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缔约过失责任

2024-06-16

劳动缔约过失责任(精选七篇)

劳动缔约过失责任 篇1

一、缔约过失责任梗概

( 一) 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和理论特点

缔约过失责任指的是在要约生效后、合同生效前的这一确定过程中, 缔约一方基于故意或过失的不诚信行为违反了法定的先合同义务, 譬如: 协助与告知义务、保护及保密义务等, 从而致使缔约另一方信赖利益遭受损失而应该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

根据此概念可以看出缔约过失责任并不产生于双方的口头或书面约定, 而是基于法律的规定而产生, 即该责任具有法定性, 不能随意改变; 另外, 缔约过失责任只能存在于固定的缔约阶段并且旨在弥补双方的损害, 因此其又具有相对性和补偿性。

( 二) 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

缔约过失责任, 顾名思义它发生于缔约阶段, 并非合同成立并生效之后才会产生。在缔约过失责任的确定方面, 我国所采取的是过错责任原则。要在法律实务中判断缔约一方是否需要承担缔约过失责任或责任的大小, 则需要同时考虑到主观及客观方面。具体而言, 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有确定的要件, 具体如下:

1. 缔结契约的一方当事人已做出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行为

违反民事义务将会产生民事责任, 违反义务的行为也就成为了责任的存在前提, 同样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的前提也是如此, 当事人要有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行为, 而该行为实质上是对诚实信用原则的违背。

2. 缔约一方的行为造成缔约对方的损失

这里的损失指的是信赖利益的损失, 必须是因为信赖而导致的。缔约一方因为相信合同会成立生效而做出一定行为或支付大量费用, 最终却由于合同无效而遭受利益损失, 包括直接的损失和间接的损失。但如果客观上根本不相信合同会成立生效, 还做出了一定行为甚至是支付大量费用都不能将其视为信赖利益方面的损失, 因为这是由于缔约一方自身判断失误造成的。

3. 一方的行为与另一方信赖利益的损失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

也就是说, 缔约另一方信赖利益受到损失的原因只有一个, 那就是缔约一方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行为, 其他的行为并不会导致。如果一方的行为与另一方的损失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的连接, 那么缔约过失责任就不会产生。另外, 因果关系的确立应该以社会的一般见解来衡量, 依社会的一般经验来判断。

4. 违反先合同义务的缔约方必须存在个人的主观过错

这种过错无论是故意的还是过失, 只要它发生在缔约过程之中, 那么它就违反了先合同义务, 并且对合同最终不产生效力具有过错, 就应该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必须强调的是, 责任的大小与何种形式的过错并无关联, 因为缔约过失责任是对他人信赖利益损失的一种弥补。

( 三) 缔约过失责任的类型

1. 假借订立合同, 恶意与他人磋商

即缔约一方不但没有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 反而存在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恶意。例如, 恶意与他人通过谈判来拖延时间, 使对方失去与其余人交易的机会。

2. 故意隐瞒合同中的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信息

该行为属于缔结合同过程中的欺诈手段, 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或提供虚假的事实信息, 使对方陷入误区从而订立合同。

3. 在缔约过程中获取商业秘密后的泄露或不正当使用行为

该行为包括两种情况, 第一, 将所获取的商业秘密透露给相关人等; 第二, 未获得授权为从中谋取利益而使用该商业秘密。

4. 其他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例如: 缔约方对于法律规定的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视而不见, 存在不履行的情况。

二、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区分

无论是侵权责任亦或是违约责任, 在法律发展的责任体系中都地位极高, 随后出现的缔约过失责任虽说是独立存在并由独特的要件所构成, 但常常与侵权及违约责任产生竞合, 因此就十分有必要将缔约过失责任与侵权及违约责任做出明确区分。关于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区分如下:

( 一) 两者形成的时间段不同

缔约过失责任只会产生于要约生效之后、合同生效之前的合同缔结过程中, 与合同是否生效或何时才能生效无关。而违约责任是否成立与合同的生效有必然联系, 合同只有在生效之后才会产生违约责任。只要合同生效后, 一方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其合同义务的就需承担违约责任。

( 二) 两者形成的基础不同

缔约过失责任的认定不仅要有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事实也要存在对方信赖利益的损害。然而违约责任的形成只需要有合同生效之后的违约行为, 如: 双方在合同中约定义务之后, 其中一方的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致使破坏合同关系。

( 三) 两者的性质也有所区别

缔约过失责任并不是由当事人双方随意约定或创设的, 它只能单纯的基于法律的规定而存在, 简而言之, 缔约过失责任是一种法定责任; 而违约责任不仅可以法定也可以由当事人约定。《合同法》中的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给当事人约定违约责任提供了法律基础但考虑到全体社会利益的平衡, 《合同法》对双方约定违约责任的大小、内容、形式等都做了限制, 例如, 限制违约金的数额范围。总而言之, 违约责任以双方约定为主。

( 四) 归责原则的不同是二者的重要区分

过错责任原则作为缔约过失责任唯一的归责原则, 即我们通常说的有过错才承担责任无过错则不承担责任, 这里的过错是主观上的, 包括故意也包括过失, 这样规定则可以为受害者提供完全的救济。就违约责任而言, 基于其性质以及对当事人利益的平衡, 《合同法》采用的是严格责任原则, 其意思是无论当事人主观上是否具有过错, 只要违反了合同中规定的义务, 均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赔偿责任, 除非《合同法》中规定了该责任的免责事由。

( 五) 二者举证时的责任程度不同

由于缔约过失责任适用的是过错责任原则, 需要由缔约一方举证证明责任方有过错, 否则不承担责任, 关于过错的举证, 难度稍大, 程度偏高; 而就适用严格责任原则的违约责任而言, 只需证明责任方有违约的行为即可, 所以其承担的举证责任较轻, 程度偏低。

