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权债务违约

2024-06-30

主权债务违约(精选四篇)

主权债务违约 篇1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是2007年8月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次贷全称为次级抵押贷款, 是指美国房贷机构针对收入较低、信用记录较差的人群设计的一种住房贷款。围绕次贷形成了一个金融创新链条:居民向商业银行等房贷机构申请住房贷款, 房贷机构又将贷款卖给“两房”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 后者再将贷款打包处理成次级抵押贷款债券, 卖给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养老金、对冲基金等在内的全球投资者。其间, 保险公司如AIG等还为这种次贷提供保险。这种保险以CDS的形式在金融市场继续流通。次贷市场的繁荣类似链式反应, 而繁荣的破灭也与之相对称, 危机以链式反应的形态破灭。2004年至2006年美联储为控制通涨连续加息, 次贷购房者的还贷负担不断加重, 越来越多的次贷购房者无力还贷。随着2007年初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萧条, 房贷机构形成了大量的次贷坏账;“两房”、投资银行、全球各类投资者手中的大批次贷由于失去偿付来源而大幅贬值。由于许多投资银行采用20—30倍的高财务杠杆经营, 无法承受这样的亏损, 纷纷破产。美国金融体系受到极大破坏, 通过各国对美国权益投资的风险敞口和国际贸易往来进而波及全球。

金融危机引发了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全球各大股市大幅下挫, 冰岛面临国家破产, 俄罗斯一度休市, 印尼暂时无限期休市。针对这一境况, 各国纷纷出台救市计划, 通过了一系列大规模金融救援方案, 包括联合降息、为银行再融资提供担保、向银行注资等手段。金融危机爆发一年后正当情势似乎有所好转的时候, 迪拜主权财富基金迪拜世界于2009年11月27日宣布债券违约。似乎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并未消散, 反而产生了持久的共振效应, 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深入。

二、危机对金融理论和实践的深远影响

世界金融危机和主权财富基金违约的影响将波及现代金融理论、风险控制、金融市场监管、金融信用体系、政府信用和治理能力等多个方面, 并将持续一定时间。

现代金融理论把金融视作一个自生自发、不断创新、螺旋上升的体系。此次金融危机却警告说, 一层层趋向上层做金融创新的同时也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 上层的金融产品可能严重脱离它的基础产品。衍生品市场链条过长, 而基本面被忽略, 使风险不断放大。美国的次级抵押信贷本基于房屋的实际需求, 但被层层衍生成不同等级的资金提供者的投资品种。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 市场形成了基于房价持续不断上涨的预期。这种预期滋生出过度的投机性需求, 次级按揭客户超出其还款能力进行投资决策。一旦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 进入下行周期, 则违约涌现, 危机爆发。因衍生链过长, 市场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管都变得相当困难;因金融体系存在的外部性, 局中人对系统性风险的意识相当淡薄。长链条固然广泛分散了个体风险, 却累积起了巨大的系统性风险, 危机爆发后的共振效应更为强烈。

(一) 风险控制的缺位

一方面, 提供次级抵押信贷的房贷机构对放贷条件的审查过于宽松, 大量放款给缺乏偿款能力的客户;另一方面, 申请次级抵押的信贷者缺乏风险意识。在美国申请次级抵押的信贷者中, 许多人不计未来按揭成本, 申请了自己本无力偿还的房贷, 住进自己本无力购买的房屋。许多购房者利用过度宽松的放贷条件在没有真实住房需求的情况下进行连续的投机炒作牟取暴利, 并带动了大批的追随者仿效, 使得泡沫激增。此外, 现有的会计准则在测量金融机构风险时缺乏前瞻性, 导致风险无法通过会计信息体现。

(二) 金融监管的缺失

此前的金融监管模式采取监管权下放, 减少金融管制的方式。金融监管权下放到金融机构内部, 由金融机构进行自律监管。金融危机暴露出金融机构的这种自律监管的局限性。金融机构按照自身个体风险进行决策时, 倾向于忽视市场系统性风险的累积。而金融创新和金融产品的层层衍生, 导致了新风险的产生, 形成了金融监管体系的盲点。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创新和新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释放缺乏应对方案。

