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策略

2024-05-04

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策略(精选九篇)

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策略 篇1

人的社会化始于家庭, 因此父母采取怎样的教养方式, 直接关系到孩子所受家庭教育的效果以及入园后的表现。在开学初, 可以针对幼儿在家的情况及来园后的表现及时进行分析, 见范例:

多观察孩子, 多与家长进行沟通, 会让我们对这些孩子有更深入的认识, 从而使我们在运用教育策略时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如针对“幼儿甲”, 我们在其独立性方面多加引导, 同时全面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对“幼儿丙”, 我们多关注, 与他多交流, 给他多创造与他人接触的机会, 同时请家长多抽些时间和孩子聊聊天, 说说话。

策略二:合理串联游戏, 减少消极情绪

新鲜有趣的游戏是转移幼儿注意力的有效形式。在安排一日游戏活动时, 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情绪特点来进行有效组织。

1.关注兴趣度。根据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兴趣、表现及时调整目标和计划, 防止制定目标过高或过低, 内容过深或过浅, 降低幼儿游戏、学习的兴趣。刚开始可以是消除孩子入园紧张的随机游戏, 和孩子一起听音乐唱歌、跳舞。之后可以逐渐增加规则游戏, 如以“开火车”的游戏来培养幼儿的排队意识, 以手指游戏“小孔雀”来培养幼儿的良好坐姿, 以音乐游戏“找小猫”来培养幼儿的反应能力, 以学“小兔跳跳”来发展幼儿的协调能力, 以“我和小动物做游戏”来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的标记, 等等。

2.合理安排。时间的安排要科学合理, 防止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心理疲惫而失去对入园学习、活动的兴趣。游戏活动要动静交替, 切不可一味追求孩子高兴而忽略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刚入园时可多安排一些游戏活动, 提高幼儿入园积极性, 继而渐渐过渡到各领域活动的均衡组织。

策略三:了解个体所需, 切实采取措施

每个孩子寻找安慰的途径不同, 所以教师要针对不同幼儿的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帮助他们度过这个特殊时期。如有的幼儿对同伴特别依恋, 就让他与自己喜欢的小朋友坐在一起、玩在一起、睡在一起, 使他心理上产生安全感;有的孩子对一些物品会产生依恋, 就引导其将这些物品带来幼儿园, 使他们有份熟悉的亲近感;而有的孩子对教师特别依恋, 教师就要义不容辞地充当守护神的角色, 帮助其慢慢适应新的环境。同时教师应允许孩子有自我安慰、自我宣泄的机会, 使不同的孩子在这个陌生的集体中都能真正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空间。

策略四:优化活动环境, 体验生活乐趣

小班幼儿入园适应活动计划 篇2

小班幼儿入园前,大都生活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精心呵护下,长辈们是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又怕化了,可谓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入园后,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陌生的环境,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幼儿不但要适应新的环境、生活方式,还要适应新的学习活动。进入幼儿园小班,是幼儿一生学习活动的起点和开端,我们老师用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正确缓解与疏导幼儿入园初期的不良情绪或行为,使之在最短的时间里愉快地适应新的群体生活、加入集体学习活动中。帮助孩子们渡过这一适应期,将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园级准备工作

(一)小班组研讨会

为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新小班幼儿的发展情况,帮助教师梳理小班入园适应指导策略,我园组织新小班组教师提前与亲子班教师进行沟通,开展了小班幼儿分析会,在分析会上我们首先学习了相关理论文章和小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归纳以往新小班孩子在入园之初会出现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适应现象,分析幼儿情绪原因。通过分析我们有针对性的分为班级准备和园级准备。

(二)时间安排循序渐进

为了使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有效缓解其分离焦虑情绪,我们在幼儿作息时间上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我们科学安排幼儿在园时间,我们将9月份作为小班幼儿适应月,每周安排亲子活动、独立活动、午餐时光、香甜午睡等阶段,从2个小时到半天到全天逐步过渡,减少幼儿的焦虑。

(三)游戏活动贯穿始终 为了让小班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我们小班组确立了从一日活动游戏化入手的专题研究,结合小班课程设计了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活动,如入园环节的“我和羊羊手拉手”,常规环节的“送毛巾宝宝回家”,在饮水环节的“我帮汽车加加油”“我给小花浇浇水”,同时,在游戏中为了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我们组织了“打电话”、“抱娃娃”、“我爱我家”。编排了亲子操“爱我你就抱抱我”。

(四)特色绘本舒缓情绪

为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我们选取了适当的绘本故事,通过丰富的画面,生动的语言,把孩子吸引到故事中,缓解孩子紧张的情绪。如《抱抱》通过猜猜学学动物的拥抱,增强认知经验,模仿动物的肢体动作,感受抱抱的快乐,体验老师、同伴的爱。《装在口袋里的妈妈》、《汤姆上幼儿园》、《三只小猪上幼儿园》等等。帮助孩子缓解焦虑,建立与教师和同伴的情感。

(五)注重调整家长心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幼儿园不仅要做好幼儿的小班适应,其实帮助家长做好入园适应也很重要。我们提前设计了家长调查问卷和家长信,在了解幼儿情况和家长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宣传《指南》精神,然后小班组教师针对问题进行汇总分析,有针对性的准备班级家长沙龙、其次,从园级我们准备开展专题培训,如《怎样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幼儿园的营养与保健》、《幼儿园一日生活时间安排说明会》、《家长行为规范》等主题培训。再有,我们通过班级公共邮箱、微信、QQ等将孩子在园的照片传到网上,让家长了解幼儿一日的活动情况,同时,我们还采取家访、家庭小组聊天室等方式针对个性化幼儿进行家园沟通。

二、班级准备工作:

(一)活动室的布置以及玩具的投放:小班幼儿喜欢色彩明亮耀眼、外形夸张逼真的图案,我们在活动室中多向幼儿展示不同的动物形象,吸引幼儿的注意。为了使幼儿园成为小朋友熟悉的地方,我们请家长们带来了全家福,张贴在了我们的墙上,小朋友们有思念的时候,就看看,缓解情绪。

再则,要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选择并投放适宜的玩具,比如拖拉玩具、串珠玩具、娃娃家玩具、积木积塑、幼儿自带玩具等。让幼儿愉快的置身于既好玩又有利于幼儿智力发展的玩具世界中,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与同伴认识与交往,分散与排除依恋家长的情绪和行为。继而喜欢幼儿园的环境与同伴,就不会再因孤单和无助而哭闹了。

(二)教师每天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用微笑面对幼儿

在幼儿入园及生活中,都以微笑面对幼儿的发生的各种情况,减少说教,是幼儿能对幼儿圆产生好感,没有畏惧心理。给幼儿以母亲般的拥抱和亲吻,在幼儿无助或伤心惶恐而闹情绪时,牵牵他们的小手,及时的给孩子们一个热情而母性的拥抱,亲亲他们的小脸蛋,对他说:妈妈是不是这样爱你的啊?老师也象妈妈一样爱你。

