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权

2024-05-07

中国主权(精选十篇)

中国主权 篇1

主权财富基金是对由政府注资成立的投资基金的总称。具体地说, 主权财富基金是“一个国家将其拥有的金融资产, 通常是国家储备的一部分, 组建成一个国家控制的基金, 通过投资运营获取高额收益” (Alexander Green,

2007) 。

主权财富基金按照资金来源可以分为两类:利用商品出口收入创建的主权财富基金和利用非商品出口收入、通常是国内高储蓄导致的外汇储备收入创建的主权财富基金。

据2007年9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稳定报告》统计, 目前全球已有至少36个家设立了主权财富基金, 总规模在3.5万亿美元左右, 相当于全球金融资产的3%。由于外汇储备不断增加, 主权财富基金将以每年5000亿美元以上的速度增长, 到2015年, 全球主权财富基金总额将达到12万亿美元, 占全球金融资本的比重上升到9%。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 熊市降临, 令主权财富基金投资收缩, 主权财富基金的数额被调低至十万亿美元。

二、主权财富基金的运行机制

(一) 治理结构

主权财富基金的治理结构通常有三种模式:

1、采用独立于一国财政和央行的专业投资机构管理

制度, 有的还采用外包管理的形式进行投资管理。这种模式具有比较完整的商业化特征。

2、在中央银行下设专业机构兼行管理, 成为一种全政

府的商业机构。这种模式的优点主要有三:一是可以保持对国家财富的集中管理和控制;二是避免另设新机构带来的成本和管理风险;三是方便对市场变化作出迅速反应。

3、半独立、准政府型的治理结构。简单来说, 就是上述两种模式的结合, 兼有两种模式的优点。

(二) 投资策略

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一般分为两部分, 资产组合投资和战略投资。前一种投资纯粹出于利润最大化的需要, 后一种主权财富基金带有明显的国家战略目的, 如收购资源行业有影响的企业、取得对国际金融机构的部分股权等。主权财富基金可以选择投资于长期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和股票、金融衍生品、资源性商品和不动产等, 通过多样化的资产组合来降低国家财富过度依赖某种单一资产 (如美国国债) 的局面。进行战略投资会在国家之间引起较大争议同时伴随有各方面的法律和行政审查。为避免引起政治争议, 目前大多数主权财富基金采取被动投资的策略, 即以财务投资为主, 不谋求公司控制权, 尽量避免直接参与公司经营管理, 仅以追求利润回报为目的。

三、主权财富基金对世界的影响

(一) 主权财富基金的兴起可能导致金融保护主义抬头

由于发达国家认为主权财富基金的并购具有战略意图, 有可能危及国家安全, 因此, 一些国家开始提出要对此类并购行为进行限制。发达国家认为主权财富基金的并购具有战略意图, 有可能危及国家安全, 因此提出要对此类并购行为进行限制。除了投资限制外, 发达国家还会对新兴国家提高要价, 比如以对等开放市场的名义, 要求新兴国家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或以国家安全和知识产权为借口, 对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并购活动进行限制。

要求主权财富基金提高透明度是发达国家施加压力的主要手段。发达国家认为, 不清楚主权财富的投资策略或者商业目标, 也不清楚其内部运行机制和制衡机制, 很难判断其行为, 这就有可能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不稳定。

(二) 主权财富基金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主权财富基金的规模和增长趋势, 决定了它们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地位, 并且其政府控制的特殊性, 使公共部门 (或称国有投资者) 在全球资本市场主体结构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它的出现将打破全球资本市场以私人参与者为主的基本结构, 并将使全球资本市场“再国有化”。

降低国内过剩外汇机会成本, 增加经济收益是主权财富基金的设立初衷, 因此逐利性是它的天然特征, 金融全球化和宽松的金融管制使得资本的逐利性充分的发挥, 主权基金庞大的规模和由逐利性引发的投机行为很可能造成市场动荡。

另一方面, 主权财富基金的资金来源稳定, 规模巨大, 可以从容应对各种风险, 因此, 一般倾向于长期投资。这种基金即使拥有一些公司的股权, 也很少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 主权财富基金可以凭借强大的资金实力和政府背景, 把各类投资精英笼络到旗下, 形成高素质的经营团队, 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其投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 对国际金融监管与协调提出新的要求

实现国际协调最好的载体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和世界银行。IMF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而世界银行知晓各国的行政管理能力和信用管理。这两个国际机构应加强合作, 共同采取行动, 制定主权财富基金的运行规范。

四、中国主权财富基金

(一) 中投公司简介

2007年9月29日成立的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金2000亿美元, 资金来源于2007年6月底财政部发行的1.55万亿元特别国债购买的2000亿美元外汇储备。是我国第一只真正意义上的主权财富基金。

(二) 存在的问题

1、法律滞后

按我国现行法律规定, 外汇储备经营管理职责由中央银行及国家外汇管理局承担, 在现行法律条文中找不到明确授权中央银行及国家外汇管理局以外的其他任何机构有权从事外汇储备资产的经营管理活动的规定, 这意味着中投公司并没有充足的法律依据获得国家外汇资产的经营权。再比如, 中投公司是依据《公司法》成立的, 但无论是资本形成方式, 还是董事会确立等事项都与目前的《公司法》存在冲突。对于未来中投公司外汇投资业务的范围限定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文件。

2、市场定位模糊, 治理结构混乱

中投公司在公司挂牌仪式上曾表示, “中投公司将以境外的金融组合产品投资为主, 实现外汇资产的长期收益最大化, 同时继续向国内金融机构注资, 依法履行出资人代表职责”。这意味着中投公司将同时肩负海外市场投资和国内政策性投资两种角色, 既有经济任务也有政治任务。如何有效平衡自己有限的资源, 是中投公司面临的一大挑战, 也是公司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此外, 公司董事会和党委会两大机构有重复设置的嫌疑, 没有明确规定董事会和党委之间的职能分工、以及重大问题的决策程序和决策权分布。

3、缺乏良好的薪酬机制吸引人才

中投公司进行专业化、商业化运作需要招聘全球范围内的优秀人才, 因此必须给予这些人才市场化的薪酬水平。但目前中投公司的高管人员都来自政府, 他们在中投的薪酬虽然高于其他政府部门的同级别官员, 但是不可能直接与全球基金市场接轨。那么, 在高管人员和通过市场招聘录取的投资精英之间, 将依然存在显著的薪酬差距。如果薪酬差距不大, 就很难保证能够招募到高水平的基金经理。

五、政策建议

(一) 明确商业化、专业化与独立化的经营原则

谋求长期投资收益最大化, 平衡获取经济利益和实现国家战略两大目标, 但要注意避免基金投资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或战略意图, 以免授人以柄, 造成自身的被动。在决策机构设置上, 我认为政府可以仅通过董事会控制中投公司的经营, 取消党委会设置可以淡化中投公司政治背景, 有利于减轻国际上对“中投”的疑虑;如果董事会和党委会并存, 应该向外界说明两个机构之间的权利和责任的分工。同时, 引入外部专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投资人员, 分别负责市场研究、风险控制、薪资考核等, 以加强“中投”运行的专业性。在财务管理方面, “中投”巨大的利息成本应用资本金来偿还, 以避免决策层的机会主义思想, 也便于最终的业绩考核。在薪资设置上, 基本工资应参照国际标准, 分红与收益挂钩, 亏损也要有相应的薪资惩罚。

(二)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体系

一是要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收益率。二是要对投资产品的比例做严格界定, 在投资行业的选择上也要明确。三是要精心选择投资领域, 对投资于高风险类别资产的比例进行最高限制, 各种资产种类相互搭配, 分散风险。

(三) 在现有的架构下, 中投公司应该针对国内战略投

资业务和海外组合投资业务, 分别建立不同的绩效评估体系。对海外金融资产组合投资, 最好以美元计价基准进行绩效评价。

(四) 顺应国际社会规范主权财富基金投资行为的新

形势, 积极参与基金“行为准则”制定。完善基金信息披露机制, 保持适当透明度。在公司经营初期, 可采取向内披露重于向外披露的做法, , 从而把握透明度与盈利性之间的平衡。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 主权财富基金发展迅猛, 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活跃表现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主权财富基金规模日益庞大, 其资产投资策略对国际资本流动和资产价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而主权投资基金特殊的国家背景, 又使其投资动向引起美欧政府和各界的关注。当前, 我国主权财富基金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不断完善其运作机制, 积极应对外部监管环境变化对我主权财富基金的挑战。

关键词:主权财富基金,运行机制,中投公司

参考文献

[1]张明.主权财富基金和中投公司[J].金融体制改革, 2008, (02) .

[2]当前全球主权财富基金的发展态势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 2009, (02) .

[3]邹小芳.论主权财富基金的发展及其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J].经济师, 2009, (02) .

[4]邓瑞平, 詹才锋.论主权财富基金的运行、功能及其规制体系[J].暨南学报, 2008, (05) .

[5]周学海.主权财富基金的兴起与争论[J].国际论坛, 2008, (01) .

[6]叶楠.亚洲主权财富基金探析[J].亚太经济, 2009, (02) .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案 篇2

张 华

【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二的第二课,一共是四目内容,分别是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以及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以来中国军民在维护国家主权斗争中比较著名的几例。列强入侵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贯穿中国近代史的两条主线,也是本专题学习的重要线索,其中三元里抗英、黄海海战和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是会考要求的内容,需要学生重点掌握。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来看,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本课的主要内容,对列强侵华的相关史实有一定的了解,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在初中阶段所掌握的知识并不牢固,许多知识点已出现了遗忘;从学生学习兴趣来看,他们对战争史的兴趣不大,往往觉得战争史很无趣很难学,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一些视频、精彩图片的展示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停留在表层,在分析历史现象实质的能力上还有待加强。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分析探讨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概述三元里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英勇事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从图片、文字材料诗歌等方面提取信息,分析三元里人民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背景、经过及其意义。

⑵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列强无法将中国完全殖民地化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深刻理解维护国家主权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列举中国军民抗击外敌入侵的事迹 难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法学法】

学法有材料分析法、问题讨论法、情境体验法等,教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情境创设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等。

【课时课型】

本课是新授课,课时为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我们来看一下这个题目,大家从中可以得出什么信息?