( 六) 两种责任有不同的承担方式

法律明文规定缔约过失责任的承担方式有且只有一种, 即赔偿损失, 其他的方式均不可采用。而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多种多样, 赔偿损失只是其中一种, 另外还有实际履行、解除合同、支付违约金及利息等, 基于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也可以约定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

( 七) 两种责任的赔偿范围亦有所区分

缔约过失责任所赔偿的是缔约一方基于信赖而导致的利益损失, 分为直接的损失和间接的损失, 该责任意在使受害方的利益恢复到未受影响的状态, 然而信赖利益是缔约方为订立合同所做出的努力与付出, 所以关于信赖利益的程度, 我国学术界并未出现统一的定论。违约责任通常是要求违约一方赔偿履行利益, 可以继续实际履行也可以等价赔偿期待利益, 双方当事人均可约定, 并且该责任的赔偿范围有明确的规定或约定。

三、缔约过失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区分

缔约过失责任与侵权责任都是一种独立的责任形态, 二者虽有许多联系, 但在应用过程中也时常产生竞合, 区分表现在如下方面:

( 一) 两种责任产生的基础不同

从缔约过失责任的定义可以看出, 该责任产生于合同缔结过程中, 在此过程中缔约双方因联系、接触, 可能会因为一方损害相对方的信赖利益, 从而产生缔约过失责任。侵权责任则不同, 侵权责任的产生不需要当事人事先的接触或存在某种法律关系, 而是基于法律规定的人人都有不侵犯他人人身和财产权益的义务, 违反该义务则产生侵权责任。

( 二) 两种责任的相对性不同

缔结合同是特定双方的活动, 因此缔约过失责任也只会存在于两者之间, 具有特定性; 而侵权责任产生的基础是不得侵犯任何他人的人身、财产权益, 并未制定特定人, 因而该责任具有普遍性而非相对性。

( 三) 两种责任所违反的义务在性质上有所区分

缔约过失责任基于先合同义务的违反, 而侵权责任保护的是人身权和财产权这样的绝对权。二者虽然都为债权发生的原因, 但是违反的义务性质却不同, 也就决定了二者的注意义务程度也不同。侵权责任的注意义务程度低于缔约过失责任的注意义务程度。

( 四) 两种责任的归责也不同

在归责原则方面, 缔约过失责任只有一种归责原则就是过错责任原则, 缔约一方违反了先合同义务存在过错, 才导致其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就是通常所说的无过错无责任, 不存在例外情况。而侵权责任不同, 它不仅包括过错责任原则, 还包括无过错责任原则以及公平原则等。

( 五) 承担责任的方式不同

赔偿损失是缔约过失责任唯一的承担方式, 并且是法定的。视侵犯客体的不同, 侵权责任在承担方式上除了赔偿损失之外, 还包括消除危险、排除妨害、恢复名誉等多种方式。

( 六) 两种责任的赔偿范围大不相同

首先, 从法律的明文规定可以看出, 只有信赖利益的损失才是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 例如, 缔约一方为缔结合同基于对另一方的信赖做出的资金投入, 该赔偿范围较小;然而, 侵权责任的赔偿范围相对来说较大, 包括给受害方造成的所有损失。

其次, 更重要的是侵权责任的范围还涉及精神损害方面而缔约过失责任则不需要考虑。

最后, 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很不明确, 关于信赖利益的赔偿法律并未做出明确的规定, 赔偿直接还是间接损失亦或是两者都赔偿, 更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可循。侵权责任相对来说规定的比较明确, 在法律事务中, 通常有书面的法律依据。

摘要:缔约过失责任是因为违反法定义务而产生的一种民事责任, 它违反的是合同法规定的先合同义务。构建完整的民事责任理论体系, 不仅要明确规定侵权以及违约责任, 还要强调缔约过失责任在该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但在司法实践中, 此三种责任制度易混淆、难把握。本文首先阐述缔约过失责任的基础知识和大致梗概, 并在该基础上分析其四个不可或缺的构成要件, 最后分不同方面着重强调缔约过失责任与侵权及违约责任的异同点。

关键词:缔约过失责任,侵权责任,违约责任

参考文献

[1]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 (第一册)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2][美]贝勒斯.法律的原则[M].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

[3]王利明.违约责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4]崔建远.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5]韩世远.我国合同法中的缔约上过失问题研究[J].法学家, 2004 (9) .

[6]崔建远.合同责任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2.

[7]杨立新.合同法总则 (上) [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

劳动缔约过失责任 篇2

被告B女士系原告A分公司的员工,在职期间担任金桥店店长职务。20XX年8月10日原告下设金桥店厨房发生火灾。同月X日,上海市XX区公安消防支队对原告做出行政处罚决定,以原告存在未经消防安全检查擅自投入使用、营业的行为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并罚款3万元的处罚。原告于20XX年10月5日提起仲裁申请,要求被告B女士赔偿经济损失50万元。上海市XX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对原告的请求不予支持。原告不服,向上海市XX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及委托关系】 原告:A分公司; 代理人:律宏专家律师 被告:B女士 【诉讼请求】

1、判令被告B女士向原告A分公司赔偿经济损失50万元。【陈述与答辩】 原告陈述:

被告B女士于20XX年6月1日进入原告处工作,担任店长一职,20XX年8月10日,被告所管理的餐厅有大量油污加上员工操作不当酿成火灾,使原告的饭店设施被严重毁损,原告不得不重新装修,更严重的是,8月20日原告被上海市XX去公安机关消防支队责令停业停产并罚款人民币3万元,致使原告长期不能营业,遭受重大经济损失。原告认为,被告B女士作为店长,对火灾发生负有严重的管理失职的责任,应当对原告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被告的答辩:

