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效能

2024-05-07

经营效能(精选五篇)

经营效能 篇1

在7月份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红盾护农保春耕”专项执法行动情况通报会上, 记者了解到, 云南一方面落实了农资经营者的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进货台账、农资批发经营销售台账等农资商品质量可追溯等制度, 另一方面各地结合实际引导农资经营者实行商品统一配送、销售与农资技术指导相结合的农资连锁经营等模式。

据了解, 云南省会泽县工商局创立的“三规范七统一”的农资监管方式, 即对农资市场主体经营资格、经营行为、经营场所进行规范, 并统一办照、统一店名、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店面设计和广告宣传、统一实行调拨价格、统一设立行业投诉点。目前, 该县已建立农资连锁经营店389个, 所经营的农资商品占全县的90%以上, 配送率达80%。

经营效能 篇2

关键词:企业生产经营效能监察

效能监察是纪检监察工作服务企业中心任务的有效途徑,是企业开展反腐倡廉建设最有效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在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效能监察服从服务生产经营管理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效能监察工作实效性,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推进效能监察工作的开展。

一、思想重视,责任明确,以服务生产经营为目标开展效能监察

效益是企业管理的永恒主题,而效能监察就是要把企业各部门、各环节、各层次活动能量充分发挥出来,把企业所拥有的各种人、财、物资源的个别效能与整体效能、外在效能与潜在效能、主观效能与客观效能尽可能好的发挥出来,追求效益的最大化。

(一)健全组织,明确责任。企业主要负责人要正确认识效能监察的目的意义,明确效能监察服务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亲力亲为,把效能监察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把效能监察列为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一起研究部署、检查考核。教育、引导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自觉树立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全心全意支持效能监察工作。形成“行政主要领导负责、监察部门组织协调、业务部门各负其责、职工群众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发挥监察部门协调作用,形成效能监察工作合力。纪检监察部门要发挥总协调员的作用,在效能监察工作中发挥好组织协调职能。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按照“依靠不依赖、到位不越位、督办不包办”的工作原则,充分调研,在摸透工作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单位和人员各自的职能优势和业务专长,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职责,采取部门分工、各行其责、协作配合、加强督查的工作方法。

(三)紧贴生产经营实际,形成全员参与机制。在效能监察程序中,单位自查是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强化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理念,并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因此,紧贴生产经营实际,做好宣传动员,全员主动参与,能最大程度发挥效能监察的积极作用。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材料,举办效能监察成果展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干部职工对效能监察工作的认可和支持力度,让效能监察工作深入人心。

二、全方位、多角度,在推进生产经营中把握重点开展效能监察

企业效能监察和企业的其他管理活动一样,均服从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因此应把监察视线向经营管理的深层次延伸,做到国有资本投到哪里,效能监察工作就要开展到哪里。

(一)选准“切入点”。把职工普遍关注的热点、企业管理工作的难点和经济效益的流失点作为效能监察的重点,尽可能地选择那些“短、平、快”的监察项目,力争短期内能见到成效,增强干部职工的信心。如管具公司注重基层管理细节,针对部分职工在合理化建议中提到的“加强钻具管理”有关内容,公司纪委及时立项,开展了专项效能监察,监察小组对监察过程中发现的管理薄弱环节及整改建议整理汇总,协调有关部门进行整改落实,修订了的《物资收发生产流程管理规定》,通过专项效能监察工作的开展,切实堵塞了管理漏洞,有效规范了钻具发放管理流程。

(二)抓住“关键点”。重要决策出台之前,着重检查决策的合法性。重大经营活动立项之初、进行之中,快完结之时,前期着重检查项目的可行性、合法性;中期着重监控项目进展的有效性,经营行为的规范性;后期着重审查项目效益的真实性和分配的合理性。例如近年来中原油田统一立项开展的成本目标控制管理效能监察、支持改制企业工作效能监察、修旧利废效能监察及工程建设项目效能监察等等,均以降本减费、节能降耗、推进精细化管理为主线,紧紧抓住资金、资产、安全等关键领域,并精心组织,认真落实,为油田生产经营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把握“延伸点”。抓好对被监察单位整改情况的跟踪检查,定期与被监察单位一起总结经验教训,既帮助其找出产生问题的“症结”。近两年,管具公司修旧利废效能监察成效显著,监察过程中,工作人员坚持监察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不仅注意发现问题,更注重寻找改进问题的方式方法;严格监察程序,通过听汇报,看资料台帐,现场查看等方式,摸清各单位修旧利废的真实情况;实事求事反馈检查情况,当场打分,并就检查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各单位主管领导和工作人员。监察结束后,检查组认真总结,撰写监察报告,并在生产例会上进行通报。同时,在效能监察中不但找出存在的问题也注重发现、推广好的经验做法。比如到工作突出的单位召开现场会,将好的做法作为样板在公司范围内推广,进一步规范工作标准,提比学赶帮超的热情,扩大了效能监察成果。

