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入园焦虑论文

2024-06-13

小班入园焦虑论文(共10篇)

篇1:小班入园焦虑论文

我通过边哄劝边观察幼儿,发现每个幼儿入园焦虑的表现都是不一样的,这当然需要不同的缓解焦虑的策略。

1.给予温暖的拥抱。是哭得最厉害也是声音最大的一名幼儿,但我发现当我抱他是,他会很舒服地扒在我的肩上,我轻抚他的后背时,他的哭声逐渐变为了抽泣,渐渐地,孩子开始平静下来,班内似乎也显得安静了许多。

2.安排“任务”,分散注意。小a是一天中哭闹时间最长的幼儿,但我发现他哭的时候,和他对话,他依然能回答。因此我对孩子说:“小a,你看看小b也在哭呢,帮他擦擦眼泪好吗?”没想到,孩子不仅会用纸巾帮同伴擦眼泪,还会边擦边劝解:“你别哭了啊。”好感人的一幕!同伴间多了交往,幼儿的注意也得到了分散。再有,带孩子参与活动,不管是户外游戏还是区域活动,甚至讲故事,都能很好地分散幼儿的注意,在这些活动中,很少会出现幼儿哭闹的情况。

3.了解需求,交换条件。小b来园就哭着找爸爸,邱老师告诉我说孩子说了爸爸一点来接他,当孩子哭着问我“爸爸什么时候来接我”时,我会很耐心地告诉他:“爸爸一点就来接你了,不用着急,很快就到一点了。”孩子听了,果然很满足,会暂时停止哭闹。小c是哭闹时什么话也听不进的那种幼儿,我告诉他:“小c,如果你不哭了,我就给妈 妈打电话,让妈 妈来接你好吗?”孩子真的能忍住哭,开始找我的手机。

4.抓住弱点,适当设置情境(当然,这种做法值得商榷)。每到午睡时,孩子们原本很好的状态,又会变为一片哭声。我迅速地把窗帘拉好,并轻声提醒幼儿:“告诉大家一个消息,刚才我看见窗外有一只大灰狼,他听到哪里有小孩儿的哭声,就会到哪把小孩儿吃掉或带走,咱们快别出声音了,不然大灰狼来了可就糟了!”大多数幼儿真的能忍住不哭了,还幼儿的幼儿提醒我:“老师,快把门关上,别让大灰狼进来!”

当然,初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有恐惧和焦虑都是很正常的。哭也是缓解恐惧心理的方式之一,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地完全不允许孩子们哭。我们三个人会轮流陪伴哭闹的幼儿在睡眠室发泄一下,哭一小段时间后,再慢慢哄劝。这样既能保证孩子的安全,也不会影响其他幼儿。

也许是年龄增大的原因吧,今年开学,我搂抱孩子的次数和时间都明显增加了。当然,小班幼儿喜欢成人的搂抱、轻抚等身体接触,这样,能让他们有更多的安全感。但这真的是我发自内心地觉得孩子们需要我的拥抱,我也应该给予他们更多温暖。当我看到开学第二天,搂着妈 妈脖子来的主动将小手伸向我时,我的心里顿时有一雇暖流涌过,这对我要胜过任何一种强心剂,再多的辛苦在那时都觉得烟消云散了。

累,并快乐着,是我这七天来最大的感触。从第一天的哭成一团,到现在的能正常吃早饭,看着孩子们飞跃性的进步,我们三个人都觉得孩子们适应得这么快,再累也值得!

篇2:小班入园焦虑论文

即将来临的九月份是幼儿园小班新生入园的时间,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不少小班的孩子会产生入园焦虑、恐惧,每天哭闹着不愿上幼儿园,像这种现象我们通常称之为入园分离焦虑。消除孩子的入园焦虑,使其尽快适用幼儿园的生活,成为家园双方共同探讨解决的问题。

父母如何判断自己的宝宝是否有入园的恐惧心理呢?首先要多和老师交流,看看你的宝宝是否在入园后有以下现象发生:(现象愈多,说明入园恐惧越严重)

1.入园时哭闹,拉住家里人不放手

2.在幼儿园里特别乖,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3.入园后经常生病或有不明原因的肚疼、头疼等情况。4.从不在幼儿园大便或经常将大、小便弄在衣服上。5.在园有尿频的现象或腹泻的现象。

6.在园不和小朋友玩耍,不参加集体活动,表情淡漠。消除宝宝的入园焦虑,家长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帮助宝宝作好入园准备

家长可以提前带宝宝到幼儿园去参观,让宝宝观看幼儿园小朋友的活动,玩耍,对幼儿园有一点概念,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尤其要鼓励孩子去玩一下幼儿园的大型玩具,如滑梯等。让宝宝对幼儿园有一个直观的美好印象,平时也可以有意识的多和宝宝讲讲幼儿园开心、快乐的事,可以和宝宝子玩“幼儿园”游戏。使宝宝对幼儿园充满向往。

二、积极配合

宝宝入园后,如果哭闹严重,前几天家长可以多陪宝宝一会儿,当他在游戏中玩得高兴时再离去。另外,家长可根据幼儿园的作息制度来安排宝宝的生活,培养宝宝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等,以便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三、以积极的言行影响宝宝

俗话说“言传身教”,父母特别是祖父母可能对宝宝上幼儿园不放心,并在言行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宝宝是很敏感的,他会从大人的态度中感觉到幼儿园不是个有趣、安全的地方,从而产生害怕幼儿园的心理,拒绝进入幼儿园,所以爸爸妈妈要不让自己焦躁的心情影响孩子,应当坚信:上幼儿园是宝宝社会化的重要一步,对宝宝的成长有很多好处。因此家长应在自己的言行中以积极的态度鼓励宝宝:“幼儿园是一个快乐的地方,有许多小朋友,老师很爱他们”,帮助宝宝对教师产生好感和信任感,形成安全感。家长切记不可当着宝宝说:“看你这么调皮,送你到幼儿园去,叫老师好好收拾你”“你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让老师把你关起来”“唉,到幼儿园你就没这么开心(自由)了”之类的话。其实宝宝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只要我们给予适当的帮助,上幼儿园就会是一个快乐的事情。