被告B女士辩称,原告所述并非事实,由于原告拖欠工资,被告于20XX年9月27日辞职。由于被告就工资等事宜向原告提出仲裁以及诉讼,原告才要求被告赔偿火灾损失。火灾发生与被告无关,防火、消防事宜由工程部负责,并非被告的职责。20XX年8月10日之前,被告与厨师长在店长会议上曾当面向法定代表人提出清洗厨房的排风通道,防止火灾,法定代表人却没有同意。因此,被告不同意对原告进行经济赔偿。【举证和质证】 原告证据:

(一)证据1:仲裁裁决书。证明:本案经仲裁前置程序。

(二)证据2:行政处罚决定书、罚款缴纳通知书。

证明:原告因失火被上海市XX区公安消防支队责令停业整顿。

(三)证据3:仲裁庭审笔录。

证明:被告对原告在仲裁庭审中提供的证据已予以认可。

(四)证据4:收条、支票存根以及发票。

证明:原告维修失火的店面支出79,236.50元人民币。

(五)证据5:20XX年6月至11月营业汇表。

证明:原告店面失火造成20XX年8月10日至9月1日左右停业,造成原告营业损失。

(六)证据6:20XX年8月、9月员工工资单。

证明:原告照常支出员工工资,火灾造成原告工资损失。被告B女士质证:

(一)被告对原告提供的证据1、2、3真实性无异议。

(二)被告对原告提供的证据4有异议。

(三)被告对原告提供的证据5中20XX年五、六、七、十月营业汇总表表示不清楚,对八、九月营业汇总表无异议。

(四)被告表示对原告提交的证据6不清楚。【庭审辩论】

焦点:被告B女士在原告处工作时其具体工作内容及相应权责是否包括对店内财物进行安全管理。【调解或判决】

上海市XX区人民法院认为,根据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规定,劳动合同当事人违反劳动合同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而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之前提条件应当是劳动者具有相应工作职责、劳动者对损失发生具有故意或者过失。本案中,被告作为负责原告下设金桥店全面营运的店长,其应当对金桥店财产负有安全管理责任,在金桥店发生火灾造成部门财产损失的情况下,被告作为店长可以认定具有一定过失。原告要求被告因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本院予以支持。本院结合原告提供的维修费用证据以及被告工资收入情况,酌情确定被告应当赔偿原告经济损失8,000元。据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八条,《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第五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判决如下:

被告B女士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赔偿原告A分公司经济损失8,000元。负有经济给付义务的当事人如果未按照本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九条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的债务利息。

一、仲裁前置的一般情形及例外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79条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专家点评*

上述案例为劳动纠纷案件,属于仲裁前置的范围。

1、对于劳动争议案件一般需要先经过劳动仲裁,但是也存在例外情况: A、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3条规定,劳动者以用人单位的工资欠条为证据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诉讼请求不涉及劳动关系其他争议的,视为拖欠劳动报酬争议,按照普通民事纠纷受理。此类案件劳动者可不经过劳动仲裁直接起诉。

B、因支付拖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事项达成调解协议,用人单位在协议约定期限内不履行的,劳动者可以持调解协议书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2、如有证据证明第四十七条规定的仲裁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

(1)适用法律、法规确有错误的;

(2)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无管辖权的;

(3)违反法定程序的;

(4)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

(5)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

(6)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

3、对第四十七条规定以外的其他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当事人双方均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

二、分公司是否可以成为诉讼主体

*法条链接*

1、《民事诉讼法》(新)第四十八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作为民事诉讼的当事人。”

2、《民诉意见》第40条:民事诉讼法(旧)第四十九条规定的其他组织是指合法成立、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财产,但又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包括:

(1)依法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私营独资企业、合伙组织;

(2)依法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合伙型联营企业;

(3)依法登记领取我国营业执照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

(4)经民政部门核准登记领取社会团体登记证的社会团体;

(5)法人依法设立并领取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

(6)中国人民银行、各专业银行设在各地的分支机构;

(7)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设在各地的分支机构;

(8)经核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乡镇、街道、村办企业;

(9)符合本条规定条件的其他组织。

*专家点评*

上述案例中原告为一家分公司,一方面,分公司是公司的分支机构,其并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其行为产生的后果均有公司来承担。另一方面,根据我国立法的规定,分公司虽然不具备独立法人的资格,但可以成为诉讼的主体,即作为原告、被告或者第三人参加诉讼。

三、如何界定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责任

*法条链接*

第一,《劳动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第二,劳动者应当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必须是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律、法规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规章的内容设定上应该包含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内容。

*专家点评*

上述案例的焦点在于被告B女士的职责是否包括管理并保障店内财务的安全,因为劳动合同中约定不明,所以A分公司的规章制度以及同行业的惯例便成为了界定这一问题的依据,根据一般的行业惯例我们可以判断出管理店内财物应当属于店长B女士的职责之一。而上述案例中B女士在发现店内设施存在安全隐患后,并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被告B女士存在一定的过错,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四、关于“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的问题

*法条链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九条:“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被执行人未按照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支付迟延迟延履行金。”

*专家点评*

对于上述案件被告B女士应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赔偿原告A分公司经济损失,属于履行金钱给付义务,如逾期不履行支付义务应当支付迟延利息。

