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

2022-08-28

第一篇: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

信息时代的学校网络教学

摘要:本文从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网络及网络教学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学校开展网络教学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网络教学的开展给学校教学带来的新变化、新特点;最后提出了目前开展网络教学的迫切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信息时代,学校教学,网络,网络教学,课堂教学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Internet的不断发展,网上教学已经成为一种现实。所谓网上教学是指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或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学习的知识。当然它还包括教学资源调度,教学计划管理,学生学籍管理等。由于网上教学具有时效性、共享性、交互性和个别化等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网上教学不同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在科技、知识爆炸的时代,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将信息时代的社会细胞(多媒体计算机和掌握了计算机技术的人)连成了一体,实现了人类智慧的连网,并由此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 我校在2003年建设了校园网,并连入了互联网,也在开始尝试网络教学。开展网络教学有何意义?它对学校教学将会带来什么影响?当前开展网络教学应注意些什么?本文想就这些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一、开展网络教学是学校教育面临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

教育是一个产业,其产品的好坏需要社会的检验。我们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来讨论人才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模式。同样,网络教学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我们对网络教学的讨论也必须从信息时代的特点谈起。 信息时代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知识面广;

2、信息量大;

3、知识更新速度快;

4、人才竞争激烈。

这对信息社会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具有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具备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而不应当是只接受知识、只会记忆和背诵前人经验、不善于创新也不敢于创新的知识型人才。其实,创新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度、任何民族"进步的灵魂",在信息时代,由于竞争的激烈,对人才的创新素质的要求显的犹为迫切。

2、培养的人才要学会认知,具有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即信息能力。这是信息社会所需人才的最重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

信息社会知识多、更新快,学习者必须"有选择地学、不断地学",想从老师那里学点知识以"一劳永逸"已经不可能了。"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明智的选择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寻觅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如何利用各种认知手段以不断获得新知,使自己与时代同步。

3、具备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信息的高速更新,一方面需要学习者学会认知,另一方面需要社会构建完善、方便的终身教育体系,使人们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自由的接受教育、进行知识更新。

4、教育要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同样由于信息之多、更新之快、人才竞争之激烈,对教育除了有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以外,还要求其内容科学、方法优化,使学习者可以优质、高效地接受教育。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一方面对教育的产品即人才的素质结构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另一方面对教育的水平及受教育的机会和方便程度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为计算机和网络,我们步入信息社会,同时,计算机和网络也为信息时代的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基于局域网上的教学模式

1.1 多媒体教学网的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网上的教学模式。由于这种教学模式基于教室里的多媒体局域网,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许多相同之处。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对学生进行授课,在这个教学模式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把准备的多媒体CAI 课件放入服务器,以便上课调用,这些课件起辅助教学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信息处理系统是对教、学信息的处理。使教学双方随时能得到反馈的信息。其教学模式如下图1所示

① 支持互动式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时,可将教师机的屏幕(图像、动画、文字)语音(音乐等)实时广播给任意指定的个别、部分或全体学生。也可对学生机实现个别、部分或全体的轮流监看、监听。随时与学生机共用键盘和鼠标,进行对话和可视化辅导,实现交互式教学需要时可指定学生机为教学实例。

② 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能够促进教师改进教育方式,使有创造性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更为出色。把教师的教学与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上的难点。 2.1 教学模式的流程

基于Internet教学模式,它包括教师、学生、课件(CAI、CAL、ICAI、IMCAI 等课件),Internet和WWW技术。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把课件文档,挂在WEB服务器上,网络上的学生经过注册登记,就可在自己工作站上访问教师的WEB站点。教师和学生通常不在同一地点, 学生也不一定在同一个教室,他们也不一定在规定时间内上课。学生自由地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学生通过Internet不仅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而且可以随时阅读、浏览世界各地图书馆的资料和信息;学生除了听课还可以参与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发言。开展课室讨论等。其教学模式如下图3所示。

