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活动与儿童健康

2024-05-18

课外活动与儿童健康(精选十篇)

课外活动与儿童健康 篇1

1 儿童活动空间情绪健康的重要性

健康和谐的氛围能促进儿童良好情绪情感的发展, 家庭和睦、老师和蔼可亲、小朋友间互帮互助和社会和谐, 使儿童有适当的机会表达愉快的情绪, 宣泄不良情绪, 培养抵抗挫折的能力。外界环境也会引起情绪的变化。素雅整洁的房间, 光线明亮、色彩柔和的环境, 使人产生恬静、舒畅的心情;相反, 阴暗、狭窄和肮脏的环境, 给人带来憋气和不快的情绪。拥挤、繁乱和嘈杂的环境会使人紧张心烦;阴森、陌生和孤寂的环境会使人惊恐不安;而优美的田园风光、湖光山色则令人神采飞扬。

例如, 在英国, 过去常常有人在伦敦一座黑色的伯列费尔桥跳河自杀。当用蓝色刷过桥之后, 跳河自杀的人减少了一半。在美国加州, 一座监狱的看守长为犯人寻衅闹事而苦恼, 有一次, 他偶然把一伙狂暴的犯人换到一间浅绿色的牢房里, 奇迹就发生了:那些原来暴跳如雷的犯人, 就好像服用了镇静剂一样, 渐渐平静下来, 看守长由此受到启发, 便把囚室漆成绿色, 于是犯人闹事事件随之减少。

2 儿童活动空间室内色彩设计与情绪健康的关系

人对色彩有着天生的需求, 形体是具有各种表情的。色彩也是具有各种表情, 有影响人们感情的作用, 在这里称之为色彩情绪。在儿童活动空间中, 色彩是情绪化设计的重要一环。色彩是物质的, 同时也是精神的, 能够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感情, 直接关系到儿童室内活动空间的情绪化设计。

美国学者研究表明:悦目明朗的色彩能够通过视觉神经传递到大脑神经细胞, 从而有利于促进人的智力发育。在和谐色彩中生活的儿童, 其创造力高于普通环境成长的儿童。假若经常处于让人心情压抑的色彩环境中, 则会影响大脑神经细胞的发育, 从而使智力下降。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有着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特征, 并随着年龄的增长, 其上述各项特征也将会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室内活动空间是儿童学习、生活活动的场所之一, 它的设计优劣直接关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优质的室内环境空间有益于形成积极的儿童学习、生活活动氛围, 对儿童的身心情绪健康成长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由于儿童活动区的环境直接影响儿童心理情绪健康, 而色彩在儿童成长中有着相当大的指引和矫正作用, 因此儿童室内活动空间的环境色彩应“以人为本”, 为提高儿童兴趣、创意性的色彩设施及空间氛围满足儿童的感知、认知需要。丰富多彩的环境设计与色彩协调结合能让儿童心情愉悦情绪健康, 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活动的场所, 利用不同色彩的代表特性实施于丰富多样的功能划分较强的空间及设施来满足儿童学习、探索、创造、猎奇和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营造一个能满足儿童需要并具有色彩美感的儿童活动空间环境, 促使情绪健康朝着良性发展。

3 不同色彩搭配空间设计的儿童活动空间情况分析

3.1 类似色搭配空间

类似色搭配即:黄色与橙色、橙色与红色、绿色与黄色等, 能分辨其冷暖关系。其对比感觉不明显却能突显生动效果, 由于其同属于一个大的色相范畴, 这种色彩的搭配也会显得整体和谐, 主色调明确。类似色搭配常常在自然中被找到, 所以对眼睛来说, 这是种最舒适的搭配方式。在使用类似色搭配的时候, 一定要适当加强对比, 不然可能使画面显得平淡、单调和呆板, 没有活力。

3.2 对比色搭配空间

对比色搭配即:红与黄、黄与蓝、蓝与红等。这种色彩的搭配中已经有了明显的对比效果, 不容置疑地能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 视觉感出现落差, 异常丰富。但是并不会很强烈, 对视觉的刺激和冲击力也不会感觉太大, 但却能收到非常引人注目的效果。整体效果舒适, 使人易于接受。这样的搭配对比鲜明, 令人感觉非常兴奋, 但是过量的使用, 过长时间置身于此则会造成视觉精神疲劳, 感觉杂乱、缺乏鲜明的个性, 甚至产生厌恶感。例如:儿童活动区的整体以黄色为主题, 那么选择蓝色的构筑小品或对边缘和细部进行处理则会使整个画面更加丰富和谐, 统一而美观。

3.3 补色搭配空间

补色搭配即色相环中直接相对的色彩搭配设计, 它们的对比感是最强烈的、最富刺激性的和视觉冲击性的。这样的搭配能引起儿童的视觉重视和得到精神心理满足。因此, 从生理、心理角度来说, 对比色的出现也是有调和性的, 它与对比色搭配相比更为强烈, 但更容易使人感到不安定、不协调, 个性也就更不明确, 所以搭配起来设计就更为讲究。当所使用的色彩饱和度较低时, 运用起来会更出效果。与对比搭配同理, 补色搭配同样可以以大面积使用色彩并点缀其补色, 或加入小面积中间色协调来达到跳跃并统一的效果。对比色和补色的搭配一般会起到一种戏剧性的效果, 如红绿、橙蓝、黑白的对比搭配。对比色的搭配能使得整个空间充满生气。但对比色的两种色彩不宜太过平衡, 否则会没有重心, 无法形成美感。

4 儿童活动空间的室内色彩设计对儿童心理成长的影响

色彩是室内设计的灵魂, 室内的色彩对室内设计空间感、舒适度、环境气氛和使用率, 对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均有很大的影响。儿童活动空间所采用的色彩绝非成人一般, 所涂色块都需要是他们所喜欢的, 他们还没有养成概念化、实际化的习惯, 往往用一些随意而简单的色彩来表现心中所感, 而不是用物体本身固定色彩去写真对象。他们往往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色彩和想象潜能, 每种色彩都能带来他们心灵的真实感受。通过了解和熟悉色彩的明度、纯度和色相, 色彩所反映出来的情感以及通过不同的色彩搭配所营造出的效果给儿童产生的情绪反应, 能创造出设计师预想的空间效果, 设计出适合儿童这个特殊年龄阶段的孩子的色彩, 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色彩对于儿童的影响不仅仅在其表面, 不同的色彩对于儿童则具有不同的教育意义。国外的专家学者们也曾对儿童的智商进行过一个测验, 如果让儿童们在淡蓝、黄、黄绿和橙色的室内环境中接受测试, 智商提高很快, 而在黑、白、灰和棕色的室内测试时, 智商则大幅下降。

