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作用

2024-06-11

支持作用(精选十篇)

支持作用 篇1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站在历史的新高度, 从战略全局出发, 全面总结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深刻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决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肩负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 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愿望,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政部门的首要政治任务。财政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策部署上来, 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扎实工作,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确保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落到实处。

财政是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物质基础、政策工具、体制保障和管理手段, 具有优化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分配、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监督管理等重要作用。财政部门大力支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 是建设公共财政的必然选择。因此, 财政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 认真研究完善促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 大力支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是加大财政文化投入力度, 确保中央与地方财政文化投入稳定增长。各级财政要切实增加文化投入, 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进一步拓宽文化投入来源渠道, 努力增加政府非税收入用于文化的投入, 提高各级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比重。

二是优化财政文化支出结构, 进一步加强重点文化领域经费保障。要重点支持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支持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 支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支持中华文化“走出去”, 支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三是创新财政投入和管理方式, 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引导带动金融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 创新财政管理方式, 努力提高文化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益。

四是落实完善各项扶持政策, 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 科学界定文化单位性质和功能, 分层次、分类别实施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 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取得新进展。支持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推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五是建立健全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 不断壮大文化建设整体实力。在进一步巩固和完善非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的同时, 建立健全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 切实加强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管理, 促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篇2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从国际看,金融危机导致的急剧动荡逐渐缓解,世界经济正缓慢复苏,但复苏动力不强,还存在很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全球金融体系仍然脆弱。尤其是美国失业率继续高企、欧洲再现主权债务危机,显示全球经济复苏仍然存在不确定性。目前,欧央行货币政策保持非常宽松的取向,美联储实施了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势必加剧全球流动性泛滥,加大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同时,由于各国经济周期不同步,经济政策主张差异明显,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难度增加。

从国内看,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持续发展存在较多有利条件,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但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除了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外,通胀预期增强,部分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仍然偏高,外汇净流入压力较大也十分突出。而近期物价上涨速度持续加快,通胀压力不断上升,进一步加大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难度。受全球流动性激增、大宗商品价格上扬、国内货币存量较多和劳动力成本趋升等多种因素影响,预计今年CPI仍将维持高位。正确处理好落实稳健货币政策与支持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系

2011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金融机构应深刻理解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和内涵,增强大局意识,切实提高贯彻落实稳健货币政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真正把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各项措施和要求落到实处,并通过切实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升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质量。今年货币政策已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所以防止贷款过快增长是稳健货币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各金融机构必须服从的大局。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稳健货币政策并不会影响经济发展正常的资金需要。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正处于加快发展振兴的关键阶段,有必要继续保持一定的贷款增速。各金融机构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掌握辖区贷款需求总量和需求性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要把握好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保持各期限贷款结构的平衡,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要增强信贷投放灵活性,结合地方经济正处于振兴发展爬坡阶段这一情况,在信贷投放总量可控的前提下,合理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满足合理资金需求,支持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提高贯彻执行稳健货币政策的灵活性、针对性、主动性、敏感性和前瞻性,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在稳健货币政策取向上,各金融机构应比历年更加注重提高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妥善把握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积极配合地方政府的战略部署,注重政策组合效应,保持对经济发展的必要支持力度。更加注重提高针对性。稳健的货币政策力求改变房地产贷款、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中长期贷款占比居高不下的局面,但也要从实际出发,更加注重推动金融机构适当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确保已开工项目资金需求,尤其是要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加注重提高主动性。主动协助地方政府健全地方金融体系,积极做好利率市场化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工作,为改革打好微观基础。更加注重提高敏感性。关注金融风险状况,建立金

融机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措施,密切掌握金融机构经营状况,提高风险预警的灵敏度,严防个别金融机构、个别业务、个别领域风险蔓延演变成系统性风险。更加注重提高前瞻性。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金融盈利点,壮大区域经济总量,促进区域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均衡协调发展。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加中小企业有效资金需求

中小企业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新动力,中央多次强调,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好已出台的金融支持政策,积极吸收、借鉴其他地区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模式和成功经验,创新辖区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做法。在合理控制信贷风险基础上,进一步简化贷款程序,发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门机构的作用,重点满足符合产业和环保政策,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流动资金需求。要积极探索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管理体制,制定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和授信制度,防止由于信贷授信不及时或标准过高而将大部分中小企业排斥在信贷支持对象之外。要针对不同的中小企业研究不同的信贷支持方式,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要根据中小企业的不同生产周期、市场特征及资金需求,合理确定贷款期限,防止人为延长或缩短贷款期限,给中小企业增加利息负担和贷款难度;要从中小企业的实际出发,适应中小企业贷款额度小、频率高的特点,积极开发设计适合中小企业发展模式的金融产品,大力开办应收账款质押、股权、仓单、货权、林权等权力质、抵押贷款,灵活运用票据贴现、信用证等融资方式,逐步推出商业承兑汇票业务,满足不同类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积极推进和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各类信贷担保机构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以及担保与保险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服务。要充分利用政银企对接平台强化银企沟通,建立长期的银企对接合作机制。

加强对“三农”的金融支持,保障“三农”发展的资金需求

201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完善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都要进一步增加涉农信贷投放。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

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和配合,发挥信贷资金的杠杆作用,扩大货币政策效应为把稳健的货币政策落到实处,应积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调和配合,宣传解释稳健的货币政策,给政府出好主意,拓展融资渠道,增强本地区对资金的吸引力,为经济发展争取资金支持。要加强与发改委、统计局、工信局、金融办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增强与政府部门联合举办项目推介会的频度和力度,促进金融和企

业供需的有机对接,积极为拓宽融资渠道提供服务。继续健全和完善经济金融形势分析季度例会制度,加强对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的调查、分析和反馈。地方金融机构一定要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增强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力争在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振兴方面有新的更大的作为。

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宏观政策实施效应的评估和反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贯彻落实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应积极配合政府大力推进金融安全区创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加大失信惩戒,保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各家金融机构要积极与地方政府、司法、工商等职能部门配合,与企业加强协调,充分发挥金融同业优势,促进辖内社会信用环境的根本好转。要坚持金融支持经济发展与维护信贷资金安全并重,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发生信贷资金风险作为金融服务的基本出发点,统筹兼顾,密切关注信贷高速增长情况下银行资产质量和安全问题。充分发挥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的作用,更好地防范和处置金融风险;加强对经济回升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的监测,严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金融运行平稳,为地方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保驾护航。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

一、金融业的产生对经济的影响

金融业包括一切与货币有关的活动,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并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古老的农业时代,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孕育了货币的产生,其作为媒介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降低了交易费用,使商品交易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上展开,让社会财富能够在区际、代际间的一传播、延续和继承,货币的产生也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积累货币区实现自己财富的增值,激发了人们创造财富的无限欲望。可以说,货币的出现时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从此,金融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开始发挥作用。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使原先在同一过程中买卖紧密结合的物物交换,分割成买和卖两个阶段。如果卖者在出卖以后暂不去购买,或者给予购买的人自己的产品还没有卖出,便产生了赊销,预付和接待,这就出现了信用活动。中世纪城市商业经济的兴起以及重商主义的兴盛,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借贷活动以及借贷工具的发展。同时,航海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商业的发展,繁荣了信用活动,使得及信用工具多样化。

