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装水泥罐

2024-06-22

散装水泥罐(精选八篇)

散装水泥罐 篇1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邢台发散应以内丘中联水泥为榜样。走进全国散装水泥示范县河北省内丘县, 有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让你随处可见, 在县城交通岗楼上“散装水泥绿色通道”的指示牌赫然醒目;在通往村镇的公路上, 一辆辆拉着小散罐的拖拉机排成长龙;在农村建房的施工现场, 总有一两个邢台中联子岩水泥有限公司的小散罐停放在那里, 农民正在使用物美价廉的散装水泥。1998年5月,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邦国曾对此给予很高评价。他指出:河北、山东等地的建材销售企业, 扶持个体经营户在农村建立了6000多个散装水泥罐, 方便农民随用随买, 开拓和扩大了农村水泥市场, 这些经验要进一步总结和推广。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邢台市散办成立之初就制定了发展散装水泥的总思路:以点带面, 进而形成全市发散的总格局。首先确定内丘中联水泥为重点支持对象, 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扶持, 先后提供散装水泥专项资金48万元用于设施设备的改造。在内丘经验的影响下, 邢台散装水泥工作逐步迈入了稳步发展的快车道, 先后有金牛能源水泥、奎山冀东水泥、金隆水泥等进入了发展散装水泥的前列, 河北省内丘县被国家命名为“全国散装水泥示范县”。现就内丘中联水泥推散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一、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地方特色的发散之路

首先, 邢台市散办和企业对农村推散加大宣传力度, 向农民朋友讲清楚使用散装水泥的好处。一是产品质量有保证。企业承诺散装水泥保证是正品, 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厂家负一切责任, 使他们消除了后顾之忧。二是让农民朋友算好经济帐。在质量保证的情况下, 使用散装水泥可节省一定的包装费用。三是利于环保。减少了破损的水泥袋随风漂流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四是快捷方便。只要用户办好手续, 厂家负责拉运, 而且是24小时送货上门, 做到了不误工时, 减少了因盖房、修路等拉运水泥的麻烦和阴雨天苫盖问题。五是完善了售后服务。不管是商家大户, 还是市井人家, 厂家始终把售前、售中、售后“三服务”落到实处。

第二个方面就是抓好普及和推广。邢台市散办和企业研究把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成功的改革经验“嫁接”到企业发展散装水泥事业当中。我们认为农村改革之所以成功, 是因为农民朋友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作为企业如何使自己的产品让农民朋友认可, 通过使用散装水泥使他们得到更大的实惠呢?一是认识到位, 起步就早、行动就快。1991年, 内丘中联投资3800万元筹建二分厂两条φ2.9 X 10m立窑生产线, 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 硬是挤出10万元建仓储、购买运输工具。实现了年5000吨发散量, 创效益15万元。在尝到了发展散装水泥的甜头之后, 更加坚定了内丘中联发展散装水泥的信心, 并从战略的高度提出“要吃散装饭”的远大目标。1992年, 内丘中联又出资30万元作为发展散装水泥的专项资金, 边设计、边施工, 狠抓发散设施的配套建设。由原来6个容量30吨散装水泥储存仓增加到16个, 散装水泥挂车由2部增加到6部, 拖拉机牵引罐增加到100多台套, 1992年, 发散量突破万吨。截止2008年, 邢台市散办支持中联子岩散装水泥专项资金48万元, 充分利用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 以小资金带动大投入, 推动散装水泥事业的快速发展。企业也投资400多万元共发展小拖拉机散装水泥运输队9个;小型拖拉机及小散罐由原来的100多台套增加到1000多台套;中型拖拉机及散装水泥专用车也增加到200台套;移动散装仓增加到100多个, 年发散能力由原来的10万吨, 增加到90万吨。现在, 供应农村市场的小散罐上都喷上了中联子岩统一的广告语, 小拖拉机拉着小散罐成为公司流动的活广告。二是造声势。内丘中联利用当地庙会组织了100多辆散装水泥汽车、拖拉机结队开到县城的主要街道及京广公路上进行宣传。让农民朋友真正认识散装水泥, 接受散装水泥, 使用散装水泥, 让领导重视散装水泥, 支持散装水泥发展。同时, 在县城开设了散装水泥绿色通道。三是把经营搞活、把生意做大。在打开当地散装水泥市场以后, 内丘中联又把市场扩展到其他县、市、区, 发起战略总攻势。他们不仅把小拖牵引罐在30公里以内县、市、区铺开, 而且把散装水泥汽车放在150公里半径内的竞争市场, 扩大市场占有率, 大力推进农村发散工作。

二、发展散装水泥事业要有一个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散装水泥起步发展期, 在河北省散办的正确指导下, 邢台市散办和内丘中联共同研究制定以农民朋友为主、以小拖运输和销售“一条龙”的管理办法。在农民盖房、兴修水利、桥梁建设、水泥预制件厂使用散装水泥已经普及的情况下, 该公司散装水泥运输仍是计划管理, 经常处于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状态。这就给他们提出了“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散装水泥”的问题。作为企业不可能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放在购置散装水泥设施上, 必须要掀起一场“散装闹革命”的“群众运动”。因此, 内丘中联有了以下做法:

一是出台优惠政策, 一切围绕“三农”转。他们规定, 农民朋友自己建散装水泥储存仓、水泥罐, 企业给予一定补助, 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一些较大的水泥预制件厂和有经济实力的个体户纷纷自己投资, 购买运输车辆, 建储存罐。巨鹿县小吕宅村农民杨庭印每年销售企业散装水泥在2000吨以上。周围十里八乡的农民说, 这样灵活的经营方式, 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鉴于这几年“村村通工程”发展十分迅速, 由于小拖吨位小不能满足需要, 企业又及时出台了支持社会购买大型散装水泥专用车的政策。个人到银行贷款买车, 企业可以提供企业资产抵押或担保, 到银行贷不到款的, 企业可给予车辆价值50%的资金支持, 条件是收取一定利率。一些有经济头脑的人纷纷提出申请, 内丘中联停薪留职人员于根常同志原来自购了两部货运汽车, 当他知道情况后, 自己就卖掉了货车, 投资60万元买了两部单容量为60吨的散装水泥专用车。按照规定的政策, 内丘中联给予了他48万元的资金支持。但也有一个条件, 必须印上“CUCC中联水泥”字样。企业的做法概括起来就是:土洋结合、以挂养散、汽拖兼营、不断改进。呈现出以下好的势头。首先, 农民朋友自己建了储存仓, 厂方还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既能满足自己使用, 又可以销售;既是使用者, 又成了水泥厂家的代销商, 还可以从中赚取运输费和一定的差价。其次, 增加了当地农民朋友的收入, 使一些没技术、没手艺的农民朋友找到了挣钱的门路。最后, 实现了“滚动式”发展, 一辆辆散装车队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一传十, 十传百, 提升了社会效益, 产生了极好的社会口碑, 更重要的, 促进了国家散装水泥事业的发展。

二是不断创新管理, 好的管理机制, 产生了好的效果。随着该企业散装水泥事业的快速发展, 他们并没有陶醉, 又大胆地提出了“散装国有变民营”的思路。对散装水泥事业不断进行改革, 进一步拓宽农村使用散装水泥领域, 将原有的100多台套散装水泥运输设备, 通过县电视台让利给农民朋友, 变国有为民营所有制, 实行分离经营, 发展以社会人员特别是以农民朋友为主的运输专业户、推散专业户、用散专业户。使近30名常年销售该企业散装水泥的专业户致了富, 个人拥有资产几百万元、近千万元。员工侯爱民一家父子三人花了33万元, 购买了公司80台 (套) 小拖罐, 他本人管车辆跑运输, 弟弟下农村跑市场, 老父亲在家做后盾, 散装水泥事业搞得红红火火。同时, 在企业内部培养自己的经销商。多少年来, 该公司没有销售应收款, 没有三角债, 一支支精良的散装水泥销售大军活跃在农村。由于企业在发展散装水泥上常年有革新, 开拓农村市场政策对路, 探索出了一条集国有生产、民营运输、个体经营的自主经营管理体系。主要表现在“六自”:即自由出入、自费销售、自愿结合、自主经营、自成体系、自然淘汰。

散装水泥罐基础施工方案 篇2

一、编制依据……………………………………………………2

二、工程概况……………………………………………………2

三、基础设计及验算……………………………………………3

四、基础的施工…………………………………………………4

五、基础防雷接地施工…………………………………………5

六、施工质量要求和质量管理…………………………………6 七 施工安全、文明控制措施……………………………………7

散装水泥罐基础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11); 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1); 4.《简明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手册》;

5.《地基及基础》(高等数学教学用书)(第三版);

7、《建筑施工手册》第五版; 6.岩土工程勘查报告。

二、工程概况

工程地点:广州市海珠区新滘中路海珠湖公园内部北侧

工程名称:广州文化馆施工总承包及施工总承包管理与配合服务工程 结构类型:框架结构。

建设单位:广州市建设工程项目代建局 监理单位:广州市广州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勘察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施工单位:广州市房屋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广州文化馆工程总建筑面积共55695.5平方;主要包含:

1、公共文化中心40883平方,地下一层,地上5五层;

2、岭南翰墨园2139平方,局部地下一层,地上二层;

3、广绣风雅园1788平方,地上三层;

4、飘香百果园2015平方,地上二层;

5、广府风情园2145平方,地上二层;

6、岭南曲艺园6443平方,地下二层,地上二层;

7、公建配套201.90平方。

施工现场文化中心南侧设置一座砂浆储存罐,外直径φ2900mm,罐体高10m,支腿高4.0m。占地面积约8.1m2,储存量为60t,占地范围内挖方12.2m3。

三、基础设计及验算

1、根据现场的地质情况,拟采用独立基础的形式,尺寸为2.85×2.85×1.0,混凝土等级为C30,基础挖深1.5米,然后回填40CM碎石并压密实,上部浇筑10CM厚C30混凝土垫层。

2、荷载取值

竖向荷载标准值:N=600KN GK=25×2.85×2.85×1.0=203KN Nmax=(600+203)×1.2=963.6KN

3、弯矩的计算

压力产生的弯矩

N=963.6/4-1.2×25×2.85×2.85×1.0/4=240.9-60.9=180KN Mx1=My1=2×180×(3.0-1)=720kN.m

4、基础承台截面主筋的计算

式中 1──系数,当混凝土强度不超过C50时,1取为1.0 1取为0.94,期间按线性内插法确定;

fc──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 h0──承台的计算高度。fy──钢筋受拉强度设计值,fy=300N/mm2。

承台底面配筋: 3

s=720×106/(1.000×11.9×2.85×950x950)=0.0235 =1-(1-2×0.0235)0.5=0.0238 s=1-0.0238/2=0.988 Asx= Asy=720×106/(0.988 ×950×300)=2557mm2 选用20根φ14,钢筋为二级,配筋面积为3078mm2,满足要求

5、地基承载力验算

F= Nmax/A=963.6×1000/2.85×2.85×106=0.148N/mm2

6、防倾覆验算

W=2.85×2.85×2.85/6=3.86m3 M=963.6×2.5=2409KN.m K=M/Mx=2409/720=3.34>1.6 符合要求

四、基础的施工

1、作业条件

(1)基础轴线尺寸,基底标高和地质情况均经过检查,并应办完隐检手续。

(2)安装的模板必须经过检查,符合设计要求,并办完预检手续。(3)在槽帮上、模板上做好混凝土上平的标记。

(4)埋在基础中的钢筋、螺栓、预埋件均已安装完毕,并经过有关部门检查验收,并办完隐检手续。

2、混凝土的浇注:

(1)混凝土的下料口距离所浇筑的混凝土的表面高度不得超过2m,如自由倾落超过2m时,应采用串桶或留槽。

(2)混凝土的浇筑应分层连续进行,一般分层厚度为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最大厚度不超过50cm。

