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阅读课教法

2024-06-21

英语阅读课教法(精选四篇)

英语阅读课教法 篇1

一、把准课程标准的学科要求指向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 同时也是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过程, 英语课程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能力, 提高人文素养, 增强实践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这为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能力培养指向。

新课程标准在确认英语作为工具性学科的同时, 还强调了英语学科的人文性。因此, 英语课堂的文化应体现在由原来的“一元性”文化 (工具性学习) 向“二元性”文化 (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 的转变, 体现了语言课程价值完整性的回归。

初中英语课程教学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是“学生学到什么”和“学生怎么学”。学生学到什么也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 即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 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等目标的达成度。“学生怎么学”即学生达成以上目标的过程和方法, 是否学得轻松, 学得愉快。

明确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科的定性和学生培养的能力导向, 是使英语教学走出困境, 实现全面改观的根本。

二、有效强化对新教材的认识和理解

现行的初中英语新课程教材, 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具体的话题编排, 有一定的创新度。整套的教材渗透着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尊重, 对使用英语的各个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有初步涉猎和介绍, 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学好英语, 同时可以帮助他们扩大视野, 开阔胸怀, 包容文化, 拓宽思维, 并为将来更好地传播本民族文化提供有益的帮助。但是, 课文中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较少,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自己精心编排, 充实内容, 拓展知识。

要当好一名英语教师, 尤其是要教好新教材, 教师本身要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 文化的体现恰恰与教师的专业水平相关, 而教师专业化的体现, 不仅仅在于英语学科专业水平的高掌握程度的高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必须要与时俱进, 不断提升。因此, 作为一名新型的英语教师, 必须活到老、学到老, 不断充实自己。

三、注重教材教法的改进与优化

“学生学到什么”和“学生怎么学”是新课改要致力解决的两个重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 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创设情境是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例如, 在初中一年级教学动词的现在进行时的时候, 我先用学生最熟悉的动作一边开门, 一边说道:I’m opening the door.然后, 接着又边做边说:I’m cleaning the blackboard...这样,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强化理解和运用。学生理解进行时的用法及构成后, 我把讲台让给了他们, 我平静地说:谁今天能用英语正确地表达现在进行时的句子, 我就做相应的动作。话音刚落, 有个学生就问:老师, 你说的是真话吗?我说:说话算数。接着, 全班同学一拥而上, 讲台上及教室前面挤满了学生,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黑板上开始写句子了, 我站在后面, 只见黑板上写着:Our English teacher is singing/dancing/crying/laughing...我被眼前的这一情景惊呆了, 也可以说是从未有过的兴奋, 以至于按照同学们的描述一一做了各种动作, 并且精彩极了。因为我不但擅长唱歌, 而且还会跳舞, 全班一片掌声, 久久不能平静。出乎我意料的是, 有些平时接受能力差的学生今天都表现得很出色, 句型写得非常正确, 而使学生们感到惊喜的是, 他们的英语老师真棒, 竟然多才多艺。接下来, 我规定下一轮的操作中, 主语必须是我们班的He或She, 并且句子一完成, 主语是谁, 就由谁来表演具体动作, 没想到这一回更是热闹, 一个接一个:“He”is dancing...整整一节课, 讲台上没有我的“立足”之地了。

语文阅读课教法初探 篇2

一、确定切实可行的阅读目标

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学会阅读的方法,从而形成阅读的技能,从阅读中获取信息,发展智力。它是一项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性很强的活动,主要涉及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几个方面。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确定目标,让学生每读必有所得,而不做盲目无效的劳动。

二、采用有效的阅读方法

古人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教学的实质是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懂得怎样去阅读,而不是教会学生读懂一本书或者几本书。因此,关键还是要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有目的地反复诵读

“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韩愈《进学说》)古人读书讲究口、耳、眼、心并用。其实,诵读不仅适用于文言文,白话文也同样需要诵读。诵读可以充分调动多种感官接受信息,容易进入文体所描述的境界,沉醉其中。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也有很大的帮助。诵读指导的核心在于节奏、语调、轻重、缓急等方面进行指导。