信用工具和信用形式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资金转移和生产者资金规模限制的问题,这使得金融工具的交易成为可能。信用工具的交易又使得信用工具本身成为金融性的供交易的商品,从此金融市场就与商品市场、劳务市场一起成为支撑商品经济大厦的三大支柱。

在古代,由于人们经济活动区域狭小、分裂和不统一,导致货币不统一,为了适应商品跨区域流通的要求,货币兑换业产生了。随着自信规模的扩大,又逐渐开办保管现款业务,进而办理借贷,最后发展成为私人银行。这些商业银行的产生旨在为顺畅流通而健全通货,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可见,金融业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货币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同时,金融业的产生和发展又保证了货币流通的正常进行,从而推动了经济的顺畅发展。

二、工业经济时代的金融发展与经济

18世纪60年代,英国发生工业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正式确立,金融业也以此为标志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对经济的主动性作用

在金融业产生的最初阶段,在高利贷信用模式下,放款者没有把吸收货币当作真正的业务来经营,这时的银行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是很下的。高利息使得只能资本家的利润很低甚至无利可图,他们迫切需要低利息以及能汇集社会闲置资本的现代意义的银行。从而,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和发展的银行业在17世纪逐步建立起来。到19世纪后半叶,在英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英格兰银行为中央银行并辅之以商业银行等不同种类的专业信用机构的金融体系。英格兰银行把银行券的发行扩展到用于为新兴工商业提供贷款支持,并以经营获利为目标,开辟了银行向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使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由最初的“适应性”作用转变为“主动性作用”,金融的地位发生了重要变化。随后,各国都逐渐建立了现代化商业银行。这些银行的产生和发展,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银行作为“万能的垄断者”对经济产生了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迅猛发展,造成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导致银行的集中。银行数目急剧减少,而银行资本却急剧增加,银行所支配的资本大部分都掌握在大银行手中,大银行分支机构迅速发展壮大。银行垄断组织的实力进一步增长和加强;金融机构呈现多样化趋势;对外扩张速度加快,形成了具有国际意义的跨国银行。银行垄断在世界范围内变成了一种对经济、政治等社会活动施加影响、发挥重要作用的组织。

由于信用的发展和银行垄断的形成,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银行对企业的资金供应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银行可以通过信用活动监督企业的活动,有的还通过购买企业的股票参与企业的活动。而垄断的工业资本也用过购买银行股票等多种渠道参与银行的活动,这样,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起来,形成了金融寡头。金融寡头以银行为中心不仅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且主宰着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3.银行券的产生为部队换纸币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人们更多地是关心货币是否能买到价值相当的商品,而不是或实体的价值量。流通中磨损的铸币依然被人们在流通中运用,说明货币可以用象征性的货币符号来代替铸币执行其职能。

银行券最初是兑换金银货币的凭证。后来,和银行以自己拥有的金银货币为保证,发行自己的银行券。从开始在一张空白的字句上临时填写金额,到后来发展成为事先印制好的具有不同面额的钞票。这样,银行券就成为银行发出的代替金银货币流通的可随时兑换的信用货币。银行券的出现时货币币材的一大转折,为纸币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战之前的30多年间,金本位体制解体,金铸币流通中介,部队换信用货币广泛流通,使经济不再受各国黄金储备数量的制约,信用货币可以在生产潜力允许的情况下先于生产而出现在经济生活中,并带动经济的发展,这使得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大大提高。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由“主动性”转变为“先导性”。

三、后工业经济时代的金融与经济

在后工业时代,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资源配置和资本流动的全球化成为其主要特征,表明经济和金融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随着黄金和美元的彻底脱钩,完全意义的信用货币制度建立起来。在此制度下,货币供给在技术上以无限制,也为金融最大幅度地为经济服务解除了最后的障碍。

电子货币、网上银行等电子、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在这一阶得到了很大发展,在技术的依托下,国际金融快速发展,国际资本流动速度大大加快。

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加深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国际贸易、交流的发展,有利于商

品和资本的流动,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新的机遇,金融对经济的先导性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四、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分析

虽然现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已基本明确,但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争论自古就有。下面,就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几种理论作一个简要说明。

1.古典学派的货币中性理论

早期的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往往将与商品交换相关的价值决定理论和货币理论截然分开。他们认为,商品价格由商品的供求情况决定,商品之间的比价关系即山品的相对价格决定着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等关系,而商品的绝对价格水平是由货币数量决定的,这样就将绝对价格水平和商品市场的供求完全分开,将价值理论与价格理论(货币理论)完全分开。

根据货币中性理论,经济活动本身是不受货币因素影响的。货币在经济基础中的作用仅是媒介商品的流通。它对经济既不无正面影响,也无负面影响,是经济中的中立因素,货币数量的变化只是引起商品价格水平成比例地变化,而不影响商品之间的比价关系。

货币中性论观点只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不仅忽视了货币的价值贮藏作用,更无视货币在媒介资本转移、实现储蓄配置方面的作用。古典货币分析的这种局限性,在货币关系比较简单的时期表现的还不太明显,但随着货币以及金融对实际经济渗透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古典经济学的货币理论难以对现实经济作出合理解释。

2.维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

19世纪下半叶,货币量和物价水平反向变动的事实,引起了人们对货币中性论的怀疑。瑞典学派的先驱纳特·维克塞尔(Knut Wicksell)通过对利率和物价及经济变动的关系的研究,在肯定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累积过程理论。

他认为,货币对经济学的影响是通过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相一致或相背离来实现的。根据维克塞尔的定义,货币利率即现行的市场借贷利率,自然利率实际上是指投资的预期利润率。当货币数量增加时,货币利率小于自然利率,一方面,使储蓄受到抑制,消费需求增加;另一方面,货币利率相对偏低使企业的盈利机会增加,企业家觉得有利可图,便会扩大投资,增加产出。然而,随着收入和指出的增加,物价上涨,就会出现累积性经济扩张过程。相反,当货币数量减少,货币利率大于自然利率,则出现生产萎缩、收入减少、物价下跌等累积性经济紧缩过程。只有当货币利率等于自然利率时,经济才能实现均衡。

维克塞尔认为,在现实经济社会中,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的背离是绝对的,只要两者有差距存在,累积过程就不会停止,物价水平的上涨和下跌也不会停止,社会经济的均衡就会遭到破坏,此时,货币为非中性的。

3.凯恩斯学派的货币经济理论关于货币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

1963年,凯恩斯《通论》的出版彻底结束了货币与经济的“二分法”,将传统实物经济分析全部纳入货币分析体系。凯恩斯认为,经济中存在着资本边际递减规律,投资决定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之比。资本边际效率即预期利润率,是由资本资产的未来收益与其供给价格之比来决定的。对投资企业来说,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分别代表其投资的投入和产出。如果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息率,投资就显得有利可图,会扩大投资;如果资本边际效率小于利息率,投资就无利可图,会消减投资。

他认为,由中央银行决定的货币供给量可以当作外在变量来对待,货币供求的均衡决定利率水平,因此,中央银行能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调节利率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4.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分析