(三)合理安排适应周的活动。在幼儿第一周来到幼儿园的时候,我们请家长和孩子们一起选择自己的毛巾阁、水杯阁,选择自己的小柜子,为自己做一个标记牌等等,贴上自己的照片。在老师的带领下组织家长和幼儿参观、熟悉、适应幼儿园;组织家长和幼儿进行亲子游戏。如亲子操《爱我你就抱抱我》,常规游戏:开火车等;让孩子和家长尽快与老师、幼儿园建立感情。第二周我们将着重从独立入园入手,用形象有趣的绘本故事、游戏等转移孩子的分离焦虑。用教师的肢体语言增强与孩子情感,如抱抱、摸摸、赞扬、奖励等:第三周我们将带领孩子与哥哥姐姐做游戏,喜欢在幼儿园进餐;第四周我们将适应较强的幼儿进行全天生活,个别幼儿采取半天,逐步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还将继续开展研究,探索适宜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幼儿和家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度过分离焦虑这一关。

幼儿园小班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研究 篇3

一般来说,幼儿园是幼儿进入社会进而适应社会生活的起始阶段。对幼儿发展有重大影响,但是由于幼儿身心发展不健全、适应能力差,绝大多数幼儿入园时都会不适应,通常表现为:哭闹、焦虑、不吃不喝、想家、发脾气等情绪问题,造成种种不适应现象,不仅让教师、家长感到十分棘手,严重的还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面对种种入园的不适应,本文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分析幼儿入园不适应的诸多因素,并针对这些不适应提出相应的对策,帮助幼儿更快适应幼儿园新生活,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一、入园适应的现状

在美國的幼儿园里,很多孩子并不怎么哭就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很多由妈妈带大的孩子从很小开始参加很多小朋友组成的游戏组,一周有好几次社会活动,适应能力比较强。另一方面,她们的入园准备很充分。

而在当今,我国多数地区幼儿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很少,不习惯集体生活,易于形成孤僻、自私等不良性格。入园后,幼儿失去了父母的呵护,内心的安全感被打破,心理上会产生种种不适应。

其次,现在的“工作型”、“享乐型”父母越来越多,有的家长迫不及待地想让孩子提前入园,幼儿入园的年龄从3周岁变为2周岁,幼儿入园适应也变得愈加困难。幼儿入园的适应期让家长们更加烦心,于是好多家长使尽了一切“战术”:物质引诱、精神恐吓,软硬兼施。有的家长常常骗着孩子去幼儿园,这样孩子只会大哭大闹,加剧他们内心的恐惧。还有一部分家长在幼儿入园时过分焦虑,孩子哭了没有?肯不肯吃饭?有没有受欺负?分离时,父母的难舍难分、担忧的目光传递给了幼儿。在陌生的情景中,幼儿对环境的判断更多是参考父母的反应,这就导致了对陌生环境的不适感互相强化,造成恶性循环。

其实,幼儿家长的焦虑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有些幼儿教师对新入园幼儿是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声称:“让他哭好了,哭够了就不会再哭了。”所以经常会在幼儿园的角落,看到那些哭得都喘不过气来的新生。但是我园现在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新生入园适应,并制定了相应的方案。邀请新生家长与幼儿一起参观幼儿园,参加亲子活动等等。我对本幼儿园的幼儿入园适应问题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在设计观察记录表、整理观察的基础上,也对案例进行了深入评析,展示了幼儿入园适应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以及教师采取的对策,希望从中找到更好的办法帮助幼儿快乐地度过入园适应期。

二、个案分析

人物:吴自莹,女,出生于2013年09月02日,简历:出生在水川,一周岁后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小莹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平时爷爷奶奶都顺着她,在家里比较娇气。但爷爷奶奶对家庭教育比较重视,比较注重对她自理能力的培养,所以小仪性格开朗,不爱哭闹,自理能力强,身体素质好。

刚入园的小莹和大多数同龄孩子一样哭闹,经过教师和家长一段时间的帮助和引导,她终于顺利地度过了入园适应期。入园第一天是半日亲子活动。孩子来园时我蹲下身子与小莹交谈。她很快被活动室内各区域的活动吸引了注意力,但是当奶奶和妈妈消失在她的视线外时,她便会开始小声哭泣并急切地寻找。到了户外活动的时间了,我牵着小莹的手与其他幼儿一起来到了户外大型玩具旁,鼓励她与小朋友一起游戏。小莹很快投入进去,忘记去担心妈妈和奶奶的消失。十一点,我们要开饭了,她却突然大叫起来,然后坐在地上大哭,我抱起她问明情况,原来她在家吃饭时是爷爷奶奶喂饭的,我安慰她不用担心,老师会帮助她的,她才不再哭闹。下午离园时,我和全体幼儿对她说:“拜拜,明天见。”她也高兴地和老师说:“再见!”。评析:从儿童心理的发展来看,孩子出生三个月以后到一周,虽然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并开始逐渐脱离自闭期,但作为独立人格的自我意识还没产生,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一切方面都需要父母的帮助,是依赖性很强的年龄期。

三、家园合作,促进幼儿适应新生活

在新生入园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幼儿存在着入园适应的种种问题。这不仅给老师带来许多麻烦,同时也使家长非常担心,更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幼儿园应成为儿童发展的共同促进者”。教师与家长要结成教育伙伴,家园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使幼儿能在新环境中,愉快地接受教育,各方面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从而实现家园的顺利过渡。幼儿园鼓励和引导家长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幼儿园教育,同心协力的使幼儿适应新环境,了解幼儿的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家长的教育观,教养态度以及幼儿在家中的表现,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便幼儿入园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老师,了解幼儿园的教育。

四、创设丰富的环境和开展有趣的活动

陈鹤琴先生早在1951年所作的《如何使幼稚生适应新环境》这一演讲中就提出,教师要解决幼稚生的入园适应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要“设置丰富的教育环境……以便转移小孩子的心情,使他从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当中消失对环境的陌生感。”创设一个丰富的环境,重要的是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来创设。如:娃娃家的锅、碗、瓢、盆、蔬菜、娃娃等玩具;幼儿从家里带来的一些宠爱的电动汽车、玩具熊、布娃娃等玩具;这样的环境可以大大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幼儿想家的情绪,消除幼儿的焦虑。

而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喜欢野外生活的。”小班幼儿更是如此,因为好玩是幼儿的天性,丰富多彩的活动最能吸引幼儿、留住幼儿,尤其要以幼儿园同龄幼儿集中的优势,让幼儿感到集体生活的乐趣。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幼儿。例如,为了满足幼儿喜欢户外活动的需求,我们可以组织幼儿去玩大型玩具,组织幼儿玩沙土等;我们还可以开设活动区,在活动时老师参与活动,并且到各个活动区内照顾组织好孩子。这样孩子们会完全放松地去活动,在自由自在的玩耍中,让他们感受到极大的乐趣和满足。教师还可以给幼儿讲好听的故事,带他们唱他们喜爱的歌曲,做他们喜欢做的游戏,教师在游戏中充当角色,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小朋友在一起有无限的乐趣。当幼儿在活动中有一丁点儿进步时,教师要及时以肯定和表扬,让幼儿愉快度过每一天。