(三) 信用体系的脆弱

金融危机暴露出即使是成熟的金融市场, 信用体系存在着重大的缺陷。随着市场泡沫的加大, 冒险投机成功的羊群效应, 导致市场的盲目自信情绪, 使得信用评估严重偏离实际信用能力。再加上金融的外部性, 滋生出大而不倒的自信和对政府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依赖心理, 从事金融投机活动的有限责任和无限收益之间的不对称性, 导致了市场的集体非理性行为, 使得整个信用体系为短期的情绪所左右, 失去客观中立的地位。

(四) 政府信心的重建和治理能力的提高

政府赤字和国债规模的膨胀影响政府宏观经济调控能力, 政府常常在通涨和萧条之间陷入两难抉择, 政府的立场也如市场情绪一般摇摆不定, 政府不稳定的货币利率政策导致市场预期的剧烈变动。对于一些金融体系脆弱, 外贸依存度过大的小国而言, 金融的动荡直接导致政府的财政危机, 甚至造成国家破产和主权财富基金的违约。国家破产和主权财富基金的违约又通过货币信用的丧失导致更严重的金融动荡, 会使整个宏观经济陷入混乱。目前为止, 如何应对国家破产和进行国家主权基金的监管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国际难题。

三、预测、展望和进一步的分析

当前, 对金融危机的发展和宏观经济的复苏可作如下预测:一是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的最终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 是极多金融机构、经济组织和政府监管当局综合博弈的结果, 并且仍将通过外贸和跨国投资关系在国际间传导;二是危机通过信用体系的重建、监管制度的改革等微观层面环境的变化会改变微观金融运动结构和宏观金融体系的发展方向;三是金融风险的释放和经济泡沫的破裂将在长时间内改变市场的预期, 短期市场情绪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低靡, 国际投资和全球经济增长将有所放缓, 某些国家和地区有可能改变宏观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

金融危机和主权财富基金违约也会对推动金融理论的再造和国家金融法律制度和政策变革产生重大影响。金融的外部性问题将受到更大的关注, 金融监管的体系面临重大的革新, 会计准则需要改进以更清晰地体现风险, 市场信用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地完善, 国家债务规模和国家的金融责任应该受到更加严格的界定和规范。

对于我国来说, 这次金融危机更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是从总体上来说, 我国并未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大创伤, 我国在世界上的金融地位将显著提高;二是此次全球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方案将为我国采取宏观调控措施、进行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提供宝贵的经验;三是国际贸易格局的改变提供给我国一个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中国制造形象的机遇;四是我国可抓住这个机遇, 吸收国际金融科技人才, 促进国内产业国际化;五是通过援助陷入困扰的国家和国外金融组织、企业组织, 实现经济扩张, 有利于解决国内流动性过剩、投资过热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帕德玛.德赛.金融危机:蔓延与遏制[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霍华德.戴维斯, 大卫.格林.全球金融监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3]Wurgler, Jeffrey. (2000) Financial Markets and the Allocation of Capital,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主权债务违约 篇2

所谓主权债务指的是一种以国家信誉作为主要担保方式通过债券的发行而形成的债务形式,一般情况下发生在主权国家中。但由于这类债务主要产生在国际的相关机构或者是国外的政府中且多为货币的形式,所以这种债务形式往往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借款主权国家自身的信誉降低,那么主权债务危机就可能因此产生。基于此,主权债务危机的定义应为以国家信誉作为主要担保方式的债务国不履行或无法履行债务责任而产生的风险。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与美国债务风险的成因对比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成因

就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来看主要包含以下几点:首先,由于货币形式的逐渐统一,往往会导致那些使用同一货币的国家跋足现象的产生,除此之外,受欧洲央行对货币统一调控的影响,这部分国家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其次,虽然这部分国家使用的是统一的货币形式,但各国之间的经济实力还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各国之间的经济实力优劣明显,对整体的经济发展造成限制;最后,在危机发生时,欧洲这部分使用统一货币形式的国家仅能依靠其他成员国的帮助,这导致危机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甚至会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由于国家众多在处理一些重大问题时往往需要各国民众共同决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危机解决的时效性。

