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工作

2024-05-24

语言文字工作(精选十篇)

语言文字工作 篇1

一、真抓实做, 全员投入

自《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实施以来,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 形成语言文字工作管理网络, 把语言文字工作列为学校的一项重点工作, 做到工作前有计划、工作中有落实、工作后有总结。学校每年召开专门会议, 认真学习上级有关语言文字工作文件的精神, 专项研究布置工作任务, 制定细则, 组织培训, 实施测试, 增强了全校教职工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为推动全校语言文字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 全校在职教师100%参加普通话培训测试, 达标率100%。学校还把通过普通话测试作为教师资格认定、教师聘任、考核、选拔、晋升的必备条件。

二、认真学习, 广泛宣传

我校利用红领巾广播站、红领巾电视台、宣传橱窗、升旗仪式、黑板报、主题班会等各种渠道和方式多管齐下, 大力宣传语言文字规范化, 以求促使全校师生提高认识、掀起学习热潮。通过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汉语拼音方案》《辽宁省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等一系列法规, 增强了全校教职工语言文字法规意识, 进一步明确了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提高了我校语言文字工作依法管理的整体水平。

三、开展活动, 提高成效

我校结合每年全国“推普宣传周”活动, 精心规划, 开展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教师演讲比赛, 学生课文朗读比赛, 教师“三字一话”比赛, 学生书法比赛, “说好普通话, 写好规范字”征文比赛, “讲普通话, 写规范字”电脑小报和手抄报比赛等等。使师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文化修养, 提升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我们还努力将工作引向家庭、社会, 以教师之手牵动学生的小手, 拉动家长的大手, 将普通话由校园语言推向社会。

四、融于校园, 勤于实践

1.我们注重在教学流程管理中规范语言文字。将用字规范化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 建立制度, 明确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讲普通话、写规范字。要求学生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文字。对此, 学校加大了监督、检查力度, 从中既培养了教师严谨的教风, 又养成了学生一丝不苟的学风。

2.学校每学期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推普周”专项活动, 师生人人参与, 内容丰富多彩。学校把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作为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重点内容, 为了整治不规范用字, 师生共同在校园、社区开展了“啄木鸟”行动, 将学校在语言文字方面的优势向社会辐射。

3.学校利用校园文化墙, 开设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宣传专栏。在走廊和教室张贴造型别致的语言文字规范宣传牌, 营造出时时、处处追求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浓郁氛围, 使全校师生触目可及, 自警自律。

五、常抓不懈, 考核推进

语言文字工作工作汇报 篇2

创建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自评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灌云高级中学城西分校的全体师生,对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到我校检查评估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表示最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就我校开展语言文字工作作汇报。

一、组织领导

我们城西分校自建校以来一贯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工作,我校以贯彻实施生态教育理念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贯彻实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在集思广益、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全校就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的工作定位和发展目标逐渐形成以下共识:学校由一名校级领导分管语言文字工作,定期主持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解决语言文字工作中的问题,创新工作机制,营造规范、和谐、文明、健康的语言文字校园环境。

二、工作机构

学校设有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形成语言文字工作网络。建立了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责任制度,创造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推进工作的好措施和好方法。认真贯彻“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的工作方针,确保语言文字规范化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到位”,“全方位”切实提高推广普通话的功效。各部门的正职负责人和主持工作的负责人是本部门语言文字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求对本部门的文书、材料进行一次严格检查,包括签名、批注和手写体,均应使用规范汉字。

三、法规建设

(一)普及普通话、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使用规范汉字作为素质教育内容纳入培养目标、常规管理、教学训练。

(二)学校要把语言文字工作同素质教育、社区文化、师生形象工程、教育科研、校园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

(三)要把开展语言文字工作同教师的业务考核、晋级、评优、上优质课等工作结合起来。

(四)建立健全的工作制度、学习制度、会议制度等,明确工作责任制。

四、资料管理

有各级语言文字工作文件及各项标准,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有推普宣传活动的资料,如:语言文字书籍、期刊、音像资料,每学期有语言文字工作计划和总结。

五、学习宣传工作

(一)学校环境:学校定期组织学习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法规,近期主要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定期组织学习《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等。

(二)社会宣传:开展社会宣传或咨询服务活动,参与推普周宣传活动。积极参加各级语言文字竞赛活动。

(三)规范用字情况。学校设有永久性标语牌,班级有相关的学习园地、板报、推普角等。校园内不得出现繁体字、异体字和已废止的简化字(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除外)。学校校牌、标牌、印章、宣传栏、张贴物、布告、课堂板书以及各种活动的会标等均能100%使用规范文字,校内的公文,学校出版的各种书报、刊物、电子出版物、招生广告、奖状和证书、以及各种宣传资料等均能使用规范用字

六、教学活动

(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必须使用规范的普通话。教师备课、批改作业用语用字要规范。领导评课要有规范意识,做到正字正音。

(二)课外活动: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校园文化活动。积极鼓励各班级举办各类主持人赛、辩论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等多项与规范语言文字有关的活动。课外训练有计划有要求有内容,学生覆盖面80%以上。

(三)教改和科研:学校有语言文字的教改项目或科研课题,并投入人力物力和经费。

(四)学校领导、教职员在教学、集体活动中使用规范的普通话。教师必须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并达到相应的等级要求,即专门从事普通话语音教学的教师应达到一级乙等以上水平,语文教师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其他教师达到二级乙等以上水平。

(五)学生正确熟练认读拼音,正确认识并书写所学的规范汉字。学生能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教师应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并达到相应的等级。

七、校园语言文字环境建设

(一)设立永久性宣传标语牌,创设良好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环境。每年推普活动周在校大门口、校围墙上悬挂宣传标语,校园内张贴宣传海报,让师生处处被浓烈的推普气息所感染。

(二)利用学校的广播站和网络系统,制作的各种节目不断地在视觉听觉上让师生接受推普信息,营造推普氛围。

(三)学校内,丰富多彩的校级的、年级组的、班级的各项活动,推进了推普活动的开展,使学校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推普环境。

各位领导,在县委县政府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语委的精心指导下,我校的语言文字规范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对照市级验收评估标准,一如既往地加强我校的语言文字规范工作,力争在上新台阶。

以上汇报,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谢谢!

灌云高级中学城西分校

语言文字工作 篇3

今天我们召开2009年度全省语言文字暨普通话测试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根据教育部、国家语委的要求,根据全省年度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语言文字工作取得的成绩,总结、交流经验,研究、部署2009年工作。下面我讲四个问题供大家讨论。

一、改革开放30年我省语言文字工作简要回顾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我省语言文字工作经历了调整、改革,实现了大的发展。80年代,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拨乱反正,及时调整工作方针,提出了“狠抓一个根本(各级各类学校),搞好两个结合(与普九普六相结合,与扫盲相结合)”的工作思路,把师范院校作为推广普通话的重中之重,在城市县镇结合普及初等教育普及普通话,在民族地区开展“拼音学话,双语教学”,提高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率。全省大规模掀起抓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热潮,夯实了工作的基礎。90年代,全省语言文字工作与时俱进,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云南建成“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连接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的战略目标,遵循语言文字工作“必须坚持以学校为基础,以党政机关为龙头,以省会和中心城市为重点,以新闻媒体为示范,以公共服务行业为‘窗口”’的工作思路,通过开展城市和学校语言文字达标创建、普通话水平测试、推普宣传周等项工作,在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及应用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进入新世纪以来,围绕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的要求,语言文字工作拓展了工作领域,强化了政府行为,出台了《云南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管理条例》,工作步入依法管理的轨道。随着“一个中心,两条腿走路,四项基本任务”的实施,我省语言文字工作呈现出新的气象。

