经毕业的学生设计的班级网站为例,介绍了班级网站中常见的栏目,如“班级简介”“教师风采”“学习伙伴”“成长足迹”“班级相册”等,让学生对班级网站的建设有了初步的感知。在专题学习网站上为学生制作了各种建设网站的学习资源(视频教程、班级活动图片等),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然后把整个班级分为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完成班级网站中的一个栏目,学生作品完成后,把各组的成果汇总后即成为班级网站(合作)。小组内同学根据专题网站提供的视频教程,进行自主学习,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解决(探究)。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较大困难,则在加以指导后让学生自行解决。学生在设计网站的过程中,边学习、边讨论、边设计,每个人发挥了自己最大的潜能,做出了极具特色的班级网站。学生的个性在班级网站的建设中得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通过自己的作品得到张扬和发展。学生通过合作,加强了集体主义荣誉感,在学习、建设网站的过程中,影响了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五、总结与反思

有了“我为班级建网站”这节课成功的经验,我得出如下结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重确立课程的三维目标,有利于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的情感目标尤其重要。

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个性品质培养的研究,需要坚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学习理念,最终形成能够张扬学生个性、发展个性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体系,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挖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主题,并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信息素养而非技术素养的教育,坚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方法与能力。

参考文献:

1.郑伟颖,《美国洛杉矶地区信息技术课堂一瞥》,中国电化教育,2011.3

2.张斌,《试析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3.8

3.韦朝英,《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越性》,人教网,2010.08.26

信息品质 篇7

关键词:信息道德品质,社会行动模式,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教育

一、信息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信息社会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特征, 赋予了每个人信息的生产、加工、储存以及传播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越强, 个人所生产信息的社会影响便越大。如果这种信息是健康的, 有益的, 那么其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反之, 如果这种信息是无益的, 甚至是毒瘤, 那么其对社会的危害也越大, 同时由于信息社会的特征 (个性化和社会化) , 其根除也必将越困难。因此, 培养信息社会每个公民的信息道德品质, 将是保证信息技术这个科学的“双刃剑”朝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发展的有力保障。同时, 由于人类社会才刚刚步入信息社会, 许多信息技术手段才刚刚出现, 还有许多新技术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而出现, 相关信息法律还不成熟, 信息道德在某种情况下, 将是调节人们信息行为的有力工具。因此, 这时候的信息道德教育将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

二、信息道德品质的组成

(一) 信息获得的道德规范:

信息的获得要在信息拥有者的授权下进行, 不要恶意获得别人的信息, 不要非法进入别人的信息系统中, 等等。

(二) 信息生产的道德规范:

信息的生产是指信息的创作。在信息的创作中, 要自觉遵守知识产权, 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这在信息社会的海量信息中尤其重要。在信息的创作中, 不要创作有害于社会, 有害于他人的信息, 等等。

(三) 信息运用的道德规范:

信息运用的道德规范是指信息的复制、加工和存储。信息的运用要尊重信息创作者的意愿, 在信息创作者的授权下进行, 等等。

(四) 信息传播的道德规范:

信息传播的道德规范是信息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要通过正当的渠道传播信息, 不要传播不健康、不符合事实的信息, 不要强迫把信息传播给别人, 信息的传播要在信息创作者的授权下进行, 等等。

三、当前信息道德教育的现状

目前, 教育界已经普遍认识到了信息教育的重要性。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和普及已经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被列入到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计划中。但是这些研究和实践, 一般关注的重点是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而很少关注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在这些研究和实践中, 信息道德教育仅仅是信息能力教育的附带品, 甚至是无意识的附带品。信息道德教育被散落在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课中和信息技术课的无意识影响中。这与信息道德在信息社会的重要性极不相符。要想让技术为社会服务, 必须让它掌握在拥有一定的技术道德的人手里。因此, 加强信息道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是当务之急。