四、按时接、送孩子入园

篇3:小班入园焦虑论文

关键词:职初教师,幼儿入园焦虑,应对策略

新近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 我们称其为职初教师。[1]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 教师一般的成长过程分为“职初教师、有经验教师和专家型教师”。[2]职初教师因处于专业“适应期”, 存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的矛盾。当她们面对伴有哭闹、唠叨、不安等焦虑情绪的幼儿时, 她们不理解幼儿的举动, 除了哄抱幼儿之外, 她们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因此, 她们也常会抱怨:“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哭。”、“一点都不听话!”……其实, “新入园的孩子在幼儿园时总是哭闹, 同时还可能伴随有吃饭、睡觉不正常, 甚至出现发呆、唠叨、不安、烦躁等现象, 我们将这种幼儿初入幼儿园时, 因对环境的不适应而表现出来的心理及心理上的不正常反应称作幼儿入园焦虑。”[3]职初教师如何应对幼儿入园焦虑问题呢?

一、加强自身专业理论学习

“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 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4]要想从容、灵活地应对幼儿入园焦虑问题, 就必须了解幼儿年龄特点, 了解幼儿心理。只有通过理论学习, 职初教师才能明白孩子刚上幼儿园哭闹的基本原因, 以及应对这种现象的基本方法。也只有通过学习, 职初教师才会在实践中少走弯路, 对不同的幼儿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使得每个幼儿能尽快适应新生活。

二、重视幼儿入园前的准备工作

1.重视家访工作。家访有助于更详细地了解幼儿的家庭状况及幼儿各方面表现。通过家访, 教师可以详细地了解到孩子的家庭状况以及孩子的健康状况、智力水平、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 还可以了解到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方法, 从而进行恰当的引导。家访是教师与家长情感交流的好方式。[5]我们职初教师在家访工作中, 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指导家长克服分离焦虑。在幼儿入园初期, 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门口, 总是恋恋不舍。这种情绪传递给幼儿, 使得孩子更为焦虑。职初教师应指导家长克服自身的分离焦虑, 及时调整自身的心态和生活安排, 以便适应新的生活。鼓励家长在面对孩子的焦虑情绪时, 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积极的心理暗示。 (2) 鼓励幼儿从依赖转向独立。“幼儿在家的生活习惯以及幼儿独立自理的能力, 也影响幼儿的分离焦虑。”[6]职初教师在家访中, 要了解幼儿的生活自理状况, 并给予一定的指导, 提出相应合适的要求, 如独立进餐, 学习自理大、小便, 主动用杯子接水喝等。鼓励家长不要包办代替。

2.合理布置班级环境。幼儿良好的情绪也依赖于幼儿园中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7]根据新入园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需要, 职初教师在幼儿入园前, 要精心布置好活动室和区域环境。不仅要为孩子们提供有吸引力的实用的教玩具, 还要考虑材料的摆放是否适合幼儿的身高和视线, 同时方便孩子使用, 使孩子成为环境的主人。如在活动室墙面上贴一些可爱的小动物形象, 或是布置温馨的全家福等等, 这些设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幼儿离开妈妈的忧虑, 减少对新环境的陌生感, 从而缓解分离焦虑。

三、关注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过程

1.关注晨间接待, 稳定幼儿情绪。“晨间接待这一环节虽然短暂, 但对孩子、家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合理的晨间接待, 能使幼儿身心愉悦, 实现家园间的无缝联接。”[8]小班幼儿刚入园, 对父母的依赖感特别强。职初教师要担负起父母亲的角色, 在孩子入园时抱抱孩子、亲亲孩子, 会很快地拉近与幼儿间的距离, 让幼儿对老师产生初步的信任感、亲近感, 为幼儿愉快地幼儿园一日活动提供了可能。

2.关注生活活动, 减少生活困难。生活活动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幼儿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需要我们职初老师悉心地照顾、反复地指导帮助, 帮其逐步养成良好的独立生活习惯。这样, 可以免除孩子产生因为不能自理而怕上幼儿园的焦虑情绪。

3.关注交往活动, 建立信任关系。幼儿入园后, 其人际交往从基本固定的亲子交往转向与老师、同伴交往。幼儿年龄较小, 不会对他人一见如故。他们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相处, 才能建立起对他人的信任和相应的情感。因此, 职初教师要做个有心人, 时刻关注孩子与同伴、与老师交往的细节, 在交往中逐渐取得孩子的信任。避免让孩子因为发生交往方面的问题, 从而产生拒上幼儿园的情绪。

四、坚持灵活与家长沟通的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 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 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职初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 要了解家长的心理, 根据沟通对象的不同情况, 灵活沟通, 真正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

教师的职初阶段是教师职业成长的关键期, 就如同一个人成长中的0~3岁是人一生发展的关键期一样, 需要我们精心的呵护和培育。相信我们的职初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 一定能从容面对幼儿入园焦虑的状况, 妥善处理, 并帮助这些新入园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参考文献

[1]许洪媛.实施有效专业引领,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天津教育, 2010, (2) .

[2]杨敏.职初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阅读[J].现代教学, 2008, (3) .

[3]戚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干预[J].教育导刊, 2004, (6) .

[4]李希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王小清, 詹剑.家访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作用[J].幼儿教育, 2000, (1) .

