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装食品和预包装食品

2024-06-25

散装食品和预包装食品(精选8篇)

篇1:散装食品和预包装食品

一市民诉称茶叶包装标识违法被驳回 预包装与散装食品包装标准不同

北京市民喻先生在计先生经营的北京某商贸中心购买了两盒铁观音。茶叶礼盒及小包装上仅有“铁观音”、“中国茶礼”、“品茶品人生,饮茶饮健康”等字样,并无生产日期、有效期等相关产品信息。

喻先生以购买的铁观音茶叶礼盒为“三无”产品为由,向北京市石景山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举报。喻先生认为,计先生出售的茶叶为预包装食品,却不符合GB771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GB/T19598—2006《地理标志产品安溪铁观音》的规定,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食品安全法》,为此,诉至法院,要求退货,并索要3倍赔偿。

一审法院认为,双方当事人对计先生出售的铁观音是否为预包装产品存在争议。根据食药监局出具的调查结果,计先生出售的铁观音茶叶大包装进货,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有效期等标识齐全,进货票据齐全。铁观音茶叶为冷冻储藏,散装销售,根据购买人的需求,称取一定量的散装茶叶销售,并赠送空礼盒装上茶叶,消费者购买的铁观音礼盒茶叶销售形式为散装食品,不适用于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该结论也与法院的调查结果相一致。另外,喻先生称在选购产品时未从任何渠道了解该茶叶的相关信息,一审法院认为,在不知晓产品信息的情形下仅凭价格进行选择的做法不符合一般消费者的通常做法,因此,一审法院认定喻先生自计先生处购买的铁观音系散装食品,不适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喻先生持有的铁观音包装上并未标注“安溪铁观音”,故该包装不适用国家推荐标准《地理标志产品安溪铁观音》。综上,判决驳回喻先生的全部诉讼请求。

但喻先生认为,食药监局去调查已经是3个月以后了,计先生销售的预包装茶叶礼盒早已下架,食药监局的工作人员并不是在购物现场取证,计先生也没有提供监控视频还原喻先生当时购物的情景,在食药监局的处理告知书中,并没有明确认定销售给喻先生的礼品茶叶就是散装食品,而现有的物证已经可以证明自己当时购买的是预包装食品而非散装食品,因此上诉至北京市一中院。

二审法院认为,首先,尽管喻先生提供了茶叶礼品两盒,以及标有1400元/盒的发票,但计先生对于发票金额已经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即最初是按照散装茶叶的单价刷卡,之后开具发票的金额包括了礼盒的价格。其次,在食药监局发放的举报办理告知书中也写明了:“消费者购买的铁观音礼盒茶叶销售形式为散装食品,不适用《GB771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一审法院前往计先生的经营场所的调查结果与食药监局出具的举报办理告知书告知内容基本一致,商贸中心在售的铁观音为散装的。再次,喻先生为第一次前往该商贸中心选购茶叶,其称对茶叶没有进行品尝亦不了解其他信息,即喻先生在没有从任何渠道了解茶叶的相关信息的情况下购买茶叶,该行为不符合一般消费者的通常做法,故一中院认定喻先生购买的涉案茶叶系散装而非预包装食品,不适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因此喻先生的上诉理由缺乏事实与法律依据,二审法院维持了一审判决。

该案主审法官表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规定,预包装食品是指预先定量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包括预先定量包装以及预先定量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并且在一定量限范围内具有统一的质量或体积标识的食品。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需要首先明确所购买的食品属于预包装食品还是散装食品,如果是直接向消费者提供的预包装食品,则该食品标签上应标明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和规格、生产者和(或)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贮存条件、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代号及其他需要标示的内容。如果是散装食品,则不受上述国家标准规范。

篇2:散装食品和预包装食品

售散装食品标签标注管理制度

第一条 为保证食品安全,规范食品标签标注,防止质量欺诈,保护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食品批发和大中型超市经营者应当具有与所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食品贮存场所,保持该场所环境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