1、对迟延履行债务有两种惩罚方式:一种是因为迟延履行金钱债务而支付迟延利息;另一种是因为迟延履行非金钱债务而支付迟延履行金。

2、非金钱履行义务主要包括: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原状及停止侵害等。

3、迟延利息、迟延履行金应当从履行期满的次日计算。

缔约过失责任刍议 篇3

[关键词] 缔约过失 信赖利益 损害赔偿

缔约过失责任,是在对传统契约理论的不断批判中确立的,是在个人利益与国家、社会利益的冲突过程产生的旨在实现风险与利益、权利与义务的平衡。这种在契约的缔结过程中加入的一定的义务,并非当事人合意的结果,而是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以及伦理道德等社会意志对契约关系施以影响的产物。现在,从缔约上的过失角度来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已为很多国家的法律所确立。但是,当事人基于什么义务承担赔偿责任,对方当事人又究竟遭受了何种损害,却因与传统理论相冲突而一直为理论界争议。

一、缔约过失责任的法理基础

缔约过失责任的法理基础如何,德国学说、判例曾有过许多主张,意见颇不一致。归纳言之,可为四类,即侵权行为说、法律行为说、法律规定说及诚实信用原则说。此四种学说,依其次序,代表着缔约过失责任理论发展的四个阶段。

1.侵权行为说。德国民法制定后10年内,关于缔约过失责任的理论独占优势的,是侵权行为说。该说认为,“有关损害赔偿的请求权限于合同和侵权行为的请求权,不属于合同的请求权,就认为属于侵权行为的请求权。

2.法律行为说。侵权行为说式微之后,成为判例学说上通说的,系法律行为说,惟其内容,颇为分歧。以耶林为首的这派学者认为,“缔约上过失责任的法律基础是当事人后来订立的契约。”当事人于缔约之过程的磋商行为,实已构成一种法律行为。因此,缔约过失行为本质上应视为违反约定的“先契约义务”的违约行为。

3.法律规定说。该说为布洛克所倡导,他认为,缔约上的过失行为本质是一种独立的违法行为,而缔约上的过失责任则属违法责任中一种独立的类型,信赖利益赔偿请求,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产生的特殊请求权因为缔约上的过失行为所违反的义务,对一切人具有普遍性意义。

4.诚实信用原则说。此说认为,当事人双方磋商时,本着诚实信用和相互关照的理念,应该善尽交易上的必要注意之义务。如果当事人违反了应尽的注意义务,造成相对人损害的,自应负赔偿责任。该说是目前德国理论界流行的观点。

二、缔约过失责任的制度价值

现代社会,经济生活成为生活重心之所在,对经济生活的全面保护成为法律当然之责。一味强调契约自由,将要约、承诺这一磋商阶段,从契约阶段中强行割裂出来,必然使契约法成为非动态性的法律条文。这种人为的割裂不仅没有使法律达到其应追求的目标,而且造成法律与道德的背道而驰。这一制度的确立,模糊了合同法与侵权行为法的界限,使相对独立的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有了相互融通的契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缔约过失责任是诚实信用原则具体化的显著标志之一,是对纯以抽象的概念或者逻辑构成的法律体系的突破,将道德义务溶入法律范畴,以社会生活填补法律的漏洞。其价值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

1.缔约过失责任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合同签订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草率性,使缔约当事人能尽量重视合同签订前的准备环节,从而为提高合同有效的成功率创造了先决条件;从另一方面来看,客观上也避免了大量无用、无效合同的出现和蔓延,在一定意义上节约了交易成本。这在根本上是与合同法所规定的鼓励交易原则相一致的。

2.缔约过失责任的出现,意味着缔约当事人的任何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其代价的付出。因此,积极促成合同成立、尽量避免合同无效是逃避缔约过失责任的有效途径,于是,在这种无形的利益驱动下,合同向着有效的良性方向发展,与当今世界各国对合同有效性追求的趋势也不谋而合。

3.缔约过失责任是对合同相对性的突破之一,将合同当事人以外的部分人纳入其规制范围,是合同法针对现实生活所做出的正确选择。众所周知,依合同而产生的请求权在整个民事请求权体系中优先于其他任何请求权,因此,合同法对缔约过失责任的选择无疑将积极的促成合同价值的实现。

三、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在我国的适用

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成为中国法律史上的一个起点,它不仅应用了现代法学的观点,与国际合同法精神保持了一致,充实了我国民法领域的不足;而且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确立更是一个光辉之处,表明了以诚实信用作为法官手中的天平的正义理念。

1.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当事人根本没有订立合同的目的,为了谋取不正当的利益,进行磋商,或者拖延时间的方式使对方失去订约机会,损害对方利益,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对此,《国际商事合同通则》也作了相应规定。

2.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应如实向对方当事人告知自身的财产状况、履行能力,如实陈述出卖标的物的缺陷或瑕疵,以及其出卖的产品的性能和使用方法,以便缔约另一方免遭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换言之,当事人在缔约过程中要诚信。如果违反,即产生缔约过失责任。

3.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在缔结合同的过程中,当事人之间应依诚实信用原则以诚相待,履行协助、照顾、保护、通知、保密等义务,对此等先合同义务的违反,造成对方信赖利益损失的,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4.泄露或者不正当使用在订立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

诚然,我国在引入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时,试图在制度设计方面尽可能保护善意的订约当事人,以达到法律规定的全面和实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个规定相当模糊,而且在实务中难以操作,一则没有规定具体的损害赔偿的范围问题,二则涉及到缔约过失责任的具体问题很难合理处理。如一酷暑天,一人于商场内跌倒,究竟其责任由谁来承受,实难确认。是否进入商场就等于买了一份生命财产保险,如何从法律的正义角度来分析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我国合同立法认为,构成缔约过失责任必须满足四个条件:(1)当事人一方违反了先契约义务;(2)因违反了先契约义务而致对方信赖利益损失;(3)缔约方存在过错;(4)缔约方行为与相对方损失间有必须的因果关系。很明显,从上例可以看出,运用这四个要件来分析认定商家是否应当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确属难事。笔者认为,对此应做一个价值选择。当我们无法推断受损方真意表示如何时,只能根据“弱者保护原则”,推定当事人为合同的成立而竭尽其力。虽然有可能会损害无辜的一方,但法律不得不在利益冲突面前做出选择。在渺小的个人利益与庞大的集团利益之间进行抉择时,维护弱者是现代法治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得宽.民法诸问题与新展望.台湾:台湾三民书局,1980.427.