[6]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篇4:如何帮助小班幼儿克服入园焦虑

一、移情训练法

移情训练法是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幼儿从自我中心摆脱出来,学会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从而促进幼儿情绪的稳定,克服入园分离焦虑。

首先,建立良好的师幼感情,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一种正移情反应。老师用亲切的态度、温和的语言、温暖的爱抚来打动孩子的心,引起孩子愉快的情绪反应,尽快使孩子们把对家长的依恋转移到自己身上来。心理学中将这种现象称“正移情”。遇到自理能力特别差的孩子,会发生一些不会脱裤子、吃饭需要人喂甚至尿裤子的事,老师应该主动热情地帮助这些孩子,不要嫌弃他们。有的孩子哭闹得很厉害,老师过去抱一抱他们,拿手绢给他们擦鼻涕、擦眼泪,哄劝一下,哭闹便会减轻。教师的关心、体贴会使孩子们的心理上感到安全,情感上得到满足,把教师当做陌生环境的保护者,将感情依恋在教师身上,从而减轻“分离焦虑”。其次,在幼儿中开展移情训练的游戏活动,如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我来当妈妈”“喂养小动物”等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学会体验别人的感受,从而促进幼儿情绪的稳定。通过喂养小动物,如小兔、小鸭、金鱼等,让幼儿知道任何小动物和人都需要关心和照顾,老师每天照顾很多小朋友很辛苦,初步学习换位思考,这种移情训练方式能有效帮助幼儿减少入园分离焦虑的哭、闹行为。

二、注意转移法

注意转移法是幼儿在发生分离焦虑反应时,教师适时地转移幼儿注意力,让幼儿不知不觉地融入新环境或新事物中来稳定情绪的一种方法。

其一是游戏转移法。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每个幼儿都喜欢游戏。“游戏转移法”要求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游戏活动时,能使幼儿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使幼儿的入园焦虑自然减弱。“游戏治疗”能有效地转移幼儿注意力,参与到与幼儿的交往中,减少幼儿对家庭、亲人的过分依恋。如音乐游戏“找朋友”,幼儿边拍手唱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边走到自己寻找的好伙伴面前,“敬个礼、握握手”,两、三岁的孩子很容易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忘记离开妈妈的恐惧与不安,从喜欢与幼儿园里的小伙伴玩过渡到爱上幼儿园。其二是“物品转移法”。当幼儿来园表现焦虑时,教师可采用该幼儿喜欢的物品如新颖的玩具、图书等来转移他的注意力,使其情绪稳定。其三是“言语转移法”。老师用激励的语言或该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分散幼儿注意力,不再对父母表示依恋,有一老师在接待一准备缠着妈妈不放的幼儿时,马上拿出一朵小红花说:“哟,今天小红花要和某某交朋友,你看小红花看着你高兴地和妈妈说再见呢?”幼儿马上止住眼泪走到老师面前领小红花来了。

以上均是根据小班幼儿生理和心理特点采用的一些注意转移法,幼儿在注意力转移的同时获得心理的满足及情感的支持,情绪会很快稳定,焦虑也会减少。

三、系统脱敏法

“脱敏”就是脱离、消除过敏的意思。其含义是当幼儿对某种事物、人或者环境产生过分敏感的反应时,教师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或人等不再产生敏感反应。

一是对环境的脱敏,教师可以指导家长让幼儿在入园前常到幼儿园参观,激发他们想入园的愿望和兴趣,并对其好的行为及时给予表扬或奖赏,逐步消除“致敏”状态。二是对部分适应能力较差的幼儿,允许他们利用时间逐步“脱敏”,例如在入园的最初阶段,允许他们先来半天,以后逐步过渡到全天,使他们的消极情绪向积极情绪发展。三是采取陪伴方式进行系统脱敏训练。采用系统脱敏和松弛训练法相结合的方式,让幼儿在信赖的人(父母或爷爷、奶奶)陪同下,在边从事愉快的事情(游戏、活动)同时,边鼓励幼儿去与幼儿、与老师多接触和交往,直到熟悉新的环境。通过两三天全天陪同到半天,最好减至一个小时,直到家长入园速离幼儿完全适应。经过实验,在极个别孩子或特殊的孩子身上运用此方法是行之有效地。

四、忽视消退法

忽视消退法是幼儿在发生分离焦虑反应、哭闹不止时,教师在反复哄劝无效的情况下,表面减少对幼儿哭闹行为关注采取冷处理让幼儿逐步消退焦虑的方法。

对于极少数幼儿来说,如果教师进行反复哄劝,会造成“阳性强化”,反而促使幼儿的哭闹行为加剧或巩固。如我班的杨子仪小朋友,刚入园时哭闹得很厉害,班上老师轮流哄劝,但她并不领情,反而越哭越伤心,嚷着要回家去。无奈下,我们老师决定对她冷处理,即装作很忙的样子,带着班上其他幼儿做游戏、讲故事,不再理会在一边哭鼻子的她,慢慢地子仪的哭声越来越小,还边哭边从手指缝里偷偷观察我们老师的反应。当其他幼儿与老师玩“大风和树叶”玩得乐不可支时,子仪小朋友终于忍不住上前拉了拉我的衣摆,“老师,老师,我也要玩!”我摸摸她的头,给了她一个鼓励的笑,牵着她的手加入到集体游戏中。

当然,“忽视消退法”中教师要密切观察幼儿的过敏行为,以免发生意外。另外要与家长沟通,有针对性地使用,以免引起家长的不解。

篇5:入园焦虑家庭表现版

孩子在幼儿园待了一天,回到家里,总算放松下来了,这时他的表现是最真实的。有时候,他是在用行为向你表示:他此时更需要你的帮助。

表现1:妈妈抱抱!

