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D慢性呼吸衰竭

2024-05-03

COPD慢性呼吸衰竭(精选十篇)

COPD慢性呼吸衰竭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男54例,女58例,年龄65~81(62.55±4.5)岁。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治疗前的症状、生命体征等方面经过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接受的常规治疗主要包括:气管扩张剂、祛痰剂、激素类药物的治疗[2]。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了BIPAP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注意需要将患者吸入氧的浓度控制在60%以下,同时确保患者血氧饱和度在85%以下。

1.3 疗效评价

治疗效果分为显著、有效和无效三个等级[3]。显效:患者紫绀症状消失,血压、心率以及SPO2、Sa O2明显改善,主要症状消失且无并发症出现;有效:心率、血压等水平趋于正常,主要症状得到缓解;无效:无上述情况出现,病情持续进展。治疗总有效率=显著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数据检验,计量资料均用±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详见附表。

2.2 两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5.5±2.8d,观察组则为9.5±4.1d,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应用BIPAP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老年COPD合并慢性的呼吸衰竭,对于提高治疗的有效率、缩短患者治疗时间等具有积极作用[4]。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经过各自方法的治疗后,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治疗的有效率为63.33%,低于采用BIPAP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观察组的88.46%(P<0.05)。对照组住院时间15.5±2.8d,观察组为9.5±4.1d,两组之间同样差异显著(P<0.05)。说明采用Bi PAP机械通气治疗老年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不但治疗的效率高,同时可以很好地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因此该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摘要:研究老年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实施BIRAP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选取收治的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和观察组,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治疗与护理方法,观察组52例则采用BIRAP无创机械通气治疗。两组患者经过各自方法的治疗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63.33%,观察组为88.46%,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15.5±2.8d,观察组为9.5±4.1d,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BIPAP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老年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效果更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BIRAP,COPD,慢性呼吸衰竭

参考文献

[1]唐建恒.BIPAP无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22(10):68-69.

[2]华琼,江莲.不同方法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6):889-890.

[3]陈卫英,黄政,梅英杰.无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6(1):66-68.

COPD慢性呼吸衰竭 篇2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气管插管; 观察与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3-164-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COPD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反应有关[1]。COPD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患病率和死亡率高。在世界上,COPD的死亡率居所有死因的第4位,且有逐年增加之势[2]。COPD在晚期或急性感染时可并发呼吸衰竭而需应用机械通气治疗,而有效的气道护理对疾病恢复也是起到重要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9例患者均为2009年1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老干部病房、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的COPD急性加重期并呼吸衰竭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其中男27例,女12例,年龄47~83岁,平均(67±6)岁。COPD的诊断参考200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阻塞肺疾病学组修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3],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的心肺疾病及肺大泡等机械通气禁忌证。

1.2 治疗方法

39例患者随机分为气管插管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入院后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治疗,方法为控制诱因、氧疗及应用支气管扩张剂、抗生素、呼吸兴奋剂等。气管插管组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根据患者呼吸状况调整呼吸机模式及参数设置,吸入氧浓度30%~50%,湿化温度36~37℃。观察患者机械通气后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根据血气分析结果、通气状况及病情变化调节呼吸机参数。有创通气约2~5 d,待患者意识逐渐清醒,症状改善,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增加,拔出气管插管。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或使用无创通气间断应用。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观察与护理

2.1 神志的观察

呼吸衰竭是严重呼吸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以常用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进行定义,即PaO2<60 mm Hg或SaO2<90%,伴或不伴有PaCO2>50 mm Hg。呼吸衰竭除原发疾病症状外,主要表现是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所致的多器官功能紊乱。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均可引起神志变化,如智力或定向功能障碍、烦燥、嗜睡甚至昏迷。随着病情好转,神志障碍会逐渐改善。由于COPD 患者一般年龄较大,容易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故神志改变还应除外脑血管病变、电解质紊乱、血糖改变或严重心律失常等。

2.2 生命体征监测

应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呼吸循环功能监测;应注意有无机械通气并发症如气压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其他气道并发症等;此外应正确掌握撤机指征,病情允许时尽早撤机。仔细分析辅助检查的监测结果,并根据患者病情及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机模式及参数。

2.3 气道护理

2.3.1 妥善固定气管插管 保持气管插管的正确位置并妥善固定。每班交班并记录气管插管的位置及深度,及时更换固定胶布,防止插入过深或过浅。

2.3.2 维持气道通畅 维持气道通畅是气道管理最重要的措施。对吸入气体加温、加湿适宜,按时、及时翻身、叩背、排痰,或做好胸部物理治疗。气管内吸痰及时,方法正确,吸痰管型号合适,注意无菌技术操作,规范洗手。

2.4 做好口腔护理

每天2~3次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湿润,预防、减轻口腔异味,预防口腔感染。

2.5 营养状况

COPD呼吸衰竭患者病情较重,常因营养摄入不足、呼吸功能增加、发热等因素,引起能量消耗增加。多数存在混合性营养不良,会降低机体免疫功能和引起呼吸机无力,导致感染不易控制,加重呼吸衰竭。故应通过监测体重、皮褶厚度、白蛋白、氮平衡等评价营养状况并及时处理[1]。

3 结果

气管插管组的意识清醒时间、呼吸机支持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4 讨论

COPD所致呼吸衰竭的主要生理改变为气道阻力增高,肺过度充气、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和呼吸肌疲劳等,改善