总而言之,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尽力地帮助他们,鼓励孩子们积极地来到幼儿园,要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及时地表扬孩子的一些积极的行为,这样就可以充分的调动孩子们来园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卢乐珍著.《学前教育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美)劳拉·E·贝克著,吴颖等译.《儿童发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策略 篇4

每年九月开学, 幼儿园都会面临新生“入园不适应症”的问题。陌生的环境、稚嫩的身心, 让幼儿产生恐惧感和无助感, 一系列的负面情绪给幼儿入园带来了不良影响。新生入园时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我要妈妈! 我要妈妈……”一阵阵哭闹声不绝于耳, 有的幼儿哭着冲出教室要找妈妈, 有的幼儿则坐在地上或椅子上哭, 有的幼儿扯住教师的手不放, 有的孩子哭着、嘴里念叨着“我不上幼儿园, 我要回家”, 甚至有的孩子从睡梦中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不上幼儿园”……正是孩子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全感, 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情绪波动。

从家庭进入幼儿园, 是孩子在社会化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同时孩子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没有任何感情依托的空间, 所以幼儿出现了各种不适应症状, 专家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孩子的第二断奶期”。

幼儿入园不适应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哭闹不止”是幼儿分离焦虑常见的表现。有的幼儿会出现独立孤坐、 单独活动、情绪紧张、念叨回家等行为, 甚至会出现饮食减少、睡眠不安、情绪不稳、少寡语、拒绝进食等反应。幼儿在刚入园时, 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 产生不适应的主要原因是入园焦虑的产生, 主要包括对环境的变化、生活习惯和行为规则的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适应。

入园焦虑是新生入园时产生的主要情绪, 入园焦虑其实就是分离焦虑。分离焦虑指幼儿与自己的父母或其他抚养者分离后产生的忧伤、烦恼、紧张、不安及缺乏安全感等情绪体 验, 这是幼儿入园适应的大障碍, 也是幼儿不爱去幼儿园的重要原因。由于幼儿的年龄、心理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他们初次离亲人时很容易产生分离焦虑。在不熟悉的环境中, 幼儿面对亲人离去陷入分离焦虑之中, 导致幼儿入园适应困难。

二、环境创设对幼儿入园适应的重要性

新入园的小班幼儿产生的分离焦虑既与焦虑有着共同点, 又有着这年龄段的独特之处。相应的在这时期内, 如何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 安抚幼儿的不安全情绪, 促使其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便成为这时期教师创设环境与设计活动的主要内容。

国内外对此已有研究, 如日本展的新生入园仪式;德国注重家长从小关注幼儿的独立性与社会性发展等。调查了解,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幼儿园环境对新生的重要性影响。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创设和利用, 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1.环境物质创设, 营造家庭氛围。

陈鹤琴说:“幼稚园的环境跟家庭环境是不相同的, 因此, 当个孩子来到幼稚园的时候, 他的心理上就发生问题了。”的确, 孩子从个原本熟悉的环境来到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离自己依恋的亲人, 不能随时满足自己的欲望, 在他心里很自然就会产生种恐惧不安的情感。因此, 我们必须首先为孩子创设宽松、自由、温馨的物质环境, 使其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 很容易被小班幼儿关注与接收, 幼儿要的物质环境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这样才能激发孩子愉悦的情感, 使他们觉得温馨、有安全感。

2.和谐同伴关系, 消除焦虑情绪。

《纲要》明确指出, 要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 , 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 心情愉快, 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因此, 当孩子来园对同伴感到陌生时, 老师要用各种办法帮助他们尽快建立起友好的同伴关系, 让他们喜欢上和好朋友在起的快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能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获得温暖的关、充满信任的鼓励和热情的支持, 能使他们在环境中快快乐乐地生活和学习。

3.建立情感教育, 拉近师生距离。

幼儿的世界是情感的世界, 情感在幼儿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不同年龄段具有不同的感情要, 因此幼儿情感教育具有时段性。新生是3~4岁的幼儿, 他们具有依恋的要, 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关心, 这就要教师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与孩子建立情感沟通的桥梁, 如教师在生活中抱着孩子起看看书、与孩子聊聊天, 或在游戏中亲亲孩子等, 各种亲昵的动作会让孩子产生亲切感, 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为孩子的入园适应打好基础。

三、幼儿入园适应的环境创设策略尝试

环境是潜在的教师, 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说:“人离环境, 便无行为可。”所以创设个良好的环境对孩子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怎样的环境才能被孩子喜欢呢? 从小班新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方式等方面出发, 依据上述要求和教育建议, 我们可以围绕幼儿生活环境中的“午睡室”,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设。

1.“家庭式”环境, 稳定幼儿情绪。

午睡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环节, 是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 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措施之一。它对“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 增强体质,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然而午睡对新生幼儿与老师来说都是个大难题, 幼儿从熟悉的家庭环境进入到陌生的午睡室, 环境的改变使孩子对午睡产生陌生感与恐惧感, 从而对入园形成心理排斥, 导致入园的不适应。因此, 稳定幼儿情绪, 创造“家庭式”的午睡环境, 营造熟悉的家庭氛围, 减少孩子的不安全感, 成了午睡室环境创设的重点, 同时“家庭式”的午睡环境也让孩子从心理上找到一种“家”的归属感。

所谓“家庭化的环境”, 就是从“人文”角度出发, 考虑家庭对孩子的持久影响而创设的种具有家庭特色、温馨舒适的环境。 特别是小班幼儿, 刚入园存在着“分离焦虑”现象, 而家庭化环境的创设则让幼儿有种归属感和安全感。

(1) “移植”场景, 帮助幼儿建立归属感。

当孩子们第次离父母来到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时, 对于他们而, 安全感就成为他们重要的求。因此, 为了让幼儿园的午睡室与家中的卧室“相似”, 我们进行场景“移植”, 再现家中的午睡环境, 为孩子营造宽松、温馨、熟悉的环境, 从而满足孩子的情感求。

午睡室里, 与孩子为亲近的是床, 但幼儿园陌生的被子、陌生的床, 会让孩子更加产生不安全感与抵触心理。要体现“家庭式”氛围, 就要像家里样的床, 找到“家”的缩影。所以, 在环境创设中, 可让幼儿带自己的被子入园, 放到小床上, 除了让孩子形成“这是我的小床”的概念, 形成初步的归属感外, 还能感受似曾相识的感觉, 从而稳定情绪。午睡时, 教师引导孩子以“小床找伴”的方式, 找到自己的床, 让孩子伴着熟悉的被子与枕头午睡, 建立起初步的安全感。

