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入园适应性行为

2024-05-07

幼儿入园适应性行为(精选十篇)

幼儿入园适应性行为 篇1

关键词:幼儿,入园适应,音乐活动

幼儿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 独自进入幼儿园开始新的生活, 对于幼儿而言, 这是他们人生迈出的重要一步, 幼儿稚嫩的心灵和家长的亲子依恋必须接受着入园适应过程的考验。幼儿表达认识和感情的另一种“语言”是艺术, 通过艺术手段, 幼儿可以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 宣泄语言无法表达的情绪。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 通过音乐调整情绪, 进而调节生理状态, 以达到增进或维护身体健康的目的是完全可能的, (1)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 如果教师可以实施科学适宜的音乐教育, 将能有效地辅助幼儿提高入园适应性, 缓解入园给家长和幼儿带来的适应困难。

一、用音乐营造温馨的环境

从呱呱坠地到幼儿进入幼儿园前, 幼儿都是由家人教养。面对与家人的突然分开, 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 幼儿因为分离焦虑而表现出的大声哭闹、抗拒教师等焦虑症状。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此时, 教师的安慰不但不能缓解幼儿的情绪, 反而更容易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对于认知水平尚未发育成熟的幼儿来说, 最容易接受的交流方式之一是音乐交流。出生不久的婴儿便具有辨识不同频率声音的能力, 低频的声音比高频的声音对婴儿更具有镇静的作用 (2) 。幼儿园在迎接新入园的幼儿时, 如果能够选择幼儿熟悉的、舒缓的音乐, 营造温馨的氛围, 让幼儿减少对陌生环境的抗拒感, 转移幼儿的注意力, 使幼儿的情绪平静。当幼儿的情绪基本稳定后, 教师再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前儿童心理知识进入游戏活动, 播放欢快的儿童歌曲, 引导儿童参与音乐游戏。《十个印第安小人》《祖国祖国我们爱你》《我爱幼儿园》等情感饱满的歌曲通常能够吸引幼儿。尽管低龄的幼儿不可能完整地记忆歌曲的旋律和内容, 但是他们的肢体语言丰富, 可以充分的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 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诠释歌曲的内容。幼儿通常是模仿教师或同伴的动作, 或是自己“创作”, 快乐的气氛可以暂时减轻他们对家人的依恋, 使他们融入到幼儿园的新生活。同时, 教师可以观察幼儿的发展水平, 了解他们的兴趣, 选择他们更易于接受和喜欢的音乐, 提高幼儿的参与性, 有利于幼儿艺术审美能力的发展。

二、让音乐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

音乐与舞蹈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对于幼儿来说, 优美的音乐旋律和自由的舞蹈远比教师生硬的说教更容易让幼儿接受。将舞蹈与音乐结合, 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 教学环节的巧妙插入游戏, 吸引幼儿的注意, 利于幼儿熟记活动常规, 慢慢地适应幼儿园的新生活。如午餐过后有一个户外活动环节, 主班教师弹奏《小司机》的音乐, 配班教师做司机, 逐个邀请幼儿来当司机。这既是一个音乐游戏, 也是一个过渡环节。主题鲜明、节奏明快, 看到同伴们逐个参与音乐游戏, 既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 又能使幼儿有效地融入集体活动。每个幼儿轮换时, 教师可以顺势引领幼儿前往户外。这种活动设计, 使环节之间的衔接不呆板, 幼儿心理适应过程自然。户外活动时, 对于参与兴趣不高、情绪低落的幼儿, 教师可以引导其演唱熟悉的歌谣, 如《拔萝卜》《小蜜蜂》《蜗牛和黄鹂鸟》等。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蕴含许多教育契机, 幼儿需要适应幼儿园生活, 在生活中成长。优秀的幼儿园教师能够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 运用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 结合教育智慧, 合理的安排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的每个细节, 让活动内容新颖, 让幼儿身心愉悦。

三、音乐与游戏的有效融合

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幼儿在无忧无虑的游戏中, 生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释放不良的情绪。有经验的教师会将主题教学活动内容与游戏有机地融合, 让幼儿在游戏中学有所获。音乐是无国界的语言, 可以陶冶情操、沉静心灵、熏陶气质, 还可以为幼儿营造想象的空间, 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感觉。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 幼儿园越来越提倡各领域间的多元素整合发展教学活动的开展。比如在认识“桥”的主题活动中, 教师不仅可以运用语言智能活动、空间艺术与创作智能活动、观察与科学创造智能活动等帮助幼儿认识“桥”, 而且还可以将音乐与游戏有机结合, 使幼儿在游戏的快乐氛围中观察学习“桥”的倒塌, 并结合音乐内容, 用肢体演绎“桥”的倒塌。这种游戏与音乐融合, 生动的教学模式, 适合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受到幼儿的欢迎, 能够使幼儿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并能全神贯注的沉浸在整个活动里。

综上所述, 幼儿入园适应是幼儿和家长的必经之路, 是一个相对漫长且反复的过程。幼儿入园适应需要家长和幼儿园领导、教师的高度重视, 需要家园的高度配合。家长应该提前做好幼儿入园前的思想工作, 让幼儿在精神上向往幼儿园的生活。当幼儿入园后, 感受到来自新环境的温暖和关心后, 家长应该及时给予强化, 帮助幼儿回味在幼儿园的愉快时光, 复习幼儿喜欢的歌曲, 促进幼儿与幼儿园的情感联系, 陪伴幼儿平稳度过入园适应期。

参考文献

[1]肖玲, 李季.幼儿多元素质整合发展活动课程――创意学与教[M].广州:广州教育出版社, 2003.

[2]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3]苏守凤.运用音乐活动提高托班幼儿入园适应性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 2012 (10) .

提前入园”解决幼儿不适应 篇2

从各大幼儿园了解到,不少家长热衷让宝宝春季提前入园。多数家长希望,能在宝宝正式入园开学前,事先在幼儿园里有一个短暂的适应过渡期,以解决每年开学时的“入园不适应”问题。届时,宝宝不必再为初入园所不适应而大哭大闹,不能马上适应集体生活而产生负面影响。

“入园不适应”不是小问题

“每年九月开学,都会有宝宝出现‘入园不适应症’。不少宝宝没进过托儿所,因此初次入园时,由于周边环境陌生,往往会产生恐惧感和无助感,从而整天大哭大闹、吵着回家或者沉默寡言,出现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华东师范大学幼儿园园长王顺妹告诉记者:“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不利于孩子本身的健康发展,使孩子对幼儿园产生抗拒心理;而另一方面,孩子的`家长看着也会比较心疼,甚至产生转学、转园等想法,使得一些幼儿园的正常运作也可能受到影响,从而增大老师的工作难度。”

王园长向记者分析:“孩子往往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教室里有一个孩子哭,其他的孩子也会跟着一起哭。一般而言,一个班级里大约有二十多个孩子、三位老师,这样的比例决定如果初入园班里有不少孩子不适应的话,老师将可能无法周到地照顾好每个孩子。”