第三条 食品批发和大中型超市经营者应当做到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

第四条 食品批发和大中型超市经营者贮存散装食品,应当在贮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第五条 食品批发和大中型超市经营者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经营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第六条 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下列事项:

(一)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

(二)成分或者配料表;

(三)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四)保质期;

(五)产品标准代号;

(六)贮存条件;

(七)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

(八)生产许可证编号;

(九)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必须标明的其他事项。

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其标签还应当标明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

第七条 食品添加剂应当有标签、说明书和包装。标签、说明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并在标签上载明“食品添加剂”字样:

(一)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

(二)成分或者配料表;

(三)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四)保质期;

(五)产品标准代号;

(六)贮存条件;

(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用量、使用方法;

(八)生产许可证编号;

(九)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必须标明的其他事项。

篇3:散装食品和预包装食品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范围

辖区内总计有中小型餐馆318家, 随机抽取其中的166家构成调查样本。

1.2 调查内容

对餐馆经营者的个人卫生、索证管理、进货渠道、食品用容器卫生、熟肉食品的卫生质量等内容进行了调查记录。并随机抽取了209份熟肉食品, 采集样品注意无菌操作, 存放在放置冰排的保温箱中, 于2h内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卫生检验。

1.3 样品的检验指标

检验项目按照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检验。检验结果的判定依据GB2726-2005《熟肉制品卫生标准》规定的指标, 每份样品的所检项目均符合国家的卫生标准判定为合格。

2 结果

2.1 餐馆的分布情况

166家餐馆, 持餐饮服务卫生许可证经营的159家, 持证率95.78%;城区86家, 占51.81%;乡镇驻地41家, 占24.70%;乡村39家, 占23.49%。

2.2 从业人员的个人卫生

166家餐馆, 有食品从业人员664人, 其中男351人, 女313人。664人中, 持有效健康证明上岗的475人, 持证率71.54%;工作期间穿戴工作服帽的373人, 占56.17%;能够做到操作加工食品前洗手的或为顾客服务前有洗手习惯的393人, 占59.19%;知道熟肉食品有保质期限的461人, 占69.43%;知道熟肉食品应当在冰箱或冰柜冷藏保存的529人, 占79.67%;知道在市场采购熟肉食品应当依法索取检验合格证明等有关资料的168人, 占25.30%。351名男性从业人员中, 有抽烟习惯的285人, 占81.20%;胡须不清洁的126人, 占35.90%;指甲盖较长或藏有污垢的71人, 占20.23%;其他87人, 占24.79%。

2.3 采购熟肉食品的进货渠道及容器卫生

166家餐馆, 单纯自己加工制作的21家, 占12.65%;部分自己加工, 部分市场采购的52家, 31.33%;全部在市场采购的93家, 占5 6.0 2%。2 0 9份熟肉样品中, 自己加工制作的9 6份, 占45.93%;市场采购的113份, 54.07%。采购或储存熟肉食品用符合卫生标准食品专用容器存放的86家, 占51.81%;用有色塑料制品或农用塑料编织袋存放的80家, 占48.19%。166家餐馆, 存放食品的容器有防蝇防尘设施的89家, 占53.61%。

2.4熟肉样品的检验情况

经检验209份熟肉样品, 合格131份, 总合格率62.68%。其中, 城区采样检验106份, 合格率72.64%;乡镇采样检验59份, 合格37份, 合格率62.71%;乡村采样检验44份, 合格17份, 合格率38.64%。饭馆自己加工的熟肉采样检验96份, 合格73份, 合格率76.04%;市场采购熟肉采样检验113份, 合格58份, 合格率51.33%。有4份在市场采购的猪下货检出致病菌, 检出率1.91%, 其中3份检出沙门氏菌, 1份检出志贺氏菌。

3 讨论

调查表明, 餐馆经营的熟肉食品卫生现状较差,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业人员的个人卫生差;二是从业人员基本的卫生知识缺乏;三是存放熟肉食品的容器不合格;四是熟肉样品的检验合格率低。由此可见, 餐馆经营熟肉食品的过程中存在食品卫生安全隐患。部分乡镇政府尚未建立相应的食品安全监督机构, 也未配备专 (兼) 的食品安全监管人员, 导致对分布在乡镇及乡村的餐馆监管频率低, 在偏远的村居甚至出现监管空白的现象。