[2]傅静坤.二十世纪契约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36.

浅析缔约过失责任 篇4

缔约过失制度萌芽在罗马法, 但作为理论最早由德国法学家耶林提出。1861年耶林在《耶林学报年报》发表了《缔约过失、契约无效与未臻完善时的损害赔偿》一文, 指出“契约的缔结产生了一种履行义务, 若此种效力因法律障碍被排除, 也会产生一种损害赔偿义务。随后德国、日本也通过理论与判例确定了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我国《民法通则》第61条规定:“民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或者被撤销后, 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 应当返还给受损失的一方。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 双方都有过错的, 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到1999年颁布的《合同法》系统陈述了缔约过失责任, 弥补了《民法通则》的不足, 但我国缔约过失责任制度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条件

学术界一般认为缔约过失责任的成立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缔约一方违反先合同义务。缔约过失责任作为一种责任形态存在, 以违反先合同义务为前提; (2) 违反先合同义务的一方有过错。民事责任主要为过错责任制, 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表现形式; (3) 给缔约相对人造成损失; (4) 过错与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

三、缔约过失责任的承担方式

缔约过失责任的责任形式只有一种——损害赔偿。对于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有的学者认为一般只赔偿直接损失, 对间接损失不予考虑。这种观点认为, 信赖利益必须是一种可以能够合理确定的损失, 将机会丧失的间接损失纳入赔偿范围则会产生缔约过失赔偿范围过大, 不利于确定责任, 同时也会诱发第三人与当事人恶意串通索赔巨额机会损失的费用。而认为将间接损失纳入赔偿范围的观点认为建立缔约过失责任的目的人在于弥补受害人的损失, 如果确因一方违反先合同义务造成他方订约机会的丧失而受损害, 不予赔偿则不公平。

笔者认为, 缔约过失的赔偿范围应当以直接责任为主, 对于间接责任应以可预见的履行利益范围为限。当然, 因缔约一方的缔约过失给对方造成损失时, 受损方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害扩大, 否则无权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但因其防止损害扩大支出的合理费用, 则应当由缔约过失方承担。

四、我国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现状

我国法律关于缔约过失责任的规定, 目前主要在《合同法》中。但其法定类型范围过窄, 且赔偿范围很笼统, 仅仅表述为责任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至于应当赔偿实际损失还是赔偿信赖利益, 还是赔偿期待利益都不明确。这就给司法实践带来了许多困难, 可操作性差。目前, 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最高人民法院也未作出相应的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 从而导致司法实践中法官面对问题时无所适从, 其结果只能由法官自由裁量, 常造成同一案件经不同法院甚至同一法院不同法官裁决的后果相差十分悬殊。

五、对我国缔约过失责任体系构建的设想

(一) 从法律角度明确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

纵观《民法通则》和《合同法》, 我国法律对于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一直没有明确界定。王利明教授对缔约过失责任定义为:“所谓缔约上的过失责任, 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 一方因违背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产生的义务, 而致另一方的信赖利益的损失, 并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笔者认为, 我国法律应当对缔约过失责任这一专门性法律术语作出直接规定, 并通过立法丰富缔约过失责任的类型。从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出发, 既要作一般性规定, 又要有缔约过失责任的祥态, 这样有利于司法实践的操作。并且充分考虑缔约过失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

(二) 对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作出明确规定

我国《合同法》第四十二条对缔约过失的责任只简单规定并没有对缔约过失责任的损害赔偿范围作进一步的明确规定, 导致学术界存在不同解释。王利明教授认为, 在缔约过失责任中, 应当以信赖利益作为赔偿的基本范围, 信赖利益的损失限于信赖利益的直接损失。而武汉大学余延满教授认为, 因缔约过失造成的损失是信赖利益损失, 主要包括订约费用、履约费用、受害人失去上述费用所失去的利息、合理的间接损失。

(三) 明确缔约过失责任在和侵权行为责任、违约责任发生竞合时的处理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 因民事关系的复杂性, 同一违法行为常有多重性质, 符合合同法和侵权行为法中的不同构成要件。因此, 实践中缔约过失责任与侵权责任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竞合, 法律应当允许当事人作出选择。

参考文献

[1]王利明:《违约责任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年。[1]王利明:《违约责任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年。

[2]余延满:《合同法原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年。[2]余延满:《合同法原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年。

论缔约过失责任之合同订立 篇5

—————订立合同

[摘要]:缔约过失责任的确立是合同一方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合同最终无法生效而导致另一方利益损失时的责任,因为合同的成立和生效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所以在合同签订前到合同最终生效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过失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讨论,从而可以确定责任的归责。

缔约过失责任是由于当事人违反根据诚实信用原则所产生的先合同义务而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其产生于合同的订立过程中,因此缔约过失责任离不开合同。缔约过失责任的理论首先由德国法学家耶林提出。1861年,耶林在其主编的《耶林法学年报》第四卷上,发表了题为《缔约上过失,契约无效与不成立时之损害赔偿》一文,在该文中首次系统的论述了缔约过失责任。耶林提出的缔约理论对理论界以及各国立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此理论界对缔约关系研究逐步深入,大部分国家都逐渐不同程度的采纳了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我国合同法对缔约过失责任也做出了规定。下面就订立合同时几种情况与缔约过失责任关系进行分析。