(二)美国债务风险的成因

相较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而言美国债务风险有着其特殊性,其主要成因包含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美国货币在国际上占据着相对较高的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美国债权范围的扩大提供有力条件,但同时也造成了潜藏危机的出现;其次,受“凯恩斯经济理论”中扩张新政策思想的影响,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采用的都是这种政策形势,但从实质情况来看,这种政策形势往往只能适用于经济萧条的背景下,但美国在具体实施中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这一前提条件;最后,财政赤字也是造成美国债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之所以会出现财政赤字,主要是美国的财政结构存在明显的刚性特征,影响了其收入的增长导致美国不得不通过借债的方式来缓解国内的危机。

二、我国应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与美国债务风险的方式

(一)我国应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方式

首先,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产生,以欧元为货币形式的国家经济其发展将受到一定的限制,为有效应对这一危机,这些国家往往会采用对外贸易的形式,此时作为经济实力较强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无意外会成为这些国家的首先目标,对此,我国必须针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现状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在做好对外贸易的同时,有效避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可能带来的间接风险。

其次,人民币升值是现阶段国际市场非常明显的预期,因此,当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产生时我国可能会迎来大批量的短期资本,这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在这一时期内所承受的冲销压力,极易造成资金流动过剩的现象产生。基于此,我国就应当根据本国的基本国情为刺激经济的增长及危机的退出制定相应的对策,以避免因资本的短期增长而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

再次,受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为提高自身经济在国际市场的稳定性就必须以多元化的方向为引导,增持以欧元为主的.外汇资产。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产生,使欧元会出现贬值甚至还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出现持续的贬值,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以多元化为主要形式外汇储备难度。除此之外,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元的地位,这给我国货币形式的国际化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最后,尽管相较于其他的主权国家而言,我国的债务问题明显距离国际所界定的L险标准还有着一定的距离,但在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金融危机发生所带来的影响往往是全面性的,基于此,我国则应当提高警惕,针对我国实际的财务情况制定相应的预警机制,以及时有效的对风险做出应对。

(二)我国应对美国债务风险的方式

首先,根据国际经济市场形式及时转变本国经济的增长模式,确保从根本上减少我国所持有的外汇储备。基于美国债务风险,我国的金融形势应快速实现外需到内需的转变,并采用有效的激励方式鼓励激发本国内部的投资与消费需求,从根本上减少国内企业对外贸易的依赖性。

其次,通过有效的方式对我国的外汇储备进行管理来提高国内经济形式的安全性。针对美国债务风险的产生,我国针对外汇储备的管理可采用藏汇于民的方式,基于实际条件允许的背景下,在确保企业可持有外汇的同时给予其充分的支配权。除此之外为提高我国整体经济的安全性,基于外储投资我国应转变以往仅以美国国债为主的局限性,而选择更加多元化的投资目标。

再次,提出合理的附加条件。就目前来看,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出现越发频繁,因此选择美国国债对我国而言反而更有安全性,但为了从根本上预防经济危机的产生,提高国家经济的安全性,基于还需购买美国国债,我国还应再提出科学合理的附加条件。比如,可设计相应附加条款明确规定美国需赎回其全部国债的条件并针对两国的贸易往来要求美国减少其国内的保护政策。

最后,针对国际金融市场形式的转变我国应随时给予关注确,确保能及时针对国际金融市场形式的转变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一方面,我国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对国际上的各类热线进行监控;另一方面,针对国际金融市场形式的转变制定有效的调控机制,确保将国际金融市场形式转变下资产的波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而提高我国整体经济的稳定性。

三、结语

无论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还是美国债务风险,都会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相应的不稳定因素,且会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但由于中国的债权大多来源于美国,因此相较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而言美国债务所带来的风险程度往往更大,因此如何做好经济调控规避风险时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何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与美国债务风险的比较分析[J].欧洲研究.(04).

[2]陈欣,马莉.欧美主权债务问题的比较分析与前景展望[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02).