2.略读和精读

不同文体对阅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有时需要略读,有时则需要精读。略读便于摄取要点,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提纲挈领的把握。精读就是逐字逐句,将应记忆下来的记忆下来。博尔·赫斯所谓“书籍是记忆和想象的延伸”也是这个道理。文章的精彩段落、关键语句,都要反复诵读、体会、领悟,这就要求对文体进行深入细致的精读。精读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几种:

(1)体验阅读:反复诵读,有声有色,有情有味,体验语言的美妙和情感。

(2)比较阅读:将与之相关的作品或段落认真参照,反复比较,从而加深理解。

(3)讨论阅读:分小组讨论,提出新的问题,激活思维,深入挖掘。

(4)品味阅读:抓住摘要,玩味品尝,由点及面,突破重点。如课文《春》是一篇值得精读的文质兼美的散文,让学生精品细读,就能品出文章的韵味。

(5)写文阅读:依据原文,改写或续写,写点随笔或读后感。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扣住结尾续写《如果孔乙己在现代》,几乎每篇课文都是练笔的典范。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让学生领悟、吸收文本的精华,让学生依托文本,才能在拓展练笔中巩固运用,达到质的飞跃,使读与写得到均衡的发展。

3.背读

把文中该背的和精彩部分,反复阅读以达到能背的程度,使其储存进学生的记忆宝库,成为学生稳定的知识积累,在以后的学习中反复咀嚼,不断领悟,并从中吸取新的营养,达到阅读的最终目的。当然,老师应教给学生一些背诵的技巧,如理解背读、分段背读、结构背读等。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惯经反复训练可以培养成为天性中一部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亟待加强。林语堂在谈读书时说道:“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这可以作为我们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一面镜子。

1.培养查阅的习惯

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于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及时查阅工具书直到弄明白为止,有辅助资料尽量参照、查阅,以加强理解。

2.培养下批注的习惯,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对文中不理解和值得揣摩、探讨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出来,以便过后再思考。同时,要求学生对领悟之处也要做出特定的标识,必要时还可简单地进行旁注。

3.培养做读书卡片的习惯

将文章的内容浓缩在小小的卡片上,将书读薄;将优美的语句或新了解的知识摘抄下来,建立自己的资料库。

4.培养思考质疑的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语)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从而提出新的问题并尽力去解答。

5.培养与他人交流閱读心得的习惯

讲座可以使模糊的问题明晰,可以触发新思想的火花;交流心得可以领悟整体、体味局部,并充分体验到读书的乐趣。

四、形式多样的阅读检测

阅读检测要落实到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为了丰富阅读课堂,应力求检测形式的多样性,可以从读、写、说、想四个方面确定检测的手段。

读: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和阅读目标的完成,声情并茂地朗读精妙之处,慷慨激昂地诵出悲壮之处,委婉欢娱地诵出轻快之处。

说:可分两类:(1)短文长说,即依据文章中心,补充情节;描绘情景。(2)整体把握文章,概括文章,它要求读者寻章摘句、提纲挈领,用三言两语明白、清楚地复述内容。

想:在教学的高潮,将学生思维充分地调动起来。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或将一首歌复原为一幅画;或将一篇散文拍成MTV画面;或给诗配画、配乐;或将小说想象成电视剧。

写:这是阅读教学的一个落脚点,它将学生在阅读中的所有成果通过一种自由的、具有个性的方式表现出来,达到读的升华。

从以上四个方面着手去进行阅读教学,才能上好阅读教学课,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更好地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学习能力的目的。

英语阅读课教法 篇3

(1) 学生对词汇量掌握的不足; (2) 学生自主阅读机会不多; (3) 学生依赖母语现象比较严重; (4) 缺少对阅读能力的自我评价。

二、转变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1. 重视语言输入, 增加知识储备。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首先应重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丰富学生的感知, 为后面的理解加工阶段做好准备, 重视词汇教学。词汇是最基本的语言材料, 学生的词汇量越大, 理解语言的范围就越广。