特殊阶段有特殊安排

记者从一些有春季入园的幼儿园了解到,不少幼儿园在此之前安排了老师家访、宝宝和家长提前入园做半日亲子活动等适应课程。

“家访是幼教工作最重要的一步。宝宝在自己的家中初次见到老师,会感觉老师就像自己的朋友一样,比较容易产生亲切感,容易和老师熟悉、沟通。而之后,家长还可以带宝宝到幼儿园熟悉环境,参观幼儿园教室、卧室和活动室等各种场地,在幼儿园停留一两个小时。在这样的三四天‘游玩’后,幼儿园还可以安排宝宝在园内吃完午饭以后再回家,借此让宝宝熟悉幼儿园的杯子、碟子等个人用具的位置,适应幼儿园内的集体生活规律,并且看懂幼儿园里的各类标记。”凯琴双语数码幼稚园园长贾芸这样告诉记者。

除了家访和适应性的亲子活动外,也可以把宝宝喜欢的智能游戏、户外活动和互动交流穿插安排在整个适应阶段的课程中。不少园长还建议,初入幼儿园的宝宝可以先在园内每天呆半天,并让宝宝在幼儿园里睡午觉,培养他在新环境里独立睡觉的胆量;等到逐步适应后,就可安排在幼儿园里度过一整天。在渐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再不会发生哭闹的现象了。提前分批入园广受推崇

提前分批入园,对宝宝适应新环境确实非常有效。有些家长可能一开始不放心孩子,但不少学校或每天用数码照片、录像拍摄,在放学时播放给家长看;或通过幼儿园监控系统,让家长也能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分阶段适应方案不久后,孩子情绪也正常,家长更安心。

试论幼儿入园的适应性训练 篇3

金秋九月,又到幼儿入园时,幼儿园门口满是哭闹的孩子和一脸焦急的家长,原来在家备受宠爱自由自在的孩子,现在要离开父母,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难免产生烦躁,忧伤,惊慌,无助等情绪,于是普遍抵制入园。幼儿这种入园不适应现象,不仅给老师带来许多麻烦,也使家长非常担心和忧虑,更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如何解决这一普遍的问题是值得每一位幼儿园教师深入思考的。下面是笔者在这一问题上的几点尝试。

一、 加强沟通,增进了解,激发幼儿入园兴趣

为了克服幼儿乍入园的不适应,克服由于离开父母而产生的焦虑,让他们从依恋父母、家人,转化到依恋老师,我们首先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与老师相互认识、了解,同时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有关情况,需要家长配合的有关事项,以便幼儿园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教育工作;其次是尽可能全面展开家访,主动和孩子接触,与孩子玩游戏,或者适当向他们赠送点小礼物,用我们和蔼可亲的形象赢得孩子 的好感和信任。同时向家长了解孩子喜欢吃什么、玩什么,有什么特殊要求,如要上厕所时有什么特征、表情,或会说什么方言等,并做好详细记录;三是孩子正式入园的前两天,由家长带孩子到幼儿园进行参观,并在老师的安排下以班为单位和孩子一起进入活动室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组织亲子游戏,让他们在自然、宽松的气氛中感到好像在家里或在公共场合与同伴玩耍一样,从而激发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兴趣和向往。

二、 倾注爱心,循序渐进,促进孩子情感迁移

爱是教育的灵魂。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必须爱孩子、关心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因为孩子在幼儿园是否受到同伴和老师的关注对新入园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尤其是他人亲切、友善的交往,是对孩子的一种接纳,也是建立信任和彼此适应的基础。每个孩子都是家庭中的太阳,独享父母亲人无尽的爱,那些由祖父母带大的孩子更是娇宠任性,现在来到幼儿园,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离开了亲人的怀抱,还要受到许多的限制,孩子们还没有群体生活的概念,对于这样一个陌生的群体,不免产生烦躁、忧伤、惊慌、不安等情绪。所以表现为哭闹、抵制等行为。这个时候,老师就要充分理解孩子的心情,以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去呵护每一个孩子,拉拉他们的小手,抚摩他们的头,微笑着同幼儿到早安,对年幼的孩子抱一抱,亲一亲,努力与他们亲近,缩短与幼儿心理上的距离,尽量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爱。

三、 给以自由,适当约束,促进幼儿适应环境

入园前,孩子在家自由自在的生活,饿了就吃,渴了就喝,想玩就玩,想睡就睡,起居没有规律,不受任何约束,上了幼儿园后,早上起床不能太晚,吃饭要定时定量,午饭后要按时睡觉,游戏活动有规定的时间。集体生活所要求的各种规律会使孩子感到很不习惯。另外,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有些孩子形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喜欢吃零食,吃饭挑食,随时随地大小便,要抱着娃娃、枕头,甚至含着奶嘴入睡等。但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这些坏习惯当然都不会被认可,但是为了避免孩子因不适应而产生抵触,一开始可以给以适当的自由,可以允许孩子暂时保留一些原有的生活习惯,尽量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让孩子去适应。比如,有的孩子不喜欢规规矩规矩的坐在那儿听故事,那就让他自己玩儿好了,等他看到别的小朋友都在那里听故事,那他就会感到无趣,这样自然会回到听故事的队伍中来;还有的小朋友没有养成睡午觉的习惯,那就把他单独放在活动间玩,但是规定不能出声音影响其他人,然后老师在休息间柔声地讲故事或是唱催眠曲哄其他的小朋友入睡,用不了多久,落单的小朋友肯定也就没有了玩的兴趣,乖乖地加入到睡觉的行列中。实践证明,幼儿最怕被冷落,只要适当的冷处理,等他们的情绪平稳后再逐步确立行为规则,通过这样的方法,孩子是很容易适应环境的。

四、 开展活动,寻找乐趣,促进幼儿亲师爱园

“玩”是幼儿的天性,滑滑梯、骑木马、唱歌、跳舞、画画是幼儿最喜欢的,因此教师可多带幼儿去玩滑滑梯、骑木马,教一些孩子喜欢的且容易接受的歌曲、诗歌、故事、舞蹈,这样既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又可以利用这些游戏活动转移幼儿想家想父母的情绪。

促进幼儿“入园适应”的实践探索 篇4

一、分析“家”“园”异同, 弱化幼儿入园焦虑, 缩短两者环境差距

通过编制和运用《家庭环境质量表》, 对幼儿的家庭环境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 包括物质环境 (家庭空间、幼儿游戏区域、隐秘空间等) 和教育环境 (家长保育教育方式, 如幼儿一日生活作息安排、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语言发展、游戏指导等) 。对幼儿的家庭设施以及环境、一日作息的安排、午睡、进餐、如厕、安全意识、亲子互动等, 以访谈的方式在家访中再进行细致了解。总的分析表明, 相对于幼儿家庭环境而言, 作为专门教育机构的幼儿园环境对于幼儿来说还是陌生的。