儿童正处在一个逐渐形成自我个性、有自我世界观的成长过程, 经常使用色彩的熏陶常常能左右他们的情绪, 能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从行为动作来看, 儿童透过视觉看见某种色彩时, 会很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 喜欢或厌恶。每一种颜色都能代表一种心理暗示。这是因为明快、饱和度高的色彩会给儿童带来乐观的感受, 便于儿童接受。而长期和灰暗色调的色彩空间接触, 易产生懦弱、羞愧。因此, 根据色彩的健康使用, 对儿童活动区各种空间的搭配提出了更高更科学的要求。

5 结语

儿童健康成长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通过色彩可以有效影响儿童心理活动, 正确的色彩设计可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色彩是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 良好的色彩设计可以经济高效地达到营造良好环境的目的, 因此, 在儿童活动空间设计中对色彩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 有利于提升建筑品质, 为儿童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摘要:结合儿童活动空间的室内色彩设计的规律及合理性为研究对象, 探究如何在儿童活动室内环境中进行人们情绪健康的色彩设计, 使孩子们能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色彩设计,情绪健康,儿童活动空间

参考文献

[1]金湄.走进彩色的世界——幼儿色彩感知觉的特点与培养[J].幼儿教育, 1995, (12) .

[2]尤永智.环境色彩与幼儿园发育[N].中国医药报, 2002.

[3]吴远钦.色彩的心理效应和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建筑, 2005, (5, 6) .

[4]黄国松, 黄莉.装饰色彩基础[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4.

[5]黄紫艺.公园绿地儿童活动区环境色彩设计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

课外活动与儿童健康 篇2

太谷县明星小学35班

一、活动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的消费水平也逐渐上升,与此同时,影响孩子们健康的隐形杀手正向我们袭来。目前商场中的饮料可谓五花八门,各种饮料宣传广告不绝于耳、铺天盖地,一个比一个宣传得好,大多数儿童都对这些饮料爱不释手。由于大多数饮料都声称具有保健、益智、营养、补充维生素C等功能,饮料或香甜或略带刺激的味道对于孩子们有很大的吸引力,有的孩子甚至将饮料取代水。那么,喝饮料对身体发育和健康真的有那么多好处吗?喝饮料究竟对孩子们的身体会造成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呢?

这段时间我们学校也正在提倡同学们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同学们健康饮水,力求杜绝饮料瓶漫天飞,杜绝学生用饮料来代替水。为了响应学校这一号召,也为了让同学们真正认识到饮料对于身体的危害,我们35班计划开展“饮料与儿童健康”这一科技实践活动的调查研究。让学生在查找资料、问卷调查、科学小实验的过程中,进行实践与研究,正确认识各种饮料的利弊,学会正确选择健康饮品,自发形成健康意识。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搜集资料与亲身实践让学生认识到长期饮用碳酸饮料不利于少年儿童成长发育,并了解饮料的种类及不同饮料的营养价值。

2.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查找资料、筛选信息、实验操作和观察

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活动,让孩子们认识到饮料对人的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了解一些饮料中添加人造食用色素,可以改变食品的外观,但多吃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使孩子们对饮料有一些正确的认识,增加有关饮食安全的认识。

三、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学习中,通过学生对饮料营养知识的查阅,收集整理资料,分析研究资料,得出研究结论,撰写调查研究报告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上网、调查实践等研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互联网、图书馆以及社会资源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通过调查各种饮料的营养情况,使学生掌握获取、筛选、整理信息的方法。

3.在开展调查活动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问卷调查的方法与统计分析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四、活动安排

活动一:在全校范围内,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活动二:走出校门,对于饮料消费人群进行随机的问卷调查。

活动三:问上网查找有关饮料对于人体利弊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汇总为饮料知识小手册。

活动四:进行“关于碳酸饮料的危害”的科学小实验,并得出结论。活动五:对问卷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写出《关于小学生饮料消费的调查报告》和《关于太谷县民众饮料消费的调查报告》。

活动六:撰写关于拒绝碳酸饮料倡议书。

活动七:所有学生撰写活动心得体会,并择优编撰成册。

家庭与儿童的绘画活动 篇3

儿童从很小便开始了画画活动,早期的画画经历了涂鸦期、形象期。一般3岁以后的孩子画画具有形象期特点。这一时期,大部分幼儿绘画的热情高涨,发现自己的眼、手能协调配合,手中的笔运用自如,这种发现刺激他们不断画出新的东西。幼儿能凭主观直觉印象描绘出物体的粗略形象,象征物体的外表轮廓。在此阶段,他们仅仅能掌握几种基本图形。如:圆形、四角、十字等。还画不出成人眼里看到的物体形象,他们常用轮廓线来画图形,所画的色也跟实物的色没有什么关系。这时期幼儿只侧重于童趣的表现,而不注意形体的完整与相似,常常夸大或忽略了某些部分,并且画得比较抽象。

儿童喜爱画画活动,他们除用语言表达兴趣、愿望外,更愿意在画中表达自己的认识、感受和情感。如幼儿画爸爸、妈妈,画大树、画小朋友等。幼儿有时也表现出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但所反映的事物都是基于实际生活的。如:胡晓舟小朋友画的“月亮上‘荡秋千”这个情节是他想象出来的,因为月亮、星星、秋千、小朋友都是他所熟悉的。荡秋千的活动也是他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亲身经历过的事物,通过想象思维加以重新组合加工,就组成一幅新的画面。

对儿童早期画画活动,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指导。一种是注意让儿童学习绘画技能,及时发现和培养幼儿早期绘画中的有意因素和象形因素,帮助幼儿不断地丰富动作与线、形之间的感觉经验,使幼儿逐渐能有意识地表现一定物体形象的特征。另一种是以儿童在绘画中的自由表现与创造为目的,让他们不断地探索,发现新的绘画领域和新的表现手法。在家庭中如何指导儿童画画呢?