2. 锻炼阅读技巧, 培养学生结合上下语境猜词的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生词。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上下文语境, 猜测单词、短语。生词第一次出现时, 可先作标记, 第二次、第三次反复出现时, 学生就有可能根据出现的不同语境而猜测出它的大致意思, 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3. 精读泛读相结合, 培养学生从整体把握材料大意的能力。

精读可以为泛读打好基础, 并使学生熟悉句子结构, 扩大词汇量。泛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对语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并获取信息。在阅读教学中, 要求学生对于自己接触的每篇文章, 第一遍应进行通篇快速阅读, 抓住大意, 要指导学生学会理解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中心句, 从而培养学生迅速找出关键词、关键句和概括文章的能力。

4. 引导学生做好自我评价。

积极的阅读体验和自我评价是阅读主体不断进行阅读活动, 并获得更多阅读实践的心理基础, 也是阅读主体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阅读行为的动力源。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客观地看待学生阅读的进步和不足, 研究学生在阅读中体现出的某方面阅读优势, 善于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亮点, 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让学生在评价中不断地反思, 并取得学习上的进步。

三、培养高效课堂,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阅读

1. 分组合作。

分组合作教学模式,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研究和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学生分组, 指导学生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

2. 具体实施过程。

(1) 科学分组。首先是确定分组办法。可采用三种分组方式自由组合、抽签定组、老师编排。

(2) 吸引———自主学习, 生成问题。吸引即激趣。每组成员根据材料、信息、观点、现象等进行分析讨论, 确立本小组最感兴趣的方面即提出明确的问题, 由各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假设开始探究。在确立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必然会预习课文, 学习所涉及到的词汇, 自主完成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的认识。

(3) 探索———小组合作, 交流探究。各组成员选择了他们各自感兴趣的主题、问题、或者假设后, 教师要给出任务、要求, 使他们进一步明确假设或问题, 并寻找证据直接或间接来证明本组的假设或解释本组选定的问题。

(4) 迁移———展示成果, 提交疑难。各小组根据本组的计划、分工, 积极开展合作探究。学生可以根据提供的材料或者自己查找资料, 并将资料组织整理, 写成书面报告;或者收集证据, 澄清现象, 解释问题;或者调查实践, 实验求证等等;

(5) 呈现———班内交流, 各抒己见。可以参照科学家、学者等作报告的形式, 给予每组成员向同伴呈现和分享其发现的悲与乐、收获及成果的机会, 也可以举办形式多样的交流。可以是成果展、板报展、宣传小册等文字形式, 也可以是小品、话剧、报告等艺术形式,

(6) 反思———精讲点拨, 深化理解。本环节是教师针对学生在自学和交流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通过启发诱导, 精讲点拨, 解决学生的困惑;同时对搜集到的零碎知识点进行整合和深化理解, 实现知识的重新建构, 为学生学科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总之, 阅读习惯不是自然形成的, 阅读方法和技巧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提高的, 关键得有恒心、专心和毅力。只要教师目标明确,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深入研究高考题型对教学的点拨作用, 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技巧的指导和课外阅读量提高, 加强语感, 逐步从知识层面向能力层面转化, 从而实现教与学的互相促进, 以期提高学生在测试中的能力。

摘要: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是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因此阅读教学是学好高中英语重要的环节。本文分析了阅读理解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阐述了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及有效的实施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英语阅读,自主学习,词汇量,转变教学模式,意义

参考文献

英语阅读课教法 篇4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英语;阅读能力

一、任务型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在阅读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思考,努力为学生提供具有刺激和诱导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地习得语言。学生在课堂中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在任务的驱动下,有选择地获取信息,他们成了学习的主体,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互相传递和交换信息,充分发挥其语言工具能力。他们有自由的发挥空间,其不同的语言能力、不同的信息摄取量、不同的知识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成果,体现个体差异性,充分发挥任务型教学在阅读课中的主体作用。