一、合同订立之前的缔约过失责任

在合同订立之前会因为相关方有如下行为导致合同不能成立,而造成另一相关方的权益受到损失。

1.要约人擅自撤销要约。在我国要约可以撤回或撤销,前者是在要约没有在受要约人做出承诺之前所做出的单方面行为,后者则是对要约已经送达受要约人并且得到对方承诺之后所进行的一种行为。笔者认为,如果把擅自撤销要约都视为违约行为,则有失公允。对此应分两种情形:一是要约人的撤销行为无效,合同已成立或受要约人可以继续承诺以使合同成立,若此时不履行合同,负违约责任;二是要约人的撤销行为有效,合同不成立,但要约人负缔约过失责任。因为缔约过失责任以诚信原则为基础,旨在保护当事人的信赖利益。受要约人在做出承诺以后,有理由相信双方将要就某种利益进行交换,为此受要约人通过积极的行为来准备合同的顺利完成。而此时要约人单方面擅自撤销要约,将会使受要约人承受损失,如果不追究要约人的缔约过失责任,受要约人的损失则无法得到合理的补偿,这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恶意谈判和恶意终止谈判。我国《合同法》第42条亦规定了“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之缔约过失责任。谈判双方为达成某项交易而进行的谈判是一种双方互动的行为,既然要进行谈判则说明双方均抱有希望达成交易的期望,而谈判的过程就是双方就交易而进行要约与要约邀请的过程。而恶意谈判和恶意终止谈判是交易一方在没有诚实信用原则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将伤害到另一方的合法利益。

3.违反预约。预约成立时,本约尚未成立。预约的成立和生效,仅使当事人负有将来按预约规定的条件订立本约的义务,而不负履行将来要订立的合同的义务。如果纯粹的适用违约责任,会出现具体操作却很困难,强制履行预约,无异于强制当事人订立合同(本约),有悖于缔约自由原则;而违约责任要考虑履行利益,但预约的履行利益是订立本约,而不是履行本约的期待可得利益,难以确定。笔者认为,违反预约存在违约责任与缔约过失责任的竞合:违约责任即当事人或法律明定违反预约之责任的,可按违约责任处理。但是,如果违约责任难以确定,或违约责任不足以公平地保护当事人利益的,可考虑缔约责任。因为订立预约使当事人之间产生一种信赖关系,即信赖本约会成立并生效。如果一方当事人因过错违反预约,则对相对人基于此种信赖而造成的损失应负赔偿责任。赔偿范围为信赖利益的损失,包括缔约费用、准备履行费用等直接损失。

二、合同已订立未生效的缔约过失

合同经过当事人双方的协定后最终签订了书面合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合同就生效成立,一个合同要经过必要的程序或者达到必要的条件才会正式生效,而如果此时如果相关方没有做到合同约定的生效义务或者是经过特定程序确定合同的有效性,则合同另一方将承受损失,因此使合同不能生效的一方就要给受损失的一方的损失给予补偿。

(一)、合同没有达到生效条件、手续或者法定义务的缔约过失责任。

1.附生效条件的合同。附生效条件的合同是否产生缔约过失责任应当分两种情况探讨。依《合同法》第45条第2款:“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已成就;不正当地促成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不成就。”因此,A、恶意阻止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已成就,即视为合同已生效,此时,如果恶意人不履行合同义务,应负违约责任,而非缔约过失责任;B、恶意促成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不成就,即合同不生效。合同不生效时过错一方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2.欠缺法定生效手续的合同。依照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批准手续,或者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才生效,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当事人仍未办理批准手续的,或者仍未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合同未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登记手续,但未规定登记后生效的,当事人未办理登记手续不影响合同的效力,合同标的物所有权及其他物权不能转移。因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而后才能生效的合同,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未办理法定手续致合同未生效,并损害另一方当事人利益,符合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应负损害赔偿责任。

3.缔约一方未尽告知、保护、照顾、保密等附随义务。我国合同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无论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该商业秘密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因此在合同已成立未生效阶段,当事人对合同将会生效抱有更大信赖,很有可能为履行合同做准备。此时,一方未尽告知、保护、照顾、保密等附随义务,造成另一方损害的,应负缔约过失责任。

(二)、合同因为其构成要件而使得合同无效的缔约过失责任。

无效合同,指自始、确定、当然不发生法律效力的合同。合同无效,则会产生缔约过失。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合同部分无效是否适用缔约过失责任的问题。合同部分无效的原因是发生在合同成立前的缔约阶段,所以只要符合缔约过失的构成要件,就可以适用缔约过失。但

在合同部分无效的情形下,信赖利益的损失比较难确定。因为合同缔结之后双方均有履行的义务,无过错一方在履行合同时并不知道或者无法确定合同的法律效力,而尽职尽责按照合同规定的条款履行自己的义务,当合同宣布无效之时,已经履行了义务的无过错方的损失将难以确定,这里面既有合同成立之前为合同成立而付出的信赖利益又有合同成立之后为履行合同而付出的成本。