1.发现并培养儿童画画的兴趣。一个孩子一岁半便开始要笔和纸画画了,最初画些不规则线条,然后画出了基本形状,但说不出画的是什么。奇奇妈妈发现她经常在本子上、桌面上画画,便支持、鼓励她画。还经常带她到田野里、公园去游玩、参观,以扩大孩子的视野。奇奇越来越爱画画了,不仅能把自己对自然美(如“美丽的春天”)、色彩美(如“彩色的气球”)的美感画出来,而且对美的评价标准也能逐渐地掌握。

有的孩子最初并未表现对画画的兴趣,但经过家长的培养,也渐渐地对画画产生了兴趣。比如,近两岁的玲玲在小桌上乱涂画,画着还说着,妈妈就问她:“你画的是什么呀?”她说:“这是妈妈买的冰淇淋。”实际上从画面上什么也看不出来,并不像冰淇淋。但是,妈妈却鼓励她画得好,让她画出更多的冰淇淋。玲玲听后,心里很高兴,又画了很多的冰淇淋。渐渐地,她也喜欢上了画画。

2.让儿童按自己的意愿画。让儿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画,不必由成人给儿童做出画面的规定,鼓励儿童凭自己经历的象画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因为孩子的绘画是和自己的经验密切的。他主观地观察自己的世界,以内心为出发点。在绘画活动中,也不经常拘泥于固定的图式,并利用本身的经验,创造性地变化图形。如:一个孩子的橡皮找不着了,他就画了一幅寻找丢失的橡皮的画。他画了三个人,橡皮放在衣兜里。画面上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幼儿几经反复才终于达到关于“人”形态的概念,但每个人的形象上表现出孩子强烈的主观意识。

3.须让儿童多观察、多练习。要引导孩子多观察人物、景物、实际物品,要观察仔细,留下生动的印象。如:指导孩子画冬瓜时,可带孩子到菜园里收冬瓜,通过抱冬瓜的劳动,让他观察大冬瓜的形象特点,然后让他根据自己观察的结果,把冬瓜画出来。

也可让儿童欣赏成人的画,如: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徐悲鸿的马等,都是极好的欣赏画。有条件的可让儿童观察别人画画的过程,从中可学到一些画画的技巧。

4.成人要多和儿童交谈。儿童画完画之后,可让孩子讲讲他画的是什么,也可将儿童讲的由成人写在他的画面上。还可将儿童的画挂起来,家长和他共同欣赏,这是对他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5.要创造好的绘画环境。画画时光线要充足,光要从正面或左面投射,坐姿要端正,不可趴在桌上画,握笔要正确。画画时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也有利于儿童顺利进入写字学习。

要让孩子多以生活中的实物当观察对象,不要让其只练习画册,画简单的模仿画。要让孩子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和技能,并运用已学的知识技能充分自由地表现他们对周围生活的认识情感,使孩子的智力、能力得到发展。

论课余体育活动与健康 篇4

关键词:课余体育,中学生,文化生活,身心健康

课余体育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 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方法, 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活跃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体育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活动、课余训练、课余活动小组, 课余竞赛以及校外体育、家庭体育等多种组织形式和内容。

目前大部分中学, 一周2次体育课, 每节课45分钟, 整个一个学期, 单单依靠这二十多小时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其效果可想而知的。要真正实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增进身心健康, 课余体育活动开展的好坏则至关重要。下面就结合我们学校以及自己的体育教学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体育活动氛围, 加大宣传力度

学校有一个好的体育氛围非常重要, 它是学生投入课外体育活动的外部环境, 是影响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我校的体育氛围十分浓厚, 几乎达到了天天有活动, 人人都参与的程度, 这种体育氛围的创设和形成, 在于学校领导带头、教师参与、学生团体组织、各个班级重视。每一个学期, 学校都有几项传统的教工体育竞赛活动:篮球、踢毽子、乒乓球和拔河等。这种竞赛不仅是为了丰富教工业余生活, 增强教工体质, 更是让学校领导和教师为学生提供认真锻炼的榜样, 起到示范作用。校长、书记上阵, 班主任、课任老师参加, 吸引了大量学生观战助威, 平时一些不大喜欢体育活动的学生也纷纷前来观摩。师表的作用是巨大的, 校领导、老师们运动场上矫健的身姿就是有力的号召和动员, 感染激励他们勇敢的走向操场, 参与活动, 特别是当组织校教工队与校学生队进行比赛, 更是全校轰动, 校园内象过节般热闹。学校闭路电视、有线广播、墙报橱窗中, 体育宣传是经常的内容, 有结合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介绍各种体育知识, 表彰本校体育活动竞赛的先进班级和学生。每次竞赛结束, 校领导给获得体育比赛优胜团体颁奖, 给获得优胜的班级颁奖时, 全校师生热烈鼓掌, 获奖班级欢呼跳跃, 体育荣誉带来的欢愉之情象火山般喷发出来。

二、大力开展课余体育比赛, 促进广大学生参与

课余体育比赛是利用学生课余时间, 学校有组织的, 或学生自发组织的, 在年级或班级之间进行的体育比赛, 是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教学的开展, 以及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兴趣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校学生社团成立了各种体育协会, 体育活动小组, 包括篮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武术、体操等等。每个活动小组都有自己的活动方案, 有专门的活动时间, 充分利用了学校的操场、体育馆、舞蹈厅、乒乓球馆等场地。学生的课余时间里, 学校、各协会组织的各种体育比赛接连不断, 如“三好杯”篮球赛, “友谊杯”踢毽子比赛, 乒乓球邀请赛, 排球垫球达标赛等等。每次体育比赛, 都吸引较多人参加, 而且通过比赛, 不仅提高了学生运动技术水平和能力、增进了健康, 也增强了团结, 促进了友谊, 培养了学生朝气蓬勃、积极进取、勇敢顽强、坚韧不拔以及遵守纪律、服从裁判等各种优良品质和道德风尚。特别是通过参加组织、编排和裁判工作, 还可以学到有关竞赛的知识, 锻炼组织体育竞赛的能力和才干, 同时丰富了课余生活, 调节了紧张的学习节奏。

三、以学生为主体, 因人而异, 因地制宜

学生群体个体差异较大, 体质、性格、爱好、条件各不相同。组织他们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并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和意识, 仅靠大的体育竞赛活动是不够的, 还应因人而异, 从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我校各系学生特点, 我们分别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课余活动组织和安排。例如学前教育专业, 98%的是女生, 她们对舞蹈、健美操、韵律操等有着较浓厚的兴趣, 而学校现有的舞蹈厅、体操馆正好能满足体育活动场地的需求。结合实际, 在学前教育这也学生中开展了健美操、韵律操活动小组。针对全校一些素质较差的学生, 组织了“传、帮、带”体育活动小组, 每个班级都有, 对那些素质较差的学生进行专门辅导、练习, 期末也进行“传、帮、带”小组展示赛, 对那些进步显著的学生以及进行辅导的学生分别给予奖励。

总的来说, 课余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课余体育活动开展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我们的体育教学, 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也直接影响体育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应大力宣传, 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组织起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活动, 使学生全面参与进来, 真正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高雁:“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光明日报, 2001年。

课外活动与儿童健康 篇5

一、如何创建健康教育的幼儿园环境?