(3)用插入式振捣器应快插慢拔,插点应均匀排列,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振捣密实,移动间距不大于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5倍。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5cm,以消除两层间的接缝。(4)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注意观察模板、支架螺栓、预埋件有无走动情况,当发现有变形或位移时,应立即停止浇筑,并及时修整和加固模板,完全处理好后,再继续浇注混凝土。

(5)混凝土振捣密实后,表面应用木杠刮平,木抹子搓平。(6)混凝土的养护:混凝土浇筑搓平后,应在12h左右加以覆盖和洒水,浇水的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有足够的湿润状态。养护期一般不少于7昼夜。

五、基础防雷接地施工

1、防雷接地极采用一字型接地体,打三根L50×50×2500mm的镀锌角钢,接地极间距为5000mm,由中间接地极引至水泥储存罐防雷引下线部位。

2、接地网采用∟40×4镀锌扁钢。

3、防雷引下线采用Φ10镀锌圆钢,防雷接闪器采用针式接闪器,针尖应高于塔顶1000mm。

4、防雷接地连接处应焊接饱满,焊接倍数应按规范规定要求,接地电阻≤1Ω。

5、砂浆储存罐重复接地应单独打一根L50×50×2500mm的镀锌角

钢,引至塔吊专用装置,采用铜质编织软线连接,接地电阻≤6Ω

六、施工质量要求和质量管理

1、质量标准

(1)保证项目:

①混凝土所用的水泥、骨料、水、外加剂等,必须符合施工规范和有关标准的规定。

②混凝土的配合比、原材料计量、搅拌、养护必须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

③评定混凝土强度的试块必须按《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2010)的规定取样、制作、养护和试验,其强度必须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2)基本项目:

①混凝土应振捣密实。蜂窝面积一处不大于400cm2,累计不大于800cm2,无孔洞。

② 无缝隙无夹渣层。

③ 基础表面有坡度时,坡度应正确,无倒坡现象。

2、成品保护:

(1)要保证钢筋、预埋件、预埋螺栓的位置正确,不得撞碰。(2)不得有重物冲击模板,不得在吊帮的模板上支搭脚手板,保证模板的牢固和严密。

(3)侧面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棱角不损坏时拆摸。(4)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以上时,方可在其上来往

行走和进行上部施工。

3、沉降观测:

每周对砂浆罐基础的沉降及垂直度进行观测并做好记录,若沉降量过大及时将罐内水泥放出并及时处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七 施工安全、文明控制措施

1、施工安全控制措施

(1)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①土方开挖必须自上而下顺序放坡进行,严禁采用挖空底脚的操作方法。②开挖工作应与装运作业面相互错开,严禁上、下双重作业。

③坡面上的操作人员对松动的土、石块必须及时清除,严禁在危石下方作业、休息和存放机具。

④机械在危险地段作业时,必须设明显的安全警告标志,并应设专人站在操作人员能看清的地方指挥。操作人员只能接受指挥人员发出的规定信号。

⑤挖掘机发动机启动后,铲斗内、臂杆、履带和机棚上严禁站人。⑥挖掘机向运土车卸土时,严禁铲斗从运土车的驾驶室顶越过。(2)施工安全制度

①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凡参加施工人员,要熟悉本工种安全技术规程,在操作中,应坚守工作岗位,严禁酒后操作。

②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禁止穿拖鞋。高空作业必须系好安全带。③在安全措施不落实,存在安全隐患时,工人有权拒绝施工。

④施工现场严禁吸烟以防火灾发生。

⑤施工现场严禁戏耍打闹,以防碰撞现象发生。

⑥高空作业人员衣着要灵便,所放材料要摆放平稳,工具要随手放入工具袋内,上下传递物件禁止抛掷。

⑦恶劣气候影响施工安全时,禁止露天高空作业。

⑧电焊时应严格遵守有关规定,注意防火,并清除易燃易爆物品。⑨所有人员应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遵守安全技术操作规程。⑩对于不听从指挥,盲目操作,违章作业,安全人员有权停止其工作。

2、文明管理措施

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制度:

(1)在工作现场,全体工作人员必须戴安全帽及设置必要的安全标志。(2)任何人不得随地大小便,不得在墙上及建筑物内写画。(3)工作时间禁止喝酒,施工现场及公共场所严禁吸烟。(4)施工现场物品要摆放有序,不得乱放。(5)不得任意向下扔掷物品,严防物品伤人。(6)废弃物品统一收集,统一处理,要保持工地卫生。(7)工作现场严格执行防火、消防制度,严防火灾发生。

(8)工作现场严格执行安全制度、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杜绝人身事故发生。(9)注意用电安全,防止触电事故发生。(10)工作后清理工作现场,检查有无火源。

(11)与有关单位配合及协调时应注意团结,有问题及时汇报,不得自行其事。

(12)工作现场严禁戏耍打闹。

(13)对于不听从管理,不服从指挥,违反现场管理制度者,停止其工作,并清退出场。

3.消防制度

(1)全体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市政府有关规定,遵守国家法规法律,遵守工地规定,以预防为主,杜绝火灾事故发生。

(5)施工中以预防为主,工作前检查现场,将一切可燃物品移至工作区外。(3)施工中设专兼职消防员各1名。专职消防员负责工作前的消防器材的准备及工作中器材的使用;兼职消防员负责工作前易燃物品的转移与防护,工作中的及时检查,工作后的现场清理。

(4)易燃易爆物品由专人负责,工作后统一收回保管。

(5)焊接施工前,应事先检查周边环境及上下情况,方可施工。(6)如遇特殊情况,应首先切断火源,及时转移可燃物品,听从指挥,保证国家财产及人身安全。

(7)工作现场禁止吸烟。

散装水泥罐 篇3

1 粉尘逃逸

由于水泥罐车的高度不同, 水泥经过斜槽后, 通过伸缩筒喂入水泥罐车。伸缩筒为帆布筒, 内外两层结构, 帆布筒上有螺旋形钢筋, 可保持帆布筒的形状及伸缩性, 减少变形。内筒用于水泥物料输送, 内筒与外筒之间形成环形的收尘通道, 并设有收尘管道 (见图1) , 收尘管道上均有阀门控制风量。当发放水泥时, 斜槽风机及收尘风机均开启。但散装头收尘管道阀门开度增大后, 容易将环形收尘通道的一侧吸变形, 进而将帆布升降筒内外筒间收尘通道堵住一半, 影响收尘效果。为了减少粉尘排放, 只能关小放料阀门, 降低发放量。

实线箭头表示水泥输送方向, 虚线箭头表示含尘气体方向

改进方法:在与散装头收尘管道对称的位置增加一收尘管道 (见图1) , 管径与原来的相同。这样当收尘风机开启后, 环形通道两侧均有收尘负压风, 且风量相等, 减轻一侧收尘管道的风量和风压, 两侧收尘管道均处于开放状态且风压平衡。加装收尘管道后, 水泥发放量加大且无粉尘逃逸现象。

2 水泥罐车中混入金属杂质和结块水泥

磨损后的研磨体有一些随着水泥进入了散装库;散装库漏入雨水致使水泥结块。为了防止这些杂质进入水泥罐车, 我们一方面从源头抓起, 及时检查磨机篦板及磨内研磨体磨损情况, 调整除铁器布置;一方面查找水泥散装库漏点, 及时堵漏。另外, 在散装卸料口与水泥罐车之间加柔性连接过滤网 (见图2) 。

散装水泥罐 篇4

历史车轮碾碎了计划经济旧体制, 市场经济新制度赋予了散装水泥新的内涵和使命。看来只有厘清理念, 才能从推广发展的基础上, 勇敢地跨越到构建现代产业的新台阶上来。

对话现代散装水泥产业 (4)

知所为, 知所以为。一位先哲曾说过这样的话。

表面看, 你的问题似乎有些“雷人”, 然则折射出一种颇有意思的哲学思考, 好比如人类直到今天, 一刻也没有停止追寻的古老命题:“我是谁/从哪里来?”深入探讨现代散装水泥产业这个命题, 散装水泥到底为何物?思来想去, 竟然发现不知不觉间又回到了原来的站立点上, 似乎被历史捉弄了一小把。任何人没有理由去用嘲讽的眼光把玩历史, 但却从来不应该失去对历史的反思!

三种定义——破茧化蝶的奏鸣曲

第1种属“原生态版”, 是目前社会上普遍流行最广的定义:散装水泥即没有包装的“光腚产品”, 或称裸产品。显然, 这完全是局限于产品层面、沿袭流行多年的“古董级”定义, 也算是旧体制的遗产吧!

尽管当年人们并没有做出明确定义的意思, 随着时间推移却形成了一种顽固的思维定势, 竟然统治了整个计划经济体制的漫长岁月, 至今还成为人们认识散装水泥的基准坐标。剖析这个定义的特点:1、着眼产品包装;2、带有计划经济色彩;3、沿袭时间最久;4、内涵和外延都很狭小。

第2种系“官方新版”, 是最近首次颁发通用的定义:散装水泥流通术语为“散装水泥 (bulk cement) :不用包装直接通过专用装备出厂、运输、储存、使用的水泥或不用包装直接通过专用装备出厂、运输、储存、流通加工、使用的水泥流通过程”。可见, 这是立足于现代物流配送层面的一种新认识, 它跳出了狭隘的产品包装局限, 大胆清除了滞留在第一种定义上的时间苔藓, 确认散装水泥是一个流通过程。

解析这个定义的特点:1、没有涵盖水泥生产制造单元;2、囊括了水泥产品制造后的出厂、运输、储存、流通加工、使用全过程;3、突出了后续流程中加工环节的地位;4、突出了现代物流系统功能;5、强调了散装水泥产业链过程。虽说“官方新版”定义是一次重大进步, 但仍未敢打破历史形成的市场链上“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割裂局面, 依然表现出“掐头留尾”在局部环节上的几分谨慎, 算是那种“建设性模糊”吧!

第3种算是“山寨版”, 笔者对现代散装水泥产业的定义, 确切说是对这个大集群系统的产业单元的轮廓描述:1.以清洁生产、节能环保为控制机制的生产制造单元;2.以全流程散装化为载体的现代物流体系;3.以预制构件产品子产业、预拌混凝土产品子产业、预拌砂浆产品子产业、外加新材料产品子产业、水泥制造和散装机械设备子产业、科技研发子产业等为分支的众多子产业;4.以管理信息化 (包括电子商务) 及网络通讯技术为平台的新管理运营手段;5.以资源再生综合利用为目标的循环经济增长模式;6.以NGO、NPO (非政府、非营利组织) 为中介的完善公共产品社会服务系统。这是循着前二种定义的脉络又不是简单否定的前提下, 立足于现代产业层面的大胆创新。

诠释这个定义的特点:1.表述了产品与产业的关系;2.表述了一体化与专业化的关系;3.表述了生产制造与后续流程的关系;4.表述了企业市场主体与行业协会的关系;5.表述了主产业单元与分支产业单元的关系;6.表述了产业战略目标与运行模式的关系;7.表述了产业升级与新经济载体的关系;8.表述了产业运营与科学管理的关系。全景式地阐释了现代散装水泥产业的产业内涵和外延, 以及与传统水泥行业在产业环境、运行机制、盈利模式、产业战略目标的本质区别。总之, 它描述出一个以现代化元素为支撑的、集水泥制造、现代物流、终端使用和公共产品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集群的宏大画面。

美国思想家弗洛斯特说:“在筑墙之前应该知道把什么圈出去, 把什么圈进来。”当我脑海里破天荒地涌现出现代散装水泥产业这个理念时, 心中未免有几分忐忑, 但随着研究探索的深入便更加清晰而坚定。想想看, 历经半个世纪、几代人殚精竭虑地动用社会资源推广发展散装水泥为了啥?大规模地花费巨大成本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图个啥?难道只为了推广一种单一产品?现今市场上有哪一种单一产品能够支撑起系统性的循环经济模式!一位智人曾说:“假如没有明天, 那今天的铺垫又有何意义?”鼓起勇气突破长期沿袭的把生产制造、现代物流和终端使用人为割裂的羁绊, 在全球化的现实背景下, 赋予散装水泥一个现代产业的名分, 实至名归, 否则会影响产业规划、导致产业资源浪费、造成产业秩序混乱。