主权债务违约 篇3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带给“中国式主权债务”的思考

■ 金文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

主权债务是指一个国家以自己的主权为担保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或者其他国家借来的债务,因为是以主权为担保,所以主要体现为政府负债。而当一个国家政府不愿意或者无力继续履行债务职责,也就是政府负债总额接近或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国际收支逆差比重升高,政府赤字居高不下时,就可能引发主权债务危机,甚至导致政府破产。

一般而言,国际上对主权信用风险采用六个评价指标:一是财政赤字率,即赤字占GDP比重,一般以不超过3%为警戒线;二是债务负担率,负债余额占GDP比重,一般以不超过60%为警戒线;三是经常项目赤字占GDP比重,一般以不超过8%为警戒线;四是由利率水平和经济增长率决定的未来债务负担和偿付能力;五是财政债务依存(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出与当年到期债务还本付息之和),一般以不超过30%为警戒线;六是国债偿还率(当年国债还本付息/当年财政支出),一般以不超过10%为警戒线。这其中分别反映财政可持续能力、债务规模、债务融资能力的财政赤字率、债务负担率和经常项目赤字占GDP比重这3项指标最为重要。如果这些指标急剧恶化,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风险就非常大。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演变过程

2007年7月的美国次贷危机直接导致全球许多相关金融机构破产、投资基金关闭、股市剧烈下滑,伴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全面紧缩,危机也很快由美国迅速波及世界其他国家。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首先在冰岛爆发,接着是爱尔兰,进而陆续蔓延到地中海沿岸的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到2009年12月,当以上四国相继公布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GDP的比率远远高于欧盟《马斯特利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所规定的3%和60%的上限时,欧元区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全面爆发。

冰岛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外债规模超过1383亿美元,而其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93.7亿美元,以冰岛大约32万人口计算,这大致相当于包括儿童在内的每名冰岛公民身负43万美元债务。冰岛国内三大银行由于资不抵债,被迫由政府接管,银行的债务也就升级为主权债务,国家长期主权信用被全球三大评级公司降低至“垃圾级”,至此冰岛濒临“破产”。

希腊政府在2009年11月对外宣布其财政赤字与GDP之比高达13.7%,对即将到期的200亿欧元国债可能无法实现再融资;12月惠誉评级机构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由“A-”降为“BBB+”。投资者由于担心政府对总额为3000亿美元到4000亿美元的国债无力偿还,开始大规模抛售国债,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全面爆发,并且至今继续恶化。

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四国占欧盟GDP总量的37%左右,在2008年底四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值从平均不足4%飙升至9%,公共债务占GDP的比值从平均65%上升至90%;在2009年12月主权信用被遭受置疑,信用评级从“稳定”下调至“负面”。

爱尔兰2010年和2011年的政府财政赤字占GDP比值接近15%,国家银行的坏账损失比例更是高达32%,公共债务占GDP比值从2010年的95%上升至2011年的96%。标准普尔评级机构将爱尔兰的长期主权信用从“AA-”下调至“A”。

东欧国家由于国内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负债水平一直较高,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下,政府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穆迪评级机构在2009年就降低了乌克兰的评级,后来又有匈亚利、罗马利亚等国降低了评级,东欧国家的事实上也存在主权债务问题。

按欧盟《马斯特利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欧元区成员国必须将赤字控制在GDP的3%以下,负债余额占GDP比重一般以不超过60%为警戒线。从表1和表2可以清楚地看出,正是在2008年遭受金融危机之后,无论此前其财政状况如何,欧元区五国的政府债务都严重超出了GDP的60%的参考“警戒线”,政府赤字都超过、甚至远超过GDP的3%的参考“警戒线”。

表1 2006~2011年欧元区五国债务占GDP比例(单位:%)

表2 2006~2011年欧元区五国政府赤字占GDP比例(单位:%)

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形成机理及其原因分析

从上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演变过程来看,其最直接的表象就是各国的财政赤字、公共债务占GDP的比值均超过欧盟《马斯特利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水平。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发生的实质在于政府负债规模远远超过其财政负担能力与调控能力,从而引发赤字节节攀高、债台高筑的恶性循环,进而深刻影响国家经济复苏和深入发展。