为最大限度地弱化幼儿园作为“陌生情境”而对幼儿造成的入园焦虑, 缩短家庭与幼儿园的环境差距, 教师应在假期前制定好开学的环境创设, 可将班级的区域环境设计成“娃娃之家”:暖暖小卧室、香香小厨房、有趣盥洗室、百变玩具屋、安静小书屋等, 投放洋娃娃、小床、沙发、餐具、毛巾、泡泡球等材料, 并且请幼儿带来自己喜欢的玩具、图书投放至不同的区域中, 供自己游戏、阅读或者与同伴分享。在墙面上呈现幼儿与父母的“全家福”, 如家般的感觉能够帮助幼儿更快地适应新环境, 自己的物品更让幼儿有归属感与安全感, 在安抚情绪、逐步适应的同时也让幼儿的认知在周围环境的互动中得到不断发展。

此外, 幼儿园还可借助系统VCR的拍摄, 实现家庭与幼儿园微系统之间信息交流的对接, 帮助幼儿与家长充分了解幼儿园及班级的环境、一日生活安排等, 家长与幼儿在入园前共同观看DV, 做好入园的物质与心理准备。

二、运用有效工具, 对幼儿进行测定, 明确分类指导依据

新入园幼儿进入幼儿园如同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 他们的状态、反应往往会让教师和家长措手不及。《陌生情境下幼儿的行为表现调查表》就是为了了解幼儿在遇到各类不熟悉的人或进入不熟悉的环境时的表现, 我们据此设置了“陌生人到家中”“父母带幼儿去陌生的地方或见陌生人”“家访时幼儿的表现”三大类情况, 并根据调查结果作为分类指导依据。

在分类指导过程中, 笔者所在幼儿园特别编写了《新生入园指导手册》, 基于问题进行分类指导, 如“孩子到幼儿园后与家长分别哭闹不止怎么办?孩子在幼儿园沉默寡言, 不愿意与老师、同伴交流怎么办?孩子不愿意自己吃饭怎么办?”家长与幼儿一样, 在入园适应方面也是一名“新生”……让家长了解各种新生入园问题, 协助幼儿园做好入园前的充分准备, 让幼儿平和地度过适应期, 享受美好的幼儿园的生活。

三、在社区制定家庭地图, 就近组织亲子活动

家庭地图是建立假期家庭小分队的依据之一, 由于小班新生均按学区划分就近入园, 我们将一个班级的幼儿的家庭住址输入电脑中, 使用网络中常见的地图工具进行定位, 把各户幼儿的住址标注在一整张地图中, 以就近的原则或在一个小区为划分依据, 组成4~6 个小分队, 每个小分队5 户左右家庭, 由家长自愿成为各小分队队长, 组织相关的亲子活动。

我们为家庭小分队提供了一些可玩性强的集体游戏活动, 几个家庭一起参与到其中, 形式与幼儿园内的集体规则游戏相仿, 幼儿能在其中体验到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谦让、分享、先来后到等良好品质也可从中养成。

四、在幼儿园开设宝宝预备班, 提前熟悉环境

宝宝预备班, 即在开学之前的两周内, 家长带领幼儿来园参加相关游戏活动, 让幼儿提前熟悉幼儿园环境, 并为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作铺垫, 也能让幼儿在活动中初步认识班级同伴, 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减少入园后的陌生感。

在新生入园报到日, 可进行入园亲子活动。这也是幼儿第一次参加幼儿园的活动, 父母的陪伴可以让幼儿更有安全感, 更能投入地体验幼儿园的游戏活动, 熟悉幼儿园的环境。以动静交替结合的亲子、师幼互动形式, 也能进一步让幼儿在感受亲子情感的同时, 促进师幼关系的建立。

※“球儿找朋友”:以滚球、传递球的方式让幼儿认识班级里的同伴。

※“幸福一家亲”: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亲子制作装扮全家福, 来体验感受不同环境下的亲子情感, 熟悉幼儿园的游戏形式。

※“小脚穿大鞋”“猴子上树”:通过运动型的互动方式, 及教师的加入, 让幼儿再次熟悉教师, 感受与教师共同游戏的不一样的快乐。

※“我的幼儿园”:家长带领幼儿自行参观幼儿园, 进一步熟悉幼儿园的环境。

五、入园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性干预

(一) 实行梯度入园适应体系

利用系统脱敏法帮助幼儿逐渐适应家庭与幼儿园环境的转换。

1. 一日 (半日) 环节梯度式安排

2.活动形式梯度化连接

安排以音乐、户外为主的自主式一日 (半日) 活动。

首先, 考虑降低幼儿在园的过渡环节, 如盥洗、喝水以及搬椅子在活动室之间的转换。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 这些过渡环节的内容都是生活自理的一部分, 而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 生活自理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因此, 在活动中适当地省略过渡环节, 以减少因为过渡环节过多而造成对幼儿活动的中断, 或因此而引起的自卑感所带来的焦虑情绪。以自主的形式让幼儿根据需要自主地选择种类及相对时间段进行盥洗、喝水、吃点心。

其次, 以自主性游戏占幼儿在园活动的主要内容, 让幼儿在自主选择中熟悉环境、熟悉同伴、熟悉幼儿园一日生活。如第一周来园时间段幼儿进行自主的区域活动, 在每一次与材料的互动中认识熟悉班级的玩具、每个区域的布局、摆放, 并在游戏中自行发展交往, 认识部分同伴等。

再次, 将音乐贯穿于一 (半) 日活动中。实践证明, 音乐对于安抚、平复幼儿情绪有比较明显的治愈效果, 因此可以尝试将音乐融入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环节之中, 减少幼儿的入园焦虑。比如早上一走入班级便能听到欢快音乐的迎接, 在音乐伴随下进行自主探索, 操作玩具材料来熟悉班级环境, 《在钟表店里》的音乐响起时结束自主游戏活动, 尝试学会整理玩具, 进入下一环节;在幼儿的过渡环节中, 让音乐游戏《散步》《碰一碰》《小红帽》《开火车》等陪伴幼儿, 通过音乐适应相应的规则, 避免消极等待;用音乐节奏《我的小手》《开始和停止》等来帮助幼儿面对陌生环境时语言和肢体的表达;午餐和午睡环节分别加入柔美舒缓的音乐《水边的阿狄丽娜》《摇篮曲》《杜鹃圆舞曲》, 用音乐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户外活动从入园开始。由于刚入园的幼儿存在情绪问题, 担心这些情绪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幼儿的安全, 教师一般的做法是开学第一周将游戏活动安排在室内, 其实户外是幼儿天生的摇篮, 到户外去玩游戏, 对幼儿的精神是一种安抚和滋养。因此, 基于幼儿的天性特点, 可在入园初期就设计开展户外活动, 如“吹泡泡”“草坪游戏”等, 让幼儿感受自由, 感受快乐, 消除紧张感。