上幼儿园没两星期,辰辰好像变小了。每天接他回家,他都要妈妈抱着爬上五楼。

而且特别黏人,恨不得总跟妈妈在一起,每天早上都要腻上好长时间才答应出门上幼儿园。家里有客人他也这样,缠着妈妈帮他干这干那,气得妈妈打了他,结果他哭得特别厉害,好半天才哄好。

妈妈的话:这孩子怎么变得这么烦人,哪像一个男孩子?有时候我气起来就冲他嚷:“你也是一个小男子汉,怎么这样?!”我现在都不想送他了,真是打心眼儿里烦他。怎么长大了反而越来越没出息了。

专家分析:其实,孩子这些异常行为是入园焦虑的一种表现。第一次入园,是孩子在脱离家人保护后进行自我调整的过程。由于孩子和妈妈或者第一看护人形成了稳定的依恋关系,入园使得一直生活在父母关爱中的孩子第一次与妈妈分离。这种分离产生的恐惧和焦虑,类似于人出生时,胎儿与母体的脱离,会产生一种原始的焦虑。

这种焦虑会使孩子变得紧张、不安、焦躁,于是,用行为倒退的表现,希望妈妈能够注意到自己,满足他的需要。这时候,妈妈可千万不能表现出烦他的样子,尤其不能说气话伤害孩子。应该尽可能多地陪陪孩子,适当满足他的`需求,多亲亲他、鼓励他。

表现2:动不动就哭

上了1个月的幼儿园,丽丽变得越来越娇气了,稍不如意就哇哇大哭,或者干脆躺在地上。有时候她纯粹就是在干号,根本没掉几滴眼泪!

妈妈的话:真不知道这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以前她很少哭,我看她幼儿园没上几天,毛病倒添了不少,准是跟班上哪个小朋友学的!碰到这种情况,我就跟家里人说:别管她,让她哭去!

专家分析:上幼儿园之前,孩子是家里的核心,所有人都围着她转。而到了幼儿园,几十个孩子,老师不可能像家里人那样时时处处关注她,这时孩子会感到失落。而且,孩子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环境发生了变化,接受的信息变多了,面临的问题变复杂了,这时她需要成人,特别是妈妈的支持和同情,也需要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

哭是孩子希望得到关注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情绪的释放。如果连妈妈都不理她,她会觉得失去了安全感。所以,孩子哭的时候,不要制止她,也不要走到一边去,可以陪在她的身边,让她哭。这样做其实是用行动告诉孩子:妈妈是能理解她、接纳她的,她可以在妈妈面前尽情释放不良情绪。

表现3:我不敢,我害怕!

乐乐的性格有些像男孩子,胆子可大了。可最近有些反常,她胆子变小了,不管是跟人交往还是玩游戏,都爱往后缩。

妈妈的话:以前我担心她性子太冲,不像女孩子。现在可好,来了个180°大转弯,胆小得和以前判若两人!不会是幼儿园老师太严厉,把孩子管得缩手缩脚了吧?

专家分析:孩子在家庭中已经形成了安全感,有妈妈在身边,孩子会尝试着接纳陌生的情景和人。而妈妈不在身边,孩子心理安全的天平被打破,就会产生紧张感、不适感。

胆子变小是孩子启动自我保护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面对一个不熟悉的环境,孩子需要试探这个环境对她有没有“威胁”,父母不在身边,她只好以逃避的方式来保护自己。这和幼儿园老师的态度没有关系。

对于孩子来说,胆子小恰恰是她调整自己去适应改变的一种能力,家长不必担心。要给孩子时间,允许他们按自己的节奏熟悉新的环境。

表现4:又做噩梦了!

西子上幼儿园半个月,表现得可好了,不哭不闹,妈妈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可是,这段时间她睡觉特别不踏实,老做噩梦,哼哼,好几次还大声哭叫起来。

妈妈的话:这孩子是怎么了,本来她表现那么好,我特别放心。可这几天她夜里老做噩梦,我觉得不对劲儿。我问过她,是不是幼儿园里有小朋友欺负她了,她说没有。我怕她不敢说,又去问老师,老师也说没有,我真担心她有什么事。

专家分析:上幼儿园后,孩子以前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规律发生了变化,新环境让孩子感到恐慌、害怕,她没有可以发泄的对象,也没有找到信任的朋友。这种恐慌和担心得不到宣泄,会一直存于她的心中。

当孩子过于专注于某一件事情时,就容易在晚上梦见此事。因此,建议家长在睡前和孩子做做轻松的游戏,讲讲愉快的故事。并且注意多和老师沟通,帮孩子在幼儿园尽快交上朋友。

TIPS:多见世面的孩子入园适应快

篇6:克服“入园焦虑”,从家长做起

又是一年开学季,“入园焦虑”的各种表现将会在各个幼儿园门口大肆上演。“我要回家”、“我要妈妈”……各种无法停止的哭闹声,此起彼伏。正所谓是,幼儿园门口,听取“哇”声一片。

众所周知,“入园焦虑”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现象。对初入园的孩子而言,他们从家庭生活走向集体生活,面对陌生的园所环境,面临亲人的分离,情绪上难免会有起伏跌宕。然而,这个过程的长短、快慢以及适应过程中不良情绪反应的大小、强弱,都与家长的处理方式有着密切关系。因为,孩子的入园也伴随着父母的心理适应。从孩子入园的那一刻起,与其说是孩子的适应,还不如说是家长各种担心的开始。因此,帮助孩子克服“入园焦虑”,首先要从家长开始。家长的情绪和心态,直接决定了孩子的焦虑程度。

家长的担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担心孩子进入陌生环境后,不会表达需求,吃喝拉撒这些基本问题不能得到解决;二是害怕孩子在幼儿园发生安全问题,如会不会受小朋友欺负,会不会生病等。而事实上,任何人从一个环境进入另一个环境,从一种生活方式进入到另一种生活方式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对即将入园的孩子和父母来说都是无法回避的。因此,家长们一定程度的担心是人之常情,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必要的,因为它有助于家长在孩子入园前做好各种心理和物质上的准备。