谁?(中国军民),干什么?(斗争,为维护国家主权而斗争)有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说明主权受到了侵犯,我们在前一课内容中有讲到,大家回忆一 1 下我们讲了哪几次战争?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一次又一次侵华战争,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社会遭到了很大的破坏,但同时也涌现出一批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一起来学习一下近代以来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展开】 一、三元里抗英(板书、ppt)时间?1841年5月(鸦片战争的时候),地点?广州三元里(板书)我们说这件事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教师讲述:话说鸦片战争的时候,清政府抵抗不力,英军占领了广州,其中有几个英军跑到广州的三元里烧杀抢劫。你说别人都杀上门来了,如果换了你们,你们怎么办?(伸长脖子让别人砍?还是拿起武器做出反抗?)学生:反抗。

教师:对,人民可不是好欺负的,我们来看一下人民是如何反抗的?

教师讲述:从刚刚的视频中我们看到人民在三元里集合,一起包围了四方炮台。(ppt展示地图)四方炮台是英军在广州的基地,【思考】:在人民积极反抗侵略者的同时,政府官员在做什么?他们在帮着侵略者镇压我们的人民,说明面对列强的侵略,政府表现的卑躬屈膝,软弱无能。

抗英队伍被解散了,但是人民并没有放弃抵抗,我们来看一下他们是怎么说的?(书本《申谕英夷告示》),你们要是敢再来,我们不需要政府的官员、不需要政府出钱,我们自力更生,自己就要把你们这些猪狗不如的畜生给杀光。这就是三元里抗英的一个前因后果。那接下来我们来小结一下。(ppt)

1、时间?地点?(一起回答)

2、原因?(请同学回答)

学生自由发挥,基本上应该可以答道点子上。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我们说三元里人民为什么要抗英,有侵略才有反抗,正是因为英军的入侵,而政府又不能很好的保护我们的人民,所以人民只能自力更生,自己起来反抗,而它的一个直接的导火索就是英军跑到三元里去抢劫,激怒了当地的人民,所以我们说人民一旦发怒,那后果是很严重的。

Ppt原因:根本原因:英军入侵,清政府卑躬屈膝 导火索:英军抢劫三元里

那么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抗英运动具有什么历史意义呢?大家来看一下书本,书本上概括的很全面。第一句话是什么?(强调第一次)

之前在面对列强的侵略时虽然也有过抵抗,比如1841年初在广州也要中英双方的交战,但那些都是政府军队,而三元里抗英则是第一次由人民自发组织的大规模的反抗运动。这个考试很喜欢考第一次的东西,所以大家要重点注意一下这一条。第二句话是什么?表现了一种不畏强暴、抵御外辱的爱国精神。【过渡】:这个是三元里人民抗英运动,它是属于军、民中的民(板书),那我们中国的军又有怎样的表现呢?我们来学习第三目:左宗棠收复新疆和黄海海战(板书)首先了解左宗棠,(PPT图)1背景:

2经过:以时间段为线索。3结果和意义:

展示图片:左公柳 同时看课本30页的资料卡片 左宗棠的话语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一部分,那我们先简单回忆一下中日甲午战争(ppt图)中日甲午战争中比较重要的有这么几次战役。首先是1894年7月的丰岛海战,它是甲午战争爆发的标志。战争开始后,战场主要是在朝鲜半岛和海上进行。陆战主要在平壤,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海战主要就是黄海海战,它是中日海军的一次主力决战。我们重点了解一下黄海海战。首先它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1894年、黄海,看图,刘、丁、邓、叶、林)

这些人里面丁汝昌官最大,是海军提督,相当于是海军舰队的司令,他亲自下场指挥,结果开战不久就受伤了。然后由谁来代替他指挥?(刘步蟾)他是“定远舰”的管带,这个管带就相当于这艘舰的舰长,也就是船长。邓世昌是“致远舰”的舰长,叶祖珪是“靖远舰”的舰长,最后一个林永升是“经远舰”的舰长。他们几个人中在黄海海战里牺牲的是邓世昌和林永升。我们重点来看这个邓世昌。(图片)

在致远舰船身受损时,邓世昌选择了跟敌舰同归于尽,就是死也要拉个垫背的。结果运气不太好,被吉野号发射的鱼雷打到下沉。全舰250名官兵只有7个人存活,算一算存活率只有2.8%,据说当时邓世昌落水时并没有马上死,他的随从马上抛救生圈给他,被他推到一边,别的舰艇过来救他,他也不上艇,他的宠物狗很厉害,看到邓世昌落水,马上游到他的身边想要救他,但是邓世昌死意已决,觉得自己立志杀敌报国,现在能够死在海战中也算是求仁得仁,所以是一心求死,最后是抱着他的宠物狗“太阳”一起沉入大海,葬身大海了。这是何等的悲壮,可歌可泣啊!

那我们说整个黄海海战双方兵力互有损伤,大家可以看一下书本31页的表格,黄海海战打了5个多小时,最后是日舰率先撤退的。这时北洋水师的主力还是存在的,但李鸿章那个心痛啊,想想北洋水师5艘军舰被打沉,这可是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水军啊,于是他下了一个命令,让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结果让日军有机可趁,将北洋舰队围困在威海卫,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所以这里大家要注意一下,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的主力还是存在的,到威海卫战役后才全军覆没。(ppt图)这样就有一个问题了,你说我们也不缺少像邓世昌这样敢拿命去拼的官兵,我们的人也不比他们少多少,怎么到最后会全军覆没呢?来,我们来看这样两段材料,请大家思考一下,也可以同桌讨论一下,北洋水师最终全军覆没的原因。(ppt显示原因)

甲午海战后,清政府由于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的一项条款就是割让台湾给日本,对于这件事情当时有位诗人写了这样一首诗歌《春愁》

四、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春愁

丘逢甲 1896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请同学朗读这首诗歌,设问作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忧愁,是怎样的往事令他伤心难过,为什么四百万人要同一哭?

【师】:去年今日割台湾,台湾在1895年的马关条约中被割占了。那么面对被割占的命运,台湾人民是不是伤心一下,忧愁一下,哭一下就认命了吗?

【生】不是

【师】那么他们是怎么说的呢?

材料: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台民布告》

【师】:从这两个材料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台湾人民坚决反对将台湾割占给日本,决心要誓死保卫台湾。那么台湾人民具体是如何保卫台湾的呢?

结合ppt示意图讲解。意义:

充分表现了台湾人民坚强的意志和爱国精神,为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战争史上记下了光辉的一页。(书本上没有,留一点时间让学生写下来)

穿插关于钓鱼岛的问题;(PPT展示)过渡: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日益加深,清政府没有进行有力反击,此时,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反帝运动

义和团反帝运动兴起

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发展:结果:意义:(PPT呈现)

总结提升:史料展示:引出扶清灭洋。总结提升一二三。拓展提升。【反思探讨】

自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以来,泱泱中华迅速从世界第一把交椅跌落至被列强集体侵略掠夺、任人欺辱的悲惨境地,中华民族备受凌辱„„但是仍然没有被列强完全征服,没有沦为殖民地,反而不断抗争,不断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探索。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华民族正大步行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

你认为:中华民族没有被列强灭亡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请说出理由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十九世纪的交通运输能力较差;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个列强之间的矛盾;中国在西方人眼中是一个文明大国„„ 【结束语】

近代历史上奋勇抗敌的民族英雄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今天讲到的只是其中被记录下来的英雄的一部分,史书里还有更多的民族英雄,而事实上更多的是那些为了中华民族默默奉献或是牺牲的英雄,如果同学们有兴趣可以在课后收集相关材料做了解。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

中国主权 篇3

【关键字】国家豁免;绝对豁免;相对豁免;主权财富基金

一、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综述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7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将主权财富定义为一种“与私人财富相对应的,一国政府通过特定税收与预算分配、可再生自然资源收入和国际收支盈余等方式积累形成的,由政府控制与支配的,一般以外币形式持有的公共财富” 。而主权财富基金是指一国政府主要利用外汇储备资产创立的,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以提升本国经济和居民福利的机构投资者。它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外汇储备盈余,如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和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二是依靠自然资源出口所得的外汇储备,这种类型的主权财富基金常见于中东、拉美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三是依靠国际援助所获得的基金,如乌干达的贫困援助基金。

主权财富基金是近些年比较“热门”的一种国际投资方式,同时也是各国热议的话题。在2007年华盛顿召开的西方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上,主权财富基金作为一项重要议题被与会各国广泛讨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一度主张应对主权全财富基金加以约束,或者应针对其制定有关的行为准则,然而这一动议被设立主权财富基金的国家所否决。2008年彻底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主权财富基金在运作中的一些复杂问题。