(二) 入园适应记录与干预

为使干预效果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在幼儿入园的前几个月, 应进行入园适应记录, 观察记录表可以由时间、幼儿表现及教师策略三个内容组成, 入园前两周对每一位幼儿各个环节的行为表现进行记录, 后期针对个别适应困难的幼儿进行重复的记录及实施相应的教育策略。一个月后, 再对个别幼儿进行后续观察记录, 以文字、照片、视频等形式记录。记录的形式可以是整体阶段性观察记录, 即以幼儿入园适应量表为评分依据, 根据所观察记录的幼儿行为表现, 对每一位幼儿适应表现进行评分, 分析处理对照班与实验班在不同阶段的整体适应趋势与情况;也可以是个别持续化观察记录, 即对于个别适应困难的幼儿, 呈现不同阶段的适应情况, 从适应不同困难方面, 针对其家庭环境质量、气质类型等进行个案分析, 总结相关策略。

此外, 为使干预措施取得成效, 还必须注重家庭的配合, 建议家长配合梯度入园时间安排, 坚持送幼儿入园, 积极与教师交流交换信息。

幼儿入园适应教育-走向新生活 篇5

从家庭到幼儿园,这是幼儿走向社会,进入新生活的第一个转折点。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完全陌生的人,幼儿能否尽快地适应将直接影响其社会化的进程和性格的发展。

一、幼儿为什么不愿上幼儿园

每年的新生入园,都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哭闹。幼儿为何不愿上幼儿园,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情感上的依恋性。大部分幼儿在刚离开自己的父母时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分离焦虑”,产生情感上的恐惧与不安,这与幼儿的依恋性有关。一般来说,幼儿对环境越陌生或者平时对抚养者的依恋程度越强,他的分离焦虑也表现得越严重。

2、习惯上的不适应。幼儿在家庭中自由散漫惯了,各有各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到了幼儿园,要遵守统一的规则纪律,这种习惯上的冲击使幼儿感到极大的不适应,从而产生不愿上幼儿园的抵触情绪。

3、能力上的压力感。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对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同伴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不会自己吃饭,要解小便不会告诉老师,不知道怎样与同伴玩,这种种能力上的欠缺都会使幼儿产生心理压力而害怕上幼儿园。

二、帮助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生活

1、做好准备,逐步过渡。

在幼儿入园之前,家长就要有意识地帮助幼儿逐步做好心理上、生活习惯上和能力上的准备工作。比如带幼儿去参观幼儿园的`环境,用积极的语言向幼儿介绍幼儿园的生活;逐渐改变幼儿不良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作息规律;注重自理能力和独立性的培养,让幼儿尽早学会自己吃饭、独立入睡等等。

2、正确认识、冷静对待

幼儿初上幼儿园,难免会有哭闹、情绪波动,这是正常的现象。有些家长却感受到特别心疼,一看到孩子大哭大闹就不由自主地驻足回头或跑过去安慰,即便勉强离开了也放心不下,老想着去看一眼,其实这是不必要的。父母越舍不得,孩子的焦虑感便越强,越不容易适应。父母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地对待孩子的暂哭闹,要想念在幼儿园老师的教育照料之下会一点点好起来的。

3、细致交流,游戏促进

幼儿在幼儿园接触新的环境、新的同伴,每天都会有许多新的心理感受,家长要比平时更加细致地关注幼儿的表现和体验,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可以引导幼儿讲讲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内容,说说有趣的事,认识了哪些新朋友等等。这种交流要尽可能地积极化、游戏化、趣味化,比如让孩子告诉心爱的小熊玩具他今天上幼儿园有没有哭,吸引孩子把幼儿园学的歌曲教妈妈唱,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表演送娃娃上幼儿园的游戏。这种游戏化的语言放游戏的形式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入园适应。

4、主动配合、持之以恒

幼儿能否顺利适应集体生活、家园一致、配合教育是关键。家长多向老师介绍自己孩子的各方面状况,以便于教师尽快掌握孩子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孩子不适应集体生活的一些习惯反应,要尽可能地向幼儿园的要求靠拢,而不是希望老师网开一面给予特殊照顾。另外,还要多参与幼儿园的各种活动,增进对幼儿园教育的了解,保持与幼儿园教育的步调一致。

三、家庭辅导策略

1、让孩子尽可能地与更多的人接触,而不是事事都依恋家里的某一个人。

2、入园前,多带孩子去幼儿园玩玩,提前认识一下自己的班级和老师。

3、不要拿老师或幼儿园作业做规矩的“杀手锏”,说一些“不听话就告诉老师”、“再不乖就送你去幼儿园”之类的话。

4、提醒孩子每天早晚向老师和小朋友问早、道别,离园时让孩子整理好椅子、玩具,增加与幼儿园的亲合力。

5、每天接孩子时多问问孩子“高不高兴”、“有什么事要告诉妈妈”等情感话题,而不仅仅是关心孩子“听不听话”、“吃了什么菜”之类。

幼儿入园适应性行为 篇6

【关键词】音乐活动;幼儿入园;适应性

很多托班的幼儿刚到幼儿园上学时,都会出现焦虑的问题。如果幼儿的情绪过度焦虑,会导致幼儿的性格孤僻、自理能力差等,甚至还会出现攻击他人的行为。而这些对幼儿应集体生活带来严重的阻碍,也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所以如何提高托班幼儿园入园适应性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音乐活动对幼儿新入园的重要性

对于托班的幼儿来说,来到幼儿园就是他们人生中迈出的重要一步。在这里,他们将会得到新的考验,而且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有相关的研究表明,音乐有助于调整情绪,进而调节生理状态,对身心健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这里看出,如果教师可以采用科学、合理的音乐教育,就可以有效地提高托班幼儿提高入园适应性,解决入园适应困难。

二、通过音乐营造良好的氛围

托班幼儿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会觉得很不适应,所以就会表现出哭闹、不舍、抵抗等焦虑症状。如果这时候大人不断对其进行安慰反而收效不高,因为这时候的幼儿无法分辨是安慰还是“杂音”,所以只会增加其心理不适。对学前儿童来说,最容易接受的一种交流途径就是音乐。因此,教师可以先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让幼儿入园时可以转移注意力,并起到一定的镇静作用,让幼儿感到愉悦,等幼儿情绪基本稳定后,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游戏的环节,让幼儿参加晨间戏。《一只哈巴狗》、《十个印第安小人》等节奏明快的歌曲较容易吸引幼儿。教师可以利用肢体语言,让幼儿感受到这里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这里可以让自己身心更加预约,幼儿也就会自觉地加入其中,开始模仿教师的动作,或是自己边唱边跳。在此,教师应注意这个年龄段的幼儿的认知、动作、情感等发展水平和特点,在音乐的选择上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可以较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些音乐,这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适应性,还可以促进幼儿音乐方面的发展。