食品安全监管、卫生、乡镇政府等有关部门应加强对餐馆举办者、食品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及卫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增强其卫生法制观念, 提高卫生知识水平。有关部门应组织经常性的联合执法检查, 加大执法力度, 提高监督频率, 督导餐馆举办者做好食品卫生安全保障工作[1]。

总之, 应结合实际工作需求及有关卫生法律法规的规定, 适时增加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财政投入, 增加人员编制;采取措施建立完善乡镇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机构, 配备3~5名专 (兼) 职的食品安全监管人员, 从而进一步提高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执法能力, 强化对餐馆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参考文献

篇4:散装食品难放心

散装食品卖得欢

最近,笔者走访某超市的食品销售区,发现开心果、瓜子、葡萄干、核桃肉、枸杞子等散装食品被盛放在没加盖的玻璃柜内,这些散装食品并没有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也没有厂名、厂址,只标有价格,个别消费者随意用手抓起枸杞子放在鼻子前细闻,还品尝了开心果,却不见有工作人员前去阻止。

在酱菜柜台上,虽然标有厂家直销字样、厂名、生产日期,却没有标明有效期或保质期。营业员尽管按规定穿着白大褂、戴着白帽子和白口罩,但是鼻子却露在口罩外面,在用夹子为消费者夹酱菜时,鼻子里呼出的气直对着酱菜。在营业员去称酱菜重量时,另一名顾客却自行拿掉玻璃容器上的盖子,用手去抓萝卜干。

在食品销售区,笔者随机采访了几位顾客对散装食品卫生状况的看法。家住附近的王老太对笔者说,她经常到这里来购买散装食品,因为商铺没有专门品尝的样品,所以只能随手抓少量的柜台食品品尝。至于是否有碍卫生,王老太的回答是,品尝之前已经洗过手。很显然,她注意到的是个人卫生,而忽视了交叉感染。

散装“速冻”更旺销

随后,笔者又走访了一家超市,发现显眼的区域成柜地摆放着各类散装速冻食品:饺子、馄饨、馒头、汤圆、粽子,可谓应有尽有。

该超市所出售的散装水饺、馄饨等面制品,只标有产地、厂名、价格,却没有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标签上还有消费者看不懂的货号。笔者询问营业员有关水饺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却不料营业员这样回答:“你别管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这东西肯定是新鲜的。”

在超市内,笔者采访了一位正在选购散装速冻食品的老伯。他说,自己是独居老人,由于不善烹饪,除了走亲访友或有时到饭店打打牙祭,平时经常吃速冻食品,既方便又能调剂口味。

笔者了解到,与其他散装食品相比,散装速冻食品的消费量更大,发装也更迅速。业内人士谈到,我国速冻食品的真正发展是在最近10多年间。这个阶段,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加快,电子化、微波化逐渐在城乡人民家庭生活中实现,冰箱、冰柜成了人们生活必需品,这些都为速冻食品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是,散装速冻食品的卫生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

散装食品隐患大

虽说散装食品卖得欢,但是笔者发现,很多散装食品在销售过程中的隐患却令人担忧。在一家规模不大的超市里,散装的速冻馄饨柜子玻璃移盖长时间敞开着。有的顾客贪图方便,不用勺子盛装馄饨,而是直接用手抓馄饨,感到太多了又用手抓了塑料袋里的馄饨放回柜子里,这样的做法实在不卫生。

笔者问营业员,这样的敞开销售是否符合食品卫生?她解答,散装速冻食品由顾客自助选购,然后由营业员过秤贴上标有品名、单价、重量、价格的标签。敞开销售确实不太好,有的顾客移开柜子盖子后不随手移上,超市人手少,也顾不过来。至于少数顾客直接用手抓食品,营业员见到了也只能劝说,没有其他办法。