有学者认为,合同因自始不能不可绝对的作为合同无效并承担缔约过失或违约责任的条件。首先,将自始不能的情况宣告无效,将使无效的范围过于广泛,其结果可能会使无过错的合同当事人承担合同无效的不利后果。因为无过错的当事人并不知道对方自始不能履行,他在合同订立后,可能因期待合同有效而为合同的履行支付了一定的代价,而合同无效不仅使其会遭受信赖利益损害,而且会造成期待利益的损害,这些损害未必都能得到补偿。假如对某些合同不是简单地宣告其无效,从而使无过错的当事人基于有效的合同提出违约的请求,或许对当事人更为有利。其次,自始不能的情况极为复杂,有些合同的履行并非绝对不可能,如缺乏支付能力、经济陷于困境等,均属于经济上履行艰难。若对自始不能均宣告无效,则某些合同关系的当事人极有可能利用无效的规定,以合同自始不能为借口,将本可以履行而且应该履行的合同变为无效合同。既可能不利于交易安全,也未必符合合同当事人特别是债权人的利益。因此,自始客观不能不宜一律作为合同无效和缔约过失的原因。

三、合同的效力有待确定和合同的虚假有效的缔约过失

(一)、效力待定合同不成立时的缔约过失责任。

效力未定合同,是指法律效力尚未确定,而有待第三人追认或拒绝的合同,若承认,其效力即确定地自始发生;若拒绝,即确定地自始无效。效力未定合同一般包括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无权代理人订立的合同,无处分权人订立的合同。由于效力待定的原因出现在缔约阶段,一般是出于缔约一方的缔约能力待定,故如果权利人拒绝而使其无效的,无效的原因可追溯自缔约阶段的过错,因此,可以适用缔约过失。

无权代理可分为表见代理和狭义无权代理。表见代理是指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表见代理的效力与有权代理的效力相同,因此表见代理不具备缔约过失责任。

狭义无权代理行为人既没有代理权,也没有能使相对人确信其有代理权的理由,而以他人名义所为的民事行为。而根据我国合同法第四十八条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的合同,未经被代理人追认,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由行为人承担责任。所以,在狭义表见代理情况下,将会产生违约责任和缔约过失责任的竞合。

(二)、合同本已生效但由于生效的前提要件有失公允而使合同被撤销的缔约过失责任。

可撤销的合同被撤销前有效,在被撤销后合同无效;当撤销权出于法定事由消灭的,该合同自始有效。如果合同被撤销了,由于当事人一方的过错致对方信赖利益损失的,应负缔约过失责任。

1.意思表示错误和重大误解。

我国《合同法》第54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

问题的意见》(试行)第7l条都对重大误解作了规定。无论是意思表示错误或重大误解,合同因之而被撤销的,都适用缔约过失。

2.显失公平。

显失公平,指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义务明 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合同法》第54条将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作为撤销的原因。

3.欺诈、胁迫与乘人之危。

我国《合同法》将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的合同一分为二,若损害国家利益,合同无效(第52条);若损害的不是国家利益,则为可撤销。同时,在合同法第五十四条将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视为可撤销合同。

四、合同缔约过失责任的立法完善

一、明确界定缔约过失责任的归责问题。

缔约过失责任的产生原因之一就是当事人一方主观上违反诚实信用义务而给相关方造成利益损失的一种赔偿责任。但是在实践中,这种责任的规则非常复杂,由于经济关系的复杂多变以及生活中的各种意外事情的发生,使得责任的规则常常无法得到合理的解决,为此,立法者应该合理的考察各种情况的客观性,客观的分析各种过失的原因及责任,让各方都可以得到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二、完善合同法中的关于缔约过失责任的条文

合同法中关于缔约过失条文,过于简单,对于各种原则、义务的规定尚不完善。这造成了在法院审理过程中拥有过多的自主裁量权,而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却无法预知合同的各种责任和风险。为此,立法者应积极立法,合理的修改增减合同法中的条文,同时应该加大法律的普及工作,做到每个合同双方尽可能的履行自己应有的义务,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Z].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郭明瑞 论缔约过失责任 2003(02)

3.王利明.合同法研究·1[M].中国人比大学出版礼.2002.309—317,316—317.

4.胡贤斐 论合同与缔约过失责任 2008,31(2)

5.郑峰,崔艳峰缔约过失责任的性质2010,23(4)

文献摘要:

1.《 论合同与缔约过失责任》:缔约过失责任是指缔约双方当事人在订约过程中因过错违反先合同义务,并造成对方当事人损害,依法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诚实信用原则指导下的先合同义务为缔约过失责任的基础。虽然缔约过失责任不是合同责任,但缔约过失责任的产生与合同尚有一定的关系。

2.《 缔约过失责任的性质》:缔约过失责任虽已在各国法律中确立,但关于缔约过失责任的性质却始终存在不同的学说.主要有:法律行为说、侵权行为说、法律规定说和诚实信用说,该四种学说是随着缔约过失责任的发展而衍生的,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前三种学说亦具有很大缺陷,不能成为现代合同法缔约过失责任的理论基础。只有诚实信用说符合现代合同法的要求,为各国立法和理论所接受。

论合同法中的缔约过失责任 篇6

关键词:诚实信用;先契约义务;缔约过失责任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合同一方因违背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应负的义务,致使另一方的利益受损,而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本文试图对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条件进行分析,并对我国的相关立法进行评价并提出完善意见。

一、缔约过失责任的使用条件

1.缔约一方违反先契约义务。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的易混淆之处在于二者都是违反与合同有关的义务,不同之处在于它违反的是先契约义务,而非合同义务。所谓先契约义务,是指当事人为缔约而相互磋商时,基于诚实信用原则而发生的各种说明、告知、注意和保密等义务。它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法定义务。缔约过失责任的基础源于法律的直接规定,无须当事人事先约定,也不允许当事人约定排除。二是附随义务。先契约义务并非独立存在的法律义务,而是附随于合同义务而存在。 三不是给付义务。这是与合同义务的另一重大区别,在合同未成立之前,当事人之间不会有给付义务,而给付义务是合同之债的核心内容。