改革开放30年,成就了我省语言文字工作的发展,目前全省社会的语言面貌和人们的语言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规范意识得到加强,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正在逐步普及,社会用字混乱现象得到初步遏制,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水平不断提高,营造了一个与我省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的语言文字环境。

30年的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抓好各级各类学校,夯实基础。学校既是人才成长的摇篮,又是宣传语言文字规范化、养成良好语言文字习惯的前沿阵地,抓好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就是抓住了根本,抓住了源头。云南在普及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始终把抓好各级各类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作为重中之重,采取多项措施,常抓不懈。

——以普通话水平测试引路,推动普通话普及。云南是全国最先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省份,曾被誉为“中华大地第一家”。测试工作的开展,使普通话水平的检测有了较为客观的标准,对学习使用普通话起到了激励的作用。以测促训,提高了应试者普通话水平,为普通话的普及奠定了基础。截至目前,各测试站按照“先培训后测试”的要求,共培训、测试了130多万人次。

——注重理论研究和法规建设,打牢工作的理论根基。语言文字工作是一项业务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为使这项工作高起点、扎实有效,云南十分重视理论研究与地方法规建设,依靠专家和骨干,先后开展过云南方言普查工作、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研究等,出版系列科研成果专著,制定出台地方法规,对于指导普通话教学与测试,促进普通话的普及与提高,推动社会用语用字规范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以学校、城市达标评估,推普宣传周等基本措施为抓手,增强了全社会深入贯彻执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执法意识,落实了各项政策措施,带动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全面开展。

在总结30年工作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语言文字工作发展进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云南经济欠发达,民族种类多,方言影响大,普通话的普及率在全国仍处较低水平。教育部、国家语委公布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能使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人口的比例,全国为53.06%,云南省仅为37.94%。有近上百万少数民族人口地区不通汉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目前云南省语言文字工作的基础仍然薄弱,机构不健全、人员少、经费严重不足。在争取各级政府领导、各相关部门的支持、理解、帮助和参与方面还要做大量的工作。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语言文字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需要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工作措施和管理模式应多元化,需要不断创新。在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服务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方面,还有待于我们做更多的努力。

二、认清形势,抓住机遇,不断推进语言文字工作

当前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正在向全面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的云南迈进,历史的机遇和形势的发展变化,给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提供了新机遇。

(一)构建和谐社会对语言文字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语言观念日趋开放、多元,语言学习和使用的个性化需求更为鲜明。社会语言生活丰富多彩,纷繁复杂,人民群众对语言生活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对我们做好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一时期,我们的工作更要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我们除了要一如既往履行好贯彻执行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和应用的规范化水平的职责外,还要关注那些在语言文字应用方面的热点问题,及时研究应对,提供有效服务、监管和引导。如繁体字使用问题,保护母语与方言使用问题,网络语言与“火星文”现象等,工作任务是多层面、复合型的,因此,必须牢固树立主体化和多样性辩证统一的语言规范观和工作观,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协调好各方面语言利益。妥善处理好普通话与方言、规范字与繁体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中国语言文字和外国语言文字等的学习使用,使其按照法律的要求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各展所长,各自在适当的场合发挥积极作用,促进社会语言生活和谐、健康发展。

(二)关注个人成长,提高国民语言文化素质,要求语言文字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给语言文字工作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现代社会,语言文字常被喻为人的“第二仪表”,良好的口语、书面语表达水平和语文综合能力对个人成

长、成功、成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和影响。提高个人的语言文化素质,能为提高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基础,这是当前语言文字工作与科教兴国战略紧密结合、服务于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努力方向。

中国正在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劳动者个人素质的提升。因此,随着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实施,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增强服务意识,构建全方位语言文字应用测评体系,为国民语文素养的提高作出贡献。

(三)文化的繁荣给语言文字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复兴中华文化的进程中,语言文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言文字工作要适应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在文化建设新高潮中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发挥作用,并得到发展。今年,教育部、国家语委还将继续在全国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我们要积极响应,认真策划,找准时机和切入点,开展好这一活动。通过诵读经典诗文这一途径,为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找到为大众喜爱、社会普遍接受、影响力和感染力强的载体形式。要使参与者在诵读中亲近中华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中国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在弘扬中整合创新,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扬光大,成为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依托。语言文字工作也在与文化的结合过程中,拓展了工作领域,增强了对社会的影响力。

总之,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语言文字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进一步的拓展、深化,顺应和引领社会语文应用潮流,以语言文字的规范、发展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为共建我们的精神家园服务,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振奋精神,努力工作,不断开拓语言文字工作新局面。

三、2009年的重点工作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各项事业继续改革发展的关键的一年。我们要以改革发展的眼光谋划好下一步的工作。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贯彻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我省“条例”为动力,重点围绕建设、推广、监管和服务八字方针,坚持“一个中心,四个重点领域,三项基本措施”的有效工作思路,落实两个结合(跟教育结合,抓实学校;跟文化结合,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着力创建“政府负责,语委统筹,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长效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工作效益和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认真做好“法”和“条例”的贯彻落实工作

党的十七大报告特别强调依法治国,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云南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条例》的贯彻实施是一项重要任务。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们要以此为契机,精心组织宣传活动;结合开展城市评估工作,会同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联合省语委有关成员单位,对部分行业和部门进行执法检查,向社会通报检查结果;与省外办、文明办、旅游、城建等部门对重点旅游城市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外文进行治理整顿。开展调查研究,解决执法监督中的有关问题,完善执法监督的体制和机制。

(二)抓好重点领域的语言文字工作

学校承担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育普及任务。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各地要继续加强对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领导,着眼于配合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各级教育督导,全面拓展、深化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建设,提升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管理水平。要关注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提高,引导、督促学校加强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训练和考核。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继续办好民族地区普通话师资培训班,扩大办班规模,提高办班质量。推进高等院校语言文字工作,开展独立学院语言文字达标创建工作。

进一步加强与省语委成员单位的协调、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修订、印发省语委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完善省语委成员单位联络员工作制度;召开成员单位年度工作会,推行成员单位年终工作述职制;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力争推动几个重点行业的工作取得进展。

(三)继续推进基本措施的巩固、深化和提高

一是继续推进城市、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达标工作,实现2个二类城市、2个三类城市达标验收,推动昆明市完成回访工作;完成两所普通高校语言文字规范达标创建工作,在继续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校园语言达标的基础上,完成第二批省级、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认定工作。二是精心组织策划第十二届全国推普周活动。举办以歌颂新中国60年辉煌成就和倡导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的“中华颂·经典诵读大赛”;继续组织好中华经典诗文创作活动,征集好作品。三是加强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规范管理。2009年继续推行对各测试站进行责任目标管理,对反映问题较多的测试站进行抽查,促其整改,提高管理和测试质量。探索和创新普通话测试管理系统,积极开展电腦普通话辅助测试的试验工作,引进国家考务管理软件系统,加快我省普通话测试管理系统的升级换代。

四、拓展新思路,谋求新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我省语言文字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面对当前新的形势和任务,一些基本的经验我们要继承和坚持。同时,要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谋求新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重点思考以下问题:第一,立足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对形势和任务及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作出准确的判断;第二,着眼于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提高国民语言文化素质,对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对工作思路、措施加以及时调整和规划;第三,解放思想,着眼于现代化建设进程加速、国民语文能力提高、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新的课题,把如何为社会提供有效服务等作为新的工作措施,形成语委工作新的增长点。以上问题,希望与会的同志认真加以讨论和思考。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创新思路,更新观念,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推进语言文字工作,在改革创新中谋求新的发展。

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初探 篇4

(一) 加强语言文字组织管理工作, 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进程

1. 健全语言文字领导机构, 打造语言文字工作网络。

学校应将语言文字工作列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范围。学校领导要坚持讲普通话、用规范字, 起到表率作用。学校应成立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 并配备足额教师和学生推普员, 各科组、任课教师积极配合语言文字领导小组工作, 使语言文字工作逐层深入、有序开展, 要让语言文字工作渗透到学校各个部门的各个工作环节———工作会议、课堂教学、德育活动、团队活动、校园广播、外出交流等, 确保推普工作能长期坚持, 收到实效。