四个阶段———历史演进中的市场足音

吉尔凯格尔说:“生活始终朝着未来, 而悟性则经常想着过去”。顺手剪辑历史演进的一些片断, 从那些残留在散装水泥身上的时代印痕上, 或许会找到人们认识和研判散装水泥定义的初衷。

第一阶段, 认识的启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勒紧裤腰带”的经济困难时期, 散装水泥是什么?是解决包装材料紧缺的一种实用手段。

翻开散装水泥略微发黄的家谱, 不难看到计划经济时期的身影。从1958年三门峡水库大坝的工地上首次亮相, 率先拉开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使用散装水泥的序幕。当我们还只是着眼于节约包装和“拆包散卖”的小农经济思维时, 大洋彼岸的美国已经从上世纪30年代初开始使用散装水泥, 到1949年散装率达到了49.5%, 而1955年高达80.8%, 基本实现了全面散装化。我们的近邻日本, 在上世纪中叶, 水泥散装率只有可怜的百分之十几, 也处于刚起步阶段, 而今天却走在了我们的前头。历史留下的差距警醒我们, 低层次的、陈旧的节约包装理念, 无法也不可能真正推动水泥散装化, 承袭包装材料角度上的思维惯性, 充其量就是个“小儿科”, 不足以担当起新时期赋予的使命。当然, 那些时时揪住散装水泥这块出身的“胎记”不放, 简单地把散装水泥等同于旧体制的东西、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甚至弃之不惜的看法, 也是有失偏颇的。别忘了邓公的那句嘱托:“发展才是硬道理!”事实上, 散装水泥本身并没有错, 这种启蒙的认识, 毕竟在散装水泥历史的扉页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笔, 问题在于我们面对产业升级的新形势, 能否以创新的精神赋予它新的内涵, 造福民生。

第二阶段, 认识的朦胧:在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产品短缺“卖方市场”时期, 散装水泥是什么?是解决产品供应方式的一种手段。

显然, 这是停留在商品供应层面上的大客户送货方式的一种思维, 还只是作为产品竞争策略的手段, 何况资源类商品普遍紧缺, 作为建筑材料的当家品种水泥更是炙手可热, 需要批条子、走后门才能买到的紧俏物资。虽说散装供应省掉了包装成本, 但配送费用并不见得能少多少, 好在生产厂家具有市场绝对话语权, 供应什么就得用什么, 终端使用环节那时还没有资格挑肥拣瘦!由于长期戴着“散装即没有包装的”的名头, 时至今日, 人们还习惯地、直观地以为散装水泥, 只不过是生产厂家产品的一种供应方式的变化而异, 何必还兴师动众地、专门有一班人马来抓这项事情。粗俗点说, 这等于是“脱了裤子放屁———多于那一层!”市场竞争策略的局限遮挡了人们远眺的目光, 于是水泥散装化也就成了愿意干就干的自由选择, 散装率就象大海上随着波涛上下翻滚的漂浮物, 时高时低, 命运难卜, 更不遑谈什么现代产业了。

第三阶段, 认识的初醒: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能过剩“买方市场”时期:散装水泥是什么?是解决产能过剩进行行业整合的一种手段。

旧体制下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如今又演化成一种市场机制下“新干”工艺的扩张竞争, 业内外面对新的产能过剩惊呼:怪哉, 怪哉!由于利益驱使投资者看到了低门槛的水泥市场的油水, 于是项目上马投资热的风暴席卷大地, 水泥生产企业数量有增无减, 星罗棋布, 产能过剩。绝大多数水泥生产企业仍然保持传统的经营组织模式, 单体水泥生产企业满足于那一块“窝边草”, 多是自产自销, 充其量是在销售活动中将水泥产品所有权转给用户, 导致水泥散装物流成本高、效率低、发展缓慢, 其产业价值要素很难得到充分发挥。这种依靠企业内部组织自我服务、以各自销售形式实现水泥物流的现象, 加剧了我国水泥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 市场辐射半径窄、价格恶性竞争的格局。2007年, 全国有水泥生产企业5000多家, 平均每家企业年生产规模仅为30万吨。于是国家大力推出多种行政和经济手段, 通过产业政策推动和市场优胜劣汰机制, 以全程散装化为载体的新型干法水泥就自然而然地成了行业争夺的制高点, 散装水泥的命运似乎也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新转机, 成了商家们忙于调整产品方向的香饽饽, 甚至是谋求在市场转型的残酷竞争中的又一块立足之地。尽管人们开始认识到水泥散装化势在必行, 但依然一时难以摆脱产品层面的束缚, 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水泥运输、贮存、装卸、包 (散) 装、流通加工、配送和物流信息服务等全过程的现代物流, 还只是作为一种辅助的流程, 尚未作为现代散装水泥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来看待, 本来应该是通过构建现代散装水泥产业带动水泥行业的漂亮转身, 可事实上还是相互严重脱节的“几层皮”, 自然也就体现不出产业集群对生产、流通、工程的整个系统的内在约束机制。

第四阶段, 认识的升华: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大背景下的“绿色增长”时期, 散装水泥是什么?是一种循环经济的现代产业模式。

水泥散装化是我国水泥制造业及建筑业的科技进步, 水泥使用规模化、工厂化、环保化的重要标志。当靠污染换来的经济增长的“雪球”越滚越大的时候, 资源和环境压力的绳索勒得也就越来越紧了, 全世界都开始强烈地意识到水泥散装化的重要性, 当然处于经济增长期的我国更不例外。于是国家把清洁生产作为刚性的市场准入技术门槛, 把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法律化, 为现代散装水泥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再加上国门洞开, 全球跨国公司以全新的理念和发展战略闯入中国市场, 群雄逐鹿, 逼着国人对散装水泥的认识上有了一个大飞跃, 短短几年光景就一下子走完了花费50多年的漫长道路, 开始用前卫的、全球化的眼光来审视这个现代产业, 开始认识到单一地抓产品单元的优化, 单一地抓中间的物流配送, 单一地抓产品项目的推进、单一地抓企业个体的竞争力, 都难以最大效率地发挥资源整合效应, 实现产业利润最大化。而只有搭建现代散装水泥产业的大平台, 才能有板有眼地唱好循环经济这出大戏。

没有必要抱怨这个认识过程有多么的漫长, 所有这些都来自于人们对现代产业价值认识的逐步深化, 归功于市场由产品导向型向客户价值导向的转变。举个例子, 这好像为人熟知的遍布在中国大都市的沃尔玛商场, 表面上看是一个超级市场店铺, 零售环节没变, 服务对象没有变, 商品经营品种没有变, 与原来的百货公司大体相同, 但业态上发生了本质的改变, 运行模式则天壤之别, 所以沃尔玛在传统百货商场亏损倒闭大潮中巍然屹立。

现代产业——水泥散装化的全景大戏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 产业指能带来附加值的社会经济领域的总称。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阿·费希尔提出了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经济活动为第三产业。我国依据“克拉克分类法”也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进行划分。目前我们通常所说的各种现代产业, 诸如信息产业、环保产业、文化产业等, 是指同一类价值链上的众多企业集合, 现代散装水泥产业当然属于这一类。

大胆假设并不是好高骛远, 而是为了看清目标和光明。在我系统研究中, 碰到了诸如此类的“亚历山大难题”, 譬如, 传统水泥行业靠什么完成新兴工业化道路的升级转型?散装水泥推广发展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散装水泥仅仅是产品形式变化还是更具战略意义的转型模式?现阶段推广发展散装水泥与传统水泥走新兴工业化道路是不是异曲同工?到底是什么因素制约中国水泥企业“大而不强”?当运用现代市场理论、产业经济理论、竞争战略理论、现代物流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现代组织理论和管理信息化的“武器”, 对中国水泥业发展战略愿景、水泥散装化产业模式变革和本质进行系统思考时, 终于发现了构建现代散装水泥产业的“新大陆”。唯有如此, 才能完成现阶段中国水泥由传统行业向现代产业转型的伟大跨越。

之所以下此定论, 因为遵循现代产业集群理论框架, 现代散装水泥产业的内部对接机制, 完全具备和蕴含了现代产业的本质特征:一是体现在客户价值上, 具有拉动外部市场链的运作能力;二是体现在核心竞争力上, 具有产业自身发展的延展能力;三是体现在合作网络上, 具有整合外部资源跨组织边界的集合效应。总之, 它既符合现代产业集群发展规律, 是传统水泥产业转型升级的内部要求, 也是适应外部环境巨变的需要。值得欣慰的是, 我们已经从目前节能减排、提高集中度、现代物流、循环经济模式等一系列现实经济活动中, 看到了一个现代产业的萌芽正在破土, 感受到了现代产业集群的阵阵“胎动”, 依稀望见一个夕阳行业又将重新放射出绚丽的光芒。

构建现代散装水泥产业紧迫性和不可逆转, 不以哪个人或某个集团利益和意志为转移的。尽管由于旧体制遗留下一大堆顽固的后遗症, 业界曾经有过这样那样的一些纠葛;尽管一些人不愿意认同发展散装水泥与水泥企业技改都是现代产业, 是“一个藤上的瓜”, 但现实市场趋势的驱动力是不可阻挡的, 业界及全社会各方正在形成一种合力, 一种推进传统产业转型的合力, 正自觉不自觉地为实现现代散装水泥产业模式创新而努力着。假以时日, 一个涵盖整个水泥产业, 包括产品制造到终端应用市场的众多子行业、“一体化+专业化”的现代产业的轮廓, 必将会日益清晰地展示在世人面前。现代散装水泥产业是现阶段最现实的、最具操作性的基本路径, 若干年后的终极目标当然是一个具有中国市场特色的现代水泥产业。

“我一直强调要把过去清零, 把经历、经验清零, 然后坦率地接受新经济和新社会, 必须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这是“全球管理大师”、“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的力作《知性力》中的一段话。笔者研读之后顿生感悟:把历史倒过来看一看, 原来散装水泥的市场价值本质是一种新型产业模式, 是一次集合了产品模式、盈利模式、组织模式、战略模式和系统管理模式的产业创新。一是, 它带来产品模式的创新, 以产品多样化克服同质化的低层次价格竞争;二是, 它带来市场营销模式的创新, 用现代物流配送供应链延伸技术保障和售后服务;三是, 它带来循环经济模式的创新, 用节能减排、废弃物综合利用提升绿色增长的价值;四是, 它带来企业组织资源模式的创新, 用战略“联盟”整合解决单体企业“大而不强”。有个企业老板曾问我, 一户传统水泥企业经过当今最先进生产工艺技改之后, 仍然承袭老的经营模式走下去, 拒绝以散装水泥一体化的商业模式创新, 究竟能够走多远?我借用彼得·德鲁克的著名论断来回答:“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 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 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为此, 抛弃对散装水泥单一产品、单纯包装的认识局限, 将其放在集合产品、技术、市场、组织、战略和系统管理的产业模式变革上, 就不难摆正现代散装水泥产业与水泥产业现代化的关系!社会上普遍认为散装水泥只是产品形式或包装的变化, 看不到水泥散装化的产业模式功能和优势, 怀疑是否能成大气候?我的研究表明, 现代散装水泥产业与水泥产业现代化二者之间, 是一种阶段性路经与战略愿景的关系, 形象点说是一个翩翩少年成长为风流倜傥的成年人的关系。应该看到, 传统水泥行业的技改升级、淘汰落后产能, 是现代散装水泥产业链中的一个基本单元, 当然是举足轻重的节点, 是产业一体化中的专业化分工的组成部分。水泥产品 (包括散装水泥和“三预类”终端产品) 制造技术现代化不等于说整个产业现代化, 在秣马厉兵进行的新技术工艺改造、淘汰过剩产能的过程中, 不可回避的路径就是必须同步进行散装水泥模式变革, 否则就会出现且事实上已经出现“憋死牛”或称“堰塞湖”弊端。

纵观国内宏观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市场环境以及国际化大环境, 迫切要求传统水泥行业谋求变革而重新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通过构建现代散装水泥产业最终实现水泥产业现代化的大目标。现代散装水泥产业模式是实现由传统的产品导向向现代市场导向的大跨越, 传统水泥行业向现代化产业进程中想要绕开散装化的路径, 几乎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现代散装水泥产业模式彻底颠覆传统的单一产品模式, 运用物流配送模式、现代市场营销模式、循环经济模式和企业组织创新模式, 形成一个现代产业新格局, 进而重新获得市场竞争的话语权、侃价权和主动权。所以, 水泥散装化与水泥行业结构调整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何况那些在市场发展进程中产生的认识上的碰撞, 自然会在科学发展的大局观统领之下冰消雪化。

散装水泥罐 篇5

“灯不拨不亮, 理不辩不明!”业内人士未免心里还在打鼓, 心想如今连推广发展散装水泥都步履维艰, 更何况要构建起一个现代散装水泥产业, 谈何容易呀!谁都知道, 在全球化及经济危机的背景下, 一个夕阳行业的生存都并不轻松, 要实现向现代产业跨越就更难上加难!可是我却深信一点, 现代产业链才是明天的彼岸。

谁持彩练当空舞?

