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阅读

2024-06-27

网络时代的阅读(精选十篇)

网络时代的阅读 篇1

是网络的错误,抑或教育的悲哀?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不少的烦恼。网络给人类带来大量的精神财富,也让一批不懂得甄别的人沦为精神的乞丐。网络时代的学生应该有更清醒的头脑,应该更善于阅读,更善于思考。网络时代的阅读教学,也应该更睿智、更高效。

反观我们的阅读教学,不是无原则的放任,便是应试教育栅栏下“压迫式”、“注入式”的束缚,于是,一方面,我们的孩子开始了毫无选择的消遣型阅读——“看闲书”,“热门书”、“畅销书”、“网络小说”及漫画、杂志之类通俗作品受到学生的热捧,阅读娱乐、猎奇为主的“快餐文化”成为主流。另一方面,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在考试、升学的“栅栏”里,画地为牢,每天啃着生硬的教材,不愿汲取其它“营养”,这种功利性的阅读剥夺了学生的时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但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中也得到部分家长、老师的认可。阅读作为一种与文本交流的高雅行为,逐渐变得庸俗,甚至面目可憎。

有人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兴趣空间,像读书这类高雅的兴趣不去占领,另一类庸俗的兴趣就必然会去占领。”网络时代,我们还可以再补充一句:“每个人都有一个阅读空间,像经典一类的高雅作品不去占领,另一类庸俗的作品就必然会去占领。”

阅读空间的选择,体现出一种情趣,一种智慧,它和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方法的提炼一样,是网络时代必不可少的阅读能力,也是高效阅读的学习策略。当然,要具备这些能力,一方面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科学引导。

一.引导我们的学生认清网络时代阅读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性,从而努力培养自身的阅读兴趣,学会多渠道获取信息,开拓视野。

二.引导我们的学生树立精品意识,懂得甄别,学会筛选,倾心经典著作、科普读物、时文杂志等精品,在精品阅读中品味文学的意韵,穿越历史的云烟,探索自然的奥秘,关注信息的热点。以“好读书,读好书”为宗旨,做信息的筛选者,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引导我们的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学会精读,学会品味。“快餐文化”的粗糙会让人味同嚼蜡,狼吞虎咽式的速食难以留下真正的营养,精品阅读需要筛选,需要过滤,需要慢慢咀嚼,细细品尝,才能真正实现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养。

电子时代的阅读 阅读答案 篇2

①你们还会读书吗?这是上一代对我们的忧虑。比起印刷媒体,我们读的更多的是电视与计算机的显示屏,我们阅读的更多的是图像,而不是文字。阅读正在发生变化,我们还无法确定它的优劣。印刷品的文字出现速率,铅字对于我们的眼睛与大脑的刺激程度,都证明了它是一种适合思考的,它给予大脑以足够的从容去解构它。电子媒体似乎颠覆了这一切,跳跃的文字,不断出现的画面,它在抑制我们的思考机制吗?一个有关电视的实验,让我们这些被电视哺育大的人忧虑。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讲观看电视的人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的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媒体研究专家克卢格曼早在70年代就认为,书籍是与我们左脑交流,而电视是与我们的右脑交流,而左脑通常是负责理智的部分,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

②电视使我们肤浅,为了迎合我们短暂的注意力,电视节目必须抛弃深度。一位评论家傲慢的结论无疑正戳中了我们的痛处:“电视正在向我们以前占统治地位的、有文化修养的精神气质发起挑战,并代之以自身触觉的和集体的口语状态。它威胁到了我们通过读写获得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自主权。”

③阅读是高贵的,这已经是上千年的传统了。在中世纪,高高的城墙将教土的生活与民众区分开,那些高贵的教士知道如何阅读,如何直接与上帝的训诫沟通。阅读的能力象征着权利。谷登堡的发明打破了这一切。经过谷登堡印刷术印刷出漂亮整洁的《圣经》,打破了教会对于上帝的专一的诠解权。它或许还直接促进了中世纪的结束。但是阅读的高贵性和会阅读者自以为是的特权却保留了下来。无疑这种自以为是的特权传统是重要的,它保持了我们历史中最精华的东西得以流传下来。

④如今,电视正对这种传统进行一场几乎是颠覆性的嘲讽,并且大获成功。电视是一种口语化的,是更接近于我们日常生活的,也是更琐碎的。我们靠着“还珠格格”这样的东西成长,这是一个快乐却令人忧虑的成长过程。而接着呢,计算机将培养我们新的阅读习惯。这是世界上空前强大的图书馆,你可以找到各种五花八门的资料。它们参差不齐,同时你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鉴别它。比我们更小的孩子将依靠这些庞杂的资料成长。据说,计算机是对电视的一次逆反,计算机是互动的,它不像电视一样单向的流通信息,它可以让使用者有所反应。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互联网上的阅读是传统意义上阅读的一次真正geming,它融人了参与性。但这一切变化的前提依旧是,我们正从占支配地位的识字文化返回到口语文化。而传播学巨擘马歇尔·麦克卢汉则更加推断,在未来的电子社会中,对于由口语控制的信息体系来说,无知将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商品。因为无知者更具有可塑性,他们不受过去的规范来限制,所以他们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更容易地学习新技术。

⑤我们习惯上的阅读可能即将被唾弃。尽管,我们可能依旧在昏黄的灯光下,懒懒地躺在床上,拿着一本印刷精美的书籍,去享受印刷文字的快乐。但是,我们可能不得不承认这幅动人的图景可能即将像那些已经消失的古董一样让我们留恋。而我们的那些孩子们呢?我们还可能理直气壮地去指责他们,为什么不好好读书,为什么不读一读古典名著?