2. 建立健全推普制度, 明确工作职能。

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需要制度的指引和督促。学校在学生常规管理制度中、学生评优工作中、在教职员工考核制度及教职工评选先进等各项制度中都注重语言文字工作的制度化落实。学校应结合国家相关语言文字工作法规和本校实际, 制定相关推普制度, 包括管理制度、工作制度、表彰制度等。学校要从制度上进行规范, 从具体工作上进行督促, 提升师生自觉规范用语用字的意识, 提高师生语言文字水平。

3. 制定推普工作计划和方案, 统筹安排相关工作。

为提高语言文字工作的实效性, 学校应认真制定语言文字工作总体规划, 在每学期初根据上级文件指导精神和学校实际, 制定学期语言文字工作计划和推普宣传周活动计划等并付诸实施, 在计划和方案中呈现出学校语言文字建设工作相关活动安排和考核标准要求, 并在期中进行自查整改, 及时调整计划内容,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另外, 学校在期末及时总结计划实施情况, 查找存在问题, 提出改进措施。

4. 收集推普相关资料, 建立工作档案。

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应有较详细的记录, 有关文件、资料应及时装订成册, 收集归档, 并建立语言文字工作电子档案, 收集整理语言文字工作相关影像资料、文字资料以及相关教材、教案、学生作业纸、活动图片等。

(二) 加大语言文字宣传工作力度, 营造推普良好舆论氛围

1. 丰富宣传途径, 营造良好推普氛围。

良好的推普氛围, 对于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应积极探索语言文字工作宣传途径, 不断加大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力度, 增强师生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学校不仅要通过校园网络、校园广播站、标牌、橱窗、宣传栏、张贴物、公告、校报以及各种宣传资料宣传规范用语用字的重要性, 还要充分结合班级文化建设, 将推普深入到每个班级, 提高学生自觉说普通话、用规范字的意识和水平。

2. 以推普周为契机, 有效组织开展各项推普活动。

学校应充分挖掘推普周在学校推普活动中的巨大潜力, 将学校推普工作和全国性的推普活动融在一起, 以语文组教师为主力, 开展语言文字宣传活动:可以在周一的升旗仪式由校领导和相关教师作语言文字规范运用的专题讲话动员, 让学生了解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范标准;各个年级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具体工作, 如墙报评比、朗诵比赛、主题演讲比赛、古诗词鉴赏课件评比等。另外, 学校还可以在推普周组织学生走向街头社区, 查找商标广告牌不规范用字、向行人散发推普宣传单等, 进一步宣传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的意义和作用。

(三) 深化教育改革, 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师生语言文字水平

1. 把推广普通话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说好普通话, 用好规范字, 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科教学都应加强对学生语言规范意识和能力进行培养;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的主渠道作用, 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课堂中师生交流使用普通话, 语言力求清晰明了, 板书工整有条理, 不写繁体字、异体字、错别字, 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要求用语用字规范化。学校还应定期对教学活动进行检查, 开展学生作业、作文用语规范性检查, 发现在课堂不能很好使用普通话的师生, 及时提出改进措施。与此同时, 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寻找适宜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新举措。

2. 将普通话合格作为教师业务考核和录用的内容和条件。

教师在学校语言文字工作中起着主导性作用。学校应把普通话合格列入教师录用和上岗的条件, 并作为教师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学校还应加大对教师进行普通话训练的工作力度, 提高教师普通话水平, 另外, 要充分发挥教师推普员的作用, 推动校园语言文字工作的检查督导工作。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扩大推普范围。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活跃师生文化生活, 还是增强师生推普意识, 调动师生推普积极性, 提高师生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例如, 开设推普讲座, 开展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读书交流会, 自编舞台剧, 组织“啄木鸟”行动、社区服务活动等, 把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真正落实到各个方面, 切实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能力。

语言文字工作专管人员工作职责 篇5

专管人员工作职责

1、宣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提高师

生员工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国家意识、法律意识、现代意识。

2、切实采取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对组室、班级加强语言文字工

作的管理。

3、对推普工作和用字规范的部门、个人进行推荐表扬。

4、督促普通话尚未达标的老师积极自培,争取早日达标。

5、认真组织积极开展“全国推广普通话周”活动。

6、积极完成学校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布置的各项工作。

改进教师文字工作方案 篇6

据调查,幼儿园教师的压力和负担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繁冗的文字工作。一份不完全的统计表明,一名公办幼儿园教师在一学年中完成的文字工作量可达30多万字,并且种类有近20种之多。看来,减轻教师的文字工作量是一个有效减轻教师压力和负担的重要策略。本栏目的三篇文章就是根据这种思路采编的。

近些年来,幼儿园教师普遍感到压力越来越大,这些压力来自多方面,其中一个很主要的方面是文字工作。

通过一项不完全的调查,我们发现:有96%的教师对目前的文字工作有抵触情绪。大部分教师认为,文字工作只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和积累档案资料,而要完成这些文字工作,许多教师得放弃休息时间、放弃与幼儿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并由此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通过访谈,我们初步统计出一个幼儿园教师在一学年中所要承担的文字工作量(见表一)。

如果把这些文字编辑成册,就相当于一部近200页(大16开本)的著作了!仔细分析表格中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内容其实是重复和交叉的,换言之,教师做了许多“无用功”。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反思:如何在文字工作中寻求突破,以减轻教师的文字工作量?

1.精简

在两次征询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我们重新确定了文字工作种类及其数量,以减轻教师的文字工作量。

我们打破了原有的文字工作模式,将14种文字工作减少到9种(见表二)。这次精简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每个教师都参与了新的文字工作方案的制定,将“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真正成了工作的主人。

初次的尝试使我们体验到了成功,在此基础上,一年后我们又做了第二次精简(见表三)。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教师文字档案的分类各不相同,有的侧重日常工作经验的总结,有的偏重对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教师们结合自身的特长、经验、能力和兴趣确定一学期文字工作的种类及其数量。学期末,大家把自己的文本拿出来参加展评并供集体分享。

信任是激发主动性的基础,支持是释放活力的保障。我们大胆地尝试新的文字工作方案,不仅带给教师信心和活力,更是传递了一种自主发展的理念。

2.共享

我们认为,各个园所都有独特的办园理念和办园风格,每个教师也有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因此在文字工作上不必强求统一,而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可以共享。

如,小班组教师在设计主题活动“秋天到了,天气凉了”时,先分头认领设计任务,然后把自己设计的活动方案上传到“共享文档”上,其他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情况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修改,然后保存到自己的主题计划中。这个有15个活动的主题设计就在4位教师的合作与分享中轻松完成了。

按照以往的模式,这个主题每个教师至少要设计7~8个活动,而用“共享”方式,每个教师的备课量就减少了一半。这既让教师体验到便捷,又促进他们的合作。这种做法不在于是否具有现代化装备,而在于是否具有共享的意识。

除了这种“分散型共享”,我们还尝试了“轮流型共享”和“经典型共享”。

轮流型共享。将整个主题的设计、准备工作交由一个班级的教师来进行,平行班的教师只需作必要的修改即可,这同样可以提高效益。

信息时代的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 篇7

为了满足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的需要, 着力组建语言文字标准工作队伍。2003年11月~2004年11月, 筹划成立了6个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会:汉语语音与拼音分会、汉语语汇分会、汉语语法与语篇分会、汉字分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分会、外语应用分会, 基本覆盖了语言文字的标准领域。①2003年7月, 在国家减少行政审批项目的背景下, 为了加强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 批准成立了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测查认证中心。②为了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标准化、信息化工作, 2004年, 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少数民族特别分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 并在分技术委员会下面陆续设立了藏、维哈克、蒙、朝4个语种工作组, 近来正筹备成立彝语语种工作组。