如果把产业维度比作一条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彩练, 飞舞飘扬, 那主要基于产业链是由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拧成的一股绳。现代散装水泥产业这四个维度, 强调各产业部门之间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 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和时空布局关系, 客观形成的一种链条式关联形态, 在相互对接机制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内在模式。

价值链———现代散装水泥产业的生命线。创造新价值是现代散装水泥产业生存发展的根基, 是市场给予它“出生证”的理由, 同时也是笔者破天荒地推出现代散装水泥产业的底气所在。现代产业是新价值累加和释放的有机统一体, 某一链环向下一链环不断释放和输送新价值, 形成“价值流”, 其表现在追加劳动力、资金、技术等项投入获取附加值, 体现出资金和技术密集性等特征。

传统水泥行业向现代散装水泥产业转型, 实质上是一个新价值创造和释放的过程, 从环境生态价值、节本降耗价值、科技服务价值、项目效率价值和投资回报价值方面来说: (1) 水泥制造环节的创造并输送新价值, 现代散装水泥产业将彻底颠覆过去单纯依赖资源价值、将生态成本向下游链环转移的陈旧方式, 通过新型工艺技术、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利用、恢复生态等举措, 形成一个绿色增长的产品制造中心。同时, 既拓展了新型设备制造和辅助材料市场空间, 又集中拉动了新项目投资需求和水泥全程散装化, 为下游市场创造了无限商机。 (2) 终端产品环节创造并输送新价值, 现代散装水泥产业重新打造出庞大系列终端产品族群, 彻底改变了水泥作为终端使用产品的地位、而仅成了市场中的原料之一。广阔的终端市场需求的水泥预制构件、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等项产品, 进一步拉动了产业链深度加工、外加材料和技术装备等子产业, 完善了整个产业的清洁生产、资源利用的循环经济增长模式。 (3) 物流配送环节的创造并输送新价值, 我们不用絮絮叨叨的诉说, 现代散装水泥产业如何在物流配送环节的清洁生产、节约资源的好处有多少, 该链环的最大价值则体现在提高微观运营的成本效率和个性化服务上, 诸如, 及时供应的存货周转效率、量身定制的产品消耗、节约时间的作业效率、现场和环境成本控制等等, 当然也带动了一块物流设备制造市场。 (4) 产品服务和营销环节的创造并输送新价值, 如果说传统水泥行业的绝对重心都倾斜于前端的产品制造生产上, 那么现代散装水泥产业则向终端后移, 更突出了服务和营销的显赫地位。产品服务和营销在终端市场中实现新价值的方式是多样化的, 其竞争力在当今市场格局中日益凸现出来。 (5) 组织模式变革环节的创造并输送新价值, 有人把现代散装水泥产业狭义的理解为提高产业集中度, 以为搞几个巨型企业集团, 就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毕其功于一役, 显然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肤浅的、表面化的。在“一体化+专业化”的现代产业体系中, 新型跨边界组织模式所能体现出的资源优化整合效应、制度成本控制效应、投资运行效率的新价值, 都是不可估量的。它既是现代散装水泥产业的本质特征, 也是与其相伴生的组织保证。 (6) 信息化管理的创造并输送新价值, 网络及通讯技术在现代散装水泥产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信息化平台弥补了传统水泥企业管理上的种种弊端, 使得以往挂在嘴上的实时监控调配、质量精度计量、成本效率控制、“零库存”和柔性制造, 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 已成为了企业微观运营操作活动的现实。

可见, 在价值链的作用机制下, 上游向下游输送价值是为了自身价值的实现, 下游承接上游的价值是为了实现更大的自身价值, 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生产成本和交换成本, 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 提高整体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说得更直白一点, 目前大家心里都清楚横亘在水泥制造领域与现代物流供应链环、终端产品市场之间的那道“鸿沟”, 除了说明旧体制的割裂余孽作祟, “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的分割局面难以为继, 也表明构建现代散装水泥产业势在必行。现实挑战警示人们, 包括水泥生产制造在内的任何一个链环, 企图凭借一己之力单枪匹马去突围, 或幻想扮演独行侠千里走单骑去支撑旧局面, 都不过是缺乏战略眼光的权宜之计, 如果不能为产业链带来新价值, 到头来只能加剧无序的恶性竞争, 增加内耗和资源浪费。

企业链———现代散装水泥产业的脊梁。所谓产业, 在某种意义上是指企业集群。由于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 企业围绕统一产业或相关产业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 必然会顺理成章地结成合作载体。企业永远是现代产业中最活跃的组织, 要靠这个顶梁柱支撑产业发展。现代散装水泥产业是一个具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集群, 介于传统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一般包括大型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投资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同业协会组织, 构成现代产业的企业场景的图画。

以现代产业链为尺度, 可否这样评价目前我国水泥企业现状:该大而强的龙头企业, 反倒小而弱;该专而强的专业服务企业, 反倒杂而小;纵向一体或横向一体的新兴虚拟合作的企业联盟尚未破冰露面。具体讲, (1) “吃资源”生存的水泥生产企业数量多且规模小。全国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水泥企业5000多家, 其中大型企业496家, 占9.8%, 中型企业868家, 占17.2%, 小型企业3664家, 占72.87%。 (2) 产业下游企业群规模小, 且市场承接能力不匹配。数据显示, 全国2万吨规模以上的预拌砂浆生产企业196家, 设计能力2177.1万吨, 实际产量仅为640万吨, 散装水泥设备生产企业60多家, 具有一定规模的汽车生产厂30多家, 火车生产厂6家, 空压机生产厂5家, 卸料机、计量器具等其它生产厂19家。 (3) 产业集群中科技创新型企业如凤毛麟角, 且都是规模上的“小不点”。一些外国知名公司刚刚开始在我国建立预拌砂浆生产设备、物流、施工机械生产厂和聚合物胶粉厂。 (4) 产业链中组织结构创新型企业尚未脱颖而出, 整个产业转型尚处于起步阶段。

依我分析, 当前有四种相互制约的重大要素影响着企业链的形成, 同时也把微观水泥市场格局搅得倒海翻江, 一是生态水泥及终端产品生产, 考验企业对市场链条的拉动力;二是市场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需求, 考验企业突破同质化的竞争力;三是区域产品的运输成本局限, 考验企业市场半径辐射力;四是散装产品配送网络限制, 考验企业资金、信息化及管理的控制力。这四只趴在传统水泥行业门前的“拦路虎”, 正张牙舞爪气势汹汹, 但又从另一个侧面上印证了现代散装水泥产业的必要性。

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 切实可行的出路只有一条:水泥企业群居抱团而不应该是分散的单打独斗, 构建企业集群等于说是一道产业“防火墙”。通过大集团的纵向一体化带动中小企业集群, 降低交易成本, 增强企业生产和销售的稳定性, 可以在生产成本、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 提高市场进入壁垒。实践证明, 尽管大型水泥生产企业拥有相当的实力资源, 但仍然面临着构建企业链的考验, 如何将众多下游企业群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纳入自己的麾下, 形成掌控市场的完整产业链。近年来, 海螺水泥遵循水泥散装化的发展路径, 在资源地建大型水泥熟料生产基地, 在主销售区建大型水泥粉磨站, 向销地的水泥粉磨站输出熟料, 根据市场需求制成水泥产品。这种模式虽说不能与产业链完全划等号, 但企业链的延伸雏形初露, 毕竟显示出两个优势:其一, 较好地解决了规模扩张与产品输出、市场拓展之间的矛盾, 有效地降低熟料生产成本, 节约10%~50%辅助材料的运输费用。其二, 通过收购销地中小水泥企业改造成大型水泥粉磨站, 获得新的水泥市场份额。

供需链———现代散装水泥产业的大动脉。现代散装水泥产业内部企业之间, 按照某种业务联接实行专业分工, 市场供需频繁互动, 如同人体血液一样进行动脉输送、静脉回流的良性循环, 构成了极具市场渗透力的商务操作运营交易系统。尽管企业集群之间并非一定要有股本联结, 但上下游供需链依然能较好地维护虚拟联盟的市场共同体关系, 一损俱损, 共生共荣。

供需链展示了现代散装水泥产业独特机制, 在原料、辅料、设备、产品、技术、营销、信息及成本上, 产业上下游形成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 加之具有采购成本、供应成本较低的优势, 这样的现代产业就能为企业提供产品制造平台、物流服务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及其资源共享平台, 大大便利了上下游企业的沟通互动, 为管理创新、技术创新铺平了道路。

空间链———现代散装水泥产业的大疆域。如现代组织理论所描述的那样, 产业集群通过创新因素可以有效地放大竞争能力, 进而形成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对资源禀赋结构 (比较优势) 和市场环境的调整能力, 使得业内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 有效跳出了传统水泥行业的局限, 扩大了现代产业疆域。为什么说现代散装水泥产业具有超越传统水泥行业的优势呢?首先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 而是一个开放度和融合度极高的产业, 因此赢得了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譬如, 现代散装水泥产业为上下游链环打开了资源综合利用的市场空间, 带动深加工、精细加工的经营活动;打开了市场投资运作空间, 拉动了关联市场的资本运作;打开了科技开发市场运作空间, 提高了包括知识、科技、信息在内的智能性非物质经济附加值;打开了行业整合运作空间, 遵循市场机制集中配置优势资源;打开了产品发展空间, 延伸终端产品和辅助产品族群;打开了相关子产业市场空间, 拓展技术装备、外加材料等市场;打开了信息化管理应用空间,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开了管理模式创新空间, 虚拟企业组织形式增强抗风险能力;打开了城乡市场空间, 更有利于终端产品触角的延伸;打开了生态保护和以人为本的空间, 更加突出环境价值和生命价值。

说到这里, 熟悉水泥市场的人的心里该有个谱了吧!四大维度正是从产业集群的内在机制上, 进一步阐明了现代散装水泥产业必然取代传统水泥行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巨龙腾飞待何时?