2.因缔约人的过错致使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被撤消,给相对人造成了信赖利益的损失。这种损失既非现有财产的实质损失,也不是履行利益的丧失,而是一种期待权益的损失。即缔约当事人相信合同有效成立而可能获得的利益以及因合同不能有效成立所丧失的利益。

3.合同尚未有效成立。缔约过失责任发生于订约磋商过程中,此时,合同尚未有效成立。理论上判断合同是否有效成立有两种标准: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客观标准是依法律和事实来判断合同是否有效订立,主观标准则以当事人的意志和意愿来判断合同成立与否。笔者认为,在合同是否有效成立的判定上,应以客观标准为宜,即只有内容合法、自愿缔结的合同,才是有效成立的合同,而无论当事人是否相信合同已经成立。

4.缔约人一方主观上须有过错。这里的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二者都可以表现为对缔约注意义务的违背。在契约缔结阶段,缔约人完成了从一般人向合同当事人的转化,相应地其注意义务也由一般人的消极义务范畴(如不得干扰、阻扰契约的缔结)进入了契约上的积极义务范畴(如协助义务、告知义务、保密义务等)。缔约人应以信赖关系为基础,互相负以必要的注意义务,以保障交易的顺利进行和对方利益不受损害。对上述义务的违反,均可能构成缔约过失责任的主观过错。

二、我国缔约过失责任立法及其完善

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在我国民事法律中最早见之于《涉外经济合同法》第11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对合同无效负有责任的,因对另一方因合同无效造成的损失负责赔偿。”其后的《民法通则》第61条第1款规定:“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或撤消后,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返还给受损害的一方,有过错的一方应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1993年修订的《经济合同法》第16条也就缔约过失责任作了与《民法通则》类似的规定。

但是,这些早期民事立法中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很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其一,理论界所广泛认可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是指缔约一方基于过错违背先契约义务所产生的赔偿责任,属于合同订立制度的范畴,而早期民事立法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则与合同效力和合同履行混为一谈,造成理论与实践上的脱节;其二,就缔约过失责任的形态而言,包括契约不成立、契约无效、契约撤消三种形态,我国立法仅对后两种形态作了界定,而忽略了第一种形态,这在无形中剥夺了当事人请求缔约过失人赔偿的部分权利,不能不说是立法的一大缺陷;其三,我国早期民事立法对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只作抽象的一般表述,不作具体规定,这不免在实践中产生对缔约过失责任理解上的偏差和歧义,大大降低了该责任的可适用性和操作性。

针对上述问题,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又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其第42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三)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这一规定较之以往法律的粗略规定,具有明显的进步性,但仍有很大的不足。该条(一)、(二)项具体描述中均强调了缔约过失责任的故意与主观恶意(一般也是指故意),给人造成仿佛只有主观故意才能构成缔约过失责任的错觉(而实际上缔约过失责任在主观上也可由过失构成),如此容易引发当事人的误解,不利于该制度的理解与适用。为消除上述负面影响,笔者建议将该条第(三)项修改为"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故意或过失行为"。从而,明确将过失也纳入缔约过失责任的主观范畴,增强缔约过失责任立法的严谨性和可适用性。

参考文献:

[1]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一册),第79页.

[2]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八册),第85页.

[3]王秋实:《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及其适用》,载《阴山学刊》2006年第12期.

[4]李 霖:《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研究》,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劳动缔约过失责任 篇7

【案例】一家公司为求得三名技术人员,通过媒体发布了高薪招聘广告。黄蓉蓉经过笔试、面试后脱颖而出,并收到了公司的录用通知书,通知在明确黄蓉蓉的职位、月薪、合同期限的同时,还要求她务必在15天内前往报到。黄蓉蓉为此辞去了原有工作,甚至向原单位支付了6000元违约金。可当黄蓉蓉如期前往新公司报到时,却被告知:因公司已从国外引进一名专业技术人才,原有招聘人数缩减,黄蓉蓉被取消录用。黄蓉蓉在据理力争未果后,只好要求公司赔偿损失。可公司拒绝赔偿,理由是公司并没有与黄蓉蓉签约,黄蓉蓉还没有成为公司的员工,彼此之间没有任何权利、义务,因此黄蓉蓉无权要求公司承担任何责任。该公司的说法对吗?

【点评】公司的说法是错误的,其必须向黄蓉蓉承担因缔约过失所导致的赔偿责任。

虽然《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劳动关系从用工之日起建立”,本案中这家公司在录用通知书中明确了黄蓉蓉的职位、月薪、合同期限,可由于公司并没有实际用工,决定了相互之间的确不存在劳动关系上的权利、义务。公司取消录用,不提供工作岗位,也就不能视为劳动争议。但这并不等于公司无须对黄蓉蓉承担赔偿责任,因为这里还涉及一个缔约过失问题,缔约过失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因违背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应承担的义务,而使另一方当事人信赖的利益遭受损失,而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况。《合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三)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劳动合同虽系一种特殊类型的合同,但毕竟属于合同的范围,仍应遵循《合同法》的基本原理,即缔约过失责任同样适用于劳动合同领域。结合本案,鉴于《合同法》第十九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约不得撤销:(一)要约人确定了承诺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约不可撤销;(二)受要约人有理由认为要约是不可撤销的,并已经为履行合同做了准备工作。”黄蓉蓉在接到公司的录用通知后,已经真心前往就职,并做了相应的准备,甚至辞去了原有工作,公司自然不应撤销录用。公司强行撤销,无疑属于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尤其是在客观上造成了黄蓉蓉的失业、赔偿原单位6000元违约金、往返交通费用等一系列损失,自然难辞其咎。

上一篇:备考教学策略下一篇:玉米茎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