在语言文字标准化信息化工作的理论思考和具体实践中, 国家语委逐渐形成了“以信息化为主线, 以语言文字标准制定为核心, 以评测认证为抓手, 以语言工程建设和科学研究为基础”的语言文字标准化信息化的工作思路。③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 在当今语言文字工作面临的新的形势下, 需要从国家发展的角度全面审视、认真思考未来的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本文主要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信息时代呼唤系统的语言文字标准;二、语言文字规范的宏观体系;三、树立新世纪的语言文字规范观。

一 信息时代呼唤系统的语言文字标准

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创意的激情时代, 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的层出不穷, 已经成为社会常态。当年语言文字工作依存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基础、所能使用的技术手段和面对的国际国内形势, 都发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变化。这些新变化对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其中当然包含对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的新要求。全面讨论语言文字工作所面临的时代新变化, 全面讨论这些新变化对语言文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是非常必要的, 但这远远超出了本文的任务, 甚至也超出了笔者能力。这里仅仅阐述时代对语言文字标准的迫切需求。

(一) 教育大普及、媒体大普及和信息技术产品大普及

中国30年来最显著的教育成就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跨入大众化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带来了科学、文化的大众化。这两者构成的教育大普及, 实现了国人教育强国的百年梦想, 将一个“人口大国”提升为“人力资源大国”, 并为“人力资源强国”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是语言文字, 教育普及需要对教学语言给出必要的标准, 比如:母语、外语等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义务教育各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汉字数量;教科书中科学术语的规范;信息化教育中的语言文字标准等。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汉语国际传播的步伐空前加快, 汉语国际教育也需要语言文字一系列的标准, 其中包括教学考试中的语言文字标准、教师的语言能力及语言教学能力的标准等。

最近半个世纪也是大众传媒大发展的时期, 印刷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 平面媒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广播、电视村村通, 覆盖面广, 频道众多, 节目丰富。网络媒体一产生就显示出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迅速与平面媒体、有声媒体鼎足而三。当前网络媒体逐渐发育成综合媒体, 悄然有一家独大之心。手机从简单的通话功能也快速演变为新的媒体, 短信息和手机报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大众传媒信息的基本载体是语言文字, 大众传媒的良性发展需要语言文字标准来保证;大众传媒的语言是社会的榜样, 其自身也需要遵循语言文字的各种规范。在大众传媒数量少、品类少的时期, 有一些基本的语言文字规范加上一个语言专家咨询委员会, 便基本可以满足需要;而在媒体大普及、大繁荣的时代, 显然需要大量的语言文字标准。比如:异形词整理规范, 轻声、儿化读音规范, 异读词整理规范, 外来词语翻译、转写规范, 新词语整理规范, 手机屏幕字体显示标准, 等等。

信息技术产品广泛应用于社会, 在中国只有十几年的历史, 然而却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发展, 人类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又延伸出一个虚拟世界, 从而又有了虚拟世界的语言生活。信息技术是在一系列语言文字标准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 同时它也使语言文字标准成为工业标准, 如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的国际编码、计算机字库、汉字及少数民族文字在各种键盘上的输入、面向信息处理的各种辞典、语料库标注规范等等。信息技术能够把语言及语言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使语言文字标准具有了生产力的性质。

教育的主要渠道、媒体信息的主要载体和信息技术的主要处理对象都是语言文字, 教育、媒体和信息技术产品的普及性大发展, 自身也需要大量的语言文字标准做保证;同时, 这“三大普及”也促成语言文字标准向着工业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使语言具有了明显的经济资源的性质。这种新形势也要求对传统的语言观和“述而不作”的语言规范观进行反思, 使语言学在国家走向信息化的征程中发挥其应当发挥的作用。

(二) 国家的“标准战略”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的今天, 标准已经具有了国家“第三海关”的作用。第一海关是物理形态的现实海关。在闭关锁国的年代, 第一海关基本上可以担当起保护国家贸易利益和其他相关利益的作用。改革开放, 加入世贸组织, 第一海关虽然还在发挥着不可缺失的作用, 但其作用显然在减弱。第二海关是质量检查。通过对入关货物的质量检查来保护国家和公民的正当权益。质量检查需要有标准, 特别需要有自己的标准。如果没有自己的标准, 只能按照富国俱乐部指定的标准进行检查, 也就等于海关敞开着大门。所以必须建立合乎“国际游戏规则”又能保护本国权益的各种标准, 标准具有第三海关的意义。

语言文字标准与很多工业产品、服务产品有关系。产品说明书、产品文字标示等, 与产品功能的发挥和消费者权益密切相关;信息技术产品多数是处理语言文字的产品, 因此多数都牵涉到是否符合中国的语言文字政策、符合汉语汉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符合中国人使用语言文字的习惯等问题。国家的标准战略要求, 应尽可能地将中国语言政策、中国语言文字规范和中国人使用语言文字的习惯等, 依照国际惯例制定出适合各类产品的语言文字标准, 以此来保护我们的市场、产品和国家利益, 也以此来推进与语言文字相关的民族产业、民族产品的发展。

语言文字标准的适用对象, 过去主要面向人的, 而现在有需要面向机器的。面向人的语言文字标准, 数量上应当少一些, 执行上应当宽松一些, 涉及的内容主要是语音和文字, 标准定下来就不要经常变, 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面向机器的标准则要求尽量细, 涉及的内容应尽量广, 执行上不能有太多的柔性, 并要根据技术发展而不断地维护更新。两者的差异显然是由人与机器的差异决定的。

当信息技术的社会应用还不普遍的时候, 面向人的社会标准和面向机器的工业标准可以分别制定, 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普及, 运用信息技术的人越来越多, 为机器制定的标准必然会影响到产品的使用者, 影响到大众。这就要求为机器制定的标准应尽量考虑到人, 在机器与人之间寻求最大的共同点, 比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软件对于汉字的拆分编码, 就必须最大限度地与小学识字教学相一致。这就大大提高了语言文字标准制定的难度, 时代向语言学界和信息学界提出了必须解决的新课题。

二 语言文字规范的宏观体系

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必须统筹协调。统筹协调做好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之一, 是应当从宏观上认识语言文字的规范体系。认识这一宏观体系, 既有利于看清标准在这一宏观体系中的地位, 也便于探讨怎样配合标准建设全面地做好语言文字规范工作。

(一) 不成文规范和成文规范

理论上说, 语言文字规范是语言文字规律的体现。制定语言文字规范, 就是用文字表述已经发现的语言文字规律。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 就是推动语言文字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工作。语言文字规律可以细分为三个方面:

1.语言文字本身的结构规律, 如语音、语汇、语法等语言子系统的构造规律, 文字的结构规律等;

2.语言文字的使用规律, 比如数字在书面语中的写法, 地名中专名、通名的外语翻译问题, 都涉及语言文字的使用规律;

3.语言文字的发展演变规律。

这些规律被感知了, 被认识了, 就成了语言文字规范。规范有成文和不成文之分。多数语言文字规范都是不成文的, 是在语言文字使用过程中自然“习得”的。比如:“阅读”—“读”和“报纸”—“报”可能有四种组合:

a) 阅读报纸 b) 读报纸 c) 读报 d) *阅读报

在这四种组合中, d) “阅读报”不能说, 而a) ~c) 三种组合成立。④这不是语义问题, 而是节律问题:汉语不大喜欢双音节动词带单音节宾语。这种规律没人告诉过我们, 书本上不写, 老师没教, 是从小在父母的臂弯里念儿歌学到的, 是“小老鼠, 爬灯台, 偷油吃, 下不来”等儿歌格律对我们的影响。这样的规范是不成文的, 是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获得的。