1、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适宜的幼儿园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建立融洽、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它具体包括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幼儿同伴间的关系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等。其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是幼儿园精神环境中最为重要的体现,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首先,教师要善于理解幼儿的各种情绪情感的需要,不对不招自己喜欢的幼儿产生偏见,相信幼儿有自己的判断,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善于对幼儿的积极行为做出反应。其次,教师应该以民主的态度来对待幼儿,疏导而不压制,自由而不放纵,指导而不支配,将幼儿视为独立的个体而受到尊重和鼓励。再次,在教师与幼儿的交往中,尽可能多地使用适宜的身体语言,如微笑、点头、注视、抚摸、肯定性手势、轻拍头或肩膀等,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方式表达了教师对幼儿的关心接纳、爱抚、鼓励或者是不满意、希望幼儿停止当前行为等。

2、拥有完善的设施设备:幼儿园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活动需要,因地制宜,创设安全的、便于幼儿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设施设备。同时,幼儿园还可以设置和提供多样、功能各异的运动器材。

3、设置合理的制度规范:从幼儿健康教育的角度而言,幼儿园的制度规范主要包括一日生活制度、卫生保健制度、安全制度。

二、家庭教育特点是什么?

1、随机性和渗透性:家庭教育没有固定的大纲和教材,不受时间、地点、场合、条件限制,父母可以通过与子女共同活动的一切机会进行教育,正所谓“遇物而诲”“相机而教”。同时在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文化氛围、生活习俗、爱好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尤其是父母的思想言行对子女的影响是最大。

2、亲密性和权威性:家庭教育的亲密性和权威性是建立在血缘伦理上的亲密和权威。

3、针对性和及时性:由于家长与子女存在特殊关系,子女与家长的朝夕相处,使子女有什么想法都愿向家长倾吐。同时在家庭自然状态下,子女的行为习惯表现更为真实、充分。所以家长对子女的秉性、脾气比较了解,这就为家长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提供了条件。

4、长期性和继承性:家庭教育相伴子女终生,子女从出生起接受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有持久性和连续性。

课外活动与儿童健康 篇6

【关键词】儿童日记;评点引导;小课题;成果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内容呈现的生活化、儿童化与大众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的现实生活情景中学习与发展数学的教学理念,逐步为广大数学教师所认同,并促成我们积极行动实践。然而,在新课程实验的数学教学中,把学生数学学习禁锢在单一的课堂教学内、局限在封闭的课程体系内等简单做法还是比较多见,不仅让学生觉得数学抽象难懂,而且难以使学生获得对于数学的原生状态的体验,更谈不上什么创新精神的培养与数学综合素养的发展。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让学生到大千世界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原型,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数学问题。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以“做数学”的手段之一——“儿童数学日记”的辅导与实践,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促使他们感悟数学是现实的、是有用的。

“儿童数学日记”旨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带着数学的眼光走向与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借助数学日记的形式,撰写与展示交流自己关于生活中数学问题的体验成果等的亲历过程,让他们感悟数学知识来自生活、数学学习联系生活、数学知识运用生活,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再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这种形式有着儿童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第一接触”,因而他们能不断产生“做数学、想数学”的欲望。

一、撰写“儿童数学日记”材料的收集

新课程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字信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并用日记的形式简单记录下来,可以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尝试,学生的数学日记有了很大的进步,对数学日记有了更好的认识。因此,利用学生课余时间鼓励学生观察、调查、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一些调查和研究。如:

●一粒黄豆的重量

●药店一天盈亏问题

●去南京旅游,客车的盈亏

●厨房装修——铺哪种瓷砖合算

●订哪种光明牛奶合算

……

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提倡同学和同学、和家长、和老师进行合作交流,信息收集可以实地采访,可以上网查询相关资料,计算时可以借助计算器等等,撰写数学日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用语言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唤起学生主体意识。

二、撰写“儿童数学日记”的辅导

1.评点引导法,促进数学日记表达方式的个性化

学写数学日记是有一个过程的,开始写的时候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日记的兴趣,允许学生写一些记流水帐式的购物过程或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如:西瓜1.20元/斤,一个西瓜5斤需要付多少钱。但长期写这样缺乏思考和发现的数学日记是没有价值的。因此,在起步阶段学习语文作文讲评的方法,抓住一些优秀的数学日记进行交流和评价,如同样是购物的日记,有学生记叙的是一个数学发现那就具有了一定的价值,如:今天,我去超市买了4包1元8角的火腿肠,我发现:4包1块8角的火腿肠,可以看作四二得八,每包多算了2角,8元减8角,所以共需付7元2角。在这简短的过程中,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尤其是对自己所买物品需付多少钱的一种计算方法的深入思考。这样,学生今后在学习简便运算时很容易理解“多加要减去,多减要加上”的道理。通过讲评,慢慢引导学生写数学日记的方向和方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分析。

2.小课题研究,提高数学日记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时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进行小课题研究。如:

喝哪种光明牛奶合算

地点:洪合光明牛奶站 时间:2002年8月 调查人:杨莉

大家都喝过牛奶,它的品种也很多。现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订购的情况吧!

下表是订购各品种的户数:

品种1号特浓奶白雪酸奶高品奶瓶装高品奶袋装纯鲜牛奶(200ml)纯鲜牛奶(980ml)高钙牛奶(950ml)高品高铁奶低乳糖牛奶

户数588837691743226332

从上表中看出光明白雪酸奶的订购的人最多,而光明纯鲜奶200ml的订购人数最少,为什么同样的牛奶980ml订购的人却不同呢?那就让我们来做个计算吧!相信你,一看结果谜题自然就揭开了。

光明纯鲜奶:980ml(7元/盒),200 ml(2元/盒)。

7÷2=3…1;200÷2=100 ml/元;980÷7=140ml/元;140-100=40(ml)。

同样1元钱可以多吃40毫升的牛奶。现在知道了吧!