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迈克·波特研究时, 发现了一个工业化过程的普遍现象, 几乎所有发达的经济体无一例外地聚集众多产业集群, 于是在1990年独树一帜地提出产业集群 (Industrial Cluster) 概念。毫无疑问, 这种全新的思考方法为现代散装水泥产业指明了道路。

1、现代散装水泥产业巨龙腾飞带动区域经济效应

产业集群通过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多种途径, 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业所无法共享的。大量的相关产业相互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 是产业集群的最重要特点之一。由于区位接近, 产业集群内部自我强化了“优胜劣汰”竞争机制, 有效地刺激了企业创新和企业衍生, 同时又推动了多种形式的合作, 如联合开发新产品, 开拓新市场, 建立生产供应链。

传统水泥行业转型为现代散装水泥产业, 无疑是具备禀赋条件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路径之一。以大型企业为龙头, 通过与中小企业合作, 在人员培训、金融投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等方面, 实现高效的网络化互动, 克服各自内部规模小的劣势, 从而能够与强大的竞争对手抗衡。这样的产业集群, 竞争能力就不再是单个企业的一己之力, 也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 而是一种具有“热核反应”优势的集群能力, 使得许多本来不具有市场生存能力的中小企业得以成长, 而龙头大企业更会成为产业的“巨无霸”, 同时也有利于现有企业的增长和规模扩张。产业集群形成后, 不仅吸引原来企业落地生根, 还会有很多新的关联企业在这里繁殖和成长, 达到招商引资、筑巢引凤、拉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在全国经济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长三角经济圈, 今年1~5月散装水泥供应量达1.28亿吨, 占全国总量50%~59%, 供应量比去年同期净增加1220万吨, 增长10.56%, 水泥散装率达59.21%,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02个百分点, 具备发展现代散装水泥产业集群的条件和优势, 初露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端倪。

2、现代散装水泥产业巨龙腾飞带动产业整合效应

提升产业整体素质, 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是战略整合重组, 尤其是虚拟企业战略联盟, 这很可能是未来全球化市场的一种新潮流。企业间的重组整合为柔性产业综合体, 表面上看是签订一纸契约, 而基础则是产业供应链的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 当然也折射出企业决策者之间的深刻信任, 包含了浓厚的信任和承诺的人文因素。现代散装水泥产业正好契合了这一要求, 产业供需链关系把上下游关联企业捆绑到一起, 相互依存, 共生共荣, 共同分享产品、市场、技能和资源, 大大减少了机会主义倾向, 降低合作的风险和成本, 提高重组整合的成功率。

以我一孔之见, 未来中国现代散装水泥产业“龙头”集团的组织形式, 既不可能是单链环横向扩张的“巨无霸”, 比如追求水泥生产制造规模扩张的“单一型”企业;也不可能是“清一色”的参股控股的巨型实体企业, 比如完全靠股本投资的“资金拼凑型”企业;而应该是具有相当生产制造规模的、突出某个战略价值点优势的、实行股本投资和虚拟合作结合的“复合型”联盟。这样似乎更符合中国水泥市场独特禀赋条件, 更符合现代产业逻辑, 更符合风险管理规律。为什么拉法基等跨国集团进军中国市场后, 并不急于简单追求水泥生产规模扩张?其间奥秘就在于此。

3、现代散装水泥产业巨龙腾飞带动企业创新效应

汹涌澎湃的全球化和高新技术浪潮, 强劲地推动了现代散装水泥产业创新。仅拿终端产品生产来说, 既要达到精细化制造, 如质量精度、计量精度、混合均匀度、包装精度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又要达成柔性化制造, 分批次个性化产品, 实现多品种共线生产, 工序转换快, 效率高;还要实现清洁化生产, 严格控制全过程污染物排放、生产环境和物流配送过程达到国家标准。由此可见, 现代散装水泥产业不仅要提高生产效率, 也要促进企业创新能力, 推动企业成长, 在观念、管理、技术、制度和环境等诸多方面显示威力。

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上: (1) 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形成集群的现代散装水泥产业, 企业彼此间会产生一种隐形压力, 迫使在工艺、设计、开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创新, 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要。 (2) 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由于彼此相互关联、高度专业化的企业聚集在同一区域, 空间接近性和共同的产业文化背景, 企业之间在打交道时, 最容易造成溢出效应, 相邻企业能够较快地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术, 在“学习经济” (Learning Economies) 中受益。由于领先企业会主导产业技术方向, 一旦核心技术获得创新性突破, 各专业细分的企业会协同创新, 形成共同参与的创新模式。 (3) 可以降低企业创新成本。随着企业间合作的加强, 从而降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成本。

4、现代散装水泥产业巨龙腾飞带动资源共享效应

现代散装水泥产业有较强的资源共享效应, 集中表现在“区位品牌”影响力上。企业集群和地理集聚优势, 造就了现代散装水泥产业能在空间上会聚集相应辅助机构, 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 等等。从扶持产业发展出发, 政府更愿意投资于相关的教育、培训、检测和鉴定等公用设施, 出台公共产品一系列激励扶助政策, 促进了集群内企业快速发展。随着产业区位品牌的形成和扩散, 当“某某制造”、“某某现象”等流布于市, 逐渐会成为某一种现代产业的代名词, 一种千金难买的、珍稀的无形资产, 必然会给集群内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能够减少单个企业为创建品牌而投入庞大的资金。同时还要清楚地认识到, “区位品牌”有着比单个品牌更形象、更直接、更广泛、更持续、更具有公信力的市场效应, 为企业扩大对外交往, 开拓国内外市场, 确定合适的销售价格, 以及未来发展创造条件。

夜深了, 关闭思索的闸门, 笔者在键盘上敲了最后一个句号, 遥望窗外的北斗七星, 情不自禁的唏嘘一番, 现代散装水泥产业如今正处于市场风雨洗礼和阵痛之中, 不久的将来定会如雨后彩虹升腾在中国大地上, 哇噻!“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散装水泥罐 篇6

《通知》指出,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中发〔2015〕12号) 的要求, 大力推进散装水泥绿色产业加快发展, 配合“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 商务部定于2016年6月11日~17日开展2016年全国散装水泥宣传周活动。

《通知》明确了2016年全国散装水泥宣传周活动主题:推广散装水泥, 发展绿色产业。

《通知》确定了2016年全国散装水泥宣传周活动内容:一是推广应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及其物流配送对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作用。二是推广应用散装水泥对保证建筑质量、提高施工水平和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三是推广延伸散装水泥绿色产业链对促进水泥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四是散装水泥绿色产业转型升级及技术创新方面的经验及成效。五是在推广散装水泥绿色产业工作中作出积极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散装水泥罐 篇7

“十一五”是湖北省散装水泥发展较快的历史时期。到2010年, 全省散装水泥年供应量达到4200.15万吨, 是2005年的3倍;水泥散装率达到46%, 较2005年提高14个百分点;商品混凝土年供应量达到3627.22万立方米, 是2005年的5倍;普通干混砂浆供应量达到6万吨;新增散装设施设备综合配套能力2900万吨, 形成散装水泥设施设备综合配套能力4300万吨, 是2005年的5倍。回眸“十一五”湖北散装水泥发展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一、全面落实国家散装水泥发展政策, 推动湖北散装水泥实现了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 国家把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湖北省坚决贯彻节能减排方针, 把大力发展散装水泥作为实施建筑节能的重要举措, 2006年1月1日公布实施的《湖北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 (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281号) 和2009年6月1日实施的《湖北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明确规定“推广应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县级以上城市城区应当分步实施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的规定”, 为做好全省“十一五”时期散装水泥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为落实国家和省政府发展散装水泥的政策,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加强了对散装水泥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 强化了行政管理职能。为加强对散装水泥发展工作的管理, 出台了5个政府部门文件, 各市、州、直管市和大部分县 (市) 政府为推动实施城市城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发展散装水泥出台了相应的规范性文件。全省上下基本形成了一套推进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发展的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 推动了本省散装水泥又好又快发展, 确保了省政府提出的节能减排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五年来本省散装水泥持续、快速发展, 累计完成散装水泥供应量1.43亿吨, 节能减排综合效益:折合节约标准煤329万吨;减少粉尘排放14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57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8万吨;创综合经济效益64.5亿元。

二、大力推广应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 推动湖北散装水泥实现了和谐发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把推广应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作为发展散装水泥的重要途径, 要求在城市和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 对节能减排、降低污染、改善人居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⒈大力推进预拌混凝土工作, 为城市“禁现”、环境友好提供了有效保证。为了大力推广应用预拌混凝土, 做好城市“禁现”工作, 各级散办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发动、组织协调、督察监管等工作, 建立起了各环节促进、多部门协同监管的推广应用机制, 确保了混凝土禁现工作顺利实施。目前, 全省16个市、州、直管市和74%的县 (市) 中心城区实行了“禁现”。到2010年底, 全省共有商品混凝土搅拌站197座, 商品混凝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8200万立方米。

⒉稳步推进预拌砂浆工作, 为城市“禁现”、环境保护增添了发展后劲。按照国家和省里的统一部署, 各级散办积极启动砂浆禁现工作。一是协助制定政策文件, 为禁止砂浆现场搅拌提供政策保证。有2个城市已出台了预拌砂浆管理的政府规范性文件, 有4个城市出台了禁止现场搅拌砂浆的政府部门文件。二是积极抓好禁止现场搅拌砂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全省各地广泛宣传, 召开现场会, 采取以会代训, 发放宣传材料, 发布预拌砂浆生产企业信息, 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学习考察培训, 积极开展试点工作。三是按照“积极推进、分步实施、总量控制、合理布局”的砂浆禁现工作思路, 各地搞好干混砂浆企业发展的规划和布局。到2010年底全省有6家干混砂浆企业建成投产, 年设计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全省实际供应干混砂浆6万吨, 供应湿拌砂浆7万吨。

⒊做好重点工程服务工作, 为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了高质量和高效率。加强服务, 提高服务质量, 积极做好为重点工程用散服务工作。立足于工作思路上的转变, 强化服务意识, 深入施工现场, 宣传散装政策, 通报信息, 及时了解用户的意见和要求, 协调解决反映的问题, 为企业办实事, 把被动用散变为主动用散, 扩大了重点工程散装水泥使用量。目前, 本省交通、水利、铁路、机场、桥梁、市政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项目, 全部使用了预拌混凝土, 散装水泥使用率均达到80%以上。

三、散装水泥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推动湖北散装水泥实现了绿色发展

“十一五”时期全省各级散办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 推动本省农村散装水泥健康发展。坚持抓好农村散装水泥示范网点和示范项目建设。省散办和各市州散办每年都拿出一部分专项资金投入农村示范点建设, 完善了配套设施设备, 规范了网点建设, 发挥了示范效应。抓好水泥制品企业 (包括预制构件、水泥砌块砖、水泥彩瓦等) 用散, 积极引导企业建立水泥散装设施, 鼓励他们向周边的农村销售散装水泥, 既提高了散装水泥设施设备的利用率, 又方便了农村建房用散装水泥。依托水泥企业, 合理布局发展农村散装水泥网点。引导和协助他们在乡镇设散装水泥销售网点, 扩大散装水泥使用面。通过实践, 逐步探索出荆州松滋模式 (农村散装水泥营销机制) 、武汉阳逻靠山店模式 (农村散装水泥超市机制) 、襄阳模式 (重点水泥企业与地方散办联手在农村建立散装水泥网点) 等农村推广使用散装水泥的运作模式和机制。到2010年底全省共建有农村散装水泥供应使用网点880个, 农村网点销售散装水泥490万吨, 同比增长26%, 散装水泥使用率达到28%。

四、在水泥工业结构调整中, 推动湖北散装水泥实现了加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 全省水泥工业以节能减排为中心, 展开了结构调整, 加快了淘汰落后产能, 许多地方小水泥厂被关闭, 水泥生产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各级散办抓住这一契机, 积极做好重点水泥企业的发展散装水泥工作, 要求在水泥产能扩张中, 严格执行国家散装水泥政策, 按散装比例70%以上发放能力的要求, 进行设计和同步建设, 按期投入使用。并将“十一五”散装水泥供应量目标, 按年分解到重点水泥企业, 加强考核检查, 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 鼓励支持水泥企业发展散装水泥设施设备。2010年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和葛洲坝股份有限公司水泥分公司在湖北的年散装水泥供应量达到了2100万吨, 占全省散装水泥供应量的50%, 水泥散装率达到60%, 高出全省平均散装率14个百分点。五年来, 全省散装水泥供应量年平均增速达到了24.6%。