四、社会行动模式简介

社会行动模式是美国学者纽曼等人在充分分析了传统道德教育的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的。纽曼认为, 传统的道德教育主要强调了学术性学科, 注重学生获得有关历史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强调对社会政治体制结构和政府法律的了解;强调讨论社会问题;强调理性思维过程, 注重学生掌握逻辑推理、实证技能来得出正确结论。纽曼认为这种教育有它的可取之处, 那就是使学生具备了道德知识, 但是传统的道德教育都忽视了对行动的关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教育的“知、情、意、行”, 传统道德教育强调了“知”而忽视了“行”。纽曼认为, 要使社会行动模式成为可能, 必须具备或创造以下前提, 即:1.使人们感到自己能够以某种方式影响这些问题 (道德问题) 。2.教育对象有影响这些问题 (道德问题) 的能力。3.贯彻“群众同意”的原则。 (1) 制定政策目标; (2) 努力支持目标; (3) 解决心理和哲学上的问题:在实施社会行动过程中, 人们会产生许多忧虑, 纽曼把这些忧虑解释为是心理和哲学上的困境。

五、社会行动模式对信息道德教育的指导作用

社会行动模式作为一种道德教育理论, 更加强调“环境能力”, 也就是更加强调被教育者对道德本身的建设和影响, 强调被教育者对道德本身的内化。可以说, 其可以应用到道德教育的任何领域。当然, 具体到信息道德教育中, 我们必须首先分析信息道德教育的特点。1.信息道德体系的不完善性。2.信息道德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3.信息道德问题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涌现.4.信息法律具有不完善性。

六、以社会行动模式为指导开展信息道德教育的模式

(一) 制定行动目标。以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信息道德品质为目的, 提出学生应该获得的信息品质。

(二) 了解现状。

让学生查询这一方面的资料、法律信息, 了解目前社会普遍遵循的道德规范, 指出这种道德规范的优缺点, 提出一种大家都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

(三) 解决学生的疑惑。

信息品质 篇8

在大型装备工程及施工设备的润滑系统或液压系统中,润滑油(或液压油)既是传递功率的介质,又对液压元件起着润滑、密封和冷却的作用。因此,液压油的品质对液压系统的工作状况和工作性能十分重要[1,2,3,4]。据国内外资料统计,在液压系统故障中,70%以上是由液压油的品质污染引起的[5,6]。目前,对设备中的油液进行维护的基本思想是在控制油品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延长系统的工作寿命。基于此,大多数润滑油需经常取样进行分析化验,实行按需换油,以达到节油目的。但是油样化验的费用很高,在美国,单独测定润滑油黏度的费用就相当于小型发动机曲轴箱换一次油的费用,一个油样的全项常规分析费用相当于全年用机油的总费用[5]。随着润滑油化验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快速分析方法的建立与广泛应用,人们倾向于采用简易有效的在用油液快速分析方法作为油品品质评价的监测手段[1,2,3,4,5,6,7]。但现有的大多数油液检测手段和油品监测仪器仅能监测油品的单项指标,能进行综合分析的监测技术、方法及其实现手段还不多[1,2,3],同时,用单源信息对油品质量进行监测的方法,缺乏对多源多维信息的协同利用和综合处理,因而在可靠性、准确性和实用性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

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为上述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方法[8],它通过对多种类传感器数据的综合(集成和融合),实现了传感器之间信息的互补,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容错能力[9]。主要应用的数据融合方法有嵌入约束法、证据组合法、人工神经网络法等[1,2,8,9,10,11],如郑长松等[1]采用证据理论思路将信息融合技术应用到油液分析中,饶泓等[10]结合神经网络技术完成了对离心式风机故障的诊断分析,赵世荣等[11]采用神经网络信息融合技术实现了对某型涡轴发动机故障的诊断。基于这些研究进展及应用实例,本文利用人工智能神经网络“能够充分逼近任意复杂非线性关系,容错性好”的特点[12],建立了基于神经网络的油液品质评价监测模型,通过利用多源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对油液品质进行综合判断,用以克服对单项油液品质的评价识别率不高、同时又过分依赖于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经验等实际问题。

1 油液品质评价中的多源信息采集及其融合的必要性

在对油液品质的评价中,基于传感器技术的信息采集方法较多,综合分析主要有电阻法、电容法、淤积法、光测法、电磁型磨粒检测法等。

(1)电阻法。

利用油液中污染物含量的变化会导致导电率改变的原理实现油液品质信息的采集。

(2)电容法。

介电常数是油液电化学性能的重要参数,而污染物在油品中含量的变化会引起介电常数的改变,从而引起电容发生变化,因此,根据电容的变化就可以实现对油液污染程度的数据采集。