二、任务型教学的课堂教学程序

按照上述任务教学的基本理念,根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中职英语阅读课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任务呈现——这是任务型课堂教学所特有的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呈现出任务,让学生从课堂教学的开始就明确知道自己要完成的任务,然后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语言知识,进行技能训练,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任务驱动的过程,有利于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有利于体现任务的真实性。

第二阶段:任务准备——知识与技能教学。任务型教学的准备过程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知识和能力准备的过程。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把运用任务呈现给学生之后,学生能够感受到没有足够的知识、能力、技能、信息和文化理解就无法完成所布置的任务。因此,学生会在任务的驱动下通过学习教学内容来获得完成任务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信息。就阅读课而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完成以下教学任务:

1.介绍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开展内容预测活动

教师在这一阶段通常要通过图片或文字材料等适当讲解与该篇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背景知识包括对文章语言结构和词汇的掌握、对所论述主题的了解。背景知识又称非直观信息,它储存于学生的长时记忆中,是直接影响阅读分析和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适当介绍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扫除阅读中可能出现的障碍和问题,使学生对将要阅读的内容有一定了解,激发其阅读的欲望。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预测,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课文、验证预测的兴趣。

2.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

要使阅读有意义,不但需要非直观信息,还需要直观信息,后者指文章的字符号(即字母、词汇和句子)。因此,扫除阅读中可能出现的语言障碍是必要的,但是要控制好生词释义的量,有的生词词义要让学生通过上下文猜测。

3.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

不同的阅读目的决定了阅读的方式及速度。目前在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目的旨在通过规范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其中包括获得课文大意的扫读技能、获得课文具体内容的跳读、精读技能以及培养语感、获取乐趣的泛读技能。教师应在阅读教学前确定每一教学阶段的阅读目的及阅读方法,呈现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具体任务。

第三阶段:任务完成——这一阶段的任务应包括符号辨认和内容理解。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弄清楚课文的结构和具体内容,还要帮助学生弄清楚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可以设计数个微型任务,构成任务链,要求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采用下面三个环节来完成任务:

1.快速阅读,了解主旨大意。要求学生快速通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脉络,理解课文大意,找出主题句、关键词,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一个整体印象。

2.精读,获取更多信息。教师可根据阅读课文中的特定信息预先设计一些问题或图表,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有重点地进行精读,找出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3.研读,从中受到启发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审美的观点认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的细节、段落大意及段落之间的联系,促进对篇章结构的理解。教师可设计以下任务来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在速读和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结构和作者的评价,力求从读的内容中得到启发。当然,在各环节的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提醒学生注意阅读速度,要求根据不同的阅读方法和任务,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速度。

第四阶段:任务完成展示任务后,活动包括展示、讨论、评价和操练。教师可设计以下任务:

1.展示,要求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通过表演、报告、复述、背诵、听写、默写等方式向全班展示任务完成情况。

2.讨论与评价,引导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表达个人的观点,例如:同意或不同意,喜欢或不喜欢,提出建议或解决问题的办法,评论课文中的人物,想象故事的多种结局,等等。然后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作出评价,评价以激励为主。

3.能力迁移,阅读教学可以与写作教学相结合。这是因为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写作练习,难度大大降低。因此,在上一步骤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命题或自选题作文,有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全面提高。

三、体会和思考

任务型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它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设计出不同的活动,每一个教学过程学生都在完成任务,且语言的内容得以重视,语言的形式呈现多样化。教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课堂教学的过程,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不断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另一方面,任务型教学不但能促进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而且也能促进英语学科同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记忆,想象和创新的能力从而使学习者整体素质得以提高。当然,教无定法,任务型教学法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否定其他教学法。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探索运用其他的教学法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

上一篇:教师成长的若干途径下一篇:沟通心灵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