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情绪控制和对陌生环境的适应总没有成人那样成熟。面对孩子的不安,看着孩子的哭闹,只有家长的坚决果断,才有孩子的接受适应。家长们若是守在门外,坐立不安、心绪不宁、六神无主、魂不守舍,还伴随不安、抱歉等一系列复杂表情,迟迟不肯离去,这就大可不必。或许,正是因为你的迟疑,让孩子多了一次哭的机会;也许,就是你的不舍,让孩子多了一次闹的理由。他们的情绪,因为你们的种种牵挂,成了“焦虑“的砝码。但可能,只要你的一个勇敢转身,就会换回孩子的此刻的安静。

我们总希望孩子在未来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但前提是自己首先是一个什么样的家长。孩子不适应,我们应该想办法帮助孩子去适应,而不是陪着孩子一起焦虑。因为,适应环境本来就是孩子成长中需要培养的一种能力,家长只有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去闯一闯,自己去解决遇到的问题,才有可能在短时期内克服焦虑,更有可能在未来三年的幼儿园生活中有一个好“底子”。

篇7:宝宝入园焦虑症对策

又是一年入园时。

入园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就像是一场战争。孩子“冲锋陷阵”,家长暗自心焦――孩子是否会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会不会想家……看着孩子楚楚可怜的眼神,家长“明知山有虎”,但为了孩子的综合发展,却不得不“偏向虎山行”。

话说回来了,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孩子的焦虑自然难免。然而,在我们的调查中却发现,孩子的焦虑,除了来自于陌生的人和环境,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同样焦虑的家长!

个案回放 随孩子一起走进幼儿园

人物:茵茵(女,4岁)

记录:张伟英

简历:4个月大时,由于父母工作忙,茵茵被送到安徽凤阳的爷爷奶奶家。平时爷爷奶奶都顺着她,在家里比较娇气。 但爷爷奶奶对家庭教育比较重视,比较注重对她自理能力的培养,所以茵茵性格开朗,不爱哭闹,自理能力强,身体素质好。

去年,茵茵回到广州入读幼儿园。刚开始时,茵茵像大多数同龄的孩子一样哭闹,经过老师和家长一段时间的帮助和引导,茵茵终于顺利地度过了她的入园焦虑期……

第一个月: 惶恐不安

幼儿园报名前夕,茵茵家人就对家附近的幼儿园密锣紧鼓地进行“视察”,经过一番比较,终于选定了现在的幼儿园。

入园第一天是半天亲子活动,爷爷奶奶带茵茵到幼儿园,两位老人仔细地检查着课室、卧室、厕所,看看桌子的棱角是否有危险,摸摸被子是否松软,询问老师菜谱的营养配给是否合理。之后,他们与同班的孩子和家长一起进行亲子活动,观看中大班的小朋友表演节目。茵茵高兴得缠着奶奶不肯走。

第二天,爷爷奶奶送茵茵到幼儿园门口。奶奶的`心一下子像被掏空了似的,强忍着眼泪对茵茵说:“乖孩子,以后在幼儿园身边就没有奶奶了,你渴了就问老师要水,吃饭要是不饱要叫老师添。”茵茵迷惑了:“奶奶,你不跟我一起进来?”“好孩子都是自己上幼儿园的,知道吗?”奶奶说完就挪开茵茵的手准备走。茵茵马上挣扎哭吵:“奶奶,我要奶奶!”她紧紧地抓住奶奶的手不放,老师半抱半拉地想把她带到班上。这时候,奶奶实在忍不住,紧紧地抱着茵茵也不走了,两个人都哭了好一会,爷爷吓她:“茵茵是好孩子,要听话,不然就不要你了。”说完,爷爷赶紧拉着奶奶往外走,茵茵在大哭中被老师抱进了课室。她加入了新生哭闹的行列,早餐也不吃。直到哭累了,就呆呆地坐着,两手扯着小手帕不放。

第三天,茵茵死活不肯进幼儿园,奶奶安抚她说:“茵茵乖,今天已经上了第三天,再有两天就到星期六不用上了,奶奶带你上公园划船。”茵茵一边哭一边说:“我还要去钓鱼。”一阵纠缠后,茵茵抽噎着跟老师进了课室。她怯怯地问:“老师,奶奶几点来接我?”经过老师安慰,她稍微喝了点粥,但一想起奶奶,又忍不住哭开了。

奶奶依然躲在课室窗下,一直等到听不见孩子的哭声,才舒了一口气离开。

一个月下来,爷爷奶奶发现茵茵在家经常发呆,每天情绪都非常紧张,晚上睡觉抱住奶奶不放手,梦里也哭,有天半夜醒来,哭着要回安徽老家,跟以前活泼开朗的样子,简直判若两人。爷爷奶奶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奶奶摇头叹气:“孩子被折磨成这样,不如我们还是带她回老家,等大点再送吧。”茵茵爸爸马上打消了他们这个念头:“没事,个个孩子都要经历这一过程,过一段就好了。”

评 析:

茵茵从小由祖父母抚养,比较娇气、任性,她不曾离开过爷爷奶奶,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突然“失去”亲人,内心感到恐惧、无助,表现得极为不安,是很正常的。同时,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拥抱、安抚,孩子也易出现自信心不足,交往能力相对较弱。

当孩子较长时间出现焦虑,家人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焦虑情绪,反过来,家长的焦虑又通过他们不恰当的言行影响孩子。比如,爷爷奶奶对幼儿园考察得丝毫不漏,对幼儿园本身就不放心,这会给孩子对幼儿园造成戒备心理,影响她融入集体生活;再者,爷爷奶奶想把孩子送回老家自己继续带,这样一来,孩子必会产生逃避心理,失去一次成长的机会,并引发新的焦虑。此外,迁就会让孩子明白家长的态度是舍不得自己,甚至会抓住这个弱点向成人提要求。这个时候,成人若不调整自己的心态,将会加剧孩子的不良反应。