通气是改善呼吸衰竭的重要环节[4]。呼吸肌疲劳和痰液引流不畅是COPD呼吸衰竭加重的两个主要原因,COPD加重期由于气道阻力增加和PEEPi的影响,呼吸功增加,产生呼吸肌疲劳。机械通气可克服气道阻力,提供外源性PEEP对抗PEEPi而减少呼吸肌做功,使呼吸肌疲劳得以缓解。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IPPV)因无需插管,较有创机械通气更易为患者接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与机械通气有关的严重并发症也随之减少,常应用于临床。但无创通气不能保证有效的痰液引流和稳定的通气支持,影响因素较多,如患者耐受性和依从性直接影响NIPPV的疗效。NIPPV以鼻罩或口鼻罩连接人与呼吸机,面罩的舒适度、有无漏气均影响患者的耐受性和疗效。所以临床效果差,易延误早期治疗。COPD伴呼吸衰竭使用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支持通气能有效提高肺泡通气量从而较快地降低PaCO2,合理氧疗而提高PaO2[5]。尤其对于痰液黏稠或具有大量气道分泌物的患者,气管插管更利于痰液的稀释及清除,做好气道湿化、温化,加强胸部物理治疗,及时吸出气道痰液及气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能迅速改善临床症状和动脉血气指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行有创通气时,在临床上出现症状好转、胸片支气管-肺部感染明显降低、呼吸力学指标有所改善时,可考虑撤离有创通气,代之以NIPPV来进一步缓解呼吸肌疲劳,以减少患者行有创通气时间,这一方法称之为有创-无创序贯通气。序贯通气可以减少有创通气时间及并发症,并减少住院时间[1]。

综上所述,对COPD伴有呼吸衰竭患者早期进行气管插管并施行以气道护理为主的护理措施,能明显缩短意识清醒时间、呼吸机支持时间及住院时间,大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蔡映云.呼吸重症监护和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42-446.

[2]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5-50.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肺疾病诊断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4] 冯天杰.无创正压通气在35例慢性阻塞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5):49-50.

[5] 朱蕾,纽善福.机械通气[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2000:102-115.

(收稿日期:2011-12-13)

COPD慢性呼吸衰竭 篇3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训练,疗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是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 呈进行性发展[1]。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因其病情迁延不愈, 反复发作, 最终可导致呼吸衰竭而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2]。COPD急性期以药物治疗为主, 而缓解期如何延缓和控制肺功能的进一步恶化, 降低出院后病情加重的潜在危险, 尚无理想的方法[3];近年来, 康复训练成为COPD缓解期治疗研究的热点, 但其对COPD并慢性呼吸衰竭的疗效仍有争议。本研究通过在医师全程指导下综合康复训练治疗87例缓解期COPD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研究, 来探讨其近期疗效。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 P<0.05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 P<0.05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 P<0.05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09年7月出院的缓解期COPD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92例, 随机两组:康复治疗组46例, 年龄58~81岁, 平均 (69.4±6.7) 岁, 男27例, 女19例;对照组46例, 年龄60~82岁, 平均 (70.5±7.2) 岁, 男25例, 女21例。COPD的诊断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颁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4], 分期为缓解期, 分级为重度。排除标准:非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慢性肾病及其他心脏疾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吸烟史及用药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1.2.1 综合康复训练

①基础治疗: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了解康复方法和目的, 提高自我康复能力;调整心理状态, 树立信心, 配合康复治疗;去除不良生活习惯和危险因素;评估营养状况, 指导合理饮食, 强化营养治疗。②缩唇呼吸:患者取半坐位或坐位闭嘴经鼻吸气, 缩唇如吹口哨样缓慢呼气4~6s;2~3次/d, 每次15~20min。呼气时缩唇大小由患者自行调整, 呼气力度以呼出气流能使距口唇15~20cm处的蜡烛火焰倾斜而不熄灭为准。③膈式呼吸:患者取立位、坐位或卧位, 一手放胸前, 一手放腹部, 胸部保持不动, 呼气时稍用力压腹部, 使腹部回缩, 吸气时对抗手的压力, 将腹部鼓起;吸气时用鼻深吸气, 呼气时则缩唇缓慢呼气, 吸呼比为1∶2。2~3次/d每次5min, 后逐渐增加至每次10~15min。④慢而深呼吸:患者取坐位, 身体前倾, 慢而深呼吸, 2~4次/d, 每次10min。⑤有氧训练:患者下床进行匀速步行, 步行距离和速度因人而异, 逐步增加运动量, 以每次步行后脉搏在120次/min以下, 或无胸闷、心慌、呼吸困难为宜。⑥家庭氧疗:康复治疗期间每天氧疗, 吸氧时间12~15h/d, 氧流量为1~2L/min。

1.2.2 疗效观察

治疗组在家庭氧疗的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训练, 首先在医师的指导下学习综合康复训练1周, 掌握后回家自行训练, 医师每周2次上门指导随访, 电话随时解决患者康复训练中遇到的问题;对照组仅行家庭氧疗;疗程均为6个月。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生活质量评定、运动能力检测、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测定。生存质量评定采用生存质量问卷及评分方法[5], 包括F1 (日常生活能力13项) 、F2 (社会活动情况7项) 、F3 (抑郁心理状态8项) 、F4 (焦虑心理症状7项) ;记录各项评分及总均分 (TMS:总分除以项目数) 。运动能力检测采用6分钟步行试验 (6MWT) , 血气分析 (德国拜耳348全自动血气分析仪) 测动脉血pH值, 动脉血氧分压 (PaO2)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 肺功能检查 (德国Jaeger公司PET肺功能检测仪) 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 (FEV1/FVC) 、FEV1/预计值 (FEV1%预计值) 、最大通气量 (MVV) 、残气量 (RV) 。比较两组相关指标的变化。