(一)主权债务危机形成机理

宏观经济学认为政府行为是促进市场有效运转和经济平稳运行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凯恩斯主义的政府行为所包含的假设条件就是政府行为正确且有效,认为政府应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在消费方面,政府可以采用税收、利率、收入分配等手段对消费倾向施加导向性的影响,提高消费倾向;在投资方面,凯恩斯主张,国家一方面采取措施刺激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国家直接组织投资,通过对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双管齐下的导向性刺激,以实现整个社会接近充分就业。而且,凯恩斯还主张赤字财政政策,他认为政府扩大支出时,不应增加政府收入,而应采取举债支出的办法,举债支出可以使社会致富。在凯恩斯看来,扩大政府的上述职能是避免危机的唯一切实可行的办法。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已由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国际金融资本主义阶段,资本的增值方式也通过传统的货币——商品——货币的方式转变为以货币——货币的方式来实现资本家财富的快速增长,财富和价值的增长越来越偏离实体经济,经济体系日益趋于非理性化,经济泡沫越来越大,一旦泡沫破裂,就会引发大规模的金融危机,2007年7月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这样。当金融危机出现时,各国政府为了避免金融上层建筑的崩溃,被迫介入,投放大量的资金以挽救脆弱的金融体系,最终就会造成政府债务不断的增长。

政府职能与作用的发挥必然需要财力的大力支持,政府大量投入资金,财政收入就会陷入捉襟见肘的困境。从上世纪80年代南美、1998年俄罗斯、2001年阿根廷和2008年欧洲各国发生的主权债务危机来看,财政赤字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抵御金融危机、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在全球金融市场出现显著的流动性失衡与经济衰退时,市场越来越把应对危机的期望寄托在政府身上,期望政府的注资能够有效地稳定金融市场和扩大国内需求,以刺激经济复苏和快速增长,这就必然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形成经济危机——政府干预——财政赤字——经济危机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

(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形成原因分析

1.美国金融海啸直接导致欧洲各国经济重创。美国作为全球经济的霸主,2007年7月的一场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在此大背景下,全球经济衰退,各国为防止美国金融危机的蔓延、振兴本国经济,纷纷采取经济刺激举措,因而扭曲了资源配置,加上财政收入锐减,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水平普遍大幅上扬,成为美国次贷危机的延续。政府的刺激计划其实质就是各国政府借新债还旧债,以债治债,借债投资。表面上使得经济回暖,但是并未解决其核心问题,反而造成财政赤字攀升,同时政府的过分干预使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局面最终以债务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政府的举动激发了全国大罢工,不仅使得原本就不足的民众信心更加锐减,还进一步影响了社会稳定,形成恶性循环,加剧了危机的产生。

2.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存在缺陷。欧盟各个国家经济差距较大,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德国、意大利、法国等经济较为发达,他们利用地区意识和价值优势,享受着统一货币政策带来的好处;而希腊、爱尔兰等经济较为落后,资源配置不合理及配置效率低下,使之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较大。希腊、西班牙、爱尔兰等国进入工业化时间较短,受自然资源的限制,整体结构不合理,经济结构单一:希腊以旅游、造船业为主,西班牙以房地产、旅游业为主,爱尔兰以农业为主,他们对工业品进口依赖度较大,对外出口基本被德国、法国垄断,出口缺少附加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品。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投资者对欧美等国的信心普遍下降,相反的,由于新兴市场国家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加上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及优厚的税收政策等吸引了大批投资者,再加上欧元升值也打击了其出口,导致贸易赤字逐年扩大。以希腊为例,希腊的经济基础主要是以海运、旅游等外需型产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这些产业都具有较高的周期性。随着全球制造业不断向新兴市场转移,欧洲制造业不断失去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希腊海运市场急剧萎缩,航运业2009年的年收入下降了27.6%,旅游收入快速下滑。2009年赴希腊旅游的美国游客减少了24.2%,同时欧盟成员国进入希腊的游客也锐减了19.3%,来自两地的旅游业收入分别减少16.2%和14%。这些支柱产业的萎缩直接导致了希腊财政收入锐减。

3.高福利,加之人口老龄化,财政支出负担过重。欧洲一向以高福利闻名于世,包括高工资、高津贴、高补助等。较高的福利待遇导致了社会劳动效率低下,使得政府支出过大,加重了政府负担,进而导致了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美国次贷危机以后,欧洲各国的产业竞争力显著削弱,政府为维持国民福利,避免引起公愤,一般都通过增加赤字或负债解决问题,这为危机的爆发留下了诸多隐患。加之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导致政府财政赤字不断增大、政府债务日益加大,已经达到足够引发危机的程度了。