(2) 熟悉物品, 帮助幼儿安抚自身情绪。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 对于现在的大多数独生子女而, 玩具就是他们的佳伙伴。所以, 学初让孩子把他们喜爱的宝贝带来, 不仅能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还能在孩子有情绪波动时安抚他们。离父母, 来到陌生的环境里, 玩具就成为孩子全部的精神寄托及情感依赖, 他们往往不允许它离自己半步。午睡时, 为了让孩子减少这种不安全感, 可以孩子抱着自己爱的玩具入睡, 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玩具上, 从而安抚孩子自身情绪。

2.寻找同伴, 互建情感依托。

新生入园从家庭走向幼儿园, 离了熟悉的生活环境和面孔, 他们在心理上是非常紧张和恐惧的。心理研究表明, 幼儿要与同伴交往, 经常与同伴交往的孩子热情、大方、朗, 而没有同伴的孩子则孤僻、冷漠、小气, 有的甚至容易患上自闭症,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1) 幼儿“自主”找伴。

新生入园, 些孩子的交往能力强, 在游戏中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 他们玩在起, 坐在起, 建立了初步的同伴关系。午睡更应该是孩子建立彼此关系的环节, 那么小床的合理安排就成了巩固彼此感情的条件。

在午睡过程中, 教师可让幼儿根据意愿自主“找伴”, 寻找自己依赖的情感寄托者, 然后根据孩子要求合理安排小床位置, 将熟悉的同伴安排在起, 让彼此都找到精神寄托, 从而稳定幼儿情绪, 减少孩子在午睡中的哭闹与不安情绪。

(2) 教师“引导”找伴。

幼儿刚刚进入幼儿园, 离父母, 交往能力往往不足, 午睡时会找不到同伴, 这就要教师引导、帮助孩子寻找情感依托。有的孩子在入园前就是好朋友, 还有的可能彼此之间是亲戚等, 要教师事先充分了解孩子的各种状况, 以至于在午睡“找伴”游戏中 , 有利于进行“引导”牵线 , 让孩子快速找到伴 , 从而减少孩子的不安全感。

如有两个女孩子的妈妈是同事, 入园前家长们经常带着孩子相互串门, 一起玩, 孩子彼此之间很熟悉, 具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午睡时, 教师运用“找朋友”的游戏, 将彼此拉在一起。“你们都带了好玩的玩具对不对 , 在哪里呢 , 去拿来给好朋友看看? ”教师的引导让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喜爱的玩具上, 两人先前的情感马上调动起来, “我的芭比娃娃带来了, 你的有没有? ”“我也有, 我也有”……教师的引导马上拉近了孩子的距离, 午睡似乎成了两人交流的平台, 再将她们安排睡在一起, 相互之间就能找到情感依托, 消除不安全情绪, 从而渐渐适应环境。

三、情感交流, 安抚入睡情绪

新生午睡时会产生不安全感, 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成了消除幼儿不安情绪的重要方式, 教师的行举止更是与孩子建立情感的重要手段。午睡中, 除了创设有趣的物质环境外, 午睡中的“人文”管理更是拉近孩子距离、安抚幼儿入睡情绪的重要方式。

午睡管理中, 教师可通过模拟家庭中父母安抚幼儿入睡的方式进行管理, 如睡前讲故事、醒后做游戏等, 帮助教师与幼儿建立情感交流, 从而促使幼儿适应入睡环节。

1.睡前引导———故事营造愉悦氛围帮助幼儿入睡。

有关研究表明, 睡前阅读有利于减少儿童的上床睡觉抵触和睡眠焦虑现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介绍学前儿童言语的形成和发展中明确指出:“成人念书给儿童听, 对孩子来说是件快乐的事情。因此, 在睡前给幼儿讲讲故事 (情节不能过于刺激) 、念念儿歌、读读优美的散文诗, 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师在幼儿入睡前讲的故事, 一定要内容健康, 富有情趣, 有利于创造温馨的氛围, 有利于幼儿尽快入睡。故事内容可进行分类, 根据幼儿的需要, 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 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2.睡中关注———正确姿势养成幼儿良好睡眠习惯。

对于刚入园的孩子来说, 睡觉时姿势真是千姿百态, 出现了好多不正确的睡姿, 这些睡姿容易使幼儿做噩梦, 影响幼儿骨骼的生长或导致呼吸不畅通。因此, 我们把培养正确的睡眠姿势列为培养良好睡眠习惯的关键。午睡中, 教师可通过儿歌“小朋友 , 来睡觉 , 小小手 , 放放好 , 小眼睛 , 闭闭好 , 安安静静睡得好”, 使幼儿明白安静睡眠的道理, 教师在午睡过程中可帮助幼儿拉拉被角、纠正睡姿等, 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 并让孩子在故事声中较快地入睡。

孩子演唱的欲望, 从而达到起床的效果。3.睡后游戏———欢快音乐减少幼儿哭闹、赖床现象。

专家指出, 唤醒孩子的最佳方法是:让孩子在轻声揉摸中醒来。这要求老师适当提早叫醒孩子, 俯首在孩子耳边, 轻声细语;同时用手轻轻按摩孩子的脊椎两边, 直至把孩子唤醒。轻声、低频率的呼叫可避免高声喊叫带来的危害;按摩脊椎两侧可激活免疫系统, 增强机体抵抗力。教师的言行举止让孩子感到亲切、亲近, 增加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在选择幼儿起床音乐时, 更要从幼儿喜爱的歌曲出发, 如动画片、幼儿歌曲、游戏歌曲等。具体如下。

以上音乐主题内容, 幼儿不仅喜欢看, 还对其中的主题曲耳熟能详, 如动画片中的主题曲, 只要这些音乐响起, 幼儿的精神肯定为之振, 睡意全跑了, 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 精神环境的创设与幼儿身心发展也有着密切关系。如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 教师的行为举止、说话方式、待人接物的态度及穿着打扮都有意无意地教育着幼儿……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 对幼儿的影响虽是隐性的, 却是巨大的。我们应以幼儿发展要为目的, 紧紧围绕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 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共同创设幼儿可学习的互动环境, 使它对幼儿的认知、情感等方面产生隐性影响, 让幼儿关注生活, 学会生活, 适应生活。

摘要:幼儿园的环境变化对幼儿的入园适应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将从幼儿入园不适应表现等方面入手, 剖析其原因, 提出幼儿园环境创设对幼儿入园适应的重要性, 并以“创设午睡室”为手段, 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入园, 探索方法, 提出有效策略, 让幼儿入园时能产生亲切感, 减轻入园的情绪反应。

关键词:幼儿入园适应,环境创设,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012.9.

[2]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简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4.

[3]戚宇.不可忽视的家长分离焦虑[J].幼儿教育, 2005.

[4]入园进行时——焦虑时刻, 我们共同度过[J].幼儿教育, 2005.