个人认为,这种复杂性可以归咎于主权财富基金的特点,即主权财富基金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政府投资,其行为至少不完全遵从市场化的规则,同时其数额巨大,动辄上百亿美元,上千亿美元的也不再少数。如此大额资金流入任何一国市场或某个行业,被投资国完全不担心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的问题可能更为敏感。实践中,如同我们仍需要孜孜不倦向西方国家“解释”我们奉行“市场经济”一般,我国的主权财富基金也需要在各种场合被“强调”为一种完全市场化、商业化的投资行为。这不免让人觉得迷惑和担心:对外,我们会迷惑为何我国主权财富基金的市场化属性为何会引致被投资国的不信任,对内我们则担心这种来源于国家财产的主权财富基金在进行市场化、商业化运作的过程中风险几何。而后一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将我国主权财富基金视为一个完全的市场主体,其行为被视作完全的商业行为,从而使其罹于国家主权豁免制度,是否是必要或明智的抉择。

1.中国主权财富基金成立的背景及目的

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投公司),成立于2007年9月29日,注册资本为2000亿美元。其成立的背景主要是因为近年来我国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出现了持续的双顺差,同时我国的外汇储备由于中国人民银行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而进行的公开市场操作而出现了大幅飙升,如此巨额外汇储备的风险是巨大的:一是汇率风险。外汇储备中美元占了相当大比重,若其贬值,我国外汇储备经蒙受巨大损失。二是积余的外汇储备造成央行冲销压力过大、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泡沫趋势已经出现。因此,实现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便成为当务之急,于是中投公司应运而生,其目的在于“以境外的金融组合产品为主,实现外汇资产的长期收益最大化,同时继续向国内金融机构注资,依法履行出资人代表资格” 。

2.中投公司的组织形式和资金来源

首先,中投公司是根据我国《公司法》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准确一些,它是一家国有独资公司。采用这一封闭性公司形式是多数国家主权财富基金运作的惯例。性质上,中投公司是一个具备商业目的的商业机构,至少它不是纯粹的政府机构或部门。而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形式将股东数量限制在了一个较小的范围之内,相对于股份有限公司来说,其股东间人合因素更强,可以凸现国家作为股东在公司中的意志。

其次,中投公司所拥有的2000亿注册资本,并非财政盈余的直接注入,而是通过财政部发行1.55亿元特别国债,用融资所得款项购买了外汇储备后成为注册资本的。

3.中投公司的治理结构及投资策略

同世界上大部分主权财富基金一样,中投公司采用一种“三层”运作模式,我国称之为“一拖三”结构:中投公司作为母公司全资控股中央汇金投资公司、中国建银投资公司和境外投资子公司。具体地,中央汇金投资公司代表国家行使股东权利,集中管理境内银行、券商、信托等金融资产;建银公司负责处理不良资产;境外投资子公司则专职负责海外投资。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中投公司的经营目标是多元化的,即除了负责外汇储备的有效盈利外,它在境内还承担了改善金融机构内部治理这一国家职能。

正是因为中投公司肩负着实现我国外汇储备保值增值严峻使命,其在海外进行投资的安全问题才备受关注。国家主权豁免制度能够使得一国不受他国法院管辖,一国财产不受他国强制执行,在此意义上本人认为,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保护国家财产的方法。本文也旨在探讨这种方法能否适用于我国的主权财富基金,特别是在中投公司连续几单投资都严重“缩水”的情况下,其能否通过国家主权豁免制度来降低投资中的风险,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二、国家主权豁免制度的概念及豁免立场转变的原因

1.国家主权豁免的内涵及发展

国家主权豁免制度作为一项古老的国际习惯法原则,又称国家管辖豁免,它是指一国的行为和财产不受另一国立法、司法、政策等方面的管辖,即非经一国同意,该国行为免受所在国法院的审判,其财产免受所在国法院扣押和强制执行的制度 。

国家主权豁免制度产生于19世纪初的西方司法实践,至19世纪后半叶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可。在大约200年的发展过程中,国家主权豁免理论经历了从绝对豁免到相对豁免的转变过程。前者认为国家所有域外行为均应被认为是主权行为或公法行为,除非该国自愿同意服从领土国法院管辖,任何主权国家在外国法院都应享有完全的、绝对的豁免。而后者则认为并非国家的一切行为都可以被堂而皇之地豁免,它主张将国家的行为分成两类:主权行为和商业行为,而只有主权行为才可以被豁免。相对豁免主义首先被1976年美国《外国主权豁免法》所采纳,2004年《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豁免公约》对相对豁免主义表达了更强的倾向性 。

2.国家主权豁免立场变化的原因:主权背后的经济利益较量

国家主权豁免制度试图解决的是一个由经济引发的政治问题,绝对豁免到相对豁免立场转变的过程表面上是国家之间主权的冲突与平衡,但随着国家经济职能的重要性日益增大,主权摩擦的背后反映的是各国经济利益较量和妥协。

中国主权 篇4

(一) 主权财富基金的兴起、规模

主权财富基金 (Sovereign Wealth Fund) 是指由政府用外汇盈余、财政盈余等资金出资组建的专门性机构, 该机构负责出资的日常管理运用, 进行全球范围内的投资。

主权财富基金的雏形出现在1956年的基里巴斯。政府对当地鸟粪资源的出口强制征税, 并用这些税金收入组建了一只基金, 如今这只逐步积累的基金已经发展增值到52亿美元, 相当于基里巴斯这个小小岛国GDP的9倍。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全球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 政府贸易和财政收支状况的改善, 以及政府长期预算规划与财政支出限制政策的实施,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外汇盈余和财政盈余持续增加。为提高外汇资产的投资收益, 这些国家和地区逐步在满足外汇储备必要的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 将一部分外汇储备剥离出来, 单独成立专门的外汇投资机构, 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 主权财富基金逐步兴起。

截止到目前, 全球已有近22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约40只主权财富基金, 累计资产约3万亿美元。前20大主权财富基金所管理的财富总额就超过2万亿 (见下表) 。美国道富银行的最新研究报告预测, 未来五年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金额将较目前增长将近两倍, 达到5万亿美元, 到2012年, 主权基金规模或突破10万亿美元。

数据来源:渣打银行全球研究部

(二) 主权财富基金的特点

主权财富基金除了总额庞大、增长迅速、投资活跃外, 还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1. 浓厚的政府背景, 透明度较低。

主权财富基金本身是由政府设立, 由政府直接管理或委托管理, 并为其服务的。浓厚的政府背景使得对其进行监控非常困难。各国对其不同类型的主权财富基金的决策程序、战略目的和投资原则, 投资组合的确定及其调整, 以及针对主权财富基金的激励约束机制等相关披露少, 透明度低。

2. 影响日增。

主权财富基金规模庞大, 影响日增。尤其在金融领域, 重要性日益显著。从06年起, 这类基金已向西方著名的金融机构投资了数百亿美元。次贷危机发生以后主权财富基金在为全球市场提供流动性方面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美国银行 (Bank of America) 高级市场策略师约瑟夫·昆兰 (Joseph Quinlan) 形象地说, SWF (主权财富基金的英文缩写) 的含义几乎就是“救火队” (Salvaging Withering Franchises) 。

3. 风险较高。

为获得更高的预期收益, 一些资金主权财富基金是可能被配置到高风险、高回报的资产中。各国的主权财富基金在信息披露和透明度方面的欠缺使很多人担心主权财富基金的兴起是否会增加国际金融架构的体系性风险。

4. 投资领域日益多元化。

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组合已经从高等级的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 扩展到股票投资、房地产投资、私人股权投资等。例如新加坡GIC的投资组合包括了债券、股票、房地产、股权投资等各类资产;科威特KIA的投资组合中, 房地产基金占34%, 直接投资基金占17%, 股票基金占38%, 债券基金占11%。

(三) 主权财富基金的设立动机

各国设立主权财富基金的起点源于国家财政盈余、外汇盈余等国家财富的急剧增加, 不过动因却有所侧重,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追求国家外汇收入的中长期稳健增长, 降低其短期波动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即稳定型主权财富基金 (Stabilization-oriented Fund) , 如中东、俄罗斯等产油国的主权财富基金;二是帮助中央银行分流外汇储备, 缩小中央银行为应对外汇流动性过剩, 不得不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冲销操作的规模, 这些类型的基金被称为冲销型主权财富基金 (Sterilization-oriented Fund) ,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马来西亚、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设立的主权财富基金;三是积蓄当代财富, 为子孙谋福, 被称为储蓄型主权财富基金 (Savings-oriented Fund) ;四是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 追求实现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这些基金被称为战略型主权财富基金 (Strategy-oriented Fund) 。有的情况下, 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也可能综合体现一国的政治目的、战略目的、经济目的等。

二、主权财富基金投资威胁论

(一) 美欧等国对主权财富基金投资的限制

因其国家背景, 主权财富基金入市以来已引起投资目的国的警觉。以中东产油国科威特的主权财富基金为例, 1988年, 在科威特购入全球最大石油公司之一BP (英国石油公司) 逾20%的股权后, 英国政府对这个产油国将对英国石油将会施加的影响感到担忧, 迫使科威特将购股比例减少至9.9%。近年来, 美欧等投资目的国以担心新兴国家会借资产庞大的主权财富基金收购本国关键产业并威胁本国经济金融安全为由, 加紧对外国主权财富基金采取限制措施。

1. 美国。

2007年7月26日, 美国总统布什正式签署了《2007年外商投资与国家安全法案》, 新法案在外资并购的审查上规定了更为复杂的程序, 并扩大了审查的范围和强度。其明确规定, 外国投资委员会在审查外资时, 只有在确定外资入股的目的是单纯投资时, 才需要考虑10%的持股比例。也就是说, 倘若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 (CFIUS) 对外资的投资目的存有疑虑, 不论其入股多少, 都可以进行审查。同时, 外国投资者将被要求呈交关于以往在军队及政府部门服务的个人信息。