4.各自为政的财政政策,单一的货币政策,缺乏有效地风险管理机制。欧元区是目前世界上区域货币合作的最高形式,欧元区的统一货币具有降低成本、增加贸易便利性、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虽然欧元区的货币政策是统一的,掌握在欧洲中央银行手中,但是伴随而来的则是各欧元国放弃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其财政政策取决于各国政府。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分散的财政政策,是欧盟统一货币制度的内在矛盾。欧洲中央银行以保持价格稳定为首要任务,这就意味着,联盟内的各国无论本国经济发展如何,必须以稳定物价作为核心目标。这种欧元区各成员国的实行同一货币制度即统一的货币政策,却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的状况,于是就形成了政策的错配。国家对宏观经济运行调控的两大重要手段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遭受外来冲击时,对于完全丧失独立货币政策的欧元区国家,就无法通过货币贬值、降息等货币政策手段来刺激经济,而只能通过财政政策即扩大财政支出、增加预算赤字来促进经济增长、应对危机。另外,由于统一的货币政策,当其中任何一个国家出现债务危机,必定会由于金融传染效应而使整个欧元区都面临困境。风险管理应做到预防为主、治理为辅,而不是在风险发生后才进行事后弥补。所以当危机爆发后,虽然各成员国都拿出了救市计划,但为时已晚,收效极低。

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式主权债务”的启发

(一)“中国式主权债务”的现状及其风险

“中国式主权债务”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债务,包括地方债券和地方投融资平台债务。中国在2008年为了缓解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实施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计划,同时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2011年6月国家审计署发布第35号公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2010年底,有78个市级和99个县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高于100%,分别占两级政府总数的19.9%和3.56%,各类政府融资平台企业达8000多家,涉及项目3000多个,截至2010年5月底,所有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已超6万亿元,在GDP中占比接近20%。虽然我国目前整体债务和财政赤字远低于国际公认的风险临界点,2009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低于3%,总体债务水平低于GDP的20%。但是,由于地方债务大部分投向了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到期的贷款基本上都无法归还,再加上地方债务的偿还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较大,随着我国房地产调控的日益深入,加上目前房价下跌,地价已经不保,以往依靠推动土地价格上涨和房地产泡沫形成的“土地财政”模式将可能难以为继,这意味着未来地方政府用于偿债的资金来源面临萎缩的较大风险,即预期中的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将大幅下降。一旦地方政府无法偿还债务,由地方政府债务违约行为导致的“中国式主权债务危机”便会发生,最后不得不由中央财政和中央银行兜底埋单。由于这些债务多来自于银行贷款,因而地方政府的违约行为也将导致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产生流动性风险。这样,地方财政风险会传递为中央财政风险和金融体系风险。

(二)防范“中国式主权债务”演变为危机的对策

1.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负债与收入匹配,不能过度负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殷鉴不远,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所以要防范中国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首先必须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控制。要从法律上赋予地方政府适度负债的必要性和合法性,明确规定地方政府负债的最高限额,并适时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与突发性事件做出恰当的调整。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必须严格控制自身的负债规模,负债要与收入相匹配,必须依照预算法平衡预算,认真做好各级债务的测算和偿债平衡工作,要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呆账和坏账进行及时清查,从财政和金融两方面切实做好债务风险的防范工作。用融资平台的方式避开法律的监管是短视行为,将增加长期经济运行的系统性风险。地方政府要建立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对现实存在的债务规模与风险要及时进行识别、定性与定量分析,风险监控系统或部门依据确定的负债规模与风险控制标准,对出现问题的部门与机构发出警告,追寻引发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纠正与化解措施,实现地方政府可持续融资的同时保证债务风险最小化。

2.改变现有的出口战略,切实提高国内消费水平。中国经济是以出口为主,GDP总额的30%以上来自于外需贡献,所得收入的70%以上是以美元形式进入中央银行成为国家外汇储备。一旦国外市场发生变化或者美元资产贬值,都将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外汇储备水平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中国要改变目前这种外向型经济状况,一方面要改变现有的出口战略,将主要出口国由欧美国家逐步转向亚洲国家及世界其他新兴市场,出口产品应以目前的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逐渐向附加值高的出口产品转变,通过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和传递,实现中西部地区的崛起,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家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扩大内需,降低税收水平,提高居民收入,改变现有分配模式,让大众真正分享经济繁荣带来的成果,做到“藏富于民”。同时,鼓励民营经济以内需消费为导向,从根本上拉动内需,这样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才能不“受制于人”,在国际金融冲击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1]赵晋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下的国际经济形势展望与我国的对策[J].国际贸易,2010(7):43-46