成文的规范不会自然产生, 它的出现是社会语言规划的结果。表现了社会对语言生活的干预和为健康语言生活所进行的努力。成文规范是对不成文规范的认识成果, 是对不成文规范的理性加工。成文规范一般都要通过学习的途径才能掌握。

很显然, 远古时期基本上都是不成文规范。随着历史的进展, 成文规范才逐渐出现。早期的成文规范主要是辞书和教科书等, 与教育和语言文化活动关系密切, 如秦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和胡毋敬的《博学篇》等学童识字课本, 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及后世的各种韵书、字书等。成文规范的大量涌现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事情。近二十几年来, 计算机在各个领域大量应用, 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需要及时建立各种语言文字规范, 所以就某种意义讲, 成文规范大量涌现跟语言文字进入工业产品有密切关系。而且这一时期把制定的很多语言文字规范称为标准, 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逐渐提上日程。1986年1月, 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大会召开, 大会明确提出要实现文字的标准化, 即“四定”:定量、定形、定音、定序。自此之后, 语言文字标准及语言文字标准化的理念逐渐得到社会认同, 并不断深化。

进一步观察还会发现成文规范和不成文规范分布的其他特点, 如:语言文字本身的成文规范较多, 语言文字应用的成文规范较少。在语言文字的各个子系统里, 文字和语音较容易做成文规范, 词汇次之, 其他的子系统成文规范少。真正能够做“硬规范”的, 基本上是语音和文字。再如:在教育、大众传媒、印刷出版、信息通讯等领域, 语言文字的成文规范比较多, 其他领域的成文规范较少, 比如在教育领域有《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有语文教科书和字帖等;在出版领域有《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和《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等。特别是在信息通讯领域, 需要有很多君子协定, 需要建立较多的语言文字标准。当前, 在150多项语言文字标准中, 大部分标准集中在信息通讯领域。

(二) 成文规范体系

成文规范应当包括哪些内容, 呈现什么样的宏观体系, 还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在研究初期可以采取较为宽泛的态度, 把具有明显的语言文字规范作用的书面材料都划入成文规范之属。依此态度可以认为成文规范包括四类:

1.规范文件。规范文件是当今成文规范的核心部分, 主要包括:

Ⅰ.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和政府各种有关的管理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规定》《广告语言文字管理暂行规定》等。

Ⅱ.国家、地方、行业制定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如《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汉字部首表》《维吾尔人名汉字音译转写规则》等。

Ⅲ.政府发布的语言文字方面的引导性规范 (也称“软规范”) , 政府认可的对Ⅰ、Ⅱ两项的有关解说、辅助材料等。如《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A卷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表 (草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学习读本》等。

严格意义上的语言文字标准主要是第Ⅱ类文件。第Ⅰ类文件为标准提供指导、依据和基本框架, 第Ⅲ类文件为标准提供阐释。

规范文件都有规范效力的问题。规范效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规范范围;规范时效;规范力度。有一些规范是广适的, 适合全社会, 比如标点符号用法、汉语拼音正词法等。有一些是受限的, 比如2001年2月发布的《汉语拼音方案的通用键盘表示规范》。规范效力还可以从它是什么样的标准来看。标准有强制性的, 必须执行;有推荐性的, 自愿采纳。语言文字标准多是推荐性的。规范效力有时会因一定权威机构的文件而改变。比如某推荐性的语言文字标准被某行业主管部门作为产品检验标准, 那么该标准在某类产品生产中就具有了强制性。所以规范效力除了文件本身规定之外, 还可以通过权威机构的规定而改变。

2.辞书。古代辞书是最重要的语言文字的成文规范, 许多重要辞书都是由朝廷颁布或是带有明显的官府背景。如:南北朝时期顾野王奉梁太宗之命而作的《玉篇》;贞观年间, 颜师古奉唐太宗之命而作的《颜氏字样》;颜元孙据《颜氏字样》编纂的《干禄字书》, 是为方便做官人使用正体字书写公文;宋初陈彭年、邱雍等奉诏修订《切韵》系韵书而成的《广韵》;之后丁度、李淑等奉宋仁宗之令在《广韵》基础上重编官韵而成的《集韵》;宋初还有专为科举考试而设的《礼部韵略》;明初乐韶凤、宋濂、王■等人奉敕编撰的《洪武正韵》;清代张玉书、陈廷敬奉圣祖之命而作的《康熙字典》等。

到了现代, 辞书类型繁多, 辞书编辑出版多元化。尽管如此, 作为“无冕教师”的辞书, 特别是语文辞书, 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中的作用还是相当巨大的。规范文件有规定的, 辞书将其辞典化, 用辞书特有的方式将规范文件送到读者手中;规范文件没有规定的, 辞书可以以其学术威望引导语言文字的应用, 在规范文件不能发挥或不便发挥作用的地方发挥规范作用。当然, 有些辞书是描写性、记录性的, 比如新词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方言词典等等。这类辞书一般不发挥规范的作用。

3.语文教科书。语文教科书包括母语 (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 教科书和外语教科书, 它系统传授语文知识和语文规范。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关乎社会语言规范化的基本水平, 关乎语言生活的质量;大学语文教科书关系到语言专才的培养和对语言规范的理性探究。古代的童蒙课本就是成文规范的构成部分, 今日更有理由把语文教科书纳入成文规范中。

4.现代白话文的典范作品。普通话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其实典范的作品历来都是语言学习的样板。古代的经书是学子语言运用的榜样, 汉代的熹平石经, 将校勘后的《诗》《书》《礼》《易》《春秋》《公羊》《论语》等经书镌刻于碑, 立于洛阳太学讲堂前, 一正天下。毛泽东、鲁迅、老舍等人的著作是当年现代汉语的典范, 为现代汉语规范化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莎士比亚的作品之于英语, 但丁的《神曲》之于意大利语, 普希金的作品之于俄语, 也都典型地体现了典范作品的语言规范作用。

以上描述的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宏观体系。在现实的语言文字工作中, 这一体系中的有些成员, 或是没有纳入语言文字工作的视野, 或是有意无意被忽略掉了, 因此使语言文字的工作面显得单一, 工作显不出层次和深度。有了宏观规范体系的概念, 语言文字工作才能够统筹兼顾。当然, 宏观规范体系中的各成员, 规范作用和发挥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 就四种成文规范而言, 其作用及发挥作用的方式也有很大差别。规范文件直接规定语言文字的规范政策、原则以及具体的标准, 规范内容和规范效力较为明确, 是标准化工作的主体。辞书和教科书用自己的方式阐释规范文件, 传播规范知识, 用学术威望引导语言生活;在不适于制定规范文件的领域, 它们还起着补充规范的作用。典范白话文作品, 蕴含着成文的和不成文的规范, 为语言应用起着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每一类规范内部还可以再分小类, 这些小类也具有各自的特点和规范功能, 值得更为深入的探讨。

三 树立新世纪的语言文字规范观

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的核心是促进语言文字及其应用的规范, 当前的关键问题是树立新世纪的语言文字规范观。现代意义上的语言文字工作已经有100多年的传统, 即使从1949年算起, 也有近60年的基础。我们必须尊重历史经验, 因为今天是从历史走来;但是更需要面向未来, 认真梳理语言文字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我国的很多领域都经受过改革开放的洗礼, 但是语言文字工作接受改革开放的洗礼并不充分, 它应当在新世纪认认真真接受一次科学发展观的洗礼, 应当把构建和谐语言生活作为工作目标。现在虽然还说不清楚新世纪的语言文字规范观具体怎么样, 但是有几个大的方面是应该考虑的。