幼儿园新生入园:宝宝入园适应指导 篇5

每年的新生入园,总会有一段不适应期,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要入幼儿园了,宝宝在爸妈的陪伴下一起到幼儿园报到,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却让爸妈感到难过。有的宝宝哭闹着不让爸妈离开;有的宝宝前几天高兴地去上幼儿园,但是后来却在家耍赖皮,怎么也不肯再去了,满脸的眼泪让爸妈于心不忍,有的宝宝虽然在爸妈的哄骗下到了幼儿园,但爸妈却发现宝宝闷闷不乐,白天食欲不振,晚上噩梦连连——这样一个时期真难过,怎么帮助宝宝尽快度过呢?

宝宝第一次进入幼儿园,由于与爸妈分离所产生的一系列焦虑情绪的反应都是正常的`,毕竟第一次离开了熟悉的家庭环境,离开熟悉的爸妈,进入一个陌生的地方,接触陌生的人,并且还要逐渐学会独立照顾自己。那如何减缓宝宝的这种焦虑情绪呢?这里我们介绍几个方法给大家。

首先,提前使宝宝的心理有准备。宝宝对爸妈的依恋很强烈,让他们一下子离开爸妈,会使其依恋感受阻,产生分离焦虑症,引起不安全感。因而让宝宝对上幼儿园提前有个心理准备是非常必要的。爸妈可以在假期里或开学前带宝宝到即将要去的幼儿园门口或里面转一转,让宝宝熟悉一下环境。

其次,让宝宝对幼儿园产生期待感,认为在幼儿园中老师是一个可以帮助自己的人,相信哥哥和姐姐也都是在幼儿园中快乐地学会本领的。

第三,爸妈还可以培养宝宝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上厕所、吃饭等;生活习惯,如午睡等,帮助宝宝增加入园后的心理自信,

资料

第四,爸妈要调整好心态,给宝宝以积极的暗示。当宝宝对爸妈产生依恋和依赖不想去幼儿园的时候,很多爸妈往往心软、动摇。须知,宝宝虽小,对爸妈的情感、心态却是十分敏感的,当宝宝察觉到爸妈的动摇心态时,会强化他不愿上幼儿园的想法。所以爸妈应把握好心态,保持愉悦的情绪状态,送宝宝进幼儿园,并对宝宝的点滴进步予以及时鼓励,例如:“今天你只是到幼儿园门口时才哭了一次,真棒”、”你是笑着和妈妈说再见的,好乖”等。

第五,引导宝宝和老师交往。由于是很多宝宝围绕几个带班的老师,有的时候,如果宝宝不能够阐述自己的需求,可能会被老师忽视。所以爸妈应教育宝宝学会和老师交往,有什么需求去跟老师说,相信老师就像妈妈一样能够帮助自己,爱自己。例如,想喝水了就要说:"老师,我想喝水”等。另外,爸妈也要告诉宝宝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并与老师及时沟通,尽快消除宝宝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在与同伴交往方面,要告诉宝宝小朋友间要相互谦让、合作,有玩具要一起玩,与小朋友之间有了矛盾要找老师,不能打架。爸妈可以通过幼儿园老师了解班上有哪些小朋友是住在同一小区或邻近地区的,这样可以互相联系,彼此串串门或相约在双休日共同到郊外或游乐场玩耍。既可以增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哦,同时宝宝有了熟悉的伙伴,大多就愿上幼儿园,从而缓解分离焦虑。

第六,当宝宝从幼儿园回到家,爸妈可以问他在幼儿园里都学了写什么,今天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等,了解宝宝的心理感受,及时帮助宝宝消除一些情绪问题。

浅谈小班新入园幼儿的适应性问题 篇6

关键词:幼儿园 新生 适应性

幼儿园是幼儿人生接触的第一个集体,幼儿在最初的集体生活中形成的个性和行为态度将持续存在并影响幼儿一生。小班幼儿入园适应教育:是指小班幼儿在刚入园时,对幼儿园的环境及生活不能及时地随环境变化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幼儿早期的适应能力的强弱,将影响他将来对任何社会新环境的适应。

一、幼儿初入园时可能会表现的行为

每年的九月份是新生入园的季节,清晨,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新入园的幼儿哭喊着不愿入园,他们紧抱着大人的腿,或拼命的撕扯着大人的衣服,躲闪着老师伸出的双手,仿佛老师是吃人的怪物。幼儿离开家庭,走进幼儿园,由于环境的变化,容易出现依恋家人、不愿入园、情绪低落、紧张、、焦虑、害怕、胆怯、不合群、注意力不集中等“不适应症”。

1.情绪方面。孩子初入园时,常常出现不安,情绪波动、哭闹等现象,并且这种现象出现的时间也是不同的。

2.饮食方面。孩子入园后,可能会出现食量减少,便秘,消化不良等现象。

3.睡眠方面。少数孩子会出现夜惊、夜哭等现象,经过一段时间自行消失。

4.行为方面。入园后,孩子会出现一些行为变化,如依恋增强,行为退缩,胆小,沉默不语,反抗性增强等。

5.身体方面。少数孩子入园后不爱吃饭,可能会导致暂时性体重下降。

其实,经过上述现象是一个孩子成长所必须的,适应一个新环境本身就是孩子心理成熟的一种表现,家长对此要有足够理解和心理准备。

二、入园焦虑产生的可能原因

幼儿为什么不愿上幼儿园?每年的新生入园,都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哭闹。幼儿为何不愿上幼儿园,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情感不适应。表现在依赖性强,感情上不满足,有不安全感,离不开父母。

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首先表现出来的是情感的不适应,其次是新的生活环境的不适应。

2.生活不适应。表现在应该做的事不会做(如不会吃饭、上厕所等);作息时间与家里不同,表现出规则意识不足。

生活规律的改变是幼儿不愿上幼儿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入园前,幼儿在家自由自在生活,饿了就吃,想玩就玩,起居没有规律。上了幼儿园后,早上要按时上幼儿园,中饭点心要自己吃,游戏活动也有规定时间,这就使幼儿感到很不习惯,因而不愿意上幼儿园。

3.人际交往不适应。表现在不会交朋友,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与需求。

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角度来看,3、4岁儿童的交往范围还主要停留在家庭中。他们的友谊概念还很淡薄,交往意识不强,较少感受到交往、维持长期友谊关系的乐趣,他们交往的乐趣更多的在于共同的活动,而非感情的联系。

三、影响幼儿入园适应的因素

导致幼儿入园不适应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我觉得家庭、幼儿园还有幼儿自身条件者三个方面是主要原因。

1.家庭因素。其一,家庭环境。家庭社交环境较为封闭,幼儿在大部分是成人的世界里成长,家长又较少的让幼儿与同龄人相处,在与同龄人相处中可能会出现很多的问题,生活自理能力也会很差。其二,家庭教养方式。一种是家长过于宠溺孩子,事事顺着幼儿,导致幼儿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合作能力较差,而且这类幼儿往往生活自理能力差。其三,家长接送幼儿的态度。家长往往会因为幼儿的哭闹而不舍,有的长时间呆在幼儿园,有的家长直接把孩子带回家。