学生感受: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存在,经过这次调查,让我知道了我平时喝的牛奶,只要经过计算,知道花同样的钱,可多买点牛奶,不是更实惠吗!平时多写写数学日记,可谓是一举两得,即可使自己进一步认识数学。

教师点评:你太精明了,要是把这一秘密让同学们都知道,大家可就实惠多多了!只要我们去做个有心人,收获的不仅仅是40毫升牛奶,更多的是一份智慧。

通过这样的研究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使用信息的过程中,使其认识态度和方法得到提高。

三、“儿童数学日记”撰写初见成果

1.“数学日记”的撰写有利用于儿童数学素养的形成

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特殊任务。“儿童数学日记”的实验,正是抱着这样的理念,让儿童走进生活寻找数学、感受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他们在写数学日记的经历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计算能力,而且通过与社会、生活的接触,提高捕捉和处理数据、信息的能力。这种教学行为使数学学习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多样的、生动的、现实的、有趣的。

2.“数学日记”的撰写有利于体现《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教学理念

新课标不仅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获得,更强调的是“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上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把学习的时空由课堂向外延伸是必然的发展。学生在撰写这一过程中,经历了搜集、整理数据的完整过程,获得了课堂上得不到的练习机会,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数学日记”的撰写有利于开发课程资源,实现跨领域学习

新课程的实施,强化了课程资源的意识,对教师来说应更多地考虑如何 “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狭隘的“教教材”。“儿童数学日记”撰写的尝试,是与语文学科相结合的跨领域学习的尝试,实践让学生尝到甜头,在“儿童数学日记”的活动形式中,发展了儿童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语数同步,一举两得。

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结合思考 篇7

心理健康是一个较新的概念,目前尚未有比较统一的定义。国际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力及感情上与他人的健康心理不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我国著名心理教育学家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此外一些学者对心理健康有多种解 释。

尽管目前对心理健康概念的解释多种多样,并不统一。但很明显的是心理健康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心理健康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

2 体育活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多个,如智力、心境、意志、人格、心理适应能力等等。而很多科学研究则表明体育活动和以上指标有密切的关系,即体育活动能够影响心理健康。

首先,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健康的身体是基本的条件,而心理健康则是其中的一部分。“生命在于运动”,良好的身体素质离不开必要的体育锻炼。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让人的思维变得活跃,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身体和大脑得到良好的互动和协调,既强健体魄,又活跃大脑。一个人若是不参加体育活动,身体素质不好,对其学习、工作是极不利的。而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体弱多病还将影响其智力的发展。可见体育活动有利于智力的正常发展。中小学里的早操、课间操等就是最好的例子。

其次,体育活动也影响心境。当一个人心情烦闷,情绪低落时体育活动是个良好的缓解方式。通过体育活动可以转移注意力,同时可以带来心理的愉悦。例如一个人在办公室工作久了感觉压抑时到户外跑跑步,呼吸新鲜的空气,无疑会觉得心情变好,久而久之心境也随着改善;压力大者通过短跑等运动方式可以缓解压力, 塑造良好心境;孤单的老年人通过太极等运动方式也可以创造平静的心境。以上这些都是常见且有说服力的例子。

再次,体育活动可以锻炼意志力。参加体育活动是对身体的锻炼、心情的调试,更是对毅力的考验。古有毛主席冬泳,今有无数体育健儿为国家为荣誉不畏寒暑,夜以继日,艰苦锻炼。体育活动对毅力的培养最能体现的就是长跑。在耐久跑的训练过程中,必须要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克服种种困难。在这样不断训练的过程中,勇于拼搏、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体育精神逐渐培养出来,而意志力也随之变强。

最后,体育活动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健康人生的重要部分,同时也会影响人的心理品质。通过体育活动, 尤其是团体性质的体育活动,可以结交朋友,扩大交际范围。在集体体育活动中,通过和人的交流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在运动过程中交换信息,互相帮助,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这也有利于克服孤独、寂寞等不良的心理现象。此外,还可以通过团体活动,培养合作、互助等优秀的精神。在和他人一起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使人心情放松,人与人之间产生信任和依赖,让人们的社会交往得到满足感。同时,这也有利于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 缓解精神压力和孤独感,故通过体育活动建立的良好人际关系有利于个人心理的健康发展。

体育活动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途径和作用原理影响人的人格、适应力等多方面的素质,和人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3 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影响深远。体育活动的类型、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等因素都决定着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下面将从不同的年龄阶段着手,阐述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3 . 1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

小到幼儿园,大到高校都设有体育课,因为体育活动对人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他们除了每天上课,接受大量的知识,以及每天有无数的作业之外,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他们承受着较大的压力。我们都有共同的经历,就是中小学的时候特别喜欢上体育课,因为那样我们就可以不用对着书本,对着黑板。可见,体育活动首先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放松的作用,能够给学生带来轻松愉快的心情。其次,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可以和其他的同学有更多的交流,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同学和师生情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3 . 2对中年人的影响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发展迅猛,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都很大,特别是对于在每个家庭里担当重任的中年人来说更是如此。面对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如果处理不当不仅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容易引发心理疾病,同时也不利于身体健康。对此,体育活动可以发挥其积极的影响。在繁忙的生活和工作中抽出时间进行一定的体育活动意义多多。如晨跑,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还会让人心情愉悦,保持一天的好心情;饭后和家人散步,既有助于身体健康又创造了和家人相处和交流的机会,让人心情快乐,促进家庭和谐,为健康心理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此外,通过瑜伽、健身等体育活动,可以锻炼身体,同时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增加人与人的社会交往, 良好的社会交际会促使人心理的健康发展。以上这些良好的心境和心理感受还会直接影响人的工作效率,工作效率提高了,业绩上去了又反过来给人积极向上的心理。可见体育活动对中年人心理健康的贡献之大。

3 . 3对老年人的影响

当前我国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老年人缺少子女的照顾,时常感到孤单等,这已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另外,老年人由于生理等各方面的客观因素身体健康存在极大的隐患。在身体和心理都存在潜在危险的情况下,老年人可通过适当的体育活动锻炼身体,并保持健康的心理。早晨起来参加太极等养生类的体育活动、傍晚散步、跳广场舞、徒步行走等较缓慢的体育活动对老年人来说都有积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这些体育活动,可以锻炼身体, 提高免疫力,防治老年人患一些疾病。另一方面,通过这些体育活动,老年人可以更多的和别人交流,可以得到心灵的慰藉和满足, 消除孤独等不良的心理和情绪,有利于保持健康的心理。不论是什么年龄阶段,体育活动都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重大的影响。体育活动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建立和改善人际交往关系、矫正某些已有的心理问题、有助于提高自信心、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所以说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有重大地影响,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正能量。