三、严格程序,完善制度,在服务生产经营中遵循效能监察的工作原则

随着企业经营范围的日益多样化,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也越来越多,给效能监察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效能监察工作中应该严格程序,遵循原则,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经验,完善相关制度。

(一)严格规范效能监察工作程序。要认真总结效能监察工作的有效做法和经验,明确工作流程,突出监督重点,逐步完善将效能监察工作有机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体化运作程序,从选题立项、组织实施、协调运作、督促检查、成果审定、总结推广等方面,认真加以规范,充分体现全过程、全方位监督的合理性与适用性。

经营效能 篇3

一、打好基础, 分清责任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既要做到全面地分析, 又要做到具体地分析, 这样才有助于提高企业经营效能。企业的经营不是片面的, 单方面的, 而是全方位的, 具体的, 尤其做为领导者和决策者, 更要面面俱到, 做好及时、准确的经济活动分析, 并把分析的结果和内容运用到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和项目中去, 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能。例如在实际工作中, 要做到分工明确, 各司其职, 建立健全良好的分级制度和配合默契的各部门协调制度, 并给予各个部门相应的任务量, 达到任务的给予奖励和鼓励, 没有达到任务的给予相应的惩罚和批评, 最后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和工作氛围。另外, 也要把任务落实到个人, 使每个人有自己的工作任务, 企业管理者要记录和统计各个员工和部门的工作, 做好调研工作, 务必使数据准确, 科学, 最后归类、整合、统计, 从而做好规划和计划, 布置好接下来的任务量和切入点, 因此企业决策者和领导者要对该项工作重视并保持相应的关注度, 以确保数据的准确, 全面和真实性, 最后对企业各方面, 各级部门的工作和任务要做到心中有数。俗语说“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只有踏踏实实做好基础工作, 层层推进, 才能提高企业效能, 促进企业业绩又好又快稳步发展。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经济分析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地位。

二、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

古语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大概意思是说, 如果没有规矩的约束, 方就不能成为方的, 圆也无法成为圆的了。这一古语虽然朴素, 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重要的思想内涵, 如果把这个道理运用到企业当中, 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规矩, 企业的各项工作就会陷入混乱, 员工也就找不到方向, 因此, 制度化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更加重要, 也是一个企业成熟发展的标志。

在实际工作中, 企业可以每月初制定符合企业际情况适合企业发展的指标计划值, 而其中指标计划的制定需要考虑前几年的指标完成情况, 原则上不应该低于前两年的实际平均值, 同时要考虑到公司的长远发展目标, 只有做到这些, 才可以使员工在心理上有所保障, 也可以使管理者对员工进行更好的管理和考察, 最终使员工和部门保证自己的工作量, 提高工作效率, 保质保量地完成本部门的工作, 另外, 一个好的企业管理制度也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到企业中, 并且在内心给予企业信任和支持, 因此企业要认真落实制度化建设, 认清各部门的职责所在, 从实际情况出发, 做到各部门协调合作, 逐层上报各部门的生产量, 生产数据和完成情况等, 尤其是财务部门, 更要严格把关, 每月按时上报各部门的生产总值并统计效益情况, 例如一个原油公司的产品价格、销量情况、支出费用以及EVA考核指标数等, 并根据这些数据找出影响公司效益的部分, 提出问题所在, 然后把问题分配到部门, 细化到个人, 最后更深入地分析企业产品, 企业销售的情况, 探讨市场走势和产品销售形势, 并用这些分析结果指导企业经济活动, 提高企业经营效能。

三、“以人为本”, 提高员工的工作素质和专业技能

在现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 各行各业都弥漫着竞争的硝烟, 那么如何使自己的员工都成为高素质人才, 并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经营效能呢?这就需要从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中汲取养分, 深入进行企业经济活动分析, 掌握企业的生产动态和运营情况。