散装食品须“自重”

虽说散装食品具有省时、方便等优点,但是行业规范欠完善。如速冻食品就存在着不少问题:冷冻、冷藏食品的保存温度人为被“破坏”,已成为超市食品安全的隐患。尤其是散装速冻食品,“二次污染”、“无保质期”等问题尤为严重。

据了解,所谓“散装”,也并不是没有包装,而是生产厂家以大包装的形式进入卖场之后,卖场工作人员拆开包装后倒入冷柜,消费者可以根据需要任意选购。而散装食品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容易滋生细菌,发生水分蒸发、干裂、油脂氧化、酸败等现象。

笔者注意到,尽管有关部门会采取措施专门整治过散装食品市场,规定散装食品必须标明产地、出厂日期、有效期等,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整治一过,“旧病复发”,有些商场里出售的散装食品根本没有上述标签。更有甚者,还出现了“提前”出厂的现象,即今天明明是20号,但是出厂日期标的是22号。

在各种散装食品中,更应“自重”的是良莠不齐的散装速冻食品市场。按照要求,真正意义上的速冻食品要在-30℃的条件下,通过专业速冻生产线完成冻结全过程,并且使产品中心温度达到-18℃。目前,一些知名速冻食品的生产企业已经实现自动化“隧道式”生产,生产过程中产品的卫生指标问题不大。但一些作坊式企业根本不具备速冻食品生产条件,仅靠几个冰柜,雇几个临时工,在简陋的作坊里就可以生产速冻食品,这样的散装速冻食品实在令人提心吊胆。

另外,一些超市对散装速冻食品的储存温度,根本达不到国家规定的-18℃的标准。这样很容易导致速冻食品的霉菌超标,人食用后会引发霉菌性肺炎和过敏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因此,有必要提醒消费者:由于散装速冻食品存在的一些问题很难避免,因此购买速冻食品时最好还是选择有独立包装的产品更为安全。即使要买没有独立包装的散装速冻食品,也最好到大型超市去购买,因为相对来说,大型超市食品进货渠道正规,销售过程中管理严格,食品卫生能够得到保证,而贪图方便或贪图便宜去那些小型商店里购买散装速冻食品,往往会病从口入。

篇5:散装食品和预包装食品

1.申请《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取得食品经营资格。

2.按照《索证索票制度》和《协议准入制度》的要求对食品供货商进行经营资格审查,验明所进食品合格检验报告书等证明文件。

3.按照《进货检查验收制度》的要求对食品质量进行检查,并按照《进货台帐制度》对购进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进行登记,建立台帐。

4.按照《销货台帐制度》和《质量自检制度》的要求,对销售食品进行登记备查,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严格执行《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

5.按照《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制度》的要求,公示经销食品的安全信息,确保经销食品安全信息准确、有效,发现食品安全不稳定因素的,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立即停止销售。

6.食品从业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7.按照食品储藏的要求进行存放,食品要离墙离地,按入库的先后次序、生产日期、分类、分架、摆放整齐、挂牌存放。严禁存放变质、污染不洁或超过保存期的食品。

8.每天对店面卫生检查一次,确保店面通风良好、干净整洁,符合食品储存要求。

散装食品销售操作流程

1、采购散装食品时,必须向制售者索取并核对生产者 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和食品检验合格证明等材料,留存复印件备查。应查验散装食品的标签内容是否清晰、完整;应配备相应设备或者工具,对购进的食品进行检验或送检,不得经销未取得工业生产许可证的生产者生产的食品、无检验合格证明和标签内容不完整的散装食品。

2、进货后,应按照所采购食品的保存条件的要求进行储存,防止二次污染。

3、应按照“生熟分开”的原则设定散装食品销售区域。生、熟食品销售地点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得在同一区域内销售,防止交叉污染。散装食品的销售区域应具有明显的区分或隔离标志并保持清洁,严禁放置废弃物处理设施和销售任何非食品物品,并且根据所销售食品的需要,设置相应的温度调节、洗涤、消毒和存放设备、设施。