五、严格执行国家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政策, 推动湖北散装水泥实现了健康发展

“十一五”时期全省严格执行财政部《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 在专项资金征收中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水泥企业的征收, 采取签订发展散装水泥目标责任书;二是对用户的征收, 采取事前依法在行政服务中心或招投标中心等设立窗口征收散装水泥专项资金, 事后实行市场稽查, 查遗补漏。依法取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支持, 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 使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在征、管、用几个环节的管理更加规范。

六、加强宣传舆论、教育工作, 推动湖北散装水泥实现了全面发展

“十一五”期间, 全省各级散办加大了宣传工作力度。坚持组织开展一年一度的“散装水泥宣传周活动”;围绕城市“禁现”、农村推散, 抓好日常宣传活动, 充分发挥广播、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的作用, 采用编写信息简报、拍摄专题片、开辟专版领导访谈、编撰服务手册、知识手册、纪念画册、发行知识台历等多种形式, 多层次宽领域营造加快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良好氛围。为推进行业的宣传文化建设, 坚持办好散装水泥信息网, 加强网站建设, 创新管理模式, 丰富宣传报道内容, 不断扩大影响力, 武汉等9城市散办发起成立了“武汉城市圈发展散装水泥工作联席会”。搭建发展、交流、合作平台, 积极推动城市圈散装水泥一体化和多样化发展。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加强行业自律, 积极推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强职工培训, 先后举办了行政执法培训班、财务统计培训班、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培训班, 努力提高职工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围绕推动本省散装水泥发展,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了以“敬业、创新、奉献”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 开展了行风、政风评议、文明单位创建、党风廉政建设等活动。这些活动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保证了各项工作的出色完成。

湖北省散装水泥工作在“十一五”时期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还存在不足:一是政策法规建设相对滞后, 还不能适应散装水泥加快发展的需要;二是推广应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工作, 发展不平衡;三是全省农村散装水泥使用率较低。

展望“十二五”, 根据湖北的省情, 已绘制好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今后五年的主要工作目标和任务:计划到2015年, 全省散装水泥年供应量达到5000万吨, 累计达到2.24亿吨, 水泥散装率达到48%;商品混凝土年供应量达到3800万立方米, 累计达到1.7亿立方米, 全省县以上城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普通干混砂浆供应量达到300万吨, 武汉市中心城区和其他省辖市州、直管市中心城区禁止现场搅拌砂浆。

一、加强城市“禁现”工作的检查和督导, 巩固和扩大预拌混凝土发展成果, 加快预拌砂浆的发展

“十二五”时期混凝土禁现工作的重点是县级城区, 加大力度推进县城城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强化检查督办力度和措施, 将有关“禁现”的法规和政策落到实处, 对不按规定进行现场搅拌的施工单位进行查处。扩大城市“禁现”范围, 向城乡结合部, 周边具备条件的大乡镇、集镇、村拓展。加快推广应用预拌砂浆, 重点做好地级以上城市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 抓好预拌砂浆推广应用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抓好预拌砂浆市场的培育和生产企业的合理布局。到“十二五”末期, 全省地级以上城市中心城区施工工地, 基本实现“三禁”, 即禁止使用袋装水泥、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全省县 (县级市) 城区实现禁止搅拌混凝土。

二、推动“散装水泥下乡”工作, 加快实现农村水泥散装化步伐

积极探索和推动“散装水泥下乡”工作。大力推广农村在自建房中使用散装水泥和商品混凝土。对经济较发达、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相对集中的农村地区, 从建立中小型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发展预拌混凝土入手, 提升农村建筑施工文明水平;对偏远山区, 为适应农村水泥消费结构和建筑需求的特点, 采取建立水泥制品厂、生产节能墙材以及混凝土多孔墙砖等混凝土衍生产品的方式, 发展散装设施, 集中使用散装水泥。同时, 扶持和鼓励向周边农户销售散装水泥和商品混凝土。利用农村供销社、农资销售点、便民超市等经营资源, 引导水泥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建设乡级或者村级散装水泥销售网络, 以点带动和辐射周边散装水泥发展。到“十二五”末全省所有的行政村都建有散装水泥销售点, 并与乡镇散装水泥配送中心联网, 基本形成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络。

三、完善政策法规及行业标准, 提升行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根据国家有关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和节约资源、降低能耗、环境保护等政策法规, 完善有利于全省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做好《湖北省发展散装水泥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各市、州、县制定和完善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管理的政府规范性文件, 完善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发展的相关政策。为推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三位一体科学发展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制定和完善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产品质量、生产使用等相关技术标准, 努力提高行业发展的质量与水平。

四、抓好散装水泥科技创新, 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加大专项资金对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技术进步的投入。鼓励和引导省内外有关科研机构、企业对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关键技术进行开发, 鼓励开展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 加大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应用技术及配套装备的开发与推广力度, 开发适合农村发展散装水泥的物流配套装备和技术, 进一步提升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应用领域的科技水平。按节能减排和环保的要求, 规范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企业的发展, 提升管理水平, 加快企业技术进步。

五、切实抓好宣传工作, 为发展散装水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以发展散装水泥对促进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意义为重点, 切实抓好宣传工作。不断创新宣传形式, 丰富宣传内容, 注重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开展日常宣传活动, 提高宣传效果。

六、加强散装水泥行业管理, 抓好散装水泥队伍建设

把全省散装水泥发展规划和工作目标, 纳入全省建设事业“十二五”规划纲要和行业年度工作目标计划, 建立考核和激励机制, 加强管理和检查。建立厅际联系会议制度, 与发改委、交通、水利、铁道、商务、建材、公安、高法等相关部门经常保持联系, 以期取得各部门对散装水泥事业的理解和支持, 形成合力。加强队伍建设, 重视干部队伍的培养, 加强思想教育、业务培训、法律法规的学习。推进行业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散装水泥罐 篇8

诚然, 我注意到“老散BLOG”对话连载的前13期, 力主构建现代散装水泥产业, 不过还想问一句:传统水泥行业要转型为现代散装水泥产业, 如今到底缺少什么, 能否给出引领中国水泥产业健康发展的一剂“良方”?

祖国传统医学历来强调辩证施治, 标本兼治, 补之气血, 泻之寒毒。如今水泥行业正开始大举淘汰落后产能之役, 可谓是大泻之法, 同时, 面对孱弱之躯, 要祛除产业素质低下的痼疾, 则更急需大补之方。

笔者基于对该产业现状的系统研究, “望闻问切”, 察觉到传统水泥行业的生命周期脉象细弱, 气血两亏, 其主要症侯:产业链高度分散, 资源依赖性强, 产业竞争无序化, 产业素质和效率低下。打一个比方, 如同一个带有明显瑕疵的隔夜“蛋糕”, 尽管经济快速增长的繁荣给它罩上了华美的包装, 尽管高速增长的市场需求给它上面撒上一层糖霜, 也无法掩盖其致命的缺欠, 缺欠毕竟还是缺欠。那么, 又该到那里采集能够补上这块“短板”的救命“仙草”哪?谁将会是现代版《白蛇传》盗仙草的白娘子?

几乎中国所有产业都面临着产业素质和效率提升的大挑战, 而水泥行业尤显迫切。产业素质是评价产业状况最高层次的依据, 是对产业质量的一种总体描述和衡量, 是推动产业发展巨大的内生力量。它不仅涵盖了微观经济的产品、服务, 也包括中观的产业组织架构, 还包括宏观经济的产业结构, 及其它们之间互为因果的作用关系。

然而, 提高产业素质和效率并非一日之功, 唯有在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下, 靠建立产业秩序规则来实现。首先, 市场竞争释放出强大的激励作用, 产业参与者千方百计地提高效率, 不断地采用最新技术和改进管理;其次, 市场自动传递供求变动和价格涨落的信息, 产业秩序约束参与者在趋利避害中促进生产要素向高效率流动, 实现产业高效率的配置。可见, 如果操作产业素质和效率这个最权威、最实用的“CT”, 对该产业现状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断层扫描, 权且开出几剂大补之药并不难。

第一剂“大补药”:产品差异化———目的是延伸终端, 靶向治疗, 构建产业竞争优势。

传统水泥行业运作模式的“死结”是同质化, 况且现行运营机制决定了它又根本无法解决产品差异化难题。差异化策略是同质化的克星, 包括产品差异化、服务差异化两个方面。企业通过准确判定产品和服务的目标市场, 力求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与同业竞争对手有所不同, 以获得目标消费群的优先认可权, 进而形成难以模仿的、独有的竞争优势。这种策略不仅可以用于整体市场的原料级水泥产品, 也可以广泛运用于针对细分市场而开发出来的终端产品。水泥产品部品化, 已水到渠成般地开拓出一条建筑工业化的新路, 绝大部分水泥产品通过工厂化制造, 实现施工现场湿作业向现场部件安装转化。权威部门曾预计到“十二五”末, 我国建筑工业化程度将达50%左右。

任何产品和服务都摆脱不了“生命周期”的魔咒, 市场中永远不可能有“万岁产品”。继美国经济史学家金德尔伯格提出“国家生命周期”之后, 哈佛大学费农教授又这样描述了“产品生命周期”:即一种产品进入市场后, 它的销售量和利润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 呈现一个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的过程, 就如同人的生命一样, 由诞生、成长到成熟, 最终走向衰亡。目前, 水泥生产技术已经非常普及, 产品同质化极端严重, 很难通过生产上的微小差别形成低成本的优势, 然而社会成本的上升又往往是刚性的, 别的不说, 就是运输费用上涨压力这一块, 则令老板们头疼而又无奈。

为什么要把差异化提升到战略层面上来?一是, 差异化能够突破水泥、墙体材料等产品市场的区域性。由于水泥区域产品的商品属性, 其销售区域半径的局限对规模化生产及成本形成制约, 所以表现出很强的市场区域性。应该说, 影响水泥销售半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生产成本的高低、地域内的交通条件、产品运输方式和运输装备、地域内石灰石资源的分布状况、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等, 均可能影响水泥的合理销售半径。要打破水泥区域产品的局限, 突破惯常600公里的市场辐射范围, 一般来说, 采取产品差异化战略较比增加建厂密度的扩张战略, 投资及风险显然要小得多, 更利于实现长远价值。二是, 差异化能更好地适应建材产品的替代性。以建筑业为主要服务对象, 重点发展建筑结构件, 多功能建筑墙体, 建筑门、窗、屋面系统等产品, 实现用水泥部件化产品替代现场浇筑, 用特种水泥产品替代一般墙材。三是, 差异化能够适应水泥建材产品需求的多层次性。发展加工制品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技术创新和产品设计为支撑, 生产具有高附加值并满足多功能要求的精、深加工产品。四是, 差异化能够制约市场准入方面的低门槛竞争。五是, 差异化能够发挥品牌巩固客户关系的强大作用, 实现由原材料供应商向工程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

差异化并不仅仅局限于产品层面上, 而是企业竞争制胜的战略问题: (1) 在产品差异化上, 企业的产品与同业竞争对手有哪些不同, 占产品结构的比例有多少? (2) 在服务差异化上, 企业提供的服务与同业竞争对手有哪些不同, 对目标客户群有多大的吸引力? (3) 在营销差异化上, 企业的营销手段与同业竞争对手有哪些优势, 赢得市场份额有多少? (4) 在生产成本差异化上, 企业的同类产品价格与同业竞争对手有哪些不同, 平均毛利率业绩占利润结构的比例有多少? (5) 在技术差异化上, 企业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与同业竞争对手有哪些不同, 占产品结构的比例有多少?总之, 差异化战略领先企业, 必定是未来市场的领袖, 企业一定会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当然, 差异化要靠人才去保障, 靠优化管理去实现, 靠正确战略做指引, 靠企业家正确决策去定位。

第二剂“大补药”:现代营销———目的是疏通阻滞, 活血化瘀, 保持运营优势。

这是个现代营销近乎荒漠化的行业, 传统的水泥买卖方式一直盘踞至今。出现这样的境况并不奇怪, 从宏观方面, 可以追溯到旧体制的历史渊源上;从微观方面, 则可以具体到上面所提到的产品同质化的弊端。的确如此, 还没有那个行业的产品同质化会严重到这般地步, 乃至差异化进展形同蜗牛。波特兰水泥从1824年发明以来, 已经有了180年的高龄, 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相应的替代品, 加上水泥产品销售又受到区域半径的严重制约, 销售区域和客户目标清晰, 无需进行市场细分;竞争对手清晰, 不需要花很大的力气去分析竞争对手, 这与日用消费品市场营销管理相比要简单得多, 即使与同为建材的钢材、瓷砖等饰材产品相比, 也显得轻松不少。既然如此, 从事普通水泥制造和经营的商家们, 基本上无需花大心思考虑营销问题, 大都采取大同小异的销售方式, 所以竞争的花样翻新除了挑起祸起萧墙的价格大战之外, 还能够做些什么哪?