4 合理利用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

任何事物都是有一定限度的,体育活动也是如此。只有适当的体育活动,适量的运动才会起到积极的效应。如果运动过度或者运动的类型选择不当则会导致负面的、消极的影响。过度的运动会产生疲劳、烦闷等负面情绪,不利于心理健康。

要利用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学会选择适当的体育活动类型。例如老年人可选择太极等较缓慢和平静的体育活动,而年轻人则可选择球类等较激烈的运动。其次,要注意运动过程中方法的科学性。体育活动存在一定的风险,特别是篮球、蹦极、攀岩等较剧烈,并且是在户外进行的体育活动其存在的风险也相对较大,如骨折、中暑、低血糖等都是在运动中是由发生的事故。所以要在运动中遵循科学的方法,以防止运动事故的发生,同时也要学习一定的应急知识,以保护自己的运动安全。最后, 要注意把握运动的时间,过短则达不到效果,过长则带来负面的影响。总之,体育活动对身心有很积极的正面影响,但同时也存在消极的影响。只有适时、适量且方法科学的体育活动才能发挥其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而针对个人体质和需求的体育活动类型则可以对这种积极的影响起到画龙点晴之作用。

课外活动与儿童健康 篇8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大源镇中学生256人, 小学生482人。

1.2 方法

1.2.1 抽样方法

以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大源镇中学每个年级2个班学生, 共6个班;大源镇小学每年级各2个班, 共12个班。

1.2.2 调查方法

随机抽取调查对象后先作基线调查, 进行健康教育活动后再作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相隔5个月, 二次调查均为同一人且回答完整的作为有效问卷;调查表采用县疾控中心统一印制的健康教育监测调查表;调查内容为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和慢性病相关的知识。剔除无效问卷, 然后将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率的检验采用χ2检验。

1.2.3 干预方法

本次活动2012年9月-2013年1月, 历时5个月。期间不间断张贴健康知识宣传标语, 每天30分钟健康知识广播, 健康教育课每周1节, 学校宣传栏每半月更新内容, 艾滋病和结核病防控知识展板长期摆放在学校走廊展览, 每个学生发放宣传单3次, 组织全体学生集中健康讲座和观看录像4次, 结核病防控知识主题征文比赛中、小学各1次。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中学生共得有效问卷249份, 其中男生132人 (占53.0%) , 女生117人 (占47.0%) , 年龄为14~16岁;小学生共得有效问卷465份, 其中男生239人 (51.4%) , 女生226人 (占48.6%) , 年龄为7~13岁。

2.2 中学生健康核心知识干预前后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 中学生干预前知晓率最高的项目是“吸烟可引发多种癌症” (94.8%) , 其次是“正确洗手是预防流感的好办法” (91.6%) , 这两个问题因干预前知晓率就较高, 干预前后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 其它项目干预前后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前知晓率最低是“蚊虫叮咬不会感染艾滋病” (14.9%) , 其次是“和艾滋病人一起吃饭不会感染” (20.9%) , 干预后知晓率分别提高到45.7%和56.6%;中学生干预前总知晓率为45.8%, 干预后总知晓率为71.4%,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注:干预前后比较, *P<0.01。

2.3 小学生健康核心知识干预前后比较

干预前小学生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最低的是“咳嗽2周以上为疑似肺结核” (18.4%) , 最高的是“正确洗手是预防流感的好办法” (94.4%) , 这和H1N1甲型流行性感冒流行期间, 全国上下都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教育有关;干预后知晓率最高的是“正确洗手是预防流感的好办法” (97.2%) , 知晓率最低的是“治疗肺结核病应到专门医疗机构” (39.8%) 。除“正确洗手是预防流感的好办法”因干预前知晓率较高外, 其它项目干预前后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小学生干预前总知晓率为41.8%, 干预后总知晓率为65.7%,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2.4 不同年级学生健康核心知识干预前后比较

一年级学生干预前总知晓率32.9%, 干预后总知晓率为50.3%;九年级学生干预前总知晓率为47.0%, 干预后总知晓率为74.6%, 不同年级学生间知晓率干预前 (χ2=137.3, P<0.01) 和干预后 (χ2=226.6, P<0.01) 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 知晓率随年级增高而升高, 高年级的学生知晓率提高幅度较大, 这和小学生文化水平低, 接受能力较差有关[1]。各年级学生干预前后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见表3。

注:干预前后比较, *P<0.01。

注:干预前后比较, *P<0.01.

3 讨论

缙云县是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 尤其是偏远的山区经济发展更是相对滞后。本文所选取的学校是该县与台州市仙居县相邻的山区学校,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相对较少, 因此干预前健康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低于其他一些类似的研究[2,3], 特别是结核病和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所知不多, 提示今后应加强偏远山区农村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

学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场所, 人群相当密集, 学习、住宿环境拥挤, 极易造成结核病等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的传播或暴发, 少儿时期形成的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会对他们的一生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次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干预后明显提高, 但总体还是偏低, 原因是农村学生缺乏必要的性健康知识和艾滋病预防知识, 今后学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较长期的、全面的, 系统的健康教育工作, 而疾控中心等卫生部门也需要加强对重点人群包括健教人员、保健医生等人员在内的专业知识培训[4], 通过他们的专业讲课和指导学生开展同伴教育活动, 提高学生健康知识和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另外还应加强学校领导和家长的健康教育工作, 因为只有领导掌握了一定健康相关知识才会重视健康教育工作, 而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掌握足够的健康知识就会对孩子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而学生掌握相关健康知识后又会影响父母[5], 做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6], 构建成开放型的健康促进教育格局[7], 从而使学生从小就耳濡目染得到教育。

健康教育是预防结核病[8]和艾滋病的最好疫苗,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抵制慢病的利器, 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健康知识知晓率, 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行为改变[9], 最终目的是指导学生形成健康相关行为,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而培养规范的个人行为和良好的卫生习惯需要一个过程[10]。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注重行为强化和巩固。

摘要:目的:了解缙云县农村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的效果, 为更好地开展农村学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按照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分别抽取大源镇中学初中生6个班256名学生, 大源镇小学12个班482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在干预前后进行调查。结果:中学生干预前为45.8%, 干预后为71.4%, 干预前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小学生干预前为41.8%, 干预后为65.7%;干预前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学生干预前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学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成效显著, 高年级学生效果更显著, 但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总体偏低, 今后必须要加强偏远山区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

关键词:农村学校,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效果评估

参考文献

[1]邱家全, 陈波, 严传富.开化县2005年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健康教育调查报告[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6, 20 (11) :45-46.