1.从本文看,印刷品文字、电视和互联网上的阅读各有什么特点?( 6 分)

2.第④段中加点的“这种传统”指代什么内容?其价值体现在哪里(3 分)

3.作者举加拿大科学家和克卢格曼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2 分)

4.阅读下面的新闻报道,结合上面的文章,探究儿童语言贫乏的原因(3 分)

据新华社郑州2 月10 日电(记者 訾红旗) 一篇600字左右的小学生作文,其中使用了72 个“死了”,如“热死了”、“烦死了”… … 整篇文章都是十分简单的词语.毫无文采可言。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指出,现在儿童语言史得越来越贫乏,不能不引赶人们的担忧。

在去年郑州市组织的一次作文比赛中,阅卷老师看到,现在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也越来越现实。小人说大人话现象十分普遍,说出来的话让你大吃一惊,却又无可奈何。

面对这种现象,儿童文学领域中最高奖项“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奏文君颇有感触: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能够吸引孩子的东西实在太多,今天的小读者已经成长为视听的一代。

参考答案:

1.(1)印刷品文字:适合思考,给予大脑足够的时间解构它。(2 )电视;是一种口语化的,接近我们日常生活的,也是更琐碎的。(或“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 ) (3)互联网:参与性;口语文化;使人无知。(评分:共6 分。每点2 分,概括恰当即可。)

2.阅读的高贵性和会阅读者自以为是的待权。它保持了我们历史中最精华的东西得以流传下来。( 评分:共3 分,第一问2 分.第二问1分。)

3.说明了电子媒体抑制我们的思考。(答“说明了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以及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也可)(评分:2 分,意思对即可。).

网络时代的阅读 篇3

时代不同了,生活节奏加快,在我们越来越习惯以“没时间”作为不读书的借口时,我们也更需要有另外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内心真实的阅读需要,而网络恰恰迎合了这样的心理,极大地拓展了人们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途径,同时带来了选择、参与、互动的便利与快感。我们每天有大量的时间要面对着电脑,工作生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网络阅读的方式也是自然而然的。

事实上,在信息社会,阅读的目的无非是搜集处理信息,了解世界、扩展思维甚至获得审美体会。而网络恰恰以最简单和廉价的方式帮助人们实现了上述目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会选择网络而放弃书面阅读的本质原因。

网络阅读不仅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更丰富的内容。与传统阅读相比较,网络上的很多文章情节简单、叙述方式自由、语言生动活泼,更贴近生活,真实地反映内心世界,读起来让人倍感亲切。

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相比,有其自己的优势:

阅读方便快捷、互动性强、阅读内容广泛,很多论坛、博客里存在大量个性化的作品,读者也可随意发表评论。

网络图书通常采用鲜艳的色彩、突出的插图甚至以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来全面调动读者的阅读感官,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阅读效果。

网络电子图书可以很方便地进行信息检索,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阅读信息,特别是在查找资料时,不用像以往读书那样,非得阅读全书或大部分才能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

在部分纸质图书价格节节攀升的今天,电子网络图书不失为一种便宜的阅读方式。

同样,与传统阅读相比。网络阅读也还有很多不足:

一很多时候,网络阅读是一种快餐文化、浅阅读,与传统阅读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传统图书更能体现出内容的深刻和文化积累,更能给读者理性判断、理性思考的机会,好书需要细细地阅读,慢慢地品味。

传统图书的内容更具文化内涵,可以使读者精神不再贫乏,使我们不但有知识,还有信念。读书是一个人特别是年轻人心智培养、性格塑造、人生观引导的重要方法,而网络上的内容则是良莠不齐。我们不能保证传统阅读内容都是精华,但网络的精华内容比传统阅读的还是少得多,网络内容目前还不能同纸质媒体内容相提并论。

互联网过于开放、不利于监管,也造成了大量的“黑色污染”、“黄色污染”、“灰色污染”,使一些人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里不能自拔而受毒害。

在如今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中,培养书面阅读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读书风气尤为重要。一个好的读书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天两天可以铸就的,它需要靠每一个有心的读书者摸索且耕耘不懈才能取得。看书时的那份惬意、那份怡然自得的宁静、那份捧在手里的真实、甚至在与文字触摸时产生的存在感是上网所不能取代的。

浅谈网络时代的语文阅读与写作教育 篇4

从《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提供的资料中可知,当前学生仍然是网民的主要构成部分。如何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育,成为当前教师应该思考的课题,语文教育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教育如何适应网络科技时代,特别是其中的阅读与写作教学,更应引起关注。

(一)网络带来的语文阅读与写作方式的变革

1. 阅读方式的变革。

(1)从单纯的文字阅读发展到信息全息性阅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种类很多,阅读方式已经从传统的单一的文本阅读发展到信息全息性阅读。所谓信息全息化的阅读,就是指在多媒体环境下,综合运用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类型信息的阅读方式。学生阅读的文本不再是单一的文字或图片,而是多种类型的信息综合,这样的阅读方式使抽象化的文字变得更加具体形象,同时也使阅读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2)从低效阅读发展到高效阅读。传统的文本阅读,信息含量有限,学生需要购买或借阅大量的纸质印刷材料,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从各种印刷品中查找所需要的信息,使用纸质文本材料检索并阅读的速度和效率都受到严重限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获得的资料或许还是不完全的。网络时代提供的搜索引擎,资源共享,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检索效率,节约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3)从信息单一的接受到互动性的阅读。在传统的阅读过程中,学生更注重对知识的摄入,信息大多呈单向流动,学生阅读过程中偶尔有的交流活动大多也限于在书上旁注、阅读后与同学或老师探讨。网络提供了一个即时平等的交流环境,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QQ、聊天室、BBS等多种方式进行一对一的双向交流或多项交流,阅读的过程即时信息的接受过程同时也是交流和反馈的过程。