(一) 运用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方法给予员工认可与肯定

在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中, 指标法和比较法是比较常见的分析方法, 也就是在工作中把工作量细化到个人, 分配到部门, 并对每个员工和每个部门的生产数据进行比较, 最后根据数据进行奖惩, 尤其通过经济活动分析得出员工业绩上升时, 便要给予认可和肯定,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工作热情, 最终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自身素质, 另外, 也要关注对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培养, 因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在企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只有把管理者的智慧充分利用起来, 才能使企业生机勃勃, 充满活力和力量, 使员工和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同时, 也使企业经营效能大大提高, 由此可见, 提高员工自信心, 给予员工认可和肯定的重要性。

(二) 通过企业经济分析加强沟通、增进感情

传统的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理论分析, 另一方面是数据分析,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尤其是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企业环境, 管理者不仅要考虑这些分析数据, 还要扩展到整个企业的工作人员上面, 因为企业作为一个整体, 同时也是一个团队, 各个生产环节和各个部分的员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 加强思想交流建设, 进行生产经验和工作经历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无论是员工之间还是管理者之间, 甚至是管理者和员工之间都要经常进行经验交流和情感沟通, 促进员工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 大家在工作上互相帮助, 在生活上互相关心, 在情感上互相理解, 齐心协力, 同舟共济, 最后在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促进整个部门生产总值的同时, 也使员工共同营造了和谐团结的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 而这些结果和数据都是通过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得出来的, 由此可以看出, 加强员工之间的工作经验交流和情感沟通在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和提高企业经营效能中的重要性。

(三) 运用企业经济分析法完善企业保障制度, 增强员工凝聚力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中保障制度是很重要的一环, 良好的保障制度可以增强员工和部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使员工和决策者有“家”的感觉, 并能在心理上给予其归宿感和对企业的认同感, 因此, 在企业经济活动展开时, 便要制定相应的保障制度, 例如, 如若员工和部门完成了公司相应分配的工作量, 有计划有目的的达成目标, 并且在工作效率方面有所提高, 那么企业可以针对经济分析得出的数据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 使员工和各部门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更有热情和责任心, 更努力地按照企业制定的方向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再如, 企业要建立成学习型企业, 当企业的一部分员工已经达到一定水平, 就要找出更适合员工工作和进步的方案, 使员工的理论和实践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更好地指导企业经济活动和企业经营工作。

(四) 运用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增强管理者素质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不仅仅局限在基层员工上面, 更要注重对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的分析上, 只有把对于管理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分析应用到企业经营当中去, 才能提升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 使企业找到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最终更好地提高企业经营效能, 由于企业经营者和决策者在企业工作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企业各个工作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提高企业管理者素质的问题便被提到了日程。拥有高素质企业管理者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 保留优秀员工, 降低优质员工流失率, 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和青春活力, 保持企业经济的良性发展和企业经营效能的稳步提高。另外, 企业管理者具有指挥和决策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是组织企业生产和运营的关键。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素质, 才能促进企业朝着良性发展的目标迈进, 并最终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提高企业经营效能。

四、结束语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 我国正式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从此走上了以市场经济为主, 计划经济为辅的新时代, 这无疑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的适宜温和的土壤, 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因此,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 企业更应注重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在企业经营效能中的应用, 以高质量的分析数据为企业经营进行指导, 最终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水平, 提高企业经营效能。

摘要:现如今, 科学不断发展, 社会不断进步, 经济腾飞, 企业经济也在迅猛发展, 如何使企业经营效能稳步提高, 便成为企业决策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因此, 本文将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 来分析如何使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应用到企业经营效能当中, 并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使企业资源利用最大化。

关键词: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经营效能,应用

参考文献

[1]于敏.加强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提升企业经营效能[J].新疆有色金属, 2011;34:3

经营效能 篇4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而言, 如何实现企业经营效能的不断提升, 正逐渐引起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们的重视。当今信息化时代, 信息量越来越大, 决策者要想在有限时间快速并准确地做出决断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 建立适应企业管理需求的经营分析机制, 准确掌握和调整企业运行情况将成为现代企业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标志和有力保障。

二、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常用方法

1. 数量分析法

数量分析又被称为定量分析, 在定量分析中, 通常采用会计和统计的分析方法, 如比较分析、因素分析、结构分析等。而在进行经营分析工作过程中, 由于企业经营效果综合地表现在各项报告, 尤其是财务报告中, 这就需要把报告中的各项指标结合起来, 从不同角度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