2. 欧洲。

在欧洲, 抵触情绪则显得更为强烈。德国是欧盟内部严管外国主权财富基金的积极倡导者。2008年8月, 德国政府通过立法草案, 将德国对外国投资的限制范围从工业领域扩大到电讯、银行和能源领域;同时, 设立专门委员会, 其职责是, 当一家由欧盟以外地区控制的基金可能收购一家德国关键性企业25%或以上股权的时候, 对此项兼并活动予以干预。根据法律草案, 外国投资者必须向德国经济部申报相关收购计划, 德国经济部有权在3个月内决定是否冻结该收购活动, 或对该收购活动附加强制性条件, 而裁决的依据则是该收购活动是否危及“国家安全”。

(二) 基于透明度的IMF主权财富基金投资行为准则

在美国和欧盟的敦促下, 2007开始, 国际组织开始为来自石油出口国和亚洲贸易顺差国的主权财富基金制定行为准则, 而2007年底以来爆发的次贷危机, 则促进了上述工作的推进。2008年9月, 全球20多家主要主权财富基金组织终于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的框架下达成了一份投资行为准则草案。该名为“主权财富基金普遍接受的原则和实践” (GAPP) 是一个自愿遵守的框架协议, IMF希望自己制定的行为准则有助于提高主权财富基金的专业性, 使它们能像私有投资基金那样运作。准则的内容大致涉及主权财富基金的结构、投资策略的制定以及有关确保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决策符合其投资策略。IMF还将就应披露何种金融信息、向哪些机构披露, 以及披露的频率提出建议。

与欧美强制限制主权财富基金的要求不同, 投资行为准则旨在对主权财富基金适用普遍有效的透明度标准、促进主权财富基金的专业化运作, 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三) 主权财富基金投资行为的性质

2008年6月, 咨询公司摩立特 (Monitor Group) 发布了最新研究报告, 对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行为进行调查分析, 与以往的传统观点不同, 调查的数据显示:主权财富基金在投资方向上尽量避开敏感部门和产业, 而并非以政治敏感行业为目标。从交易金额方面看, 各国的主权财富基金的46%投向金融业, 19%投向不动产, 11%投向能源和基础设施;从交易笔数看, 22%的交易发生在金融业, 18%在不动产, 15%在工业, 10%在IT行业, 另外10%在消费品。除金融业外, 交易数据并未支持主权财富基金以政治敏感行业为目标的观点。在运输、国家安全以及航空航天、高科技等领域的投资额不及交易总额的1%。事实上, 目前全球涉及国家安全的投资领域不但控制严密, 而且风险巨大, 对收益安全非常重视的主权财富基金根本不会轻易涉足。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主权财富基金是一种政府投资工具, 其投资行为是对国家财富进行保值增值的行为。与私人资本投资工具相同, 其同样要追求收益与风险的最优平衡, 同时适度兼顾长期发展战略。其在投资中不仅不应基于其政府背景而享有相对于私人投资者的融资优势, 而且应该也必须与其他投资者一样被同等对待, 包括保持适度的透明度标准和不被设定不合理投资限制。

三、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策略

我国的主权财富基金设立较晚。2007年,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下文简称中投公司) 成立。两千亿美元的资本金, 使得中投公司一经成立就成为世界第六大主权财富基金。作为中国外汇投资多元化的尝试, 中投公司成立不久即开展了对黑石、摩根士丹利等的股权投资。

次贷危机爆发以来, 欧美金融机构资本金严重不足, 股权融资需求迫切。主权财富基金在这种情况下成为最理想的融资对象。主权财富基金注资华尔街金融机构的案例络绎不绝, 例如阿布扎比投资局注资花旗、GIC注资瑞银、淡马锡注资美林。中投公司也适时出击, 向摩根士丹利注资。然而, 这可能仅是欧美国家在次贷危机恶化境况下的选择。从长期来看, 主权财富基金在全球市场的投资环境不容乐观。次贷危机平息后, 美欧政府对待主权财富基金的态度很可能再度发生转变。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压力会继续增强。另外, 金融市场波动性增加、国际收支失衡的持续以及逆转、美元中长期的贬值趋势对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也将产生不利影响。

在目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 如何合理运用这些资金进行有效的投资运作, 投资策略十分关键, 着重考虑以下几点:

(一) 发展目标

我国的主权财富基金发展的最基本目标应该是协助央行分流外汇储备, 冲销市场过剩流动性, 保值增值。在这个基础上, 根据国家的发展战略, 选择与国家的发展相配合的投资项目和投资策略, 为国家的发展提供资源支持。

(二) 运作模式

目前, 国外比较成功的主权财富基金都采用了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有学者认为, 目前, 中国的海外投资很容易受到政治的干扰, 加之中国的市场化程度、法律法规完善程度远远不够, 借鉴包括GIC在内的国际经验, 短期内看来并不可行。但是从长期来看, 市场化运作模式是主权财富基金发展的必然趋势。市场化运作要求中投公司本质上要做专业化的积极投资机构, 而不能是政府的行政机关, 要使他人相信基金是由专业投资经理来操控的。市场化模式有助于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消除政治疑虑, 减少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对外投资面临的各种阻力。

(三) 投资方式

中投公司的投资方式可分为自营和外包两种方式。从自营的角度来说, 中投公司可以直接投资于外国债券、外国公司股票, 战略性行业的股权、能源和初级产品等。从外包的角度来说, 由于受投资经验、投资目的国限制等原因, 中投公司可以与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等境外机构投资者合作进行金融产品组合投资。但对于境外机构投资者的选择要设定一定的条件, 以免受制于人。

同时, 对于敏感国家 (主要指OECD国家) , 尽量在开始的时候进行分散的小规模投资, 就像投资黑石一样, 并不追求话语权;而在一些相对不敏感的地区, 应当追求大数额控股, 追求话语权。

(四) 其他对策建议

1. 健全完善相关立法。

挪威、韩国、新加坡的主权财富基金, 在进行多层次外汇资产管理的过程中, 建立了完备的决策机制并且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相比之下, 目前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仅在第4条和第32条对外汇储备经营有原则性规定;而作为中国外汇管理基本法规的《外汇管理条例》对外汇资产的运用却没有规定, 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为了更好地有效管理和使用外汇资产, 国家有必要为此专门制定法规, 可以考虑制定《外汇资产管理法》、《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法》等法规, 不仅利于监管, 也有利于规范中国外汇投资公司的行为, 明确其职责。

2. 公司化、国际化运作, 增加约束机制和透明度。

我国主权财富基金应尽量进行国际化运作, 遵守国际规则并充分利用国际规则, 参与国际竞争;要加强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加强对基金高层管理人员的约束,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以更好的促进主权财富基金的高效率运作、提高投资收益, 同时, 要按照公司制的信息披露要求, 建立并披露其投资记录以说明其盈利动机。经验表明, 适当开放的透明度可以减少市场误解, 避免给一些国家落下“动机不纯”的口实。

3. 增强风险控制。

主权财富基金管理机构必须规避不当风险, 在寻求高回报和承担高风险之间取得最优平衡。有效的风险控制, 不仅可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 也可使投资组合将潜在回报最大化。

首先, 坚持审慎原则, 积极采取先进的风险评估和计量手段。

其次, 投资尽可能多元化和分散化。从全局来看, 投资方向和领域, 应与经济运行状况和发展战略, 配合国家重大政策和产业调整进行投资, 要在不同类的资产上有所分散。同时, 投资主体也可以考虑多元化, 除中投外, 建议央行、外管局再增加几个小的投资主体。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国家外汇投资公司面临六大挑战中国经济周刊200711

【2】王健君主权财富基金中国“入场”瞭望200728

【3】黎冰试析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上海金融200710

中国主权 篇5

在以主权国家为主要国际行为主体的国际社会,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国家主权这一象征或体现各个国家独立存在和发展的最高利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尤其是对在世界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迎接这一挑战,做出正确的战略抉择,直接关系到21世纪发展中国家的命运。本文试对这一问题做初步探讨。

一、 当代发展中国家国家主权的敏感性和脆弱性

国家主权是国家区别于其它社会集团的最重要的属性,指一个国家在不破坏其它国家权利及国际法原则和规定的情况下处理本国的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主权形成于近代资本主义产生、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出现时期。早期的主权理论主要解决的是国家内部的权力关系问题,随着民族国家间交往的日益增多,对外主权具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资产阶级思想家开始把主权与民族国家密切地联系起来,国家对外主权理论得到了发展。近代国际关系史上最早承认民族国家主权原则的国际条约是1648年的《威斯特伐尼亚和约》。

直到二战后,国家主权原则才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的基石。《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了“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和“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的原则。然而,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新老殖民主义仍然存在,它们不断以“维护人权”“人道主义干涉”为借口,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它国内政。

发展中国家自独立之日起就在为维护国家主权而斗争。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主权表现出如下显著特点:一是敏感性,二是脆弱性。

发展中国家国家主权敏感的历史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被奴役、受剥削、受压迫的殖民历史。

发展中国家国家主权的敏感还在于发展中国家为争取国家主权独立的民族解放斗争既艰难又曲折,其主权独立来之不易,并且独立后发展中国家经济上的贫困、落后和依附地位使政治上的独立常常受到威胁,主权完整常常遭到破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新老殖民主义者常常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政。

发展中国家国家主权的脆弱性来自内部制度的缺陷、体制的弊端、经济的`不发达,同时也来自对外部的依附性。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种资本主义虽然也受到资本主义普遍规律的支配,但与西方正统的、原生的资本主义相比,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混杂、国家垄断性与官僚性相交织、依附性与民族性共存的特点。也就是说,它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育不全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与封建土地关系、部落经济关系等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混杂在一起,社会经济结构极为复杂。它从一开始就实行国家垄断,由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调节和干预,通过国家政权扶植民族私人资本的发展,因而具有较强的官僚性。发展中国家的私人垄断组织多与本国当权集团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监督机制不健全,法律不完善,人民参政水平低下,极易产生贪污腐化、任人唯亲的不良后果。独立后,发展中国家为加快经济发展又必须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经济关系,吸取它们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而西方发达国家一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把它们拉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另一方面又害怕发展中国家真正强大,丧失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千方百计地加以控制。而事实上,在不平等、不公平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中,发展中国家很难摆脱被剥削的地位。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的这些特点,造成了其经济上的依附性和国家主权的脆弱性。