2.幼儿园因素。其一,幼儿园每个班级的人数超标。现在幼儿园的标准时两教一保,而有些幼儿园的班级人数严重超标,教师没有更多的精力照顾每一位幼儿。其二,教师的素质。教师不能很好地引导新入园幼儿,往往会运用恐吓使幼儿安静、不哭闹。其三,幼儿园作息制度不合理与缺少人性化。

3.自身的特点。一方面,幼儿自身的性格。如果幼儿性格内向,不能与别的幼儿进行友好交往,甚至躲避其他幼儿,依赖性较强,很少单独活动,也会使得适应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完成。另一方面,幼儿的自理能力差。由于自身的自理能力较差,幼儿会比其他幼儿更加的被动,幼儿会出现更多的适应性问题。

四、促进幼儿入园适应的策略

1.入园前加强幼儿对环境的熟悉程度。孩子的安全感来自对环境的熟悉程度。入园前,带孩子去幼儿园看看,各个教室走走、玩玩,和老师拉拉手,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这样可以让孩子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能提高他的安全感,并产生想到幼儿园的愿望。

2.帮助孩子建立“幼儿园脚本”,就是让孩子在认知上接受幼儿园的一系列行为方式、行为模式及交往规则。

幼儿在3岁左右的时候就形成了有关的关于事件的图示。比如,孩子知道在电影院看电影和休息日去快餐店的表现肯定应该是不同的;在外婆家的表现和在自己家中的表现可以有所不同。孩子进入幼儿园时也会意识到这里的活动规则与其它地方不同。这种不适感既可以激发孩子的信息加工能力,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生活;同时也会增加孩子对这个环境的不适应感和无助感。

3.建立科学的一日常规和作息制度。幼儿园的常规对幼儿来说应该是积极的,幼儿一般都能够愉快的接受。新生入园后,老师要用积极的语言描述常规,并讲解示范,这是常规培养的基本方法。应该向幼儿解释理由,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并进行适当的行为训练,一是有助于常规的形成,二是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受幼儿园提出的要求,使他们知道现在是在上幼儿园,老师的要求和父母的要求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并逐步适应幼儿园生活。

4.塑造一个慈母形象,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感。幼儿在陌生的环境里,最容易缺乏安全感,而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则是形成安全感的基础。教师应该自觉地把老师和母亲的角色统一起来,而且突出慈母角色,对幼儿充满慈母之情,施以慈母之爱。在和新生的接触中,教师应该始终保持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话语、疼爱的眼神,使幼儿更加亲近教师、喜爱教师,进而感到幼儿园的教师就像妈妈一样可亲可爱,幼儿园就想家一样温暖。

5.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真正做到家园合作。新生入园后,除了幼儿有分离焦虑,家长同样也会存在分离焦虑。他们每次在接送时都会向教师询问幼儿在园的情况,而这个时段又是老师特别忙碌的时候。因此,应该为每一位幼儿准备一本《家园日记》,教师每天把幼儿在园的一日情况(包括情绪、进餐、入睡、学习活动、同伴交往等)记录在上面,让家长清楚地知道幼儿在园的表现,使他们对幼儿园、对教师、对幼儿放心。

总之,小班新入园幼儿产生不适应性问题是全社会家长以及幼儿教师共同关注也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幼儿教师要具备一颗博大的爱心,包容之心,对待幼儿要亲切、有耐心,精心准备与幼儿的每一个活动,努力缩小与家园之间的距离,增进师幼之间的感情,取得家长的信任与配合,就能使幼儿逐渐喜欢幼儿园,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策略 篇7

关键词:职初教师,幼儿入园焦虑,应对策略

新近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 我们称其为职初教师。[1]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 教师一般的成长过程分为“职初教师、有经验教师和专家型教师”。[2]职初教师因处于专业“适应期”, 存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的矛盾。当她们面对伴有哭闹、唠叨、不安等焦虑情绪的幼儿时, 她们不理解幼儿的举动, 除了哄抱幼儿之外, 她们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因此, 她们也常会抱怨:“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哭。”、“一点都不听话!”……其实, “新入园的孩子在幼儿园时总是哭闹, 同时还可能伴随有吃饭、睡觉不正常, 甚至出现发呆、唠叨、不安、烦躁等现象, 我们将这种幼儿初入幼儿园时, 因对环境的不适应而表现出来的心理及心理上的不正常反应称作幼儿入园焦虑。”[3]职初教师如何应对幼儿入园焦虑问题呢?

一、加强自身专业理论学习

“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 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4]要想从容、灵活地应对幼儿入园焦虑问题, 就必须了解幼儿年龄特点, 了解幼儿心理。只有通过理论学习, 职初教师才能明白孩子刚上幼儿园哭闹的基本原因, 以及应对这种现象的基本方法。也只有通过学习, 职初教师才会在实践中少走弯路, 对不同的幼儿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使得每个幼儿能尽快适应新生活。

二、重视幼儿入园前的准备工作

1.重视家访工作。家访有助于更详细地了解幼儿的家庭状况及幼儿各方面表现。通过家访, 教师可以详细地了解到孩子的家庭状况以及孩子的健康状况、智力水平、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 还可以了解到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方法, 从而进行恰当的引导。家访是教师与家长情感交流的好方式。[5]我们职初教师在家访工作中, 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指导家长克服分离焦虑。在幼儿入园初期, 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门口, 总是恋恋不舍。这种情绪传递给幼儿, 使得孩子更为焦虑。职初教师应指导家长克服自身的分离焦虑, 及时调整自身的心态和生活安排, 以便适应新的生活。鼓励家长在面对孩子的焦虑情绪时, 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积极的心理暗示。 (2) 鼓励幼儿从依赖转向独立。“幼儿在家的生活习惯以及幼儿独立自理的能力, 也影响幼儿的分离焦虑。”[6]职初教师在家访中, 要了解幼儿的生活自理状况, 并给予一定的指导, 提出相应合适的要求, 如独立进餐, 学习自理大、小便, 主动用杯子接水喝等。鼓励家长不要包办代替。

2.合理布置班级环境。幼儿良好的情绪也依赖于幼儿园中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7]根据新入园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需要, 职初教师在幼儿入园前, 要精心布置好活动室和区域环境。不仅要为孩子们提供有吸引力的实用的教玩具, 还要考虑材料的摆放是否适合幼儿的身高和视线, 同时方便孩子使用, 使孩子成为环境的主人。如在活动室墙面上贴一些可爱的小动物形象, 或是布置温馨的全家福等等, 这些设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幼儿离开妈妈的忧虑, 减少对新环境的陌生感, 从而缓解分离焦虑。