2. 业务分析法

对于企业经营分析工作而言, 通过进行数量分析掌握企业运行结果等情况之后, 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就是分析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探究企业经营活动是怎样进行的, 并挖掘出产生这种经营效果的其内在的原因, 区分出优势和不足。主要真对某些具体活动案例进行管理分析和组织分析。

三、企业加强经济活动分析的重要性分析

对于企业来说, 加强对经济活动的分析尤为重要。具体来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水平

企业的终极目标是为了盈利, 即获取其预期的经济收益。任何企业, 无论其规模大小, 都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良好的、长久的生存和发展, 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经济管理水平, 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由此, 企业经济活动的分析, 在提升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上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以某研究院为例, 在该研究所某一季度的经济运行报告中, 这样写到:全院三季度完成总收入9246.34万元, 完成本期计划10447.50万元的88.50%, 环比降低19.89%, 其中:生产经营收入8108.31万元, 完成本期计划9265万元的87.52%, 环比降低23.49%;实现利润401.47万元, 完成本期计划500万元的80.29%, 环比降低34.74%。

在这份经济运动报告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从各种数字中发现现阶段企业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哪一些尚且没有达到既定的目标, 原因是什么等?通过这种深入、细致的探讨和分析, 往往可以做出更加有针对性的改进, 从而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2. 有助于企业计划的顺利完成

企业通常会在立足自身发展实际的基础上, 首先制定出相应的计划指标, 在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之后, 就会严格按照计划去执行。但是, 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 由于可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而发生一些偏离既定目标, 从而导致企业处于不利境地的现象出现。如果企业能够即使对某一阶段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具体的分析, 就可以即使发现问题, 进而采取措施去改进, 使各项经济活动继续朝向预期的目标去发展, 去进行。

根据上述图表中各项数据显示出来的问题, 该研究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问题, 深入查到导致各经济实体计划完成情况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 并且对此制定详细的对策, 以此来作为下一阶段开展相关工作的重要依据。

3. 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分析与企业管理的提升

企业的管理无非就是日常的基础管理与经济管理两个重要环节。通过对各种实际经济活动的分析, 往往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 自然也就能够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四、加强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途径分析

本人在所在单位编写经济运行报告工作八年来, 发现在形成经济运行报告的过程中, 分析人员出于各种原因或多或少会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通过自查及查阅相关材料述以相关解决对策、措施。

1. 重视本企业自身情况的分析, 忽视同行业及大环境

我们在分析经营指标的过程中往往偏重于与本企业同期历史数据对比, 以确定发展速度或增长率等情况, 而缺乏跳出自身的局限, 审视企业在行业中的位置, 以及对企业在宏观环境中的成长性的判断。

我们在平时分析过程中, 应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定期分析宏观经济发展趋势, 充分考虑本企业所处的外部竞争环境。二、通过开展企业对标, 走访其他同业者或网调的搜集资料, 向其他领先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学习、取经, 结合和对本企业经营活动规律的总结, 找出本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不足。

2. 偏重总结与评价, 疏于分析

企业通常会在立足自身发展实际的基础上, 首先制定出相应的计划指标, 在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之后, 就会严格按照计划去执行。但是, 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 由于可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而发生一些偏离既定目标, 我们在经营分析过程中往往只关注了计划是否完成, 同比增减了多少, 而忽略了未完成背后的各种因素, 疏于分析。经营分析例会也常以通报为主要汇报模式, 而缺乏对具体问题的梳理及深入探讨, 难于达到实际效果。

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包含着诸多环节的, 因此也是极为复杂的, 如果仅仅是对一些经济活动的数据进行对比, 得出的往往是在数量上或者现象上的变化, 不能说明差异的实质。为此, 一定要在总括评价的基础上, 按经济活动完成的时间、地点和管理环节进一步分析, 研究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过程。

3. 长期套用固定分析模板, 堕于创新意识

我们在编制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过程中常堕于创新, 对按期出具的报告常常是根据财务报表、统计报表简单的进行机械式的数据对比, 缺乏具体分析, 具体案例, 无法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