发展中国家国家主权的繁感性和脆弱

黄岩岛主权属于中国 篇6

黄岩岛是中沙群岛的一部分,向来在中国的主权管辖之内,过去从未遇到过挑战,一些国际专家也充分肯定了中国对黄岩岛的主权。即使是菲律宾,在1997年之前也从未对黄岩岛提出过任何领土要求,1978年菲律宾权威出版的地图,也没有把黄岩岛标为菲律宾领土。

黄岩岛历来属中国领土

中国对黄岩岛的主权可追溯到元初。至元13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平定南宋后,为在中国疆域内统一历法,诏令设立太史院,制订新的历法。主持太史院的就是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他上奏朝廷指出,治历之根本,在于测验,建议首先在全国各地“远方测验”。元世祖同意其奏,遂设监候官14员,分赴全国各地进行“四海测验”。这里所说的“四海”,指的是中国的全国各地,因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四海犹言天下,也就是全国各地。

当时的“四海测验”分两步进行。第一步选定先测的六个点,最南部的测量起点是“南海”,由南到北直至北海,分别测验其夏至晷景与昼夜时刻。第二步在东西南北四个远方测点进行测景,以互相参验;又在中部几个地方测验,以求远近的数值。

“四海测验”完全是在中国的疆域之内进行,它不仅是取得全国各地实测数据的一次科学活动,也是在全国范围内行使主权的一种表现。其中“南海”这个测点,既是选定先测的六个点的起点,又是位于以大都为中心的南北子午线的南端,故显得特别重要。元世祖于至元16年(公元1279年)3月27日敕令郭守敬亲自“由上都、大都,历河南府,抵南海,测验晷景”。郭守敬通过实测留下来的一些宝贵数据,就是我们今天考定其测点具体位置的重要科学依据。根据《元史·天文志·四海测验》中对“南海”夏至晷景和昼夜时刻的记载,可以推算出当时“南海”测点正是位于今中沙群岛附近的黄岩岛(即纬度15°07′N,经度117°51′E)。因此,中国在13世纪即对该地拥有主权的事实不容置疑。

抗日战争前后,中国政府多次重申对黄岩岛拥有主权,如1935年1月,当时的民国政府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出版的《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会刊》第一期,刊登了《中国沿海各岛屿华英名对照表》,审定公布了南海诸岛132个岛礁沙滩的名称,其中南沙群岛(即今中沙群岛)包括有Scarborough Reef , 即黄岩岛。4月,该委员会出版了《中国南海岛屿图》,亦把黄岩岛标在中国的领土范围之内。1936年,在白眉初编的《中华建设新图》一书中的第二图《海疆南展后之中国全图》,同样把黄岩岛标在中国的南海疆域线内。1947年,民国政府内政部方域司审定南海诸岛地名172个,并于12月1日由内政部通过中央社正式公布,次日見报。同年11月内政部方域司专门委员郑资约著《南海诸岛地理志略》出版,书末附有内政部公布的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其中中沙群岛包括有民主礁(Scarborough Reef);内政部方域司同时还印制了《南海诸岛位置图》,该图在南海海域的中沙群岛也标有黄岩岛。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政府组织对南海诸岛地名进行普查,中国地名委员会于1983年4月24日公布了《中国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其中中沙群岛包括有黄岩岛(民主礁)。这些事实说明,黄岩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一向在中国的主权管辖之内。

黄岩岛不在菲律宾领土范围之内

为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菲律宾宪法有关国家领土的规定。在1935年菲律宾首次制订的宪法中,第一条描述了菲律宾的国家领土,包括:根据1898年12月10日美国和西班牙缔结的《巴黎条约》割让给美国的该条约第三条所述范围内的全部领土,连同1900年11月7日美国和西班牙在华盛顿缔结的条约及1930年1月2日美国和英国缔结的条约中所包括的岛屿,以及菲律宾群岛现政府行使管辖权的全部领土。这就是说,菲律宾国家领土的东边界限是在东经127°,西边界限是在东经118°,即所谓的“条约界限”。而黄岩岛位于东经117°44′~117°48′,明显不在其范围之内,所以根本不是菲律宾领土的一部分。

菲律宾后来又分别于1973年和1987年先后两次修订了宪法,其中1973年宪法第一条有关国家领土的规定写道:“国家领土包括菲律宾群岛,包括所有的岛屿和水域,以及其他依历史权利或法律名份应属于菲律宾的所有领土,包括领海、领空、底土、岛屿礁层及其海底区域,菲国对此均有主权或管辖权。环绕、介于及连接群岛的各个岛屿间之水域,不管其宽度和大小面积,都构成菲律宾内水之一部分。”1987年宪法第一条另写道:“国家领土包括菲律宾群岛以内的一切岛屿和水域,以及菲律宾拥有主权或管辖权的一切领土,由其陆上的、河中的和空中的领域构成,包括其领海、海床、底土、岛屿礁层和其他海底的区域。群岛四周之间和连接各岛的水域,不管其幅员如何,皆是菲律宾之内水的组成部分。”这两个宪法有关菲律宾国家领土的规定大同小异,只是1987年宪法较1973年宪法的规定少了“历史权利或法律名份”等字眼,而强调了“菲律宾拥有主权或管辖权的一切领土”。就此而论,也没有黄岩岛。

黄岩岛位于马尼拉西北部,距离苏比克湾约135海里,菲律宾认为黄岩岛是在其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内,属其主权范围。这种辩解完全违背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宗旨和原则。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是陆地支配海洋,海洋权益不会产生领土主权。这意味着,沿海国声称海洋管辖权的基础是本国的领土主权,一个国家只能先有陆地领土,才能享有对海域及其底土的权利,不能因某一陆地领土在自己国家声称的海洋管辖范围之内而要求改变其原来的主权归属。

菲律宾仅看到黄岩岛与吕宋岛的距离在200海里之内,而无视黄岩岛的主权向来属于中国,如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岛屿的规定,黄岩岛同其他陆地领土一样可拥有自己的管辖海域。美国国际边界问题专家丹尼尔·兹瑞克(D. J. Dzurek)在谈到南沙群岛的美济礁时曾说过:“……菲律宾单方面声称的专属经济区,忽视了南沙群岛本身亦有建立专属经济区的可能,海域管辖权是由陆地领土主权派生出来,反之则不行。菲律宾声称侵犯其专属经济区,可能是想把管辖海域搞混,以获得国际上对其虚弱的主权声称的支持。”兹瑞克的这番说法,同样适用于黄岩岛。即使是菲律宾本国的法官,也认为菲律宾声称的专属经济区没有法理依据。1997年5月,当菲律宾军方以“非法进入黄岩岛附近的菲律宾海域”的罪名逮捕21名中国渔民时,菲律宾奥隆阿波市法院的一名法官埃利奥多罗·乌比亚达斯(Eliodoro Ubiadas)于7月中旬就驳回了菲律宾政府对这21名中国渔民的指控,他说,中国渔民被逮捕的地区无法确定为“属菲律宾的专属经济区”,“其主权归属在中菲之间尚未解决清楚”。

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对外投资策略简析 篇7

主权财富基金概念最早是指一些国家针对过多的财政盈余与外汇储备盈余, 成立了专门的投资机构来进行管理运作, 这样的机构被称为“主权财富基金” (Sovereign Wealth Funds) (Rozanov, 2005) 。至2013年1月底, 全球前20家的总规模达到4.77万亿美元, 占到总的65家 (总计5.190万亿美元) 的91.93%。其中前3家的总资产规模达到1.859万亿美元, 占到全球总规模的35.85%左右。中国的外汇管理局和中国投资公司的资产规模分别列第三和第五。

中国目前的主权财富基金主要是两家:一家是公开正式宣布成立的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以公司管理模式运营, 其对外投资信息相对比较透明。另一家是隐形的主权财富基金国家外汇管理局, 相比于中投公司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对外投资公开信息更少。这两家投资机构采取了不同的投资策略。

二、公开机构:中投公司

中国在2007年9月29日正式成立了中国投资公司, 以便在主要以美元计价的美国国债投资之外进行更加多元化的投资, 分散外汇风险并提高收益。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在2007年6月批准的一项计划, 财政部发行了当年2000亿美元 (按当时汇率共计1.55万亿人民币) 等值的人民币特种国债, 并用这笔钱向中国人民银行购买外汇, 以2000亿美元外汇的形式向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注入资本金。根据特种国债项目安排, 中投公司需要支付债券的利息, 利率大约为5%, 由于是人民币支付, 因此中投公司的利息支付还要面临人民币升值压力。2012年元旦前, 中投公司又获得中国人民银行500亿美元注资, 大部分已拨入中投公司旗下国际投资平台——中投国际有限公司账户, 央行将由此成为中投国际股东。