(3)淤积法。

当油液流经微孔滤膜时,油液中的颗粒就会淤积在滤膜上,从而引起压差或流量的变化,通过分析与流量或压差有关的参量,就可实现对油液污染度的数据采集。淤积法也分为两种:恒压差法和恒流量分析法。

(4)光测法。

油液的光学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其颗粒污染物的影响,光照在油液上时会发生反射、散射以及透射,利用光的透射以及散射原理实现对油液品质的检测称为光测法。光测法又分为遮光型和散射型两种检测方法。

(5)电磁型磨粒检测法[6,7]。

利用磁场捕获铁磁性磨粒,常用的方法有磁塞法、铁谱分析法。

(6)光谱分析法[4,5,7]。

光谱技术是目前对油液中产生的磨粒的监测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它可以分析油品中金属磨粒的多种元素成分。

(7)黏度分析法。

常用的黏度计有圆筒旋转式黏度计、超声黏度计、毛细管压差式黏度计及落球式黏度计。还有石英晶体微天平(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QCM)等油品黏度监测方法[1,2,3]。

综上分析可见,已有的各类检测方法及其实现手段都能够实现对油液单项品质的检测,这些方法将某一个性能指标孤立地显示出来,采用单一指标对油品质量进行评价,因而不能对油品的综合性能得出一个准确判断,更不能自动地、准确地判断油品失效的原因以及进行油液污染趋势的预测;另一方面,在实际的设备运行过程中或者在施工现场,由于环境恶劣,传感器经常损坏,以单个传感器的信息进行判断会造成虚警和漏报。信息融合是通过对多种类传感器数据的综合(集成和融合),以获得比单一传感器更多信息的方法。这种系统可使资源获得共享,并可在某一传感器出现故障时,利用其他传感器以及冗余信号处理器来补偿,实现传感器之间信息互补,即使某个传感器失效,系统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容错能力。因此有必要深入发展多源信息融合的评价技术以实现对设备中油液品质的综合评价。

2 油液品质综合评价方法的融合模型

多信息数据的融合技术有两种,一是传感器的集成化,二是通过程序算法进行信息融合。本文的研究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考虑到多源数据不容易建立标准的归一化的物理模型,本文提出了一种分布式多传感器体系结构和二级融合模型,模型结构如图1所示。在本模型中,信息处理分为三个步骤完成,即信号处理(单项特征参数的提取)、局部多特性融合和全局融合。

在信号处理级,根据每一个传感器和检测对象的性质,对原始数据进行本地加工和处理,消除干扰因素;在局部融合级,从信号处理级提取的多个信息被融合,并提取特征作为诊断指标;全局融合是将局部融合的多个诊断指标重新组合,进行关联分析,形成全局决策。

根据图1所示的融合结构图,用于油液品质评价的网络模型结构如图2所示。在本模型中,传感器的数据融合分为两级:第一级是对输出信号进行融合处理,得出最能反映诊断对象的指标,并作为后续处理的基础;第二级是对多个不同类型的特征参数进行融合,从多个信息角度判断诊断对象的状态,还可以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和状态识别的准确性。

(1)第一级信息融合模型。油液的黏度以及介电常数均会随油温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要提高测量精度,必须进行介质温度补偿和多参数的非线性校正。通常我们检测油品黏度是在恒温下进行的,但是,若增加恒温装置,必然会增加仪器的复杂性和成本。理论研究结果表明,任意复杂函数的输入输出关系均可以用一个三层或三层以上的多层感知机网络来逼近,因此,可以利用神经网络作为工具建立相应的网络模型,经过训练找出油液的黏度和介电常数与温度之间的关系,送入神经网络训练。神经网络实现融合算法的系统框图如图3所示。第一级融合采用两个三层前馈型ANN网络,每一个网络的网络结构是2-8-1型,两个网络的输出分别是45℃下油液的黏度值和介电常数值(归一化值),其学习算法采用误差反向传播算法[8]。

(2)第二级信息融合模型。在得出45℃下油液的黏度值、油温、介电常数后,利用BP(back propagation)网络对油品的运行状态进行分类,可得出油品目前的状态(正常、轻微污染、报警和报废)。采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对样本数据进行训练。