忽视营销管理价值, 早成为中国水泥行业极为普遍的文化现象。工业化规模经济容易诱发产品或多或少的同质化, 而在后现代社会, 信息经济能满足现代营销的消费者定制和个性化的追求, 享受到与众不同的增值服务。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差异化与现代营销是相辅相成的, 互为因果, 差异化是现代营销的重要条件, 现代营销是差异化的重要手段, 为此, 贬之为“现代营销荒漠”也就不算极端了。

现代社会环境是现代营销理论的土壤, 一个生存在全球化市场环境中的现代产业, 肯定离不开现代营销, 传统销售方式是无法满足产业发展要求的, 水泥产业也不例外, 更何况水泥传统销售连现代营销的“初级生”门槛还没有跨过来哪!以4Ps (产品、价格、渠道、促销) 为核心内容的传统营销策略, 从此开启了以商家为主导的营销时代。后来又很快出现了4Cs (顾客、成本、便利、沟通) 营销理论, 核心是坚持顾客导向、为顾客节约成本、方便顾客购买与使用以及与顾客进行有效沟通, 在理念上及其操作方法上有了实质性的突破, 宣告了以客户为主导的营销时代来临。当今在产业链理念和组织模式创新的潮流冲击下, 4Cs演化升级为4Rs (关联、反应、关系、回报) 为核心的营销新理论, 其核心理念是顾客始终是市场营销过程的主宰;服务的价值高于广告和公关。由此看来, 水泥行业有必要对传统营销范式和技术进行修正, 拓展内部营销、全员营销、整合营销、深度营销模式, 最终完成从传统营销到现代营销的嬗变。这里有一个老生常谈的故事。在阿富汗的荒野上, 美国游客的汽车发生故障无法启动。没有人能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连工厂代表也不得不放弃。绝望之际, 游客派人去请一个老铁匠, 他居住在50英里外的偏远山区, 年轻时曾经修理发动机。3天后, 这位老人拿一把锤子来, 在引擎上轻轻敲了两下, 说道:“发动吧”。引擎轻轻响起来。“我该给你什么报酬呢”?“100美元”。“什么, 用锤子敲了两下就值100美元”?老人说出了一番极富营销哲理的话:“用锤子敲两下———10美分;搞清症结所在———99美元90美分”。是呀!人们对产品的实用价值很容易估量到精准的程度, 而对于营销贡献率却极容易丢在一边。

营销, 即现代企业开拓市场、占据市场的能力, 一项最起码的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功。评价企业营销能力时, 多数用销售收入额作为表征指标。散装水泥终端产品的竞争力不仅靠产品本身, 还离不开现代营销。结合中国企业特点和市场环境, 利用产业链竞争模式指导企业4Rs (关联、反应、关系、回报) 营销管理, 深化客户关系, 集中营销资源于关键环节和关键区域, 求得核心市场综合竞争优势。比如, 加强企业与产业链下游渠道、客户环节的有效联系, 构建稳定的深度协同价值链;修复和整合营销价值链中薄弱环节, 提高分销效能;提升营销价值链的增值性, 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有效差异性。现代营销大行其道之际, 才是散装水泥产业繁荣发展之时。

第三剂“大补药”:精细化管理———目的是激活细胞, 去腐生肌, 全面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

常听到水泥业界人士紧皱眉头抱怨:煤炭涨价、电费涨价、运输涨价、房地产涨价, 就是咱们水泥价格还在历史的底谷里挣扎, 如果这样下去怎能吃得消!也只能靠“吃政策饭”维持微利生存。现实情况比想象的还要复杂, 一则是来自“业内压力”,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规模快速膨胀, 市场需求与水泥产能严重背离;二则是来自“国内压力”, 受宏观调控政策因素影响, 产业下游建筑市场等相关行业处于困顿状态中;三则是来自“国际压力”, 全球水泥行业低碳化趋势不可阻挡, 生态环境约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水泥企业利润缩水、获利空间被严重挤压的情形越演越烈。当关心水泥产业发展的人们, 把该行业粗放管理的内心感受与水泥乌烟瘴气的生产环境“划等号”时, 更加为这流脓带血的粗放管理的“伤口”会不会继续恶化而忧心重重!

这是一个细节决定成败的时代, 强调精细化管理追求, 尽善尽美, 成为很多企业推崇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细节做得越到位、越完美, 企业就越容易脱颖而出。现代产业素质向来以企业群体精细化管理水平为标志, 这是产业竞争力与生命力的基本保障。从质量、成本管控、安全生产、服务等角度抓好精细化管理, 确定可行的操作流程, 帮助员工养成精细化的工作方式, 使企业获得更高的效益。

被誉为产品和服务“零缺陷”之父的菲利普·克劳士比, 认为精益生产管理是追求品质零PPM (百万分之一) 的缺陷率, 追求客户100%的满意。如果出现品质百万分之一的缺陷, 就意味着送到客户手中会带来100%的缺陷。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 企业必须树立顾客利益至上的观念, 完全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这就要求任何公司的产品质量和服务上, 都不允许出现半点瑕疵。

对于产业链长、跨越领域多的散装水泥产业来讲, 要对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商品流通模式实现管理精细化是比较困难的, 也是最令老板们头疼的管理实务之一。客观地说, 离开了信息化想要达成精细化管理, 几乎是不可能的。目前, 水泥企业综合管理系统应用上比较滞后, 需要大力推进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加强生产控制自动化与管理信息化的结合, 实现管控一体。其一, 水泥企业应该建立企业生产、销售、库存、采购和财务、人事等一体化的综合管理系统, 依托信息技术建立起企业知识管理与创新平台。其二, 利用信息技术为现代物流搭建运作平台, 实现供应链中各个节点的信息共享, 大大节约社会交易成本, 节约社会资源, 开展配货、配送和各种提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项目。其三, 利用信息技术为管理精细化要提供最佳决策服务。把收集、加工和处理大量的市场信息, 转换成富有价值的商业资讯和情报为决策提供依据, 增强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

在当今水泥产品竞争同质化的市场中, 包括原料成本、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在内的任何一项成本的微小变化, 可能都会成为决定竞争成败的“最后一根稻草”。世界水泥业界后起之秀的Cemex公司, 由于发现“品质达标、交货准时, 数量准确”往往比水泥价格更重要的客户价值, 并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以实现, 名声大振。

第四剂“大补药”:盈利模式———目的是标本兼治, 补泻并举, 提高产业盈利能力。

业界老板早已感受到一点:传统盈利模式不适应现实市场格局变化, 无法控制人力资源成本、运输成本、原材料成本、库存成本、固定设备成本、经常性开支等微观运营指标, 变革盈利模式才是当前企业转型和激活竞争力的头等大事。特别是在人民币汇率变化、物流费用增加、存货及仓储成本提升、原材料成本增涨的重大因素影响下, 水泥企业靠什么赢利已经不能把宝押在单个产品上, 也不能简单地指望靠传统财务控制成本手段获得预期收益了, 而关键要看谁在盈利模式创新更胜一筹, 赢得发展先机。

盈利模式本来是个大题目, 还将专门阐释。在这里, 只是针对当前散装水泥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提出创新赢利模式中几个普遍关注的问题:

◆规模的取舍———追求发展规模避免造成规模不经济。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 “相对地大才可能相对地强”。当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硬要素投入形成的价值链长度自然会达到某种承受极限, 甚至会陷入发展停滞甚至后退的僵局。对于水泥企业而言, 着眼于长远战略规划, 在扩大矿山资源控制的同时积极扩大终端产品规模, 避免形成源头水泥产品规模过大、终端产品市场份额极小的“大脑壳小细腿”畸形结构;避免陷入以产能硬要素投入规模的超速膨胀、而以品牌建设为核心的软要素投入慢似蜗牛的“软硬不匹配、快慢不协调”的被动。

◆优势的取舍———强调核心优势避免陷入点面开花战线过长。前些年, 企业制造的成本优势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是显而易见的, 水泥产业也不例外。然而, 美国Aplix partners公司一份报告显示, 2009年制造成本低廉程度的排行榜上, 中国从第4位跌至第6位, 排在墨西哥、印度、越南、俄罗斯、罗马尼亚之后。由于水泥产品的同质化和技术的成熟度已经相当高, 外延层面的低门槛产能扩张不可能持久, 下一轮的竞争可能由成本优势转移到水泥产业链关键环节及品质比较上。所以, 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极容易被市场边缘化, 某一个环节存在的弱点都可能成为竞争劣势或淘汰出局的导火索, 换句话说, 如何在构建完整水泥产业链中发挥核心优势, 才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目标。未来的日子里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案例:某企业在控制资源上遍地开花成为了行业“大哥大”, 本想扮演呼风唤雨的产业领袖角色, 但由于核心链环的竞争优势缺乏而外强中干, 在未来市场震荡中出现宏观上发展战略错位、微观上资金链断裂的困局, 但愿这一幕最好不要发生!

◆资源的取舍———积极配置矿山资源避免丢掉高附加值优势。企业离不开资源, 生产经营过程就是对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其有效配置能力便是强于对手的竞争优势。常规讲, 包括原燃材料资源、资金资源、生产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企业对资源的配置越有效, 生产经营成本就会越低, 效率就会越高, 因而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力就会越强。

基于不同产业竞争力要素的差别, 在资源掌控上也各有侧重。水泥企业通过扩大资源储备规模, 对于保证适度规模、持续经营周期、提高上游的获利能力, 不失为重要的一步棋。但事实上, 如意算盘并不是那些拼命争夺矿产资源者手中的玩物, 对于水泥原料和产品“两头在内”的内循环市场来说, 矿山资源的优势与终端市场优势相比较, 并不能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 也就是说不具有绝对的市场话语权, 很难一下子掐住“地头蛇”企业的咽喉;再从成本结构上分析, 矿石原料成本与能源、物流和劳动力成本相比较, 同样也不具有影响企业制造成本优劣的绝对优势。依据本人研究, 尽管原料市场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但中国未来水泥产业链的价值天平正向终端链环倾斜, 可能决一雌雄的两个焦点:一是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一是强大的品牌效应。再往深层探究, 管理模式和管理能力是影响企业资源配置能力的重要因素, 那些在产业中热衷于重矿产资源轻终端市场的“虎头蛇尾”型, 或重硬件规模轻软实力建设的“失软偏硬”型企业, 都可能会为战略缺失买单!