1.2.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表示。组间数值变量采用两随机样本t检验, 组内数值变量采用两配对样本t检验, 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定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定比较见表1。治疗前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无统计意义 (P>0.05) ;治疗后治疗组的F1、F2、F3、F4和TMS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有显著降低 (P<0.05) , 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变化 (P>0.05)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比较见表2。治疗前两组的pH、PaO2和PaCO2无统计意义 (P>0.05) ;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 治疗后治疗组的PaO2明显升高, 而PaCO2显著降低 (P<0.05) ;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变化 (P>0.05)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和运动能力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和运动能力比较见表3。治疗前两组的肺功能和运动能力无统计意义 (P>0.05) ;治疗后治疗组的6MWT、FEV1/FVC、FEV1%预计值、MVV和RV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有显著降低 (P<0.05) , 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变化 (P>0.05) 。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是一组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的统称, 为我国中北部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COPD常呈进行性发展, 肺功能进行性受损而使患者逐渐丧失劳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终末期患者常因呼吸功能衰竭和右心功能衰竭而死亡[6]。医师、患者、家属都非常重视急性发作期的病情控制, 但忽视对缓解期患者的肺康复, 缓解期如何延缓和控制肺功能的进一步恶化, 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方案[7]。因此, 如何防止患者肺功能恶化, 提高其生活质量, 是COPD防治研究的重点。

康复训练是COPD缓解期治疗研究的热点, 其可以改善呼吸模式、增加呼吸肌肌力、改善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患者心理障碍及社会适应能力, 是缓解期COPD患者的一项重要治疗措施[8]。康复治疗主要包括健康教育、精神治疗、营养支持、呼吸生理治疗和肌肉训练等多方面措施。大量资料表明, 加强肢体训练和呼吸肌训练是肺康复的有效手段, 已被广泛用于治疗COPD患者, 但综合康复训练的观察报告较少[5]。

Ghanem等[9]报道称综合性肺康复治疗能提高COPD患者的锻炼耐受强度, 并改善其健康状况;Einnerty等[10]研究发现6周的门诊肺康复项目锻炼能显著改善COPD患者的生存质量, 这种改善的生存质量仍可维持24周以后。郭瑞斌等[11]研究显示, 综合性肺康复治疗6个月后, PaO2明显增加, 而PaCO2明显降低;穆炳霞[12]报道称呼吸肌康复训练3个月后, 6MWT和PaO2明显增加, PaCO2明显降低, FEV1FVC、FEVl%预计值、MVV和RV均有明显改善。本研究得出与上述研究相似的结果, 经过6个月的综合康复训练后, 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和PaCO2显著降低, 生活质量、PaO2和6MWT显著提高, 运动能力和肺功能明显改善;提示医师全程指导下综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缓解期COPD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有效的方法。其原因可能为缓解期COPD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不仅存在低氧和高碳酸血症, 而且存在气道高阻力, 呼吸时肌群负荷增加, 呼吸肌易疲劳, 使肌肉肌力和耐力下降;综合康复训练中的膈式呼吸法增加膈肌移动度, 建立有效的呼吸方式, 减少不协调呼吸;缩唇呼气法可以延缓呼气流速, 增加呼吸道内压, 防止外周小气道过早陷闭, 使肺泡内的气体排空, 两者均增加潮气量和肺泡有效通气量, 减少功能残气量, 减慢呼吸频率, 改善吸入气体分布不均匀状态和低氧现象, 提高气体交换的效能, 改善高碳酸血症, 从而减轻了呼吸肌疲劳。控制性慢而深呼吸可减少阻力和死腔通气, 有利于气体在肺内的均匀分布和改善通气/血流灌注的比例。医师的全程指导可以及时纠正错误的康复训练方法, 有助于患者获得正确的、更有效的康复训练。

全程指导下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缓解期COPD并慢性呼吸衰竭疗效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作者有如下体会:①患者的依从性是影响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研究为保证所有患者按要求进行康复训练, 每周2次上门随访, 并且电话随时解决患者在康复训练中遇到的问题。②在医师指导下学会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和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的康复训练方法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③治疗初期开展对患者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让患者对危害因素 (吸烟等) 认识有所提高, 改变不良健康行为, 树立正确健康行为模式, 并增强自信心, 从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④加强营养非常重要, COPD患者常伴有全身性营养不良, 而且病情愈重, 营养状态愈差, 可导致呼吸肌重量和结构异常, 肌萎缩、肌无力和肌氧化障碍, 影响呼吸功能, 通过强化营养, 恢复患者的体力, 改善已受损和疲劳的呼吸肌, 使呼吸操训练能够持续有效的完成。

COPD慢性呼吸衰竭 篇4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5-0633-02

中图分类号:R 563.8047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5.072

BiPAP呼吸机是一种无需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利用面罩或鼻罩进行呼吸支持的机械通气技术,可使一部分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免于气管插管[1]。我科对52例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BiPAP呼吸机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IPPV)治疗,配合精心护理,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52例均为我科2007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住院患者,其中男性46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65岁,病史7~28年。诊断符合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COPD诊断标准。治疗前血气分析提示PO2<60 mmHg,PCO2>50 mmHg,符合Ⅱ型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并排除自主呼吸微弱,低血压休克,上消化道出血,气道分泌物多,与鼻面罩无法相配者,以及不能耐受中途放弃治疗者。

2.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常规治疗(抗感染、解痉平喘、祛痰、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选用钮氏面罩,给予BiPAP呼吸机(沙利文ⅢSTA型多功能双水平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根据病情调节各参数。观察呼吸机治疗耐受情况、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并于治疗后8 h监测血气分析。

3.结果 NIPPV治疗8 h后52例患者中51例临床症状及体征均缓解,血气分析PaO2、PaCO2、SPO2均有显著改善。1例因痰液阻塞、病情加重改为气管插管转ICU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