(一) 处理好四种语言文字关系

新世纪的语言文字规范观, 应能指导人们科学处理语言文字的关系。当前中国最为重要的语言文字关系有四种:

1.母语和外语的关系;

2.民族语言之间的关系, 包括民族语言与国家通用语言的关系;

3.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4.简化字与繁体字的关系。

处理好这四种语言文字关系, 显然不能采取“单极化”的立场, 要一方而弃一方。它们都是国家的语言资源, 在保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民族语言文字的地位和功能较好发挥的前提下, 还要重视方言、繁体字、外语等现象, 使各种语言文字现象能够和谐共处。

(二) 面向信息化

新世纪的语言文字规范观, 必须面对信息化带来的各种问题。现在的语言文字工作, 如果不考虑信息化的问题, 一定不会有先进的工作态势。面向信息化的语言文字工作,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 为国家信息化构筑坚实的语言文字平台。信息化除了硬件设施之外, 是由三个层次构建起来的工程:底层是由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字库和词语库等、语言文字的处理软件构成的语言文字平台;中层是对文档、音像等进行操作的软件系统;上层是各种内容的集合。在这三层构造中, 语言文字平台是基础, 它的水平直接影响到信息化的水平。但是, 当前信息化的语言文字平台还不坚实, 我国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还相当有限, 这严重影响着高新科技给国家带来的经济效益, 影响着我国的信息化进程和国家信息安全。我们必须用中国的语言文字标准和语言文字处理技术, 为国家信息化构筑起坚实的语言文字平台。

其二, 处理好虚拟世界的语言生活。信息化为人类建构起了虚拟世界, 虚拟世界有虚拟世界的语言生活。我们对现实语言生活的管理有较多的经验和办法, 但对虚拟世界语言生活的规律还了解甚少, 对网络世界的火星文、新词语、新表达等现象, 还不清楚怎么去看待它。虚拟世界的语言生活又影响着现实世界的语言生活, 而且这种影响越来越强烈, 以至于网络语言成了丰富现代汉语的重要渠道。过去讲现代汉语词汇的丰富途径, 或是新造, 或是向古代汉语、方言、外语借取, 而今似乎还应将网络语言作为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来源之一。当然, 一些网络新词语乍看不怎么顺眼, 事实上不管是从哪里产生的新词语, 都会给人以这样的感觉。虚拟世界的语言生活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 对待虚拟世界的语言现象, 要有宽阔的胸怀、宽容的心态, 不能完全用管理现实语言生活的办法去简单化对待它。

此外, 信息时代的语言文字工作, 还要考虑利用信息技术成果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的问题, 也就是电子政务问题。

(三) 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造

新世纪的语言文字规范观, 要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造。语言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且还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语言文字工作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软实力”⑤的概念广为流传之后, 文化从未像今天这样提到如此高的层次来看待。我们曾把传统文化看作压在民族身上的沉重封建包袱, 急于甩掉而安心。而今, 文化被看成综合国力的一部分, 传承文化, 借鉴文化, 创造文化, 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成了时代的热门话题。语言文字工作同文化结合, 工作起来就有神韵, 就受社会欢迎。

近些年来, 社会上有不少人在议论繁体字问题, 在讨论方言问题。这些讨论中的各种观点, 人们可以有自己的学术态度和不同的学术反应, 但是要看到这些问题的提出有深刻的文化背景。国家语委近年来大声呼吁“珍爱中华语言资源”, 并谋划建设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工作, 在制定了系统的规范之后, 于2008年10月10日在江苏省开始试点, 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与支持。“语言资源”已经成为新时代语言规划学的重要概念, 对于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四) 促进中华语言走向世界

新世纪的语言文字规范观, 必须考虑中华语言走向世界的大形势。中国走向世界, 必然带动中华语言走向世界。中华语言走向世界, 必须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 大陆的普通话同港澳话、台湾“国语”、海外华语之间的关系。过去海内外都有这样的看法:普通话是标准的, 海外华语不标准。这种看法影响到海外华人的语言自信心, 影响到华族子弟的母语传承。现在有学者提出“大华语”的概念, 把“大华语”定义为“以普通话为核心的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这一概念赋予港澳话、台湾“国语”、海外华语一定的语言地位, 为相互之间的借鉴吸收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相互沟通的基础上, 普通话从它们那里吸收了不少有用成分, 它们也从普通话这里吸收语言营养。海外华语是汉语走向世界的早期尝试, 从它身上可以发现语言传播的许多规律, 值得认真研究充分借鉴。同时, 海外华语也是当今汉语国际传播的一支重要的语言力量, 不可忽视。

其二, 汉语国际教育。由“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教育”, 并不是概念的简单变换, 而是体现着这一事业的快速发展。当前, 国外需要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 到中国来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据统计, 2002年~2007年来华留学生人数以20%的速度在增长。就2007年来说, 来华留学生约20万, 分布在15个专业, 其中学习汉语的约12万, 占当年来华留学生的61%。另有其他专业留学生也需要学习汉语的, 约占当年留学生的14%, 两者相加, 留学生需要学习语言的约为75%。在这样的背景下, 应当高度重视通过语言文字标准、语言教学标准等保证汉语教学 (包括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 的质量, 提高汉语学习效率, 促进汉语国际教育, 尽到目标语言国家的责任。

其三, 少数民族语言的国际教育。中华语言走向世界, 不仅是汉语走向世界, 一些少数民族语言也在走向世界, 如藏语、维吾尔语、蒙古语、满语等, 都有一定的国际教育需求。应当认识到少数民族语言国际教育的意义, 有计划地培养人才, 培训教师, 编写教材, 开设班级, 开展国际合作, 在民族语言的国际教育中发挥目标语言国家应当发挥的主导作用。

四 结束语

国家语委正在制定2020年语言文字工作的中长期规划, 其中也包括制定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制定规划不仅要考虑现状和能力, 更要考虑国家发展的需要。在这方面需要探讨标准建设的新体制、新机制, 例如, 语言文字标准的制定应逐渐由政府制定变为政府主导, 语言文字的工业标准鼓励以企业为主。要加强学科建设, 特别是人才培养, 希望语言文字标准化内容能够进课堂, 在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应用语言学等课程里有所反映。

标准是语言文字工作的基础, 地方语委必须重视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各地要注意在地方语言文字法规等文件中反映科学的语言文字规范观, 正确引用语言文字标准。要善于通过语言文字标准来开展工作, 善于用语言文字标准调节社会语言生活。当前, 一些省 (市、自治区) 制定了或正在制定一些地方标准, 比如中餐菜谱的英文翻译、路名标牌的外语使用、公共场所的外文使用等标准。从理论上说, 地方标准不宜多, 而且在制定地方标准时就要有国家标准意识, 将来能够成长为国家标准, 不至于弄成阎锡山的“窄轨铁路”。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主要由民族地方承担, 各地民语委在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中负有更为重要的职责。

语言文字工作 篇8

会上, 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赵沁平发表题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努力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提高国民语言文化素质》的书面讲话。他在讲话中回顾了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语言文字工作取得的成就:第一, 保障条件和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第二,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行成效显著;第三, 语言文字标准化、信息化、应用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第四, 改革创新迈出可喜步伐。赵沁平总结了30年来语言文字工作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宝贵经验:一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坚持党的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 紧紧依靠党和政府的领导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二是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 适应时代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 服务大局, 把握好发展方向, 不断创新;三是坚持以人为本,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语言文字方面的需求;四是坚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尊重语言文字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 实事求是, 因势利导;五是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 建立健全各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体制和机制。

赵沁平在讲话中对2009年工作做了部署。2009年, 国家语委有七项重点工作:第一, 组织制订《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工作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二, 开展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第三, 推动对外文使用等社会语言生活热点、难点问题尝试依法管理;第四, 开展《规范汉字表》的宣传培训和普通话审音工作;第五, 加快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步伐;第六, 构建汉语能力测评体系;第七, 举办群众性的诵读、创作与书写经典活动。