4、散装食品应有专人负责销售,并为消费者提供分拣及包装服务。销售人员必须持有有效健康证明,操作时须戴口罩、手套和帽子。销售的食品必须有防尘材料遮盖,设置隔离设施以确保食品不能被消费者直接触及,并具有禁止消费者触摸的标准。应在盛放食品的容器的显著位置或隔离设施上标识出食品名称、配料表、生产者和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食用方法。具有符合卫生要求的洗涤、消毒、存储和温度调节等设备或设施等。

5、散装食品标签标注的生产日期必须与生产者出厂时标注的生产日期一致。

篇6:超市乱象之散装食品标签修改

在食品零售业中,大中型超市凭借其在商品种类、服务和价格方面的优势,逐渐赢得消费者青睐,成为消费者购买食品的首选。但近年来,经由媒体曝光的超市散装食品区、熟食区的食品标签“问题”层出不穷,且未引起超市经营者的足够重视,此类超市乱象一直未得到明显改善。笔者就此对辖区内的大中型连锁超市进行了深入调查,并作出浅要分析。

一、食品标签的定义、标准和适用法律

食品标签,是指刻印或附于食品容器上的文字、附签、吊牌、图形、符号,以及一切说明物。标签通常载明了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及固形物含量、厂名、批号、日期标志等信息。它是对食品的质量特性、安全特性、食用和饮用说明的描述。

食品标签分为预包装食品标签和散装食品标签,其中散装食品标签没有国家标准,不属于《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的适用范围,但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食品经营者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经营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的规定,散装食品标

签应载明的信息得以明确,以确保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能够通过标签信息了解食品特性。

二、预包装食品与散装食品的区别

预包装食品是指预先定量包装以及预先定量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并且在一定量限范围内具有统一的质量或体积标识的食品。而超市经营的散装食品往往是经过拆袋分装或者“裸装”,且在一定量限范围内没有统一的质量或体积标识的食品或者现制现售的食品。无论是预包装食品,还是散装食品(表面不能附着标签的除外),所使用的标签必须符合《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

三、超市散装食品安全现状

散装食品分为由整袋拆分为最小单位包装的食品和零星出售的无外包装的食品。因其节省了预包装成本从而降低了价格,由于不限最低购买量,对消费者而言,买多买少,随意方便。这些散装食品在商场超市随处可见,包括粮食、干果、糕点、肉类、酒类、调味品等等。但散装食品无外包装或者标签不规范的问题,让消费者无从了解食品是在哪里生产、什么时间生产、保质期是多久等食品信息,导致其对食品质量难以辨别,对人体健康带来安全隐患。散装食品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四、超市散装食品标签“问题”的表现形式

1、超市经营的散装食品所使用的标签一般由电子秤自

动生成,自动生成的时间就是包装时间或者加工时间,由于缺失监管往往造成标签不能真实反应散装食品真正的生产日期或者加工日期。

2、超市经营的散装食品所使用的标签一般没有统一格式,因其格式模式“五花八门”,所以载明的食品信息也不尽相同。通常“规则”下,标签上都会标示食品名称、包装日期或者加工日期、保质期、条型码、净含量、价格以及方便超市管理的其它信息,但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未载明原包装的生产日期、生产者信息及联系方式,有的甚至连包装日期或者加工日期和保质期都没有载明。

3、超市经营的散装食品所使用的标签由于超市管理人员和员工缺乏相应的食品安全知识,导致标签上载明的包装日期或加工日期、保质期等信息具有随意性,仅凭超市员工的人为操作,比如:散装食品原包装标识的保质期为6个月,而拆袋分装后所使用的标签标示的保质期随意确定为12个月。

4、超市经营的散装食品所使用的标签一般为粘贴式,以确保标签与食品不分离,但某些不法商人,将超过保质期的散装食品回收后重新生成新标签将其覆盖在旧标签上进行二次销售,“鱼目混珠”牟取暴利,这就是“双标签”。