2.2 Internet教学模式

个别学习者可以通过WWW查询和阅读在线数据库中的信息; 调用在网络上教学软件,由教学软件模拟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也可以通过E-mail或Internet Phone向教师提问,还可以在网上BBS站(电子公告)上提出疑问,征求解答。 这种模式的特点可以24小时进行,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在网上下载学习的内容或向教师请教,从问题的不同时间、角度来学习,这正是建构主义提倡的随机访问学习方法。有助于学习者掌握非良构领域知识,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其缺点缺乏实时的交互性。

2 2.3 Internet教学模式的特点:

①教师必须具有网上教学能力。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教学双方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③学生学习更自主,而且具有网上学习能力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④为学生构建一个多媒体,全方位的虚拟学习环境。

⑤教育的投入小,效益大。

三、网络教学给学校教学带来的新变化、新特点:

1、 校园数字化

随着网络教学的开展,学校将逐步形成依托校园网络的数字化校园环境。包括教学资源的收集、制作、管理系统,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学生管理、考试成绩查阅、改卷系统),电子校园(包括实时授课、点播、答疑、作业提交等系统以及数字图书馆等)等等。

2、 教材的科学化

根据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充分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和超连接的特性,网上教材将趋于多媒体化、非线线性化;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教材更新迅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将有利于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 学生主体化

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了认知的主体,从被动地学到主动地学,从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地学到带着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从按部就班的学习到自定步调自定目标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 而教师角色将逐步发生变化,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讲授者变成信息组织、编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是学生的亲密朋友、"指路人"。

4、 教学组织形式多元化

突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使个别化学习、协同学习、课堂教学、远程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并存,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5、 学生素质合理化

网络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素质结构更为科学合理。

6、 学校开放化

传统的"学校",是限于围墙的学校。广播、电视教学已经突破了这一模式,网络教学特别是远程网络教学的开展更彻底改变了"学校"的概念,使学校成为开放、虚拟、社会化的学校。为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了条件。

四、 对当前学校开展网络教学几点思考

结合目前我国学校网络教学的现状以及我们开展网络教学的实践,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1、 提高认识,

2、 大胆实践,

3、 敢于迈出第一步

开展网络教学的大势所趋,无论如何,我们即将面临的是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因此,一切有可能的学校都应该创造条件开展网络教学。

在开展网络教学的问题上,我们应少一些彷徨,大胆实践,敢于迈出第一步。可以采取抓示范课的形式,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在实干中求发展。

4、 提供条件,

5、 自我加压,

6、 造就高水准的教育技术机构

网络教学的主管部门是学校网络教学的研究者、管理者、培训指导者和保障者,起着领头雁的作用。因此,教育技术中心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网络教学的正常开展。教育技术中心应自我加压,潜心研究,广泛交流,注重网络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学校领导对此应给予高度重视,为教育技术中心的研究和调研提供条件。

7、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 开展网络教学的培训与研讨

网络教育的开展,给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技术机构应不断地对广大的教师进行网络教学方面的培训和研讨,内容可包括现代教育基本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多媒体计算机使用及课件的编制、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网上信息的下载、网页设计以及网上教学信息的开发、网络教学模式等)。当然最佳途径是利用网络开展培训,这样更为真实有效,更有说服力。

9、 注重开发网络功能,

10、 为网络教学开展提供技术保障

网络建成以后,我们只有不断开发其功能,才能为教学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支持。一些院校校园网建成以后,仅仅是作为文件传输的工具,网络运行效益极低,这不仅是巨大的浪费,更给网络教学的开展带来了技术上的障碍。

总之,我们要依托校园网,营造数字化的校园环境,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1、 采取多种途径,

12、 丰富网上教学资源

当前,网上成体系的质量高的教学资源较为匮乏,这严重影响了网络教学的开展。学校的要把丰富网上教学资源作为作为目前网络教学的中心工作来抓。

13、 注重教学设计,

14、 将其作为网络教学的关键

网络只是信息的传输通道,是技术手段,是教学的局部因素。网络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融入其中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这就必须要将以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为基础的教学设计作为开展网络教学的第一要素来考虑,将教学设计作为网络教学的关键。

15、 注重实效,

16、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其明显的优势: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环境建设要求比较低,教学效率比较高,更重要的是师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对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则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的本身。