2. 写作方式的变革。

(1)写作动机自主化。互联网作为一个技术平台,让人们的话语权更加平民化,只要能够上网,就有机会也有权利取得一个平等的“话语权”,在这个平台上,不论长幼尊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只不过是不同IP地址上两个符号的自由对话,谁都可以自由自在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处于青春摇摆期中的青少年学生更热衷于在网络上与人交流和沟通,分享成长的烦恼、喜悦,随着博客、个人空间、论坛的发展崇尚个性化的学生更愿意主动自由的参与到写作中。(2)写作方式多样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写作方式从传统的手写到键盘输入、扫描录入、语音录入、甚至资料引用的搜索,以及微软的WORD系统提供的强大的、方便的各项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写作效率。(3)写作内容形式多元化。网络让学生获取信息范围的变广,速度变快,掌握的信息量更大,写作时候思维度更广,写作的内容更随着学生个体的差异而更加丰富多彩,呈多元化趋势。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写作的形式不单一是文本的构成,呈现“多媒体”化,增加了写作的乐趣。(4)语言个性化。网络上交流逐渐形成了特定的网络语言。比如用数字谐音表一定意义。“9494”表示“就是就是”,“7456”表示“气死我了”;或用一些汉字谐音字,起类似“通假字”的作用,如“摔锅”等同“帅哥”,“美眉”等同“妹妹”。时髦的网络语言的出现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弊病,比如用词用语不规范、错别字多等。(5)阅读写作一体化。在网络阅读过程中当阅读者产生共鸣后,网络也为即时写作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反馈平台,阅读过程和写作过程可以同步进行。(6)作文评改体系多元化。网络环境下,作文评改体系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的“师-生”多对一或一对一交流,参评者增加,可以自己、学生之间,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甚至是学生-任课教师-家长,甚至更多的人参与评改,评改可以是即时在线的,也可以是历时的。这种多元化的评改一方面更加客观科学合理,减少了老师对某些学生的印象行为评价产生的辐射影响,另一方面更有助于学生吸取多方面评改意见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网络时代阅读方式和写作方式的变革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在网络时代,学生可以更主动、更个性化的选择阅读与写作的内容和方式,可以更便捷广阔的阅读,获得更丰富更多样的信息,可以更高效的检索信息,提高阅读能力,以适应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同时,交流沟通的方便性,输入处理信息技术的提高,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乐趣,他们可以更主动地把阅读与写作更优化的结合在一起。通过QQ、BBS回复、聊天室等交流方式,也改变了传统写作的评改方式,建立师生,或者学生间,甚至家长-学生-老师-社会等多元化的作文修改和评价体系。网络的发展为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改革,为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素质提高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但是也给阅读写作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首先,网络提供的信息量大,良莠不齐,学生阅读过程中选择难度大。信息检索方便,部分学生过分依赖于网络搜索。全息性阅读,也让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关注于形象直观的内容,而缺少对文字材料的分析思考加工,造成文字阅读能力下降。其次,部分学生过分依赖于网络搜索,懒于思考与写作。部分学生过分强调自主化写作,对一些命题作文、应用文写作,不愿意认真写作。过分追求个性解放,追求时髦的网络语言,而造成语文写作过程中语言极不规范。如:“我被你‘雷’到了”。“雷”指惊吓的意思。“偶稀饭酱紫”既是“我喜欢这样子。”学生在写作中大量的使用网络语言,有时候是笔误,但有时候就是为了追求时髦,或者是已经习惯于网络上的这种表达。虽然学生看来这是网络语言是时髦,但是作为母语的教学来说是说错别字多、语法错误多,长期使用这类语言容易造成学生语文素质低下。

(三)网络时代的语文阅读与写作教育的一些建议

1. 引导是关键。

针对网络时代中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育,教师首先要学会引导。科技是把双刃剑。不能夸大网络给语文阅读与写作教育带来的促进,也不能因为一些弊端而丑化网络,脱离时代拒绝网络,甚至谈“网”色变。

2. 兼容并包,平等对话是基础。

首先,老师要有一颗年轻而包容的心,试着去了解网络,了解学生。网络作为当前很多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老师应该学习网络知识,接触网络,试着了解学生的语言方式和行为方式、能够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以适应新的形势,成为能了解学生的“良师”,关注学生关注的内容,学习网络语言,成为理解学生的“益友”。其次,老师要有一颗“平等而包容”的心,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互动交流。很多学生都有QQ、个人空间、博客,很多学校也有了论坛,网络为学生之间、学生老师之间、老师之间、学生家长之间、老师与家长之间搭建了一个共同的平等的平台,可以实名也可以化名上网交流,无论是谁都是平等的。作为老师,在网络上与学生交流,或评改作业,要放下老师的架子,虚心的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诚恳地和学生交谈。只有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教学互动才能更好更有效开展。

3. 多管齐下,乐在网中。

在网络环境下,老师应该根据新课表的要求,根据教学的基本规律,设计好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用好网络进行阅读与写作能力提高。首先,明确的教学目的、有效地教学组织和适当的考核测评相结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应该和学生进行沟通,将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告知学生,让学生能带着目标,有目的性的使用网络,搜索材料,进行阅读和写作,有一定的考核测评机制,并及时反馈信息与学生进行交流。其次,授予方法,利用网络。语言的学习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方法很重要。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更有效的阅读和写作,应该教授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方法和技能。比如,如何更有效的在网上搜索材料;如何在文档阅读中搜索词语、句子;如何在使用WORD写作中、修改、替换等。提高学生信息获得和信息处理效率。再次,传统模式为基础,能力综合提高。网络环境下为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增加了新内容,但是,作为最传统的文本的阅读与写作是最基本的。在利用网络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兴趣和学生阅读写作的能力的时候,不能忽视最传统和基础的阅读与写作教育,以传统模式为基础,综合的提高学生的能力。最后,以活动促兴趣。可以设计一些教学活动,吸引学生正确应用网络,规范语言行为。比如,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网页,鼓励学生发表文章,鼓励学生改正现实写作中不规范的“网络语言”;让学生分析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鼓励他们的再创造等。

参考文献

网络搞笑的短信阅读 篇5

1.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的事:那时候天还是蓝的,水也是绿的,庄稼是长在地里的,猪肉是可以放心吃的,耗子还是怕猫的`,法庭是讲理的,结婚是先谈恋爱的,理发店是只管理发的,药是可以治病的,医生是救死扶伤的,拍电影是不需要陪导演睡觉的,照相是要穿衣服的,欠钱是要还的,孩子的爸爸是明确的,卖狗肉是不能挂羊头的,结婚了是不能泡MM的,买东西是要付钱的,奶粉是可以安心喝的!