[2]王丽华.中学生的结核病防治知识及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浙江预防医学, 2010, 22 (10) :86-92.

[3]张文勇.莱芜市初中生艾滋病专题健康教育讲座效果评价[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10, 16 (5) :92-93.

[4]崔洪文, 唐建华, 崔上上, 等.艾滋病相关知识培训效果评价[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5, 6 (4) :345-347.

[5]吴位新, 王俊艳.流动人口防病知识需求及对策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1, 31 (4) :380-381.

[6]李桂英, 褚天新, 贺雄, 等.北京市中学生学生家长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及健康教育现况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5, 6 (6) :492-495.

[7]田中, 陈云, 毛立坡, 等.学校健康促进教育干预模式的效果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 2005.32 (5) :417-419.

[8]王陇德.AIDS防治工作手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5:136.

[9]胡恒发, 陈清, 王金花, 等.杭州市余杭区不同场所人群健康知识和行为调查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0, 30 (10) :877-879.

课外活动与儿童健康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目标人群为当地大学一~二年级学生,计划活动人数300人,实际活动人数约850人。

1.2 方法

1.2.1 设计原理

综合运用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及组织传播的健康教育理论[5],并根据信息传播“授-传-受”原理,设计多维度现场健康活动,挖掘传播效果最大化。在“授”因素上,主要设计信息源多元化:主讲人(教师或专家)、“授”者角色互换的人际传播,预设多媒体课件(声、影、图、文),围绕常见的5个“W”和1个“H”问题(Who、When、Where、What、Why、How)设计多种释疑技术;“传”递路径上,随信息源的改变而媒介发生相应变化,主要通过多媒体设备、现场人际传播平台(教师或专家点评、个体思考、人群互动参与讨论、现场获得咨询与指导他人)改变传统载体的板书、宣讲书本单信号传递;“受”众(现场参与者)因人口自然因素(性别、文化)较固定,主要通过改变环境因素提高信息接收效果,应用激励机制[6](精神、物质)的多阶段知识竞赛与竞技,激发受众主动参与。

1.2.2 内容

信息源以防治艾滋病专题项目编印成书刊,通过学生机构小组集中讨论及问卷调查进行项目形成评价并确定核心信息,根据核心信息定制约15~20 min小讲座课件,授者备课(教师或专家)、设计核心信息竞赛题目多媒体电子文件。核心信息围绕什么是艾滋病(What)、艾滋病毒侵犯部位(Where)、艾滋病潜伏时间(When)、艾滋病为什么能够传播(Why)、哪些人的行为最危险(Who)、如何预防应对(How)6个问题。竞赛题目设计封闭题型(是非、单选或多选)及开放题型(案例分析阐释题、技艺创作)。案例虚构邻居、同学、朋友、亲戚等身边人物,并虚构高危行为、疑病、麻痹、求助、迷惘、无知、违法(故意传播疾病)等案情。小组竞赛设置3等级奖项。多媒体竞赛题目设计见表1。

信息载体及条件准备包括场地、设备(包括多媒体、麦克风、计算机)、小讲座、竞赛题目电子文件、现场观众答题条幅拉挂题目、展板、答题亮题号牌、技艺对决用纸张(创作歌谣、对联的给出关键词)、笔、海报、奖品等。

1.2.3 现场实施方法与步骤

活动前1个月发出自编防治艾滋病书刊至肇庆学院2010届的14个分院6个学生机构传阅,并通过学生机构发布相关活动信息,活动前3 d张贴活动海报,活动当天场外摆放展板供场外观众阅览。举行小讲座(教师或专家)和竞赛(分小组必答及抢答、现场观众竞答、现场观众主题技艺对决、现场观众及场外观众抢答4个环节穿插进行),打分并点评(教师或专家)——评奖(教师或专家主持,学生代表协助)。

1.2.4 活动效果评价方法

采用非等同空白对照、活动组前后对照、现场观察法(清点参与人数、现场气氛、阅读资料氛围)、小组集中征询法及问卷调查法评价活动及信息传递效果,参与率、效果满意度、形式认可率、核心信息答对率为评价指标。

2 结果

2.1 学生参与热情高

活动方案向校方发出后,学生机构强烈要求扩展多个学生机构及增加组队人数,以满足学生积极参与热情,由原计划的4个学生机构组队16人,扩展为6个学生机构组队24人参赛,覆盖14个分院共500多人参与了活动,超出预期目标。

2.2 活动效果

活动前后分别调查14个分院学生58名及68名,其中14条核心信息题目答对率由活动前的76.9%提高至93.7%(χ2=77.107,P=0.000);活动前后同期调查非活动院外生148名,答对率为75.2%,与活动组学生活动前答对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7,P=0.657),但与活动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活动效果满意度认为很好及较好的分别占58.9%,30.9%,认为差及一般的仅占10.3%;小讲座及有奖知识竞赛活动形式认可率占92.6%,“讲授课及其他”形式仅占7.4%。活动前,通过对竞赛小组集中询问法调查,得知学生对国家防治艾滋病政策及当地防治条件的知晓程度几乎空白,仅1人略知一二;活动后,小组竞赛案例分析的9个相关知识点中,仅有1支队答错其中之一而被倒扣,现场观众每次竞答均有近半数举手竞抢,场面气氛热烈。收到现场主题技艺竞技的作品共6份。

2.3 辐射效应

场外吸引300多路过学生聚集观看展板及抢答题目,活动结束后,场内外仍聚集大量学生,兴趣不减地围拢课题组成员继续讨论题目,认为这些启发型趣味题目及形式,让他们恍然明白了原来一直纠结、模糊、恐惧的应对认知,部分学生强烈表示会考虑参与到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宣传行列。校方反映赛前学生讨论的热情高涨,从翻阅学生携带本课题组编发的书刊中可随处见到各种重点标记。