对 策:

家长应该多与老师沟通,建立信任。信任是一切工作的基础,这样才能放心地把孩子交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陌生人手中。家长只有自己首先信任幼儿园和老师,孩子也才能信任幼儿园、信任老师。家长可以透过手册或直接交流,询问孩子在园吃喝玩乐的状况,共同探讨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的方法。

家长要认识到,孩子进幼儿园是走向独立生活、融入集体的必经阶段,既不是受折磨,也不是为了超越别人。成人不适当的看法会增加孩子的压力,导致孩子对幼儿园失去亲切感。正确的方法是明确告诉孩子上幼儿园的目的,并使用一些技巧跟孩子分别,以使开始的几天好过些。

篇8:小班入园焦虑论文

一、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现象

对幼儿来说, 要从相对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中一下过渡到有一定规则的幼儿园集体环境中, 犹如是“第二次断奶期”。近期, 笔者通过对市机关幼儿园托班段新入园的全体幼儿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观察, 总结和梳理出新入园的幼儿分离情绪的具体表现, 主要可分为生理变化和情绪行为变化。

(一) 幼儿生理变化的具体表现

在生理变化上, 幼儿焦虑行为主要表现在饮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有分离焦虑症的儿童常出现睡眠不好、做噩梦、讲梦话、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头昏乏力等症状。

(二) 幼儿情绪行为的具体表现

在情绪反应上, 幼儿在焦虑期内, 主要表现为哭闹不止、念叨回家、拒睡拒吃、跟人依物、独立孤坐等。

二、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成因分析

幼儿分离焦虑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 主要和生活环境的变化、生活自理能力差、父母情绪的影响这几方面的有关。

(一) 生活环境的变化

幼儿上了幼儿园, 生活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幼儿离开了熟悉的环境, 来到陌生的环境, 面对陌生的老师和同伴, 缺乏安全感。幼儿在家“自由自在”, 而在幼儿园则要遵守各种规章制度, 这种心理落差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幼儿入园情绪, 从而产生晨间“生离死别”的入园难问题。

(二) 生活自理能力差

生活自理能力差也容易使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感到紧张、焦虑。如:不能独立进餐、不会穿脱衣服、大小便不会自理等等, 幼儿不敢请老师或其他幼儿帮忙, 一旦遇上困难, 就陷入困境而引起对幼儿园的排斥, 更加依恋家人和熟悉的环境。

(三) 父母情绪的影响

对于幼儿来讲, 与父母在一起是安全的、自信的, 尤其是自己在情感上的需要是能够得到满足。但是离开亲人后, 幼儿会感到不安全, 随着亲人的离去, 幼儿会突然感到安全感的丧失。分离焦虑不仅会影响孩子, 也会影响家长。家长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常识, 不能正确面对孩子成长中的变化, 或是自身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家长的这些情绪表现, 会进一步影响到孩子, 增加孩子分离焦虑的强度。

三、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有效策略

面对幼儿入园分离焦虑, 作为经验丰富的幼儿园和托班教师一般会有什么应对策略, 能帮助到幼儿更容易喜欢上集体生活呢?根据新生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表现和产生的原因, 笔者认为缓解新生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有效策略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家园配合, 做好入园准备

1.幼儿园要做好家访工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合作伙伴, 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并积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 幼儿园要重视新生幼儿入园前的家访, 让家长知道如何做好幼儿入园前的准备工作。

2.家长应主动配合幼儿园

作为家长也应主动配合幼儿园, 帮助幼儿做好家庭与幼儿园的衔接, 帮助幼儿做好以下几点准备:

(1) 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心理暗示;

(2) 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3) 有意识培养幼儿对分离的承受力。

(二) 亲子活动, 拉近家园距离

幼儿在依恋对象在场时, 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探索和操作, 不会产生分离焦虑。所以, 开学前邀请家长来园, 陪同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让每位幼儿在家长的带领下参与幼儿的一日活动, 逐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家长和幼儿定时来园参加亲子游戏, 亲子游戏要体现亲子互动向师幼互动逐步过渡。

(三) 幼儿入园, 发挥教师主导

(1) 创设温馨而适宜的环境, 降低幼儿的分离焦虑

(2) 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转移幼儿的注意力

(3) 关爱不同类型的焦虑幼儿, 帮助幼儿熟悉幼儿园的生活

(四) 帮助家长理性送子, 引导幼儿适应环境

帮助家长正视新生入园焦虑现象, 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这是进行家园共育, 消除幼儿入园焦虑的有效路径。通过指导家长阅读一些教育类期刊及相关的文章, 帮助家长理性送孩子入园, 并通过引导家长对幼儿进行心理疏导, 缩短幼儿入园的适应期。

篇9:家园携手缓解小班新生入园焦虑

【关键词】小班;幼儿;家长;教师

每年的八、九月是小班新生入园的时间,刚开学的幼儿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有的孩子抱着父母的脖子不肯撒手;有的孩子面对笑脸相迎的老师拳脚相加;有的孩子不打不闹、不吃不喝坐在椅子上眼泪汪汪的喃喃自语:“我要妈妈”;还有的孩子不停地拽着、粘着老师:“你给妈妈打电话,我要妈妈。”老师们抱了这个哄那个,累的满头大汗,还要提防趁老师不注意偷偷溜走的孩子。

如此现象,一般至少要持续几周,有些甚至长达数月之久。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叫作“入园分离性焦虑”。 它是一种因亲人不在身边而产生的不安与焦虑状态,而这种焦虑不仅仅指幼儿的分离情绪,家长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这种焦虑。这些所谓的“入园综合症”不仅有碍幼儿的短期学习,还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克服幼儿的焦虑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该如何减轻或消除这些症状呢?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携手应对。