1960年,格利(John G.Gurley)和肖(Edward S.Show)发表了《金融理论中的货币》,通过建立基本模型来分析金融在经济中的角色与作用。他们提出了以多种金融资产、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和完整的金融政策为基本内容的广义货币金融理论。通过建立以个比较完整的关

于货币、站务以及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他们提出单位之间的储蓄——投资差异是金融制度存在的前提的思想,强调了离开经济发展,金融发展是难以理解的基本论断。

1968年,戈德史密斯(Raymond W.Goldsmith)发表了《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通过相关比率指标对一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进行了结合和数量分析。在异国经济发展中,金融相关率的基本变动趋势是上升的,但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稳定。随着经济和金融的发展,金融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金融机构发行的间接金融工具比重会逐渐下降,而非金融机构发行的直接金融工具的比重逐步上升。戈德史密斯认为,金融上层结构能通过提高储蓄和投资总水平和有效配置资金,促进经济增长,改善经济运行。

1937年,肖(Edward S.Show)和罗纳德·麦金农(Ronald I.Mckinnon)分别发表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提出的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理论,指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促进关系。两人详细地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的特殊性,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实行金融深化战略的政策主张。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市场机制不完善、金融市场落后、经济处于割裂状态、政府对金融实行管制、汇率高估等金融压抑的现象。金融压抑使得金融机构难以有效地利用闲置资金,难以有效地配置资源,这就形成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

随后,在20实际90年代后出现的斯蒂格利茨的金融约束理论和金融协调理论等,都从金融到底该如何去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阐述金融和经济的关系。如何能够合理的进行金融改革来促进而不是使经济发生倒退或危机,仍然是一个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解决的问题。总之,不管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理论研究发展的角度来看,金融与经济大致有以下关系:

1.经济发展决定金融发展。货币的产生、信用的出现、金融机构的出现、金融工具的创新、监管机构的完善等,都离不开经济的发展。金融在于整体经济的关系中处于从属地位,金融是为整体经济发展而服务的。

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师支持作用的感悟 篇3

一、帮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潜能选择运动内容。教师可以在幼儿遇到困难时给予支持,以免因为干涉而影响幼儿的运动兴趣。当然,教师的支持必须建立在观察孩子的基础上。教师细致的观察、正确的判断及指导能够帮助幼儿接受挑战,收获成功。

案例一:

户外体育活动开始了,小一班的孩子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运动器械,有跳跳球、平衡器、高跷、跷跷板、皮球……我观察到班上A、B、C三位孩子在玩平衡器,他们踏上平衡器左右跷着,玩得特别溜。旁边围着的几位孩子都羡慕地看着他们。男孩子D也想试试,但是他一脚踩上去就掉了下来,试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无奈又失望。我走过去问:“需要老师扶你一下吗?”他很高兴地伸出双手,在我的帮助下成功地踏上了平衡器,一脸的满足。过了一会儿,我说:“我要去拿个东西,你扶着窗台试试好吗?”他很乐意地接受了,扶着窗台的防盗网玩得很高兴,还不时地看着A、B、C三位孩子。女孩子E、F、G看见了也去搬来平衡器,扶着窗台开心地玩起来,还互相交流着。

分析:

孩子选择什么器械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及能力而定的。男孩D很羡慕A、B、C三位孩子的成功,也很想尝试玩平衡器,教师不留痕迹的支持让D成功地玩上了平衡器,符合D的发展需求。接下来,教师为了促进D的发展,用“我要去拿个东西,你扶着窗台试试好吗”提示他利用周围环境来帮助自己。同伴之间的模仿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孩子E、F、G及时迁移了同伴的经验。教师提供的小小支架产生了很好的教育效应,使幼儿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二、把幼儿的运动兴趣引向深入

不同年龄段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上存在很大差异。小班幼儿对外界环境不是特别敏感,在利用环境上需要教师的引导,大班幼儿能在周围环境中寻找适宜的材料来满足自己的运动需求。如果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能不断满足自己的挑战心理,幼儿将进入良好的学习轨道。因此,教师在活动中应细心观察,及时把握幼儿的兴趣点,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支持,把其运动兴趣引向深入。

案例二:

大班几个男孩一人拿了一个篮球,但没拍几下就觉得没意思了,他们想找个地方投篮。他们四处寻找,发现攀登架上有三个排成竖列的圈,便试着往里投球。他们越投越有兴趣,不断挑战新的高度。我决定在攀登架的最高处装个简易的篮筐,既符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以满足幼儿的投篮兴趣和需要。

分析:

当环境中没有篮筐时,幼儿会自己寻找“山寨篮筐”来满足自己的投篮兴趣。但是,如果教师没有关注到幼儿的兴趣点,提供适宜的支持,幼儿的兴趣就会随着挑战性的减弱而减弱,并随之消失。可见,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材料是支持幼儿进一步学习的有效方式。教师就地提供的一个简易篮筐巧妙地支持了幼儿发展投篮技能的需要,促使幼儿在原来的基础上努力提升。

三、促进幼儿运动思维的发展

在户外体育活动中,适宜的语言能起到引领作用,为幼儿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促进幼儿运动思维的发展。

案例三:

在大班户外体育活动“小小坦克兵”中,教师出示一辆“坦克”——卷成圈儿的草席,问幼儿:“谁能扮‘坦克’兵把坦克从这头开到那头?”一个幼儿上来尝试。只见他钻进“坦克”奋力向前开,但出现了很多问题。教师便引导幼儿讨论:“他开‘坦克’出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困难?”观看的幼儿说:“草席总会掉。”“开得很慢。”“坦克走不直。”……开“坦克“的幼儿说:“草席总会掉,看不见前面的路。”接下来,教师让全班幼儿都去开“坦克”:“你们有什么办法让草席不掉,并让‘坦克’走直线?”孩子们充满好奇地投入游戏,玩着玩着,出现了两人合作的玩法:一个开“坦克”,一个扶着草席,实现了让“坦克”前行的目标。教师于是召集孩子们观摩:“他们的玩法有什么特点?如果你们还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再去试试。”接下来,教师投放不同规格的草席,并提出:“这儿有大小不同的‘坦克’,大家可自己选择着玩,看谁的玩法和别人不一样。”孩子们自主选择材料玩起来,探索着不同的玩法。有的五人一组,其中三人一队开‘坦克’,两边各一人扶着;有的三人合作,一人开‘坦克’,两侧各一人扶着……在活动后的交流分享环节,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总结:“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让草席不掉、让‘坦克’走直线的?”大家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丰富多样。

分析:

在活动“小小坦克兵”中,开坦克游戏富有挑战性,特别适合大班幼儿。在整个活动中,教师的语言提示简练、清晰、指向明确,一步一步地引导幼儿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你们有什么办法让草席不掉,并让‘坦克’走直线”,这涵盖了运动思维发展、社会性发展等多方面的价值。在探索玩法的过程中,幼儿的合作意愿不是教师给予的,而是幼儿解决问题的需求。孩子们通过尝试得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两侧有人扶着草席可解决让草席不掉的问题,用语言配合可实现让“坦克”走直线的目标,不同的合作方式可以获得不同的活动体验。