三、让音乐围绕着生活中的环节

美好的音乐源自生活,也同样适用于生活。对于托班幼儿来说,教师如果可以轻声的哼唱,那会胜过十句空洞的说教。教师在辅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时,应该把音乐渗透进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这样有利于幼儿加深对幼儿园生活的理解,也可以大大缩短过渡的适应期,如果教师可以巧妙地设计出一些妙趣横生的小游戏,那么不仅可以吸引到幼儿参与到游戏当中,还有利于幼儿去理解幼儿园生活中的一日常规,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幼儿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环节,也适应了角色的转换。如集体活动之后有一个户外散步的环节,老师利用弹奏《开火车》的音乐,让配班老师做火车头,邀请每个幼儿一起来开火车,当幼儿听到了这样欢乐、简明的音乐,就会不自觉地被带动起来,而且看到小朋友们也逐个被邀请,自己也萌生了想要加入活动的年头,这样就可以让幼儿有一个积极的情绪参与到游戏中,有利于幼儿进行适应性的练习,让幼儿感到幼儿园的乐趣。

如果是在进行户外散步时,多少会有一些幼儿情绪仍不太稳定,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唱熟悉的歌谣,如《卖汤圆》、《大苹果》、《小红帽》等,也可以让幼儿们进行合唱等,让这部分幼儿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如果是要引导幼儿吸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唱《洗手歌》,可以加强幼儿洗手的兴趣;吃饭前,可以引导学生们做律动《手腕花》,尽量避免幼儿乱摸将手弄脏,以达到“去习惯化”的目的。

可以说,在幼儿园生活的许多环节中都包含着很多教育契机,幼儿可在这样的生活中适应,在生活中成长。作为教师,这时候就应该紧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积极创新,让教育的内容更加生动活泼,让幼儿们可以在一个愉悦、轻松的环境下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而不是简单地把教学要点拼凑起来,这样会让幼儿觉得这里让自己很焦虑。

四、在教学活动中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

一般来说,歌唱、律动、简单的打击乐都是托班的主要音乐教学活动。因为这时候的幼儿会带有比较明显的自我中心现象,就算进行集体活动,也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所以教师在进行集中活动时,就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气氛,设计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情境,才能真正吸引到幼儿的注意力。尽管是音乐教学活动,但教师,还应该在、“导入活动”的环节充分调动幼儿原有的经验,或是借用幼儿有可能感兴趣的形象、话题等激发幼儿加入到活动中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这个环节可以通过故事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情境表演法、副歌前置、玩偶导入法等方法激发幼儿的兴趣。对于歌唱活动,教师在选歌曲时,也应该选取符合托班幼儿的认知特点以及年龄层要求的歌曲,特别是歌曲的配乐和歌词,最好是先选择歌词的形象是幼儿熟悉和喜爱的,内容是充满爱、想像力而且是具有美感和教益的,可以展示自然景物和美好生活,才可以进一步地加强幼儿的认知发展等。歌词的形式与内容还要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最好可以搭配上肢体动作来表现歌词大意,因为这时候的幼儿在思维方式上是以动作为主导的,所以教学效果会更加明显。与此同时,教师应当为幼儿选择适合他们音域的歌唱作品,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更不要采用一些悲伤调子的歌曲,才有利幼儿们唱出自然美好的声音,提升幼儿们对唱歌的兴趣,体验愉快的情感。

此外,托班幼儿特别钟情于“载歌载舞”,即是通过动作来辅助歌唱、帮助思考。教师要充分地开发幼儿的这种“禀赋”,还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为幼儿们涉及一些音乐游戏与表演的情境。尽管幼儿的年龄尚小,在音乐的表现力方面还是有限的,但这时的孩子具有丰富的想象里,内心的表现欲望也是无穷的。如果幼儿可以进行自由发挥自己的表演欲,那么他就可以从生理上获得舒适愉快的需求和心理上获得被接纳的情感。如果教师能够运用音乐营造这样一种充满信任、平等与爱的环境,那么幼儿肯定可以很快消除不适,很快融入到幼儿园的生活中。

结论

综上所述,托班幼儿的入园适应性问题关乎到幼儿是否可以很好地过渡到读书生涯,可以说至关重要,如果教师可以采取合理的策略,那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

幼儿入园适应性行为 篇7

一、入园前家长和孩子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1.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入园适应观

家长面对孩子入园适应出现的问题, 如拒绝上幼儿园、哭闹不断、不愿意别人提及与幼儿园有关的事、情绪不稳定等, 往往束手无策, 一些家长会随之产生焦虑情绪。家长对孩子的入园分离情绪反应缺乏正确的认识, 就会导致入园前家长产生焦虑情绪, 同时, 家长的情绪也会影响孩子的入园状态, 并加重孩子入园的不适应, 孩子的入园适应时间就自然延长了。所以, 家长需要对幼儿园有信心, 相信幼儿教师, 这是缩短孩子入园适应时间的关键。

2. 提前让孩子感知幼儿园的环境与生活

幼儿入园前, 父母可以通过给孩子讲幼儿园的故事, 或与孩子分享自己小时候上幼儿园时有趣的事, 引发孩子想上幼儿园的兴趣, 让孩子提前间接感知幼儿园的快乐, 让孩子对幼儿园的生活充满向往。在入园前的一个暑假, 家长应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独立进餐、睡觉、穿衣和入厕的训练, 培养孩子独立自理能力。

模仿幼儿园的作息时间渐进式地渗透到孩子的生活安排中, 让孩子在经过训练之后, 对上幼儿园也有心理准备, 进入幼儿园后就能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二、刚入园时家长要帮助孩子度过入园适应期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贯穿整个入园适应过程, 入园前家长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 入园后家长对待幼儿园、教师和孩子的行为及心态都会影响婴幼儿的入园适应, 做好入园前的准备和入园后的配合工作能帮助孩子更快、更好地度过入园关, 顺利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1]因此, 入园前家长和孩子要做好准备, 到真正入园时, 伴随入园适应的家庭支持和引导, 家长、教师帮助孩子一起度过适应期。

1. 在家营造积极的入园氛围, 坚持入园

刚开始入园时, 幼儿面对分离适应表现比较强烈, 突出表现为拒绝入园, 面对这种情况, 家长应适当安抚孩子情绪后坚持送孩子入园, 在家中为幼儿营造积极的入园氛围。比如, 在家里多和孩子聊聊幼儿园的生活, 告诉孩子幼儿园里有老师、小朋友, 还有好多好玩的玩具, 让孩子对幼儿园的生活有所了解;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 要进幼儿园学本领了, 帮助孩子树立起入园的自豪感, 让孩子对幼儿园生活充满向往, 并为孩子准备入园的物质准备, 挑选孩子喜爱的上幼儿园所需的用品;不能在幼儿哭闹时恐吓孩子, 如“再不听话就送你去幼儿园, 让老师来管你”之类的话语会让孩子产生恐惧感或被遗弃感, 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2]