中投的成本压力常被简单放大。中美经济与安全委员会 (USCC, 2008) 给美国国会2008报告中认为中投公司筹资发行的人民币债券利率约为5%, 以2008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预期升值8% (注:实际升值9.5%) 算, 两项成本需要中投公司的投资收益达到13%以上才能实现收益平衡。但这份报告遗漏了很大的一部分投资去向, 这个中投公司有很大一部分投资是在其子公司中央汇金公司, 这个公司主要投资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本金, 到2011年12月末, 中投公司子公司——汇金公司分别持有国家开发银行47.6%、中国工商银行35.4%、中国农业银行40.1%、中国银行67.6%和中国建设银行57.1%的股份, 这些股份原来是中国人民银行所持有的, 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出售给了中投公司, 2000亿美元的资金合并汇金用去664亿美元, 改组中国农业银行注资400亿美元, 注资国家发展银行用去200亿美元, 真正投资国外的资金只剩三分之一多。中国这些国有银行其主要资产都是人民币计价的资产, 收益也主要是人民币计价的利润, 因此这部分投资几乎不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同时一般银行投资收益率要高于债券利率, 再加上股本增值收益, 中投公司在国内银行的投资收益相当可观。还有对国外的投资也不只是对美元计价的投资, 如用于澳大利亚这样国家, 转变成了澳元计价资产, 在过去几年里澳元对人民币升值, 这部分投资还有计价货币升值收益。因此没有分析清楚中投公司的投资方向只会过分放大中投公司的成本压力。

三、隐形的主权财富基金:国家外汇管理局

相比于中国投资公司资, 中国外汇储备相关的投资公开信息更加少。中国的外汇储备主要由外汇管理局下属机构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央外汇业务中心进行具体管理。

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央外汇业务中心是中国3万多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官方管理机构。中央外汇业务中心驻外机构包括华安公司、华新公司、纽约交易室、华欧公司、法兰克福交易室, 这些机构是具体负责中国外汇投资交易的部门。这些机构如何进行投资, 主要有哪些策略, 中国国内报道较少, 更多的信息来自国外一些研究机构的相关报告以及一些经济报刊信息。据美国USCC (2008) 报告, 中国外汇管理局传统投资很大一部分一直是收益低的美国国债和其他以美元计价的固定收益证券, 例如房地美和房利美债券和美国企业债券。

1、对美国国债的投资

尽管外汇管理局其他投资信息的不透明, 但有关美国国债的投资信息却相对完善。其原因是美国财政部每月对外国政府投资美国国债进行统计, 由于中国外汇管理局对美国国债的投资也很隐秘, 也曾出现遗漏统计外汇管理局投资机构在伦敦市场上购买的美国国债份额, 而造成低估中国持有美国国债规模的情况, 同时中国外汇管理局还可以通过第三方购买美国国债, 这些债券只会被记录在第三方名下。但相对于其他投资来说美国国债这项投资的公开信息还是最充分的, 其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发现, 根据美国财政部的统计, 在过去的10多年里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的额度逐步增加, 从2000年4月717亿美元到2011年7月创纪录的13149亿美元。当前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外国政府持有美国国债的第一大国, 并一直保持。当然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的额度也有小幅调整, 有些时候出现小幅下降。2009年8月至2010年5月出现一段时间的持续减持, 共计减持722亿美元。然后2010年6月当月增持2444亿美元, 月度增幅21.98%, 持有额度首次超过1万美元, 达到11121亿美元, 增持比例历年罕见。

中国持有美国国债占外汇储备的比重相对比较稳定。从上图可以发现这个比例一直在40%附近波动, 月度均值为37.7%。也有2006年8月从39.8%开始下降, 到2008年5月下降到最低点为28.2%, 为历史最低点。从上图可以发现这期间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额度依然是稳步上升, 因此只能说明这个期间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幅大大超过了购买美国国债的增幅。在此之后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在外汇的比重再一次回升, 到2009年7月达到43.2%。最近持有美国国债的额度占外汇储备的比重比较平稳, 在35%左右小幅波动。在长达10多年的时间内中国持有美国国债占外汇储备的比重保持这样平稳, 从而验证了中国外汇储备对外投资时利用了资产组合策略。同时对美国国债的配置比例期间虽有一些波动, 但这个策略长期来看还是得到了严格执行。虽然最近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出现贬值, 但作为资产组合的美国国债的配置比例受影响幅度不大, 主要是因为美国国债作为世界最大的国债市场, 不论流动性还是安全性都很好的满足了中国在全球外汇储备投资时配置安全资产的需求, 没有真正意义上可以起同样作用的替代资产。相比于欧债和日本国债的长期表现, 更加突显出美国国债在中国外汇储备资产配置中的不可替代性。

2、对外证券投资

中国外汇管理局如何在全球市场配置证券资产的信息很少。相比于美国国债投资被美国财政局高度关注, 同时信息也相对集中易收集之外, 关于外汇管理局利用外汇投资证券的信息非常少, 很多都是零星的出现在各大经济报刊杂志上, 没有比较系统的公开统计信息。

由于外国许多国家对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抱有很大的偏见, 同时也为了不对市场产生冲击, 中国外汇管理对外的投资一般不公开信息。同时由于只是一般性持有, 不追求控股权, 在当地的管理政策当中也没有达到3%比重需要报告的要求, 因此在外国现行政策下也不需要报告相关信息。当国家外汇管理局通过香港的附属机构——华安公司收购3家各自不足1%的股份 (约为1.76亿美元) 时, 这些投资并未公布。根据汤姆生金融公司 (Thomson Financial) 的消息, 国家外汇管理局还通过香港国安公司购买了英国巴克莱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英国天然气公司、吉百利、TESCO、联合利华和其他公司不足1%的股份。

四、本文小结

本文研究发现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投资策略有以下几点:一是低信息公开, 这主要也是为了减少对市场的冲击;二是不以控股权为主要目的, 这可以增强资产的流动性, 并降低东道国的抵触;三是对美国国债的投资主要是出于最优资产组合的考虑, 需要低风险高流动性资产。

摘要:本文对中国两大主要的主权财富基金投资情况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这两大机构投资信息公布较少, 操作隐秘, 但遵循一般资产组合投资策略。

关键词:主权财富基金,债券投资,证券投资

参考文献

[1]谢平, 陈超.谁在管理国家财富?[M].中信出版社, 2010

[2]Rozanov, Andrew, Who Holds Wealth of Nations?[M]Central Banking Journal, 2005 (5)

美国主权信用降级后再说中国高外储 篇8

美元走弱是长期趋势

美国缺乏的并非流动性, 而是偿债的能力, 或者说创造财富的能力。

美国政府所借之债, 不是用来生产、建设, 而是主要用来支付利息、社保支出。长此下去, 终不可维持。不说别的, 单是利息也会越滚越大。这是美国的最大问题。在经济全球化中, 面对发展中国家庞大的廉价劳动力的竞争, 按说美国的高工资、高福利是不可能维持的, 可是因为政治上不允许, 调整很难进行。而这正是美国问题的症结之所在。想想看, 有了钱, 你会在美国投资设厂吗?不会的。工资那么高、负担那么重, 怎么可能有竞争力。拿今天流行世界的苹果ipad来说, 虽然产品设计在美国, 但是生产组装还是要在中国来完成。总不能让大多数美国人都去做高端的产品设计和开发吧。因此, 不可维持的高工资、高福利不去除, 美国的竞争力就无从找回, 创造财富的能力也无从回归。在美国遍地可见“made in china”的商品, 但在中国, 你能见到多少美国货?这不是贸易收支平衡的问题, 更不是汇率导致贸易收支平衡的问题, 而是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和创造财富的能力问题。所以, 降低美国主权信用评级, 决不是一件偶然事件, 而是或迟或早一定要发生的必然事件。

美国这个问题的根本解决之法, 是紧缩财政, 降低不可维持的高福利, 但这在政治上很难行得通。虽然美国两党已达成了在未来十年减少2.7万亿美元财政赤字的协议, 但是落实情况还有待观察。替代的办法:一是增加税收, 但这个办法政治上不允许, 经济上也不可行;二是增发货币, 通过通货膨胀和美元贬值来“埋单”。美国债务中有40%是对外债务。全世界持有美元, 然后反过来购买其国债。虽然民主国家惧怕通货膨胀, 但是由于美国发行货币, 货币不会全部留在国内, 而是会流向新兴经济体, 因此这实际上减轻了美国发行货币的压力。这决定了美国靠发行货币进行融资的可能性极大, 宽松货币政策会维持, 美元贬值走弱是长期趋势。

不能简单说高外储就是错

美元走弱、外储受损不可避免。不过, 不能简单说贸易顺差、高外汇储备就是错。

一个人, 在身强力壮的时候是要做些储蓄以备老来之用的。在一个人口结构正常稳定的社会, 中青年人储蓄, 老年人、青少年消费, 储蓄和消费始终是协调的。这样的社会, 不需要借助国际社会来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可以追求国际收支平衡、追求贸易平衡。

中国社会的人口结构不是正常稳定的状态。新中国成立后, 人口经历了爆炸式的增长, 最直接后果就是在一段时期内适龄劳动人口比重大幅度增加, 少儿抚养比例和老年抚养比例相对下降。加之人口短时期猛增之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少儿抚养比例远低于正常水平。在一段时期内, 中国社会必然呈现显著的青壮年特征, 必然在整体上呈现储蓄大于投资的局面。作为国家整体, 储蓄大于投资就表现为贸易顺差。在这段时期内, 中国经济是不可能靠自身维持充分就业下的均衡增长。

过去20多年来, 中国经济就处于这样的时期, 目前仍然处于这样的时期。

今天, 我们享受人口红利愈大, 未来老龄化问题也会愈严重。那时消费率自然会上升, 储蓄率自然会下降;经济的储蓄就会小于投资, 贸易收支一定会呈现逆差。

不可否认, 中国的贸易顺差有制度和政策扭曲的成分, 成分可能还不小, 但是基本上这是一个享受巨大人口红利、呈现显著青壮年特征的国家在进行储蓄。储蓄, 是为了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中国虽然拥有众多的人口, 但是人口本身是不能“储藏”的。今天人口是资产, 可以创造收入, 50年过后, 同样的人口还是资产吗?还能创造收入吗?储蓄, 是人们年轻时通过努力劳动、创造产品并卖出去后所积累的财富, 通过储蓄财富, 间接地“储藏”劳力。没有今天的贸易顺差, 难道让人们在无所事事中老去吗?没有今天的贸易顺差, 当人们年老时都喝西北风去?