各省教育厅、民语委领导在会上交流了去年的工作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设想和思路。上海、山西、甘肃、广西、江苏、河南、新疆等地就依法管理、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建设、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试点、经典诵读活动、汉字应用水平测试试点、少数民族教师普通话培训等工作进行了书面交流。国家语委成员单位与会代表就《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工作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外文使用问题等事项进行了研讨。

语言文字工作 篇9

一、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昆明市铁路五中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 健全组织, 落实人员, 形成网络, 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编制学校工作计划时一并纳入并积极实施, 把语言文字工作作为学校各类规章制度的重要依据 (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办法;教职工业务学习制度的决定;课堂教学评价方案;教师考核评议办法;学生学习、生活常规等) 。

学校各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各项工作的落实, 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明确职责, 相互配合。语文组全体教师负责学生日常“听、说、读、写”的训练, 注重学校德育活动、团队活动用语用字、校园之声广播、黑板报及写字课校本课程研究等多条途径积极配合。

二、强化宣传, 明确目标

学校通过宣传, 增强了全体师生的规范意识。1.学校为每位教师职工订购了普通话培训教材, 聘请了专家对教职工进行辅导, 组织师生学习国家语委1986年重新印发的《简化字总表》、教育部和国家语委2002年3月份颁发的《第一批异形字词整理表》, 增强教师的运用本领。2.认真组织好每年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组织学生走上街道, 走进社区, 参加“啄木鸟”推广普通话的宣传活动。3.在校园显著位置安装大幅“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等永久性宣传标语, 在教学楼道、教室、办公室张贴语言文字规范的宣传牌和宣传标语。4.通过校会、主题班会、班级黑板报、校园橱窗、黑板报等宣传阵地, 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强化宣传力度。学校设有经常性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阵地, 广播室定期播出语言文字相关知识或法律法规、语言文字工作制度等, 将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作为素质教育、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使普通话成为唯一的教学语言和校园语言。

三、确立重点, 丰富形式

学校在狠抓教师使用普通话教学的同时, 加强学生写规范字教学。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 也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写字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审美能力, 增进学识修养。为此学校一方面在美术、写字课程中让学生了解包括书法、篆刻在内的语言文字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 欣赏我国书法、篆刻的代表作品, 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正确认真书写, 努力做学生的表率。学校每学年都举行教师公开课、教师优质课、教师基本功竞赛等活动, 把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作为主要评分标准之一。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区、市学科的课堂教学竞赛和展示活动, 连连获奖, 有力地促进了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的提高。学校多年举办教师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 要求教师上课的教案、板书、课件、作业批改和评语等一律使用规范汉字, 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教务处每年定期进行教案检查记录表, 其中包括对文字书写规范的检查。语文教师通过每周练字时间强化学生写字的姿势, 学校还利用校报、板报及画廊为学生创设环境, 积极组织学生学习欣赏书法作品展览, 参加书写比赛。

学校结合语文教学、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各种活动, 把普及普通话、规范用字用词引向深入。在学校的“艺术节”活动中, 举行讲故事比赛、经典诵读比赛、模拟法庭辩论、手抄报比赛、名言警句摘录、小主持人大赛、规范汉字书写比赛等综合才艺展示。这些活动不仅参与面广, 且因以学生为中心, 以点带面, 扩大了规范语言文字工作的影响范围。

四、创新模式, 凸显特色

为规范学生语言文字行为, 学校做到四个“纳入”:

1. 纳入学生的培养目标, 即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

2.纳入学校基础课程, 落实教育教学和学生技能训练的基本内容;3.纳入学校拓展课程, 开设课外书法、朗诵、主持、习作等兴趣小组;4.纳入校园文化建设, 在每年的“艺术节”活动中, 安排语言专场或项目;每年组织好“推普周”活动等。

为了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昆明市铁路五中充分发挥语文课的主渠道作用, 主要抓住以下方面进行突破:

1.抓好汉语拼音教学。学好汉语拼音是学会标准普通话的基础, 也是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 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的选拔、调配和培训。教师在汉语拼音的教学中发音标准, 书写规范, 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

2. 听、说、读、写综合训练。

学校按照《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把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纳入语文教学全过程, 做到训练常规化, 既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 又注重给学生创造朗读和口语表达的机会。为了纠正“重读写、轻听说”的弊病, 学校把讲普通话作为语文基本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训练。

3. 加强评价与监控。

学校将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监控与评价形成常规工作;对各年级的语文教学进行综合考核;每学期期末对学生的听说能力和书法成绩进行考查。

此外, 学校将“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写一手规范、漂亮的板书”作为录用新教师的首要条件之一, 并将普通话水平达标作为教师聘用的基本条件, 对于未达标的教师一律不予聘用。在招聘新教师时, 要求应聘者当场进行汉字书写, 以考察应聘者的基本书写能力。

五、力求实效, 成效明显

经过长期深入扎实的工作, 昆明市铁路五中全校师生有了较强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师生在学校各项集体活动中, 能自觉使用普通话和规范字。

1. 在昆明市语委的指导帮助下, 学校教职工普通话再培训率达100%。

通过多项培训测试, 现在学校教职工的普通话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明显提高。

2. 普通话现已成为学校的教学语言和校园语言, 教

师撰写教案、校本教材、教辅读物、试卷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公文、证书、印章、标语、课件、会议、演出等, 用语用字规范、美观。

3. 按照相关文件要求, 学校应接受普通话测试的适龄教职工54人。

语文教师10人, 占19%;非教学人员4人, 占7%;其他学科教学人员40人, 占74%。其中, 语文教师普通话都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水平;非教学人员和其他学科教学人员普通话都达到二级乙等。

4. 语文教师利用每天的“美文吟诵”时间和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对学生进行相关培训已成为教学常规。

5. 组织学生参加由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举办的

“2010年环境小记者项目新闻作品大赛 (中国) ”, 该校王文涛同学的《干涸的水库》获照片类国家最高奖。王文涛同学的《干涸的水库》图片文字说明以中、英文两种文字呈现, 文字表述规范简洁, 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6. 市级立项课题———《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养方式、

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顺利通过课题专家组的评估验收。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 为学校随后将要进行的《外来务工子女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 成功打造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相结合的校园语言文字环境。

学校注重将规范语言文字的工作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 从2010年5月份开始策划设计的“校园文化柱”已顺利竣工。“校园文化柱”的主题是名联警句荟萃, 以高强度钢筋水泥管为骨架, 以天然红花岗岩石材为包装, 镌刻着40个文化内容, 借古开今, 集文学性、教育性、书法艺术性于一体, 显得浑厚大气, 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教育感染力, 这是学校最直观的语言文字教材。近期, 学校又完成了隶书体、规范字刻制的、具有浓厚竹简艺术效果的《三字经》文化墙的制作安装, 这一文化景观必然也对师生起着耳濡目染的效果。

语言文字工作 篇10

一健全组织, 完善管理, 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推进有序

1. 加强领导, 健全机构

语言文字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 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工具。自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实施以来, 我们积极贯彻执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 大力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进程。成立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领导小组, 明确职责、各司其职、通力协作, 形成了语言文字工作管理网络, 把语言文字工作列为学校的一项重点工作, 做到工作前有计划、工作中有落实、工作后有总结。

2. 规范管理, 健全制度

结合新课程标准, 我把提高师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要求纳入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常规管理, 纳入教育教学和学生技能训练的基本内容。学校制订了《闽清县梅城镇中心小学语言文字工作实施方案》, 明确了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目标和要求。与此相应, 还制订了《闽清县梅城镇中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闽清县梅城镇中心小学学生文明礼仪要求》, 同时修订了《闽清县梅城镇中心小学教职工绩效考评评分细则》、《梅城镇中心小学教学常规具体要求》等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语言文字规范化方面的要求, 并把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作为教师上岗、评优、聘任、晋升职务的必备条件。