(3)异步融合问题的解决方法。在信息融合过程中,神经网络是以温度T、传感器输出频率f为输入模式向量,以介电常数ε为希望输出向量,对BP网络进行训练,以便实现输入-输出的非线性映射,得到45℃下油液的介电常数归一化值。采用上述非线性校正方法,对于不同的温度,取不同介电常数值的油品进行测试,得出相应的fT,数据归一化后送入神经网络进行校正,得到Y。绘制上述ε′、f′、T′(归一化值)之间的关系曲线,如果被测ε′与输出Y呈线性关系,则消除了温度的影响。

本文通过多次的测试分析,并利用电容传感器对标准的介电常数进行测量,得到传感器在介电常数小于10F/m的情况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重复性的结论,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测量结果误差不大于5%,满足工程应用要求。

3 多信息融合的油液品质评价实现及实验

3.1 多信息融合的油液品质评价实现

如图2所示,第一级网络主要是消除环境温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包含两个子网络:黏度测量网络和介电常数测量网络,下面以黏度测量网络的训练为例进行说明。第一级网络是以温度T、QCM传感器输出振荡频率值f为输入模式向量,以运动黏度的归一化值为希望输出向量,对BP网络进行训练,逐步调整各种神经元数值和阈值,以便实现输入-输出的非线性映射。在多传感器的数据采集过程中,除了利用QCM传感器输出振荡频率值f外,还利用数字温度传感器所测得的油温T对黏度进行修正。神经网络的输入量为fT,而输出量为45℃时油液的运动黏度值。

3.1.1 神经网络训练及第一级网络训练实现

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网络训练样本由标定实验数据提供。网络训练的步骤描述如下:

(1)取出QCM传感器输出振荡频率值f和温度传感器测量的值T

(2)对神经网络训练样本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依据下式将实验标定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建立神经网络输入输出标准样本库,使输入样本在[0,1]之内:

X¯im=Xim-XiminXimax-Ximin(1)

Y¯im=Yim-YiminYimax-Yimin(2)

式中,X¯imY¯im为第m个样本第i个传感器的神经网络输入、输出的归一化值;XimYim为第m个样本第i个传感器的神经网络输入、输出值;Ximax、Ximin、Yimax、Yimin为第i个传感器的输入、输出的最大、最小标定值。

训练样本库的部分数据如表2所示。

(3)输入网络结构,设定连接权值向量与阈值向量的初始值、步长动量项因子及训练误差。

(4)训练网络,直到满足训练误差要求为止。

表3为第一级神经网络的回想及测试结果,表3给出了利用神经网络计算得出被测油品45℃下的运动黏度的归一化输出值。由表3数据可以看出,神经网络实现了传感器的非线性映射,消除了温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3.1.2 第二级融合模型的构建及其评价实现

本文根据油液品质评价标准方法,将油品分为4种状态,它们分别是正常、轻微污染、报警和报废。在得出45℃下油液的黏度值、介电常数后,利用BP网络对油品的运行状态进行分类,可得出油品目前的状态。本文提出的基于多信息融合的综合评价方法,通过神经网络对于样本的学习,使得神经网络反映评价指标的偏好,从而代替评价人进行评价,实现了油液质量综合评价的自动化。

油品质量评价是一个非线性关系较为复杂的问题,考虑到既要满足精度要求,又要尽可能减少学习费用,采用一个隐层。计算过程发现,网络拓扑结构为2-6-4即能满足相关条件,非线性激励函数为Sigmoid函数。表4为用于学习的特征模式样本集。表中共有12个样本,其中大部分样本是从已有文献、实验室的实验及现场实际中得到的,也有根据油品的失效判断规则人工构造的。表4的右边部分是4种状态模式,对应其中某一状态时,该输出单元为“1”,否则为“0”。

网络经过12 000次迭代训练后,其误差指数收敛到10-3,然后将权值和阈值固定,并用预测样本进行验证,网络输出结果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网络对4种油样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是一致的。

3.2 运行实验对比分析

采用一组智能油品质量监测仪和计算机组成的监测系统完成对磨损实验台的润滑油监测及实现对多方信息数据的分采集,实验中齿轮箱在高速重载条件下连续运转,使用的是20号透平油,图4和图5反映了润滑油在90天内两个油品参数的变化情况。将单个参数监测和油品监测仪检测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如表6所示。从表6可以看出,如果用某单一参数来判断,对油品的判断误差较大,用融合方法进行综合诊断,除了40天时的诊断结果与实际不同外,其他样本的诊断结果与实际相符,证明了油液品质评价模型的正确性。