校园网络是学校教与学的纽带,搞好学历教育,学生可以从校园网上得到更多的知识信息,也能及时地发布自己的信息,并实现网上交流、讨论。这样不仅使学生自主地学习,而大大丰富和充实课余生活。教师的备课可从校园网中获得更多教学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方便地,有选择地比较教学信息资源,然后通过校园网向学生进行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具体的做法是:

(1)教师要建立自己的教学主页;

⑵ 在教学主页要有自己任教课程的多媒体教材(电子版);

⑶ 配合教学进度,定期更新讨论主题及BBS材料;

4 ⑷ 每周定时与网上的学生进行实时交谈、辅导、答疑;

⑸ 利用自己的邮箱(E-mail)收缴学生作业及收集学生对教学意见或建议;

⑹ 建立课程成绩管理系统;

⑺ 建立任教课程的多媒体教学素材数据库;

⑻ 教学主页必须具有良好的导航机构,并提供学生访问相关的Wed站点。 网络教学是学校教育面临信息时代的重大抉择,网络教学的开展给学校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大胆涉足网络教学;但与此同时,不应完全否定传统课堂教学的优长,学校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人文和情感氛围,注重教学的优化设计,寻求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优质高效地培养能够适应时代要求适合21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我国计算机小学辅助教学的新发展---对全国第三届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观摩展示会的思考.张舒予.《中国电化教育》,1999.9

2、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概念、实践及其它.李艺.《中国电化教育》,1999.9

3、世纪回眸--从媒体的演变看电教的发展.崔新春,张秀英.《中国电化教育》,1999.10

4、《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若干问题的探讨》.张青.《中国电化教育》,2000.3

5、 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比较分析.吴军,《中国电化教育》, 2000.6

6、 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评价.刘成新.《电化教育研究》,2000.3

7、 关于internet对教育负面影响的思考.苏春景.聊城师范学院教科所.《电化教育研究》, 2000.3

8、 《教育技术进入信息化发展新阶段》.戟峰,2000.3

9、 《信息革命人类文化: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第三个里程碑》.桑新民.《上海教育》, 1999.3

10、 教育信息化及对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的思考.曹卫真.2000.3

11、 湖南大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杨贯中,《中国电化教育》 1999.10 5

第二篇:网络信息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浅析

【摘要】

当今信息时代,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越来越重要,它日益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本文从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出发,探讨如何趋利避害的进行信息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针对信息时代加强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正确引导。

【关键词】

信息时代 网络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现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种工具,它集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与一身,日益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高校学生正值思想逐渐成熟的时期,接收知识速度较快,因此,网络也必然会对其思想、行为、价值观、政治态度等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种形式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将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

一、 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一) 网络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内容

网络技术毫无疑问是近代先进生产技术的代表作之一,它为丰富和发展马列主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只要我们懂得利用网络,就可以找到大量的信息,从而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

(二) 网络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

网络的大量应用,不仅使得原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得到了巩固与改善,还开拓出了新的教育渠道。它使得广大高校或或主动或被动的革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的形式,从而在增加了教学生动性的同时也满足了对信息量的要求。

(三) 网络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眼界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连接全世界最重要的桥梁,它使得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之间的隔膜被捅破,极大的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对高校学生来说,网络也极大程度的丰富了他们的日常文化生活,使他们可以平等的参与文化交流,拓展了他们的思维和眼界。

二、 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 网络信息太过杂乱和膨胀,高校学生却缺乏筛选信息的能力

网络具有隐蔽性与虚拟性两个特点,它会使得高校学生的责任感和道德感逐渐淡化。从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问题。并且,网络上的信息繁多、杂乱,高校学生社会经验缺乏,还未具备筛选过滤信息的能力,稍微不慎就会被误导。

(二) 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侵蚀对我国高校学生意识形态的冲击

网络作为世界文化的传递桥梁,在带给我们健康信息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也会附带一些消极的、腐朽的思想进来,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拜金主义、唯我主义等腐朽思想现在已经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一小部分人,对我国的民族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这也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很大挑战。