5、超市经营的散装食品所使用的标签由于人为故意而为之,导致食品标签信息的真实性难以确认,造成的后果往

往不能反应食品真实状况,极易误导消费者,存在食品安全隐患上。比如:包装日期或加工时间“早产”虚假标注的违法行为等。

五、对超市食品标签乱象整治的困难及问题

1、对于超市食品标签乱象的整治不是一蹴而就的问题,因为这种违规违法行为具有普遍性,对其行使有效监督管理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2、目前,针对散装食品标签还未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进行调整,也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对其进行规范。比如:包装日期或者加工日期如何确认?散装食品销售者是否可以自行拆袋分装预包装食品?拆袋分装是否具有统一的卫生操作规范?上述诸多问题还亟待解决。

3、对于标签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食品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责任意识不足,还需从制度上加强行业自律与法制宣传及培训。

4、新组建的食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行政执法人员严重不到位,很难对超市散装食品标签“问题”实施有效监管,而且行政执法人员综合素质、法律素养参差不齐,容易造成行政执法上的偏差。

六、解决办法及建议

1、加强《食品安全法》等涉及食品标签的法律法规、标准的宣传力度,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或者广播、电

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扩大宣传的范围,形成社会舆论氛围,提高法制宣传的影响力;同时,加强对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培训,提高从业者对食品标签、特别是散装食品标签的重视程度。

2、加强食品稽查的力度,通过行政手段加大查处力度,提高食品经营者对标签问题的重视,对于虚假标示标签信息的违法行为予以最严厉的法律制裁,绝不姑息。

3、加强食品行业自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及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食品行业协会的指导和合作,充分利用其内部主导地位,进行行业内部干预、监督、惩处。

4、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比如:在物价部门备案的标签格式上,不仅起到明码标价的目的,也要确保食品标签法定信息的载明,这就要求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协调,统一食品标签格式。

篇7:散装食品和预包装食品

之前,卫生部网站对《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目前,两个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进入报批前的最后调整阶段。7月份,中国疾控中心分别在北京、宁夏召集了由行业协会、企业代表参与的标准定稿研讨会。

以下就我所知道的信息分享给大家:

•坚持将该标准定为强制性食品安全标准

会中再次论证了将《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修订为《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安全标准》的可行性、必要性;尽管行业协会、企业代表们从多方面提出质疑,但会议主持方坚持了该标准作为强制性食安标准的定位。

•如何规避监管与企业执行的矛盾?

对于将该标准修订为强制标准,食品企业方最担心的是监管部门直接以营养成分的标示量来执法抽查,并按不符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执法。对此,会议主持方表示理解,并认为标准本意并非要达到此效果。为此,初步拟将标示值规定部分改为资料性附录,试图规避监管与企业执行的矛盾点;此修改方式是否可行仍需确认。

•营养标签标准与特殊膳食标准的衔接与区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不涉及食品营养标签的规定;标示营养标签要符合《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规定;《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仅适用于特殊膳食用食品。•明确添加剂“通用名称”所指

会议讨论结果:添加剂通用名称,包括GB2760中添加剂的具体名称、功能及代码。•推动添加剂标注方式向国际规范看齐

国际规范CODEX对标签中添加剂的标注方式,要求同时标注具体名称和在产品中的功能类别。会议主持方也认为,单纯标注具体名称并不利于消费者对添加剂的理解,希望能借此次标准修订能直接向国际看齐。对此,行业协会和企业代表们列举了中国标准体系和企业现实仍存在的难度,会议主持方最后初步认同,在标准中写入添加剂三种标注方式:①添加剂具体名称;

②添加剂具体名称+功能类别;

③添加剂功能类别+添加剂代码。

•将过敏源标示列为推荐性条款。

•生产者、经销者标注原则:实际生产的企业方要标出来,承担法律责任的企业也要标出来。

•标准公布与过渡期:依卫生部任务安排,该标准须于年底公布;对过渡期将视修订内容对各方的影响程度而定,会给企业留有足够长过渡期,如两年。

篇8:食品包装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1包装材料

对于食品包装材料及容器的基本要求除了要适合食品的耐冷冻、耐高温、耐油脂、防渗漏、抗酸碱、防潮、保香、保色、保味外, 还要特别注意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的安全性。