2.落实各种活动万能公式=会议传达会议+文件抄袭文件+网站挂篇新闻稿+电视播个镜头+会议记录留个佐证+对照考核造材料!

3.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是:少数服从多数。

4.俩农夫吹牛:“俺们农场的鸡,吃的都是茶叶,下的全是茶叶蛋”“有嘛啊,咱农场给鸡吃钱包,让它下荷包蛋。”

5.正像有的媒体说的那样,“中国名牌”、“国家免检”并没有错,错的是利润熏心的企业老板彻底丧失了最起码的道德和良心。一旦这样,也就谈不上质量安全第一责任的落实,不论政府再如何监管,产品质量和安全也都不敢保证!

阅读4.0时代:探寻阅读的未来 篇6

书籍的存在有三个必要条件:文字、纸张、印刷术。这三样东西的发明,也可以代表人类文明史的不同阶段。随着每一次变革的发生,书籍和阅读都在发生着变化,而与之相关的,包括写作、复制、传播乃至思维方式,也都有相应的变革乃至革命。再加上我们正在经历的数字化变革,我们可以将现阶段及阅读的未来,作为阅读4.0的时代,而电子书元年,便是这个纪元的起点。

这个时代的阅读可能有什么特点?

对于数字阅读,经常提及的一个概念是碎片化,即现代人在碎片时间进行的碎片内容的阅读。无可否认,阅读内容的碎片化和阅读时间的碎片化是一个趋势,而且在阅读中将占据越来越显要的地位,但也应该看到,碎片化只是数字阅读的方式和手段,而远非目的和结果。

阅读的方式可以简单分为精读、泛读和浏览,层次可以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等。每一次阅读纪元的变革,都是阅读范围的扩展和层级的提升,也对阅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碎片化在浏览、泛读以及较低的阅读层次中占据较为主导的地位,但在结构化的阅读中,只能是较为次要。对于已有自己知识结构的主题阅读而言,碎片化阅读可以起到补充的作用,但碎片化本身并不能为知识结构的搭建助力。对于尚未掌握阅读方法的初级读者而言,碎片阅读的泛滥反而是一种困扰,可能造成陷于细节中的迷失。

而关于碎片化的另一个误区,便是在传统内容的数字化中,认为要碎片化才是数字阅读,也仿佛有了碎片化便可以满足数字阅读的一切需求。但实际上,这种转变也是因内容而异的。沉浸型内容并不适于碎片化,而即使获取型内容,适合碎片化的也只是一部分,碎片化之后也更需要有完备的知识体系,才能对读者产生更多价值。因此,碎片化只是传统出版内容加工的方向之一,或者说是第一步的工作,它对应的是阅读需求的个性化;而另一个方向,或者在碎片化之后的更重要的步骤,便是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以此体现传统出版物自身在内容上的独特优势即其系统性。数字阅读也需要从碎片化向整体性回归,向已经成熟运行数千年的纸书模式学习。

因此,我一直觉得,未来不论阅读如何变化,图书馆不会消失。因为图书馆的意义,不只是提供公共借阅和资源复用的平台,更在于提供一个完备的(系统性的)知识结构,最大化利用出版物的系统性。没有哪本书是一座孤岛,基本上图书都是彼此相关的,图书馆便是最能容纳这些关联的地方。当然,纸书在数字时代也许显得过于笨重,也难以将知识盘活,未来的数字图书馆将愈发凸显上述第二个意义,真正成为知识的森林。

第四种文盲

在《越读者》一书中,郝明义先生有“三种文盲”的提法,概要言之依次是:目不识丁的人、只读弱智低俗读物的人以及不能享受和利用阅读的人。这三种层次也对应于阅读的不同层级和要求,随着阅读水平的提高,文盲的标准也在提升。那么,在阅读4.0的时代,有没有必要定义第四种文盲,或者说,新的纪元里对阅读的要求应该提升到什么水平?

在印刷术得到普遍应用以前,精读是主要的阅读方式,而印刷术则使泛读得到了普及。阅读4.0的时代中,泛读进一步扩大化为浏览,如何利用好碎片化这一手段成为新时期对读者提出的更高级要求。而从阅读塑造的思维方式来看,精读时期对应冥想,产生的是思维的深度;泛读时期,产生的则是思维的广度;数字阅读的时代不但以浏览为主要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也更强调(同时也是更容易实现)知识节点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可以看做创造了思维的第三个维度,使得立体化的思维和知识结构成为主流。从纸书到数字读物,文本(阅读内容)也在经历立体化(富媒体、超链接)的变革。当文本和思维方式都需要变成多维的才能适应新的阅读纪元的时候,类比于现实空间中的路痴,是否也会有在这种空间里迷路的人出现?而这样的路痴,亦即没有理解和利用立体化思维的能力的读者,可否定义为第四种文盲呢?

这样的文盲对于较低、较浅层次的阅读大概是可以胜任愉快的,但是数字阅读对阅读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人的特点是:无法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知识体系,用自己的立体化思维去容纳阅读到的素材;或者,在阅读中无法把握立体化文本的走向,在思维中无法得出一个清晰的、自洽的框架结构,那么对于读到的内容,他们将始终是窥一斑而未得全豹,入宝山而空回。

数字时代的文本除了上述立体化的变化之外,还将拥有更多不同于纸书时代的特征。比如说,因为可以随时进行编辑和修改,数字时代可以脱离定稿,让文本一直处于可编辑的未定稿状态。联想到手抄本时代(尤其是印刷术之前),似乎与这种状态有相似之处;当然,文本的编辑权限如何界定,以及这种变化究竟是利是弊,都不是现在能说清楚的。文本的一致性(确定性)对于文本来说,某种意义上也是束缚;而莎翁剧本的抄写中掺入了多少抄写员的字句,也是一个迷人的研究主题。至少,数字时代的文本在传播中重新具备不确定性,是一种回归,也让阅读拥有了更多种可能。“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对于读书,也可以如此。

传统出版到头了吗?