(三) 网络的虚拟也导致了高校学生的人际交往危机

高校学生正处于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人际关系和交往能力将会对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网络的高速发展,使得每个人都有着虚拟的一面,在虚拟的世界里,无需担忧自己的身份,也无需害怕社会与他人的谴责,因而比较容易做出一些不合理的行为,从而难以形成可靠的人际关系;比如欺骗行为等。

三、 医学院校的人文氛围不能忽视

医学类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相对而言更为艰难,尤其在开展人文教育方面,许多医学类院校都遭遇过困境,但也努力进行着尝试和探索。医学类院校开设课程多,学生学习压力大,如何借助校园文化排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医学院不可忽视的问题。“人文氛围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医学校充分发挥现有人文学科的作用,并借助校外人文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教育,增强高校的人文氛围。

现在的信息时代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同时,如何利用校园媒体,如校园广播,系刊,校园网,网络推广等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进一步对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生活的丰富起到好的推进作用,也是我们思政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四、 网络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

(一) 让思政教育进网络

高校应该把网络文化引进校园文化建设当中来,合理利用和引导网络资源,建立积极的、健康的、主流文化阵地。由其是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在网站进行讨论,指导他们用科学发展观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还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加强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的地址网络带来的不良影响。广大高校应该注重提高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和心理学等课程,帮助学生排除网络带给他们的不良影响。

(三)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针对当前部分学生道德和责任感的缺失,高校应该针对性的开展道德教育,从而加强学生的道德意识。还应该将道德教育与网络管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多种形式,培养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 建立一支高效的思政工作队伍

思政队伍是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者和主导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思想素质。因而,高校应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加强工作机制与领导体制的创新,建立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同时,高校也应该建立健全思政队伍的激励和保障体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四、结束语

总之,网络信息在实际生活中飞速发展的今天,其带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和挑战也将日新月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只有不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在新的形势下得到发展,在新的挑战中不断完善,针对信息时代加强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孟苓启,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干部及其作用[J]成才之路.

[2]沈宇辰,浅谈当前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教师.

[3]朱祥文;林秀丽。新时期中专学生不良思想与行为的教育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4]李福森,论网络信息时代中专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J]传承.

第三篇:信息时代的网络安全对大学生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获取丰富的信息和知识。但是,网络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他在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很多不良的信息和新的违法行为也在随着网络的发展而产生。如何面对这一新情况,解决这一新问题,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是高校急需解决的新课题。

网络具有内容丰富、信息传播迅速、环境开放和难以控制等特点。它在为高校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便利的同时,由于以上特点,也为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果在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缺失了网络安全教育,将会给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巨大的危害。所以我们要提倡网络安全,因为网络安全对大学生有重大的影响。

一:积极的影响 1.网络为大学生的生活提供了使利,大学生利用日渐成熟的电子商务,在网上购买教材、衣服、电脑等,也可以在网络上交易二手商品;还可以在网上为自己手机充话费,更改电话服务套餐;还可以通过远程网络视频和远方的亲人面对面的交流。

2.网络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过去,学生基本上从老师及课本上获得知识;查阅资料,往往只能到图书馆才能实现。随着高校招生人数扩增,各高校图书馆资源都十分紧张,压力很大,并且图书馆到了下班时间,就会闭馆,所以许多同学很难能及时查询到所需资料。网络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因特网及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大学生不仅可以很方便的查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还可以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件及学校的重大工作安排。

3.网络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便利,大学生可以通过招聘单位的网站了解一些招聘信息,通过发Email的方式同招聘单位取得联系。这样,大大减少了应聘的盲目性,既减少了经济开支,也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4.网络带来大学生交往方式的改变,网上交友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网络的虚拟性,这种方式去除了互动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网友可以直接交流思想,使个人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既可推心置腹,又可任意调侃,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缓解了生活中交友的心理压力,扩大了交际面。

二:消极的影响

1.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容易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网络文化的虚拟世界中,为大学生提供了与外界交流的途径,这种交流是广泛、安全和隐匿的,人们可以时刻扮演着自己非现实的理想角色。由于脱离了现实交往,长期处于虚拟状态,在互联网上得到情感认同与满足的同时,很多大学生开始由心理上对网络的强烈归属感和依赖感延展到对现实的厌倦与冷漠,在这种消极的不为世情所动的抵触心理下,自我封闭和网络双重人格的形成便在所难免。更使得大学生网民容易游离于集体、群体之外,现实的人际关系淡漠、交往困难。