为使经济活动分析工作真正为企业经营效能加分, 应兼顾其规范性和创造性。一方面, 分析人员要具备一定文字报告功底, 同时具有较强的沟通意识, 经营分析工作不是某个个人或某个单个的部门的重点工作, 而是关系整个企业的重点工作, 我们要统一整个企业各个部门关于此项工作的意识, 保障分析人员相关数据素材等信息获取零障碍。另一方面, 及时创新经营分析模板, 与企业各发展时期及当期的重要事项相吻合, 就一个或多个问题做重点分析, 切实达到补短板、见实效的作用。

4. 分析结果落实不到位, 相关职能部门缺乏执行贯彻力度

落实是经营分析结果对决策的关键体现, 该项工作需要各部门积极配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落实不力主要表现为针对存在问题, 制定了相关改进意见, 却未能有效贯彻执行, 使经营分析的作用无法有效发挥。

管理层的支持和推动对企业经营分析工作落实具有重大影响。在形成经营分析报告后, 我们应及时与领导层进行沟通, 纠偏查漏, 争取达成一致意见。其次, 勤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 协调各层对同一问题理解上的不一致, 不断改进, 持续的完善, 这样才能促使各相关部门发挥协同效益, 推动各项后续的工作的落实。最后, 通过专项工作会议对重要问题进行集中讨论, 达成一致后形成会议纪要, 从而监督各项工作进展。

五、结语

大量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 企业的经济活动与其经营效能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为此, 充分发挥经营活动分析检查、评估、反馈及控制作用, 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指导及监督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企业要想真正实现持续、健康和快速的发展, 就要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深入而又细致的分析, 找出问题, 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符合实际的措施与对策, 从而实现对企业发展过车过程中经济活动的偏差, 为最终实现企业经营效能的全面提升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敏.加强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提升企业经营效能[J].新疆有色金属, 2011, (3) :105-106.

[2]何忠, 许志琳.企业经营管理效能的现状与提升途径分析[J].商业时代, 2011, (35) :96-97.

[3]周云.开展集体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提升经营管理水平[J].知识经济, 2014, (9) :102-103.

[4]王宝惠.经济活动分析应重视五个问题[J].中国石化, 2001, (11) :36-37.

经营效能 篇5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政府职能

0 引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历了承包不充分到充分的过程。在“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分配制度安排下,这种经营体制显示出了极大的制度优越性。其机理在于:家庭成为了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在家长拥有绝对决策权的前提下,节约了监督成本,将个体农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在村集体仍然享有很大的土地资源控制权的状态下,家庭分散经营与集体经济构成了双层经营体制的核心内容。农民合作社在这一体制稳定与创新过程中能够发挥什么功能?如何促进农民合作社的发展,达到双层经营体制得以长期巩固的目的?这些问题需要在理论上探析二者的内在联系。

1 现行的我国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的困境

1.1 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实力与服务功能比较差

现行村委会和村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与村党支部权责不清的运行机制造成了以下结果:集体经济组织的产权制度边界的模糊;农业投入机制严重弱化;集体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带动力较差。例如,山东省临沂市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所占比例低于全省19.7个百分点,旱涝保收比例低于全省20.7个百分点,农业自然风险仍然较大[1]。这种状况除了与政府农村公共品的投入不足以外,与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较差有一定关联度。

此外,由于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梯度,即不同经济地带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实力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从而严重影响了其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能力。

在农户收入构成中,来自家庭的收入占有比较大的比重。2008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761元,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为2436元,占51.17%,即来自集体收入不足50%[2]。可见,目前在我国农业双层经营体制关系中,实际上只有家庭经营组织在发挥着主要作用。

1.2 分散的农户进入大市场的能力不高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改善了农村生产关系,但是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分散的农户在进行农业生产经营决策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化现象严重,这也是导致农民家庭经营效率低、效益差的主要原因。农民家庭经营组织规模小而且分散,在获取农业生产以及经营信息方面具有很大的滞后性,使得农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缺乏适应力。这种分散经营机制影响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削弱了农业双层经营体制中“分”层次的组织功能,致使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出来。同时,这种制度缺陷也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成长。

2 主要功能

新制度经济学资深学者美国经济学家贝恩(J·S·Bain)认为,作为生产者之间相互关联结构的产业组织,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怎样避免垄断,同时又能使生产者获得规模经济,并且指出有效的组织形式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极其重要的社会资源。