护理措施

一、通气治疗前护理

1.心理护理 上机前应积极做好患者解释和宣教工作,详细介绍BiPAP呼吸机的优越性,提高依从性。对首次接受无创通气的患者,要详细解释,消除恐惧感,鼓励患者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与护士配合治疗争取早日撤机。

2.呼吸机的准备 湿化器内注入温度为32~35 ℃无菌蒸馏水至水线处。调节好参数,试机并检查电源、呼吸机性能及各管道是否密封完好。使用时先将氧气管直接与面罩上的侧孔相连,氧流量1~3 L/min,吸氧20 min后再打开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

3.患者准备 通气治疗前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抽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清除患者鼻腔分泌物,嘱患者排空大小便,集中完成基础护理、生活护理,以减少取戴面罩的次数,保持通气的持续性。

二、治疗期间的护理

1.面罩及连接管道的护理 维持正确的体位,使头、颈、肩在同一平面上,头略后仰,保持气道通畅,协助患者翻身时不影响无创正压通气。用3根头带使面罩与患者连接,避免压住眼睛和耳廓,固定带松紧以不漏气为好,过紧则影响面部血液循环。充分利用患者饮水、进食、排痰等断开BiPAP时,用温水洗脸,改善面部血运循环,恢复皮肤弹性。需留置胃管的患者,应在机械通气前,通过面罩上的胃管孔,置入胃管。一次性连接管道扭转是呼吸机通气的一个严重并发症,可使患者窒息,应注意保持面罩与连接管道通畅,检查管道是否扭转[2]。

2.通气期间的监测与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神志、脉搏、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根据医嘱,由专职护士每0.5~2 h调节呼吸机参数1次,在治疗间歇期,经鼻导管给氧。指导患者尽量使用鼻腔吸气,不张口呼吸,以免产生腹胀。鼓励患者适量饮水以稀释痰液,经常更换体位,教会患者有效咳嗽、咯痰。痰量较多时,可用沐舒坦15 mg bid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促进排痰。当患者感觉不舒服时及时查明原因并处理。

3.营养摄入 正压通气对胃肠道会产生影响,使患者出现消化吸收不良,饮食摄入减少,机体抵抗力下降,感染不易控制。因此,应选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以免加重CO2潴留[3],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静脉补充营养。

4.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①面罩漏气:通气前可选用大小合适、佩戴舒适的面罩,头带用力均匀以免漏气。面罩的角度应调至从侧面看正好平行罩在患者面部。②口咽干燥、排痰障碍:密切观察,保持其气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加强气道湿化管理。③胃肠道胀气:通气前指导患者正确呼吸,减少吞咽动作。出现胀气明显时,置胃管排气,必要时应用中药芒硝外敷,可取得满意效果。④误吸:机械通气时间最好在饭后0.5~1 h以后进行,避免饱餐后使用,以防胃内容物反流引起误吸[4]。如出现此类情况,应立即去除面罩,清除口腔及上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负压吸引,防止窒息,并及时通知医生作相应处理,避免吸入性肺炎。

⑤皮肤过敏和压迫性损伤:加强皮肤保护措施,经常观察患者受压部位的皮肤变化,适当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保持面部清洁,用温水洗脸,改善面部血运循环。可用3M透明敷料贴在长期NIPPV治疗的患者鼻背两侧,注意换新,效果理想,未出现鼻部破溃情况。

三、撤机前后的护理

当患者病情好转,按医嘱及时停机,继续给予鼻塞吸氧,并加强患者的呼吸功能锻炼,教会患者腹式呼吸及缩唇呼吸,以增强肺泡通气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与患者密切接触的面罩及螺纹管、湿化器每次用后需用浓度为2%戊二醛浸泡30 min,取出后经清水冲洗晾干,干燥保存备用。若长期使用者,每周消毒一次,方法同前。

护理体会

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确切,具有同步性能好和自动漏气补偿功能,人性化程度高,自主调节、控制呼吸频率,能迅速有效纠正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增加通气量,避免有创通气的一系列并发症。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应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加强病情观察,及时抽取血气分析标本,准确调节呼吸机各参数。做好呼吸道护理和心理护理,及时为病人解决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的问题,增强病人的舒适感和耐受性,提高无创呼吸机治疗的效果,缩短病人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及患者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全国无创机械通气协作组.早期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28:680-684.

[2]曹志新,王 辰.无创机械通气的应用范围及指征[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 136-137.

[3] 翟翠红,覃秀娥.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J].医学文选,2006,25(4):766.

[4]潘淑潋,石爱丽.COPD行间歇性无创正压通气48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4):594.

(收稿日期:2009-06-28 修回日期:2009-09-19)

COPD慢性呼吸衰竭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商丘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科及急诊科2010年11月至2012年10月门诊及病房接诊的96例符合COPD诊治指南诊断标准、稳定期伴有慢性呼衰的患者, 男52例, 女44例, 平均年龄69.2岁, I型呼衰38例, II型呼衰58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 对照组44例, 两组在用药前无论是一般情况、临床症状、肺功能、血气分析及血流变检查等,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均能自理, 配合检查。除外, COPD以外的其他肺部疾病如:肺结核、肺间质纤维化、矽肺及支扩等引起的呼吸衰竭。

1.2 方法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养血清脑颗粒 (天津天土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 每次4 g, 3次/d, 疗程4周。采用YDA-IVA-血液粘度计北京宏润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检测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等。