现实境况与应对措施

面对美国经济复苏乏力, 美元贬值走弱成为长期趋势, 当然要考虑降低贸易顺差。但是, 要降低的可不是因为人口红利而实现的贸易顺差, 而是因为政策扭曲所导致的贸易顺差。

导致中国贸易顺差的一个重要制度因素是经济软预算约束严重, 这使得中国经济容易出现投资冲动和产能过剩。为此要保护产权、加强法治, 避免政府介入具体的经济活动。

导致中国贸易顺差的另一个重要制度因素, 是体制性消费压抑。对此必须提升国内的消费需求。但要提升消费需求, 就要增加日人们的收入。人们没有收入, 让人们消费那是笑话;反之, 人们有了收入, 不让人们消费也不可能。为此, 要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中政府占比高的现状, 让人们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受益者;要将土地等重要生产要素界定给个人, 让人们不只是劳动收入的获得者, 同时也成为资产性收入的获得者。同时还要完善各种社会保障体制。

各种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扭曲性政策, 也是中国贸易顺差的重要原因。为此应减少甚至取消出口退税等出口鼓励政策, 当然更应减少甚至取消关税等进口壁垒, 放开进口。

这一切都是改革, 不是宏观调控。中国不需要什么西方的宏观经济理论。

对于那部分因人口红利而产生、必须要实现的贸易顺差, 从外储保值的角度讲, 资产多元化无疑是一个重要选项。但是也要清楚, 不可能根本改变美元资产占主体的储备格局。这是因为:一是欧债、日债更不安全, 美债相对还算安全。例如, 日本公共债占GDP的比重达到了200%。二是其他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大、风险更高, “中投”做不了。藏富 (外币) 于民, 让人们经营外汇是没有经过思考的胡说八道。人民币升值, 人们不可能愿意持有外币。三是除了美国国债, 没有那么庞大的“优良”资产可供中国进行外汇储备投资之用。

可悲的是, 因人民币升值而导致了热钱流入。今天它把自己卖给中国银行, 明天它用同样的人民币向银行要求多得多的美元。这部分钱增加愈多 (外储因而也增加) , 中国财富损失愈严重。但人民币升值不是经济问题, 而是一个政治问题。有什么办法?唯一能做的是抑制国内资产泡沫, 不要因为分享资产泡沫盛宴而加大热钱流入和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压力。

中国主权 篇9

关键词:主权债务危机,债务风险,对策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上已经发生数次债务危机,债务危机给各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创伤。从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进而延伸至全球的经济危机,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进一步叠加放大。次贷危机爆发已经两周年,但是经济衰退的阴影仍然覆盖全球经济,中国也不例外。接连爆发的冰岛、迪拜、希腊等国的债务危机给世界敲响了警钟,目前危机的覆盖面遍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主权债务可能引发新的全球危机。穆迪公司认为,主权信用风险成为2010年全球经济最严峻的威胁之一。迪拜世界债务危机还可能引发国际资本市场对整个新兴市场国家主权风险的重新评估,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外债规模,特别是短期外债余额在近年来有攀升趋势,在当前环境下如何防范债务风险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中国外债的现状

1979年之前,中国奉行的是“无外债原则”,改革开放之后,吸引外商投资,发展对外贸易带来了外债规模的增长。2001年加入WTO之后,中国逐步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外商来华投资规模迅速增长,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外债中的贸易信贷数额随之上升。2006年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也纷纷进驻中国,其在境外的融资也相应地带来了外债规模的增长。截至2009年末,中国的外债余额为4 286亿美元。

(一)外债余额及外债风险指标

近年来外债规模及相应的风险指标如表1所示。

注:1.数据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和《中国宏观经济变量跟踪分析》2009年第四季度报告。2.从 1998 年开始,原使用的“国民生产总值”数据调整为“国内生产总值”数据,以前年份数据均按《中国统计提要 1998》中公布数据进行了调整。计算负债率时按当年平均交易中间价折美元。

从表1可看出,从1994年末的928.1亿美元到2009年末的4 286亿美元,除了2000年之外,外债余额一直都保持着上升趋势,15年间增长了3.61倍,年均增量为223.86亿元,大部分年份都保持着2位数的增长率。2008年开始,中国的外债增幅大幅放缓,特别是2008年末到2009年第一季度,外债余额下降了378.4亿美元,较2008年末下降了10.1%,延续了2008年以来外债规模小幅下降的趋势,而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外债余额止降反升,增长了218亿元,反转了外债规模下降的发展势头。2008年底至2009年第一季度外债规模的下降主要是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进出口贸易增速放缓,加上全球流动性不足导致进出口商的贸易融资规模下降,因此主要是短期外债规模下降。另外,鉴于经济危机,很多银行将融资渠道转向国内,也带来了外债余额的降低。2009年第二季度至年末,贸易信贷和登记外债余额也都保持着上升趋势,与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的万亿元投资计划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分不开的。外债的累积给经济运行增加了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危机后的经济复苏。

衡量外债风险的三大代表性指标为偿债率、负债率和债务率,这三项指标从1994年至今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偿债率的国际警戒标准为低于20%,1994-2008年,中国的偿债率一直是在警戒线之下的,2006-2008年这一指标一直在2%的水平左右,远远低于警戒标准。而负债率和债务率两大指标从1994年开始一直保持了下降趋势,也分别低于国际警戒标准20%和100%,从这三项指标的数值来看,中国的主权债务风险目前还处于可控制的状态,尚未触及国际警戒线。

(二)短期外债清偿能力变化

回顾历次新兴市场发生的债务危机,绝大多数都与短期外债规模过高相关,中国的短期外债占比在2009年末达60.5%,远远高于国际警戒标准25%,不排除诱发债务危机的可能。

从图1可以看出,在2001年之前,中国的短期外债占比相对较低。2001-2007年短期外债占比逐年上升,这主要跟2001年中国对外债口径进行调整,将三个月以内的贸易信贷纳入外债的统计范围(3)以及贸易信贷规模逐渐增大有关。截至目前,中国并未出现债务偿付困难,主要是因为中国拥有充足的外汇储备(4)。尽管中国短期外债占比较高,但是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余额之比已达到893.8%(国际警戒标准为100%),外汇储备甚至可以覆盖整个外债余额,因此外债流动性风险并未突显。2008年末短期外债比前年降低了2.6%,但2009年这一指标却经历了57.7%—59.2%—59.3%—60.5%连续四阶段上升时期,目前这一比例已是国际警戒标准2倍以上,接近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有关国家的水平,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三)外债余额主要构成

中国的外债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登记外债余额,借债主体包括国务院部委、中资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中资企业、外资企业及其它机构。另一部分为贸易信贷,主要是进出口项下的延期支付和出口预收等贸易融资。2004-2007年,贸易信贷的规模在不断上涨(见表2),并且其在整个外债规模中的占比也在不断上升。2008年末,贸易信贷余额较2007年末下降190亿美元,2009年3月末,数额降至841亿美元,减少了300亿美元,贸易信贷余额从2008年开始下降主要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影响,进出口贸易下降,同时进出口商的资金流动性不足,导致与贸易相关的外债规模下降。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贸易信贷又继续上升,并在年末达到1 617亿元,占外债余额的比重上升到37.73%,这说明危机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减弱,国家对经济的刺激计划逐步缓解了贸易困境,未来贸易信贷有进一步上升的可能。

在登记外债余额中,中资金融机构和外商投资企业占比较大并且数额也在逐年增加,说明中国金融机构从国际市场融资的能力越来越强,外商投资企业也更加肯定了中国的投资价值。外资金融机构的外债余额有下降的趋势主要是受到2008年11月公布的《关于加强非居民企业来源于我国利息所得扣缴企业所得税工作的通知》和新修订的《营业税暂行条例》两项政策的影响,外资银行境外拆借成本上升。加上外资银行已获准可以全面从事人民币业务,很多银行将融资方向从国外转向国内,并且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上流动性不足,进一步降低了境外融资规模。中资企业的融资规模较小且波动性较大,说明国内企业从境外市场上融通资金的能力有待加强。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从境外融通资金,既可以给企业带来更丰富的资源,又便于企业将“触角”延伸到国际市场。

单位:亿美元

注:1.数据来源为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2. 2004 年和 2005 年中资金融机构的数据为中资银行和中资非银行金融机构加总而得,外资金融机构的数据为外资银行和外资非银行金融机构加总而得。

另外,在登记外债余额中,2004-2007年国务院各部委外债占比分别为18.4%、17.4%、15.7%和14.5%,可见占比较小,并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由此可知在中国的外债余额当中,真正的主权外债占比也是比较小的,大部分的外债都是集中在私人部门和地方政府,尽管有国家主权信用做担保,在金融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中,仍然具有较大风险,特别是在中国存在典型的预算软约束,债务风险发生时会出现“倒逼”中央政府的现象。

二、当前外债格局的原因分析

(一)不断累积的外债是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是自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出现外债的,在改革初期,很多国家奉行的是举债发展战略,举借外债最重要的目的是弥补经济建设的资金缺口。改革开放至今,外债在中国经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新兴市场资本投入的回报率较高也是吸引外资进入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外债的构成来看,贸易信贷占外债的比重越来越大,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加工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断增强,贸易项下的延期付款和预收款项也相应增加,导致外债规模的上升。从微观经济主体的角度来说,私人部门包括金融机构和企业,由于业务拓展和技术更新的需要,逐步走向国际市场进行融资。而地方政府出于竞争等动机也开始举借外债发展经济,提升地方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