数字作为新兴的出版方式与阅读方式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也必然伴随着很多对传统出版及纸质阅读唱衰的声音。从网络书店对实体书店的冲击,以及电子书对纸书的冲击来看,倒也确实有一定的道理。此外,这几年的畅销书效应也越来越明显(2011年的开卷数据显示,销量前5%的品种贡献了60%的码洋),仿佛这已经是商业上很成熟的一个市场,也就是一个已经走到头的市场,但实际上,中国图书市场应该还有极大的市场空间可挖。

从历年的图书市场增速来看,尽管前两年有所放缓,但2011年的回升给出了一个很强有力的信号。此外,新书品种数/市场覆盖人数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市场成熟程度的指标。对于大陆来说,这个数字的量级,大约是每一万人对应一本新书:大陆市场的13亿人口,每年有十多万种新书面世。而对中国台湾地区和美国的图书市场,这个数字是几百人,对英国图书市场,是几十人。由此可以判断,大陆的图书市场远未成熟和饱和,传统出版仍然大有可为。

不过,畅销书集中度的趋高,说明什么问题?商业化的市场会造成品种趋同,也可能形成对文化多样性的扼杀。畅销书集中度趋高似乎说明,这个市场的商业化运作越来越成功,也就意味着市场空间越来越小,但文化多样性要建立在有文化的土壤上,这片国土上有多少人是不读书的?畅销书存在的意义,首先是吸引了不读书人的注意力,引导了图书阅读人群的扩大,而等到这些原本不读书的人读过畅销书并转而选择其余图书来开始阅读,文化多样性才能得以成立。有可能,畅销书集中效应是阅读素质提高的必经之路,是过渡阶段的必然现象。只有全民阅读成为风气,文化多样性和阅读的扁平化才可能实现。也就是说,畅销书的集中度应该有一个先拉高、后下降的变化,至于目前这个指标的高企,也许正表明畅销书对阅读人群的拉动力度。

因此,有理由预期,传统出版市场远未到头,大概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仍然会有纸书在这片国土上焕发活力,承担文化普及传承的重任。

谁需要数字阅读?

上述的判断,对于数字图书市场来说有何意义?

既然传统市场都尚未很好铺开,而传统图书实在应该是数字图书的先行者,因此中国的数字图书市场其实处于一个略显尴尬的局面。纸书都还没有多少人读,会有多少人需要读电子书?然而,也正是這个问题,点出了数字图书市场的空间在什么地方。

需要数字阅读的,有两种人,位于阅读量的两端。一种是读书太多,深受纸书的物质之累的;一种是不读纸书的,数字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更容易被这种人群接受。而位于中间的人群,要么扭捏着抱住纸书不放,觉得保护好纸书才保住了自己读书人的身份;要么少量纸书就可以满足其阅读需求,没有必要去重新适应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付出阅读方式转换的成本。

数字阅读的市场,也可说是位于这样两端。对于低端用户,我们已经看到三低三俗在大行其道;但也有一部分致力于精品阅读的业者,在阅读体验、内容加工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展现出阅读在未来的更多可能。做低端市场,可能很容易被用户需求牵着鼻子走;而做高端市场,则可能引领阅读的发展方向。

电子时代的传统阅读 篇7

对于一个前半生浸淫在传统媒体之中,并且因此而获得职业自豪和精神支柱的人,所立即呈现的,就是各种的不适应症。尽管我在此之前,就早已经相信新媒体必将取代传统媒体,但是传统媒体如同荷尔蒙一般所散发出来的责任、理想与深刻,一再诱惑着我回头张望。而在新媒体之中,流量、数字、工具、曲线这些冰冷而理性的产品形态,取代了传统媒体温润而随意的角度、策划和挖掘。

我想,这正是包括了许多美国和欧洲的传统新闻人,当他们转型进入新媒体时代中无法生存的真正理由。媒体人纯正然而带有更多精神性追求的本质,开始蜕化成兼具内容运营和产品经理的模糊角色。可是,就我自己而言,我却更加坚定了新媒体必然是未来媒体主流形态的观点,因为当以往几乎无法触摸的读者已经成为分析工具中一个个实在可触的具体的时候,一切就已经注定。所谓的滑身,就在于我不需要挣扎。

可是,当我看见了唐家三少成为网络首富作家,并且用写了2600多万字,来换取3300万收入的新闻的时候,我却固执地认为,电子阅读仍然无法取代传统阅读。

或许,是因为怀旧的原因?我留恋传统阅读所提供的美好图景:在一个温暖和煦的冬日午后,有一杯飘着浓香的咖啡,空气中漂浮着轻柔的音乐,缓慢地展阅一本写满人类过往与思索的书,该是一种怎样无上的享受?

可是,这难道不是一种非理性的抗拒吗?如果一切的场景不变,难道这样一本书,不可以在iPad或者是Kindle上阅读吗?除了展阅两个字,一切都并没有改变呀?

我没有去做一个科学的调查,也根本不知道年轻的阅读者们的习性,所以,我仅仅代表我自己,但是尽量地运用我的理性逻辑,来寻找一个可能性的答案。

在我自己的阅读经历中,我把阅读分成了轻阅读和重阅读。轻阅读并不需要我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思考,而仅仅是一种从阅读中获得娱乐或者信息的行为,包括了小说、画册、杂志等等。而重阅读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笔记甚或参考。比如历史或者哲学的研究。当然,这都不涉及所谓阅读的意义,而仅仅是在于阅读所需要的时间、精力和专心等元素。在我的移动硬盘里,保存了大量的书籍,但是我几乎没有去阅读他们,比如商务印书馆早期所出版的一系列哲学著作。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在电脑上完成了一本哲学著作的阅读?我曾经在美国的大学里完成了一篇国际问题论文,其所提供的资料基本上都由教师在网络上提供,其中包括了福山和亨廷顿。但是我几乎就是采用搜索的办法,找到了我所需要的段落而已,至于那些书的全本,我都是在传统阅读之中完成的。