2.网络文化的交互性和开放性容易导致大学生身心受到危害,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匿名性和交互性,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交流沟通,大量不良信息,如封建迷信、色情暴力、流言蜚语、反动言论等不健康的信息以及低级趣味的网上游戏不经意间便在网络上泛滥。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其本身又缺乏对信息的准确判断,极易受到网络文化不良观念的干扰,引起人格扭曲。

3.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道德意识弱化。由于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和自由性,网络的发展,加速了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吸收、融合,使其在广泛传播中得到发展。网络文化无形中影响了大学生的各种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容易使一些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渗透到大学生中,破坏他们已有的思想、价值和文化。

三、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对策

网络的存在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如果不能合理的使用,反倒被其伤害。因此,对于正确的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意识还比较薄弱的大学生来说,就必须采取可行有效的网络教育方式方法,从而避免大学生误入歧途,保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1.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互联网的开放、自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但是互联网的这种自由也不是绝对的,因此,高校可以通过专题学习、法律宣讲、案例展示等形式进行网络法制教育,也可以通过开办网络法制网页、网络论坛来进行更加广泛的宣传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哪些行为在网上是非法的,

是法律严令禁止的。 2.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是时代的产物,与信息网络相适应,人类面临新的道德要求和选择,于是网络道德应运而生。网络道德是人与人、人与人群关系的行为法则,它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规范,赋予人们在动机或行为上的是非善恶判断标准。网络道德教育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应大力提倡网上道德,树立良好的网上风气,要让大学生懂得不仅在现实中需要尊重他人、遵守伦理道德,在虚拟的网络里也要做到对他人的尊重。

3.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高校应该对计算机课程教学做出明确规定,要求任课老师在讲授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把有关网络安全的相关知识渗透进去。另外,非计算机课程的任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网络犯罪或者违背网络道德的行为后果等现实案例及时的告知学生,辅导员老师更是要充分利用每次和学生接触的机会,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实现全员育人的效果。

4.丰富网络教育载体,创新网络教育形式。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使自己成为网络的驾驭者,而不要成为网络的奴隶。首先,高校要丰富网络载体,比如可以开展网络征文、网络辩论、知识讲座、网络论坛、网络文明知识竞赛、“班级网站设计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生存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弘扬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还有开展“主题团日活动”、“新老生网络经验交流会”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对网络道德和网络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第四篇:信息时代网络安全及对大学生的影响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网络对大学生也存在着很多消极影响。

(一)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容易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网络文化的虚拟世界中,为大学生提供了与外界交流的途径,这种交流是广泛、安全和隐匿的,人们可以时刻扮演着自己非现实的理想角色,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为所欲为而不用受过多的约束。这番虚拟的环境对于好奇心强,喜欢憧憬、刺激,幻想新奇的大学生们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网络社交虽然可以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有一定的正面影响,但同时由于脱离了现实交往,长期处于虚拟状态,在互联网上得到情感认同与满足的同时,很多大学生开始由心理上对网络的强烈归属感和依赖感延展到对现实的厌倦与冷漠,在这种消极的不为世情所动的抵触心理下,自我封闭和网络双重人格的形成便在所难免。更使得大学生网民容易游离于集体、群体之外,现实的人际关系淡漠、交往困难,这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他们忽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二)网络文化的交互性和开放性容易导致大学生身心受到危害,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匿名性和交互性,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交流沟通,大量不良信息,如封建迷信、色情暴力、流言蜚语、反动言论等不健康的信息以及低级趣味的网上游戏不经意间便在网络上泛滥。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其本身又缺乏对信息的准确判断,极易受到网络文化不良观念的干扰,引起人格扭曲。互联网的隐蔽性更是加剧了网络不良文化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借由互联网的隐蔽性进行的欺诈、诽谤等,对于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学习、甚至个人物质利益都有着严重的危害。由于网络传播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和极易被复制的特点,有害信息在网上滋生蔓延的速度超过以往任何传统媒介。网络舆论极易成为整个大学生信息舆论系统的不稳定因素。