对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方式的研究,国外多数学者主张合作社这种组织资源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主体选择,因为合作社在提高组织化程度时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威廉姆·福特·怀特、凯瑟琳·金·怀特认为,合作社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创造工作岗位,这是合作社在建立之初就已经确定的首要目标,合作社对此一直保持着强有力的承诺;提供就业保障…… 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合作社的许多文献涉及到工作自身的人性化和促进其成员的社会发展。加强自治与自我管理。…… 使合作社联合起来应付全国性或国际性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合作社领导把增值利润或者剩余作为一个有限的条件,而不把他作为组织发展的根本目的。…… ”。就像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所言:合作组织提供了组织手段,借此人类的众多部分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去从事创造性生产就业、克服贫穷和实现社会一体化的事业。

自从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合作社—罗虚代尔合作社产生以后,合作经济发展就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的运动,并持续一个半世纪而永葆青春和活力。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农民通过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发展农业生产以及参与农业国际化竞争更是一种无所不在的组织化经济现象。农村合作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开放的农业市场化过程中,农村合作经济理论研究与组织化实践发展也日趋深化。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2002年国际合作社日致辞中指出,“合作社支持社会力量的凝聚和稳定,提高公民的责任感和社会义务”。国际合作社联盟主席罗伯托·罗德格里斯1999年提出,“迎接合作社运动的第二次浪潮”。日本合作经济学者太田原高昭指出,要进行“系统重组与农协改革”。国际农业生产者联盟在第八届联合国国际合作日致辞中认为,“通过合作社价值—诚实、责任、透明、民主来提升合作社的优势和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改革”。2009年的“国际合作社日”更是将“通过合作社推动经济复苏”作为了宣传主题。

在我国,农民合作社发挥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能够节约农业生产资料购买成本与费用

“农村合作社+农户”组织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机理在于:众多分散的农民在国际通行的合作社原则的指导下组织起来,以集团购买的方式获得较低价格的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以集团供给的方式和较高的价格销售农副产品。

第一, 农业合作社可以向农民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供求状况的信息。例如,农业生产资料的品种、价格以及农产品的品种、产量、产地、结构、生产潜能等供给信息和需求构成以及消费者行为特点等需求信息。

第二, 创造市场交易时机。农业合作社对于卖方而言,因地缘等因素的存在,信赖度比较高,容易得到卖方的最低售价信息。对于买方而言,该组织因具有比单个农民高得多的谈判能力,所以也容易获得买方的最高出价,在充分掌握交易双方基本交易条件的前提下,农业合作社能够创造及时、有效的农产品或者服务交易等市场机会。另外,农业合作社内部实行信息共享、地域分工、优势互补、联购联销、统一联系客商和统一调配车辆,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的经营能力。

第三,通过双向担保机制的构建促成交易的实现。农业合作社通过口头协议、书面协议等形式保证交易双方都能够履行合同,有时还代理客户从事实物交割、缴付货款或者保管资金等业务。

第四,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农业合作社的主要职能是从事农产品购销,帮助农户实现产销衔接,解决买难和卖难问题。农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熟悉市场行情,知道某种产品哪里好销,哪里滞销,需求量有多大,价格水平和差异如何等,并以此信息指导农民生产,能够减少农业生产盲目性。

2.2 农民合作社发挥谈判优势增加农产品销售效益

在我国农产品产销环节,依托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已经成为提高农民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将农民组织起来,是欧盟国家得以实现一体化经营管理的组织基础。目前,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迟缓。要提高农民谈判地位、参与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应对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国际化竞争,必须培育能够真正代表农民自身利益的组织主体。

在经营层面上,国内许多成功的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实行了内部市场制度,遵照章程的规定,实行产品包销制、代销制或中介推销制。在分配层面上,国内许多成功的专业合作社坚持了以按劳分配为主、按资分配为辅的分配原则。合作社从税后可分配利润中按贡献额向社员二次返利,社员还可以根据入社股份(可以是资金、设备、技术或土地等作价)多少从可分配的税后利润中获取应得收益。

2.3 农民合作社增强村集体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农民合作社在强化法人治理的过程中能够提高社员的民主办事能力,这种效能对于农村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基础,农村治理结构中存在着一种困境,那就是在某些地区村民民主参与村庄政治精英选举的随意性。在合作社中,农民社员在利益驱动下十分关注合作社本身的绩效。经济利益的关心度在一定意义上调动了社员了解合作社运作机制的积极性。合作社的这种外部性效应集中体现在培育社员民主意识和增强民主办社的能力方面。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管理民主是其建设目标之一,合作社就是提高农民民主意识和能力的重要组织。农民社员将参与合作社的基本做法移植到村庄治理,有助于增强村集体可持续发展能力。