我是说,对于那些重阅读的东西,至少就我而言,它们需要许多的思考、专注乃至安静的环境和状态。而电子阅读本身所具有的喧嚣、快速和疲劳,就会消解阅读的有效性。而网络的碎片化思维模式,更加与重阅读所指向的思维本质,格格不入。

自然,电子阅读和网络出版,已经大大地改变了知识传播的形态,创新几乎是电子阅读的生命线。但是,创新并不是电子时代的专属。在董桥的《青玉案》中,记载着许多欧洲早期书籍的装订和善本,包括一些著名的装帧师的轶事。这些手艺今天已经在主流人群之中难以目睹了。不过,对于对购买和收藏书籍有一些爱好的人都知道,书的版本与装订,其实本身乃是阅读和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甚至本身已经构成了一本书的部分意义。近些年来中国书籍的品色已经有了许多提高,但是却与欧美的书籍出版水平仍然有着极大的差距。书籍出版的创新,原本也是这个行业生命力的一个源泉。而这,自然只有在传统阅读中才能出现,才有意义。至于多媒体阅读,又回到了第一个问题,它必然伤害重阅读所需要的清静。

与此相关的,乃是传统书所提供的物质形态。我手上有一本安妮·列波维茨的摄影集,《一个摄影师的生命》,重7斤,记载了这个伟大的美国女摄影师一生中最重要的摄影作品,其中包括她的同性朋友,伟大的女作家、思想家苏珊桑塔格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这本书是我朋友从美国帮我背回来的,我一直愧疚于让一个女孩子承受如此的重负一路带回。但是我真的无法抗拒列波维茨图片中所带来的生命冲击。我知道,当然,这些图片都可以在电脑上看到,甚至可以用苹果电脑看高清图片。但是,这本书拿在手里那种极其沉重、阴郁和厚实,就是这本书本身所要给你带来的精神冲击之一:生命本身就是沉重的,而要注视生命,你必须拥有实在的体验。这是任何一本电子书所无法取代的阅读。

还有一些书,形式就是内容本身。在欧美市场上,有着大量的异形儿童书,这些书本身就是根据儿童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所进行的设计。

对于电子阅读是否会取代传统阅读的思考,有时候足以令人抓狂。因为这个问题所涉及的甚至不仅仅在于阅读本身,而是电子时代和网络时代到底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法国哲学家卢梭,曾经以近乎非理性的状态,反对大众剧场的设立。因为他认为,大众剧场,乃是销蚀人类精神独立的一个介质。真正伟大的思想和艺术,需要的乃是一种孤独的状态。

数字化阅读时代网络文学的特征 篇8

文学在不同的时期被赋予不同的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 (第6版) 将文学定义为:“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 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1]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 人们逐渐倾向于通俗易懂、趣味横生的文学样式, 以实现心绪转换和自我认同。吴生华首次提出“网络工具论”, 认为“网络只是工具而已, 文学依然是文学, 不会有任何改变”。[2]从而认为, 网络只是负载信息的工具, 文学的本质不会随网络而发生变化。李敬泽持否定态度, 认为“网络在一种惊人的自我陶醉的幻觉中被当做了心灵的内容和形式, 所以才有了那个‘网络文学’”。[3]当前, 流传较为普遍的有欧阳友权的层级划分:“‘通过网络传播的文学 (广义) ’、‘首发于网络的原创文学 (本义) ’、‘通过网络链接与多媒体融合而依赖网络存在的文学 (狭义) ’。”[4]因此, 网络文学可认为是以网络和语言为工具反映客观现实和虚拟世界的艺术形式。

二、网络文学的数字化特征

随着平板电脑、手机等电子阅读终端进入寻常人家, 数字化阅读时代的网络文学展现出蓬勃生机和独特气质。

(一) 批量生产

从创作主体上来看, 从莫言、贾平凹等文学大腕到草根阶层都参与其中, 文学已不再单由精英占领, 创作主体大众化的趋势也愈发明显。此外, 网络文学网站的审批较为宽松, 造成了各类文学网站泛滥成灾、各自为阵的局面。同时, 网络文学的准入门槛低、出版周期短, 经济、环保的信息生产模式造成的是海量信息的生产。

(二) 大众化

首先, 网络文化具备大众文化的性质, 具有娱乐性、同质化乃至低俗性受到排斥。其次, 网络文化具有广大的受众基础。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2年12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 网络文学用户2.33亿, 网民的网络文学使用率为41.4%。网络文学发展10多年, 依托互联网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受众广泛的优势, 成为数字化阅读的新宠。在创作方面, 网络文学常经过编排后发布在网页上, 读者可以根据个人爱好进行点评, 促进网络写手更新文章内容、提高写作质量, 由于网页编排的灵活性, 网络写手可以随时根据广大受众的需求修改文章的内容, 使其更符合广大受众的需求。所以, 受欢迎的网络原创文学的市场活力往往较大。

(三) 日臻完善的产业结构

网络文学广大的受众基础以及广阔的市场潜力促进了产业链结构的完善, 也使互联网出版逐步规范化。当前, 我国互联网立法较为滞后, 这也为网络文学的发展留下了空档。以盛大文学为例, 盛大文学实行线上运营和实体经营等多种渠道, 在线上实行微支付阅读, 而线下则通过与移动运营商的合作开发数字阅读终端以及进行实体图书出版、版权经营等。盛大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 内容定位明确、栏目分类合理、作者群固定, 这就为其产业链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

三、网络文学数字化发展趋势

网络文学的兴起使文学的数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而这些产业结构的变化, 势必对网络编辑的培养和资源的整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一) 重视对网络文学编辑的培养

相比于传统文学, 网络文学的传播面更大, 而对网络文学质量的监管显得尤为迫切, 网络文学编辑的培养显得迫在眉睫。“《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第二十一条规定:互联网出版机构应当实行编辑责任制度, 必须有专门的编辑人员对出版内容进行审查, 保障互联网出版内容的合法性。互联网出版机构的编辑人员应当接受上岗前的培训。”