1.3 观察指标

⑴临床症状:①显效:头脑不清、头痛、头晕和失眠症状消失;②有效:上述症状改善;③无效:上述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2) 血流变学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分层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的占54.5%, 有所改善的占30.9%, 总有效率为85.4%, 对照组显效39%, 有效31.7%, 总有效率为70.7。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治疗组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 对照组改善不太明显, 两组比较具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COPD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呼吸道疾病, 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四位[1], 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而且这种负担在不断增加[2]。我国“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统计数据显示, 40岁以上人口COPD患病率为8.2%[3]。COPD的治疗目标是减轻患者症状, 减少急性加重频率和程度, 改善肺功能和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4]。随着COPD进展, 肺实质和肺间质的破坏, 肺功能逐渐下降, 产生低氧血症, 或合并高碳酸血症[5]。缺氧可引起脑血管痉挛, 二氧化碳潴留会引起血管扩张, 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可引起脑血管通透性增加, 脑间质和脑细胞内水肿。出现头脑不清、头痛、头晕、失眠、等症状, 症状以晨起明显。原因是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高, 抑制呼吸引起通气功能障碍造成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加重[6]。长期缺氧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 血粘稠度增加, 血流变学异常, 造成微循环障碍。有研究证明活血化瘀药具有改善血流学指标的作用。祖国医学认为COPD患者为久病肺, 肾气虚, 肺失治节, 气不摄血, 气滞血瘀等。根据辩证施治、标本兼治原则结合此类患者的特点, 应给予活血、行气, 养血、平肝、潜阳[8]等治疗。养血清脑颗粒由当归、川芎、决明子、延胡索、珍珠母等多种中药组成。诸药具有协同作用, 具备活血、行气, 养血、平肝、潜阳等作用。

本研究亦证明该药能明显改善COPD患者的临床症状 (显效率54.5%, 总有效率85.4%) , 血流变学指标也得到明显改善, 负作用小。适合用于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辅助治疗。但是, 对本药过敏者禁用, 过敏体质者慎用。

摘要:目的 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稳定期轻度慢性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将选择的96例COPD所致慢性呼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55例,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养血清脑颗粒, 对照组41例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疗程4周, 根据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血流变学指标及血气分析指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5.4%, 对照组70.7% (P<0.05) , 血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 (P<0.05) 。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对COPD所致慢性呼吸衰竭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不良反应小。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血流变

参考文献

[1]赵春宇, 赵子文主编.临床血流变学, 第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8:126-134.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 (2007年修订版)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30 (1) :8-17.

[3]刘又宁主编.呼吸系统疾病治疗学, 第1版,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9:744-748.

[4]殷凯生, 张德平, 施毅等.国产噻托溴铵粉雾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0, 33:519-523.

[5]彭敏, 高金明.塞托溴铵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力学的作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1, 34 (2) :154-156.

[6]蔡柏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处理和预防全球策略 (2011年修订版) 解读.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2, 35 (4) :249-256.

COPD慢性呼吸衰竭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我院COPD慢性呼吸衰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一共70人, 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其中对照组35人, 治疗组35人, 对照组中男20人, 女15人, 治疗组中男19人, 女16人, 年龄均在60岁左右, 经过检查, 该70名患者均符合COPD和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1.2 方法

两组均进行氧疗、使用呼吸兴奋剂, 给予正规的皮下胰岛素治疗等基础性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此基础治疗基础上, 采用伟广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 48h以后观察两组情况。

1.3 观察指标

血气指标:用血气分析仪检测两组PaO2和PaCO2, 的变化情况。血糖、IR检测:抽取患者静脉血 (为隔夜12h未进食) 5mL, 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糖、IR指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PSS15.0统计学软件, 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和表2。

3 讨论

经过研究, 慢性阻塞性肺部患者因为阻塞而导致呼吸道受阻, 产生呼吸困难的感觉, 并且严重影响到肌体内氧的摄取, 导致体内二氧化碳增加, 产生二氧化碳潴留的现象, 由于体内氧气缺少, 影响到体内代谢, 尤其对内分泌系统产生较大影响, 对胰岛β细胞影响较为严重, 导致体内胰岛素分泌失常, 因而, COPD患者糖代谢紊乱。可见导致2型糖尿病或者是加重2型糖尿病的可能原因:COPD加重会导致慢性缺氧, 人体在缺氧的状态下会影响体内糖代谢, 胰岛素分泌紊乱, 可以导致甚至加重2型糖尿病[4], 胰岛素受体异常:在长期缺氧或者是体内酸碱不平衡的情况下, 会产生靶细胞受体与胰岛素结合障碍, 导致靶细胞内多种活性酶的活性严重降低, 对葡萄糖的氧化产生较大的影响, 大大的降低了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由于患者换气及通气功能障碍, 可产生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 缺氧, 可以直接对胰岛β细胞的功能产生影响, 进而导致膜上葡萄糖受体产生障碍, 对血糖反应缓慢, 导致胰岛素无法释放。体内红细胞继发性增多:血液黏稠度增加, 血小板不断聚集, 使得体内血流速缓慢, 导致胰岛β严重缺氧, 从而影响到胰岛β细胞的正常功能, 导致代谢紊乱。患者患有糖尿病对肺部功能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肺部非常容易感染, 产生气道分泌物增多、纤毛运动障碍、气道黏膜水肿等现象, 分泌物非常容易阻塞气道, 导致气道受阻, 以上可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2型糖尿病二者之间相互产生影响, 并且不断的进行恶性循环, 会使病症更加严重, 加重病情。研究表明, 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患者有效, 安全[5]。实验表明, 通过实验和对照组的比较, 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 可以增加快速增加体内氧气量, 快速减轻缺氧的现象, 从而使得低血氧症状的以有效缓解。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 增加供氧量, 缺氧纠正, CO2潴留减轻, 有利于人体的糖代谢, 从而使胰岛β细胞恢复正常功能, 使得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功能恢复正常功能, 2型糖尿病症状减轻, 同时又会使心肺功能改善使气道受阻情况得以缓解, 呼吸顺畅。通过以上两组数据表明, 在使用无创呼吸机以后, 血样指标中的PaO2明显增加, 而PaCO2明显减少, 血糖 (FBG) 和IR指标 (HOMA-IR) 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都好于对照组, P<0.05, 因此, 无创通气治疗COPD慢性呼吸衰竭合并2型糖尿病有显著疗效, 临床可放心使用。

参考文献

[1]陆在英, 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2-65.