[2]陆岷峰,张惠.政府适度负债规模的研究——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到中国地方政府负债风险谈起[J].南都学坛,2011(05)

[3]丁纯.希腊主权债务危机下欧洲复苏前景及对全球和中国的影响[J].信息,2010-夏季号

[4]楚钢,洪灏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下一个拉美危机?[R].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投资策略周报.2010-02-08

[5]吴国培,马冰.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对中国的启示[J].发展研究,2010(07)

[6]潘晓惠,陆岷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启示[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7]王燕,赵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形成机理及对中国的启示 [J].经济研究参考,2010(48)

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探析 篇4

关键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欧元区政策协调;货币政策;社会福利支出

中图分类号:F039 文献标识码:A

一、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过程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在动荡与不安中艰难前行。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爆的全球经济动荡在经历了若干阶段后迅速从美国本土蔓延至全球各个主要经济体,而在大陆另一端的欧洲首先感受到了丝丝凉意。2008年10月北欧小国冰岛,由于其银行系统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积累了大量不良资产,银行的破产潮导致政府对到期债务无力偿还,这一举动又导致了国际评级机构对冰岛政府的主权信用评级的急剧下滑。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瞬间袭击了欧盟成员国中其他一些财务不稳的国家,爱尔兰、葡萄牙、希腊等等国家都面临了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债务面临违约的风险,整个欧罗巴大陆陷入一片恐慌中。这就是由美国次贷危机为起点的,引爆欧洲的第一轮主权债务危机。

二、欧洲债务危机的进一步发展与原因

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除了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而显现外,其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在于长期来欧洲内部的种种问题。

(一)滥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过度使用货币政策,造成货币的超发,流动性的泛滥。当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时,又不得不收紧流动性,但此时面对种种现实问题,包括大量到期债务等,使欧洲各国在面对货币政策时陷入两难的境地。事实上,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的背景下,凯恩斯通过研究得出的一个成果。虽然对大萧条的成因并没有定论,但大多数经济学家认同当时货币的过度紧缩是成因之一。这一结论使得欧洲各央行在面对欧洲债务危机时,为了避免重蹈当年大萧条的覆辙,采取了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然后,有一个事实是他们忽略了的,那就是当今的金融市场和当年的金融市场是天壤之别,现今的金融市场杠杆化严重,同时,各央行在平時正常年份一般也都会采取适当的扩张手段,并不会像上世纪大萧条时期那样过度收紧货币。因此,当今的央行应该更审慎的使用货币扩张手段。

(二)过度的社会福利支出也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诱因之一。虽然对高福利的争议不断,也很难判断其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影响,更进一步的,高福利不光是个经济政策的选择,更是一个社会政治为题选择,我们无意评价这个政策本身,但过度的高福利使国家财政支出大大增加的确造成了财政的重大负担。我们以希腊为例,由图一可以看出,希腊的财政赤字每年都在增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福利开支。这不能不说是欧债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欧盟委员会的数据显示,到2050年,希腊的养老金开支将上升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2%,高福利使得一部分希腊人不愿意出去工作,而宁愿在家等待政府救助,这种过于优越的社会福利制度也是造成财政赤字严重和政府债务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希腊的社会福利支出规模与希腊的政府财政赤字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从工资水平上看,尽管希腊GDP增速始终徘徊在1%~2%之间,但实际工资增速却一直高于5%当经济危机来临时,政府收入显著下降,但政府的财政支出却是刚性的,甚至是有所增加的,那么巨额的财政赤字就将是不可避免的。[1]