外债是一把“双刃剑”,通过举借外债可以缓解国内资金困境,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外债余额的持续累积也会增加经济运行的风险,一旦缺乏偿债保证,就可能酿成债务危机,影响主权国家的财政平衡和信用等级。

(二)短期外债占比过高主要归因于外债结构

2001年以后中国按照国际标准调整了外债统计口径,短期外债占比不断上升,增长主要来自于贸易信贷项下和境内外资金融机构的短期外债。在中国的外债结构中,贸易信贷占比超过三成,并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除贸易信贷之外,主要的外债集中于中外资金融机构和外商投资企业。金融机构的业务规模扩大,从境外融资的需求也会增长,并且都以短期信贷为主,这些都推高了短期外债的总体规模。对于外商投资企业而言,通过境外举债拓展业务的需求也在加大,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外企更倾向于境外融资。人民币升值、加息等政策使得人民币融资成本上升,也刺激内资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持有美元负债,降低资金成本。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蓬勃发展使得国际热钱蜂拥进入中国市场,也是造成外债余额持续增长的原因之一。在中国,长期债务与短期债务之间的比重是失调的,短期外债严重超标,可能引发债务的期限结构风险。虽然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增长较快,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之比仍处于安全线内,但是不能因为外汇储备规模庞大而放松警惕,须考虑短期外债的结构、资本管理的力度和警惕投机资本乘虚而入。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夕,韩国、马来西亚等就出现大量热钱进入的现象,并且在其各项外债中,短期债务占比较高。因此过高的短期债务及其较快增长,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三)外债统计口径和风险指标尚不完备

中国的外债统计口径在2001年作过调整,但是目前的统计口径没有纳入人民币对外负债,包括在境外市场发行的人民币债券和各类人民币金融产品以及境外机构在国内的人民币存款等。随着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逐步增强,这类债务也会相当可观,不容忽视。另外如担保、外商投资企业未分配利润和已分配未汇出利润等各类隐性债务也未纳入外债统计。如果将人民币对外负债和各类隐性债务纳入外债统计口径,外债规模可能会大幅上升。

目前从传统的负债率、债务率、偿债率三大指标来看,中国的主权外债还处在可控制的范围内,但是不管是从外债的来源、期限结构或是币种机构来看,中国的外债形势并非十分乐观,特别是短期外债的风险信号已经发出。在外债的管理中,风险指标体系的不完备也会造成对风险特别是潜在风险的忽视。从外债流入和流出量来看,中国的外债流入量和流出量都是相对较多的,而外债的净流入保持在一个较小的规模,使得外债余额有一个相对平稳的趋势,因此对于频繁的巨额外债流入流出也需要进行风险控制,防止出现“借新债还旧债”的现象。

三、防范主权债务风险的对策

(一)国际货币体系亟待改革,汇率制度趋于浮动

在冰岛国家破产之后,多个国家面临债务危机,而作为次贷危机的源头———美国却仍旧平安无事,这是因为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绝对优势地位。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散之后,并没有弱化美元的世界中心货币的地位,而黄金的非货币化进一步推动美国经济向着一种靠美元换取世界其他国家资源的债务经济发展。从1982-2007年的26年中,只有1991年美国是经常项目顺差,其余25年持续出现经常项目逆差,持续的收支逆差导致美国累计的债务负担越来越大。

从图2可以看出,尽管美国的GDP非常高,但是美国的外债总额逐年增加,并且占GDP的比重很大,特别是2007年以后,达到了95%左右。美国的巨额债务支撑了其经济的增长,但是巨额的外债负担并没有让其陷入债务危机的困境,最主要原因在于美元的中心地位,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以及全球的外汇储备中都占据着绝大多数的比重,并且美国在国际市场融资几乎不存在困难。因此,国际货币体系亟待改革,美国次贷危机所造成的后果却让全世界为其买单,这是非常不公平的。在当前危机的背景之下,各国应该协力削弱美元的霸主地位,建立多元储备体系,让多种货币参与到国际结算中,平衡美元的地位。对中国来说,可以适度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提高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体系中的地位。

从阿根廷、冰岛债务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为了维持相对固定的汇率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因此,建立更加灵活和浮动的汇率制度是必要的,政府应当适当放松对汇率的调控力度,维持国内的政策独立性,防止出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互“捆绑”的现象。

(二)外债流动性风险需要控制

中国短期外债占比逐步增加并且超标,可能诱发债务危机。在亚洲金融危机前,大量短期国际资本流入,进入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等投机性很强的市场,造成了大量的泡沫累积。而在危机之后,这些资本又迅速撤出,使得企业出现大量坏账,濒临破产。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发展中国家国内的金融市场较不发达,容易出现外债的“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对于中国来说,尽管外汇储备比较充足,但是短期外债占比相当的高,一旦银行业和企业出现大量的坏账,必然会出现短期的偿债高峰。国际资本的冲击不仅会造成资本市场的泡沫,也会使金融机构和企业面临巨大的外债偿还负担,甚至于破产倒闭。

(三)加强外债管理,建立外债风险预警体系

中国从1998年以后才建立统一的政府外债管理机构,时间比较短,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规范的外债管理机制。在充分利用外资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该进一步完善外债的管理制度。借鉴国外外债管理的经验,政府、企业与金融机构三方要加以配合,对外债实行总量管理、分类监控。

鉴于传统的指标对危机的预警作用不大,因此应该总结历次危机的经验,建立健全外债风险预警体系,将宏观经济指标、债务指标等各类指标纳入监测范围,特别是不再局限于外债的静态指标,而应着重于外债动态分析,通过对外债流量进行动态监控,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各项外债的数额、流向以及风险。另外,要将各项指标分类细化,合理设定指标的临界值,定期测量风险发生的概率,以达到风险预警的目的。同时,所有借债主体都要提高风险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建立汇率风险对冲机制,如可以利用远期外汇协议、货币互换等来规避汇率风险。引导外债资金流向经济效益高的产业和部门,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外债使用效率的同时降低偿还风险。

(四)努力提高主权信用评级,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能力

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S&P)、穆迪(Moody’s)和惠誉{Fitch}在进行国家主权评级时,主要是基于对一国政府的未来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的预期,包括该国用以本币计价的财政收入来偿还债务的能力和意愿以及利用外汇储备来偿还以外币计价的债务的能力和意愿。

2008年12月份以来,不断有主权国家的信贷评级遭到下调,从最初的西班牙、葡萄牙、俄罗斯到最新的希腊。希腊的主权信贷评级已被降至垃圾级别,被降级的国家股市暴跌、货币急贬以及反映主权债务违约风险的信用违约掉期(CDS)上升,金融市场动荡加剧。而日前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标准普尔公司宣布,确认对中国“A+”的长期主权债信评级以及“A-1+”的短期主权债信评级,同时指出,如果金融业等关键行业的状况持续改善,中国的主权债信评级可能进一步上调。主权信用评级代表着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信用等级,与其在国际市场中的融资能力密切相关,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的资金需求。因此,应提升本国货币的国际形象,提高主权信用评级,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能力,降低主权信用危机发生的可能。另外也应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信用评级机构,构建自主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

参考文献

[1]段彦飞.美国债务经济的国际循环[J].美国研究,2008,(4):53-64.

[2]史文璟,穆文婷.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国际债务与我国应对方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5):7-10.

[3]魏清.警惕短期外债风险[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113-117.

中国主权 篇10

资料显示,1907年清廷水师提督李准南巡,在南海岛上竖立石碑宣示清廷在南海的主权,并上报朝廷。1934年和1935年,官方下属的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陆续公布《中国南海诸岛屿中英文对照表》和《中国南海各岛屿图》,宣告中国对南海的主权,世界各国均无异议。日本政府曾宣布台湾高雄州高雄市领辖南海诸岛,称之为“新南群岛”。对此,当时美国派驻菲律宾总督曾说,美国是继承美西战争之后的美西和约而领有菲律宾,这里面没有南海各岛屿,所以南海诸岛跟他们无关。

1946年,国民政府从日本手上接收西沙、南沙群岛,并在数个岛屿上立碑宣示主权。1947年公布《西、南沙群岛范围及主权之确立与公布案》,明确中国领有南海的最南端为曾母暗沙。1948年,中国政府公布的“行政域图”中,划定十一段线。以上材料公布之时,世界各国没有任何异议。现存档案资料充分证明,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府正式从日本手上接收了南海,且经常派舰队巡弋,世界各国均未表示异议。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关国家在南海开展测量、飞机事故处理等活动前,均事先报请台湾当局同意。国际民航组织曾请台湾当局提供南海地区的气象报告,以便各国航班飞经南海地区。这些资料都说明,各国认可南海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目前资料证实,菲律宾从未拥有对南海的主权,且在1950年公开承认南海主权属于中国。1950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南岛后,整个东南亚为之震动,菲律宾曾有人主张菲律宾政府先出兵占领南海上面的几个岛。当时的菲律宾总统季里诺在1950年的5月17日对各国记者说:南沙群岛虽影响菲律宾的安全,但主权属于中国,菲律宾不便采取行动。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中国主权】相关文章:

主权观04-15

主权原则04-21

主权财富05-09

主权危机07-01

主权债务违约06-30

用理性捍卫主权04-08

主权基金论文范文05-09

经济主权论文范文05-09

主权担保贷款范文06-05

主权基金论文提纲11-15

上一篇:丰富初中生数学体验下一篇:经营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