4 结论

(1)提出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油液品质评价方法,并建立了神经网络油液品质评价的二级融合模型。

(2)以黏度测量为例给出了利用神经网络进行温度补偿和训练的具体实现过程和结果,一组运行实验证明,通过软件处理的方法提高了总体油液品质的评价精度。

(3)提出的利用数据融合技术对油品质量进行综合分析模型是一个开放式诊断模型,提高了智能油液品质综合评价的可靠性。随着样本数据的不断增加以及油品劣化机理的研究,该模型将更加完善,对今后油液品质评价进一步实现自动化有着重要意义。

摘要:提出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油液品质评价方法,建立了基于该信息融合技术的二级融合模型,发展了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油液品质评价模型。该模型充分利用多源信息,对油液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了一组基于信息融合实现油液品质评价的神经网络训练过程及其结果。研究实例表明,基于多信息融合的评价模型对4种油样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是一致的,运行过程的实测值和趋势预测值的对比结果也证明了油液品质评价模型的正确性。提出的多信息融合技术的油品质量评价方法提高了评价准确率,降低了对工程技术人员分析经验的依赖性。

关键词:信息融合技术,油液品质,评价方法,神经网络

参考文献

[1]郑长松,马彪,孙宪林,等.基于证据理论的多技术油液分析信息融合故障诊断[J].中国机械工程,2008,19(9):1054-1057.

[2]Yan Xinping,Zhao Chunhua,LüZhiyong,et al.The Study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ed in OilMonitoring[J].Tribology International,2005,38(10):31-34.

[3]王志芳,严新平,袁成清.基于决策树的摩擦学系统状态辨识的知识获取方法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7,18(16):1962-1965.

[4]吴汪洋,张巍.基于光谱分析趋势值的机械设备油液监测方法研究[J].液压与气动,2009(9):77-79.

[5]Vanhanen J,Rinkio M,Aumanen J,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Used Mineral Oil Condition by Spectro-scopic Techniques[J].Applied Optics,2004,43(24):4718-4722.

[6]Macian V,Tormos B,Ol meda P,et al.AnalyticalApproach to Wear Rate Determination fo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 Condition Monitoring Based onOil Analysis[J].Tribology,2003,36:771-776.

[7]徐金龙,粟斌,程琛.光谱和铁谱及自动磨粒激光技术在油液监测中的应用[J].润滑与密封,2009,34(9):105-109.

[8]朱大奇,刘永安.故障诊断的信息融合方法[J].控制与决策,2007,22(12):1321-1328.

[9]吕锋,王秀青,杜海莲,等.基于信息融合技术故障诊断方法与进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增刊1):217-221.

[10]饶泓,扶名福,谢明祥,等.基于决策级信息融合的设备故障诊断方法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9,20(4):433-437.

[11]赵世荣,黄向华.应用神经网络信息融合诊断航空发动机故障[J].航空动力学报,2008,23(1):163-168.

信息品质 篇9

关于思维品质研究的启示

在朱智贤、林崇德著的《思维发展心理学》一书中这样定义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在个体的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也就是说,思维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就是思维品质,它是衡量和评价思维能力的显著标志。

在西方心理学界,首先提出思维品质概念的是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吉尔福特把思维的创造性品质分析为对问题的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立性、细致性和再定义性。前苏联的斯米尔诺夫总编的《心理学》 “思维” 一章中,对思维品质进行了专门的阐述。他认为思维的个别品质包括广度和深度,独立性和灵活性,顺序性和敏捷性等。波果斯洛夫斯基等人主编的《普通心理学》中,也对思维品质设专章加以阐述。他们指出: 在构成人特殊的、个体性的各种个性品质当中,智慧品质起着重要作用,它们表现于人的智力活动特点及其智慧能力的特殊性之中。所谓智慧能力就是指表明这个人思维特点的那些品质的总和。属于这些智慧品质的有求知欲、钻研欲、智慧的深度、智慧的灵活性、 逻辑性、论据充足性、批判性,等等。

心理学家们对思维品质的归纳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看法。笔者综合上述理论研究,结合教学实践,从中提炼了五个对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有一定指导意义的思维特性,即广阔性、批判性、独立性、逻辑性和灵活性。