2. 主动与老师沟通, 共同引导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

家园共育是促进孩子入园适应的重要途径。新生入园, 许多幼儿园会对家长开展一系列的讲座和培训, 以培养孩子入园后需具备的一些情感、态度、能力为主要目标, 编写了故事、设计亲子游戏等并提供给家长, 指导家长根据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有选择地做好准备工作。[3]家长应认真学习积极参与, 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和孩子将要如何在幼儿园生活, 对孩子入园适应的教育才更有效和具有针对性, 真正引导孩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顺利地度过适应期。此外, 家长要主动与老师进行沟通, 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 家长对幼儿好的表现给予表扬, 并引导孩子说说幼儿园的老师、小朋友以及在幼儿园里新奇的事, 让孩子更愿意去适应新的环境。

三、入园适应后家长要泛化适应能力

在家长和老师的引导支持以及幼儿园的入园适应活动训练之后, 幼儿就会越来越适应幼儿园的一日生活, 他们也会认识同班的小朋友, 也会慢慢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对幼儿园的生活表现良好的适应后, 幼儿能够逐渐认识到幼儿园环境的要求, 从而从心理上和行为上做出调整以达到接纳幼儿园生活的过程, 具体标准包括情绪稳定、生活上能够进行初步的自我料理、乐意与老师和同伴沟通和交往、积极参加老师组织的活动、遵守班级的基本规则。[4]家长应抓住幼儿在这个适应过程中进步的点点滴滴给予微笑和肯定, 强化孩子面对困难的信心,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家长入园适应能力泛化到孩子家庭和幼儿园生活的其他方面, 孩子就会慢慢适应环境得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社会适应作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 良好的社会适应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特别是儿童时期的经历对个体未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婴幼儿在最初的集体生活环境中形成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将会长期保持, 影响一生, 如果社会化一开始能得到顺利发展将有助于增强自信心, 发展自我意识, 促使情绪情感和品德意志的良性发展, 反之, 如果童年早期的适应出现问题, 则会给以后的社会化进程埋下隐患。[5]因此, 家长要重视整个入园适应过程中孩子的成长, 配合教师采取适宜的入园适应教育, 引导孩子顺利度过早期的入园适应, 健康幸福成长。

参考文献

[1][5]邹卓玲.婴幼儿入园适应的过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5) .

[2]蔡菡.从生态变迁的角度看入园适应——从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视角[J].学前课程研究, 2007 (7) .

[3]汤肖丽.2~3岁婴幼儿“入园适应”教育对策的实践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 2005 (12) .

幼儿入园适应性行为 篇8

在研究中发现, 幼儿入园适应能力的强弱或者说影响幼儿入园适应的因素与母亲选择的教养方式有最根本的关系。笔者通过对所在幼儿园多届新生及新生母亲的分析研究得出:小班幼儿母亲的总体教养方式分为溺爱型、民主型、放任型、专制型、不一致型共五种。在不同教养方式影响下的幼儿入园表现各有不同。研究者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考察法并用表格的形式来表现母亲教养方式的五个维度与幼儿入园适应五个维度 (摘要中已提到) 之间的关系。

注:以笔者所在幼儿园75名九月新入园幼儿及其母亲为例。

结果表明, 溺爱型与生活料理、情绪稳定、人际关系、适应总分之间有显著负相关, 说明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溺爱程度越高, 其子女入园适应中生活料理、情绪稳定、人际关系、总体适应情况就越差;民主型与情绪稳定、人际关系、遵守规则、适应总分之间有显著正相关, 说明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民主程度越高, 其子女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遵守规则以及总体适应情况就越好;放任型与人际关系、学习活动、适应总分有显著的负相关, 说明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放任程度越高, 其子女入园适应时人际关系、学习活动、适应总体情况就越差;专制型与情绪稳定、适应总分有显著负相关, 说明母亲教养方式中专制程度越高, 其子女情绪稳定、入园适应总体情况就越差;不一致型与情绪稳定、遵守规则、适应总分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 说明母亲教养方式中的不一致性越高, 其子女在入园适应中情绪稳定、遵守规则以及总体适应情况就越差。

幼儿在入园五个维度的适应顺序依次是:生活料理、学习活动、人际关系、遵守规则、情绪稳定。生活料理适应最好, 而情绪稳定最差。所以家长要注意让孩子保持良好的情绪, 尽快适应幼儿园的学习与生活。

一、与孩子约定时间并准时接孩子

幼儿在初入园时期, 面对陌生的环境会产生分离焦虑, 所以在刚入园时可以采取第一周半天在园, 然后逐渐延长在园时间, 使幼儿对幼儿园有熟悉的过程。另外, 家长在幼儿入园初期应在送孩子来园时要和孩子约定好接的时间, 并且一定要说到做到, 准时到幼儿园接孩子, 因为当别的小朋友的家长来接时, 他们在等待中会产生焦虑, 所以入园初期应尽量晚送早接;而且孩子刚入园面对陌生的面孔还会产生陌生人恐惧, 所以家长平时应在家庭中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 提供孩子与陌生人和同伴接触的机会;在家庭中父母要有意识地为幼儿设定合理的规则来约束他们, 让孩子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

二、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教养方式

在日常的教养行为中, 母亲不要简单地只采用一种教养方式, 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教养方式。要根据不同的家庭环境来选择适当的教养方式, 因为同一种教养方式在不同的环境中对儿童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如限制, 在专制型程度高的家庭中其作用可能是消极的, 而在民主型程度高的家庭中却可能是积极有效的, 所以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限制时要有合理的解释, 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引导的作用。

三、多听听孩子的意见, 少一些溺爱和控制

幼儿虽然年龄小, 但是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 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行为, 家长要注意倾听幼儿的意见, 尊重孩子的要求和意见, 使幼儿感受到自己受到母亲的尊重。入园期幼儿正处在自我意识逐渐形成的时期, 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 家长避免事事包办和绝对控制, 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和行为发展都是有利的。当然, 并不是要一味地按照孩子的意见去做。而是当孩子的意见是正确的时候, 不妨按照孩子的意见去做。而孩子的意见不正确的时候, 家长要及时给予纠正和教育, 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向孩子说明不正确的原因。同时也要做到对幼儿有合理的限制和要求。

四、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是家庭成员共同创设的, 在幼儿的成长历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温暖、和谐、互助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所以, 父母应尽可能为孩子创造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 从而健康自信地成长。