(三)欧元区政策协调的困境也给欧债危机埋下伏笔。欧元自1999年诞生以来,一路坎坷不断,但没有任何一次坎坷比在2008年开始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带来的影响更大。由于欧元区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决策主体过于分散,各个国家除了有责任和义务遵守欧元区的财政纪律外,出于本国利益和现实情况的考虑,往往会制定出违背共同货币利益的政策。美国经济学家、被称为供应学派经济学之父的马丁·费尔德斯坦在《欧元与稳定公约》指出,“欧洲现行的集中货币政策和各国分散财政政策的组织机构,使各成员国有一种推行大规模的持续财政赤字并提高负债对GDP比率的强烈倾向。”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本次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欧盟也在反思这一现象。由于在欧元区,面临债务危机威胁的国家众多、甚至法国和英国都存在爆发债务危机的可能。上述国家GDP占欧元区的35.2%,欧盟的25.9%,且仅2008年其债务总额就已经高达25228亿欧元,体量巨大,无以承担。欧盟如果选择救助,必将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另外,如贸然出手,则会造成逆向选择,变相鼓励希腊这类欧元区外围弱国长期放任财政赤字,绑架区内严格执行财政纪律的和经济状况较好的国家,这也是为何作为主心骨、且当初牺牲坚挺马克入欧元区的德国迟迟不愿出手的主要原因。[2]

三、后欧洲债务危机的反思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经过将近3年的发展,期间跌宕起伏。如今随着欧债危机的中心焦点希腊获得第二轮援助协议的“过关”,希腊债务问题的解决取得了一定进展,整个金融市场的恐惧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然而据高盛集团统计,2月欧元区整体将面临1203亿欧元到期债务,3月到期债务规模更将达1488亿欧元,为全年最高水平。今年随后几个偿债高峰期分别为4月、7月和10月,到期债务分别为1272亿欧元、1111亿欧元和1008亿欧元。[3]因此暂时的平静过后一切都未可知。

本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从最初的北欧小国冰岛开始,最后蔓延至几乎整个欧元区,危机深重。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如下四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要正确认识到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从凯恩斯理论诞生至今,整个经济学已经发生了多次重大革命,政府作为经济政策的制定与管理部门应该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不能仅仅抓住凯恩斯这一根救命稻草,事实上经济的发展最终只取决于技术水平的提高,制度的完善。我们要牢牢抓住现在经济转型的契机,痛下决心,在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面前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事实证明,滥用凯恩斯理论的后果无异于饮鸩止渴。

(二)对目前热烈讨论的亚洲区货币一体化保持清醒的头脑。蒙代尔(Mundell)和麦金农(Mckinnon)的最优货币区理论认为,只有成员国在资本和生产要素流动性经济开放度、经济互补性、市场一体化、政治文化制度等方面趋同的情况下,加入共同货币区才可能带来最大的福利增进,在条件不成熟时勉强加入可能得不偿失。[4]纵观亚洲区目前各国的现状,离蒙代尔等人所说的资本开放度,市场一体化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理想契合还有相当距离。盲目推进亚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很有可能得不偿失。

(三)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切实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事实上,中央已经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投入了巨大的关注,并且社会各个阶层对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也有着相当的认识。但是转变的过程依然缓慢,阻力重重。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制度的导引,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抉择使得改革不那么容易。因此,除了继续转变观念,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对激励机制进行重新设计,导引人们更注重社会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四)中国目前持有天量的外汇储备,主要集中在美债、欧债。如何确保所持债券的安全,亟需解决。因此,增加战略物资和生产要素储备,将外汇储备与贵重金属、战略物资、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储备做适当的结构调整, 是规避我国外汇储备风险的重要举措之一。[5]

参考文献

[1]李畅,简析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1,(36)

[2]武琼、段迎君,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及其政策困境[J].浙江金融,2010,(11)

[3]人民网,偿债高峰此起彼伏 欧债警报难言解除[DB/OL]. http://world.people.com.cn/GB/157278/17181318.html 2012-02-22

[4]刘扬、陈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演进、成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武汉金融,2011,(12)

[5]王晓钧、刘力臻,欧元区主权债务风险对我国外汇储备安全的启示[J].亚太经济,2010,(6)

作者简介: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主权债务违约】相关文章:

主权债务危机影响05-16

主权观04-15

主权原则04-21

中国主权05-07

主权财富05-09

主权危机07-01

用理性捍卫主权04-08

主权基金论文范文05-09

经济主权论文范文05-09

主权担保贷款范文06-05

上一篇:水稻软盘育苗技术下一篇:妊娠合并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