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现实意义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信息科技课程贯穿于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小学、初中和高中都开设了相应的信息科技课,并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序和能力规范序。小学信息科技作为本课程的起始学段,承担着知识启蒙和奠基的责任。在这一阶段进行思维品质的提升对学生而言尤为重要。

1.社会发展对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推动

信息科技课程改革已经走过十多个年头。在这十多年里,我们的网络已经“无线”,速度不再以“K” 计,资源规模上升到“云”,并迅速走向“大数据”…… 笔者在一本名为《21世纪技能》的书中读到一段来自美国前教育部长的讲话:“当前,我们在帮助学生为从事未出现的工作做好准备,为运用迄今尚未问世的技术做好准备,以便他们能解决那些我们现在甚至还不知道是问题的问题。”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思维品质,以从容面对社会的各种未知发展。 即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用技术,更要具有和技术一起进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课程发展对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要求

从原本以培养学生各种软件技能为目标的计算机课程到如今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为目标的信息科技课程,课程的发展见证着社会信息化对教育信息化的推动。如今的信息科技课程要培养学生的不再是简单的技能操作,而是根据需要,正确、 有效、灵活地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收集、处理、传输、 表达信息,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现行的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的定位、 目标和设计思路等很多阐述都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出了要求。如何在教学中改变学生固有的、机械式的操练和模仿,着眼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信息科技学科的舞台很大,责任很大,潜力也很大。

3.个性发展对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需求

根据课程标准建议,信息科技课程在小学阶段开设的年级为三年级。这一阶段正是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习惯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关键时期,他们充满好奇心和创造力,思维没有经验束缚,不会拘泥于太多的“应该怎么样”。但是,相比其他学科,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却异常突出,这既是本学科的特点,也是本学科的难点。学生的个性发展对思维品质的提升有着不同的需求。如何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拉近学生与技术的距离,让学生在与计算机的“互动交流” 中获得思维品质的提升和个性发展,教师的理念是前提,教学的设计是关键。

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

信息科技课程的知识性、技能性和工具性的特征决定了其学习过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技能的掌握依靠联系和应用,规范的形成依靠引导和积累。同样, 思维品质的提升依靠感悟和内化,它是一个“有目标, 无痕化”的过程。

1.关注技术背后的智慧,提升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解决问题时能从多种角度考察, 能用多种方法解决。在信息科技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使用软件来体会技术“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是提升其广阔性思维的一种方式。在信息科技课堂上,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是极为普遍的现象。看似“整齐划一” 的模仿约束了学生自主尝试的动能,错失了寻找适合自己的操作方法,也错失了关注技术背后智慧的机会。 笔者认为,在学习这些软件时,应该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些软件的设计理念,即技术背后的智慧,让学生通过探究和体验,激发尊重技术,热爱技术,乐于学习技术的兴趣。

以《醒目的标题》一课为例,教师以开放性任务代替传统的教师演示,让学生自主探究“插入艺术字” 的方法,体会软件中相同功能有多种方法实现的设计思想。在交流环节,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的方法。有的利用“插入”菜单中的“插入艺术字”命令, 有的利用工具栏按钮,也有的在右键菜单中找到了“小秘密”。面对众多方法,教师不进行任何褒贬,而是以“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方法”作为评价,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既看到了他人的学习结果,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是对软件“以人为本” 设计理念的一种有效体现,也是对学生个性学习的一种尊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软件的设计思想中学会多角度、多途径地解决问题。

2.建立客观评价的意识,提升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在思维的过程中善于审视和检查思维过程的良好品质,它不仅表现为善于客观地判断是非正误,也表现在能客观地分析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行为。笔者认为,思维的批判性可以培养学生以客观的视角评价事物和思考问题,它是思维独立性、 逻辑性和灵活性的前提和基础。

以《网上注册》一课为例,主要教学内容是完成一个电子邮件的注册。在这节课上,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密码,第一次面对信息安全的问题。笔者将注册邮箱的过程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在课前先尝试按照微视频中的步骤进行邮箱注册,并思考几个问题:密码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输入密码时显示的是小黑点? 什么样的密码是“好”密码?有些学生随便用几个数字作为密码,有些学生将自己生日设为密码,有些学生将父母的的手机号设为密码……笔者通过“你的生日有多少人知道”“密码越长越好吗”两个问题的讨论, 引出密码设置的原则:安全和易记。通过密码的修改和完善,学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密码,理解了密码的安全和易记之间“度”的把握,能辩证地评价事物的两面性,即批判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客观评价的意识。