1.1塑料

塑料是一种高分子材料。塑料制品安全卫生问题主要是树脂单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助剂的安全问题。塑料是由很多小分子单体聚合而成, 有些单体物质如氯乙烯单体、丙烯氰单体等具有对骨骼及神经系统产生毒性, 甚至有致癌作用。用到塑料中的低分子物质或添加剂很多, 很容易从中迁移出来。目前市场上, 有些塑料是由废旧塑料材料熔化恢复而成, 可能与杀虫剂、煤油等有害物质混合, 而且染料、添加剂都是工业产品, 添加剂不符合标准。这种塑料通常含有一定量的香料和风味, 而使用它包装食品是致命的。

1.2橡胶

橡胶有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两种。天然橡胶是一种天然的长链高分子聚合物, 本身无毒, 但由于工艺要求常加入各种添加剂。合成橡胶主要来源于石油化工原料, 由单体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成品中可能存在未被聚合的单体, 同时也存在橡胶添加剂的卫生问题。有人对橡胶的提取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可以找到超过30种成分, 其中的20种有毒。这些成分包括受阻的硫化促进剂, 抗氧化剂和增塑剂。这些添加剂有的本身有毒性, 有的是纯度不高时混有有毒物质, 在与食品的接触过程中, 就有可能迁移到食品中去。

1.3纸

食品包装纸包括原纸、玻璃纸、铝箔纸、彩色纸、防霉纸等。纯净的纸无毒、无害, 然而原料或加工污染后的纸张通常含有一些杂质, 细菌和某些化学残留, 从而影响食品的安全性。纸中含的荧光物质和托蜡纸所使用的石蜡中会有多环芳烃类, 是一种致癌物质, 对人体有危害。生产玻璃纸时所加入的脱硫漂白物二硫化碳是一种神经毒素, 有麻醉作用。回收的废旧纸虽然经过脱色, 只是将油墨颜料脱去, 但其来源复杂, 内含大量致病微生物, 铅、镉、多氯联苯等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仍可留在纸浆中, 容易污染食品。彩色纸或油墨印刷纸由于色素和多环芳烃等物质的存在, 不能直接包装食品。涂蜡用的包装纸如有蜡臭味, 就会受到多环芳烃化合物的污染。纸中的辅助材料中含甲醛、荧光物质等有害物质。纸包装材料及其制品中微生物的污染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污染主要是真菌在其上生长繁殖所致。

1.4金属

金属包装材料具有优异的阻隔、力学和废物处理性能。但其化学稳定性差, 特别是用于酸性内容物时, 金属离子容易迁移。金属制品主要安全卫生问题是控制有害金属如铅、砷、镉、铬等的迁移。铁、铝和不锈钢是目前主要使用的金属包装材料, 另外还有铜、锡和银等。马口铁罐头盒罐身为镀锡的薄钢板, 锡起保护作用, 技术改进避免罐内层锡的迁移, 但有实验表明:由于表面涂料而使罐中的迁移物质变得更为复杂。另外, 镀有锌层的白铁皮接触食品后锌会迁移至食品。国内曾发生过因食品镀锌铁皮容器盛装的饮料而发生食品中毒事件。铝制包装材料主要是指铝合金薄板和铝箔, 其主要的食品安全性问题在于铸铝中和回收铝的杂质。精铝食具安全较高, 有害金属较少, 而回收铝中的杂质和金属难以控制, 易造成食品污染。

1.5玻璃

玻璃是一种无毒、无臭的惰性材料, 一般认为玻璃与绝大多数物质不会有化学反应, 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 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食品包装材料。其光泽和高透明性是最显著特征, 但对有些内容物是不利的, 为了防止有害的光线损坏内容物, 通常会使用各种着色剂让玻璃着色。玻璃容器会污染食品主要是因为玻璃柔软剂, 添加砷化物, 其浸出物是有害的, 会引起急慢性中毒。此外, 在高档玻璃容器中, 通常添加铅化合物, 一般可达玻璃的30%, 它可能迁移到玻璃酒杯或饮料里, 从而对人体造成危害。