三、关注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过程

1.关注晨间接待, 稳定幼儿情绪。“晨间接待这一环节虽然短暂, 但对孩子、家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合理的晨间接待, 能使幼儿身心愉悦, 实现家园间的无缝联接。”[8]小班幼儿刚入园, 对父母的依赖感特别强。职初教师要担负起父母亲的角色, 在孩子入园时抱抱孩子、亲亲孩子, 会很快地拉近与幼儿间的距离, 让幼儿对老师产生初步的信任感、亲近感, 为幼儿愉快地幼儿园一日活动提供了可能。

2.关注生活活动, 减少生活困难。生活活动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幼儿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需要我们职初老师悉心地照顾、反复地指导帮助, 帮其逐步养成良好的独立生活习惯。这样, 可以免除孩子产生因为不能自理而怕上幼儿园的焦虑情绪。

3.关注交往活动, 建立信任关系。幼儿入园后, 其人际交往从基本固定的亲子交往转向与老师、同伴交往。幼儿年龄较小, 不会对他人一见如故。他们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相处, 才能建立起对他人的信任和相应的情感。因此, 职初教师要做个有心人, 时刻关注孩子与同伴、与老师交往的细节, 在交往中逐渐取得孩子的信任。避免让孩子因为发生交往方面的问题, 从而产生拒上幼儿园的情绪。

四、坚持灵活与家长沟通的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 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 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职初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 要了解家长的心理, 根据沟通对象的不同情况, 灵活沟通, 真正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

教师的职初阶段是教师职业成长的关键期, 就如同一个人成长中的0~3岁是人一生发展的关键期一样, 需要我们精心的呵护和培育。相信我们的职初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 一定能从容面对幼儿入园焦虑的状况, 妥善处理, 并帮助这些新入园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参考文献

[1]许洪媛.实施有效专业引领,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天津教育, 2010, (2) .

[2]杨敏.职初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阅读[J].现代教学, 2008, (3) .

[3]戚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干预[J].教育导刊, 2004, (6) .

[4]李希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王小清, 詹剑.家访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作用[J].幼儿教育, 2000, (1) .

[6]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策略 篇8

小班孩子入园不久,大部分孩子都能较好地与老师交流,对老师的话也能做出相应的反应。可我发现有一个名叫龙龙的宝宝与别的宝宝不太一样。

暑假中我们来到龙龙小朋友家家访,在家访的过程中爸爸妈妈提醒龙龙,老师来了要和老师打招呼。可不管怎样提醒,龙龙还是专心地玩他的玩具。直到爸爸把龙龙拉到我们面前说:“你的老师来了,跟老师打个招呼吧。”这时龙龙才说“老师好”,可龙龙的小眼睛还是盯着他的玩具。爸爸妈妈说龙龙不善于和别人交往,有点内向。很快,幼儿园开学了。我发现龙龙的“内向”并不仅仅表现在与人交往上。来到幼儿园后,龙龙不能弄懂教师的要求,一个人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老师跟他说话没有任何反应。开学一段时间他也搞不清楚什么时间段该干什么事情,有时跟他说话他的小眼睛还是在四处看,不会跟老师有眼神交流。想到这里我的心里萌发了一个想法,龙龙是有孤独症的倾向,还是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观察了起来。

情景描述

小班第一学期:开学有一个多月了,班级里大多数宝宝都能适应这个新的环境,而龙龙似乎还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早晨入园,龙龙需要奶奶提醒:“这是哪个老师啊?喊老师早。”龙龙才知道说老师早,而别的宝宝则是很有礼貌地跟老师问好。其余的幼儿知道去拿玩具玩,而他却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或是一个人蹲在自然角盯着花看。等到在操场上做操时龙龙也只是站在点子上没有任何动作。别的小朋友看着老师学动作,而龙龙则在自己的小点子上走来走去,一会看看地上,一会看看旁边。

一次户外活动结束后,宝宝们回到教室,按顺序去喝水。龙龙却没有去喝水,而是独自一个人来到教室侧门,把门打开,似乎想要走出教室。我看见后,连续叫了他好几声,如果是别的宝宝可能赶紧把门关上坐到小椅子上了,而龙龙则像没有听见一样。我把他拉到面前问:“龙龙为什么要开这个门呀?”龙龙说“因为因为因为”,可什么也没说出来。我说:“因为什么呢?你的小眼睛要看着老师哦!”龙龙依然是什么原因也没说出来,他的眼睛一刻也没在我的脸上停留,更没有眼神的交流。

小班第二学期:时间很快过去,转眼间第二学期已经到来,开学的一个多月里我们惊喜地发现龙龙比上学期进步了很多。在别人主动和他说话的时候龙龙会和对方有眼神的交流,也能交流上两三句话。一次晨间锻炼龙龙来得比较迟,看见自己喜欢玩的羊角球被别人选走之后他就大声哭了起来。我问他:“龙龙怎么啦?为什么要哭呀?”龙龙:“老师,他不给我玩羊角球。”一边用手指着对方一边委屈地哭着。我说:“龙龙最勇敢,男子汉是不能哭的,你来的太迟了,如果想玩的话,就要有礼貌地跟别人商量,他同意了才能玩哦。勇敢的宝宝是不会哭的。”龙龙点点头,赶紧用小手擦干自己的眼泪。我又说:“那你自己和他商量好吗?如果不行你就来请老师帮忙好不好?”于是龙龙走到那个玩球的小朋友面前说:“请你给我玩下好吗?”龙龙如愿拿到了羊角球,开心地玩了起来。龙龙的进步不仅表现在能和老师同伴有适宜的交流,而且在自我管理上也有了进步。每当我要请小朋友去玩玩具时,龙龙都会很开心地跑到我的面前:“老师你请到我了吗?我可以去玩了吗?”见到龙龙的进步,我心里真的很高兴。

分析

一、生理因素的影响

受特定年龄阶段的影响,幼儿的社会化能力尚不完善。再加上先天遗传的不同气质与性格,幼儿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方式。比如龙龙,一开始就表现得相对内向,不愿意与人交流,无法理解集体生活对他的行为期望等。

二、家庭因素的影响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家庭是儿童获得经验,实现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和龙龙的父母交流得知,龙龙爸爸小时候也是很少与别人交流,不爱与别人说话。现在爸爸妈妈的工作很忙,与龙龙缺少亲子沟通。而在他需要自主表达需求,独立完成事情的时候,奶奶总是先一步帮他做好任何事情。时间久了,在表达自我,与人交往方面,龙龙表现得相对不足。值得欣慰的是经过一年的幼儿园生活,在老师的帮助下,龙龙有了很大的进步。

策略

一、同伴的作用

刚接触集体生活的龙龙,需要独立完成一些常规活动。想到他的能力要稍差些。我有意识地让其他小朋友去帮助他提醒他。

(一)作为榜样的同伴

例如:有一次吃点心,龙龙是第一组的,吃点心之前要去小便洗手。其他小朋友都去了,龙龙还在看他身后的玩具。佳琪看见了,提醒道:“龙龙去小便洗手了。”龙龙听见后马上跑向了厕所。洗完手龙龙要转身出厕所,佳琪正在擦手看见龙龙要走,便提醒龙龙要擦干净手,于是龙龙又转回身去擦手。这时班级里的其他小伙伴的行为可以作为龙龙的榜样,影响龙龙行为的发展。时间久了,龙龙也会自然而然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同龄榜样可以帮助龙龙逐渐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