3.体验问题解决的高效,提升思维的独立性

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善于独立思考,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取合理的策略。如果说软件“殊途同归” 的设计思想满足了人的不同操作习惯的话,那么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则体现了人们寻求解决问题新方法的思维过程。笔者认为,在信息科技课堂上,教师应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如它们有哪些特点?有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哪种方法更高效? 让学生在观察、尝试和比较中寻找规律,完善和优化问题解决策略。

以《百变花边任我画》一课为例,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是画板软件中“复制粘贴”功能的合理运用。教师融“复制粘贴”功能于花边设计中,引导学生观察整体,拆分局部,寻找规律。学生在尝试中不断优化问题解决策略,从一个一个复制到两个两个复制,再到一组一组复制,花边的样式从单一的图形变化到混合的数形变化,再到复杂的多元素变化。当一幅幅漂亮的有设计感的花边呈现在眼前时,学生们不仅获得了美的享受,也体会到了运用“复制粘贴”功能提高创作效率带来的成就和喜悦。这样的教学是创意和技术的完美结合,对学生独立性思维的提升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4.细研项目活动的规划,提升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维的条理性和有序性。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事先做好整体规划,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信息科技教学中,有一个要求学生建立“资源文件夹”的内容。学生通过对素材资源的分类,建立相应的文件夹,如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这个规范建立文件夹的过程就是一个培养学生事先规划和思维逻辑性的过程。以小见大,笔者在“项目活动”中也进行了很多基于学生思维逻辑性提升的思考和实践。

以《认识概念图》一课为例。笔者认为,“概念图” 作为新教材的一个新增内容,出现在演示文稿单元的第一课时,虽然篇幅不多,但其意义不可小觑。作为项目活动的开篇,概念图的学习是对学生“先规划,后操作” 思维的一种训练和培养。笔者用了一课时的时间对概念图进行了专门的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演示文稿的创作思路,设计演示文稿的内容框架。看似纸上谈兵的概念图教学却在项目活动的后续教学中发挥了神奇作用。例如, 在项目活动进行到《幻灯片的链接》一课时,学生们根据“概念图”可以清晰地看出演示文稿各页面间的逻辑关系,进而准确地设置超链接的“位置”和“目标”, 教学效率大为提高。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学生还把“概念图”应用到其他学科学习中,帮助自己梳理思路,做好事前规划。学生的这些行为体现了本学科在提升学生思维逻辑性上的一种成功。

5.内化知识迁移的要义,提升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灵活性反映了智力的“迁移”,如我们平时所说的“举一反三”。 在信息科技教学中,技术发展与课程内容滞后的矛盾一直是困扰教师的一个现实问题,新技术没有“止境”, 教软件没有“前途”。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新旧知识类比,掌握软件“大同小异”的一般操作方法,形成灵活建构新知的思维能力。这样,学生在面对新技术、新问题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以《从画图到小报》一课为例,这是在教材上不存在,由笔者增加的一堂课。在解读教材过程中,笔者发现文字处理软件与画图软件都有“新建”“保存”“撤销”“复制粘贴”等技能要求。如果按部就班地分别教授,不仅枯燥重复,学生也会产生“炒冷饭”之感。为此,笔者设计了这堂课,尝试从相同、相似和不同三个角度引导学生对“画图”和“Word”两个软件进行对比, 从对比中回顾旧知,获取新知。学生通过对比、实践和思考,实现了从画图到Word的知识迁移,初步形成一条思考问题的路径:假设——尝试——失败(必经)—— 再假设——再尝试——直至成功。

无独有偶,笔者在一师附小听了一节名为《体验与探究——keynote》的信息科技课,其设计理念和笔者设计的《从画图到小报》有异曲同工之感。同样是在学生已有“Power Point演示文稿”使用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究i Pad中演示文稿制作软件—— keynote的使用。这种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究规律,主动思考,习得新知,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上述五种思维特性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紧密相联。只有同时提升这些思维特性,才能实现思维品质的有效提升,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具备“为所生存的社会而学习”的能力。

通过以上的实践与探索,笔者试图以一个立足于学生思维品质的视角来重构信息科技学科的课堂教学,将教学的最终目地锁定在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上。通过基于设计的研究,让学生体会技术的魅力,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个性的问题解决策略,系统地进行规划,灵活地进行知识迁移。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所有信息科技教师长期不懈地探索。