3 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3.1 摈弃“农业合作社是政治压力集团”的错误认识

应该树立农业合作社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织载体的新的农业合作社发展观,而不是在“恐合心理”作用下阻碍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实际上,国际合作社运动中,农民合作社只是作为下联农民、上联政府的经济组织,而不是把与政府对立作为组织存在的价值追求。因此,应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农民合作社的成长,为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提供有效地载体。

3.2 坚持合作社基本原则防止泛合作社化

在发展农民合作社时,切忌在引入新的运营机制时使之脱离合作社的发展轨道。当前,要防止“翻牌”合作社的扩大化。

3.3 加快传统和现代农业组织资源的对接进程

作为传统的农业组织资源的供销合作社,在世界合作社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尽管供销社历经曲折,但是它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拥有悠久的传统和丰富的组织资源,同时也拥有较多的物力和财力,并且能够得到政府的许多优惠政策。因此,由它推动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社能够优化其资源配置,深化自身改革,促进自身发展。

3.4 加强农民合作社内涵建设

要加强合作社制度建设,包括“三会”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等。通过优化经营与分配机制,促进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巩固合作社与社员联结的基础,促进社员与合作社真正结成自负盈亏、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合作经济组织[3]。当前,重点是以规范促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合作社的法人治理结构、分配机制以及财务管理。

与公司组建和运作不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注册和运行过程中国家在促进其发展时有一定的管理弹性,但是合作社要保证可持续发展必须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经理阶层必须在法律框架下坚持分权的基础上追求合作效益。这种1+1>2的效益是吸引农民入社的最根本力量。

鉴于农村合作社是农民社员为获取合作效益而组建的利益共同体,因而重点要解决好利益分配问题。为做到这一点,必须按照2007年6月29日农业部下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的基本要求,严格制定和执行章程,坚持按社员与合作社交易量和按股份分配的原则。

合作社应根据本制度规定和会计业务需要,设置会计账簿,配备必要的会计人员。不具备条件的,也可以本着民主和自愿的原则,委托农村经营管理机构或代理记账机构代理记账和核算。合作社应按财政部颁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2008年1月1日施行)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合作社要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财会字[1998]32号)的规定,加强对会计档案的管理,建立会计档案室(柜),实行统一管理,专人负责,做到完整无缺、存放有序以及方便查找。

3.5 政府要提供良好的农民合作社政策

政府应该充分利用WTO框架赋予的国内支持政策,加大力度增加政府的一般服务,主要是农业科技研究、病虫害防治、农民培训、推广与咨询服务、检验服务、营销和促销服务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政府对合作社的服务与管理重点是强化经济上的支持和文化与法律上的扶助。市政府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可以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来实施。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制定明确的、可以量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

在文化教育方面,要加大对合作社文化教育事业投资,积极为合作社人才的输入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当务之急是在农业科研院所和其他企业组织的参与下构建农业研究、教育与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推广组织体系。在我国,应该借鉴美国以州立农学院为中心建立农业教育、研究和推广组织体系的经验,大力探索农业大学(包括农业职业学校)教师与县推广员相互兼职和定期交流的推广模式,使农民在这种推广组织体系中及时获得先进、经济和安全的技术与信息,在增加农副产品科技含量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收益。

法律上,在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地方性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办法,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顺利发展。通过农民组织化的国际比较可知,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甚至是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农业区域,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方式也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并非只有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是多元化组织共同配合。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提高农民组织化的政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农民组织化过程中政府扮演了提供公共产品的角色,我国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应该以适度和适当的方法为农民组织化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农业国际化营造的开放、透明和公平的经济发展环境,为中国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尽管农民组织起来具备了一定的有利条件,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影响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的障碍性因素。从制度缺陷方面来看,我国政府在农民组织化过程中谋求制度均衡方面仍有比较大的差距。现行的法律并未给农民组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非常宽松的制度环境,政府支农体制也尚未健全。因此,在法制建设方面,要通过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修改进程,不断优化省级立法机构,出台农民合作社条例,以权变思想不断调整农民合作社发展政策,用以指导农民合作社的实践。

参考文献

[1]山东省人民政府调查研究室.2006-2007年度山东省政府系统优秀调研成果选编[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20.

[2]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07-108.

上一篇:中国主权下一篇: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