1.6搪瓷和陶瓷

搪瓷、陶瓷容器的主要危害是由于制作过程中使用陶釉、瓷釉、彩釉等。釉主要是由某些金属氧化物硅酸盐和非金属氧化物的盐类的溶液组成的一种玻璃态物质, 其化学成分和玻璃相似, , 其中的彩釉大多为重金属。用彩釉料制成的陶瓷、搪瓷容器盛放醋、果汁、酒等酸性食品时, 会使重金属溶出迁移到食品内而造成污染。搪瓷和陶瓷对大多数烧制过程中温度较底的成品, 铅, 砷浸出较大, 可能会影响人体健康。铅中毒可引起血红蛋白不足的贫血、腰酸痛、失眠多梦、乏力、消瘦、高血压等病症。砷中毒可导致骨胎软化萎缩、骨折, 可能使人们感到薄弱的痛苦甚至死亡, 并能引起肾等脏器的损害。因此, 卫生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不允许上市。

2食品包装印刷

无论什么类型的印刷, 必须将油墨有选择的涂布在被印材料的某些部分。在食品包装中, 塑料薄膜、纸、金属等包装材料占总成分的70%, , 粘合剂占10%, 包装印刷时, 油墨及其它物质占20%, 可见印刷油墨在一定程度影响食品的安全性。

目前我国还没有食品包装印刷专用油墨, 一般工业印刷用油墨所用颜料及溶剂等还缺乏具体的卫生要求。为了让食品不直接接触残留污染源, 一些包装材料使用了例如金属罐内的涂层印刷、塑料薄膜内的印刷或复合层等, 均起了很好的阻隔作用。但在传统的印刷油墨中含有铅、镉等有害元素及甲苯、二甲苯及多氯联苯等挥发性物质, 虽然其中绝大部分物质在印刷过程易挥发掉, 却总有少量残留物在包装和使用过程中继续散发, 随着时间推移而渗入食品中使食品变质、变味。在食品包装后, 某些成分也会在后加工工序中透过内层慢慢转移到食品中去, 所以不能忽视它们的卫生性能。

印刷后的包装材料具有不同程度的气味, 这要看所用的印刷方法和油墨的成分而定。重点并非是其散发的气味是什么样的, 而是印刷后所形成的包装对内容物的影响。利用报纸包装食品的现象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仍然普遍, 油墨含有油溶性有毒物质, 能穿透纸张渗入食物引起污染, 特别是包装油炸食品更严重。另外, 用彩色包装纸的食品, 虽然彩色印刷在包装纸外侧, 但其统一印刷后, 是一沓沓捆绑在一起, 每个包装纸的未印刷面与油墨印刷表面接触或者浸蜡, 仍会有与食品直接接触的机会。所以色油墨组合物中使用的包装材料应受到严格的卫生检查。

3结束语

包装作为食品的保护措施, 必须保证作为商品的食品在其贮运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和卫生。如何从包装方面保证食品安全呢?从包装材料方面讲, 首先是要强化食生产企业的验货制度, 验货制度是保证包装材料和容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的管理制度。二是要加强对食品包装的检验监督。三是加快包装标准的研究和制定速度, 健全包装技术标准, 提高包装产品质量,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从包装印刷方面讲, 一是要加强对油墨配方的审查, 选用安全的颜料和溶剂。二是尽量使印刷面不直接接触食品。三是印刷商和油墨生产商应该携手合作, 成为强大的伙伴, 确保最终产品的健康性和安全性。第四加强向购买者和公众对健康、安全方面影响的知识宣传。

摘要:在食品工业发展中, 食品包装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本文从食品包装材料和包装印刷方面讨论食品包装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最后, 提出相关建议。

上一篇:2010年双文明工作总结下一篇:女人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