宗教艺术对宗教传播的支持作用分析 篇4

同时, 国内新闻传播学界对美国女学者苏珊·朗格的研究也缺乏。2013年12月9日点击中国知网搜索, 以篇名为检索项, 分别以“苏珊·朗格”和“朗格”为检索词, 都检索到0篇新闻与传媒类论文;以关键词为检索项, 以“朗格”为检索词, 检索到0篇新闻与传媒类论文。然而, 朗格是传播学三大学派之一的媒介环境学派的先驱和奠基人之一。除了媒介环境学家的身份外, 朗格还是著名的哲学家、符号学家、美学家。而且, 恰恰是朗格的理论, 从符号研究的角度对宗教艺术对宗教传播的支持作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一、艺术与宗教艺术

(一) 朗格对艺术的界定

为了以朗格的符号理论分析宗教艺术对宗教传播的支持作用, 需要先了解朗格对艺术的界定。朗格认为, 所有的艺术都是人类情感的创造形式, 从远古的呼吸和移动四肢的活力感觉, 甚至突然的休息, 到爱、痛苦、狂想这样深刻的情感, 艺术的本质特征由这种广博而又单一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目的所规定。“表现性”是所有种类艺术的共同特征, 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件表现性形式, 这种创造出来的形式所表现的就是人类的情感。可见, 艺术品本质上所表现的正是人类情感的本质。凡是用语言难以完成的那些任务———呈现感情和情绪活动的本质和结构的任务———都可以由艺术品来完成。

(二) 宗教艺术是宗教与艺术的融合体, 宗教艺术支持宗教传播

宗教艺术以艺术的方式表征宗教精神, 属于宗教文化的范畴。宗教艺术以生动表现宗教教义和精神、发展传播宗教为职责。宗教艺术成功利用生动感人的形式, 使宗教思想为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不同的人易于接受。宗教发展与传播的实践证明, 宗教艺术对宗教系统的其它方面, 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强化作用, 能增强它们吸引教徒、加强或形成教徒宗教信仰的作用。人类的情感浩瀚又微妙, 但又是共通的, 所以, 艺术可以将用宗教教义表达出来令人觉得深奥的宗教思想, 转化为一般人都能领会与感受的形式, 并通过艺术渲染使宗教特有的神圣、肃穆得以表现。

二、宗教艺术支持宗教传播的符号理论分析

宗教艺术之所以能起到支持宗教传播的作用, 在于它采用的符号模式。通过朗格的符号划分理论, 可以明晰这个问题。

(一) 朗格对两种符号模式的划分

朗格认为, 人类心灵把经验转化为符号的独特需求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表征模式:推理性符号模式和非推理性符号 (表现性) 模式。前者严格讲就是语言符号, 后者严格讲是除了语言外的其他所有符号模式。两者具有同等的符号性, 都反映了高级的精神活动, 但形式和结构不同:它们表现的人的感知频谱不同, 前者表现的是人类的思想, 后者表达的是人类的情感。

推理性符号多半是真实性或命题式的语言, 表现性符号包括一般所谓的艺术, 比如摄影、舞蹈、雕塑和电影。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

1. 推理性符号有助于线性思维、逻辑推理,

有助于拆借并重构思想使之以逻辑和语法序列展开;而表现性符号促进瞬间的、难以言传的领会。

语言以逻辑、论辩等方式表现思想, 语言符号组成话语, 话语是由一套具体的再现形式和逻辑特征来界定的。表现性符号不具备话语理性思维、论辩和推理的功能, 模拟的对象是人类的一切情感。如朗格在论述舞蹈时说, 一个舞蹈表现或具备了人类情感的种种特征, 这就是人们所谓“内在生活”所具有的节奏和联系、复杂性和丰富性等特征。郎格又说:我所说的“内心生活”, 是指一个人对世界生活形式的内在感受。通常情况下, 这类经验只能被模糊地意识到, 因为它们大部分是不可名状的。

2. 推理性符号组成的话语指向价值判断的正误, 表现性符号组成的艺术关注的是情感。

语言组成的命题性话语的价值标准是正误, 命题性话语需要时间、现实世界中的对象物来验证其对错, 在非语词世界中寻找证据。与此相反, 表现性符号用于各种艺术表现, 艺术的价值标准不在于对错问题, 而是情感上是否和谐。

(二) 宗教艺术属于表现性符号模式, 完成推理性模式难以完成的任务

人类体验到的世界的思想部分能用语言逻辑、推演表达;情感部分则微妙而不易言传, 往往以艺术的形式来表达。宗教艺术通过宗教建筑、雕塑等艺术形式服务于宗教活动, 属于非推理性模式的范围, 即人类所体验、体会到的情感世界。

语言只能表达人类浩瀚意识的一部分, 有局促性。一定程度上, 语言是浅表的刺绣, 底下是深层的意识过程。语言只能表达意识的片断或者碎片, 深层意识的海洋浩瀚而又无边无际, 语言这种浅表的刺绣没有能力完成表达的任务。正如朗格所强调的, 在技术意义上, 语言是一种抽样的方式, 只在某种现象、某种程度上比如光波、声波的部分振荡中抽取一部分样品, 而不是再现整个频谱。命题性语言可以说是我们经验的样品, 只代表感知经验的波峰和波谷。而在我们的文化史上, 这些现象对我们的生存而言, 是必要的零碎片断。在我们这个生物体的体验里, “声波”的其余部分静寂无声, 因为我们没有合适的语词来表达这些静寂的部分。

那么, 我们体验中静寂的部分比如宗教给我们的神秘感觉该如何表达呢?艺术地传播。宗教教义阐明了很多道理, 但宗教艺术传播了人类难以描述的种种宗教情感, 或神秘, 或神圣, 或沉静。宗教除了语言这种教义的传播, 还采用了丰富的宗教艺术传播形式。原因如朗格所说, 语言难以完成的那些任务———呈现感情和情绪活动的任务, 都需要艺术来完成。宗教的神秘意识属于日常生活中经历不到的有神秘色彩的内容, 是很难用语言描述的。施门慈描写过一个神秘的意识, 明确表达了语言的不可表达性。施门慈说:“就是现在, 我也不能找到语言, 将它说得明白。”鉴于语言的局限性, 宗教艺术就可以发挥特有的传播情感、情绪的作用。

结语

需要说明的是, 宗教艺术中也有使用语言的艺术, 如诗歌、文学艺术, 它们和其他诉诸形象、音乐的艺术一起服务于宗教传播。只是这两种宗教艺术诉诸于语言这种推理性符号, 其他艺术诉诸于形象、动作、音乐等表现性符号。

虽然都是使用语言符号, 但宗教教义不属于艺术范畴之内, 而诗歌、文学则属于艺术的范畴内。艺术作为一种表现性形式也就是一种知觉或想象的整体, 朗格认为, 对艺术意味的知觉就是一种直觉, 艺术品的意味是永远也不能通过推理性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诗歌、文学艺术虽然使用语言, 但不是推理性的, 而是表达的知觉的或者想象的整体, 这种为知觉而存在的事物是一种虚的实体, 表达的仍然是情感, 供我们去感知, 更多的是去想象。而且, 通过朗格的符号理论, 我们知道, 诗歌、文学艺术不需要向外推延和逻辑的验证, 宗教教义表达的哲理属于人类经验抽象出来的一部分, 是逻辑的思想, 不是知觉和想象的整体, 需要向外的推延验证。