(二) 重视网络文学的资源整合

网络文学过量的信息生产、同质化倾向, 已经严重麻痹着公众的神经, 在网站运营资金较为紧缺的情况下, 因此进行资源整合显得尤为重要。例如, 盛大先后收购“起点中文网”“晋江原创网”“红袖添香网”“榕树下”“小说阅读网”等七家领先的原创文学网站, 盛大文学还专注于文学版权运营, 为线下出版、电影、游戏、动画等提供版权的内容。而盛大文学已经与出版传媒、北京出版集团等数十家传统出版社开展合作, 帮助其已有的出版内容数字化。通过资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发展将同步齐飞。

总之, 网络文学作为数字化时代的产物, 其发展方兴未艾。我们在探讨数字化阅读时代网络文学特征的同时, 还应注意到它在监管难度、影响强度、创作自由度等方面存在的弊端。若能在网络文学与大众传播、媒体出版以及传统文学之间取得平衡, 网络文学必将带来数字化出版的春天并且带动传统文学的复兴。

摘要:网络文学借助互联网工具而存在, 在数字化阅读时代, 具有批量生产、大众化和日臻完善的产业结构特征, 这就需要进行网络文学编辑队伍的建设和资源整合。

关键词:网络文学,数字化阅读,编辑队伍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 2012.

[2]吴生华.网络工具论—关于网络是什么的一点思考[J].新闻实践, 2001.

[3]李敬泽.“网络文学”:要点和疑问[N].文学报, 2000.

网络时代的阅读 篇9

一、网络阅读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一)阅读方式更加方便快捷

在网络阅读时代,各类电子产品层出不穷,大众文化也在日渐兴起,对高中语文的阅读产生了特别大的影响,对于经典的阅读已经不再是高中语文平时的休闲娱乐活动了。信息资源变得更丰富,检索途径更加方便快捷,阅读手段和阅读体验更加轻松自在,阅读环境和阅读成本更加开放和低廉,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高中生的阅读需求和阅读方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从而导致高中生的阅读特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二)阅读内容产生了巨大变化

高中语文更多的是被网络小说、电子期刊、时尚图片等包围,各类小说畅销书和漫画、悬疑等休闲刺激类书籍在高中生群体中风靡,使其阅读呈现快餐化、通俗化的倾向。互联网阅读集文字、图片、音视频为一体,对正处于认知发育期的高中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这类阅读无疑会影响到高中生的思维方式、审美趣味以及价值认同,而且并不能很好地起到为其拓宽知识、提到修养的目的。相较之下,纸质书籍和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无论从内容、阅读方式还是知识面涉及等方面看,都无法与互联网阅读相媲美。

(三)学生的阅读目的单一功利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加剧,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压力越来越大,导致高中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经典,而是更注重于选择各类学习辅导类书籍。高中生阅读的目标更加单一、功利,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在学业上能够增强竞争力。很多高中生除了阅读和学习有关的各种教科书和教辅参考类书籍外,已经不习惯在书香的氛围中去阅读经典,而是手持手机等各种电子设备上网浏览阅读各类小说、漫画、时尚杂志等,单一地为了一时的快感而读书,这无疑会影响其理性思维的形成。

二、改善网络阅读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影响的对策

(一)将网络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中

在互联网时代下很多高中生对于网络的资源完全可以自己搜索,但是综合高中生的上网目的可以发现,阅读目的更偏向娱乐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网络阅读引导主要是为了减少网络上黄色暴力和虚假等信息对高中生产生的不良影响,以及指导他们如何正确、充分利用网络有用信息,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技能。因此,语文教师有必要加强高中生进行网络阅读的深度和目的教育,引导他们网络使用目的向学术和研究方向发展,而不是局限在以娱乐为目的的网络阅读中。高中生在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中扮演着积极主动的角色,但是由于他们的搜索能力和搜索技巧的掌握还较低,因此,老师有必要对他们的网络使用技能进行教育和指导,提高他们搜索、过滤、选择、整合信息的能力。将一些常用的专业搜索引擎如google等介绍给高中生,并教会他们熟练使用,提高高中生的网络信息搜索技能。同时介绍和分享一些好的网络阅读社交平台,如豆瓣读书等,教会他们利用网络获取阅读信息、分享阅读经验和兴趣的能力,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网络利用习惯。另外,还需要教育高中生不能在网络上发布、传播不良网络信息,不阅读和使用网络上的黄色、暴力等文化信息,维护网络文化文明、安全人人有责。

(二)语文阅读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个性

我们知道对于高中阶段的有效阅读应该是能够体现学生自己个性特点的阅读,所以教师在这中间是一个引导者,不能强迫学生去接受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时能够保证学生最大限度地去表达自己对文章阅读后的理解,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阅读的综合水平。并且老师应始终记住学生阅读的提高是在日常学习中慢慢地积累的,因此要把这样的一个要求作为常态。通过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能够加深学生自己对该文章的理解,这样的效果会好于教师不停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同一篇文章时会对文章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对文章的解读大不相同。所以我们在鼓励他们对文章个性化解读时应该注意方式方法,要避免严格按照教参教学的方法,对于不符合教学目标的学生观点老师不能一棒子打死。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个性解读在网络上发表,与网友讨论、学习,提高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当然也不能任由学生随性解读,要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合理利用网络阅读的同时,对高中语文课程产生兴趣,既要发挥学生的个性解读又要完成适当的教学目标。