一、家长方面

父母是孩子第一个启蒙老师,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入园前,家长的行为和情绪,都会影响到幼儿对幼儿园的态度以及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所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家长需要做的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

1.家长本身应克服分离焦虑

当幼儿初入幼儿园时,有的家长流连在门外走廊或墙角,鼻涕一把泪一把,对孩子入园很不放心。当幼儿看到父母这种反常的举动时,焦虑和恐惧愈演愈烈,这对幼儿适应新环境极为不利。所以,家长应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生活安排,放心的把孩子交给老师。不能把自己的焦虑或对幼儿园的排斥传递给孩子,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2.让孩子提前熟悉环境

入园前,爸爸妈妈可以先带孩子到幼儿园玩,让孩子提前熟悉环境。帮助孩子了解和熟悉幼儿园和教师,减少对幼儿园的陌生感,激发幼儿对幼儿园的好奇,使孩子喜欢幼儿园和老师。

3.教会孩子适应规则

进了幼儿园,幼儿就要开始过集体生活,提前熟悉幼儿园的规则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爸爸妈妈可以先和老师沟通,了解幼儿园的一些规则,然后对幼儿进行引导,告诉幼儿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的。 之后,家长还可以提前调整幼儿的生活作息和生活习惯,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更快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4.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活动

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多和小伙伴玩耍。在家里,幼儿得到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呵护,较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家长需要多提供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的机会,既可以请其他小朋友来家里玩,也要经常带孩子去其他小朋友家里玩。让小朋友们自己在一起玩,即使发生像抢玩具这样的争执,也尽量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家长可以进行引导,让幼儿学会与人分享,并逐渐体会和同龄小伙伴在一起玩的乐趣,使孩子能够很快适应集体生活。

5.正确引导,适当放手

采取正面的例子和方式引导孩子:“幼儿园很好玩,有很多玩具、很多小朋友”“幼儿园的老师,都会像妈妈一样爱你”千万不可以说一些“不听话,就把你送幼儿园”之类的话。尽量减少送孩子入园时在班外逗留的时间,避免与孩子难舍难分,家长要充分信任老师一定有能力把孩子哄好。孩子入园头几天,随着孩子与陌生的小朋友和老师熟悉之后,家长可逐渐减少陪伴时间,直到最后完全放手。

二、教师方面

入园后,幼儿就被全权托付给老师了。在这个新天地里,幼儿能不能很快适应并健康的成长,这就要靠老师的力量了。

1.多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

教师要对幼儿日常中的反应与行为所表达出的信息有一定的敏感度,对幼儿的手势、眼神、动作及姿态等正确解读并作出及时的回应,使幼儿处于一种被关注,被理解的环境中。在这一基础上实现相互沟通,打破隔膜。通过这种方式,双方的情感联系很快就可以建立起来。所以,教师千万不要忽视日常行为的作用,定时为幼儿讲述故事、播放熟悉的歌曲,与幼儿一起唱歌、吃饭等常规活动,都是与幼儿建立友好关系的契机。

2.创设一个吸引孩子的环境

首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根据孩子喜爱玩具的特点,准备充足的毛绒、电动、以及活动玩具。色彩鲜艳、新奇的玩具能够转移幼儿的注意力,使其对幼儿园产生好感。其次,一个温馨的集体环境也是不可或缺的。老师要始终在幼儿身旁细心照料,让幼儿感到时时刻刻有老师存在,多与幼儿肌肤相亲,如抱抱孩子、拉拉幼儿的小手、和他说几句悄悄话等,营造出一种亲切、温馨的氛围。

3.组织亲子活动,有效缓解焦虑

让家长与幼儿一起参与幼儿园活动,体验幼儿园生活。在亲子活动里,幼儿可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幼儿园,在老师引导下积极参加各种室内外活动,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如“拍皮球”“找朋友”“抢宝座”“口香糖”“木头人”等。家长的陪伴可极大地缓解孩子在幼儿园时的焦虑,同时使孩子逐渐熟悉新老师,把对父母的依恋感转移到老师身上,从而尽快的适应集体生活。

4.根据特点分离“源头”

入园后,与父母分离的忧虑往往会使幼儿在一个陌生环境中感到不知所措,惶恐和躁动不安的情绪极易引发幼儿盲目的从众心理。周围一些同龄孩子的哭闹表现也许会在潜移默化中触动其他孩子。很多带过小班新生的老师都遇到过“一哭百应”的情形。当有孩子哭闹时,最好由一个老师带着这个哭闹的孩子,暂时离开群体,单独安慰他,喜欢动画的可以看动画片,喜欢玩玩具的就让他玩……待幼儿不再哭闹后,再让他回到群体中去。

5.细微之处,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玩”是幼儿的天性,滑滑梯、唱歌、玩玩具、画画是幼儿最喜欢的,因此教师可多带幼儿去玩耍,让孩子暂时忘掉想家、想妈妈的烦恼。课堂上,老师可以教一些孩子喜欢的且容易接受的歌曲、诗歌、故事、舞蹈,这样既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又可以利用这些游戏活动转移幼儿想家想父母的情绪,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地生活、学习。老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开学初的一周内采取更多样的方法,如组织丰富有趣的活动,帮助幼儿交朋友、观看动画片、请大中班的哥哥姐姐讲故事、表演情景剧等,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体验快乐,满足幼儿社会性交往的需要,给幼儿创建安全、温暖的氛围。

6.耐心温柔地引导孩子

使幼儿适应新环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难免会有“屡教不改”的情况。在这时,老师必须更加耐心地劝导幼儿,对于孩子的哭闹行为,应和颜悦色地反复劝导,决不能用尖利的甚至恶狠狠的语言去恐吓孩子。