(二)作为朋友的同伴

伙伴群体是龙龙每天接触时间最长的,孩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力也是最大的。幼儿晨间锻炼,龙龙因为来得迟没有拿到自己想玩的玩具,哭了起来,便想去抢其他人的玩具。小悦凑过来:“你来得迟怎么可以抢别人的羊角球,下次你来早点就可以选了。”年幼的儿童,认知上常有自我中心的特点,龙龙只有在与同伴的互动过程中才会认识到选玩具要懂得先来后到,其他小朋友的想法同他自己有所不同。因此就学会了了解别人,理解别人,改变自己不合理的行为与想法,与同伴和睦相处。

二、教师的作用

龙龙的美术技能不是很好,所以每次在美术活动时我都会很留心他,及时给他帮助和鼓励。

一次美术活动的内容是将自己折好的郁金香贴在白纸上,然后由宝宝自己进行修饰,例如给花骨朵添上花茎和叶子等。我特意站到了龙龙的身后观察他,只见他贴好了花朵,选了一只绿色的油画棒准备上色。我见后很开心,因为龙龙原先画画多数用黑色油画棒,很少选择其他颜色。我说:“龙龙的花真好看,你拿着绿色的油画棒准备画什么呢?”龙龙想了一会说:“画小草。”我:“嗯,我相信你画的小草肯定会很好看。”只见龙龙很认真地画了起来。画完小草龙龙准备换颜色,我看他有意要拿黑色的油画棒。我:“你下面准备画什么呢?”龙龙:“画太阳。”我:“那太阳是什么颜色的呢?”“红色。”于是他拿了红色,画了一个太阳。我见画面还很空:“空白的地方什么都没有不好看,龙龙能不能再画点其他的呢?”龙龙:“画个房子吧!”最后龙龙的画完成了,画上有一朵郁金香,一栋粉色的房子,一些小草和一个太阳。虽然对于小班下学期的孩子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于龙龙来说,从上学期的黑色涂鸦到现在的整幅画创作真的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为了肯定他的进步,我特意给了他小贴花,并在全班宝宝面前表扬了他。

三、家园合作的作用

龙龙除了上幼儿园,剩余时间都是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一起。家长给龙龙的影响也很大。家园通力合作才能使龙龙养成的好习惯达到巩固与强化。我们及时与龙龙爸妈沟通,了解龙龙在家的情况。通过龙龙父母我们了解到,在家里,龙龙的什么事情都是奶奶帮他做,甚至龙龙的一个动作奶奶就知道他要干什么,抢先帮龙龙完成。时间久了,龙龙也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我们要求奶奶让龙龙在家做一些他自己能做的事情,奶奶可在一旁进行语言指导并加以鼓励。老师与家长经常沟通,一起想办法帮助龙龙。这样家园共育就可以达到一个较好的效果。

思考与体会

新入园小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 篇9

关键词:新入园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策略

一、前言

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幼儿规则意识的建立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前提与基本内容,对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渗透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具体的指导建议。对于小班幼儿而言,由于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幼儿的自理能力、语言能力、认知能力、交往能力等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心理活动的独立性和目的性与行为的自觉性与冲动性均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在良好教育方式的引导下,规则意识的培养能够促使幼儿自觉的调节与控制自己的行为,减少冲动性,进而服从集体的要求,逐步具备为较远的目的而行动的能力。因此,对新入园小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培养策略

1.创设环境。《纲要》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教师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多种方式包括环境的创设法、故事移情法、正向强化法、个别纠正法等。其中,环境的创设法是最为基本且关键的。陈鹤琴先生曾说:“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活动氛围及师幼关系恰是幼儿与环境之间的媒介与桥梁。

例如,在进餐活动中,教师要努力创造轻松和谐愉快的气氛,使幼儿愉快的进餐。笔者实践中经常采取的方式包括:幼儿进餐时,有选择地播放一些优美悦耳的旋律,促使幼儿能以愉快的心情进餐;对进餐表现好的幼儿,赞许的目光、亲切的摸头等形式表示赞扬能够激励他们更加积极用餐;对进餐中有过失的幼儿,温和的安慰、耐心的引导能够消除他们的紧张感,促使其对进餐产生积极的情绪。

2.组织游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笔者经常采用游戏的形式,使幼儿内化知识,建立起对于规则的意识与感知。

例如,“听铃铛,拍小手”的游戏是幼儿集中注意力,安静的进入活动前准备状态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游戏使用的节奏通常是“XX|XX X|”在训练小班幼儿掌握这个节奏时,增加快、慢、轻、重以及动作的变化,可以使游戏更具有趣味性,更加能够吸引幼儿兴趣。比如,用数字“1、2、123”来练习拍手,手口一致。说“1、2”时轻拍两下,说“123”时,重拍三下(或者,说“1、2”时重拍两下,说“123”时轻拍三下)。变换不同的拍打部位,如拍腿、拍脸、拍头等。在游戏中反复向幼儿强调,铃铛声停止,拍手声或动作也要停止。在不断的强化与练习中,增加幼儿对游戏的注意,从而达到其对教师指令的条件反射。

3.榜样示范。榜样教育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情操、模范行为、优秀事迹等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方法。在幼儿社会规则发展的过程中,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进行模仿,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幼儿天性好模仿,其行为习惯与规则意识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关系最为密切的家长、教师与同伴则成为了其最为直接的模仿对象。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要用同等的标准来要求幼儿、规范自身。

例如,在盥洗活动中,笔者发现班上有些幼儿在盥洗时爱贪玩,洗手时马虎;有些幼儿洗手时爱讲闲话且动作太慢;有些幼儿喜欢玩水,把水洒在地上;甚至还有个别幼儿嬉闹,推挤,不按次序排队。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及时的参与其中,引导幼儿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排队,向他们展示正确的盥洗步骤,将规则意识以言传身教的形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

4.家园合作。家庭是儿童最早和最直接的社会化场所,也是对儿童社会性发展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因素。规则意识是社会性发展的基本内容,在幼儿园建立起来的规则意识需要在家庭中不断强化。

例如,笔者发现,幼儿园午睡时经常有幼儿乱扔衣服、乱脱鞋子、在其他幼儿睡着时大声说话。笔者于是尝试与家长沟通,开展家园合作,帮助幼儿在家庭中建立整齐摆放衣服和鞋子、在他人睡觉时保持安静的良好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规则意识外在体现,通过家庭的配合与协作,幼儿的社会生活的规范性得到了增强。

上一篇:体育信息多媒体技术下一篇:标点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