3 讨论

受众参与率是健康教育干预过程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5],设计知识竞赛和竞技的激励,可以制造环境因素促成主动参与,该多维度竞赛活动模式的参与形式包括项目形成的讨论、方案实施、竞赛竞技,学生通过答题、讨论、辨析等环节充当了“受、授”人际信息传播的双重角色,以及联系社会关注问题及所见所闻虚构案情及人物角色,吸引观众积极讨论及案情的判断与应对。设计专家点评可获得现场释疑纠错效果,以图文、广播剧、影片形式等多媒体播放能提高趣味性,通过技艺即席对决吸引不同专业学生用不同形式表达活动主题,图片展阅答题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课题组针对大学生的思维水平及高校教育灵活的特点而实施的改革试验,与肇庆市高校历年以印发折页、摆放展板及现场有奖答题等一过性专题活动形式相比,所需活动经费支出低于或与历次等同,传播维度及信息传播持续性则更具优势,从效果评价显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及核心信息知晓率也得到显著提高。

课题组负责方案的设计与项目实施的培训指导,活动规模通过增减题目由“授者”控制,编制的题目及操作方法经相关专家反复完善后制成电子文件,供高校自办及重复应用,操作方便,提高了教师开展健康教育的积极性。所需设备源于高校原有的多媒体设备,节约资源。主持、计分、传递麦克风、奖品派发、海报制作等工作由学生负责完成,既锻炼各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达到健康教育活动的目的。授者还可根据规模大小、经费状况决定是否设物质奖励,其他的专题项目活动可通过该题型模式设计竞赛电子文件,减少各高校重复劳动成本,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卫生部.学校卫生工作条例[EB/OL].[2012-03-19].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zcfgs/s3576/200804/16491.htm.

[2]向伟能,刘文导,鲁尧.广州市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的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2):165-166.

[3]孙小林,陈贵岭,娄善华,等.大学生性知识来源与性健康教育现状分析[J/OL].中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03-19].ht-tp://www.cqvip.com/Read/Read.aspx?id=21145670.

[4]梁碧绿,蔡健生,张镜明,等.肇庆市大中专院校新生生存质量状况及健康相关知识行为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1,37(3):19-21.

[5]马骁.健康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1-128.

学前双语儿童教育活动的研究与探讨 篇10

1.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

经过对幼教企业的走访, 发现了早期获得双语教育能够使儿童对各种语言之间理解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透彻性, 语言学习能力更强, 通过到幼儿园听课、学生到企业实习反馈的信息和幼儿教师的英语教学反思, 还发现双语教育儿童模仿能力特别强, 尤其是语音、语调、情感表达方面, 学习幼儿英语歌曲、儿歌等时模仿力更明显。

例如, 儿歌TIGER, TIGER, GO, GO, GO:

Tiger, tiger, go, go, go.

Wolf, wolf, go, go, go.

Cat, cat, go, go, go.

Dog, dog, go, go, go.

教授这首儿歌时, 通过TPR教学方法教会幼儿, 通过做动作使幼儿在有意和无意中学会英语儿歌, 这也是双语教育的一个方法。

2.幼儿思维能力会得到发展

双语教育儿童在思维的流畅性、创造性和灵活性方面优于单语儿童, 同一思想与两种语言中的词汇相连接会给儿童提供更多联想的机会。掌握双语教育的儿童比单纯会讲本族语的儿童头脑更趋灵活, 处理、分析问题会强些。例如, 教授儿歌:

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 knees and toes.

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 knees and toes.

幼儿会边做动作, 边说着英语, 面带微笑, 有一种愉快、成功的体验, 保持着积极的学习情绪。

二、英语学习对幼儿社会性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1.幼儿善于交往, 自信心强

和不同群体的人交往, 可以提高儿童的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 增强儿童的自信心, 增强儿童认识世界和大自然的能力, 双语实验班的儿童大部分都性格活泼、开朗、聪明、自信。

2.幼儿是外语学习的最佳期

幼儿具有对第二语言语音语调学习的敏感性。6 岁前是儿童学习第二语言语音与语调的敏感期。在发音、听觉方面都有优势。例如, 儿歌FOLLOW ME, HANDS UP:

Follow me, hands up, hands down, follow me, walk, walk.

Follow me stop, stop.

在学习这首儿歌时, 中班的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 模仿教师的动作, 只听了两遍, 就能背下来, 可见在6 岁前开始学习第二语言, 大多数儿童可以掌握的。

3.幼儿具有学习英语的心理优势

由于幼儿不担心考试, 也没有分数的压力, 他们可以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 没有压力, 听着音乐, 学习幼儿英语歌曲, 学唱幼儿英语儿歌, 不怕羞, 不怕错, 敢于在集体面前大胆进行语言实践活动。

4.幼儿学习英语不会干扰母语的掌握, 反而会促进

英语学习会影响母语的掌握吗?我在走访幼儿企业时, 据有的幼儿园所开展的双语课活动效果显示:双语课程的第二语言教育并不影响儿童母语能力的发展, 实验班儿童在母语倾听、表达、理解、运用等方面的能力上均有显著的进步, 尤其是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的提高确实令人可喜。

三、反对者的观点

1.幼儿学习外语会增加学习负担

3~6 岁幼儿的生理、心理都远没有发育成熟, 如果再加上一门外语, 不仅会加重幼儿的负担, 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而且又会分散幼儿学习母语的精力, 有碍母语的获得。

2.幼儿学习外语应慎之以慎

语言学家、中国社科院语言所赵世开认为, 幼儿时和小学时学的外语对他语言能力的开发并没有什么大的作用。对于双语教育, 学校在课程设置和人员安排中都要经过科学论证。

四、关于实践活动方面的探讨

1.关于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教材的建设

目前市场流通的教材有“幼儿英语”“幼儿园英语主题教育活动”“剑桥少儿英语”“新概念英语”“维克多英语”“TPR英语教材”等。每一种教材都有自己的理论支撑和相应的教学方法。

2.组织英语活动

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模拟环境, 选择活动要适合幼儿已有的经验, 强调幼儿主动去参与活动, 适当放宽对幼儿的要求, 把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作为评价幼儿英语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 对如何客观地评价英语教育成效, 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摘要:英语学习对儿童语言发展能起促进作用, 双语教育的儿童会在思维的流畅性、创造性和灵活性方面优于单语儿童, 同一思想与两种语言中的词汇相连接给儿童提供了更多联想的机会。主要阐述了早期获取双语教育的幼儿, 能够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关键词:双语儿童教育,语言学习,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余强.从第二语言敏感期的特点看学前双语教育的重点[J].早期教育, 2003 (5) .

上一篇:行政机关下一篇: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