总之, 宗教艺术的传播及效果不是推理性符号所能为的。宗教艺术作为表征人类情感的形式, 能表达人类高度复杂的情感, 实现传播诸种难以言传的、微妙的、精妙的情感的效果, 从而能被用来表现和传播宗教信仰, 为宗教活动服务。

摘要:宗教艺术从宗教中寻找艺术表现的根据表现宗教精神。据苏珊·朗格的符号理论, 宗教艺术起到支持宗教传播的作用, 是因为宗教艺术本质上就是以表现性符号来表现情感的形式, 能够表现推理性符号难以描述的情感。

论危机干预中社会支持网络的作用 篇5

论危机干预中社会支持网络的作用

在众多的关于危机干预的研究中,专业危机干预人员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重视,而对社会支持网络成员潜在的积极影响却被忽视.本文从社会支持网络成员在危机干预中的优点和在干预危机过程中的作用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作 者:陈晓云 Chen Xiaoyun 作者单位: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福建,福州,350007刊 名: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英文刊名:THE STUDY OF SOCIAL PUBLIC SECURITY年,卷(期):15(6)分类号:B849关键词:危机 危机干预 社会支持网络 作用

支持作用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支持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用粉笔把教学内容书写在黑板上传授给学生,教学方法过于呆板单调,授课方式过于机械乏味,抽象的理论讲解不透,课堂效果不佳。现代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教学媒体、教材、学生的有机结合。教师把教材中图形、表格、文本等静止的知识通过动画、图像、声音、视频等动感形式呈现给学生,彰显了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本文通过数学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以个人视角探讨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支持作用。

一、运用信息技术复习旧知,可以帮助学生再现知识

在教学新知之前,为了检验学生对已学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都会选择一些与新知相关联的复习题,通过运用课件演示,既直观、快捷、规范,又可以快速唤起学生记忆,帮助学生再现、运用旧知。

例如复习《统计图》时,教师首先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分别说出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以及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扇形统计图的各自特点,对比掌握知识。既省时规范,又自然明了。

二、运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由于形象直观、声画同步、图文并茂、伸缩能变的特点,可以展示多种多样、功能齐全的感性资料。它能把抽象、枯燥、无趣的数学,变得丰富、感性、有趣;能把学生从封闭、单一的课堂带入开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运用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去探究触手可及的数学知识。它也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应用情境、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这样学生就会从厌学、惧学、怕学变成想学、愿学、爱学,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学习《圆的认识》时,先通过几个课件演示生活中的实物图,如太阳、圆桌、钟表、车轮、硬币等,先让学生初步感知图形的精美,激发好奇心,进而观察实物共同的特征,然后教师再演示课件覆盖与实物相吻合的轮廓线,最后拿掉实物,剩下“圆”形,这样自然导入新课。

三、运用信息技术呈现新知,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数学新知时,有些知识点如果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分析是比较困难的。而运用信息技术,则可化难为易,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让学生在乐中学习,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公式》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展开图形的过程,最终圆柱的侧面展开的图形为已知的长方形图形,圆柱的侧面积求解就转换为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了,降低了学生空间立体想象的难度,突破了教学难点,难题便迎刃而解。

在新知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图形的割补、平移、拼接,更能直观地体现分析探究的过程。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分别数出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在屏幕表格上填写学生测量的长和宽、底和高、面积数据,初步比较面积相等时底和长、高和宽的关系;再引导学生用割补的方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课件演示多种切割、平移、补拼的过程,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转化后的长方形面积相等,再次验证了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长方形的宽这一结论,从而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突出了教学重点,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

四、运用信息技术巩固提升,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在练习巩固环节中,有大量的书写内容,无论是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还是画图题、计算题、应用题,都需要教师板书,这样占用了较多的课堂时间,而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加快教学节奏,使有限的教学时间产生更高的教学效率。

例如巩固练习《圆的认识》时,判断哪些线段是直径,通过演示圆中各条线段图形课件来直观判断,从而巩固直径符合两端点在圆上、经过圆心、一条线段这三个特征。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的概念,将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

例如拓展练习《5的乘法口诀》时,屏幕出示大钟面,教师边演示边提问:分针从0点走1个小格是1分钟,指针指向1时是1大格,走了多少分钟?走了2大格是多少分钟?能用5的哪句乘法口诀计算?分别走了3、4、5大格是多少分钟?用哪句乘法口诀?如果指针指向6时,是多少分钟?

随着信息技术能力提升项目国培及校本培训的不断普及,我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极大地方便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教师教学热情高涨,感受到信息技术的支持给教学带来的便捷。当然在具体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已有学习经验、认知水平、实际接受能力、教材内容特点,努力营造有趣的数学教学氛围,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最大限度地支持小学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财政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职能作用 篇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描绘了我国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建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摆在“十一五”时期主要任务的第一条, 并具体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的新农村建设要求, 为我们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努力方向。这一重大举措, 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 体现了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 体现了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要求, 对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第一,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第二,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三,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现实需要。第四,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二、履行公共财政作用支持新农村建设

随着建设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财政部门应积极积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按照中央提出的“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 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 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的“三个高于”要求, 调整财政性资金的投向和结构, 大幅度增加对“三农”投入, 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在加大财政支农的同时, 整合支农资金, 突出支出重点,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支持农田水利、农村道路、土地治理和生态建设, 切实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2、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按照“明确各级责任、分级负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要求, 支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2006年起, 全部免除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学生的学杂费, 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对农民种粮收益综合补贴制度, 着力解决种粮农民比较收益低的问题。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 提高政府补贴标准, 逐步在全区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逐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3、努力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按照财力向基层下移、保证基层财政稳健运转的要求,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继续贯彻落实“三奖一补”政策, 对产粮大县继续给予财力奖励;制定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绩效评价办法;推进“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提高基层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财力保障。

4、发挥财政性资金的诱导作用, 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

按照财政性资金安排“三个高于”的要求, 综合运用国债、税收、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政策手段, 尽力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入, 引导各类资金, 特别是引导建设资金由投向城市建设为主转为更多地支持农村建设。鼓励各类工商企业投资农业, 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 形成农业多元化投入格局。

5、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 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贯彻落实各级政府党委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重大决策, 整合现有政府性专项资金, 集中财力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 重点支持基础产业建设和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建设

三、让财政作为农村百姓的坚强后盾

1、健全发放财政涉农补贴“一折通”制度

所谓财政涉农补贴“一折通”发放, 就是财政部门根据农户提供的姓名、身份证号码为其在农村信用社办理补贴专用存折, 由农村信用社根据财政部门提供的资金发放清册, 将粮食直补、农村低保、农民养老保险、计划生育家庭奖励、革命伤残军人补助、三属抚恤金、村干部报酬、五保户供养费等财政涉农补贴、补助 (具体项目由当地政府确定) 直接打入补贴专用存折。财政涉农补贴实行“一折通”发放, 是财政涉农补贴兑付方式的重大改革。它有利于防止挪用、截留、抵扣农民的补贴资金, 确保党的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有利于构建环节少、效率高、成本低的补贴资金统一发放服务平台, 方便基层和农民, 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有利于解决多头发放、透明度不高、不便于监督等问题, 建立公正透明的财政涉农补贴资金的发放机制。