第五剂“大补药”:产业整合———目的是延伸肢体, 强化功能, 打造现代产业“变形金刚”。

产业合作如何演变成为一种稳定的现实模式?博弈论学者们总喜欢用“囚徒困境”的多次博弈来解答。所谓“囚徒困境”需要三项条件: (1) 大家通力合作所得的回报, 将使博弈的每一参与者都得到多于大家都不合作时个人所得的回报; (2) 当大家通力合作时背叛合作者所得回报, 将多于通力合作者所得的回报; (3) 当大家通力合作时被背叛的合作者所得的回报, 将少于大家都不合作时个人所得的回报。

现代散装水泥产业的内涵已不是单纯水泥原材料制造的概念, 而是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 健康发展离不开产业链的协调与延伸。由于水泥粉磨、散装水泥、预制混凝土构件、预拌混凝土产品、预拌 (干混) 砂浆、外加剂产品、物流运输装备等子产业的快速发展, 才促进了我国水泥产业的形成。克服子产业“散兵游勇”的分散状态, 强调产业集群化, 必须基于产业链整体协同效率竞争优势的战略模式, 改善企业内部价值链运作水平, 强化与上下游环节的联系。坦率讲, 目前我国水泥企业对产业价值链的协同竞争、优势互补缺乏足够的重视, 尚未树立产业链整体协同竞争理念。第一, 针对企业资源配置上普遍存在的资源分散、经济效益低下的难题, 龙头企业突出优势环节和核心能力, 主动向产业上下游延伸, 适应产业链结构和联系的新变化, 发挥龙头作用;第二, 针对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 产业链瓶颈现象严重, 企业尽快确立战略定位, 力争在体制、机制、产品标准和企业管理上实现新突破,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第六剂“大补药”:现代物流供应链———目的是疏通气血, 经络通达, 提高产业效率和素质。

祖国传统医学历来有“通则不痛, 痛则不通”的说法。发展散装水泥产业, 绕不开物流依赖度高的区域产品的瓶颈, 即便是高速公路、水运网络化、交通运输发达、大型运输工具载重能力高的欧美市场, 仍然被视为“领土产品”, 即“体积大, 运费昂贵, 不宜长距离运输、销售环境相对封闭”的意思。中国水泥主流市场在本土, 加之东西南北幅员辽阔, 原料产区及大销区分布不均衡, 况且产业链高度分散、资源依赖性强、销售半径小, 水泥作为一种地域性较强的产业不会被彻底改变, 为此, 现代物流供应链就被推上了产业战略发展的前台, 作为打破水泥企业被局限化的市场区间的利器, 正是扎在产品与服务在终端建筑市场密切关联的“痛点”上。

所以, 我们不止一次地强调, 对于散装水泥产业来说, 现代物流供应链不只是一种空间位移的运输方式, 同时作为产品和服务不可分割的特殊形态, 在产业运行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枢纽作用。这就是现代物流供应链在散装水泥产业中的特殊地位。

现代物流供应链最大优势在于, 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 在保质、保量、降耗的前提下, 实现原材料、产成品和技术服务的快速流动, 为用户提供低成本、一体化综合性服务, 不仅能使企业“无仓库无车队”运作、商品“不停留不落地”卸运, 而且提高效率, 降低消耗。

终端市场客户诉求的种种端倪告诉我们:传统物流的运送品质、合理价格、按时交货等条件, 已不再是市场有效的竞争手段, 客户迫切要求享受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务, 必将成为新的竞争手段, 而这些增值服务都离不开现代物流供应链载体。当前最急迫需要做到的两方面:一是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发挥源头产品优势, 不“隔岸观火”当看客, 积极参与现代物流供应链, 改变中间物流企业“小弱散”的现状;二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改变只限于运输赚运费度日的方式, 把物流融入到产品和服务的一体化运作中, 水乳交融, 而不是油水分离。再进一步讲, 当代建筑业广泛应用信息、网络、自动控制等快捷传输技术手段, 现代物流供应链恰好是为建筑业和信息化融合而量身定做的。

第七剂“大补药”:科技支撑———目的是补钙强骨, 基因重组, 缔造全新的现代产业。

科技是打造现代水泥产业大厦的支撑点, 也是力推产业转型升级的“魔手”。尽管我国水泥工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 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但真正实现由“两高一资”产业向“两型”产业的转变, 距离新型生态产业且任重道远。不妨依次如数家珍:实施节能、环保技术改造, 提高能效水平和清洁生产水平;推广纯低温余热发电等余热利用技术;大力发展高强、高性能水泥混凝土及其制品;延长建筑物寿命, 实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复合多功能墙体、节能门窗、节能屋面系统产品, 为建筑节能提供支撑;以水泥和建筑墙体产业为主战场, 重点推进城市污泥、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脱硫石膏等大宗废弃物的协同处置和综合利用。

总而言之, 从水泥熟料煅烧、研磨上看, 推广新型干法工艺技术, 要靠科技支撑。从替代原料和燃料上看, 推广环境安全、经济合理、工艺成熟的实用技术 (BAT) , 协同燃烧可燃废弃物, 减少消耗大量的能源 (煤或油) 和天然矿物, 要靠科技支撑。从降低能源消耗综合利用上看, 利用约占水泥熟料烧成系统总热耗量的30%以上的350摄氏度窑头熟料冷却机和窑尾预热器排掉的废气, 余热发电, 降低水泥生产成本, 改善环境, 要靠科技支撑。从生态环境低碳化上看, 加快建材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 降低环境污染、粉尘排放量, 要靠科技支撑。从散装水泥质量上看, 提高硬化速度, 缩短凝结时间, 改善颗粒组成质量稳定性, 满足机械化施工要求, 要靠科技支撑。从现代物流供应链上看, 散装水泥装卸、运输装备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应用, 要靠科技支撑。从外加材料开发上看, 要靠科技支撑。从提升产业管理水平上看, 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技术手段, 组织模式创新, 要靠科技支撑。从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上看, 理念更新, 知识型人才团队, 产业软实力, 要靠科技支撑。

毫不夸张地说, 离开了科学技术进步, 不可能造就一个现代产业, 中国水泥行业可能仍然在传统行业的泥沼中缓慢的爬行!

第八剂“大补药”:复合型战略———目的是醒脑明目, 合纵联横, 确定产业战略定位。

目前, 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加工业化进程中的新一轮经济增长期, 依据发达国家的经验, 这一阶段对水泥产品将会有比较持续稳定的市场需求, 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区域二元结构所导致的市场发展不平衡性, 加之全球经济开始陷入了后危机时代, 为此, 预测在未来二三十年内, 中国水泥产品市场还会表现出多层次性特点。要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下谋求生存发展, 不可能抱着“一条道跑到黑”, 关键取决于企业能否选择一个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复合型发展战略。这里提出的复合型战略, 是指企业应把单项战略有机的结合起来, 互为支撑, 互为犄角, 形成体系。

(一) 全产业链战略。坦诚地讲, 水泥行业已经由单体企业竞争开始进入了产业化竞争阶段, 这一竞争阶段的导火索, 可能随时随地点燃水泥产业链上的任何一个薄弱环节, 导致部分企业处于竞争劣势或淘汰出局。所以, 企业确立全产业链战略, 保持水泥产业链条的完整性和全流程的比较优势, 是打造产业领袖必备的条件。

全产业链战略该怎么实施哪?是不是沿袭传统的铺天盖地的四处开花、从头到尾的战线拉长的老路呢?肯定不是的!简单描述一下:挺进全产业链竞争主战场, 通过掌控核心链环优势和提供综合增值服务这两个重型武器, 组成虚拟组织结构模式的合纵联横的统一战线, 带动全产业链价值提升和竞争力。

汲取国际经验, 大凡世界级水泥企业, 无不是全产业链市场的参与者和领导者, 从来没有一个是单打一的、独占山头、甘心当源头矿石或终端产品市场的“山大王”, 有的甚至直接进军建筑项目市场领域。这是由于水泥产品市场的独特禀赋特质决定的, 也是不能等同于其他行业的差别之处。让我们再转过身来看一看, 那些进军中国的全球水泥巨头都在干些什么?先是在非竞争区域的新建布点, 来一个避强趋弱;短暂蛰伏之后, 立马转向了核心市场区域的强势竞争, 死死咬住“流油的肥肉”;如今又紧急掉头向消费量庞大的终端市场飞奔而去, 占据终端阵地, 目的无疑就是要确保完整产业链的竞争优势。试想, 等到全球水泥巨头们在中华大地上, 尽情挥舞起全产业链优势大旗之时, 别的企业还能有多大的作为吗?

(二) 低成本竞争战略。水泥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 价格竞争是无处不在的。价格高低直接影响着客户支付能力, 是竞争成功与否的主要影响力。特别是在水泥产品同质化泛滥的阶段里, 企业降低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 扩大市场份额, 是满足市场有效需求的基本条件。

但由于受矿山资源、物流运输、人力资源等社会交易成本高企的制约, 欲实现低成本并非易事, 单靠常规的基础管理肯定是难以如愿的, 只有在盈利模式、发展模式上寻找控制成本的新空间, 才能达成成本制胜的目标。譬如, 一些水泥企业从解决最大的成本“黑洞”物流出发, 在沿江沿海地方建热料生产基地的新模式;一些巨型企业集团奉行致力于终端产品市场开发, 用高毛利消化高成本。总之, 成本, 成本, 乃是企业成功之本。

(三) 品牌致胜战略。决定企业营销能力的最终因素是品牌效应。它集中反映在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的三要素上:知名度、美誉度、信誉度!由于水泥产品差异化程度较低, 终端产品市场发育迟缓, 水泥多被视作为原料类的中间产品, 其广告投入成本和公共关系成本都不高, 所以品牌效应的号召力也不显著。尽管如此, 以拉法基为代表的洋品牌还是早已毫不犹豫地抢滩登陆了!

一个现代产业发展的阵容中, 总是会伴随着洪亮雄壮的品牌创建进行曲。有理由相信, 随着产业发展的深化, 终端大决战的硝烟四起, 品牌战略一定会成为中国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抵御新品牌进入市场的重要措施。

(四) 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的目的是获得比较优势, 谋求与众不同。可以表现为:1、生产经营模式差异化, 从而获得与竞争对手不同的比较优势。2、产品模式差异化, 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研发新产品, 东方不亮西方亮, 扬其所长, 避其所短。比如生产经营模式差异化, 从而获得比较优势。3、服务模式差异化, 通过技术服务为顾客创造新价值, 增强使用者的忠诚度。4、目标区域市场差异化, 竞争对手在某一块市场具有统治力, 我则选择新的另一块潜在市场下功夫, 进而求得较大的市场份额。5、组织模式差异化, 别人采取直接控股上下游链环的投资方式, 我则采用供应链虚拟联合组织模式, 避免资金流周转不灵的困境。

(五) 绿色低碳化战略。建筑低碳绿色化, 是指实现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对环境负荷最低化, 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建设节能省地型建筑, 构建优良的室内外环境, 与自然和谐相处, 促进人体健康。这是未来建筑绿色化的重要内涵, 也是我国建筑市场发展重点。水泥产业低碳化, 主要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战略模式, 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创新, 大体包括三点:一是提高能源效率, 二是采用低碳能源或者是零碳能源, 三是去碳技术。

推行水泥产业低碳化, 必须有机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的全过程中, 坚持全方位、全链条、全员岗位。第一步:在产品或材料设计开发中, 遵循生态设计 (Ecodesign) , 即在考虑成本、功能、质量、外观等传统使用性能指标的同时, 充分考量产品或材料的环境性能, 开发出更多的适合市场需求的生态环境水泥材料产品。第二步:推行循环经济模式, 通过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制造与再生循环利用 (4R原则) 和生命周期评价 (LCA) , 达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第三步:在商业运营模式上, 力求在本链环积极消化生态环境成本, 而不是消极地向产业下游转移, 维护下游链环在整个产业链中的紧密度。

上一篇:精益管理的世界下一篇:智能数字万用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