[2]张秀丽, 张卫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 2007, 2 (32) :41-42.

[3]范建新.无创通气治疗COPD慢性呼衰合并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的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08, 48 (38) :51-52.

[4]陈利强.C O P D合并糖尿病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10) :114.

COPD慢性呼吸衰竭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3月~2015年1月收治的86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将86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3例, 对照组中男28例, 女15例, 年龄60~81 (70.52±3.46) 岁;试验组中男29例, 女14例, 年龄62~82 (70.82±3.56) 岁。对两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基础资料进行对比后发现,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及Bi PAP辅助通气治疗, 将Bi PAP辅助通气呼吸机参数设置为吸气压力初始12~18cm H2O, 呼气压力初始4~6cm H2O, 呼吸频率设置为12~18次/min, 氧浓度设置为20%~40%, 使氧饱和度达到90%以上, 每次通气持续2h以上, 连续治疗1w。

1.2.2 护理方式

对照组采用基础护理, 主要包括身体护理、药物护理及环境护理等;试验组采用针对性护理, 具体如下: (1) 病情护理: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 检查各项生命监测指标, 定时巡查, 观察管道是否有脱落、漏气现象, 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呼吸机的参数; (2) 心理护理:为患者简单介绍呼吸机的治疗过程及治疗意义, 倾听患者内心感想, 解答其疑问,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缓解其因疾病、不适及医疗费用产生的焦虑、烦躁的负面情绪; (3) 护理准备:使用呼吸机前, 确认电源及设备是否正常, 使用前, 注意清洁呼吸机; (4) 气道护理:选取合适大小的面罩, 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调整固定带的松紧, 保持气道通畅, 适当采用叩背、翻身等帮助患者进行排痰; (5) 预防并发症:帮助患者采用半卧位, 防止腹胀的出现, 嘱咐患者闭上嘴巴用鼻子呼吸, 尽量减少吞咽动作, 在面罩下垫上纱布, 减少对皮肤的损伤, 注意鼻根处有无漏气。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心率的变化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 对两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若P<0.05, 代表两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之间对比的观察指标存在差异, 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两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的有效率、护理前心率分别为83.72%、105.63±8.29min, 护理后心率为93.56±5.12min, 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8.60%;试验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心率的治疗的有效率、护理前心率分别为88.37%、104.33±6.47min, 护理后心率为85.10±5.02min, 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65%, 心率变化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存在差异, 统计学有意义 (P<0.05) ;治疗效果相比差异不大, 统计学无意义 (P>0.05) 。见附表。

注:*:P<0.05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可以预防及治疗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 但其对全身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感染, 病毒、细菌及支原体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的主要因素[3]。呼吸衰竭是一种功能障碍, 并不能算是疾病, 主要是由肺部疾病引起的并发症[4]。采用有效的治疗手段及护理措施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来说极为重要。

Bi PAP辅助呼吸机能调节呼气相气道正压及吸气相气道正压, 还兼备漏气补偿的功能, 不仅能减轻呼吸肌的疲劳, 改善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 还能改善氧结合, 纠正低氧血症, 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5]。除此之外, Bi PAP辅助呼吸机还能有效避免有创呼吸治疗需要的气管插管等程序, 减少患者的痛苦。

针对性护理主要是指对患者实施病情护理、心理护理、护理准备、气道护理及并发症护理等护理措施, 主要是针对采用Bi PAP辅助通气治疗的患者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作出预防或处理的一种手段。不仅能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还能改善患者的心率变化, 利于患者的预后[6]。

根据患者心率变化情况及时调整Bi PAP辅助呼吸机的呼气频率, 避免因呼吸频率过快或过慢产生心律失常现象, 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率变化情况, 除此之外, 呼吸机还应监测好气道压力、潮气量、吸气时间、漏气量等参数, 避免意外的发生。我们推测病情护理的措施如积极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生命指标、管道通畅情况等可以有效调整调整呼吸机的参数, 这样可以有利于呼吸的调整, 有利于心脏功能的恢复与改善, 从而心率可以降低心率。心理护理能缓解、消除治疗过程中的诸多负面情绪, 恢复治疗者的信心, 增强了患者的积极配合。气道护理、相关措施的并发症防护都可以有效帮助患者提高呼吸功能等。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的试验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低13.95%, 统计学有意义;两组患者经Bi PAP辅助通气治疗后临床效果的有效率分别高达83.72%与88.37%, 统计学无意义;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心率变化情况存在明显差异, 统计学有意义。

结果可知, 对于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 采用Bi PAP辅助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 能有效帮助患者缓解临床症状, 减轻痛苦;且采用针对性护理能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玉兰, 王贵芳, 田婧, 等.Bi PAP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效果及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 2010, 16 (7) :26-28.

[2]钟春.个体化护理模式对Bi PAP通气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1) :12-14.

[3]乔秀丽.Bi PAP呼吸机辅助治疗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28例观察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1) :14-15.

[4]刘红菊, 吴小侠.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护理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 (16) :41-42.

[5]刘春梅, 黄海英.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应用Bi PAP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护理[J].医学信息, 2012, 25 (4) :359.