农村广大基层干部要加强学习, 提高认识, 从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实行“一折通”发放工作的意义, 支持和配合这项改革。“一折通”发放工作主要由财政部门和信用社负责。但诸如农户信息的采集、存折发放现场组织以及补贴资金告示书发放到户等工作, 乡村干部应责无旁贷地进行配合。要认真规范行政行为, 严格执行政策和纪律, 不代领代发农户补贴专用存折, 特别要加强法制观念, 坚决杜绝收回农户专用存折、冒领补贴资金抵扣水费、集资等费用的违法行为。

财政涉农补贴实行“一折通”发放, 直接受惠的是广大农民朋友, 但是做好这项工作也必须要广大农民朋友的配合和支持。一是要请广大农民朋友向乡镇财政所提供真实、准确的姓名、身份证号码以及相关的信息资料, 保证各项补贴资金发放不出现差错;二是农户领取存折后请及时更换密码, 以防止他人冒领代领;三是请妥善保管好补贴专用存折。四是不要集中取款挤兑。进入专用存折上的各项补贴资金, 与农户储蓄存折上的存款一样, 受国家法律保护, 农民尽可放心。如果不急于用钱, 不要一发放补贴即将钱取走, 造成挤兑。挤兑补贴资金, 既加大信用社的工作量, 影响信用社正常营业, 又要排长队取款费工费时, 给自己造成不便。

2、完善低保资金制度

目前, 我国因自然或历史等条件限制, 靠自身能力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城乡困难群众每年约有1亿人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救助, 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但是, 从客观上看,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

农村的社会救助与保障制度建设落后于城市。农村低保只在少数经济发达的地方推行, 其法律层次较低, 刚性不强。农村的社会救助与保障水平也落后于城市。农村社会救助与保障法制建设滞后。目前, 在农村除了五保供养国家颁布条例外, 其自然灾害救济、农村低保、定期定量的特困救助、住房救助以及慈善捐助等尚无一套规范的法律体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 要将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保体系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

建立统一、规范、城乡一体化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并根据不同类别、不同群体, 分别制定具体的低保标准和补助办法。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具备现实的基础。

建议中央财政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纳入预算, 并重点对西部贫困地区给予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补助, 确保贫困地区众多的困难群众不至于因为地方财力有限而失去保障。

对城乡中不同类型的困难群众进行科学合理分类, 整合资源, 规范资金下拨渠道。建立统一规范的城乡救助与保障体系, 合理地确定不同类别人员的家庭收入核查办法和补助标准, 解决城乡不同类型人员补助标准高低参差不齐, 补助标准不合理、不公平的问题。规范资金的下拨方式与使用, 确保资金的使用效果。加强资金的监管与效益评估, 推进社会救助与保障向健康的轨道发展。

摘要: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 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和农村公益事业发展,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财政资金,职能作用,财政支持,涉农补贴,“一折通”,低保资金

参考文献

[1]陈薇.财政支持农业政策的选择与评价研究.河北农业大学, 2005

[2]沈淑霞.我国财政农业支持及其效率研究.中国农业大学, 2004

[3]刘宏杰.WTO框架下我国支农财政政策的进一步调整与完善.河北大学, 2006

[4]王宏新.外贸与经济增长关系探析及我国政策选择.湘潭大学, 2001

[5]严宏.我国“三农”问题的财政政策研究.武汉大学, 2005

支持作用 篇8

当前,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创新意识, 按照中央要求和省十二次党代会的部署, 精心运筹, 真抓实干, 保持全省财政收支发展的良好态势。财政和金融密不可分, 相互促进。金融业的发展对经济具有促进作用, 是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做大财政蛋糕的重要条件;与此同时, 财政实力的增强, 又可以发挥其杠杆作用, 创造一个有利于金融发展的经济环境。日前, 中国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与甘肃省财政厅签署了关于《金融支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 甘肃省农行从今年起, 连续五年每年安排60亿元专项信贷额度, 支持58个贫困县、8790个贫困村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此举实现了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有机结合, 必将有力地推动甘肃省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为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甘肃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经过十多年的西部大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 与西部较发达地区、东部地区相比, 甘肃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 经济不发达、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脆弱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 甘肃目前仍然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短板", 仍然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与重点。特别是甘肃与中东部发达地区相比, 甘肃省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结合的模式和手段还比较单一, 部分市县财政和银行部门之间沟通协调不够, 缺乏信息交流机制, 金融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未充分发挥出来。

全省各级财政部门要充分认识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要结合财政工作学金融、懂金融、加强金融政策研究, 切实提高运用金融手段驾驭财政工作的能力, 努力推动全省财政工作再上新台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以甘肃省财政厅与甘肃省农行签署的金融支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合作协议为契机, 要会同农行机构、担保公司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用好用活"双联惠农贷款"和财政贴息资金, 建立健全风险补偿、共担、防控的机制, 确保金融支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规范运作, 努力实现金融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互利共赢。

二是要建立和完善财政部门与金融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 进一步与金融部门扩大合作领域, 因地制宜地采取政策措施, 运用税收返还、风险补偿、奖励等手段, 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为我省"三农"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 引导信贷资金回流农村, 努力缓解农民贷款难问题。

三是引导信贷资金投向, 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各地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灵活运用税收、风险补偿、奖励等手段以及依法收费等措施, 调节信贷资金流向, 引导信贷资金投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以及科技创新型企业和当地特色经济。要进一步加大对担保机构的投入, 有效发挥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阶段性扶持和信用培育作用, 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发展中的资金困难问题。

支持作用 篇9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国内有关纺织服装的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 逐步增多的过程。据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 众多的纺织服装企业中, 有超过半数的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业的主要力量 (图1) 。然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行业扩张, 市场的运营主体“企业”逐渐被“品牌”所代替, 品牌运营已经成为纺织服装业的核心任务和赢利关键。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 逐渐向品牌建设转型, 到目前为止虽然已经打造出了一批品牌, 但总体来看, 中国民营企业在整个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依然是服装制造大国, 而非强国, 在国际竞争中仍处于追赶和从属地位[1]。从产品输出向品牌输出的转型, 不仅是目前中国服装行业民营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也是中国其他行业民营企业在不久的将来需要解决的问题[2]。随着时间流逝, 越来越多的人将其注意力放在了关于民营企业进行品牌建设的理论研究上来, 包括对于政府在民营企业品牌建设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注:数据来源于中商情报网。

从所有制上讲, 民营企业应是企业所有者自主经营的, 但是从民营经济的发展史可以看出, 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政策环境是影响与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政策是促进与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政策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3]。同时,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也说明了利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进行干预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

可是到目前为止, 在品牌建设问题中, 关于政府与民营企业应有的关系仍众说纷纭。政府的作用虽然重要, 但是品牌建设的主体仍旧是企业自身, 政府的作用只能体现在引导和支持上面。政府在民营企业品牌建设中的具体作用可以总结为图2。