(三)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道德意识弱化。由于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和自由性,网络的发展,加速了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吸收、融合,使其在广泛传播中得到发展。网络文化无形中影响了大学生的各种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容易使一些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渗透到大学生中,破坏他们已有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在虚拟空间难免发生改变,在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和独立价值判断能力之前,如果没有适当的引导,就会处于寻求新鲜刺激的心理状态,从网上获取和传播各类信息,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和不良信息的传播,对大学生社会化产生不良影响。如果缺乏清醒认识,久而久之,就会导致道德意识弱化、价值判断能力弱化,进而产生道德危机。

一、网络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一)网络带来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改变,在网络中,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他们可以同时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信息和娱乐节目,一些思潮、观念、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消费方式、娱乐方式等都会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

(二)网络为大学生的生活提供了使利,大学生利用日渐成熟的电子商务,在网上购买教材、衣服、电脑等,也可以在网络上交易二手商品;还可以在网上为自己手机充话费,更改电话服务套餐;还可以通过远程网络视频和远方的亲人面对面的交流。

(三)网络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过去,学生基本上从老师及课本上获得知识;查阅资料,往往只能到图书馆才能实现。随着高校招生人数扩增,各高校图书馆资源都十分紧张,压力很大,并且图书馆到了下班时间,就会闭馆,所以许多同学很难能及时查询到所需资料。网络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因特网及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大学生不仅可以很方便的查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还可以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件及学校的重大工作安排。

(四)网络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便利,大学生可以通过招聘单位的网站了解一些招聘信息,通过发Email的方式同招聘单位取得联系。这样,大大减少了应聘的盲目性,既减少了经济开支,也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五)网络带来大学生交往方式的改变,网上交友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网络的虚拟性,这种方式去除了互动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网友可以直接交流思想,使个人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既可推心置腹,又可任意调侃,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缓解了生活中交友的心理压力,扩大了交际面。

第五篇:网络大数据时代下的银行信息安全保护策略

摘 要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水平快速提升,加速了网络金融行业发展,大数据管理和应用逐渐成为银行机构关注的焦点。然而信息泄露事件频发,信息安全问题形势严峻。本文主要从信息保护技术、敏感数据管理以及外联系统管理三方面对大数据时代下的银行信息安全保护策略提出相关建议,希望为加强银行数据信息保护提供借鉴。

【关键词】网络大数据 银行信息安全 保护

银行自身信息资源与网络数据?w系的有机结合,有效推动银行发展的大数据时代。基于大数据影响,银行用户信息不完全局限于以往的内部系统,通过与互联网相互结合,赋予银行数据信息量大、价值高一级泄露破坏性较强三大特点,本文就大数据环境下银行信息保护提出相应管理策略。

1 加强信息安全保护技术

1.1 数据加密

基于大数据环境下,银行数据与外部环境接触频率逐渐增加,银行信息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数据加密是从根本上加强安全防护,大数据自身具有灵活性特点,其要求银行系统应选择多样形式的加密方式,并对结合运行环境实行针对性的数据加密。根据现存技术条件分析,多模加密技术针对银行系统较为使用。该项技术在保证数据安全防护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了对称算法及非对称算法的相互结合,并基于其自身特性对加密模式进行灵活选择,满足了网络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安全多样化的实际需求。

1.2 访问控制

不同种类的大数据使访问控制需求具有一定差异性,在分析客户信息过程中,需针对历史记录信息进行访问控制、在分析地理信息过程中,需针对精度和尺度进行访问控制、在处理流动数据过程中,需针对实施具体时间进行访问控制。访问控制具备灵活性是符合网络大数据特点需求的必要条件,根据银行大数据的特点分析发现,在常规性和强制性的自主访问控制范围外(DAC/MAC),实行信息流访问控制较为合适,其主要对信息的流动过程进行授权处理,从而在保证信息机密性与完整性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管理。