COPD慢性呼吸衰竭 篇8

资料与方法

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60例, 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 每组30例。其中男38例, 女22例。年龄40~70岁, 平均 (62.92±2.32) 岁, 病程2~19年, 平均 (13.49±2.00) 年。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1)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法, 主要是针对病情状况实施基础治疗, 包括使用呼吸兴奋剂、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等基础治疗过程[2]。 (2) 治疗组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法, 第1次通气时间≥20 h, 之后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调整通气时间, 持续通气治疗3~7 d[3]。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的插管率、存活率对比:治疗组患者的插管率、存活率分别是23.33% (7/30) 、3.33% (1/30) ;对照组患者的插管率、存活率分别是53.33% (16/30) 、13.33% (4/30) , 两组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的相关血气指标大小结果对比:治疗组:治疗前的p H值、动脉血氧分压以及动脉二氧化碳分压3项指标大小分别是 (7.23±0.17) k Pa、 (6.13±1.17) k Pa以及 (11.58±1.33) k Pa;治疗后的p H值、动脉血氧分压以及动脉二氧化碳分压3项指标大小分别是 (7.39±0.13) 、 (9.30±1.44) k Pa以及 (6.38±1.22) k Pa。对照组:治疗前的p H值、动脉血氧分压以及动脉二氧化碳分压3项指标大小分别是 (7.23±0.16) 、 (6.14±1.20) k Pa以及 (11.57±1.34) k Pa;治疗后的p H值、动脉血氧分压以及动脉二氧化碳分压3项指标大小分别是 (7.27±0.10) k Pa、 (8.00±1.22) k Pa以及 (8.38±1.29) k Pa。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相关血气指标结果和治疗前对应指标结果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治疗组治疗后的p H值、动脉血氧分压以及动脉二氧化碳分压3项指标结果和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临床应用无创通气正压治疗法可以有效改善COPD患者的血气运行状况[4], 对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在临床中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加以应用。

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 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法和常规治疗法分组进行结果对比, 结果显示, 治疗组治疗后的p H值、动脉血氧分压以及动脉二氧化碳分压3项指标结果和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证明了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方式治疗后, 对于改善患者的血气相关指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符子艺, 刘小虹, 任吉祥, 等.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Meta分析[J].中草药, 2014, 10 (6) :889-894.

[2]热西汗·依不拉音, 夏迪亚·夏木西丁.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2, 13 (3) :105-106.

[3]陈广湛, 李月弟.10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外医疗, 2013, 13 (3) :39-40.

慢性呼吸衰竭的病情观察及护理 篇9

[关键词] 呼吸衰竭;护理

1 定义

呼吸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导致严重呼吸功能障碍引起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伴或不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增高而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稳乱的临床综合征。它是一种功能障碍状态而不是一种疾病,可因肺部疾病引起,也可能是各种疾病的并发症。

2 病因

参与呼吸运动的任一环节,包括呼吸道,肺组织,中枢神经,运动神经,肌肉,胸廓的病变,都会导致呼吸衰竭。

2.1呼吸道阻塞性病变:支气管炎症痉挛,上呼吸督导肿瘤,异物,舌根后坠(昏迷患者)等阻塞气道,引起通气不足气体分布不均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发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2.2肺组织病变:肺炎、重症肺结核、肺气肿弥漫性肺纤维化、肺水肿、肺不张,有效弥散面积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引起缺氧或缺氧合并二氧化碳潴留。

2.3肺血管病变:肺血管栓塞,肺梗死,肺毛细血管管瘤,使部分静脉血流入肺静脉,发生缺氧。

2.4胸廓胸膜病变:胸廓外伤,畸形,手术创伤,大量气胸或胸腔积液等,因胸廓活动和肺扩张受影响,导致通气减少及吸入气体不均,影响换气功能。

2.5神经肌肉疾病:脑血管病变。脑炎,脑外伤,电击,药物中毒直接或间接抑制呼吸中枢;脊髓灰质炎以及多发性神经炎所致的肌肉神经接头阻滞影响传导功能;重症肌无力损害呼吸动力引起通气不足。

3 临床表现

3.1呼吸困难:发憋,呼吸费力,喘气常为主要主诉,表现在频率、节律和幅度的改变。如中枢性呼衰呈潮式,间歇抽泣样呼吸;慢阻肺是由慢而较深的呼吸转为浅快呼吸,呈点头或提肩呼吸;中枢神经药物中毒表现为呼吸匀缓,昏睡;严重肺心病并发呼衰二氧化碳麻醉时,则出现浅慢呼吸。

3.2紫绀:是缺氧气的典型症状,当动脉血氧饱和度低于85%时,可在血流量较大的口村指甲出现紫绀,红细胞增多,紫绀更明显,贫血者紫绀不明显或不出现,严重休克末梢循环差的患者,即使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也可出现紫绀。

3.3精神、神经症状:慢性缺氧多有智力或定向功能障碍,二氧化碳潴留出现中枢抑制之前的兴奋症状,如失眠,烦躁,但此时切忌用镇静或安眠药,以免加重二氧化碳潴留,发生肺性脑病,表现为神智淡漠,肌肉震颤,间歇抽搐昏睡,甚至昏迷等。严重二氧化碳潴留出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3.4心血管系统症状:早期血压升高,脉压增大,心动过速,长期缺氧导致肺动脉高压。严重缺氧,酸中毒时,可出现心力衰竭,血压下降,严重心律失常甚至心脏停搏。

4 治疗

氧疗,机械通气,维持适当的液体平衡,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5 护理

5.1病情观察

5.1.1生命体征:尤其是呼吸频率的观察,如呼吸频率大于25次每分,常提示呼吸功能不全,有可能是呼吸窘迫综合症先兆期的表现,观察意识状况、发绀、皮肤的温湿度、皮肤粘膜的完整性、出血倾向,球结膜有无充血水肿,两侧呼吸运动的对称性等。