通过对中国纺织服装业前期的发展的总结, 可以看出政府对于品牌建设的引导已经做得相对成熟, 而支持作用方面却没有那么理想。本文以“中国鞋都”、“中国纺织工业基地”、“中国休闲服装名镇”等多个荣誉称号获得者晋 江为例, 分析政府在品牌建设过程当中对当地民营企业的支持作用, 总结得出其可供其他地方政府借鉴的地方和不足之处, 为晋江政府和其他各级政府提供参考建议。

2 晋江政府对民营企业品牌建设的支持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 在晋江这片649平方千米的 土地上, 实现了从家庭作坊到农村工业化的变革, 聚集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在此生根发芽。截至2011年, 晋江全市共有1.66万家企业, 95%以上为民营企业。

晋江市的民营服装企业从“三来一补”起家, 历经政府1995年提出的“质量立市”、1998年提出的“品牌立市”、2002年提出的打造 “品牌之都” 战略, 再到2013年年底提出的打造“智造名城”战略, 渐渐从仿样加工到贴牌生产再到打响自有品牌, 不断引导自有品牌的发展。

如今, 晋江政府主要从引导产业发展、创造产业 环境、提供公共服务、构建支持系统等方面出发, 助推民企“二次创业”、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大力拓展发展空间、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全力破解发展难题、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力求把“政府想做的”和“企业想要的”有机结合起来, 为民营企业品牌加注新的活力, 引导和推动民营企业品牌的建设与发展。

2.1 建立创新支持系统

2.1.1 为企业产学研合作建立支持

晋江政府为了有效整合高校与地方资源, 积极搭建校地共建的平台, 以期深化产学研合作, 为当地民营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 晋江市还组织企业走进高校, 在一些高校成立晋江班, 借助高校资源培养人才, 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此外, 晋江政府还组织选调龙头企业、成长型企业、重点发展企业各岗位的人才, 开设相关培训班、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班、人力资源管理专题培训班等, 在产业内部形成企业家之间的相互交流。

2.1.2 建立研发机构和技术质量监测机构

晋江市借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库资源积极推进创新载体的建造, 如洪山文创园、三创园、五店市传统街区等, 打造产业升级的有力新引擎, 为民营企业品牌文化的孵化和创新提供支持平台。

2.2 建立发展服务系统

首先, 大力推进和推广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优化企业营销手段。在这个电商发展日益迅猛的时代, 晋江在扶持电子商务发展方面, 再一次定制扶持线上线下互动、鼓励发展跨境式电商模式等共十项21条关于扶持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

其次, 晋江政府开始意识到物流的重要性, 着手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 通过构建物流平台和物流中心, 利用良好的物流服务促进当地民营企业的发展。一个占地面积2000多亩的现代化物流中心已经在规划设计当中。

再次, 为给民营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平台, 积极推动金融体制改革。从2012年晋江就出台“金改”20条起, 大量民间资金被引导进入金融领域, 仅在2013年一年的时间里, 就有20多亿元民间资本进入准金融领域, 大大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最后, 鼓励发展法律服务、猎头公 司、信用评估 组织、检验认证机构等各类中介组织。近年来, 虽在晋江市出现了不少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中介机构, 但对于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中介组织类型仍较少。

2.3 建立行为协调系统

行为协调系统的建立主要包括要鼓励行业协会的建设和发展, 规范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关系,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使行会在理顺企业关系、发挥中介服务功能、降低企业成本、协调企业共同行动等方面大有作为。晋江市目前总共有39个行业协会, 涉及不同领域。为了加大力度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商会, 晋江市政府于2013年制定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要放宽行业协会商会的准入条件, 打破行业协会商会现有的一业一会僵化状态, 引入竞争机制, 目的就是要使行业协会真正发挥推动产业发展和提升发展民营企业品牌的建设中发挥助推器的积极作用。

3 对晋江政府对民营企业品牌建设支持的推广 意义

虽然晋江的品牌建设已经可以领跑全国, 但是也应意识到晋江的这些品牌在面对国际大品牌时, 仍旧没有足够的竞争力。民营企业势单力薄, 发展成为品牌依然不易, 想要创造可以与世界一流品牌竞争的中国品牌, 晋江政府还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在现有支持体系的基础上更加深入。

首先, 在创新服务体系方面。全国各地产学研合作目前大多还只停留在企业家到高校开讲座的层面。晋江利用其丰富的民营企业家资源, 积极组织开展企业家的论坛和培训班。也许其他地方没有像晋江一样丰富的民营企业家资源, 但是政府可以牵线搭桥, 创造不同地区企业家的交流论坛, 甚至是邀请晋江优秀企业家进行分享。然而, 产学研合作不应只停留在走进高校和开设论坛的层面, 而是应该利用走进高校、走进企业、走进世界相结合的方式, 在分析现阶段人才需求、培养、应用等情况的基础上, 实行重点定向培养, 构筑终身教育体系, 提高整个产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5]。这是全国各地政府都需要认真去做的一点。在现阶段的基础上, 将走进企业和走进世界更好地结合, 选拨优秀人才到企业挂职培训, 重点培养能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的复合型、外向型人才。

其次, 关于发展服务体系的问题, 电商平台和物流基础设施更是需要政府的支持, 这势必是每个政府都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金融体制改革不能只限于资金引进, 可以向品牌资源交易所的方向发展。品牌资源交易所, 专司品牌资源综合交易, 能充分发挥品牌的空产权和知识产权的转移、让渡、租赁、嫁接和 盘活, 产生的增 值、易值效应, 管理其派生的相关营运业务[6]。

最后, 行业协会作为一股重要力量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同时具有民间组织以及产业代表两个身份, 其宗旨是要进行对话、协商、合作, 其作用是服务各个企业、规范多个行业、发展一个产业。培育成一个“独立公正、行业规范、运作有序、代表性强、公信力高, 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 符合城市发展需要”的行业协会[7]。行业协会作为一个政府推进当地品牌建设的重要平台, 为能保证其公信力, 要与企业保持 一定距离, 与政府还要不产生利益瓜葛。晋江政府可以借鉴纽约、中国香港等城市推进品牌发展的经典案例, 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一个非政府、非营利, 却有一定权威性的第三方组织。

4 结 论

民营企业是当代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因素, 但是也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进行引导和支持, 才能更好地发展。根据理论研究, 以品牌之都晋江为例, 看到了晋江政府是如何正确引导和支持其民营企业进行品牌建设的, 这对面临“品牌经济”挑战的企业和政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所总结的政府对民营企业品牌建设的支持作用, 对国内多数地方政府都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宇.中国服装品牌发展的政策小议[J].黑龙江纺织, 2011 (1) :9-15.

[2]吕振奎.泉州民营企业品牌国际化战略的思路与对策[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7 (1) :42-46.

[3]湖南省民营经济研究基地课题组.湖南省邵东县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调研报告[J].邵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8 (1) :49-57.

[4]李英伟, 钟国柱, 等.泉州制造业转型与创新——基于机遇与挑战的分析[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11 (1) :15-20.

[5]吕振奎.泉州民企品牌国际化问题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 2008 (5) :113-115.