篇10:如何消除幼儿入园分离焦虑

片段回放:

早上幼儿园门口传来一阵阵哭闹声,“我不去幼儿园,回家!回家!”伴随着哭闹声,童童被妈妈抱到了班级门口,只见他满脸泪水,使劲搂着妈妈的脖子,嘴巴里不停地重复那两句话,“回家,不上幼儿园!”看到老师的他哭声更大了,小脸紧紧贴在妈妈肩上,连头都不肯抬,不管妈妈和老师怎样哄劝都不松手。站在一旁的爸爸实在没办法,只好使劲掰开他的手,老师趁机把他抱过来。在老师的怀里,他的小脚小手乱踢乱打,大声哭喊着“找妈妈,回家!”为了分散幼儿注意力,老师把童童抱到了座位上,给他拿来了玩具盒和小食品,结果他把这些东西一下推到了地上。这个早上,教室里还不时传来童童的哭闹声。

“痛”并进步着:走进幼儿园,是幼儿向正式的社会生活迈出的重要一步,是幼儿人生的一个重大转变。

9月,许多满3岁的小宝宝开始进入幼儿园,这意味着幼儿向正式的社会生活迈出了重要一步,是幼儿入人生的一个重大转变。然而,幼儿入园总是出现哭闹声或情绪低沉的现象,童童的行为是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典型表现。

幼儿出生后,主要抚养者照顾幼儿,满足幼儿的身心需要,因此,幼儿与主要抚养者建立亲密的情感连接,产生依恋关系,当幼儿与主要抚养者分离,进入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时,幼儿表现出分离焦虑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不同的幼儿分离焦虑行为也有所差异,大概可以归纳为两种:

哭闹型:

这是极为典型也是最易引起关注的一大类,其主要外显特征为大声哭啼,有的同时伴有逃跑、撕扯家长、踢打老师、摔打玩具等行为。根据幼儿哭闹的时间长短和是否持续,我们将其细分为短暂哭闹型、持续哭闹型两类。在特定时间段或由于某种特定事件的触发出现短时间哭闹型,而像童童那样长时间哭闹的,我们称其为持续哭闹型。

抑郁型:

这也是极为典型但容易被忽视的一大类,其主要外显特征情绪低沉,不与别人交流,不参与集体活动,不吃饭、不喝水,有的也伴有低声抽泣,但通常比较安静。根据幼儿情绪低沉的时间长短和是否持续,我们也将其细分为短暂型、持续型两类。

从经验上来看,如果教师注意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积极建立新的依恋关系的话,通常幼儿在入园两周以后,短暂哭闹和短暂抑郁现象的发生频率会显著降低。如果有个别幼儿持续哭闹或持续抑郁的情况并没有显著变化,那么我们的教师会及时寻求专家的指导并建议家长寻求其他方面的支持,以弄清根本原因,及时调整教育策略。

早衔接早受益:促进家庭抚育和幼儿园保育的顺利衔接,是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的有效途径。

我们会这样做:

结合幼儿特点和需求,科学合理地创设班级环境,为幼儿与老师之间建立新的依恋关系营造良好氛围。对于新生来讲,创设能让他的情绪保持稳定,进而使其获得安全感的环境,是极为重要的。我们会保证环境的清洁,消除异味、清除可能伤害到幼儿的物品,就成为必然要求。环境中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幼儿熟悉和喜爱的物品。刚入园时,允许幼儿携带熟悉的物品到幼儿园。幼儿熟悉的物品经常陪伴他,沾染了他熟悉的气味,能带给幼儿安全感和舒适感。所以进入幼儿园后,这些物品可以暂时成为幼儿依恋的替代品,缓解焦虑。

教师与幼儿的交流通常应在幼儿正式入园之前就已经开始,并为幼儿制定相应的保育计划。幼儿正式入园后,教师会根据幼儿入园后的状况调整保育计划。对幼儿的生理反应(诸如劳累、饥饿等)和情绪反应(紧张、抑郁、厌烦等)做出及时的回应,以行动、言语、表情等方式与幼儿形成相互作用。我们会定时为幼儿讲述故事、播放熟悉的音乐,与幼儿一起唱歌、吃饭等常规活动,都意味着一种感情上的承诺。教师经常对幼儿示以微笑、爱抚,并与之交谈,则可以强化良好的师生关系。

与此同时,对于刚入园的孩子,班级里“两教一保”往往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时我们幼儿园会通过抽调行政人员、教研人员,以及中大班的教师一起进入新生班,保证足够的人手安抚不稳定的幼儿,这样可以通过减少情绪不稳定幼儿的哭闹现象,保证大多数幼儿不受分离焦虑情绪的影响。

建议家长这样做:

在家庭中,家长教养行为和情绪态度,都会影响到幼儿对幼儿园的态度以及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所需要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家长本身应克服分离焦虑,当幼儿初入幼儿园时,有的家长甚至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一直在教师门口徘徊,这样的情绪会传递给幼儿。因此家长可以在每次与幼儿分离时,体现向幼儿说明,给幼儿一个心理预期,虽然幼儿还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但是如果长时间坚持,会有助于幼儿而形成一种认知,幼儿会逐渐明白离开只是暂时的,最终还是会回来的。

幼儿园是集体教养机构,有字的规律和规则,幼儿必须遵守幼儿园的规则行事。这些都要求幼儿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因此家长应在日常教育中注意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立能力,提高幼儿的独立意识,逐步培养其独立穿衣、吃饭、入册等自立能力。同时,家长还可以鼓励幼儿独立参加活动,减少幼儿对环境的陌生感,幼儿在成人视野之中,在安全范围之内,成人就可以放手让幼儿独立参加活动。

上一篇:畅想人类的未来五年级作文下一篇: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