摘要:本文中幼儿入园适应指的是新入园的幼儿在从家庭到幼儿园这个转折过程中, 能够逐渐认识到幼儿园环境的要求, 从而从心理上和行为上做出调整, 以达到接纳幼儿园生活的过程, 具体标准包括情绪稳定、生活上能够进行初步的自我料理 (生活料理) 、乐意与教师和同伴沟通和交往 (人际关系) 、积极参加教师组织的活动 (学习活动) 、遵守班级的基本规则 (遵守规则) 。母亲教养方式是指母亲在对子女实施教育和抚养的日常生活中所通常运用的方法和形式, 是其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在我国现代家庭中, 母亲仍是幼儿的主要抚养者, 是幼儿接触时间最长、对幼儿影响最大的重要他人, 所以母亲的教养方式一定会对幼儿的社会性产生很大的影响, 而幼儿入园适应作为幼儿社会适应的第一步必然也会受到母亲教养方式的影响。而笔者通过对已有文献的阅读发现, 母亲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儿童的入学适应的关系得到了很多的关注, 但针对幼儿的研究很少。本文试图探讨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幼儿入园适应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母亲,教养方式,幼儿入园适应

参考文献

[1]杨丽珠.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陈瑛.小班新入园幼儿入睡率低的原因及策略[J].山东教育.2003. (3)

[3]范秀娟.小班新入园幼儿适应性情况的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1. (3)

[4]方伟.英国幼儿如何渡过入园关[J].现代家教.2003. (10)

[5]公桂兰等.母亲教养方式与幼儿焦虑的关系[J].学前教育研究.2006. (9)

[6]刘相群.家长要做好新入园宝宝的适应期工作[J].山东教育.2003. (1~->2)

[7]祁海琴.儿童入园“分离焦虑”问题矫治[J].教育科学.2003. (12)

新入园幼儿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 篇9

1.乖巧自律型

在入园的幼儿中,总有一些幼儿的自律性特别强,来园不哭不闹,而且自理能力也很强,吃饭、睡觉基本都能自理。集体活动的时候,自控能力特别好,眼睛跟随着教师,一眨不眨,表现能力也不错。对于这样的幼儿,教师都是喜爱的,而且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培养这些幼儿的领导能力,让他们帮助其他的幼儿,同时也让他们有新的目标,比如当“小小值日生”,做“礼仪小天使”,还可以在教师的引领下布置养殖角、安慰小伙伴等,让他们在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又为其他幼儿树立榜样。

2.懵懂天真型

一些幼儿开智比较晚,语言发展能力较弱,对于成人的指令总是一知半解。幼儿有的可能不哭不闹,但是规则意识比较薄弱,对于成人提出的要求和标准往往不能理解,还会在行为上我行我素;有的幼儿则可能会哭闹不休,对于教师、家长的劝解一概不予理睬。对于此类型的幼儿,教师要有足够的亲和力,拥抱和亲吻都是强有力的“武器”,还有就是要从侧面了解他们的喜好,用一颗巧克力或一个小玩偶“俘获”他们的“芳心”,加上柔风细雨般的呵护,让幼儿心甘情愿地把教师当成情感寄托者,这样他们就不会排斥教师了。

3.自我娇惯型

一些家长过分在乎孩子的情绪,害怕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不能把握好分寸,导致幼儿养成娇惯的性格。如有的幼儿非要用自己的小马桶才能如厕,有的幼儿不肯喝幼儿园的白开水等。对此类幼儿,教师首先要跟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意识到这个问题,配合幼儿园尽快改变孩子娇纵的生活方式,适应大集体。同时,教师针对幼儿的娇惯行为采取一定的策略,首先要淡化幼儿娇惯的意识,不要强调和巩固幼儿的某些行为。如当幼儿提出不喝白开水,教师可以当作没有听到,而其他幼儿津津有味地喝水的同时,可以将水放在该幼儿的面前,教师适时地表扬愿意喝白开水的幼儿,强化喝水的好处,而不必去哄那个不愿喝白开水的幼儿。由于没有得到想象中的“重视”,幼儿可能会有不良情绪,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让幼儿冷静一下,只须对他进行暗中关注即可。大多数幼儿一段时间之后,情况会大有好转。

4.蛮横无理型

通常情况下,这些幼儿入园时的情绪都比较激动,基本都是号啕大哭并伴随激烈的身体动作,有的拳打脚踢,有的往外面冲,吵着要寻找自己的家人,拒绝教师接近等。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保证幼儿安全的情况下,对他们进行冷处理。小年龄段的幼儿喜欢相对小一点的空间,这样他们比较有安全感,那么教师就尽可能创造这样的条件,如增设半封闭的娃娃家、迷你宠物园等,让幼儿在这样的空间中发泄,等他“劲头”过后,教师再以平等的态度和商量的口气跟他交流,渐渐地,他们就适应了。

5.宠溺无能型

这个类型的幼儿遇到任何事情都习惯以哭解决,但是并没有眼泪,只是装装样子,引起成人的关注。如有的幼儿不想自己吃饭,不喂他就一动也不动,甚至喂到嘴里都会吐出来,上厕所、午睡也没有自觉的意识,集体活动中表现也不积极。这些幼儿在家里一般都是由老人照顾,而在老人眼里,孩子太小,他们不肯放手,因此剥夺了孩子许多的生活乐趣和生活体验。父母应该尽可能多地陪伴幼儿,毕竟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祖辈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而教师也应耐心地帮助幼儿,可先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本领和技能,等幼儿尝试后再帮助。尽管有的幼儿吃饭时将米饭撒了一桌子,将鞋子给穿反了,但是依然可以肯定和表扬他们,尽管最后他们也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的,但是幼儿的心理感觉是不一样的,他会认为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了,不用再哭着求救了。等幼儿的动手能力提高后,他们的自信心也不断增强,在集体活动时,他们自然而然就愿意表现自己了。

6.自由散漫型

刚入园时,这类幼儿或许不会哭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能引起他们的关注,与家长前来登记报名的时候表现还非常活跃。他们在入园前的成长过程中,是“散养”式的,有的是跟随祖辈在乡村长大,还有的是跟着妈妈天天在游乐场、超市、商场逛,心玩“野”了。入园后,问题就来了。初入园时的新鲜感被规则教育冲淡了,他们在活动室是坐立不安的,甚至一边哭闹一边嘴里重复着“我要回家”“我要奶奶”等类似的话,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有家里才能给他“想干嘛就干嘛”的自由。对于他们,教师不能着急。可先将他们带出活动室,去操场坐一坐托马斯火车,钻一钻长龙,滑滑旋转滑梯,先让他们的情绪稳定下来,再与他们说话,拉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由于这样的陪伴比较耗费人力,我园一般会在入园初期给每个班级配备5位教师。经过几天的接近,幼儿对家长的依赖感会转移到陪伴他们的教师身上,而教师在适时地对他们提出一些小要求,他们一般都比较容易接受,回归到集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指日可待了。