1.3 安全审计

在网络大数据时代的影响下,使银行系统关联关系具备较强的复杂性。安全审计技术对保证银行系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其在实施过程中需对系统内部的各个功能及用户实现全面覆盖,从而提升该项技术的实效作用。安全审计的工作重点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银行系统日志。利用日志反馈信息对外部因素侵入情况及其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其次,用户必要性权限。主要是严格控制权限范围较大的用户,对其登录信息泄露进行有效控制,从而降低违法侵入的安全隐患。最后,系统更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版本升级,对已知系统漏洞进行及时修复,从根本上掐断违法侵入者的窃取路径。

2 加强敏感数据管理

2.1 选择DLP避免数据泄密

通常情况下,负责存储数据相关设备缺乏严格管理是导致银行系统信息泄露的主要原因,违法侵入者通过特殊手段对数据信息进行盗取,增加了信息安全隐患。DLP(Dataloss prevention)是集数据加密与内网监控一体的软件,其自身功能充分满足银行系统信息保护需求,该软件的实施可对非法信息复制、窃取、拍摄、电子邮件以及信息浏览等操作行为进行监控阻止。同时该软件可结合相关解密技术使用,升级数据被窃取的防御能力,同时如该设备未进行DLP授权,则其不具备查看的权限。

2.2 控制敏感数据访问

严格控制敏感数据并赋予指定人员浏览权限,当指定人员中出现职位调动或离职情况则该访问权限被取消。在网络运行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对敏感数据进行查看,一旦处于安全环境之外需进行权限审批。同时在查看或使用敏感数据过程中,必须进行相关信息登记及跟踪复查,主要复查数据申请意愿是否符合实际用途,在完成使用工作后,对相关记录进行物理清理,加强保护敏感数据浏览程序的严谨性。

2.3 加强测试数据管理

在数据测试过程中选择实验数据不包括真实数据,如业务需要则需进行数据脱敏处理和传输过程技术加密。提取生产数据时应以最小化需求为主要原则,并通过安全运维平台或安全专项终端进行数据提取,让所有操作流程有迹可循。同时针对测试数据的使用过程,应建立实名制监督机制,遵循最小权限原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银行可开设云环境进行测试工作,从而保护数据信息安全。

2.4 加强工作人员信息安全教育

银行信息安全维护关键因素是在于人的问题,加强内部监管并制定惩罚机制,同时明确信息泄露需要承担的责任,对违规操作形成有效制约。目前,银行现存制度中,对敏感数据信息安全和人员保护责任有明确规定,关键是人员层面落实不到位。因此,银行应加强内部工作人员信息安全教育,集体人员开展信息安全分析会,普及风险知识、防御知识以及法律知识,结合相关知识制定员工手册,针对册中内容定期进行考核。同时针对有权限接触敏感信息的人员要求其出具保密证书,并明确因其信息泄露承担的责任。

3 加强外联系统管理

目前,我国针对大数据的应用处理尚处于初级阶段,关于银行大数据处理通常会选择合作方式,该种合作模式被各大银行认可并快速发展,然而相对应的管理机制却有待完善,导致信息安全风险增加。因此,银行机构应从外包现场服务、外联系统以及外包合作开发系统三方面进行有效控制。首先,外部人员维护敏感设备时应有内部人员现场监督。其次,缩短与外联系统的通信时间,避免信息遭到非法截获。最后,针对外包合作系统,银行建立完善的安检机制,审查相关文件代码,保证信息安全。

4 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金融环境,银行信息保护措施应不断加强,对维护用户自身权益具有总要意义。而通过加强信息保护技术、敏感数据管理以及外联系统管理是网络大数据时代下银行保障数据安全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吕虹.大数据背景下的计算机信息安全及隐私保护策略[J].通讯世界,2016(10):116.

[2]李晗.大数据时代网上银行的安全保障义务研究[J].当代法学,2016(04):118-127.

[3]邵若男.大数据时代下电子商务用户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及保护[J].商,2015(23):235.

作者简历

刘宜奎(1987-),男,广东省茂名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实习研究员,从事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研究。

作者单位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学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0300

上一篇:物流客户满意度调查下一篇:为民办实事半年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