[6]董锡健.营造凸显上海“软实力”的品牌建设氛围[J].上海企业, 2005 (5) :13-15.

支持作用 篇10

关键词:中原地区,经济建设,金融,作用

一、引言

当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 我国经济为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 我国东部地区产业不断向中西部发展, 在《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理念, 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 金融支持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动力, 对此, 这就需要加强金融支持在相应的经济建设中的力度, 当时由于当前在建设的过程中, 金融支持还存在系列的问题, 因而如何抓好相应的工作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金融支持在中原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 资金发展不协调

第一, 由于当前我国在发展的进程中为了有效地促进农业的发展, 因而在对农业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尤其强调农用土地要做好集中生产, 而为此这就形成了当期我国农业发展的新的发展需求, 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作为当前生产的辅助, 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在金融供给制度上还存在诸多问题, 对农业发展的具体需求考虑不全面, 因而这就给当前农地流转造成了一定的问题, 在融资方面不能进行有效地跟进, 使得相应的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另外, 我国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大力提倡农业产业企业的发展, 但是由于当前相关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金严重不足, 因而这就给其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初期, 如果缺乏资金的补给, 因而这就会导致农业产业化存在发展的难的问题, 不利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健康的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产业发展的规模, 而当前银行在信贷方面对企业的健全和相关的安全问题考虑较多, 这就和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初期形成了很大的矛盾, 为此这就造成了资金在供给上和农业发展中的需求不协调。

第二,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金融支持。当前,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因而在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 以此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由于当前在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 为了更好地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 为此在建设的过程中对相应的工程质量的要求较高, 然而, 在金融支持上还和相应的要求相差甚远, 不能满足相应的发展需求。

再者, 除了在基础设施方面金融支持存在较多的问题, 并且在相应的闲置人口安置过程中实际的资金与相应的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为此这就导致社会在发展的进程中不能有效地做到稳定的生产, 造成了农业人口大量涌入城镇的局面, 导致社会在人员分布上存在不均衡的现象。

另外, 在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中, 在实施产业优化升级时资金瓶颈是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因而这就导致相应的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资金约束, 从而影响了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 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足

目前, 由于中原地区在发展的进程中金融资产严重不足, 与经济的发展相比, 金融资产望尘莫及。为此, 这就使得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资金的缺乏, 无法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发展, 这就给当前的中原地区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资金支持在当前是中原地区经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另外, 由于中原地区的人们在思想上还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上, 因而这就导致投资理念较为滞后, 使得金融资本不能有效地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 资本市场滞后

当前的中原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 由于资本市场在运行的过程中, 在证券的流通上不能与时俱进, 资本市场发展不足, 并且在融资结构上较为单一, 一些企业在融资的动力上不能有效地跟进, 在中原地区经济货币化的情况下, 造成了其在发展中的滞后性。

(四) 金融结构不合理

首先, 企业在贷款结构上, 在进行相关的借贷选择过程中面临较多的限制, 例如:行政干预。这就使得一些中小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较多, 并且相应的信贷管理权限的完善当中, 对中小企业在贷款过程中的考虑不足, 使得融资难度加大。其次, 融资结构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当前中原地区的融资方式主要是银行贷款, 在债券、股票等融资方法上选择较少。再者是金融市场在结构上存在资产分布不合理的问题, 当前的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

(五) 金融创新度不高

当前, 由于在金融结构当中行政干预对金融结构的多样性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因而这就导致资金在利用上不能进行充分的利用, 为此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金融业务的发展。然而, 当前的金融业务在发展的进程中相对较为单一, 受到传统信贷关系的影响, 为此资金困难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另外, 金融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思想上较为保守, 因而这就导致其在交易过程中不能有效地实现网络化, 并且在各个银行之间没有有效地建立合作关系, 从而这就导致中原地区的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严重受到影响。

(六) 金融发展氛围较差

首先, 中原地区在经济的发展进程中, 由于金融产权制度的不完善, 从而使得相应的金融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难以实现正常发展。其次是由于在法律方面我国还未对金融业相关的信用风险问题进行具体的完善措施, 从而限制了相应的金融发展。再者, 由于当前社会中信用不足, 因而这就导致了我国金融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

三、金融支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建议

目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中, 要充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 要对目前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相应的金融支持进行有效的推进, 要对金融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进行有效的创新, 并且还应当适当创新相应的金融产品, 以此更好地发展中原地区的经济。为此, 以下是针对中原地区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发展性的建议。

第一, 加强对我国中原经济区发展的规划。在我国中原经济区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 我国中原经济区缺乏对相关发展的有效规划, 为此这就需要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战略定位问题的思考。首先, 中原经济区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 要加强相应的“三化”示范区的建设, 要在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实现农业经济的现代化, 工业生产的新型化以及城乡经济一体化。其次, 要加强经济增长区的建设, 要将农业和工业进行结合发展, 对此这就需要加强对农业基地的建设, 提高农业相应的发展水平。与此同时, 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还应当创新工业的发展, 为此更好地促进经济区建设。再者是加强中原地区的交通设施建设, 以此更好地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另外, 在此过程中还应当注重文化方面的发展和传接, 中原经济区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自身文化产品的发展。

第二, 深化金融体系的改革。金融体系的改革对于我国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因而这就需要中原经济区加强对金融体系的改革。对此, 在对金融体系进行改革的过程中, 首先要注重金融体系的层次分析, 要大力提高金融体系多层次的发展。其次, 要加强对金融体系的创新, 对此这就需要政府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要转变自身的职能, 要加快金融市场的建设, 同时还应当完善相应的金融监管体系, 以此更好地完善金融体系。再者, 为了将金融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革, 因而这就需要再金融体系建设的过程中, 要注重培育相应的组织体系, 要实现金融组织体系的高效性。

第三, 为了有效地体现金融支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 因而这就需要对金融生态环境进行相应的优化。为此, 这就需要对中小企业相应的投资和融资平台进行有效的搭建, 在加强平台搭建的过程中, 政府还应当进行大力的支持, 在法律上要进行相关的完善措施。此外, 还应当积极地建设金融园区, 以此更好地位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条件。另外, 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 还应当做到村镇银行和本土银行的协调发展, 对此, 这就需要国家加强相关的政策实施力度。以此更好地促进经济区的建设。

四、结束语

目前, 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中原经济区的建设, 对此, 这就需要国家在进行规划建设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金融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对此, 这就需要完善相应的金融体系, 以此加大金融支持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海峰, 贾宪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金融支持政策研究[J].中州学刊, 2011, (3) :77-80.

[2]李宏伟.中原经济区金融法治环境建设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3, (12) :78-82.

[3]武安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金融支持研究[J].市场论坛, 2011, (8) :25-26.

[4]刘彧.河南省与中原经济区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建设[J].现代商贸工业, 2014, (15) :52-53.

[5]牛枫.浅析"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河南金融发展问题[J].科技信息, 2011, (20) :7.

[6]刘晓萍.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金融支持[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1, 13 (2) :47-50.

[7]姜保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J].生态经济, 2012, (2) :67-68, 84.

[8]闫江奇.面向中原经济区的金融本科特色专业建设路径研究——以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 28 (2) :47-50.

上一篇:裂纹控制下一篇:股市周期与政策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