信息品质 篇10

(一) 问题的提出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信息技术课具有发展性、综合性、趣味性、可操作性等多个特点, 在网络化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中, 能够很好地适应不同学生以及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需求, 因此,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能够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需求。

“一切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的这一核心理念, 需要我们在关注信息技术教育中不能忽视教育的个体价值, 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目的更应当体现在把每一个学生生命的潜能激发出来, 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人格健全的人。

目前, 国外非常重视信息技术教育, 其信息技术的教学理念跟我们有较大的差异。如美国教师的信息技术课堂不是单纯地强调学生获取知识, 而是注重培养学生获取与整理信息的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非技术素养。

这一发展趋势也意味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于“以人为本”, 而“人文关怀”应当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价值。

因此, 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进行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的研究。

(二) 研究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 其研究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 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凸显学校教育的“生命关怀”特征。

2.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特征, 凸显信息技术教育对生命主体的尊重。

研究价值: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品质培养的研究, 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的三维目标的实现,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对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广泛的实践价值和推广价值。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 研究目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以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为中心构建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体系, 将其个性品质的提升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目标。

(二) 研究内容

1. 以学生心理发展为主线构建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体系。

2. 形成和建构“心理发展性教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3. 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策略,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 尊重学生的个性、张扬个性和发展个性。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一) 研究视角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确定信息技术课程的三维目标, 形成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教学体系,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进行教学, 使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情感得到提升, 态度得到转变, 从而影响价值观的形成,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 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

(三) 研究对象:七、八年级学生

(四) 技术路线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努力挖掘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中的心理发展目标, 明确每一节课中心理发展目标的内容, 将课程目标由学科知识本位向心理发展本位迈进。为此, 我们组织各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师从编写教学设计开始, 通过行动研究更新教育理念, 并将心理发展目标真正体现在信息技术教学之中, 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教学的深层结合。

四、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个性培养的实践

我校刘杰老师2008年9月参加工作, 2009年5月参加了河北省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的选拔工作。他按照教学进度应该学习八年级“设计网站和制作首页”的第二课时———“设计展示自我风采的个人网站”, 为了能够凸显“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在不改变教材基本内容的前提下, 根据学校正在进行班级网站建设活动, 我们把该课修改为“我为班级建网站”, 并确定该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我们对该课进行如下的教学设计。首先为学生创设了教学情境, 激趣引入:以已经毕业的学生设计的班级网站为例, 介绍了班级网站中常见的栏目, 如“班级简介”“教师风采”“学习伙伴”“成长足迹”“班级相册”等, 让学生对班级网站的建设有了初步的感知。在专题学习网站上为学生制作了各种建设网站的学习资源 (视频教程、班级活动图片等) , 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然后把整个班级分为五个小组, 每个小组完成班级网站中的一个栏目, 学生作品完成后, 把各组的成果汇总后即成为班级网站 (合作) 。小组内同学根据专题网站提供的视频教程, 进行自主学习, 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解决 (探究) 。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较大困难, 则在加以指导后让学生自行解决。学生在设计网站的过程中, 边学习、边讨论、边设计, 每个人发挥了自己最大的潜能, 做出了极具特色的班级网站。学生的个性在班级网站的建设中得到了尊重, 学生的个性通过自己的作品得到张扬和发展。学生通过合作, 加强了集体主义荣誉感, 在学习、建设网站的过程中, 影响了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五、总结与反思

有了“我为班级建网站”这节课成功的经验, 我得出如下结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重确立课程的三维目标, 有利于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的情感目标尤其重要。

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个性品质培养的研究, 需要坚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 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学习理念, 最终形成能够张扬学生个性、发展个性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体系, 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挖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主题, 并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信息素养而非技术素养的教育, 坚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方法与能力。

参考文献

[1].郑伟颖, 《美国洛杉矶地区信息技术课堂一瞥》, 中国电化教育, 2011.3

[2].张斌, 《试析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8.3.8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信息品质】相关文章:

如何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05-25

《品质》中的品质06-30

思维品质与思想品质06-21

品质汇报04-16

品质教育04-22

学习品质05-10

品质口号05-15

品质标语06-20

人物品质07-01

青贮品质05-01

上一篇:发展农村物流下一篇:门急诊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