(三)引导高中生形成阅读经典的良好习惯

经典文化作品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促进一个民族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源泉,正是高中生急需汲取的“养料”。而高中生在网络阅读时主要追捧的却是一些穿越、玄幻、游戏、仙侠类的“快餐式”小说,思想肤浅,缺少知识含量。网络阅读有效性较低,高中生很难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容易形成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等阅读习惯,对他们经典阅读能力提出了挑战。高中语文教师在高中生经典阅读行为的培养中,任重道远。虽然很多高中生表示经典文学仍然是他们最喜欢的,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网络阅读对阅读方式和阅读有效性都带来改变。很多学者对高中生网络阅读进行研究也发现,“快餐式”阅读、阅读低俗化等现象越来越多,对经典阅读提出严峻挑战,培养和提高高中生经典阅读的能力仍然是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使命。语文教师应该编制经典阅读推荐书目,推广经典阅读活动,将一些经典作品制作成数字版、网络版,推荐给高中生阅读。在高中语文阅读课上,老师应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经典导读,培养他们经典阅读的习惯,减少阅读低俗化、快餐式现象的发生。

(四)联合家长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家庭阅读对学生成长和教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家长本身而言,也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积极生活方式。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家庭阅读,并且做得很好。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对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有利的。而且作为有着优秀阅读传统的国家,我们有必要继承和保持“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优良传统,教师要联合家长,使家长以身作则,多看书,多跟孩子讨论书,孩子们耳濡目染也会自然而然喜欢阅读。积极构建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让孩子改变沉迷于网络的“快餐式”阅读习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断充实家庭藏书,藏书种类不能仅停留在报纸杂志、当代作品等一些通俗读物上,藏书要多样化、经典化发展,购书的时候多跟孩子沟通交流,酌情考虑他们的需求,要积极努力为孩子阅读创造条件。图书馆是一个很好的阅读场所,父母要充分利用周末等空闲时间,多带孩子去图书馆,积极带领孩子参加图书馆举办的各种阅读活动,培养他们利用图书馆的习惯。

三、结语

网络阅读时代,高中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教学不是很感兴趣,虽然经过老师们的不断努力,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所提高,但是问题依然存在。我们应该重视高中生的阅读现状,既鼓励健康有益的网络阅读,又要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把经典阅读作为高中生的必修课。高中生在学习之余应充分利用时间,利用网络及现实的各种图书资源,感受书籍的魅力,享受阅读带来的美好体验,在阅读中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健康的心理品格,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提升离不开老师、家庭和社会的正确引导,要正确引导高中生正确使用新媒体,趋利避害,让阅读更加深入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在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下,高中生的语文阅读水平肯定会逐步地提高。

摘要:信息化时代是个终身学习的时代,而这个学习的过程需要我们能够有效地进行知识阅读。网络阅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传统的阅读方式正遭遇挑战。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期,新的阅读方式使高中生获取信息快捷方便,阅读内容丰富多样,但也出现一些负面影响,引发阅读危机。作为高中语文教学重中之重的阅读教学,对学生语文能力、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当在课标的指引下,格外重视阅读教学,促进学生发展。本文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力图通过对高中生的网络阅读现状进行研究,进而提出网络阅读环境下正确进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网络阅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主编.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祁恒山.浅议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1)

[3]朱文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如何以学生为本[J].新课程(教师版),2007(6)

浅阅读时代的正向思考 篇10

碎片化之殇

当前, 来自于“碎片化阅读”的抨击很多, 如所谓无法形成完整有逻辑的知识体系、弱化了思考能力、摒弃了深度阅读、容易遗忘、易受情绪牵制、丧失阅读的文化意义, 使整体化和经典性阅读受到挑战等等。于是, 大家开始抵制朋友圈里的“心灵鸡汤”, 开始远离微信圈里的点赞和评论, 开始视“碎片化阅读”为庸俗的代言词。

然而, 我们必须承认, 碎片化阅读以快、精、短为特点, 人们日渐乐意接受碎片化的知识。传统的纸质传统阅读解决的是精神思考的问题, 而以微信等社交媒体引领的浅阅读则是解决信息的问题, 二者都属于阅读的范畴, 其实并不矛盾。

碎片化阅读与辅导员工作

作为一名辅导员, 我们需要借助各种新媒体去了解学生、接触学生, 了解他们的“三观”, 引导他们的“三观”, 我们需要把自己打造成“大V”, 也要成为“网络意见领袖”。因此, “碎片化阅读”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必不可少, 否则无法快捷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无法发现他们的关注热点, 很容易被“网络热词”的洪流淹没, 并与这个时代脱轨。在这个“主要看气质”的年代, 只要一天不“触网”, 瞬间就可能变成“out man”。

正向看待碎片化阅读

调整心态很重要。我们需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去拥抱这个高速信息时代。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使得我们一天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或者订阅号的阅读量, 几乎超越了上个世纪《纽约时报》一年的信息量。即便是浅阅读, 也是将阅读重新送回日常生活, 使我们从读之甚少到读之较多。对步履匆匆的我们而言, 随时捧读可能很难做到, 能在碎片时间里读一些值得一读的碎片文字, 也会有些许收获。

发挥优势传播正能量。面对我们的学生——随处可见的“低头一族”, 我们应该积极发挥浅阅读的优势, 要努力为他们提供更多优美、感人的碎片, 让他们在低头的瞬间能够汲取到更多的正能量, 阅读到更多优美、精致的短章。

主动思考是王道。作为辅导员, 要善于利用“碎片化知识”主动阅读, 独立思考, 随时掌握新技能。我们要建立起科学化、系统化的知识管理方式, 力求把碎片化的便利性、有效性做到极致, 积极引发深入思考, 并周期性地加以回顾。将碎片化知识与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 纳入自己的体系, 理解、内化并灵活运用, 而且将我们的知识管理方法传递给学生, 教他们学会如何更好地利用“碎片化知识”, 学会有目标地阅读, 学会利用手机里的“备忘录”收集整理信息。

由浅入深看阅读。善于利用各种APP, 也可以由“浅阅读”进入“深阅读”。手机APP的广泛运用, 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阅读方式。作为辅导员, 阅读也是为了更好地与学生共享。因此, 我们也要学会输出, 学会整理自己的观点发布分享。当我们学会用自己的思路对于碎片化阅读进行链接, 知识就不再是碎片化的, 而变成一个富有个性的整体了。

上一篇:动脉瓣模型下一篇:发酵乳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