在现实生活中,幼儿还有很多状况,需要广大幼教工作者一起不断地摸索、努力,迅速找到应对的策略,让幼儿顺利度过入园的适应期。

摘要:帮助新入园幼儿顺利渡过入园适应期是幼儿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江苏丹阳市好孩子幼儿园在近几年的摸索和总结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将幼儿分为几种类型进行了行为分析并分别总结出相应的策略,为初入园提供一定的经验分享和帮助。

幼儿入园适应性行为 篇10

一、优化幼儿园、班级物质环境

让环境传递给幼儿、家长一份真与爱。在幼儿的成长历程里, 他们时刻都是不断与环境发生着作用, 优美、舒适、安全的环境会使他们的心情轻松愉快。在每年新生报名工作前, 将大型玩具刷新, 活动型玩具合理摆放在安全位置, 塑胶跑道每天冲洗干净, 幼儿在玩具区玩得乐不思蜀, 使他们的心理有“幼儿园真好玩”的痕迹。

班级环境新颖而富有童趣, 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为了迎接新幼儿的到来, 各班教师精心布置教室, 迎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赋予静态环境以动感, 布置新颖而富有童趣的环境, 创设出材料较为丰富的图书区、娃娃家、美工区、玩具区、宠物区等, 使幼儿感觉仿佛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 让幼儿能够感觉到这里既熟悉又亲切, 使他们的情感有所寄托。这种环境布置和材料投放, 可以转移幼儿的注意力, 使他们紧张的情绪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放松。

优美的园区环境和班级环境的创设, 在新生适应期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幼儿尽管想念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但问到他们:“幼儿园好么?”他们会擦着眼泪说:“好。”离园后, 他们会缠着家长留恋在玩具区, 不愿离去。

二、教师教育对策

通过三年的教育实践, 教师形成了很多接待新生的教育经验与教育策略。如:模拟母爱, 补偿幼儿的情感缺失, 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游戏吸引幼儿, 淡化“过敏词汇”与强化积极情绪语词结结合, 科学安排一日生活流程, 利用教师人格魅力、教育风格灵活多变的方式与幼儿亲近、谈话、游戏等, 老教师的慈祥、奶奶般的亲和;中年教师的策略、灵活;年轻教师的活泼、可爱。各个年龄段教师各抒所长, 相辅相成, 扬长补短, 弹奏出一曲协调的“爱的乐章”。

三、关注家长焦虑情绪, 是获得成功的关键砝码

由于当今独生子女家庭居多, 家长对幼儿的焦虑情绪反应缺乏正确的认识与心理准备, 导致入园前, 家长焦虑情绪的产生, 他们顾虑重重, 担心、忧虑。这种情绪进一步影响幼儿的入园心理, 从而加重幼儿入园焦虑反应, 拉长入园适应期的时间。因此, 消除家长焦虑情绪, 是有效缩短幼儿入园适应期时间的关键。

(一) 让家长了解幼儿园

利用园报作为家园沟通互动的桥梁。入园前, 将入园专刊发放到每个新生家长的手里, 其中家教版, 详细地介绍了幼儿焦虑情绪归因、家长应如何与幼儿园配合以及针对幼儿入园初期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变化进行自身调整的策略;教师版的入园流程和入园对策, 使家长了解入园的过程和体会到幼儿园及教师工作的细致程度, 从而稳定家长的心理波动, 提高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度, 这是幼儿入园前及入园初的心理调整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 组织家长听专家讲座, 消除家长的入园隐忧

为了对家长的情绪更有效的调试, 我们请心理学专家来园为即将入园的家长做专题报告, 专家系统地讲授了3岁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发展、情感发展水平、入园时产生焦虑情绪的心理诱因、家长应如何配合幼儿园的工作以及在调试幼儿情绪时所用的教育技巧与语言技巧等等。通过专家讲座, 家长们了解了入园时幼儿的哭闹是正常的心理反应, 掌握了如何与幼儿度过这一时段的技能, 从心理上有了初步准备。

四、家园互访, 使幼儿入园软着陆

幼儿的焦虑来自对周围环境的陌生感与孤独感, 为使幼儿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 我们在幼儿入园前, 组织教师家访与幼儿访园活动, 让新生与幼儿园、教师短时间接触, 有浅浅的了解与沟通, 给幼儿入园做一次体验性的心理铺垫。

(一) 通过家访, 主动亲近幼儿

家访不仅仅是让幼儿园与家庭之间互相了解, 以及向家长介绍一些家园配合的要点, 同时, 通过与家长交谈也可以更多地熟悉、了解幼儿的有关身体状况、爱好、个性特点、饮食起居、家庭环境以及家长对幼儿的期望等, 在此基础上建立每个幼儿的“个人档案”。另外, 教师在家访时所流露出的情感、态度、语言、动作、表情等应处处向幼儿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教师很喜欢你, 想跟你做朋友。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爱意, 愿意把教师当做自己的朋友, 游戏的伙伴。这样, 家访过的幼儿日后入园时, 看到教师就会像看到老朋友一样, 主动想亲近教师, 从而减轻心理上的焦虑情绪。

(二) 通过访园, 培养幼儿喜爱幼儿园的情感

邀请幼儿来园访问, 应该说是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又一个好方法。限于幼儿的记忆能力, 访园的时间安排在幼儿来园的前一周内。

1.让幼儿再次熟悉教师, 同时可以进一步让幼儿熟悉教室及幼儿园的环境。在教师精心安排和布置的环境里, 让幼儿玩一玩室内外各种玩具, 了解幼儿园生活的部分内容, 使幼儿对自己即将步入的新生活和新环境有所知、有所盼, 从而缓解幼儿来到陌生环境的紧张心情。

2.通过访园活动, 帮助幼儿交上1—2名新朋友, 让幼儿感受到与教师、同伴交往的快乐, 使幼儿对幼儿园愉快的生活有初步的体验。

五、利用家园联系, 形成教育合力

(一) 每日公布幼儿情况, 让家长放心

幼儿刚刚入园, 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幼儿哭了吗?”“吃得好吗?”“睡得好吗?”等问题, 于是教师在家园联系园地设置了“宝宝的表现”专栏, 每天公布幼儿进餐、午睡、活动的情况, 这个专栏成了每个家长每天必看的内容, 有效消除了家长对幼儿在园情况的消极、夸张的揣测与担心, 开始配合教师作好幼儿离园后的情绪, 成为教师教育的支持者, 形成1+1的教育氛围。

(二) 开创班级QQ群、微信群, 实现在线沟通

利用网络进行沟通, 是信息技术在入园初期的有力工具, 班级教师利用网络群, 及时将幼儿在园表现的图片上传, 并对家长的询问进行积极反馈, 家长看到了幼儿的在园生活照片, 了解了幼儿的情绪状况, 给家长信心与安慰, 并且对家长情绪有很好的引导, 为后期对幼儿情绪的缓解争取到家长的合作和帮助。

上一篇:思想政治工作的情效应下一篇:空中交通管制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