5.1.2准确记录出入量,必要时监测每小时尿量。

5.1.3血气分析:血气分析是判断病情,指导治疗的重要指标。

5.2护理措施

5.2.1一般护理:①病室需要安静,阳光充足,空气新鲜:

②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多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少量多餐,密切观察呼衰程度及血压、脉搏,尿量和神志。

③遵医嘱给予合理氧疗。

④严格限制探视,防止交叉感染。

⑤根据病情,选择不同体位,一般半卧位,昏迷者要平卧,头偏向一侧。

5.2.2合理用氧

①对单纯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高浓度吸氧有良效,而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给氧的同时需设法加强通气,促进二氧化碳排除,如保持呼吸道通畅,解痉平喘等,同时在气道通畅的基础上,使用呼吸兴奋剂,可以改善通气,严重呼衰药物治疗24至48小时无效时,及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人工通气。

②在吸氧治疗中,要认真观察病情变化,如呼吸困难是否改善,心率脉搏是否减慢,神志是否清醒,若上述症状改善,表示缺氧得到矫正,反之加重。

③保持呼吸通畅:呼吸道堵塞可引起通气功能障碍,造成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及时清理分泌物,保持呼吸通畅是护理呼衰患者的住要措施。

5.2.3药物治疗的护理:

①抗菌药物要按处方的浓度在规定时间内滴入,使用过程中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②使用呼吸兴奋剂时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滴速不宜过快,用药后注意患者神志和呼吸的变化,如头痛,恶心,上腹部不适等不良反应时要减慢速度并报告医师。

③纠正低血钾时要严格按处方用要,并了解补钾后血钾等的变化。

6 健康指导

①指导病人缩唇呼吸,改善通气;

②预防呼吸道感染,根据季节更换衣服;

③戒烟,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

④坚持适当的室外活动,增强自身免疫力。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72.

COPD慢性呼吸衰竭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1)符合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相关临床诊断标准[3];具有自主意识,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合并肝、心、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缺陷或衰竭者;排除纳入研究前2个月内采用相关抗菌药物或免疫制剂治疗,可能对本研究结果造成影响者;排除严重心脏病及高血压者;排除具有呼吸机使用禁忌证者;排除合并重大免疫系统疾病、感染疾病者。

1.2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4年6月收治的56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各28例。常规组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53~85岁,平均(71.4±10.6)岁,病程10~22年,平均(13.5±2.2)年;观察组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55~89岁,平均(71.8±10.6)岁,病程8~21年,平均(13.9±2.1)年。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且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协会审核同意。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住院后予以常规综合治疗,包括吸氧、抗感染、解痉、祛痰、平喘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予以无创正压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实施S/T工作模式,吸气压由14 cm H2O开始,调整参数1.5 h/次,缓慢将吸气压上调至18 cm H2O或将通气时间延长,呼气压由5 cm H2O开始,呼吸频率为15次/min,呼吸机使用3次/d,4 h/次,及时依据血气分析结果对吸入氧流量作出调整,直至撤机,治疗间隙通过鼻导管给氧。

1.4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血气指标包括p H值、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临床效果评定,有效:治疗3 d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p H值接近正常,动脉血氧分压上升>10 mm 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下降>10 mm Hg;无效:治疗3 d后,临床症状无改善,血气分析指标均未达到上述要求。有效率=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分析,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n(%)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p H(7.20±0.07),动脉血氧分压(58.2±0.8)mm 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81.2±6.3)mm Hg;治疗3 d后p H(7.31±0.05),动脉血氧分压(88.9±10.5)mm 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53.1±7.1)mm Hg。常规组治疗前p H(7.21±0.08),动脉血氧分压(57.9±0.8)mm 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81.3±6.4)mm Hg;治疗3 d后p H(7.30±0.10),动脉血氧分压(67.2±9.1)mm 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71.6±6.7)mm Hg。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血气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00,t2=1.403,t3=0.059,P>0.05);治疗3 d后,观察组p H值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00,P>0.05),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64,t3=10.028,P<0.05)。

2.2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观察组有效27例,无效1例,临床有效率为96.4%(27/28);常规组有效20例,无效8例,临床有效率为71.4%(20/28)。观察组临床效果优于常规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6,P<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反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COPD为临床常见呼吸系统疾病,是因肺气肿及慢性支气管炎造成不完全可逆气流阻塞的疾病状态,其主要特征为气流受限,且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逐渐进展为换气及通气功能障碍,引发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及缺氧,最终并发呼吸衰竭[3,4]。

相关研究[5,6]表明,采用无创正压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可有效改善患者氧合及通气功能,改善二氧化碳潴留及缺氧症状,并防止器官功能障碍。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 d后,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优于常规组,表明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予以无创正压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观察组临床效果优于常规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说明对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予以无创正压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可显著提高其治疗效果。无创正压呼吸机辅助通气可使塌陷肺泡复张,使功能残气量增多,避免呼气末肺泡再次塌陷,改善氧合及血流比,并使内源性呼气末正压下降,避免呼吸机对肺造成损伤,进而降低二氧化碳潴留,改善低氧血症。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说明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予以无创正压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予以无创正压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可显著提高其治疗效果,安全性较高,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探究无创正压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6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各28例。常规组予以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组基础上予以无创正压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3d后,观察组p H值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效果高于常规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予以无创正压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可显著提高其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无创正压呼吸机辅助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

参考文献

[1]王红娟,郭红,荣鲍敏.支气管镜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2):377-379.

[2]李成玉,夏晓东,方益峰.无创正压通气(Bi PAP)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9):19-22.

[3]梅娟.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7):134-135.

[4]全美荣.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12):23-24.

[5]董学敏,王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30例患者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护理[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2016,9(1):109-110.

上一篇:Fenton催化氧化下一篇:技术开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