二扩大宣传, 营造环境, 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氛围浓厚

1. 营造浓厚的语言文字工作氛围

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壳。我们把校园布置得温馨感人, 充满诗情画意, 力争让每一面墙壁说话, 让每一处景点育人, 用教育性的环境文化促进师生规范自身的语言文字行为, 从而提高素养。

“老师早 (好) !同学好 (早) !”这是来自校园的第一声亲切问候;步入校园, “请讲普通话, 写规范字”、“普通话——我们的校园语言”这永久性的标牌给了师生的第一道温馨提示;正对校门两侧“普通话是沟通的工具, 规范汉字是文明的标志”“说地地道道普通话, 做堂堂正正中国人”是无声的承诺;大门一侧的“推普”专栏, 是“推普”周活动的一角;操场上的“普通话与素质同在, 与形象同伴, 与文明同行”, 让大家再一次享受了精神洗礼。

无论从哪个楼道上下, “说普通话, 从我做起”等醒目标志, 都让人心领神会;教室墙壁的文字、图片、名言警句, 每个教室不同主题、风格各异的宣传黑板都向师生展示着汉语的魅力和文化的神采。

2. 大力拓展语言文字宣传渠道

积极利用教工大会、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黑板报、主题班队会课、书信传单、校讯通、家长会、校园网站等各种渠道和方式, 多管齐下, 大力宣传语言文字规范化, 在全校师生中达成了共识, 掀起了热潮。环境熏染, 书香沐浴, 日久天长, 师生语言文字修养自然得以提高。

三强化培训, 丰富载体, 提高师生用语用字规范化水平

1. 加强培训, 组织交流,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坚持对在职教师进行各种培训, 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 提升了教师的素养。学校每年都按计划对教职工进行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的知识培训。在培训中重点做好两结合:理论培训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个体研修与集体培训相结合。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法规和相关语言文字业务理论知识等。现在, 学校语文教师普通话等级均为二级甲等以上, 其他学科教师, 除6位年龄较大的老教师外, 其余的普通话等级均为二级乙等以上, 符合标准的要求。2012~2013学年福建省闽清县梅城镇中心小学共派出52位教师分别参加省、市、县各级各类的听课培训,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 搭建平台, 开展活动, 实现师生用语规范

学校根据本校有关语言文字实施方案, 要求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的交流都要使用普通话;要求所有教职工在各类大型活动、教研活动、课程培训、各类会议上做到用语规范。学校坚持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和“书香班级”、“书香学生”的评选, 营造“书香校园”。校园内开展朗读、讲故事、演讲、征文等各级各类比赛又为学生说好普通话搭建了更高层次的展示平台。

3. 加强管理, 细化落实, 实现师生用字规范

第一, 教师用字规范。在学校教学流程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福建省闽清县梅城镇中心小学对每个学科的教学都注重语言文字的规范化, 已形成命题、打印、校对、阅卷、订正等操作的规范化。每位教师的板书、教案、批改作业和编制试卷时都必须用字规范, 要求教导处组织教研组长每月进行检查, 关注教师和学生不规范用字的检出率, 并进行反馈。对教师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错别字、异体字、繁体字等进行纠正, 定期开展优秀教师教案、听课记录、读书笔记的展览活动, 培养教师严谨的教风。

第二, 学生用字规范。我们十分重视对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 将写字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持之以恒、讲究规范的做事做人的态度相结合。每周每班安排一节写字教学课, 要求一、二年级写铅笔字, 三、六年级写钢笔字, 四、五年级写毛笔字, 由语文教师任教。除此之外还遵照课标精神, 要求每节语文课至少要有10分钟的练字时间, 规范细致地指导学生认真书写好汉字。同时, 把写字成绩列入各科测试成绩, 占总分的5%。每到期末考试改卷时抽出学校中写字写得好的老师进行专项的写字评分。目前, 学校每位学生都能写一手漂亮的规范字, 基本养成了“动笔就不苟, 逢写必规范”的习惯, 学生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得到了有效地加强和提高。

四依托活动, 形成特色, 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效果显著

“学校有文化, 教师有品位, 学生有后劲”是我们追求的教育境界。富有学校个性的各项活动, 为此搭建了丰富的舞台。在这些舞台上, 语言文字唱的是文化大戏, 众多师生从中得到锻炼, 人才脱颖而出。学校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了高品位的文化氛围, 提高了师生的语言文字、文化素养。

“书香校园”读书活动, 引领了师生的精神发展。自2011年起, 学校结合新课程改革对校本课程的相关要求, 根据学校师资力量, 开设《经典诵读》、《三字经》、《口语交际》等校本课程。为了加强书香校园建设, 制订了晨读午读方案, 还明确规定评估与评分的方法。

书法教育成为福建省闽清县梅城镇中心小学落实语言文字工作的特色。在完成省颁课程上好写字课外, 我们还特意为基础好的学生每周安排一节写字指导课 (书法兴趣小组) , 由在市县书法比赛中屡屡获奖的老师进行辅导, 从写字习惯、写字姿势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书写教育, 培养特长生。教导处每学年都会安排老师举行一场写字教学观摩课, 去年还承办了闽清县写字课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此外, 我们还定期开展“手抄报竞赛”、“啄木鸟纠错”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鼓励学生写规范字。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的成绩斐然。

根据国家语委所规定的每年一度的“推普周”, 为了加大语言文字工作的宣传力度, 我们还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把每年的9月定为学校的“推普月”, 并以此为契机, 开展丰富多彩的推普活动。今年“推普”周前后, 福建省闽清县梅城镇中心小学开展了16项主题活动: (1) 每班召开了一堂“推普”主题班会; (2) 每班第一期黑板报辟出“推普专栏”; (3) 制作了“推普”专题手抄报; (4) 四、五、六年级开展了“建设幸福中国”为主题的讲故事演讲活动; (5) 选派两位学生参加闽清县“建设幸福中国”为主题的讲故事演讲活动, 刘会榕、陈鑫蕾同学分别以全县第一名、第二名的好成绩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6) 对全校老师做了语言文字规范知识专题讲座; (7) 全校学生开展了规范字书法比赛、优秀作品展览活动; (8) 建立了“语言文字”专题网站; (9) 对语文组全体老师开展了一次“语言文字基本功”专项测试; (10) 召开了一年新生家长会; (11) 五年级同学开展了清查不规范汉字的“啄木鸟”行动; (12) 制作“推普”知识专刊, 宣传“两法”; (13) 选派两位教师参加县岗位大练兵比赛 (说课) , 均获县一等奖; (14) 学校小白灵合唱团参加比赛, 获得市一等奖的好成绩; (15) 获县一等奖又参加县岗位大练兵比赛 (课堂教学) , 均获县一等奖; (16) 省级课题《盘活校本资源, 提高教师教研能力的研究》顺利结题。

此外, 日常主题演讲、经典诵读、教科论坛、故事会, 每周一次的研究性教研活动等, 给众多老师提供了亮相的机会, 语言文字等方面的潜能得以挖掘, 水平不断攀升。在各级各类演讲、朗诵比赛、教学基本功、优课评比中, 福建省闽清县梅城镇中心小学师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今后, 我们将进一步坚定不移地继续贯彻国家和省等各级部门制订的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 坚持普通话的法定地位, 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 不断深化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化工作, 创设校园语言文字环境氛围, 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品味。

参考文献

[1]白春雷.以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为推手, 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2 (1)

[2]李钺、杨建政.全方位入手, 提高学校语言文字品位[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 (华北卷) [C], 2012

上一篇:礼仪文化酒店企业管理下一篇:农田信息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